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网站
  [Search] 搜索   [Recent Topics] 最新主题   [Hottest Topics] 热门主题   [Members]  会员列表   [Groups] 返回首页 
[Register] 会员注册 / 
[Login] 登入 
【转贴】何谓三元丹、内丹、还丹?  XML
论坛首页 » 基础功法
前往:
发表人 内容
恒河长流
5、武士           武士封两极 造作自我身 锋拦如长短 如一始见真

注册时间: 14/07/2009 23:15:23
文章: 65
离线

http://philosophy.mblogger.cn/ghling/posts/4298.aspx

内丹

  何谓三元丹、内丹、还丹?
  明清以来道书中有把道教所炼丹药分为天、地、人三元者。如陆西星《玄肤沦》说:“天元渭之神丹,神丹者上水下火,炼于神室之中,无质生质,九转数足而成白雪,三年加炼而化为神符,得而饵之,飘然轻举。”这种“神丹”,是《龙虎经》《石函记》等所说,据说是用凸透镜、方诸等,摄集天地日月之气的精华,按一定的法度,用意念炼成,从来罕闻有炼就者,故陆西星说它是“系于天地鬼神而不可必得”者,大概只是道教中人的理想。地元称“灵丹”,指用金石类矿物质炼成的丹药,“其丹乃银铅砂汞有形之物,但可济世而不可以轻身,九转数足,用其药之至灵妙者铸为神室,而以上接乎天元,乃修道之舟航,学人之资斧也。”汉魏以来,不少方士、道士孜孜烧炼者,便是这类丹药,虽然炼出了一些可以治病的化学药品,或形似金银的“药金药银”,却有不少人因误食这种丹药中毒,成为道教炼丹史上失败的教训。人元称为“大丹”,此丹“创鼎于外,炼药于内,取坎填离,盗机逆用之谓也。”大丹便是晚唐以来盛行于世的内丹。
  内丹,意谓在人体内炼成的丹,乃相对于以身外的药物炼成的“外丹”(包括神丹、灵丹)而言。内丹借用外丹术语,亦称“金丹”、“内金丹”、“还丹”。内丹家解释说:金喻坚固不变、永世长存。李道纯《中和集》说:“金者坚也,丹者圆也。释氏喻之为圆觉,儒家喻之为太极,初非别物,只是本来一灵而已。本来真性永劫不坏,如金之坚,似丹之圆,愈炼愈明”,故称金丹。以本来真性或心为金丹,早就见之于金代全真道创立者王重阳的《金丹》诗:“本来真性唤金丹,四假为炉炼作团。”南宗祖师白玉蟾则用图表示:金丹者,即是也,此物“形如弹丸,色同朱桔”,故名金丹。也有说精气神、性命混合为一,返本归元,谓之金丹或还丹。《周易参同契》说:“金来归性初,乃得称还丹。”金指元精元炁,或说指情,精气或情归于本来真性,退还本源,故说为还。还丹又称“七返九还金液大丹”,张伯端《金丹四百字》释云:“七乃火数,九乃金数,以火炼金,返本还源,谓之金丹也。”
  还丹又有大、小、金液、玉液之分。《大丹直指》等书说,内丹筑基阶段,炼化真炁,使肾气传肝气、肝气传脾气、脾气传肺气、肺气传心气、心气传脾气、脾气传肾气,气在五脏间循环,称为“小还丹”。行三田反复,练化精炁,所炼成者称“大还丹”。《灵宝毕法》等书说,修中成法,肘后飞晶,运气通督后,以舌搅上腭而咽津,用以炼形,称“玉液还丹”,此玉液实指口中津液,被认为是肾液。炼精化炁成就后,在下丹田中结成的丹称“金液还丹”。金液指肺液。明清以来,丹书中一般把筑基阶段炼己成就者称玉液还丹,把炼精化炁完成后所得“大药”称金浓还丹。《玄肤论》说;“金液炼形者了命之谓也,玉液炼己者了性之谓也。”万启型批注云:“南派是金液还丹,北派是玉液还丹。”
  据现在有透视能力的特异功能者的直观,及有内视能力的气功师内视,有的气功有素者丹田中果然有发光的圆点,这大概是古人把用精炁在丹田中炼成的东西称为“丹”的重要根据。


内丹诸家所说的内炼法则,并非一致。不仅互相之间在内丹的入手门径、次第、原则等方面有所歧异,即一家所说的丹法,针对不同的对象而言,也往往分为几种。唐代张果《九要心印妙经》等分富国安民、强兵战胜、神仙抱一三法、中成长生不死法、大成超凡入圣法三成法,依次成人仙、地仙、天仙,实际上都是指一套功法的炼精、炼炁、炼神三大阶段而言。两宋间,金丹派南宗祖师陈楠总结当时流传的各类丹法,分为下、中、上三品,依次为地仙、水仙、天仙之道。后来李道纯继承其说,更分为渐法三乘与最上一乘,而其所说最上乘,基本上即是陈楠所说上品丹法。两人的分类标准,是就其在鼎器、药物、水火、三要、玄关、火候、远用、沐浴、丹成、传授等各方面的不同,而加以比较归类,其分类方法是较为科学的,陈、李二人所分三品或四乘丹法,又可归结为顿、渐二种。顿法即陈楠所说上品丹法、李道纯所说最上一乘,乃迳直炼神还虚,不从炼化精炁入手。渐法指从炼化精炁入手的方法,陈楠分为下、中二品。
  下品丹法,以精血为铅汞,心肾为水火,精血髓气液为药材,闭咽搐摩为火候,存想升降为运用。一年融结,九年成功,其法既论卦爻,又说斤两,法则繁难,故以文字传之,修之可得留形住世地仙之果,是适宜于下士修学之法。
  中品丹法,以神气为铅汞,子午为水火,五脏为药材,年月日时为火候,抱元守一为运用,百日混合,三年成象,虽有卦爻,却无斤两,须以口传。中士学之,可成“水仙”,入水不溺,出有入无。
  李道纯所说渐法三乘中的下、中乘,略近陈楠所说下、中二品丹法。李道纯所说渐法上乘,以天地为鼎炉,日月为水火,念为真种子,以心炼念为火候,息念为养火,合光为固济,身心意为三要,天心为玄关,情来归性为丹成。按陈、李二人的分类法,大略以入手偏重于修身炼气,用搐外肾、勒阳关、按摩、咽津等手段,倾向于有为法的丹法为下品,如《灵宝毕法》等所述法则属于此类;心气并重,从有为达无为的一类,属中品,《悟真篇》所言丹法可归于此类;从一入手即强调炼意、重在无为的一类,为上乘,白玉蟾所述丹法,可归于此类。陈楠三品丹法的分类,实际上仍渊源于钟离权的三成法。小成法以有为为主,由此而入称下品;中成法从有为转入无为,一开始就以中成法炼炁化神的原则而修者,可称中品;大成法纯一无为,一入手即修大成法炼神还虚者,为上品。而按钟离权之说,小、中、大三成法。须循序渐进,如此,则丹法的分类,实际上仅可就其入手门径而划分。
  按入手门径之不同而言,北宋中期以来的内丹,大体上可分为南北二宗。南宗基本上是先修命,后修性,从李道纯所说渐法三乘中的中上乘,升人最上一乘。北宗大体上是先修性后修命,修最上一乘,或明心见性后,再炼化精炁。元明以来,南北二宗合流,丹法亦互相融合,诸家的入手门径,大略都是先收心了性,谓之“炼己”,属筑基,然后再依次炼化精炁神,形成先性、次命、终性的丹法次第。而在具体的法则上,李道纯、张三丰、陆西星、伍守阳、李西月等诸家,小有歧异。在修炼的方式上,又有一己清修与阴阳双修两种方法。

  什么叫“攒族五行”、“和合四象”、“三家相见”、“五气朝元”、“三华聚顾”?
  攒簇五行、和合四象、三家相见、五气朝元、三华聚顶,是内丹修炼整个过程中的几大要点,也是内炼理论的概括。五行,指五脏之气——精神魂魄意,由收心守窍,炼己还虚,使心火肾水(神、精)相济,从而五气会聚不分,谓之攒簇五行。四象,在易学中原指四时,春夏秋冬,分别为少阳、老阳、少阴、老阴之卦象。在内丹中具体指眼耳鼻舌,《金丹四百字》说:“以含眼光,凝耳韵,调鼻息,缄舌气,是为和合四象,”三家,指身、心、意,内丹学认为一般人的身心意分为三家,各自为政,不相统一,通过修炼,使身心意从统一协调到合而为一,称三家相见。五气,指精神魂魄意,五者本源于一太极,常人骋情纵欲,耗散五气,修炼则须节欲收心,使五气回归于身,称为五气朝元。《金丹四百字》说:“以眼不视而魂在肝,耳不闻而精在肾,舌不声而神在心,鼻不香而魄在肺,四肢不动而意在脾,故曰五气朗元。”《性命圭旨》说;“盖身不动(节欲、禁欲)则精固而水朝元,心不动则气固而火朝元,真性寂则魂藏而木朝元,妄情忘则魄伏而金朝元,四大安和则意定而土朝元,此谓五气朝元,皆聚于顶也。”总之,五气朝元之要,在于收摄身心,心不外驰,情不远物。三华聚顶,指精化为炁、炁化为神,精炁神三宝的精华炼成一块,会聚于上丹田,为内丹炼成。

  内丹学中,三关有数说。一指督脉通路上的三道关卡,为河车三关。第一尾闾关,一般说在脊椎骨尽头,内通肾窍。第二夹脊关,位于心后。第三玉枕关,位于脑后,医家所说玉枕穴之下。精气在通过三关时,多会遇到障碍,炁足方能过关。精炁充沛,从丹田向后,过尾闾、穿夹脊、闯玉枕、入泥九,称“一撞三关”。以上三关,一般叫“后三关”。
  一说下丹田、绛宫、泥丸三宫,称“前三关”。《黄庭内景经》则以口(心关)、足(地关)、手(人关)为三关。
  内丹学中员常用的三关,指炼化精、炁、神的三个阶段。初关炼精化炁,因一般需百日成功,又称“百日关”。中关炼炁化神,因一般需十月成功,又称“十月关”。上关炼神还虚,一般说需九年成就,也称“九年关”。一般在三关之前,尚有一个准备阶段,称“筑基”。合而言之,则内丹渐法修炼分筑基、初关、中关、上关四个阶段。也有称初关为筑基者。白玉蟾《快活歌》说:“忘形养气(炼精)乃金液,对景无心是大还(炼炁),忘形化炁炁化神,斯乃大道透三关。”内丹学三关一词,大概与禅宗所说三关有关系。
  《葛仙翁太极冲玄至道心传》又说有内炼的身中三关:“使性不变情为一关,情不变精为二关,精炁神打成一片,阳火会汇,炁不化精,神不外驰,常守于中,乃内三关也。”这三关,是指筑基、炼精中的三个要点。


