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网站
  [Search] 搜索   [Recent Topics] 最新主题   [Hottest Topics] 热门主题   [Members]  会员列表   [Groups] 返回首页 
[Register] 会员注册 / 
[Login] 登入 
[统元楼藏真]《简化太极拳24式》之缺憾---李兆生  XML
论坛首页 » 循经太极
前往:
发表人 内容
文熙
12、剑真           剑真合于道 大千是法身 六甲合三昧 内外同此身
[Avatar]

注册时间: 04/01/2008 23:17:43
文章: 6342
离线

《简化太极拳24式》之缺憾

李兆生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是在中国数千年历史文化中孕育、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看来,它既古老又新颖.既高雅又朴素.还具有根高的观赏价值。它吸收了我国古代哲学、医学、武术、养生、导引、吐纳等文化精华,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锻炼方法。太极拳在演练过程中强调意念引导动作,气沉丹田.心静体松.重在吐纳。它把拳术中的手眼身步的协调配合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内外统一的拳术运动。它顺应人体生理规律,运动轻松柔和。不论在技击还是在强身健体方面.都有别于其它的体育项目。它能够加强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的功能,使骨骼肌肉与人身各关节更加坚韧灵活。能够改善新陈代谢的过程.对人体起着很好的保健作用。学练太极拳的目的,除了学习它最基本的动作外,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其健康水平,增强体质,祛病延年。

《人民日报》1998年9月3日,为纪念邓小平“太板拳好”题词20周年载文:

太极拳有很高的健身养生价值和高雅的文化品位.目前我国有教千万人练习太极拳。1978年邓小平同志访日回国后.11月中旬日本众议院副议长三宅正一率领日本文化代表目访问中国.在欢迎午宴上,邓小平畅谈了太极拳的许多益处和哲理。会后应三宅正一的要求。邓小平欣然题写了“太极拳奸”的题词。自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后。尤其是去年***主席题词“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以来。是太极拳运动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由于太扳拳的种类较多,风格各异,初学者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为了适应太极拳爱好者的需要,建国初期国家体委组织专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在群众中流传较广的原有太极拳套路进行了整理,编出了一套简化太极拳.也称24式简化太授拳。

24式简化太极拳简明扼要,易学易练,易于掌握,通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它受到了国内外太极拳爱好者的一致好评,成为流传最为广泛的太授拳套路。笔者在写作《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之余,为使太极拳这一武当派五百年前奉献于社会的锻炼内容,在今天的社会中为增进人民的健康起到更大的作用.笔者从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角度对24式简化太极拳从几个角度进行剖析,指出不足,使之近于完善。

太极拳做为一项保健强身的运动,动作上一定要有标准规范。即如写字一样,要有法度,才可称为书法。合度即是符合运动标准尺度。其中隐含非常之妙。寻求“天垂之象”。褚遂良在《笔髓论》中说:“禀阴阳而动静.休万物以成形。”故书宗又称书道。太极拳也是这样,要有风范.更要有标准,如此乃形成法度。字若失去法度。只能给人以稚幼无知之感。而太极拳倘若失其法度,会对人身心造成不良的影响。

太极拳是内外兼修、动静相因的功夫,动静之间直接影响着人身体的气血周流。随着现代科学昌明,人类慧化.人类对人本身之结构、体态、精神等的认识都有了质的飞跃。通过竞技可以强健人征服自然、寻求健康完美的心理。太极拳做为练养兼行、击舞双并的传统武学,在近百年中对人类健康保健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而今广播于大众的简化太极拳24式,若能与传统法度合一,顺应自然,符合标准么?而简化24式太极拳在我的感觉是缺少标准尺度,缺少津梁。如操修过程中,贪秀美则流于浮.失之沉稳;好奇勇则纵于野,涣之神彩;过迟缓则气滞.过捷敏则花草。阳刚则气浮,阴露则体软。手足身姿,迟速位置,上下相莲。刚柔相随.呼吸往来,表里循传,一势有一势之风采.一招乘一招之神韵,乃可谓法近精良。

