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网站
  [Search] 搜索   [Recent Topics] 最新主题   [Hottest Topics] 热门主题   [Members]  会员列表   [Groups] 返回首页 
[Register] 会员注册 / 
[Login] 登入 
文章发表人是: dao1008
论坛首页 » 个人资料 dao1008 » 文章发表人是 dao1008
发表人 内容
声律是汉语独有的一种文学体裁,是在文字上体现《周易》中阴阳相对的这种概念,形成了独特的太极文体。
声律也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它主要是儒家的修为之一。
关于儒家的修为,李兆生先生在《翰墨缘》一书中曾这样说过:
儒家在读书吟诗过程中,得到音律、声韵的振动,而使身心受益;开发潜能真慧。结合静观达理,使人聪智,则受其习。清刘熙载《艺概》中曾指出,“文以炼神炼气为上半截事,以炼字炼句为下半截事,此如易道有先天后天也。”“文要与元气相合,戒与尽气相寻。”诸如此类,举不胜举。阅读文章时,字里行间的音节韵律,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学者求神气而得之音节。
“习其道,不言其妙”,这是儒家的修为特点,由此而形成种种隐密。李兆生先生将这些隐密揭开,方使我们明了其中的内涵。
《声律真诠》中对声律中的隐密,讲的要详细一些:
乃至于古人所说“声律乃宇宙间真音”,是指汉字的发音,是人天合一的产物,也是汉语具有的力量,谈到灵性,人们会意识到佛道两家的神通妙有,却忽略了儒家“虽读不同,其意不同”的内涵深隐。
用声音振动宇宙,振动自身,则是汉语的生命力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特有的面貌,以至于明永乐十八年,九脉合真的创举,在这个过程中,梵音汉化曾是其中一个具体努力,从而使汉学中的知识更近于“万法真音”,更近于天垂之象。这似乎证同老子的道法自然。人类长期的自然生活似乎已经悟出回归自然的道理,以及开始了回归自然的伟大行为。
如果从韵律来说,是非常抽象的知识,只有经过专修才可以明了脉络。但作为蒙学教育来讲,通过学习,可以不自觉地踏上了韵律的轨迹,从而转入学识层次的过程。
“声律乃宇宙间真音”,古人的阐述如醍醐灌顶,原来声律就是“不音之音为真音”的一种体现。我们的修为基础不够,层次相差甚远,听不到“无弦曲”或“无弦琴”,而声律可以弥补这一欠缺,古之贤真大德真乃仁慈至极也。
这种“真音”也是丹道家所为,应为“以道成律”,所以才会有“用声音振动宇宙、振动自身”的神奇力量。《声律真诠》是李兆生先生为修为者洞开的又一方便之法门。
《声律真诠》分为上下卷,上卷有“真阳对韵”等内容,下卷为“一万真函”等内容,诵读或背诵这些内容“可以不自觉地踏上了韵律的轨迹,从而转入学识层次的过程。”
但是诵读的方法有讲究,主要是发声方法及声调要合乎规范,这样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这需要经过专门的学习,专修后才能把握其尺度。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狩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五色五音五味”等是人心为用,让识神主事,其所见、所闻、所得等均囿于假象之中,对于真象无从知晓,所以才会目盲、耳聋、口爽……
《西游记》二十六回中孙悟空推倒人参果树,行至瀛洲海岛求药医树,书中说了这样一句话:“世人罔究壶中景,象外春光亿万年。”假象的世界很渺小,让人闭塞;可是人们却在此中下了很多工夫,作了太多的文章。下的功夫越大,背离真象就越遥远。所谓修为就是要关闭识神,启动元神。识神有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色声香味触法也属此六识。《西游记》中说:“六识祛降丹自成”,祛褪六贼至六根清净,这就是具体的修为。若能到达“六根呈慧日”,那则是非常理想的境界了。
老庄之道是承继于黄老之学的。现代人曾经批评老子、庄子的人生观是消极的、悲观的,甚至是没落的。因为要关闭识神、摒弃假象,所以对“世人罔究壶中景”之为大多持否定或鞭笞的态度。世人不知有元神一物,更对“象外春光亿万年”无所知识,只看到关闭识神、摒弃假象的一面,而不知还有启用元神、探究真象的一面。《黄帝内经》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恬淡虚无”是关闭识神,“真气从之”是启用元神后的修为成果。不能只看到“恬淡虚无”,而把“真气从之”遗忘掉。
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再来看看《庄子》中的有关浑沌的故事。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是识神为用;浑沌“独无有”,是“人心灭而道心生”,是元神为用。凿七窍是开启识神,是人心生而道心退,元神也只能隐藏不现,只有死去了即“道隐无名”。
关闭识神,启动元神是最积极、最拼搏、最奋进的人生作为。“毫发差殊不结丹”,“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丹道修为、元神修炼是容不得一丝一毫的失误与偏差的,这其中之消息,只有过来人才能体味明白。
阴阳鱼之太极图揭示了阴阳对立互根的本质,传统学识是刨根问底之学,也就是不被白(黑)鱼的表面现象所蒙蔽,而是在它的对立面黑(白)鱼中寻求其根,即白(黑)鱼眼中之消息。
“视之不见名曰夷”,看得见的东西只是假象,真象在“视之不见”的根中,也就是“夷”或“大象无形”,传统中称之为“不色之色为真色”。
“听之不闻名曰希”,同样听得见的东西只是假象,真象在“听之不闻”的根中,也就是“希”或“大音希声”,传统中称之为“不音之音为真音”。
“搏之不得名曰微”,“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是危险的,所以是假心;道心是微渺的,虽然道心是“道隐无名”,但却是真心。又“心藏神”,假心所藏之神是识神,为假神;道心所藏之神是元神,为真神。传统中说:“不神之神为真神”,此不神之神就是元神。
真色是“不色之色”,是“夷”,是“大象无形”,更确切地说是内景。关于内景,周潜川先生有很详细的描述,李兆生先生的著作文集中,更有大量的、丰富的有关内景知识的介绍和讲解。
真音是“不音之音”、是“希”、是“大音希声”。吕洞宾在《内丹百字吟》中言“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 张紫阳在《石桥歌》中也说:“景堪羡,吾暗喜,自斟自酌醺醺醉。醉弹一曲无弦琴,琴里声声教仔细。可煞醉后没人知,昏昏默默恰如痴。”这其中提到的“无弦曲”和“无弦琴”就是真音。
元神是“不神之神”,此元神是丹道中的重要角色,丹经中说:“炼神要炼不神神”,就是说只有元神的修炼才是丹道,没有元神修炼的则不是丹道。《黄帝阴符经》中说:“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所以神也。”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从谋划、实施到完成某件事情,都是识神在起作用,这识神是很神的;可是人们却不知道,如果修成元神,就会知道识神不能称之为神了,只能是假神。
《西游记》中有两段描写,与黄老之学的内容是相通的:
其一、真假悟空打至西天佛祖之前辨别真假时,如来佛祖正在说的是:不有中有,不无中无。不色中色,不空中空。非有为有,非无为无。非色为色,非空为空。空即是空,色即是色。色无定色,色即是空。空无定空,空即是色。知空不空,知色不色。名为照了,始达妙音。
十四回开头诗: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要物。若知无物又无心,便是真如法身佛。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光涵万象。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非色非空非不空,不来不向不回向。无异无同无有无,难舍难取难听望。内外灵光到处同,一佛国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一个身心万法同,知之须会无心诀,不染不滞为净业。善恶千端无所为,便是南无释迦叶。
《西游记》成书于封真文化之前(传统宗脉封真五百年),吴承恩也是宗风脉传的一代宗师,因而才有此一部《西游记》的惊世之作。
封真文化后,传统文化的根被封存石壁,潜踪不现。虽然如此,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仍然深深的根植于人们的心中。因而明清时期没有人怀疑《西游记》的丹经之旨,这一点是深入人心,不容置疑的。那时诸多的阐释《西游记》内涵本旨的专著就是明证。
历史又向前推进了几百年,政局变换,社会动荡,使得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渐行渐远了,人们逐渐淡忘以至于完全陌生了。不能把握传统文化的本质,则只能与之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近代社会中,关于孙悟空的猴子形象曾在文坛中引起了不小的波澜。比如鲁迅先生就认为孙悟空的形象是由古时的无支祁演化而来的。
无支祁又称巫支祈、无支奇,最早出于《山海经》。无支祁乃淮涡水神,形若猿猴,颇有神通。制造的水害不仅规模庞大而且年久日深。大禹将其制服,锁于淮阴龟山下水中,从此水患平服。直至宋时,还有人于淮水中钓得大铁锁,拖至锁尽,乃出一青猕猴,发怒欲狂,后又复入水中。
胡适先生则认为孙悟空的形象是由印度神话中的神猴哈奴曼演变而来。鲁迅和胡适这两位文坛巨匠曾为此大打笔仗,成为当时文坛的一大热点。
无支祁也罢,印度神猴也罢,都与孙悟空猴子形象的写作本意风马牛不相及。不能说后来的人们治学态度不严谨,也不能说他们不够刻苦努力。但是传统文化是要有真师领你进门的,进不了传统文化的门,是无法审知其本质的。
“世人枉究壶中景,象外春光亿万年。”《西游记》中早已讲透了这个道理。按照阴阳对立互根的规律,但从表面上下功夫,仅仅围绕所形成的作品兜圈子,是行不通的。“工夫在诗外”,参透传统文化之本质,是需要有一定的功底和基本的学识的。
《西游真诠》中揭示的孙悟空为什么是猴子的这一大段内容,如果能够有所领悟的话,那么也就能够明了《西游记》作者的书写之真意。丹经玄奥高深、晦涩难懂,能够将如此高深的难解之理深入浅出地、入情入理地以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演化出来,这是《西游记》对人类的一大贡献,也是对丹道经典的一大贡献。
只有对传统学识把握了至极之精髓、至真之神魂、精微之源流,不仅详谙精熟、并能洞若观火,才能将此先天祖气——“坎中真阳水中金”拟化成具体的、与生活如此贴切的、活灵活现的生动形象,使社会各阶层的人士对此形象都有所领悟;并将此中之“至道在微”的深邃道理勾勒为一个完整的故事,使人们不仅易于接受,而且还津津乐道。
只有对天地万物的“无穷变化”都了若指掌,才能洞“知其原”,而紧紧的把握住“至道在微”的这条脉络,如此才能将故事的情节安排的至情至理,浑然天成,而又精纯不二。也只有胸中藏有万斛珠玑,才能笔墨如此纵横神驰。
现在我们再回头看看《西游记》原著中的一些描写。
其开篇之诗说:“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这是太虚呈象即无极之景象。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这是太素生形至天地判立,也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之阶段。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至此万物已成。由一气流行而形成万物,也就是由无生一生二直至生成万物,或说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关于花果山,书中是这样说的:“此山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自开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
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十洲、三岛指仙山灵岛;祖脉、来龙即生物之祖气也就是灵根。
自开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这是描述的太素生形即道生一。
描写花果山的最后两句是“百川会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百川汇处”同于人体的肾水之宫;“擎天柱”乃天之赖以所成,无此不能成天,即天之根;又是大地根,喻此为生天地之根。“万劫无移”说明此乃亘古不移之理。
关于猴子,当石猴改称美猴王时,书中说:“三阳交泰产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借卵化猴完大道,假它名姓配丹成。历代人人皆属此,称王称圣任纵横。”
三阳交泰产群生:泰为地天泰卦,上为坤下为乾,即“天地氤氲”之意;“产群生”即“万物化醇”。
仙石胞含日月精:“仙石”即“元始以一粒宝珠证道”之“宝珠”;“日月精”即真阴真阳,也是元阴元阳。
借卵化猴完大道:即由“卵化猴”蕴含了“至道在微”的全部道理。
内观不识因无象:内景功夫不精纯者不能洞明此中之造化。
外合明知作有形:是在洞知其深邃之理后而将此先天祖气拟化为猴子的外部形象。
历代人人皆属此:归结到人身上,点明了此乃揭示丹道修炼之理。《黄帝内经》说“人始生,先成精”,此精是先天肾水,是祖气,而用猴子的形象以喻之。或者说人人都有一个孙悟空,若能道心开发,则人人都能够“心性修持大道生”。
称王称圣任纵横:此“王”乃“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之“王”,是传统学识的领路者和带头人;“圣”即孔圣人之圣。能够明了此先天祖气而修为之,则称王称圣都不在话下了。
美猴王参仙访道,登上筏子,去往南澹部洲时,书中有这么一句“说破源流万法通”,其意思是说能将“灵根孕育源流出”的深邃之理揭示透彻,那么一切道理都可以明了。“说破源流”也就是开通“玄关一窍”而洞明“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又“一窍通时百窍通”,“玄关一窍”开通,则“百脉支流”皆通,所以必定是“万法通”。
书中第二回末尾,众猴闻之姓孙,嚷道:“大王是老孙,我们都是二孙三孙细孙小孙,一家孙,一国孙,一窝孙矣!”此时,书中又说了这样一句“贯通一姓身归本”,此“姓”应为“性”,是“贯通一性身归本”。
祖师给猴王取姓为孙,是因为“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原来这姓孙是“正合婴儿之本论”。婴儿乃元神,是丹道修炼的主人翁,是修为的主宰。性命双修的性功就是此婴儿或元神的修为,它来自于先天,称为“先天真性”。祖师说:“不是这个性,你父母原来姓什么?”这是正话反说,说“不是这个性”,这是着重强调,让人弄明白正“是这个性”。书中第一回末尾说“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鸿蒙初辟”是“道生一”;“原无姓”是说此“性”是由“无”中而生,所以说是“贯通一性”;只有“打破”此中之“顽空”,方能“悟”得其中之真“空”,而明了此“贯通一性”;只有这样,悟空之猴身才能归结到根本之处,而达到“归本合元神”(二回题目语)。
一阴一阳之谓道,一文一武也是一太极,修为要文武兼修,缺一不可。
李兆生先生的《翰墨缘》是1992年出版的,是作为《统元楼藏真丛典》的首本面世的。我们拿到这本书时,是在1993年。当时对大家的要求是至少通读50遍,有些章节背诵下来更好。《翰墨缘》主要是介绍“以丹力入书”的修为内容,书中的各字体的范字较多,要求大家以书为帖,多做书法练习。
当时有很多小故事,有的人把《翰墨缘》放在枕头下,睡觉时感到有光亮、有气流等进入身体;只有小学文化的人,通过诵读《翰墨缘》,竟然连续作了很多的诗作;有些学生诵读了《翰墨缘》,在文科理科学习方面皆有很大改观……
《统元楼藏真丛典》第二本是《真元宝笈》,是各种武功武法的详细介绍。内中有很多的功理和功谱,对此书的标准也提高了,要求至少通读80遍,学过的练过的功法的谱文要求背诵下来。
后来的《声律真诠》要求更高,通读100遍,其中的内容皆可背诵。
《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有三卷本,内容更加详实深邃,当时大家都很向往和好奇,都想马上开始太极拳的修为。而这时对大家的要求是先熟读书卷,领会太极拳的精神实质,在此基础之上,按照书中的图例,一式一式的站桩,站到开游桩了,与书中的动作对照检查,能与书中相合,就可站下一式;如果不能相合,就要继续站桩,直到与书中相合为止。熟读的标准是都什么呢?恐怕通读100遍也难达到。
时至今日,李兆生先生的专著已经有很多了,不能再像当年那样,对每一本都规定的很详细。但是通读专著这一点没有变,最低的要求是要把李兆生先生的所有著作都通读50遍,这个标准不算太高,可也不是很低。
这样的要求和做法,有没有什么意义呢?是可做可不做还是必做不可的?
在多年的实践之后,深深地体会到这是必做不可的,非此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传统的学识是一以贯之的,传统的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但是明朝时,宗风脉传有“封真五百年”之举;在后来的反清复明运动中,清朝大内对武林力量的惨烈剿杀,几乎使武林的种子都绝迹了,因而又有“封法三百年”之为。继之而来的历史的不断颠簸和动荡,更使得文武两方面都在社会上沉迹不现,致使人们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陌生、越来越难以辨识了。再后来西方文化的不断渗入,并渐渐占了上风,使得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面貌已经模糊不清,无从辨识了。
前个时期的气功潮中,确也泛起了风起云涌的传统文化的波澜。但是当时多是一些皮毛功夫,得传统文化实质者少之又少,流有各种弊害者却比比皆是。以至于到今天闹出了杨振宁炮轰“易经”,指责“人天合一”的思想束缚了中国人的现代科技发展的脚步;吴文俊和何祚庥两位院士也公开说“阴阳五行论连伪科学都算不上”;而方舟子更是放言“张仲景的医学知识比不上今天任何一名正规医学院毕业的学生”。虽然这些人的言论举动曾在社会上引起一个时期的震动,但是传统文化的魅力太强大了,使得人们不得不心仪和向往。而这时于丹又接连作出了《论语》和《庄子》的心得。虽然于丹与前几位的抡起大棒剿杀的态度截然不同,是以信奉和推崇传统文化的姿态亮相,但是于丹并没有真正掌握传统文化的本质,甚至有些内容与传统文化南辕北辙,有些几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虽然于丹的影响已波及海内外,但充其量不过是哗众取宠、信口开河的一出闹剧罢了。这些社会现象也折射出要学习、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
如何能尽快的进入到传统文化的境界之中,如何能真正认识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呢?通读李兆生先生的著作不失为一条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所以通读是必不可少的。
多少年过去了,李兆生先生的著作有的却也通读了许多遍,有些内容也能够倒背如流,在这样做的同时,学识上的进步,功夫上的长进是可以看得到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一文一武则是功夫中同等重要的两个方面。有时在练功中突然开窍,刹那间明白了李兆生先生著作中的某句话或某个内容;有时在通读中同样也会突然开窍,刹那间明白了功法功理中的某个方面或某个层次。功夫就是在这一文一武的不断动静开阖中,一天天长进的。
玉环桩中说 “散为百脉支流,合为玄关一窍”,百脉支流皆有关窍,将这些大大小小的关窍都打开之后,最后才能开通“玄关一窍”。在书籍的通读与背诵中,也是经过了初期的懵懵懂懂,到不断开窍,后来就能够心神相会,与之产生共鸣,身心两方面都得到振动,最后与书中之论相合。
相合的多少,是由修为的层次决定的。层次低合之少,层次高合之多。随着修为的不断长进对书中的内容也会有不断的深入理解,这叫常看常新。
现在回过头来重新看这些书籍,真是字字珠玑、句句祯瑞。从中可获取的益处是无限的,这些书籍就是传统文化的无尽宝藏,能从万千之中得之一二,已是人生之大幸。
关亨九先生说:何为真知?即不知之知也。对于一切事物我本不知,但偶然自知,既不是所学而知,也不是读书所知,然而与所学书本上相吻合,这才是真知,这乃先天之知。至于学而知之,乃后天之学也。人以未学为失,我以未学为得。失之于俗学,不可惜。失于真知,则可悲(摘自先生专著《武当修真密笈》)。
在《易解玉环桩》之文中讲到:“人们所感知、所学习的知识分作两个方面,一种是先天的,一种是后天的……先天的称为智慧,后天的才叫知识。知识和智慧两者要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完美的世界。
“知识是人出生以后,通过对周围各种事物的接触,通过进学校学习,学会了原来不懂的东西,这些通过学习而得来的学问就是知识。
“在人类本体,还有另外一种就是智慧。智慧也叫做真知……知识是学来的,是后天学而知之。而真知则是人体体内的自我,是灵性。现在科学所说的灵性学,就是人体真如智慧在闪光,也就是丹道学里说的‘先天一粒真种子’在闪光。闪光的智慧不是学而知之,而是偶然而知。”
传统文化不是研究出来的,也不是探讨出来的,而是开关通窍后的开悟所得,传统文化是先天智慧的结晶。
先天智慧是人体固有的,是与生俱来的。只不过人在后天“作茧自缚”,自己捆住了手脚,并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修为就是要祛除这些障碍,修持真正的自我,还自己于本来面目。
为什么说“文有多高,武有多高”,只有在武功修为中开通了血脉,人的神思才能通畅条达;反过来,文的修为能够通慧达智,武功自会飞跃腾达。因为文武组成一太极,是修为中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两个方面。“剖开一物分阴阳”,文武本来同属一物,只不过是同一事物在两个方面的不同展现。
“文如其人”,是说修为层次的高低,会在文作方面有所展现,看其文理阐述,就可审知其修为的层次。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真师者,一句话就可在“玄关一窍”处指明方向,而未有修为者只能在万物的表面去揣摩、猜测,甚至是臆想。
“攒簇五行”是丹道中的专有内容,其主要内容是:“金木水火土,天之宝也,即人之宝;天之性也,即人之性……合和其性而互为相生,则金生水,水中之真阳又能生金之阴,金之阴反能生木之阳,金木交并而为宝。木生火,火中之真阴又能生木之阳,木之阳反能生水之阴,水火既济而为宝。交为母子,迭作夫妻,而共护其宝矣。此之谓攒簇五行。”
攒簇五行主要有两宝,即“金木交并”和“水火既济”。
《横运太极手》的动作很简单,但其主要的修炼内容也是“金木交并”和“水火既济”。
李兆生先生是这样解释“金木交并”的:“在金木水火土这五行的关系中,如果把金木这两种气合并在一块就是《修真图》中说的龙虎大丹。金和木在卦象中就是东与西,在物象则为青龙和白虎。丹经中说‘西方白虎正猖狂,东海苍龙不可挡,两者捉来令死斗,化成一片紫金霜。’在人体中,肺属金,肝属木,把肝、肺两脏的脏液、脏源之气收敛在一起,可以产生质的变化”。
“水火既济”的解释为“人们在睡觉时,心火下降,肾水上腾,水火既济,就形成一种非常祥和的状态。五行中的土对应于人的器官为脾与胃,‘万物土中生’,只要人能增进饮食,就能增加体内的元气,健壮身体。横运太极手正是调节这五行的关系,使人体内的心火下降,肾水升腾,形成水火既济,又调解了中宫脾胃。”
五行关系中,金克木,明明是相克的两种物类,却硬要将它们聚拢到一起,不仅是要使之合处,还要让其金木交并成为一宝,这种难能可贵的作为只有丹经武学才能达到。
火性上炎,水性下润,而要使心火下降,肾水升腾以达到心肾相交,这需要有相应的素质和能力。现在有很多人患失眠症,睡眠质量不好,其本质就是心肾不交。又水克火,俗说“水火不相容”,能够使水火既济成为又一宝,这也是丹道之内容。
《河图》中,金木水火分居四方,土居中宫。金木交并、水火既济似乎与土不沾边。其实不然,金木交并要结聚于中宫,水火既济也要中宫起作用。这虚空于中的土在攒簇五行中是至要所在,无土则无攒簇五行之为。
这诸多的难能之事和深邃之理,在“横运太极手”的功法中解决的非常简易和完善。这动作非常简单的“横运太极手”原来有如此神奇的非凡之效。
吕洞宾说:“培后补先是固精养气凝神,体用兼全,三才各得,后还精于生精之所,还气于生气之所,还神于生神之所,以后天至足补先天不足也。”
“还精于生精之所,还气于生气之所,还神于生神之所”,指出了丹道修炼最终都要“返还归于一”,即达到“混元抱一”,而混元球是这方面的专修。
混元球从采气充形入手,将宇宙自然界的先天元气,经过气化采集到自身,聚气以充形骸,继续修炼使体内的真元之气得以高度聚集凝敛,而还原为混元一气,继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达到再造精神。
混元球也指引了太极拳的修炼之理。太极拳做为丹道的外功,多以外在的球形运动做为团敛元气之用。所以李兆生先生指出“混元球实为太极拳之本,学太极拳必须精于混元球。”太极拳能够再造精神,其道理是在混元球中阐发的。

我因从小体弱多病,文革前真遇到一些好中医,可惜现在都不在人世了。我是几十年的老病号,几十年求医问药的经验是,祛病强身的最好办法是练丹经武学。你试着练金锋抖肘、金龙三式、玉环桩试一试。另外,我因为中西药全部过敏,已经多少年不进医院的门了,这方面无法给你更好的提议。

谢谢你的鼓励!

补充一点,循经太极拳中两脚落地几乎都是平行的。所以,手挥琵琶站桩时应注意这一点。

人生病的原因之二中谈到“能够担当丹经武学的辅导教师或代师传法者,必须经过严格审查,得到李兆生先生的首肯才行得通。“北京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是李兆生先生亲自把关的教学机构,中心的那些老师是带师传法者,有这两方面的条件保证,同李兆生先生亲授的效果无差,你的亲身经历已经验证了这一点。

你曾经做过化疗,说明你是病弱之体,这更需要你牢牢把握自己。把握的好,灿烂的明天一定是属于你的;把握不好,则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传统法乳、脉传武学只此一家,别无分店。让其它的一切说教、一切宣传都到一边去吧,我们只有坚定的在这唯一的一条道路上走到底。
我可是没有一步步来,上来就学习的循经太极拳用了2天时间学完,以前没有任何基础。练了3月。一天1小时,感觉很好。”对此,再谈一下看法。

在“人生病的原因之二”帖中曾说过“除非是李兆生先生亲自把关的教学安排可打乱次序学习,否则,不仅不能收到理想效果,还会留下各种后患。”

李兆生先生亲自把关的教学安排有哪些呢?除了李兆生先生亲自举办的各类专修学习班外,只有“北京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的面授与函授教学了。除此之外的其它一切活动都不在此列。

为什么李兆生先生亲自把关的教学课打乱次序呢?在《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一书的P25有这样一段话:“我决定一定要把《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写出来,奉献给大家,留给我们的后人。但要在保持其原貌上的基础上能让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循经,在动作的精微转换处使动作利于循经,把原来没有循经的动作赋予有循经生命的动作,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使人身十二经脉气血运转流行,招招式式都应促使脉络之阴阳流注合度。按照《子午阴阳循经图》,我不止几十遍几百遍的每个动作,体会阴阳气脉,行经是否平衡,经过多次气脉行经之后,用笔记录下准确无误的符合循经的动作,又一次次的修正、完善,直至最后定型。为使二十四式能循经,以自身体会做这种艰辛的探索,这两年多的甘苦是常人想象不到的。”

这只是简略地介绍了一下,也让我们体会到脉传武学的严谨与高深。传统武学的每一点每一滴都是历代祖师们如此无私奉献的心血结晶。

我们再来看看1993年所出的当时的内部刊物《国术交流》第一期上,李兆生先生说过的一段话:“收徒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徒弟拜师时,‘嘣儿’一个头磕下去,我的法座上就会‘咔嚓’一声掉下一瓣来。掉下来的这一瓣就像小船一样,上面载着一粒徒弟的真种子。这是用我多年修真的心血结晶化成的法船。所以,就像孩子是父母的骨血,是从父母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一样,徒弟也是从师父身上分出来的一块修真的心血结晶。每收一个徒弟之后,我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修炼,才能把法座上残缺的部分重新补上。”这仅仅谈到了收徒弟时的这种情况,那么学员又是如何呢?李兆生先生讲课时常说“深浅同源”、“深浅同真”,就是对参加学习班的每一个学员,都要审视其既有条件,给予其适当的法力协助,使新的老的不新不老的每一个学员在学习班上都得到一定的收益和提高,而达到办班的目的效果。每次学习班结束后,李兆生先生都如同大病一场,要很长时间才能将身体恢复过来,学习班的人数越多,恢复的时间越长。

通过上面的两段内容,使我们明白,李兆生先生所传授的每一招每一式,每一步每一层次的内容,都是先有了千百次的修习经验,对其方方面面的发展变化,动态演化等都了若指掌,然后才能开展教学活动,并将自己的修为成果分给受教者,而自己则要承受莫大的牺牲。所以李兆生先生可以打保票,所教授的内容百分之百,甚至万分之万都不会有副作用。

李兆生先生已在社会上教学授徒二十余年,得到传授者成千上万。其中有些人自我感觉良好,自以为功夫已经了不得了。于是也广招学员,广纳门徒,其实这都是经济利益所驱使,眼中看到的只有金钱。而有些不明真相的人甘愿拜其门下,也有些人明明知道真相,却认为那是一条捷径,在短时间内就可一步登天。可是实际结果呢,这些人不是罹患各种疾病,就是出现种种偏差。那么这时候那些教功者呢?不是推脱塞责,就是溜之大吉。因为说大话容易,而造成的后果却无能招架。到了这时候有些人才想起来要找李兆生先生。面对这些枉自菲大的胡作乱为者所造成的后患,李兆生先生不可能也不应该收拾这些乱摊子。由此,才有了《武当》杂志封底广告末尾的“武当太乙铁松派十三代掌门和武当真宗丹脉第九代传真李兆生先生敬请读者注意”之文,虽然只有短短的百十多文字,可是在他的背后,不知有多少稀奇古怪、五花八门、令人痛心甚至啼笑皆非的故事。直至今日,这些故事仍然在重复的上演着。

说到这里,无忧乐境学友不知明不明白“我可是没有一步步来,上来就学习的循经太极拳,用了2天时间学完,以前没有任何基础。练了3月。一天1小时,感觉很好。”这其中的道理了。你是多么的幸运啊,能够得到李兆生先生的亲自关怀,真乃三生有幸。虽然,你没有筑基功和必修功的基础,可是,李兆生先生给你填补上了,而你却无知无识。尽管这样,你却只练了三个月就停下来了,这样你把你当初得到的那些无价之宝又白白的浪费掉了。这样是不是太辜负李兆生先生所付出的那一番心血了,同时也与你当初学习循经太极拳的初衷有些背离了。

以上的一点看法,不知当否,愿与大家探讨。
关于《循经太极拳的修炼要点》的几点补充说明

三、传统武学的修炼层次
《真元宝笈》P414有“功法可分为五种修炼层次”的内容,这五种层次分别是筑基功、必修功、专修功、精进功和归一功。丹经武学和少林禅宗武学中的功法都可作为筑基功、必修功和专修功等来修为,而循经太极拳则是属于专修功的内容,所以它应该是在有了筑基功和必修功的基础之后再开始修炼的。

筑基功、必修功修炼多长时间才可以修专修功呢?筑基功和必修功都可以长时间的、大运动量的修炼,也可作为专修功来专门修炼。而专修功可以先打好基础再练,也可以边打基础边练。也就是筑基功、必修功、专修功穿插起来练。具体的做法,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环境因素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出最佳方案来。
关于《循经太极拳的修炼要点》的几点补充说明

二、有病的人应该如何修炼循经太极拳

有病的人可以修炼循经太极拳,如果你每天有几个小时的闲暇时间,并且在半年、一年甚至更长时间里不受外界干扰,专心致志此项专修,对强壮身体是有益无害的。如果没有这些优越的条件,就要选择合理的安排。丹经武学中好多功法可以达到显效、奇效,甚至是速效,效果要远远好于循经太极拳。

《真元宝笈》P407中这样说到:“近年来的实践中,无论男女,甚至身体虚弱的人,都可以练习,只要是能扶着墙勉强的走上三五步,这样体质的人都可以练玉环桩”,“后来好多有缘由于后天色身虚弱……也可以通过玉环桩的专修来入门”。“色身虚弱”是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体质已经有了不少的伤损,这已说得很明显了,体弱多病之人修炼玉环桩是比较理想的。从这点来看,玉环桩可以说是救命的功法。

另外,棚捋挤按称为太极拳的“混元四手”,而玉环桩就是混元四手的专修。有的人炼玉环桩,近二十年来未间断,有的人一次能推上四五个小时……玉环桩也是“活步太极拳”的具体体现。
看看
“虎坐抱球”的动作是:一腿屈膝支撑身体——传统武学中称为“虎坐”;屈左膝为左虎坐,屈右膝为右虎坐,另一条腿的足尖点地收在虎坐腿的足内侧;双手在身体虎坐一侧分上下作抱球动作,与虎坐同侧之手在上,掌心向下为按球,另一手在下,掌心向上为托球。因为“虎坐”有左右之分,所以“抱球”也有左右之分。

“虎坐抱球”是坐,如果高了是立;如果低了是蹲。“凤点头”应距另一只脚约一拳左右。

关于抱球,循经太极拳中有三种:一种基本上与身体平齐,与身体成180°角;一种在身体正前方,与身体成90°角;还有一种在身体侧前方,与身体成45°角。

“野马分鬃”与“揽雀尾”中的“虎坐抱球”是180°角的球,“白鹤晾翅”中的“印盒掌”是90°角的球,“玉女穿梭”中的“太极抱球”是45°角的球。

虽然“虎坐抱球”是180°角的球,但其中还有些细致要求。在“野马分鬃”的《内脉循经谱文》中很明确的讲到:

按掌玄英动大指,中府云门紧相连;
托掌心经居肝脾,外展金风正循传。

谱文的详细注解请参见《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一书。
具体的说,上按手之大指距身体有一拳之隔;下托之掌的掌心要与按掌掌心相对,或者说两掌心的连线应垂直于地面,这样托掌与身体也有一拳之隔。

关于“虎坐抱球”的站桩,希望你能参照书中所论多方探讨。

“手挥琵琶”的两只脚都是平落地面。这在操演谱文中有交待,如“左出半步足放平(前落之脚)”;“手挥琵琶虎右坐(后坐之脚)”。

在《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书中的动作讲解中也交待的很明白,“(图5),此为手挥琵琶之势,右掌后移守居中宫。虎踞右坐”。

关于“虎踞”,书中是这样说的“(图2—2)。身体左转,左足向左方伸直,右腿‘虎坐’步,又称‘虎踞’。”

关于“手挥琵琶”两手的动作,可参见《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卷二中“坐步琵琶”的动作讲解。

“手挥琵琶”的内脉循经谱文有“长持虎威壮腰腿,内滋肾气育真元。平送眉目降肝火,静运金风期永年。”希望能作为参考。“手挥琵琶”作为站桩,要左右轮换,基本持平,即不偏不倚。

另外,国庆节期间,北京培训中心有教学活动,你知道吗?
《西游记》是小说还是丹经
《西游记》是小说,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但同时《西游记》又是一部丹经。这样说,人们恐怕很难接受。
传统中有许多文学作品都与丹道学识有着扯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的关系,而《西游记》则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不是笔者的杜撰,而是古人早有的定论。明清时期有《西游证道书》、《西游真诠》、《西游原旨》、《通易西游正旨》、《西游记记》、《西游阐微》… …一些专著,就是专门揭示和讲解《西游记》的丹经之旨的。
但是《西游记》又确实是一部故事合理的、情节完整的、顺序系统的、典型的小说体裁。这一点儿也不稀奇,因为传统中用文学手法来阐述丹道之理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也是传统文化的一贯特色,只是我们对此还难以认识到。
《西游记》阐述丹道之理的具体手法,在传统中称之为“因理而设象,以象阐其理”。就是将那些无形的、难以捉摸的丹道经典理论以具体的形象描绘出来,然后再用这些形象将丹经理论演示明白。
《医宗金鉴》中说:“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乘气动静生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未有天地气生形,已有天地形寓气。”天地是有形的,而在天地未生之前都是无形的。有形的天地是由无形的“气中理”生成的,即“未有天地气生形”,所以依据此理而形象的描述其所生成的物象,这就是“因理而设象”;“已有天地形寓气”,具体的物象之中隐含有其生成之根即“形寓气”,所以可以从具体的物象之中,探究出其根源之理,这就叫“以象阐其理”。
比如,《西游记》中以住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的须菩提祖师隐喻道心,这是“因理而设象”;而以须菩提祖师的种种行为来揭示“道心惟微”之理,这是“以象阐其理”。
《庄子•逍遥游》中讲过一个故事,肩吾很不屑于接舆的一段话:“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肩吾认为这是些狂言痴语而不可信,“吾以是狂而不信也。”连叔告诉肩吾:“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
接舆讲的是丹道家的境界,而肩吾没有丹道修为,即“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连叔的一番话,就是对《道德经》中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狩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的最好的注解。
《西游记》与丹道的不解之缘
《西游记》与丹道修炼有联系吗?这个问题,原著中有很明白的答案,只要我们稍微留心一下,这个问题是很容易解答的。
孙悟空在三更时分单独拜见须菩提祖师,祖师说:“难!难!难!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闲。不遇至人传妙诀,空言口困舌头干。”“莫把金丹作等闲”一句,已明白说出须菩提祖师传授的乃是金丹大道。还说:“得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赏明月。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
在这之前,当石猴改称美猴王时,书中有诗云:“三阳交泰产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借卵化猴完大道,假它名姓配丹成。”“借卵化猴完大道”,说明孙悟空的形象是为阐述金丹大道而设计的;“假它名姓配丹成”,孙悟空的名与姓也是用来阐述丹道之理的。
孙悟空与丹道的关系比较好理解,那么唐僧取经也与丹道有关系吗?
二十三回开头说:“这回书,盖言取经之道,不离了一身务本之道也。”此时师徒四人和白龙马已全部出现,取经的角色已经齐备了,书中于是于此时点名取经之实意。“一身务本之道”,即“修身养性”之意,与葛洪说的“内以养身,外以祛恶”之意是相同的。所以“一身务本之道”就是丹道修炼,也就是“取经之道”是丹道修炼。
三十一回开头说:“经乃修行之总径,佛配自己之元神。兄和弟会成三契,妖与魔色应五行。”
“经乃修行之总径”,其意为此经为丹道修炼者指明了方向,西天取经便是天下修行者都要走的道路。
“佛配自己之元神”,“元神”是丹道修炼中的特殊角色,也是丹道的专有之物。能够见到元神,标志丹道修炼已成,也就是西天见佛,标志丹道成功。
“兄和弟会成三契”三个徒儿的形象描写是为了揭示丹道修炼的内容而设计的。
“妖与魔色应五行”,取经中遇到的一切魔怪,是描写了金木水火土这五行在丹道修炼中的种种不同表现。
在取经的过程中,书中也不断地点明丹道这个主题。
第四十六回悟空与虎力、鹿力、羊力大仙斗法后书中说:“人身难得果然难,不遇真传莫炼丹。空有驱神咒水术,却无延寿保生丸。”
在第四十八回末,书中云:“误踏层冰伤本性,大丹脱漏怎周全?”
五十六回末:“心有凶狂丹不熟,神无定位道难成。”“心有凶狂丹不熟”与老子说的“驰骋狩猎,令人心发狂”的意思是一样的,心狂的后果是丹道受挫折。
五十七回中间云:“身在神飞不守舍,有炉无火怎烧丹。”
五十八回末:“神归心舍禅方定,六识祛降丹自成。”“六识祛降”即“祛褪六贼”。
五十九回开头:“收来安放丹炉内,炼得金乌一样红。”
六十一回近尾:“火煎五漏丹难熟,火燎三关道不清。”“五漏”通常指五脏受到伤损。
八十三回题目:“心猿识得丹头,姹女还归本性。”
九十一回开头:“若教自在神丹漏,才放从容玉性枯”。
九十二回中间:“大丹自古宜长守,一失原来到底亏。”
九十三回近尾:“大丹不漏要三全,苦行难成恨恶缘。”
九十九回中:“古来妙合参同契,毫发差殊不结丹。”《周易参同契》是东汉魏伯阳所作,被誉为“万古丹经王”。
到九十九回,已经取经成功,见到佛面,所以书中还说:“秉证三乘随出入,丹成九转任周旋。”“丹成识得本来面。体健如如拜主人。”