  筑基亦称“炼己”,是内丹入门的基础功,对童体己破的修炼者来说尤为重要。丹书中所说的筑基炼己功夫,大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行为、道德方面的修养。包括弃除不正的行为、习气、嗜好,按一定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并积极奉行利人济世的善事,这在道教叫“积德累行”、“立仙基”。王重阳《金关玉锁诀》说:修丹之士,“第一先除无明烦恼,第二休贪恋酒色财气”,“第一先须持戒清净,忍辱慈悲,实善,断除十恶,行方便救度一切众生,忠君王,孝顺父母师资。”《金丹大要》说:“去色欲,绝恩爱,轻财物,慎德行,四者为炼己之大要。”《悟真篇》诗说:“若非积行修阴德,动有群魔作障缘。”封建时代的修道者所宣扬的道诫,当然超不出封建伦理的范围,但强调练功必先积德、涵养道德,还是可取的。
  二、心意方面的锻炼。丹书中所说有收心、止念、存心、内视、调神等,无非是锻炼对自己意念、心理活动的自控能力,降伏心猿意马,达到能长时间专注于一境。收心止念,其机在目。道教认为目乃神游之宅,制心须先制眼,令目不邪视,不接受能激起不良情绪的信息,于静坐调心之时,轻轻瞑目,回光内照,则“神返身中气自回”,初坐者妄念浮动,必须提起警觉观照,妄念一来,即便觉知舍弃。《清华秘文》说:“但于一念妄生之际,思平日心不得静者,此为梗耳,急舍之,久久纯熟。”这种功夫不仅静坐时要做,平时妄念起时都应做,尤应于喜怒哀乐等情绪波动时,要提起精神观照,“怒里回思则不怒,喜中知抑则不喜”,久而便能自控情绪。《仙宗丹道真诠》有炼己止念口诀说:“炼己止念万缘了,万缘放下莫心焦,无心于事,无事于心,视听言动不相交。无天无地无日月,世事红尘不知晓。”
  若就北宗丹法而言,对心意方面的炼己功夫,要求更高,以“识心见性”为口号。识心见性,除收心止念外,还要用观心、参究等方法,而以清净心地为要。
  就南宗丹法而言,收心止念的功夫纯熟,达到坐下来以后能很快入静的地步,便可进入炼化精气的阶段。道德修养、心理素质好的人,也不一定要专门做以上两方面的锻炼。但若童体己破,精气神有所亏耗,即使道德修养、心理锻炼两方面都具备了条件,也还得做第三方面“补亏”的功夫。
  补亏,主要是补益精气,使之达到青年人的健康水淮。若有疾病,扑亏的第一步须先治病,通过药物及气功锻炼把各种病都治好。
  若身体虚弱,精气不足,还应注意食补,增加营养,并可服用滋补药物,进行药补。《仙佛合宗语录》载有药补方,应根据自己的体质配方。
  《悟真篇》说:“竹破须将竹补”,补益精气的最好药物,是自身的精气,即同类之物。这须通过气功入静,引发真元精气,用炼精化炁的方法,及时采取,待气足后从督脉上运,作周天运转。《慧命经》说:“已破之者,必当补完全体。且补之者,必借动机以发向外之炁,收回补不足之炁。”向外之炁,指静定恍惚时下丹田下冲之炁,即炼精中所谓的“药”。采取之法,与炼炁化杰阶段的采炼之诀相同。
  《灵宝毕法》说:”十年之损,一年用功补之,名曰采补还丹。”筑基所需的时间,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男性从16岁算起,每大十岁,筑基时间大约就要多用一年。精炁补足、筑基完成的标志,一般是说回复到16岁未漏精以前童体的生理特征,男不漏精,女断月经。也有说内以炁气神三全为标志,外以目(双目炯炯有光)、齿(齿落复生)、声《声音宏亮》三全为标志。《灵宝毕法》称补足亏损,可收延年益寿、不生百病之效,为人中的特殊者,称为“人仙”。
  关于补亏,也有主张只抓补神者。如《全真集》说:“补益形者不若补益精,补益精者不若补益炁,补益炁者不若补益神,补益于神,则形炁永安。”补益神,即是收心止念,做明心见性的功夫。

  
  内丹上品丹法不守窍,渐法筑基补亏,多从守窍入手。所守之窍除三丹田外,还有夹脊、阴蹻、眉间等处,诸家之说并非一致,其方法多达十种以上。
  一、守下丹田。脐部下丹田,为气之根本、命蒂,乃诸家丹书以至印度瑜伽、佛教密宗一致之论。入手炼化精气,宜意守下田,是多数内丹家的主张。即使意守其它部位,至下田生炁时,也须转顾下丹田。《五篇灵文》说:“神守坤宫,真火自来。坤宫乃产药川源,阴阳交媾之处”。坤宫,指下丹田。《晋真人语录》说,入手要将心意入于下丹田“仙洞之内”。丘处机《大丹直指》说:“但初行之法,闭目内视中宫,绝虑忘思冥心,满口含津,勿吐勿咽。”丘所说中宫,指脐后一寸三分处下丹田。下丹田又称“炁穴”,石泰《还丹复命篇》说:“昔日遇师亲口诀:只要凝神入炁穴”。葆真子《真诠》解释说,炁穴即下田,“作丹只要气沉到此处,故曰凝神入炁穴,非用意注想之谓也。”关于下田的位置,除脐后一寸三分说外,尚有脐下一寸三分、脐下三寸及脐内三寸三种说法,总之不离脐部。三丹田的区域,诸丹书皆说径约一寸二分。
  二、意守夹脊。夹脊即密户,一般认为在脐后脊前,下脘之后,比下丹田要后一些,一说在心后脊前。《性命圭旨》说,入手“常操此心,退藏夹脊之窍,则天地之正气可扯而进,与己混元真精凝结丹田。”是以夹脊与下丹田为二。
  三、意守上田。上丹田为泥丸宫,乃诸家所共认。意守上田,引生下田之炁,乃晚近龙门派所秘传。而意守之法,一般从照注山根(两服连线中点)人手,还有意守天目、内照法等。
  意注山根,如《道法心传》说,静坐开始,放下万缘,目光内照,从顶盖前下眉心,照注山根。称此为以太虚为炉鼎之法。《古书隐楼藏书·尹真人证道仙经》说,欲凝神夹脊之窍(在心后脊前),须先穷想山根,则呼吸之气才能渐渐通于夹脊,透泥丸,达天心祖窍。
  意注天目。为《太乙金华宗旨》所说:于万缘放下时,用梵天∴(焚文伊字)字三点,以中点存于眉心,左点存于左目,右点存于右目,则两目之神光自然会于眉心天目,微微以意运之,三光立聚眉心,光耀如日现前。
  内照法,见《古书隐楼藏书·二懒心话》等,其法为:冥目调息,目注脑颠,觉有微明如黑夜月色,引其光映照泥丸宫,待脑中光满若水晶然,称“洗髓法”。久之,由重楼(喉管)下照绛宫,片饷,觉绛宫纯白,称“洗心法”。继而引其光至中黄(中丹田,在心下)存之,又觉中黄纯白,称“净土(脾土)法”。微微用意照注,觉其光随气下降,照见下丹田宽广幽探,称“靖海法”。定之愈久,下田愈明愈广,久之,炁动于下田,称“龙从海底现”。乃意引其光,从海底兜照,往后照透尾闾,称“虎从水底翻”,次光明上照夹脊玉枕,升上脑顶,然后目光存在半天空,如日月下照头顶,向下直透三关,照彻海底,称”首尾照顾法”。存想月沉海底,与上天之月相映,称“水在长江月在天”。唯以一意上冲下透,觉清光上透九霄,下破九幽,身体不觉存在,下身豁然若失,渐入先天境界。该书所收传为吕洞宾降授的《三尼医世诀》说:“法先闭目,意欲目神,向脑一注,继于脑中向项注之,见红黄星点如雨洒下为验,乃第一步。乃自百会下游阙盆(胸腔),游夫阙盆,体得闲趣,如此下手,为第二步。”然后从胸部降下,人于下田。
  又如唐罗公远、叶静能注《真龙虎九仙经》法,为“瞑目于鼻上望寸丝”,次于眉间观白毫光出,再从眉间向内移入顶中。这种方法,大概渊于佛教。
  四、双守法。如《大丹宜指》所述,白日修命蒂,以两手相摩令热,捧定脐轮,专意守之。夜间修性根(顶),舌拄上腭,渐塞定喉咙一窍,意守项门,久之,便会自觉真火从脐下滚上,踊跃直至项门。
  另外,还有同时守三田,想三田联贯之法;有存想缩身于祖窍炁穴(下丹田或夹脊)中法;有守阴蹻(会阴)法等。
  《性命圭旨》还载有与默念字句、咒语结合的“**自转工夫”、“观音咒法”。**自转工夫为:以意运气,绕脐而转,由内达外,由小而大,转时心中默念:“白虎隐于东方,青龙潜于西方。”一句转一圈,数至36遍,收回,从外旋内,由大而小,默念诀;“青龙隐于西方,白虎潜于东方。”亦数36遍,复归于脐,为一周天。周而复始,初行用意,久而不必用意,**自转。这实属一种意守下田法。
  观音咒法,乃采用佛教的观音六字大明咒,一面默诵,一面意想咒音引气在身内运转,久久自然五气归元。(见图4)
  
  守窍之法虽多,但初入莫不以下丹田为本。不同素质及气功基础的人,宜采用合宜之法,不可拘执一说。在守窍过程中、也应根据气机的变化而灵活掌握,转换意守之窍。一般而言,入门即守上丹田,有的人易致头昏、幻视,守下丹田则弊病较少。尤日常用脑多的人,心火过于上运,意守下田,可降心火而升肾水,使身中阴平阳秘。若气机久久不动,或上冲心脏,不过尾闾,可转守阴蹻。若昏沉,宜移守上田,若散乱,应移守下田。这些在道门中都是由师父具体传授。文山遁叟《玄宗要旨》说得好:
  “道门中工夫有守窍者,有不守窍者,有不守窍而守空者,有不守窍亦不守空者。守窍入手易,最后证果难;不守窍入手难,最后证果易。”《黄庭要道》说:“守窍不可一概而论,有宜守此窍者,有宜守彼窍者,修士本人究竟应守何窍,则待明师之指示及自己之参悟矣。大约童真宜守上田,破体宜守下田,此殆又不可逾越之通则也。”
  关于守窍的方法,诸家都强调“勿忘勿助,似守非守”,用意不可太紧,又不可堕于散乱昏沉。《真诠》引元太虚说:“作丹之初只是凝神,则气自返归于身中,久之则自然流人肾府,犹夫水澄之既久,而其浊者自沉,初非执着而守之也,当此之时,只有一灵炯然,觉此气归元海,即是照他,亦未尝一毫用意以照之。但常如此照之,则其气常守于下,不能上升,故此时又须忘却,再不照他,则真火自发,真阳自升。盖神返绛宫,无为自然,方谓之移神入乾鼎,亦非栖神泥九。”此谓须由守而忘,才能使精炁自生自运,先天精气,生于静定之中,守窍仅是达到静定的敲门砖,门已敲开,砖须台弃,若执意死守一处,难臻气功的高层次。《乐育堂语录》也说:“守窍时,其间一开一阖,顺其自然,找之神只有主宰之而已,绝不随其长短消息,此即凝神之法也。”这可谓经验之谈。

