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网站
  [Search] 搜索   [Recent Topics] 最新主题   [Hottest Topics] 热门主题   [Members]  会员列表   [Groups] 返回首页 
[Register] 会员注册 / 
[Login] 登入 
文章发表人是: 任逍遥
论坛首页 » 个人资料 任逍遥 » 文章发表人是 任逍遥
发表人 内容
青少年教育之我见
广东省江门市公安局 林俊岸
共产党员网

暑假期间,儿子参加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的夏令营。活动中心的老师要求我作为学员家长代表,在夏令营结业日仪式上讲几句话。盛情难却,只得从命,也借此机会谈谈我对青少年教育一点浅见,给活动中心和孩子们参考。发言之后,大家反映尚可。现将发言要点整理成文,给大家参考。
一、教育的根本是生活的教育
上学读书是为了什么,是考个好成绩,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多赚钱成为成功人士。这是很多人上学读书的目的。所以很多人一辈子都茫茫然,找不到人生的方向。这种功利性的教育模式是不全面的,存在很大弊端。我们看到,有一些大学生学习成绩很好,但生活技能等于零;有一些青少年离开父母监管后,自我约束力极差,颓废堕落;有的人自私自利,对他人、社会毫无责任感;有的人自我封闭,不会与他人交往。所以教育的根本是生活的教育,这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做人做事的基础。生活教育从人的衣、食、住、行,洗衣做饭搞卫生,待人接物,言谈举止,礼貌礼仪,办事做人等等都教好。生活教育看虽小,影响却大。就如坐姿不好长大可能会驼背,用眼不正确就容易近视。这些都学好了,人生的基础就比较扎实,养成了好的生活习惯,掌握了良好的生活技能。
二、用优秀传统文化陶冶人的情志,滋养人的神魂
背古诗、读经典、弹素琴、练功夫,这些是否有用呢?有些人认为这些不等吃不等喝,又不能用来赚钱,没什么用。其实不然,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不但有用,而且有大用。孔子在谈到读诗的作用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也就是说,孔子认为他所编写的《诗经》三百来篇,有什么用呢,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让思想纯洁健康。人的身体饿了就要吃饭,补充营养。人的精神也要有营养补充,精神才会健康。中国自古以来就把修身作为第一位,在修身养性的研究和实践可以说是世界第一,在优秀的传统文化当中,有着可以滋养我们神魂的丰富营养。精神的健康和身体的健康同样重要,身心健康才是真健康。
如果整天玩一些杀人放火的游戏,看一些恐怖暴力的视频动画,心理迟早会出问题。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在1974年讲《论语别裁》时就作了预言:“十九世纪威胁人类的才是肺病;二十世纪威胁人类的是癌症;我想二十一世纪一定会是精神病。这话是真的,精神病将来会越来越严重,现在已经开始了。物质文明虽进步,给人类带来许多生活的方便,并没有为人类带来幸福,只是带给人类更多心灵上的痛苦。这种痛苦的结果,将来又导致心理变态、精神分裂而至于现在已开始增加的精神病。”就目前媒体报道的事件来说,精神病和精神障碍这个社会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可以证明南怀瑾先生这个预言是正确的。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我省某市发生了多起中学生、小学生自杀事件,这在以前是很难想到的。这警醒我们,精神健康是很重要的问题,必须高度重视。
三、强化安全教育
有一年的暑假,我看了一些资料,某地市一个假期被水淹死的儿童、学生就超过30人,感到很心痛。这两年虽然被淹死的儿童小孩人数下降了,但还是时有发生。儿童、学生受到交通事故、人身伤害、拐卖诈骗以及其他安全威胁也有不少。所以,强化儿童、学生的安全教育非常重要。通过教育,让学生有安全的意识,懂得避开危险的方法,遇到危险时有求救自救的技能等等。
我认为:教育,是培养一个人成为身心健康,意志坚定,会调适自己情绪;对他人有爱心,对社会有担当,办事有方法;热爱生活,享受生活;顶天立地,阳光正气的人!

铜梁洞崖壁题记石刻引关注
或为张三丰传世墨宝

2018-06-29 10:27 来源:合川日报



龙形大草题记石刻





专业人员正在开展题记石刻调查

铜梁洞是人们历来向往的名胜地,素有“乡林书岩”的美誉,山上留下不少人文景观、历史文物和神话传说。近日,区文管所专业人员在开展对铜梁洞题记石刻调查工作时发现,在二仙观西侧岩上刻有一幅龙形大草题记石刻。这幅书法写法奇特,犹如道家画符一样,大圈套小圈,连绵不绝,好似一部太极拳、剑的武功秘笈。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区文管所专业人员的查阅对比,这幅龙形大草题记石刻或为无法仿制的张三丰道符体书法。究竟张三丰和铜梁洞有哪些渊源?这幅龙形大草题记石刻又是怎么和张三丰联系在一起的呢?

