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网站
  [Search] 搜索   [Recent Topics] 最新主题   [Hottest Topics] 热门主题   [Members]  会员列表   [Groups] 返回首页 
[Register] 会员注册 / 
[Login] 登入 
文章发表人是: 田野
论坛首页 » 个人资料 田野 » 文章发表人是 田野
发表人 内容

仙 佛 合 宗 语 录


真 意 第 二


  问云:“《直论》中所谓‘返观内照,凝神入于炁穴。’敢求详示返观内照之旨。”
  曰:“返现内照,即真意之妙用也。盖元神不动为体,真意感通为用。元神,真意,本一物也。言神,可也。言真意,亦可也。真意即虚中之正觉,所谓相知之微意是也。返观内照者,返回其驰外之真意,以观照于内也。炼精之时,真意观照于炼精之百日。炼炁之时,真意观照于炼炁之十月。炼神之时,真意观照于炼神之三年。此返观内照之大旨也。”


  曰:“凝神入炁穴之大旨又何谓也?”
  曰:“炼精之时,有行住起止之工。行则采取如是○,即运息以会神炁之真意也。住则封沐如是○,即停息以伏神炁之真意也。起则采封之后,真意运息,合神炁于十二时中,自子时而起火也。止则象闰之后,真意停息!合神炁于本根还虚而止火也。可见行住起止,悉皆元神凝合于炁中。不谓之凝神入炁穴,不可也。犹未己也。当大药服食之后,务宜定觉于庭穴之虚境。虽周三千六百时之天,未当一瞬息离于结胎之所。不谓之凝神入炁穴,不可也。然真意有动静兼用之工,有专静不动之功,无不可不知也。何为动静兼用之功?初关炼精,真意采炼属动,封沐属静。三年哺乳,真意出收属动,归宫还虚属静。此动静兼用之功也。何为专静不动之功?中关炼炁,唯神意定觉于庭穴之虚境,为结胎之主。但任督二炁自然之有无,而不着意于二炁之有无。可见十月常静,未尝移易毫发许也。此专静不动之功也。更进而论之:三年乳哺,已造还虚之极。虽真意一出一收,而实不着于出收。则是出亦静,收亦静,谓之专静不动,亦可也。”


  曰:“动静适宜,自合妙机。倘失真意,其弊云何?”
  曰:“炼精之时,若失真意,则无以招摄二炁合神归定于玄根,以妙积阳之用。炼炁之时,若失真意,则无以保护二炁归定于胎中,以证纯阳之果。炼神之时,若失真意,则无以迁神归定于泥九。复戒慎出入于天门,以施乳哺之功。予向有一颂云:‘阳气生来尘梦醒,摄精合性归金鼎。运筹三百足周天,伏气四时归静定。七日天心阳来复,五龙捧上昆仑顶。黄庭十月足灵童,顶门出入三年整。屈指从前那六工,般般真意为纲领。九年打破太虚空,跨鹤乘鸾任游骋。’此予总颂阳光三叠,咸不离夫真意,真意之用大矣哉!然须知真意不涉较量,一涉较量,即非真意矣。佛宗云:‘拟议即乖,较量即错。’合此宗也。”

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至于道家文化在中国艺术、绘画、文学、雕刻等各方面的影响,则是占据绝对性的优势主导地位,即使说中国艺术的表现即为道家艺术的表现亦不为过。当然,道家哲学对中国政治活动也提供了活络的空间,使得中国知识份子不会因着有太强的儒家本位的政治理想而执着于官场的追逐与性命的投入,而能更轻松地发现进退之道,理解出入之间的智慧。 

对道家应简单理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两句话是老子最高深的思想,但其实也是最浅显的道理。其实两句话是一个意思。 

实际拆分,应该是:道,可道,非常道。也可以拆成: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很简单,但也非常多,就像怪石大山一样,不同的人看到的也不一样。没有定论,这就是道德经最玄妙最高深的地方,其实也是这句话的意思。 

道,天地之道。可道,人人皆可得道。非常道,但世间之道皆非永恒之道。(有的版本为非恒道)合起来就是:天地之道,实际乃是人人皆可得之道,但世间万物,道道道,皆非恒道。还不够白?那就在白一些吧! 

白丁翻译文:天王老子制定的规则,实际没有那么复杂,人人只要用心观察周围,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就能悟出这个“玄而又玄”的道。但是不要忘记,世界上所有道,都不是永恒的,所有事物都有生,自然也有死。老子的这本道德经也不是真理的化身,早晚也会被推翻取代。而实际上,这种世间无恒道的道理,就是天地万物之道。 

道可,道非,常道,其实也大致是这个道理。道可,道可以左右天地万物。道非,但是再大的道也有被推翻、被打倒的时候。常道,世间唯一的常道就是此道,万物皆有始有终。 

这两种拆法的意思都是一样的,其实你可以试试,把这六个字,不管用什么方法拆,意思都是一样的,这也精妙的应扣了道家万物循环、太极常转的中心思想。这就是老子的最大智慧。 

呵呵,其实老子的根本思想就是自我、平常、和谐和循环。只要你快快乐乐、平平安安、看透自我、包容他人。你就已经可以算是老子的弟子啦! 

1.老子,根据《史记》的记载,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约生活春秋末期,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出关 
   
老子最后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弱了,衰败得不像样子了。他决定出走了,要远走高飞了。这要说到老子出关的事了。 

老子要到秦国去,到西域去,这就得经过函谷关。另外一种说法是大散关。函谷关大概原来在今天的河南灵宝县,后来关口移到了今天的河南新安县。这里两山对峙,中间一条小路,因为路在山谷中,又深又险要,好像在函子里一样,所以取名为函谷关。 

守关的长官是尹喜,称关令尹喜。这一天他正站在城关上了望着,只见关谷中有一团紫气从东方冉冉飘移过来。关令尹喜是一个修养与学识极其高深的人。他一看到这种气象,心里一顿,这是有圣人来了!只有圣人来才会有这样的云气,今天一定有圣人要经过我的城关了,不知是哪一位。不多一会儿,就见到一位风骨非凡、仙风道骨的人,骑着一头青牛慢慢向关口行来。竟然是老子!关令尹喜知道他要远走高飞了,就一定要让这位当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智慧来,于是缠着他,要他写一点著作,作为放他出关的条件。 

老子当然是不太愿意的,但是不答应关令尹喜,是不会放他过关的,他不给你护照签证啊!老子没办法,于是只得答应条件。另外,老子答应他还有一个原因。《史记集解》有材料说,关令尹喜“善内学星宿”,所以他能看天象,看星宿,看云气,看到一团紫气飘来便知是圣人来了。我们就是看到这团紫气也解读不出来嘛。据说关令尹喜自己也有著作,名《关令子》。老子也佩服这位“服精华,隐德行仁”的大智者,“亦知其奇怪”,所以有一种得遇知音的感觉,这就为他著书了,能为知音著述不亦乐乎? 

那时老子沉思默想,将他的智慧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在了简牍上,先写了上篇,又接着写了下篇,据说写了几天。写完了一数,共有五千来字,取名为《道德经》,上篇叫《道经》,下篇叫《德经》,又分成八十一章。于是一部“五千言”的惊天动地的伟大著作诞生了!据说,关令尹喜读到这样美妙的著作,深深地陶醉了,被吸引了。他对老子说:“读了您的著作啊,我再也不想当这个边境官了,我要跟您一起出走了。”老子莞尔一笑,同意了。据说,关令尹喜真的跟着老子出走了,后来还有人看到他们两人一起在西域流沙那儿呢,而且都活了好长好长的岁数! 

老子出关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地传说着,演绎着。鲁迅先生也对此发生过兴趣,还专门创作了故事新编《老子出关》,还与别人打了一点笔墨仗。另外,老子出关中的“紫气东来”也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基因,帝王之家将“紫气”当作吉祥、祥瑞,你看生个孩子如果紫气满室,古人认为这孩子必定大有出息。老百姓之家也把“紫气”当作吉祥的象征,于是把“紫气东来”这些字写在大门上等等。先民还认为,哪个地方有宝物,哪个地方就会在上空出现紫气。 

有趣的是老子骑坐的“青牛”也成了道教文化中的一个著名的意象,青牛后来成了神仙道士的坐骑了。到后来,“青牛”也成了老子的代名词了,老子又被称为“青牛师”、“青牛翁”等。这青牛还被老子家乡的百姓看作是神牛,说老子当初出关是乘这青牛飞过去的,并且又有一段美妙的传说。 

今天的河南鹿邑县城内的东北角上还有一处高约13米的高台,叫“老君台”,又叫“升仙台”,台上有座老子庙。庙前埋有一根碗口粗的铁柱子,称为“赶山鞭”。相传老子50多岁时曾在这里讲学,此地离自己家有好多路,来来往往都要经过一座山叫“隐阳山”。这座山很高,遮天蔽日,山北见不到太阳,冰天雪地,寸草不生。山南又烈日当空,庄稼枯死,老百姓受尽了苦难。老子目睹这一切,虽想解救百姓,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今骑青牛飞过了函谷关,知道自己已经成仙,青牛也会说人话了,于是又要青牛一起飞回家乡去治理那座山。到了家乡,老子挥鞭打山,山顶削去了,并且飞到了山东,成了泰山。再一鞭子打去,把山腰打到了河南,成了平顶山。这时鞭梢甩断,甩断的鞭子飞到了山西。老子一看手中的鞭子只剩下一个杆子,就顺手插在地上,这就是这个铁拄子的来历。老子又乘青牛飞走了,而那鞭子杆就永远留在了那儿。百姓感谢老子前来赶走山,因为从这以后老子家乡就过起了风调雨顺的好日子了。百姓就把老子挥鞭赶走山时站立的土台叫“升仙台”,将地上的铁柱子称“赶山鞭”。唐高祖李渊尊老子为“太上老君”,又把这个台称为“老君台”,还修了庙,进行祭祀。——这是老百姓何等瑰丽的想象啊!读了老子家乡的这一则传说,更感到老子又是有血有肉地活在老百姓中间!老子文化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中国的深厚博大的文化也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衍生出来,又一层一层地累积起来的。 

道家的社会哲学不是进取的,积极的,因为社会只是天道的过程,而不是目的本身。道家认为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绝对的,因此基本上并不需要提出一套决定性的社会理想,因为天道变化,本身无所谓绝对的是非善恶之性能,因而道家强调得更多的 是在社会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而且这种智慧必须是能应在任何历史情境的社会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也就因为道家的社会哲学不以自己发展规格为主, 而强调应对的智慧,因此利于人们修养生息的需求,故而让汉初的黄老之治有了实验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安定了千百年来中国士大夫失意于儒家本位的官场文化之后,也能有一广大的心性世界以顺遂人生。

《风信帖》
  如前所述,空海在入唐前所受的奈良时代晋唐书风的熏陶和入唐后唐代书风的影响,对他书风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风信帖》是空海致最澄三通信札并为一卷的总称,是空海归回日本后最重要的书法代表作。据说原有书札五通,每一通各自独立,除现存三通以外,另外两通一通献给关白丰臣,一通失窃佚失。《风信帖》由于卷首有:“风信云书”四字而得名。第一通是寄给最澄的复信,商量佛法大事,共建法钟等。结尾有:“东岭金兰”四字。“东岭”,是指位居京都东方高耸的比睿山,即最澄创立天台宗道场的所在地。“金兰”语出自《易经·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同言,其臭如兰。”表述了空而对最澄的敬意和彼此之间的友谊如金兰之契。第一通书札,挥洒率意的行书线条,自然且富于变化;第二通用笔雄壮庄重、格调清新高雅;第三通以深洒的草书为之,显得飘逸清澄,有白云飘浮秋空之感。三通信札充分地显示出王羲之尺牍式的娴熟纯正的笔法和晋唐风韵。此件作品被推定为空海四十岁左右时的笔迹,堪称大师遗墨中之白眉。
《风信贴》 平安时代 纸本墨书 28.8×159.7cm 京都教王护国寺藏 贴子相关图片: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高考30年:我的大学》一书,汇集了对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上海9所知名大学校长的真情访谈。 

  钱旭红是上海华东理工大学校长。当被问到,当好大学校长的首要素质是什么?他深有体会地回答说:“大学校长的首要素质是自己应该像一所大学。” 

  钱校长说,什么是大学?英文大学university这个词源于universe,即宇宙。这告诉我们,大学的一大特质就是兼收并蓄,包容各种各样的思潮、思维方式和人才。而作为大学的领导者,大学校长理应也具备这种特质,像大学那样兼收并蓄,海纳百川。 

  我是一名化工专家,但作为校长,我却不能对学校进行“专业化”的管理,认定一种模式。相反,大学校长应谙熟各种思维方式,理科的、文科的、工科的,这样你才能和各科教授打交道,容纳不同的人、不同的思想和学派,协调各学科的和谐发展,并在这个过程中提炼、捍卫一所大学的主流价值。 

  在对待人才问题上,大学校长更应像一所大学。人才大致分两种,一种可称之为“伯乐型人才”,他们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同时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另一种是“千里马式人才”,他们知识水平高,但特立独行,不擅长和他人打交道。在社会上,后一种人才常常不“吃香”。但在大学里,对后一种人才我们一定要保护,要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在这一点上,大学校长应有不同于流俗的“爱才之心”。

作者: 孙业健    http://hi.baidu.com/sunyejian</CC>


      开光一词目前比较规范完整的解释是这样说的:“开光是指有一定修行成就的人通过持印诵咒,加上给予特别的灵力来消除物品不好的磁场,赋予物品特殊的灵力,使工艺品一样的东西成为可以调整风水的物品或护佑自己的幸运物。”对于这种定义,我本人并不苟同。大家仔细想想就会发现问题。首先,什么是有一定修行成就?什么这种修行成就又是怎样界定的?灵力又如何解释?其次,怎样又能赋予物品特殊的灵力?被赋予了灵力的物品又是怎样来保佑自己的?从以上的这些问题来看,这个定义是比较模糊和泛泛的,与其说这是开光的定义,不如说这是用一种含糊的语言来搪塞了事实与真相。 

       大家不要误会,我不是在否定“开光”,更不是否定修行的重要性,只是对于这个对“开光”的定义并不赞同。我们知道,涉及宗教的一些神奇现象,至今还不能被现代自然科学所解释,就连在反伪科学方面很有名气的司马南同志讲到宗教的一些神奇现象时,都要用“宗教奇迹”这个词来掩盖自己在此方面的无知。这就说明“开光”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也实实在在的对人们起着作用。今天我就想用我多年接触易学、玄学、佛学,以及现代西方自然科学的一点经验来尝试解释一下“开光”,希望能够给更多的博学之士抛砖引玉,带来一些启发。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现代西方的一些前沿的实验,来证实我的第一个论点——人类意识能量的存在。 

        美国的生命科学家们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聚集一千个健康的自然人于一个会场中,在会场中间放置了一个装有轻质木棒的真空的密闭容器,然后,他们让这一千个健康的自然人同时冥想这个木棒朝某一特定方向移动,十分钟后,科学家们通过精密的测量仪器发现,木棒确实朝人们冥想的方向有了轻微的移动。 

       这样的实验还有很多,这篇文章不做赘述。这些实验都将自然科学推向了一个唯物主义命题——人类意识是有能量的。也就是说,意识本身就是一种物质。 

        研究生命科学的人可能对此会有所了解,现代生命科学表明:意识是一种内在包含精神因素的高级物质,意识是一种特殊的场,是脑电波负载的信息和能量,它可以改变周围的事物。大脑是大自然开出的最美丽的花朵,它包含着人类在亿万年进化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智慧的基因。意识是脑的功能传导系统以及与外部世界沟通的渠道,脑电波每个人都有,而且具有不同的频率;大脑既是发射器,也是接收器。人体是内宇宙、自然界是外宇宙,都是开放复杂的巨系统,相互发生信息和能量交流。处于“功能态”的人的各感受器官处于开放状态,非常敏感,具有无穷的智慧和精力,可以达到心想事成的境界,创造出人间奇迹。意识与脑电波之谜的解开,将会把人类文明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第二,我们再来看人类意识在宗教的产生过程中是怎样注入能量的呢? 

       在解释这一点时,我首先声明我本人信奉宗教,早在多年前就已皈依佛门,但是我仍然是个无神论者。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这一点也不矛盾。因为我信奉的不是宗教本身,更不是泥胎佛像,而是一种无形的信息能量场。我认为,宗教的产生并不是某个人(施加摩尼、耶稣等)的个人能量有多大,而是后来的信奉崇拜者们给宗教施加的意识能量很大,这种信息能量场(不单指佛教)经过了几千年无数代人的意识能量注入后,由量变到质变,从而对人类产生了很多不可思议的影响,创造了无数所谓的奇迹。换句话说,并不是宗教在对人类起作用,而是这种无形的信息能量场(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等等)在对人类起作用。人们修身修佛从而能够达到某种神通,并不是单单依靠自己的意识能量,而是通过修行,与这种信息能量场达到沟通,进而借助了这种历经万世积累的信息能量场发挥了作用而已。我们知道了这个原理,就可以解释现在很多所谓气功大师们的“神通”问题了,大家还可以联想很多,由于这不是本章所讨论的问题,这里就不展开讲了。 

        最后,我们回到“开光”的话题中来。所谓物品的“开光”,就是由能够与庞大信息能量场相沟通的人,通过一种玄学的形式(或诵经,或念咒,或冥想)将一颗能够与庞大能量场相沟通的种子埋在了这个被开光的物品中,从而使被开光的物品可以借助这种庞大的意识能量场对人产生良好的信息场作用。 

       所以,在这里我提出一个观点,就是被开光的物品也需要被人养护。打个比喻,就像养紫砂壶一样,再好的紫砂壶,如果你不用它,它一样不会成就为一把能够自然流露茶香的好壶。 

       那么,被接种的开光物怎样养护呢? 

