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网站
  [Search] 搜索   [Recent Topics] 最新主题   [Hottest Topics] 热门主题   [Members]  会员列表   [Groups] 返回首页 
[Register] 会员注册 / 
[Login] 登入 
国学宗风应以武当之,还是应以文当之----剑非万人敌,文窃四海声  XML
论坛首页 » 武当嫡脉
前往:
发表人 内容
真觉
6、武英           英侠开迷路 教化愚泯心 授人见长训 势已入天真

注册时间: 16/03/2009 10:03:11
文章: 151
离线

http://www.djwx.com/forums/posts/list/3795.page

读后颇有感慨,惜宗风后来人多有误会武当之武之真意,以为武当就是:“剑可敌万人”。噫?剑岂能敌万人?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以此凶兵,何助于人生?因此李白慨叹:“草木摇杀气,星辰无光彩。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 ”武当岂可耀武扬威于人前?实乃匪夷所思之识也。真阳恩师曰:“世人多会练外家的刚,而不会练内家的柔,动辄拳脚加之,都说能把人打得多残忍多残忍,不是在练土匪是在练什么?你再能打,你去跟火车打打试试!”是以,恩师虽怀惊天之绝学在身,而从不欲耀武扬威于人前,更何况以拳脚向人?不与俗人争高低,此乃圣真之胸怀,因此,以翰墨为意,首著《翰墨缘》,以文清人心,以文当宗风。因赋诗而慨叹曰:


李白畅豪情,潇洒发诗兴,
剑非万人敌,文窃四海声,
翰墨乃龙心,刀笔使人惊,
文可当百世,武岂屈万兵,
文武属阴阳,以此挡飘零,
以文拭真魂,以武当俗情,
岂可仗茅钺,扬威充壮丁,
武当非耀武,文当以神醒,
文武呼真魂,携手朝玉京,
恩师赋此意,丹夫文人名,
首著翰墨缘,以此使人清,
莫学街头汉,动辄骇人听,
断足兼斩手,浑是落草兵,
荆轲刺秦王,乃怀济世情,
修真非尚武,以武壮景行,
多少豪侠客,埋骨浪虚名,
哪如学李白,文窃四海声。

这篇文章被编辑了 2 次. 最近一次更新是在 07/10/2009 00:36:25


真觉觉通,觉而遂通,
通天彻地,通真真通。
真觉
6、武英           英侠开迷路 教化愚泯心 授人见长训 势已入天真

注册时间: 16/03/2009 10:03:11
文章: 151
离线

附录李白同诗: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天上白玉京,五楼十二城。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误逐世间乐,颇穷理乱情。九十六圣君,浮云挂空名。
天地睹一掷,未能忘战争。试涉霸王略,将期轩冕荣。
时命乃大谬,弃之海上行。学剑翻自哂,为文竟何成。
剑非万人敌,文窃四海声。儿戏不足道,五噫出西京。
临当欲去时,慷慨泪沾缨。叹君倜傥才,标举冠群英。
开筵引祖帐,慰此远徂征。鞍马若浮云,送余骠骑亭。
歌钟不尽意,白日落昆明。十月到幽州,戈□若罗星。
君王弃北海,扫地借长鲸。呼吸走百川,燕然可摧倾。
心知不得语,却欲栖蓬瀛。弯弧惧天狼,挟矢不敢张。
揽涕黄金台,呼天哭昭王。无人贵骏骨,绿耳空腾骧。
乐毅傥再生,于今亦奔亡。蹉跎不得意,驱马还贵乡。
逢君听弦歌,肃穆坐华堂。百里独太古,陶然卧羲皇。
徵乐昌乐馆,开筵列壶觞。贤豪问青娥。对烛俨成行。
醉舞纷绮席,清歌绕飞梁。欢娱未终朝,秩满归咸阳。
祖道拥万人,供帐遥相望。一别隔千里,荣枯异炎凉。
炎凉几度改,九土中横溃。汉甲连胡兵,沙尘暗云海。
草木摇杀气,星辰无光彩。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
函关壮帝居,国命悬哥舒。长戟三十万,开门纳凶渠。
公卿如犬羊,忠谠醢舆菹。二圣出游豫,两京遂丘墟。
帝子许专征,秉旄控强楚。节制非桓文,军师拥熊虎。
人心失去就,贼势腾风雨。惟君固房陵,诚节冠终古。
仆卧香炉顶,餐霞漱瑶泉。门开九江转,枕下五湖连。
半夜水军来,浔阳满旌旃。空名适自误,迫胁上楼船。
徒赐五百金,弃之若浮烟。辞官不受赏,翻谪夜郎天。
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扫荡六合清,仍为负霜草。
日月无偏照,何由诉苍昊。良牧称神明,深仁恤交道。
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顾惭祢处士,虚对鹦鹉洲。
樊山霸气尽,寥落天地秋。江带峨嵋雪,川横三峡流。
万舸此中来,连帆过扬州。送此万里目,旷然散我愁。
纱窗倚天开,水树绿如发。窥日畏衔山,促酒喜得月。
吴娃与越艳,窈窕夸铅红。呼来上云梯,合笑出帘栊。
对客小垂手,罗衣舞春风。宾跪请休息,主人情未极。
览君荆山作,江鲍堪动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逸兴横素襟,无时不招寻。朱门拥虎士,列戟何森森。
剪凿竹石开,萦流涨清深。登台坐水阁,吐论多英音。
片辞贵白璧,一诺轻黄金。谓我不愧君,青鸟明丹心。
五色云间鹊,飞鸣天上来。传闻赦书至,却放夜郎回。
暖气变寒谷,炎烟生死灰。君登凤池去,忽弃贾生才。
桀犬尚吠尧,匈奴笑千秋。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旌旆夹两山,黄河当中流。连鸡不得进,饮马空夷犹。
安得羿善射,一箭落旌头。

