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网站
  [Search] 搜索   [Recent Topics] 最新主题   [Hottest Topics] 热门主题   [Members]  会员列表   [Groups] 返回首页 
[Register] 会员注册 / 
[Login] 登入 
[转贴]关于吴式太极拳“松、轻、灵”的问题  XML
论坛首页 » 循经太极
前往:
发表人 内容
太白
5、武士           武士封两极 造作自我身 锋拦如长短 如一始见真

注册时间: 05/07/2007 11:54:52
文章: 83
来自: 221.201.96.202
离线

以下是本人与拳友在交流探讨关于习练吴式太极拳时有关“松、轻、灵”的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XXX: 好!

前些时因很忙,没能与你就关于太极拳的“松、轻、灵”的问题进行探讨,抱歉!现有机会就此问题聊聊。看了你的习拳经历,我认为你练习拳架已很熟练了,应该说已过了学拳的第一阶段。确是可以设法提高了。

现时习练太极拳的有几种状况:一是最普通,也是练习的人最多的,就是把太极拳作为太极操在练,这作为中老年人的一项运动也是不错的,也真难为这些老师,尽管自己对太极的拳理也不知甚解,但教拳的积极性是很高的,也使大家有了一项不错的锻炼运动,但其与太极真正的养身之道还是有些差距的;二是赚钱的,把太极拳的功夫吹得神乎其神,故弄玄虚,甚至把一些杂七杂八的各种东西凑在一起,以貌似太极的拳术在教拳,这是会误人子弟的;三是习练 太极养身的,俗称“文练”,这需懂得习练太极的基本内涵,以意领气,心静气沉,虚领顶劲,虚 实分明,直至意气合一;四是内外兼修在此就不多叙了。

上面讲几种状况,是想能更清楚的谈谈你提出的关于“松、轻、灵”的问题,我认为你已能很熟练的习练拳架了,确实应该朝大家都知道的“松、轻、灵”方面去习练。但认识的差异会使习练的方向与结果大相庭径,我看了你转摘的几篇关于“阴松、阳松”的论述,我认为论述者的想法是好的,但其对太极的拳理知之尚有差距,仅是从表象或是纯理论到理论来理解或论述,没能有亲身的对“松、轻、灵”的感受与理解,因此我认为该种说法,尽管练到一定的火候,也是属于我上面所述的第一种状况的。

我认为拳架熟练以后,练拳时最关键的是要着重注意“以意领气”, 做到上松下沉,从脚部至些膝、胯、腰、肩、颈、肘、腕、指节等关节要能节节松开、旋转自如。 应该讲“松、轻、灵”不是仅仅外表的轻柔所能体现的,“不丢不顶”简单的四个字几乎形象的概括了“松、轻、灵”的全部内涵。“不丢不顶”没有体会可能有些难以理解,用通俗的“不即不离”来说可能容易理解些,就是在练拳的整个过程中(如同时练习推手更易理解)要做到外形轻柔、上松下沉、虚实分明的同时,做到意贯指尖,(刚开始可以是手指发麻、胀的感觉),在所有的过程中要做到这种感觉绵绵不断,就似乎你指尖的接触点上一直在领着对方在旋转运动(旋转是关键,在太极的整个过程中没有直线运动,尽管有的外形象,但意识绝对不是),与对方不即不离(就是与对方的劲不能有直接对抗的任何力,但又不能让他随意能逃脱),这一切要在轻柔的拳架意识中体现,是需有有高度的意念的集中,慢慢的自然感觉而形成,届时“气”就自然贯串其中。另外要注意的是:一是两手指尖的意识要做到阴阳,虚实,上下,前后,左右的协调平衡,绝对不能有顾此失彼的情况出现;二是无论前进、后退、左右转身,身体不能有上下起伏感。三是脚步的移动绝对不能“双重”,任何的动作变换都是重心的转移,哪怕是分、毫的变化。四是脚步向后移动一定是意在脚跟,脚底与地面平行向后;向前运动意在脚尖,脚跟落地时不能有丝毫着力之感。

暂聊至此,因为太极的许多道理要到有感觉才能悟到,光讲是很难讲透的。随便聊聊,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本贴转自太极拳门户网)

 
论坛首页 » 循经太极
前往:   
Powered by JForum 2.1.8 © JForum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