       简单来说,就是要首先信奉。你要信奉它能够给你带来好运,用专业一点的话来说,就是增加这颗能与庞大信息能量场沟通的种子的能量。如果有条件,每天或者每逢初一十五都要放到家中的佛堂供奉,如果家中不设佛堂的也没有关系,你可以通过燃香、冥想等形式对开光物进行供奉,通过注入自己的意识能量来让开光物最大限度的与这种庞大信息能量场沟通,从而借助它的能量为我所用。 

      所以,一般来说,开光物的能量级别大小都是需要根据后天人们的养护时间和强度来定的,要想增加开光物的能量级,就需要尽可能的注入更多更大的人类良性的意识能量。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高僧或者有修行的人身边佩戴或者供奉的开光物往往能够创造奇迹的原因了。 

       世

【搜狐科学】超过500名拥有博士学位的科学家联合签署了一份声明,对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了质疑。签署声明的科学家当中,有的还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和俄罗斯科学院享有很高声望的成员。2001年,PBS电视台为宣传其“进化”系列节目发表声明称:“实际上,世界上的每一个科学家都相信进化论是正确的。”就在那个时候,西雅图的“发现学会”对PBS的言论首次提出了质疑。

  “发现学会科学与文化中心”副主任约翰-韦斯特说:“达尔文主义者仍在说没有一个严肃科学家怀疑进化论,但是这里有500名科学家愿意公开表示他们质疑这一理论。”


“发现学会”是积极倡导“智能设计”理论的团体,曾在美国联邦法院反对公立学校教授进化论。韦斯特说,达尔文主义者努力利用法院、媒体和教授职称委员会压制异见人士和相关的讨论,这实际上使人们更加怀疑进化论,更多的科学家加入到这份名单中。目前已经有514名科学家签署了声明,他们当中包括154名生物学家、76名化学家和63名物理学家,分别拥有生物科学、物理学、化学、数学、医学 、计算机科学和相关学科的学位。其中许多人是著名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如麻省理工、剑桥大学、加州洛杉矶分校、加州伯克利分校、华盛顿大学的教授或研究员。


  签署声明的数学家兼哲学家大卫-伯林基说:“达尔文的进化论是当代思想中最大而无用的东西。它很大,但几乎没什么用,是人们迷信般敬畏的目标。”(章田)


        达尔文错了?美投票表决要不要学习物种进化论


        教育下一代是否选用“进化论” 本月底美国将投票表决


-------------------------------------------------------------------------------------------------


后续报道


美国某州教委修改教育标准 质疑达尔文进化论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与人种和土地这些物质要素同样重要的精神要素。
        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就是其文化发展史,民族文化的彻底摧毁意味着一个民族的消亡。人类历史上那些创造出辉煌文明的古老民族,也许他们的人种依然幸存,但是他们的民族却随着其传统文化的消失而灰飞烟灭。而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连续传承5000年的古老文明,对其文化的破坏就更是一种巨大的罪行。
        “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奠定了神传文化的初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入文化的血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设馆授徒,把以“仁义礼智信”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传与社会。公元一世纪,“慈悲普度”的释教佛法东传,中华文化变得更为博大精深。儒、释、道三家思想交相辉映,使盛唐时期达到举世瞩目的辉煌。
        虽然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多次遭到侵略和打击,其传统文化一直表现出极大的融合力与生命力,其精华代代相传。“天人合一”代表着我们祖先的宇宙观;“善恶有报”是社会的常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为人的起码美德;“忠孝节义”是人生于世的标准;“仁义礼智信”成为规范人和社会的道德基础。在这样一个前提下,中华文化体现出诚(实)、善(良)、和(为贵)、(包)容等优点。“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反映出百姓敬神(天地)、忠社稷(君)、重家庭(亲)、尊师道的根深蒂固的文化内涵。中华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和谐,重视个人的修养,以儒释道的修炼信仰为根,能够包容,能够发展,能够维护人间道德,能够使人有正信。
        与法律这种刚性约束不同的是,文化约束是柔性的。法律偏重于犯罪之后的惩罚,而文化对于道德的育化却起着预防犯罪的作用。一个社会的伦理价值观常常是通过文化具体反映出来。
        在中国历史上,传统文化达到鼎盛的唐朝恰恰是中华国力鼎盛的时期,科学也因此在世界上独领风骚。当时欧州、中东、日本等地都派人去长安学习,周边国家则以中国为宗主国,万国来朝,重译款塞。秦朝以后,中国常常被少数民族占领,包括隋、唐、元、清和其他少数民族割据的朝代,但是他们几乎都被汉化,这不能不说是传统文化的巨大同化力所致。恰如孔子所说:“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版画】清明上河图
 http://blog.sina.com.cn/u/1425152715
文/东边有雨 

前些年流行一句话,叫做:你如果和一个人关系好,你动员他买房子;如果你和一个人关系不好,你也动员他买房子。看起来矛盾是吧?买房子就是这么矛盾!为什么?其实大家都看明白了房价会涨,让好朋友买房子是在为未来省钱;让和你关系不好的人买房,是因为买房、装修房子太遭罪了。当然这是笑谈,不能当真。但是否买房子,几年前人们的心里还是很矛盾的。 

我处于这种矛盾的心态选择买房是在两千年,起因是妻子单位要发房补。妻子在事业单位,忽然间单位登记房屋居住情况说是要发房补。很快那些夫妻都在本单位的无房户一下子拿到了十几万,纷纷购房,让人看了眼热。我们单位分给我一套四十几平的房改房,算了一下,妻子可以补助四万多元,那个时候这绝对是一笔大钱,相当于我们夫妻俩两年的工资呢。想了几个晚上,我们终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这钱不能不要!但当时有一个规定,不买商品房不能享受房补,就是说你要先买了房子,才会给你补助,否则只能望房补兴叹。

于是乎,我们夫妻二人冲着妻子单位的房补开始了艰难选房历程。当时房价普遍在两、三千元,好地脚大概要五千元。可当时我们的月工资收入只有千元左右,两人月工资加在一起也不过两千元。除了吃喝日常开销,手中的钱所剩无几。结婚十年了,手中省吃俭用存下的钱也不过几万元。资金缺口太大,如果买房只能选价钱比较便宜的,这是原则。

跑断了腿,跑瘦了身,千跳万选我们选择了一处上班、出行还算方便的小区,房价每平方米不到三千元,房屋面积一百平米左右,总房价接近三十万元。三十万元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绝对是天文数字!但是新房子宽敞明亮,比我们居住的四十几平米的房子要大一倍还多,看着让人心动。

可是回家再算算手里的钱,手中的钱还不够交30%的首付款,心里又在打退堂鼓,要买房必须得贷款。那个时候,贷款是件大事。跑到资金管理中心一咨询,按照我们所交公积金的比例,只能贷款13万元。如果这笔贷款选择15年还清,每个月要还款九百多元,这是我们俩所能承受的最大极限了,那点工资毕竟还要养家糊口。这样一算,除了手中的存款,必须先要借十多万元,才能圆了买房子的梦。再一核计,如果妻子拿到了房补,再把单位分的房改房卖掉(那时只能卖七、八万元,现在市值要二十四、五万呢),一年之内把借的钱还掉应该不成问题。这样一想,反倒有了信心,大不了买房还贷期间过一段紧日子。

当把想买房借钱的电话打给父母、姊妹的时候,心里是忐忑的。没成想,不到十天,援款纷纷到帐,一万、两万,三万、五万,很快凑齐了十多万元交了首付。那时对父母、姊妹感激的心情真是难以表达。第二年春天,新房子交工,又苦苦熬过两个月的装修时间,我们住进大房子的时候,高兴的心情就别提了!

说实话,刚开始还房贷手头还真是有些紧,每月的工资一点都不敢乱花。有谁能想到,转过年来,先是妻子单位大幅度涨工资,没过多久我们单位也大幅度调整工资,还房贷已经不是问题了。两年后,我们单位也发了房补。原计划节食缩衣还款十五年,其实只用了不到五年就把所有的贷款还完了。 

仅仅过了七、八年,如今的房价已经大幅度窜升,人们的购房意识也在发生改变。现在五千元一平米以下的房子已经很难找到踪影,一万几千元一平米比比皆是。工资在涨,房价升得更快。不过,要问我现在对买房子的心态,我会告诉你我还会买房,当然是换大的。

                本博客已刊登在《大连晚报》7月16日 C1版

     顾名思义,“紫气东来”就是紫气自东而来。比喻祥瑞降临。正是由于它的美好含义,所以在中国民间,当每年的春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都喜欢把它作为春联的横批,贴在门框上。   

  汉朝人刘向在《列仙传》中写道:“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紫气东来”这句成语就出典于此。此处所说的“关”是指函谷关,在河南省最西部的灵宝市北边,是中国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与山海关、武胜关等齐名,并称为中国八大雄关。春秋时期开始建立,三千多年来,一直都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要道,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关于“紫气东来”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老子很有学问,在周王朝担任主管图书典籍的官职。大约在他七十多岁的时候,天下大乱,诸侯之间争夺地盘和权位的战争经常发生,老子预料到,将来会发生更大的战乱,所以就辞官不做,骑着一头青牛,离开了洛阳向西走去,平平安安地度过晚年。一个清晨,函谷关善观天象的关令尹喜突然看到东方紫气氤氲,便出关相迎,果然见一长须如雪,道骨仙风的老者,骑着青牛悠悠而来,这就是老子。尹喜把老子留下来,请他做篇文章再走,老子就写了一篇专门讲“道”和“德”的文章,约五千字左右,后来人们把这篇文章印成书,书名就叫《老子》,又叫《道德经》。老子写完文章后,骑着青牛继续向西走,后来就不知道到哪里去了。从此,在道教的众多神仙中,老子成了至高无上的天神,叫“太清道德天尊”,在民间都尊他为“太上老君”。   

  老子的《道德经》虽只有五千字,但却留下了许多成语,诸如“自知之明”、“善始善终”、“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都出于此,被中华民族世代沿用。而今,一进入函谷关风景点,就能感受到“紫气东来”的文化气息,老子骑着青牛飘然而至的石头塑像、老子撰写《道德经》的书案“灵石”和“自知之明”等名句的石刻……都跃然眼前。由于函谷关散发出来的“紫气东来”的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吸引着海外众多的游客慕名而来,领略这千古雄关的美丽风采。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静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首诗的作者是五代的一位高僧布袋和尚。法名契此,又号长汀子。明州奉化(浙江)人。以神异著称,常以杖背负一只布袋入市,故称为布袋和尚。后梁末帝贞明三年(九一七),布袋和尚端坐在明州岳林寺东廊下的一块磐石上,将入灭前,说了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说完安然坐化。时人认为其为弥勒的化身。相传在中国多数佛教寺院里所供奉的大肚弥勒,即为他的造像。
  这首诗写的是农夫插秧的情形。农夫手拿青秧,只是低着头,一把把插进田里。这时候,他的心头没有任何的私心杂念,只是一门心思想着插秧。不经意间,他看到水中还有一片明净的蓝天,也许还悠然地飘着几朵白云。平日里忙于劳作,何曾有心思去望一望头顶的那一片天呢?如今低了头,才发现水中另有天地。
  水中天如鏡,正如人要自觉自悟,使本性清澈显见,才能够“六根清净方为道”。人要使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被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污染,时时保持自性的清净,这就是道,就是修行了。
  一把秧插进田里,他就要向后退一步。退到最后一步的时候,满田都是青青的秧苗了。这时,他恍然觉悟:退步原来是向前!后退和前进,在常识里背道而驰的两个方向,在这里竟然成为一个和谐的统一。于是,此句的含义就悄然超越了插秧的意象,而具有了哲理和禅意。
  向前!向前!向前!现代人每时每刻都生活在这慷慨激昂的号角里,不管脚下是平整宽阔的马路,还是泥泞曲折的小道。一心想的是冲在最前面,恨不得将所有的同路人都踢向路边,或踩在脚下。哪怕是独木桥,也会如寓言故事里的那两只白羊和黑羊,谁也不后退一步,结果为了争着向前而都掉进了河里。一心向前,让他们无暇欣赏一路的风景;一心向前,让他们无视身边的同行者;一心向前,让他们穿上了那施了魔法的红舞鞋,脚步越来越快,无法停止,直至精疲力竭在倒下……
  他们的字典里没有后退。如果他们也看到过插秧,会不会心有所动呢?退一步海阔天空,古人早就这样说过。
  他们又能争到什么?触氏和蛮氏两个国家为了争地,发动了一场战争,持续十五天,伏尸数万。所争何地?“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蜗牛左右角上的两个国家,能有多大的地盘可争?站在局外看,才会明白其中的可叹和可悲。
  两邻居修墙,都想多占宅基地。一家人封书给在朝中为官的儿子,希望他借手中的权力夺得那一小块地皮。儿子回信说:“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用历史的眼光看,多占三尺、少占三尺有什么意义?
  后退和前进,其实并不在于你面朝何方,而在于目标所在的位置。面向目标,也可能会越走越远;背向目标,也可能会越走越近。当旁观者无法确定你的目标的时候,他所说的后退和前进就没有了意义。一切的一切,只在于你自己。

法定节假日调整主要内容: 
   


     1、国家法定节假日总天数增加1天,即由目前的10天增加到11天。全年休假由原来的114天增加到115天。 

     2、对国家法定节假日时间安排进行调整:
     元旦放假1天不变;
     春节放假3天不变,但放假起始时间由农历年正月初一调整为除夕;
    “五一”国际劳动节由3天调整为1天,减少2天;
     “十一”国庆节放假3天不变;
     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各放假1天(农历节日入遇闰月,以第一个月为休假日)。 
    


     3、允许周末上移下错,与法定节假日形成连休。

高 上 玉 皇 胎 息 经


玉皇天尊曰:


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


气入身来谓之生,神去离形谓之死。


知神气,可以长生。


故守虚无,以养神气。


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


若欲长生,神气相注。


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在。


勤而行之,是真道路。

 转自:http://www.dizigui.net/kongzi/kz.htm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 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72岁时,突然得知子路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释摩诃衍论

夫不二性德之圆海有前后两重之金刚波。三十三科之宝玉有显露秘密之法雨。依之一乘三乘之车别迟疾之辙。四曼六大之花异浅深之色。机虽三聚随教有不同。法三十三随机有胜劣。约此机教料简今论三门分别。一总演大意。二别释题目。三判文料简。于此三门各有浅略深秘二义矣。
初深秘大意者。说大日觉王内证之奥旨。明尘数诸尊自证之三昧。文文悉开无尽庄严之内库。句句皆显轮圆具足之妙体。竖演三十七尊之内证。横兼五十一藏之教理或依二门三门分别。或约有言无言浅深。或表三句五点转升。或谈两部不二极位。是则任高祖解释之深义就师资传来之秘说聊述此旨。其凭据者。弘仁承和官符。真言所学目录秘藏实钥十住心论。辨显密二教论。金刚般若开题。梵纲教王开题法花大日经开题。戒序并性灵集。常晓和尚释等即是也。弘仁十四年官符云。自今以后住东寺其宗学者。一依大毗卢遮那金刚顶等二百余卷经(云云)金刚顶发菩提心论释摩诃衍论等十一卷论等(文)承和二年官符全同故略之。真言所学录云。论二部十一卷。金刚顶发菩提心论一卷。释摩诃衍论十卷(文)宝钥下卷云。问。断二障证四德。如此没驮为究竟。如是行处未到本源。何以得知。龙猛菩萨说。一切行者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超于十地到无上地。圆满三身具足四德。如是行者无明分位。非明分位。今依此证文。此住心之佛未到心原。但遮心外之迷无开秘藏之宝(文以五重问答初重染净始觉文证第六住心也。)又云。问。绝诸戏论寂静无为。如是住心到极底不。那伽罗树那菩萨说。清净本觉从无始来不观修行。非得他力。性德圆满。本智具足。亦出四句。亦离五边。自然之言不能自然。清净之心不能清净。绝离绝离。如是本处无明边域。非明分位(文以第二重问答证第七住心也。)又云。问。如是一法界一道真如之理为究竟佛。龙猛菩萨说。一法界心非百非背千是。非中非中背天背天。演水之谈足断而止。审虑之量手亡而住。如是一心无明边域。非明分位(文以第三重问答证第八住心也。)又云。性净本觉三世间中皆悉不离熏习彼三。而为一觉庄严一大法身之果。是故名为因熏习镜。云何名为三种世间乃至因熏习境亦复如是。熏一切法为清净觉令悉平等。问。如是一心本法至极住心。龙猛菩萨说。三自一心法一不能一假能入一。心不能心假能入心。实非我名而目于我。亦非自唱而契于自。如我立名而非实我。如自得唱而非实自。玄玄又玄。远远又远。如是胜处无明边域。非明分位(文引四种大镜中因薰习镜文并第四重问答证第九住心也。)又云。九种住心无自性。转深转妙皆是因。真言密教法身说。秘密金刚最胜真(乃至)万德自性轮圆足。一生得证庄严仁(云云)十住心论第九云。诸显教皆以真如为诸法体性。佛花法花等亦以此真如为至极理。今此真言法教以^5□字为一切真如等所依。真如则所生法。真言则能生之法。真如法体犹从此而生。何况能诠人乎。能证佛既如此。何况所说法教乎。虽云能证所证平等无二。然犹于二门真如作究竟说(云云)三种圆融优游二门境(云云)又引立义分本文作释。引二门真如差别文举清净本觉四种大镜判三种世间圆融之佛则四种镜中当第二。又以如实空镜释此表真如门法。二教论上卷云。问。义若如是者。何等经论说显密差别。答。曰五秘金峰圣位经遮那楞伽教王等。菩提智度摩诃衍。如是经论简择说(云云)又引五重问答文云。喻曰。已上五重问答甚有深意。细心研核则能诣极。一一深义不能染纸。

http://www.125a.net/book/T69/2289001.htm


释摩诃衍论私记
高野山金刚佛子信坚奉敕记

释摩诃衍论


夫不二性德之圆海有前后两重之金刚波。三十三科之宝玉有显露秘密之法雨。依之一乘三乘之车别迟疾之辙。四曼六大之花异浅深之色。机虽三聚随教有不同。法三十三随机有胜劣。约此机教料简今论三门分别。一总演大意。二别释题目。三判文料简。于此三门各有浅略深秘二义矣。