真觉觉通,觉而遂通,
通天彻地,通真真通。
真觉
6、武英           英侠开迷路 教化愚泯心 授人见长训 势已入天真

注册时间: 16/03/2009 10:03:11
文章: 151
离线

“丹夫文人名”,应为“文人丹夫名”,恩师李真阳以“文人丹夫”自名,即是此意,欲宗风后学都有书卷气,做“文人丹夫”,也就是以文而当宗风之意也!如果老师欲以武而当宗风,就应该四处比武,参加擂台赛,以拳脚胜人,拳脚能胜人否?不能!即使能胜人之躯,岂能屈人之魂?!如此看来,拳脚之武岂能以之而当宗风?以之而兴宗风?应学吾师李真阳,以文人三绝之惊绝作为而惊万世!文成武就,文武乃一阴阳也,自修自得也。老师曾说过:不管任何人过来,我只用三根手指头就足够了。但是即使这样惊天之绝学也从未耀武扬威于人前,望后来学子三思,并重新正意而入于武当宗风之门庭。

真觉觉通,觉而遂通,
通天彻地,通真真通。
真觉
6、武英           英侠开迷路 教化愚泯心 授人见长训 势已入天真

注册时间: 16/03/2009 10:03:11
文章: 151
离线

《文选》卷二十八 乐府下:“末德争先鸣,凶器无两全。”

《国语》越语下:“夫勇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事之末也。”

张三丰祖师:“欲令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做技击之末也!”

这不但是中华祖训,也是武当祖训,因此,国学宗风之“武当”,不应以“武”而名之,而应以“道”而名之!望后来人三思如何正确对待武当宗风之文武操修!

真觉觉通,觉而遂通,
通天彻地,通真真通。
真觉
6、武英           英侠开迷路 教化愚泯心 授人见长训 势已入天真

注册时间: 16/03/2009 10:03:11
文章: 151
离线

下面转述武当道教协会所发表关于武当武术的文章:

武当武术为什么又称内家拳(1)

文章来源:中国武当道教协会


武当武术,历史上又称为内家拳,或称为武当内家拳。但是,它为什么被称为内家拳呢?

历来,人们对于“内家”之说解释颇多,各执已见。

“内家”之说最早见于明清之际朴学大师黄宗羲《南雷文集》之中的《王征南墓志铭》。王征南为明末清初四明(今淅江宁波市)地方的一位武当拳名家,师从单思南。由王上溯七代为开派祖师张三丰。《王征南墓志铭》中云“……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扑(或作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从黄宗羲“有所谓内家者”一词的使用,可见当时“内家”之说不但已被普遍使用,而且相沿日久。但黄氏此说似执“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扑”的“静”者为“内”,“动”之“犯者”为“外”的敌我对象和技击特征而定。

有的人认为,“内家”是张三丰以儒士自称。因为出家人称方外之人,张三丰不把自己当成出家人,以和光同尘而称“内家”。实际这一说法站不住脚。因为,张三丰既想以儒士自称,他当年就曾以儒业晋仕做过官,何必又辞官不做,偏偏爱当方外之人呢?这里须特别提及,历史上有北宋张三丰说(以黄宗羲为代表)和元明张三丰说,本文引用为元明张三丰。