张三丰与铜梁洞的渊源

铜梁洞位于南津街街道辖区内的铜梁山上,因其山岩质如铜色,故名铜梁。铜梁山顶有一石洞,当地人依山名称为铜梁洞。志书上记载张三丰曾到过铜梁洞,又有修炼的炼丹洞室,道家后人为他和师傅火龙真人修建了二仙台(又名二仙观)。

二仙台始建于明代初,由于明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都极其崇拜张三丰,因此二仙台在当时盛极一时,住庙道士多达数百人。明成化九年(1473年),知州谭升序其盛况:“崖复以楼,石洞四,前刻神像,左凿门,后通山洞,石床各一,鼎炉支石备在,道士谓闾邱炼丹处也。”明隆庆五年( 1571年),灵观、三清楼毁于兵火。万历七年(1579年)州人李存瑞重建,明末复毁于兵火。入清以后,清朝统治者因不满张三丰在世时反对异族统治,致使二仙台荒废二百余年。至民国初年,万县道人谭遁九来合川布道,募捐重修二仙台。

题记石刻中的艺术瑰宝

铜梁洞题记石刻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发现题记石刻最早的为南宋时期,最晚的为民国时期,由于铜梁洞题记石刻跨越时间较长,具有明确的时代和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与风格,展现了宋以来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区文管所专业人员在对铜梁洞题记石刻的调查中,共发现题记石刻29幅。通过此次调查,进一步摸清了铜梁洞题记现状,丰富了题记文物资料内容,为今后开展研究和挖掘铜梁洞题记石刻及提升该处文物保护单位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区文管所专业人员在二仙观西侧岩上发现的这幅龙形大草题记石刻。这幅题记石刻远看犹如一幅画或书法,近看是一部天书或武功秘笈,字体前后照应,如大自然的江河山川,逶迤蜿蜒,此起彼伏,云雾缭绕,连贯一体,环环相扣,一气呵成,犹如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豪壮之观。

“前些年有专家学者铜梁洞考究,只知道此类书法是道符,书写的内容却无人知晓。外界流传张三丰传世的龙形大草书法拓片,与铜梁洞题刻其中的4分之一相似。“区文管所专业人员认为,张三丰在武当山创立太极拳,而在铜梁洞修炼期间创写无人能仿的绝世道家书法龙行大草,是在情理之中的,具有重要的文物考古及书法艺术价值。

经考辨,这幅龙形大草题记石刻书写内容为以下四首唐宋七律诗。从左至右分别是刘长卿《赠别严士元》、戴复古《月夜舟中》、王维《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诗无标题,草体,每首28字,共224字。

古迹名片

铜梁洞题记石刻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区文管所专业人员在开展对铜梁洞题记石刻调查工作时发现,在二仙观西侧岩上刻有一幅龙形大草题记石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寻古路线

从兰海高速的合川互通收费站下道,按照导航的指引,可直接去往位于南津街街道辖区内的铜梁山上。





请教大家一个问题,袖金圈平时怎样放置比较方便?有否放置袖金圈的兵器架,便于取用?
佛、道、儒三家,在修养身心都各有一套理论和方法。佛、道二家在这方面的内容最丰富,但儒家也有修心之功夫,最重要就是浩然正气。但由于经典和传承的断层,大多儒生只是停留在理论上,或修一些皮毛,真正修成百邪不侵有实证功夫的浩然正气少之又少。孔子、孟子应该都修成浩然正气,孟子对浩然正气也有论述。观文天祥之正气歌序言,可知文天祥浩然正气已修到很高的境界,百邪不侵,身心大放光明。王阳明虽是儒士,但于军营静坐时,振气长啸,声闻数里,可见其浩然正气确有真功夫。
近年出土的儒家经典《五行》,失传上千年,终重见天日。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儒家实修实证的经典的缺失。对儒家修心之法有兴趣的可以读一读。

孔子《论语》第一句话即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对这一千古名句,大多数学者都是从劝学的角度来解释,朱熹在《四书集注》中的见解是:“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部分小学语文教材的解释是:“学习并时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各家注解大同小异。我有时琢磨这一句话,觉得这种注解是经不起推敲的。学习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还需要在《论语》第一句作强调,孔子门人编书也太随意了。况且,学习本是劳心劳力之事,还要时时习之,这么辛苦,怎么会“不亦说乎”?硬要这样解释,就成了“不亦伪乎”!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将学习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和工作实践中,并且能够灵活自如的运用,这种体验是很愉悦的。可分三个层次来理解这句话。
一、阐述了学习的目的。学习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吗?是为了增长一些知识而学习吗?是为了考试成绩而学习吗?在这里,孔子作了回答,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践应用。习者,实践应用也!
二、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如何学习,阅读书本、老师讲解、时时温习,这只不过是学习的一般方法,而且掌握的知识也只是一知半解,似是而非。因之,孔子认为要将学习的知识自觉的、经常的运用到生活、工作实践中,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体会,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实践中验证所学知识是否正确。陆游曾写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诗句,强调实践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三、自述了学习的境界。在这句话中,孔子自述了自己已达到“不亦说乎”的学习境界,学习已不是苦差事,而是很愉悦的事情。如果只是将知识生搬硬套到实践中,恐怕很吃力,效果也不一定好,也很难有“不亦说乎”之感慨。所以,学习还要把握住知识的精髓,悟透原理,能够灵活的、自如的、随机的运用于实践;甚至,还能将知识结合实践,析疑匡谬、获得新知。如同庄子在讲庖丁解牛这个故事所言:“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学习如能至此,自然时有“不亦说乎”之感也!