初深秘大意者。说大日觉王内证之奥旨。明尘数诸尊自证之三昧。文文悉开无尽庄严之内库。句句皆显轮圆具足之妙体。竖演三十七尊之内证。横兼五十一藏之教理或依二门三门分别。或约有言无言浅深。或表三句五点转升。或谈两部不二极位。是则任高祖解释之深义就师资传来之秘说聊述此旨。其凭据者。弘仁承和官符。真言所学目录秘藏实钥十住心论。辨显密二教论。金刚般若开题。梵纲教王开题法花大日经开题。戒序并性灵集。常晓和尚释等即是也。弘仁十四年官符云。自今以后住东寺其宗学者。一依大毗卢遮那金刚顶等二百余卷经(云云)金刚顶发菩提心论释摩诃衍论等十一卷论等(文)承和二年官符全同故略之。真言所学录云。论二部十一卷。金刚顶发菩提心论一卷。释摩诃衍论十卷(文)宝钥下卷云。问。断二障证四德。如此没驮为究竟。如是行处未到本源。何以得知。龙猛菩萨说。一切行者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超于十地到无上地。圆满三身具足四德。如是行者无明分位。非明分位。今依此证文。此住心之佛未到心原。但遮心外之迷无开秘藏之宝(文以五重问答初重染净始觉文证第六住心也。)又云。问。绝诸戏论寂静无为。如是住心到极底不。那伽罗树那菩萨说。清净本觉从无始来不观修行。非得他力。性德圆满。本智具足。亦出四句。亦离五边。自然之言不能自然。清净之心不能清净。绝离绝离。如是本处无明边域。非明分位(文以第二重问答证第七住心也。)又云。问。如是一法界一道真如之理为究竟佛。龙猛菩萨说。一法界心非百非背千是。非中非中背天背天。演水之谈足断而止。审虑之量手亡而住。如是一心无明边域。非明分位(文以第三重问答证第八住心也。)又云。性净本觉三世间中皆悉不离熏习彼三。而为一觉庄严一大法身之果。是故名为因熏习镜。云何名为三种世间乃至因熏习境亦复如是。熏一切法为清净觉令悉平等。问。如是一心本法至极住心。龙猛菩萨说。三自一心法一不能一假能入一。心不能心假能入心。实非我名而目于我。亦非自唱而契于自。如我立名而非实我。如自得唱而非实自。玄玄又玄。远远又远。如是胜处无明边域。非明分位(文引四种大镜中因薰习镜文并第四重问答证第九住心也。)又云。九种住心无自性。转深转妙皆是因。真言密教法身说。秘密金刚最胜真(乃至)万德自性轮圆足。一生得证庄严仁(云云)十住心论第九云。诸显教皆以真如为诸法体性。佛花法花等亦以此真如为至极理。今此真言法教以^5□字为一切真如等所依。真如则所生法。真言则能生之法。真如法体犹从此而生。何况能诠人乎。能证佛既如此。何况所说法教乎。虽云能证所证平等无二。然犹于二门真如作究竟说(云云)三种圆融优游二门境(云云)又引立义分本文作释。引二门真如差别文举清净本觉四种大镜判三种世间圆融之佛则四种镜中当第二。又以如实空镜释此表真如门法。二教论上卷云。问。义若如是者。何等经论说显密差别。答。曰五秘金峰圣位经遮那楞伽教王等。菩提智度摩诃衍。如是经论简择说(云云)又引五重问答文云。喻曰。已上五重问答甚有深意。细心研核则能诣极。一一深义不能染纸。审而思之(云云)又引因海果海问答并诸佛甚深广大义等文云。喻曰。所谓不二摩诃衍及圆圆海德诸佛者即是自性法身。是名秘密藏。亦名金刚顶大教王。等觉十地不能见闻。故得秘密号。具如金刚顶经说(云云)又引离言说相等文云。喻曰。言语心量离不离之义。此论明说。显教智者详而解迷(云云)金刚般若开题云。无为法者内外诸家谈释纷纭。且约龙猛菩萨释义谈之者所谓有为者三自之法。无为者一如之法。法者众生心。三自门有染净清净一法界三自四种本觉。一如门中亦具恒沙佛德。圆满海中亦具无量德。如是诸德皆是一众生之心法而已(云云)是心法皆离无明大念之作业。故名无为(云云)梵网经开题云。洎乎双圆性海常谈四曼自性重如月殿恒说三密自乐人法法尔兴废何时。机根绝绝正像何别(云云)又云。三大者体大·相大·用大。真如门三大无有定相。互相具二故三。以生灭自门三大名各有其相自性各别故。是三大法具三十二法门眷属。加摄大体性五大则三十七佛。所谓三十七尊者。五佛·四母·十六三昧·四摄·八供·是也(文明因海果海能入所入皆悉内证三昧也。)金峰经云。成就三十七自觉圣智者(云云)又云。即名三十七最上极深密法佛秘成就(云云)圣位经云若证自受用身佛须三十七三摩地智以成佛果(乃至)自性及受用变化并等流佛德三十六皆同自性身。并法身总成三十七也(文)礼忏经云。如上金刚界大曼荼罗三十七尊并是法佛现证菩提大眷属毗卢遮那耶互体(文)金刚顶经开题云。除浅就深摄枝归本有三十七金刚(云云)三十三法则是三十七尊内证故。十轴皆莹自性之玉。五分悉耀大日之光。金刚顶经开题云。法佛三密四种言语不能及。曼荼四身九种心识不得缘。又云。然非九种心量之所缘(云云)一一心之所缘而已。又非一一心之所缘。不二心之所证而已。又云。言四种法身者。自性受用身变化身等流身。如此四种法身自然自觉。故名先成就本觉佛。此本觉又有三种差别。一三自一心门本觉。二一一心真如门本觉。三不二摩诃衍一心本觉。初三自一心本觉有四别。染净本觉清净本觉。一法界本觉。三自本觉。真如门本觉又有二别。清净真如本觉。染净真如本觉。如是本觉重重无量。今此经所示本觉通摄一切本觉。别表不二门本觉。此本有法身其数无量。故云一切如来。此如来余一切门之所不能摄。然此不二本觉能摄一切门之佛。故名顶(云云)又云。次言真实者。真真如。实实知实相。真有十种(云云)一根字事真(乃至)十总字事真。如有十种。今所言真如通摄染净清净二种真如。别显自门秘密真如。本能摄末故摄二种耳。实知实相者三自门实知实相。一心门实地实相。性德圆满海实知实相。各各重重差别。今所云实知实相不二门实知实相是。然通摄二门实知实相。言实知者能达知。实相者所达境。又实知是心密。实相是身密(云云)又云。次言摄大乘者此有二。初能摄大乘。次所摄大乘。能摄大乘者根本总体不二大乘。所摄大乘者二重三十二大乘。本能摄末故云摄大乘。又三十二大乘各各有本有末。各各本法能摄末法。故云摄大乘。现证者此有二。初法尔现证。次随缘现证。法尔现证又三。二门及本体三种门。本觉佛自尔现觉一切法证得诸功德故。随缘现证者。随缘本智流转生死背源时久。若遇内熏外缘力厌生死欣涅槃。发始觉日光照无明闇夜。遍知本有宝藏悉得自家功德。名之现证。三门现证虽云差别无量。而不过法尔随缘。所谓现证通别准前知之。大教王者。大有三种。一体大。二相大。三用大。初体大中又四。一无量无边诸法差别不增不减体大(乃至)数三种大义各具四大都有十二大。此十二大皆是生灭门法门。约真如门又具三大义。如是二门大义能含一切教法。故曰大教(乃至)能摄大教王者此经是。所摄大教五者二门大乘教王是。即是应化身所说大乘教王一乘经王是(云云)法花开题云。重圆性海超风水之谈。双如一心非言心境(云云)又云。所谓妙法者且有六重浅深。一染净本觉妙法。二清净本觉妙法。三一法界定本觉妙法。四三自本觉妙法。五一如本觉妙法。六不二本觉妙法。就此六重且分显密妙法者。初五显妙法。后一密妙法又前五中初四显。后一秘。又四本觉中更有显秘。初显后秘如次可知今所说经者染净本觉之妙法也。何以得知。他受用应化佛随机所说故(云云)金刚顶经开题演天台大意云水照椎轮摧辕染净之岳(文)大日经开题云。法界净心超十地以绝绝。一如本觉孕三身而离离。况复曼荼性佛圆圆之又圆。闫我真言本有之又本。风水之龙不得动其波澜。业转之雾不能蔽其赫日(云云)又引最胜业遍十义释大毗卢遮那大义。性灵集第六云。双圆大我超如如于一居。五部曼荼韫智智乎诸识(云云)同第七云。金刚四法身胎藏三秘密憩空性而軷祖。秣重如脂辖。一道无为初入门。三自本觉声不及(云云)又云。五居足疲秣。十虑心灭休游(云云)三昧耶戒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比丘比丘尼清信男女等欲入此乘修行者先发四种心。一信心。二大悲心。三胜义心。四大菩提心。初信心者(乃至)此有十种。一澄净义(乃至)十爱乐义。能成就慈悲心故(云云。以释论所说信十义为真言行者三昧耶戒信心。云云。)小粟栖常晓和尚请来录云。右释摩诃衍论者横释显教竖括密(文)藏龙猛开铁塔洒法雨于南天。高祖出和国耀威光于日域。彼内证之妙云遍覆五天之空。此大日之外用广照马台之国俱为增金轮圣王之福同为镇国安民之秘术者乎。是以成尊僧都纂要云。昔为威光菩萨住日宫防阿修罗王难。今为遍照金刚居日域增金轮圣王福(云云)大师传引青龙寺和尚教诫词云。早归乡国以奉国家。流布天下增苍生福。然则四海泰万人乐。是则报佛恩报师恩。为国忠也。于家者孝也(云云)性灵集第五请归朝启云。此法也则佛之心也。国镇也。攘氛招祉之摩尼脱凡入圣之^6□径兼此明珠答之天命(云云)同第四请御修法表云。大唐开元已来。一人三公亲授灌顶诵持观念。近安四海远求菩提城中城外亦建镇国念诵道场(云云)御手印缘起云。以大同二年归本国。奉为四朝修法五十个度。亦于神泉苑池祈雨御修法灵验其明。真言道崇从尔弥起也。若存灌顶流者自我身始。秘密真言此时而立。夫师资相传嫡嫡继来者(乃至)于吾身相传八代也(乃至)去弘仁十四年正月十九日。以东寺永给预于少僧。敕使藤原良房公卿也。敕书在别。即为真言密教庭既毕。师师相传为道场者也。岂可非门徒者猥杂哉后世弟子虽不见吾颜。有心之者必知恩德之由(乃至)护继密教寿命可令开龙花三庭谋也。入定之后往生兜率他天可待弥勒慈尊御前(乃至)亦且未下之间见云官可察信否。努努力力勿为后疏。是寺少僧私所建立。然而进官为御愿庭者也(云云)又云。托此胜地聊建伽蓝名金刚峰寺住此修道。四上时念观花藏于心海念实相于此山。以崇神威以饶国皇福(云云)又云。今思上奉导国家下为诸修行者芟夷荒薮聊建立修禅一院(云云)望请蒙赐彼此早答国恩者(云云)性灵集云。酬四恩之广德兴三宝之妙道。此吾愿也(云云。御遣诫同之。)嵯峨天皇三昧耶戒文演灌顶功德之中云。天下乐天皇之化乐万民歌圣帝之长运(云云)秘藏宝钥释海内无为宫中垂拱(文)之文云。圣君出世四海无为。贤臣辅机一人垂拱南天之余风高扇德花为开。大日之金轮久转圣运是长。然今诸宗举旗所乘争蹄。吾宗唯为大日之所立。自乘独为神通之宝辂。如花严天台者于震旦始兴。如法相三论者虽自西天起。俱是菩萨论师所立。未及释尊建立。况于大日乎。今此真言宗者金刚顶圣位经说。真言陀罗尼宗者一切如来秘奥之教。自觉圣智修证法门(文)大日直立宗名。法身亲说其义。依之教名最上乘教。机定轮王种姓。是以性灵集云第二(青龙寺碑文。)云。常告门徒曰。人之贵者不过国王。法之最者不如密藏。策牛羊而趣道久而始到。驾神通以跋涉不劳而到。诸乘与密藏岂得同日而论乎。佛法心髓要妙斯在乎(乃至)非冒地难得。遇此法之不易也(云云)法甚深不可得而称者乎。然则龙树洒觉王秘密之甘露远利沙界中州之乡。大师傅龙宫如意之宝玉。奉祈圣皇护持之趣。密教是为除灾之秘方。此论殊为宝雨之妙术。于时德治三年戊五六两月之间。谈释论于龟山之凤阙。入御解于龙树之宝册。又御制龙树菩萨铭文云。妙云法雨于今湿。千部论中二部论。离教离机何必铁。身心塔户永传真。以显内证为论宗。以示秘密为正意。深秘大意盖以如此矣。

【宁玛派】

  中国藏传佛教宗派。宁玛,藏语意为古、旧。因该派遵循前弘期所传之密宗,故名。又 历该派僧人戴红色僧帽,俗称红教。


  形成  佛教在西藏前弘期、后弘期所传的显教经论,并无区别。只是密宗的传承有所 不同。相传最初传密宗入吐蕃的有三人,即遍照护、莲花生、无垢友,前二人为吉禅狮子直 传弟子,后者为其再传弟子。当他们在吐蕃传教时,汉地禅宗也传入吐蕃,并曾占有较大优 势。因此,前弘期所传的密宗中,受禅宗的影响较深,近世意大利学者杜齐也认为二者可能 同源。9世纪朗达玛禁佛后,本教盛行,佛教不能公开存在,但密宗仍得由家庭世代相传, 故与本教互相影响,因而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后弘期各新派所传密宗有明显区别。该派在后弘 期初较为分散,无固定寺院及严格的僧伽组织,至11世纪有“三素尔”出现,始形成与其他 教派相类似的宗派。


  “素尔”系一家族名称。11世纪前半期有释迦迥乃者,通称素尔波且,意为大素尔。他 首先整理旧密宗典籍,建立乌巴龙寺,因而又被称为乌巴龙巴。他曾从卓弥译师学道果法。 释迦迥乃一生独身,有养子名喜饶札巴,通称素尔琼,意为小素尔。他曾在嘉卧地方修行多 年,因而又被称为嘉卧巴。他的儿子释迦僧格,曾建卓浦寺,因有卓浦巴之称。


  传承  有多种传承,一般常见有三种:


  ①远者经典传承。分为三种:一为幻变经传承。三素尔为其主要代表人物。其后的重要 人物有拉杰·杰敦贾那、杰敦觉松、希波等;二为集经传承。其根本续(指密宗根本经典为 《遍集明经》,释续为《集密意经》。此传承至释迦迥乃时,与幻变经传承相合;三为大圆 满教授传承。其中又分心部、界部、教授部。心部有前后二译,前译五部,后译十三部,共 十八部。界部之界,梵语为驮都,共分九义:见、行、曼荼罗、灌顶、三昧耶、修、事业、 地道、果。教授部传承有甚深大圆满心要(心要义近精义及空行心要传承二种。大圆满心要 传承主隆钦饶绛巴·楚臣罗迫,造《七室藏论》,为宁玛派根本要典。他曾在不丹建寺,不 丹、尼泊尔等地宁玛派教法,异源于此人。空行心要传承属“伏藏”,即由莲花传意希措贾 ,由意希措贾埋藏地下,经莲花业力等取出,辗转流传。


  ②近世伏藏传承。伏藏曾行于印度,藏传佛教各宗派皆有,但宁玛派更为重视。相传莲 花生等曾将佛教经典及密法埋藏于山岩石窟中,至朗达到禁佛时,佛教徒也将佛教典籍埋藏 ,后弘期中为人开掘而重新流传于世。开藏的主要人物以娘·尼玛沃色、古如却吉旺秋最为 有名。


  ③甚深净境传承。传说是修行者在定中、梦中或平时,感到佛、菩萨或师长降临为之说 法。藏传佛教各宗派均有,但宁玛派尤为重视。


  教义  将全部佛法分为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事(瑜伽)乘、方便(瑜伽)乘、 瑜伽乘、随瑜伽乘(意为无上)、无极瑜伽乘等九乘。前三乘合名波罗蜜多乘,即显宗,为 化身释迦牟尼所说,后六乘合名真言乘或金刚乘,即密宗,其中四、五、六三乘为报身金刚 萨 及大日如来所说,七、八、九三乘为法身普贤如来所说,此普贤如来亦名本初佛(阿提 佛陀),上述大圆满法即属第九乘。


  经典  根本密典有18部怛多罗:即《大圆满菩提心遍作王》、《金刚庄严续教密意集 》、《一切如来大密藏猛电轮续》、《一切如来遍集明经瑜伽成就续》、《胜密藏决定》、 《释续幻网密镜》、《决定秘密真实性》、《圣方便绢索莲花》、《幻网天女续》、《秘密 藏续》、《文殊轮秘密续》、《后续》、《胜马游戏续》、《大悲游戏续》、《甘露《空行 母焰然续》、《猛咒集金刚根本续》、《世间供赞修行根本续》。常行者有8部法,即文殊 身、莲花语、真实意、甘露功德、橛事业(以上称“五部出世法”)、差遣非人、猛咒咒诅 、世间供赞(以上称“世间法”)。


  传播  该派后世不如其他各派兴盛,与西藏历届地方政权关系也不甚密切,但仍延续 不断。14世纪传至不丹,后传至尼泊尔。20世纪中传至印度,在大吉岭建寺,1973年在比利 时建寺,以后又在希腊、法国等地建寺,开始流传于欧洲。近年美国也有宁玛派活佛建立寺 院、影印藏文大藏经、出版教义著作。(张建木)

老子(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 (亳州人,今河南鹿邑东太清宫镇,古属亳州谯城)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一书。  
  

   日本是中国隔海相望的邻国,其古代文明起步较晚,但由于受到以中国为代表的大陆文化的影响,发展速度很快。在古代中日交往和文化交流中,宗教(包括道教)曾起过重要作用。 
    6世纪经朝鲜半岛传人日本的佛教曾长期对施政、施教发挥过重大作用,成为日本古代最有势力的宗教。 
    中国的儒家学说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它不仅对日本的政治、教育发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而且对于日本民族道德伦理形成与发展也有极大影响。 
    关于中国道教是否传人日本的问题,日本学术界至今有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日本古代政府拒绝道教的传人,淡海三船的《唐大和尚东征传》及《古事类苑》和《群书类聚》中都有明记。“不知一些‘影响论’者是孤陋寡闻呢,还是故意无视?”(见福井文雅:《道教研究在日本》,《文史知识))1996年5期)。另一种意见认为,“道教作为宗教,其教典、道士、道观等成体系的组织形态,并没有传来日本,关于这一点,目前确实无史料可证。但是,道教作为思想给日本以影响,可以说已是难以否定的事实”(千田稔:《中国道教在日本》,《文史知识))1997年第2期)。驹泽大学教授中村璋八于1983年为《道教》第三卷《道教的传播》撰写了《日本的道教》一文,阐述了道教在日本的传播。中村认为,“带有建立道观和道士布教等形式的教团道教根本没有传到日本来。但是,早在公元前2世纪前后,由汉字表现出来的中国文化的波涛已经由朝鲜半岛涌到了日本。到公元5世纪前后(应神、仁德年间),又有大量归化人来自以半岛为中心的那些地区和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他们带来大陆文化”。他的结论是:“在奈良、平安朝时代,日本用类似民间习俗的‘托盘’,从来自朝鲜半岛或中国大陆的归化人以及随遣唐使、遣隋使去中国的留学生和留学僧带回来的道德经典中,接受了汉字成语或知识,部分地接受了唐宋时期盛行的道教信仰,形成了一种道教形态,而江户时代的道教形态与此不同,到了江户时代,日本接受的是禅宗僧侣们带来的、明代盛行的‘善书’等民众道教。这些‘善书’类是从日本人群众性的国民道德意识之‘托盘’较多的地方开始接受的,其中也有幕府和大名的支持。由于印刷术的发达,这些‘善书’不断出版发行,一般民众也容易看到。因此,对日本一般社会的影响也与以往不同”。 
    千田稔先生系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日本地理学会评议员。他说“近年来,关于日本文化所受到的中国道教的影响,开始得到注意。首先指出这一现象,并把它和中国的道教思想结合起来加以深入研究的,是原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所长福永光司先生”。《中国道教在日本》一文综合了福永教授的研究成果。 
    福永光司教授研究这个问题始于70年代初。1973年他在《东方学报》发表过《关于道教的镜和剑》,1978年出版《道教与古代日本的天皇制》、1982年出版《道教与日本文化》、1985年发表《道教与日本思想》、1987年出版《道教与古代日本》、1989年主编出版《道教与东洋——中国、朝鲜、日本》。杨曾文和源了圆主编的《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宗教卷》第一章《道教和日本的神道、民间信仰》收有《道教与日本思想》中的一节《鬼道和神道——中国古代宗教思想和日本古代》的中译文。 
    上述著作都论及道教对古代日本及其神道教的影响。 
    千田稔教授根据福永光司的研究成果,写出《中国道教在日本》一文,概述了道教思想传来日本的历史过程,共归纳了五个问题: 
    1、关于“史前时代道教的传来”问题,主要探讨了中国史书《三国志·魏志·倭人传》所涉及的“鬼道”及“铜镜”,认为鬼道指初期道教的五斗米道,鬼道是宗教,又成为倭即当时日本的政治基础。在邪马台国旧址古坟中发现铜镜,上刻有魏建国年号“景初”、“正始”字样,纹样中绘有道教的仙人东王父和西王母的图像。古坟出土文物中还有桃的种子,也与道教有关,因为桃子是西王母喜爱的食物。这表明至迟在2世纪中叶,道教思想已传到了日本。 
    2.关于“《古事记》、《日本书纪》所记载的古代道教”,主要阐述这两种日本最早史书中所提到的“常世”、“观”和“天皇”几个术语。“常世”的解释是“神仙的秘区”,产生于日本,为神仙乡的意思。 
    4世纪垂仁天皇病了,令一臣子到常世采集桔子,远渡弱水找到了桔子。弱水则是与昆仑山、蓬莱的传说有关联的河流,桔子被道教视为长生不老的可食仙药。可知在《日本书纪》里,道教思想是被看作古代王权的宗教记述的。 