有的人认为,少林拳称外家,是因为少林寺是佛门,佛教是从印度传来,印度是外国,故称外家。武当拳出自武当山,武当山是道教,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教,在国内,故武当拳称内家。这种说法看起来倒很合情理,实际仍然站不住脚。因为,佛教虽从外国传来,但当和尚的都是中国人,不但佛教传入后经典理论都按中国人的理解认识作了翻译,已具有中国特色,而且佛教的武术都还中中国土生土长的武术。所以,依此来划分外家、内家仍然不能自圆。

当然,有人又曾经辩解说,释、道二家从来存有门户之隔,那么张三丰当然可以道教是本国之教,佛教是外国之教来划内外家。但是这些人不知道,在张三丰的阐道著作中,从来没有门户之见,而且持儒释道三教合一之观点。认为三教在探索真理上,认识有相通之处。而且在历史上,武当山是道、佛二门长期共存的。所以这种说法也是根本站不稳脚根的。

还有的人认为,历史上少林僧人善以武技表现自己,爱露形于外,所以称外家。而武当道人们清心寡欲,恨山不高,恨林不密,归隐都来不及,从不露主角,而且,本领越高,越是不让人知道。这种注重内在的特征方可称为内家。这种说法似有道理,但仍显据理不足。因为,僧人也有爱隐者,而道人也有轻露者。况且,对于隐显,也根本不是判定修道功夫的标准,而不少道家还认为,真正有修炼功夫是在闹市。就说张三丰,尽管他踪影莫测,但还是经常抛面于世。而且,他的武当太极拳还教了许多道门之外的弟子呢!

除上述之外,还有以刚柔分外家内家之说,还有以攻防分外家内家之说,还有以功夫硬软分外家内家之说,还有以地域之南北分外家内家之说……这一些,就离题更远了。

关于内、外家的合现解释,黄宗羲的“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扑”为其一。而清·曹秉仁《宁波府志》则又解释为“外家……其法主于搏人,而跳踉奋跃,或失之疏,故往往得为人所乘,内家……其法主于御敌,非遇困厄则不发,发则所当必靡,可隙可乘……”还有黄百家《昭代丛书别集》“内家拳法”说:“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

可以说,后者三说对“内家”的解释都较正确,但缺点在于没把事情说得更清楚明了。譬如,黄百家说北宋“张三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那么,这个“内”的文章就在一个“翻”字上。这个“翻”字“翻”的是什么?曹秉仁则言,外家是“主于搏人”,而内家则“主于御敌”。看来这个“翻”,是由攻“翻”变为防。由攻翻为防的实际旨趣何在?黄宗羲则言,是“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扑”。实则到这里,它的意义还未说完。内家的真正含义是要围绕道家内丹修炼这一要旨来解释方能明了。

那么,炼内丹的目的是做什么?元明之张三丰在《太极拳歌》中这样答道:“想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修炼内丹的目的是为了除疾祛病,益寿延年。所以,他创武当太极拳,开宗明义是把养生放在首位。把太极拳当作修炼内丹的一种动功功法。张三丰认为:“若才得太极拳法,不知行功之奥妙,挈置不顾,此无异炼丹不采药,采药不炼丹,莫道不能登长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决不能成就”(肖天石先生主编,台湾自由出版社出版《道藏精华》第二集“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这里说的“外面功夫”指的就是技击功夫。所以,内家拳首先是取得内养成就,在此基础上附带产生出技击效用。也即是说,内养为本,技击为末。

真觉觉通,觉而遂通,
通天彻地,通真真通。
真觉
6、武英           英侠开迷路 教化愚泯心 授人见长训 势已入天真

注册时间: 16/03/2009 10:03:11
文章: 151
离线

武当拳为什么被称为内家拳(2)

文章来源:中国武当道教协会

据当代一些内家拳家的切身体验,亦认为,学内家拳,如果从一开始就一直把技击作为目的来锻炼,将始终不得其门而入。只有以养生为出发点,在行功中参到底,静到底,才能日日见功。太极拳在技击功能上的“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扑”,也就是内丹修炼中“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外在具体表现,它在技击上表现的最高境界是一种弱制强、慢胜快、无力打有力、“四两拨千斤”的先天自然本能。当然,这种先天自然本能实际是指合道的能力,并不是指先天的生理素质。如太极拳界权威的太极拳理论家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所云:“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他在这里所说的“先天自然之能”,就是指先天生理素质,这里所说的“学力”,就是指学道、合乎道的能力。因为,太极拳是丹道家作为一种丹道的动功来对待的。

