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o1008
7、初侠 为侠常明理 三十六般兵 刚柔任显化 出入太乙身
注册时间: 05/01/2008 19:49:52
文章: 267
离线
|
道幽著 《西游记》与丹经武学之四
张三丰祖师与宗传六脉太极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中,张三丰祖师是一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人物。作为武当派的一代宗师,作为丹道与武学的传奇人物,作为太极拳的开山宗师,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张三丰祖师都留有浓重的一笔。
但是,对于三丰祖师与历史中的贤侠剑道的隐密修为之关系,社会上却几无所知。
第一章、关于贤侠剑道
第一节、贤侠剑道的概念
关于贤侠剑道,李兆生先生的《真元宝笈》中有系统介绍,《太乙全编》中又有一些讲解。现在我们先从文字上来作些了解。
贤者,儒家的色彩要浓一些,如贤卿良相、贤妻良母、仁兄贤弟,还有“一心只读圣贤书”,传统读物有《增广贤文》… …贤者乃圣贤与福佑的象征。
侠者,颇有武林风彩,如除暴安良,浪迹江湖等为侠士之风。
剑者,有些神仙味重,吕洞宾为剑仙,还有文殊菩萨执慧剑等。
道者,典型代表为道家,称黄老之道或老庄之道,另外还有中庸之道。
第二节、贤侠剑道的历史
贤侠剑道似乎与儒释道三家及武林之风都很有牵连。若要真正了解贤侠剑道,就要了解贤侠剑道的隐密修为历史。
关于贤侠剑道的历史,《真元宝笈》和《太乙全编》中都有详细介绍,下面根据书中内容简略概括一下。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各种史料不仅门类繁杂,并且丰富多彩,但是对于国术史实中的贤侠剑道的隐秘修为史却是鲜为人知的。关于这段历史,《国术史实,九脉合真》的篇章中有丰富而翔实的介绍。
首先,什么是国术呢?李兆生先生是这样阐释的:
国术是中华土地上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和文化行为,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下五千年的精华。其核心内容为修真与武学,包括丹道、修真、显密武学、器仪、数术、易、医、艺、军事… …等学术领域,与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几乎都有紧密的联系。贯穿传统文化各领域的主导当为易、老与三教哲理及修真大法,亦即民族之魂。
所谓国术,就是以道而成的诸种艺业的统称,它是五千年文明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一言以蔽之,国术就是中华民族的魂。
“人天合一”是国术的鲜明特色,古人在这方面曾经达到过很高的层次:
人类正在探索的人体科学、生物物理学、人类进化超越茫茫宇宙… …,并非是今天科学要探讨的有关未来的新课题,而恰恰是五百年前人类已经于此有所作为,并且已经奠立过已达颠顶的里程碑。
如此非凡的业绩以及这些历史的巅峰的创造者和统领者,就是贤侠剑道,贤侠剑道就是国术的代表者。
历史的脚步在行进,贤侠剑道的探索脚步更是大尺度的前行:
国术修真,几经岁月,历尽沧桑千百年,为人体科学的研究作出了光辉的业绩。留下多少古今概说供现代人体科学去论证,又留下多少新课题,如人身与世界存留多少元气、自然界中本体的动力是什么、生态的律化是什么、天下万物灵态为何等等这些宇宙的未知情况,有待今人去继续探索。
1、贤侠剑道的生成
贤侠剑道的修为史,最早可追溯到传说中的盘古开天辟地,由此宗风中至今留有“盘古棲天式”;燧人氏的“钻木取火”开辟了人类的用火史。因为有了火,而使人类与其它的动物有了本质的区别;伏羲氏画八卦而有了《易经》并成为万经之首;神农氏尝百草而后逐渐形成了传统中医药学;黄帝战蚩尤,九天玄女授之印、剑、令而打败蚩尤,则是最古老而原始的“贤侠剑道”之风了。
武王伐纣,浩浩荡荡,《封神演义》虽然是文学作品,但从中可以品味出贤者的忧民问政,武者的刀光剑影,战场上的惨烈厮杀… …
荆轲刺秦王,留下了“图穷匕见”的成语。匕首属中乘之剑。剑分三乘:上乘偃月神术,中乘匕首飞术,下乘长剑武术。兵器的种类和发展也标示出贤侠剑道的成长过程与层次评定。
2、九派的形成
东汉时期,儒释道三教并举、三教共演。三教者,以教化群生为己任,由此称为三教。后世发展形成宗教后,已经与之相去甚远了,而贤侠剑道中的武学发展与宗教更是风马牛不相及了。
贤侠剑道根植于三教,但又超越三教,也就是脱胎于三教又超离三教。
汉唐时期,在三教思潮、神仙学说以及武学的影响下,贤侠剑道渐成宗风,虽然超越脱胎于三教,但仍受训于三教思想,是建立在三教思想基础上的同一体。后来以武林风姿的面貌出现,才形成超离三教、教外别传的体系。当时的武当、少林、峨嵋、崆峒、天山、雪山、千山、华山、昆仑九大宗流已形成各自的风貌。
3、九脉雁阵
宋元时期,武当、少林、峨嵋、崆峒、天山、雪山、千山、华山、昆仑九大派系形成了修为史上的高峰而成九脉雁阵,以龙虎堂为九派盟主,掌管天下武林的增减变化以及层次标准的评判,从最高的武学到低下层次的,全部都有次序排列。
武学在此时达到鼎盛时期。李兆生先生是龙虎堂第23代掌门。
4、九脉合真
明朝时,龙虎堂召集了九大派系以及一些有高超技艺的小流派,进行了一次秘密的集会,完成了圆融三教、九脉合真、万法归宗的创举,九脉合真就是九宗合为一脉为一脉真谕。
圆融三教,就是儒释道三家已经统一同化,在学术上形成了统一的体系,九脉合为一脉,也就是天下的武学修真也统一为一体,即为万法归宗。
5、一脉真谕
九脉合真后的学术成就还没来得及公诸于世,时局已发生急剧更迭,为保留住这些珍贵成果,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起封真五百年;之后,又由于反清复明的武林征杀而封法三百年。一脉真谕转入地下,沉迹不现,只在宗脉嫡系中,口口相传,秘授承袭,延传于今世。
封真五百、封法三百的终止时刻是万轮甲子启超元的1984年甲子年之前刻。此时,李兆生先生才出山传法。
6、星野时期
由于封真封法,正宗难觅踪迹,但社会上对它的热度不减,这样,九脉之散流遂兴于世上。今天世人所熟悉的社会上的传统功法,均为当年星野时期遗留下来的产物。
《西游记》是宗风脉传之作,但是明清的注解者却无缘于宗风脉传,均为星野之产物,与宗风还是很有差距的。
7、正宗与散流
国术修真的学识,按传统划分有六或七个层次,即正宗、大家、名家、正源、旁流、散流、未入流。这是古人治学严谨的学术划分,不容混淆。
关于散流和未入流,《西游记》中有相关的描写。悟空被封为弼马温,不知官职大小,众人说:“不大不大,只唤作未入流。”东海龙王说:“大圣,你若不保唐僧,不尽勤劳,不受教诲,到底是个妖仙,休想得成正果。”福禄寿三星说:“你虽得了天仙,还是太乙散数,未入真流。”