   伍冲虚于自序曰:昔曹老师语我云:“仙道简易,只神炁二者而已。”
  修仙者必用精、炁、神三宝,此言只神炁二者,以精在炁中,精炁本是一故也。一神、一炁即是一阴、一阳。

  予于是知所以长生者以炁,
  炁者,先天炁,即肾中真阳之精也。人从此炁以得生,亦修此炁而长生,唯用修而得长其生,故称修命。陈希夷所以云“留得阳精,决定长生”是也。


  所以神通者以神。
  神者,元神,即元性,为炼金丹之主人。修行人能以神驭炁,及以神入炁穴,神炁不相隔碍,则谓之内神通。能以神大定、纯阳而出定,变化无穷,谓之外神通。皆神之能事,故神通即驭炁之神所显。


  此语人人易晓,第先圣惓惓托喻显道。
  托喻者,以神喻姹女、喻离女,喻妇、喻妻、喻我、喻汞、喻砂也。以元炁喻婴儿、喻坎男、喻夫、喻彼、喻金、喻铅也。喻虽多,不过心肾中之二物。


  而世多援喻诳人。
  借古者以人喻为言者,便假说以女人为彼家,以阴户为鼎器,以行淫为配合,以淫媾久战而诳人曰采取,取男媾之秽精,女媾之浊涕而吞之曰服食。此广胎息之异说也,岂可以犬马媾后而啖遗精之事而教人乎?有借古者以外丹药喻为言者,便用砒、硫、胆、硇、盐、矾、硝、皂、杂物烧炼炉火以诳人,而阴为提手行其拐骗之诈谋。


  致道愈晦,
  世人贪女鼎之乐,以淫媾而失精,反称曰采补。本催死之事,反称不死之道。宁贪数年之淫乐,无证果而速死,不学百日筑基成而得长生。愈行假路,愈不识性命之真宗。又有世人贪求横财,烧炼炉火,只学点茅假银,反称为点化金丹。意图赚钱而得大利,反遭折本而倾家,愈信方土愚矣,愈不识真金丹之妙药。此所以道之不明,而日愈晦。


  故先圣又转机而直言神炁矣。
  喻本为明道而设,言其近似。邪人执喻为道,而遭反受害于喻矣。故自我邱真人以来诸祖,不得不直言神炁二者以决言道之真。


  群书之作,或有详言神,则未有不略于炁者。或有详言炁,亦未有不略于神者。是亦天机之不得不秘也者。奈后世又不能究竟无全悟何?无完修何?
  仙道以元神、元炁二者双修而成,故说性命双修为宜。古圣详神略气,及后世愚人不明乎炁,只妄言后天呼吸之事,所以不能全悟完修而成道。古圣详炁略神,后世愚人不知所主者在神,只妄猜修命不修性,犯吕真人所言,如何能人圣?所以亦不能全悟完修而成道。流祸至于人人易仙道而轻谈,僧人小视仙道为不足证。


  予亦正欲均详而直论之。夫既谓炁为长生之本,
  有命之蒂也。


  宁不以神受长生之果者乎?
  有性之根。


  将谓神为修长生为主,宁不以炁定长生之基者乎?
  一日,户部郎四愚张公名学懋来冲虚子道隐斋中问曰:“此四句是如何说?”伍子答曰:“此性命双修之说也。炁为长生本者,言先天炁即真阳之精。世人耗尽此精炁,则能丧命;返还得此精炁,则能长生。所以古云“炁是添年药”,又云“留得阳精,决定长生”是也。我言学者要知长生之本为先天精炁,当知非容易可得者。必由神而驭之,而得长住长生,则此长生之果唯是神长住之所受用者,故说受长生之果是神。神为修长生主者,言若不以元神主乎炁,便不得真长生之元炁。《经》云:“神行即炁行,神往即炁住。”我故说修长生之主是神。然神非得炁定基,而长凝神入于炁穴,则神随空亡,而无所长住,而不能长生。必得真炁为不死,而后神随之以不死。双修之理,少一不得。少神则炁无主宰不定,少炁则神堕顽空不灵。


  是炁也,神也,仙道之所以为双修性命者也。
  《西山记》云:“虽知养性之理,不悟修行之法,则生亦不长。虽知修炼之方,不得长生之道,则修亦无验。”


  且谓今也以二炁为论,所以明生人、生仙佛之理也。
  炁曰二者,以其先天炁及后天气分二体而二其用也。先天必因后天而采取、而烹炼、而入穴凝神,方能神炁合一。后天必因先天而有归依,有证果还伏而寂定。唯二者当并用,故并论之。然欲明生人之理,其先,后天之炁回生身,曰成身,皆以顺行,及住世间,亦皆顺,欲明生仙佛之理,其二炁随神而返身中,皆逆用而还伏,为静定寂灭而真空。若二炁不顺行,则人不能生;二炁不逆行,则仙佛亦不生。


  药物为论,所以明脱死超生之功也。
  人生有必老病死之理,唯真精元炁为救老病死之药物。修炼之而服食之,除其老病苦,得不死而长生者。


  而火候集古为经,所以合群圣仙机列为次第之宜也。
  世人皆知圣人传药不传火,为见薛道光

道家与禅宗的人生哲学

作者:李霞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儒佛道皆重“人”,三家的理论归根结底是要解决人如何生存处世这一人生根本问题。传统观点所谓道家“蔽于天而不知人”是有片面性的。在中国传统人生理论中,道禅的人生旨趣最为贴近,本文从生命价值取向、处世之道及人生态度等方面对两者作一粗浅的比较研究,以求方家雅正。
                        一、生命价值的共同取向——重人贵生
      道家以大自然为参照物,从自然与人的相互观照中去探讨人的问题。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注:《老子》第25章。)即宇宙中有四种伟大的存在:“道”、天、地、人。“道”被置于“四大”之首,这是由老子哲学的根本特色(道本论)所决定的;天地为“道”所出而又是人及万物的生存基础,故其地位次于“道”而高于人;天地之外尚有人与物,但老子“四大”中有人而无物,这显示了老子思想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重人。重人,首先便要解决人如何生存的问题。对此,老子提出了“人法地”的生存原则,意即人应效法地之道。地之道的根本特征是处卑居下,他认为人在乱世之中只有象地那样善于处卑居下,才能不露锋芒,保全生命。这又显示了老子另一价值取向:贵生。重人是贵生的前提,贵生乃重人之保障。庄子亦重人,但他不似老子侧重对人的地位的重视,而强调对人的本质的守护。人的本质是什么?庄子认为是“真”,“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注:《庄子·渔父》。)“贵真”即是珍贵人的生命本质,因为“真”是决定人之为人的根本,人一旦失去了它,便不成其人而为非人,人要由非人还原为人,就必须重新找回自己的“真”,故与“贵真”相联系,庄子又提出了“反真”、“归真”的主张。相对于老子的“人大”观念,庄子这种“贵真”思想是一种深层的重人意识,因它已不满足于对人的地位作客观肯定,而是注重对人的本质的主观守护。但人的生命本质以其生命形式为存在前提,人之“真”须以人之“生”为基础,故与“贵真”相联系,庄子又提出了“全生”的主张。何以全生?庄子发明了“无用之用”的全生法。“无用”即是无用于他人,对他人无用则不会为人所损害,能保全自己;能保全自己便是有用于己。这一方法与老子居卑处下的生存原则手段虽异而目标却同,都是为了保全生命,体现了他们对人的生命价值的珍重。
    珍重生命,这也是禅宗的一个显著特征。主要表现在:其一,重视人的地位。禅宗理论重心之一是探讨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与万法的关系等问题,它考察这一问题的立足点是人而不是宇宙,它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以人为本,以法为末。其二,看重人的生命。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们又向往生命的无限。禅宗对人生的短暂亦深感痛苦,但它从积极方面转向了对生命有限性的超越,通过确立“无生”观念而将个体生命的有限性融入到宇宙生命的无限性之中,力图使人于人生的短暂中体验出生命的永恒。第三,崇尚生命的本质。禅宗将人的本质与精华均集中于其心性,它对人的生命本质的崇尚集中表现为对人的心性的赞美。心性论之成为禅宗理论体系的核心,正反映了这一点。第四,肯定人的形体价值。禅宗所崇尚的心性是现实人的心性,即同人的形体相结合的心性,故它对人的心性本质的崇尚本身就包含了对人的形体价值的肯定。
    禅宗这种重生思想与道家的贵生观念正相吻合,它们构成了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中的生命哲学。同时,禅宗崇尚主体心性与庄子的贵真观念在看重人的本质这一点上也是一致的,正是这一点使得道禅的生命哲学拥有了深厚的精神意蕴而与那种活命哲学有别。当然,道禅的重生亦不完全相同,道家的贵生含有求生之意,故后来的道教才得以从中引发出长生不死的观念来,甚至竟有人以《老》《庄》为医书而为人治病;禅宗的重生则是顺乎性分,任其自然,它既不残害生命,亦不刻意保全生命,而是让人这一生命形式象宇宙间其他生命形式一样自然化生、自然流逝。这一差别在道禅的处世之道中有更明显的反映。
                        二、处世之道的异趣同归——理智机敏与顺心随俗
    道家的处世之道是老庄等人在目睹了历史运行的坎坷轨迹、经历了社会人生的风雨旅程之后总结出来的带有一定指导意义的处世艺术。这一处世艺术在老子那里表现为一种矛盾处世法,即有意为自己的处世原则设置一种本质上并不矛盾的矛盾,使自己的人生意愿迂回曲折地得以实现。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他提出了不争而大争、居后而占先的相争艺术,所谓“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注:见《老子》第10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注:见《老子》第23章。),便是这个意思;二是他确立了无为而有为、守柔以克刚的自立艺术,他的“无为而无不为”、“柔弱胜刚强”的名言便是有见于此而提出来的;三是他创立了淡泊以隐世、深藏以涉世的立世艺术,他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注:见《老子》第19章。),这是其淡泊隐世的一面,但他又有满腹的御世权谋和治世韬略,这则是其涉世的一面,且其涉世谋略深藏不露。老子以此智谋应世,其根本目的是欲求得生命的保全和人生的主动权,也就是说老子的处世之道是其重人贵生思想的体现。
    庄子在处世原则上与老子目的相同而手段有异,他提出了以巧智机敏而见长的“缘督以为经”的处世法,意即立身处世要顺循中虚之道。这里包含两层相关的意思:一是提倡以“中道”处世。庄子之“中道”是指在两极之间取其中,比如在善与恶之间,庄子主张既不要一味地为善而近名,亦不要一味地为恶而近刑;为善近名易成众矢之敌,为恶近刑会招杀戮之祸;只有不善不恶的中间状态最有利于保全自己。二是提倡以“虚道”处世。庄子以“庖丁解牛”为喻说明奉行“以无厚入有间”之虚道的重要性,这个虚道说到底就是善找隙缝、会钻空子。在盘根错节的生存环境中,总会有空隙、“有间”,只要善于以“无厚”之刃“入有间”,便可游刃有余,这个无厚之刃便是上述所谓“中道”。与老子理性思辨的处世之道相比,这是一种风格不同的更圆滑更机敏亦更世俗的处世艺术。
    禅宗在处世原则上与道家迥然异趣。禅宗以自然主义态度对待生命,既不伤害生命,亦不刻意求生;在处世原则上奉行无为之道,其中既无老子的理智思辨,也无庄子的巧智机敏,而是任心自然,随俗而处。这一原则早在禅宗初祖达摩那里就已初见端倪。达摩禅的核心是“理入”与“行入”安心法,这一法门从处世论上看体现了无为随缘的特点:其“理入”的终极目标是“与道冥符,寂然无为”(注:《续高僧传》卷一六《菩提达摩传》。),这体现了无为性;其“行入”强调“得失随缘,心无增减”(注:《续高僧传》卷一六《菩提达摩传》。),这体现了随缘性。东山法门将此发展为随心任运处世法,道信、弘忍认为主体“心”的自然状态是明净的,只要随心任运,便可达到“即心即佛”之境界。慧能创立南宗禅以后,继续弘发“心”的任运性。他在处世原则上提倡“直心任他”,“直心”指以自然真心立身处世,“任他”是指任由他人是善是恶,任由环境是平是险,我皆不滞于心。牛头、保唐二禅较之慧能禅,在处世原则的主观方面更强调了自然无为性,这体现在牛头禅的“无心”说和保唐禅的“无为”说中;在主体对社会的态度上,它们继承了达摩禅的随缘说和慧能禅的任他说,只是较之达摩慧能禅更显孤傲。禅宗发展到洪州宗、临济宗这里,主体“心”的地位和自信精神均被推向极致,这在处世论上的表现便是它们奉行任心随俗、我行我素的原则。
    禅宗处世之道上的任心随俗与道家的理智机敏显然不同:一是有为与无为的不同。道家崇尚无为,但其无为并非一无所为,而是以无为成有为;禅宗在处世问题上才是真正地一无所为,但它又并未因此而走向宿命论,因为它的无为原则是建立在主体自信精神的基础上的。二是用智与无心的不同。道家虽主张绝学弃智,但他们自己在处世方面却是大用其智,老子用理智,庄子用巧智;禅宗则真正做到了无心用世,真正以“心”的本色本态立身处世。三是伪饰与自然的不同。道家主张“人法地”,但又并非真的甘心象地那样居卑处下,而是也想居高处上,只因他们深谙“反者道之动”(注:《老子》第40章。)之理,才故意选择与动机目的相反的原则立身行事,这使得道家的处世原则具有表里不一的伪饰性;禅宗则不然,它反对有为用智,便真的无为无心,它否定高低贵贱之别,便真的不去追慕高贵鄙弃低贱,在它那里不存在表里不一的伪饰性,一切都是顺乎自然的。
    但也应该看到,道禅处世之道虽在旨趣上迥然相异,然其最终目标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追求主体与环境的和谐。只是两者为达此目标而采取了不同的方式:道家以迂回的方式避免自己与他人发生冲突,从而使自己在与社会群体相安无争的状态下生存发展;禅宗则采取了自然主义的方式使主体与环境取得直接统一。再者,道禅处世之道的实质也是一致的,都具有自私性。不管是道家理智机敏的处世艺术还是禅宗顺心随俗的处世原则,其着眼点都是主体而非社会,都是自己而非他人,缺乏道德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这种处世哲学用以保全自我尚可,用以兼济天下则不可。它们被后世思想家斥为“自私自利之学”,实不无道理。
                        三、人生态度的同异交织——傲世与顺世
    道家的人生态度与儒佛皆有别,它不是入世不是出世,同时笔者也不赞同有些学者所说的混世、玩世或游世,而认为是傲世。从主观心态上说,道家人生态度似有同于佛教出世的一面,这表现在两者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心无得失祸福之累、情无喜怒哀乐之波的心境,这种心境实质上反映出两者对凡情俗念的淡漠、对现实秩序的冷峻、对世事纷争的超然。所不同者,道家这种心境没有佛家彻底,它在淡漠中留存了几分眷恋,在冷峻中流露了几分关注,在超然中着上了一层傲气。前两点决定了道家不会象佛教那样否定现实生活而出世,后一点又决定了它不会如儒家那样积极入世,而是采取了第三种人生态度:傲世。这种人生态度的基点是入世的,然而这种入世又着上了一层不与世沉浮、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气。其表现是,道家既立足尘俗而又超脱尘俗,既处身社会而又不容社会。这种心态使得道家虽生活于现实社会之中,但其灵魂其精神又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这从老子的愤世嫉俗及庄子的嘻笑怒骂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老子人生态度与俗人有别:“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注:《老子》第30章。);他的社会观念与现实秩序相悖:“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注:《老子》第38章。);他对统治者的抨击辛辣尖刻:“朝甚除,田甚无,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注:《老子》第53章。);他以“道”傲视权贵:“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注:《老子》第62章。)。如此看来,老子与现实社会确是格格不入了。然而,他终究是一位社会批判主义者而非出世主义者,无论他对这个人世间有多不满,却终究未能离它而去,他只是站在远远高于常人的位置上冷眼俯视这一世界,用理性的尺度加以评判。
    与老子相比,庄子对现实世界的傲气更盛。他对当权者作了无所顾忌的嘲讽:“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注:《庄子·qū胠箧》。);他对现实政治作了肆无忌惮的揭露:“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注:《庄子·山木》。)他宁可“曳尾于涂中”,亦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但即便如此,庄子还是没有遗弃现实世界。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不想否定生命甚至还十分爱惜生命,从而也就不能离弃生命赖以生根的土壤,不能否定现实人生。事实上,老庄都是站在既属于这个世界而又高于这个世界的位置上,俯瞰人间,傲视人间。它既未积极入世亦未出世,而是傲世。
    禅宗虽为佛教宗派之一,实则是儒佛道融合的产物。就其人生哲学来说,禅宗同传统佛教的一致性仅仅表现在主体不为世俗情欲所累的出世心境上;在人生实践中,它表现出与儒家相近的入世性;在人生境界上,它又表现出与道家相似的超越性。佛教的出世与儒家的入世在禅宗那里被折中融合成顺世。禅宗的顺世态度表现在以下几个统一中:一是佛法与世间的统一。禅宗有一根本观念:“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注:《坛经》。)。它认为佛法就在现实世界中,菩提就在山林草木间,必须从青青翠竹、郁郁黄花中发现现实生命与佛法般若的统一,从青山绿水、野鹤闲云中体会出禅境来。二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禅宗认为理想就在现实生活之中,只要自心觉悟,则任何现实活动如搬柴运水、着衣吃饭、走路睡觉等等都可以实现理想。所以禅宗提倡僧人应象俗人一样,饥则食,渴则饮,冷则衣,困则眠,反对过苦行生活。三是禅修与伦常的统一。禅宗力图通过修持而使主体心境与客观环境达到自然的和谐统一,使主体的心理状态与现实社会的行为准则自然协调,所谓“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注:《坛经》。)。通过这三个统一,禅宗在主体与现实世界之间建立了一种密切的联系,其基调是主体顺从现实世界。
    禅宗的顺世与道家的傲世显然不同。道家在主体与社会群体之间设置了一道鸿沟,主体从情感意志到价值取向均与社会群体相冲突。道家在心理上并非象禅宗那样顺从现实,而是排斥现实。主体与现实之间的离异性与统一性正是道禅人生态度的根本区别。但道禅人生态度异中亦有同。首先,两者都是涉世的。无论是禅宗的顺世还是道家的傲世,它们都与传统佛教的出世有本质区别,都没有遗世弃世,而始终是涉足于现实世界。其次,道禅在涉世之中均表现出超世的境界:一是它们超越了世俗社会的是非善恶观念,二是它们超越了世俗的生死苦乐观念,三是它们力图超越自我。由于有了这种超越意识,不惟道家的傲世,即便禅宗的顺世,也与儒家的入世格调不同,他们是在超世的精神境界上过涉世生活的。
        