  
  阴蹻脉为内丹家所说八脉之一,又名“阳关”、“地户”、“危虚穴”等,位置在会阴之上,配复卦,被认为是人身生气之所,与印度教密宗所说“密处”的位置、作用相同。阴蹻在内炼中十分重要,张伯端《八脉经》说:“人有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唯神仙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阴蹻在八脉中至为重要,有“生门”、“死户”、“归根窍”、“复命关”、“酆都野”、“死生根”等别号,此脉“上通泥九,下透涌泉,真气聚散皆从此关窍尻脉周流,一身贯通,和气上朝,阳长阴消,水中火发,雪里花开,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得之者身体康强,容颜返壮。”指出该穴“在坤地尾闾之前,膀胱之后,小肠之下,灵龟之上。此乃天地逐日生炁之地也,医家不知有此。”并强调“采阳气、唯在阴蹻为先。”对此窍在采阳气中的重要作用,宋元丹书多秘而不淡,明清以来,张三丰、陆西星、李西月等诸家,才明说阴蹻的作用。张三丰说:“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心相会于神凝炁穴中也。”谓调息之要,是意念微微随息,并内视阴蹻脉,则内炁与外气相会,自然相感相通。陆西星说:“凡调息以引息者,只要凝神入炁穴,神在炁穴中默住,阴蹻不交而自交,不接而自接。”凝神入炁穴,则天门与地户接通,内外呼吸合拍,息不用调而自调。李西月《后天串述》说:“寻气以阴蹻为先。”意谓气生于阴蹻,神光下照于阴蹻,最易引生内气。内丹家中因此有以阴蹻为下丹田者。
  任督二脉,为道教所说先天精炁循行的轨道,又有“漕溪路”、“河车路”等别名。关于其位置,张伯端《八脉经》很笼统地说:“任脉在脐前,督脉在脐后。”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卷5说:“盖任督二脉为一身阴阳之海,五气女元,此为机会。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属阴脉之海。督脉者起于下极之腧,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脑上颠,循额至鼻柱,属阳脉之海。所以谓之任脉者,女子得之以姙养也;谓之督脉者,以其督领经脉之海也。……人能通此二脉,则百脉皆通,自然周身流转,无停壅之怠。”至于督脉在脊里之“里”,有说为脊柱中央者,如清代刘名瑞《道源精微歌》说;“督脉在脊中”;有说在脊柱之前者,还有说督脉在脊骨外背上者,有说夹于脊柱两侧者。柳华阳《金仙证论》说:“旧说谓督脉在脊骨外,而任脉止于上下唇,此二说皆俗医之妄指,岂知仙家说任督,实亲自在脉中所行过以为证验。”按其所绘之图,则督脉在脊骨之前,任脉从泥丸宫下穿咽喉,直贯入下丹田与督脉接通,与医书所说二脉的位置不同。(见图5)医书如《类经图冀》图示,二脉皆起于会阴,任脉从腹中上行至唇下承浆而止;督脉沿背后上行,过脑颠,下止于下唇内之龈交,与任脉相通。盖医书之任督为后天气血通道,主要用于针灸,与内丹有别。
  
  清代闵小艮认为内丹修炼中精炁循行之径,有赤、黑、黄三条道。赤道指任脉,乃心气所由之路,心气赤,故称赤道,心气属火,火性炎上,故须令其下降,则心凉而肾暖。黑道指督脉,为肾气所由之路,肾气色黑,故名黑道,肾气属水,水性下沉,须令其上升,则髓运而神安。任督二脉,为后天精血气所由之径。黄道一名“中黄正道”,其位置“介于赤、黑中缝,位在脊前心后,而德统二气,为阖辟中主、境则极虚而寂,故所驻只容先天。”中黄正脉为先天精炁的通道,非玄关开后不能通。据此,则黄道尚非医书所说冲脉,其实与柳华阳所说督脉相近。《中华仙学》髯道人《论中黄直透》一文中说:“中黄之道盖在人身之正中,与冲脉风马牛不相及也,……乃先天三宝共由之道,又名黄中,实是仙道总理之处,……故又称为玄关。”
  闵小艮、髯道人皆认为先天三宝不走背后的督脉,而是从黄道直上,称为“中黄直透”,髯道人说:“此中黄直透之黄道,丹书名曰仙道。”走中黄者,必须是先天之物,于至静中自然直透,若以后天有为的意念去导引搬运而透中黄,叫做“闯黄”,内丹诸家都认为后患无穷,甚至有危险,故古丹书中皆秘而不宣。
  《中华仙学·答覆如皋知省庐君四问》说;”道家中黄直透,完全是一种工夫,即是一窍通时窍窍通,得其环中以应无穷之意,所谓仙家顿法是也。工夫到虚极静笃时,精自然化炁,炁自然化神,神自然还虚,始终如此做法,不必再分小周天与大周天。”认为通三关、运河车,乃是仙家渐法,非必循之径,乃命功的效验,而透中黄是性功的效验。
  中黄直透后,夹脊双关亦未尝不通,此即先了性后了命的顿法。
  综观内丹诸家之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医书所言背后的督脉,为后天气血通道,修炼之初,可以意运气,沿此道升降运转,令后天气血畅通,有治病健身之效。但据说长期行之,虽能使人面色红润、头发乌黑,却有血压增高、乃至导致脑溢血之患。柳华阳所说脊里的督脉及闵小艮所说脊里的中黄正脉,位置相近,乃先天三宝的自然通道,达至静极虚时自然而通,不可以意念搬运精气升降,只能以极静寂中的真意微微照察,作周天运转。而行顿法者,可以完全不管,只了性功,则中黄自然直透


河车,盖为黄河逆流、三车入顶的合称,指精炁行小周天运转,循督、任二脉升降。《钟吕传道集》说:“河车者起于北方壬水之中,肾藏真气,真气所生之正气乃曰河车。”真气所生正气(阳气)从督脉上升逆行,喻为“黄河倒流”,上入昆仑(头),一般说河车有三种:一阳初动而行周天运转,自觉气从督脉上升,称“河车初动”。《樵阳经》说:“气初行小周天,为何车动,气至而神未至,非真动也。”至炼精化炁时,真炁混合,百脉上冲,神炁合一,意随炁行,称为真河车动,亦称“小河车”。炼精化炁结束,下丹田中结成“大药”,然后运此大药,过关服食,行周天运转一度,称为“大河车”。《钟吕传道集》还说炼神合道、练习出神时,神炁作大周天运转,称“紫河车”,紫河车实际上不走任督二脉。
  另有一种三车之说,是指精炁过背后三关时的迟速和用意的轻重、初过尾闾关,为“羊车”,意谓炁行迟缓,用意要轻,令炁渐渐聚足。次过夹脊关,为“鹿车”,意谓轻快,用意轻轻送过。最后过玉枕关时,称“牛车”,意谓障碍最大,过关迟缓,须用大力,过不去时,略仰首,内视顶门,逼炁令过。《性命圭旨》说:“当其真铅入鼎之时,须要驱除杂念,奋迅精神,目视顶门,用志不分,霎时龙虎交战,造化争驰,雷轰电掣,撼动乾坤,百脉悚然,九宫透彻,金晶(元精)灌顶,银浪冲天。”

  53.什么叫“通关荡秽”、“芦芽穿眩”、“开关展窍”?
  通关荡秽,是在筑基阶段用行气法打通身中经脉的一种方法,见于一类丹书。如《性命圭旨》述通关荡秽法为:静坐调心息讫,以意照在玄膺(舌根)一窍,少顷,律液满口,乃微漱数遍,以意徐徐送下重楼(喉管),渐达膻中、尻尾、中脘、神阙,至气海(脐下),从气海分开两路,下入双腿,穿膝,过三里,下足背及大拇指,又折转入足心涌泉穴,由足跟脚弯循胫而上,至尾闾,合为一处,过肾堂、夹脊双关,分送两肩、两膀、两臂,至手背,由中指转手掌,回旋于掌中,过手腕,由胸傍历腮后,上脑灌顶,复下明堂(两眉间向内)、上腭,以舌迎之,至玄膺而止。此为一转,气功中亦称大周天(与炼炁化神阶段的大周天不同)。稍停,又照前行功,渐渐将全身壅滞之处打通,使气血畅行,令百病皆除,身体康强,筑就丹基。
  芦芽穿膝,喻运气过陈。王重阳《金关玉锁诀》说,意守下丹田,暖气生时,用意引导,运气从双腿下行,穿膝,下至涌泉穴,以补二足,然后复上行返回于下田,名芦芽穿膝法。行此功后,气壮肚实,才可以行肘后飞晶、从督脉运气入脑之法。
  开关展窍,是明清以来内丹家所说筑基炼气功中的两太诀要,屁窍之窍,指脐后炁穴之下两肾中间的“祖窍”,此处为谷气生精之所,医家称为“精气穴”。内炼者入手守窍,凝神入静,使祖窍中所藏精炁生发冲动,称为展窍。李西月《后天串述》说;凝神调息,达胎息之际,“忽然由内鼎(下丹田)之间冲出一物,跳跳跃跃,嘘嘘喷喷,直由冲脉上至心府,即展窍也。”开关,指以精气冲开尾闾、夹脊、玉枕后三关,打通河车路。《后天申述》说、“候其(精炁)冲实有力时,乃变神为意也,引出尾闾,一撞三关,飞上泥九,即开关也。”《古书隐楼藏书·皇极阖辟证道仙经》说,神寂定,气氤氲,寂定久久,神炉(下丹田)药生,丹田火炽,两肾汤煎,此胎息还元之初,方可行开关之功。并称开关“乃修真首务”。