《西游记》中美猴王参仙访道,所拜的师父须菩提祖师住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书中描写了此山此洞的形状;由杨洁导演的电视剧《西游记》中也有具体的山和洞。“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有没有其它的含义呢,《西游记》的写作原意又是什么呢?
先来看看“灵台方寸山”。“灵台”有几种解释:一、建筑,周文王建过灵台;二、有灵台星;三、有灵台县,在甘肃省。除此之外,在《辞海》和《辞源》中都还有一种解释,灵台是指心,因为“心有灵智能任持也”,所以称心为灵台。
人体后背有灵台穴,属督脉。这灵台穴有特殊之用。李兆生先生在《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一书中有《天轮地煞图》,文中说:“在《督阳玉照图》中,上轮又有‘灵台’、‘肩井’三穴。‘灵台神室’之属是元神必操之地(过去庙中所见之神像佛像,亦是在背后灵台之处装藏封金)。”(《天轮地煞图》由《壬阴玉照图》和《督阳玉照图》组成,载于《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卷三)古时候,“灵台”喻心是很普通的知识,只是进入到了现代,人们对此有些陌生了。
“方寸”的意思要明显一些,本意是“一寸见方”,后引申为指心。“心为方寸之地”这句话有时还可以看到;“方寸大乱”是指人在重大变故面前,心中完全没有了主意,乱了章法。
所以“灵台方寸山”这句话是指心。
再来看看“斜月三星洞”,这句话也是指心,只不过是从“心”字的笔画特点上去描述的。“斜月”是指心字的斜钩一画,“三星”是心字的三个点画。
虽然汉字从甲骨文起经历了几个演化阶段,但是心字的这种笔画结构已有一千多年了。
“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分别从两个方面描述了心的意思,但是这个“心”却是大有讲究的。美猴王为什么要参仙访道,是因为在喜宴间忽然忧恼:“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人天之内?”书中说;“大王若是这般远虑,真所谓道心开发也!”“道心开发”说明此心是道心而非人心。
唐僧在取经起步时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这是讲的人心。“人心惟危”,取经路上为什么遇到那么多的妖魔,都是以人心为用而造成的。要除掉这些妖魔,就要“心灭”,人心灭而道心生,由此才能祛褪六贼。
《西游记》在八十五回的前半部分也明确的说到:“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你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在《周潜川——当代以道成医者》一文后有跟帖提问:“先天肾水”可以認同為先天真火(陽)。因先天陰陽未分,二者同為一氣,此“先天肾水”非后天陰陽(水火)對峙之水。——所提的问题牵涉到的内容比较庞杂,也很深邃,现试解答如下。
一、关于先天肾水
先天肾水是人产生生命的基础,没有先天肾水就没有人的生命可言。此先天肾水也是“天一生水”之水,水数为一,是第一个生出来的,然后生木生火生土生金,而有五行之全。水为生之祖,有水才能生出万物。所以说“水为三才之主”,又说“万物水中生”。
李时珍说:“水者,坎之象也。其体纯阴,其用纯阳。”肾水属坎,坎中有真阳,所以又称先天肾水为“坎中真阳水中金”。此“坎中真阳”又称作“命门之火”、肾气;因为它是生物之祖气,又称先天祖气、先天一气、真一之气、混元一气、先天元气、真元之气……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中言:“人始生,先成精。”此精就是先天肾水,是人身体中最精微的生命力,是最宝贵的精华物质。又“肾藏精”,此精也就是先天肾水,是先天真精,若把它认为是生殖之精就大错而特错了。生殖之精是后天之浊精,先天真精又称元精。“精乃元气之根”,在运化的过程中精转化为元气,而推动元气的运转,所以说此精是推动元气运转的动力。
元气的足与亏,是由元精的质量好坏所决定的。《黄庭经》中说:“含气养精口如朱”。这是节精保气的很高层的修为。关亨九先生唇如涂朱,有人问“爷爷,你涂的什么唇膏”,关亨九说“我什么也不涂,它就是这个颜色”,关亨九先生是当代修为的典范,九十多岁仍然唇如涂朱,这是其修为层次的鲜明的标志,它是任何一种化妆品也伪装不出来的。
说到元精元气,就该谈谈元神了。因为精气神乃修为中之三昧,“三昧真参法”是李兆生先生著作中和讲课中的很重要的内容。
元精元气元神是指先天真精真气真神,它不是后天的生殖精、呼吸气、思虑神。我们在练功中,要使元精和元气在体内运化使它升华,提高它的质量。元精经过升华后转化为元气,继续升华,元气进入颅腔,就由气转化为神。这三个阶段就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完整修为过程。
有人把元气与呼吸的气连系在一起,这也大错特错了。呼吸的气在传统中称作“风”。气功潮中有好多“气功大师”都在呼吸之气上大做文章,这是多么的可笑啊。那么后天之气是什么呢,是我们在饮食中所摄取的水谷之气。
中医两大基础理论,经络论和气化论,气化论讲的就是先天后天之气。而先天元气是其主要的内容。《难经》一难说“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得八百一十丈。”这是讲的真气在体内的振动规律,它是气化论中的精微内容,也是循经流注中的精微内容。
关于元神,传统中认为“脑为元神之府”,也就是脑中之神为元神,而心中之神为识神。元神者无私无虑,自然虚灵; 识神者有思有虑,灵而不虚。《修真图》中说“心不动,精自固;身不动,气自园。”所谓“灭人心生道心”,就是祛褪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识神,达到六根清净,虚灵不昧之元神就自然显现了。
先天、后天的精气神又是互相关联的。先天为根,后天为用。若后天的精气神用之过度,就会伤损到先天的精气神;若后天的精气神充足饱满,就可补充保养于先天。
吕洞宾在《金丹心法》中有这样一段:“培后补先是固精养气凝神,体用兼全,三才各得,后还精于生精之所,还气于生气之所,还神于生神之所,以后天至足补先天不足也。”真是言简意赅,将修为的本质揭示的精辟透彻。
培后补先:即培植后天补充先天。这是丹经武学的具体修为之法,“修墙补屋”是其入手之处。
固精养气凝神:不仅不能使精气神有所散失,还要使其达到充实坚固。
体用兼全:体是根本,用是外在表现。按阴阳之规律,体与用是相对的,用必耗散其体。只有在丹经武学中能达到体用兼全。即《道德经》中“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黄庭经》中说的更简洁明白“知雄守雌可无老,知白见黑急自守。”
三才各得:这里指精气神三者不仅得到了完善的运化并且还具备了足够的功能境地。
还精还气还神:耗散、保持、返还精气神是人生命活动的三种状态。耗散是通常的生存状态;保持属养生的范畴;返还就是丹经武学的修为。
《修真图》中说“顺则凡,逆则圣。”“顺则凡”就是通常之态,“逆则圣”则是修为之法。
生精生气生神之所:这是返还所至之地,精气神都由先天一气所生。“精乃元气之根”,精与元气是息息相关的,同样,精与元神也是不可分割的。修为中“心肾相交”,是肾水向上冲腾,与下降之心火相交媾;“水撞金轮”,是肾水继续升腾冲撞到肺(肺属金);继续修为,可达“炼肾充脑”,使坎中真阳上冲于脑,这样才能开始“炼神还虚”的修为。
“水火既济”、“水撞金轮”、“炼肾冲脑”是修为中的三个阶段,它依赖着先天肾气的不断充实坚固而完成的,“返还归于一”是较高的修为境地。
武功的修为大多属于命功,元神的修为则属于性功,“性命双修”是修为的原则。
以后天至足补先天不足:这是丹经武学理想的修为成果。
关于“先天不足”,我们再来看看《封神演义》中纣王与妲已敲骨验髓的那一段。纣王与妲已的所为令人发指,但其中所论还是有道理的。
冬日雪天,老者渡水,不甚惧冷,行步且快。少年渡水,惧冷行缓,有惊怯之状。纣王不解,认为是“反其事了”。妲已说:“老者不甚怕冷,乃是少年父母精血正旺之时交媾成孕,所秉甚厚,故精血充满,骨髓皆盈,虽至末,遇寒气犹不甚畏怯也。少年怕冷,乃是末年父母血气已衰,偶尔媾精成孕,所秉甚薄,精血即亏,髓皆不满,虽是少年,形同老迈,故遇寒冷而先畏怯也。”
关于精气神的修为,《黄庭经》中论述的比较多。如“急守精室勿妄泄,闭而保之可长活”、“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蓄气以成真”、“恬淡闭视内自明,物物不干泰而平”、“虚无寂寂空中素,九室正虚神明舍”、“结珠固精养神根,三神之乐由隐居”、“积功成炼非自然,是由精诚亦由专”、“内守坚固真之真,虚中恬淡自致神”、“高拱无为魂魄安,清静神见与我言”、“带执性命守虚无,名入上清死箓除”、“能存玄真万事毕,一身精神不可失”……
李兆生先生传授的功法都有“限期取证”之验。所谓“限期取证”,就是只要你肯下功夫苦练,就会达到种种奇特的预期效果。例如初学者每天能有两个小时以上的武功修为,少则两天,多则七天,必定会饭量增加,睡眠改善,甚至记忆力增强。饭量增加是补充了元气,睡眠改善、记忆力增强是补充了元神。
关于精气神,在当今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等,也成了一句口头禅。常有“透着一股精气神”、“那么有精气神”……其实,编作者和演导者都不知精气神为何物,只不过是一种时髦和追逐罢了,是用精气神代替了精神头儿一词。
精气神充足饱满,人必定有精神头儿;但是有精神头儿却不一定和精气神有直接关系。比如有些染上网瘾的孩子,不上网时就蔫头耷脑、萎靡不振,打不起精神头儿;只要一上网精神头儿马上就来了;又比如,有人犯了低血糖,会很虚弱甚至虚脱,但只要补充了糖分(注射葡萄糖等)马上就有了精神头儿;还有好多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时精神头儿都很足,可是当面对法律制裁时,就是另外一番精神面貌了。
丹经武学是中医药学的根之六——陈樱宁与丹道公案
丹道对历史的影响是巨大的,但也经历过不少风雨。尤其是外丹,在一千余年的时间里,始终都存在争议。虽然葛洪、孙思邈等的实践成果是成功的、辉煌的,但是唐朝死于服用丹药的皇帝就有好几个,百姓中更是不计其数。由此,丹道被质疑,尤其是外丹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食医和药饵都属于外丹,因而也随之销声匿迹了。
“外丹是骗人的”,这几乎成了历史公论。冯梦龙写《三言二拍》,故事中的炼丹术都是丑恶的骗术、是子虚乌有的、只能以失败告终。这桩历史公案是陈樱宁给翻过来的。
陈樱宁先生是解放后第一任道协会长,也是当代丹道家。李兆生先生在《故国金波驰神剑 肝胆与君印真元》文中有介绍:“笔者想起道协的尊范陈樱宁先生,生前著有仙学是教,并以非金属矿物为原料,炼制黄金,成功地送到科学院做金相结构的检验,结果与真金不二,只是比重较真金稍轻了一些,这是由于当时使用的原材料的欠佳所导致的,再现了‘炼金术’的真实性。”
外丹是不是骗人的,是不是子虚乌有的,是不是失败了,陈樱宁先生给出了最好的答案。这还是解放初期的事,我们都忘记了,是日本人在《神秘学与科学》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重新提出来的,李兆生先生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参加过十年国际学术会议。
历史上外丹吃死人又是怎么回事呢?丹道修炼是十分严谨苛刻的,要有严格的师承,并且每一步都非常谨慎细致。再者外丹臣属于内丹,首先要审查清楚内丹的层次,然后才能配以相应的外丹。若稍有不慎,就会酿成不可挽回的惨祸。那些吃死人的丹道公案,是失去宗风的尺度,没有把握修为的准则而造成的。我们都知道,即使是中药方剂也要三天五天重新审视病情而加减药味,更别说是条件如此苛刻并且威力凶猛的丹药了。
李兆生先生在《故国金波驰神剑 肝胆与君印真元》一文中还讲了一段陈缨宁弟子的故事:陈先生一生授业学人泛众。其中骄者,要属包桂文先生了。包先生拜陈先生为师后数月,陈先生仙逝,葬黄山。包先生自言:“自己与先生的缘份只有期待来生来世了”。先生致诚,打起包裹行李,在陈先生墓前守孝三年,以尽弟子一片孝心。三年期满,在坟前走了几圈,跪在坟头磕了头,痛哭一场,悲切地离开。当包先生在回归的途中,突然觉有一阵风从脑后吹来,自觉有陈先生赶来之意,回头一看什么都没有。然后回到家中,发现什么功能都有了。这则是当年松龄师弟向笔者讲叙的,陈樱宁的弟子包桂文叙说的往事。包先生生前最能轰动社会的小品,则是做大肠杆菌的实验。将两支装有同样量杆菌的试管,放在手里,握一会。在显微镜下的观察结果发现,一个死亡了很多,另一个反而繁殖了许多。科技医务人员为包先生测所谓的“外气发功”,先生什么都没有。问先生这是怎么回事,先生笑道,我只是有个想法:“这个我让它死,那个我让它活”。
陈樱宁、包桂文的故事都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除此之外,《故国金波驰神剑 肝胆与君印真元》的文中还细数了诸多当代丹道修炼者的故事以及他们修炼的层次,如王沐、匡常修、朱诚德、牛实为……
丹道学识是古老的学识,也是中华民族的一贯学识,同时它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时至今日,丹道学识又成为崭新的学识了。因为在当今之时,丹道的花园已是一片荒漠,少有人识了。
翻开中华民族史,是离不开丹道学识的,丹道学识与中华民族的历史纠缠在一起不可分割,并且是贯穿中华民族史的一条主线,丹道的经典著作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无价瑰宝。
丹经都有哪些呢?“老庄易三玄”,虽然《老子》《庄子》《易经》中没有丹道修炼的具体方法,但它们却是丹道修炼的指南和修为的标准尺度。还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卫夫人所传之《黄庭经》、张紫阳的《悟真篇》、吕洞宾和钟离汉所作的《灵宝毕法》、张三丰祖师的《金丹秘诀》、《玄机直指》、还有《性命圭旨》……
丹经是无价之宝,可是丹经又如同天书一般让人无从下手,令人望而却步。
从2000年至2004年,李兆生先生多次与《武当》杂志社合作,联合举办《中国传统丹经武学•中国循经太极拳》系列专修学习班。这些学习班的开设,就是要交给人们一把钥匙,能够打开丹经之门,解读这些天书;也是要架起一部天梯,让人们踏上通达丹道修炼的路途。而“北京市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不仅开设了丰富全面的丹经武学系列、少林禅经武学系列以及太极拳系列等教学内容,更开展了常年函授、面授的便利条件。这些优越和简便的条件设置,为学子们学习知识和增长武功创立了良好的环境并提供了便利。
中医药学有“以道成医”,武学也有“以道成武”,这就是丹经武学;“以道成医”而为丹医,“以道成武”则是“以武演道”。“以武演道”就是以武学来演示丹道之用。张三丰祖师创太极拳是“欲天下众英豪颐寿延年,不徒作技击之末耳”;张三丰祖师的《太极拳论》和王宗岳的《太极拳经》是太极拳的经典之作,修炼太极拳者是不能脱离此经典的指导思想而作他为的。现今的一些练太极拳的人连太极拳经典是什么都茫然无知,这些人的太极拳又会是什么样的面貌呢,失去太极拳经典准则的太极拳还能叫做太极拳吗?
《太极拳论》和《太极拳经》就是以武演道的典范。李兆生先生出山二十余年来的一切作为都没有离开“以武演道”的范畴。在李兆生先生的著作文集中更是集中展现了“以武演道”的瑰丽风采。如果我们对五千年的传统文明稍微做些深入的了解,对历史稍微做些透彻的认识,就会明白“以武演道”的风采是与中华民族传统史并存的。
如果把武学仅仅理解为打打杀杀,那是十分幼稚可笑的。“不徒作技击之末耳”,所谓“徒作”,就是毫无意义的浪费;所谓“末”,就是“未入流”的末等之事,这与老子说的“驰骋狩猎,令人心发狂”的意思是相通的;佛家说“让人非我弱”,是深谙其中之理的。打打杀杀,不可避免的要“招来这六贼纷纷”,只能背离大道越来越远。可是当今的文学作品几乎一律是把末事当作主流,似乎除了打打杀杀,武学再也难以找到其它的意义了。这是社会上对武学认识的一个很大的误区,而文学作品的描写更是把人们引入了死胡同。这样说来丹经武学的意义就更重大了,所担负的责任也是很沉重的。
丹道修炼绝非易事,俗话说“闻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历史上有多少人因修炼不得其法或误猜误解而终至大毁。这个问题,道家已经将其解决的尽善尽美了,这就是 “以武入道”。要注意,这个“武”必须是丹经武学而非其它。以丹经武学入道,既简便易学,又老少咸宜,入道快而偏差少。具体做法是从“修墙补屋,采气全形”入手至元气盈足,分经导脉,阴阳交注而“积久呈真”,直至丹成。
丹经武学是宗风脉传中“深浅同源”、“深浅同真”的一个典范。丹道的入手之处是丹经武学,丹道成功仍未离开丹经武学,丹经武学贯穿于丹道的始终。
周潜川——当代“以道成医”者

中国传统中医药学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曾经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同中华民族的其它传统文化一样,中医药学也是古奥玄深之内容。西方医学兴起后,几百年来逐渐占据了上风,而中医药学却距离我们越来越遥远,让我们越来越感到陌生了,以致在今天出现许多质疑中医药学的声音,甚至出现网上万人签名“取消中医”之举。
虽然如此,中医药学几千年的灿烂光辉是抹杀不掉的,中医药学的精深哲理和独到的治疗效果仍然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使人们向往和折服。
中医药学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放射出如此光芒,又为什么直到今天仍然有如此的魅力,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中医药学,当今之时,中医药学的症结又在何处?这些问题在今天尤其显得尖锐和突出。
一、周潜川先生对传统中医药学的描述
周潜川先生在《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绪言中讲过这样一段话:
因此古人对“静”的作用,首先在呼吸上发现了所谓“众妙之门”、“天地之根”的道理,体会出一呼一吸,一升一降,上会眩中,下沉丹田,气脉运行,周遍全身的“景象”。更精细地体验和观察,统计呼吸与循环作用,“一呼一吸,脉行六寸”,“一昼一夜,呼吸一万三千五百通,脉行八百一拾丈。”……因练气而影响全身的循环作用,这叫做“修脉”……统计全身共有“二十部奇正相因”的脉道。每一条脉道又有转折曲屈和大会小交的地方,这些地方叫“穴道”……这样的脉道在人体内遂产生了“阴阳水火相推”,“如环无端,莫知其纪”,“周天运行”的作用……古人又发现了“气脉”在“阴阳十二时中”,运行流转,各有旺时,互相传递承授,自寅时由肺经起运,到丑时肝经终止,叫做“子午流注”……古人摸清了活着的人在清静休息中,从呼吸一直到脏腑的气脉运行情况,从而掌握了它的规律,于是创造出了光耀古今的“气化论”,“经络论”。研究这种学问古人叫做“内景”,用“练气修脉”的方法,主动地支配人体气脉的平衡,叫做“内景功夫”……这也是祖国医学理论出发点的基础。
周潜川先生是峨嵋临济宗十二代掌门,精通丹法、医事、内功、武学,于一九七一年辞世。生前任职于山西省中医研究所,著有《峨嵋十二桩释密》、《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和《峨嵋天罡指穴法》,并有多卷手本《丹医语录》等。
周潜川先生的这段话讲的是什么内容呢?主要是讲的丹道与医学的关系。周先生此论有什么依据吗?其实,周先生讲的中医药学的本质所在,也是几千年中医药学的本来面貌,是与历史上的中医经典一脉相承的。只不过由于现代医学的繁荣和发展,而使今天的人们对这些问题有些陌生罢了。要弄懂周先生的这段话,还是要多下点功夫,费些周折的。
1、中医药学的基本知识
经络论、气化论——经络论、气化论是中医药学的两大基础理论。所谓经络论,是说人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还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这些脉络各有功能和特点,于人体的健康方面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并且这些脉络将人体的脏腑和体表以及整个人身全部勾连和流通,无所不达;所谓气化论,是说人是靠元气生存的,元气通过脉络在内脏和体表中输布流注,通达全身而使人具备了无限的活力,元气在运行中有升降开合等各种变化和规律。
现代医学将人体分成各种系统,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这些系统于人体健康各有影响,但真正决定人体健康的是经络。《黄帝内经》中说:“经脉(即经络)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从小处讲,人的各种疾病都是经络出了问题,从大处讲,经络是决定人的生或死的关键所在。所以说,经络论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对人类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人的生存需要空气、水分和各种养分等,但真正决定人的生命质量的是元气。同样,气化论也是给予人类的非凡的贡献。经络论与气化论共同诠释了人体百态、人与人之间的素质差别以及种种面貌和作用等。
“一呼一吸,脉行六寸”,“一昼一夜,呼吸一万三千五百通,脉行八百一拾丈”——这是气化论的细致内容,主要讲元气在体内的运行规律,在中医的经典之中都有详细论述。
“二十部奇正相因”的脉道——主要指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十二经脉和八脉总数是二十。
穴道——即通常讲的穴位以及所属的经脉。
子午流注——十二经脉的循行有其严格的规律,各经脉之间有“运行流转,各有旺时,互相传递承授”的运行规律,一昼夜在体内运行一周,称为“子午流注”。十二经脉依次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是:从寅时开始由手太阴肺经起运,卯时运行至手阳明大肠经,辰时行至足阳明胃经,巳时至足太阴脾经,午时手少阴心经……子时行至足少阳胆经,丑时至足厥阴肝经,寅时又运行至手太阴肺经,周而复始。这种运行规律称为“子午流注”。
阴阳十二时——一昼夜二十四小时,分为十二时辰,以地支纪之,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若按时辰论,前六时辰为阳,后六时辰为阴;十二经脉分为六阳经和六阴经,若按经脉的“子午流注”论,则子、卯、辰、未、申、亥六时辰运行阳经,其余的时辰运行阴经。
阴阳水火相推——肾为坎水,心为离火,心肾相交,人才健康祥和;心肾不交,人将大毁。元气的运转阴极生阳,阳极生阴,并且阴阳交注,推动元气运转的动力是先天肾水。
如环无端,莫知其纪——“如环无端”,指气脉的运行周而复始、转运不息;“莫知其纪”,是说诸气脉各司其职、没有轻重缓急之分,并且分不清哪是开始,哪是结尾。这与老子说的“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的意思是一样的。
2、与丹道修炼相关联的知识
众妙之门——此语出自《道德经》:“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众妙之门”包括两玄,即“无”与“有”。一是天地之始名为“无”,一是万物之母名为“有”,“无”与“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同出而异名);弄懂其中一玄还要弄明白另一玄(玄之又玄),才能进得众妙之门。
这众妙之门也离不开宇宙之演化,“无”是天地生成之前,通常称作先天、无极、太虚呈象、混沌、鸿蒙……“有”为万物之母,一般称作后天、太素生形、有极、太极、太极阐化……(关于此“无”与“有”的内容,李兆生先生著作中有详尽地阐述,在《真元宝笈》中的《太素炼形法》的原序及又序,《老子三清大法》中《三清漫笔》之附文中讲得尤为详细而透彻)
古人为什么要将宇宙演化规律分辨得如此清晰而明确呢,是为了弄明白玄学之内容;弄懂了玄学,就可进入“众妙之门”;也就进入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之境界,那么一切玄妙、神奇将通通不在话下了。
天地之根——也出于《道德经》:“谷神不死,是为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谷神”即道,道有生生不已之用——因为道生万物,又“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并且“有无相生”(《道德经》),所以说“谷神不死”;“天地之根”同于“天地之始”为“无”,所以“玄牝”和“玄牝之门”都属“无”,仍然与宇宙演化有关。(关于宇宙演化的内容,请参阅《孙悟空做医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一文)
内景——语出自《太上黄庭内景经》即《黄庭经》,由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传世。千余年来,《黄庭经》对中华民族的诸多领域的影响是很广泛和全面的。内景是丹道家之专持,传统中的许多学识都是内景学识。如果有了内景学识,就会对传统文化中的诸多学说理论有一个崭新而直接的认识。
内景是一种专有景象,通常的方法是不可能见到的。老子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这“视之不见名曰夷”即是内景。把这些东西放到眼前,常人也不可能看到,丹道家把它称为“夷”或“内景”。
关于“内景”先谈到这里,再来看看“听之不闻名曰希”。
吕洞宾曾作有《内丹百字吟》,后人将之勒之石上,又叫《百字碑》,中言“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张紫阳的《石桥歌》中也说:“景堪羡,吾暗喜,自斟自酌醺醺醉。醉弹一曲无弦琴,琴里声声教仔细。”这“无弦曲”和“无弦琴”也都是丹道家之专持,只有丹道修炼有成者才有可能听到“无弦曲”或“无弦琴”,常人是不可能听到的,丹道家把它称为“希”。陈抟老祖又号“希夷先生”,说明陈抟老祖在“内景”和“无弦曲”“无弦琴”方面的修为是不同凡响的。
另外,“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与庄子的《逍遥游》有没有相通之处呢?这其中还是大有深意的,值得深入探讨。
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这三者我们现在可以一一对上号了。大音希声是无弦曲或无弦琴,大象无形是内景,道隐无名是对“道心惟微”(参阅《孙悟空做医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一文)的一种解释,但它还有另外一层意思。
《道德经》中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并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天地母为先天,则“道”与“大”都是指先天,即为“无”。这里要注意,老子讲的“大”是与“道”相同的,都为“无”,而非“有”。“大音”、“大象”是如此,还有“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这些都是讲的“无”。郑板桥说“难得糊涂”,就是“大智若愚”之意。
“道隐无名”告诉我们的究竟是什么呢,道是无处不在的(道生万物),却又可用可不用(寂兮寥兮);可是若离开了道,又会处处碰壁、牵绊羁留、难以顺畅(人心惟危);这道又似乎是须臾不能暂离的。道是什么,真是难描难画,难以用语言说的清楚。而“道心”呢,又微微渺渺,捉不住摸不着,难留而易逝。如何能达到朱熹说的“微者著”和“道心为一身之主”,如何能进得“众妙之门”呢?所以说“道隐无名”。也才有“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也。”
我们再来看看《道德经》中这段话:“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狩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华丽的色彩可以令人赏心悦目,但它却使人看不到内景;华美的乐章可以令人心旷神怡,但它却使人听不到“无弦曲”和“无弦琴”;美味佳肴是人人都喜爱的,但它却使人饮不到长生酒;竞技拼力之类可以令人兴奋激动,但它却使人迷失心智;奇珍异宝、极具价值之物品可以震撼社会,但它却常常使人陷入无边的灾殃之中。五色、五音、五味……都是人心为用,而致道心无立足之地,所以既不能看到大象,也不会听到大音,更不会有“自斟自酌醺醺醉”……的“逍遥”之状态,距离“无”之“大”会越来越远。
佛家也有此类内容,《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讲“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和色声香味触法都属“人心惟危”,又称为六贼。祛褪六贼就是“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也就是“道心惟微”。《西游记》中是乌巢禅师授予唐僧《心经》的。在这之前的《心猿归正,六贼无踪》一回中,描写六贼是“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而在四十三回,悟空就很明白地对唐僧说到:“老师父,你忘了‘无眼耳鼻舌身意’。我等出家人,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如此谓之祛褪六贼。你如今为求经,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舍身,要斋吃动舌,喜香甜嗅鼻,闻声音惊耳,睹事物凝眸,招来这六贼纷纷,怎生得西天见佛?”
乾隆皇帝在雍和宫有一幅题联“法镜交光六根呈慧日,摩尼真境十地起祥云”,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呈慧日”是佛家的大乘高渺之境界,由此联而知乾隆皇帝的修为层次是非同凡响的。
祛褪六贼是丹道修炼,则西天见佛取经也是丹道修炼了。这牵涉到《西游记》的写作本旨,应当作为专门议题单独加以讨论。
佛家的《心经》和道家的《道德经》讲的都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则佛道两家的宗旨是一致的。
由周潜川先生提到的“内景”,牵涉到这许多的内容。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还是需要下大功夫去识其“庐山真面目”的。
内景功夫——指内景专修功夫。是在有了传统武学的筑基功、必修功的基础以后而专门修习的一种传统功法。
李兆生先生的著作中关于内景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尤其在《真元宝笈》中就专门谈到《浅谈内景观法》、《内景揭秘诗十二首》、《内景剖析》以及《气功中的内景与幻觉》等,于内景修炼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很广泛全面的剖析。
内景功夫与气功潮流中的“开天门、开天目”……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内景功夫是由“搏之不得名曰微”入手达到“至道在微”、“至微玄”而进入“众妙之门”的真实景象;而“开天门、开天目”……却是古人批评的“梦得千金、火燃空釜、昙花一现”……种种幻觉幻象,是要戕害人的生命、致人早夭的。周先生说得很明白,中医药学的基础知识——经络论、气化论、子午流注、经脉穴道……都是内景功夫的成果。
周天运行——很显然,这与天体的运行有关。《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说人的气脉运行能与天体的运行相合,人就可以不仅健康长寿,而且还能够享尽天年、无疾而终,这是“人天合一”的具体内容。天体运行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日月经天”,李兆生先生在《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中有《〈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之篇,内中谈到“日月经天循丹体”,文中言:
人的经络如何与日月经天相共振呢?宇宙天体按照其固有轨道运行,有公转与自转。人的元气循经,也有纵为经,横为络,如环无端的循环。老子提出道法自然,人的气血循经如何与宇宙日月经天相共振,如何合于天行健的轨道,在宗风脉传当中把握着这种合于人天的途径。“大气流我”,是实现了通过修持人的真元之气达到气化循经。宇宙的生成由远古一团元气,一片虚无的物象,“太虚呈象”经过震动而进入“太素生形”,从而有一气分阴阳,阴阳交感而产生了万物。日月成为宇宙的阴阳,地上的阴阳为水火。人的阴阳为任督二脉。宗风的修习,是首先让人在后天当中启动先天的本能,放下尘念,神光寂然观照自我,思想意识上回到先天阴阳未判太虚境界。继而有诸种炼气修脉的专修,实现元气的公转与自转。在内功丹法术语中称为“太乙循经”。太乙是宇宙中最大与最小的阴阳流变,意指人体里诸多的气血循环,以达到阴阳交注,使生命臻于完善。
日月、水火、任督二脉都是具体的阴阳,那些叫喊“阴阳五行论”连伪科学都算不上的人,是不是认为这些具体的阴阳也是连伪科学都算不上呢?天阳地阴,天地也是阴阳;人得到生命是由父精母血孕育而成,父精为阳,母血为阴(哪咤是“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还了父精母血”而死去);不会有人连天地父母都不承认吧?若是如此又将自身置于何处?不会连自身的存在也一并否认吧?
由日月经天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繁衍了大千世界。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天体,如五大行星木火土金水,二十八星宿……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类的生命和生存环境。这是“人天合一”的具体内容,这些内容在《修真图》中都有清晰明确地揭示,李兆生先生传授的《修真图》是诸多版本中内容最丰富、学识最全面、层次最高深的。
修脉、炼气修脉——都是传统武学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丹道武学,更精确的说是丹经武学的具体内容。炼气修脉是离不开经络论、气化论的基本知识的,武学与医学也是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李兆生先生在《武通于医》之文中于此方面有深刻翔实的揭示。
由于历史的原因,有些人未得宗传,只学了些外表形象的拳脚动作;或者是虽然得到过传承,但缺少功夫的磨炼,疏于内得修为,因而不能领略武学之要领,流于表面形式,因而有内家拳外家拳之说。时至今日,虽然有些人仍然强调自己是内家拳,却对气脉运行毫无知识,或者不能形成“如环无端”的“周天运行”的循经轨迹,则内家拳一词也流于形式了。
内家拳或内功之“内”,主要是指以武学手段来改善、提高以及升华气脉的循行质量。炼气修脉是武学真谛,李兆生先生出山二十余年来,传课授业,都是致力于此。并于1998年出版了《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三卷本,明示了宗传之“先天太极拳三十六势”,还太极拳的历史原貌,并将其内涵深隐“循经内脉之缠经”以图示明示于人。《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之文洋洋洒洒,尽泄丹道武学之真谛,直示丹经武学之内涵,无论是文还是武,两方面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经典。
为了使更多的人受益于太极拳,尽快地掌握气脉循经之要领,尽快踏上宗传脉学之轨道,2002年李兆生先生又相继出版了《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和《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等系列教材,展示了传统武学的多彩形象,为求学修为者洞开了方便之门。
二、以道成医
李兆生先生著有《以道成医篇》,刊载于《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和《〈武当修真密笈〉秘录注本诠编》中。“以道成医”才是中国传统中医药学的本来面目。
在《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和《〈武当修真密笈〉秘录注本诠编》中都收录了周潜川先生的《动功的好处》一文。文中说:“丹道家练功的宗旨,原来包括两个目的,所谓‘自利’与‘利他’,自利用练功方法,以‘祛病延年,长生久视’为宗;利他用医药方法,以‘救济病苦,广度有情’为宗。”这已经说得很清楚,做医生是丹道家的宗旨之一。所谓丹道家是丹道修为有成者,丹道修炼成功后才“用医药方法,以‘救济病苦,广度有情’为宗”而作医生的。这一点,当今的人们已经无从认知了。
《以道成医篇》中说:“历代医家名贤大哲,莫不是修真的贤者。学识之为,以神气为上。学书通于学仙,而学医亦是通于学仙,医之所为多是习其道而不言其妙。”
由于中国的古人“习其道,不言其妙”,虽然传统学识传承延绵几千年,但关于此“丹道家练功的宗旨”却成为今人难以窥知的隐情。“学书通于学仙”,这是书法中的隐情,“而学医亦是通于学仙”的隐情就是“以道成医”。“分析过去的悠悠岁月,修真事仙是自身的自持自修。为医弘恻隐慈悲善念,是修真学仙中‘利他’原则下产生的行动,这种行动古人曾喻之为‘三千功德’。所以济世渡人,弘传医术,广积阴德,是天下修真者之仰敬的风范。这种修真的理法在修真的队伍中延传,仁慈的医学方剂则广泛传之于世。在无以数计的大德高真精研之下,医之学识逐渐趋向完臻,无论是理论上的系统成熟,以及临床实际的技术上皆尽善美。各宗师承所传,使医之风范别列华彩,形成诸家流派(《以道成医篇》)。”
李时珍著有《本草纲目》等专著,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李时珍也是“修真的贤者”,这一点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说:“内景隧道,惟返观者可照察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内景”中观察到的经络脉道,只有具备了能够“返观照察”的“内景功夫”者才能明辨清楚。李时珍没有像周潜川先生说的那么详细,但是他们所表达的内容却是惊人的一致。由此可推而知之,中医的经典之作都是丹道家的智慧结晶,是以道成医的辉煌成果。
“‘《丹经》祖述黄帝,原与《内经》相表里。’……丹家修为以水火相推、坎离交媾,运化气血以周荣身心,其法则与医家的心肾相交、水火相调、周荣十二经、十五络、冲流奇经八脉、通彻周身之规律相对照,两者同筏人身之经纬,同审人身之阴阳。丹家修脉以自修来完善自我,医家调脉以活人之术来拯治众生。丹家自视人身阴阳,在操修中警化人生,医家以医术普济社会。本来两者不分,是时人不悟其中真谛,丹家以丹医而济真救苦,医家以天真之道理,悟真省化,循自然之道,以道成医。”这是李兆生先生在太极拳文集中的《太极拳生命中的玄奥》里所讲的内容,丹医就是以道成医者。
周先生说的更简单直观:“总结练动功的好处,除了祛病延年、治疗、保健的效用之外,对学习祖国医学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尤其是针灸疗法的操作,整骨折伤的接逗技术,按跷导引的调整气脉,非精习动功真能达到高深的造诣境界,技术水平,根本上就无法提高了(《动功的好处》)。”医学的水平与技术是与武功修为相关联的,武学层次没有达到要求,技术水平也不可能提高。这同悟空说的“医门理法至微玄,大要心中有转旋”的意思是完全一致的(参阅《孙悟空做医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一文)。



