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网站
  [Search] 搜索   [Recent Topics] 最新主题   [Hottest Topics] 热门主题   [Members]  会员列表   [Groups] 返回首页 
[Register] 会员注册 / 
[Login] 登入 
张三丰遗物、诗著选  XML
论坛首页 » 太乙显真
前往:
发表人 内容
松源
2、上义士           上义培勇姿 出入带香色 周栏执文章 造作合此身

注册时间: 27/04/2007 19:27:25
文章: 24
来自: 59.46.193.224
离线

张三丰遗物、诗著选

张三丰遗物,流传下来的为数甚少,而且散佚于各地,从文献上看,明清两朝有扫记录,现转录如下,对于研究张三丰,不无小补。

姚福撰《清溪暇笔》云:“岐阳王最好学,其中景隆,亦喜儒者,故门下多奇士。……福闻其家,有张三丰扫留蓑笠,暇日过访而求观焉,其曾孙萼出以示福。其蓑垂须已秃,但余绳千结,披之及膝,笠已忘独篾胎耳。萼且曰:张以先祖爱客之故,勉留数旬,监别先祖曰:公家不出千日,当有横祸绝粒。予感公相待之厚,故留此二物。急难时,可披蓑顶笠绕圆,而呼我也。去二载大狱兴,遂全家幽于本应府,不给以粮粮垂绝,乃依所言呼之,俄顷前后圃中隙地内,皆生谷米,不逾月而熟。因食谷乃得不死,谷甫尽,而朝廷始议给米,其后呼之不生,异哉![68]”此与李德耀题张三丰像,文字记载微有出入,但绝粮之事则有之,并不玄虚,从方法同来看较为可信。此记载还有,万历三十八年(1610)周晖撰《金陵琐事》、王昕的《稗史汇编》、吕燕昭、姚鼎纂修《江宁府志》等。李景隆在永乐二年,确在绝食之事,得已不死,怪不得姚福说异哉!不管事物真伪如何,张三丰留下蓑、笠二物,则是事实,我们不能够否认实物的。

何宇度撰《益部谈资》,有夔州府城西开元寺。……国初张三丰与僧广海善,寓于寺者七日,监别赠诗云:深入浮屠断事情,奢摩他行恰相应。无花隐隐呈微瑞,风叶琅琅泳大乘。密室尽间云作盖,空亭夜静月为灯。魂销影散无何有!到此谁能见老僧。井留草履一双,沉香三片而去。后海以诗及二物,献之文皇[69]”。

崇祯十四年(1641)周嘉胄撰《香乘》载有张三丰“仙留沉香”。恩成、刘德铨纂修《夔州府志》也记载此事。

武当山玉虚宫,有万历五年(1577)《重建仙楼碑记》云:“文皇帝特遣侍郎胡持书延请,仙隐而弗见,潆奉其笠、杖而还。”(自抄之碑)此碑完好无恙,乃是提督大岳太和山,内官监太监柳朝立。

朱国桢撰《皇明史概》有云:“文皇遣胡潆实是访张三丰。……三丰曾到武当,故有此行。今其铁笠犹藏山中,大如伞已略有破碎矣[70]”。此书自序写于隆应四年(1570),说明当时铁笠还在,何时毁坏,不得而知。

宝鸡金台观,知县朱炳然刻石诗云:“宝鸡金台观乃张三丰修真处,三丰九节杖、混元衣在焉。寻真何处觅层城,观起金台接太清。鸠杖尚留九节在,霞衣犹见五铢轻。闻月野鹤亦自适,流水桃花空复情。歌罢怀仙一长啸,昔阳红照万山明。”(自抄之碑)此碑无年月记载,朱炳然任宝鸡县令,是在万历三十九年(1611),纂修《宝鸡县志》,碑也只有在这段时间所刻。另有一碑为范宗镇《谒仙师张三丰洞》题咏有“九节苍藤杖还在”之句。

王兆云辑《白醉琐言》记有“三丰异物,张三丰在甘州,留三物而去,其一蓑笠,其二为药葫芦,人有疾者,或取一草投其中,明旦煎汤,饮之疾立愈。其三为八仙过海图,中有寿字。……皆为中贵取去[71]。”但不知此书撰何年?好在前有王世贞订阅,此物当时在张指挥家。

焦 (1541--1620)纂辑《献徵录·张三丰传》有”尝至甘州张指挥家,遗一中袖及葫芦。……所留杨氏小鼓,戛大镛不能混其声[72]。”康熙四十一年(1702)纂修《岷州志》,乾隆元年(1736)《甘肃通志》亦有记载,文字微异内容完全一致。

《枣林杂俎》,有《张三丰食器》云:“尝居颖州迎样观,遗像一、食器一、容斗许,署贮肉不腐。混元衣一,久而如新,好事者,易其领辄败。冠一,质古有摩云态[73]。”尹继善等纂修《江南通志》云:“迎祥观,……遗有混元衣,衣至今犹存[74]。”《安徽通志》和《阜阳县志》也有记载。张三丰弟子张古山居住迎祥观,在永乐时,任武当山太和宫提点之职。

乾隆元年(1736)纂修《云南通志》,姚安府“张三丰,天目人,寓郡文宫年馀,后去之平越,以双鞋留挂壁间,长二尺,题曰:三丰鞋[75]。”《姚安县志》亦有记载此事。