在另一篇文章,我阐述了个人对学术研究和论文的一些观点,因为论文毕竟与小说、散文不同,不能漫无边际。
《漫谈太极拳之源流》:“对理论研究,我个人的看法是,首先要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尽量不掺入个人情绪和偏见,只为探求事实真相;二是辩证分析历史资料和有关证据,慎重考证。要从资料和证据的来源、传承情况及内容进行分析,并且要看是否能与其他资料、证据相互印证,其矛盾之处能否得到合理的解释,进而辨别真伪,确定其证明力度的大小。三是从可靠的资料、证据当中综合分析,去伪存真,找出事情真相。对没有直接证据证明的情况,可由其他可靠证据,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进行论证。暂时无法确证的,存疑不论,不要妄加臆断。在论证过程中,要懂得运用证据学和逻辑学的基本原理。”
《太极拳经考》已发表在《武当》2015年第11、12期,2016年第1、2、3、4期,共分6期发表。虽然我自认将问题基本讲清,将相关证据列明,但一些问题,如完全未接触过就很难看明白;固定先入之见也很难理性分辨。
这篇文章,从2006年开始构思,然后收集资料,阅读资料,综合分析研究,再整理成文,断断续续,花了3年时间。写好后,投稿《武当》杂志,刘主编看后也觉得不错,同意发表。但因文章太长,版面难安排,一直拖下来。到2015年第11期,终于刊登这篇文章第一部分,拟分几期发表。从构思到正式发表差不多近10年时间。从自身经历,深深体会到学术研究确实不容易。
衷心感谢文熙兄的详细考证,有理有据,实事求是,值得大家学习。
网上流传的据说是张三丰祖师唯一真迹的龙行大草,与二仙观其中的一幅碑刻是一致的。要研究判断这个书法的出处来历,一是从考古、古籍资料等进行研究,但要搜集这些资料,并不容易,因不少资料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二是从书法本身判断,从其神韵、风格、内在的气脉研究。张三丰祖师所传龙形大草,内有循气内行之神韵。经文颐兄亲身体验,二仙观的碑刻无循气内行之内容,可知并非龙形大草。辛苦了!
这个书法确如文颐兄所言,如同画符箓。独具一格,可称之为“道符体”,在书法史上也应有一席之地。
上古之字,乃观察天痕地势万事万物而创造,每个字都如同一幅画,以简约的曲线画成的画。道教人士继承了上古这种字体,有传说之“龙文凤篆”。在符箓中还有这种字体的神韵。
二仙观的碑刻,能将一幅书法写成如同一道“符”一般,也是不易,画符的水平达到很高超的地步。这个书法是何人所留,尚缺乏证据判断。
当然,也有可能是张三丰祖师所留的“道符体”书法,因张三丰祖师也是道士,得玄真门、符箓门真传,自然精于画符。当然,这也只是一种可能,一种猜测而已。真相如何,有待各方人士、专家的考证研究。
玄奘生于贞观十三年,经十八年报仇,已经是贞观三十一年,为何取经时又是贞观十三年?

