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网站
  [Search] 搜索   [Recent Topics] 最新主题   [Hottest Topics] 热门主题   [Members]  会员列表   [Groups] 返回首页 
[Register] 会员注册 / 
[Login] 登入 
《翰墨缘》彩页-赠友人山本政则先生题画赏析  XML
论坛首页 » 以文入道
前往:
发表人 内容
松鹤
4、勇威士           勇威参八法 身剑出色论 文武同宗出 渐逐出天真

注册时间: 20/08/2007 17:38:01
文章: 49
来自: 124.227.9.50
离线

近日翻阅《翰墨缘》,偶然看到老师一幅赠日本友人山本政则先生的题画,画面上画的是一位身穿大红袍,头戴乌纱帽的官人,那人清奇的容貌和威武的姿势一下把我吸引住了,再看看左右两侧的诗句似乎很熟,于是遍翻老师的书作,终于在《真元宝笈》的第15页找到了画中内容的介绍,原来图上画的是道教的捉鬼大神钟馗,只见画中钟馗身着大红罗袍,头戴乌纱帽,两侧帽翅向上竖起,身形左侧并略前倾,须发怒张,两道剑眉紧锁竖立,目光凛冽逼人;左手按剑,右手虽被袖子挡着,却看得出正紧握剑柄,势如随时拔剑而出,画中虽看不到宝剑的神采却能让人感受到迎面而来的剑气,一派威风凛立,万夫不敌之态,又有欲动于静之瞬,闻魅而擒之势。人物形态的刻画既突出了人物性格却又含蓄内敛,整幅画充满了气势恢宏、威震八方的张力。画的右侧诗曰:风雨生涯事艰辛,激浪潮涌余元真。日隐江湖留故土,夜执灯火拭图文。烟尘已随颜容尽,笔墨久著虎龙吟。惊梦初闻金鼓响,双锋笔下书旧痕。当年旧约已曾经,故园尘烟隐春风。直为亲恭不忍言,所居客隅也秋声。左侧诗曰:金锋未现大道真,气冲勺斗示精神。大喝一声山川颤,不使宇宙生邪痕。诗行右上题二篆体大字:清宇

这篇文章被编辑了 2 次. 最近一次更新是在 11/10/2010 14:26:20

松鹤
4、勇威士           勇威参八法 身剑出色论 文武同宗出 渐逐出天真

注册时间: 20/08/2007 17:38:01
文章: 49
来自: 124.227.9.50
离线

整幅画作给人的感觉是观后顿觉精神一振,不禁为画中的钟馗形象的传神拍案叫好。钟馗,是中国民间传说中驱鬼逐邪之神。民间传说他系唐初终南山人,生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丑;然而却是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风流人物,平素为人刚直,不惧邪祟。在唐玄宗登基那年,他赴长安应试,钟馗作《瀛州待宴》五篇,被主考官誉称“奇才”,取为贡士之首。可是殿试时,奸相卢杞竟以貌取人,迭进谗言,从而使其状元落选。钟馗一怒之下,头撞殿柱而死,震惊朝野。于是德宗下昭封钟馗为“驱魔大神”,遍行天下“斩妖驱邪”;并用状元官职殡葬。后有传说唐明皇睡梦中见一小鬼偷了杨贵妃的紫香囊和唐明皇的玉笛,绕殿而奔,大鬼捉住小鬼后,把他吃了。大鬼相貌奇丑无比,头戴破纱帽,身穿蓝袍、角带、足踏朝靴。自称是终南山落第进士,因科举不中,撞死于阶前。他对唐明皇说:“誓与陛下除尽天下之妖孽。”唐明惊醒后得病。病愈后下诏画师吴道子按照梦境绘成《钟馗捉鬼图》批告天下,以祛邪魅。吴道子挥笔而就,原来吴道子也做了个同样的梦,所以“恍若有睹”,因而一蹴而就,从此钟馗的形象便深入民心,成了上至达官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敬仰的神祇。《全唐诗》里收录了这样一首诗,名为《谢赐钟馗及历日表》。作者是唐明皇时一位宰相,名叫张说。诗中说感谢皇上赐给自己的钟馗神像和历日表。“中使至,奉宣圣旨,赐画钟馗一及新历日轴,屏祛邪厉,继神像以无邪。”可见在岁末赠送钟馗像以驱邪保平安是唐代上层社会流行的年俗。民间悬挂钟馗图,原来都在除夕,然而如今,却是在端午节画钟馗,或赠人、或自挂。这种改变源于乾隆22年,据说那年因瘟疫死了不少人,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好将钟馗请出来施威捉鬼,此后逐年相沿成俗。

这篇文章被编辑了 1 次. 最近一次更新是在 14/05/2009 20:33:18

松鹤
4、勇威士           勇威参八法 身剑出色论 文武同宗出 渐逐出天真

注册时间: 20/08/2007 17:38:01
文章: 49
来自: 124.227.9.50
离线

从古至今画钟馗的画家举不胜数,但能把钟馗画得传神的画家并不多,试目今人所画之钟馗,要么只突出其凶悍之气而失之于野;要么书生气太过,欠缺“鬼魅皆惊”的威武神气。而根据钟馗的传说其形象应具有两重性:他既有勇猛、刚正的武夫气质,也有儒雅、庄重的传统文人品格。 这点在李老师的笔下把握地十分到位。看着李老师的这幅钟馗画象,忽觉有一股清气从鼻尖向上涌动的感觉,不禁让我想起当年在武当山班上一次李老师在与学员的互动交流的时候,看到有位学员的眼镜一髙一低,便提示他因为人的心有偏颇,所以脸的两边不对称,回去后必须要好好调心。那时我一摸自己的鼻梁,发现我的眼镜也是戴歪的,不禁心头一震,仿佛那话也是对我说的一样。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件事一直警醒着我。但仍不时有昏沉的时侯,不自觉就有做出违背法度的事来,过后却又懊恼不已。今天看到这幅钟馗画像,似乎让我悟到了许多……
松鹤
4、勇威士           勇威参八法 身剑出色论 文武同宗出 渐逐出天真

