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网站
  [Search] 搜索   [Recent Topics] 最新主题   [Hottest Topics] 热门主题   [Members]  会员列表   [Groups] 返回首页 
[Register] 会员注册 / 
[Login] 登入 
《打手歌》版本研究  XML
论坛首页 » 循经太极
前往:
发表人 内容
耄耋
1、初义士           初义鸣铁甲 壮怀演三军 拳脚并锋仞 始知入自身

注册时间: 29/09/2008 08:56:49
文章: 11
离线

《打手歌》版本研究
一一兼与龙卫东先生商榷

魏美智

摘要:作者通过对不同版本的《打手歌》的对比研究,弄清了世间广为流传的《打手歌》确为唐村李氏第十二世先祖李鹤林之所作,澄清了太极拳理论传承史上某些牵强附会的说法和谬误,正本清源,还历史以本来的真面。
作者:魏美智 原河南博爱县地名办公室主任,毕业于郑州大学,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主要从事覃怀文化和太极拳传承史研究

《中华武术》2007年第四、第五期连续刊登了龙卫东先生的《打手歌辨证》一文,提出了对《打手歌》的一些理论探讨,读了以后很受启发。但是,笔者以为,《打手歌》与《太极拳论》一样,是太极拳理论中不可多得的巨制鸿篇,是指导我们练好太极拳的极好的教材。龙先生的一些观点出现了一些偏颇,如不纠正,会在太极拳理论上造成一些误解。 于是,我将各种版本的《打手歌》进行一番研究,启发颇多。不揣丑陋,录之于后,一者与龙先生商榷,二者就教于方家。
一、陈氏诸本《打手歌》研究
陈家沟陈氏族人的著作中记录有《打手歌》的主要著作和版本有: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所录《七言俚语》:
棚捋挤捺须认真,引进落空任人侵,
周身相随人难进,四两化动八千斤。(1)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之《两仪堂》抄本:
挤棚捋捺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人来打,牵动四两拨千斤。(2.)
.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原本抄本《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抄录了两则。
其一,《七言俚语》:
棚缕挤捺须认真,引进落空任人侵。
周身相随敌难进,四两能擒八千斤。(3)
其二,《打手层折》:
棚摅挤捺须认真,周身相随人难进,
满身能空人不觉,引气落空四两拨千斤。(4)
陈子明《陈氏拳械汇编》中的《挤手歌诀》:
棚摅挤捺须认真,周身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攻击,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粘随就屈伸。(5)
这些《打手歌》虽然同出于陈氏,却有许多不同之处:
1.名称很不一致。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中的为《七言俚语》;《两仪堂》抄本叫《打手歌》;《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其一为《七言俚语》;其二为《打手层折》。陈子明<陈氏拳械汇编>作《挤手歌诀》。从名称上看,诸本的名称严重不统一。俚语,是通俗的口语,是俗语的一种,常带有方言的性质。就是说《打手歌》是流传在民间的通俗的方言口语。《打手层折》的名称在字面上讲不清楚意思,似应结合当地的方言才能理解。层,层面(见《辞海》);折,方言为招数的意思。《打手层折》即为在武术层面上的各种招数,招式。挤,紧紧靠拢的意思。挤手,二人的手紧紧地靠拢在一起的意思。这个形状是推手的形状。《挤手歌诀》应为在推手时使用、适用的歌诀。从这几首《打手歌》的名称上可以看出,陈氏诸本《打手歌》没有统一的名称,也就是说没有统一的母本,都是采自民间的俚语,并非是哪一个人的独立创作。这从陈鑫《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陈氏太极拳图说》所录的打手歌的不仅名称不一,而且文字也不大相同,这足以说明这两首打手歌不是陈鑫本人的独立创作,而是陈鑫所录的当地的俗言俚语。