  54.内丹唾功如何修习?
  内丹修炼,主要采用坐式,坐法多为盘膝而坐,称“平坐”,宋元以来也多采用佛家单跏趺坐、双跏趺坐、方便坐,并称单跏趺坐为“单盘”,双跏趺坐为“双盘”、“天盘”。此外,内丹还有其独特的睡功,其法源于服气功中的卧姿。五代末内丹大家陈抟,以善睡著名,其唾功称“蛰龙法”,传自四川邛崃天庆观道士何昌一。后来道教中出现了多家睡劝法,如《华山睡功十二图》就收有十二家睡功图诀。内丹中常用的睡功姿势有:
  希夷(陈抟)睡功式:左侧卧者,曲左肱,以手心垫面,大、食二指分开,置左耳于其问开空处,腰背伸直,曲左腿,膝近坤腹,右腿伸直,放左腿侧,右手心贴脐。右侧卧法则相同,唯曲右肱右腿而已。
  环阳睡功式:仰卧,上半身垫物,令高于下半身,高出约三至五寸,两臂成八字形平滩,置身左右侧,两腿亦成八字形分开平滩,两大腿根离肾囊一二寸许。闭口眼目,冥心息虑,约十数息,存想气如云雾,绕身内外,意注绛宫,若存若忘,两目冥照于胸背褥下,有若无底。
  开关展窍式:右侧卧,曲右肱,开右手大、食二指,头枕于掌上,右耳置大、食二指空缺处.如希夷卧式。左手心按右肩窝处。两腿拳屈,卷缩若球状。调息实心,待真气生、真火发,则周天火如一大火球,循环圆转。此姿势有促进诸脉开通之特效,与佛教密宗的“三灶印”有共同之处。
  睡功在调息、调心、守窍、采炼等方面,与坐式功法一致。张三丰《蛰龙吟》说:
  “气气归玄窍,息息任自然。莫散乱,须安恬。温养得汞性儿圆,等待他铅花现。莫走失,有防闲,真火候,运中间,行七返,不艰难,炼九还,何嗟叹。好观龙虎战场,暗把阴阳颠倒颠。人言我是朦胧汉,我欲眠兮眠未眠。”
  歌中所说“玄窍”,指炁穴(脐内丹田)。“得汞”,即静极之时,元神、元性初现,汞为外丹药物,在内丹中指元神。“铅花”,指元炁元精,元神见时,元炁元精亦现。“龙虎战场”,指筑基炼化精炁以补亏损的“龙虎交媾”,龙属木,木生火,喻心中之神;虎属金,金生水,喻肾中之炁。炼气守窍,下心火于肾水之中,令神炁相扭相结,真阴真阳相冲相荡,喻为青龙与白虎交战,颇为生动。这种睡功,貌似朦胧大睡,内则龙腾虎跃,进行着一场激烈交战,不过外人不识“蛰龙”,把行此功者误认为是蒙头大睡的朦胧汉。
  张三丰自称这蛰龙法,传自陈抟。他还有《渔父词》一首咏睡功:“蛰龙无声却有声,声声说与内心听,神默默兮气冥冥,蛰龙虽睡睡还醒。”

  55.内丹家如何论述明心见性?
  宋代以来,道教内丹学受禅宗酌影响,虽盛倡性命双修,而强调明心见性为上,出现了修性兼命的“上品丹法”,全真道北宗及明清以来多数内丹家,都主张从修心炼性入手,以明心见性为筑基炼己的最要一着。内丹家们在哲学观上,向禅宗的真心一元论靠拢,以“本来真性”为道、太极、金丹。南宗祖师张伯端《悟真篇序》说;“欲体夫至道,莫若明乎本心。夫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以察心观性为修心修道之要,以了彻真性、趋于禅宗所谓究竟空寂之本源为归宿。元代以来内丹家们又吸收理学心性论,对内丹心性之说有进—步的发挥。
  内丹家说,真性、元神,指人一念不生时呈露的空白心体。元·牛道淳《析疑指述论》说:性“即尔一念未萌之前也。”李道纯《中和集》说:“念起即止,皆由自心,至于生灭灭矣,寂灭为乐,是见性矣。”《仙佛合宗语录》说:“性为人心虚灵至静、尘念俱无之时。”内丹家所说性,实质上是指调心寂定、至一念俱无时的主观体验,并非神秘玄虚之谈。内丹家认为这种体验中,超越生灭、时空的感觉、观念,而有主宰灵觉之心,此即太极虚无之理的现实体证,乃“人人具足、个个圆成”的本来面目,唯有此本不生灭者,方为人长生不死、超出生死之本。
  内丹家明心见性的方法,大体上亦如禅宗的南北二宗,有顿渐之分。北宗基本上主张顿见,顿见的方法是调心令一念不生,其诀为“忘”,王重阳《立教十五论》说:“心忘念虑即超欲界,心忘诸境即超色界,不着空见即超无色界。”由忘却念虑、对外境的分别念想、空的观念,层层深入,超出“三界”,因而明心见性。金·圆明老人《上乘修真三要》说:“拈来当心折,三法一齐忘。”三法,指性、心、命三者。北宗还取南禅的“无念为宗”义,以一切时中对境心不染着为见性诀要。
  《晋真人语录》说:“只要无心无念,不营一切物,澄澄湛湛,内外无事,乃是见性。“这一诀要,被概括为“清净”二字。谭处端《水云集》说:“如何名见自性?十二时中,念念清净,不被一切虚幻旧爱境界朦胧真源,常处如虚空,逍遥自在。”如此令心地清净,—尘不染,到心不动念,如止水无波,谓之“寂”。至此,尚须“寂无所寂”,连清净心地的一念也泯绝,如《北游语录》所说:
  “物欲净尽,一性空虚,此禅家谓之空寂,吾教谓之清净。此犹未也,至寂无所寂之地,则近矣。”
  五金坡《道禅集》诗说:“识心达本承当下,犹落玄门第二机”,意谓有个已明心见性的念头存在,还只是刚踏见性的门坎,尚未升堂入室。只有连这一念也无,才算作与道合真。
  这种见性清净的功夫,非必拘于静坐的形式,在一切时中、对境处事时,都可以做。王重阳《玉花社疏》说:“诸公如要修行,饥来吃饭睡来合眼,也莫打坐,也莫学道,只要尘冗事屏除,只要心中清净两个字。”《仙佛合宗语录》说,筑基炼己的“还虚之功,唯在对境无心而已。”对境无心,即不起意识的分别,“见天地无天地之形,见山川无山川之迹,见人我无人我之相”,如是常行,功夫纯熟,“一念不起,六极大定,一尘不染,此即本来性体之完全也。如是还虚,则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顿证最上一乘。”
  北宗还说,清净心地至寂无所寂的境地,尚非彻底见性,还要在济世传道的“真行”中去磨练,方能“玄之又玄”,彻了性地。《北游语录》记全真道七真之一的王处一曾说;“见性有二:彻悟万有皆虚幻,唯知吾之性是真,此亦为见性;即知即行,行之至则亦为见性。”行之至,即在人事中发挥性之妙用,达到真常应物,常应常静。《全真集玄秘要》说:“动而应物,真体常静,是谓真静,真静久久则明妙,明妙而后莹彻,莹彻而后灵通,莹彻灵通,十方无碍,是谓至清静也。”如此,则见性的功夫,贯彻于内炼的始终,非一时可了之功,《乐育堂语录》即说:“见性在一时,而炼性却在终身。”
  北宗与南宗合流后,还采用禅宗参究的方法。如李道纯《道德会元》卷上说“道”这个东西,“拟议即乖,开口即错”、“须索向二六时中,兴居服食处,回头转脑处,较勘这个巍巍地、活泼泼地、不与诸缘作对的是个什么?较勘来较勘去,较勘到较勘不得处,忽然摸着鼻孔,通身汗下,当知这个(性)是自家有的。”较勘,即钵究、参看之意,这里教人把“道”作为一个参究的“公案”,着力参看,以期顿悟。李道纯《萤蟾子语录》还取禅宗公案及老、易、孟之语,作为道门公案,供道徒参究。元道士苗善时编有《玄门大公案》,取道家、道教、理学家语64则,编成道教公案。
  南宗基本上主张从修命入手,渐修而见性,叫做“以命取性”。《清华秘文》说,静坐至虚极恍惚之时,以“忘”、“觅”二诀究心。先忘其所有,扫除一切念想,次“于忘中生一觅意,即真心也。恍惚之中始见真心。”觅,即向内寻究心之实体,这种方法取于禅宗的究心之道。
  由觅而初见元性,然后“就此真心生一真意,加以返光内照,庶百窍备陈,元精吐华。要在乎无中生有,有中生无。到这境界,并真心忘而弃之。”至真心亦忘,元性才显露其全体。该书中把元性的出现,分为三个阶段,称为“三阳生”。一阳生时,元性初现,“性之初见如星大,圆陀陀光烁烁,此未足以见性,但气质之性稍息而元性略见,如云开则物见”,“但觉吾身有一物或明或隐”。元性初见于刹那间,若不存守,还可没失。至二阳生时,“则遍体生明”;三阳生时,“光不在内不在外,但觉此身如在虚空,亦无身亦无虚空,亦无日亦无月。”其时性之全体方现。这只是修命过程中略见元性,见后从真心中生真意炼化精炁,到炼炁、炼神的阶段,尚须参究禅宗之说,达到《悟真篇·禅宗诗偈》所说“无一物非我心,无一物是我已”的境界,在张伯端看来才算真正了性。
  元明以来内丹书中,对见性有不少论述,如《启真集》说:“神守玄宫(指下田)而纯粹,未能融空,而变迁必也。忘此神而养其虚,由是不住无为,不住有为,前不接已灭之灭,后不起未动之动,于斯断续之际,寂尔无思,心正住时,勘破万法皆空,诸相非实,一一妄缘当体消亡,诸漏自尽,亦无所住之住,又无所念之念,冥然而似用不用,泊然而以虚融虚,其虚无之体,豁尔无碍。”意谓于守窍至虚极静笃之时,要忘神养虚,于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中间,定心不动,回光一观,则于无住心中而见元性。《唱道真言》说;“静定时,要把万缘放下,如皎日当空,一无翳障,此时一知不起,一觉不生,从此有知,从此有觉,便是我真元心体。……于无知觉时,寻有知觉处,此所谓太极丹基也。……一无知觉,忽有人呼子之名,子必跃然应之曰在,这便是真元心体。”又说:“知觉不起时,万境皆灭;即呼即应,一真自如,方知心不与境便灭;知觉纷起时,万境皆生,一呼一应,真元剖露,方知此心不与境俱生,此之谓不生不灭。”
  宋元以来内丹家多和会儒释道三家心性之学,认为禅宗以“不思善不思恶”时心体为性,儒家以“喜怒哀乐来发”之“中”为性,道教以“一念不起”为性,三家之说实无二致,故曰“圣人无二心”。这种说法出于有意和会三教的立场,求同舍异,未必为确切之言。《清华秘文》对三教所说真心作了比较,承认三家之说有浅深之别。儒家以喜怒哀乐为妄心,以忠恕慈顺恤恭敬谨为真心,教人非礼勿视听言动,以封建道德规范“礼”为人心筑起堤防。道教则“以真心并为妄心,混然返其初而原其始,却就无妄心中生一真念,夺天地有为而终则至于无为也。”儒家所说真心,在道教则成妄心了,在无妄的真心中以真意炼化精炁,发有为之用,从有为终返大无为,是道教内丹心性说尤南宗心性说的特征。“若释氏之所谓真心,则又异焉;放下六情,了无一念,性地廓然,真元自见。一见之顷,往来自在。盖静之极,而至于无极之极,故见太极,则须用一言半句之间,如死一场再生相似,然后可以造化机而为不生不死之根本,岂易窥其门户耶?”意谓道教内丹所说真心,在禅宗又要被看做妄心了,禅宗虽不炼化精炁,但打死妄心最为彻底,在三教心性说中最为深奥。这可以说是相当客观的说法。