孙悟空做医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西游记》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孙悟空也是深入人心的典型形象。《西游记》中孙悟空做了一回医生,在给朱紫国王治病的过程中,孙悟空的形象有些别致,同其它故事中的形象相比别有一番特色。
这是《西游记》第六十八回的故事,内容是《朱紫国唐僧论前世,孙行者施为三折肱》。朱紫国王位居九五之尊,国内不乏名医良方,却一病三年,不要说坐朝理政,就是勉强说几句话,也只剩下呻吟喘息了。因而出招医皇榜,愿以半壁江山求贤治病,由此才引出了孙悟空悬丝诊脉、白龙马的珍贵马尿以及无根水即东海龙王的津唾甘霖作药引等一系列的神奇故事。
这些故事是神奇的,但是孙悟空治好朱紫国王的沉疴顽疾,有没有依据,这病治的有没有道理呢?探究一下这些问题,或许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悟空在诊脉时说:“医门理法至微玄,大要心中有转旋。望闻问切四般事,缺一之时不备全:第一望他神气色,润枯肥瘦起和眠;第二闻声清与浊,听他真语及狂言;三问病原经几日,如何饮食怎生便;四才切脉明经络,浮沉表里是何般。我不望闻并问切,今生莫想得安然。”这段话讲的是中医诊病的基本方法和常识,但若仔细捉摸,似乎还有些深意,我们选取其中的几句来细分析一下。
1、“医门理法至微玄”与玄学
医门理法是行医者必须掌握的技能和方法,它怎么与“微玄”扯上了关系,而且还要“至微玄”呢?
“玄”是什么?“玄”是一门非常高深的学问。古称“老庄易三玄”,是说《老子》、《庄子》、《易经》这三者乃玄学之作。《老子》、《庄子》成书于而千多年前,而《易经》则经历了“伏羲画卦、文王作辞、孔子作传”即史称“世历三古,人更三圣”的漫长历史时期,其年代更为久远。这玄学实在是一门古奥玄深之学问。
在漫长而久远的历史长河中,玄学始终伴随着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传统学识。玄学是中华民族的独有学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灵魂与精髓。只有弄懂玄学,才有可能真正掌握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能弄懂玄学,就永远不可能对传统文化的本质有所认识。
从古至明清时期,玄学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主导学识和主流学识,而进入近代社会以来,玄学则被指为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由于西方文化的不断渗入和繁荣,使得人们逐渐的淡忘和远离了这些传统的文化与学识,以至于到今天几乎是完全陌生而无从辨识了。对于玄学,实在是需要我们下大功夫从头补课而逐步去重新认识的。
再来看看“微”字。“微”字似乎距离我们更遥远也更陌生,但是我们可以试着一点一点去弄懂它。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这是《道德经》中的话。这“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是什么,我们先把它放一放。先来看看这“搏之不得”的“微”。
“微”应该是存在的,否则老子不会如此称呼之。但它又是“搏之不得”的,这未免有些太让人难以捉摸了。
有没有比较浅显直白的说法,让我们能够与之相沟通呢?我们来看看这句话,“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这句话还是不难理解的,其意为:“人心是危险的,而道心却是微渺的”。这句话出自传统中的“十六字心传”,“十六字心传”的全部内容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心传”虽然只有十六个字,但其所包含的内容还是很广博精深的,相传这是上古时期尧授之舜、舜授之禹,圣德之明君心心相印之传。尧又称陶(音同姚)唐氏、舜又称有虞氏、禹即治水之大禹。尧、舜、禹都是中国传统中被千古称颂的圣德明君,属于三皇五帝中之人物。“十六字心传”既是个人修养也是治理国家的原则与精髓,所以它在传统中是举足轻重的。
“十六字心传”还有一种说法,是广成子传授给轩辕氏黄帝的“十六字真言”。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是得道成仙的圣明贤君。由此,“十六字心传”更具分量。
关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历史上朱熹是这样解释的:“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则危者安,微者著”。
此“十六字心传”也有着非常古老而久远的历史,至朱熹作解释时已经历了数千年,直至明•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其中还引用了朱熹的解语。看来此“微”同玄学一样也是贯穿整个中华民族传统史的。
现在我们可以确定,此“微”确实存在,它是指道心而言。
《黄帝内经》中也提到此“微”,《灵兰秘典论篇》中说:“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这段话的意思是:“道(同于玄学)的最精粹之理只在于微,能够搏得了微才能明了道,由道生成万物(《道得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经过了错综复杂和千变万化的演化,而此微始终贯穿其中,谁能将此中变幻莫测、繁乱复杂的关系梳理清楚,并且能够明察秋毫,紧紧把握住万事万物的根本所在呢?!”
简言之,“微”是玄学的入门途径,也是掌握玄学的一条道路。学习玄学,首先要博得此“微”,由此才有可能一步步地步入玄学之殿堂。
说到这里,我们应该明白“医门理法至微玄”讲的是实实在在的道理,它是从古到今的医学实践的一贯准绳,由此才创造出了传统中医药学的非凡业绩和耀眼的光芒。
“医门理法至微玄”也让我们对传统中医药学的面貌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传统中之为医者首先要有“老庄易”之学识,并且还要具备“至道在微”之作为,而后才能行医于世的。
2、“大要心中有转旋”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是传统中比较常见的对那些超凡、神奇的功能和作为的一种述评。传统中在各种不同领域常常会有一些神奇的境界让人不可思议。那么这些不可思议的境界有没有现实的意义和实际的依据呢?
朱紫国太医院官员说:“这和尚(指悟空)说的有理,就是神仙看病,也须望闻问切,谨合着神圣工巧。”望闻问切是治病的必需手段,但仅有此是不够的,还必须要合于“神圣工巧”。“神圣工巧”又是什么呢?“神”即神仙,乃道家之谓;“圣人”是儒家之谓;“神圣 工巧”就是神仙圣人的超凡作为,也就是能够有“至微玄”、“至道在微”的作为。
三个徒儿在会同馆制药时用到大黄、巴豆二味药。巴豆是一种强泻药,这是人们熟知的常识;大黄也是泻药,曾经作为减肥之用而风行一时。国王是久病弱质,早已羸弱不堪,再用此强势泻药,让人不无担心,八戒、沙僧对此都很质疑。沙僧说:“大黄味苦,性寒无毒,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夺诸邪而无壅滞,定祸乱而致太平,名之曰将军。此行药耳,但恐久病虚弱,不可用此。”悟空说:“贤弟不知,此药利痰顺气,荡肚中凝滞之寒热。”八戒说:“巴豆味辛,性热有毒,削积坚,荡肺腑之沉寒,通闭塞,利水谷之道路,乃斩关夺门之将,不可轻用。”悟空说:“你也不知,此药破结宣肠,能理心膨水胀。快制来,我还有佐使之味辅之也。”
关于大黄、巴豆,《本草纲目》中有很详细的讲解和介绍,八戒、沙僧已将此概括得非常精要。以常理推之,二人的质疑正是医家所忌。但就是这违反常理之举,却显示出非凡的神奇功效,不仅将三年前积滞腹中的糯米饭团打掉,而且彻底拔掉病根,国王立时就精神抖擞,脚力强健。
什么是“神圣工巧”、什么是“大要心中有转旋”、什么是“至道在微”之作为,这一段的描写就是对此的最好解答,同时也展现出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风采与境界。
那些太医院官员如八戒沙僧一般,可谓已得其大要,但无“转旋”之功,只能眼看着病势一天天沉重,却素手无策。他们的缺欠在哪里,又应该怎样加强和提高呢?
李兆生先生身兼诸多传统法脉之掌门,乃为“明——九脉合真•一脉真谕”的嫡系传人。1984年,李兆生先生出山,我们来看看《翰墨缘》(李兆生著)中的这样一段,“记得前些年,国内功夫热初兴,其原因还是因传统学风而蔓延起的篝火。当时为了印证传统宗脉的真实次第,我们师门决定以内功治疗疾患,作为社会科研项目,以试剑锋,遂选定气功治聋哑为重点,推出‘聋哑复聪术,内景八法’”。“当时,我们‘治疗聋哑’已经通过了科研鉴定。治疗聋哑五千例,我们整整花去四年的时间。这还是西历1988年5月18日在北京宣武饭店由吉林省科委主持,张震寰主任参加的专家鉴定会。仁者也曾有句名言‘人不可以有傲气,但不可以无傲骨’。因为某种原因,鉴定成果没有公布。这件事倒增强了我的傲骨。一种原因是我们没有接受吉林有关单位所谓成立‘聋哑医院’的命令,当年原卫生部吕炳奎先生曾为吉林真元聋哑康复研究所题书‘中华聋哑医院’,他说:‘希望攻克聋哑,建立世界第一所聋哑医院,应该是在中国,应该是你们二李……’(《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卷三)”“当时的本意在于作为对传统宗脉学术的一种印证,以促使学术有更好的发展,更好的造福于社会,造福于国人。后碍于诸种原因,使此科研成果未能推行于世,甚为憾事。后竟为社会上未见经传的散流窃取,沽誉摇旗,流有余害无穷(《翰墨缘》)。”
凡是经历过那个时期的人都应该记忆犹新。当时气功大潮风起云涌,“气功大师”遍地都是,各种特异功能更是甚嚣尘上,其中尤以治疗聋哑为各家炫耀之招牌,但是他们的所为恐怕连神仙圣人也要目瞪口呆。聋哑患者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突然进入有声世,不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甚至连从未接触过的语言,也不需要学习与熟悉,其过程都全部被省略,马上就能激动地登台演说了。这可真是太滑天下之大稽了,可是当时的人们趋之若鹜,很难听到有质疑之声。
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了这场闹剧的真相,治疗聋哑的实践,只有李兆生师门具体做过,并经历了数年的时光而取得了非凡的业绩。回首往事,真是万千感慨,有多少事情最终能让人们明白它的真相,又有多少事情仍然在蒙骗世人。
若要做到“大要心中有转旋”,需要在两方面做出努力,一要有坚实的武功修为功底(必须是正宗脉传的武学功法),二要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学识根基(需要有明师的传授和指点),除此之外,不会有第二条道路。
3、“第二闻声清与浊”与《医宗金鉴》中的阴阳学识
“闻声清与浊”显然讲的是望闻问切之闻,而声音有清浊之分,这也是为医者的基本功之一。清浊是什么?清是阳,浊是阴。这“清浊”要牵涉到阴阳的概念。又要与当今社会上争论的焦点之一——“伪科学”扯上了瓜葛。但是,我们不搞争论,只讲传统。
传统中讲“混沌初分,鸿蒙始判,轻清者上升为天,重浊者下降为地”。轻、清、上、升、天、都归属于阳,重、浊、下、降、地、都归属于阴。阴阳是传统中很基本的概念,传统中的诸多学说都以阴阳为理论基础与核心,离开了阴阳,传统中的一切文化和学识也就无从谈起了,这一点在中医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和现实。《黄帝内经》中很明确地说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原来这阴阳是与人的生死相关联的,要解决生或死的问题就必须弄明白阴阳之学识。难怪这“阴阳”在《黄帝内经》中占据了那么显著的位置,并成为《黄帝内经》中的重要的也是很主要的论述内容。
阴阳的概念也是很难弄明白的,否则它不会成为当今社会上的焦点,我们试着来看一看。
清时,朝廷编有医书《医宗金鉴》,是衡定天下行医者之准绳。内言:“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乘气动静生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未有天地气生形,已有天地形寓气。从形究气曰阴阳,即气观理曰太极。”这主要讲的就是阴阳,我们把它与《易经》《道德经》等古籍经典中的相关内容对照来看一下。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至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直至万物,这是古儒之《易》学中揭示的宇宙演化规律。
《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也是讲的宇宙演化规律。
宇宙的演化规律是传统中的重要学识,是各门各类学科的基础学识和统帅学识,传统中的一切学识都是由此延伸、繁衍而来的。所以传统中作一切学问,都要从宇宙演化规律入手,如此才能达到“至道在微,无穷变化,孰知其原”之境地。
《西游记》中开篇即说:“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盘古开天辟地”是很古老的传说故事,也是讲的宇宙演化过程和规律,这同《易经》《道德经》中的内容完全一致。
《医宗金鉴》中的这段话讲的也是此类内容,只不过讲的只是宇宙演化的初级阶段,仅仅只有“无极、太极、阴阳”或者说只有“道、一、二”的内容,这时的关系比较简单、直观。虽然如此,要真正掌握其中的“至道在微”之学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这是“无极生太极”或“道生一”或“混沌之盘古”中的“至微”;“乘气动静生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未有天地气生形,已有天地形寓气。从形究气曰阴阳,即气观理曰太极。”这是“太极生两仪”或“一生二”或“盘古开天辟地”即“破鸿蒙、清浊辨”中的“至微”。
古人云“善学者,究其理;善行者,究其难。”并且还要“格物致知”。这“理”和“难”要究至何处,“致知”又致到那里呢?学识的至极之处就是“至道在微”,医学更要首先有此扎实而雄厚的基础。
原来,宇宙是先生成阴阳,然后才生出万物,而人为万物之一。也就是说,有了阴阳,才有人类;若无阴阳,也就不会产生人类。阴阳学说是伪科学吗,如果把此“伪科学”铲除,人类也就不存在了;没有人类也就没有了争论,就更不会有科学还是伪科学之说了……
《医宗金鉴》中还说:“既识一定之常理,再审不定变化情……知其要者一言毕,不得其旨散无穷。”“既识一定之常理”,经过努力还是可以达到的;而“再审不定变化情”却要求既要有“老庄易”之学识,又要具备“至道在微”之作为。也就是“医门理法至微玄,大要心中有转旋”,这种理想的境界却是不容易达到的。悟空诊脉后说:“诊此贵恙:是一个惊恐忧思,号为‘双鸟失群’之证。”这是“知其要者一言毕”;而国王“病了三年,本国太医院,屡选良方”,仍然是“沉疴伏枕,淹延日久难痊”,是“不得其旨散无穷”。
当朱紫国官员问何为“‘双鸟失群’之证”时,悟空答:“有雌雄二鸟,原在一处同飞;忽被暴风骤雨惊散,雌不能见雄,雄不能见雌,雌乃想雄,雄亦想雌;这不是‘双鸟失群’也?”雌雄也是阴阳之喻,这“‘双鸟失群’之证”正是《内经》中“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具体写照。
4、“第一望他神气色”与脏象五行学识
望闻问切之首是望,国王是“面黄肌瘦,形脱神衰”,一望而知是一幅羸弱不堪的样子。那么,诊得的“惊恐忧思”又该如何看待呢?太极拳的经典之一《太极拳经》中的《行功十八伤》中讲道:“暴怒伤肝,思虑伤脾,极忧伤心,过悲伤肺……多恐伤肾”。
人的情绪的波动和变化原来与人体的内脏有如此密切的联系,而巨大的情绪振动则要伤害五脏。《太极拳经》的这些观点与医学经典中完全一致。《太极拳经》是太极拳的修炼指南和操行标准,修行太极拳者不能背离太极拳经典,否则只能算作是旁支和变种,而非正宗脉传太极拳。《太极拳经》此论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武学与医学确有血脉相连的关系。武学确是 医学的基础修为之一。当然这个武学是传统脉传武学而非其它,这个医学也是传统中医药学。关于武学与医学的关系,李兆生先生在《太极拳统真大典》卷二中专门有一篇章《武通于医》,其中论述的非常详细而透彻。
国王的“惊恐忧思”是情绪的极度失控,因而必然要伤及五脏。五脏肝心脾肺肾是人体的重要内脏器官,人体的许多重要生理功能都要依靠五脏来完成,五脏功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因而五脏的诊察是诊病的重要内容。
五脏分别开窍于面部的眼舌口鼻耳之五官,五脏的内在变化可以通过五窍来进行观测;另外,五脏之华分别在爪、面、唇、毛、发;五脏之充分别在筋、脉、肉、皮、骨;五脏所藏分别是魂、神、意、魄、志;五脏之志分别是怒、喜、思、悲、恐;五脏对应于五色分别是青(苍)、赤、黄、白、黑……这些内在的从属与关联为五脏的诊察提供了多种渠道和标准。所以“神气色”之望等手段对于五脏的诊察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五脏、五窍、五华、五充、五藏、五志、五色……等都归属于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行学说也是传统中的重要基础理论学说。各门各科都与之紧密相连。
中医的经典之一《难经》中有五脏的声色臭味和七神,原文是:
“三十四难曰:五藏各有声色臭味,可晓知以不?
“然。十变言:肝色青,其臭躁,其味酸,其声呼,其液泣。心色赤,其臭焦,其味苦,其声言,其液汗。脾色黄,其臭香,其味甘,其声歌,其液涎。肺色白,其臭腥,其味辛,其声哭,其液涕。肾色黑,其臭腐,其味咸,其声呻,其液唾。是五藏声色臭味也。
“五藏有七神,各何所藏耶?
“然。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
《难经》的作者是战国时人——秦越人,时人号之曰“扁鹊”,《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扁鹊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本领呢?那是因为有着扎实雄厚的“医门理法”的基础学识和“转旋”之功的武学修为。
五行脏象学说是中医诊疗的重要理论学识,在实践应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五行与人体最密切、最重要的联系就是五脏,那么认为五行学说是伪科学的人是不是认为自己的五脏也是伪科学,要铲除此伪科学,就应该连自己的五脏一并铲除。常识告诉我们,就是一个脏器出了问题,就要危及健康和生命,如若五脏俱废,那也就无生命可言了。
五行有五,已不再是无极混沌、太极一理、阴阳二气那么简单和直观了。数量增加到五,相对应的其间的关系也要复杂多变的多。
五行的每一行都有平气、不及和太过。平气是理想的正常状态,不及或太过是非正常状态。不及是过于虚弱、太过是过于强盛。反映在五脏上就是功能的低迷或亢奋,人就要罹患各种疾病了。
五行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相生可对不及有所补助,相克可对太过有所抑制,所以相生相克是正常关系,可对五行进行调节,以维持总体平衡。
五行各有不及和太过,五种不及和五种太过在《黄帝内经》中都被称之为“邪”即病邪之气,这些病邪之气会分别伤及五脏。因为太过要导致克制过重——相乘关系;而不及则会形成被克者反克——相侮关系。相乘或相侮是非正常关系,它破坏五行之间的平衡,过于凸显和突出某一行,而使五行全体都陷于混乱,于人来说,健康状况就会很糟糕。
五行又与天地万物几乎都有对应关系,这一切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在五行学说里都被有纲有常、有宗有位、融会贯通、分踪别迹地详列与解述。《黄帝内经》中关于五行的本质、五行与脏象、五行失常的种种表现等内容已经非常全面详实和清晰明确了。
《医宗金鉴》中这样说:“天地阴阳生五行,各一其质各一气。质具于地气行天,五行顺布四时序。木火土金水相生,木土水火金克制。亢害承制制生化,生生化化万物立。”
五行从哪里来呢,是有了天地阴阳之后而生出的。生出五行后,宇宙的演化并没有停止,继而又演化生出了万物。万物俱是秉承了五行的生克乘侮之关系,并且无一逃逸而生成的。也就是“亢害承制制生化,生生化化万物立”。生出了万物,也就有了我们生活的大千世界。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中这样说道:“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阴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生万物”,《易经》中讲“八卦生万物”,《道德经》中是“三生万物”,这万物之生也真够复杂了,又是三又是五又是八,真有些让人莫衷一是,无所适从了。这三、五、八之间不是产生矛盾了吗?其实这正是“玄深古奥”之学识的一种体现。万物之生经过了“无穷变化”,要溯“知其原”,就要对其各个层次、各个角度都了然若揭,这三、五、八正是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不同揭示。另外万类万物的本质、效用以及即实表现等也存在“无穷变化”,要把握其“至道在微”之理,就不能离开这三、五、八甚至更多地描述与揭示。在这无穷变化的种种描述中,三、五、八是其中比较重要和必须的。
万物的“至道在微”实在是太“古奥玄深”了,要想把握其中之玄微,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了将此不可能之事变成为可能,古人创立了阴阳、五行、八卦、天干、地支……理论学说,将此无比繁乱复杂多变的关系辨别得清清楚楚、精深透彻、确切不移,并且无一遗漏和重复。
《西游记》是小说,孙悟空是虚构的形象,但此小说非彼小说、此虚构非彼虚构。如果我们稍微有些传统文化的根基,稍微有些传统武学的修为功底,就会明白,小说同小说之间可以有截然不同的本质,虚构同虚构之间可以有天壤之别。也就可以对《西游记》这部小说、对孙悟空等虚构的形象有一个重新的认识,而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境界。
在孙悟空做医生一节中,可以让我们对当今的种种动态,比如网上万人签名“取消中医”以及废除中医的种种言论,还有韩国人要把“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有一个清晰和重新地认识了。
在《周潜川——当代以道成医者》一文后有跟帖提问:“先天肾水”可以認同為先天真火(陽)。因先天陰陽未分,二者同為一氣,此“先天肾水”非后天陰陽(水火)對峙之水。——所提的问题牵涉到的内容比较庞杂,也很深邃,现试解答如下。
先天肾水是人产生生命的基础,没有先天肾水就没有人的生命可言。此先天肾水也是“天一生水”之水,水数为一,是第一个生出来的,然后生木生火生土生金,而有五行之全。水为生之祖,有水才能生出万物。所以说“水为三才之主”,又说“万物水中生”。
李时珍说:“水者,坎之象也。其体纯阴,其用纯阳。”肾水属坎,坎中有真阳,所以又称先天肾水为“坎中真阳水中金”。此“坎中真阳”又称作“命门之火”、肾气;因为它是生物之祖气,又称先天祖气、先天一气、真一之气、混元一气、先天元气、真元之气……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中言:“人始生,先成精。”此精就是先天肾水,是人身体中最精微的生命力,是最宝贵的精华物质。又“肾藏精”,此精也就是先天肾水,是先天真精,若把它认为是生殖之精就大错而特错了。生殖之精是后天之浊精,先天真精又称元精。“精乃元气之根”,在运化的过程中精转化为元气,而推动元气的运转,所以说此精是推动元气运转的动力。
元气的足与亏,是由元精的质量好坏所决定的。《黄庭经》中说:“含气养精口如朱”。这是节精保气的很高层的修为。关亨九先生唇如涂朱,有人问“爷爷,你涂的什么唇膏”,关亨九说“我什么也不涂,它就是这个颜色”,关亨九先生是当代修为的典范,九十多岁仍然唇如涂朱,这是其修为层次的鲜明的标志,它是任何一种化妆品也伪装不出来的。
五行之间的相克关系

五行之间的相克关系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同样往复循环,无有穷尽,也就是《医宗金鉴》中“木土水火金克制”。
五行中相克关系又称为夫妻关系,即克我者为夫,我克者为妻。如金克木,则金为木夫,木为金妻。
李时珍说:“金乃西方之行,性能制木,故疗惊痫风热肝胆之病。”这是相克关系在医疗中的具体应用,因为惊、痫、风热、肝、胆都属木,而金克木,这样就可以用属金之物类去克制木性,属木之病症自可祛除。
“五行生万物”,万物都不能背离于五行中的这种相生和相克的关系。 但时常却被人们忽略了,也就是葛洪说的“百姓日用而不知”。
生葱蘸大酱是北方人喜爱的一道菜,但有好多人在吃生葱时拒绝水洗。水生木,葱属木,水洗之后又促使了生葱的继续生长过程,而失去了原有的天然风味。
金克木,传统中有竹刀切菜,不用金属刀具也是为了保持菜蔬的天然风味,还有用手撕菜也是如此。
五行的不及、太过与人生健康关系密切,并与生克关系纠缠在一起而更具复杂性。
肝属木,肝虚即不及,若得不到及时调整或不能根除,其后果是很严重的。肝腹水和一部分高血压都是由肝虚导致的后果;木生火,若肝气过盛即太过,肝火旺盛,容易生气发怒。生气上火可诱发出多种疾病,这以是熟知的常识了。木又克土,脾胃属土,肝有病的人脾胃都弱,饮食中的禁忌和无奈也较多。

禽流感等流行病疫的预防之策
近几年来,我们已饱受非典、禽流感、副流感、猪链球菌……一些流行疾患的震撼与困扰。人的健康与生命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和挑战。处于这种动荡的环境,面对这些流行疾患的轮番上演,我们如何应对挑战,怎样抵御这些侵扰呢?
《黄帝内经》说:“夫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为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段话李兆生先生是这样解释的:“在上古时代,对深明养生之道、有高尚品德之人的教诲,人们都能够遵从。对于四时不正之气,能够适时回避,同时思想上清静安闲,无欲无求,真气内藏,精神守持于内而不耗散,这样,疾病从哪里来呢?”
传统中对于各种流行病患和疾疫都有着切实可行的预防之策和行之有效的抵御方法的,并且有着很丰富的成功经验。“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是在疾病形成以后才着手去解决它,而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治病只是一种救补手段,处于被动地位。“元气足则诸邪俱退”——元气充足了任何疾病都要远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身体内的正气饱满了,任何病邪之气也不能干扰之。 “虽有贼邪,弗能害也”——即使有贼风邪气,也不能侵害人体。
疾病喜欢光顾什么样的群体呢?是比较容易生病的人。而人生病的原因有三个方面,如果能把生病的漏洞堵住,就可以抵御各种疾病的侵扰,这也是传统中“以不变应万变”的应对上策。
如何堵住生病的漏洞呢?应该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不同的对策。
1、 补充气血,增强体质——达到“元气足则诸邪俱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2、 疏通经络,无阻无滞——达到“经络疏通,百病不生”。
3、 调和阴阳,平衡无虞——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经络疏通,百病不生”, 有些体质好的人原本就有这种好的身体素质,但是有可能这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有时产生了缺失,也处于茫然无知之中,不能掌握主动权。丹经武学中也说“任督一通,百病不生”。同样是百病不生,两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层次上也有差别。任督二脉通达,必须要经过主观的努力;通达之后,就可审视全身气脉的运行,若有缺失,随时可知。
另外,对于治病的认识,人们还有一个误区。虽然在理论上人们都明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局限性,但是到了具体实践中,还是要犯糊涂。在气功潮中就曾经衍生出“排病气”一词。我们知道,经络中运行的是元气,没有什么病气,则排出来的也只能是元气,这样只会加重病情或产生新的疾病。
周潜川先生曾经这样说过:“人得了肠炎,拉肚子,西医说是大肠杆菌在作怪。他说的细菌,我不承认,为什么?我拿金针一扎就好了,我的针也没扎死一个细菌。”针灸与大肠杆菌有什么关系呢?按现代医学理论是无法解释的。就像包桂文先生做的试管试验,一个死亡了很多,另一个繁殖了很多,现代医学也解释不通。
针灸能够治好肠炎,是因为补足了元气,“元气足则诸邪俱退”,所以并未杀死细菌而肠炎却好了。治病的过程也是“修墙补屋”的过程。元气缺失要补足元气;阻挡元气通行的阻滞要打通,使元气流通;阴阳失调要平抑过盛,补充不足。通过这样的修补以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人生病的原因之三
《封神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冬日雪天,老者渡水,不甚惧冷,行步且快。少年渡水,惧冷行缓,有惊怯之状。纣王不解,认为是“反其事了”。妲已说:“老者不甚怕冷,乃是少年父母精血正旺之时交媾成孕,所秉甚厚,故精血充满,骨髓皆盈,虽至末,遇寒气犹不甚畏怯也。少年怕冷,乃是末年父母血气已衰,偶尔媾精成孕,所秉甚薄,精血即亏,髓皆不满,虽是少年,形同老迈,故遇寒冷而先畏怯也。”纣王与妲已的所为令人发指,但其中所论还是有道理的。
老者“所秉甚厚”,是指在父母精血正旺即元气充足之时得到生命;少年“所秉甚薄”是说父母血气已衰即元气已有所亏失之时得到生命。这里提出的元气的盈足与亏损,也是影响人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人到了老年为什么眼花耳聋齿脱形槁,那是因为元气的缺失已不能够满足正常生活的需要了;年轻人为什么朝气勃勃、精力充沛、面目姣好呢,因为年轻人不仅元气充足而且还有源源不断的补充,所以才会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的感觉。
如果元气亏损,则气脉的运行能力和对身体的滋养能力都将衰弱,久而久之有些地方元气达不到了,这些达不到的地方,逐渐失去了活力,各种病痛也就随之产生了,这叫“不荣也痛”,这是人生病的第三个原因。
“不通则痛”,是因为脉络中有阻滞,阻挡了元气的通行,属实症;“不荣也痛”,是因为元气衰败,无能运行了,属虚症。虽然同样是痛,却有实症、虚症之分。
元气亏损,身体衰败,通常称作“五漏”之躯,要行“修墙补屋”之法。应该多练太乙元明功,还有九龙环;其它的还有小炼形、玉环桩……
人生病的原因之二
周潜川先生曾在《炁功药饵疗法及救治偏差手术》中说过这样一段话:“现今流行的太极拳,门派纷歧,本质自然也因之而有些差别……至于内里气脉的运行,各家更是分歧……都因架子繁复,反而把全身的‘经络’‘气脉’搞得纠结不清。例如:三阴的气脉每每过迟,三阳的气脉,经常领先,太嫌过速,二者不能紧密地配合。据我不完全的统计,我所接触过的一部分练太极功的人,大约十分之三四犯了上述偏差,他们不是面如涂朱,便似酒醉,表面容光焕发,精神健壮,而细察内脏经络,每患消渴症(即糖尿病),虚阳上逆症(血压高的病因之一),左半边身体发麻症 (阴分受病的现象),后来大半因高血压而中风不起”。
周先生是以丹道家的学识来明辨社会流传太极拳的弊病所在,解放前的太极拳师大都在四五十岁之后,疾病缠身而过早离世。只有周先生肯说实话,尽管已有很大保留,但仍然为周先生招来灾祸,以致在文革中冤死狱中。
李兆生先生在《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一书中也专门谈过《希望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更完美》。文中对于社会流行太极拳的各种弊病说的更明白和具体,如:“起式”之弊;“看手”之弊;“手挥琵琶”一势之弊;“两臂抬平”的动作分析;弧形运动和“球形”体现的分折等等诸多问题。
《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中所载的“先天太极拳三十六势”,是还五百年前太极拳的原貌,使世人明白脉传太极拳与世传太极拳的差别所在。由于脉传太极拳对修为的基础要求太过苛刻,几乎无人能直接进入缠经层次的修为,为避免出现各种偏差,给太极拳爱好者铺垫出一条可通行之路,李兆生先生又推出了“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
周先生已很明确地点明了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半身不遂、中风的那些人是因为“三阴的气脉每每过迟,三阳的气脉,经常领先,太嫌过速,二者不能紧密地配合。”这些病因在中医中统称为“阴阳失调”。阴阳失调是人生病的第二个原因。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气脉平衡,要求手足三阳经和手足三阴经的各经脉之间无阴阳之差虞,并且流速、大小、开阖……都均衡无余。阴阳气脉平衡的标准只有一个,而阴阳失调的现象确是各种各样的。《黄帝内经》中对阴阳失调的种种表现、原因以及后果……都有详细的论述。阴阳失调的疾病都很棘手,查明失调的原因已经不容易,而在治疗中不形成新的失调或其他偏差就更难了。
丹经武学中调节阴阳失调的功法是很多的,如小炼形,玉环桩、混元球、横运太极手、九龙环、飞鸣图……不论是什么原因的失调,也不论失调的程度轻重如何,这些功法都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习练丹经武学简便易行,但还有个得法不得法的问题。
1、现在社会上也有不少人在教授丹经武学或其中的某些功法,但这些只能算是变种或冒牌,因为丹经武学只有李兆生一人向社会传授,除此没有第二人。
2、能够担当丹经武学的辅导教师或代师传法者,必须经过严格审查,得到李兆生先生的首肯才行得通。因为把握宗风的尺度和掌握修为的准则是很难、很微妙的,稍有不慎就会产生各种弊病。历史上外丹吃死人的经验教训还是不应该被忘记的。
3、李兆生先生的授课内容依次为:一、丹经武学。二、少林禅宗武学。三、循经太极拳系列。四、金气大周天。是按修为层次排列的,由易到难,对修炼基础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的。除非是李兆生先生亲自把关的教学安排可打乱次序学习,否则,不仅不能收到理想效果,还会留下各种后患。
人生病的原因之一
经络论与气化论全面诠释了人的生存与死亡、健康或病弱的种种状态。要弄清楚人生病的原因,离不开经络论和气化论。
俗话说“经络疏通,百病不生”,是说人的经脉没有任何阻滞,元气能通达全身,人的身体就能达到健壮安康的理想状态。经脉完全通畅这是不大容易的,经络中有时候有些轻微的阻滞,但是人却没什么感觉,等到阻滞程度严重了,疾病也就形成了;如果阻滞再加重,就要危及人的生命。而现代医学的各种测试仪器、化验手段等等对经络和气脉运行又毫不相干。能够对气脉运行明察秋毫,做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或者是治疗时达到最理想效果者,只有达到了“医门理法至微玄,大要心中有转旋”也就是“以道成医”的层次,才能做到。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经络通畅必然不会有病痛产生,如果有了病痛,则有可能是经络中有了阻滞。哪里出现了阻滞,哪里就阻挡了元气的通行,而元气达不到的地方,就是生病的地方。
弄明白了病因,治疗时也就有了方向。
通常人们求医问药,也是感触良多。丹医是在达到“自利”以后,才能“利他”。可是那里能找到丹医呢?尤其是近年以来,医患矛盾加剧,很难有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更难有高质量的治疗效果了。
求医问药是处于被动地位,由别人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丹经武学却可以达到自我调理,居于主动地位,掌握主动权。有好多人重感冒时,咬着牙站二个小时以上的“大字桩”,直到大汗淋漓,感冒也就好了。
对于一般的经络阻滞,小炼形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针对不同的经脉,小炼形都有相对应的功法。除此之外,小炼形还是丹道武学的重要内容。它既能为内功运转和武技演化打下牢固的基础,本身又可成为独立的丹经武学的修炼之法而加以专修。
不音之音为真音——《声律真诠》与阴阳对立互根
声律是汉语独有的一种文学体裁,是在文字上体现《周易》中阴阳相对的这种概念,形成了独特的太极文体。
声律也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它主要是儒家的修为之一。
关于儒家的修为,李兆生先生在《翰墨缘》一书中曾这样说过:
儒家在读书吟诗过程中,得到音律、声韵的振动,而使身心受益;开发潜能真慧。结合静观达理,使人聪智,则受其习。清刘熙载《艺概》中曾指出,“文以炼神炼气为上半截事,以炼字炼句为下半截事,此如易道有先天后天也。”“文要与元气相合,戒与尽气相寻。”诸如此类,举不胜举。阅读文章时,字里行间的音节韵律,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学者求神气而得之音节。
“习其道,不言其妙”,这是儒家的修为特点,由此而形成种种隐密。李兆生先生将这些隐密揭开,方使我们明了其中的内涵。
《声律真诠》中对声律中的隐密,讲的要详细一些:
乃至于古人所说“声律乃宇宙间真音”,是指汉字的发音,是人天合一的产物,也是汉语具有的力量,谈到灵性,人们会意识到佛道两家的神通妙有,却忽略了儒家“虽读不同,其意不同”的内涵深隐。
用声音振动宇宙,振动自身,则是汉语的生命力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特有的面貌,以至于明永乐十八年,九脉合真的创举,在这个过程中,梵音汉化曾是其中一个具体努力,从而使汉学中的知识更近于“万法真音”,更近于天垂之象。这似乎证同老子的道法自然。人类长期的自然生活似乎已经悟出回归自然的道理,以及开始了回归自然的伟大行为。
如果从韵律来说,是非常抽象的知识,只有经过专修才可以明了脉络。但作为蒙学教育来讲,通过学习,可以不自觉地踏上了韵律的轨迹,从而转入学识层次的过程。
“声律乃宇宙间真音”,古人的阐述如醍醐灌顶,原来声律就是“不音之音为真音”的一种体现。我们的修为基础不够,层次相差甚远,听不到“无弦曲”或“无弦琴”,而声律可以弥补这一欠缺,古之贤真大德真乃仁慈至极也。
这种“真音”也是丹道家所为,应为“以道成律”,所以才会有“用声音振动宇宙、振动自身”的神奇力量。《声律真诠》是李兆生先生为修为者洞开的又一方便之法门。
《声律真诠》分为上下卷,上卷有“真阳对韵”等内容,下卷为“一万真函”等内容,诵读或背诵这些内容“可以不自觉地踏上了韵律的轨迹,从而转入学识层次的过程。”
但是诵读的方法有讲究,主要是发声方法及声调要合乎规范,这样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这需要经过专门的学习,专修后才能把握其尺度。