嘉庆间,纂修《四川通志》去:“铜梁巴岳山,有真人张三丰所遗扇、砚、竹杖各一,寺僧以为宝[76]。”《铜濯县志》亦有记载。明尚书张佳允邑人。有《同顺庆僧游巴岳》诗云:“洞门好问双玉童,汝师可是张三丰。道窝仙去丹灶冷,竹杖生苔叹遗纵[77]。”张三丰在巴岳山,居住数年之久,留下遗物,寺僧宝而藏之。

《大岳太和山纪略》,有杨素蕴诗云:“仙才无处觅三丰,破衲针须老母缝。巧妇鸳鸯空费手,何如飘笠乱云封[78]。”杨素蕴是清初人,由此诗而知,当时张三丰衲衣党政军在,今不知流落到何方了。

黄朗生撰《崂山志》,仙释有云:“明永乐间,有张三丰者,自青州云门,来于崂山下居之,居民苏观礼焉。邑中初无耐冬花,三丰自海岛中携出一本,植现庭前,虽隆冬严雪,叶色愈翠,正月即花,蕃艳可爱。今近三百年,柯干大小如初,或分蘖株别植,未有能生者[79]。”此志修于晚明黄宗昌,完成于清初黄朗生,前有顾炎武序。万历三十一年(1603)修的《来州府志》,乾隆元年的《山东通志》,二十八年的《即墨县志》皆记载此事。蒲松龄的《聊斋》,其中香玉和绛雪的故事,绛雪即耐冬花树也。

光绪间《铜梁县志》,有“五星杉在巴岳山巅,香炉峰侧,则五株罗列,如星聚奎垣,高约千丈,围八、九尺,古干离奇,烟云郁锁。相传为张三丰手植。”又有“云盖松在计都寺后,相传亦张三丰手植[80]。”还有“紫云庵县南三十里,庵后,悬石岭崎欲坠,有大松一株,老干轮围,传为三丰手植”。

关天张三丰像,周晖撰《金陵锁事》有“世之画周颠仙,张三丰像者甚多。惟颠仙自画一像,在皇城五凤档上。三丰自画一像,在临淮候家[81]”。此像还保存于今天,亡友黄学民赠送于我复制照片,并抄录了李德耀的题字,以及吴图南的按语,后在《武当》杂志创刊号披载。《明史》云:“景隆小字九江。……永乐二年,……夺景降爵。……弘治初录文忠后。……嘉靖十一年(1532),诏封性为临淮候,禄千石,逾年卒,无子,复以濂弟沂绍封,卒,子庭竹嗣,屡典军府,提督操江[82]。”又《功臣世表》李庭竹“二十八年(1549)三月已丑,提督操江,屡领南京军府[83]。”所以李德耀题字云:“迨先大人北徙,像沦入宗人家,不复得。乙卯(嘉靖三十四年1555),长兄统师来京出重资购之。已寸裂,得良工始完如旧观。未必非仙之灵默佑云。耀纪其始末,俾后之人,知像之出于仙之手绘[84]。”说明周晖记载与李德耀题字完全吻合。张三丰自画像保存到现在,是一件珍贵的文物,实值得庆幸。

张三丰侗像,原在遇真宫供奉,现在武当山文管所,还有天顺年铜像碑。在贵州平越卫,倒马坡悬崖上的石刻张三丰像。康熙三十六年(1697)纂修《贵州通志》云:“最右异者,平越城西山,曰:倒马坡,半见隔山石壁如屏,悬崖千级,上有三丰遗影。首戴华阳冠,侧身杖策西行,俨然画图,极可观,旁刊‘神留宇宙’四字[85]”。乾隆六年(1741),纂修《贵州通志》:“仙影岩在府城西五里,岩上有仙人张三丰遗影,明巡抚郭子章题“神留宇宙”四字,镌最高处[86]”。程春翔题诗:“风雨长年在,须眉尚可亲。人间传异迹,石上想精神。草衬空中屐,苔衣化后身。崖头三尺影,阅尽道旁人[87]”。明清两代题仙影崖的诗很多,不能尽录。

康熙四十一年(1702)纂修《岷州志》云:“三下井,在城西北角,仙人张三丰寓杨氏宅掘得一井,以木为底,至今尚存。向建祠于井北,画像其中,久经倾废。康熙四十一年,同知汪元□于杨之瑛家,得其真像,命画工临摹,仍建祠以奉之[88]”。杨之瑛乃杨永吉之后代。

乾隆四十九年(1784)郑云、邵晋涵纂修《杭州府志》曰:“宝极观有张三丰遗像,嘉靖仁和县志。”云南昆明圆通寺,有张三丰石刻像,清初道士徐道广所绘。民国八年(1919)姚安赵鹤清为之刻石,以传永久。至于其他各地泥塑木雕,则不介绍。

《天水冰山录》一书,是记载严嵩被抄家时财产登记,内有《三丰子真人图》一卷。还有隆庆二年(1568)文嘉撰《铃山堂书画记》,有《三丰真人图录》。渴望留心于张三丰掌故的人注意,并上边谈到的《仙奕图》。

康熙六年的《陕西通志》延安府,中部县有“张三丰遗诗处,在轩辕庙侧,玉皇庙东壁上。碑记元至正庚子(二十年1360),三丰手题[89]。”嘉庆十二年(1807)纂修《续修中部县志》有张三丰《桥山祈仙台》诗:“披云履水谒桥陵,翠柏烟含玉露轻。衮冕霞飞天地老,文章星焕海山青。巍巍凤阙还仙岛,渺渺龙车驻帝城。寂寞琼台遗汉武,一轮浩月古今明[90]”。此诗明弘治七年(1494)李宗仁、杨怀纂修《延安府志》收在诗文录中。在和诗中,首为《次三丰韵》是胡潆所作。还有许多风雅士《和三丰》的诗,《张三丰全集》未收。

