[Logo] 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网站
  [Search] 搜索   [Recent Topics] 最新主题   [Hottest Topics] 热门主题   [Members]  会员列表   [Groups] 返回首页 
[Register] 会员注册 / 
[Login] 登入 
衡定一个人的功夫如何,要看他的文武是否双持  XML
论坛首页 » 教学研讨
前往:
发表人 内容
凌霄客
5、武士           武士封两极 造作自我身 锋拦如长短 如一始见真

注册时间: 03/09/2010 23:35:23
文章: 90
离线

李兆生老师在《太乙金编》下卷第694页有这样一段话: “游桩是舒展筋骨,绘画写字是团敛元气,文武要同修。如果没有文的团敛元气,仅有武的游桩舒展筋骨,就不能把神敛回来。” 

这段话很清楚地说明了,功夫要文武双修,练武也要学文,不能偏颇。有些人的武功很厉害,可是他教的徒弟都不行,这是什么原因?这是因为他没有文的修持。

他的武功之所以高超,是因为他的师父修行有成,文武双修,以自己的丹光时刻的照耀着他,使他的灵性生命得以成长。

但是由于在修行的过程中,他过于执着于武功,而少有文采,使得身中之一团元气,舒展有余而收敛不足,不能结成金丹。那么他的徒弟就只能自修自为,得不到黄金种子的加持,只能终身在自然门内,而不能参真。

先生文中所写的游桩是指“太乙蟾游阴阳显化行功”,是通过武功的专持而使身中元气龙雷振动,内气冲腾而显现出来的功夫,在这里是代指武功。

当然在传统武学之中,文中有武,武中有文。先生在同一页中也写到了:“虽然游桩是先求开展,先舒展筋骨。但并不能每时每天都只管舒展,就像每天都往地里种庄稼,不管成长,收获,这是不行的。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的规律。”

因此在修为当中,在练武的时候,要有舒展,也要有收敛。在这一张一合,一升一降中,使身中的元气得到锻炼,正是“气宜鼓荡”也。在练习的时候,同时也要注意神意的运用,要“神宜内敛”。

而文的修持当中,也同样要这样。在读书、写字,刻砚的时候,神意要收敛起来。但是呢,虽然身体并没有像武功一样大开大合,却也要注意身中元气的运化。

身中的元气要随着读书的韵律,写字的提按,刻砚的起落而产生运转,这就是武功当中所说的循经,缠经。光是收敛神意,没有元气的运转,是不足的,不能言之为功夫。

但是呢,要想在这微动之中,运化元气,必须要有武功的修炼在前。这才是文在武之上的真意:武功是文修的基础。

说到这里,大家就会知道,文武双持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光有文则是失之于柔弱,只有武则是涣之于刚强。过于柔弱容易变形,不能保持本色。过于刚强则容易折断, 也不能长久。

近现代以来,国术的“大师”们层出不穷,那么如何衡定这些大师们的真假呢?首先有一点,看他是不是文武都有成就。

好多的武术大师们,就只会拳脚功夫,至于到底功夫如何,不得而知。但是很多人确实是没有什么文化,没怎么读过书的。比如说当年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十三势歌》,短短几百字,被视为珍宝,不轻易传人。

这两种拳论,是一种类似于总论,是泛传的内容。而在宗风之中,则是每一招每一式都有功谱,讲解功夫的动作,姿势,武技,内脉循经,如此才是功夫。

在武功和文化的修持之外,还要有其他的功夫。你不能只知道站桩和行拳啊。同样在《太乙金编》下卷第694页,李兆生老师写道:“仅有武的游桩舒展筋骨,就不能把神敛回来。每天总在散神,又不知静功,睡功如何修为,如何收心,练心以及养神,就不能与大自然相合鸣。”(注:天人合一即与大自然相合鸣)

如此看来,一个人是否有功夫,则是要观其文武是否双全,会不会静功的操持,以及师承如何?概因功夫之修持,首先要“师父引进门”。师父是自然门的,你也永远只能在自然门内。师父是金门的,你才有机会追随师父,得以超脱凡尘。

 
论坛首页 » 教学研讨
前往:   
Powered by JForum 2.1.8 © JForum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