2.文字差异较大。第一句《陈氏太极拳图说》本作:“棚捋挤捺须认真,”《两仪堂》本作“挤棚捋捺”,与《图说》本顺序不合;《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其一为“棚缕挤捺,”缕,为别字;其二为“棚摅挤捺,”陈子明《陈氏拳械汇编》也作“棚挤摅捺”。这几个“摅”皆为别字。第二句,《陈氏太极拳图说》本“引进落空任人侵”《两仪堂》本作“上下相随人难进”,《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本其一与《陈氏太极拳图说》本相同。其二为“周身相随人难进”。陈子明《陈氏拳械汇编》为“周身相随人难进。”“周身相随”与“上下相随”意思相近。“引进落空”与“周身相随”则不是一个武术状态。周身相随是一种武术气功状态,不是一个武术动作;引进落空则是通过一系列的武术动作化解对方的进攻动作而获得的结果。二者在武术层面上应当有所差异。人,温县方言读音为ra,不读ren.意为人家的意思。“任人侵”就是任人家攻击、侵犯。“人难侵”则是人家难以侵犯到我。第三句《陈氏太极拳图说》本“周身相随敌难进,”《两仪堂》本作“任他巨力人来打,”《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本其一与《陈氏太极拳图说》本相同;其二作“满身能空人不觉”。 第三句,诸版本不存在大的逆碍,只是顺序有些颠倒。从各本的通篇看意义又是相通的。只是《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本其二“满身能空人不觉”是陈氏诸本所没有的。什么是空?佛教认为,一切事物的现象都有它各自的因和缘,事物本身并不具有任何常住不变的的个体,也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故称为空。《大智度论》:“观五蕴无我无我所。”《唯摩经•弟子品》:“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意。”笔者认为,所谓空,是太极拳的习练者经过长期的习练所达到的气功状态,即从自我状态达到无我状态,即佛教所说的“无我”“无我所”状态。浑身上下,浑然一体,气机畅达,气机不停留,行无滞碍,抑扬顿挫,纵横如意。应当说,这是习练太极拳的最高境界。第四句陈氏诸本语多相近。《陈氏太极拳图说》本作“四两化动八千斤。”化,化解。四两气力能化动八千斤之力的意思。《两仪堂》本、《陈氏拳械汇编》本作“牵动四两拨千斤。”牵,动词,牵引、引导的意思。与化动意思相近。唯《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本《七言俚语》中的“四两能擒八千斤,”有点勉强。擒,擒拿,用四两力去擒拿“八千斤”就有力不从心的慨叹。从文字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陈氏诸本打手歌文字既不统一,遣词造句也大不相同。这说明陈氏诸本打手歌没有一个统一的母本,而是各自根据当地流传的俗言俚语的纪录,也不象是陈鑫的独立创作。
3.成文年代较晚。陈鑫(1849一一1929)字品三,陈氏第十六世,陈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前清贡生。《陈式太极拳图说》原名《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刊印时方改是名。该书从1908年动笔,直到1919年完成,前后历时十二寒暑。这就是说,《陈氏太极拳图说》成书的年代为1919年,付印为1933年。《两仪堂》本、《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都是《陈氏太极拳图说》的母本抄本。其成书年代也应当在1919年之后。陈子明(?一一1951)陈氏第十七世,陈氏太极拳的第九代传人。是陈鑫的侄子辈的。从文字上看,陈子明本《挤手歌诀》也并非他的独立创作,也是录自民间的俗言俚语。记述陈氏太极拳的理论的还有民国24年陈绩甫出版的《陈式太极拳汇综》。陈绩甫是陈长兴的曾孙,据陈绩甫在该书的序言里说:“今春返里,将长兴公品三公遗著,携至来京,刊印供世。”但是,他所刊印的《陈式太极拳汇综》里却没有《打手歌》。这个事实也说明,陈长兴、陈鑫没有著《打手歌》。从成文年代看,《打手歌》是在清末民初才流传到陈家沟的。陈家沟的《打手歌》不是规范的母本,而是拳师在授拳时的口头传播本。
二、李鹤林诸本《打手歌》研究。
现存的李鹤林《打手歌》的版本有四种。李鹤林《打手歌》抄本是由其后人李立朝所收藏的。藏本分大本和小本两本;散本两种,共计四种。
李立朝所藏小本为七言八句:
棚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聚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