此是作者笔误,并无什么玄机。一部数十万、上百万字的小说,有笔误和错别字是很正常的。就是《道德经》五千余言,错误的地方都不少。
略谈早期太极拳流派之小九天

小九天为早期太极拳流派之一。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民国十年出版)讲述太极拳源流时介绍说:“程式太极拳术,始自程灵洗,其拳术得之于韩拱月。传至程珌者,改名小九天,共十四势。有用功五志、四性归原歌。”其后,姜容樵《太极拳讲义》(民国十八年出版)、王新午《太极拳阐宗》(民国三十一年出版)、李先五《太极拳》等书都持此说。至此,太极拳小九天之名传遍武术界。但当时小九天在社会上并无流传,某些所谓专家出于某种目的,对小九天之存在及流传全部否定,影响了太极拳的健康发展。现根据有关资料对小九天略加考证,以证其真,以明拳史。
清初抄本《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据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出版之《太极拳之研究——吴图南太极功》所录古谱)记载:“程灵洗字元滁,江南徽州府休宁人。授业韩拱月太极之功大用矣。候景之乱,惟歙州保全,皆灵洗力也。梁元帝授以本郡太守,卒谥忠壮。至程珌为绍兴中进士,授昌化主簿,累官至史部尚书、拜翰林学士。立朝刚正,风裁凛然,进封新安郡侯,以端明殿学士致仕,卒。珌居家,常平粜以济人,凡有利于众者必尽心焉,所著有洛水集(为《洺水集》之误),珌将太极功拳名立一名为小九天。虽珌之遗名小九天。书韩传者,不敢忘先师之所传也。
  小九天法式
七星八步、开天门、什锦背、提手、卧虎跳涧、单鞭、射雁、穿梭、白鹤升空、大挡捶、叶里花、猴顶云、揽雀尾、八方掌。
太极者,非纯功于易经不能得也。以易经一书,必须朝夕悟在心内,必须朝夕会在身中,超以象外,得其寰中,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妙,若非得师一点心法之传,如何能致使我手之舞之,乐在其中矣。
  用功五志
  博学:是多工夫。审问:不是口问,是听劲。慎思:听而后留心想念。明辨:生生不已。笃行:如天行健。
  四性归原歌
  世人不知己之性,何能得知人之性。物性亦如人之性,至如天地亦此性。我赖天地以存身,天地赖我以致局。若能先求知我性,天地受我偏独灵。”
  程 (1164—1242)字怀古,休宁(今属安徽)人,先世居洺水,因自号洺水遗民,《宋史》有传。著有《洺水集》、《洺水词》。《洺水集》本有六十卷,已佚,明嘉靖三十五年程元昞搜刻为二十六卷。宋刻本《洺水集》有“论小九天法”一章,言小九天之拳理,明刻本已无此章。吴图南先生介绍说:“这本书(指《洺水集》)有好多章,‘论小九天法’是其中的一章。这部书是在宋朝刻印出来的,是宋刻本。宋朝以后,辽金入侵,人灾兵祸,这部书就散失了,到了元朝,已找不到了,直到明朝才找到这部书,可是,已残缺不全。明朝也有一个刻本,还叫《洺水集》,但是其中好些东西遗失了,恰巧小九天法也丢了。我有一部宋刻本的《洺水集》,十年动乱中被抄走,直到现在还没找回来。”(吴图南《太极拳历代名家之造诣》)现在如果能找到宋刻本《洺水集》,应仍可查见“论小九天法”一章。吴图南先生又说:“(太极拳)据我们中国文献可据参考的,断自六朝的程灵洗先生。先生所传的太极拳名叫‘小九天法’。小九天里面讲道:‘太极拳非纯功于易经之理不能得也。’就是说一定要本着《周易》这部书的道理作研究,否则就做不到。又说:‘以易经一书,必须朝夕悟在心内,必须朝夕会在身中,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妙。’又说:‘多学多思,明其真伪,定其取舍,法天行健,生生不已,自能知己知人,知己性,知人性,知物性,知天地之性。’惟独他过于理论,而于实际练习入门之法,竞告阙如,只有理论没有练法,故其不失为形而上之学。理论是他的高处,忽略了入门之法,又是其美中不足之处。”(吴图南《太极拳历代名家之造诣》)吴图南先生将拳论“太极者,非纯功于易经不能得也……乐在其中矣”和“多学多思……知天地之性”归为程灵洗所作可能是根据《洺水集》的记载,这两段拳论应也收在《洺水集》中。程珌在《洺水集》中对太极阴阳之道多有论述,如:“过之则为荒,不及则为陋,非中也。……至若阴阳之本,动静之萌,一动一静,互为其本,曷不于日用之间而观之,人必定也,然后能应,非动生于静乎?至于过者日化,神者固存,非静出于动乎?夫如是,则动与静一,物与我一,而又乌用乎胜之邪?故曰:听于眇,故能闻未极,视于新,故能见未形,思于睿,故能知未始……”
  姜容樵、王新午、李先五诸人关于小九天之论述,就是根据从吴图南先生抄录之《宋谱》中的记载。
  其实,小九天太极拳并未失传,2001年,杨式太极府内派李正公开介绍杨氏秘传的十套拳,小九天就是其中的一套。李正先生介绍说:“小九天是结合吐纳练内功的套路。古人把天分为九重,又提出要追求天人合一。因此,小九天是把人体比喻为大自然的再现,通过天人合一去练习,追求大自然中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在人体的表现。”(李正《浅说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当一个人修炼到高层次时,就能做到‘身法疾如风,发力注如雨,弹抖迅如雷,出手快如电’。‘小九天’套路通过‘内外合一’‘体用兼备’并结合呼吸吐纳,把太极拳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此拳也是过去秘不外传的套路。”(李正《小九天》)杨式太极府内派所传之小九天拳式如下:七星八步、开天门、什锦背、上提手、下提手、卧虎跳涧、单鞭射雁、双鞭射雁、穿梭掌、白鹤升空、大裆捶、小裆捶、叶里藏花、猴顶云、揽雀尾、八方掌、单鞭。经对比,可知杨式太极府内拳之小九天拳式名称与《宋谱》所载相同,应是同一脉系。杨禄禅从道门继承了小九天等早期太极拳流派,使小九天诸绝技不致失传,何其幸矣!当然,如果认为现在杨式太极府内派之小九天与韩拱月、程珌所传太极拳一样,则无异于刻舟求剑,在上千年的时间长河中,早已面目全非,但无其源何有其流,此不敢忘宗也。古人云,立言要慎,唐豪诸人,信口胡言,徒留笑柄。(本文作者:广东 林俊岸)
二仙观的草书碑刻,我自己研究判断,应为张三丰龙行大草真迹。也只有张三丰,才能写出这种如神龙盘旋之独特书法。
将文章复制上传时,图片显示不出来。将其作为附件放在后面,可下载观看。
张三丰龙行大草书法碑刻
(2011-07-15 14:34:4
此文转自《赵兴明-纪录时空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pgxd


转载▼
大致是2003年,黑哥(周立民)带我去了合川的铜梁洞一行,当时就发现二仙观后的石壁上有众多碑刻。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岳飞和王守仁的书法作品。另外,还有三幅怪字不可辨识,也给我留下了很深印象,一幅是笔走龙蛇,好似张旭怀素醉后涂壁,但又连绵婉转生生不息;一幅好似泼洒在玻璃上的水渍,聚散无常,如云出岫,如水迷离;第三幅只有一个字,结构如一个“舞”字,但又似是而非,与其说是一个字,还不如说是一幅地图。对第一幅怪字,黑哥很感兴趣,当时就猜测可能是张三丰的龙行大草,但也无法识别其具体内容。黑哥事后曾洗了一摞当时照的照片给我,可惜目下都找不到了。
去年(2010年)冬天,我到合川协助拍摄四十二集大型文献专题片《电视人文地理志——重庆》的合川篇,再次到铜梁洞拍摄。当时与合川电视台同事说到二仙观后的题刻,他们都不知道。于是,我带他们再次来到这些几乎让人一字不识的神秘莫测的古怪碑刻面前。






经我考辨,第一幅怪字确是书界盛传的龙行大草,书写内容为四首唐诗。
第一首应是唐代诗人刘长卿《赠别严士元》诗: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日误儒生。
第二首为戴复古的《月夜舟中》:
满船明月浸虚空,绿水无痕夜气冲。
诗思浮觉樯影里,梦魂摇拽橹声中。
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
数点渔灯依古岸,断桥垂露滴梧桐。
第三首为王维的《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
帝子远辞丹凤阙,天书遥借翠微宫。
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
林下水声喧语笑,岩间树色隐房栊。
仙家未必能胜此,何事吹笙向碧空。
最后一幅是杜牧的《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古今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笑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经我查找,网上一直盛传《赠别严士元》诗这幅书法的拓片,并认为是张三丰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由于这幅字写法奇特,大圈套小圈连绵不绝,好似太极拳一般。以至有人认为这篇用龙行大草写就的《赠别严士元》诗是一篇武功秘笈。更有甚者将之尊为太极拳祖经,并以此在北京开武馆,专门教授这篇“龙行大草”上的惊世绝学。