  56.何谓“真意”,它在内炼中起何作用?
  真意,指从静定时所现“真心”中所起内照返观的意念,乃元神之用。张三丰《大道论》说:“(真)意者何?即元神之外用也,非元神外又有一意也。”《仙佛合宗语录》说:“元神、真意,本一物也,……返观内照,即真意之妙用也。盖元神不动为体,真意感通为用。”又说:“真意即虚无中之正觉,所谓相知之微意是也。”《乐育堂语录》说;“静则为元神,动则为真意。”内丹学把未达到寂定恍惚而见元性以前的意念,称为“妄心”、“妄念”。妄念的主要特征是全属有为,意念与内气是不统一谐调的。真意和妄念不同,是无为中的有为,意与炁统一,有真意时心也是寂定不动的,真意顺乎自然,只于静定不动中照察精炁之生发运转。真意与一段的念头不同,用佛教唯识学的术语来说,屑“定中意识”,是超心理学中应有的概念。
  就五行而言,真意属土,又称“真土”。《性命圭旨序》说:“人身真意,是为真土。”土又分戊土与己土,戊阳己阴,动极而静,此时的意属阴,为己土;静极而动,其时的意属阳,为戊土。己土独称真土,故筑基炼心,一称“炼己”,己指己土。土在五行中起调和金木水火的作用,为五行主宰,故曰“土王四季”。《周易参同契》说:“青赤白黑(木火金水),各居一方,皆禀中宫,戊己(土)之功。”《悟真篇》说:“本因戊己为媒聘,遂使夫妻(指神、气)镇合欢。”真意起着使水火混合的联络作用,故说“意为媒”。土之色黄,故称“黄婆”——即说合本来间隔的金、木(神、气)结合为夫妇的媒婆。
  内丹诸家,都强调炼化精炁,自始至终,须以真意为主导。以真意照察精炁而加以采炼叫做“真土禽真铅”。采炼升降,若不用真意为导,杂入妄念,则使后天精血妄动,而导致种种奇疾怪病。真意的关键是顺乎自然,不人为用力,不固执执着,如陆西星《玄肤沦》所说:“以神斡运,须出自然,不可着迹,此师传之秘旨也。”

  57.初关大体如何修炼?
  按明清以来流传最广的伍柳派丹法所说,初关炼精化炁的主要内容,是于静定恍惚中采取先天元精,行河车运转,数足360,有如地球一年360天绕日一周,故称“小周天”。这一修炼过程,基本上属有为之功,重法度规矩,有采、封、炼、止四诀要。
  采,即采药。内丹所用药物,名真铅真汞。药产于静定至“杳冥恍惚”之际,《悟真篇》诗说::恍惚里相逢,杳冥中有见。”即指药产之机。达到恍惚杳冥的方法,一般是守窍。凝神于炁穴中,专注不散,勿忘勿助,似守非守,久而渐入静定,静极之时,忽然一动,阳炁生发于下,乃药产之象,必须观照分明,抓住动机,以真意采取,勿令过早过迟。《悟真篇》说:“铅遇癸生须急采,金逢望后不堪尝。”若采取过早,精未盈而意已动,反碍精生;若采之过晚,则元精变为后天之精,不堪采用。掌握药物老嫩的分寸,叫做“斤两”。《悟真篇》说:“药重一斤须二八”,“便好用功修二八”,意谓两个半斤的中间,是采药之候。
  采药,最重要的是辨水源清浊。金生于水,水源指心意,意念纯净,毫无杂念、妄念夹杂,为水源清;若有丝毫杂念妄念,为水源浊,即使有动机,不可采用。《仙佛合宗语录》说:“凡有念虑存想,知见睹闻,皆属后天,所谓浊源也。”“若夫无念无虑,不识不知,虚极静笃时,即属先天,所谓清源也。
  所谓采药,即是水源清而炁机自动时,用“吸舐撮闭”之诀,以真意引导元精,勿令乱走。
  封,指采药后,用真意将下行之精炁摄归于下丹田中,加以封固,令其积聚增长,《悟真篇》“送归土釜牢封固”,即是说此。
  炼,指下丹田中精炁积聚充盈时,自然向下向后,过尾闾,穿夹脊,行河车运转。此时以真意微微照顾,运转一周,称为“一候”。每行一候,精炁从泥丸降下,回归下丹田时,意守丹田温养,称“再封”。在河车运转过程中,元精入脑,炼去阴滓而化为阳炁,归藏于丹田,“日积黍米一粒”,渐渐凝结,称为炼。
  止,指河车运转到一定的时候,必须停止。停止之候,一般说为三百周天数足。水源清时,炁机发动,采炼运转,称为一“玄妙机”,三百六十玄妙机,称一周天。实际上,止火之候,主要看“阳光三现”。
  阳光,指出现于两眉间恍若掣电的光明(指初现),初现时称阳光初现,为药产之候。第二次现时,药不再生,阳物不再动,“马阴藏相”(龟缩)开始出现,欲念自无,此时应停止采炼,只以真意凝注下丹田,温养丹胎,静待阳光三现。阳光三现,标志着大药已炼成,“胎仙”已结就,其时会自觉丹田中火珠成象,内动内生,不复外驰,结成“金液还丹”。《悟真篇》诗说:“未炼还丹须速炼,炼了还须知止足,若也持盈未已心,不兔一朝遭贻辱。”即指止火而言。据说若有阳光第四次出现,则金丹炼成复毁。
  内丹学要求修炼者在炼精化炁阶段,必须绝对禁止性生活,炼精成功的标志,是生理上发生“马阴藏相”的变化,心理上自然离欲。从气功锻炼达较高层次的必要来说,这或许并非苛求。但对一般人来说,就难以做到了。柳华阳《金仙证论》则说唯破体者须补炁炼精,童真修炼者不必做小周天炼精功夫,直接修大周天炼炁化神。

  58.什么叫正子时、活子时、活午时?
  正子时、活子时,是炼精化炁采药火候中的第一要。内丹学说人体中真气一昼夜循环一周,有如天地阴阳二气一年循环一度。人身中阴极而阳生,一阳来复,始于子时(半夜11点至1点),阳气极于午时(中午11点至1点)。健康的人,在子时身中皆现阳气来复之象,阳气生于复卦会阴之上,男子生理上的明显反应是阳物自然挺举,这一阳气生发的天然时机,丹书称为“正子时”。内丹炼化炁气,须抓住阳气自然生发之机,于正子时起身炼精,采药归炉。但正子时从生理上气机的萌动而言,随年龄之增长而往后推,一般是每增十岁往后推一个时辰(两小时)。十六岁以上二十岁以下者,生理上的正子时与时间上的正子时一致:二十岁至三十岁,生理上的正子时推到时刻的丑时(1点至3点),三十岁至四十岁推至寅时(3点至5点),四十至五十岁推至卯时(5至7点)。当然,这种后推也与个人体质有关,体质好者后推的进度慢,衰弱者进度快。
  活子时,指炼功中,凡静极恍惚、炁机发动之时。《入药镜》说:“一日内,十二辰,意所到,皆可为。”意谓一日十二时辰中,只要身心上出现子时之候,即要下手行功采炼。活子时的生理信号,与正子时一样,所谓“静中才一动,便是癸生时”,闵小艮说:“何为活子?万类无声,一机时振,而无所向者是。”意渭在至静之时,心中毫无欲念,而阳物自然挺举。
  炼丹虽主要用活子时,但以正子时用功,易于见效。《金华宗旨》说的好:“即如活子时是时时见得的,毕竟到正子时,志气清明,活子时愈觉发现。若未识得活的,且只向正的时候验取,则正者现前,活者无不神妙矣。”
  诸家丹书只说活子时,不说话午时。唯有有清代闵小艮讲“活午”。他在《金华宗旨》夹注中说:“何为活午?万路齐开,一机时寂,而无所得者是。”活午时,指心念寂定至极、达纯明之际。闵小艮对此十分重视,认为活午乃“修道之大关键”,若不了悉,则十遇而十误。

 
  内丹所说“药物”,名真铅真汞,是借用外丹的术语,具体指人身中作为炼丹之本的真阴阳。《金丹四百字》说:“身中有一点真阳之炁,心中有一点真阴之精,故曰二物(两种药物)。”真阳之炁即元精元炁,真阴之精乃元神。
  药又有小大、内外之分。外药指炼精化炁中所采的元精,因从外动中采来,故名外药。伍守阳《天仙正理》说:外药即恍惚中有物,物即身中一点元阳之精,先天祖炁。“以祖炁从生身时,虽隐藏于丹田,却有向外发生之时,如视听言动淫欲,皆从此炁化生……修炼者即采取此发生于外者复返于内,是以虽从内生,却从外来,故谓之外药。”
  刘一明则谓修炼者虚极静笃之时,先天真一之炁从虚空中而来,称为外药。
  外药初生时,柳华阳称之为“真种子”,在小周天炼化阶段称为“小药”。
  内药指心中元神,它本在内心,不从外来,故称内药。
  炼精化炁毕功,精尽化炁,在下丹田凝聚为一团,称为“大药”。
  大药成时,心定神寂,元神内药亦生。然后运大药过关,落于中丹田,与内药相合,称为“金液还丹”。
  李道纯《中和集》说:“外药可以治病,可以长生久视;内药可以超越,可以出有入无。”“内药无形无质而实有,外药有体有用而实无。”总之,“外药了命,内药了性”,二药俱全,才能形神俱妙。
  关于真种、小药产生的身心景象,柳华阳《慧命经》描述最称详切:
  “功到时,此物(元炁)当产生之时,不知不觉,忽然丹田融融洽洽,周身苏绵快乐,痒生毫窍,身心无主,舟田暖融,渐渐而开,阳物勃然而举。忽然一吼,呼吸顿断,心物如磁石之相翕,意息如蛰虫之相合,不觉入于恍惚,天地人我,莫知所之,浑浑沦沦,……心自不肯离其炁,炁自不肯离其心,相亲相恋,纽结一团,其中景象,似施似翕,而实未见施翕,似泄似漏,而实未至于泄漏……少焉,恍恍惚惚,心以复灵,呼吸复起,丹田之炁自下往后而行,肾管之根,毛际之间,痒生快乐,实不能禁止。所谓炁满任督自开,此之谓也。”
  当药产之时,须及时采取归源。采取之诀,如《五篇灵文》所说:“其采取之妙,如发千钧之弩,只用一寸之机,似采非采,不采实采,乃为真采也。”又说:“神守玄宫(下丹田),意迎牝府(阴蹻),”乃采药诀要。这是主张文采,只微微用意照顾,迎牝府之炁归于丹田。柳华阳则说须用武火,以舐(舌抵上腭)、吸(吸气)、撮(撮肛)、闭(闭口鼻)四字诀导引之,逼令药物归炉,阳物平缩,行周天运转以炼精化炁。