刚柔快慢自有为,形观耄耋能御众。(6)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劲似松非松, 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大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岁次二月二日讲于唐村讲武堂
李鹤林
《打手要言》: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李立朝所藏大本为七言八句:
棚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聚力来击咱,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
刚柔快慢自有为, 形观耄耋能御众。(7)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大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岁次二月二日讲于唐村讲武堂
李鹤林
《打手要言》: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李立朝所藏散本甲为七言六句
棚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聚力来击咱,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8)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大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岁次二月二日讲于唐村讲武堂
李鹤林
《打手要言》: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李立朝所藏散本乙亦为七言六句
棚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击咱,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9)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大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岁次二月二日讲于唐村讲武堂
李鹤林
《打手要言》: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1.李立朝所藏大本和小本的比较。两本都是七言八句,两本之间的差异只有一句,小本的第三句为“任他聚力来打我”,大本的第三句为“任他聚力来击咱。”“来打我,”与“来击咱”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别。我,自己;咱,咱们。后者比前者范围广泛了些,更口语化了些。这两个版本《打手歌》文字基本相同,应为同一母本所出。
2.李立朝所藏散本甲本和散本乙的比较。李立朝所藏散本的两种版本在文字上没有什么差别,都是七言六句。散本甲本存有《太极拳论》3页,《无极养生拳论》3页,《十三势行功歌》3页,《打手歌》2页,《十三势拳》2页。计12页。散本乙本存有《无极养生拳论》3页,《十三势论》3页,《太极拳论》3页,《长拳者一名十三势》1页,《打手歌》2页,身法、打手撒放、刀法、枪法2页,计13页。
散本甲本和散本乙本的共同点:一是文字相同,遣词用字没有违拗处;二是都没有编页码,可以看出二者都是单篇文章,而不是成谱;三是所包含的内容大致相同。由此看来,两个版本均为同一母本所出。
3.李立朝所藏四种《打手歌》版本文字的比较。四个版本的前六句中除了小本的第三句“任他聚力来击咱”为“任他聚力来打我”外,文字非常一致。无论从那种角度看,他们都是同一母本所出。散本甲乙本都少了最后两句:“刚柔快慢自有为, 形观耄耋能御众。”
4.李立朝所藏四种《打手歌》版本纸质和内容的比较。四种版本所用的纸张均为江浙一带生产的纸张,怀庆府一带称之为“竹纸”,是含有竹子的成分为原料而制作的一种纸张。当地多用来作记账使用。这种纸张盛行于明清,到清末民初逐渐被其他新出的纸张所代替。从现存的纸质看,散本甲本要保存的时间稍长一些;其次为散本乙本;再次为大小两本。但是,从全谱的内容看,大小本的时间要长一些。因为,小本里有一篇《春秋刀诀》其落款是“千载寺关圣殿碑录 如椿抄。”大本虽然落款也是“千载寺关圣殿碑录抄”,但是,后面没有“如椿抄”三字;两种散本则都没有收录《春秋刀诀》。李如椿是李元善的次子,李鹤林的父亲。据《李氏家谱》记载:“李如椿,字万年,配辛氏、张氏,行一,生二子,长旺林,次鹤林,生三女,生于康熙十八年(1680年)已未二月八日,早年千载寺习拳,河内县学,习文武,庠生,济源教书传拳。”从时间上看,李如椿所抄录的《春秋刀诀》是该谱中时间最早的谱录,由此看来,李立朝所藏小本应当是最早的版本。同理可证,李鹤林的《打手歌》应是七言八句才是正宗。“刚柔快慢自有为, 形观耄耋能御众。”两句应是在传抄中遗失的。
