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wx.com/forums/posts/list/50/1949.page
版主好,很喜欢咱们的论坛,我也是武术等其他杂学的爱好者。我没有参加过什么培训班,我不认为中国武术的传承要以培训班的形式开展,我还是习惯于磕头拜师的形式,毕竟这才是正统。当然这只是个人之见。我是练形意拳的,我师傅说我们的形意拳是傅剑秋(逝去的武林提过此人)这一枝上的,只是成就不高,所以师傅也不准我们在外面随便乱说,只是要我们强身健体不要有所妄想。
您好,中国武术的磕头拜师的形式是旧有的传统教育方法,宗风虽然也沿用传统的传授形式,但是传统的教育形式也存在着它的局限性,因此也应该向现代的教育形式学习,这样才能使更多的人得以入门于国学宗风。磕头拜师是古人拜师的一个形式,是以六阳之尊的头部触地叩拜老师以示尊诚敬畏、虚心受教于师之心,因此,一旦磕头拜师,则师徒间必应肝胆相照、贵贱不弃、荣辱与共、情同父子,如此才能得师之血脉嫡传,是为宗脉嫡传之道。但是磕头容易守诚难,毕竟有大丈夫血性、一日拜师终生为父的赤胆忠心者少之又少,人心多芜杂之念,都能披肝沥胆而共为血脉乎?因此,与其追求这个形式,在很多情况下还不如以真心真意拜师、参师,也就是以真心参真师是最为难能可贵的。
因此,宗风的师徒称为“师父”而非“师傅”,也就是以真师为父之意也。当然很多人拜师是停留在“师傅”这个层次上,也就是说:你对我有用时,你是我师傅,教我技能的师傅,你对我没用时,对不起,你是你我是我,你不关我事,这又是一种师徒的境界。实际上,丹经武学国学宗风中,一些按照传统形式拜过师的人,也早已流于此种境界,甚至更有甚者,不必一一述说。因此,我们的老师并不是很喜欢大家都磕头拜师,很多时候有人去硬要叩头从师,却被老师一把拉了起来。为什么呢?真正的磕头从师不是儿戏,要慎之又慎,需要拜师者先想好,为什么要拜师?以免以追求小术的念头入于宗风,吃不起苦、受不了宗风修真的重重考验而反生怨恨之心,那又何必?所以有师寻徒三年,徒寻师三年的说法,这是真正的彼此负责任。一旦叩头成为师徒,则就是法脉血缘的关系,徒弟能否自我修为、护持真心,决定自己将来能否成就真如大道。
而并非只有以叩头的形式才能成就真师徒,实际上这种磕头拜师的形式也是很有局限的,一是可以这样成为老师学生的人很少;二是拜师以后,徒弟之间容易以入门先后而生分别心;三是徒弟众多有旧社会帮派的嫌疑。因此,丹经武学虽然保留有传统的拜师形式,但是还是提倡现代的教育方法,老师经常说:“大家都是我的学生,都是丹经武学的追随者。”这样,以心印心,并非磕过头的就一定能成就,也并非没有磕过头的学生就一定不能成就,最主要的还是看学生的努力程度如何。以心印心是神传,如果有赤诚之丹心,能以真心而尊师敬祖,那么就能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而感通国学宗风之精神,而获得宗风的神传。
另外,关于世传和宗传的关系:宗风泛化如种子发芽、生根、成树、发枝、展叶,枝叶虽然也有绿色,但是都是源于种子的力量,树上新结的种子可以发新树,但是枝叶却难以重新展现种子的力量,这就是宗传内容和世传内容的不同之处。因此世传的国术内容虽然也有很大的价值、也是很好的强身健体的功法,但是想重新归回于本源大道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它脱离了大道运化的根据,存在着先天的不足。但是宗风的内容好比是种子,只要这颗种子发育成熟,它就能重新成长为参天大树,结出累累硕果,并且父而子、子而孙的演化以至于繁衍无穷。所以修真中的佼佼者能做到游刃有余,这种游刃有余不仅是身心健康上的,更是智慧上的,甚至是贯穿生死而不可捉摸的玄之又玄的境界,能行到方知古人所言不谬也。因此,应该象老师说的那样,给世传靠近宗传的机会,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的产生正昭明了这种努力。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见解,如有错谬敬请各位同道好友不吝指正为盼!
这篇文章被编辑了 1 次. 最近一次更新是在 18/03/2009 09:58: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