不神之神为真神——黄老之学与阴阳对立互根(续)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狩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五色五音五味”等是人心为用,让识神主事,其所见、所闻、所得等均囿于假象之中,对于真象无从知晓,所以才会目盲、耳聋、口爽……
《西游记》二十六回中孙悟空推倒人参果树,行至瀛洲海岛求药医树,书中说了这样一句话:“世人罔究壶中景,象外春光亿万年。”假象的世界很渺小,让人闭塞;可是人们却在此中下了很多工夫,作了太多的文章。下的功夫越大,背离真象就越遥远。所谓修为就是要关闭识神,启动元神。识神有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色声香味触法也属此六识。《西游记》中说:“六识祛降丹自成”,祛褪六贼至六根清净,这就是具体的修为。若能到达“六根呈慧日”,那则是非常理想的境界了。
老庄之道是承继于黄老之学的。现代人曾经批评老子、庄子的人生观是消极的、悲观的,甚至是没落的。因为要关闭识神、摒弃假象,所以对“世人罔究壶中景”之为大多持否定或鞭笞的态度。世人不知有元神一物,更对“象外春光亿万年”无所知识,只看到关闭识神、摒弃假象的一面,而不知还有启用元神、探究真象的一面。《黄帝内经》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恬淡虚无”是关闭识神,“真气从之”是启用元神后的修为成果。不能只看到“恬淡虚无”,而把“真气从之”遗忘掉。
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再来看看《庄子》中的有关浑沌的故事。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是识神为用;浑沌“独无有”,是“人心灭而道心生”,是元神为用。凿七窍是开启识神,是人心生而道心退,元神也只能隐藏不现,只有死去了即“道隐无名”。
关闭识神,启动元神是最积极、最拼搏、最奋进的人生作为。“毫发差殊不结丹”,“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丹道修为、元神修炼是容不得一丝一毫的失误与偏差的,这其中之消息,只有过来人才能体味明白。
不神之神为真神——黄老之学与阴阳对立互根
阴阳鱼之太极图揭示了阴阳对立互根的本质,传统学识是刨根问底之学,也就是不被白(黑)鱼的表面现象所蒙蔽,而是在它的对立面黑(白)鱼中寻求其根,即白(黑)鱼眼中之消息。
“视之不见名曰夷”,看得见的东西只是假象,真象在“视之不见”的根中,也就是“夷”或“大象无形”,传统中称之为“不色之色为真色”。
“听之不闻名曰希”,同样听得见的东西只是假象,真象在“听之不闻”的根中,也就是“希”或“大音希声”,传统中称之为“不音之音为真音”。
“搏之不得名曰微”,“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是危险的,所以是假心;道心是微渺的,虽然道心是“道隐无名”,但却是真心。又“心藏神”,假心所藏之神是识神,为假神;道心所藏之神是元神,为真神。传统中说:“不神之神为真神”,此不神之神就是元神。
真色是“不色之色”,是“夷”,是“大象无形”,更确切地说是内景。关于内景,周潜川先生有很详细的描述,李兆生先生的著作文集中,更有大量的、丰富的有关内景知识的介绍和讲解。
真音是“不音之音”、是“希”、是“大音希声”。吕洞宾在《内丹百字吟》中言“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 张紫阳在《石桥歌》中也说:“景堪羡,吾暗喜,自斟自酌醺醺醉。醉弹一曲无弦琴,琴里声声教仔细。可煞醉后没人知,昏昏默默恰如痴。”这其中提到的“无弦曲”和“无弦琴”就是真音。
元神是“不神之神”,此元神是丹道中的重要角色,丹经中说:“炼神要炼不神神”,就是说只有元神的修炼才是丹道,没有元神修炼的则不是丹道。《黄帝阴符经》中说:“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所以神也。”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从谋划、实施到完成某件事情,都是识神在起作用,这识神是很神的;可是人们却不知道,如果修成元神,就会知道识神不能称之为神了,只能是假神。
《西游记》中有两段描写,与黄老之学的内容是相通的:
其一、真假悟空打至西天佛祖之前辨别真假时,如来佛祖正在说的是:不有中有,不无中无。不色中色,不空中空。非有为有,非无为无。非色为色,非空为空。空即是空,色即是色。色无定色,色即是空。空无定空,空即是色。知空不空,知色不色。名为照了,始达妙音。
十四回开头诗: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要物。若知无物又无心,便是真如法身佛。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光涵万象。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非色非空非不空,不来不向不回向。无异无同无有无,难舍难取难听望。内外灵光到处同,一佛国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一个身心万法同,知之须会无心诀,不染不滞为净业。善恶千端无所为,便是南无释迦叶。

太极拳经典的地位——三谈丹经武学与阴阳对立互根
太极拳的经典理论之作有张三丰祖师的《太极拳论》和王宗岳的《太极拳经》。李兆生先生于2002年在其出版的循经太极拳的文集中将此经典之作和盘托出。
真是久违了,太极拳运动风行几十年,但是翻遍太极拳的书籍,却难以看到此经典理论。
张三丰祖师是太极拳之祖,或者说是集太极拳大成者而推向社会的鼻祖。太极拳的要点是什么,准则是什么,尺度又是如何,这一切的一切都应当在《太极拳论》中找答案。但是《太极拳论》的内容太精炼、文辞太高深。这样王宗岳又作了《太极拳经》,将这些精炼、高深的内容作了比较浅显、详细的论述。即便如此,王宗岳的所作也很有些高不可攀,让人摸不着头脑,就更别说是张三丰祖师之论了。所以只好将它们束之高阁,弃之不用了。
“太极拳”缺少了太极拳经典的理论指导,其后果会怎么样呢?必定是其要点被模糊,准则被混淆,尺度无把握。这是因为后来练太极拳的人武功修为缺欠、文辞修养不足而造成的。
在李兆生先生的太极拳文集中还著有《太极拳论心解》、《十三式行功心解注解》之文,这是李兆生先生将王宗岳所作又作了进一步的由浅入深、详细实际的论述。
周潜川先生曾经指出的太极拳师的种种病患,其症结也在于此。背离了太极拳经典的“太极拳”,怎能不产生种种偏差而留下各种后患呢?王宗岳早已讲得很明白,“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那些舍太极拳经典而作为者,不幸被王宗岳言中了。
太极拳也遵循阴阳对立互根之原则,太极拳的经典理论是太极拳的根。没有太极拳经典的指导和规范的“太极拳”,能与张三丰祖师当年创太极拳的初衷相合吗?肯定是不会的,所以这样的“太极拳”也同样是变种或假冒的。
功谱是功夫的根——再谈丹经武学与阴阳对立互根
由阴阳对立互根使我们明白,刚为柔根,柔为刚根。一柔一刚为一阴一阳,一文一武也是一阴一阳。这一文一武对丹经武学又有什么意义呢?武是功夫,文则主要体现在功谱上,可以说功谱是功夫的根。
说到谱文,有家谱、有宗谱等。那么没谱呢,没谱就是胡说八道。“功夫”如果没有谱文,那么这个“功夫”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能是假冒的“功夫”,是骗人的。
李兆生先生的《话说谱文》之文(载于《〈武当修真密籍〉秘录注本诠编》),向我们昭示了脉传谱文的种种隐秘,以及脉传谱文特有的种种奇特的力量等。脉传功谱不仅是功夫的根,还是练功者修炼成功的保证。
功谱还是检验功夫的一个尺度。一种功夫的好坏,可以由功谱体现出来。好的功夫,其谱文也必定是文理清晰、文辞高雅、书卷气浓厚。如果谱文的文理不通,粗俗不雅,那么这个功夫也不会有好的造诣。
刚中无柔不为坚——丹经武学与阴阳对立互根
阴阳对立互根是自然规律,任何事物都不能违背。对丹经武学来说,更是如此。
我们都知道,少林功夫以刚著称,武当功夫以柔见长。张三丰祖师当年“出少林而创武当”,是完全得到了少林的刚之后又创出了武当的柔,而使武当功夫超绝,成为武林至尊。在脉传武学中此中也有隐秘,关亨九先生在《武当修真密籍》中说:张三丰祖师是“得佛之大、道之微、儒之极”而创武当。这样说来武当能够统领武林还有着更深的隐秘。
那么少林功夫除了刚之外再有没有其他呢?达摩老祖面壁九年而使少林功夫名扬天下,不会仅仅是一个刚就能解释通的。少林功夫之所以能够享誉天下,是因为少林拳的拳中有禅。禅是什么,这又是千百年来的难解之谜,要弄明白禅为何物,自古至今,没有几人作得到。
李兆生先生的教学内容中专门有“少林禅宗武学”,并且还有《李兆生禅诗百卷翰墨真迹》专著出版,这都是给世人洞开了方便之门,使世人能够逐渐弄懂禅学而进入禅宗之门。
禅学很难懂,就是这弄不懂的禅学将少林功夫推至超绝,而与武当并称为武林。历史上武林盟主之位大多是由武当或少林执掌。
少林拳虽然以刚著称,但刚中有柔;武当功夫虽然以柔见长,但柔中有刚。这“刚柔并济”才赋予了武当少林的超绝功夫。“柔里有刚攻不破,刚中无柔不为坚”,这是丹经武学中体现的“阴阳对立互根”的规律。
知其雄,守其雌——《道德经》与阴阳对立互根
阴阳对立互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特色,《道德经》中就有很集中的展现。
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除此之外,还有“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重为轻根,躁为静君”、“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是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还有“明道若昧,进道若退”,郑板桥说:“难得糊涂”,这与“明道若昧”如出一辙。
阴阳对立互根是必须要弄明白的学识,为什么要如此呢,是为了要“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雄壮强大、坚不可摧、固若金汤(雄)是坚强有力的象征,但是不要忘了根基牢固才是其根本所在,所以关键之处是要在培植根本(雌)上下功夫;圣人的道德、品行、功绩得到彰显(白)是好事情,但是若能够做默默无闻的无名英雄(黑)则更难得。这是从字面上去理解的。
而在丹经武学中,这“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还有其特殊的含义。《悟真篇》中说:“黑中有白为丹母,雄里怀雌是圣胎。”这样说来,“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还是丹道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黄庭经》中也说:“知雄守雌可无老,知白见黑急自守。”这里的“知雄守雌、知白见黑”应该怎样理解呢?——雄即禽父,雌即禽母,亦喻阴阳。阳动而阴静,欲知雄阳运动之功当先守雌阴静伏之法;白者光明,黑者暗晦,见即视意。《参同契》谓:“白者金精,黑者水基。”又曰:“知白守黑,神明自来。”所以《黄庭经》这句话的意思为:欲知雄阳运动之功,当先守雌阴静伏之法。若能如此修为,则可以童颜而不老。修道之人,宜隐行晦迹,和光同尘,不使有圭角之露。临炉炼丹之法,又当先守视其神明于幽暗之气穴,至一阳萌动,而后运行其精光于周天。
外国人曾说中国人是阴性民族,中国人既没有侵略扩张的野心,又缺少先发制人的作为,历史上的中国人是如此。是中国人缺少雄心壮志还是懦弱无能呢?都不是!而是中国人太明白道理了。“兵强则灭”,穷兵黩武的后果只能是自取灭亡;“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柔和常常在,心刚命不强”; “知其雄,守其雌”,真正雄壮强大者,不只在表面的声势,而在其坚固扎实的根基。佛家讲“让人非我弱”,是说不懂得避让的人不是真正的强者;《黄帝阴符经》中说:“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传统的学识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早已是一个睿智的长者,相比之下,其他的一切学识都还只是处于稚嫩的幼童阶段。
阴阳对立互根
阴阳学识是传统中各种学识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弄明白阴阳学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阴阳对立互根是阴阳关系中的规律之一。关于阴阳对立互根,李兆生先生在《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中的《〈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中是这样说的:
阴阳的对立互根是指阴与阳的两种属性相反而又互相以对方作为根本,无阴则阳无以化,无阳则阴无以生。例如:动与静相对而动属阳,静司阴,两者属性是相反的。但是宇宙的运化在运动中需要静止,以积聚能量,为下一个运动做好准备;在静止而后则开始运动,两者互为根本。
这“阴为阳根,阳为阴根”是传统中很重要的概念,也是传统中认识一切事物的重要方法。表面的现象和作用为阴,而其根却为阳;表面的现象和作用为阳,而其根却为阴。所以一切事物的表面现象是一回事,而其本质却在它的对立面或者反面。如阴阳鱼之太极图就是对此的最好揭示。阳鱼的鱼眼在阴鱼中,阴鱼的鱼眼在阳鱼中,而此鱼眼就是鱼之根。
《道德经》中也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福是相对的,但是其根却在其对立面,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说的也是同一道理,故事中的福祸反反复复,无非就是要昭示其根与表面现象的内在关系。老百姓也说“破财免灾”,破财是祸,免灾是福。还有农谚“涝怕晴、旱怕阴”,雨涝之时,一出太阳必下雨;天旱之时,越是阴天雨越下不来。
又比如四季之分,立夏为夏季的开始,至立秋前的大暑结束,而西方一些国家却把夏至到秋分划为夏季。春夏秋冬在《易经》中对应于四象,即依次为少阴、太阳、少阳、太阴,夏为太阳,阳气最足之时。而夏至一阴生,虽然气温在夏至后一两个月内要攀升至一年中的最高点,但其本质却是阴气成长壮大之时。
通常说“中医治本,西医治标”。这是在医疗方面反映出的传统文化区别其它一切文化的典型标志,不是仅仅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要透过表面现象紧紧抓住事物的本质。如“冬病夏治”,某些冬季的疾病,夏天治疗效果比较好。如风湿疼痛、哮喘症等。因为冬天的寒冷与夏天的暑热相对立而相互为根,所以冬天的疾病夏天治疗容易去根。又如,夏天生了痱子,在冬天用特定方法收集新雪,贮藏后化成水洗之。针灸中“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右病取左、左病取右”的取穴原则也是基于此。
《全体大用篇谱文》:

野马分鬃抱球起,球掩横肘肘齐肩。
凤足点在虎足侧,托球掌藏腋下缘。

野马分鬃抱球起,球掩横肘肘齐肩;抱球中的循经内容是很丰富的,这在《内脉循经谱文》中有详细讲解。抱球是聚是收,是武学中的“欲放先收”,于《易》理相合。抱球时上按之手与肩肘平齐,这是太极拳中“肩与跨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的外六合之势的体现,同时也是“气与力合、内与外和、神与意合”的内六合的保证。上下两手的虎口形成“子午交综”之势,是构成“交通肺脉”的重要环节。

凤足点在虎足侧,托球掌藏腋下缘:凤点头能通透肝脾二脉,这点已明了。同时凤点头又是武学中“藏身斜卧横扁踹”、“湘子跨篮横云脚”和“铁拐跌衩卧云斜”等的专修功法。虎足即“宣虎坐”之足。“宣虎坐”有强壮腰腿、滋助肾元之功效,同时还是武学中潜行步法之专修,与凤点头相配合,可演化出多种武技。抱球时的托掌可舒畅心肝脾三经脉,与凤点头宣化肝脾之功效向配合,会使经脉气机达到因穴道重叠而导致侧重循经作用;而在应敌时,肋侧之托掌会因其动作姿势的优越位置而产生强大的进击力量。

自娱时可健身,应敌时可进击,这才是武当武学中“击舞交并”的真实面貌,也是传统武学的一贯本质。
《武学概谱》是循经太极拳的武学技击方面的内容。武学技击要有循经的基础,也就是要有专修功的基础,这才可称为内家拳或内家功夫。《太极拳经》中说:“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如果没有打好基础,或基础不牢固而急于用于武学技击,那样容易自伤。所谓学了某某招式是某某克星之类的谈论,本身就是一种无知、愚昧、糊涂的概念。如果真能那样,你在克制别人的同时,对自己的伤害恐怕要更大。

《武学概谱》:

凤尖点落凤点头,提膝提足势提龙。
上下抱球阴阳分,阴阳掌法各不同。

凤尖点落凤点头,提膝提足势提龙:“凤点头”是武学中的一式专修,称作“掩裆势”。可封住自己的下盘,阻挡来犯之势。“凤点头”又名“搜裆腿”,可照顾到前后左右,化“内截脚”、“外截脚”进击。“凤点头”中还藏有“膝打”,有提膝上击之威,这是化成提龙腿之用。

上下抱球阴阳分,阴阳掌法各不同。抱球时在上之掌为按为扶,为阳掌;在下之掌为托为撑为阴掌,阴掌阳掌在武学上各有专途。在下之阴掌可化为“切掌”封住下盘部位,防敌之“撩阴法”袭击;同时可掩护小腹及胃部。而在上之阳掌则可外翻化为“刁掳手”,捋撮、刁拿敌的来势,并封住自己的肩胸咽喉处。若是阴阳掌齐挥,向身体另一侧以“双封排山掌”出之,是传统宗传的“麻姑献寿”势。
《内脉循经谱文》:野马分鬃宣虎坐,势藏挤撞平肘肩。两手抱球阴阳合,天地相应神意添。按掌玄英动大指,中府云门紧相连。托掌心经居肝脾,外展金风正循传。凤点头气宗大趾,下逢二脉透脾肝。这些谱文仍然分句分别来看。
野马分鬃宣虎坐,势藏挤撞平肘肩:“宣虎坐”简称为“虎坐”,可以舒畅“命门”、“肾窍”,补充先天真力,因而能够壮腰腿之力,使下元饱满。命门、肾窍都系于肾脏,即命脉根本之处,能滋肾气生长,强健肾脏及肾经。
挤为聚为收,撞为开为放。虎坐与凤点头都是聚收,此聚收有强健内脏脉络、养精蓄锐之效,因而在开在放之时,可释放出莫大的威力。抱球时的两手也是聚收,要求上按之手的手、肘、肩三者在同一平面上,如此最有利于循经顺畅。
两手抱球阴阳合,天地相应神意添:抱球的两手阴阳相合,阳为天,阴为地。阴阳相合有如天地交泰一般,必能促使阴阳气脉相感通而和谐顺畅。这也是古人“人天合一”思想的体现。
按掌玄英动大指,中府云门紧相连:中医中有十宣穴,位于十个手指的指尖处。大指之大宣穴在传统修为中称“玄英”穴,属于手太阴肺经之脉络;手太阴脉沿手臂内侧行至肩窝处有“中府”“云门”二穴。抱球时按掌之手的大指应指向肩窝的中府云门位置,使玄英穴与中府云门相对应,形成“感召”“互唤”,此时肺脉必定受到震动而促进其交流和通达。
托掌心经居肝脾,外展金风正循传:抱球时的托掌之手在身侧肋下处。肋下的一侧为肝脏,另一侧为脾脏,脏腑乃经络之根本。根本之处受到震动,其所属经脉也必会有良好地对应循行。同时托掌时小指靠近身体,小指属手少阴心经。心经居肝脾是说手小指要么与肝脏齐位,要么与脾脏齐位。这样手少阴心经与肝脾两脏互相照应,不仅促进肝脾两经的循行,同时心经也会得到宣化。另外,“以心行气”是传统太极拳的显著特点,所以此手少阴心经是举足轻重的,小手指的动作位置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它直接影响了心、肝、脾三脏及三经脉的循行通畅与否。外展金风正循传是说拇指、食指分别属于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此二经都属金,虎口处是影响此二脉的关键所在。“外展”是指虎口要微微展开,并且虎口、拇指、食指三者要在同一平面上,这样最有利于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这两条属金的经脉的循行,所以说外展金风正循传。
凤点头气宗大趾,下逢二脉透脾肝:“凤点头”必定是大脚趾着地,而在大趾趾甲上方左右两端分别是隐白穴和大敦穴,隐白穴是足太阴脾经的起始处,大敦穴是足厥阴肝经的起始处。“凤点头”的动作直接作用于肝脾两经的始端,本身已经对肝脾两经脉起到了宣化和促进循行的作用。
“虎坐抱球”是“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中“野马分鬃”的分解动作之一。将“虎坐抱球”作为站桩来修习,是难度较大、比较吃力,但又是效果明显、长功夫较快的桩功之一。
“虎坐抱球”的《操演谱文》:上下掌心同一峙,两掌互唤抱球生。左足尖收右脚侧,凤点头化腿提龙。我们把这些谱文分句分别来看一看。
上下掌心同一峙,两掌互唤抱球生:峙过去读chi,同斥;现在读zhi,同治。是耸立、屹立的意思。上下掌心同一峙,是说上下两掌的掌心要相对,掌心相对,两掌有互相召唤之意。上下即阴阳,含阴阳对立互根。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只有阴阳相合,才能育化万物,所以才有“抱球生”。此球为“太极球”,学名称作“太乙混元球”。关于混元球的内容,可参见《真元宝笈》中的相关章节。
《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一书中的谱文注解对此句谱文中的阴阳相合以及混元球的内容有详细深入的讲解,值得深研。
左足尖收右脚侧,凤点头化腿提龙:右虎坐抱球是屈右膝站立支撑身体,称作右虎坐;而左腿以足尖点地收在右脚内侧,同时两手抱球于右侧。其中足尖点地为“凤点头”;“腿提龙”即为“提龙腿”,“提龙腿”是小炼形中的一式专修。“提龙腿”是“虎坐抱球”的后续动作,但“凤点头”已为“提龙腿”做好了准备,“凤点头”后提膝提足就是“提龙腿”。
关于“提龙腿”有一点说明——膝高于胯时为提龙腿。提龙腿是作为炼形而用,属于抻筋拔骨的性质,可以高抬。武学中金鸡独立、魁星戏斗等势,要提膝,抬腿要高。若是行拳走架、循经行脉的分脚蹬脚,将腿抬平为准,切忌过高。否则失于“循经”,不是内炼,丢掉了内家风格。武学中提膝时多是防敌进击下方,急抽我腿闪我足,是免伤的躲闪势。用膝打抬平已够用,平时练时过高,用则筋软(《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P125)。
功谱是功夫的根。“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有操演谱文、内脉循经谱文、武学概谱和全体大用篇谱文。这些谱文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对循经太极拳的风格、本质、效用等加以说明和描述。
操演谱文:顾名思义,操演谱文主要是对动作的标准、尺度等的讲解和描述。
内脉循经谱文:主要在外在动作与经脉循行的内在关系方面加以描述。
武学概谱:太极拳的武学技击内容也是很丰富深奥的。
全体大用篇谱文:是操演谱文、内脉循经谱文、武学概谱等所牵涉到的诸多方面的内容的内在联系以及灵通演化方面的更深层的揭示和补充说明。
“一阴一阳之谓道”,一文一武乃一太极。只有武功修为没有谱文的指南是盲修;只有谱文的理论而没有具体的修为实践也是白费功夫。武功与谱文共修,可以在两方面都获得较好的收益,在修为与学识上会全面得到长进。
谱文虽然各自成章,但其中的内容并不是割裂开来的孤立的单方面的内容,而是相互关联,互有补充的。其实也就是这些不同的谱文共同诠释了内家拳和内家功夫的实质与面貌。
有条件的应该将这些谱文背诵下来;没有条件的,也应该向这个方向努力。在《中国传统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专修学习班》上,背诵谱文也是考核内容之一。
李兆生先生在教授“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时曾反复强调,要把循经太极拳的一百多个分解动作当做站桩来修习。

站桩又称桩功,是传统武学中不可缺少的修炼内容之一。传统中站桩要达到八个小时,现代人由于条件所限,能站到两个小时已经很不容易了。桩功的修炼是比较艰难、吃力的,一开始可以从两分钟站起,即便如此,若把一百多个动作全站一遍,也要四五个小时。

为什么要强调站桩呢?关于这一点,通过不断的修为,体会也逐渐加深。循经太极拳的要点是循经,而要达到此要点其难度是很大的。虽然丹经武学已经修习了十多年,少林禅宗武学也有多年的修炼经历,但是却因为修炼的努力不够,功夫欠缺,因而要达到循经的效果,还是有差距的,尤其是十二正经全部顺遂通达,则更加不容易。而如果没有循经层次的太极拳,是没有修炼意义的。换句话说,没有循经的太极拳最起码的对锻炼身体的目的都达不到,更谈不上其他了,几乎就是白练了。

站桩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简便易行的方法之一,如果有些武学功底,可以单独修习站桩。一个动作反复修炼,站桩时间越长,效果会越好。因为站桩是开通经脉的最好方法之一,并且站桩时体会循经的感觉最明显。

李兆生先生的太极拳文集中有“活步太极拳”之说,所谓活步太极拳,就是以达到循经的效果为标准,而不被死的套路所限制。

有的学员练云手循经感受明显,有经脉循行的效果,练完后神清气爽。那就可以单独练云手,左进步、右进步、前进、后退都是云手,一个动作可以反复做,不必拘泥于套路;有的年轻学员血气方刚,就喜欢做循经太极拳的“太极四手”,即循经太极拳基础功“玉环桩”,那就可以成百上千次的练习。各人有各人的情况,各人有各人的喜好,三阴气脉迟速就应该多练习三阴气脉的式子,三阳气脉迟速就可以多练习三阳气脉的式子。……王宗岳在《十三势行功歌诀》中写的清楚:“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骨肉尚且为“臣”,何况套路?
关于《循经太极拳的修炼要点》的几点补充说明

循经太极拳要不要先打好基础

循经太极拳与世传太极拳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不打基础直接进入循经太极拳的修炼是可以的。首先它不会产生周潜川先生所批评的世传太极拳的种种弊病,并且只要修炼是有益无害的。

但是,既然我们爱好传统武学,在当今这个快速运转的社会当中,把有限的精力和时间更好的利用起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自己的修炼层次提高到最佳程度,这是人人都希望的。而传统武学的修炼能够得法,的确是一条事半功倍的捷径。

1、李兆生先生自1984年出山起,传授丹经武学已二十余年了,1995年出版的《真元宝笈》中公开刊载了《少林精绝谱文四篇》,之后又相继传授少林禅宗武学,循经太极拳是2002年推向社会的。从李兆生先生的这些社会活动年代上来看,其传授的层次依次是丹经武学、少林禅宗武学、循经太极拳。

2、习练传统武学已有十多年了,在修炼实践中深深体会到传统内家武学的严谨性与科学性,而打好基础是其中的坚实的根基,这是一条捷径,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中说:“就丹道武学而言,按自然之顺序,是先练习小炼形……小炼形有了初步锻炼之后,再按进度学习‘太乙元明功’。玉环桩推得自如了,再操演循经太极拳……练元明八势,体会感受得到稳定,至少要有两三个月的时间作为一个周期,才可以体验大炼形三势。”

小炼形的第一式是“金锋抖肘”,其谱文开头就说:“天心地轴隐金锋,道妙循环十二经。上通太阴起大指,滚转小臂裹金锋。”“道妙循环十二经”,说明“金锋抖肘”对十二经的循行都有促进作用;“滚转小臂裹金锋”,此滚转有“缠经”之用。缠经是“先天太极拳三十六势”的修炼内容,并且它也是循经中的精微内容,因而对基础的要求更加严谨和苛刻。但是它的基础在“金锋抖肘”中就已经开始打下了。

丹经武学和少林禅宗武学中的每一部功法,都有着这种不容忽视的基础修为。

3、多次参加《中国传统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专修学习班》,记得很清楚,每次学习班上都有严格的考试和考核。考试过关者,才可以学习循经太极拳;未通过考核者,则继续强化丹经武学和少林禅宗武学的修炼和训练。有的要经过两次考核、三次考核……
“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的特点是循经,而此循经是人天合一的具体内容。由此,循经太极拳对修炼的基础要求是很严的,最起码的是十二正经的通达顺遂无差虞。

人的气脉循行很难达到标准和规范,而产生的误差却是各种各样的。这各种各样的循行误差可归纳为三类:经络阻滞、阴阳失调和元气亏损。任何一种循行误差都可致病,而有的人的循行误差可能是多种并存,虽然还没有形成疾病,但误差是存在的。

如果此时修炼循经太极拳,由于它对气脉循行的影响和作用是很强烈,巨大的,这样原有的种种误差就会加重或反应剧烈而形成种种不适,影响到修炼进度甚至会停滞不前。

假使气脉循行很标准无误差,是不是可以直接入手循经太极拳的修炼呢?我们知道,经络疏通和任督一通两者是有差别的,也就是有没有武学修为的功底,其本质是区别很大的。如果没有修为基础而直接修炼循经太极拳,这样原来的气脉循行的流速、大小、力度、开阖……都会有不同的改变,同样也会产生种种不适。

在《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中,有“循经太极拳的准备动作”和“循经太极拳推进循经的基础”两个章节,就是针对此类问题而设置的。不论原来的循经正常与否,也不论有多少误差,误差是深是浅,都会在其中得到很好的调整和改善。基础打得越牢固,循经的质量就会越高。这样循经太极拳的修炼不仅可以事半功倍,甚至可以有突飞猛进的长足进步。

“循经太极拳的准备动作”和“循经太极拳推进循经的基础”都是丹经武学的内容,还有少林禅宗武学,所以丹经武学和少林禅宗武学是循经太极拳的基础,应该先打好基础然后再进入正常的修炼。</SPAN>

人天合一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很传统的概念,但是人天合一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历代以来,鲜见一个明确的答案。久而久之,这人天合一就成了一个模糊的、笼统的概念,难以说得清楚。李兆生先生于2002年推出了“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这“循经”的太极拳,说法很新颖,它与以往的太极拳有什么不同呢?这个不同就在于它有着鲜明的“循经”的特色。

此“循经”主要是指十二正经的子午流注。人有手、足三阳经和手、足三阴经,合起来就是十二正经。十二正经的循行规律是一个时辰循行一个经脉,一昼夜二十四小时十二个时辰,十二正经循行一周,然后周而复始,这就叫子午流注。子午流注与地球的自转规律相吻合。

原来,此“循经”中隐含了人体气脉循行与天体运行之间的关系。天体分为好多种,其运行规律也各有特点。其中与人体关系密切的有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月亮的运行、五大行星、还有恒星……这些天体都与人体有关系吗?回答是肯定的。天体的运行规律与人体的具体关系也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的和比较主要的内容,只不过是现代人对此有些陌生罢了。这天体的运行规律与人体的具体关系就是人天合一的具体内容。所以人天合一不仅仅是一个概念,也不是模糊的、笼统的概念,而是有着确切的、实际的内容,并且是精微不二的内容。

循经太极拳是人天合一修为的起步和入手阶段,它是人天合一中比较简单的、基础的内容。从此入手,首先把十二正经调整得非常准确和规范,然后就可以一步步地去探知人天合一的更深层更精确的内容。
《西游记》是小说还是丹经
《西游记》是小说,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但同时《西游记》又是一部丹经。这样说,人们恐怕很难接受。
传统中有许多文学作品都与丹道学识有着扯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的关系,而《西游记》则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不是笔者的杜撰,而是古人早有的定论。明清时期有《西游证道书》、《西游真诠》、《西游原旨》、《通易西游正旨》、《西游记记》、《西游阐微》… …一些专著,就是专门揭示和讲解《西游记》的丹经之旨的。
但是《西游记》又确实是一部故事合理的、情节完整的、顺序系统的、典型的小说体裁。这一点儿也不稀奇,因为传统中用文学手法来阐述丹道之理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也是传统文化的一贯特色,只是我们对此还难以认识到。
《西游记》阐述丹道之理的具体手法,在传统中称之为“因理而设象,以象阐其理”。就是将那些无形的、难以捉摸的丹道经典理论以具体的形象描绘出来,然后再用这些形象将丹经理论演示明白。
《医宗金鉴》中说:“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乘气动静生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未有天地气生形,已有天地形寓气。”天地是有形的,而在天地未生之前都是无形的。有形的天地是由无形的“气中理”生成的,即“未有天地气生形”,所以依据此理而形象的描述其所生成的物象,这就是“因理而设象”;“已有天地形寓气”,具体的物象之中隐含有其生成之根即“形寓气”,所以可以从具体的物象之中,探究出其根源之理,这就叫“以象阐其理”。
比如,《西游记》中以住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的须菩提祖师隐喻道心,这是“因理而设象”;而以须菩提祖师的种种行为来揭示“道心惟微”之理,这是“以象阐其理”。
《庄子•逍遥游》中讲过一个故事,肩吾很不屑于接舆的一段话:“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肩吾认为这是些狂言痴语而不可信,“吾以是狂而不信也。”连叔告诉肩吾:“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
接舆讲的是丹道家的境界,而肩吾没有丹道修为,即“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连叔的一番话,就是对《道德经》中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狩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的最好的注解。
《西游记》与丹道的不解之缘
《西游记》与丹道修炼有联系吗?这个问题,原著中有很明白的答案,只要我们稍微留心一下,这个问题是很容易解答的。
孙悟空在三更时分单独拜见须菩提祖师,祖师说:“难!难!难!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闲。不遇至人传妙诀,空言口困舌头干。”“莫把金丹作等闲”一句,已明白说出须菩提祖师传授的乃是金丹大道。还说:“得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赏明月。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
在这之前,当石猴改称美猴王时,书中有诗云:“三阳交泰产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借卵化猴完大道,假它名姓配丹成。”“借卵化猴完大道”,说明孙悟空的形象是为阐述金丹大道而设计的;“假它名姓配丹成”,孙悟空的名与姓也是用来阐述丹道之理的。
孙悟空与丹道的关系比较好理解,那么唐僧取经也与丹道有关系吗?
二十三回开头说:“这回书,盖言取经之道,不离了一身务本之道也。”此时师徒四人和白龙马已全部出现,取经的角色已经齐备了,书中于是于此时点名取经之实意。“一身务本之道”,即“修身养性”之意,与葛洪说的“内以养身,外以祛恶”之意是相同的。所以“一身务本之道”就是丹道修炼,也就是“取经之道”是丹道修炼。
三十一回开头说:“经乃修行之总径,佛配自己之元神。兄和弟会成三契,妖与魔色应五行。”
“经乃修行之总径”,其意为此经为丹道修炼者指明了方向,西天取经便是天下修行者都要走的道路。
“佛配自己之元神”,“元神”是丹道修炼中的特殊角色,也是丹道的专有之物。能够见到元神,标志丹道修炼已成,也就是西天见佛,标志丹道成功。
“兄和弟会成三契”三个徒儿的形象描写是为了揭示丹道修炼的内容而设计的。
“妖与魔色应五行”,取经中遇到的一切魔怪,是描写了金木水火土这五行在丹道修炼中的种种不同表现。
在取经的过程中,书中也不断地点明丹道这个主题。
第四十六回悟空与虎力、鹿力、羊力大仙斗法后书中说:“人身难得果然难,不遇真传莫炼丹。空有驱神咒水术,却无延寿保生丸。”
在第四十八回末,书中云:“误踏层冰伤本性,大丹脱漏怎周全?”
五十六回末:“心有凶狂丹不熟,神无定位道难成。”“心有凶狂丹不熟”与老子说的“驰骋狩猎,令人心发狂”的意思是一样的,心狂的后果是丹道受挫折。
五十七回中间云:“身在神飞不守舍,有炉无火怎烧丹。”
五十八回末:“神归心舍禅方定,六识祛降丹自成。”“六识祛降”即“祛褪六贼”。
五十九回开头:“收来安放丹炉内,炼得金乌一样红。”
六十一回近尾:“火煎五漏丹难熟,火燎三关道不清。”“五漏”通常指五脏受到伤损。
八十三回题目:“心猿识得丹头,姹女还归本性。”
九十一回开头:“若教自在神丹漏,才放从容玉性枯”。
九十二回中间:“大丹自古宜长守,一失原来到底亏。”
九十三回近尾:“大丹不漏要三全,苦行难成恨恶缘。”
九十九回中:“古来妙合参同契,毫发差殊不结丹。”《周易参同契》是东汉魏伯阳所作,被誉为“万古丹经王”。
到九十九回,已经取经成功,见到佛面,所以书中还说:“秉证三乘随出入,丹成九转任周旋。”“丹成识得本来面。体健如如拜主人。”