  什么叫“玄关一窍”?
  玄关一窍是宋元以来内丹诸家所强调的一大秘要,意谓炼丹中最为玄妙、紧要的关窍。诸家对玄关一窍的具体指陈,大略有两种。
  一种是以窍为身中的一个关键性部位,称为“玄窍”,谓“玄窍开时窍窍开”(尹志平诗),为诸窍的总机关。此窍究在何处?有说即炁穴“祖窍”者,有说乃中丹田者,有说为上丹田者,有认为不定位置,随开关的具体情况而定者。如司马子微诗说;“虚元一窍号玄关,正在人身天地间,……这个名为祖窍穴,黍珠一粒正中悬。”此玄关一窍指心下肾上(天地之间)中间的中丹田。王道渊《还真集》说:“玄关一窍在人身中肾上心下,肝西肺东,不偏不倚,独立虚空。”也说玄关一窍即中丹田。王重阳《五篇灵文注》说:“乾宫乃虚无一窍是也。“乾宫指头部上丹田。萧廷芝《金丹大成》也说玄关一窍“在人头上,工夫容易,下手为难。”丘处机《大丹宜指》则说:“玄关乃在脐里一寸二分。”此指下丹田。《金仙证论》则又说:“窍本无形,自无而生有,则谓之玄关。”盖就入手的方法不同、修炼的阶段有异而言,玄关一窍作为一个关键部位来说,不能固执一处,须凭气机的自然生发运转而定。
  第二种解释,是从心意角度着眼,以元神或“虚无”、“中”等为玄关一窍。张伯端说;“盖虚极静笃,无复我身,但觉杳杳冥冥,与天地合一,而神气酝酿于中,乃修炼之最效处,故谓之玄关一窍。”(《真拴》引述)此虚极静笃、元神呈露之时,元炁元精亦随之产生发动,乃修炼中的关键,较之一个窍穴更为重要,玄之又玄,堪称“玄关”。李道纯《中和集》说:“夫玄关一窍者,……上自顶门,下至脚跟,四大一身,才着一处便不是也,亦不可离了此身向外寻之。所以至人只一‘中’字示人,只此‘中’字便是也。”李道纯所谓的“中”,指一念不生,不偏堕于空有,实际上既是一种调心的原则,又是对元神的表述,他把玄关一窍比喻为牵动傀儡的主人公,即主宰身心的元神。《唱道真言》说得更为具体:“如人当闷寂之时,忽有人呼其名,猛然一应,即玄关矣;一应之后,阴阳判为两仪,又非玄关也。玄关者,太极将分、两仪将判之时也。”刘一明《修真辨难》说,玄关一窍“在六根不着之地,五行不到之处,恍兮惚兮,其中有窍;杳兮冥兮,其内有门,自开自阖,呼之则应,敲之则灵,明明朗朗,现现成成,述之则远隔千里,悟之则近在当前。”话说得虽然极为玄妙,但无非是尽量描述那难以描述的静极无念、元神豁露、太极未判的关键时机。《玄宗直指万法同归》则说:“在易曰太极,在释曰本来,在道曰玄关一窍。”和会三家心性说。李西月《九层炼心》说:“重阴之下,一阳来复,是名天地之心,即是玄关一窍。”是指活子时为玄关一窍。

  什么叫“火候”?
  火指心所生的神、意念,炼丹过程中掌握意念的法则尺度,称为火候,这也是借自外丹的术语。火候乃内丹法的秘中之秘,道门中向来有“圣人传药不传火”之说,皆口口相传,绝不向外人道破。《悟真篇》诗说;“契论丹经讲至真,不将火候著于文,要知口诀通玄处,须共真仙仔细论。”
  内丹修炼的每一步,都有其火候之要。如刘一明《修真后辨》说:“有内火候,有外火候,有采药火候,有炼药火候,有合丹火候,有结丹火候,有温养火候,有脱丹火候.有服丹火候,……有修性火候,有修命火候,有文烹火候,有武炼火候。火候虽多,总要知其分数爻铢,止足老嫩之候,随时运用,不使有毫发之差耳。”掌握火候细则,为炼丹成败的关键,《悟真篇》强调说:“毫发差爽不结丹。”
  炼精化炁阶段,火候之要,有活子时、文火、武火、林浴、六候等。活子时前面已有专论,其余诸要试释如下。
  文武火;武火,指用意较重,配合以舐吸撮闭四诀,采药及昏沉时用之。用武火炼精,称为“武炼”。《海琼传道集》说:“奋迅精神,驱除杂念”,为武火之要。文火,指用意轻微柔和。《海琼传道集》以“专气致柔,含光默默,温温不绝,绵绵若存”为文火之要。用文火温养,称为“文烹”。《金仙证论》说:“微缓谓之文火,紧重谓之武火。”《性命圭旨》说;“未得丹时籍武火凝之,得丹时藉文火养之。”
  沐浴:指小周天河车运转中,呼吸之间换气时,小作停顿,撤除意守,休息念虑。《中和集》说;“洗心涤虑谓之林浴。”一般在河车过夹脊时沐,精气降下丹田时浴,称为“卯酉称浴。”
  六候:是把小周天一候(炁循任督运行一周)分为生药、采药、卯沐、进升(进阳火)、酉浴、退降(退阴符)六节,六节中精炁练化的进程,分作十二时辰(一日),应一年十二月,配从复至坤十二卦象,以示阴阳进退消息的轨迹。陈楠诗说:“天上分明十二辰,人间分作炼丹程,若言刻漏无凭信,不会玄机药不成。”即指此而言。元·陈虚白《规中指南》六候中火候进退之诀为:
  子朔复 “一阳生,宜守静,意要诚,心要定,龙德潜藏,勿宜轻进。”就复卦含义而言,以守藏勿用为诀,此指药生。
  丑 临 “鼓巽风,运火功,刹那间,满鼎红,见龙在田,几遍虚空。”此指采药而言,须抓住时机,采之归炉,进火得位。
  卯 大壮 “水制火,金克木,到斯时,宜沐浴。或跃在渊,存城谨独。”此指卯称浴而言,存诚谨独,指一念不乱。
  酉 观 “汞要飞,铅要走,至斯时,宜谨守。把没底囊括结其口。”此指酉休裕。
  戊 剥 “虚其心,实其腹,宜守静,待阳复动,一刹那,周天数足。”此指精炁从黄庭下降于下丹田,为退阴符。
  亥 坤 “辟阳剥,丹光毕,至精疑,元炁息。收拾居中,黄裳元吉。”此指野战守静,待一阳再生。
  六侯进火退符、休浴之则,可以图表示如后(见图6)
  
  炼精化炁阶段的火候法则虽繁,其实只不过讲炁行任督时的升降及用意的松紧,总以自然为要。《真诠》说:“火候本只寓一炁进退之节,非有他也。”谓火候之妙唯在于:“若用意紧则火燥,用意缓则火寒,勿忘勿助,非有定则,最怕意散。”沈一炳《琐言续》说:“火候秘要不过升降放收而已,其利弊,不过勉强、自然通泰、塞执。”意谓自然通泰,是火候总则,若用意强行引导,或意念散乱昏沉而致塞执,是火候有差。火候差失,主要为杂乱之念、勉强之意。《玄宗直指万法同归》说:“坎离默运,十二时中无杂思想,是为火候,”强调“想生则火飞,念生则候失。”俞琐说:“若无药而行火候,则虚阳上攻,适是自焚其身也。”无药行火采运,丹书叫做“猛火煮空铛”,有虚火上炎之患。《金仙证论》说:“升提太重则为邪火,其病头晕,病目赤肿翳障;病咳嗽痰火吐血,病痛肿等症;若降下而迟重,则逼沉精气贯入肾子,为疼痛偏坠、病腹胀水蛊等症。”
  炼炁化神阶段的火候,法则非常简易。如陆西星《玄肤论》所说:“丹经万卷,火记六百,皆可言下而废,所谓‘真火无候,大药无斤’,诚哉是言之不我欺也!”这一阶段,唯以守中为要,呼吸亦渐停息,不用意念,即为火候,此所谓“真火无候,大药无斤”。其诀要一言以蔽之曰:“绵绵若存而已矣。”