网上盛传的张三丰龙行大草拓片与二仙观碑刻的前四分之一是一模一样的。

经我比对,网上盛传的张三丰龙行大草帖与二仙观碑刻的前四分之一是一模一样的。但在二仙观的石壁上不是一首诗,而是书写风格一模一样的四首诗。如果可以认明网传拓片为张三丰所书,那么二仙观碑刻也当为张三丰书法作品。如是那样,二仙观的龙行大草碑刻当是张三丰存世书法最为完整的一处遗存,具有重要的文物和考古价值。古老相传张三丰曾在铜梁洞(现二仙观附近)修道,因此明代有人在此修建了二仙观(时名二仙台),以祀奉张三丰及其师火龙真人。如果合川政府有意打造铜梁山旅游,此处龙行大草碑刻不失为一个重要的景致和底韵。
因为当时我的主要注意力都放在摄像上,图片大多是同事所拍,以致这幅碑刻拍摄不太完整。虽经我细辨,将这四首诗全部认了出来,但因落款姓名处没有单独拍摄,只能隐约看出好像是“□峰书”字样,到底是不是张三丰的款,还不好辨认。本想在合川市志上查找一些线索,可惜也没有这处碑刻以及其它碑刻的记载。因此,这四幅字到底是不是张三丰所书,目前仍不好妄下定论。
另两幅怪字(水渍体和"舞"形字)由于太异类,更加难以辨识。现贴出来供各路朋友欣赏研究。


二仙观碑刻十分丰富,另有岳飞、王守仁等人作品。取其一图,可窥豹一斑。

王守仁的是《西湖诗》,有碑在贵阳“阳明祠”,与合川碑字迹相同。岳飞诗碑的内容是“三声马蹀阏氏血,五伐旗枭克汗头”,苏州寒山寺内也有此碑,与合川碑字迹相同。下转阳明祠碑和寒山寺碑两图供参照。



除书法外,这里还有一面画碑。名为《吟风》,画上翠竹摇曳,十分灵动。
根据碑刻的完好程度,笔者推断二仙观的这些碑刻可能应是民国初年至民国十年(1921年)间,道人谭遁九重建二仙观时所刻。未及细考,下次有机会时一定再去好好看看。
这篇文章写2010年,2010年6月投稿给《武当》杂志社。因稿件安排的问题,现在才发表。请大家指正。