                    (原载《安徽史学》1998年3期  作者系安徽大学哲学系)  

太 上 感 应 篇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尽则死。又有三台北斗神群在人头之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是道则进,非道则退。


  不履邪径,不期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为可伤。宣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以恶为能,忍作残害。阴贼良善,暗侮君亲。慢其先生,叛其所事。诳诸无识,谤诸同学。虚诬诈伪,攻讦宗亲。刚强不仁,狠戾自用,是非不当,向北乖宜。虐下取功,诌上希旨,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轻蔑天民,扰乱国政。赏及非义,刑及无辜。杀人取财,倾人取位。诛降谬服,贬正排贤。凌孤逼寡,弃法受赂。以直为曲,以曲为直。入轻为重,见杀加怒。知过不讨,知善不为。自非引他,雍塞方术。讪谤圣贤,侵凌道德。射飞逐走,发蛰惊栖。填穴覆巢,伤胎破卵。愿人有失,损人成功。危人自安,减人自益。以恶易好,以私废公。窍人之能,蔽人之善。形人之丑,讦人之私。耗人货财,离人骨肉。侵人所爱,助人为非。逞志作威,辱人求胜。败人苗稼,破人婚姻。苟富而骄,苟免无耻。认恩推过,嫁祸卖恶。沽买虚誉,包贮险心。挫人所长,护己所短。乘威迫胁,纵暴杀伤。无故剪裁,非礼烹宰。散弃五谷,劳扰众生。破人之家,取其财宝。决水放火,以害民居。率乱规模,以败人功。损人器物,以穷人用。见他荣贵,愿他流贬。见他富有,愿他破散。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负他货财,愿他身死。干求不遂,便事咒恨。见他失便,便说他过。见他体相不具而笑之,见他才能可称而抑之。埋蛊厌人,用药杀树。恚怒师父,抵触父兄。强取强求,好侵好夺。虏掠致富,巧诈求迁。赏罚不平,逸乐过节。苛虐其下,恐吓于他。怨天尤人,呵风骂雨。斗合争倾,妄逐朋党。用妻妾语,违父母训。得新忘故,口是心非。贪昌于财,欺罔其上。造作恶语,谗毁平人。毁人称真,骂神称正。弃顺效逆,背亲向疏。指天地以证鄙怀,引神明而鉴猥事。施与后悔,假借不还。分外营求,力上施设。淫欲过度,心毒貌慈。秽食诿人,左道惑众。短尺狭度,轻秤小升。以伪杂真,采取奸利。压良为贱,谩蓦愚人。贪婪无厌,咒诅求真。嗜酒悖乱。骨肉忿争。男不忠良,女不柔顺。不和其室,不警其夫。每好矜夸,常行妒忌。无行于妻子,失礼于舅姑。轻慢先灵,违逆上命。作为无益,怀挟外心。自咒咒他,偏憎偏爱。越井越灶,跳食跳人。损子堕胎,先多隐僻。晦腊歌舞,朔旦号怒。对北涕唾及溺,对灶吟咏及哭。又以灶火烧香,秽柴作食。夜起裸露,八节行刑。唾流星,指虹霓。辄指三光,久视日月。春风燎猎,对北恶骂,无故杀龟打蛇。


  如是等罪,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算尽则死。死有余贵,乃殃及子孙。


  又诸横取人财者,乃计其妻子家口以当之,渐至死丧。若不死丧,则有水火盗贼,遗忘器物,疾病口舌诸事,以当妄取之值。又枉杀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杀也。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


  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祝为福也。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胡不勉而行之。

养 性 延 命 录


说明


  《养性延命录》,南朝陶弘景撰。陶氏字通明,号贞白、华阳陶隐居,孝昌县令陶贞之子。自幼好学,年四五岁以芦管为笔学书, 10 岁得葛洪《神汕传》,爱不释手,遂有学道修仙之念。刘宋末年,萧道为相,荐弘景为诸王待读,时弘景不足 20 岁,虽生于朱门大户,然不与纨绔交往,唯以展读是务。永明十年( 492 )脱朝服挂于神武门,上表辞官,请入山修道,齐武帝许之,并赐以布帛,敕命所在州县月给茯苓五斤,白蜜二升,以供其服饵,隐居于句容县句曲山,立馆于其中,自号华阳陶隐居。初从东阳道士孙岳游,习符图、经法,后历名山,遍访仙药,漫游山水之间。永元初年( 499 )建三层楼,居其上层,唯其一家童能至其所,进益与世尘隔绝。粱武帝即位,慕其超凡脱俗,甚器重之,屡召不至,每遇大事,则遣使咨询,时人誉之为“山中宰相”。天监四年( 505 )移居积金东涧,以避谷、导养诸法养性。大同二年卒,享年 81 岁。著《神农本草经集注》、《养性延命录》、《效验方》、《太清草木集要》、《太清玉石丹药要集》、《药总诀》、《肘后百一方》等。


养性延命录序


  夫禀气含灵,惟人为贵。人所贵者,盖贵于生。生者神之本,形者神之具。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若能游心虚静,息虑无为,候元气于子后,时导引于闲室,摄养无亏,兼饵良药,则百年耆寿是常分也。如恣意以耽声色,役智而图富贵,得丧萦于怀抱,躁挠未能自遣,不拘礼度,饮食无节,如斯之流,宁免夭伤之患也?余因止观微暇,聊复披览《养生要集》。其集乃前彦张湛道林之徒,翟平黄山之辈,咸是好事英奇,志在宝育,或鸠集仙经真人寿考之规,或采摭彭祖、李聃长龄之术,上自农黄已来,下及魏晋之际,但有益于养生,乃无损于后患。诸本先皆记录,今略取要法,删弃繁芜,类聚篇题,号为《养性延命录》。庶补助于有缘,冀凭以济物耳。(孙思邈亦有一书名养性延命录)


养性延命录卷上


华阳陶隐居集


  教戒篇第一


  《神农经》曰:食谷者智慧聪明,食石者肥泽不老(谓炼五石也),食芝者延年不死,食元气者地不能埋,天不能杀。是故食药者,与天地相弊,日月并列。


  《老君道经》曰:谷神不死(河上公曰:谷,养也,能养神不死。神为五脏之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精,脾藏志。五藏尽伤,则五神去矣),是谓玄牝(言不死之道,在于玄牝。玄,天也,天于人为鼻;牝、地也,地于人为口。天食人以五气,从鼻入,藏于心。五气清,为精神、聪明、音声、五性。其鬼曰魂,魂者,雄也。出入人鼻,与天通,故鼻为玄也。地食人以五味,从口入,藏于胃。五味浊,为形骸、骨肉、血脉、六情。其鬼曰魄,魄者,雌也。出入于口,与地通,故口与地通,故口为牝也)。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根,元也。言鼻口之门,乃是天地之元气所从往来也)。绵绵若存(鼻口呼吸喘息,当绵绵微妙,若可存,复若无有也),用之不勤(用气当宽舒,不当急疾勤劳)。


  《老君德经》曰:出生(谓情欲出于五内,魂定魄静故生也)入死(谓情欲入于胸臆,精散神惑故死也),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言生死之类各十有三,谓九窍四关也。其生也,目不妄视,耳不妄听,鼻不妄嗅,口不妄言,手不妄持,足不妄行,精不妄施。其死也,反是),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人欲求生,动作反之,十三之死地也)。夫何故?以其求生之厚(所以动之死地者,以其求生活之太厚也。远道反天,妄行失纪)。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焉(以其不犯上十三之死地也)。


  《庄子·养生篇》曰:吾生也有涯(向秀曰:生之所禀,各有涯也),而智也无涯嵇(康曰:夫不虑而欲,性之动也;识而发感,智之用也。性动者,遇物而当足,则无余智;从感而求,倦而不已。故世之所患,常在于智用,不在性动也)。以有涯随无涯,殆已(郭象曰:以有根之性,寻无穷之智,安得而不困哉。已而为智者,殆而已矣向秀曰:已困于矣,又为以攻之者,又殆矣)。


  《庄子》曰: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向秀曰:生之所无以为者,性表之事也。张湛曰:生理自全,为分外所为,此是以有涯随无涯也);达命之情者,不务智之所无奈何(向秀曰:命尽而死者是。张湛曰:秉生顺之理,穷所禀之分,岂智所奈何)。


  《列子》曰:少不勤行,庄不竞时,长而安贫,老而寡欲,闲心劳形,养生之方也。


  《列子》曰: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万类(张

    武夷岩茶,古今名茶:武夷岩茶名列中国十大名茶之首,是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名茶。(其中,大红袍是茶中之圣品、岩茶之王者、乌龙茶之极品)早在宋代时期,武夷茶已被定为贡品;元明两朝,发展成了贡茶中心。据史载,17世纪时期,武夷岩茶始远销海外,为中国茶最早输往西欧的茶品,更是英国皇家的珍贵饮品;18世纪中期,在世界里成了中国茶的代称。  

   武夷岩茶,绿色精品:武夷岩茶除具红绿茶功能外,生津止渴,提神醒酒;清心明目,健胃健体;利尿解毒,消炎灭菌;防蛀牙,助消化;降血压,防辐射;增强微血管的弹性,尤具美容养生功效。(含丰富的矿物质如:钾、氟、锌、硒、钙、镁、铁、钠、硼、磷等)。 

洞 玄 靈 寶 定 觀 經


  天尊告左玄真人曰:夫欲修道,先能舍事。外事都絕,無與忤心。然後安坐,內觀心起。若覺一念起,須除滅務令安靜。其次,雖非的有貪著,浮游亂想,亦盡滅除。晝夜勤行,須臾不替。唯滅動心,不滅照心。但凝空心,不凝住心。不依一法,而心常住。然則凡心,躁兢其次,初學息心甚難,或息不得,暫停還失。去留交戰,百體流行。久久精思,方乃調熟。勿以暫收不得,遂廢千生之業。少得靜已,則於行立坐臥之時,涉事之處,喧鬧之所,皆作意安。有事無事,常若無心。處靜處喧,其志惟一。若束心太急,又則成病。氣發狂顛,是其候也。心若不動,又須放任。寬急得所,自恒調適。制而不著,放而不動。處喧無惡,涉事無惱者,此是真定。不以涉事無惱,故求多事;不以處喧無惡,強來就喧。以無事爲真宅,有事爲應迹。若水鏡之爲鑒,則隨物而現形。善巧方便,唯能入定。慧發遲速,則不由人。勿令定中,急急求慧。急則傷性,傷則無慧。若定不求慧,而慧自生,此名真慧。慧而不用,實智若愚。益資定慧,雙美無極。若定中念想,多感衆邪。妖精百魅,隨心應見。所見天尊,諸仙真人,是其祥也。唯念定心之上,豁然無覆;定心之下,曠然無基。舊業日消,新業不造。無所挂礙,迥脫塵籠。行而久之,自然得道。


  夫得道之人,凡有七候。一者,心得易定,覺諸塵漏。二者,宿疾普銷,身心輕爽。三者,填補夭損,還年複命。四者,延數萬歲,名曰仙人。五者,煉形爲氣,名曰真人。六者,煉氣成神,名曰神人。七者,煉神合道,名曰至人。其於鑒力,隨候益明。得至道成,慧乃圓備。若乃久學定心,身無一候。促齡穢質,色謝方空。自雲慧覺,又稱成道者,求道之理,實所未然。說頌曰:智起生於境,火發生於緣。各是真種性,承流失道源。起心欲息知,心起知更煩。了知性本空,知則眾妙門。

      病人女性,1946年出生,我的北京医学院同学。1966年初,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全年级各科考试,只有我全部考了满分。于是级主任召开年级大会,表扬了我。我突然发现台下的同学当中,有一个女同学摘下了口罩,冲着我微笑。散会之后,我找到了她,她又摘下了口罩,露出了微笑。啊,多么美丽的女孩子,大眼睛,小鼻子,小嘴,一笑还有两个小酒窝。我故意问她,是不是阿拉伯的留学生,否则为什么总是戴着面罩。她说这不是面罩,而是口罩。她是上海人,不习惯北方的天气,一到冬天就容易感冒,戴口罩是讲卫生防止病毒。于是我就给她讲中医防治感冒的道理,她听得很认真。


  放寒假了,她没有回上海的家,我也不回北京的家。两个人都留在学校里,除了夜里不在一起睡觉,整天都待在图书馆里。周围没有人的时候,两个人赶紧拥抱亲吻;发现来人了,两个人就立即分开,互相悄悄地捏着手。北京的冬天,十分寒冷,她却不戴口罩了,经常喝加味开胃汤:生北山楂100克,广木香50克,生麻黄10克。生甘草10克;居然再也没有出现发热咳嗽、鼻塞流涕的感冒症状。


  寒假过去了,第二学期开始了。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我被划为白专学生,挨了批判。她开始疏远我了,后来干脆就不理我了。开会的时候,她也站出来批判我。后来她又戴上了口罩。后来她也挨了批判。原因就是因为戴口罩,这是资产阶级的臭讲究。当时医生给病人看病,都要尊重病人,是不准戴口罩的。你整天戴着口罩是什么意思?出身西医家庭,也是臭资产阶级子女!大学毕业了,两人各奔前程,互相再也没有音讯。


  一晃30多年过去了。2000年,在北京医学院的校庆上,我们两个又见面了。她依然戴着口罩,依然是苗条美丽。


  我笑着问她:“老同学!你还怕感冒?”她摘下了口罩,指着脸上的伤疤,苦笑着说:“老公喝醉了酒,把我破相了。”


  我问:“老公是什么人呢?”。


  她说:“一个商人。”


  我问:“你还爱感冒吗?”


  她说:“不,一到冬天就经常喝加味开胃汤。”


作者:刘弘章,刘浡  来源:互联网

 

关 尹 子 文 始 真 经


一 宇


  宇者,道也。


  关尹子曰:非有道不可言,不可言即道,非有道不可思,不可思即道。天物怒流,人事错错然,若若乎回也,戛戛乎斗也,勿勿乎似而非也。而争之,而介之,而 之,而啧之,而去之,而要之。言之如吹影,思之如镂尘。圣智造迷,鬼神不识。惟不可为,不可致,不可测,不可分,故曰天曰命曰神曰元,合曰道。


  曰:无一物非天,无一物非命,无一物非神,无一物非元。物既如此,人岂不然。人皆可曰天,人皆可曰神,人皆可致命通元。不可彼天此非天,彼神此非神,彼命此非命,彼元此非元。是以善吾道者,即一物中,知天尽神,致命造元。学之,徇异名,析同实。得之,契同实,忘异名。


  曰:观道者如观水,以观沼为未足,则之河之江之海,曰水至也,殊不知我之津液涎泪皆水。


  曰:道无人,圣人不见甲是道乙非道。道无我,圣人不见己进道己退道。以不有道,故不无道;以不得道,故不失道。


  曰:不知道妄意卜者,如射覆盂。高之,存金存玉;中之,存角存羽;卑之,存瓦存石。是乎,非是乎,惟置物者知之。


  曰:一陶能作万器,终无有一器能作陶者能害陶者。一道能作万物,终无有一物能作道者能害道者。


  曰:道茫茫而无知乎,心傥傥而无羁乎,物迭迭而无非乎。电之逸乎,沙之飞乎。圣人以知心一物一道一。三者又合为一。不以一格不一,不以不一害一。


  曰:以盆为沼,以石为岛,鱼环游之,不知其几千万里而不穷也。夫何故?水无源无归。圣人之道,本无首,末无尾,所以应物不穷。


  曰:无爱道,爱者水也;无观道,观者火也;无逐道,逐者木也;无言道,言者金也;无思道,思者土也。惟圣人不离本情而登大道。心既未萌,道亦假之。


  曰:重云蔽天,江湖黯然,游鱼茫然,忽望波明食动,幸赐于天,即而就之,渔钓毙焉。不知我无我而逐道者亦然。


  曰:方术之在天下多矣,或尚晦,或尚明,或尚强,或尚弱。执之皆事,不执之皆道。


  曰:道终不可得,彼可得者,名德不名道。道终不可行,彼可行者,名行不名道。圣人以可得可行者,所以善吾生;以不可得不可行者,所以善吾死。


  曰:闻道之后,有所为有所执者,所以之人,无所为无所执者,所以之天。为者必败,执者必失。故闻道于朝,可死于夕。


  曰:一情冥为圣人,一情善为贤人,一情恶为小人。一情冥者,自有之无,不可得而示。一情善恶者,自无起有,不可得而秘。一情善恶为有知,惟动物有之,一情冥者为无知。溥天之下,道无不在。