三、李鹤林本与《廉让堂》本比较
《廉让堂》本《打手歌》为七言六句:
棚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10)
1.李立朝所藏小本与廉让堂本的比较。从文字上看,廉让堂本与李立朝所藏小本的前六句没有任何差别,但是,廉让堂本缺少了两句计14字:“刚柔快慢自有为,形观耄耋能御众。”“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2.李立朝所藏大本与廉让堂本的比较。李立朝所藏大本第三句为“任他聚力来击咱”廉让堂本作“任他巨力来打我。”李立朝大本为七言八句,廉让堂本为七言六句。廉让堂本所少语句为:刚柔快慢自有为,形观耄耋能御众。
3. 李立朝所藏散本甲本、乙本与廉让堂本的比较。李立朝所藏散本甲本乙本的第三句均为“任他聚力来击咱,”《廉让堂》为“任他巨力来打我”,其他文字像相同。
4.李鹤林本与廉让堂本的年代比较。李鹤林本《打手歌》后面有落款时间:“大清乾隆五十二年岁次二月讲于唐村讲武堂 李鹤林”。这个落款时间最少可以证明,李鹤林本打手歌写成的最后年代不会迟于清乾隆五十二年。而武禹襄的哥哥则是清嘉庆年间得自于舞阳盐店。由此可以断定,廉让堂本与李鹤林本为同一母本。母本就是李鹤林本。廉让堂本所佚失的应是在传抄中佚失。
四、李鹤林本与陈氏诸本的比较
1.李鹤林本与《两仪堂》本的比较。李鹤林本与《两仪堂》本第一句的区别只有一个字:李本作’“棚捋挤按”,《两仪堂》本作“挤棚捋捺”。.捺,方言读nan,不读na ,意思相同。第二句两本相同。第三句李本作“聚力,”《两仪堂》本作“巨力。”聚,凝聚,聚集,本句李本意为,任你凝聚最大的力量来打我;巨,巨大,本句《两仪堂》本的意思为,任你用有巨大力量的人来打我。以此看来,两句在词义上是相通的,但在词性上还是不同的。聚力,应是动词;巨大,应是名词。笔者认为在这里应是使用动词比较合适。后三字,李本作“来打我”,《两仪堂》本作“人来打”意思相近。第四句两本相同。从文字上看,《两仪堂》本没有脱出李本的巢臼。
2.李鹤林本与《陈氏太极拳图说》本的比较。第一句“棚捋挤按。”李本作“按,”《陈氏太极拳图说》本作“捺。”《陈氏太极拳图说》本将李本的第五句改为第二句,并对文字也做了改动,李本作“引进落空合即出”,《陈氏太极拳图说》本作“引进落空任人侵。”《陈氏太极拳图说》本的这一改动,却使该句失去了原有的风采。引进落空的目的是什么?按照《陈氏太极拳图说》本来解释,就是说,由于我引进落空了,任人家来打,反正你也打不着我。按照李本的解释却不是这样。李本认为,引进落空的目的仅是不挨打吗?不!不挨打是手段,目的是为了“合”为了“出”,为了打别人。什么是合呢?按照李亦畲的说法“欲要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先要得机得势;欲要得机得势,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有缺陷;欲要周身无有缺陷,先要神气鼓荡;欲要神气鼓荡,先要提起精神,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气收敛入骨;欲要神气收敛入骨,先要两股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劲起于脚根,变换在腿,含蓄在胸,运劲在两肩,主宰在腰。上于两膊相紧,下于两胯、两腿相随。劲由内换,收便是合,放即是开。静则俱静,静是合,合中寓开;动则俱动,动是开,开中寓合。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才能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太极拳谱•走架打手行工要言》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年10月第一版70页).结合李先生的这一论述,笔者又走访了一些有造诣的拳师,结合我们怀庆府当地的方言和李鹤林本《打手歌》的内容,笔者认为,1.合就是收。就是内气收敛,气力内聚,伺机待发。2.合就是要粘住对方,不能让对方走掉。3.用自己的力将对方盖住,不能让对方有缓气的机会伺机进行反击。合,在怀庆府的方言中还有盖的意思。比如,将锅盖住,方言叫将锅合住。就是说要用自己得内力将对方涵盖住,让他逃不脱身。4.合中寓开,劲由内换,调整气机,形成得气、得机、得势局面。