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网站
  [Search] 搜索   [Recent Topics] 最新主题   [Hottest Topics] 热门主题   [Members]  会员列表   [Groups] 返回首页 
[Register] 会员注册 / 
[Login] 登入 
搏之不得名曰微——解读《道德经》之三  XML
论坛首页 » 道家纵横
前往:
发表人 内容
dao1008
7、初侠           为侠常明理 三十六般兵 刚柔任显化 出入太乙身

注册时间: 05/01/2008 19:49:52
文章: 267
离线

搏之不得名曰微——解读《道德经》之三
“搏之不得名曰微”,这到底在说什么呢,实在让人费解,我们试着从其它方面入手来看看。
传统中有“十六字心传”,乃“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已经讲的很直白了。“道心惟微”讲的很直白,可是理解起来却不能那么直白。什么是“道心”,什么是“微”,仍然让人摸不着头脑。
关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历史上朱熹是这样解释的:“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则危者安,微者著”。“危者安”之义应为“解除存在的危险才能居于安全之地“;“微者著”之义则是“将那摸不着、捉不住的微微渺渺之物固定住并安居下来”。那么这“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就应该是“人心是危险的,道心则是微微渺渺的”。
因为这微微渺渺的道心飘忽不定,难以捉摸,所以说“搏之不得名曰微”。原来这“搏之不得名曰微”与心性修持有扯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黄帝内经》中也提到此“微”,《灵兰秘典论篇》中说:“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这段话的意思是:“道的最精粹之理只在于微,能够搏得了微才能明了道,由道生成万物(《道得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经过了错综复杂和千变万化的演化,而此微始终贯穿其中,谁能将此中变幻莫测、繁乱复杂的关系梳理清楚,并且能够明察秋毫,紧紧把握住万事万物的根本所在呢?!”在这段话里,此“微”又是一条道路,是从道至万物的路径。
“道心惟微”和“至道在微”之间不是产生矛盾了吗?虽然两者的表述方式不同,但是它们的共同点还是很明显的。这两者都与“道”密不可分,并且都是“搏之不得”的。 “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这句话如果这样来理解:“能够让道心安定地居住下来,更理想的是扎下根来,就能够将由道生成万物中的变化莫测、繁乱复杂的关系梳理清楚,而紧紧把握住由道至万物间的那条途径!”也是符合道理的。
或者说,这道心才是通向至道的唯一道路,也就是“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古人的语言太精炼了,这“至道在微”的内容仍然没有离开心性修炼。
关于心性修炼的内容,《西游记》中有比较具体地描写。唐僧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这是说的人心。因为人心生而种种妖魔生,所以说“人心惟危”;而“心猿归正,六贼无踪”则是“微者著,危者安”。
因为“五行山下定心猿”也就是“微者著”,所以此心猿乃道心。而“心猿归正”,则是在变幻莫测、烦乱复杂之中紧紧把握住了道生万物的途径,行返还之修为,由此而达到“危者安”即“六贼无踪”。
四十三回中,悟空就很明白地对唐僧说到:“老师父,你忘了‘无眼耳鼻舌身意’。我等出家人,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如此谓之祛褪六贼。你如今为求经,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舍身,要斋吃动舌,喜香甜嗅鼻,闻声音惊耳,睹事物凝眸,招来这六贼纷纷,怎生得西天见佛?”
“六贼纷纷”是“人心惟危”,“无眼耳鼻舌身意”是“道心惟微”。
《道德经》中还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狩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五色、五音、五味等只是在事物的外在表象上用功夫,是“人心惟危“;与“为求经,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舍身,要斋吃动舌,喜香甜嗅鼻,闻声音惊耳,睹事物凝眸,招来这六贼纷纷,怎生得西天见佛?”是同样的道理,而传统文化中的种种则是在内在根本上下功夫。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这也是《道德经》中的话,老子不是在故弄玄虚,而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存在。大象者,内景功夫;大音者,炼气修脉;道隐者,心性修炼。由此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外在的表象在传统中到底是应该怎样对待的,到底居于何种地位?继而应该弄明白,外在表象下面深深隐藏着的内在本质才是属于传统文化中的内容。



尊重原创,转贴请注明出处
 
论坛首页 » 道家纵横
前往:   
Powered by JForum 2.1.8 © JForum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