  曰:勿以圣人力行不怠,则曰道以勤成;勿以圣人坚守不易,则曰道以执得。圣人力行,犹之发矢,因彼而行,我不自行。圣人坚守,犹之握矢,因彼而守,我不自守。


  曰:若以言行学识求道,互相展转,无有得时。知言如泉鸣,知行如禽飞,知学如撷影,知识如计梦,一息不存,道将来契。


  曰:以事建物则难,以道弃物则易。天下之物,无不成之难而坏之易。


  曰:一灼之火能烧万物,物亡而火何存;一息之道能冥万物,物亡而道何在。


  曰:人生在世,有生一日死者,有生十年死者,有生百年死者。一日死者,如一息得道;十年百年死者,如历久得道。彼未死者,虽动作昭智,止名为生,不名为死。彼未契道者,虽动作昭智,止名为事,不名为道。


  曰:不知吾道无言无行,而即有言有行者求道,忽遇异物,横执为道,殊不知舍源求流,无时得源,舍本就末,无时得本。


  曰:习射习御习琴习奕,终无一事可以一息得者,惟道无形无方,故可得之于一息。


  曰:两人射相遇,则巧拙见;两人奕相遇,则胜负见;两人道相遇,则无可示。无可示者,无巧无拙,无胜无负。


  曰:吾道如海,有亿万金,投之不见;有亿万石,投之不见;有亿万污秽,投之不见。能运小虾小鱼,能运大鲲大鲸。合众水而受之,不为有余;散众水而分之,不为不足。


  曰:吾道如处暗。夫处明者不见暗中一物,而处暗者能见明中区事。


  曰:小人之权归于恶,君子之权归于善,圣人之权归于无所得。惟无所得,所以为道。


  曰:吾道如剑,以刃割物即利,以手握刃即伤。


  

参 同 契 三 相 类


东汉叔通淳于真人撰



  参同契者,敷陈梗概,不能纯一,泛滥而说,纤微未备,阙略仿佛。今更撰录,补塞遗脱。润色幽深,钩援相逮,旨意等齐,所趋不悖,故复作此,命三相类。大易性情,各如其度。黄老用究,较而可御。炉火之事,真有所据。三道由一,俱出径路。枝茎花叶,果实垂布,正在根株,不失其素。诚心所言,审而不误。


上篇


  法象莫大乎天地兮,玄沟数万里。河鼓临星纪兮,人民皆惊骇。晷影妄前却兮,九年被凶咎。皇上览视之兮,王者退自改。关楗有低昂兮,害气遂奔走。江淮之枯竭兮,水流注于海。


  天地之雌雄兮,徘徊子与午;寅申阴阳祖兮,出入復更始。循斗而摇光兮,执衡定元纪。


  升熬于甑山兮,炎火张设下。白虎导唱前兮,苍液和于后。朱雀翱翔戏兮,飞扬色五彩。遭遇罗网施兮,压之不得举。嗷嗷声甚悲兮,婴儿之慕母。颠倒就汤镬兮,摧折伤毛羽。


  漏刻未过半兮,鱼鳞狎鬣起。五色象炫耀兮,变化无常主。潏潏鼎沸驰兮,暴涌不休止。接连重叠累兮,犬牙相错距。形似仲冬冰兮,瓓玕吐钟乳。崔嵬而杂厕兮,交积相支柱。阴阳得其配兮,淡泊而相守。青龙处房六兮,春华震东卯。白虎在昂七兮,秋芒兑西酉;朱雀在张二兮,正阳离南午。三者具来朝兮,家属为亲侣。


  本之但二物兮,末而为三五。三五并与一兮,都集归一所。治之如上科兮,日数亦取甫。先白而后黄兮,赤黑达表里。名曰第一鼎兮,食如大黍米。自然之所为兮,非有邪伪道。山泽气相蒸兮,兴云而为雨;泥竭遂成尘兮,火灭化为土;若蘖染为黄兮,似蓝成绿组。皮革煮成胶兮,曲蘖化为酒。同类易施功兮,非种难为巧。惟斯之妙术兮,审谛不诳语。传于亿后世兮,昭然自可考。焕若星经汉兮,昺如水宗海。思之务令熟兮,反覆视上下。千周灿彬彬兮,万遍将可覩。神明或告人兮,心灵乍自吾。探端索其绪兮,必得其门户。天道无适莫兮,常传于贤者。


下篇


  鼎器歌


  圆三五,寸一分,口四八,两寸唇,长尺二,厚薄匀。腹齐三,坐垂温。阴在上,阳下奔。首尾武,中间文。始七十,终三旬,二百六,善调均。阴火白,黄芽铅,两七聚,辅翼人。赡理脑,定升玄。子处中,得安存。来去游,不出门。渐成大,性情纯。却归一,还本原。善爱敬,如君臣。至一周,甚辛勤。密防护,莫迷昏。路途远,复幽玄。若达此,会乾坤。刀圭霑,净魄魂。得长生,居仙村。乐道者,寻其根。审五行,定铢分。谛思之,不须论。深藏守,莫传文。御白鹤,驾龙麟,游太虚,谒仙君,录天图,号真人。

关 尹 子 文 始 真 经


一 宇


  宇者,道也。


  关尹子曰:非有道不可言,不可言即道,非有道不可思,不可思即道。天物怒流,人事错错然,若若乎回也,戛戛乎斗也,勿勿乎似而非也。而争之,而介之,而 之,而啧之,而去之,而要之。言之如吹影,思之如镂尘。圣智造迷,鬼神不识。惟不可为,不可致,不可测,不可分,故曰天曰命曰神曰元,合曰道。


  曰:无一物非天,无一物非命,无一物非神,无一物非元。物既如此,人岂不然。人皆可曰天,人皆可曰神,人皆可致命通元。不可彼天此非天,彼神此非神,彼命此非命,彼元此非元。是以善吾道者,即一物中,知天尽神,致命造元。学之,徇异名,析同实。得之,契同实,忘异名。


  曰:观道者如观水,以观沼为未足,则之河之江之海,曰水至也,殊不知我之津液涎泪皆水。


  曰:道无人,圣人不见甲是道乙非道。道无我,圣人不见己进道己退道。以不有道,故不无道;以不得道,故不失道。


  曰:不知道妄意卜者,如射覆盂。高之,存金存玉;中之,存角存羽;卑之,存瓦存石。是乎,非是乎,惟置物者知之。


  曰:一陶能作万器,终无有一器能作陶者能害陶者。一道能作万物,终无有一物能作道者能害道者。


  曰:道茫茫而无知乎,心傥傥而无羁乎,物迭迭而无非乎。电之逸乎,沙之飞乎。圣人以知心一物一道一。三者又合为一。不以一格不一,不以不一害一。


  曰:以盆为沼,以石为岛,鱼环游之,不知其几千万里而不穷也。夫何故?水无源无归。圣人之道,本无首,末无尾,所以应物不穷。


  曰:无爱道,爱者水也;无观道,观者火也;无逐道,逐者木也;无言道,言者金也;无思道,思者土也。惟圣人不离本情而登大道。心既未萌,道亦假之。


  曰:重云蔽天,江湖黯然,游鱼茫然,忽望波明食动,幸赐于天,即而就之,渔钓毙焉。不知我无我而逐道者亦然。


  曰:方术之在天下多矣,或尚晦,或尚明,或尚强,或尚弱。执之皆事,不执之皆道。


  曰:道终不可得,彼可得者,名德不名道。道终不可行,彼可行者,名行不名道。圣人以可得可行者,所以善吾生;以不可得不可行者,所以善吾死。


  曰:闻道之后,有所为有所执者,所以之人,无所为无所执者,所以之天。为者必败,执者必失。故闻道于朝,可死于夕。


  曰:一情冥为圣人,一情善为贤人,一情恶为小人。一情冥者,自有之无,不可得而示。一情善恶者,自无起有,不可得而秘。一情善恶为有知,惟动物有之,一情冥者为无知。溥天之下,道无不在。


  曰:勿以圣人力行不怠,则曰道以勤成;勿以圣人坚守不易,则曰道以执得。圣人力行,犹之发矢,因彼而行,我不自行。圣人坚守,犹之握矢,因彼而守,我不自守。


  曰:若以言行学识求道,互相展转,无有得时。知言如泉鸣,知行如禽飞,知学如撷影,知识如计梦,一息不存,道将来契。


  曰:以事建物则难,以道弃物则易。天下之物,无不成之难而坏之易。


  曰:一灼之火能烧万物,物亡而火何存;一息之道能冥万物,物亡而道何在。


  曰:人生在世,有生一日死者,有生十年死者,有生百年死者。一日死者,如一息得道;十年百年死者,如历久得道。彼未死者,虽动作昭智,止名为生,不名为死。彼未契道者,虽动作昭智,止名为事,不名为道。


  曰:不知吾道无言无行,而即有言有行者求道,忽遇异物,横执为道,殊不知舍源求流,无时得源,舍本就末,无时得本。


  曰:习射习御习琴习奕,终无一事可以一息得者,惟道无形无方,故可得之于一息。


  曰:两人射相遇,则巧拙见;两人奕相遇,则胜负见;两人道相遇,则无可示。无可示者,无巧无拙,无胜无负。


  曰:吾道如海,有亿万金,投之不见;有亿万石,投之不见;有亿万污秽,投之不见。能运小虾小鱼,能运大鲲大鲸。合众水而受之,不为有余;散众水而分之,不为不足。


  曰:吾道如处暗。夫处明者不见暗中一物,而处暗者能见明中区事。


  曰:小人之权归于恶,君子之权归于善,圣人之权归于无所得。惟无所得,所以为道。


  曰:吾道如剑,以刃割物即利,以手握刃即伤。


  曰:笾不问豆,豆不答笾,瓦不问石,石不答瓦,道亦不失。问欤答欤,一气往来,道何在。


  曰:仰道者跂,如道者骎,皆知道之事,不知道之道。是以圣人不望道而歉,不恃道而丰,不借道于圣,不贾道于愚。

周 易 参 同 契


魏 伯 阳


大易总叙章第一


  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坎离匡廓,运毂正轴,牝牡四卦,以为橐籥。覆冒阴阳之道,尤工御者准绳墨,执衔辔,正规距,随轨辙,处中以制外,数在律历纪。月节有五六,经纬奉日使,兼并为六十,刚柔有表里。朔旦屯直事,至暮蒙当受,昼夜各一卦用之依次序。即未至晦爽,终则复更始,日月为期度,动静有早晚。春夏据内体,从子到辰巳,秋冬当外用,自午讫戌亥。赏罚应春秋,昏明顺寒暑,爻辞有仁义,随时发喜怒,如是应四时,五行得其理。


乾坤设位章第二


  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天地者,乾坤之象也;设位者,列阴阳配合之位也;易谓坎离者,乾坤二用。二用无爻位,周流行六虚,往来既不定,上下亦无常,幽潜沦匿,变化于中,包囊万物,为道纪纲,以无制有,器用者空,故推消息,坎离没亡。言不苟造,论不虚生,引验见效,校度神明,推论结字,原理为证。坎戊月精,离巳日光,日月为易,刚柔相当,土旺四季,罗络始终,青赤黑白,各居一方,皆秉中宫,戊巳之功。


日月悬象章第三


  易者,象也。悬象著明,莫大忽日月,穷神以知化,阳往则阴来,辐辏而轮转,出入更卷舒。易有三百八十四爻,据爻摘符,符谓六十四卦。晦至朔旦,震来受符。当斯之际,天地媾其精,日月相担持。雄阳播玄施,雌阴化黄包。混沌相交接,权舆树根基。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众夫蹈以出,蠕动莫不由。


圣人上观章第四


  於是仲尼赞鸿蒙,乾坤德洞虚,稽古当元皇,关睢建始初,冠婚炁相纽,元年乃芽滋。圣人不虚生,上观显天符。天符有进退,屈伸以应时。故易统天心,复卦建始萌,长子继父体,因母立兆基。消息应中律,升降据斗枢。三日出为爽,震庚受西方。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蟾蜍与兔魄,日月炁双明,蟾蜍视卦节,兔者吐生光。七八道已讫曲折低下降,十六转受统,巽辛见平明,艮直于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东北丧其朋。节尽相禅与,继体复生龙,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终。七八数十五,九六亦相应,四者合三十,阳炁索灭藏。八卦布列曜,运移不失中,元精眇难睹,推度效符证。居则观其象,准拟其形容,立表以为范,占候定吉凶,发号顺时令,勿失爻动时。上察河文,下序地形流,中稽于人心,参合考三才。动则循卦节,静则因彖辞乾坤用施行,天下然后治。


君臣御政章第五


  御政之首,鼎新革故。管括微密,开舒布宝。要道魁柄,统化纲纽。爻象内动,吉凶外起,五纬错顺,应时感动。四七乖戾,□(言多)离俯仰。文昌统录,诘责台辅百官有司,各典所部。日合五行精,月受六律纪。五六三十度,度竟复更始。原始要终,存亡之绪,或君骄佚,亢满违道;或臣邪佞,行不顺轨。弦望盈缩,乖变凶咎。执法刺讥,诘过贻主。辰极受正,优游任下。明堂布政,国无害道。


炼己立基章第六


  内以养己,安静虚无。原本隐明,内照形躯。闭塞其兑,筑固灵株。三光陆沉,温养子珠,视之不见,近而易求。黄中渐通理,润泽达肌肤。初正则终修,干立未可持。一者以掩蔽,世人莫知之。


明两知窍章第七


  上德无为,不以察求。下德为之,其用不休。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无者以奉上,上有神德居。此两孔穴法,金炁亦相胥。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白者金精,黑者水基。水者道枢,去数名一。阴阳之始,玄含黄芽。五金之主,北方河车。故铅外黑,内怀金华,被褐怀玉,外为狂夫。金为水母,母隐子胎。水为金子,子藏母胞。真人至妙,若有若无。仿佛大渊,乍沉乍浮。退尔分布,各守境隅。采之类白,造之则朱。炼为表卫,白里真居。方圆径寸,混而相拘。先天地生,巍巍尊高。旁有垣阙,状似蓬壶。环匝关闭,四通踟蹰。守御密固,阏绝奸邪。曲阖相通,以戒不虞。可以无思,难以愁劳。神炁满室,莫之能留。守之者昌,失之者亡。动静休息,常与人俱。


明辨邪正章第八


  是非历脏法,内观有所思,履行步斗宿,六甲以日辰。阴道厌九一,浊乱弄元胞。食炁鸣肠胃,吐正吸外邪。昼夜不卧寐,晦朔未尝休。身体日疲倦,恍惚状若痴。百脉鼎沸驰,不得清澄居。累土立坛宇,朝暮敬祭祀。鬼神见形象,梦寐感慨之。心欢意喜悦,自谓必延期,遽以夭命死,腐露其形骸。举措辄有违,悖逆失枢机。诸术甚众多,千条有万余,前却违黄老,曲折戾九都。明者省厥旨,旷然知所由。勤而行之,夙夜不休。伏食三载,轻举远游,跨火不焦,入水不濡,能存能亡,长乐无忧。道成德就,潜伏俟时。太乙乃召,移居中洲,功满上升,膺籙受图。


龙虎两弦章第九


  火计不虚作,演易以明之。偃月法炉鼎,白虎为熬枢;汞日为流珠,青龙与之俱。举东以合西,魂魄自相拘。上弦兑数八,下弦艮亦八,两弦合其精,乾坤体乃成。二八应一斤,易道正不倾。


金返归性章第十


  金入于猛火,色不夺精光。自开辟以来,日月不亏明。金不失其重,日月形如常。金本从月生,朔旦日受符。金返归其母,月晦日相包。隐藏其匡廓,沉浮于洞虚。金复其故性,威光鼎乃□(火喜)。


二土全功章第十一


  子午数合三,戊己号称五。三五既和谐,八石正纲纪。呼吸相含育,伫思为夫妇。黄土金之父,流珠水之子。水以土为鬼,土镇水不起。朱雀为火精,执平调胜负。水盛火消灭,俱死归厚土。三性即合会,本性共祖宗。巨胜尚延年,还丹可入口。金性不败朽,故为万物宝。术士伏食之,寿命得长久。土游于四季,守界定规矩。金砂入五内,雾散若风雨。熏蒸达四肢,颜色悦泽好。发白皆变黑,齿落生旧所。老翁复丁壮,耆妪成吒女。改形免世厄,号之曰真人。


同类合体章第十二


  胡粉投火中,色坏还为铅。冰雪得温汤,解释成太玄。金以砂为主,秉和于水银。变化由其真,终始自相因。欲作伏食仙,宜以同类者,植禾当以谷,覆鸡用其卵。以类补自然,物成易陶冶。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木贾)。类同者相从,事乖不成宝。燕雀不生凤,狐兔不乳马。水流不炎上,火动不润下。时间多学士,高妙负良材。邂逅不遭遇,耗火亡资财。据按依文说,妄以言为之。端绪无因缘,度量失操持。□(扌寿)治羌石胆,云母及矾磁。硫磺烧豫章,泥于相炼治。鼓下五石铜,以之为辅枢。杂性不同类,安肯同体居。千举必万败,欲黠反成痴。稚年至白首,中道生狐疑。背道守迷路,出正入邪蹊。管窥不广见,难以揆方来。


三圣前识章第十三


  若夫至圣,不过伏羲,始画八卦,效法天地。文王帝之宗,结体演爻辞。夫子庶圣雄,十翼以辅之。三君天所挺,迭兴更御时。优劣有步骤,功德不相殊。制作有所踵,推度审分铢。有形易忖量,无兆难虑谋。作事令可法,为世定诗书。素无前识资,因师觉悟之。皓若寒帷帐,嗔目登高台。火记六百篇,所趣等不殊。文字郑重说,世人不孰思。寻度其源流,幽明本共居。窃为贤者谈,曷敢轻为书?若遂结舌□(培土换口旁),绝道获罪诛。写情著竹帛,又恐泄天符。犹豫增叹息,俯仰缀斯愚。陶冶有法度,未可悉陈敷。略述其纲纪,枝条见扶疏。


金丹刀圭章第十四


  以金为堤防,水入乃优游。金计有十五,水数亦如之。临炉定铢两,五分水有余。二者以为真,金重如本初。其三遂不入,火二与之俱。三物相含受,变化状有神。下有太阳炁,伏蒸须臾间。先液而后凝,号曰黄□焉。岁月将欲讫,毁惟伤寿年。形体如灰土,状若明窗尘。□(扌寿)治并合之,持入赤色门。固塞其际会,务令至完坚。炎火张于下,昼夜声正勤。始文使可修,终意武乃陈。候视加谨慎,审察调寒温。周旋十二节,节尽更须亲。炁索命将绝,休死亡魄魂。色转更为紫,赫然成还丹。粉提以一丸,刀圭最为神。