所为得气,就是聚合内力,使力在自己的体内聚合,形成一触即发的局面;所谓得机,就是使我的内劲与交手的对方形成阴阳互动的关系,形成以柔克刚的契机;所为得势,就是通过引进落空,造成人背我顺优势。出就是动,就是开,就是在自己得机得气得力之后,将对手打出去。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个版本的引进落空的武术层次的巨大差异。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本《打手歌》第三句,出自李鹤林本《打手歌》的第二句“上下相随人难进”,只是将李本的“上下”改为“周身”,“人”改为“敌。”“上下”与“周身”哪个更妥当呢?我们在生活习惯中,常常以腰为中心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分。腰以上为上体,要以下为下体。那么,上下不就是全身吗?以此论之,上下与周身并没有相差、相左之处。称对手为人,而不称敌,这是唐村李家的习惯称呼。如《十三势行功歌》唐村《李氏家谱》本有“因故变化示神奇,”廉让堂本则为“因敌变化示神奇。”究其原因,大概因为唐村有千载寺、太极宫、三圣门,族人多是佛、道、儒的信徒,而太极拳又是以养生为宗旨,因此,交手双方称人而不称敌。人与敌一言之差应当是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信仰,不同的习练武术的目的。第四句李鹤林本作“牵动四两拨千斤,”牵,牵引,引导,通过牵引、引导实现“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的目的。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本作“四两化动八千斤。”化,转化,转换的意思,也含有“劲由内换“的意思。通过内劲的转换,以小力化掉大力,实现四两拨千斤的目的。
3.李鹤林本与陈鑫《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本的比较。
一是与《七言俚语》的比较。第一句《七言俚语》“棚捋挤捺”以“捋”为“缕”.缕是綫和线状物的称谓。应当说此字用在这里是十分错误的。捺,na音 ,怀府方言读作nan ,与按意思相同,都是把物体按下去的意思。第二句,《七言俚语》本的“引进落空任人侵”出自李鹤林本的“引进落空合即出。”第三句“周身相随敌难进”出自李鹤林本的第二句“上下相随人难进。”唯《七言俚语》本的近字有些不切合实际。近,表示距离的远近或者靠近。你周身相随了对方就不能靠近你了吗?非也!关键是看你是否合住了对方。合住了对方,你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第四句《七言俚语》本的“四两能擒八千斤”,出自李鹤林本的“牵动四两拨千斤”,只是“擒”字用的不确切。擒,擒拿。要用四两力气去擒拿“八千斤”有些太生硬,力不从心。还是用牵动或者化动比较符合太极之理。
二是与《打手层折》的比较。第一句,《打手层折》“棚摅挤捺”中的“摅”是别字。攄,广雅释诂四:“攄,舒也。”释诂一:“攄,张也。”广韵:“攄,舒也。”史记司马相如传:"攄之无情。"索隐因广雅:“攄,张舒也。”淮南子脩务:“攄书指以示之。”文选张衡西京赋:“心犹凭而未攄。”注“:攄,舒也。”后汉书班彪传上:“攄怀旧之蓄念。”注引广雅:“攄,舒也。”和熹邓皇后记:“攄之罔极。”注引广雅:“攄,舒也。”(引自王力著《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十月第一版)。第二句为“周身相随人难侵”出自李鹤林本的第二句“上下相随人难进。”改李本的“上下”为“周身。”改“人难进”为“人难侵。”侵,侵犯;在武术上多用作进招讲。与李本意思相近。第三句《打手层折》为“满身能空人不觉”,应当是出自李本“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但是,改动较大,也比较令人费解。“满身能空”是什么概念?什么是空?怎样达到空?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第四句是9个字:“引气落空,四两拨千斤,”是将李本的第四•第五两句揉合而成。只是“引气落空”比较片面。因为双方交手时,对方进我们的不仅是一般的气,还有复杂的进攻动作;有的有气有的没有气,真真假假,难以分辨。所谓“引气落空”应当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其中难言之处不是一句两句话可以解释清楚的。