康熙三十三年(1694)纂修《南阳府志》有张三丰的《唐子山》和桐柏的《金台留偈》。今录《金台留偈》诗:“乘鹤西风出华州,袖藏千载混元球。黑铅红汞东西产,白雪黄芽次第妆。孔子泣麟周道否,卞和识玉楚王休。药中消息谁人会,脱却红尘自在游[91]。”《唐子山》诗文学趣味浓厚,今不录此二诗。此诗《张三丰全集》亦未收。

乾隆四十三年(1704)纂修《屏山悬志》卷首图中有张三丰《太平石》,在邑东之城东万涡石上:“宣德乙未云水张三丰书,太平石: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长五尺阔二尺五寸”。在张三丰传和古迹中皆记载此事。有顾忻题《太平石》诗:“石碣天然江岸横,仙人题识旧知名。山高月小波光敛,水落沙沉绿字明。无数奇峰深涧出,中流鼓棹片帆轻。莫愁前路雄滩险,杜字声声送客行。”还有吴延杰《题太平石张三丰遗像》云:“片石遗形在,仙灵胜迹传。扶筇常自若,永庆太平年[92]。”从吴廷杰诗中,还知有张三丰遗像,而志中无有记载其像,殊可惜也。《太平石》作“宣德乙未”,实际宣德无乙未岁,宣德二年为丁未(1427),宣德十年为乙卯(1435),题刻之中必有一字这差错。

雍正十三年(1735)纂修《陕西通志》,朝邑县灵应观,“在紫阳山亦名紫阳观。……仙人张三丰曾憩息其中,大书壁上[93]。”即《桥山祈祈仙名》诗书之于壁上。《通志》又记载扶风县景福宫,有“仙人张三丰画壁。”道光二十三年(1843),纂修《重庆府志》,有:“洗墨池,在城内文昌庙,相传张三丰画帝君像,洗墨处[94]。”民国三十七年(1948)纂修《姚安县志》,张三丰寓姚三年,居文昌宫时,“以墨潘泼壁,望之烟水苍茫云[95]。”乾隆四年(1739),纂修《雅州府志》,在“文昌祠……弘仁殿。……三清阁,左右魁星、圣母二宫,前殿壁后,有张三丰所画风洞景尚存[96]。”民国十二年(1923)纂修《雅安县志》亦记载此事。悬空寺还有张三丰达摩像壁画,志云:“今不存在”。

嘉庆二十五年(1820),纂修《郴州总志》:“桂东县有张三丰明正统中,有伟丈夫美髯须,结茅桂东之了髻山,一箬笠,寒暑不易,瞑目趺坐,不知其何许人也[97]。”又云“三丰石,在县东十五里,昔名三了石,上书三丰二字,大如斗,虽风雨漫漶,苔藓披结,犹可识,相传仙人张三丰,曾结庐于此,仙升,以指书石,为乡人别[98]。”又云:有“隶书三丰二字,如斗大,不类雕镌,虽经风霜剥蚀,字迹宛然[99]。”同治五年(1866)纂修《桂东县志》,有清邑人周为东咏《了髻山》,“言访张三丰,遥指了髻岭。美人胡不归,白云闻秋影。飞级凭虚空,何处修容靓。引手摘晓霞,风吹衣袖冷。仙人非有求,焉用姓名炳。石上字不灭,(三丰二字入石进一寸许)摩挲发深省[100]。”此郴志记载正统时来此地,实属可贵,而“三丰二字入石寸许”,又有隶书所写,更为可贵也。一般张三丰手书,用行草较多。而题咏《了髻山》的诗也不少,多数为邑人,当地人咏当地事,较为可信。

民国十四年(1925),纂修《都匀县志稿》,有“写字岩,在城北十八里桥头,明道士张三丰书‘万壑松声’四字,笔法苍劲。又马路哨岩间,亦有三丰留题,惜苔藓侵蚀漶漫,不能辨,俗亦称写字岩。又城北十八里,滴水哨悬岩,有三丰影像,俗称张仙岩[101]。”这些《张三丰全集》没有记载。张三丰诗,有的地方志乘有所收录,限于篇幅不能赘述。张三丰的书法、绘画也造诣较深,倘从艺术角度来研究,可能会另有新的收获。

关于张三丰的著作,从明清两朝目录学家的记载中,可以窥见全貌。

嘉靖间《天水冰山录》,有《张三丰金丹节》一部,手抄本,严嵩家藏此书。嘉靖皇帝崇信道教,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因此丹学书籍风靡一时,何况严嵩以青词起家,深得嘉靖皇帝宠信,收藏此书毫不足怪。

万历四年(1576)朱睦楔著《万卷堂书》,载有《金丹小成》一卷、张三丰;《金丹直指》一卷、张三丰;《修养保身秘法》一卷、张三丰。朱睦楔是周王朱棣的子孙,在周王后代子孙中,以儒者自居,“通怀好士”收藏古书图籍,还经常梓行书籍,写下大批著作,学者称为西亭先生。