早期太极拳之先天拳
广东 林俊岸

汉唐之时,贤侠剑道之宗风,漫传于世,泛波于俗,以武演道、以武隐真之修真炼气之术流入人间,演化为先天拳等太极拳之修为。武当玄真神剑门李慎强云:“正阳祖师(钟离权)参天地之造化,合兵家之奇,将先天导引修真术六势,演为二十四势,称先天拳。”(李慎强、谢文剑《无极门武学揭秘》)唐时,李道子传有先天拳一脉;宋时,陈抟老祖将先天拳演变为无极拳;明时,张三丰祖师纳拳于丹道,创太极丹道。因先天拳原属宗传,习者不多,世间少知。民国之时,《宋谱》(全称为《宋远桥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或《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问世,先天拳始为世人所知,许禹生撰写《太极拳势图解》等太极拳论著都是依据《宋谱》之记载,把先天拳作为早期的太极拳流派之一,先天拳也为大多数太极拳流派所认可。但某些人出于某种目的,对《宋谱》歪曲否定,认定为伪作,意在否认先天拳之存在。本文根据现有资料,对先天拳略加考证,以正视听,以明真相。
《宋谱》载曰:“俞家江南宁国府泾县人,太极功名曰‘先天拳’,亦曰‘长拳’,得唐李道子所传。道子系江南安庆人,至宋时,与游酢(酢,客以酒回敬主人。游酢,可能是酬酢之误,酬酢,朋友饮食往来,或唱和之意)莫逆。至明时,李道子尝居五(武)当山南岩宫,不火食,第啖麸数合,故又名之曰夫子李也。见人不及他语,惟云‘大造化’三字。既云唐人,何以知之至明时之夫子李即是李道子先师也。缘予(予,同我)上祖游江南泾县俞家,方知先天拳亦如予之三十七式,太极之别名也。而又知俞家是唐时李道子所传也,俞家代代相承之功,每岁往拜李道子庐,至宋时尚在也,越代不知所往也。至明时,予同俞莲舟游湖广襄阳府均州五(武)当山,夫子李见之叫曰:‘徒再孙焉往? ’莲舟抬头一看,斯人面垢正厚,发不知何以参地味臭,莲舟心怒曰:‘尔言之太过也,吾观汝一掌必死,尔去罢!’夫子李云:‘重再孙,我看看你这手。’莲舟上前掤连捶,未依身则起十丈高许,落下未坏拆筋骨。莲舟曰:‘你总用过功夫,不然能扔我者鲜矣。’夫子李云:‘你与俞清慧,俞一诚认识否?’莲舟闻之悚然:‘此皆予上祖之名也。’急跪曰:‘原来是我之先祖师至也。’夫子李曰:‘吾在此几十韶光未语,今见你,诚哉大造化也。授你如此如此。’莲舟自此不但无敌,而后亦得全体大用矣。予上祖宋远桥与俞莲舟、俞岱岩,张松溪、张翠山、殷利亨、莫谷声,久相往来金陵之境。夫子李授莲舟秘歌云: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磐。虎吼猿鸣,泉清河静,翻江播海,尽性立命。此歌予七人皆知其句,后予七人同住五(武)当山拜夫子李先师不见。道经玉虚宫,在太和山元高之地见玉虚子张三丰也,此张松溪、张翠山师也。”
《宋谱》讲述了宋远桥与俞莲舟于武当山遇夫子李,夫子李授俞莲舟先天拳之全体大用并秘授歌,自此俞莲舟功夫大进。宋远桥认为此夫子李(不食火食,第啖麦麸,故人称曰麸子李。谱中尊师之故称夫子李)即为唐李道子,此可能是宋远桥自己误认。清汪锡龄所编之《张三丰全集·道派》载曰:“李夫子者,名性之,楚人也。正德年间,入太和山遇三丰先生,传以丹法,遂得道。平时好端坐,澄静齐庄,人号为李夫子。喜辟谷,日啜麦面汤,人又号为麸子李。”可能宋远桥、俞莲舟所遇之夫子李即三丰祖师之弟子。且夫子李可能为李道子之后人,熟知俞莲舟之先祖,故宋远桥、俞莲舟误认为是唐之李道子。如此,则麸子李之先天拳及秘授歌可能为三丰祖师所传。然俞莲舟未遇麸子李之前,已有家传先天拳,且明确是唐李道子所传(并非所创)。张三丰祖师可能也得李道子之先天拳。“每岁往拜李道子庐,至宋时尚在”,如果是真的话,那李道子可能宋时已有两三百岁,然李道子乃修真之士,与凡人不同,活两三百岁也没什么稀奇,现今不是也有科学家说通过基因工程,人可活1200岁吗?
观秘授歌,境界高妙,已涉丹道修炼,非一般练拳者所能达到。先天者,天地之先,也即太极之先,无极也。先天实与无极同义,先天拳也可称为无极拳。以后天有形之拳术直入先天,实为不易,对练拳者的要求极高,也不是一般练拳者所能做到。故先天拳流传不广,不易入门。
张三丰将先天拳等早期太极拳纳入丹道修持,创立太极丹道,以使资质一般之门人易于入道,先天拳之精髓自然也被纳入太极丹道之中,后因封真五百年之缘故而形成宗传之先天六脉太极拳。在太极拳修炼达到一定境界之后,方可修习太乙游桩(内华外显,势必翻腾),其功理与秘授歌是相通的。
华玄子传授的先天太极拳,在功理中说:“先天太极拳来自先天无极大道……即不用任何识神巧智,不用意念导引动作,不用后天任何拙力、横力,无意守之部位,无论所练是否固定套路,全身都要放松,极慢极轻,无思无虑而行,手脚身体之所至,纯属自然,毫无勉强做作,故曰先天太极拳,又称无极拳。外表看来,静如山岳,动如游云,自然潇洒,舒展大方;在内则真气依天理而行,后升前降,大小周天,奇经八脉,十二经脉,十五别络及孙络,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无所不至,无所不通。内气内力可以推动身材四肢做出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动作,自然而然,外形动作亦可导引内气内力循经而行。但此导引是不加任何意念导引气机,而是在外形动作作用下自然的依天理而行,到真正高级阶段时,内动外功完全合一。”(见华玄子传授、任赵恩整理、武启明绘图《先天太极拳》,载《武当》2003年第8期)从其功理所载,确合先天之理。此拳之高级境界“真气内行,内外合一,阴阳和谐,处处平衡,遍体虚灵,浑然无迹,妙手空空”,与秘授歌所述是相通的。华玄子所得先天太极拳虽不一定就是李道子所传先天拳,但从其功理分析,应与李道子所传先天拳同源。
陈抟老祖将钟离权祖师所传的先天拳演化为无极拳。张三丰得华山陈抟老祖无极门功夫,也传有无极拳。三丰祖师将武当山分为九门,即“上乘法第通玄于道,概演天真,时太乙、太清、太虚三门。中乘法第与道同真,虚灵为证,时清虚、玉虚、灵虚(天虚)三门。下乘法第以武演道,与道全神,时太极、无极、至极(八极)三门。”(李兆生《中国大极拳统真大典》)武当无极门中自然有无极拳之传承。武当玄真神剑门尚继承了陈抟老祖、张三丰祖师之无极拳(见李慎强、谢文剑《无极门武学揭秘》一文)。
道家太极门之“九宫太极架”,是外场和内气运行产生的真架,是内气贯通的和运产生的真架,是无欲无为产生的气架,静极生动,无极生有,不为自为。这种功架也可算先天拳的一种。
近年,在河南省博爱县唐村李氏家族整理编修家谱的过程中,发现了一通原本树立于唐村附近“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里的石碑拓片。千载寺是由释、道、儒三教寺庙组成的建筑群落,规模宏大,始建于东汉。碑文《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记载:“大唐贞观,赐李氏,名儒子,字道武,号十力僧,游化号道子,河内人……文武医易博艺皆修。涅磐摄论,黄老经通,弘扬释道儒三教融易……创艺无极养生武功……武练月雪,感之三圣,梦中授艺,功惊武林(该碑落款为:大清康熙丙申年二月二日千载寺古臧残碑译撰书普观题)。”此为关于李道子的另一资料。此碑可能是千载寺僧道所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明代千载寺有无极拳、十三势、通背拳等功夫流传。李家村之资料,也有不少自相矛盾和错漏之处,可供参考,但不能全信,需详细进行考证。民国之际出版的《无极拳谱图说》等书, 于1929年在杭州召开的第一届国术国考大会上,无极拳传人张绍贤多次登台表演无极拳,现今博爱县部分村镇仍传承有据称源自千载寺的无极拳。这可能是武当无极拳泛传于俗而形成的流派,观其特点,与世传之太极拳近似,但已失循经修脉,直入先天之功夫。
由此可见,先天拳原为修真之术,后传入武林,成为早期太极拳之一种,张三丰祖师将其纳入丹道,创太极丹道传世,并将先天拳所演化的无极拳纳入武当九门之一无极门。先天拳之真传功夫尚在道门中秘传,并未失传。无极拳在社会上也有所流传,但已失先天之义。否定先天拳之存在,只是某些人自己的主观臆断,是对客观事实的歪曲。
这个观点很好,揭示了文通于道的奥妙。建议整理成文在《武当》发表。
这是我多年来的思索,参加督导组之后,断断续续写了两个月。8月25日定稿,原投稿给人民日报,但投稿后人民日报没有回应。10月3日在共产党员网投稿。10月9日在该网站发表。
虽非武学文章,但文武相通,也发上来给大家看看。