4.李鹤林本与陈子明《挤手歌诀》的比较。陈子明(?一一1951)陈氏十七世,陈氏太极拳的第九代传人。陈子明本《挤手歌诀》是陈氏诸本《打手歌》出现最晚的一个版本,为七言六句。第一句“棚摅挤捺”,“ 摅”为生造字;改李本“按”为“捺”,但是意思相近。第二句改“上下”为“周身,”其他相同。第三句”任他巨力来攻击“出自李本“任他聚力来打我”。第四句、第五句与李本相同:“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第六句“年连黏随就屈伸。”“就屈伸”,李本为“不丢顶。”就屈伸是从推手的层面讲的,意为随屈就申;不丢顶意为不丢,不顶;不丢,不失时、不失机、不失势;不顶,不与对方形成以力对力的局面,不以力制力。从这个层面上讲,二者的意思是一样的。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纵观陈氏诸本《打手歌》虽然在遣词用字上与李本有些稍微差异,但是,无论陈氏哪个版本都没有超出李鹤林本《打手歌》的范畴。
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就是说李鹤林本是出自陈氏诸本的?答案是否定的。一是从陈王庭到陈鑫七代人约300多年,没有出现过《打手歌》的任何版本。这说明陈氏在陈鑫之前是没有《打手歌》的。要有,早就应当发现。二是李鹤林的《打手歌》诞生于清乾隆年间,而陈氏诸本最早的是陈鑫的《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则诞生于清末民初。比李鹤林本晚120多年。三是李鹤林的《打手歌》与他的《太极拳论》《打手要言》以及他的先辈的《十三势行功歌》、《十三势论》等是一个完整的理论系统,而不是孤立的单篇独语。而陈氏则只有《打手歌》存世,而且没有一个固定的版本。由此看来,陈氏《打手歌》的母本应当是李鹤林的《打手歌》。
那么,李鹤林本《打手歌》是如何传入陈家沟的呢?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李家的人直接传入。有口碑记载的李家在河南(沁河以南)教书传拳的人很多,主要有李嘉际、李振兴等。阎萃峰是温县人,早年拜在李嘉际的帐下,修文习武。清光绪九年考中第三甲74名进士,官至翰林院翰林。阎萃峰考中进士后,不忘师恩,分别时,把自己的两枚印章(一枚为木质“阎萃峰”印,一枚为“萃峰”二字玉印)赠给恩师,并交代说:恩师在河南(沁河南)如有啥不方便,请亮出此二印信,即可万事无虑。二是从王堡村传入。徐震著的《太极拳考信录》中就记载有陈家沟人学枪于王堡村的记录:“文修堂本又有枪法自序一篇,篇末署后学王得炳谨志,后一行,题乾隆乙未梅月之前一日重录,又后一行,署道光癸卯年张文谟号开周重抄。此后即为枪棍法若干页,其后又记一行云,以上枪棍谱,系河北王倍村得来......,”“子明曰:王堡即上文之王倍村,堡倍昔近故讹为倍。”据王堡村人证明,陈家沟的陈洞(乳名)学枪棍法于王得炳,赵堡镇的李景炎(囫囵架的创始者)学枪棍和十三势软手于王璋。这些事实也可以在陈鑫所抄的《拳经》中找到证据。《和式太极拳谱》(和有录著《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年版附录二)中节选有陈鑫亲笔所抄的《拳经》,其中,枪法自序、腿法、身法、枪棍字解、缠捉棍直解、小使手总目、小使手直解、大使手总目、大使手直解、都是王堡枪谱里的内容。《王堡枪谱》成谱于清乾隆五十二年,编著者为王安民。王安民是李鹤林的弟子。王安民的后人将《打手歌》传给陈家沟的人应在情理之中。
五、几个问题的辨析
1.“讲于讲武堂”辨析。
在李鹤林本《打手歌》的正文之后,落有一长款:“大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岁次二月讲于唐村讲武堂 李鹤林。”龙卫东先生在《打手歌辨证》一文中说:这里讲得很清楚,是李鹤林“讲于讲武堂”,就是说《打手歌》的作者不是李鹤林,当然也更不是王宗岳。龙先生在这里犯了个先入为主的错误:凭什么说“讲于讲武堂”就能证明《打手歌》不是李鹤林所作?依据何在呢?讲,讲话,讲话地点:唐村讲武堂。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在唐村讲武堂的讲话。”主讲人:李鹤林。这里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著作权的问题。在《打手歌》的结尾,有李鹤林的落款。我国对落款的传统称呼叫题签,签署,直白一些叫签字。都是指在文件上署名,签字或者画押。文件一经签署,随即生效。我们传统的说法叫白纸黑字铁证如山。从李鹤林本的《打手歌》的落款很明确的可以看到《打手歌》确是经过李鹤林的签署了的。著作权应当属于李鹤林。这是毫无疑议的。再从《打手歌》的内容上看,《打手歌》的主要内容是来自于李鹤林的《太极拳论》。是将《太极拳论》的精华用之于交手的实践。它不仅是《太极拳论》的精华,也是《太极拳论》的姊妹篇。《打手歌》中的“刚柔快慢自有为,形观耄耋能御众”就直接来自于《太极拳论》中的“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反过来也可以这样讲,《太极拳论》中的有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的内容,也是来自《打手歌》的。