人身十二经脉.日行有常.晨昏不歇。手之三阳三阴与足之三阳三阴上下互为表里。倘若做普通动作.日常活动都不影响循经,惟独一有行拳的心理.一求拳速,一求内动则势必舍影响身中气脉流行。练拳如同写字,逸一文一武,都在不同程度上育化人的身心.使其不断充实完美。做为宗传的传统太极拳之所以被称之为内家.真正的体验在养气柔体、修脉炼气的功夫上。

太极拳是以内外兼修为原则的一种锻炼方法。有人说24式是太极拳的精华,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目前的24式只是象普及知识那样,其中存在有许多不足,不能称作精华。

“看手”之弊端

就以“手挥琵琶”一式的“跟看左手食指”分析。眼光即为神光。武学中“眼为心之苗”。“眼动则心随,心动则意至”,“神意一到气血充之”。因此这动作一定要有拳经所说“支撑八面”之势.要求具有六舍之势。外六合则是“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内六合则是“气与力保、内与外合、神与意舍”。“支撑八面”是指身中气脉有经纬如丝的交注,产生气力相合之势。所谓大将军始有八面威风之典。没有六合之式,怎能产生八面威风之气势呢?

就武学而言,“手挥琵琶”式属于进击之法.以武学中断肘折雎法为之.切忌看手。武学是通过形体动作来达到锻炼的目的。养成看手的习惯怎么观察敌情呢?可谓一叶遮目不见全林。

眼看手这一习惯切不可形成。武学中主张。“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试问看手除了能使气血周注于手这个部位.使全身气脉交会于手之过程之外能获得“以武强身”的效果吗?看手,势必影响全身脏器百骸的平衡。若是不看手不是可以更好地增强气力的结合么!

说穿了一句话,着手是来源于那些武学老师们的贫学。从带徒弟开始,三五个徒弟教起来还可以照顾得过来,一旦人多了站在操场上,数十人一同练,动作姿式.身段造形.神态…很难统一。就出现了“看手”的要求。

“看手”如同初学驾驶汽车的人.手还把握不住方向盘,教师会说“你眼看好方向盘”.这句话是过渡的话。你能在以后开车的日子里.眼看着方向盘去开车吗?其实“看手”也是这样.在初学练拳的前三五天,用眼睛看手是收敛日常生活中的眼神,让人进入练拳态.但不是永远。

这是训练少儿学前班的方法,久之多误学人。

学练太极拳的行家们,不妨试一试,不看手会觉得心境大有空阔之感.清新的境地会给你带来几分快意。使人的造型创意进人一个“全息”状态。眼睛看应该注视的虚空处,会使人脑获得更充分的氧。神光则是用心意的跟光.更好地放开视野,是可以使脑获得足够的氧,使脑细胞活跃.人才有充满活力的体验。不把眼光停留在仅限于手这样一个距离上。从武学上更充分地使心神安静下来,使人聪慧、洒脱。慢慢培养跟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听力”与“听劲”。

再说“云手”。因为看手导致学人多限于左右摇头之嫌。如此动作怎么能做好“顶头悬”呢?怕是影响人气脉流通的脑梗眩晕又要萌发了。倘若养成看手的习惯,到后来学习推手时会眼花缭乱的。盘架子是知己的功夫.而推手是知人的功夫。又是舍己从人的功夫。如果这时还停留在去看上下翻飞、左右盘旋的手.岂不是欲其昭昭实令其昏昏么?

如果按“手挥琵琶”一式站好姿式,左手稍向左上转二三十度,呈掌心稍向上的动作,右手从左肘内侧移放在右胯外侧,做掌心向下的动作。保持这个姿式已经符合“支撑八面”的姿势,可以看手,调动周身气血充盈。这个动作曾在文革前秦重三著的《保健气功》中以“三合式”的名字做以介绍。因为这样真正做到了“外六台”,气血虽动,不出偏差。“手挥琵琶”式乃是拳中动作.本来不可过看手来贯彻始终。一旦姿式掌握之后,即刻把“看手”这个过渡去掉,一是避免气血阴阳失度的偏差,二是武学中忌看手,形成习惯之后,在日常生活中都“看手”。这不是“有病”么!尤其是练拳时间愈久,出现脑梗愈严重。可以肯定地说.大多数的武术家不是医生,他们的专长是对武学情有独钟的投入.欠缺的是医学的基础常识。