“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在哪里?
《西游记》中美猴王参仙访道,所拜的师父须菩提祖师住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书中描写了此山此洞的形状;由杨洁导演的电视剧《西游记》中也有具体的山和洞。“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有没有其它的含义呢,《西游记》的写作原意又是什么呢?
先来看看“灵台方寸山”。“灵台”有几种解释:一、建筑,周文王建过灵台;二、有灵台星;三、有灵台县,在甘肃省。除此之外,在《辞海》和《辞源》中都还有一种解释,灵台是指心,因为“心有灵智能任持也”,所以称心为灵台。
人体后背有灵台穴,属督脉。这灵台穴有特殊之用。李兆生先生在《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一书中有《天轮地煞图》,文中说:“在《督阳玉照图》中,上轮又有‘灵台’、‘肩井’三穴。‘灵台神室’之属是元神必操之地(过去庙中所见之神像佛像,亦是在背后灵台之处装藏封金)。”(《天轮地煞图》由《壬阴玉照图》和《督阳玉照图》组成,载于《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卷三)
古时候,“灵台”喻心是很普通的知识,只是进入到了现代,人们对此有些陌生了。
“方寸”的意思要明显一些,本意是“一寸见方”,后引申为指心。“心为方寸之地”这句话有时还可以看到;“方寸大乱”是指人在重大变故面前,心中完全没有了主意,乱了章法。
所以“灵台方寸山”这句话是指心。
再来看看“斜月三星洞”,这句话也是指心,只不过是从“心”字的笔画特点上去描述的。“斜月”是指心字的斜钩一画,“三星”是心字的三个点画。
虽然汉字从甲骨文起经历了几个演化阶段,但是心字的这种笔画结构已有一千多年了。
“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分别从两个方面描述了心的意思,但是这个“心”却是大有讲究的。美猴王为什么要参仙访道,是因为在喜宴间忽然忧恼:“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人天之内?”书中说;“大王若是这般远虑,真所谓道心开发也!”“道心开发”说明此心是道心而非人心。
唐僧在取经起步时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这是讲的人心。“人心惟危”,取经路上为什么遇到那么多的妖魔,都是以人心为用而造成的。要除掉这些妖魔,就要“心灭”,人心灭而道心生,由此才能祛褪六贼。
《西游记》在八十五回的前半部分也明确地说到:“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你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丹道对历史的影响是巨大的,但也经历过不少风雨。尤其是外丹,在一千余年的时间里,始终都存在争议。虽然葛洪、孙思邈等的实践成果是成功的、辉煌的,但是唐朝死于服用丹药的皇帝就有好几个,百姓中更是不计其数。由此,丹道被质疑,尤其是外丹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食医和药饵都属于外丹,因而也随之销声匿迹了。
“外丹是骗人的”,这几乎成了历史公论。冯梦龙写《三言二拍》,故事中的炼丹术都是丑恶的骗术、是子虚乌有的、只能以失败告终。这桩历史公案是陈樱宁给翻过来的。
陈樱宁先生是解放后第一任道协会长,也是当代丹道家。李兆生先生在《故国金波驰神剑 肝胆与君印真元》文中有介绍:“笔者想起道协的尊范陈樱宁先生,生前著有仙学是教,并以非金属矿物为原料,炼制黄金,成功地送到科学院做金相结构的检验,结果与真金不二,只是比重较真金稍轻了一些,这是由于当时使用的原材料的欠佳所导致的,再现了‘炼金术’的真实性。”
外丹是不是骗人的,是不是子虚乌有的,是不是失败了,陈樱宁先生给出了最好的答案。这还是解放初期的事,我们都忘记了,是日本人在《神秘学与科学》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重新提出来的,李兆生先生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参加过十年国际学术会议。
历史上外丹吃死人又是怎么回事呢?丹道修炼是十分严谨苛刻的,要有严格的师承,并且每一步都非常谨慎细致。再者外丹臣属于内丹,首先要审查清楚内丹的层次,然后才能配以相应的外丹。若稍有不慎,就会酿成不可挽回的惨祸。那些吃死人的丹道公案,是失去宗风的尺度,没有把握修为的准则而造成的。我们都知道,即使是中药方剂也要三天五天重新审视病情而加减药味,更别说是条件如此苛刻并且威力凶猛的丹药了。
李兆生先生在《故国金波驰神剑 肝胆与君印真元》一文中还讲了一段陈缨宁弟子的故事:陈先生一生授业学人泛众。其中骄者,要属包桂文先生了。包先生拜陈先生为师后数月,陈先生仙逝,葬黄山。包先生自言:“自己与先生的缘份只有期待来生来世了”。先生致诚,打起包裹行李,在陈先生墓前守孝三年,以尽弟子一片孝心。三年期满,在坟前走了几圈,跪在坟头磕了头,痛哭一场,悲切地离开。当包先生在回归的途中,突然觉有一阵风从脑后吹来,自觉有陈先生赶来之意,回头一看什么都没有。然后回到家中,发现什么功能都有了。这则是当年松龄师弟向笔者讲叙的,陈樱宁的弟子包桂文叙说的往事。包先生生前最能轰动社会的小品,则是做大肠杆菌的实验。将两支装有同样量杆菌的试管,放在手里,握一会。在显微镜下的观察结果发现,一个死亡了很多,另一个反而繁殖了许多。科技医务人员为包先生测所谓的“外气发功”,先生什么都没有。问先生这是怎么回事,先生笑道,我只是有个想法:“这个我让它死,那个我让它活”。
陈樱宁、包桂文的故事都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除此之外,《故国金波驰神剑 肝胆与君印真元》的文中还细数了诸多当代丹道修炼者的故事以及他们修炼的层次,如王沐、匡常修、朱诚德、牛实为……
药王孙思邈又称孙真人,是唐时丹道家,其医学成就十分显著,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三十卷,堪称我国第一部医学临床百科全书,并有其他一些著述。著述中专门有《食治》卷和一些药饵方剂。
食治即饮食治疗,古时候有食医,在宋代时就已在社会上失传了。药饵更是少为人知,药是有病时吃,没病时不吃;饵则一年365天可以天天吃,药饵是属于“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用。食医是“以道成食”,药饵是“以道成饵”。
李兆生先生在食医和药饵方面有过实际的操作和展现。《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卷三中有《几经宝笈垂仁教 终将一愿演万轮》之篇,是李兆生先生简介和学术思想。其中有“火工迟迟周大甲”的内容,对李兆生先生于此方面的作为有详细的介绍。全文如下:

火工迟迟周大甲

1996年,先生率徒子法孙开拓五百年老中华餐饮风格,建立了“李真阳餐饮店”,使古老的服食饮膳重现于社会。传统的《中华老味》系列有:久大名山十方丛林荤素菜肴、传统药膳、密传在宗风中的饵茶丹酒。先生的清蒸三才黄金斗已在有线电视台播出。
先生创办中华老味餐饮事业,是把远古秦汉、封真五百之服食餐饮推向社会做出的第一步。先生在店中挥毫写下了“紫蒂金浆引仙药,黄钟大吕唱长春”、“千祖参贝叶,大地涌金莲”、“三清佐菜、餐饮仙厨、烹蒸筵做、琼浆玉液、芝品金汤,清雅小酌、饵膳粥食、细烹三昧、六清不易、筵升羽客”等诸多文字。先生在传授餐饮之余,写下了《餐饮泛化》、《论餐饮至要篇》,并将菜肴亲自拍照、著书立说。《中华老味》一书中记录了《中华餐饮大典》,先生不仅精于菜肴制造,而且对餐饮中礼仪文化也颇有精研,并准备写《中华传统餐饮礼仪大典》。在课教中亲自作示范串盘走桌,传授老中华餐饮格局,并板书次第。
走桌串盘,谓之“中华老味”之酒保,托盘上送菜肴,巡回徘徊在庭堂之内。诸位诸次有次第上下,分顺逆无老幼,别尊长,礼仁风之为。走桌而形成风格,餐饮中将残羹移下,清品继之,为串盘,此成风彩,形成专格之学。行走之时,五指张开,手臂置于肩头之上,平托托盘,此乃“凌霄穿云掌”;手臂置于胸前,乃为云雀式,随手法的变换不同,又演至仙人托盘,还有迎风换掌、童子迎灯。在传统艺业中,举手投足皆有功夫。“金刀三十六劈”为传统刀法,如柳金丝(高古游丝、金丝铁线)、削铁截(钉条丝沫)、飞云推(兰片、棱片、云片、海片),是仁真英侠隐绝学于餐饮之中的作为。完整的学识,真实的操修是艺业之真的钢筋铁骨。餐饮之中有外丹之为,菜肴以阴阳五行而配伍,循先天之灵真,应后天之慧化,纳之以身。
传统餐饮分为六大类:血肉品、草木品、菜蔬品、灵芝品、香料品、金玉品。
传统水火杵磨十大项目:糕点、酥酪、膏露、清蒸、红烩、粉蒸、烤炸、溜炒、腌熏、焖炖。
道家服食药(丹•升降炼转,药•丸散膏丹汤)、饵(服食营养,营养五行配方、烹饪、刀花、手做、火候、料伍)、佐(小菜、粥、膏、点)、饮(六清:水、浆、酱、酏、醇、醴)、仪(表、境、服、具、陈、饰、装、嵌、镶、做、次第、品位、行程、亲疏、贵贱、先后)、礼(以姿见品)。
先生秉承丹道家密传,按照传统阴阳五行配伍,采用灵黄、珍珠粉、琼阳汁、冬虫夏草、肉芝等名贵药材制成了琼阳玉芝、琼阳玉液、琼阳玉瑞、五月红等丹药酒,饮用此酒直入丹田,可以大补真元,爽神腥脑。又以碧螺春、雪山飞龙、月魄蟾光、冰片、珍珠粉、西花、灵砂、天山雪、珍珠白、月满轮、玄砂独龙、闭月金针等为原料制作了天山白雪、雪山飞龙、雪山樱红、盘龙飞雪、日月合璧(太极双花)、三星高照(三花宝彩)、白虹贯日(三台白龙饮)、独龙丹、太乙神锋、玉海冰轮、金香冷艳、玉壶香等独特的清灵茶饮。这些茶饮具用活血化淤、明目爽神、止咳生津、益肝提神、养阴壮阳、温中除湿、宜通水土、开胃健脾、增强记忆、养元怡神,舒筋养心、安神醒脑的功能。
道家饵茶又称万灵如意饮,是先生秉承宗风,向世人畅说道家的丹药服食之饮膳。饵茶按旧说是修真之士坐洞闭关,“不食人间烟火”,行之于桃源,修真养性之必备之物,乃不公开之秘传仙方。饵茶,集自然之物类,按之三才纳自然之灵真,相与配伍,四季所应之物不一相同,环境地点不同,所列之品类亦各成风姿。现用春夏相交之际所用之类予以畅说,其原料为:藕粉、芝麻、核桃、花生、冰糖、莲子粉、枸杞、果脯、马蹄粉、百合粉、人参、茯苓、紫石英、黄精、玉竹、寸冬、西洋参、珍珠粉、桂圆、海金砂、草乌、黄芪、松子仁、珠母、木耳、银耳。饵茶为道家所研之外丹之品类,化合人天纳甲归真,其功效甚著:清火爽神,补肾健脑,除湿利水,宣化肝脾,润肺止咳,增强记忆,脱疮生肌,凉血美颜,润安脏腑,消食化气,温合阴阳,如意延年,房室心疾,神损暗亏,五劳七伤,久饮大补,消臃减肥,健身美容。
菜肴也像修真与武学那样在宗风中流传,九大名山十方丛林的大德高真对佐食与餐饮曾留下绝响紧守洞天,五百年中形成独特的风格。混俗者为荤,清静者为素,这样一荤一素孕育了饮食文化的生命。
“济世度人,积德行善,共结善缘,共成佛道”世人久吟成习,“万善同缘”是人们所希之事,先生创办餐饮事业亦说:“半积阴功半休德,半经武法半延年”,这也是先生课守宗风,紧守洞天,继文武课业之实修实证之后先生所走的又一条真实不虚的路。
葛洪是东晋时丹道家,史学中赋予葛洪的头衔很不少,称其为炼丹(金)术家、医药学家、道教理论家、博物学家、世界化学的鼻祖、金丹道的创建者……这一切都基于葛洪大量的丰富全面的烧丹炼汞的实践。
葛洪曾说:“善行气者,内以养身,外以祛恶,然百姓日用而不知焉。”葛洪将丹道中“内外双修”的一贯之旨披露无遗,并揭示了“道隐无名”的实质。
烧丹炼汞即炼丹术属于外丹,“假借外丹修内丹”是丹道修炼的必须手段。内丹和外丹组成了完整的丹道。内丹外丹既有相同之处又各有特点,丹经中所论大都属于内丹,而外丹就是烧丹炼汞。金丹要有九转,内丹外丹皆同此理。从一转之丹,二转之丹……直至九转丹成,内外之丹皆循此规律。但内外丹又有主次之别,外丹是为内丹服务的。内丹为君,外丹为臣,外丹随内丹的进展而变化调整与之相配合。
君臣的概念在传统中有多方面的意义,如中药方剂中有君臣佐使之味,《太极拳经》中说:“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葛洪留有《肘后备急方》,这是人们所熟知的。《肘后备急方》是从百卷《金匮药方》中检索出常见病、急症病及其治疗等节略而成的。百卷《金匮药方》乃医学巨著,这是葛洪烧丹炼汞的实践结晶,则这些方剂乃是“以道成方”。是不是这样呢?葛洪说:“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神仙方药”是方剂中的“至道在微”,“鬼怪变化”同于“变化无穷”,“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是在方剂方面完全做到了溯“知其原”。
关亨九先生是武当太乙神剑门十七代传人,也是当代丹道家,著有《武当修真秘笈》,其中有一小节专论癌症。其文说:
人生本有先天之气,此气有阴阳清浊之分,阳清上升,阴浊下降。以生以长,本无害处,只因人饥则必食,渴则必饮。后天之谷气与水气随之而入。附于清者它能营养,附于浊者它乃便溺。随溺所余毒气,久积成患。潜于肠胃。反与谷气混合,散布周身。因之此毒无处不到,处处皆有。然后发于表里,发于表者则生痈疽恶疮。发于里者即成癌瘤。此时谷气不但不供营养,而且反助毒瘤生长。以瘤生瘤,一瘤多瘤瘤长瘤。竟如生物之孳生,即所谓子母瘤也。停于肠胃者则为肠胃癌。停于胸腔者则为食道癌,上升到脑膜,到五官,发于某处,某处就生癌。
现代医学对于癌症还处于研究摸索阶段,对于其发病的原因更是一筹莫展。而在丹道家那里,早已是洞若观火、明察秋毫了。生病的部位可能千差万别,但其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毒气久积成患”,何等的斩决明断,真乃势如破竹、直探病根。这使我们联想到孙悟空给朱紫国王治病的一段,关先生与孙悟空一样都是“知其要者一言定”,而非太医院官员的“不得其旨散无穷”,达到“医门理法至微玄,大要心中有转旋”的境界者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随溺所遗毒气”,这是身体素质的一种反映。体质强健、身体素质高就有能力将体内毒气随便溺排泄掉;身体素质下降,排泄能力随之降低,不能完全排除毒气,就要罹患恶疾了。身体素质的好坏是关键所在。从根本上提高健康水平,不“遗毒气”,就能保持体质强健,不生疾患,这是《黄帝内经》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原则。
关先生与李兆生先生友情甚笃,交谊深厚。关先生于九四年辞世,享年九十四岁。李兆生先生曾撰写专文《故国金波驰神剑 肝胆与君印真元》以纪念,连载于九五年至九六年的《武当》杂志中。关先生的《武当修真秘笈》成书于文革后不久,所以“说一半,留一半”,为此,李兆生先生出版了《〈武当修真秘笈〉诠编秘录注本》一书,将关老未说的话又说出了一些,同时将《故国金波驰神剑 肝胆与君印真元》全文录于书中。感于周潜川、关亨九两位当代丹道家相继离世,李兆生先生于书中披露了不少鲜为人知的丹道学识。如关老逝后的飞升内景、两位丹道家交流的别样风情、千里飞身武当山、龙牌虎符、雷震赤霞剑、飞剑与太乙神锋、九转八盘游龙掌、一轮明月肩上挑、武当神锋的“蟠龙卧涧”、身外化形、龙形大草、《修真图》的修练层次、李兆生先生在日本与日本人比剑……
丹经武学对于传统中医药学的意义是非凡的,这在“以道成医”中我们已有所了解。丹医就是“以道成医”者,这才是传统中医药学的历史原貌,也是中医药学的魅力所在。如果从此入手,那当今的中医药学一定会有一番崭新的面貌,无论是医学知识还是技术水平都会有实质性的突破。正如周潜川先生所言:“采用医药治病的方法为手段,以实现利他的宗旨,包括‘烧丹炼汞,丸散膏汤,针灸熏洗,导引按摩’等等医药及技术。这一系列的理论及技术的发明和运用,完全以‘内景功夫’为依据的,从动、静两种功夫中,经过千锤百炼体会摸索而得来的各种方法,是有物质基础合乎科学的,是实践中综合所得的结果,是非常可贵的东西。从动功的‘内视’方法中,每一个架子,全身都在‘蛇形蛹动’地运动着。对于全身筋、骨、皮、肉的节合离散,阴、阳、气、脉的交流灌注,都体会得如掌上观纹,这些体会所得,在‘经络论’的基础上,建立了祖国‘针灸科’、‘整骨科’、‘按摩’科的理论与精细的操作方法,也就是说这些理论和方法,都是从练动功而总结出来的。……凡是精通针灸、整骨、按跷的历代名家和前辈先生们,可以肯定的说,他们至少都会动功,而且有精湛的造诣(《动功的好处》)。”
中国传统中医药学不仅是理论上,而且在具体实践操作方面也是“以道成医”。丹医在针灸、整骨、按跷方面是怎样一种境界,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借助其他方面的介绍而触类旁通。
《庄子》中载有《庖丁解牛》,庖丁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好道者,必定如孙悟空所说“无眼耳鼻舌身意……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如此谓之祛褪六贼”。“进乎技矣”是对周潜川先生说的“‘烧丹炼汞,丸散膏汤,针灸熏洗,导引按摩’等等医药及技术。这一系列的理论及技术的发明和运用,完全以‘内景功夫’为依据的……对于全身筋、骨、皮、肉的节合离散,阴、阳、气、脉的交流灌注,都体会得如掌上观纹,这些体会所得,在‘经络论’的基础上,建立了祖国‘针灸科’、‘整骨科’、‘按摩’科的理论与精细的操作方法”的具体解释。
从庖丁的这句话来看,庖丁应该是“以道成庖”,是不是这个样呢?庖丁接着说:“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这段话说得就比较明白了,我们将之细分析一下: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同于“视之不见名曰夷”。
“官知止而神欲行”同于“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依乎天理”同于“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没有离开“众妙之门”和“天地之根”之学识。
“大郤”、“大窾”、“大軱”同于“大音”、“大象”、“大白”、“大方”、“大智”……
以上的解释引语引自《道德经》,请参阅《周潜川——当代“以道成医”者》一文。
现在我们可以确定无疑,庖丁的确是“以道成庖”。由此才能够“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哗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这是普通之庖,与“以道成庖”的境界简直差如天堑。
道生万物,万物之宗为道,又“万变不离其宗”,所以万物都不能离开“道隐无名”,则“以道成庖”也就不足为奇了。
“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医学是其一化,武学是其一化,庖丁也是一化。不仅如此,如果我们致力于将此中隐秘一探究竟,能够溯“知其原”(《黄帝内经》:“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请参阅《孙悟空做医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一文),就会明白传统文化中的一切文化如书法、丹青、律文、兵器、易数、礼仪……都是以道成之的,并将会在丹经武学的不断修为中,在传统学识的不断学习增长中,逐一得到验证的。
丹道学识是古老的学识,也是中华民族的一贯学识,同时它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时至今日,丹道学识又成为崭新的学识了。因为在当今之时,丹道的花园已是一片荒漠,少有人识了。
翻开中华民族史,是离不开丹道学识的,丹道学识与中华民族的历史纠缠在一起不可分割,并且是贯穿中华民族史的一条主线,丹道的经典著作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无价瑰宝。
丹经都有哪些呢?“老庄易三玄”,虽然《老子》《庄子》《易经》中没有丹道修炼的具体方法,但它们却是丹道修炼的指南和修为的标准尺度。还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卫夫人所传之《黄庭经》、张紫阳的《悟真篇》、吕洞宾和钟离汉所作的《灵宝毕法》、张三丰祖师的《金丹秘诀》、《玄机直指》、还有《性命圭旨》……
丹经是无价之宝,可是丹经又如同天书一般让人无从下手,令人望而却步。
从2000年至2004年,李兆生先生多次与《武当》杂志社合作,联合举办《中国传统丹经武学•中国循经太极拳》系列专修学习班。这些学习班的开设,就是要交给人们一把钥匙,能够打开丹经之门,解读这些天书;也是要架起一部天梯,让人们踏上通达丹道修炼的路途。而“北京市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不仅开设了丰富全面的丹经武学系列、少林禅经武学系列以及太极拳系列等教学内容,更开展了常年函授、面授的便利条件。这些优越和简便的条件设置,为学子们学习知识和增长武功创立了良好的环境并提供了便利。
中医药学有“以道成医”,武学也有“以道成武”,这就是丹经武学;“以道成医”而为丹医,“以道成武”则是“以武演道”。“以武演道”就是以武学来演示丹道之用。张三丰祖师创太极拳是“欲天下众英豪颐寿延年,不徒作技击之末耳”;张三丰祖师的《太极拳论》和王宗岳的《太极拳经》是太极拳的经典之作,修炼太极拳者是不能脱离此经典的指导思想而作他为的。现今的一些练太极拳的人连太极拳经典是什么都茫然无知,这些人的太极拳又会是什么样的面貌呢,失去太极拳经典准则的太极拳还能叫做太极拳吗?
《太极拳论》和《太极拳经》就是以武演道的典范。李兆生先生出山二十余年来的一切作为都没有离开“以武演道”的范畴。在李兆生先生的著作文集中更是集中展现了“以武演道”的瑰丽风采。如果我们对五千年的传统文明稍微做些深入的了解,对历史稍微做些透彻的认识,就会明白“以武演道”的风采是与中华民族传统史并存的。
如果把武学仅仅理解为打打杀杀,那是十分幼稚可笑的。“不徒作技击之末耳”,所谓“徒作”,就是毫无意义的浪费;所谓“末”,就是“未入流”的末等之事,这与老子说的“驰骋狩猎,令人心发狂”的意思是相通的;佛家说“让人非我弱”,是深谙其中之理的。打打杀杀,不可避免的要“招来这六贼纷纷”,只能背离大道越来越远。可是当今的文学作品几乎一律是把末事当作主流,似乎除了打打杀杀,武学再也难以找到其它的意义了。这是社会上对武学认识的一个很大的误区,而文学作品的描写更是把人们引入了死胡同。这样说来丹经武学的意义就更重大了,所担负的责任也是很沉重的。
丹道修炼绝非易事,俗话说“闻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历史上有多少人因修炼不得其法或误猜误解而终至大毁。这个问题,道家已经将其解决的尽善尽美了,这就是 “以武入道”。要注意,这个“武”必须是丹经武学而非其它。以丹经武学入道,既简便易学,又老少咸宜,入道快而偏差少。具体做法是从“修墙补屋,采气全形”入手至元气盈足,分经导脉,阴阳交注而“积久呈真”,直至丹成。
丹经武学是宗风脉传中“深浅同源”、“深浅同真”的一个典范。丹道的入手之处是丹经武学,丹道成功仍未离开丹经武学,丹经武学贯穿于丹道的始终。
周潜川——当代“以道成医”者
中国传统中医药学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曾经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同中华民族的其它传统文化一样,中医药学也是古奥玄深之内容。西方医学兴起后,几百年来逐渐占据了上风,而中医药学却距离我们越来越遥远,让我们越来越感到陌生了,以致在今天出现许多质疑中医药学的声音,甚至出现网上万人签名“取消中医”之举。
虽然如此,中医药学几千年的灿烂光辉是抹杀不掉的,中医药学的精深哲理和独到的治疗效果仍然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使人们向往和折服。
中医药学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放射出如此光芒,又为什么直到今天仍然有如此的魅力,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中医药学,当今之时,中医药学的症结又在何处?这些问题在今天尤其显得尖锐和突出。
一、周潜川先生对传统中医药学的描述
周潜川先生在《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绪言中讲过这样一段话:
因此古人对“静”的作用,首先在呼吸上发现了所谓“众妙之门”、“天地之根”的道理,体会出一呼一吸,一升一降,上会眩中,下沉丹田,气脉运行,周遍全身的“景象”。更精细地体验和观察,统计呼吸与循环作用,“一呼一吸,脉行六寸”,“一昼一夜,呼吸一万三千五百通,脉行八百一拾丈。”……因练气而影响全身的循环作用,这叫做“修脉”……统计全身共有“二十部奇正相因”的脉道。每一条脉道又有转折曲屈和大会小交的地方,这些地方叫“穴道”……这样的脉道在人体内遂产生了“阴阳水火相推”,“如环无端,莫知其纪”,“周天运行”的作用……古人又发现了“气脉”在“阴阳十二时中”,运行流转,各有旺时,互相传递承授,自寅时由肺经起运,到丑时肝经终止,叫做“子午流注”……古人摸清了活着的人在清静休息中,从呼吸一直到脏腑的气脉运行情况,从而掌握了它的规律,于是创造出了光耀古今的“气化论”,“经络论”。研究这种学问古人叫做“内景”,用“练气修脉”的方法,主动地支配人体气脉的平衡,叫做“内景功夫”……这也是祖国医学理论出发点的基础。
周潜川先生是峨嵋临济宗十二代掌门,精通丹法、医事、内功、武学,于一九七一年辞世。生前任职于山西省中医研究所,著有《峨嵋十二桩释密》、《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和《峨嵋天罡指穴法》,并有多卷手本《丹医语录》等。
周潜川先生的这段话讲的是什么内容呢?主要是讲的丹道与医学的关系。周先生此论有什么依据吗?其实,周先生讲的中医药学的本质所在,也是几千年中医药学的本来面貌,是与历史上的中医经典一脉相承的。只不过由于现代医学的繁荣和发展,而使今天的人们对这些问题有些陌生罢了。要弄懂周先生的这段话,还是要多下点功夫,费些周折的。
1、中医药学的基本知识
经络论、气化论——经络论、气化论是中医药学的两大基础理论。所谓经络论,是说人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还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这些脉络各有功能和特点,于人体的健康方面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并且这些脉络将人体的脏腑和体表以及整个人身全部勾连和流通,无所不达;所谓气化论,是说人是靠元气生存的,元气通过脉络在内脏和体表中输布流注,通达全身而使人具备了无限的活力,元气在运行中有升降开合等各种变化和规律。
现代医学将人体分成各种系统,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这些系统于人体健康各有影响,但真正决定人体健康的是经络。《黄帝内经》中说:“经脉(即经络)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从小处讲,人的各种疾病都是经络出了问题,从大处讲,经络是决定人的生或死的关键所在。所以说,经络论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对人类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人的生存需要空气、水分和各种养分等,但真正决定人的生命质量的是元气。同样,气化论也是给予人类的非凡的贡献。经络论与气化论共同诠释了人体百态、人与人之间的素质差别以及种种面貌和作用等。
“一呼一吸,脉行六寸”,“一昼一夜,呼吸一万三千五百通,脉行八百一拾丈”——这是气化论的细致内容,主要讲元气在体内的运行规律,在中医的经典之中都有详细论述。
“二十部奇正相因”的脉道——主要指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十二经脉和八脉总数是二十。
穴道——即通常讲的穴位以及所属的经脉。
子午流注——十二经脉的循行有其严格的规律,各经脉之间有“运行流转,各有旺时,互相传递承授”的运行规律,一昼夜在体内运行一周,称为“子午流注”。十二经脉依次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是:从寅时开始由手太阴肺经起运,卯时运行至手阳明大肠经,辰时行至足阳明胃经,巳时至足太阴脾经,午时手少阴心经……子时行至足少阳胆经,丑时至足厥阴肝经,寅时又运行至手太阴肺经,周而复始。这种运行规律称为“子午流注”。
阴阳十二时——一昼夜二十四小时,分为十二时辰,以地支纪之,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若按时辰论,前六时辰为阳,后六时辰为阴;十二经脉分为六阳经和六阴经,若按经脉的“子午流注”论,则子、卯、辰、未、申、亥六时辰运行阳经,其余的时辰运行阴经。
阴阳水火相推——肾为坎水,心为离火,心肾相交,人才健康祥和;心肾不交,人将大毁。元气的运转阴极生阳,阳极生阴,并且阴阳交注,推动元气运转的动力是先天肾水。
如环无端,莫知其纪——“如环无端”,指气脉的运行周而复始、转运不息;“莫知其纪”,是说诸气脉各司其职、没有轻重缓急之分,并且分不清哪是开始,哪是结尾。这与老子说的“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的意思是一样的。
2、与丹道修炼相关联的知识
众妙之门——此语出自《道德经》:“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众妙之门”包括两玄,即“无”与“有”。一是天地之始名为“无”,一是万物之母名为“有”,“无”与“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同出而异名);弄懂其中一玄还要弄明白另一玄(玄之又玄),才能进得众妙之门。
这众妙之门也离不开宇宙之演化,“无”是天地生成之前,通常称作先天、无极、太虚呈象、混沌、鸿蒙……“有”为万物之母,一般称作后天、太素生形、有极、太极、太极阐化……(关于此“无”与“有”的内容,李兆生先生著作中有详尽地阐述,在《真元宝笈》中的《太素炼形法》的原序及又序,《老子三清大法》中《三清漫笔》之附文中讲得尤为详细而透彻)
古人为什么要将宇宙演化规律分辨得如此清晰而明确呢,是为了弄明白玄学之内容;弄懂了玄学,就可进入“众妙之门”;也就进入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之境界,那么一切玄妙、神奇将通通不在话下了。
天地之根——也出于《道德经》:“谷神不死,是为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谷神”即道,道有生生不已之用——因为道生万物,又“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并且“有无相生”(《道德经》),所以说“谷神不死”;“天地之根”同于“天地之始”为“无”,所以“玄牝”和“玄牝之门”都属“无”,仍然与宇宙演化有关。(关于宇宙演化的内容,请参阅《孙悟空做医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一文)
内景——语出自《太上黄庭内景经》即《黄庭经》,由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传世。千余年来,《黄庭经》对中华民族的诸多领域的影响是很广泛和全面的。内景是丹道家之专持,传统中的许多学识都是内景学识。如果有了内景学识,就会对传统文化中的诸多学说理论有一个崭新而直接的认识。
内景是一种专有景象,通常的方法是不可能见到的。老子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这“视之不见名曰夷”即是内景。把这些东西放到眼前,常人也不可能看到,丹道家把它称为“夷”或“内景”。
关于“内景”先谈到这里,再来看看“听之不闻名曰希”。
吕洞宾曾作有《内丹百字吟》,后人将之勒之石上,又叫《百字碑》,中言“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张紫阳的《石桥歌》中也说:“景堪羡,吾暗喜,自斟自酌醺醺醉。醉弹一曲无弦琴,琴里声声教仔细。”这“无弦曲”和“无弦琴”也都是丹道家之专持,只有丹道修炼有成者才有可能听到“无弦曲”或“无弦琴”,常人是不可能听到的,丹道家把它称为“希”。陈抟老祖又号“希夷先生”,说明陈抟老祖在“内景”和“无弦曲”“无弦琴”方面的修为是不同凡响的。
另外,“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与庄子的《逍遥游》有没有相通之处呢?这其中还是大有深意的,值得深入探讨。
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这三者我们现在可以一一对上号了。大音希声是无弦曲或无弦琴,大象无形是内景,道隐无名是对“道心惟微”(参阅《孙悟空做医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一文)的一种解释,但它还有另外一层意思。
《道德经》中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并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天地母为先天,则“道”与“大”都是指先天,即为“无”。这里要注意,老子讲的“大”是与“道”相同的,都为“无”,而非“有”。“大音”、“大象”是如此,还有“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这些都是讲的“无”。郑板桥说“难得糊涂”,就是“大智若愚”之意。
“道隐无名”告诉我们的究竟是什么呢,道是无处不在的(道生万物),却又可用可不用(寂兮寥兮);可是若离开了道,又会处处碰壁、牵绊羁留、难以顺畅(人心惟危);这道又似乎是须臾不能暂离的。道是什么,真是难描难画,难以用语言说的清楚。而“道心”呢,又微微渺渺,捉不住摸不着,难留而易逝。如何能达到朱熹说的“微者著”和“道心为一身之主”,如何能进得“众妙之门”呢?所以说“道隐无名”。也才有“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也。”
我们再来看看《道德经》中这段话:“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狩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华丽的色彩可以令人赏心悦目,但它却使人看不到内景;华美的乐章可以令人心旷神怡,但它却使人听不到“无弦曲”和“无弦琴”;美味佳肴是人人都喜爱的,但它却使人饮不到长生酒;竞技拼力之类可以令人兴奋激动,但它却使人迷失心智;奇珍异宝、极具价值之物品可以震撼社会,但它却常常使人陷入无边的灾殃之中。五色、五音、五味……都是人心为用,而致道心无立足之地,所以既不能看到大象,也不会听到大音,更不会有“自斟自酌醺醺醉”……的“逍遥”之状态,距离“无”之“大”会越来越远。
佛家也有此类内容,《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讲“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和色声香味触法都属“人心惟危”,又称为六贼。祛褪六贼就是“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也就是“道心惟微”。《西游记》中是乌巢禅师授予唐僧《心经》的。在这之前的《心猿归正,六贼无踪》一回中,描写六贼是“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而在四十三回,悟空就很明白地对唐僧说到:“老师父,你忘了‘无眼耳鼻舌身意’。我等出家人,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如此谓之祛褪六贼。你如今为求经,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舍身,要斋吃动舌,喜香甜嗅鼻,闻声音惊耳,睹事物凝眸,招来这六贼纷纷,怎生得西天见佛?”
乾隆皇帝在雍和宫有一幅题联“法镜交光六根呈慧日,摩尼真境十地起祥云”,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呈慧日”是佛家的大乘高渺之境界,由此联而知乾隆皇帝的修为层次是非同凡响的。
祛褪六贼是丹道修炼,则西天见佛取经也是丹道修炼了。这牵涉到《西游记》的写作本旨,应当作为专门议题单独加以讨论。
佛家的《心经》和道家的《道德经》讲的都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则佛道两家的宗旨是一致的。
由周潜川先生提到的“内景”,牵涉到这许多的内容。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还是需要下大功夫去识其“庐山真面目”的。
内景功夫——指内景专修功夫。是在有了传统武学的筑基功、必修功的基础以后而专门修习的一种传统功法。
李兆生先生的著作中关于内景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尤其在《真元宝笈》中就专门谈到《浅谈内景观法》、《内景揭秘诗十二首》、《内景剖析》以及《气功中的内景与幻觉》等,于内景修炼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很广泛全面的剖析。
内景功夫与气功潮流中的“开天门、开天目”……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内景功夫是由“搏之不得名曰微”入手达到“至道在微”、“至微玄”而进入“众妙之门”的真实景象;而“开天门、开天目”……却是古人批评的“梦得千金、火燃空釜、昙花一现”……种种幻觉幻象,是要戕害人的生命、致人早夭的。周先生说得很明白,中医药学的基础知识——经络论、气化论、子午流注、经脉穴道……都是内景功夫的成果。
周天运行——很显然,这与天体的运行有关。《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说人的气脉运行能与天体的运行相合,人就可以不仅健康长寿,而且还能够享尽天年、无疾而终,这是“人天合一”的具体内容。天体运行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日月经天”,李兆生先生在《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中有《〈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之篇,内中谈到“日月经天循丹体”,文中言:
人的经络如何与日月经天相共振呢?宇宙天体按照其固有轨道运行,有公转与自转。人的元气循经,也有纵为经,横为络,如环无端的循环。老子提出道法自然,人的气血循经如何与宇宙日月经天相共振,如何合于天行健的轨道,在宗风脉传当中把握着这种合于人天的途径。“大气流我”,是实现了通过修持人的真元之气达到气化循经。宇宙的生成由远古一团元气,一片虚无的物象,“太虚呈象”经过震动而进入“太素生形”,从而有一气分阴阳,阴阳交感而产生了万物。日月成为宇宙的阴阳,地上的阴阳为水火。人的阴阳为任督二脉。宗风的修习,是首先让人在后天当中启动先天的本能,放下尘念,神光寂然观照自我,思想意识上回到先天阴阳未判太虚境界。继而有诸种炼气修脉的专修,实现元气的公转与自转。在内功丹法术语中称为“太乙循经”。太乙是宇宙中最大与最小的阴阳流变,意指人体里诸多的气血循环,以达到阴阳交注,使生命臻于完善。
日月、水火、任督二脉都是具体的阴阳,那些叫喊“阴阳五行论”连伪科学都算不上的人,是不是认为这些具体的阴阳也是连伪科学都算不上呢?天阳地阴,天地也是阴阳;人得到生命是由父精母血孕育而成,父精为阳,母血为阴(哪咤是“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还了父精母血”而死去);不会有人连天地父母都不承认吧?若是如此又将自身置于何处?不会连自身的存在也一并否认吧?
由日月经天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繁衍了大千世界。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天体,如五大行星木火土金水,二十八星宿……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类的生命和生存环境。这是“人天合一”的具体内容,这些内容在《修真图》中都有清晰明确地揭示,李兆生先生传授的《修真图》是诸多版本中内容最丰富、学识最全面、层次最高深的。
修脉、炼气修脉——都是传统武学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丹道武学,更精确的说是丹经武学的具体内容。炼气修脉是离不开经络论、气化论的基本知识的,武学与医学也是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李兆生先生在《武通于医》之文中于此方面有深刻翔实的揭示。
由于历史的原因,有些人未得宗传,只学了些外表形象的拳脚动作;或者是虽然得到过传承,但缺少功夫的磨炼,疏于内得修为,因而不能领略武学之要领,流于表面形式,因而有内家拳外家拳之说。时至今日,虽然有些人仍然强调自己是内家拳,却对气脉运行毫无知识,或者不能形成“如环无端”的“周天运行”的循经轨迹,则内家拳一词也流于形式了。
内家拳或内功之“内”,主要是指以武学手段来改善、提高以及升华气脉的循行质量。炼气修脉是武学真谛,李兆生先生出山二十余年来,传课授业,都是致力于此。并于1998年出版了《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三卷本,明示了宗传之“先天太极拳三十六势”,还太极拳的历史原貌,并将其内涵深隐“循经内脉之缠经”以图示明示于人。《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之文洋洋洒洒,尽泄丹道武学之真谛,直示丹经武学之内涵,无论是文还是武,两方面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经典。
为了使更多的人受益于太极拳,尽快地掌握气脉循经之要领,尽快踏上宗传脉学之轨道,2002年李兆生先生又相继出版了《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和《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等系列教材,展示了传统武学的多彩形象,为求学修为者洞开了方便之门。
二、以道成医
李兆生先生著有《以道成医篇》,刊载于《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和《〈武当修真密笈〉秘录注本诠编》中。“以道成医”才是中国传统中医药学的本来面目。
在《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和《〈武当修真密笈〉秘录注本诠编》中都收录了周潜川先生的《动功的好处》一文。文中说:“丹道家练功的宗旨,原来包括两个目的,所谓‘自利’与‘利他’,自利用练功方法,以‘祛病延年,长生久视’为宗;利他用医药方法,以‘救济病苦,广度有情’为宗。”这已经说得很清楚,做医生是丹道家的宗旨之一。所谓丹道家是丹道修为有成者,丹道修炼成功后才“用医药方法,以‘救济病苦,广度有情’为宗”而作医生的。这一点,当今的人们已经无从认知了。
《以道成医篇》中说:“历代医家名贤大哲,莫不是修真的贤者。学识之为,以神气为上。学书通于学仙,而学医亦是通于学仙,医之所为多是习其道而不言其妙。”
由于中国的古人“习其道,不言其妙”,虽然传统学识传承延绵几千年,但关于此“丹道家练功的宗旨”却成为今人难以窥知的隐情。“学书通于学仙”,这是书法中的隐情,“而学医亦是通于学仙”的隐情就是“以道成医”。“分析过去的悠悠岁月,修真事仙是自身的自持自修。为医弘恻隐慈悲善念,是修真学仙中‘利他’原则下产生的行动,这种行动古人曾喻之为‘三千功德’。所以济世渡人,弘传医术,广积阴德,是天下修真者之仰敬的风范。这种修真的理法在修真的队伍中延传,仁慈的医学方剂则广泛传之于世。在无以数计的大德高真精研之下,医之学识逐渐趋向完臻,无论是理论上的系统成熟,以及临床实际的技术上皆尽善美。各宗师承所传,使医之风范别列华彩,形成诸家流派(《以道成医篇》)。”
李时珍著有《本草纲目》等专著,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李时珍也是“修真的贤者”,这一点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说:“内景隧道,惟返观者可照察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内景”中观察到的经络脉道,只有具备了能够“返观照察”的“内景功夫”者才能明辨清楚。李时珍没有像周潜川先生说的那么详细,但是他们所表达的内容却是惊人的一致。由此可推而知之,中医的经典之作都是丹道家的智慧结晶,是以道成医的辉煌成果。
“‘《丹经》祖述黄帝,原与《内经》相表里。’……丹家修为以水火相推、坎离交媾,运化气血以周荣身心,其法则与医家的心肾相交、水火相调、周荣十二经、十五络、冲流奇经八脉、通彻周身之规律相对照,两者同筏人身之经纬,同审人身之阴阳。丹家修脉以自修来完善自我,医家调脉以活人之术来拯治众生。丹家自视人身阴阳,在操修中警化人生,医家以医术普济社会。本来两者不分,是时人不悟其中真谛,丹家以丹医而济真救苦,医家以天真之道理,悟真省化,循自然之道,以道成医。”这是李兆生先生在太极拳文集中的《太极拳生命中的玄奥》里所讲的内容,丹医就是以道成医者。
周先生说的更简单直观:“总结练动功的好处,除了祛病延年、治疗、保健的效用之外,对学习祖国医学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尤其是针灸疗法的操作,整骨折伤的接逗技术,按跷导引的调整气脉,非精习动功真能达到高深的造诣境界,技术水平,根本上就无法提高了(《动功的好处》)。”医学的水平与技术是与武功修为相关联的,武学层次没有达到要求,技术水平也不可能提高。这同悟空说的“医门理法至微玄,大要心中有转旋”的意思是完全一致的(参阅《孙悟空做医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一文)。