赵鼎台对佛、道教学说甚有研究,著有《脉望》一书,该书在性命之学方面有独特见解。《脉望》书中,载有“尝读张三丰《道法会同疏》”虽是短文一篇,却得到赵鼎台的重视;如光绪二年(1876)罗廷权、何衮纂修《资阳直隶州志》。光绪三十一年(1905)彭恭士、曾庆吕纂修《内江县志》、以及《张三丰全集》等,皆有记载。此文是永乐年间,张三丰居住明道玉家时所写。

宝鸡金台观之碑,范宗镇云:“仙真,……著有《金丹玄要》三篇。另一碑中,范宗镇泳诗:“三篇玄要道清真”之句。前一碑为万历九年(1581),此碑文在陈垣编纂《道家全石略》有所收录。后一诗碑没有年代。据金台观文管所负责人说:观中原有石刻丹经碑,今已不知去向。

黄虞稷撰《千顷堂书目》,有张三丰《金液还丹捷径口诀》一卷,又有《金丹直指》一卷。

王洪绪撰《明史稿》,有张三丰《金丹直指》一卷,又有《金丹秘旨》一卷。《明史·艺文志》记载与《明史稿》完全相同。

康熙十二年(1673)曹申吉、潘训纂修《贵州通志》,有张三丰《丁道歌》、《无根树词》二十四首。康熙三十二年,《贵州通志》、《黔诗记略》与记载相同。据说福泉县高真观有此碑刻,不知确否。

阮元、范懋柱撰《天一阁书目》,有张三丰《金丹节要》二卷,蓝丝阑抄本。

乾隆间《历代神仙通鉴》,汪舜仪评订同原录,有《徙要篇》(祛应作捷)、《无根树》二十四旨(旨应作首)、《金液还丹歌》、《大道歌》、《炼铅歌》、《地元真仙了道歌》、《题丽春院二(应作阕)》、《琼花诗》、《青羊宫留题》。《通鉴》所载《张三丰全集》皆已收录。

嘉庆二十四年(1819)甘肃崆峒山道士刘一明编《道书十二种》,有刘一明注解《无根树》。

光绪三十三年(1906)四川成都二仙庵,重刊《道藏辑要》,在此集中,有张君宝撰《张三丰全集》。民国二十三年(1934)黄熔纂修《乐山县志》,在文志、书目有“《三丰全集》八卷,张三丰著。是书清康熙时汪观察锡龄、字梦九,所裒集。嘉庆、道光间李氏刻之,板存高票山下清虚宫三清殿。嘉定教授董承熙,邑人李嘉秀撰序[102]。”记载了《张三丰全集》之编纂刻板之经过,汪、李二人志乘中有传。

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有《古书隐楼藏书》,清闵一得辑《玄谭集》一卷,明张君宝撰。《证道秘书》清傅金铨辑,《三丰丹诀》一卷,明张三丰撰。

北大图书馆善本书征求意见稿,子部道家类,三峰张神仙《金丹节要》三卷,《别录》一卷,明抄本。外还有关于张三丰事迹的著作,南阳张朝用的《张三丰遗迹记》见前引用之碑文。明佚名撰《张三丰仙师外传》一卷,撰者为何人不明,年代又不祥。《贵州通志》与《黔诗记略》有所转录。还有钱谦益撰《绛云楼书目》,以及《千顷堂书目》,亦著录其书。

另有《张三丰真仙遗事》一卷,是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平越王恩民偕都匀司理李珏同辑,亦载《千顷堂书目》中。

我们认为,如果把有关张三丰的不同版本收集起来,加以校勘、考证、标点整理出版,为研究张三丰著作,提供方便,是一件功德无量之事。





张三丰遗物、诗著选

 

张三丰的遗事,从文献上记载,够得上异彩缤纷。然而神话较浓,有时诙谐令人啼哭不得,但人民俗角度看,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所以我们搜集了这方面的资料,进行筛选和分类,可能对于研究张三丰,有一定的补遗作用。

故事记载较早的是《禅玄显教编》,即张三丰见蜀王朱椿。“见蜀王,王一日宴僚佐,丰出碧根连带枣献之。又取席上金盏,实土其中,摇落一齿进埋于内。少顷生一莲,大如盘盂,一叶千色,千点一花,凡千除叶,光射梁楹,气极奉香,宴毕花灭,复取齿还入口[103]。”朱椿乃朱元璋第十一子,洪武二十三年(1390)就藩于成都。

嘉靖十四年(1535)曹睿撰《琼花集》载有:“国初张三丰在扬州,与邱汝乘辈游蕃厘观,谓汝乘曰:子欲观琼花乎?时八仙盛开,张取水中撰之,少顷尽变琼花,香闻十余里,一郡喧传神仙来游。三丰是夕遁去,不知所之[104]”。张三丰有诗题咏,“琼枝玉树属仙家,未识人家有此花。清致不沾凡雨露,高标犹带古烟霞。历年既久何曾老,举世无双莫谩夸。便欲载回天上去,拟从

膊望借灵槎。”邱克容《和张三丰》,“邋遢神仙到处家,蕃厘观里看琼花。凭阑坐爱三更月,俟晓行吞五色霞。舞罢拂衣还自笑,诗成信笔任人夸。不知今年归何处,引鹤同栖贯月槎[105]。”还有达官名士和诗。汝乘即邱克容,蕃厘观一名琼花观,古名后土祠。宋欧阳修镇守扬州,以琼花天下无双,为作无双亭覆之。绍兴间金主完彦亮占领杨州时,揭其本而去,其小者皆剪除之,后以八仙花代之,故有“少顷尽变琼花”。