共产党员网 >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 研讨征文

对群众路线表述的思考
广东省江门市委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督导组 林俊岸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09日 14:28 | 来源:共产党员网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章程》对群众路线有具体的表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个表述,简明扼要概括了群众路线的宗旨、依靠力量和工作方法,应该是比较完整的。但仔细思索,群众路线的表述还可以继续深化完善。《党章》的表述,只侧重于党本身的指导思想和行为,而对群众在其中怎样主动发挥作用缺乏具体表述,如果能在群众路线的表述加上“接受群众监督”就更加完善。
接受群众监督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应有之义
历史和人民群众选择中国共产党执政,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权力来自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是党执政的基础,此即“权为民所赋”也。作为国家的主人人民群众自然对党和党员有监督的权力。毛泽东同志认为,人民群众是主人,共产党干部是勤务员。“主人”监督“勤务员”自是理所当然。毛泽东同志同黄炎培谈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时,说:“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个回答很精辟,也可看出,民主的思想、接受监督的思想也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1957年4月8日,邓小平同志在西安干部会议上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党要受监督”,该报告的一部分后来以《共产党要接受监督》为题收录在《邓小平文选》第一卷。执政党如果不接受监督,就会脱离群众,就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利益集体,其本质也会变化。苏联共产党可以说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当苏共倒台时,苏联人民群众只是漠然视之,因苏共早已不代表他们的利益了。
群众路线要在实践中继续深化
1989年12月29日,江泽民同志在党建理论研讨班上的讲话指出:要结合建设和改革的新的实践,创造新的经验,丰富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可见,群众路线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其表述也有必要继续深化。建国以来,党在坚持和执行群众路线做得不算好,“反右”、“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都是与群众路线相违背的;改革开放以来,出现腐败泛滥,各种潜规则盛行,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各种不良风气不断侵蚀党的肢体,广大群众很有意见,这说明党在落实群众路线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落实不好的原因很多,但缺乏力量的制衡是其中的重要原因。群众路线如果只靠个人和组织的精神自觉,而没有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让人民群众监督,只能维系于一时,而不能永久,也不能保证全国各地都能执行得好。如果党偏离了群众路线,或者某些地方党委偏离了群众路线,只靠党或基层党组织自觉纠正的话,难度比较大,付出的代价也很大。历数中国历朝历代,就是将国家之兴衰寄希望于贤君忠臣,而不是让百姓监督朝庭,建立百姓参与国家权力的制度。而贤君忠臣不常有,人力有时穷,这就陷入了治乱之死循环。
党自觉执行群众路线和接受群众监督是一体两面的关系
缺乏监督的公权力泛滥无节制将会使民心垮掉,道德溃败,从根本上动摇社会的根基。党要自觉执行群众路线,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对党组织和党员执行群众路线的情况进行监督,对存在的不足提出批评和建议,对脱离群众,偏离群众路线的行为进行纠正。这就如同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党和政府要以实现人民群众利益为价值取向,在政策和决策的制定上要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和意志,确保执政党的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一致,执政党的理念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人民群众要发挥主人翁精神,增强监督的意识,敢于监督、主动监督、善于监督。现在有不少领导干部,口头上讲接受群众监督,实际上大搞“一言堂”,喜欢随心所欲、无所顾忌行使权力的快感,对群众的监督视之为杂音噪音,堪称“土皇帝”。缺乏监督的权力必会产生腐败,结果只会害了党和国家,害了社会和群众,也害了党员领导干部的家庭和本人。
完善监督的法律和制度
在任何现代社会,法律是社会治理的制度基础。监督也要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内进行,才能保证高效有序。首先,党要健全党内的制度和规章,从制度上保证党不偏离群众路线,不脱离群众。党内的民主集中制、批评和自我批评就是很好的制度,只是有段时间落实不够好,现在党中央下定决心花大力气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党内的这种优良传统。其次,群众要怎样监督,通过什么渠道、什么方式实行监督,也要有法律和制度进行规范。我们不能搞街头政治的那种监督,那种民主,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如果今天这部分人上街,明天那部分人上街,中国十亿人口,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会有事,日子还能过吗?还有什么精力搞建设?”西方国家对政府的监督方式,我们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因国情不同耳。第三,对违背群众路线,造成严重后果和损失的要实行问责,追究责任。我们的法律和制度也不少,但为什么落实不了,最关键就是问责缺位,执纪不严,无人去查,就是问题暴露了也不了了之。久之久之,一些领导干部对法律、纪律和制度就失去敬畏之心,成为口头上的套话,实际遵循的是各种各样的潜规则。这就把整个党风政风民风都搞坏了。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破除潜规则,真正点到了要害,讲出许多人心里明白而不敢说的根本问题。
实施监督的方式和渠道
党要在体制机制层面加大监督力度,提高自我监督、自我净化能力。同时,要进一步推行党务、政务公开,这是实施群众监督的重要基础。人民群众如何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进行监督,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目前来看,可通过法律监督、民主监督、网络监督等方式来实施。一是法律监督。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各级党组织和每一名党员都要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自觉接受法律的监督。各级人大对党组织和党员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要进行纠正;人民群众对党组织和党员违反宪法和法律的,可向司法机关起诉。二是民主监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功能可以作更多的考量,进一步强化民主监督的作用。各民主党派、各社会团体对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是否执行好群众路线实施监督。要引导成立真正代表社会各阶层群众的社会团体和组织,使各方的民意都能得到表达和反映,群众也能通过这些团体和组织对党组织和党员实施监督。三是网络监督。现在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其影响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群众人人都有手机,都可以是记者,可以对各种不良现象进行实时取证上传到网络,实时举报,这种监督无所不在,威力是非常巨大,也是非常有效的。2013年9月,中纪委监察部在互联网开设网站以来,在畅通监督渠道,发挥社会监督就产生了很好的作用。四是媒体监督。新闻媒体要有职业道德和职业担当精神,除了弘扬正气之外,也要敢于揭露各种丑恶现象,敢于对党组织和党员脱离群众路线的各种行为进行批评曝光,实施监督。新闻媒体如果只会粉饰太平,讲一些空话套话,根本就没人看,也不会有什么影响力。
 