2.“刚柔快慢自有为,形观耄耋能御众”辨析。
词义辨析。自,自然;有为,有所作为,有作用;耄耋,指八九十岁的老人。贯串起来理解,全句的意思就是,与人交手要掌握好刚柔快慢,无论是刚柔、快慢,自然都是有所作为的;不要认为用这样的方法与人交手好像一个八九十岁的老年人一样,但是,用这种方法却可以抵御很多人的进攻。从其内容看,主要是讲清《打手歌》的意义,教育人们要重视和掌握《打手歌》中所说的技击方法。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的责任就是要教化弟子使之认识知识的重要,从而,认真学习努力提高。从这两句的特点看,讲的既生动形象逼真,又寓教于理,是不可多得的好教材,也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结构分析。李鹤林本《打手歌》的首句“棚捋挤按须认真,”是讲学习态度,中间的五句是讲“打手”所用的方法,最后两句是讲意义。在结构上,整篇是有始有终,结构合理。
音韵分析。这八句《打手歌》共分两个音韵。前四句韵母为yin,后两句韵母为ng;很明显中间音韵进行了变换,过去作诗是允许中间换韵的。但是,其缺点是平仄不符合要求。第一句第四句为平声,第二句也应当是平声韵的,却作了仄声。后四句按说也应当是平声韵,实际则作了仄声韵。按照作诗的要求是不符合的。但是,它又不是格律诗,仅仅是顺口溜一样的民间文体。我们不能象写格律诗那样来要求民间文学。
来源分析。众所周知,廉让堂本是武禹蘘的哥哥武澄清得自于舞阳盐店,据有关专家考证,舞阳盐店正是唐村李氏所开。应当说廉让堂本是来自于唐村李家。廉让堂本打手歌与李鹤林本相较,差了“柔快慢自有为,形观耄耋能御众”两句。唐豪先生其所著《内家拳研究》的《打手歌》的后面有一小注:“案前论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能何为等句,知粘连粘随不丢顶下,尚有:□□□□□□□,□□耄耋能御众十四字,合上韵,共成四韵,然观他本,亦至不丢顶而止,则知其下一韵佚之久矣。”廉让堂本所佚之句,从它的句式和现存内容看,就是李鹤林本打手歌的最后两句:“刚柔快慢自有为,形观耄耋能御众。”“佚之久”的前提是有,如果没有就根本不可能佚。有此可见廉让堂本所佚的字句是从李鹤林本抄佚失的。
实用意义。刚柔快慢是太极拳的活的灵魂,掌握不好刚柔快慢,所学的太极拳无论在养生上,或者在练拳当中、或者在技击实战上,都会给自己造成很大被动。笔者注意到,很多朋友在练拳中十分注意慢,而忽视了快,以为慢才能练出硬功功,很在意于慢和柔,不能自觉掌握刚柔快慢,因而造成了思想上的惰性,思想上不适应散打的快节奏。因此,“刚柔快慢自有为,形观耄耋能御众”并非是可有可无的,而且是一个值得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3.“四两拨千斤”辨析。
1. 四两拨千斤的出自何典。许多研究太极拳理论的朋友认为,《太极拳论》中的“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察,考察。既然考察,那一定“四两拨千斤”一定出得很早。因此断定《太极拳论》出自很早。《打手歌》也有“四两拨千斤”,《太极拳论》肯定出自《打手歌》。其实,这是一个很片面的认识。唐村千载寺是一个武术文化积淀十分深厚的寺庙群,据《唐僧十力和尚传碑》记载,该寺在唐朝的时候就有“以柔克刚,舍己从人”的理论,以此观之,四两拨千斤应当是早就存在于千载寺的。千载寺的武功是参加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的起义军将领李友(1601一一?)负伤后,在济源养伤的时候传到济源勋掌的,勋掌人所持的《神拳拳谱》(成谱时间约在1645年左右)中,就有”四两换千斤”之说。(11)千载寺还有一种当家拳种一一通背功,这种通背功就是我们常说的108势通背缠拳。最近,我在朋友处看到一本《通背缠拳谱》。其谱曰:“此拳巧力胜人,全身要身手灵活.他如世俗所传之红、炮、飞虎、九拳、长拳,以及罗汉、二郎拳,皆以有力胜无力,大力胜小力。此拳是借人之力,四两拨千斤。”通背缠拳是千载寺当家的拳种,在明、清、民国,李氏族人在全国十多个省地所传授的拳术中的一种。李鹤林是唐村李氏的第十二世,他在写作中参考前辈的拳谱,引用其中的警句,是十分正常的。为文引用前代先贤有关的警句并不能证明其写作年代。正像我们很多写作者在引用《论语》中的话一样,不能说我们引用了孔子的话,我们就成为了春秋战国时期人,我们的文章就成了春秋战国时代的文章。