《古今图书集成》载有:“张在丰寓太平山,与山下宗显者尤善,其童子常从之游。童子语曰:张常出游,必偕我,但令闭目,一日窃视之,乃空中也。三丰闻之不乐,遂遗之去。乃邀父老登山为别,揖众使坐,下山取火,往返回四十里,顷刻而至。又市豆腐一提,此父老归,属其提版,曰:此唐邑西关王宅物也,为我还之。嗣问王宅,往市豆腐时,正父老在山时也。唐邑去太平山,百四十里,后觅三丰不知所在[106]。”来源于《德安府志》。

《稗史汇编》,张三丰在王景云家之事,“景云之妻初不甚信,尝詈之,先生笑曰:嫂詈我乎!我令汝今日浆衣不干。即剪纸吹之,已而晒衣,果有黑云遮日,移就日中,云复随之,至暮不干,乃再拜以谢。又尝画雀,景云夫妇求多画,以供孩儿之玩。先生曰:多将费汝粒,乃画数十雀于垣,至暮飞下食粟,凡愈月费粟数斗,不饲辄叫噪,至岁尽乃止。景云尝欲得佳醋,妻曰:须镇江醋,乃堪用耳。先生曰:;;促涤缸,吾赠尔醋,出小葫芦如茄,倾之满两缸,犹不竭[107]。”咸丰二年(1852),卫哲治、阮学浩纂修《淮安府志》云:“王宗道,字景云”,永乐时奉旨寻访张三丰这人也。

嘉靖三十一年(1552)纂修《鲁山县志》,寺观中有南华观,创于“元至正丙戍(六年1346)。为邑中八景这一,《南华夜月》。俗传张三峰至此,夜求灯火弗得,乃授笔画月形壁间,其光炫耀一室。三峰去后,每夜月色如故,因名,今壁颓迹泯[108]”。志中有数人题咏此景,今录邑人江溥诗:“南华之观出尘寰,明月当空夜未阑。碧殿涵辉悬宝镜,青松挂影照冰盘。步虚晃若游晶室,储相俨然在广寒。遥忆张仙鹤归后,遗炉难复炼金丹[109]。”江溥是正统十二年(1447)举人,官至“平凉府学教授,尝举湖广考官”。致仕家居,此志作“峰”。

乾隆八年(1743)纂修《鲁山悬志》,有邑令张斗枢题咏《南华夜月》云:“三丰面壁拥金波,照澈南华蝶梦多。此去仙家遗迹远,空留素影对婆娑[110]。”此诗作“三丰”,张斗枢湖北远安人,是万历三十五年(1667)进士,初任为鲁山县令,时间约在万历三十六年前后,又调“永城”,四十年分校豫围。

以上数则,属于道教这法术,作为故事,不妨供欣赏亦未尝不可。

《清溪暇笔》有云:张三丰“常居秦属间为人治痰,吹呵抚摩应手而去[111]。”(属字是否应为蜀字之讹)

《稗史汇编》又载张三丰在洪武二十七年(1394)居安东王景云家,其“邻有女子疗且死,先生曰:是可生也,当与老夫同榻一宵则可,不然不得活,其家许之。先生登榻,引己足与女足相摩者,一夕女觉热自足心起,明旦遂愈,三日复故”。又有“天顺初,京师酒肆,有癫童子,手足溃腐,殆无生理。日见一敝衣道人来乞酒,童子伺主人不见,予之一瓯,如此两月。道人曰:尔病可救也,因令童子侧其首几上,以气呼入耳,其热如蒸,明日遂差[112]。“

《陕西通志》载有“张三丰,……永乐间,三丰遇生员张恪于周公庙朝阳洞,敞衣垢面,恪不为礼。时大雪,方炊饭,三丰须臾自外持莱至,新撷于圃。云:自成都取来,恪出视雪中无迹,知为仙。将别去,乃告恪曰:吾玄玄子张三丰也。问所欲,曰:苦无记性。乃吹耳,连嘱曰:吾令汝聪明,自是读书,过目辄不忘,后举永乐甲午十二年(1414)解元[113]。”

以上数则表明,张三丰运有气功疗疾,病者痊愈,其法古已用之,今承其续而已。

《贵州通志》,有张三丰对张信曰:“葬此,后必封候世禄,张三丰“谓张信曰:吾为汝卜葬地,以酬殷谊,命张取骸骨自负,指岩窟密曰:汝勿惧,往掷物之口中,既入则见石牛,欲相啖状,张畏而挂角出,告以故。师曰:大至封候,斯以足矣。复授铁捶命往,击洞门石磴。且曰:击不过一二锤,至断而已。张力不胜,击至七下方断,见金鱼飞去,归白之。师早:悼哉!汝八口之家,止存君一人而已,十年后位至封候[114]。”文中故事,则与史实相背。《明史·张信传》云:“惠帝初即位,大臣荐信谋勇,调北平都司,受密诏,令与张愚、谢贵谋燕王,信忧惧不知所为,母怪问之?信以告,母大惊曰:不可,汝父每言,王气在燕,汝无妄举灭家族。”又云:“成祖入京师论功,比诸战将,进都督佥事、封隆平候,禄千石与世伯券。成祖德信,甚呼为恩张。欲纳信女为妃,信因辞,以此益见重[115]。”文中八口之家,止存君一人而已。”其说实不攻而自破,何必赘语。清代贵州地方志乘,皆载有葬其父母之事,葬母则诬,葬父则实有之。郭子章撰《黔记》云:“张曰:吾为汝父治葬地”。《黔诗记略》,选有张信玄孙张祜题《入平越诗》云:“黔江千里净边尘,喜趁铃旗奏凯来,啼鸟有情花露敬,远山如揖瘴烟开。抒怀喜乏惊人语,歇马聊登叠翠台。明日椎牛还展墓,好将先泽问颁鲐[116]。”张祜天顺二年(1458)袭爵,成化中屡领南京军府,成化十七年(1418)三月卒。

