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网站
  [Search] 搜索   [Recent Topics] 最新主题   [Hottest Topics] 热门主题   [Members]  会员列表   [Groups] 返回首页 
[Register] 会员注册 / 
[Login] 登入 
[转贴]浅析魏晋南北朝的游仙诗  XML
论坛首页 » 儒学纵横
前往:
发表人 内容
雪山飞龙
9、豪侠           豪侠佩神剑 大道说得清 九派环归处 自然浑如真
[Avatar]
注册时间: 05/01/2008 13:23:32
文章: 590
离线


摘 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游仙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亮点,它产生的社会背景特殊,内容上构成宏大的游仙系列,艺术形成独特,对后世影响深远。
关键词:游 游仙诗 漂泊者

作 者:任雪林


游仙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种特殊现象。游仙诗这种诗体虽然在诗歌这一大范畴之中比重较小,但是它却是中国诗歌诗史上的亮点,意义深远,从屈原的《离骚》算起,两千多年来,借描述仙境以寄托作者情思的游仙诗,一直绵延不绝、代有所见的。

魏晋时期,游仙诗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广泛盛行,游仙主题变得更加浓厚。如曹操的《气出唱》、《精列》;曹植的《游仙》以及《仙人篇》;张华的《游仙诗》,何劭的《游仙诗》等,已构成了一个游仙系列。特别是郭璞的多首《游仙诗》,使游仙主题成为魏晋南北朝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主题了。

一、游仙诗产生的社会背景

人,从古至今,有漂泊者和固守者两种类型,漂泊者即游民,居无定所,不安居乐业,周游天下,无固定身份,游走社会各阶层,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追求自由、不受拘束、于是乎就从这一类人中形成了“游”这种风气。从先秦到汉魏,社会不安,战乱频繁,人民居无定所,过着流离逃亡的生活,那些有识之士便游走诸侯、帝王之间献计献策,施展自己的抱负。如:《左传·襄公二十一年》中说:“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到了唐代,游发展成为了漫游,而且已经成为一种风尚,特别体现在游士、文人阶层。他们有开阔的胸襟,恢宏的气度,积极进取的精神,游大山大川,游通都大邑,游边塞便成了他们人生的向往。“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这是李白《初下荆门》中向往大自然和亲近大自然的诗句。唐代以后,有明朝的徐宏祖,他游历祖国各地,以《徐霞客游记》见称于世。

纵观各朝各代,“游”都有特殊的形式存在。

文化的发展是紧跟政治发展之步伐的,一个时期的文化总能反映当时的政治面貌,不同的社会政治背景所产生的文化内容是不同的。

汉末的战乱,三国纷争,西晋统一不久发生的“八王之乱”,西晋的灭亡与晋室的东迁,接着北方十六国的混战,南方东晋王敦,桓玄等人的作乱,北方北齐、北魏、北周等朝代的一次次更替带来的斗争,南方宋、齐、梁、陈几个朝代的更迭带来的斗争,以及梁末的侯景之乱,加上东晋、南朝的北伐,北朝的南攻,在三百多年来,几乎没有安宁的时候。战乱和分裂成为这个时期的特征。战争使很多人丧生,伴随着战乱而来的饥馑、瘟疫以及人口大规模迁徙,更是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从曹操的这首《蒿里行》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时期荒凉景象,人口的锐减。“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陶渊明《归园田居》)。这首诗更写出了当时社会政治的乱之下的惨状,人烟灭绝。

文化是政治的喉舌,动乱的政治背景也只给文学添上悲剧性的基调。魏晋南北朝的乱世的社会政治背影注定了这时期的文学性质,即乱世文学。作家们既要适应战机,又要适应朝代的更迭在当时,一个人同时经历两个甚至三个朝代的情况比比皆是,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了一些共同的主题,这就是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在这些主题中,游仙主题便成了游仙诗的表现对象,作家们面对乱世,于是想象神仙的世界,以此来表达自己对那个世界的向往以及企求长生的愿望。“逸翮思拂霄,远足羡远游。清源无增澜,安得运吞舟? 璋虽特达,明月难暗投。潜颖怨青阳,陵苕哀素秋。悲来恻丹心,零泪缘缨流。”(郭璞《游仙诗》第五首)。

二、游仙诗的内容倾向

早在先秦时期,《楚辞》中的《离骚》、《远游》已开了游仙主题的先河,虽然是以游仙为主题;但是它的内容都比较单一,不过是一种怀才不遇的呐喊,即是一种政治寄托。“悲时俗之迫陀兮,愿轻举而远游。”(屈原《楚辞·远游》)就是“驾言出游,以泄我忧”的模式。内容都是比较单一的。然而在魏晋以后,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之中,游仙诗的游仙主题成了生死主题的补充,企求长生的意思也随之变得更加浓厚。以曹操、曹植、张华、何劭、郭璞等人游仙之作构成了这一时期的一个游仙系列,已经不是那么的单一,内容上比先秦时期更丰满。