“手挥琵琶”之弊

简化24式“手挥琵琶”说:右脚跟进半步.上体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上体半面向右转.左脚略提起稍向前移.变成左虚步,脚跟着地。脚尖翘起.膝部微屈;同时左手向左下向上挑举.高与鼻尖平.掌心向右,臂微屈;右手收回放在左臂肘部里侧.掌心向左.眼看左手食指。

[要点]:身体要平稳自然,沉肩垂付,胸部放松。左手上起时不要直向上挑.要由左向上、向前.微带弧形。右脚跟进时.脚掌先着地。再全腿踏实。身体重心后移和左手上起,右手回收要协调一致。

以传统宗风而论。“顾住三前盼七星”,三前,即照顾到自己的眼前,身前,脚前。七星,则是对方的肩肘膝胯头手足这七个能进击的部位。

左右两肩的边沿形成的两条竖线,犹如人的左右边缘线.接传统武学是为边锋。那么这左右的边际线.就构成人与自然的分界线。以鼻子到神阙穴(肚脐)这样一条上下的竖线则为中心线,传统武学又称之为子午线。除此而外,还有以两乳为准上至肩窝穴,下至大腿内侧之动脉。这上下形成的两条线.为左右线,武学旧说将其称之为左右脉线。

那么,“手挥琵琶式”的左手上举式是位于那条竖线昵?各类版本都没有说清楚。传统认为.应该是左手位于左脉这条竖线上。试论左手位于左边锋的线上,这事必要导致身中的气血偏于左移,倘若左手与右手都位于正中线,那么手挥琵琶式则会化成形意的劈拳起式.那么不论手挥琵琶的左手位于身前的哪条竖线上,最关键的要害则是“眼看左手食指”的说法。右手收回放到左臂里侧。按所述动作.若是重心放在右腿上.那么这两只手的位置都偏高于左上,影响气血流注。再加上“眼看左手食指”,体内形成了“双重”的运化局面.气血流注之偏差即刻出现了。这便是“手挥琵琶”之弊。按宗风所言,“目光应为平视”。头移动20度,左右转为正平视状态。因为目光所视决定于气脉的沉浮。祖国医学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至.那么眼看左手食指。食指乃阳明胃经,与足阳明大肠经互为表里。神光注视着食指,气脉就出现“短路”现象。势必会导致“阳经上浮.阴经过迟”之弊,产生轻微的眩晕状态。若经络敏感者.这种气脉的逆行势必导致于脑梗与眩晕、记忆力减遢、失眠。还会导致某些疾病的生发,如消渴症(糖尿病)、心脏病、肾功能低下、美尼尔氏综合症、高血压、脑供血不足、气血衰败等等。这些危机可成为发病的诱因。患有这些病症者.切记更不可看手。又如“云手”一式.出现“眼看左手,眼看右手,跟看左手”,看完手之后恢复正常.然后再看云手的“三进三跟步”选种左右的动作配合“看手”也会导致气脉浮动,脑供血不足.产生眩晕。

类似于这些眼看左手艉肴右手的偏差现象,在简化24式太极拳中有如下多处:

眼看右手10处。出现在:左右野马分鬃、左右接膝劫步、左右倒转脏、左揽雀尾、高探马、左直势独立、十字手等处。

眼看左手20处。出现在:左右野马分鬃、白鹤亮翅、左右搂膝拗步、左揽雀尾、右揽雀尾、单鞭、云手、转身左蹬脚、左直势独立、右下势独立、左右穿梭、闪通臂等处。

起势之弊端

简化太极拳24式的“起势”也有弊端.主要是对太极拳中起势的描述,有关书中均没有交待清楚。

现以中国武术院审定的各式简化太极拳举例:

吴式“两腿屈膝松胯半蹲,同时,两手屈臂.下按至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

杨式“两肘下沉.自然地带动两掌慢慢向下按至大腿外侧,掌指向前.掌心向下,眼看前方”。

《太掇拳竞赛套路》书中记录:“上体保持正直,两腿缓缓屈膝半蹲.两掌轻轻下按,落于腹前,掌与膝相对。”

《简化太极拳挂图》(国家体育总局缩)文中记录:“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按,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