康熙十二年(1673)《平溪卫志》,有“永乐间创制谯楼,……水陆交通,商贾鳞次,四方之物必至,咸谓之小江南。明末丁亥(永历二年清顺治四年(1647)),总镇张先璧溃兵突至,恣意蹂躏,焚掠无遗。……昔张三丰遗记,有云:百年以后无平溪言其验欤[117]”之语!《玉屏县志》在古迹中云:“南明楼,即鼓楼,明永乐年间建。旧传基址方向,俱张三丰所定。”在仙释张三丰传亦有记载:“张三丰明初,一瓢一笠,栖石莲峰下,来去城市,踪迹不测,钟鼓楼之建,基址方向,皆其所定,后遗记而去,曰:“百年以后无平(ZHUI),予张掣蹋也[118]。”

以上两则,说明张三丰精通于堪舆之学,而其说竟验于后世。

《湖广总志》,张三丰“洪武二十三年(1390)……拂袖游方而去,常往来于长安土洞庵。陇西杨仕敏,乃岷州卫指挥杨其二家,初仕敏生,三丰闻其啼声,曰:此英物也,后果显贵[119]。”

《张三丰遗迹记》,张三丰对张朝用有云:“童子勉力读书,后当官至五品。”而竟付其言。陆深的《玉堂漫笔》作官至三品。张朝用生时官至知州从五品,死后赠为吏部右侍郎为正三品。

李绍文撰写《竽明世说新语》有云:“王宇,幼颖悟,迥绝异人,张三丰抱视良久曰:此儿奇特不凡,他日必为河南人物贵显,不足言也[120]。”《祥符县志》,张三丰“洪武初寓汴延庆观,时大理寺卿王宇为儿时,三丰过其里,而异之,曰:此儿他日九贵显,后果如其言[121]。”雍正九年《河南通志》亦载此事。

以上三则,表明张三丰有其相面之术,真乃不愧,为陈图南之后学,继承其祖之嫡传绝技。

隆庆六年(1572)《岳州府志》载有《文吕醉吐》,“严玄玄者华容人,元末为文昌宫诞士,与邑人王某从张三丰游。数载无所获,拟辞去。三丰饯之痛饮,醉卧呕唾满地,二人不及辞。明早入揖,三丰曰:汝真弃吾耶!舔吾唾,道在是矣。王某不肯舔,玄玄舔之,遂悟三丰术,能运掌心雷,常以雷神随,后客至亦呼雷行茶,今其书尚存石首民家。嘉靖四十二年(1563),岳州通判田铺,遵迢取数册去[122]。”嘉庆二十五年(1820)巴哈布、黄本骥纂修《湖南通志》已转载其事。

光绪十年(1884),纂修《光化县志》,有无纪律三丰“游武当、路过元妙观,憩数日,道流无识为仙者。会观主病,求进候之,嫌其秽弗与能这。忽观主渴,思绍兴酒难骤得。三丰云:我瓶中藏此久矣,少间挈壶进,一道童从后呼曰:适自墙隙窥之,知是颠道人溺也。急夺壶倾之地,观主觉酒香透户牖,命取壶得仅余沥入口,病施愈,再索之,三丰已杳矣。复持壶审视,一点滴须上白髭中,一缕倏黑,年九十八色不变,邑人喻天玺立石记其事[123]。”

咸丰十一年(1861)纂修《淅州厅志》云:“张神仙,号三丰,隐居岩客山,常作道人状,游于上下,近山居人,有张姓者,待之甚厚,其妇腹孕,仙指妇腹曰:似我似我。后妇果生子,成童其走如飞,抱树则止,人呼为脚张[124]。”

以上三则,实属诙谐,前者试徒。后者诲道,最后戏妇及子,真是有些过分,实不足后世效法也。

最重要是有关张三丰拳剑和导引问题,文献上记载,虽是只言片语,然却是珍贵的佐证。

《张神仙祠堂记》云:“仙自少膂力过人,善骑射。”《大邑县志》仙释中转引《邛州志》:“旧传道陵后裔也,生有异相,长而好学,历官四方,善骑射,壮而弃官修道,云游名山[125]。”四川有的志乘中,也载有“善骑射”之语。此为记载张三丰最早之碑记,更为宝贵的史料也。

《大岳太和山记略》,载有御史贾大亨《题太和山》诗,“山峪凌虚灏,神尊据化权。珠宫压螯极,金像体虽躔。树古元无纪,霞深却有仙。希夷丹气满,邋遢剑光妍。十载频飞梦,孤攀尚阻缘。信知俗士驾,难溯洞门天。图志酬真览,仙香寄远虔。元休绵圣寿,和气降三年[126]”。贾大亨何许人也,康熙十年(1671)纂修《上虞县志》中云:“贾大亨嘉靖戊戍(十七年1538)进士,初授行人,奉使出入,惟箬笥砂罐,后入台中,历按湖广、河南、卢凤、淮阳[127]。”谈迁(1594--1657)撰《国榷》,有“嘉靖二十八年(1549)二月癸卯,抚治郧阳都御史于湛,巡按湖广监察御史贾大亨互讦,俱勉官经勘(128)”。说明此诗任监察御史时所写,诗中“邋遢剑光妍”是什得深思之句。从中可以寻张三丰会拳剑这端倪。张三丰《北游》咏过“明朝佩剑携琴去”。