《西游记》是小说,但它却是阐示传统学识的小说。虽然故事情节与实际生活不尽相同,但其中所述之理却真实不虚。
孙悟空大闹天宫那么大的本事却只是太乙散数、未入真流,贤侠剑道宗风脉传的严谨与苛刻可见一斑。同时,也让我们明白贤侠剑道的内容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
关于贤侠剑道,《黄帝内经》中关于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论述于此相对应,具体来看一下: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榆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这几乎就是贤侠剑道的翻版,只不过顺序要颠倒过来。
《太乙金编•雪山密籍》的法像与法具内容中,李兆生先生这样说:
武林中人练剑,文人练剑,密宗的护法不动明王,显愤怒相也手持剑,文殊菩萨行大智持慧剑,因此说剑能斩杀一切邪恶,斩断烦恼,故修为的人必须走一条贤、侠、剑、道之路。习文达理,怡性养情而为贤土;除暴安良,浪迹江湖而为侠客;文武同参,以剑通神而为剑仙;披执慧剑,向道成真而为合道之人,自此三界往来,通达无碍,古今万年千劫,亦如刹那。没有文的良好基础得不到剑学的真髓,古人以字练剑,融汇剑法于字态之中,故曰:“八法神剑入书身。”练字既久,化神为气,渐渐金气聚敛而成,无论所执何物几同乎剑矣。贤侠剑道是修真的实践,脱胎于三教,在很多地方也高于三教中人,他们或隐于寺院丛林,或散迹于江湖,演成武林宗风,或者“和其光,同其尘”与一般常人那样生活,“小隐于野,大隐于市”。贤侠剑道的宗风,提倡实修实证,而非宗教信仰。修法惟重走古人成就的实践,在文、武之基础上开始以剑求真的历修。
第三节、李约瑟难题的猜想
封真五百、封法三百,未免使我们联想到中国科技史中著名的李约瑟难题。李约瑟博士是世界著名学者,通晓中国传统史,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一生为中西文化的交流、通达、互证以及成果的界定等做出了非凡的努力。
他向往中国的丹道,追随老子而以老子之姓“李”作为自己的姓,并解释说:“内丹是内分泌的凝聚物”。李约瑟不可能得到宗风脉传,因而无缘于丹道修为,所以其所言只是门外汉的一种猜测。但是一个外国人对丹道的这种执着、向往和努力也太难能可贵了。
李约瑟先生早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就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古来一直领先世界科学技术水平的中国人,后来却停滞不前了,这个难题一直困扰了李约瑟先生的一生,并且至今仍然在困扰着全世界的研究学者。而封真五百、封法三百与此只是时间上、阶段上的巧合呢,还是有着割不断、理还乱的瓜葛牵连呢?
如果李约瑟难题与封真封法确有这种牵连,那么应该引起我们深入思考的东西还是不少的。
第四节、关于教外别传
“教外别传”起自禅宗。如来佛祖传达摩祖师时,即示之: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从初祖达摩至六祖惠能,传承信物为袈裟与钵孟即衣钵传承。五祖弘忍传惠能时嘱“衣止你耳”。袈裟后来交给了武则天派出来寻找惠能的朝廷使者。这样,禅宗没有七祖。教内没有七祖,但在教外即贤侠剑道中却继续传承,李兆生先生是少林老祖飞龙宗二十六代掌门,先生传授过数十种少林功法,在《情系中华魂》一书中有具体介绍,并有少林精绝谱文四篇载于诸著作中。
禅宗来自印度,传于中国,这是第一次教外别传,六祖惠能是第二次教外别传,而这一次是传于民间,隐于地下。
“教外别传”,可以理解为“只在教内传授,不向外传了”,但也可以理解为“教内不传,传于教外”。由于汉语的丰富内涵,也形成了历史上的特有面貌。
李兆生先生在太极挙专著中说过“少林挙不是以挙打天下,因为挙里有禅。”此挙禅不知如今还有几人修得?
李兆生先生初出山门之时,以武当太乙铁松派十三代掌门之身份公之天下,并以此讲述了贤侠剑道中的又一次“教外别传”,这一次的教外别传,与禅宗之风貌又有所不同。
谈起武当功法的渊流,历史使我们回顾到明清之际的两大异峰突起:
明末清初之际,岁月里掀起了一场浩劫。当时一些明朝的遗老纠集了爱国志士,武林高手,企图推翻清王朝,恢复明室,即为历史上“反清复明”运动。这场浩动洗涤了武林力量,一些内功精湛的大德先祖也难逃此厄运。面临这种绝境,道祖铁松子先师提出“跳出三界,不问尘事,专心事教,守吾真元”的精辟方针,于是在原武当功的基础上,引入“寒山内功”等法,开创了“铁松”别派,即为“武当分支”。当时南方文化繁荣,不宜修行,故而北上到人烟稀少的长白山麓。故使一些武林先辈、怀绝守技、隐居东北,孕育了东北的内功先华,融汇了数百年闯关东留下来的武学,犹为一代风格。
第五节、宗风与宗教
贤侠剑道是宗风的掌握和领导者,是传统的真实面貌,也是传统文化的源泉。修持中把握宗风不易,稍有疏忽就会有所偏离而堕入旁门左道。
禅宗宗风由惠能继承,但神秀不甘下风,明争暗斗多少年。尘是心头火,能烧功德林,以神秀之心态,早已滑落旁门,走火入魔了。但是,入旁门者,自己并不会察觉到。因为旁门虽然不能入道,但也有一些法力。这让进入者会以为自己仍在正宗之路途中,自我感觉与正宗无二,却不知此时的感觉已转为幻象幻觉,它与真景真象太过相似而无法分别。若不能得到明师的点拨与伽持,那幻象会一直伴随下去,会觉得自己修为有成而不能自拔。岂不知幻象只是空中楼阁,根基全无,最终只落得个鸡飞蛋打,追悔莫及。
“无师不能成道”,这是传统中的切切叮咛之语。因为只有过来者才能辨明真景与幻象,而伽持后来者步入宗风。
旁门有八万四千门且门门有法,试问若无明师指点,怎么可能将这诸多旁门去一一辨清,终其一生之精力,又能辨清几何呢,况且又并不知道辨别的标准是什么。所以神秀只能是前功尽弃,成果尽毁。
这样在少林寺中就产生了分化,寺中仍有潜心修为,心系法脉者。可是宗风不再,其修为成就不可能再有提高。倘若修为中把握稍有差迟,那就只有走下坡路了。虽然还保留有寺中的法事形式、外部面貌等,而其内在的本质不知已经产生了多少变化了,这样就难免要流为宗教了。
李兆生先生在《太乙金编》中关于“少林武式玉环桩”的内容中讲到:
少林武学属于宗风教育,因岁月风烟之故,有绝大多数拳种因缺少谱文而丧失传宗。虽然也流传过一些拳脚,但由于谱文失亡,导致没谱,拳种已是毫无意义的东西了,更谈不上宗传了。因而诸多方面之学习探索,还是保持当年熟读背诵谱文,不断加深理解,伴随操持年月加深之体验,这样得到的领会才是宗风之育化… …在当今时代,科学昌化,人类文明在不断地进步,少林禅宗武学泛化于俗,已经面貌皆非,转为少林武学,“禅宗”二字已经看不见几多了。
《西游记》中须菩提祖师说:旁门有三百六十门,那是指日夜跟随师父,随时可得到师父的耳提面命和点化指教者,还是难免有这么多的旁门干扰。
少林是如此,武当也是如此。铁松子祖师丰富、融通、提高了武当的层次,北上长白山之后,武当也“教外别传”了,武当山上不知还能找寻到几多宗风?