同理,李鹤林引用了前辈留下的拳论术语,也不能说明《打手歌》在《太极拳论》之前云云。我认为这是一种望文生义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2.四两拨千斤并不是一句空话。四两拨千斤不仅是一句武术经典,而且是一种武术动作。笔者在朋友处得到一本署名为“郜祥善堂”本的枪械谱。该谱是写在日本昭和十九年九月一日的《时间外勤务通知书》上,共分两本,一本为拳谱,一本为枪谱,现将《郜祥善堂》本中有关四两拨千斤的内容,录之于下:标题:四两拨千觔 副标题:此手是李先生所传,咱有四两力,能打八千斤也。正文: “ 他使右手来打,咱用左手挽住他手臂,左脚钩住他前腿,手往外抡(扣),脚往里抡(扣)。左手来同右手打法。他若跃步来,是左腿在前,咱使用右手挽手,右脚钩腿,一别自跌,更觉美妙。见右手来,右手挽住他手背,左手随身上去,推住他胳膊,左脚上去钩住他前腿,手往前推,脚往回钩,左手挽住。他用右边打法。右手打来右手挽住左手往 打住,右脚上至他前脚之后,用右手往前一打,右脚往回一登,左手来亦如此。”(12)文中所说李先生,据考为李鹤林的后代李永达。很显然这是一则学拳笔记。但是,他告诉我们,四两拨千斤并不是一句空话,他是由许多武术动作构成的。
3.《打手歌》与《太极拳论》是姊妹篇,不存在谁先谁后问题。从落款的时间上看,他们是李鹤林同时期的作品。《打手歌》、《太极拳论》的落款,都是“大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岁次二月二日讲于唐村讲武堂。”这说明这两篇学术论文都是李鹤林同一天讲演的作品。如果硬要在这两篇作品中分出先后来,笔者认为,是一件强人所难的问题。
4.《打手歌》与《太极拳论》的内容是互相依存的。《打手歌》的第一韵为“棚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这一韵的重点是第二句“上下相随人难进。”怎样做到呢?《太极拳论》给于的回答是: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勿隐勿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虚,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退之则欲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打手歌》的第二韵“任他聚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太极拳论》则有“随屈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打手歌》第三韵“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太极拳论》则有“”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第四韵“刚柔快慢自有为,形观耄耋能御众。”《太极拳论》则有“有力打无力,手快打手慢,是皆先天自然自能,非关学历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能何为。”因此可以这样说,是取之于《太极拳论》的精华;《太极拳论》则是将《打手歌》理论化、系统化了。《打手歌》是将《太极拳论》用之于实战;《太极拳论》则是将《打手歌》的实战经验进行总结,从实战经验上升到理论。

资料索引:
(1)《陈氏太极拳图说》陈鑫著,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版;
(2)(5)(10)转摘自龙卫东《打手歌辨证》,载于2007年《中华武术》第四、第五期
(3)(4)《陈式太极拳图说讲义》复印本现存吾友璩文柱处;
(6)(7)((9)均为唐村李立朝家藏本,现存李立炳处;
(11)《神拳拳谱》现存酒小郎处;
(12)《郜祥善堂本拳谱》现存魏美智处。

无忧乐境
11、剑庐士           剑庐周天卧 有无同呈痕 大千谙真我 无处不藏真
[Avatar]

注册时间: 05/01/2008 21:05:32
文章: 2158
离线

陈鑫(1849一一1929)字品三,陈氏第十六世,陈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前清贡生


好像陈鑫不懂拳术吧?

唐豪算是罪人还是功臣?政治,永远是我们这些小老百姓看不懂滴。
 
论坛首页 » 循经太极
前往:   
Powered by JForum 2.1.8 © JForum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