康熙间田雯(1653--1704)撰《古欢堂集》,有《三丰道人壁影歌》,“神仙这说果有无,……熊经鸟伸诀自秘,寸田尺宅理其粗。……异哉三丰偓佺侣,邋遢道士群相呼。永乐初载来黔地,(li)峨城市吹都虚。……郭外层峦立千仞,忽于巅顶传形躯。……始信灵踪非妄诞,裴回不去坐日脯。长生思假六禽戏,前村微雨听鹧鸪[129]。”田雯德州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巡抚于贵州,此歌可能在任巡抚时所写,所以贵州地方志乘亦转此歌。值得注意的是“熊经鸟伸诀自秘”和“长生思假六禽戏”二句。大家都知晓华佗之五禽戏,自然而知田雯所歌之意了。

嘉靖四十三年(1564),纂修《邓州志》有云张三丰“国朝洪武间,侨属邓州,有接骨方传于邓[130]。”不熟习武技者,难以传其方。记得治跌打损伤的医生,都会点武技,解放前的确如此。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其一,确有张三丰其人;其二,张三丰籍贯为宝鸡或懿州为可靠;其三,张三丰生于贵由年(1247),卒于天顺末(1464);其四,张三丰会拳、剑、导引之术有其珍贵的史料记载,可以作为佐证。

最后有一点附带提及一下,为什么张三丰不见朱元璋和朱棣?这二位皇帝三番五次遣使寻访,他总是避而不见,原因何在?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避世思想和一生的儒道思想相联系的。一是张三丰仕于元朝,任官县令,虽然官位不高,到底是食过元朝奉禄,应尽其心于故国,所以尝自称为大元遗老或大元遗民,留恋故主,决心不仕新朝,以实践“道德仁义,忠孝为本”的诺言,为保持节操还是避而不见为高。

二是朱元璋为巩固皇权,大批诛戮开国功臣,连为朱家王朝呕心沥血卓著贡献的老学士宋濂也不放过,被谪戍在外,最后死在他乡。研究道教经典和熟读史书的张三丰,懂得“狡兔死,而猎烹”的道理。有洪武二十四年(1391)六月朱元璋有“清理释、道二教。”故“遣三山高道,张玄玄请来”的诏命。张三丰坚持不去任道(li)司之职,以“吾家有二老,至今作天仙。子房师避谷,至和隐钓船”为模楷,避而不仕,高尚其志。

朱元璋把“张玄玄请来”,是为清整道教,多少还有点诚心;而其子朱棣,虽然多次遣使寻觅张三丰,而内心却包藏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所谓《御制书》,实际上是官样文章罢了。父子二人,遣使寻访张三丰的动机,实质上有其差异,但维持封建统治这一点,又是基本相同而一致的。

朱棣在平藩邸时,“佯狂称疾”到靖难起兵,经过了长期周密的策划,所谓“除奸党,清君侧”纯属是一种政治借口罢了。从张信告密起到金川门上,用了三年多的时间,终于推翻了朱允炆的政权,取而代之登上帝位。朱棣纂位之后,首先废除了建文旧臣不投降者,斩草除根之法,在中国历史上可说是绝无仅有,张三丰当时对此是耳闻目睹的见证人,对于这样的皇帝,还是“不事王候,高尚其事”为佳,最好办法,不见为妙。

朱棣遣使寻访张三丰的事,根据文献记载,有户(有时为礼)科给事胡潆、天师张宇初及其弟宇清,詹事府主簿后为均州知州张朝用(位)、岷州都指挥杨永吉、恩授敬官张虚白、道(li)司右玄义任自垣、医官苏钦、太监朱祥、以及道士王景云和吴伯理、还有张三丰弟子孙碧云等。连历史上有名的郑和下西洋也与建文事有关。朱棣遣使访张三丰是幌子,实质是“隐察建文帝安在”,王鏊(1450--1524)撰《震泽纪闻》云:“故遣胡潆巡行天下,以访张仙为名,实为建文也[131]。”这更好说明孙应鳌的诗为最好的例证,《望仙台》诗,“望仙台迥草花笼,掣蹋真仙落故踪。永乐当年书生在,谁知不为觅三丰[132]。”此的确是值得深思的史实。

以上考证,仅供参考。



注释

 

1、9、10、11、14、15.任自垣 《大岳太和山志》卷二、卷十五、卷六

2、4.《明太祖实录》卷六十七、卷一百七十六

3、22、41、82、83、115.《明史》卷一百十七、卷一百四十六、卷四十一、卷一百五十六、卷一百零五

5、胡昌福 《建文年“金龙”玉简析》湖北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材料

6.方升 《太岳志略》卷二 人物

7、61.《明太宗实录》卷二百五十七、卷九十五

8.《皇明恩命世录》卷三

12、39、63、121.赵霖《大邑县志》卷二十 金石

13.娄近垣 《龙虎山志》卷七 人物

16、59、103.杨溥《禅玄显教编》丛书集成

17.李贤等《大明一统志》卷二十四(四库本)卷三十四、卷六十、卷七十二(三秦出版社)