雪山飞龙
9、豪侠           豪侠佩神剑 大道说得清 九派环归处 自然浑如真
[Avatar]
注册时间: 05/01/2008 13:23:32
文章: 590
离线

首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般文人的游仙之作和单纯的表现神仙幻想或宣扬神仙的信仰的思想,政治寄托相区别。

无论是稽康、阮籍、还是郭璞,他们的游仙之作在内容上都把士大夫阶层的隐逸观念、他们的行为同神仙追求及其幻想相结合,抒发自己的感慨,表达自己的心声,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融入他们的游仙作品之中。如:“京华游,山林隐遁栖。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临源挹清波,陵冈掇丹荑。灵溪可潜盘,安事登云梯?漆园有傲妻。进则保龙见,退为融藩羝。高蹈风尘外,长揖谢夷齐。”(郭璞《游仙诗》第一首)。从郭璞的这首诗中字里行问处处浮现出作者的心声,诗写仕宦之求不如高蹈隐逸,山林之乐有何乐能及?隐居高蹈,可以保持自己品德完好和自身的自由;退回尘世,涉足于幻想的仙境,从中也抒发了自己退加尘世,则地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的内心感慨!

其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游仙之作在内容上集中体现了中国思想史和宗教史上影响深远的神的观念的新发展。

这时期的游仙诗具有鲜明的特色,发挥独特的“仙隐”主题,从新的角度,新的侧面生动地展现出当时知识阶层精神世界的矛盾和追求。难怪刘勰说:“江左篇制,溺乎去风,嗤笑徇务之志,崇盛之机之谈,哀孙已下,虽各有雕采,而 趣一揆,莫与争雄。所以景纯仙篇挺拔而为人俊矣。”(刘勰《文心雕龙注释》周振甫。

再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游仙诗在内容上反映人民疾苦,表现爱国思想感情,揭露门阀制度的游仙佳作也频频出现。

唯有经历了社会现实中的大苦恼,才可能在艺术上大飞腾,也许言过于夸张,但是事实确实如此。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政治环境极不稳定,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流离失所的现象多如牛毛,门阀制度更是无理变成有理,作家们对现实的灾难感受至深,所以,一腔愤慨都倾注到了诗的字里行间。

如:“顾瞻中字,一朝分崩。天纲既紊,浮鲵横腾。”又说:“运首北眷,邈哉华恒。虽欲凌翥,矫融摩登。……庶唏河清,混焉未澄。”(郭璞《答贾九州愁诗》)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天崩地裂的乱世,为图挽救国家危之而不可能的愤懑心境。

虽然魏晋南北朝的游仙诗在内容上都比较隐晦,但是我们也不难从中领会到它的真意,所以,魏晋南北朝的游仙诗在内容上不但丰满而且也丰富当时文化。

三、游仙诗的艺术形式

魏晋南北朝的游仙诗不但在内容上是独特的,而且在艺术形式的表现也是独特的。

西晋后期至东晋初年,诗道不振,当然除游仙诗以外,很多作家的诗玄理渐多,平淡寡味,比如孙楚、潘尼、曹 、枣腆诸人的诗都是如此,故锤嵘说其“理过其辞,淡乎寡味”。(《诗品序》)。然而在诗道沉沦的时候,这时期的游仙诗却似一颗灿烂的明珠,以它的文采富丽见称于时,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脱颖而出。

这时期的游仙诗坎 咏怀。清美挺拔,并继承了《诗》、《骚》的比兴寄托传统,文藻粲丽,无论是写隐逸还是写神仙,都无枯燥的说理,而是以华美的文字,将隐士境界,神仙境界及山川风物一切都写得十分美好,具有形象性,这在这一时期是高出侪辈、独领风骚的,故此,刘勰说“足冠中兴”。

例如:郭璞的《京华游侠窟》他的这首诗是兼用此、兴手法的赋体诗。

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遁栖,朱门何足荣,示若托蓬莱。

临源挹清坡,陵冈掇丹荑。灵 可潜盘,安事登云梯?