《西游记》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孙悟空也是深入人心的典型形象。《西游记》中孙悟空做了一回医生,在给朱紫国王治病的过程中,孙悟空的形象有些别致,同其它故事中的形象相比别有一番特色。
这是《西游记》第六十八回的故事,内容是《朱紫国唐僧论前世,孙行者施为三折肱》。朱紫国王位居九五之尊,国内不乏名医良方,却一病三年,不要说坐朝理政,就是勉强说几句话,也只剩下呻吟喘息了。因而出招医皇榜,愿以半壁江山求贤治病,由此才引出了孙悟空悬丝诊脉、白龙马的珍贵马尿以及无根水即东海龙王的津唾甘霖作药引等一系列的神奇故事。
这些故事是神奇的,但是孙悟空治好朱紫国王的沉疴顽疾,有没有依据,这病治的有没有道理呢?探究一下这些问题,或许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悟空在诊脉时说:“医门理法至微玄,大要心中有转旋。望闻问切四般事,缺一之时不备全:第一望他神气色,润枯肥瘦起和眠;第二闻声清与浊,听他真语及狂言;三问病原经几日,如何饮食怎生便;四才切脉明经络,浮沉表里是何般。我不望闻并问切,今生莫想得安然。”这段话讲的是中医诊病的基本方法和常识,但若仔细捉摸,似乎还有些深意,我们选取其中的几句来细分析一下。
1、“医门理法至微玄”与玄学
医门理法是行医者必须掌握的技能和方法,它怎么与“微玄”扯上了关系,而且还要“至微玄”呢?
“玄”是什么?“玄”是一门非常高深的学问。古称“老庄易三玄”,是说《老子》、《庄子》、《易经》这三者乃玄学之作。《老子》、《庄子》成书于而千多年前,而《易经》则经历了“伏羲画卦、文王作辞、孔子作传”即史称“世历三古,人更三圣”的漫长历史时期,其年代更为久远。这玄学实在是一门古奥玄深之学问。
在漫长而久远的历史长河中,玄学始终伴随着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传统学识。玄学是中华民族的独有学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灵魂与精髓。只有弄懂玄学,才有可能真正掌握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能弄懂玄学,就永远不可能对传统文化的本质有所认识。
从古至明清时期,玄学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主导学识和主流学识,而进入近代社会以来,玄学则被指为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由于西方文化的不断渗入和繁荣,使得人们逐渐的淡忘和远离了这些传统的文化与学识,以至于到今天几乎是完全陌生而无从辨识了。对于玄学,实在是需要我们下大功夫从头补课而逐步去重新认识的。
再来看看“微”字。“微”字似乎距离我们更遥远也更陌生,但是我们可以试着一点一点去弄懂它。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这是《道德经》中的话。这“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是什么,我们先把它放一放。先来看看这“搏之不得”的“微”。
“微”应该是存在的,否则老子不会如此称呼之。但它又是“搏之不得”的,这未免有些太让人难以捉摸了。
有没有比较浅显直白的说法,让我们能够与之相沟通呢?我们来看看这句话,“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这句话还是不难理解的,其意为:“人心是危险的,而道心却是微渺的”。这句话出自传统中的“十六字心传”,“十六字心传”的全部内容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心传”虽然只有十六个字,但其所包含的内容还是很广博精深的,相传这是上古时期尧授之舜、舜授之禹,圣德之明君心心相印之传。尧又称陶(音同姚)唐氏、舜又称有虞氏、禹即治水之大禹。尧、舜、禹都是中国传统中被千古称颂的圣德明君,属于三皇五帝中之人物。“十六字心传”既是个人修养也是治理国家的原则与精髓,所以它在传统中是举足轻重的。
“十六字心传”还有一种说法,是广成子传授给轩辕氏黄帝的“十六字真言”。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是得道成仙的圣明贤君。由此,“十六字心传”更具分量。
关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历史上朱熹是这样解释的:“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则危者安,微者著”。
此“十六字心传”也有着非常古老而久远的历史,至朱熹作解释时已经历了数千年,直至明•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其中还引用了朱熹的解语。看来此“微”同玄学一样也是贯穿整个中华民族传统史的。
现在我们可以确定,此“微”确实存在,它是指道心而言。
《黄帝内经》中也提到此“微”,《灵兰秘典论篇》中说:“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这段话的意思是:“道(同于玄学)的最精粹之理只在于微,能够搏得了微才能明了道,由道生成万物(《道得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经过了错综复杂和千变万化的演化,而此微始终贯穿其中,谁能将此中变幻莫测、繁乱复杂的关系梳理清楚,并且能够明察秋毫,紧紧把握住万事万物的根本所在呢?!”
简言之,“微”是玄学的入门途径,也是掌握玄学的一条道路。学习玄学,首先要博得此“微”,由此才有可能一步步地步入玄学之殿堂。
说到这里,我们应该明白“医门理法至微玄”讲的是实实在在的道理,它是从古到今的医学实践的一贯准绳,由此才创造出了传统中医药学的非凡业绩和耀眼的光芒。
“医门理法至微玄”也让我们对传统中医药学的面貌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传统中之为医者首先要有“老庄易”之学识,并且还要具备“至道在微”之作为,而后才能行医于世的。
2、“大要心中有转旋”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是传统中比较常见的对那些超凡、神奇的功能和作为的一种述评。传统中在各种不同领域常常会有一些神奇的境界让人不可思议。那么这些不可思议的境界有没有现实的意义和实际的依据呢?
朱紫国太医院官员说:“这和尚(指悟空)说的有理,就是神仙看病,也须望闻问切,谨合着神圣工巧。”望闻问切是治病的必需手段,但仅有此是不够的,还必须要合于“神圣工巧”。“神圣工巧”又是什么呢?“神”即神仙,乃道家之谓;“圣人”是儒家之谓;“神圣 工巧”就是神仙圣人的超凡作为,也就是能够有“至微玄”、“至道在微”的作为。
三个徒儿在会同馆制药时用到大黄、巴豆二味药。巴豆是一种强泻药,这是人们熟知的常识;大黄也是泻药,曾经作为减肥之用而风行一时。国王是久病弱质,早已羸弱不堪,再用此强势泻药,让人不无担心,八戒、沙僧对此都很质疑。沙僧说:“大黄味苦,性寒无毒,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夺诸邪而无壅滞,定祸乱而致太平,名之曰将军。此行药耳,但恐久病虚弱,不可用此。”悟空说:“贤弟不知,此药利痰顺气,荡肚中凝滞之寒热。”八戒说:“巴豆味辛,性热有毒,削积坚,荡肺腑之沉寒,通闭塞,利水谷之道路,乃斩关夺门之将,不可轻用。”悟空说:“你也不知,此药破结宣肠,能理心膨水胀。快制来,我还有佐使之味辅之也。”
关于大黄、巴豆,《本草纲目》中有很详细的讲解和介绍,八戒、沙僧已将此概括得非常精要。以常理推之,二人的质疑正是医家所忌。但就是这违反常理之举,却显示出非凡的神奇功效,不仅将三年前积滞腹中的糯米饭团打掉,而且彻底拔掉病根,国王立时就精神抖擞,脚力强健。
什么是“神圣工巧”、什么是“大要心中有转旋”、什么是“至道在微”之作为,这一段的描写就是对此的最好解答,同时也展现出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风采与境界。
那些太医院官员如八戒沙僧一般,可谓已得其大要,但无“转旋”之功,只能眼看着病势一天天沉重,却素手无策。他们的缺欠在哪里,又应该怎样加强和提高呢?
李兆生先生身兼诸多传统法脉之掌门,乃为“明——九脉合真•一脉真谕”的嫡系传人。1984年,李兆生先生出山,我们来看看《翰墨缘》(李兆生著)中的这样一段,“记得前些年,国内功夫热初兴,其原因还是因传统学风而蔓延起的篝火。当时为了印证传统宗脉的真实次第,我们师门决定以内功治疗疾患,作为社会科研项目,以试剑锋,遂选定气功治聋哑为重点,推出‘聋哑复聪术,内景八法’”。“当时,我们‘治疗聋哑’已经通过了科研鉴定。治疗聋哑五千例,我们整整花去四年的时间。这还是西历1988年5月18日在北京宣武饭店由吉林省科委主持,张震寰主任参加的专家鉴定会。仁者也曾有句名言‘人不可以有傲气,但不可以无傲骨’。因为某种原因,鉴定成果没有公布。这件事倒增强了我的傲骨。一种原因是我们没有接受吉林有关单位所谓成立‘聋哑医院’的命令,当年原卫生部吕炳奎先生曾为吉林真元聋哑康复研究所题书‘中华聋哑医院’,他说:‘希望攻克聋哑,建立世界第一所聋哑医院,应该是在中国,应该是你们二李……’(《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卷三)”“当时的本意在于作为对传统宗脉学术的一种印证,以促使学术有更好的发展,更好的造福于社会,造福于国人。后碍于诸种原因,使此科研成果未能推行于世,甚为憾事。后竟为社会上未见经传的散流窃取,沽誉摇旗,流有余害无穷(《翰墨缘》)。”
凡是经历过那个时期的人都应该记忆犹新。当时气功大潮风起云涌,“气功大师”遍地都是,各种特异功能更是甚嚣尘上,其中尤以治疗聋哑为各家炫耀之招牌,但是他们的所为恐怕连神仙圣人也要目瞪口呆。聋哑患者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突然进入有声世,不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甚至连从未接触过的语言,也不需要学习与熟悉,其过程都全部被省略,马上就能激动地登台演说了。这可真是太滑天下之大稽了,可是当时的人们趋之若鹜,很难听到有质疑之声。
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了这场闹剧的真相,治疗聋哑的实践,只有李兆生师门具体做过,并经历了数年的时光而取得了非凡的业绩。回首往事,真是万千感慨,有多少事情最终能让人们明白它的真相,又有多少事情仍然在蒙骗世人。
若要做到“大要心中有转旋”,需要在两方面做出努力,一要有坚实的武功修为功底(必须是正宗脉传的武学功法),二要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学识根基(需要有明师的传授和指点),除此之外,不会有第二条道路。
3、“第二闻声清与浊”与《医宗金鉴》中的阴阳学识
“闻声清与浊”显然讲的是望闻问切之闻,而声音有清浊之分,这也是为医者的基本功之一。清浊是什么?清是阳,浊是阴。这“清浊”要牵涉到阴阳的概念。又要与当今社会上争论的焦点之一——“伪科学”扯上了瓜葛。但是,我们不搞争论,只讲传统。
传统中讲“混沌初分,鸿蒙始判,轻清者上升为天,重浊者下降为地”。轻、清、上、升、天、都归属于阳,重、浊、下、降、地、都归属于阴。阴阳是传统中很基本的概念,传统中的诸多学说都以阴阳为理论基础与核心,离开了阴阳,传统中的一切文化和学识也就无从谈起了,这一点在中医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和现实。《黄帝内经》中很明确地说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原来这阴阳是与人的生死相关联的,要解决生或死的问题就必须弄明白阴阳之学识。难怪这“阴阳”在《黄帝内经》中占据了那么显著的位置,并成为《黄帝内经》中的重要的也是很主要的论述内容。
阴阳的概念也是很难弄明白的,否则它不会成为当今社会上的焦点,我们试着来看一看。
清时,朝廷编有医书《医宗金鉴》,是衡定天下行医者之准绳。内言:“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乘气动静生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未有天地气生形,已有天地形寓气。从形究气曰阴阳,即气观理曰太极。”这主要讲的就是阴阳,我们把它与《易经》《道德经》等古籍经典中的相关内容对照来看一下。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至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直至万物,这是古儒之《易》学中揭示的宇宙演化规律。
《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也是讲的宇宙演化规律。
宇宙的演化规律是传统中的重要学识,是各门各类学科的基础学识和统帅学识,传统中的一切学识都是由此延伸、繁衍而来的。所以传统中作一切学问,都要从宇宙演化规律入手,如此才能达到“至道在微,无穷变化,孰知其原”之境地。
《西游记》中开篇即说:“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盘古开天辟地”是很古老的传说故事,也是讲的宇宙演化过程和规律,这同《易经》《道德经》中的内容完全一致。
《医宗金鉴》中的这段话讲的也是此类内容,只不过讲的只是宇宙演化的初级阶段,仅仅只有“无极、太极、阴阳”或者说只有“道、一、二”的内容,这时的关系比较简单、直观。虽然如此,要真正掌握其中的“至道在微”之学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这是“无极生太极”或“道生一”或“混沌之盘古”中的“至微”;“乘气动静生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未有天地气生形,已有天地形寓气。从形究气曰阴阳,即气观理曰太极。”这是“太极生两仪”或“一生二”或“盘古开天辟地”即“破鸿蒙、清浊辨”中的“至微”。
古人云“善学者,究其理;善行者,究其难。”并且还要“格物致知”。这“理”和“难”要究至何处,“致知”又致到那里呢?学识的至极之处就是“至道在微”,医学更要首先有此扎实而雄厚的基础。
原来,宇宙是先生成阴阳,然后才生出万物,而人为万物之一。也就是说,有了阴阳,才有人类;若无阴阳,也就不会产生人类。阴阳学说是伪科学吗,如果把此“伪科学”铲除,人类也就不存在了;没有人类也就没有了争论,就更不会有科学还是伪科学之说了……
《医宗金鉴》中还说:“既识一定之常理,再审不定变化情……知其要者一言毕,不得其旨散无穷。”“既识一定之常理”,经过努力还是可以达到的;而“再审不定变化情”却要求既要有“老庄易”之学识,又要具备“至道在微”之作为。也就是“医门理法至微玄,大要心中有转旋”,这种理想的境界却是不容易达到的。悟空诊脉后说:“诊此贵恙:是一个惊恐忧思,号为‘双鸟失群’之证。”这是“知其要者一言毕”;而国王“病了三年,本国太医院,屡选良方”,仍然是“沉疴伏枕,淹延日久难痊”,是“不得其旨散无穷”。
当朱紫国官员问何为“‘双鸟失群’之证”时,悟空答:“有雌雄二鸟,原在一处同飞;忽被暴风骤雨惊散,雌不能见雄,雄不能见雌,雌乃想雄,雄亦想雌;这不是‘双鸟失群’也?”雌雄也是阴阳之喻,这“‘双鸟失群’之证”正是《内经》中“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具体写照。
4、“第一望他神气色”与脏象五行学识
望闻问切之首是望,国王是“面黄肌瘦,形脱神衰”,一望而知是一幅羸弱不堪的样子。那么,诊得的“惊恐忧思”又该如何看待呢?太极拳的经典之一《太极拳经》中的《行功十八伤》中讲道:“暴怒伤肝,思虑伤脾,极忧伤心,过悲伤肺……多恐伤肾”。
人的情绪的波动和变化原来与人体的内脏有如此密切的联系,而巨大的情绪振动则要伤害五脏。《太极拳经》的这些观点与医学经典中完全一致。《太极拳经》是太极拳的修炼指南和操行标准,修行太极拳者不能背离太极拳经典,否则只能算作是旁支和变种,而非正宗脉传太极拳。《太极拳经》此论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武学与医学确有血脉相连的关系。武学确是 医学的基础修为之一。当然这个武学是传统脉传武学而非其它,这个医学也是传统中医药学。关于武学与医学的关系,李兆生先生在《太极拳统真大典》卷二中专门有一篇章《武通于医》,其中论述的非常详细而透彻。
国王的“惊恐忧思”是情绪的极度失控,因而必然要伤及五脏。五脏肝心脾肺肾是人体的重要内脏器官,人体的许多重要生理功能都要依靠五脏来完成,五脏功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因而五脏的诊察是诊病的重要内容。
五脏分别开窍于面部的眼舌口鼻耳之五官,五脏的内在变化可以通过五窍来进行观测;另外,五脏之华分别在爪、面、唇、毛、发;五脏之充分别在筋、脉、肉、皮、骨;五脏所藏分别是魂、神、意、魄、志;五脏之志分别是怒、喜、思、悲、恐;五脏对应于五色分别是青(苍)、赤、黄、白、黑……这些内在的从属与关联为五脏的诊察提供了多种渠道和标准。所以“神气色”之望等手段对于五脏的诊察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五脏、五窍、五华、五充、五藏、五志、五色……等都归属于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行学说也是传统中的重要基础理论学说。各门各科都与之紧密相连。
中医的经典之一《难经》中有五脏的声色臭味和七神,原文是:
“三十四难曰:五藏各有声色臭味,可晓知以不?
“然。十变言:肝色青,其臭躁,其味酸,其声呼,其液泣。心色赤,其臭焦,其味苦,其声言,其液汗。脾色黄,其臭香,其味甘,其声歌,其液涎。肺色白,其臭腥,其味辛,其声哭,其液涕。肾色黑,其臭腐,其味咸,其声呻,其液唾。是五藏声色臭味也。
“五藏有七神,各何所藏耶?
“然。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
《难经》的作者是战国时人——秦越人,时人号之曰“扁鹊”,《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扁鹊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本领呢?那是因为有着扎实雄厚的“医门理法”的基础学识和“转旋”之功的武学修为。
五行脏象学说是中医诊疗的重要理论学识,在实践应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五行与人体最密切、最重要的联系就是五脏,那么认为五行学说是伪科学的人是不是认为自己的五脏也是伪科学,要铲除此伪科学,就应该连自己的五脏一并铲除。常识告诉我们,就是一个脏器出了问题,就要危及健康和生命,如若五脏俱废,那也就无生命可言了。
五行有五,已不再是无极混沌、太极一理、阴阳二气那么简单和直观了。数量增加到五,相对应的其间的关系也要复杂多变的多。
五行的每一行都有平气、不及和太过。平气是理想的正常状态,不及或太过是非正常状态。不及是过于虚弱、太过是过于强盛。反映在五脏上就是功能的低迷或亢奋,人就要罹患各种疾病了。
五行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相生可对不及有所补助,相克可对太过有所抑制,所以相生相克是正常关系,可对五行进行调节,以维持总体平衡。
五行各有不及和太过,五种不及和五种太过在《黄帝内经》中都被称之为“邪”即病邪之气,这些病邪之气会分别伤及五脏。因为太过要导致克制过重——相乘关系;而不及则会形成被克者反克——相侮关系。相乘或相侮是非正常关系,它破坏五行之间的平衡,过于凸显和突出某一行,而使五行全体都陷于混乱,于人来说,健康状况就会很糟糕。
五行又与天地万物几乎都有对应关系,这一切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在五行学说里都被有纲有常、有宗有位、融会贯通、分踪别迹地详列与解述。《黄帝内经》中关于五行的本质、五行与脏象、五行失常的种种表现等内容已经非常全面详实和清晰明确了。
《医宗金鉴》中这样说:“天地阴阳生五行,各一其质各一气。质具于地气行天,五行顺布四时序。木火土金水相生,木土水火金克制。亢害承制制生化,生生化化万物立。”
五行从哪里来呢,是有了天地阴阳之后而生出的。生出五行后,宇宙的演化并没有停止,继而又演化生出了万物。万物俱是秉承了五行的生克乘侮之关系,并且无一逃逸而生成的。也就是“亢害承制制生化,生生化化万物立”。生出了万物,也就有了我们生活的大千世界。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中这样说道:“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阴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生万物”,《易经》中讲“八卦生万物”,《道德经》中是“三生万物”,这万物之生也真够复杂了,又是三又是五又是八,真有些让人莫衷一是,无所适从了。这三、五、八之间不是产生矛盾了吗?其实这正是“玄深古奥”之学识的一种体现。万物之生经过了“无穷变化”,要溯“知其原”,就要对其各个层次、各个角度都了然若揭,这三、五、八正是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不同揭示。另外万类万物的本质、效用以及即实表现等也存在“无穷变化”,要把握其“至道在微”之理,就不能离开这三、五、八甚至更多地描述与揭示。在这无穷变化的种种描述中,三、五、八是其中比较重要和必须的。
万物的“至道在微”实在是太“古奥玄深”了,要想把握其中之玄微,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了将此不可能之事变成为可能,古人创立了阴阳、五行、八卦、天干、地支……理论学说,将此无比繁乱复杂多变的关系辨别得清清楚楚、精深透彻、确切不移,并且无一遗漏和重复。
《西游记》是小说,孙悟空是虚构的形象,但此小说非彼小说、此虚构非彼虚构。如果我们稍微有些传统文化的根基,稍微有些传统武学的修为功底,就会明白,小说同小说之间可以有截然不同的本质,虚构同虚构之间可以有天壤之别。也就可以对《西游记》这部小说、对孙悟空等虚构的形象有一个重新的认识,而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境界。
在孙悟空做医生一节中,可以让我们对当今的种种动态,比如网上万人签名“取消中医”以及废除中医的种种言论,还有韩国人要把“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有一个清晰和重新地认识了。

《全体大用篇谱文》:野马分鬃抱球起,球掩横肘肘齐肩。凤足点在虎足侧,托球掌藏腋下缘。
野马分鬃抱球起,球掩横肘肘齐肩;抱球中的循经内容是很丰富的,这在《内脉循经谱文》中有详细讲解。抱球是聚是收,是武学中的“欲放先收”,于《易》理相合。抱球时上按之手与肩肘平齐,这是太极拳中“肩与跨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的外六合之势的体现,同时也是“气与力合、内与外和、神与意合”的内六合之势的保证。上下两手的虎口形成“子午交综”之势,是构成“交通肺脉”的重要环节。
凤足点在虎足侧,托球掌藏腋下缘:凤点头能通透肝脾二脉,这点已明了。同时凤点头又是武学中“藏身斜卧横扁踹”、“湘子跨篮横云脚”和“铁拐跌衩卧云斜”等的专修功法。虎足即 “宣虎坐”之足。“宣虎坐”有强壮腰腿、滋助肾元之功效,同时还是武学中潜行步法之专修,与凤点头相配合,可演化出多种武技。抱球时的托掌可舒畅心肝脾三经脉,与凤点头宣化肝脾之功效向配合,会使经脉气机达到因穴道重叠而导致侧重循经作用;而在应敌时,肋侧之托掌会因其动作姿势的优越位置而产生强大的进击力量。
自娱时可健身,应敌时可进击,这才是武当武学中“击舞交并”的真实面貌,也是传统武学的一贯本质。
《武学概谱》是循经太极拳的武学技击方面的内容。武学技击要有循经的基础,也就是要有专修功的基础,这才可称为内家拳或内家功夫。《太极拳经》中说:“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如果没有打好基础,或基础不牢固而急于用于武学技击,那样容易自伤。所谓学了某某招式是某某克星之类的谈论,本身就是一种无知、愚昧、糊涂的概念。如果真能那样,你在克制别人的同时,对自己的伤害恐怕要更大。
《武学概谱》:凤尖点落凤点头,提膝提足势提龙。上下抱球阴阳分,阴阳掌法各不同。
凤尖点落凤点头,提膝提足势提龙:“凤点头”是武学中的一式专修,称作“掩裆势”。可封住自己的下盘,阻挡来犯之势。“凤点头”又名“搜裆腿”,可照顾到前后左右,化“内截脚”、“外截脚”进击。“凤点头”中还藏有“膝打”,有提膝上击之威,这是化成提龙腿之用。
上下抱球阴阳分,阴阳掌法各不同。抱球时在上之掌为按为扶,为阳掌;在下之掌为托为撑为阴掌,阴掌阳掌在武学上各有专途。在下之阴掌可化为“切掌”封住下盘部位,防敌之“撩阴法”袭击;同时可掩护小腹及胃部。而在上之阳掌则可外翻化为“刁掳手”,捋撮、刁拿敌的来势,并封住自己的肩胸咽喉处。若是阴阳掌齐挥,向身体另一侧以“双封排山掌”出之,是传统宗传的“麻姑献寿”势。
《内脉循经谱文》:野马分鬃宣虎坐,势藏挤撞平肘肩。两手抱球阴阳合,天地相应神意添。按掌玄英动大指,中府云门紧相连。托掌心经居肝脾,外展金风正循传。凤点头气宗大趾,下逢二脉透脾肝。这些谱文仍然分句分别来看。
野马分鬃宣虎坐,势藏挤撞平肘肩:“宣虎坐”简称为“虎坐”,可以舒畅“命门”、“肾窍”,补充先天真力,因而能够壮腰腿之力,使下元饱满。命门、肾窍都系于肾脏,即命脉根本之处,能滋肾气生长,强健肾脏及肾经。
挤为聚为收,撞为开为放。虎坐与凤点头都是聚收,此聚收有强健内脏脉络、养精蓄锐之效,因而在开在放之时,可释放出莫大的威力。抱球时的两手也是聚收,要求上按之手的手、肘、肩三者在同一平面上,如此最有利于循经顺畅。
两手抱球阴阳合,天地相应神意添:抱球的两手阴阳相合,阳为天,阴为地。阴阳相合有如天地交泰一般,必能促使阴阳气脉相感通而和谐顺畅。这也是古人“人天合一”思想的体现。
按掌玄英动大指,中府云门紧相连:中医中有十宣穴,位于十个手指的指尖处。大指之大宣穴在传统修为中称“玄英”穴,属于手太阴肺经之脉络;手太阴脉沿手臂内侧行至肩窝处有“中府”“云门”二穴。抱球时按掌之手的大指应指向肩窝的中府云门位置,使玄英穴与中府云门相对应,形成“感召”“互唤”,此时肺脉必定受到震动而促进其交流和通达。
托掌心经居肝脾,外展金风正循传:抱球时的托掌之手在身侧肋下处。肋下的一侧为肝脏,另一侧为脾脏,脏腑乃经络之根本。根本之处受到震动,其所属经脉也必会有良好地对应循行。同时托掌时小指靠近身体,小指属手少阴心经。心经居肝脾是说手小指要么与肝脏齐位,要么与脾脏齐位。这样手少阴心经与肝脾两脏互相照应,不仅促进肝脾两经的循行,同时心经也会得到宣化。另外,“以心行气”是传统太极拳的显著特点,所以此手少阴心经是举足轻重的,小手指的动作位置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它直接影响了心、肝、脾三脏及三经脉的循行通畅与否。外展金风正循传是说拇指、食指分别属于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此二经都属金,虎口处是影响此二脉的关键所在。“外展”是指虎口要微微展开,并且虎口、拇指、食指三者要在同一平面上,这样最有利于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这两条属金的经脉的循行,所以说外展金风正循传。
凤点头气宗大趾,下逢二脉透脾肝:“凤点头”必定是大脚趾着地,而在大趾趾甲上方左右两端分别是隐白穴和大敦穴,隐白穴是足太阴脾经的起始处,大敦穴是足厥阴肝经的起始处。“凤点头”的动作直接作用于肝脾两经的始端,本身已经对肝脾两经脉起到了宣化和促进循行的作用。
李兆生先生在教授“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时曾反复强调,要把循经太极拳的一百多个分解动作当做站桩来修习。
站桩又称桩功,是传统武学中不可缺少的修炼内容之一。传统中站桩要达到八个小时,现代人由于条件所限,能站到两个小时已经很不容易了。桩功的修炼是比较艰难、吃力的,一开始可以从两分钟站起,即便如此,若把一百多个动作全站一遍,也要四五个小时。
为什么要强调站桩呢?关于这一点,通过不断的修为,体会也逐渐加深。循经太极拳的要点是循经,而要达到此要点其难度是很大的。虽然丹经武学已经修习了十多年,少林禅宗武学也有多年的修炼经历,但是却因为修炼的努力不够,功夫欠缺,因而要达到循经的效果,还是有差距的,尤其是十二正经全部顺遂通达,则更加不容易。而如果没有循经层次的太极拳,是没有修炼意义的。换句话说,没有循经的太极拳最起码的对锻炼身体的目的都达不到,更谈不上其他了,几乎就是白练了。
站桩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简便易行的方法之一,如果有些武学功底,可以单独修习站桩。一个动作反复修炼,站桩时间越长,效果会越好。因为站桩是开通经脉的最好方法之一,并且站桩时体会循经的感觉最明显。
李兆生先生的太极拳文集中有“活步太极拳”之说,所谓活步太极拳,就是以达到循经的效果为标准,而不被死的套路所限制。
有的学员练云手循经感受明显,有经脉循行的效果,练完后神清气爽。那就可以单独练云手,左进步、右进步、前进、后退都是云手,一个动作可以反复做,不必拘泥于套路;有的年轻学员血气方刚,就喜欢做循经太极拳的“太极四手”,即循经太极拳基础功“玉环桩”,那就可以成百上千次的练习。各人有各人的情况,各人有各人的喜好,三阴气脉迟速就应该多练习三阴气脉的式子,三阳气脉迟速就可以多练习三阳气脉的式子。……王宗岳在《十三势行功歌诀》中写的清楚:“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骨肉尚且为“臣”,何况套路?
“虎坐抱球”是“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中“野马分鬃”的分解动作之一。将“虎坐抱球”作为站桩来修习,是难度较大、比较吃力,但又是效果明显、长功夫较快的桩功之一。
“虎坐抱球”的《操演谱文》:上下掌心同一峙,两掌互唤抱球生。左足尖收右脚侧,凤点头化腿提龙。我们把这些谱文分句分别来看一看。
上下掌心同一峙,两掌互唤抱球生:峙过去读chi,同斥;现在读zhi,同治。是耸立、屹立的意思。上下掌心同一峙,是说上下两掌的掌心要相对,掌心相对,两掌有互相召唤之意。上下即阴阳,含阴阳对立互根。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只有阴阳相合,才能育化万物,所以才有“抱球生”。此球为“太极球”,学名称作“太乙混元球”。关于混元球的内容,可参见《真元宝笈》中的相关章节。
《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一书中的谱文注解对此句谱文中的阴阳相合以及混元球的内容有详细深入的讲解,值得深研。
左足尖收右脚侧,凤点头化腿提龙:右虎坐抱球是屈右膝站立支撑身体,称作右虎坐;而左腿以足尖点地收在右脚内侧,同时两手抱球于右侧。其中足尖点地为“凤点头”;“腿提龙”即为“提龙腿”,“提龙腿”是小炼形中的一式专修。“提龙腿”是“虎坐抱球”的后续动作,但“凤点头”已为“提龙腿”做好了准备,“凤点头”后提膝提足就是“提龙腿”。
关于“提龙腿”有一点说明——膝高于胯时为提龙腿。提龙腿是作为炼形而用,属于抻筋拔骨的性质,可以高抬。武学中金鸡独立、魁星戏斗等势,要提膝,抬腿要高。若是行拳走架、循经行脉的分脚蹬脚,将腿抬平为准,切忌过高。否则失于“循经”,不是内炼,丢掉了内家风格。武学中提膝时多是防敌进击下方,急抽我腿闪我足,是免伤的躲闪势。用膝打抬平已够用,平时练时过高,用则筋软(《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P125)。

此文是在去年10月2日发在老论坛上,有学友提问:
虎坐抱球和手挥琵琶这两式我常喜欢当站桩来练,但有点不得要领,尤其是手挥琵琶,定势时是前足脚尖点地还是全脚着地?
这两式的站桩能否详细解说一下?