儒家古来就有大儒宗风之隐传。三教者本为教化群生之三家,却在历史的流传中,无声无息地流为三种宗教了。但儒释道的学识根脉却紧紧地把握在宗风之中。张三丰祖师是得儒之至极,道之精微,佛之广大而创武当学脉。这样宗风中的儒学、佛学、道学仍然在不断充实与提高。社会上对此基本上是一无所知。宗风中对那些成就者也可分别称之为儒家、佛家、道家。历史上的这些本来面貌,还需要人们去辨识清楚。
三教之泛学,宗风之泥沙耳,三教演真之操修,修真之基石也矣。(《太乙金遍》)
概言之,宗风是严谨、律化的学术专承,宗教只留下信仰的模式与表象。
第二章、关于张三丰祖师
封真五百,正是张三丰祖师所处之时代,张三丰祖师是出少林而翻武当。那时,祖师在少林已经达至顶功夫,但祖师还是感觉不满足。这样又到了武当,这就是出少林而翻武当。所以武当派都会少林功夫,而不会少林功夫者是不能称为武当门派的。
少林以刚著称,武当以柔显宗,三丰祖师既得到了少林的刚,又得到了武当的柔,就是少林武当的功夫都达到极致后,才刚柔相济运神功,而创太极学脉。
关于刚柔,武学中这样说:柔里有刚攻不破,刚中无柔不为坚。
《太极拳经》中言: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运劲似百炼钢,何坚不摧。
祖师创太极学脉大致有两大特点:
1、内丹有成;祖师在63岁得内丹,内丹是由金丹玄化而成。
2、刚柔相济通达神化后创太极学脉。
《太乙金编》中这样说:
念当年三丰祖师远袭纯阳,近承陈抟,心得太乙金华、太极内丹之法,艺传今昔。复施全真金莲宗脉,融武林旧技诸种杀法,精演合之,于宝鸡金台观阳神成就而游太合,开宗创武当派。祖师当年“论三教经典吐辞滚滚,登山如飞”。太合山三峰合于自然,留下同门八十一宗之系,诚不易也。
这是历史上一代宗师的真实面貌的初步揭示。
武当有八十一流派传承,归于三宗九门,又统一于历代祖师主持之下。清朝时,铁松子祖师“远上长白山”,是武当门派“教外别传”的开山宗师。
第一节、关于宗传六脉太极
封真而后,那些怀有各种神功绝学之士,不能每天操演那些惊天绝技,但又要延续法脉,将神功绝学传承下去,这样六脉太极就应运而生了。
1、六脉太极传真魂
李兆生先生的太极拳著作中有一篇章《六脉太极传真魂》,其中说:
六脉太极,是应合“封真”的需要,将神功绝技改良为之,名为先天太极六脉。其风格是纳武学于丹道,以太极阴阳、刚柔、动静为体。内有循经而尽丹道之为,外敛行迹复享天年之伦。形式上由二仪而生三才四象、五行八卦,操之而出。这种内外互含、各有行藏的太极修为渐成面貌。改良后的新生命,其内求则循经日月,尽丹道之为,外行则是收敛行藏,以图天年道永,即化险绝为平和,化刚强勇猛为柔缓。中含先天一脉,顺阴阳而升降,修四时而为真,演外形而重内操,精神气血神息为用,阴阳有象之形汇在乾坤坎离之中。时太极为体,混元为迹,这是当年六脉行真的先天太极拳之特点。此六脉乃混元太极、龙虎太极、如意太极、乾元太极、浑天太极、先天太极。
化险绝为平和,化刚强勇猛为柔缓这是武学上的不语怪力乱神。子不语怪力乱神起自孔子,在孔子之前,圣贤也以鬼神之语教化群生。“与鬼神合其吉凶”,说明鬼神与凶吉之事有关。自孔子起,大儒宗风以“礼乐刑政”教化群生,以细致规范的种种封建礼教来规避人们的行为意识等,以达到最完善的趋吉避凶的境界,这其中也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民风民俗。
武学也是如此,武学上的冷疾快脆、刚猛奇变的种种修为手段也转化为柔和缓慢而波澜不惊了。而六脉太极拳的产生,则是张三丰祖师在武学上用以教化群生、引导社会的高乘修为。这一文一武合为太极之象,即“一阴一阳之谓道”。“子不语怪力乱神”是儒家“习其道,不言其妙”的典型特例;这样,武学上也形成了“习其道,不言其妙”之面貌。
2、武当门派由密到显
先天六脉太极是张三丰祖师对人类的伟大贡献。那时,祖师的名气太大了,从洪武十七年起,明朝的三代皇帝多次派人入山求访祖师,都不得而归。永乐年中,朝廷督三十余万人众大修武当山,修成后赐名太合太岳山,太岳之意是为五岳之统领。
武当山原名太和山,寓意为天地生成之前的先天太合之气。那时求道者众,每天上山求道者络绎不绝。
封真已将道封存石壁,不向社会传授,这样祖师皆传以太极拳。由此,太极挙得以广传于天下。当时社会上并不承认太极挙为武学,因为柔软和缓的太极风貌太有别于以往的刚猛快脆的武林之风。这样也难免会引起修习者的迟虑疑慢,心理波动必然会影响修为成果。因为心主神明,心念一动,障门大开,即一念尘心起,百万障门开;另外,太极挙中以心行气,务气顺遂的特点尤为显著,因此由于心性上的差别而把修习者的层次也给拉开了。只有清正秉为、笃信不疑者才有可能修习至太极内脉有成。
太极内脉有成者,才有资格进入武当山门,继而接触到密法修习;太极内脉未成者,就不会知道武当山门的内外攸分。这就是以武来挡天下求道者,武者太极拳,就是以太极拳来挡天下求道者。由此将太和山更名为武当山,从此武当门派名扬天下。说张三丰祖师是武当一脉的开山鼻祖,一是说武当之名源于张三丰祖师;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张三丰祖师是将武当门派由密到显的一代宗师。那时,有资格进入武当山门者,大字桩至少要从寅时站到巳时,即从早三点到午十一点或更长时间。
3、传承层次的内外之别
佛家有显密二宗,显宗人们一般都比较熟悉,对于密宗却知之甚少。密宗因其本身的修持特点而决定其有着很严格的戒律,若触范戒律,必定会招致难以招架的偏差流弊。
不仅是密宗,宗脉传承中都有此隐密的形式和内容。修为中以返还先天为主旨,而先天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因而决定了修为的隐密性。须菩提祖师传法孙悟空,很重要的一个条件是此间更无六耳;五祖弘忍传法六祖惠能,躲开众门徒单传,惠能得法后即逃离下山,并在十五年间遁迹尘世,封真封法后更使传承层次有了天壤之别。
4、武当门派密法介绍
武当的法脉传承要更加严谨苛刻,武当门户谱文说:
先有武当后有天,灵根照见元空体。溯源远古分天地,至今流传盘古桩。
李兆生先生在《中国太极拳之成熟(脉流)在国学宗风中涉示时代概图》中将国学宗风脉传的历史一直追溯至三皇五帝时期。
但是社会上认识武当都是从太极拳开始的,因为在太极拳之前,武当一直都是密法修为而不为世人所知。得到太极拳传承而未进入山门者,不会得到密法传习。而得到密法传承修习者,在几百年间又绝口不谈,并合俗同尘,不露痕迹,有句话叫宁舍千斗金,不吐一口春。所以社会上一提到武当,只能谈谈太极拳,其它的则一概不知。
武当门派的密法是什么呢?就是1984年万轮甲子启超元之时起,李兆生先生出山后向社会陆续传授的内容。也就是到了今天,武当门派的密法也公开向社会传授了,《太乙金编》中介绍的武当密法多达几百种。