《怎样教好简化太极拳》文中记录:“同时随屈膝下蹲,两臂慢慢下落,两掌轻轻下按至与腹部同高,展掌舒指,两肩橙沉,两肘徽下垂与膝相对;落臂按掌须与出膝下蹲协调一致。”

《二十四式太极拳教与学》书中记录:“两掌下按时手心朝下,要有主动下按的动作.按到两手与腹同高时,须晨掌、舒指。”按书中图示,两手置在胃口处,井不是小腹处。

《太极拳运动》书中写到:“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按.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眼平看前方。”

真是众说纷纭.莫可衷是。究竟两手置于何处为准据?使人如坠五里雾中。

人体是一个完整的复杂系统。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筋骨皮内,气血周经,阴阳气脉流行,奇经八脉.十二正经,互相谐调,乃有精神饱满。

根据太极拳的原则,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穿。“上体保持正直”就是上体不动。“两腿缓缓屈膝半蹲,两掌轻轻下按.落于腹前,掌与膝相对”。这些动作怎么可能做出来呢?一动无有不动,上体不可能保持正直。两臂下落时必然有舍胸吸腹劲力体现出来。上身保持正直与下蹲相对应的身姿相对,意味着上体不动的情况下下蹲,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实际上在做下蹲的动作时,必然有悬顶吸腹,含胸拔背的动作。所以“上体保持正直”是错误的。因为太极拳是讲“曲中求直”。

两掌下按,腕低于肘时已经做不到两肘下垂,下垂意味着腕高于肘。其腕低于肘时,下垂是不可能出现的,除非是脱臼有病。

就前胸而论。两乳相齐的中正点为膻中。膻中上下为胸为肺,左为心宫。右谓玄官。这里“玄”不是指玄武的玄,而是指玄虚的玄,指玄虚、玄空。左为心.右为肺。“黑虎掏心”并不是真正的打心宫心脏,而实质是指打胃部。青龙为肝,脾胃为黄婆。胃的下边才是腹,腹的下边是神阙,神阙下为丹田。神阙以下有膀胱、小肠。常人认为的腹,是在腰以下。腰以上是胃,腰以下是腹。那么究竟两掌下落落在哪个部位上为标准,任何太极拳的书中都没做交待。而传统宗风认为,置于膻中为佳。“气会膻中”这四个字已经交待清楚了。人身之气血交会在“膻中”这个部位,是医家之定论的常识。明确地说.根据武通于医的道理.拳家不懂医家之生理常识是害人无穷的。实际上练习者通常下元亏损.这是客观事实。辩证而论,双手可以稍微再向下偏移,以肺之下胃之上为好。

又如“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两手高与肩平.手心向下”(简化太极拳挂图);“两臂慢慢向前平举至两手高与肩平,两臂自然伸直(不要用力挺直).距离与肩同宽,两肘微下垂(肘尖不要外撤),两肩松沉.两手手心向下.手指徽屈.指尖向前”(《怎样教好练好简化太极拳》)。以上都讲到“两手臂平伸”.这是不对的。传统是以《太极拳论》为原则。太极拳经典讲“曲中求直”.太极拳起势应该是阳气升腾所至。两臂抬平的动作应该以双手的腕部为抬起的至高点。两臂不要以伸直为度,伸直影响气脉流通,应该“曲中求直”。为什么这样做,是根据身体结构原理,以尽浑元之象(前后为长圆.左右为扁圆)。吊腕而起。是以腕打出击。向下落时.两掌骨向下砸。这是传统宗风的切腕,五指轮张向下砸。

“两臂抬平”的动作分析

太极拳运动要求砰哑“细、柔、探、长”.动作要缓慢,才有益于动作和气脉行经内外相调。因为(人是直立的,不可能手足共动)人手三阳气脉先动,故要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人手足分为十二经:六阴六阳、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手三阳之经脉在手臂的外部。抬平为准,过高则阳亢.过低则不足。与肩同宽,两手臂窄宽于肩,胸问气脉皆不得宜通,窄则蔽之,宽则过之。同时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都会因动作异殊,影响产生流度多少而久之出现失去准度。简化太极拳24式,是根据传统太极拳缩减的,故应使其动作更利于经脉循环。