于此,做如下解答:
“虎坐抱球”的动作是:一腿屈膝支撑身体——传统武学中称为“虎坐”;屈左膝为左虎坐,屈右膝为右虎坐,另一条腿的足尖点地收在虎坐腿的足内侧;双手在身体虎坐一侧分上下作抱球动作,与虎坐同侧之手在上,掌心向下为按球,另一手在下,掌心向上为托球。因为“虎坐”有左右之分,所以“抱球”也有左右之分。
“虎坐抱球”是坐,如果高了是立;如果低了是蹲。“凤点头”应距另一只脚约一拳左右。
关于抱球,循经太极拳中有三种:一种基本上与身体平齐,与身体成180°角;一种在身体正前方,与身体成90°角;还有一种在身体侧前方,与身体成45°角。
“野马分鬃”与“揽雀尾”中的“虎坐抱球”是180°角的球,“白鹤晾翅”中的“印盒掌”是90°角的球,“玉女穿梭”中的“太极抱球”是45°角的球。
虽然“虎坐抱球”是180°角的球,但其中还有些细致要求。在“野马分鬃”的《内脉循经谱文》中很明确的讲到按掌玄英动大指,中府云门紧相连;托掌心经居肝脾,外展金风正循传。谱文的详细注解请参见《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一书。
具体的说,上按手之大指距身体有一拳之隔;下托之掌的掌心要与按掌掌心相对,或者说两掌心的连线应垂直于地面,这样托掌与身体也有一拳之隔。
关于“虎坐抱球”的站桩,希望你能参照书中所论多方探讨。
“手挥琵琶”的两只脚都是平落地面。这在操演谱文中有交待,如“左出半步足放平(前落之脚)”;“手挥琵琶虎右坐(后坐之脚)”。
在《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书中的动作讲解中也交待的很明白,P75“(图5—3),此为手挥琵琶之势,右掌后移守居中宫。虎踞右坐”。
关于“虎踞”,书中P65是这样说的“(图2—2)。身体左转,左足向左方伸直,右腿‘虎坐’步,又称‘虎踞’。”
关于“手挥琵琶”两手的动作,可参见《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卷二中“坐步琵琶”的动作讲解。
“手挥琵琶”的内脉循经谱文有“长持虎威壮腰腿,内滋肾气育真元。平送眉目降肝火,静运金风期永年。”希望能作为参考。“手挥琵琶”作为站桩,要左右轮换,基本持平,即不偏不倚。


功谱是功夫的根。“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有操演谱文、内脉循经谱文、武学概谱和全体大用篇谱文。这些谱文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对循经太极拳的风格、本质、效用等加以说明和描述。
操演谱文:顾名思义,操演谱文主要是对动作的标准、尺度等的讲解和描述。
内脉循经谱文:主要在外在动作与经脉循行的内在关系方面加以描述。
武学概谱:太极拳的武学技击内容也是很丰富深奥的。
全体大用篇谱文:是操演谱文、内脉循经谱文、武学概谱等所牵涉到的诸多方面的内容的内在联系以及灵通演化方面的更深层的揭示和补充说明。
“一阴一阳之谓道”,一文一武乃一太极。只有武功修为没有谱文的指南是盲修;只有谱文的理论而没有具体的修为实践也是白费功夫。武功与谱文共修,可以在两方面都获得较好的收益,在修为与学识上会全面得到长进。
谱文虽然各自成章,但其中的内容并不是割裂开来的孤立的单方面的内容,而是相互关联,互有补充的。其实也就是这些不同的谱文共同诠释了内家拳和内家功夫的实质与面貌。
有条件的应该将这些谱文背诵下来;没有条件的,也应该向这个方向努力。在《中国传统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专修学习班》上,背诵谱文也是考核内容之一。
一、循经太极拳要不要先打好基础
循经太极拳与世传太极拳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不打基础直接进入循经太极拳的修炼是可以的。首先它不会产生周潜川先生所批评的世传太极拳的种种弊病,并且只要修炼是有益无害的。
但是,既然我们爱好传统武学,在当今这个快速运转的社会当中,把有限的精力和时间更好的利用起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自己的修炼层次提高到最佳程度,这是人人都希望的。而传统武学的修炼能够得法,的确是一条事半功倍的捷径。
1、李兆生先生自1984年出山起,传授丹经武学已二十余年了,1995年出版的《真元宝笈》中公开刊载了《少林精绝谱文四篇》,之后又相继传授少林禅宗武学,循经太极拳是2002年推向社会的。从李兆生先生的这些社会活动年代上来看,其传授的层次依次是丹经武学、少林禅宗武学、循经太极拳。
2、习练传统武学已有十多年了,在修炼实践中深深体会到传统内家武学的严谨性与科学性,而打好基础是其中的坚实的根基,这是一条捷径,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P228-229中说:“就丹道武学而言,按自然之顺序,是先练习小炼形……小炼形有了初步锻炼之后,再按进度学习‘太乙元明功’。玉环桩推得自如了,再操演循经太极拳……练元明八势,体会感受得到稳定,至少要有两三个月的时间作为一个周期,才可以体验大炼形三势。”
小炼形的第一式是“金锋抖肘”,其谱文开头就说:“天心地轴隐金锋,道妙循环十二经。上通太阴起大指,滚转小臂裹金锋。”“道妙循环十二经”,说明“金锋抖肘”对十二经的循行都有促进作用;“滚转小臂裹金锋”,此滚转有“缠经”之用。缠经是“先天太极拳三十六势”的修炼内容,并且它也是循经中的精微内容,因而对基础的要求更加严谨和苛刻。但是它的基础在“金锋抖肘”中就已经开始打下了。
丹经武学和少林禅宗武学中的每一部功法,都有着这种不容忽视的基础修为。
3、多次参加《中国传统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专修学习班》,记得很清楚,每次学习班上都有严格的考试和考核。考试过关者,才可以学习循经太极拳;未通过考核者,则继续强化丹经武学和少林禅宗武学的修炼和训练。有的要经过两次考核、三次考核……
二、有病的人应该如何修炼循经太极拳
有病的人可以修炼循经太极拳,如果你每天有几个小时的闲暇时间,并且在半年、一年甚至更长时间里不受外界干扰,专心致志此项专修,对强壮身体是有益无害的。如果没有这些优越的条件,就要选择合理的安排。丹经武学中好多功法可以达到显效、奇效,甚至是速效,效果要远远好于循经太极拳。
《真元宝笈》P407中这样说到:“近年来的实践中,无论男女,甚至身体虚弱的人,都可以练习,只要是能扶着墙勉强的走上三五步,这样体质的人都可以练玉环桩”,“后来好多有缘由于后天色身虚弱……也可以通过玉环桩的专修来入门”。“色身虚弱”是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体质已经有了不少的伤损,这已说得很明显了,体弱多病之人修炼玉环桩是比较理想的。从这点来看,玉环桩可以说是救命的功法。
另外,棚捋挤按称为太极拳的“混元四手”,而玉环桩就是混元四手的专修。有的人炼玉环桩,近二十年来未间断,有的人一次能推上四五个小时……玉环桩也是“活步太极拳”的具体体现。
三、传统武学的修炼层次
《真元宝笈》P414有“功法可分为五种修炼层次”的内容,这五种层次分别是筑基功、必修功、专修功、精进功和归一功。丹经武学和少林禅宗武学中的功法都可作为筑基功、必修功和专修功等来修为,而循经太极拳则是属于专修功的内容,所以它应该是在有了筑基功和必修功的基础之后再开始修炼的。
筑基功、必修功修炼多长时间才可以修专修功呢?筑基功和必修功都可以长时间的、大运动量的修炼,也可作为专修功来专门修炼。而专修功可以先打好基础再练,也可以边打基础边练。也就是筑基功、必修功、专修功穿插起来练。具体的做法,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环境因素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出最佳方案来。

此文于07年9月发于老网站,无忧乐境学友有跟帖:
呵呵,我可是没有一步步来,上来就学习的循经太极拳,用了2天时间学完,以前没有任何基础。练了3月。一天1小时,感觉很好。
我是属于很懒得那种。所以练了仨月就停了,也就有着这次老师说的,你前年学完回去要是坚持练现在不就没事了,呵呵。

回复帖:
“我可是没有一步步来,上来就学习的循经太极拳,用了2天时间学完,以前没有任何基础。练了3月。一天1小时,感觉很好。”对此,再谈一下看法。
在“人生病的原因之二”帖中曾说过“除非是李兆生先生亲自把关的教学安排可打乱次序学习,否则,不仅不能收到理想效果,还会留下各种后患。”
李兆生先生亲自把关的教学安排有哪些呢?除李兆生先生亲自举办的各类专修学习班外,只有“北京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的面授与函授教学了。除此之外的其它一切活动都不在此列。
为什么李兆生先生亲自把关的教学课打乱次序呢?在《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一书的P25有这样一段话:“我决定一定要把《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写出来,奉献给大家,留给我们的后人。但要在保持其原貌上的基础上能让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循经,在动作的精微转换处使动作利于循经,把原来没有循经的动作赋予有循经生命的动作,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使人身十二经脉气血运转流行,招招式式都应促使脉络之阴阳流注合度。按照《子午阴阳循经图》,我不止几十遍几百遍的每个动作,体会阴阳气脉,行经是否平衡,经过多次气脉行经之后,用笔记录下准确无误的符合循经的动作,又一次次的修正、完善,直至最后定型。为使二十四式能循经,以自身体会做这种艰辛的探索,这两年多的甘苦是常人想象不到的。”
这只是简略地介绍了一下,也让我们体会到脉传武学的严谨与高深。传统武学的每一点每一滴都是历代祖师们如此无私奉献的心血结晶。
我们再来看看1993年所出的当时的内部刊物《国术交流》第一期上,李兆生先生说过的一段话:“收徒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徒弟拜师时,‘嘣儿’一个头磕下去,我的法座上就会‘咔嚓’一声掉下一瓣来。掉下来的这一瓣就像小船一样,上面载着一粒徒弟的真种子。这是用我多年修真的心血结晶化成的法船。所以,就像孩子是父母的骨血,是从父母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一样,徒弟也是从师父身上分出来的一块修真的心血结晶。每收一个徒弟之后,我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修炼,才能把法座上残缺的部分重新补上。”这仅仅谈到了收徒弟时的这种情况,那么学员又是如何呢?李兆生先生讲课时常说“深浅同源”、“深浅同真”,就是对参加学习班的每一个学员,都要审视其既有条件,给予其适当的法力协助,使新的老的不新不老的每一个学员在学习班上都得到一定的收益和提高,而达到办班的目的效果。每次学习班结束后,李兆生先生都如同大病一场,要很长时间才能将身体恢复过来,学习班的人数越多,恢复的时间越长。
通过上面的两段内容,使我们明白,李兆生先生所传授的每一招每一式,每一步每一层次的内容,都是先有了千百次的修习经验,对其方方面面的发展变化,动态演化等都了若指掌,然后才能开展教学活动,并将自己的修为成果分给受教者,而自己则要承受莫大的牺牲。所以李兆生先生可以打保票,所教授的内容百分之百,甚至万分之万都不会有副作用。
李兆生先生已在社会上教学授徒二十余年,得到传授者成千上万。其中有些人自我感觉良好,自以为功夫已经了不得了。于是也广招学员,广纳门徒,其实这都是经济利益所驱使,眼中看到的只有金钱。而有些不明真相的人甘愿拜其门下,也有些人明明知道真相,却认为那是一条捷径,在短时间内就可一步登天。可是实际结果呢,这些人不是罹患各种疾病,就是出现种种偏差。那么这时候那些教功者呢?不是推脱塞责,就是溜之大吉。因为说大话容易,而造成的后果却无能招架。到了这时候有些人才想起来要找李兆生先生。面对这些枉自菲大的胡作乱为者所造成的后患,李兆生先生不可能也不应该收拾这些乱摊子。由此,才有了《武当》杂志封底广告末尾的“武当太乙铁松派十三代掌门和武当真宗丹脉第九代传真李兆生先生敬请读者注意”之文,虽然只有短短的百十多文字,可是在他的背后,不知有多少稀奇古怪、五花八门、令人痛心甚至啼笑皆非的故事。直至今日,这些故事仍然在重复的上演着。
说到这里,无忧乐境学友不知明不明白“我可是没有一步步来,上来就学习的循经太极拳,用了2天时间学完,以前没有任何基础。练了3月。一天1小时,感觉很好。”这其中的道理了。你是多么的幸运啊,能够得到李兆生先生的亲自关怀,真乃三生有幸。虽然,你没有筑基功和必修功的基础,可是,李兆生先生给你填补上了,而你却无知无识。尽管这样,你却只练了三个月就停下来了,这样你把你当初得到的那些无价之宝又白白的浪费掉了。这样是不是太辜负李兆生先生所付出的那一番心血了,同时也与你当初学习循经太极拳的初衷有些背离了。
以上的一点看法,不知当否,愿与大家探讨。

“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的特点是循经,而此循经是人天合一的具体内容。由此,循经太极拳对修炼的基础要求是很严的,最起码的是十二正经的通达顺遂无差虞。
人的气脉循行很难达到标准和规范,而产生的误差却是各种各样的。这各种各样的循行误差可归纳为三类:经络阻滞、阴阳失调和元气亏损。任何一种循行误差都可致病,而有的人的循行误差可能是多种并存,虽然还没有形成疾病,但误差是存在的。
如果此时修炼循经太极拳,由于它对气脉循行的影响和作用是很强烈,巨大的,这样原有的种种误差就会加重或反应剧烈而形成种种不适,影响到修炼进度甚至会停滞不前。
假使气脉循行很标准无误差,是不是可以直接入手循经太极拳的修炼呢?我们知道,经络疏通和任督一通两者是有差别的,也就是有没有武学修为的功底,其本质是区别很大的。如果没有修为基础而直接修炼循经太极拳,这样原来的气脉循行的流速、大小、力度、开阖……都会有不同的改变,同样也会产生种种不适。
在《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中,有“循经太极拳的准备动作”和“循经太极拳推进循经的基础”两个章节,就是针对此类问题而设置的。不论原来的循经正常与否,也不论有多少误差,误差是深是浅,都会在其中得到很好的调整和改善。基础打得越牢固,循经的质量就会越高。这样循经太极拳的修炼不仅可以事半功倍,甚至可以有突飞猛进的长足进步。
“循经太极拳的准备动作”和“循经太极拳推进循经的基础”都是丹经武学的内容,还有少林禅宗武学,所以丹经武学和少林禅宗武学是循经太极拳的基础,应该先打好基础然后再进入正常的修炼。
“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的特点是循经,而此循经是人天合一的具体内容。由此,循经太极拳对修炼的基础要求是很严的,最起码的是十二正经的通达顺遂无差虞。
人的气脉循行很难达到标准和规范,而产生的误差却是各种各样的。这各种各样的循行误差可归纳为三类:经络阻滞、阴阳失调和元气亏损。任何一种循行误差都可致病,而有的人的循行误差可能是多种并存,虽然还没有形成疾病,但误差是存在的。
如果此时修炼循经太极拳,由于它对气脉循行的影响和作用是很强烈,巨大的,这样原有的种种误差就会加重或反应剧烈而形成种种不适,影响到修炼进度甚至会停滞不前。
假使气脉循行很标准无误差,是不是可以直接入手循经太极拳的修炼呢?我们知道,经络疏通和任督一通两者是有差别的,也就是有没有武学修为的功底,其本质是区别很大的。如果没有修为基础而直接修炼循经太极拳,这样原来的气脉循行的流速、大小、力度、开阖……都会有不同的改变,同样也会产生种种不适。
在《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中,有“循经太极拳的准备动作”和“循经太极拳推进循经的基础”两个章节,就是针对此类问题而设置的。不论原来的循经正常与否,也不论有多少误差,误差是深是浅,都会在其中得到很好的调整和改善。基础打得越牢固,循经的质量就会越高。这样循经太极拳的修炼不仅可以事半功倍,甚至可以有突飞猛进的长足进步。
“循经太极拳的准备动作”和“循经太极拳推进循经的基础”都是丹经武学的内容,还有少林禅宗武学,所以丹经武学和少林禅宗武学是循经太极拳的基础,应该先打好基础然后再进入正常的修炼。

人天合一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很传统的概念,但是人天合一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历代以来,鲜见一个明确的答案。久而久之,这人天合一就成了一个模糊的、笼统的概念,难以说得清楚。
李兆生先生于2002年推出了“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这“循经”的太极拳,说法很新颖,它与以往的太极拳有什么不同呢?这个不同就在于它有着鲜明的“循经”的特色。
此“循经”主要是指十二正经的子午流注。人有手、足三阳经和手、足三阴经,合起来就是十二正经。十二正经的循行规律是一个时辰循行一个经脉,一昼夜二十四小时十二个时辰,十二正经循行一周,然后周而复始,这就叫子午流注。子午流注与地球的自转规律相吻合。
原来,此“循经”中隐含了人体气脉循行与天体运行之间的关系。天体分为好多种,其运行规律也各有特点。其中与人体关系密切的有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月亮的运行、五大行星、还有恒星……这些天体都与人体有关系吗?回答是肯定的。天体的运行规律与人体的具体关系也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的和比较主要的内容,只不过是现代人对此有些陌生罢了。这天体的运行规律与人体的具体关系就是人天合一的具体内容。所以人天合一不仅仅是一个概念,也不是模糊的、笼统的概念,而是有着确切的、实际的内容,并且是精微不二的内容。
循经太极拳是人天合一修为的起步和入手阶段,它是人天合一中比较简单的、基础的内容。从此入手,首先把十二正经调整得非常准确和规范,然后就可以一步步地去探知人天合一的更深层更精确的内容。
近几年来,我们已饱受非典、禽流感、副流感、猪链球菌……一些流行疾患的震撼与困扰。人的健康与生命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和挑战。处于这种动荡的环境,面对这些流行疾患的轮番上演,我们如何应对挑战,怎样抵御这些侵扰呢?
《黄帝内经》说:“夫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为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段话李兆生先生是这样解释的:“在上古时代,对深明养生之道、有高尚品德之人的教诲,人们都能够遵从。对于四时不正之气,能够适时回避,同时思想上清静安闲,无欲无求,真气内藏,精神守持于内而不耗散,这样,疾病从哪里来呢?”
传统中对于各种流行病患和疾疫都有着切实可行的预防之策和行之有效的抵御方法的,并且有着很丰富的成功经验。“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是在疾病形成以后才着手去解决它,而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治病只是一种救补手段,处于被动地位。“元气足则诸邪俱退”——元气充足了任何疾病都要远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身体内的正气饱满了,任何病邪之气也不能干扰之。 “虽有贼邪,弗能害也”——即使有贼风邪气,也不能侵害人体。
疾病喜欢光顾什么样的群体呢?是比较容易生病的人。而人生病的原因有三个方面,如果能把生病的漏洞堵住,就可以抵御各种疾病的侵扰,这也是传统中“以不变应万变”的应对上策。
如何堵住生病的漏洞呢?应该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不同的对策。
1、 补充气血,增强体质——达到“元气足则诸邪俱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2、 疏通经络,无阻无滞——达到“经络疏通,百病不生”。
3、 调和阴阳,平衡无虞——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经络疏通,百病不生”, 有些体质好的人原本就有这种好的身体素质,但是有可能这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有时产生了缺失,也处于茫然无知之中,不能掌握主动权。丹经武学中也说“任督一通,百病不生”。同样是百病不生,两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层次上也有差别。任督二脉通达,必须要经过主观的努力;通达之后,就可审视全身气脉的运行,若有缺失,随时可知。
另外,对于治病的认识,人们还有一个误区。虽然在理论上人们都明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局限性,但是到了具体实践中,还是要犯糊涂。在气功潮中就曾经衍生出“排病气”一词。我们知道,经络中运行的是元气,没有什么病气,则排出来的也只能是元气,这样只会加重病情或产生新的疾病。
周潜川先生曾经这样说过:“人得了肠炎,拉肚子,西医说是大肠杆菌在作怪。他说的细菌,我不承认,为什么?我拿金针一扎就好了,我的针也没扎死一个细菌。”针灸与大肠杆菌有什么关系呢?按现代医学理论是无法解释的。就像包桂文先生做的试管试验,一个死亡了很多,另一个繁殖了很多,现代医学也解释不通。
针灸能够治好肠炎,是因为补足了元气,“元气足则诸邪俱退”,所以并未杀死细菌而肠炎却好了。治病的过程也是“修墙补屋”的过程。元气缺失要补足元气;阻挡元气通行的阻滞要打通,使元气流通;阴阳失调要平抑过盛,补充不足。通过这样的修补以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封神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冬日雪天,老者渡水,不甚惧冷,行步且快。少年渡水,惧冷行缓,有惊怯之状。纣王不解,认为是“反其事了”。妲已说:“老者不甚怕冷,乃是少年父母精血正旺之时交媾成孕,所秉甚厚,故精血充满,骨髓皆盈,虽至末,遇寒气犹不甚畏怯也。少年怕冷,乃是末年父母血气已衰,偶尔媾精成孕,所秉甚薄,精血即亏,髓皆不满,虽是少年,形同老迈,故遇寒冷而先畏怯也。”纣王与妲已的所为令人发指,但其中所论还是有道理的。
老者“所秉甚厚”,是指在父母精血正旺即元气充足之时得到生命;少年“所秉甚薄”是说父母血气已衰即元气已有所亏失之时得到生命。这里提出的元气的盈足与亏损,也是影响人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人到了老年为什么眼花耳聋齿脱形槁,那是因为元气的缺失已不能够满足正常生活的需要了;年轻人为什么朝气勃勃、精力充沛、面目姣好呢,因为年轻人不仅元气充足而且还有源源不断的补充,所以才会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的感觉。
如果元气亏损,则气脉的运行能力和对身体的滋养能力都将衰弱,久而久之有些地方元气达不到了,这些达不到的地方,逐渐失去了活力,各种病痛也就随之产生了,这叫“不荣也痛”,这是人生病的第三个原因。
“不通则痛”,是因为脉络中有阻滞,阻挡了元气的通行,属实症;“不荣也痛”,是因为元气衰败,无能运行了,属虚症。虽然同样是痛,却有实症、虚症之分。
元气亏损,身体衰败,通常称作“五漏”之躯,要行“修墙补屋”之法。应该多练太乙元明功,还有九龙环;其它的还有小炼形、玉环桩……
周潜川先生曾在《炁功药饵疗法及救治偏差手术》中说过这样一段话:“现今流行的太极拳,门派纷歧,本质自然也因之而有些差别……至于内里气脉的运行,各家更是分歧……都因架子繁复,反而把全身的‘经络’‘气脉’搞得纠结不清。例如:三阴的气脉每每过迟,三阳的气脉,经常领先,太嫌过速,二者不能紧密地配合。据我不完全的统计,我所接触过的一部分练太极功的人,大约十分之三四犯了上述偏差,他们不是面如涂朱,便似酒醉,表面容光焕发,精神健壮,而细察内脏经络,每患消渴症(即糖尿病),虚阳上逆症(血压高的病因之一),左半边身体发麻症 (阴分受病的现象),后来大半因高血压而中风不起”。
周先生是以丹道家的学识来明辨社会流传太极拳的弊病所在,解放前的太极拳师大都在四五十岁之后,疾病缠身而过早离世。只有周先生肯说实话,尽管已有很大保留,但仍然为周先生招来灾祸,以致在文革中冤死狱中。
李兆生先生在《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一书中也专门谈过《希望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更完美》。文中对于社会流行太极拳的各种弊病说的更明白和具体,如:“起式”之弊;“看手”之弊;“手挥琵琶”一势之弊;“两臂抬平”的动作分析;弧形运动和“球形”体现的分折等等诸多问题。
《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中所载的“先天太极拳三十六势”,是还五百年前太极拳的原貌,使世人明白脉传太极拳与世传太极拳的差别所在。由于脉传太极拳对修为的基础要求太过苛刻,几乎无人能直接进入缠经层次的修为,为避免出现各种偏差,给太极拳爱好者铺垫出一条可通行之路,李兆生先生又推出了“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
周先生已很明确地点明了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半身不遂、中风的那些人是因为“三阴的气脉每每过迟,三阳的气脉,经常领先,太嫌过速,二者不能紧密地配合。”这些病因在中医中统称为“阴阳失调”。阴阳失调是人生病的第二个原因。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气脉平衡,要求手足三阳经和手足三阴经的各经脉之间无阴阳之差虞,并且流速、大小、开阖……都均衡无余。阴阳气脉平衡的标准只有一个,而阴阳失调的现象确是各种各样的。《黄帝内经》中对阴阳失调的种种表现、原因以及后果……都有详细的论述。阴阳失调的疾病都很棘手,查明失调的原因已经不容易,而在治疗中不形成新的失调或其他偏差就更难了。
丹经武学中调节阴阳失调的功法是很多的,如小炼形,玉环桩、混元球、横运太极手、九龙环、飞鸣图……不论是什么原因的失调,也不论失调的程度轻重如何,这些功法都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习练丹经武学简便易行,但还有个得法不得法的问题。
1、现在社会上也有不少人在教授丹经武学或其中的某些功法,但这些只能算是变种或冒牌,因为丹经武学只有李兆生一人向社会传授,除此没有第二人。
2、能够担当丹经武学的辅导教师或代师传法者,必须经过严格审查,得到李兆生先生的首肯才行得通。因为把握宗风的尺度和掌握修为的准则是很难、很微妙的,稍有不慎就会产生各种弊病。历史上外丹吃死人的经验教训还是不应该被忘记的。
3、李兆生先生的授课内容依次为:一、丹经武学。二、少林禅宗武学。三、循经太极拳系列。四、金气大周天。是按修为层次排列的,由易到难,对修炼基础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的。除非是李兆生先生亲自把关的教学安排可打乱次序学习,否则,不仅不能收到理想效果,还会留下各种后患。
经络论与气化论全面诠释了人的生存与死亡、健康或病弱的种种状态。要弄清楚人生病的原因,离不开经络论和气化论。
俗话说“经络疏通,百病不生”,是说人的经脉没有任何阻滞,元气能通达全身,人的身体就能达到健壮安康的理想状态。经脉完全通畅这是不大容易的,经络中有时候有些轻微的阻滞,但是人却没什么感觉,等到阻滞程度严重了,疾病也就形成了;如果阻滞再加重,就要危及人的生命。而现代医学的各种测试仪器、化验手段等等对经络和气脉运行又毫不相干。能够对气脉运行明察秋毫,做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或者是治疗时达到最理想效果者,只有达到了“医门理法至微玄,大要心中有转旋”也就是“以道成医”的层次,才能做到。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经络通畅必然不会有病痛产生,如果有了病痛,则有可能是经络中有了阻滞。哪里出现了阻滞,哪里就阻挡了元气的通行,而元气达不到的地方,就是生病的地方。
弄明白了病因,治疗时也就有了方向。
通常人们求医问药,也是感触良多。丹医是在达到“自利”以后,才能“利他”。可是那里能找到丹医呢?尤其是近年以来,医患矛盾加剧,很难有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更难有高质量的治疗效果了。
求医问药是处于被动地位,由别人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丹经武学却可以达到自我调理,居于主动地位,掌握主动权。有好多人重感冒时,咬着牙站二个小时以上的“大字桩”,直到大汗淋漓,感冒也就好了。
对于一般的经络阻滞,小炼形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针对不同的经脉,小炼形都有相对应的功法。除此之外,小炼形还是丹道武学的重要内容。它既能为内功运转和武技演化打下牢固的基础,本身又可成为独立的丹经武学的修炼之法而加以专修。
西天取经孙悟空是第一功臣,八十一难中绝大多数是靠孙悟空之力解救的。所以悟空是正义和力量、智慧与奋进的象征,但是悟空之身却是一个猴子,为什么会这样呢?
《黄帝内经》中说:“至道在微,无穷变化,孰知其原!”要弄明白悟空为什么是猴身,这其中还真有些深奥玄妙、复杂曲折的学识。
《西游真诠》是解释《西游记》写作内涵的比较完整、全面和有深度的,是诠解《西游记》的代表之作。《西游真诠》中关于这一点是这样说的:
首言灵根也者,先天真乙之气也。经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又云:“两者同出而异名”。方其气也,真乙之气不可见,故为天地之始;及其有也,真乙之珠现于空虚中,故为万物之母。一气生阴阳,阴阳生四象,四象生五行,五行生万物,俱真乙之气变也。其为气也,立于天地之先,入于天地之内。始自无中生有,复自有中生无。人能得此一气,可以包罗万象。故曰:“得其一则万事毕矣”。《悟真篇》曰:“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易》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元始以一粒宝珠证道。三教圣人无不从此道直探根源,洞明造化。盖道生一气,一气生形,形中又含始气。故天一生水,水为壬水。壬即真一生物之祖气。壬水长生在申,申者猴也,故为猴。申金生于土,石者土之精气之核,故为石猴。按周天三百六十度、二十四气、九宫八卦,即《悟真篇》所云“五行四象全藉土,九宫八卦岂离壬”者是也。
乙为花果之木,生于震东,阳气始生之地,纳音为海中之金,故在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此水中之金即父母未生前先天真乙之真金。故无父母而父天母地产于石卵……以其为水中之金,故居于水帘洞。
这一大段内容可真够深奥难懂的了,我们还真得多下点功夫,才能弄懂其中的复杂多变的内容。
“首言灵根也者”:第一回的题目是“灵根孕育源流出”,开宗明义,是言大道之灵根的。
“先天真乙之气也”:这是对先天一气即先天祖气的更细致更精微的描述之说法。
“经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又云:'两者同出而异名'”:这是讲的《道德经》中的“无”与“有”之两玄。
“方其气也,真乙之气不可见,故为天地之始”:太虚呈象,是“无极太虚气中理”,因其虚空无物,故不可见,《西游记》开头诗“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即是说此。
“及其有也,真乙之珠现于空虚中,故为万物之母”:太素生形是“太极太虚理中气”,太极为一球体,故曰真乙之珠现于空虚中,以其能生万物,故曰万物之母。
“一气生阴阳,阴阳生四象,四象生五行,五行生万物,俱真乙之气变也”:无极生太极、两仪、四象及至万物,都是先天一气之流行。
“其为气也,立于天地之先,入于天地之内”:即“未有天地气生形,已有天地形寓气”。
“始自无中生有,复自有中生无”:无极生太极是无中生有,有中生无则是“逆则圣”之为,在后天之中紧紧抓住先天一气进行修为,是丹道中专有内容。
“人能得此一气,可以包罗万象。故曰:‘得其一则万事毕矣’”:也就是《道德经》中所说的: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悟真篇》曰:‘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这是对《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详细解释。
“《易》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天地氤氲,是阴阳二气相互交感运化;万物化醇,即万物都得到最佳育化,也就是“天地位,万物育”。
“元始以一粒宝珠证道”:丹道家“一粒丹砂藏世界”,或称“一颗玄珠”,也是“一粒宝珠”。
“三教圣人无不从此道直探根源,洞明造化”:此“教”不是宗教,而是“教化群生”之教,通过孙悟空的猴子形象而从此道直探根源,洞明造化。
“盖道生一气,一气生形,形中又含始气”:即“未有天地气生形,已有天地形寓气”。
“故天一生水,水为壬水,壬即真一生物之祖气”:壬为十天干之一,天干中壬癸为水,而天一所生之水为壬水,此壬也是先天肾水,即先天祖气。
“壬水长生在申,申者猴也,故为猴”:申为十二地支之一,属相为猴,壬水与地支的关系如此。
“申金生于土,石者土之精气之核,故为石猴”:地支中申酉为金,土为五行之一,申金与五行的关系如此,至此已把石猴的脉络梳理清楚。
“按周天三百六十度、二十四气、九宫八卦,即《悟真篇》所云‘五行四象全藉土,九宫八卦岂离壬’者是也”:一能生万,万物皆是一气之流行,即“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的“周天运行”中的一个循环。
“乙为花果之木,生于震东,阳气始生之地”:天干中甲乙为木居东,先天一气为乙木,东方为阳气始生之地,后天八卦中东方为震卦。
“纳音为海中之金”:纳音生于声律之数,纳音五行合两干两支,即六十甲子与五行的细致关系,这是很专业的专有学识。
“故在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的地名原来有如此的来龙去脉。
“此水中之金即父母未生前先天真乙之真金”:海中之金即水中之金,先天一气是“坎中真阳水中金”,是真金而非后天之金。
“故无父母而父天母地产于石卵”:“天地阴阳生五行”,金为五行之一,所以无父母而以天地为父母。
“以其为水中之金,故居于水帘洞”:水帘洞来历如此。
玉环桩的第五式是“水撞金轮”,书中说:
先天肾水在修真图里又叫“坎中真阳”。“坎中真阳水中金”指的是人的先天元气、先天祖气,这个气从下面向上熏蒸,以熏蒸的办法向上产生雾状的气化。“太乙气化冲任督,三流合出阴跷库”,元气振动的时候,它向上熏蒸像雾一样温养了其他脏器,向外达到皮毛。先天的肾水向上冲腾,丹脉把这个过程叫做“水撞金轮”。肾水冲撞着肺,使肺调和百脉,宣合气血。按照中医的阴阳学说,肾主水而肺主金,本来是金生水,可是此动作是子来顾母,“水撞金轮”的作用,古人叫做“太乙气化”。没有达到水撞金轮的迹象,不可能循行周天。
金生水是五行顺次相生,是母生子;而“水撞金轮”则是逆金生水之序,反过来水生金,是逆运五行,子反生母,传统中又称作子来顾母。“顺则凡,逆则圣”,逆运五行,使肾水向上冲腾,需要有特殊的力量,这叫做“太乙气化”,也是丹道修炼的内容。肾水能冲撞到肺金,则要求这股力量必须强劲。此时可以说已经步入传统武学的境界了。
“没有达到水撞金轮的迹象,不可能循行周天”,这句话指明了循经太极拳的本质。只要是活着的人,通常十二经脉是通的;而循经太极拳是用法固通,就是要靠自身的努力,用后天的方法去推动“先天元气、先天祖气”“从下面向上熏蒸,以熏蒸的办法向上产生雾状的气化”而达到“水撞金轮”,从而完成循行周天的修为。这也是内家功的显著特点,不能循行周天或循行不完整都不能称作内家功。
由此可见玉环桩之于循经太极拳是举足轻重的。太极拳又称十三式,即棚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玉环桩是棚捋挤按的专修,所以又称混元四手;玉环桩还是乾坤大挪移的基础功。传统中确有“乾坤大挪移”之功法,只不过大陆上从土地改革时起,由于社会的不断动荡,使得这些内容逐渐失去了立足之地,以至于到今天是完全陌生了。但是在台湾和香港,这还是属于比较普通的社会常识。
玉环桩共有八个式子,分别是二仪呈象,隐现虚灵,金顶沉锋,予注中元,水撞金轮,丽龙含珠,玉虚呈华,金风返真。“易解玉环桩”是《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中的内容。
“二仪呈象”一式书中说到:
“要提起精神来,……按医学上讲,清阳上举,浊阴下降,每时每刻要调整自己的阴阳二气,使阴阳二气顺服自然,清阳上举,人就神清气爽,浊气下降。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清气和浊气混在一块儿,人就萎靡不振,白天没有精神,晚上不能入睡,这是俗语说‘发蔫’。”
能达到二仪呈象,即清阳上举,浊阴下降,自然的就天清地泰,乾坤朗朗,于人就是健壮安康;若清浊之气混乱不清,则必定是天昏地暗,万事不得顺遂,于人就是发蔫,健康会很糟糕。关于清浊不分,我们再来看看关亨九先生是如何谈论癌症的:
“人生本有先天之气,此气有阴阳清浊之分,阳清上升,阴浊下降。以生以长,本无害处,只因人饥则必食,渴则必饮。后天之谷气与水气随之而入。附于清者它能营养,附于浊者它乃便溺。随溺所余毒气,久积成患。潜于肠胃。反与谷气混合,散布周身。因之此毒无处不到,处处皆有。然后发于表里,发于表者则生痈疽恶疮。发于里者即成癌瘤。此时谷气不但不供营养,而且反助毒瘤生长。以瘤生瘤,一瘤多瘤瘤长瘤。竟如生物之孳生,即所谓子母瘤也。停于肠胃者则为肠胃癌。停于胸腔者则为食道癌,上升到脑膜,到五官,发于某处,某处就生癌。”
“人生本有先天之气,此气有阴阳清浊之分,阳清上升,阴浊下降。以生以长,本无害处”,这还是天清地泰之状态;到“随溺所余毒气”之时,已是清浊不分,天地混乱了。那么,发生任何疾病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谓“发蔫”,现代医学称为“亚健康”,现代社会中比较普遍的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等等都属于此范畴,现在的心理疗法、精神分析疗法……比比皆是。其实心理上的疾病源于生理上的不健康,若能在生理上达到天清地泰,心理上自然也就健康安泰了。
在二仪呈象这一式中,也让我们明白了玉环桩对那些病弱体虚之人也是有非凡之效的,所以久病虚弱之人也应该多修习玉环桩。
生活中常会有称赞“眉清目秀”。“眉清目秀”表面上的意思是说人的相貌清新秀丽,实质上还隐含有称赞人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勃发的摄人气势。这种状态下,人必然神清气爽、思维敏捷、处事果断。人的素质是与健康的好坏是分不开的。只有在阴阳气脉循行有致,清阳上举、浊阴下降,达到二仪呈象之状态下,才能够内有“神清气爽”之质,外有“眉清目秀”之貌。
现在人用化妆、美容、手术等手段也可以使容貌达到清新亮丽,但是,它却无法改变人的内在本质,只不过是外表的一种假象,对于人的身体健康是丝毫没有益处的。
唐僧取经为什么要西游
丹道修炼的最终目的是养九转而丹成或曰金丹九转,丹道也称金丹大道。
李兆生先生所传之《修真图》为《龙虎堂》藏本,《修真图》上有一方印拓“九转大丹出真元”,所以《修真图》又称《丹成九转图》。结丹有成则为金丹,金在《河图》中位于西方,西天取经之路就是丹道修炼之路,取经便是炼金丹,所以要西游,这就是《西游记》一书的宗旨所在。《西游记》就是要给欲修丹道者指出一条金丹大道,使修炼金丹者明确修为的方向。只有向西游,才是金丹方向,若向他方就误入歧途了。
丹经中对此“西”字是非常偏爱的。如《悟真篇》中有:“金公本是东家子,送上西邻寄体生,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得姹女作亲情。”
还有:“青龙白虎各西东,四象交加戊己中,复始自知能应用,金丹谁道不成功。”
又:“东海青龙正猖狂,西山白虎不可挡,两者捉来令死斗,化作一块紫金霜。”
《性命圭旨》中有:“西川岸上抬头望,一派蟾光照碧波。”
《元明密注演灵篇》中有:“山川往来多少路,西川岸上蟾光聚。”
还有:“东家女,西家郎,黄婆为媒效鸳鸯,朱雀玄武同称美,分娩婴儿胜孟姜。”
… …
“西川岸上蟾光聚”和“一派蟾光照碧波”中的“蟾光”指月光。月中有金蟾,所以以蟾喻月,这是普通的常识。但此蟾光在丹经中是有特指的,“西川岸上蟾光聚”,是说已至西川之岸了,与西游已至终点的意思相同,即取经已经成功,丹道已经有成。所以“西川岸上”是丹道成功的意思,而蟾光指丹成之光。
说到月亮,嫦娥一号探月工程已经有了很辉煌的业绩。但是,古老的嫦娥奔月的典故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文献中是这样记载的:
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姮(嫦)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 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不死药即炼丹之法,由西王母所传。这与唐僧西天取经的意思是一样的,也是嫦娥所窃之内容,而有黄的占辞似乎就是唐僧西天取经的缩写。这当然是笔者的一家之言,不过,嫦娥奔月与月亮和蟾蜍有如此之瓜葛,其中究竟有什么深意,还是需要今人多费周折才能弄明白的。
“姮(嫦)娥窃之以奔月”之“窃”是什么意思呢?古语中有些词语的意思是别有含义的。如“侵日月之玄机,窃天地之变化”,又比如《阴符经》中说:“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故穷,人得之轻命。”此盗、侵和窃都是难能可贵的一种修为,也是丹道修炼中的专有之为。用盗、侵和窃这些词语,正说明这种修为的艰难与不易。