  中关大致如何修炼?
  中关炼炁化神,已属气功的高层次,古今修炼至此者已不多见。
  古人所述法则也较为简略。按伍柳派所说,这一阶段,分大药过关服食与守中两段功夫。
  大药过关服食,实际上属炼精、炼炁之间的过渡。行功时间,一般只需七天。所谓大药过关,指将下丹田中元精炼化而凝积成的炁——大药(金液还丹)搬运过背后三关,行河车运转一次,落于中丹田黄庭之内,谓之“服食金丹”。这是炼丹过程中危险最大的一节,有“防危虑险”诀要。
  七日中,先行采大药。采取之诀,如丘处机诗诀所言:“金丹大药不难求,目视中田夜守留,水火自交无上下,一团生意在双眸。”意谓只用目光内视中丹田,似守非守,凝神入定,呼吸听任自然,从有为渐人无为。《入药镜》说:“终脱胎,看四正,”指在此际,尤须于子午卯酉四时辰(四正)沐浴,洗心涤虎,防止心意外驰。守至三四天后,大药即渐成熟,成熟的生理信号是“六报震动”:一、丹田火炽。二、两肾汤煎。三、眼吐金光。四、耳后风生。五、脑后鹫鸣。六、身踊鼻搐。
  这六种景象或依次出现,或同时出现,此时应准备过关服食。大药运行时,冲力很大,容易从肛门、鼻孔下上两窍中漏失,苦漏失,则百日关功夫弃于一旦,故须慎防。防护之法,为以馒头形木座包以软物抵住肛门,上以木夹封住鼻孔。六根震动后,炁足药灵,往下一冲,过尾闾,奔夹脊,穿玉枕,直贯顶门,不作停留,即从任脉降下,入中丹田。此时守护照顾之要,是令“六根不漏”:含眼光而不外视,凝耳韵而不外听,舌抵上腭,慎防肛门与鼻窍漏炁,一念不生,一尘不染。
  《仙佛合京语录》等说,若童真修炼,或年轻炁足,可以不用夹钩防危杜险,而直接用真意捧大药过关,称为“五龙捧圣”之“助工”。
  大药过关服食后,身中诸脉自然开通。生理上发生质变,能生延年益寿、祛除寒暑之效,称为“地仙”。其时继续行功,开始炼炁化神,进入十月关。
  十月关的功夫,称为“守中”。中,一指中丹田,其位置在心肾二连线的中点。守中田,只是以真意微微寂照于中下二田之间的虚境,如日之照临下土,称为大周天。一谓中乃不偏不倚、不空不有之义,至此心已大定,虽名守中,实乃无为之守,不须起心用意,只要保持常静常觉、不使昏睡,便符火候。《仙佛合宗语录》说;“中也者,非拘守之谓中,乃虚空之谓中。守也者,非拘守之谓守,乃致虚之谓守也。”
  守中十月,静定渐增,初三月,觉二炁唯微动于脐轮之虚境;四五月间,二炁俱定,元神自灵,饮食渐减;六七月间,心不生灭,昏睡全无,常定常觉;至八九十月间,寂照功深,百脉俱住,呼吸亦无,进入真胎息,阴炁尽消,纯阳之炁与元神凝结,炼成“阳神”。伍守阳认为修炼至此,即进入佛教所说四禅定境。达此定者,因无呼吸之炁,入水不溺,故名“水仙”。继而六种神通,渐次出现,出现后须慧而不用,知而不言,则六通圆备,能出有入无,表现出种种超级特异功能,称为“神仙”。实际上,丹书所说,只是一种可能性。
  钟吕传统丹法炼炁化神,与伍柳派所述有所不同。如《大丹直指》说,至此阶段,先于子午卯酉四正时,静坐行功,随日应元炁所行,内观五脏,炼至见五方真炁合出本色五炁阳神,称为“朝元炼炁”。

  上关大致如何修炼?
  在钟吕丹法中,上关名“炼神合道”,《灵宝毕法》炼神合道分朝元炼照、内现交换、超脱分形三节功,《大丹直指》分炼神合道、炼形合道(“弃壳升仙超凡入圣”)两节,方法大同小异,皆言“出神”法则。大略是先将在中丹田中炼就的阳神迁于上丹田,称为“移神”。然后以真意微微温养。《仙佛合宗语录》说;“盖存养之功,不着意于上丹田,唯一阳神寂照于上丹田,相与混融,化成一虚空之大境。”如此温养乳哺三年,阳神始能老成,方可练习“出神”。钟吕丹法,至出神而止。
  宋代中期以来,内丹家多受禅宗影响,认为唐宋古仙炼神合道,到出得阳神而算大功告成,其实并未能了彻性功,与道合真。他们融会吸收禅宗之说,发挥汉魏以来的炼神之道,把炼神合道改为“炼神还虚”,”虚”是对道的性质、理则的概括,意为超越言思念虑的实在,乃与道契合为一,打破二元化对立的境界。论起这一功夫,道教之说无疑不如掸宗.于是从张伯端起,南宗一系修炼至此,皆参究禅宗之学。《悟真篇》词说:“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能性上究真宗,决了无生妙用。”李道纯《中和集》述上关功夫,只以一○表示,谓“功夫到此,一个字也用不着。”这出自禅宗“不可说不可说”之义。又谓末后功夫,不但还虚,且须“粉碎虚空”’“以打破虚空为了当”,意谓虚的观念,也须泯绝。《仙佛合宗语录》论炼神还虚说:“缘守中乳哺时,尚有寂照之神,此后神不自神,复归无极,体证虚空,虽历亿劫,只以完其体性,岂待九年面壁而已哉!九年云者,不过欲便初证仙佛者,知还虚为证位佛仙之要务也。故于九年之中,不见有大道之可修也,亦不见有佛仙之可证也。于焉心与俱化,法与俱忘,寂之无所寂也,照之无所照也,又何以神之可云乎;……故强名以立法,名为末后还虚云耳。佛宗云:欲证虚空体,示等虚空法,证得虚空时,无是无非法。合此宗也。

什么是“阳种”、“阴神”、“出神”?
  内丹家宣扬说:中关十月功成,炁尽化为神,然后于上关炼神还虚,炼尽神(元神)中的阴滓,成就一纯阳无阴的元神,名为“阳神”、“婴儿”。经过练习,阳神可由“天门”(囟门)出入,摆脱肉体的禁锢,脱离肉身而常存,获得“身外之身”,超出生死之外。《悟真篇》所谓“群阴剥尽丹成熟,跳出樊笼寿万年”,即指此而言。据称阳神为神炁混融后的升华,虚灵无质而有体有用,能“聚则为形,散则为炁”,隐显自如,并分身散体,变化无方,以神通妙用而游戏人间,积功立德,一旦上帝的诏书降下,或不愿再活动于人间时,便可从天门而出,弃壳升仙,去做“天官”,或做忧游于洞天幅地的散仙。《悟真篇》说:“宝符降后去朝天,稳驾鸾车凤辇”,这是道教内丹家修炼的最终日的所在。
  他们认为修炼至此,便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始知我命不由天”。
  内丹家还说与阳神相对的“阴神”,也可弃壳而出。《钟吕传道集》说:‘形如槁木,心若死灰,神识内守,一志不散,定中以出阴神,乃清灵之鬼,非纯阳之仙。”丹书中多认为佛教徒修性不修命,最多只能达到出阴神。阴神与阳神的区别,一般说阴神能隐而不能显,阳神能隐能显。《仙佛合宗语录》说阴神只具前五通而不具漏尽通,阳神具足六通。陆西星《玄肤论》说法独与众不同:“十月功圆,元神出窍,脱胎神化,身外有身,以其自有中来,无中取,动中求,静里变,谓之阳神。阴神则一以虚静湛寂为主,脚跟廓然,无有少法可得,对尽垢陈,本觉圆明,遍恒河沙无不周匝。……故阳神容有不到之处,阴神则无所不道。”认为纯阴纯静的阴神较阳神更为圆满、究竟。
  阴神、阳神经过锻炼,脱体而出,称为“出神”。于九年关的前三年乳哺,“婴儿”长成,出神时到的景象,丹书中说是眼前雪花飞舞,天花乱坠,囱门自开,前后一路皆动。神只可由天门出。《清华秘文》说,若神中阴滓未尽,神可从眼、耳、鼻、口中出,将出之际,若从目中出则目光烨然,从鼻中出则鼻气或息,从耳中出耳闻清音,唯独从口中出,有害无益。只有阴尽阳纯,始能打破天门而出。
  出神的练习方法,据《大丹宜指》等说,是存想顶上有仙境、仙鹤、火龙、楼阁等,存相分明,然后用意往上冲。据称钟、吕皆由存想顶上有三级红楼,想一层层上楼,上毕纵身上跳,即忽然阳神脱壳,跳出顶门。阳神初出,喻如婴儿,柔弱纤细,不可远行,应如婴儿学步,一步步锻炼。锻炼至出入自在,然后再练习出神后一分为二,二分为四,乃至分身至百千万亿。据称阳神初出时,为白色小人,形貌毕肖自己。陈楠《翠虚吟》说:”有—婴儿在丹田,与我形貌亦如然。”阳神出后,据说往往有幻象魔境,须十分慎重,时刻保持正念。
  《黄庭要道》说,阳神乃灵性与祖炁合成,虽较一切后天之物为精粹,但终有炁性,仅限于祖炁界内,不能超入虚无之境。用进一步做还虚的功夫,方能与道合一。
  神识脱体,亦为佛教所谈。佛教《楞严经》说,修禅定至“受阴”尽时,“其心离身,返观其面”;禅宗大师以“坐脱立亡”为自主生命的表征;密宗无上瑜珈则说成就可以脱体的“幻身”,与道教的阳神脱体皆有一致之处。这究属宗教的幻想?抑或静定中的幻觉?还是实有其事?未经过严格的科学验证,不好凭空武断。笔者只将道教的说法和盘托出,以供读者如实了解道教内丹学说,自己去做分析判断。