注册时间: 20/08/2007 17:38:01
文章: 49
来自: 124.227.9.50
离线

李老师在《修为自我之点滴》中提到:“每个人除了修为自身的行功而外,更重要的则是如何培养气质,每个人应强调阅读功课,写好笔记,或者对着镜子自我演讲一会,看其自我的神态意识,能否表现真实的自我。如何培养自我的精神面貌,是否有着修为的宗风,以及庄严宝象。内在的修为,反应在外面的自我。修为是一个统一自我,完善自我、净化自我的过程。”(《太极拳统真大典卷三》)关于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宗风继承者,李老师留有《法镜垂仁篇》以警世。
松鹤
4、勇威士           勇威参八法 身剑出色论 文武同宗出 渐逐出天真

注册时间: 20/08/2007 17:38:01
文章: 49
来自: 124.227.9.50
离线

再回到老师的画作上,钟馗虽以斩妖除魔的捉鬼师形象示人,但突出的却是一派朝廷大员气度的判官形象。在全国仅存的几座专祀钟馗的庙宇之一傩庙前的戏台上常演不衰的剧目是《老爷升堂》,这里的钟馗有另外一个尊称,名为判官老爷。因为鬼是藏在暗处的,故而能捉鬼的钟馗也就具备有明察秋毫的能力。在武当山的上的一节皮影欣赏课中,老师反复放 “头戴乌纱一顶,身穿红袍一领,坐在路旁一瞧,过去行人一等一等”的真曲县县官在被衙役使诈摔下地后说了“威呀,威呀”的那段皮影(参见《中国传统丹经武学文集四》)。其中的“威呀是什么呢?是说你好历害呀,你好大的胆子。你敢对不起耍我,其实老爷我心里明白着呢。”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里历来提倡不做暗室亏心之事,因为离地三尺有神明,故而有《太上感应篇》以传世。老师的这幅钟馗画左侧的题记是“清宇”,能使宇宙天地为之一清的莫过于雷霆了。“雷声又代表良知正念:“那沉雷护闪,乒乒乓乓,一似那地裂山崩之势,唬得那满城人,户户焚香,家家化纸。孙行者高呼:老邓!仔细替我看那贪赃坏法之官,忤逆不孝之子,多打死几个示众!那雷越发振响起来。(西游记•车迟国猴王显法)雷声又是一种震撼天地、刚直正义、挥斥邪恶的力量。”(《翰墨缘》•漫话雷声)而李老师在此下题的诗句不也正是雷声的描绘吗,我不禁深思道。
松鹤
4、勇威士           勇威参八法 身剑出色论 文武同宗出 渐逐出天真

注册时间: 20/08/2007 17:38:01
文章: 49
来自: 124.227.9.50
离线

在修行的道路上充满着艰辛和磨难,多少人因此而堕入迷途不能自拔。故而老师不辞辛劳不分昼夜地著书立作,为的就是能广度有缘,从而使天下苍生能够破迷得悟,离苦得乐。“日隐江湖留故土,夜执灯火拭图文。烟尘已随颜容尽,笔墨久著虎龙吟。”在这幅画的右侧的诗句所描绘的意境正是李老师多年笔墨耕耘的写照。而“禅钟日日警示响,几人听罢自心惊?”或许当我们看到这幅钟馗画像的时候,能够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从而在修真之路上更加勇猛精进地前行。
文熙
12、剑真           剑真合于道 大千是法身 六甲合三昧 内外同此身
[Avatar]

注册时间: 04/01/2008 23:17:43
文章: 6342
离线

松鹤 wrote:。。。。。。。
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里历来提倡不做暗室亏心之事,因为离地三尺有神明,故而有《太上感应篇》以传世。。。。。。


您写的太好了!修真之子尤其不能暗室亏心、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要每日如履薄冰一样的护持自己的言行,每日三省吾身,只有这样才能进入宗风之门。阎政昌祖师留下的武当太乙铁松派的门户遗训是:“一不得欺师灭祖,二不得做坏事。”也就是说,做了严重危害别人的坏事,就已经不在宗风之列了,因此,修真之子一定要于日常生活中小心谨慎,不要因自心生魔而误入歧途,否则一失足成千古恨,就很难再有回头的机会了!

大千万古岁月稠 惟有修真是吾求
龙心雪魄映玄宇 点点星光共诗修
天行健dj
2、上义士           上义培勇姿 出入带香色 周栏执文章 造作合此身

注册时间: 08/05/2009 16:50:56
文章: 29
离线

  楼主写得太精彩了,期待你的好文章。
芷竹
6、武英           英侠开迷路 教化愚泯心 授人见长训 势已入天真
[Avatar]

注册时间: 30/05/2008 23:02:08
文章: 173
来自: 芷竹的新浪博客
离线

写得真好!一直想对钟馗有个深入了解,没想到您这篇文章已经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想!

大乘佛法 太乙仙乘
[Email] [WWW]
 
论坛首页 » 以文入道
前往:   
Powered by JForum 2.1.8 © JForum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