18.《英宗实录》卷二百九十四

19.李贤 《古穰案》卷二十二

20.沈痒、赵瓒 《贵州图经新志》卷十二 仙释、寺观

21、114.王束贤、许一德 《贵州通志》卷十二 仙释

23.陶宗仪等 《说郛》三种《异林》

24、44、48、49、50、51、54、55、58.李涵虚 《张三丰全集》空表洞天版 坎集、乾集、巽集、震集,48引自浙江古籍报

25.都穆 《谭纂》卷下

26.黄宗羲《南雷文定》卷八

27.曹秉仁 《宁波府志》卷三十一 艺术

28、29.董黄素 《玄天上帝启录》卷四、卷七

30.林洪 《山家清事》笔记小说大观三编 台湾版

31.俞琰 《席上腐谈》卷上

32、106.《古今图书集成》第二百五十六卷 神异典

33.徐兆丰、张景祁 《邵武府志》卷三十 方外

34.李日华 《紫桃轩杂缀·又缀》卷一

35.丁廷楗 《微宗府志》卷十七 方技

36.闵麟嗣 《黄山志》卷二 人物

37.罗行楷、沙明焯 《桃源县志》卷十二 方外

38.蔡呈韶、胡虔 《临桂县志》卷七 山川

40.黄瑜 《双槐岁钞》卷九

42.都穆 《游名山记》卷二

43.郑晓 《今言》卷三

45、62.杨仪 《高坡异纂》卷上

46.丘睿、杜诏 《山东通志》卷三十

52、56.《元史》卷一百五十八,卷一百二十六

53.刘秉忠 《藏春集》卷六

60.祝允明 《野记》卷四

64.郎瑛 《七修续稿》卷四

65、121.李同亨、张俊哲 《祥符县志》卷五 仙释

66.阿桂、刘瑾芝 《盛京通志》卷九十二 仙释

67、97、98、99.朱(wu)、陈昭 《郴州总志》卷五山川、卷七古迹、卷三十八 仙释

68、111.姚福 《清溪暇笔》卷上

69.何宇度 《益部谈资》卷下

70.朱国桢 《皇明史概·大政记》卷九

71.王兆云 《白醉琐言》卷上

72.焦(hong) 《献徵录》卷一百十八

73.谈迁 《枣林杂俎》中集

74.尹继善等 《江南通志》卷四十八

75.尹继善、靖道谟 《云南通志》卷二十五 仙释

76.常明 《四川通志》卷二百二 外纪

77、80.韩清桂、陈昌 《铜梁县志》卷十三 艺文卷·山川

78、126.王概 《大岳太和山纪略》卷八 诗

79.黄朗生 《崂山志》卷五

81.周晖 《金陵琐事》卷一

84.李德耀 (三丰)《像上题字》 《武当》 1985年第一期

85、132.卫既济、薛载德 《贵州通志》卷三十七 杂记

86.鄂尔泰、靖道谟 《贵州通志》七 古迹

87.曹申吉、潘训 《贵州通志》卷三十 艺文

88.汪元(meng) 《岷山志》卷二 山水

89.贾汉复、李楷 《陕西通志》卷二十七 古迹

90.张永清 《中部县志》卷四

91.朱璘 《南阳府志》卷六 艺文

92.张曾敏、陈琦 《屏山县志》卷七 艺文

93、113.刘于义、学青崖 《陕西通志》卷二十九 祠祀,卷六十五 释道

94.王梦庚、寇宗 《重庆府志》卷一 山川

95.霍士廉 《姚安县志》卷五十五 高道

96.曹伦彬、曹伦翰 《雅州府志》卷三 寺观

100.刘华邦、郭岐熙 《桂东县志》卷十八 艺文

101.窦全曾、陈矩 《都匀县志稿》卷四 古迹

102.黄镕 《乐山县志》卷十一 艺文

104、105.曹睿 《琼花集》卷一 遗事,卷二 诗

107、112.王圻 《稗史汇编》卷六十三 方外门

108、109.姚卿、孙铎 《鲁山县志》卷八 寺观,卷九 艺文

110.徐若阶、傅尔英 《鲁山县志》卷四 祠庙

116.黎兆熙、莫友芝 《黔诗纪略》卷三十二

117.郑逢元 《平溪卫志》卷二 古迹

118.赵沁 《玉屏县志》卷二 古迹

119.徐学谟 《湖广总志》卷七十三 仙释

120.李绍文 《皇明世说补语》卷五

122.钟崇文 《岳州府志》卷十七 外传

123.钟桐山 《光化县志》卷六 仙释

124.徐光第 《淅川厅志》卷三 仙释

127.郑桥 《上虞县志》卷十五 人物

128.谈迁 《国榷》卷五十九

129.田雯 《古欢堂集》卷七 诗

130.潘庭楠 《邓州志》卷九 仙释

131.王鏊 《震泽长语》《说郛》续第十九

这篇文章被编辑了 1 次. 最近一次更新是在 25/02/2008 11:22:33

[ICQ]
修丹
9、豪侠           豪侠佩神剑 大道说得清 九派环归处 自然浑如真

注册时间: 01/05/2007 16:25:13
文章: 614
来自: 121.31.17.18
离线

宝笈千古垂青史;


老祖一心续旧缘。

 
论坛首页 » 太乙显真
前往:   
Powered by JForum 2.1.8 © JForum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