作为龙虎堂第二十三代掌门,李兆生先生传授的内容还有九脉合真中的其它一些内容。
5、张三丰祖师是道家吗
提到张三丰,人们通常会说,三丰祖师是道家。这样说法是对中国传统的一种割裂,也至少将历史倒退了千余年。汉唐之时,九派之势已形成;宋时的九脉雁阵推举“龙虎堂”为尊。再向前追溯,以盘古棲天式为根,其年代岁月已不可考了。而自帝始启玄风的黄帝战蚩尤的历史也已五千余年了。
中华民族的传统风貌,真是源远流长,武当派有“先有武当后有天”之门户传宗。张三丰祖师是得佛之广大、道之精微、儒之至极而创武当。若说张三丰祖师是道家,那不仅割裂历史,甚至会将传统舍掉了大半。
历史上,王重阳创全真教,曾在自家庭院四角各植海棠树一棵,寓意融四海之风于一堂;《西游记》中,悟空与虎力、鹿力、羊力大仙斗法后对车迟国王说:望你把三教归一,也教僧、也敬道、也养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圆融三教、万法归一,是圣哲高仙对人类的贡献,也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所在。这一点,当今之社会还是应当对之多加强认知的。
第三章、太极拳产生的背景与条件
第一节、贤侠剑道与儒释道三家的同与异
贤侠剑道是脱胎于三教又超越三教。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是都为丹道之持,不同之处是成就丹道的面貌已大不相同。儒释道三教仍停留在静功打坐上,而贤侠剑道已发展为“道可演武”,“武可入道”,将修真(即丹道修为)与武学融为一炉,从而形成了贤侠剑道的独有面貌。
1、贤侠剑道之武学
“道可演武”、“武可入道”是贤侠剑道超越并脱离三教的标志,也是教外别传的标志。道可演武,是说道为武之根;武可入道,则武也为入道之根源,道与武相互为根,即“一阴一阳之谓道”,道与武也组成太极之象。
道可演武,通俗的讲,就是以道成武,即修真(丹道修为)有成者同时也具有高深的武技,其理可以同于以道成医等诸种传统学识。
以道成医,即丹道有成后再作医生而为丹医。关于以道成医,李兆生先生有专文论述,周潜川和关亨九先生也有针对性的论述与讲解,《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等经典著述都为丹医之作。传统中的诸多学识,都是以道成之的。
2、 武学的非凡功绩
武可入道,通俗地讲,就是以武入道,通过武学的常年修为而步入丹道之层次。武学与修真,一如太极之阴阳,互为生化,相感而执,各成体系,各居次第。修真指引了武学,武学又促进了修真。
比如丹道修炼,不再是闭目静坐了,而是发展成为在走马对阵中就将丹道练成了;武学还成为检验丹道的一个标尺,武功练的好,丹道成就高;武功没练好,丹道也不可能成功。
以武入道使修为更简易、更便捷,不仅少出偏差,而且时间上也大大压缩了。比如小炼形,可以快速打开经穴脉道而成为修为的捷径;比如玉环桩,无论老幼强弱,都可在经年累月反反复复地操持之中收获到生命的升华。
3、武学的概念
李兆生先生在《太乙金编》中说:
武学的概念,从原始角斗的雏形,发展到后来的威仪。由拳脚器械之争杀,渐渐演化为强身健心的一种行持。漫长的岁月里,实践中的体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发现,哪些动作符合人身气血循环的规律,则能愈速增进功力,或在实践中发现哪些运动使人气血衰败,则是因有失于气血充盈的尺度。这一切则是武学不自主地走向自然发展中的术,而合于道。以至后来,形成发展为超出常人的专修境地。这则是武学进入贤、侠、剑、道的层次。
武术只是武学中的一小部分的内容。武学的内容包括:
(1)武术——挙脚招式。
(2)理法分析——理是气血经络;法则有:①切断四肢;②打伤五脏;③形神俱灭的不同层次。
(3)谱文唱颂——谱文是武学的灵魂和精髓,先要背熟,然后唱颂。
(4)技法详示——俗话叫做喂招,就象大鸟叼来虫子,训练小鸟的生存本领一样。
(5)了解发展历史。
4、武学的脉络
贤侠剑道的“道可演武”、“武可入道”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威力呢?或许我们可以从《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介绍的“先天太极拳三十六势”而窥一斑。
《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卷二在“先天太极拳循经内脉缠经图示简介”中说:
夫内炼法则分为循经、缠经两大专程。
循经者:是内循先天真脉,通彻天地,通达四极八渚而经泛人天以省自我。
缠经者:是外循经纬,由外而内,表里相循,以神气意血而生其身。
由内转向外,是谓内缠经,由外转向内,是为外缠经。
内循先天真脉者,即为中庸之道、也是丹道之脉络;内外缠经者,则为武学之脉络。
《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中对内外缠经有大量的图解介绍,既为修为者提供了参考依据,又在武学的细微转换处指明了方向。
儒释道三教修炼丹道是以静坐为主;而贤侠剑道的修习,是丹道与武学共修。既有丹道的中脉循行,又有武学的内外缠经,丹道与武学相辅相成。
中脉循行与内外缠经组成了一个含有太极本体的太极图。
第二节、贤侠剑道的修为特点
1、主要特点有:
(1)入手简便——以武入道,简便易行,无论老幼病弱皆可参与。
(2)过程迅捷——将丹道修炼的过程大大压缩,成效显著,并且可限期取证。
(3)少出或不出偏差——以武入道,禁忌较少,所以也少出偏差或不出偏差,只要不心存妄想,正心定性,就不易出偏差,其保证性大大提高。
这样,贤侠剑道已经与三教之修习有了很大差别而超越三教并脱离三教,形成教外别传之体系。
2、关于内家武学
关于武学之缠经,其中应该引起我们深思的内容也不少。
同样是习武健身,却有缠不缠经之别,有缠经者可发展成武学。没有缠经或缠经不完整者,那只剩下拳脚招术了,只有外在的表面形象而缺少内在的本质内容。
循缠经则是武学与丹道同参,融武学丹道为一物,如此才有道可演武、武可入道的本质,这也是丹经武学的真实面貌。
武学因为有了循缠经,才可称为内家内炼。只有内家内炼,才使武学分有不同的层次之别,也才有可能步入侠客剑仙乃至于合道之列。没有循缠经或不能形成完整的循缠经的轨迹的都不能称为内家,也就不能入道。除贤侠剑道之外,只有宗传六脉太极和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有此内涵而可称为内家拳。
第四章、宗传太极拳与贤侠剑道的脉承渊源
第一节、《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出版中的故事