两臂慢懂向前平举,即是“高与肩平”。注意,两臂平举时,切忌伸得过直。一是过直大臂小臂不能放松,不松则不灵活.有碍於气脉行经。二是过于直,正面观之胸腹全露.失于防范。这类错误.传统称之为“大敞门”。是说胸膜露空.便於对方进击。拳经又有“中节不明.金身是空”的说法。

两臂慢慢向前平举.即是大臂小臂平举.不包括手。从关节上分,是肩肘腕这三节关系,以肩为抬臂之轴,肘要徽弯,腕上抬时两手相随。“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猫行,猫的前爪腕步以下是松的,小腿前举.而爪做搭拉状。是手心虚吉.手指向下垂悬.指失徽散内撮,如提拿球状。手随两臂上抬时即做抓球状,随两臂抬平而呈提拿球状。这是古人造意“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五指虚扣,举动虚灵。大臂小臂之问肘般弯。要“内无其心,外无其象”。身心中唯一团元气。这样利于养心养性。

两臂抬平而后。从上向下做投影,出现的俯视图,两臂不是两条直线.而是相对的两条弧线(即象括号一样)。这样能在松驰中利於经脉循环。从技法上也可以“顾住三前”。一是减少胸腹的暴露部分.二是对方在进击时,我稍有转腰,即可随“抬臂”封住对方进击之手。旧传“抬臂”时小臂、腕可上崩击对方.因手三甩化力自然藏有威猛之势,双吊球也是“采在十指”的技法,同时可以用拿闭、分筋、挫骨等法应敌。此势为“太极双吊球”式。

动作中,两臂向前平举,有人误将手指伸,指尖向前。而且从主视投影图中的照片看到指尖向上,掌心向前。按传统宗风而言,还是遵照太极双吊球的手式为好。因为太扳拳是“体用一焉”的操演锻炼法,拳诀有“练时情中有,用时形内古”的语句。告诉学人说练拳的时候。是怎样的练法.同时懂得用法。一旦遇敌手施技出手,形态中自然台有技击的运化。以双手掌心向下前方,指尖向前,那么则会让对方施以“采”法.挫伤自己手指.不但失去反击时机,而使自己处于危险处境。就循经而言,指尖向前也使阴阳气脉失之平和,手指伸平,反而不能放松灵活,手指向上弹打所用的反背抄掌,也显得无力。

弧形运动和“球体”体现的分析

在太极拳二十四式完整行功中离不开弧形运动和球形的体现,甚至抱球的动作在行功过程中则反复出现多次。那么太极拳与球的关系是怎样的相关呢?动作中所抱的球是称作太扳球还是什么?这已经成为每个打太摄拳的人都知道而又说不清的内容。

太极拳的书中也有这方面的要求。如《简化太极拳》1973年2月第l版.1985年5月第7次印刷发行本,在第一节“初学太极拳的注意事项中”这样介绍:

太极拳王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一个体育项目.是一种较好的增强体质和预防疾病的手段。经常打太极拳.能提高我们的健康水平.保持充沛的精力,以便更好地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一般太极拳的特点.是动作柔和、缓慢、圆活、连贯。因此,要求打太极拳时做到:精神贯注.上下相随。虚实分明.连贯圆活.速度均匀.动作运行路线处处带有弧形.整套练习起来。好象行云流水.连绵不断。

文中仅“抱球”字样就有7处。

传统太极中有横运太扳手之专修。横运太极手是以小混元球所化而生.两手左右分轮.各行其经。手在上与肩平齐,左右行之乃开手太阴肺脉。翻转之时。左右运循上约与肩齐.大指微向下.掌心稍处展化捋手以助金气运行,翻转而后化托掌运至小腹处,即丹田处,循经内脉.为金生水之脏象,左右手上下交错而行。这样一上一下.左右转轮循脉。两手虚含之处正是胃宫土位,人之后天纳水谷之脏,是以先天金水相生之脏象,脏腑内液变流。至于后天,四肢播则水谷消,运化生命之机契.方为行功之则律。每见世人不懂脏象,脉络,气血行经,苟于其术,多有违悖人身内脉之运化.而误授传人。真是一害自身.又贻害他人。可见行功应在传统内操上下功夫,不能创新,而误大道矣。