水火情性章第十五


  推演五行数,较约而不繁。举水以激火,奄然灭光明。日月相薄蚀,常在朔望间。水盛坎侵阳,火衰离昼昏。阴阳相饮食,交感道自然。名者以定情,字者以性言。金来归性初,乃得称还丹。吾不敢虚说,仿效圣人文。古记题龙虎,黄帝美金华。淮南炼秋石,玉阳加黄芽。贤者能持行,不肖毋与俱。古今道由一,对谈吐所谋。学者加勉力,留念深思惟。至要言甚露,昭昭不我欺。

转自http://post.baidu.com/f?ct=335675392&tn=baiduPostBrowser&sc=2628230531&z=261242281&pn=0&rn=50&lm=0&word=%D0%DE%D5%E6#2628230531


相信很多的人都中国古老的成仙感兴趣,在中国古代有很多的成仙传说。 

为什么没有人在现代再成仙,为什么成仙对普通人遥不可及,成仙对人意味着什么,现在我在这里为大家解开这个千古密团。 

我们所知的世界有四种力,物理学上它分为引力、电磁力、强力和弱力。宇宙中存在着各种类型的力,是它们把散沙般的基本粒子结合在一起,组成了各种各样的物质,并安排了宇宙间的秩序。这些力从本质上都可归结为四种基本力。这四种力的来源是不一样的。引力源于物体质量的相互吸引,两个有质量的物体间就存在引力,物体的质量越大,引力就越大。电磁力是由粒子的电荷产生的,一个粒子可以带正电荷,或者带负电荷,同性电荷相斥,异性电荷相吸。如果一个粒子不带电荷,则不受电磁力的影响,不会感受到排斥力和吸引力。强力主要是把夸克结合在一起的力,所以也叫核力。像电磁力一样,也起源于电荷,不过只是夸克间的电荷,物理学家称之为“颜色电荷”。弱力的作用是改变粒子而不对粒子产生推和拉的效应,像核聚变和核裂变这两个过程都是受弱力支配的四种力的相对强度以及作用范围都有着巨大的区别。从相对强度上来说,假定以电磁力的强度为一个单位强度,则强力要比这个单位大出100倍,弱力只有 1/1000,引力小到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在微观世界中,它只有电磁力的1040分之一!从作用范围上来说,引力的作用范围是宇宙范围的;电磁力的作用范围在理论上可以达到无限远,但实际上,大多数物体正负电荷相互抵消,其外部都呈电中性;而强力和弱力的作用范围则极小,只能在粒子范围内发生作用。 

这四种强弱悬殊、性质各异的基本力,完全控制了我们的宇宙,问题来了:为什么只有四种基本力,这四种力为什么如此不同?为什么强力和弱力只能在微观尺度上发挥作用,而引力和电磁力却具有无限的作用范围?还有,为什么这些力的固有强度会有那么大的差别?所有这些力有没有一个共同的根基?如果有,它们为何又分裂了? 
四种基本作用力的不同还导致了现代物理学两大支柱——相对论和量子理论——根深蒂固的矛盾,一个新的理论诞生了,它就是超弦理论,在今年的国际超弦理论大会上全世界的科学家一起讨论了这个新的理论(这是真实的物理学说,非笔者虚构,与会者有著名的量子理论学家-霍金)。 

超弦理论认为,不存在粒子,只有弦在空间运动,各种不同的粒子只不过是弦的不同振动模式而已。自然界中所发生的一切相互作用,所有的物质和能量,都可以用弦的分裂和结合来解释。 
最为奇特的是,弦并不是在平常的三维空间运动,而是在我们无法想象的高维空间运动。我们过去关于空间的观念都是错误的,空间正在以一种陌生得令人惊讶的方式活动着。 

超弦理论具体是怎么样我这就不详说了(想了解的人可参考附录1:《超弦理论与十维空间》)超弦理论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我们的空间结构居然是离散的,而不是连续的!在我们的日常经验中,空间和时间总是无限可分的,但事实却大谬不然。空间和时间都有自己的最小值:空间的最小尺度为10 -33厘米,时间的最小值是10 -43秒。因为当空间小到10-33厘米后,时间和空间就会融为一体,空间维度就会高达十维,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空间还能分割,那也是我们目前所不能了解的了空间具有一个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值,这个不可思议的现象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呢?我们很容易想到:我们宏观的空间结构是由一份份最小的空间包组合起来,在这一份份的空间包中间,极有可能存在着我们无法探测的空间裂缝!所谓“虫洞理论”中在空间中凿开一个洞口的设想,从理论上来说真的是可行的,这就是寻找相邻空间包之间的裂缝,然后用难以想象的高能量轰开这个裂缝,一个虫洞就出现了!可以说,小小的十维空间包以及它们之间的裂缝存在于我们空间的每一个角落,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能量,我们可以在任何地方凿开一个虫洞。 
作者: 日夜行云  2007-9-14 10:14   回复此发言  

丘 处 机 · 青 天 歌


  青天莫起浮云障,云起青天遮万象。万象森罗镇百邪,光明不显邪魔旺。


  我初开廓天地清,万户千门歌太平。有时一片黑云起,九窍百骸俱不宁。


  是以长教慧风烈,三界十方飘荡澈。云散虚空体自真,自然现出家家月。


  月下方堪把笛吹,一声响亮振华夷。惊起东方玉童子,倒骑白鹿如星驰。


  逡巡别转一般乐,也非笙兮也非角。三尺云璈十二徽,历劫年中混元所。


  玉韵琅琅绝郑音,轻清遍贯达人心。我从一得鬼神辅,入地上天超古今。


  纵横自在无拘束,必不贪荣身不辱。闲唱壶中白雪歌,静调世外阳春曲。


  我家此曲皆自然,管无孔兮琴无弦。得来惊觉浮生梦,昼夜清音满洞天。

青 华 秘 文


紫阳真人张伯端撰 远师真人王邦叔授 东和希古渔人刘元一受



  远师真人正邦叔,不知何许人也。时年十九,侍紫阳真人为弟子。见九年,不知大道之自然,亦不请问。


  一日侍师至罗浮观,先生曰:“子之从我,不为不久。于金丹之诀,略不顾及,然而从我何为?”


  邦叔再拜,曰;“非不顾世,自揣玄微,必无此分。”


  先生曰:“善!自太极既分之后,一点灵光,人人有之。贤者不加多,愚者不减少。似子所言,是蔽其明也。吁!可哀也哉!”


  邦叔不觉涕泗交颐,顿首百拜,悲不能起。先生曰:“子去静室中,思吾此语,有所觉则急来。”


  邦叔拜辞,逐去幽房静室中静思。


  至夜,紫阳先生再诣其室坐处,叩寝门。邦叔闻之,移而出迎。先生微笑曰:“吾一寻汝,便见头目。尔两日寻他,不得其有然。”遂灭所执之烛炀而退。


  邦叔大窘,坐五鼓,大悟,通体汗流。待旦以颂呈先生:“月照长江风浪息,鱼龙遁迹水太平。个中谁唱真仙子,声满座空万籁清。”


  先生览之,问曰:“谁唱难听?”


  都叔遂答以诗曰:“莫问谁,莫问谁。一声高了一声低。阿谁唱,阿谁听。横竖大千说不尽。先生有意度迷徒,急撞灵台安宝镜。镜明澄静万缘空,百万丝条处处通。斗转星移人睡定,觉来红日正当中。”


  先生逐出金丹图传与邦叔,遂止罗浮,后十三年坐化。


  又十年,眉山大伪和尚沈志静遇封山,自称王邦叔,今居蓬莱望海楼也。


  表 奏


  不避雷钺之诛,辄伸卑渎念。


  臣处世多虑,无有所为,为必颠踬。年迈三旬,独于大道有缘焉。回思穹苍,昔日使我无成者,正祜今日之有成也。感恩至重,铭心戴德,今者切见。嘉尔下民,孰无道器?奔劳尘境,戕伐一元。愈降愈下,弃人就物。就物思人,则不可得而返之矣。物不能修,终乎异类。哀哉!


  臣之身自弗能度,反怜及此,固无异泥中蛙,而哂篱上鸡也。唯某昨传受青华真人《玉清金笥长生度世金宝内炼丹诀》,简而易行,详而不杂。身裹分阴阳之主,壶中立四象之枢。三中常守以为机,一定不离而作用。用中无用,静裹常存。哲人秀士,一览无遗,造化在掌中矣。


  今欲斋沐精思,著为图论。毫发无隐,直泄至真之奥首。择其可传者而传之,得接续心灯,流传万世,顾美事也。然始传之际,誓语至严。蒙师至嘱,轻泄犯刑。数欲作而踟蹰,勿记其几矣。


  伏惟太上好生,度人为重。是用俯伏尘埃,冥心上界。欲望天慈鉴臣之意,若不允而立彰玄遣。如或谅容,俾臣安静,庶几敢践斯言,复陈天陛:臣无任诚惶诚恐,顿首百拜,怀恩之至。


  臣迩者表奏天廷,欲将青华真人《玉清金笥长生度世金宝内炼丹决》秘旨画图立论,传诸缘士。俯伏茅庐,恭伺天罚,逾三旬焉。今不至,始敢斋沐焚香,精思著述。三日而成,秘诸法笥,以待贤者。谨录上奏,伏望天慈俯垂赦宥,伏冀人人依此炼成金宝,超出尘埃。世世相传,无有泄慢。臣无任诚惶诚恐,顿首百拜以闻。


  金 丹 图 论 序


  吾自识金丹秘诀之后,累获罪于天而不自悛。又为玄书,并《悟真篇》等行于世,自心为至矣。忽有客至访,余怪其状貌非凡,静肃待之。


  或问曰:“子于金丹之道,训人亦至矣。但首尾未明,机关尚隐,后学何以为识?”


  “余自此亦不得已矣!天机至重,玄律至严。子固美言,某敢不奉。”


  曰:“子但著为一书,尽底泄露,苟有谴焉,某当其责。”


  余再拜敬服,遂失所在。余思此语,故著是书。


  天机泄则泄矣!传之者,当以至宝拜受,以有玄律焉。


  泄慢堕地狱,祸及七祖翁。


心 为 君 论


  心者,神之舍也。心者众妙之理,而宰万物。性在乎是,命在乎是。若夫学道之上,先须了得这一个字,其余皆后段事矣。故为之传。


  张子野人,身披百衲。自成都归于故山,筑室于山青水绿之中。万物罄然,而怡怡然若有所得。


  客传于市曰:“遭贬张平叔,归于山矣。”


  从游之士,丛然而至。立于庭,且泣且拜曰:“先生固无恙乎?且夫奔涉山川,逾越险阻者,于兹十年。面貌不少衰、形不少疲者,其有术乎?”


  张子曰:“吁!吾与汝言。人之所以憔悴枯槁者,谁使之然?心也。百事集之,一念末已,一念续之。尽日之中,全无顷暇。宵之寐也,则亦若无心焉,但神不存矣。吾本无他术焉,为能定心。故夫神鬼之所以测度者,吾心之有念耳,心无念,则神之灵不可得而知也。岂神不知吾心,吾亦自不知其为心,乃定之根本也。”


  弟子曰:“然则金丹之士,其静心乎?勿静心乎?”


  日:“静之一字,能静,则金丹可坐而致也,但难耳!”


  日:“夫子之言,其误后学多矣!”


  张子矍然而请其旨。


  曰:“夫子与人言金丹之道,常使人心中生意。心意为造化之主,心其能静乎?”


  曰:“子见偏耳,非吾言之所误也。君寻其平日用心,为何而动?寂然不动,感而逐通,乃吾心之用也。奔役天涯,了无居止,子之用心也。


  “夫斗极之北辰,固未始动。其所以为动者,拱辰之星耳。然拱辰之星,故不能不动。其所以动者,辰为之枢而运之耳。


  “唯其不动之中,而有所谓动者,丹士之用心也。唯其动之中,而存不动者,仁者之用心也。于不动之中,终于不动者,土木之类也。


  “心居于中,而两目属之、两肾属之、三窍属之,皆未可尽其妙用。其所以为妙用者,但神服其令,气服其窍,精从其召。神服其令者,心勿驰于外,则神反藏于内。气服其窍者,心和则气和,气和则形和,形和则天地之和应矣。故盛喜怒而气逆者,喜怒生乎心也。精从其召者,如男女媾形而精荡,亦心使之然也。心清即念清,念清则精止。吁!心惟静则不外驰,心惟静则和,心惟静则清。一言以蔽之,曰:静,精、气、神始得而用矣。


  “精、气、神之所以为用者,心静极则生动也。非平昔之所谓动也,用精、气、神于内之动也。精固精,气固气,神亦可谓性之基也。


  “性则性,而基言之,何也?盖心静则神全,神全则性现。又一言以蔽之,曰:静。


  “其所以为静者,盖亦有理。顺水行舟,滔滔腾拔。欲往海岛,不日劳形。一旦回家,思乡安静。急驾归帆,求民逆返。还家固静之道,但久违而始复,久失而始寻,一旦欲静其可得乎?当思归静之由,然后能静。此悟昨非,当求今是。非固常为,是在何处?”


  诗曰:自下金梯堕碧崖,回思阎苑几花开。向来大道今何在?野草不除荆棘堆。


  口诀:但于—念妄生之际,思平日心不得静者,此为便耳。急舍之,久久纯熟,则自静矣。夫妄念莫大于喜怒,怒里回思,则不怒;喜中知抑,则不喜。种种皆然,久而自静,岂独坐时?然平日提百万强兵,但事至则理,退则休,亦可为静之本。以此静心应接事物,谁云误事?实自灵耳。故日,以事炼心,情无他用。镜能察形,不差毫发,形去而镜自镜。盖事至而应之,事去而心自心也。


  口诀中口诀:心不留事。一静可期。此便是觅静底路.


  又诗曰:得路欲归休问远,看看信步莫烦心。云收将放金乌见,一点灵光眼内明。


  心之所以不能静者,不可纯谓之心。盖神亦役心,心亦役神。二者交相役,而欲念生焉。心求静,必先制服。眼者,神游之宅也。神游于眼,而役于心。故抑之于眼,而使之归于心,则心静而神亦静矣。目不乱视,神返于心。神返于心,乃静之本。


  神 为 主 论


  心为君者,喻乎人君之在位。一人有庆,兆民赖之。秦皇、汉武为之,则四海疮痍。尧、舜、禹、汤为之,则天下安逸,民歌太平者。何也?圣人以无为而治天下,则天下安肃。庸人以有为而治天下,则天下扰乱。盖心者君之位也,以无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元神之性耳。以有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欲念之性耳。有为者,日用之心;无为者,金丹之用心也。以有为返乎无为,然后以无为而莅正事,金丹之入门也。


  夫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元神者,乃先天以来一点灵光也。欲神者,气质之性也。元神者,先天之性也。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返之,则天地之性存焉。自为气质之性,所蔽之后,如云掩月。气质之性虽定,先天之性则无有。然元性微而质性彰,如人君之不明,而小人用事以蠹国也。且父母媾形,而气质具于我矣。将生之际,而元性始人。父母以情而育我体,故气质之性每逾物而生情焉。今则徐徐铲除。主于气质尽,而本元始见。本元见,而后可以用事。无他,百姓日用,乃气质之性胜本元之性。善返之,则本元之性胜气质之性。以气质之性而用之,则气亦后天之气也,以本元性而用之,则气乃先天之气也。气质之性本微,自生以来,日长日盛。则日用常行,无非气质。一旦返之矣,自今以往,先天之气纯熟。日月常行。无非本体矣。此得先天制后天,而为之用也。(余见神室图论)


气 为 用 说


  先天气,后天气,得之者,如痴如醉,忘寝失寐。吁!元神见,则元气生。盖自太极既分,禀得这一点灵光,乃元性也。元性是何物为之?亦气凝而性灵耳。故元性复而元气生,相感之理也。


  元气之生,周流乎身,而独于肾府采而用之者,何也?夫肾府路径,直达气穴黄庭者,一也。肾为精府,精至,直引精华而用之,二也。周流于他处则难觅,至精府而可识,三也。心气透肾,意下则直至,采之者易为力,四也。此四者,故采真阳于肾府。


精 从 气 说


  神有元神,气有元气,精得无元精乎?盖精依气生。精实肾宫,而气融之,故随气而升阳为铝者,此也。精失而元气不生,元阳不见,何益于我哉?元神见而元气生,元气生则元精产。


意 为 媒 说


  意者岂特为媒而已?金丹之道,自始至终,作用不可离也。意生于心。然心勿驰于意,则可;心驰于意,则未矣。


坎 离 说


  饮者,肾官也。离者,心田也。坎静属水,乃    也。动属火,乃    也。离动为火,乃    也。静属水,乃~也。交会之际,心田静而肾府动,得非真阳在下而真阴在上乎?况意生乎心,而直下肾府乎?阳生于肾,而直升于黄庭乎?故曰,坎离颠倒。若不颠倒而顺行,则心火动而不静,大地火坑之意明矣。


下 手 功 夫


  持心论于前,然后参下手功夫于后。


  益心始欲静,而欲念未息。欲念者,气之性所为也。此性役真性,常切于耳,目次之。修丹之士,心既无事,则彼固无由而役之矣。其所以役神者,以外物诱之耳。静坐之际,先行闭息之道。闭息者,夫人之息,一息未际,而一息续之。今则一息既生,而抑后息。后息受抑,故续之缓缓焉,久而息定。抑息千万不可动心,动心则逐于息,息未止而心已动矣。


  言未既,有笑于旁者曰:“迂哉!此叟教人无法。抑息而又不动心,得非以千钧之物,责负于人,使之不用力,可乎?”


  曰:“于且听。吾虽闭息,而又存心,则心不动,而息亦息矣。”


  又,“此固闭息之道,安保欲念不生乎?”


  曰:“至于生,则末矣。念之生也,感物而动耳。定中觉目有所睹,则神役于目矣,急收而返视。耳有所听,神役于耳矣,急收而内听。其他皆然。”


  问者日:“闻一如二,吾并知此理矣。吾虽收神,而又存心,则神收而心本静矣。”


  日:“存心者,养性也。性之始见,不存心则无所养。无所养,则终乎不见矣。存心实自收心始,所谓收神者,盖收心之余用耳。行之至久,见如不见,闻如不闻,形心相忘,合乎至道,则元性彰露而元气生矣。”


精 神 论


  神者,元性也。余前所说神为主论,盖亦尽之矣。今念夫修丹者,多昧凝神之法。凝神之法,不在乎速,故又为之论。而后画种室图,并论于后。


  凝者,以神凝于精气之内。精气本相依,而神亦恋之。今独重于神。何也?神者,精气之主。丹士交会采取,至于行火,无非以神而用气精。苟先以神凝于气之中,则气未可安,神亦未肯恋气,而反害药物矣。且神,元性也。性方寻见尚未定,摇摇飏飏,进退存亡。而子使凝之,性岂能自凝?其所以凝之者,亦气质之性而凝之也。初云质性而寻本性,是以质性而逐本性,可乎哉!