1983年,日本的铃木大拙在联合国向全世界宣布:十年后,学太极拳到日本,这还真不是空穴来风。当时的中国,文革结束不久,刚刚打开国门,国际风尚蜂拥而来。我们的口号是“实现四个现代化”。但是怎样实现,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尚处于摸索探寻之中。
关于少林寺和少林功夫,电影《少林寺》在当时起到了普及的作用,“少林”这个概念走入了人们的心中,但对于其它,空白点还是不少的。
那时的国际上呢,日本少林拳法联盟遍及世界各地,注册会员有几百万众。当时有个笑话,有的外国人以为少林寺在日本而不可能在中国。而这一切都与日本的宗道臣先生有关。
宗道臣在十几岁时随日军来到中国,但他痴迷于武术、柔道等。后来机缘巧合,有缘接触到了一些少林武学。抗战期间,宗道臣秘密修炼少林武学并有机会在嵩山少林寺接受了正式的传法仪式。
抗战结束后,宗道臣被作为战俘遣送回国。回国后,宗道臣的生活很不如意,不得已使用武术护身,由此开始了武术的授徒和教学。他要求受学者先做人后习武。经过艰苦地努力和曲折的历程,终于成立了日本少林拳法联盟,之后发展壮大,在世界各地都有广泛的影响。
虽然宗道臣在少林武功招术上有所改良和发展,但宗道臣始终没有忘记少林拳法的根在中国。
1979年,宗道臣又来到中国,向中国政府提出要到少林寺朝山拜祖。这样1980年,宗道臣来到少林寺,并立下“日本少林寺拳法开祖宗道臣大和尚归山纪念碑”。之后,宗道臣要求少林拳法联盟的所有盟员,都要分期分批到嵩山少林寺归山探祖一次。实际上,联盟会员中人每年都要朝拜一次。宗道臣去世后,他的女儿宗有贵接任联盟盟长职位,继续发扬少林拳法。
少林拳法是如此,太极拳会不会也如此呢?1990年北京亚运会开幕式上的太极拳表演,日本来了八百人,我们中国勉强现凑了七百,形势真是很不乐观。
那么铃木大拙所说的十年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恰好十年后(西历1993年)我在日本,看到东瀛的太极拳气氛,我也受到感动,为此也欣然的应邀,讲述起有关太极拳的操修,可以说在东瀛的“鹤舞会”上留下了宗风太极学脉的种子。(日本人又把太极拳的锻炼美誉为鹤舞)并讲叙了武学之内脉,武当派与太极拳之间的关系,宗传太极拳与武当修真。从功谱文献上分析了宗传太极拳与武学参真、丹家修为、文韬武略、中国古文化的关系… …。我被日本朋友勤学苦练的精神感动了。我讲了许多,许久… …,乃至于《道源一气图》,《修真图》的丹成九转,羽化飞真等更深层次的内容,以及在我的故乡,甚至只可意会,不能讲的灵性,日本朋友们都深有体会。(《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卷三)
李兆生先生的努力,让日本朋友感受到了太极学识的博大精深,也体会到了太极拳生命的血缘脉流,承认并确认了太极拳的根仍然在中国,并且也明白了泛化于俗的太极拳的局限与不足。
经过努力,《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在1998年出版。这样,关于太极拳的一些争论和分歧有了衡定的标准,而太极拳的修为层次也可以分辨清晰了。
第二节、宗传太极拳招术中的隐含——以“先天太极拳三十六势”为例:
先天太极挙的三十六势中,大的套路分为三十六势,而各势之间的过渡动作还有很多,有名称者就有一百三十势之多,而这些套路和过渡动作都含有不少隐密。如:
白鹤亮翅和仙姿飞举这两势出于《白鹤真人飞鸣羽化全真神图》。《白鹤真人飞鸣羽化全真神图》有二十四势动功和十二式静功。二十四势动功中还隐含有二十四翅。如果按“先天太极拳三十六势”的套路修习,此两式泛泛而过,不易得《白鹤真人飞鸣羽化全真神图》之真髓;若将此二势拿出来专修,可初步踏上《白鹤真人飞鸣羽化全真神图》专修之途;而那些已得《白鹤真人飞鸣羽化全真神图》传承者,公开场合只能演练此两势,不为人知之时演练的就是全套的《白鹤真人飞鸣羽化全真神图》。
玉女穿梭又名《玄都玉女掌》,具击舞双并之风格,内执丹道、外显金锋,分九第玄功,并有第一洞天、第二洞天之别。
金锋穿掌和削金截铁中隐含有《金刀三十六劈》。
罡风玉掌和手掐太极出于《寒山七式》。
雷震金莲中含有武当门户掌中的《三十六天罡腿》。
… …
第三节、太极为宗传武式
太极挙如同一根钓杆上串起的浮标,每个浮标下面都有丰富而独立的内容。如果只看到漂在水面上的浮标,而不具备隐于水面之下的坚实基础,那是无法进入到太极挙的世界中去的。或者说,太极拳是丹经武学这颗参天大树上的一枝条而已,它与整棵大树血脉相连。由于大树的丰厚营养,太极拳也枝繁叶茂。若将枝条掐折,太极拳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也就失去了太极拳的风采。
太极为宗传武式,这是李兆生先生在《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中的一句谱文。这句谱文将三丰祖师当年传太极挙的实质作出了清楚的交待,如果我们不能将这句谱文参识透彻,那在太极挙的修习中会有障碍的。
如意太极拳的谱文于此有很清楚的揭示:
国术要属此最精,多少英才理未明。
返本还原现本源,阴阳气化任流行。
任凭君有千般艺,只待掌中印法成。
第四节、太极拳名称的寓意
拳者,握手为拳,太极拳中有握拳,但仅占少数,远远不及掌多,或者说太极拳主要是以掌为主,那为什么不称太极掌而称太极拳呢?
太极拳中握拳基本上都称锤,即握拳为锤。如搬拦锤、撇身锤、肘底沉锤、翻身横锤、进步载锤等,而锤者几乎都是出于武当的八法神锤。由此可知,太极拳的名称与掌或拳是没有关系的。
那么与什么有关呢?与混元球有关。混元球是武当密传的一种专修功法,其特点是团敛体内的真元之气,形成聚则成形的结晶颗粒即混元球,此结晶颗粒是太极真种,或称先天一粒真种子,因其形象而称为拳,这是太极拳名称之由来,也是“太极为体,混元为迹”之本质所在。所谓太极为体,混元为迹,是说外部演象于阴阳二气,内在却着眼于提炼混元一气的结晶成色,由此太极拳成为丹道的外功。
先天一粒真种子即混元一气或称先天一气。一者,道之始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此混元一气,就可再造人天、再造精神,也就是再造精、再造神而赋予新的生命,这是宗传太极拳再造精神的真实面貌。
先天一气又有几个别名,混元一气、太极真种和先天一粒真种子。
我们再来看《中国循经太极挙二十四式》的这一句谱文:上下掌心同一峙,两掌互唤抱球生。球者乃混元球,两掌心于混元球特点很突出。“同一峙”是说两掌的劳宫穴要遥遥相对;“互唤”是阴阳互生而成球。不明此理,则与太极无丝毫关系,又何以称作太极拳?