常人所谓先天生理素质,在内丹理论中,已被视为后天,非合道的先天。而采用这种动功,通过“学力”即功夫的进步,才能一步步靠近并合于道的先天。王宗岳非不知其理,只是为了通俗易懂,方采用常人之说而已。它的整体战略、战术,乃至作为根本的哲学,与外家拳都是不同的,是恰恰唱了个反调。

内家拳和道家哲学始终是一个完整体系,而外家拳则不然,它的武术技击训练法和佛门的禅定功夫及其佛学理论不成同一体系。或者严格讲,我们今天所知的外家拳,并不能代表中国佛门原传拳法,它只是中国古来实用武术的一个汇集提炼。

1928年,扬州金一明在其所著的《武当拳术秘诀》一书“引言”中,对“外家”的这种“汇集提炼”特殊现象作了阐述。他认为,佛门早期的拳术与其后来在社会上广为流行的拳术截然不同,“佛门早期拳术本慧用为钉人御敌之用”。古代,因佛门禅功喜静不喜动,和尚们坐的时间长了,精神就显得疲惫,而且膝腿部都僵硬变形,由此引起整个生理的不良变化。佛法本是要修出个超出体壳之外的灵魂,这样的禅定却把身体都搞坏了,没有好的躯壳,那灵魂由何处而修呢?所以,禅功之机还是要修习强身健体之道。故少林寺达摩大师当年不仅传下“洗髓”功,还根据医药费道理论及中国传统按摩导引术及武术,创编传下“易筋”功法,是为禅功之辅助。

所以,佛门早期拳术,由此看不仅和道家的早期拳功体用、理法相近,而且在“洗髓”、“易筋”功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正如金一明先生又说,不过,“此为少林有拳术之真理,是以其术不易轻传俗人,非沙门释子不能参透其中三昧”。因为它高深玄妙,佛门又固执地不传人,所以原始的佛门也即原传少林拳术渐为世人所稀知。那么,再随着佛教的兴衰存亡,该拳术付人也便渐渐稀少,更不为外人所知了。

就笔者所知,唐宋以来,佛道两家在理论和修道实践方法上,互相交流渗透,互补性很强。在武当山,佛道二门共存,禅也学道,道也学禅,这种以丹功为本体的拳功,佛道二家不分彼此,共同学习,因重内丹、内功、内养,故称为内家。

金一明先生又接着考证说:“自魏晋以降,唐宋以来,朝代更变,其间细衣者奔走十方,遂变佛门锻炼体魄之禅功而为战斗防身之预备。期间忠臣义士、大奸巨猾出入空更不知凡几。世虽稍稍知其术,然讳莫如深。斯时张三丰应运而生,秉天赋之伟姿,过人之智识,慨其术不能见用于世,而反见嫉于人,遂加以研精,再变其战斗防身之秘法,而为主于御敌之秘诀,授予于收徒,著述誊抄,公诸天下,其派遂大兴。”

由此可在看出,少林后期拳术已非少林佛门原本“正传”,而是中国自古以来未经过哲学理论锻造的社会实用武术。这种当然称得上是历史悠久的实用武术,是以技击对抗中,人的后天体质和思维优势来定胜负的。此即王宗岳所云“先天自然之能”。这优势就是:快制慢,强胜弱,有力打无力,千斤压四两等等。与内家拳相比,一重外,一重内;一拙,一巧;一刚,一柔。所以,前代内家拳家(如黄百家)从实践中体会到,张三丰创内家拳是在“精于少林”的基础上,结合道家养生理论千锤百炼研究创造出来。

所以,后代学者能对张三丰的内家拳术精华“得其一二者,已足胜少林”(此“少林”特指唐宋以降的少林寺流行拳术,即以力、速、强诸优势制敌的重外之拳术)。那么,换名话说,学内家拳不得其门而入,或学之不精,也未必就能胜于“少林”。当然,说少林后期拳术是中国自古以来未经过哲学理论锻造的实用武术,其“实用”之“术”,是指它主要是一种经验的总结积累,也包括它后来对内家拳的某方面借鉴。能流传到今天的某些少林早期拳术,如心意拳等,那就另当别论,同样可称为内家。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看出,少林佛门拳术也是有内家、外家之分的,而武当道门拳术也是有内家、外家之分。内外家的分别决不是佛门与道门的分别,而是拳术含水量不含内功、养生,技击用力不用力的分别。清代周述官整理编著的《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其第二卷“内外功辨”曰:“凡行为内功,多借外辅,由内达外,内壮而外无不坚。行外功多假内助,外壮而内久必伤。大凡丹经,外运行于内,而内导引者,内功也。内导引于外,而外运行者,外功也。他如全取于外,不间乎内,外功中外功之外也。纯求于内,不顾其外,内功中外功之外也。……内外之间,不可不辨。”这段论述可视为佛门拳术的内外家辨,与张三丰的观点完全一致。

