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网站
  [Search] 搜索   [Recent Topics] 最新主题   [Hottest Topics] 热门主题   [Members]  会员列表   [Groups] 返回首页 
[Register] 会员注册 / 
[Login] 登入 
《西游记》的真谛(转自国学网)  XML
论坛首页 » 文化杂谈
前往:
发表人 内容
shcfhyt
5、武士           武士封两极 造作自我身 锋拦如长短 如一始见真

注册时间: 02/05/2007 23:23:15
文章: 66
来自: 58.82.14.107
离线

发表于: 星期四 八月 26, 2004 7:16 pm
文章主题: 李安纲:关于《西游记》的七大发现

各位专家、各位前辈:
大家好!我叫“李安纲”,诸位都知道,会上好几次都提到我的名字。虽然大会没有安排我的发言,但是大多数会议代表还是希望能听听我的看法,而且无论如何我都应该说几句话,所以便在每个小组都讲一遍。我讲一下十余年来我研究《西游记》的观点,共有七个。
首先,请容许我说一句话:“第四届《西游记》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李安纲教授《西游记奥义书》首发式”在京城刚刚闭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中国《西游记》文化学会”也正式成立,这是广大《西游记》文化学家和广大读者所深切期望的事情,标明《西游记》的真正奥秘将得以挖掘和弘扬。作为会长,我今天来参加会议,就是代表“中国《西游记》文化学会”向大会表示衷心的祝贺。
蔡铁鹰先生给我写了一封信,其实是一封战书,其中说道:“分别之后,又见兄声望日隆,在敝地已是家喻户晓,人民公敌(一笑)。此次会议多半是声讨仁兄的罪行,仁兄敢不敢摆摆擂台?”我说:“我是关老爷的乡党,关老爷的本领就是会耍大刀,所以我来此是单刀赴会。”
我还是直接切入主题,谈我的七大观点:
第一句话:吴承恩绝对不是《西游记》的作者。在学术上没有是与不是,没有准不准。只准你说是,不准我说不是,这是不可能的。学说与学科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各种学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前提下,才会造就学科的繁荣昌盛。其实,无论我说吴承恩是不是《西游记》的作者,我已经对吴承恩的故乡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西游记》到底在写什么?作者到底是谁?我先讲一下吴承恩不是《西游记》作者的五点,或者说他是作者必须先解决的五点。这就是市委朱书记所说的要我叫板:
第1点,从《西游记》诞生,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作者的署名一直是道教全真道龙门派创始人丘处机。只是到了二十年代,才由鲁迅、胡适将吴承恩的名字标了上去。根据现代法院办案举证的惯例,必须拿出铁证,才能把丘处机拿下去、吴承恩署上去。而把吴承恩拉上去唯一的一条证据,就是《淮安府志·淮贤文目》所记载的:

吴承恩:《射阳集》四册囗卷、《春秋列传序》、《西游记》

这里明明讲的是“淮贤文目”,即是淮安贤人文章的目录。《射阳集》是个诗、文的集子,自然可以列入“文目”之下;《春秋列传序》自然是一篇文章,而且是《射阳集》第二卷第一篇;那么紧列其后的《西游记》会是什么性质的呢?自然是一篇文章啊!怎么能够看成是一部洋洋八十万言的《西游记》百回本小说呢?这是吴承恩成为《西游记》小说作者的唯一一条铁证。然而,这篇《西游记》是在《淮贤文目》的栏目之下,什么时候你能把它变成《淮人书目》之下,那就可以算做是铁证了。因此,作为一个大学者和一言九鼎的文化大师,他们这样做,确实对吴承恩的故乡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对于历史文化,尤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来说,却是失之草率,而且是“用心何其毒也”!
诸位请听我说!我一直不明白鲁迅、胡适为什么要让吴承恩做《西游记》小说的作者,后来我才真正明白了。原来,钱玄同1918年4月在给陈独秀的信(《新青年》第四卷第四号发表为《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中说:

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陈独秀在《答书》中说道:

中国文字既难传载新事新理,且为腐毒思想之巢窟,废之诚不足惜。

胡适在《跋语》中说道:

独秀先生主张“先废汉文,且存汉语,而改用罗马字母书之”的办法,我极赞成。

鲁迅先生则在《关于新文字的答问》一文中提出: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方块汉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

瞿秋白则提出“汉字落后论”,痛骂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毛坑”。(《瞿秋白文集》二,第690页)
我一直在想,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以前,《西游记》一直是证道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载体,却被鲁迅、胡适等人给它彻底打翻,说它只是幽默、滑稽、好玩而已。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非要拿出一个不懂道教、佛学,只会幽默、滑稽、开玩笑的吴承恩来做作者呢?真是用心何其毒也!道理是非常清楚的,就是要把中国的所有传统文化全部打倒,硬把中国人的心灵史、文化史、思想史贬得狗屁不如,毫无价值,成为只有儿童能够读的童话、神话、儿童读物。其根本的意义就在于废孔学、灭道教并且消灭汉字。
这第一个问题就是说,你要把吴承恩定做《西游记》的作者,必须解决“淮贤文目”与“淮贤书目”。否则,必须把吴承恩从《西游记》的作者地位拉下来。作为吴承恩的乡党,我们要抱着对他老人家负责的态度,来确定这个事实。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不要强奸他。
第二个问题,让吴承恩做《西游记》小说的作者,合不合他自己的意愿。他老人家写过一篇《禹鼎志序》,说自己:

余幼年即好奇闻。……迨于既壮,旁求曲致,几贮满胸中矣。尝爱牛奇章、段柯古辈所著传记,善模写物情,每欲作一书对之,懒未暇也。转懒转忘,胸中之贮者消尽。独此十数事,磊块尚存;日与懒战,幸而胜焉。于是,吾书始成。因窃自笑,斯盖怪求余,非余求怪也。

也就是说,他所搜集的“奇闻”,就是与牛僧孺的《玄怪录》、段成式的《酉阳杂俎》相类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

这篇文章被编辑了 1 次. 最近一次更新是在 27/04/2008 17:16:03

[ICQ]
shcfhyt
5、武士           武士封两极 造作自我身 锋拦如长短 如一始见真

注册时间: 02/05/2007 23:23:15
文章: 66
来自: 58.82.14.107
离线

李安纲教授是一位极具文化良知的学者,其人抱有文化复兴的史命感。他对百余年来国人自毁根本的文化自残,看得比较透彻。他的一些文化观点大家可以自己查看下面的网页。


 文化发展论坛上的李安纲专栏 :  http://www.ccmedu.com/李安纲_1.html 


 李安纲央视《对话·品读易中天》


 http://www.ccmedu.com/bbs12_31361.html


李安纲:《西游记》是一部信息世界的圣经:  http://www.southcn.com/nfsq/ywhc/tbxst/shentan/200508190501.htm


 

[ICQ]
shcfhyt
5、武士           武士封两极 造作自我身 锋拦如长短 如一始见真

注册时间: 02/05/2007 23:23:15
文章: 66
来自: 58.82.14.107
离线

      上面的帖子除若然兄外,没有其他道友的回帖。不知大家心里怎么想。
      


      我发帖的本意,是希望大家关注一下当前在思想文化领域正在掀起的一股潮流,就是在未来的岁月中,对传统文化反思和崇尚将成为中华大地上的思想文化主题(之一)。这是国力上升、国人民族自信心增强以后的必然结果,是时代的必然。这一主题也许会唱响三十年、五十年,甚至上百年。虽然我们不能预知先人的智慧会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我们也不能一厢情愿地设定一种模式践行古人的思想。但是先人的智慧,必将重放光彩,重塑今人和后人的心灵,那是一定的。
   


       众道友也许不同意李安纲教授对儒、释、道经典的“心解”,但是从李安纲教授的学术活动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对于传统文化的精髓,不独宗风弟子宝之如命,文化界的一些具有很强洞察力、有极高传统文化学术素养的学者,同样是对传统文化抱有痴情,是肯定其价值的。并且也在为弘扬传统文化热心奔走,其影响正在日益扩大。他们的学术活动带来的影响远胜于于丹之流的“心得”和“解读”。比如上面帖子的主人公李安纲教授和他的师长们。这些学者,当中的一些人或许别有师承,当然了,我们不必深究这些,关于师承的问题,不应是我们首先关注的,认清天下大势才是最紧要的。看看周边的人正在做的事,会让我们更加深刻、更全面地认识我们的师传、三教圆融之珍,增强自己的使命感。   


      一脉真谕,经过李真阳老师及其他师长二十多年的艰辛努力,影响已是波及海内外。但是我们也看到,虽然李真阳老师在文和武方面都有专著,而很多的人的认识上,偏于丹经武学“武”的方面,而对“文”的方面有所忽略,不能从文化的角度认识丹经武学,或者说不把丹经武学认作是文化的具体体系。这可能是普通民众认识上的“传统缺陷”。因此,在当前的文化背景下,弘扬祖师之法,我认为有必要多宣讲文方面的内容,或者说一脉真谕的“文”方面的内容、成果,特别是我们的网站。注意纠正普通民众认识上的偏差,这样会有更多的人认识正宗,接近正宗,让一脉真谕在文化的反思中起到灯塔的作用。我的愿望是更多的同门主动地参与其中,象若然兄那样,热心地宣讲本门宗旨,同时对欺师灭祖者进行无情地批判和揭露,也对社会上某些假道学进行批判。正本清源,解释群迷,非如此不可。小师弟我擂鼓呐喊了! ---惭愧,我也只能呐喊而已。
   


      一个文明最本质的标志和体现,是它总能培育出文化的传人,无论在怎样的历史社会环境中,总有人为它坚守,致力于薪火相传。前人的耕耘,该会对后人产生怎样的激励呢?


      又是月圆时,月光照耀着我们,它也曾照耀着我们的先人。这清辉,可是祖先的回眸?可是先哲对跋涉中的后人慈爱的慰藉和召唤吗?

[ICQ]
 
论坛首页 » 文化杂谈
前往:   
Powered by JForum 2.1.8 © JForum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