这样宗传太极拳的本质也昭然若揭了,修习太极拳之最高境界乃为由万物返三,回归先天一气。
第五节、活步太极拳
由于宗传太极拳与密传武功武学之间的密切联系,也形成了宗传太极拳的一个鲜明的特色——活步太极拳。就是可选取太极拳某一势做单一的训练,以求内操內练,练好一势再练下一势。因为宗传太极拳的每一势,不仅各有循环,同时又单独完成循环,这也如同写字,先写好一个字,再写下一字。
内家拳讲“拳打卧牛之地”,就是在一块牛卧之地就可修习太极拳,这必定是活步太极拳,单独练习某一势,有卧牛之地已足够了。
李兆生先生有更详细的解释:
有的学员练云手循经感受明显,有经脉循行的效果,练完后神清气爽。那就可以单独练云手,左进步、右进步、前进、后退都是云手,一个动作可以反复做,不必拘泥于套路;有的年轻学员血气方刚,就喜欢做循经太极拳的“太极四手”,即循经太极拳基础功“玉环桩”,那就可以成百上千次的练习。各人有各人的情况,各人有各人的喜好,三阴气脉迟速就应该多练习三阴气脉的式子,三阳气脉迟速就可以多练习三阳气脉的式子。……王宗岳在《十三势行功歌诀》中写的清楚:“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骨肉尚且为“臣”,何况套路?
第五章、 五百年后武当传人对社会的贡献
第一节 、关于中国循经太极挙二十四式
封真封法使传统文化出现了断代,社会上难觅宗风脉传。而从1840年起,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清朝闭关自守的大门,从那时起,西方科学就一路顺风顺水的漂进了中华这块古老的土地。到了今天,不要说我们与传统是渐行渐远,就是好多民风民俗也都悄悄地溜走了。
通常把生活在国外,只会说洋文,不会说汉语的华裔称作香蕉人。更广义的说,自1840年起,从社会环境、生活条件,生存模式等等方面,在中华大地上都有了潜移默化的改变,虽然我们仍然讲汉语,但难免或多或少都渗入了香蕉人的成分。
当人们重新燃起传统的热情,急切地想进入传统的世界时,又被诸多的社会乱象晃花了眼,撞破了头。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这颗参天大树太繁荗昌盛了,而社会上对它的所知又几乎为零,致使一些捕风捉影之徒大行于世。可以说,在现实与传统之间横亘着一道不可跨越的鸿沟。
唐朝以前,中国人是席地而坐,之后有了凳子、椅子之类,相应的人们的体质也急剧地下降了。《性命圭旨》讲:上古之人,有息无睡,为什么会无睡呢?因为神足不思眠。而神足的基础是精足不思欲,气足不思食。“有息无睡”可直接入道,即静功打坐修为在那个时代是可以行的通的。
社会向前发展了,人们的体质却距离“有息无睡”越来越远了,这样静功打坐的修为就不适应了,而开始产生出诸多偏差与弊病了。
此时,吕洞宾提出了“修墙补屋”之法,是说人们的体质犹如破损的房屋,要先把体质上的缺失修补完善后才可入道,这也就形成了“性命双修”的概念。性者是看不见听不着摸不到的先天之物为无;命者为后天的血肉之躯为有。修性修命即修心修身,“有息无睡”者可直接进入性功专修而静功打坐。达不到“有息无睡”,就是在后天命功上有缺欠,不圆满,若要强行进行静功修为,那只能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了。吕洞宾说:“只知性、不知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丹经武学中的武学动功修为就是要补足这方面的缺欠,先行“修墙补屋”,培元筑基,有了命功的坚实基础而由动入静进入性功专修。
这样贤侠剑道与三教在修为的方法上已大不相同,其本质也渐相分离,如此才能不堕入“万劫阴灵难入圣”的泥潭之中。
宋朝时,进入了末法时期,相应地,社会上也在动荡起伏、纷争不断中行进;明朝封真五百,清朝封法三百。这样传统文化就形成了断代,而断代文化或封真文化才是传统的原貌。
由于人们对这些内情毫不知晓,以至于道听途说充斥于世,偏差弊病反倒成为炫耀的资本。如此积重难返,已经与传统背道而驰、大相径庭,又何谈弘扬传统呢?
面对于此,李兆生先生在2002年向社会推出了“中国循经太极挙二十四式”。它是在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挙的基础上让其赋予了循经的内涵。这循经太极挙就是架设在传统与现实之间的一座桥梁,让人们能够跨越鸿沟去接触到传统。
循经是什么概念呢?人体最基本的循经是十二正经的循行,它是人的生存基础,隶属于中医药学的范畴。如果人体没有循经了,那人的生命也就停止了。人的身体的好与坏,直接取决于循经的好与坏。循经正常,人就健康安泰,循经有问题,人就要罹患各种疾病。循经也是治病救人的入手之处,循经调整好了,身体就没有问题了,循经达不到正常,疾病就不能根除。
《黄帝内经》这样说:经络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还说: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
时至今日,人们的身体健康已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中国循经太极挙二十四式”着眼于社会现实,从人体健康的最基本处入手,先有“修墙补屋”之效,之后才可言其他。
关于锻炼,李兆生先生解释说:锻者,指大块的煤在燃烧之后断裂成小块,直至成粉末状,是一分为二的过程;炼者,粉末状的煤继续燃烧又凝敛为一体,是合二而一的过程。这才是锻炼的含义。也就是说,锻炼者,也为太极之易理,有开有合,有顺有逆,是“一生二”和“二返一”的过程,即沿顺着“顺则凡,逆则圣”之哲理而成。
丹经武学中,“修墙补屋”的内容中有十二经脉的循行,有奇经八脉和各种络脉的循行,有武学的内外缠经,还有丹道的中脉循行等等。在这些修为的努力之中,自然而然地就由培元筑基进入丹道的修为之中了。
常识告诉我们,药不在名贵,而贵在对症,“中国循经太极挙二十四式”就是针对现今社会的对症之方。
对于太极挙而言,循经指出了它的根本所在,没有循经内容的太极挙,其生命也就停止了。
人们对内家挙,内家功夫很向往,它又是一种什么面貌呢?内家挙内家功夫的入手之处就是循经,从循经开始,才有可能一步步进入到内家挙和内家功夫之中。
古老的导引术、炼气士也与循经有不解之缘。导引者,就是加强和提高循经质量;炼气士炼的也就是气血在经脉中的循行。对这些基本的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那对学习传统有莫大的益处。
从“修墙补屋”到“宗传六脉太极”,再到“中国循经太极挙二十四式”,这是贤侠剑道之宗风为适应社会变化而造福社会所作出的努力,是宗风一脉传承之作为,这也就是五百年后武当传人对社会重新做出的贡献。
第二节、中国循经太极挙二十四式的修炼层次
李兆生先生在《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中很明确的指出,循经太极拳的武修方面是宣化肝脾,增进饮食,强健身体,再造精神,这是循经太极拳修炼之根本。这“再造精神”,是将人的元精、元神充实、凝练、升华而赋予新生,可以使人的身心面貌为之焕然一新,无论是生命质量还是身体素质都会产生质的变化,也就可以再造人生。