张紫阳所说的“东海青龙、西山白虎”是丹经中术语。《修真图》中说:
一名东海青龙,甲方木,液为泪,在卦属震,在方属东,在五行属木,在道为魂性也,属火神之母,在脏腑属肝,在天为日,实我魂室之所也。
一曰西山白虎,庚位金精,在卦属兑,在方属西,在五行属金,在道为魄情也,属水精之母,在脏腑为肺,在天为月,实我魄室之所也。
这段话虽不多,但包含的内容却十分丰富。有天干、八卦、五行、五色、方位、脏腑… …都与五行有对应关系。
《修真图》中已明确说出,肝神形如青龙,肺神形如白虎。降龙伏虎都是修炼金丹之作为。“二者捉来令死斗,化作一块紫金霜”,二者捉来就是降龙伏虎,还要令其死斗,说明降龙伏虎的艰难和不易。金丹又称龙虎大丹,这降龙伏虎乃金丹大道中必作之修为。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称为四象,丹经中“合和四象”即此。朱雀位南,五行属火,在脏为心,心神形如朱雀;玄武位北,属肾脏,形如龟蛇,五行属水。《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中有《四灵图》之彩页,即此四象。《四灵图》也收于《李兆生禅诗百卷翰墨真迹》中,《李兆生禅诗百卷翰墨真迹》由吉林人民出版社于二零零三年六月出版。
在《李兆生禅诗百卷翰墨真迹》中有《四灵图》之注解:“《四灵图》所画朱雀、玄武、青龙、白虎乃为汉文化的象征,是汉文化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定位。近代先贤陈樱宁的《仙学指南》为国际学术界公认,此书亦指出内丹外丹的实际存在性。文人多以印章出之四灵,以图示之。此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魂的象征,表现出先生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此处先生采用明清时高堂大轴的风格,用四种不同的手法绘之,显示出先生博大精深的传统学识。”
金丹要有九转,所谓九转,是指九个不同的修炼层次,或者说是九个较大的关窍。这是一条奇特的路途,未经过者是无知无识的。如攒簇五行、合和四象、抽铅添汞、婴儿姹女、木母金公、三花聚顶、五气朝元、六根清静、明心见性、降龙伏虎、……都是丹道中专有之修为,而成为丹经中专有之术语。
李兆生先生传授的丹经武学与此西游有没有什么相同之处呢?西方属金,修炼要从此“金”入手。功法中的金锋抖肘、金风吹脉、金气朝元、水撞金轮……仅从这些功法的名称来看,于此“金”是难解难分、渊源太深了;而金龙三式(金龙探爪、游龙升天、骊龙含珠)修炼时必须要面向西方。
《西游记》中写了二次西游。唐僧西游,历经一十四遍寒署,行程十万八千里,穷历八十一难,这是《西游记》的正文内容。美猴王为参仙访道,学一个长生不老之法,是自东胜神洲至南赡部洲,又漂过西海至西牛贺洲,同样是西游,才访得须菩提祖师,“得传大品天仙诀”,称齐天大圣而大闹天宫。二次西游,无非是着重强调,“金”在丹道中的主导作用以及丹道的终极目标。
与手的阴阳经脉相同,足三阴经与足三阳经是以脚为起始处和交接处,足六脉的循行与脚的动作息息相关。
由“凤点头气宗大趾,下逢二脉透脾肝”的谱文我们知道大脚趾与肝脾两经的关系。在大趾趾甲上方的隐白穴和大敦穴,是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的起始处,“凤点头”对肝脾两经的作用是很明显的。不仅如此,在循经太极拳中,凡有迈步者,俱是大趾先着地。大趾着地一是促进肝脾两经的循行,二是脚腕部抻平,为足六脉的循行打开了通畅的路径。大趾着地后,整个脚掌在再慢慢落下。抬脚时,是脚跟先抬起,然后整个脚掌慢慢抬起,脚尖最后离地。这既是太极拳经典中“迈步如猫行”的体现,也是“运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的细微末梢循经之修为。
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都循行于不同的脚趾,足少阴肾经循行于足底涌泉穴。
传统武学中是很忌讳足跟先着地的。足跟着地必定要翘起脚尖,脚腕形成弯曲.弯曲后经脉如同水管一样被掐折,足六部经脉的循行脉道全部被掐断,使阴阳经脉无法连通与循行。《黄帝内经》中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又说“阴阳离诀,精气乃绝”。足跟先着地必将造成“阴阳离诀”的后果,如果长此以往,那么罹患各种疾病也就不足为奇了。
《小炼形》功法中有“提龙腿一式”,其动作是以膝盖的平圆转动,带动踝、髋、膝、足趾等关节一起转动,使足心涌泉穴和五个脚趾轮流着地形成滚转运动,与手部的轮指循经的效果一样,对足六部经脉的循行交注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通常情况下,足三阴经是很难打开的。凤点头和小炼形的虚弥振翅、潜龙桩对打开肝脾两经有特效;宣虎坐和小炼形的“摇身掌二式”对打开足少阴肾经有特效。
“其根在脚”是太极拳要点之一,修炼者要切切牢记,严格遵守。
《太极拳论》是张三丰祖师所做,《太极拳论》一开头就说:“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力。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毋使有凹凸处,毋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这段话虽然不多,所牵涉的内容却不少,而且实在是有些深奥难懂。下面有侧重地试分析一下,首先先看一看“形于手指”
手的五个手指分别是手三阳经和手三阴经的起始处和交接处。手的六部经脉的循行是离不开五个手指的,所以张三丰祖师要特别强调“形于手指”。
手的动作和形态在太极拳中有莫大的关系,这一点在《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中体现的比较明显。
在“虎坐抱球”的谱文中我们已有所了解。如“按掌玄英动大指,中府云门紧相连。托掌心经居肝脾,外展金风正循传。”
“按掌玄英动大指,中府云门紧相连”是说“玄英”“中府”“云门”三穴都属于手太阴肺经,这样的动作要求保证了肺脉的流通和宣化。
“托掌心经居肝脾,外展金风正循传”是说托掌时小指靠近身体,小指属手少阴心经。“心经居肝脾”是手小指要与肝脾两脏互相照应,这样心、肝、脾三脏及三经脉的循行都有了通畅的条件。“外展金风正循传”是说虎口要微微展开,这样最有利于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这两条属金的经脉的循行。
在“白鹤亮翅”中有“虎踞抚琴手”势,是由胸前抱球的“印盒掌”后两手分左右完成。谱文中是这样说的:“左下切掌行心气,右扬托掌运金风。”抱球时左手在上,双手分开时,左手下行为切掌。切掌时以小指先行,小指为手少阴心经,所以说“左下切掌行心气”。右手由下而上行为托掌,托掌时虎口先行,因而拇指的手太阴肺经和食指的手阳明大肠经,这两条属金的经脉的循行都有了顺畅的条件了,所以说“右扬托掌运金风”。
在“单鞭”一式中,分别有“右勾手轮指循经势”和“左掌轮指循经势”。实际操演中,“右勾手轮指循经势”要五个手指轮番勾下去,以照顾到每个手指的循经。“左掌轮指循经势”也是五个手指轮番打开,虽然动作很微小,外人甚至看不出来,但它却照顾到了完整的手六脉的循行。虽然“外人看不出来”,但是操演者的神意(注意:是神意而不是目光)却要关注到每个手指的动作与内脉循行。这也体现了传统武学中的“全凭心意练功夫”。
“揽雀尾”中有“含扣太渊”势和“洗腕抄手过神门”势。
含扣太渊:是“揽雀尾”之挤势。行挤掌的手中间三指要点在另一手的“太渊六脉”处,即中医诊脉的“寸关尺”处。经脉循行有度者,在行“含扣太渊”一势中可自我审听脉象,以知自我循经的气血宣合的“黄庭内景”(如果中医大夫能达此境界,那切脉的水平会有质的飞跃)。“太渊六脉”是人体的重要关穴,不仅是诊察全身病况的关键所在,在《封神演义》中,玉石琵琶精找姜子牙算命,姜子牙“一把将妖精的寸关尺脉门攥住”,使妖精不能变化,无法逃脱。
洗腕抄手过神门:从名称上已交待清楚了动作要领。挤掌后的手从另一手腕下的神门穴抄手而过后洗腕抱球。
“云手”一式的分解动作细分为 “玉鉴中悬”、“遮云避日 ”、“铁门闭扇”、“踏阵执旗”等,每个动作都有规范的要求和细致的差别,丝毫不容含糊。
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是完全遵循了“形于手指”这一基本原则的,没有丝毫的不合与背离。
毛笔书写是五指握笔,书写时,五指都要参与活动,使用筷子也是如此。这是“形于手指”于生活中的泛化作用,所以使用毛笔和筷子可以使人身心受益并且头脑灵活。电脑的键盘要十个手指敲击,虽然是十指并用,但是十个手指是分散开的,各自为政,分别行动。与用毛笔和筷子时的手指聚拢、攒簇,五指目标一致,齐心协力是截然相反的。所以,虽然计算机的普及时间很短暂,但敲击键盘而形成的弊病还是不在少数的。
《西游记》中有很多关于龙的描写,龙是吉祥瑞兽。龙的神奇之处在龙马尿一节中可见一斑。悟空为给朱紫国王治病而制药,要白龙马的龙马尿丸药。白龙马说:“师兄,你岂不知?我本是西海飞龙……我若过水撒尿,水中游鱼食了成龙;过山撒尿,山中草头得味,变作灵芝,仙童采去长寿;我怎能在此尘俗之处轻抛却也? ”
在吕洞宾和汉钟离所著的《灵宝毕法》中也有这样一段话:“天上有瑞气祥烟,历久不散,沉入地下,而形成金玉。草木得之为灵芝瑞草,鸟兽得之而生奇异,人民得之为英杰。”
原来这龙马尿和天上的瑞气祥烟有同样的神奇之效,真乃千古之珍宝也。而《真元宝笈》中《玉环桩》章节中也说:
玉环者,道之喻示也。金诰曰:“积阳成神,神中有形,积阴成形,形中有神。神生于金,金生于玉。随阴阳而出没者,日月之光也。随阴阳而升降者,金玉之气也”。玉书曰:“是知金玉之气凝于空,则为瑞气祥烟,入于地,则变醴泉芝草,人民受之而为英杰,鸟兽得之而生奇异”。
原来这简单的“玉环桩”功法原来是这样一座伟大的桥,它把我们与神奇的玉环相沟通、与金玉相沟通,与瑞气祥烟相沟通,与龙马尿相沟通。“玉环桩”是值得我们十年二十年几十年的坚持修习,应该几百次上千次的不断习炼,是应该每天拿出几个小时哈腰吃苦流汗去反复修炼、刻苦努力的。
《道德经》中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将“无”与“有”释为两玄,只有“玄之又玄”,既通达“无”与“有”之两玄,才能进得众妙之门。所以“众妙之门”又称为“玄关”,而进入“玄关”的关键所在是打开“玄关一窍”。这是历来修为家所重,也是修为者有无所得之试金石。
李兆生先生在《真元宝笈》中的《玉环桩》章节中有这样一段话:古人曾以“金玉”之喻以示修真之质,元真内注,以生玄华。内运潜行,周流不息,是故名“玉环”。惟一先生云:“按玉环一窍,前通任脉,后通督脉,中通冲脉,横通带脉。上通乎阴维阳维,下通乎阴跷阳跷,中通乎心部,中下通乎关元,中前通乎神阙,中后通乎命门。散为百脉支流,合为玄关一窍”。或曰:“揉转玉环,阴霾解散,回光反照,灵明自现”。此中言乃身内之“玉环”窍也。究而言之,其妙有存其中矣。
“玄关一窍”成为千百年的悬案。“虚无一窍号玄关,正在人身天地间。八万四千分上下,九三六五列循环。大包法界浑无迹,细入尘埃不见颜。这个名为祖气穴,黍中一粒正中悬。”
“混元一窍是先天,内面虚无理自然。”
“一窍虚无天地中,缠绵秘密不通风。”
“一窍虚空玄牝门,调停节候要长温。”
“虚无一窍正当中,无生无灭自无穷。昭昭灵灵相非相,杳杳冥冥空不空。”
“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名为神气穴,内有坎离精。”丹经中的这些描述,让人云山雾罩,不明所以,无从捉摸。
原来这“玄关一窍”就在“玉环桩”的功法之中,“散为百脉支流,合为玄关一窍”,已经指出了通达“玄关一窍”之法,就是“百脉支流”皆通达。这与“循经”扯上了关系。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这是奇经八脉,它与十二正经合成为人体二十部经脉。张紫阳在《八脉经》中说:“人有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神仙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通常情况下人的十二经脉是通的,循经太极拳是用法固痛,就是使十二经脉不仅顺遂通畅,而且要坚固牢实。只有在十二经脉的循行充盈坚实后,才有能力冲开奇经八脉。而奇经八脉也达到顺遂通畅、坚固牢实,才有可能打开“玄关一窍”,这就是玉环桩的修炼意义,玉环桩因而也被称为循经玉环桩。
难怪多数人都将玉环桩作为专修功来修习,要每天几个小时,十年二十年的刻苦修为。弄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也就有了自我修持的积极动力。
十个小练形,每式都有武功绝技和丹道修为的内涵,在《真元宝笈》中的小炼形九第玄功概论、小炼形九种次第修持、小炼形•内景内炼行功谱文、小炼形诸式内涵述中有介绍。这是将小练形作为专修功来修为的。小练形的修为层次是很高的,很有些不同凡响之处。但是在《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中却将小练形作为“循经太极拳的准备动作”,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传统的修为,功法繁多,各具特色,各居层次,这从李兆生先生已经公开传授的内容中可见一斑。每个人的条件不同,素质有别,层次有异,可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修功。另外,随着功力和层次的不断提高,有很多功法难度更大、层次更高、修为更全面。这也是不断提高个人修为的需要。
小练形最突出的特点是快速打开十二元辰穴,即百会、金庭、膻中、丹田、会阴、命门、夹脊、玉枕、劳宫、涌泉。十二元辰穴是修为中的拦路虎,不仅很难打开,并且还有很强的牵制力和影响力。若能够先清除这些修为中障碍,就可有比较显著的成效和突飞猛进的长进。所以一般都是将小练形作为筑基功以发挥它不可替代的特殊功用。小练形作为“循经太极拳的准备动作”,正说明它是循经太极拳的不可缺少的准备条件,不容忽视。
筑基功通常以十万个作为基数,一个十万筑基一分,两个十万筑基二分……基础打得越牢固,在后来的武功修为中长进的就越快。
必修功就是必须修为的功法或者说是必不可少的功法。比如玉环桩(武式玉环桩)中的“金顶沉锋”,做不到位就必须加强跨虎横云的修为;而“金顶沉锋”又是匕首飞术的基础功;又比如提龙腿的基础修为不牢固,在武式玉环桩和飞鸣图的相应式子中的站立就不能持久和稳固;而武式玉环桩又是少林龙虎鹰猿鹤五大拳种的基础功;再比如人的肝脾两经很难打开,而虚弥振翅(还有小练形第二洞天的潜龙桩)是打开肝脾两条经脉的专修,有肝脾方面疾病的人也应该加强这两式的修为。
筑基功和必修功可集中修炼,也可与其它功法穿插起来练习。筑基功和必修功不是固定的,随着功夫的不断长进,筑基功和必修功也不断地有新的要求而应该加以调整。
记得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刚接触到丹经武学的时候,只有《真元窥秘》一本书(此书已收进《真元宝笈》)。书中有小练形和元明八式等功法,通过参加学习班,也陆续学习了玉环桩、大练形、定元桩、大字桩等功法。记得当时的练功要求是金锋抖肘每次三千六百下;玉环桩一左一右为一个,每次三百六十个;站桩每次两小时以上……当时的条件与现在是无法相比的,我们经常翻阅着听课笔记,靠记忆回想听课时的种种印象(条件好的可录音,但大多没有这样的条件),翻阅着《真元窥秘》来指导自己每天的修为。每个人的修为都是很刻苦的,曾经有人每天要拿出六七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用于练功。少的坚持年余,多的坚持十数年。那时,金锋抖肘有人一次练到了三万多个;玉环桩两千余个;站桩也在四五个小时以上。
有了这样扎实的练功基础,在后来的学习班上,听起课来,就有截然不同的效果了,能够与自己的练功体会相结合而在学识上产生突飞猛进的飞跃。好多功法的揭秘也是以后的学习中逐渐了解的,如金锋抖肘可练出“圣人留下三点红”的武林绝技,而且它还是上乘丹法“魂魄抱一”的基础功;摇身掌是“金钟罩”“铁布衫”的基础功法;跨虎横云是玉环桩中“金顶沉锋”的基础功;提龙腿是武式玉环桩和飞鸣图的基础功……
这些功法揭秘在学习的初期没有讲过,而是在大家的练功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才陆续揭示的。这是因为一方面知识要环环相扣,分层次传授;另一方面过早的接触到深层次的内容,容易使人想入非非,过于偏执而形成种种偏差,留下后患,这也是修为中的一条原则,叫做“切忌真言偶听”。
现在,教授的功法多了,李兆生先生的专著也出版了很多,再加上社会条件的改变,人人都很忙碌紧张。所以,已经少有机会再谈到这些基础修为的方方面面。说得少不等于不存在,其基本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凡是有志于在“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有所作为的有识之士,都应该从扎扎实实的基础修为开始。
阴阳的概念看起来很简单,其实不然。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阴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这是将太极生两仪的过程又细化了。“太极动而生阳”,这就是邵雍说的“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此阳为元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此阴为元阴。《太乙混元球》功谱中所说的“元阴元阳育此体,太乙显化产真形”,就是指此。有了元阴元阳之后,才有了天地。是先生出阳,再生出阴。阴阳还在天地之前。这是传统中的一贯认识。《医宗金鉴》中言:“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乘气动静生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未有天地气生形,已有天地形寓气。”“两仪立焉”即天地归位,这个过程古人也细分为天地生成之前和之后。“未有天地气生形,已有天地形寓气”,由气生形,形乃天地,天地是由气生成的;生成天地之后,此气仍蕴含在天地之中。《黄帝内经》中也说:“积阳为天,积阴为地。”这阴阳的问题还真是含糊不得,阴阳弄不明白,就连天地的概念都是混浊不清的。
什么是阴阳呢?李兆生先生在《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中是这样论述的:
中医的阴阳学说属于中医的思想理论体系,也是中医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的思想辩证方法,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古人对阴阳的认识最初是由山地对阳光的向背而得出的概念的,即是朝着日光者为阳,反之为阴,后来引申至极为广泛的哲学概念,即是在自然界中,事物凡是运动、向上、向外、发散、光明、温暖、刚强,太过的属性,均可称之为阳;凡是静止、向下、向内、内敛、黑暗、寒冷、柔软,不及的属性,均可称之为阴。
阴阳的概念不算复杂,但是,阴阳的本质和阴阳的一些特性就比较深奥了。《黄帝内经》中说: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升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飨泄;浊气在上,则生嗔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黄帝内经》中的这段话不大容易弄懂,李兆生先生在《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中有详细的解释:
黄帝说:阴阳的道理,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领,是万物发展变化的起源,是生长毁灭的根本,是人的精神活动所聚之处。因此,治病必须寻求治本的方法。从阴阳变化来看,清阳之气,积聚上升,就成为天;浊阴之气,凝聚下降,就成为地。阳主萌动,阴主成长,阳主杀伐,阴主收藏。阳能化生功能,阴能构成形体。寒到极点会转化生热,热到极点会转化生寒。寒气的凝聚,能产生浊阴,热气的升腾可产生清阳。清阳之气在下,如不得上升,就会发生飧泄。浊阴之气,如不得下降,就会发生胀满。这就是违反了阴阳运行规律,就要导致疾病的道理。
清阳之气变为天;浊阴之气变为地。地气上升就成为云,天气下降就变成雨;雨虽是天气下降,却是地气所化;云虽是成于地气,却赖天气的蒸发。这是阴阳相互为用的关系。人体的变化也是这样,清阳出于上窍,浊阴出于下窍。清阳发散于腠理,浊阴注入于五脏。清阳使四肢得以充实,浊阴使六腑能够相安。
阴与阳之间的普遍规律有阴阳对立互根、阴阳相互消长、阴阳相互转化、阴阳相互升降等。
五行之间有相生相克之关系,这是五行之间的正常关系,是比较理想的状态。五行之间还有非正常的状态,五行中的某一行过盛或过弱时,既太过或不及,就破坏了五行之间的正常关系而产生异常。
比如火性克金,若火气太过,则过于克金,金必虚弱不堪,而致金为不及,这叫火乘金。水性克火,而火气太旺,犹如杯水车薪,水不仅不能克火,却被火反克,致水不及,这叫火侮水。相乘和相侮也是五行之间的一种关系,却是一种非正常关系,是破坏平衡之关系。乘,是克之太过;侮,是被克者反克之。火气过旺,必致金、水不及,并连带木、土也发生失衡。虽然只是火气过旺,却使五行之间全部失去平衡
丹道中要行“攒簇五行”之为,古人是这样解释“攒簇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天之宝也,即人之宝;天之性也,即人之性。偏施其性而互为欺克,则火以水为贼,水以土为贼,土以木为贼,木以金为贼,金以火为贼。各贼其贼,各性其性,而失其正性矣(插语:这是讲的五行中相克的关系,克我者为夫,偏施其性则克之太过。此时,妻则以夫为贼)。合和其性而互为相生,则金生水,水中之真阳又能生金之阴,金之阴反能生木之阳,金木交并而为宝。木生火,火中之真阴又能生木之阳,木之阳反能生水之阴,水火既济而为宝。交为母子,迭作夫妻,而共护其宝矣。此之谓攒簇五行。”
“攒簇五行”的主要内容是“金木交并”和“水火既济”,此时,五行不仅平和并且产生了升华而能够“攒簇五行”。如果偏施其性,五行的平衡马上就被打破,而形成互为欺克,比如火气太过,势必要火乘金,这就是“金以火为贼”。火以水为贼,水以土为贼,土以木为贼,木以金为贼皆同于此理。
“先天阴阳未分”属太虚呈象阶段,《道德经》中称为“无”;《西游记》中描述“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而至太素生形阶段,即“道生一”,《道德经》中称为“有”,即进入了后天。“有”为万物之母,即一能生万。此“一”中已含有阴阳,但它是元阴元阳。 “元阴元阳育此体,太乙显化产真形。”这是《太乙混元球》功谱中所说,元阴元阳即生物之祖气,也就是先天肾水。“后天之中妙有先天”,是说万物的面貌虽然千差万别,但先天一气却妙存于其中。于人来说,就是先天肾水或肾气。《黄帝内经》说“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其中的“微”与“原”都是指此“一”而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皆是“一”气之流行,所以三教圣人都从此“一”而直探大道之根源:“得其一万事毕”;“吾道一以贯之”;“天人一贯见道同”……《道德经》中更是将此“一”归纳得全面而扼要: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自然界的太阳是先天真火,又叫太阳真火,此为阳;阴为月魄寒精。传统中有采太阳真火、月魄寒经的功法,这就是《真元宝笈》中的三才桩之一的人字桩。
人体中也可以有太阳真火,那是修炼层次的标志,是由内景来恒定的。
后天之水基本上是有形象之水,这比较好理解。
后天之火与人体有关的部分比较复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讲的比较详细(《各一其质各一气——五行的特点》一文中有节录)。
心属离火,肾为坎水,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也是丹经武学中专有的修炼内容。《横运太极手》就是“水火既济”的专修功法。这方面的内容,李兆生先生在功法讲解中有详细的介绍。
说到元精元气,就该谈谈元神了。因为精气神乃修为中之三昧,“三昧真参法”是李兆生先生著作中和讲课中的很重要的内容。
元精元气元神是指先天真精真气真神,它不是后天的生殖精、呼吸气、思虑神。我们在练功中,要使元精和元气在体内运化使它升华,提高它的质量。元精经过升华后转化为元气,继续升华,元气进入颅腔,就由气转化为神。这三个阶段就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完整修为过程。
有人把元气与呼吸的气连系在一起,这也大错特错了。呼吸的气在传统中称作“风”。气功潮中有好多“气功大师”都在呼吸之气上大做文章,这是多么的可笑啊。那么后天之气是什么呢,是我们在饮食中所摄取的水谷之气。
中医两大基础理论,经络论和气化论,气化论讲的就是先天后天之气。而先天元气是其主要的内容。《难经》一难说“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得八百一十丈。”这是讲的真气在体内的振动规律,它是气化论中的精微内容,也是循经流注中的精微内容。
关于元神,传统中认为“脑为元神之府”,也就是脑中之神为元神,而心中之神为识神。元神者无私无虑,自然虚灵; 识神者有思有虑,灵而不虚。《修真图》中说“心不动,精自固;身不动,气自园。”所谓“灭人心生道心”,就是祛褪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识神,达到六根清净,虚灵不昧之元神就自然显现了。
先天、后天的精气神又是互相关联的。先天为根,后天为用。若后天的精气神用之过度,就会伤损到先天的精气神;若后天的精气神充足饱满,就可补充保养于先天。
吕洞宾在《金丹心法》中有这样一段:“培后补先是固精养气凝神,体用兼全,三才各得,后还精于生精之所,还气于生气之所,还神于生神之所,以后天至足补先天不足也。”真是言简意赅,将修为的本质揭示的精辟透彻。
培后补先:即培植后天补充先天。这是丹经武学的具体修为之法,“修墙补屋”是其入手之处。
固精养气凝神:不仅不能使精气神有所散失,还要使其达到充实坚固。
体用兼全:体是根本,用是外在表现。按阴阳之规律,体与用是相对的,用必耗散其体。只有在丹经武学中能达到体用兼全。即《道德经》中“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黄庭经》中说的更简洁明白“知雄守雌可无老,知白见黑急自守。”
三才各得:这里指精气神三者不仅得到了完善的运化并且还具备了足够的功能境地。
还精还气还神:耗散、保持、返还精气神是人生命活动的三种状态。耗散是通常的生存状态;保持属养生的范畴;返还就是丹经武学的修为。
《修真图》中说“顺则凡,逆则圣。”“顺则凡”就是通常之态,“逆则圣”则是修为之法。
生精生气生神之所:这是返还所至之地,精气神都由先天一气所生。“精乃元气之根”,精与元气是息息相关的,同样,精与元神也是不可分割的。修为中“心肾相交”,是肾水向上冲腾,与下降之心火相交媾;“水撞金轮”,是肾水继续升腾冲撞到肺(肺属金);继续修为,可达“炼肾充脑”,使坎中真阳上冲于脑,这样才能开始“炼神还虚”的修为。
“水火既济”、“水撞金轮”、“炼肾冲脑”是修为中的三个阶段,它依赖着先天肾气的不断充实坚固而完成的,“返还归于一”是较高的修为境地。
武功的修为大多属于命功,元神的修为则属于性功,“性命双修”是修为的原则。
以后天至足补先天不足:这是丹经武学理想的修为成果。
关于“先天不足”,我们再来看看《封神演义》中纣王与妲已敲骨验髓的那一段。纣王与妲已的所为令人发指,但其中所论还是有道理的。
冬日雪天,老者渡水,不甚惧冷,行步且快。少年渡水,惧冷行缓,有惊怯之状。纣王不解,认为是“反其事了”。妲已说:“老者不甚怕冷,乃是少年父母精血正旺之时交媾成孕,所秉甚厚,故精血充满,骨髓皆盈,虽至末,遇寒气犹不甚畏怯也。少年怕冷,乃是末年父母血气已衰,偶尔媾精成孕,所秉甚薄,精血即亏,髓皆不满,虽是少年,形同老迈,故遇寒冷而先畏怯也。”
关于精气神的修为,《黄庭经》中论述的比较多。如“急守精室勿妄泄,闭而保之可长活”、“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蓄气以成真”、“恬淡闭视内自明,物物不干泰而平”、“虚无寂寂空中素,九室正虚神明舍”、“结珠固精养神根,三神之乐由隐居”、“积功成炼非自然,是由精诚亦由专”、“内守坚固真之真,虚中恬淡自致神”、“高拱无为魂魄安,清静神见与我言”、“带执性命守虚无,名入上清死箓除”、“能存玄真万事毕,一身精神不可失”……
李兆生先生传授的功法都有“限期取证”之验。所谓“限期取证”,就是只要你肯下功夫苦练,就会达到种种奇特的预期效果。例如初学者每天能有两个小时以上的武功修为,少则两天,多则七天,必定会饭量增加,睡眠改善,甚至记忆力增强。饭量增加是补充了元气,睡眠改善、记忆力增强是补充了元神。
关于精气神,在当今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等,也成了一句口头禅。常有“透着一股精气神”、“那么有精气神”……其实,编作者和演导者都不知精气神为何物,只不过是一种时髦和追逐罢了,是用精气神代替了精神头儿一词。
精气神充足饱满,人必定有精神头儿;但是有精神头儿却不一定和精气神有直接关系。比如有些染上网瘾的孩子,不上网时就蔫头耷脑、萎靡不振,打不起精神头儿;只要一上网精神头儿马上就来了;又比如,有人犯了低血糖,会很虚弱甚至虚脱,但只要补充了糖分(注射葡萄糖等)马上就有了精神头儿;还有好多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时精神头儿都很足,可是当面对法律制裁时,就是另外一番精神面貌了。
在《周潜川——当代以道成医者》一文后有跟帖提问:“先天肾水”可以認同為先天真火(陽)。因先天陰陽未分,二者同為一氣,此“先天肾水”非后天陰陽(水火)對峙之水。——所提的问题牵涉到的内容比较庞杂,也很深邃,现试解答如下。
先天肾水是人产生生命的基础,没有先天肾水就没有人的生命可言。此先天肾水也是“天一生水”之水,水数为一,是第一个生出来的,然后生木生火生土生金,而有五行之全。水为生之祖,有水才能生出万物。所以说“水为三才之主”,又说“万物水中生”。
李时珍说:“水者,坎之象也。其体纯阴,其用纯阳。”肾水属坎,坎中有真阳,所以又称先天肾水为“坎中真阳水中金”。此“坎中真阳”又称作“命门之火”、肾气;因为它是生物之祖气,又称先天祖气、先天一气、真一之气、混元一气、先天元气、真元之气……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中言:“人始生,先成精。”此精就是先天肾水,是人身体中最精微的生命力,是最宝贵的精华物质。又“肾藏精”,此精也就是先天肾水,是先天真精,若把它认为是生殖之精就大错而特错了。生殖之精是后天之浊精,先天真精又称元精。“精乃元气之根”,在运化的过程中精转化为元气,而推动元气的运转,所以说此精是推动元气运转的动力。
元气的足与亏,是由元精的质量好坏所决定的。《黄庭经》中说:“含气养精口如朱”。这是节精保气的很高层的修为。关亨九先生唇如涂朱,有人问“爷爷,你涂的什么唇膏”,关亨九说“我什么也不涂,它就是这个颜色”,关亨九先生是当代修为的典范,九十多岁仍然唇如涂朱,这是其修为层次的鲜明的标志,它是任何一种化妆品也伪装不出来的。
 
论坛首页 » 个人资料 dao1008 » 文章发表人是 dao1008
前往:   
Powered by JForum 2.1.8 © JForum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