什么叫“走火人魔”?
  走火、入魔是道教所说内丹修炼中可能出现的严重偏差。走火的火,指心神、意念,把握不住意念,任其动摇,朝邪的思路上跑,叫走火。走火现象一般发生在筑基、炼精阶段。当达到能片刻入静时,潜意识中的习气现起,或受外界刺激、气机触动,忽生贪着某种境相之念,不能自控,即是走火。尤当炁动生精时,不知采炼诀要,或失去自制,一念滑入泄欲,则往往导致遗精,事后身心不安,为最常见的走火。
  入魔的症状要比走火严重,一般发生在炼炁、炼神阶段。其外现症状,是心理失控、变态,某种情绪恶性膨胀,失去正常的理智,甚至精神错乱,行为越轨。入魔一语,来自佛教所说“魔事”,入魔,主要由执着静定中所现的幻象所致。这些幻象,往往能令人生贪嗔畏惧,称之为魔。《钟吕传道集》说有十种魔,分三类,一在身外见,二在梦中见,三在内观所见。《大丹直指》说十魔为:六欲魔、七情魔、官魔、贵魔、恩爱魔、灾难磨、圣贤魔、妓乐魔、女色魔,认为这些魔终归为自身中的阴气所幻化变现,故称“阴魔”。《慧命经》说:“盖阴魔者,即身中之阴气也,阴气之变现,或梦寐所见阴人,或是身体发障,或是坐静偶见阴人,或梦寐见虎怪,俱是阴气所变化。”
  道教从“以阳炼阴”的认识出发,主张用阳火来焚烧阴魔。《灵宝毕法》、《大丹直指》等专有“起火降魔”一节功夫,其法大略为:以丹中所生纯阳之炁,随日应元炁所传路线,历炼五脏,于卯、午、酉、子四个时辰,历观肝、心、肺、肾四色用炁,注意不令阴魔扰乱。于静观中,见大大炎炎,或觉人物交杂,须臾自息,即洗心涤虑,外观天地之间,并无一物。《慧命经》说,阴魔现时,须以武火锻炼,即提起正念,专注守窍,采药归炉。泠虚子《定观经注》吸收佛教正观魔事之说,谓于定中心取诸相,是一切邪魔生起之源,故不取不着,不理不管,是降魔法要,即使见天尊诸仙真现前,也不可认以为真而生取着之念。至于见众邪妖精猛兽等可怕之相者,亦须一念不动,所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女金丹如何修习
  宋元以来,内丹诸家都指出女子因生理上与男子有别,修炼内丹的方法也应有异,出现了专述女子内丹修炼的“女金丹”着述30余种。
  女丹家一般都认为男女丹法之异,主要在于入门下手的命功。
  男命在肾在精,以下丹田为炁穴;女命则在肝在血,或在乳房,以“血元”即两乳间向内一寸三分“乳谿”(膻中)为炁穴。男子渐法下手先炼精化炁,炼成则“白虎降”,变为童体,后天精液自不泄漏。女子下手则炼血化炁,亦称“炼形”,炼成则“赤龙斩”,月经自绝,双乳回缩,回复十三岁以前的童体。《古书隐楼藏书·二懒心话》说:女子若依男丹入手意守下丹田,则有导致血崩之患。
  诸家女丹的具体方法互有歧异,但从炼形入手,则为一致之说。
  炼形称“太阴炼形法”,大略不出意守乳谿而配合调心调息之法,而繁简、次第,诸家个有不同。如《女金丹》所述“太阳修炼法”炼形法为:于每日子后午前,以“跨鹤坐”(右腿盘膝,左腿垂膝)或盘膝平坐、观音半坐(半跏趺)法,入室端坐,摄心调息,收视返听,意守乳谿,鼻息绵绵,入多出少,候月信至时(月经来潮两日半前),将气从下丹田运上乳房。如此行持数月,赤龙即斩。然后按男丹方法炼化精炁,称“太阳修炼法”。
  《女金丹》又载“太阴修炼法”:入室安坐,闭目存神,息心静虑,凝神入炁穴(乳谿),将两手交叉捧乳,轻轻揉360遍,将气自下丹田微微吸上24口,仍双手捧乳,返照调息。久久自然真息往来,一开一合,神气充足,真阳自旺,经水自绝,乳缩如男。此后只凝神于炁穴,回光返照,自觉一点灵光,由下丹田上升,经降宫(心)而上升于泥丸,复降下重楼(喉管),归于中丹田。如此则炁渐化神,再炼神还虚,不走男丹河车运转之径,名“太阴修炼法”。
  “女功简便法”炼形法为:每夜子时后,起身安坐,凝神于乳谿,目光返照命宫(乳谿),捧乳吸气,左右揉搓,下则牵动牝户(会阴),上则贯通两乳。一呼一吸,息息皆要归于乳谿。每次运行72息为一周,一周毕,咽津三口,送入子宫。前六时下功,后六时(午后)静养。行之不过百日,赤龙即斩,面如桃花,终日如醉。
  《壶天性果女功十则》方法为:初养真化气,静坐息念,运动炁机,意守乳谿,觉有清气一缕,自血海(子宫)而出,自然上腾,冲上泥九,转复下降。用意微照,随气从重楼降下至乳间空穴,凝聚久久,若有动机,照前行功。行之四五十日,血化为气,赤化为白,丹元已露。次行九转炼形,坐中用神机运动,候口中液满,微漱数遍,待其清澄,用意引清气,随玉液(津)一起咽下重楼,经心、中丹田下降,至关元血海而止。略凝片刻,从血海运至尾闾,过夹脊玉枕,透顶门,入泥九,下降至两乳间,凝聚久久,令津化为气,为一转。三转毕,两手捧乳,令其紧缩如球,将乳头、乳囊轻轻旋揉36次;次捧右乳令向左,捧左乳令内右,皆至膻中而止,行36次。三转为一番,运炼三番,称“九转炼形”。行不过百日,龙斩乳平。
  孙不二《坤道功夫次第》诗,述女丹修炼次第为:收心、养气、行功、斩龙、养丹、胎息、符火、接药、炼神、服食、面壁、出神、冲举。“行功”诗说:“敛息凝神处,东方生气来(指下阴蹻生气),万缘都不着,一气复归台(指气归泥丸宫),阴象亦前降,阳光许后栽。山头并海底,雨过一声雷。”谓由敛息凝神守乳谿,引生脐下真气,上冲,下降,行河车运转。“斩龙”诗说:“静极能生动,阴阳相与模。风中禽玉虎,月里捉金乌。着眼氤氲候,留心顺逆途。鹊桥重过处,丹气复归炉。”大略亦以采运下田所生之炁行河车逆转,凝聚于乳谿为要。斩龙后行功之诀,基本与男丹相同。
  《坤元经》说,炼形之要,只在送下津液时,不送住下丹田,只送往降宫,而心注两乳,紧紧咬住上下二门齿,闭气屏息,以两手心左右各摩乳房72次,摩时先缓后急,先轻后重。
  《女功炼己还丹图》说,女子经水分壬癸二水,壬水初来、癸水未至间,为“信到”,其生理上的反应信号一般是头昏、腰疼,“此时正宜回光返照,默守乳房血诲,用采取之法,以补脑筑基。”若癸水(经血)一到,必须停功,至经血尽净时,再照前行功。并说若在月经未净时搬运神气从血海入脑,有杀身之患,不可不慎!
  《女子炼己还丹图》还说:初行太阴炼形,因真阴未动,脉络未通,易多倦思睡。其时宜用回光返照之祛,以眼观鼻,舌抵上腭,引气通过喉管,归于心下肾上虚悬的“中极”穴,入血诲,以肾中之阴滋补心阳,心中之阳补肾阴,称“调药炼心法“。妄念一动,即意守中极。少年女子炼至百日,血海自潮,真阴自动。若年老体衰气弱,久修而真阴不动,须用揉摩之功,先将右乳揉转12次,次揉左乳12次,再摩脐腹36次,咽液3口。每日子午二时行功不息,一月左右,便会有动机。月经已绝的老年妇女,炼功须先行补亏,炼至月经重潮,恢复少女之体,然后才能斩龙。这与男性筑基补亏的道理相同。
  清·刘名瑞《道源精微歌》说,老年妇女修炼,欲得真阴发动,须用“鼓琴召凤”之法,以武火住养北海(随吸气意守阴蹻),使慧光返照龙官(下丹田血悔),存神于二乳之中,以引出癸水,然后斩赤龙。诀云:“常依潮候调真息,神归天谷自盘旋,先将神火烧两乳,移入丹田化作:铅。”又说女子炼功,或先服通窍活血汤,则血窍易通,其方为:
  南红花3钱,桃仁泥3钱,赤芍药1钱,川芎1钱,姜3钱,老葱3根、红枣7枚(碎切),与黄酒半斤,共药同煎。煎一半盏,去渣,入麝香5厘,再煎三沸,服之。
  女子炼形后的功法,应基本同于男丹。贺龙骧《女丹合编序》说:“女丹经中,又每言女子斩赤龙后炼药、还丹火候节次,宜参看男丹经。”并特别推祟伍守阳、柳华阳的丹书。
  内丹诸家多说女子天性属阴,气易伏故,修炼内丹比男子较多优势,成功更快。如刘一明《修真辨难》说;“果是女中丈夫,得师口诀,行太阴炼形法,三五年间即可成道,其法更比男子省力。”陈樱宁《孙不二女丹诗注》说:“男子须三年做完者,女子一年即可赶到。”但炼形之事,死守乳谿,亦易生弊病,须自然松静,似守非守,灵活守、运、聚、散,最好依师诀修炼。
  以上所述从炼形入手,为女丹渐法。女丹顿法,直接炼神还虚,法则同男。唐崔少玄传下的《守一诗》,专述女丹顿法,可以参看





阴阳双修丹法大体如何?


  内丹学强调真阴真阳和合,方能结丹。《周易参同契》说:“牝鸡自卵,其雏不全。”《悟真篇》说:“独修一物转赢尪”。清修派解释说,人之一身,自具太极阴阳,一己独修即可结丹;阴阳派则说阴阳在人表现为有男有女,人由男女交合而生,逆炼成丹,亦须走男女交合的路径。这一派主要言男丹,他们把符合双修条件的女性叫做“鼎器”,如署为陈抟注的《阴真君还丹歌注》即说,“炉室”乃十五岁以上、二十岁以下,不肥不瘦的健康处女。尽管双修派极力强调其法绝非房中采战御女之术,也难以说清他们和房中术的区别所在。
  双修派在关于双修的看法上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认为卦气已尽(64岁以上)的老年人,初修丹时用双修采补,筑基之功易就,双修非尽人必行之径。第二类认为双修是必须的,坎中之阳只能取之于“彼体”,南宗双修一系皆作此说,如翁葆光《梧真篇注》说:“虽男子,身中皆阴,若执一己而修,岂能还其元而返其本,又将何以回阳换骨哉!”认为药须采之于外,故名外药。
  就双修的方法而言,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体交而精不泄,并采取对方之气。如陈致虚《悟真篇注》以“欲留”、“先下”为诀,意谓自己精气须留而不泄,对方气动时要以意迎之,即为采药。《西山群仙会真记》则说,采补之道,不过是借对方的”阴貌”激发起自己的心炁(指性欲冲动),激发起而欲泄之前,孤坐敛身,双手抱脐,令肾气上升与心气会合,再行河车搬运以还精补脑。这是“形虽交而精不交,体虽浊而形不浊。”对方只不过起刺激自己内气的作用而已,非有所采于他。即使这种补亏,也不如“永绝嗜欲,见境不动心者为上也。”
  另一种是体隔神交。如《玄宗要旨》说:“青城派最上乘双修法之最秘口诀曰:心交形不交,情交貌不交,气交身不交,神交体不交。如是依法,则即使万里关山远隔,亦能双修双成双去。”此所谓“男不宽衣,女不解带”,双方不过以神气相交,这当然须有相当深的功夫才可以做。即使这种观修法、在青城派正宗看来,也还是阴阳法中的下乘,不及一己独修的中乘,及致天地阴阳之炁与我身阴阳交合之上乘。
  从彼此损益的角度而言,阴阳双修法又被分为四乘:最上乘双修双益,双接双补,利己不损人;中乘虽损彼,而能收利己之功,得栽接之益;下乘法损人而不利己;最下乘法则双修双伤、双采双害。衡岳真人认为前二乘为体隔神交法,后二乘为体交法。
  双修的具体方法,在道门中比清修法更为秘密,外人难以弄清其真相。这更使正道与邪术难以辨清。古来丹家对此多持否定态度,甚至斥为禽兽之行。陈撄宁《论白虎首经》中说,他根据四十年之阅历,耳闻目见当时国内以阴阳双修法算定时刻采药着,七人中无一人达到目的(见《中华仙学》)。在今天看来,双修法虽不无研究价值,但仍是不值得推广提倡的。
zhuangzhly
3、勇姿士           勇姿识六法 渊源说得真 刁斗兼枪仞 出还大路魂
[Avatar]

注册时间: 12/11/2010 08:50:08
文章: 34
离线

多学多进步。感谢解释的如此详细。
 
论坛首页 » 基础功法
前往:   
Powered by JForum 2.1.8 © JForum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