“再造精神”是比较理想的修为成果,也是修为的阶段目标之一,同时它还是限期取证的具体体现。在“再造精神”的过程中,也包含有非常细致精微的内容和道理,也就是循经太极拳本身存在有很多不同的修为层次,应该将每一步每一环都弄清楚。
“再造精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有“逆则圣”的力量,能够使元气返还至混元太虚的阶段,而这种不同凡响的力量的获得,混元球、定元桩的修为功效是最显著的;元气能够返还,需要元气得到高质量的运化、宣合以及一丝不苟的循经流注,这是漫长的、多方面的修为过程。玉环桩、混元球、横运太极手、定元桩、武式玉环桩、九龙环和飞鸣图等各功法都是这阶段的修为内容,它们都是《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中循经太极拳推进循经的基础的内容。
要运化宣合气血就要有充足的元气,元气不足也就谈不上运化宣合,这需要有采气的专修,而太乙元明功的采气效果最明显。太乙元明功也是专修功,所谓元明即元阴元阳,而元阴元阳对于人的生命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元明功的层次是非常高的。李兆生先生曾说过:元明功没有15年以上的专修基础,是不能言其玄奥的。《太乙修真元明密持大法》一书是阐释元明功内涵的专著,足见其地位之重要。可是元明功又是年老体衰者“修墙补屋”的首选功法,往往被人看作不起眼而忽视,其实这正显示出元明功的“深浅同真”的高深层次。
元明功采气的效果很突出,可是采气又要求气脉通畅,若有阻滞,气不能进来。这需要有小练形的专修基础,十个小炼形是修真的十个绝活,可以迅速打开奇穴要道,并付以修为者以坚实的功底和扎实的基础。
修炼真的是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它要比现在的小学、中学、大学的课程进度安排严谨的多,若其中某一环脱节,就会影响修为的效果而拖后腿。能合其法度,则有事半功倍之效;如果修炼不得其法,则将会事倍而功半。
但是李兆生先生亲授或李兆生先生指定的教学安排为什么可以打乱次序呢?那是李兆生先生用自己的修为成果来帮助求学修为者。虽然次序可以打乱,但是求学者应该在一定的时间内将自己的修为缺欠的内容补充上,将曾经得到的帮助转化为自己的修为成果。若不能得到及时的修炼补充,那有可能曾经得到的帮助就会流失掉。只有自己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修炼成果才不会轻易丢失。
李兆生先生在授课时曾反复强调,在学习班上学习的功法只是给大家引个路子,先把这条路弄明白了,回去以后要变本加厉的将学到的功法勤加修炼、多下苦功,才能将学到的东西巩固住。
修炼可以速效,有些身体疾病,有些素质不足,通过修炼可限期取证,很快得到改善。但是修炼不能速成,每一环每一扣都需要有实实在在的修为努力,才有可能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第三节、中国循经太极拳廿四式的面貌
从六脉太极到现今社会流传的种种太极拳,已经面貌大变,传风有别,大有违于三丰祖师创太极拳欲天下英豪益寿延年,不徒作技击之末耳的本意了。
虽然《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已将太极拳的本质剖析明示,也给出了修炼标准和层次评定,但毕竟是隔世太久了,要求现代人理解和掌握,未免有些天方夜谭。
《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中说:
古之仁贤创太极之学,乃深悟先天之玄律,丹家大成之有为。非似时人草莽,不循规蹈矩,误己可悲,误人可叹。倒是像其他竞技、娱乐等运动,没有循经,运作不究阴阳相背之理。若是以内家内修内操而观之,则动作影响气机的脉行。初时没有相背阴阳,内循没有应息;久习气血分经流注,事非出之。动作脉序以周经而注流,久聚呈真,久为成象,纳甲周宫,动作运动转换如有一处不工,则真气外游,非但无益,贻害无穷。故内操运动,先问动作,阴阳转换,架势要真,开合要准,法不厌精。
为此,李兆生先生以简化24式太极拳为例,对社会流传太极拳诸多内容予以剖析和讲解,也希望简化24式更完美。可以说,对社会上所有练习太极拳者都敲响了警钟。
试举几个例子,初步探讨一下太极拳的本来面貌。
一、循经太极拳中的“凤点头”
在“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中,“凤点头”的动作约近20次。所谓凤点头,是一脚的大脚趾,即足尖点在另一脚的内侧,这隶属传统武学之内容。
凤点头的动作简单,但其中所包涵的内容都不少。《内脉循经谱文》讲:“凤点头气宗大趾,下逢二脉透脾肝。”大脚趾甲上方有隐白穴和大敦穴,是足太阴脾经和足厥阴肝经的起运端点。凤点头的动作调动了隐白穴和大敦穴,宣和了脾经和肝经的脉络,促进了肝脾两经的循行,有通透肝脾二经的特殊效果。
凤点头也是传统武学的一种专修功,称作“掩裆式”,可封住自己的下盘,不给进犯者以可乘之机;又称 “搜裆腿”,点地之脚若顺势轮扫,可照顾到前后左右;也可化“内裁脚”,“外裁脚”而进击;“凤点头”还可直接提膝上击,称为“膝打”,含有威势。武学中有“藏身斜卧横扁踹”、“湘子跨篮横云脚”和“铁拐跌衩卧云斜”等,都需要有“凤点头”的专修基础。
“凤点头”有定式即站桩,还有动势即走桩行功。在走桩行功中有向前、向后、横行、斜行等,无论怎么走,都应该是足尖先落地。这样不仅于肝脾两经有益,在循经中还有更重要的内容。
足三阴三阳经除肝脾两经外,还有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少阴肾经。除肾经循行足底涌泉穴外,其他各经脉都循行于各脚趾端。行功中,足尖先着地,足腕部被抻平,这样足六部经脉全部通畅无阻。若是足跟先着地,足尖就要翘起,足腕部形成折曲。折曲后足腕部通道全部被阻塞,如同水管被捏迭,流水阻断样。若是足跟着地,足尖翘起,腕部以下脉道全部不通,气脉受阻。不通则痛,脚腕以下尚有三十余个穴位,长此以往,会对人体有什么健康影响呢?
二、勾云拿月云盘手
曾听一位学友讲过,在公园中练功时,有一位七八十岁的老者,每天独自很认真地练习太极拳约两个小时,动作很缓慢松弛。一次早晨七八点钟,三伏天的毒太阳将人们都赶跑了,只剩下这位学友和老者了。老者正练习云手,掌心向下,五指无力状的顺势从面前划过,学友实在看不下去了,忍不住问道:
“老人家,太极拳练习多少年了?”
“十多年了。”
“为什么动作要那么慢呢?”
“越慢感觉越好。”
话说得太没味道了,学友又问:
“云手是勾手拿月云盘手,你这么练是能勾着云还是能拿着月啊?”
老者立时象被电着了似的,语气很重的说:“你不懂,云手不过眉。”
“为什么不过眉?”
老者语气更重:“你是哪个门派的,谁教你的?我们这个门派,云手就是不过眉。”
话说的不仅淡如白开水,甚至让人有水中毒的感觉,这位学友真是买不到后悔药,为什么要上前搭话呢?