漆园有傲吏,莱氏有逸妻。进则保龙见,退为角藩羝。

高蹈风尘外,长揖谢齐夷。

在这首诗中郭璞运用了惜墨如金,精警凝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艺术手法,并以多种对比发人深恩,以用典,喻来扩大意境,因而使全诗显得精警俊拔,感慨遥深,有效地表达了作品用理想来否定世俗的深刻主题。

“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遁栖。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为第一层次。“京华”与“山林”本是不带感情色彩的普通名词,以“游侠窟”、“隐遁栖”来限是与补充其内容,揭示其特征,立即构成了两幅对立的情趣迥异的生活图画。“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遁栖”,画面何等精警凝炼!而置于诗的开头,又恰似两峰对出,山迎人面,给人以起势不凡之感。这里,既是赋体诗的直书其事,寓言写物,又是两种生活道路的形象概括与对举。
雪山飞龙
9、豪侠           豪侠佩神剑 大道说得清 九派环归处 自然浑如真
[Avatar]
注册时间: 05/01/2008 13:23:32
文章: 590
离线

“临源”至“云梯”为第二组画面。按一般写法,“未若托蓬莱”之后,应该进入隐境或仙境的重笔描写,方可尽意,但这首诗却作了另一安排。隐境仅用“临源挹清波,陵冈掇丹荑”十字精警地托出。“陵”,经过、登上之意,与“临”相对。“丹荑”,灵芝中赤幢的动苗,比普通的灵芝更显得色泽鲜美,更为贵重,更带“仙”气。“掇丹荑”三字,不只用得具体鲜明,而且暗合深隐意味,易于激起缕缕遐思。

第三组画面的特征是由现实飞向历史。前两句用了庄周拒绝楚王重金招陋和老莱子随妻逃入深山两个典敌,后两句进一步用比喻说明追求隐逸之应有进有退,坚定不移,因而使诗意在似乎行将结束中又荡起新的波澜,层层推进,达成了对世俗中黑暗政治的否定,诗思也就自然落到对“高蹈风尘外,长揖谢齐夷”的赞美上了。

“京华游侠窟”与郭璞的其他诗一样,由于坎 咏怀而感慨遥深,因为诗思奇特、辞章艳丽而清美挺拔(感慨遥深中可以映照出阮籍《咏怀诗》的影子,清美挺拔中又可瞥见曹植游仙诗的风貌),正是这两方面独特的有机的结合,终于造成了郭璞游仙诗在晋代诗坛上独树一帜的艺术光彩。

此种艺术形式是何等的巧妙!

情、景、事、理的深融也是这时期游仙诗的又一特殊的艺术形式。这时期的游仙诗在写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的时候更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内心境界。写法好似平淡朴素,但是我们细细的品味起来,才发现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这一点也打破了枯燥说理的艺术形式,可谓是平中见奇!“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轼《与苏辙书》)。

四、游仙诗对后世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的游仙诗不足是作家们被药、酒麻醉之后的消遣之作,特定的时代和特定的政治环境更使它意义深远。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游仙诗是在乱世之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它便成了我们看魏晋南北朝社会背景的一面镜子,从中我们能够看到人民的精神世界,感受到当时文学的氛围,领略当时文人的心声。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游仙诗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现象,但是它的出现并不脱俗,从《楚辞》中的《离骚》、《远游》到《京华游侠窟》,游仙诗不断发展成熟,尤其是在艺术形式上沿袭先秦的比兴手法,更使我们从中感受到先秦文学的风貌。

诗史上赋体为主的诗歌,往往容易写得浮浅平淡,一泻无余,或芜杂散乱。锺嵘说:“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诗品》)。可以说游仙诗在艺术形式上弥补了赋体诗的这一敝病,游仙诗凝注了浓厚的社会生活内容和强烈的爱憎之情,诗中采取峰回路转、层层推进之法使赋体诗平中见奇。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游仙诗在艺术形式上对诗歌的改进可谓功不可灭。

游仙诗大多属于浪漫主义诗歌这一范畴,以幻想的仙境来寄托作者的情思,因此它对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游仙诗给浪漫主义诗歌体系注入新的活力,在后来浪漫主义诗歌发展中贡献也是巨大的。

唐代的李白一生都为理想而漫游,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作的浪漫情怀,在此我虽然不肯定李白这种人生境界完全来自于游仙诗影响,但是游仙诗对其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李白只是其一,后世崛起的效法游仙诗的何其之多,唐代文人直接用“游仙”为题写诗的人虽然不多,只有王绩、窦巩、刘夏等人,但是写作相关题材的人就不少,其中曹唐数量最多,最具有代表性、相传他有《大游仙诗》五十首,又有七绝《小游仙诗》九十八首。这些都是爱游仙诗的影响。

由此可见,游仙诗不只是在魏晋南北朝兴盛一时,而且余味无穷,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附录:参考资料

1、龚鹏程《游的精神文化史论》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年11月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7月

3、刘勰《文心雕龙》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5月

4、锤嵘《诗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4月

5、《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7月


儒子
8、英侠           英侠隐长途 默然识自身 导引推真法 数术始称心

注册时间: 16/11/2020 14:29:56
文章: 457
离线

大赞
 
论坛首页 » 儒学纵横
前往:   
Powered by JForum 2.1.8 © JForum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