  今之为学者,多为凝神所误,何也?盖神仙有下手先凝神之说,故妄引以盲众。岂知其所谓凝神者,盖息念而返神于心之道。神归于心,则性之全体见。全体见而用之,无非神用。念念不离金丹,故丹成而神自归之,何凝之有?故曰,凝神者,神融于精气也。精、气、神合而为一,而阳神产矣。到此际此身,乃始为无用之物也。谁曰不然?吾闻于度师,度师闻于远师,远师闻于天。


幻 丹 说


  幻丹者,未静心田,遽采一阳。故斯时也,一阳奕生,非真阳也。气非元气,乃呼吸之气也。精亦非元精,乃淫泆之精也。神亦非元神,乃情欲之念也。夫人方学道,更欲为仙,得非欲念乎?以欲念而交会阳生,此幻丹之所以有也。


  精在肾府,而若采之升至于脐上,又无安顷处,故逐气而息于气穴之右。脐生于肾之缕,与气交结而止。即自曰丹。既自曰丹矣,而精、气、神用著,便是后天底物。先天之物,果3在哉?谓之黄庭、内炉、外炉、泥丸等窍,皆先天立之后始见。当此时在何处?实未之有也。傍风捉影,入海寻蟾,守株待兔,缘木求鱼,一旦败露,精荡然而去,先天又无所主。呜呼!非长生之丹,乃促命之法也。


  又有采气而上遇心血,气血凝而为物,亦曰幻丹。若此者众,故举以辨惑。

张 紫 阳 悟 真 篇



  嗟夫!人身难得,光阴易迁,罔测修短,安逃业报?不自及早省悟,惟只甘分待终,若临歧一念有差,立堕三涂恶趣,则动经尘劫,无有出期。当此之时,虽悔何及?故老释以性命学开方便之门,教人修种,以逃生死。释氏以空寂为宗,若顿悟圆通,则直超彼岸;如有习漏未尽,则尚徇于有生。老氏以炼养为真,若得其枢要,则立跻圣位;如其未明本性,则犹滞于幻形。


  其次,《周易》有穷理尽性至命之辞,鲁语有毋意必固我之说,此又仲尼极臻乎性命之奥也。然其言之常略,而不至于详者,何也?盖欲序正人伦,施仁义礼乐有为之教。故于无为之道,未尝显言。但以命术寓诸《易》象,以性法混诸微言耳。至于《庄子》推穷物累逍遥之性,《孟子》善养浩然之气,皆切几之矣。


  迨夫汉魏伯阳引《易》道阴阳交姤之体,作《参同契》以明大丹之作用,唐忠国师于语录首叙老庄言,以显至道之本末,如此岂非教虽分三,道乃归一。奈何后世黄缁之流,各自专门,互相非是,致使三家旨要迷没邪歧,不能混而同归矣!且今人以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理出两端,有易遇而难成者,有难遇而易成者。如炼五芽之气,服七耀之光,注想按摩,纳清吐浊,念经持咒,噀水叱符,叩齿集神,休妻绝粒,存神闭息,运眉间之思,补脑还精,习房中之术,以致服炼金石草木之类,皆易遇难成者。已上诸法,于修身之道,率皆灭裂,故施功虽多,而求效莫验。若勤心苦志,日夕修持,止可避病,免其非横。一旦不行,则前功渐弃。此乃迁延岁月,必难成功。欲望一得永得,还婴返老,变化飞升,不亦难乎?深可痛伤!盖近世修行之徒,妄有执著,不悟妙法之真,却怨神仙谩语。殊不知成道者,皆因炼金丹而得。恐泄天机,遂托名数事而名。其中惟闭息一法,如能忘机息虑,即与二乘坐禅相同。若勤而行之,可以入定出神。奈何精神属阴,宅舍难固,不免常用迁徒之法。既未得金汞返还之道,又岂能回骨换阳,白日而升天哉?


  夫炼金液还丹者,则难遇易成,须要洞晓阴阳,深达造化,方能追二气于黄道,会三性于元宫,攒簇五行,和合四象,龙吟虎啸,夫唱妇随,玉鼎汤煎,金炉火炽,始得玄珠成象,太乙归真。都来片饷工夫,永保无穷逸乐。至若防危虑险,慎于运用抽添,养正持盈,要在守雌抱一。自然返阳生之气,剥阴杀之形。节气既周,脱胎神化,名题仙籍,位号真人,此乃大丈夫功成名遂之时也。今之学者,有取铅汞为二气,指脏腑为五行,分心肾为坎离,以肝肺为龙虎,用神气为子母,执津液为铅汞,不识沉浮,宁分主客,何异认他财为己物,呼别姓为亲儿,又岂知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是皆日月失道,铅汞异炉,欲结还丹,不亦难乎?仆幼亲善道,涉躐三教经书,以至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靡不留心详究。惟金丹一法,阅尽群经及诸家歌诗论契,皆云日魂月魄,庚虎甲龙,水银丹砂,白金黑锡,离坎男女,能成金液还丹。终不言真铅、真汞是何物也。又不说火候法度,温养指归。加以后世迷徒恣其臆说,将先圣典教妄行笺注,乖讹万状。不惟紊乱仙经,抑亦惑误后学。


  仆以至人未遇,口诀难逢,遂至寝食不安,精神憔悴。虽询求遍于海岳,诸益尽于贤愚,皆莫能通晓真宗,开照心腑。后至熙宁己酉岁,因随龙图陆公入成都,以夙志不回,初诚愈恪,遂感真人,授金丹药物火候之诀。其言甚简,其要不繁,可谓指流知源,语一悟百,雾开日莹,尘尽鉴明,校之仙经,若合符契。因谓世之学仙者,十有八九;而达其真要者,未闻一二。


  仆既遇真诠,安敢隐默,罄所得,成律诗九九八十一首,号曰《悟真篇》。内七言四韵一十六首,以表二八之数;绝句六十四首,按《周易》诸卦;五言一首,以象太一之奇;续添西江月一十二首,以同岁律。其如鼎器尊卑、药物斤两、火候进退、主客后先、存亡有无、吉凶悔吝,悉备其中矣。及乎篇集既成之后,又觉其中惟谈养命固形之术,而于本源真觉之性有所未究,遂玩佛书及《传灯录》,至于祖师有击竹而悟者,乃形于歌颂、诗曲、杂言三十二首,今附之卷末,庶几达本明性之道,尽于此矣。


  所期同志览之,则见末而悟本,舍妄以从真。


时皇宋熙宁乙卯岁旦。天台张伯端平叔序。

孙 不 二 元 君 法 语 今 注


女 功 内 丹 七 首 注


涵真子祁峰注


  一


  不乘白鹤爱乘鸾,二十幢幡左右盘。


  鹤者,栖山林,游大泽,独善而已。至于鸾凤之属也,明王之瑞应。幢幡,仪仗。此两句要学人发心广大,不可独善,必要广度有情,同赴瑶台。


  偶入书坛寻一笑,降真香绕碧阑干。


  孙仙姑当时渡人无数,复念后来闺阁学人不知有坤道秘法,乃撰坤元之书,广布宇内,俾后来闺中英雄因书而悟而修而获解脱。


  二


  小春天气暖风赊,日照江南处士家。


  汉律志曰:少阳,东也,东者动也,阳气动于物,于时为春也,正先天炁初萌之时。考先天炁,乃生人生物之大本,故《书·大传》曰:春者出也,万物之所出也。暖风,先天炁之征候。夫万物莫非一炁之变化而成。经曰:元始以一炁肇造化而生万物之根,太一导万物敛造化而还一炁之源。是以老圣曰:夫物芸芸,各归其根。虽名万物,其实终返一源,是曰赊,以明修士至其极也,不过与道合真,同于太虚。释氏之涅槃,儒家之天人合一,莫非此理耳。以上所说,是学人最后之归属及理论,于实际修持尚无关系。苟无下句则不免为阴灵之鬼矣。日者,阳之精;江南处士,元神也;处士家,神舍也。吾人将神炁会于一处,神炁互载,则先天炁自虚无中来,玄关大启。此诗劈头从本源入手,非大力量人不克承当。或问:神舍在何处?曰:心后夹脊前便是。疑曰:吾师教人凝定神光守中抱元在中黄宫内,何故此处又曰心之后夹脊前邪?曰:乾道存神中宫无妨,坤道行之则不免血崩矣。近来有些女子修行,入手便存下田,此便大错了。


  催得腊梅先迸蕊,素心人对素心花。


  梅者,最先感阳气之木也。梅花迸蕊则一阳来复之时,乃天地之机枢也。体诸人身,系静极生动,剥极复生之象。于此时最要小心,不可稍生妄念。若学人炼己不纯,邪念不息,先天清灵之宝不免化作后天浊物。若学人不辨清浊,妄加采取,所结之丹必幻丹无疑。可不慎乎!欲得清灵之宝以结金丹,全藉炼心纯熟。是以庄子曰: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则道之所不载。


  三


  资生资始总阴阳,无极能开太极光。


  经云:道自虚无生一炁,复从一炁产阴阳。夫先天炁是万物之祖,天地之根,大道之本。阴阳者,万物之始,大道之用。夫道之本也,不可以见,所见者道之用也。故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吾人能善用阴阳,则可以还后天为先天,改凡躯为仙体。所以能者,不过将神入炁而已。


  心镜勤磨明似月,大千一粟任昂藏。


  昔者神秀曰: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五祖责其未见性。尔后慧能之学兴,只说言下顿悟,却累后来禅和子们学几句狂言便自谓已悟,哄弄愚夫,只说一悟之后便是佛果成矣,真实功夫少有人行。禅定不修而能悟得佛性邪?虽如慧能倡顿悟之说,伊自家亦在山中修定十余年。今之禅师大德只听一二次经,便说悟了佛性,诚可笑也。


  四


  神炁须如夜气清,从来至乐在无声。


  夜气一词,最初由孟子说出,其义不过午夜梦觉,一念回光,照见本来,此时神炁清和,正是由天枢中发出的。有人于此时把持得住,自然道成。然天机生发之时,非只于夜间有,若时时回光,念念在道,终日俱有天机发生。故崔公曰:一日内,十二时,意所到,皆可为。何谓至乐?如果你去问社会上一般人,其答案大约为钱财、地位、美色,这些固然是乐趣,但苦楚亦不少。所谓至乐,弃人爵以修天爵也。


  幻中真处真如幻,且向银盆弄化生。


  吾身中先天炁者,与太虚中炁同一炁也,故曰幻中真。夫此一炁包罗天地,总括乾坤,无物不在炁中也,故曰真中幻。银盆,月也,月本无光,借日生光,自初一至十五而盈,渐亏至月终乃尽灭,此正天机发现处,在人慧心自悟。


  五


  蓬岛还须结伴游,一身难上碧岩头。


  幸此诗是孙仙姑所作,若是无名氏作,则不免又作阴阳法解了。须知全真家之结伴乃结内侣,非外侣也。所谓内侣者何也?铅汞也,龙虎也,神炁也。吕祖曰:只修性,不修命,万劫阴灵难入圣。噫,修行之士或只行气运精以还丹,或兀坐终日绝思虑,不免各有欠缺。修命者难脱重浊之躯,炼性者躯壳易枯。若性命双修,则神清体健,他年跨鹤归去,得免来日之难矣。


  若将枯寂为修炼,弱水盈盈少便舟。


  古今修士不得真传,只知枯坐,用志不分,定中出神,自云得道,此神未得真阳配合,不免滞在鬼趣,虽曰鬼仙,实是阴灵,鬼篆注名,仙籍难登。蓬岛、方丈,仙家圣地,彼等阴灵无缘可上,只可在天

五 篇 灵 文


  最上一乘妙诀重阳祖师心传 清虚子录


  夫最上者,以太虚为鼎,太极为炉,清净为妙用,无为为丹基,性命为铅汞,定慧为水火,以自然造化为真种子,以勿忘勿助为火侯,洗心涤虑为沐浴,存神定息为固济,戒定慧为三要,先天之中为玄关,明心为应验,见性为凝结,三无混合为圣胎,打成一片为丹成,身外有身为脱胎,打破虚空为了当。此最上一乘之妙道,三教同源之心法,上士行之不怠,直超圣域,顿悟圆通,形神俱妙,与道合真,逍遥极乐,永劫不坏,即大觉金仙之位也。至道原来不易传,空微究理了尘缘,山头水降黄芽长,地下当升白雪填,慧月涓涓澄碧沼,玄风细细卷青烟,木性金情相交合,便是虚无太极圈。



  斯文乃金丹之至宝,非其人而不可传也,若上根上器大德之子,得遇此书,修仙之正路耳。重阳注曰:仙有五等,鬼仙不可取,人仙不必论,地仙住世长年,神仙出有入无隐显莫测,身外有身。能二其身者,是谓神仙。天仙者,列于神仙之上。学道之士,勿为中下之徒,当学最上一乘之真法,无上至极之妙道。洞晓天地阴阳,深达五行造化。阴阳二字,理莫大焉。天地日月五行,由此而化,太极既判,清气上升,在天成象。浊气下降,在地成形,木火之精为太阳,金水之华为太阴。天地日月,感二气而化成也。此二气互运于天地之间,周流不已,化生万类。然人之生也,禀父精母血,天之阳气,地之阴气,日之阳魂,月之阴魄,火之阳神,水之阴精。人之一身造化,与天地同一气也。天地乃人之大父母。悟之者超乎天地阴阳之外,迷之者罗乎苦海万象之中。不被五行之所拘、阴阳之所缚,是谓上品天仙。不悟之者,与造物同沦,悲哉。


  以天心为主,以元神为用。重阳注曰:天心才妙圆之真心也。释氏所谓妙明真心,心本妙明,无染无著清净之体,稍有染著,即名之妄也。此心是太极之根,虚无之体,阴阳之祖,天地之心,故名天心也。元神者乃不生不灭无朽无坏之真灵,非思虑妄想之心。天心乃元神之主宰,元神乃天心之妙用。故以如如不动,妙圆天心为主,以不坏不灭,灵妙元神为用也。


  以三宝为基,外三宝不漏,内三宝自合也。重阳注曰:内三宝者精气神是也,外三宝者耳目口也。须以耳目口,闭塞勿发通。目视色则神从目漏,耳听声则精从耳漏,口开言则气从口漏。视听言时动于外,则神气神日耗于内,渐渐衰老,耗尽则死。所谓固三宝者,目不妄视,耳不妄听,口不妄言。是为外三宝不漏也。目不视而神在心,耳不听而精在肾,口不言而气在丹田也,是为内三宝自合也。


  始得天人感通,先天之气,自然归之。重阳注曰:天者先天气也,人者后天形也。修仙之士,若常涵养如如不动之天心,灵妙不昧之元神,行住坐卧,摄于玄关一窍之中,自然目不妄视,耳不妄听,口不妄言,内真外应,先天之气,自然感通,归于吾身矣。


  然人之一身内外,四大上下皆属后天阴阳,惟有先天一点至阳之气,混于杳冥不测之内,至虚至灵,难求难见。重阳注曰:人之一身,外有四肢百骸,内有五脏六腑,至于涕唾津精气血者,俱是有形之物,皆属后天阴浊。这点至阳之气,即先天真一之气,谓太乙含真气是也。恍惚杳冥者指先天发生之所也。欲先天至阳之气发现,别无他术,只有一静之工夫耳。静工之道,只在去妄念上做工夫。观一身皆空,寂然不动之中,忽然一点真阳,发现于恍惚之中,若有若无,杳冥之内,难测难窥,非内非外,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


  虽然外来,实由内孕。重阳注曰:万物负阴而抱阳,人之一身四大虽属阴浊,内含一点先天元阳。本自良知良能本妙本明,因人七情六欲攻于内,寒劳暑役伐于外,以致元阳散尽而不知觉悟,随造化而沦没也。知之修炼,收视返听,忘物抱真,视听不漏于声色,妙湛不漏于念想,真精自固,元阳自充。内真外应,先天一气自虚无中而来,点化身内之金丹。故曰虽从外来实由内孕。是以母气而伏子气,神抱于气,气抱于神,当斯之际,丹田温暖,三关升降,上下冲和,醍醐灌顶,甘露洒心,钧天妙乐耳中常闻,至宝玄珠,目中常见,此乃真景象也,非譬喻也。真精既返黄金室,一颗明珠永不离,岂虚言哉。


  先天若无后天何以招摄,后天不得先天岂能变通,此乃无中生有,有中生无,无因有而激之成象,有因无感之而通灵,先后二天之气,如谷之应声。重阳注曰:先天者入于无象,后天者滞于有形。先天者真净妙明之心也,后天者端严具足之形也。先天妙明真性本来清净,无始以来,一念垂珠至今日,若不得后天具足之体招摄,则阴灵孤渺。后天具足之体若不得先天灵妙之元神,则不能变化通灵,岂能超凡入圣。夫性命者,神气之根源也。气者天一之水,神者太乙含真,性者无中之有象,命者有中之虚无。命无性不灵,性无命不立。无者是先天之性,神者真一之气也。有者后天之命,气者真一之精也。此有形阴质因一点无象阳气而生,此有形之内怀无象之真,必假煅炼澄清,方得玄珠显象,玄珠既显,采归炉内,有无混融,二气感通,如影之随莆,如谷之应声,自然心凝形释,骨丹都融,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神仙妙用,只是采取先天真阳之气,以为金丹之母,点化已身阴气,以变纯阳之体。重阳注曰:金丹在内,药从外来,实由内孕也,盖神依形生。既有此物,一点先天在人身,个个不无,人人本有。世人迷真顺情,情境既熟,爱海流浪,欲海波深。实观觉悟之者,得遇真师指示,这先天一气,药从外来依形而生,采取之法,只是忘情忘形,委志虚无,一念不生,静中至寂,忽然天光自发,不内不外之间,若有一物,或明或隐,乃玄珠成象。

高 上 玉 皇 心 印 妙 经

上药三品,神与气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存无守有,顷刻而成,
回风混合,百日功灵。默朝上帝,一纪飞升,智者易悟,昧者难行。
履践天光,呼吸育清,出玄入牝,若亡若存。绵绵不绝,固蒂深根,
人各有精,精合其神。神合其气,气合其真,不得其真,皆是强名。
神能入石,神能飞形,入水不溺,入火不焚。神依形生,精依气盈,
不凋不残,松柏青青。三品一理,妙不可听,其聚则有,其散则零。
七窍相通,窍窍光明,圣日圣月,照耀金庭。一得永得,自然身轻,
太和充溢,骨散寒琼。得丹则灵,不得则倾,丹在身中,非白非青,
诵持万遍,妙理自明。
 
论坛首页 » 个人资料 田野 » 文章发表人是 田野
前往:   
Powered by JForum 2.1.8 © JForum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