古代内家拳派站在养生的立场上,即价值观上,分出内外家,并以“优”自居。而从客观上讲,任何一派武术的存在,它既不消亡,又能有所发展,都证明它有其合理性和自身优势,我们今天不能从自我判定的某种价值观而对内外家武术加以机械武断的优劣之分。

当然也应该说,元明时期张三丰创造的武当太极拳(准确讲,张三丰只是武当内家拳的集大成者和中兴者),只是因为开创于武当山,有了“武当”这一门派标志,但这一门派并不是某一宗教家门的专得,它代表了一个时代一大批中国武术家从主观实用经验主义中解放出来,迈向以研究客观哲学理论并以其指导实践的武学要领的升华飞跃。

证明上述观点的根据有三:

第一,张三丰的道学观点是持儒释道“三教圆融”说的。他认为,佛教、儒教、道教在研究宇宙普遍真理方面在本质上认识是共通的,只是在实用方面侧重点不同。所以他的道学理论一直把握在三教的哲学本质和理论源头上。

第二,武当内家拳在孕育过程中,不但继承了前代诸多的道家功法,也吸收了佛学功法(如《洗髓》、《易筋》二经等)、儒家功法(“心斋”、“坐忘”等)、医家功法(华佗《五禽戏》等),是一种对传统拳功精华的全方位融贯和提炼。

第三,武当内家拳在形成发展和传播过程中,尽管带有某种与内容无关的宗教色彩(如敬玄武神、敬太上老君、敬三丰祖师,甚或把拳法起源神化),但它在传承过程中,从主流上讲,从要求上讲,从不持门户之见,而善于广泛传播于社会大众之中,包括道门、佛门、社会知识分子阶层和大众民间。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播,这无疑体现了博大的胸怀。

真觉觉通,觉而遂通,
通天彻地,通真真通。
真觉
6、武英           英侠开迷路 教化愚泯心 授人见长训 势已入天真

注册时间: 16/03/2009 10:03:11
文章: 151
离线

那么,炼内丹的目的是做什么?元明之张三丰在《太极拳歌》中这样答道:“想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修炼内丹的目的是为了除疾祛病,益寿延年。所以,他创武当太极拳,开宗明义是把养生放在首位。把太极拳当作修炼内丹的一种动功功法。张三丰认为:“若才得太极拳法,不知行功之奥妙,挈置不顾,此无异炼丹不采药,采药不炼丹,莫道不能登长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决不能成就”(肖天石先生主编,台湾自由出版社出版《道藏精华》第二集“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这里说的“外面功夫”指的就是技击功夫。所以,内家拳首先是取得内养成就,在此基础上附带产生出技击效用。也即是说,内养为本,技击为末。


“想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这就是武当宗风祖训!如今有恩师李真阳先生制作张三丰祖师圣像,祖师目光如炬,正注视着每一位欲登入武当宗风门径之后来人,是以何种心态和何种境界来学习武当宗风?因人而异,因选择而有分别!如今武当太乙铁松派第十三代掌门和第十四代传人李兆生先生受恩师阎政昌祖师所付,总持武当宗风之门户,沿循历代武当祖师之训诫,“更愿春风行千里”,广播武当之强健众生身心之深情,未曾以比武较力而宣扬宗风之武威,只以慈悲胸怀注重改善国人身心健康,首著《翰墨缘》,以文而正人心神,其中佼佼者自可自悟而入于内家武途,恩师李兆生先生正是在实践张三丰祖师“想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的武当祖训。如不能正确领悟武当宗风的内涵,以为武当太乙铁松派的传承就是比拳脚和技击,那就完全违背和歪曲了张三丰祖师当初创立武当派的根本用意,不但害人而且误己,不可不猛醒而回头是岸!

真觉觉通,觉而遂通,
通天彻地,通真真通。
 
论坛首页 » 武当嫡脉
前往:   
Powered by JForum 2.1.8 © JForum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