听完学友的陈述,我们真是很感慨,社会与传统的鸿沟不仅遂深而且遥远,实在是无法弥合。
云手又称云盘手、云掌、云环掌、云封手、浑元云盘手、子午混元手等。云手出于武当嫡传真宗丹脉之武林旧隐,隶属太玄武功,又传于太乙神功,全称为云封三才金玄掌、云球九转太玄功,简称云掌。
先天太极拳三十六势谱文有吴带当风金蛟剪,勾云拿月见破军,三返回顾云盘手,一气通达环周循,这些谱文在说什么呢?前二句是说武法,后二句是指循经。“吴带当风”是传统书画中知识,云手却也与之瓜葛不浅。此处“吴带当风”是指云手行功时要大舒大展,即要勾着云又要拿着月。“金蛟剪”在《封神演义》中是截教的三仙岛三位女仙云霄、碧霄、琼霄的神奇兵器,赵公明借来与燃灯道人对阵。
公明祭起金蛟剪,此剪乃是两条蛟龙采天地灵气,受日月精华,起在空中,挺折上下,祥云护体,头交头如剪,尾交尾如股,不怕你得道神仙,一闸两断。那时起在空中,往下闸来。燃灯忙弃了梅花鹿,借木遁去了,把梅花鹿一闸两断。
金蛟剪不仅神奇且颇有威力。而此金蛟剪却与云手有如此关系。破军则是天象中的煞星,所向披靡,见到者难逃厄运。“三返”为往返三次,有通达周天之环脉的循经之效。
进在云手,退在转肱,云手是太极拳中颇具威势的杀法,含金蛟剪、破军之威力;又在循经中有着神功奇效。太极拳中云手的分解动作有:玉鉴中悬、遮云蔽日、铁门闭扇、踏阵执旗,子午封真,紫霞冲霄等。云手的内涵如此丰富,岂可等闲视之。把它练成松散无力之势,和云手还有关系吗?
云手还有不少化式,也确实有手掌在面前划过之动作。如在面前划过时,五指分开,指尖向上,目光从指缝处看过。这出于武当绝技——三才抹面掌,用于拨打刁翎,就是拨打对面射来之箭。
“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诸谱文抄录如下。
《操演谱文》:
横行跨走自轻灵,左行虎坐右足平。
进手轮生呈有象,三步三跟合行踪。
云手双环通玄迹,进身摇脊任纵横。
左穿右撞右坐虎,左撞右穿虎左逢。
勾云拿月云盘手,三阳化力复按攻。
《全体大用谱文》:
云手三环行三步,横虎横龙左右旋。
双掌云挥摇身脊,勾云拿月金蛟剪。
《内脉循经》谱文:
云手三循撑云环,横行龙虎势要圆。
子午云掌摇脊过,上下相随气需缠。
三阳化力挤崩肘,肩胯封敌夺身前。
三环进步得攻手,金蛟云月任往还。
《武学概谱》:
云手变化隐玄通,三进三合臂上攻。
勾云拿月云盘手,上下旋缠金肘横。
七星挂壁金蛟剪,左右用法一般同。
关于诸谱文的内容详解请参阅《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一书。
三、白鹤亮翅与抱球
白鹤亮翅又称白鹤晾翅,传统之名为羽化飞真。白鹤亮翅含三个分解动作:印盒掌、虎踞抚琴手,心经金气。虎踞抚琴手《操演谱文》有一句:左下切掌行心气,右扬托掌运金风。
印盒掌是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于胸前抱球,然后就是“左右横运抚琴手”之式。“左下切掌行心气”是说抱球时在上之左手化切掌下按至左胯外侧。切掌时,手小指在下先行,手小指属手少阴心经,切掌的动作促进了手少阴心经的循行即“行心气”。“右扬托掌运金风”则在下之右手化托掌上扬至头右上侧。托掌时掌心向上,虎口先行。虎口有大指和食指,大指是手太阴肺经,食指是手阳明大肠经,这两条经脉都属金,上扬托掌的动作促进了两条金脉的循行即“循金风”。
“行心气”与“运金风”是太极拳中“形于手指”的端倪初露。“虎踞抚琴手”又称为“虎踞”、“子午桩”、“吊马桩”或丁虚步之定式桩功等专修功法,又可化为武当抚琴功、抚琴手的化式。又因为手少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为表里循行,此式内含金生水之象,又对肾经和膀胱经的循行有促进作用。
若以两肩做一直线,则循经太极拳的抱球有90°角的胸前抱球,有左右45°角的斜向抱球,还有180°角的横向抱球,所抱之球为混元球。
混元球是武当功法之一,有八式桩功和十六势动功,是一种专修功法。混元球乃太极真种。有此真种才可称为太极拳,此真种是由“上下掌心同一峙,两掌互唤抱球生”而成的。
抱球的动作不同,则标准不同,内涵不同,其作用也不同。并且分别有抚琴手、游龙分封、滚球等的不同化式。这些内容在《操演谱文》、《内脉循经谱文》、《武学概谱》、《全体大勇篇》谱文中都有详细和明确的剖解,修习者不可等闲视之。
四、挤与“太渊六脉”
棚捋挤按之混元四相也称混元四手,由揽雀尾一式生成,又有太极四手的泛化之俗名。其中“挤”又称“函扣太渊”,是一只手的食、中、无名指点在另一手的“太渊六脉”处向前做“挤”掌。
“太渊”者,手太阴肺经之穴,在手腕桡侧动脉搏动之处。中医讲“脉会太渊”,即十二经脉在太渊处会集。因而太渊为切脉诊病部位,也就是“寸关尺”处。
为什么说“太渊六脉”呢?因为十二经脉分为三阴经和三阳经,合为六脉。而六脉又交会于太渊,这样于此处切脉对全身的气脉循行会了如指掌。“太渊”于中医的意义如此非凡,那么太极拳的“函扣太渊”与中医之间有关系吗?谱文中讲太渊六脉细心听,或者说挤它虚实现,这样说“函扣太渊”与中医切脉有同样的意义。这是传统中“武通于医”的一个典型的例证。
《西游记》中,孙悟空悬丝诊脉,很是神奇。这是如何做到的呢?宗传太极拳修习有素者,“函扣太渊”时,并不是点在太渊穴,而是悬于太渊穴,以听劲感之,这样与悬丝诊脉其理是相通的,也是“太渊六脉细心听”的升华层次。更有功夫高深者,不必诊脉,即可感知对方的体质证候以及病患所在,这是丹经中言之“无弦琴”或“无弦曲”之境界。
《封神演义》与此“太渊六脉”也有渊源。《子牙火烧琵琶精》一回中有这样的内容:
子牙一把将妖精的寸关尺脉门攥住,将丹田先天元气,运上火眼金睛,把妖精钉住了。子牙不言,只管看着。妇人曰:“先生不相不言,我乃女流,如何拿住我手?快放手!旁人看着,这是何说?”旁人且多不知奥妙,齐齐大呼:“姜子牙,你年纪老大,怎干这种事?你贪爱此女姿色,对众欺骗,此乃天子日月脚下,怎这等无知,实为可恶!”子牙曰:“列位,此女非人,乃是妖精!”众人大喝曰:“好胡说,明明一个女子,怎说是妖精?”外面围看的挤嚷不开。子牙暗思:“若放了女子,妖精一去,青白难分,我既在此,当除妖怪,显我姓名。” 子牙手中无物,止有一紫石砚台,用手抓起石砚照妖精顶上响一声,打得脑浆喷出,血染衣襟。子牙不放手,还攥住了脉门,使妖精不能变化。
因为十二经脉交会于此,所以也称脉门。攥住脉门为什么就不能变化了?五行遁术是借助五行逃遁,妖精变化未及遁逃,但也离不开五行。十二经脉为五脏六腑所系,其根也在五行,所以攥住脉门就不能变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