太极拳宗每以抱球为之,是由此演化而来,生化出诸种动作。如野马分鬃即为抱球而生其用,先以抱球敛气而生形.先聚凝其形而守其力.复而分封两手。分为上下,前后发之于敌。复而再敛(抱球)。先敛聚而后发出.乃为太极。这样一聚一散.为开为合,阴阳相感.阴阳相生.才不失太极之本意。

野马分鬃一式是以抱球而凝气示形,以托掌横击,运作网力,以虎口及小臂发人醒气。方向乃左右之间运化进前之势。

24式简化太极拳.已经在民众中广泛流传,形成社会影响。为了提高其保健作用,提高从事锻炼之层次,继而达到太极拳实质性的升华.健全其内操效果,应把动怍姿势稍做调节。调节后使动作规范化.准确化(以人体气脉循经为准据,以接近符合阴阳气脉循缠为准度).使其能向内操练气循经合脉的方向上靠近.乃至于真正地将这简化太极拳与祖国医学、祖国武学中气脉流通之内操内练学识接轨.“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纳人“不信不倚,忽隐忽现”,达到平衡阴阳、内操内家的宗风脉流中,使其成为方圆合度,循经衡准的太极学识,真正达到提高防病保健、益寿防身之效果。

应补充内炼心法

任何一项事物一项学识都必然存在其道理,太极拳也如此。那么。将简化太极拳24式站在优秀传统的角度详加分析,使动作更为准确、确切.说明道理,讲清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这样做才符合气血行经阴阳平台,不致于导致“三阴气脉每每过迟,三阳气脉经常领先,太嫌过速,二者不能紧密地配合”之弊。是大有好处的。

建国初期的丹医大师周潜川先生曾带弟子廖厚泽为国家第一任卫生部部长郭子化诊病治疗。周氏对太极拳亦有研究.并对太极拳有过建议。先生在《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一书中说:

“根据上述我的意见.赞成近年推行的简化太极拳.并且希望恢复十三式的本来面目。因为简化太极拳.虽是精华,但是只打架子.缺乏运气的内功,是不够的。同时建议各家指导太极功的老师们,精研改进。把改进的总蛄.贡黛培党和政府的主营机关,以供作综合钻研的材料。”

今天当笔者《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出版之际.弟子华新、项光明诸贤者随我去武当山朝山拜祖。按传统,书作如此大卷,正是仰仗祖师的传真.为崇圣众生而操笔行真,事毕.要去金顶上叩拜祖师的。这虽然是遗留下来的旧俗,也体现任何学识都有认祖归宗。

1998年12月,在北京去武当的火车上,华新、项光明对我说:“师父,您抽时问也把简化24式太极拳,按先天36式太扳拳循经那样写下操演谱文。虽然简化太扳拳只打架子.缺乏运气的内功.能否让人们按操演谱文那样去练,让简比太极拳有一个提高。如果能‘循经’那岂不是更好.百万千万的人都能受益,郭该多好!”

面对赤诚的贤徒.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喜悦。这也是我投有想到的事情。我随即应道:“行!我先写‘简化太极拳操演谱文’。”华新说:“我来持颂录音。”接着又谈到有关能否让简化太极拳有循经。我说“是因为动作不符合循经之度,人们把太极拳看得太轻率了。也因为在传承过程中宗风太保守了,过去的时代只好这样…“~师父,如果您不写循经,怕是没有人能写。没有内练不就是太极操吗?”“事隔太久了,一时不好写。24式已经在社会上普及推广40多年了,有一定困难。”“师父,您一定要写.五百年前武当派把太极拳贡献于社会,今天关系到成千成万练拳人的健康,对它作一次修订,让它更接近宗风的原貌.使太极拳更完美地走向世界,不也是宗风传人的责任吗……”

如此让世人领略传统谱文的神彩.让世人知道中国的文化是那么深邃……操演谱文是通过持颂即可以理解动作,加深领会其中三昧,这是多好的诗情画意……



大千万古岁月稠 惟有修真是吾求
龙心雪魄映玄宇 点点星光共诗修
 
论坛首页 » 循经太极
前往:   
Powered by JForum 2.1.8 © JForum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