责任编辑:王楠


文章链接:http://qzlx.12371.cn/2014/10/09/ARTI1412835561195195.shtml。
注:共产党员网是由中央组织部管理、中组部党员教育中心主办、央视网承办的党员教育平台。2012年6月30日上午10时33分,习近平同志启动按钮,正式开通共产党员网。
说得有道理!我想,拼酒可能和梁山文化有点关系,大碗吃肉,大碗喝酒,以为就是英雄好汉。这是民族劣根性的部分。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反对浪费,是顺应民心的。
这是2009年写的一篇文章,后来作了一点修改补充。现在发表的是文章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还没发表。发邮件咨询《武当》杂志社,回复说以后再发表。
漫谈太极拳之源流(上)——林俊岸

对太极拳的起源、发展、演变、脉流,世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20世纪,更受唐豪、顾留馨等人的所谓考证,搞得一塌糊涂。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摒弃了极左思维之桎梏,太极拳史之研究始迈人正常轨道。吴图南、于志钧、李师融、路迪民、李滨诸人对于太极拳史之研究和考证多有建树,对理清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本人不才,愿为太极拳之正本清源略尽绵薄之力。现将本人对太极拳起源、发展、演变、脉流的研究和理解整理成文,以期能使大家对太极拳史的概貌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对理论研究,我个人的看法是,首先要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尽量不掺入个人情绪和偏见,只为探求事实真相;二是辩证分析历史资料和有关证据,慎重考证。要从资料和证据的来源、传承情况及内容进行分析,并且要看是否能与其他资料、证据相互印证,其矛盾之处能否得到合理的解释,进而辨别真伪,确定其证明力度的大小。三是从可靠的资料、证据当中综合分析,去伪存真,找出事情真相。对没有直接证据证明的情况,可由其他可靠证据,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进行论证。暂时无法确证的,存疑不论,不要妄加臆断。在论证过程中,要懂得运用证据学和逻辑学的基本原理。

一、先贤立哲理,文化始诞生

上古时代,人们的生活朴素而单调,欲念极少,心性清静,恬淡虚无,人与自然的关系十分融洽,容易进入静的状态,进入到“天人合一”之境。有大贤者,与天地合一,与道合真,彻悟本性后,有大智慧、大神通,将在定境中所体悟的先天大道与后天哲理进行概括、总结、叙述,创立了无极、太极、阴阳、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返、八卦、九宫、天干地支、河图洛书等理论来表述先天大道与后天哲理。这些上古哲理,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石,为中华文化的根本和源头。后代诸学说、政治、经济、文化,俱受其影响。在上古,先贤将入定之体验加以总结、传授,最后发展成为各种修真之法,炼气之术。

伏羲画卦,阐明阴阳,太极之理,已寓其中。上古哲理,为太极拳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上古修真炼气之法也成为太极拳产生的源头。因而有“轩辕黄帝太极拳”(安声远道长所传)之说。然历史已不可考矣!如果从中华文化的源流来讲,先贤大德所作的功业,德被万世,将其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是可以的,作为太极拳的文化源头也是可以的,但说上古先贤创太极拳则未必。

“当年祖师乘易理而造艺沟拳,以拳脚生动静,以武法显玄机,正隅异常,造持变化,经演大道,反复通玄,易名太极”。“夫太极拳以太极为名,是拳法理义中意深与‘易’相合,感而遂通,故名之以太极。”(李兆生《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太极拳与易》)《太极拳论》等理论经典随处可见上古哲理的叙述,并将其作为练拳、技击的理论指导。张三丰云:“此拳(太极拳)假后天之形,不用后天之力,一动一静纯任自然,不尚气血,意在炼气化神耳。其中存一理二气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等奥义,始于一终于九,九又还于一之数也。”(山中子供稿,王宗岳编《太极拳秘典•张三丰祖师创太极拳之解义》)

二、老子著道德,大道传华夏

“紫气东来三万里,函关初度五千年。”老子(李耳,字伯阳)曾任周守藏室之吏,学识如渊似海,孔子向其问“礼”后作出“犹如龙乎”的感叹。后因见周室衰,西出函谷关,关令尹喜(关尹,函关令尹;喜,姓宓名喜,后世尊称为文始真人)请为著书,作《道德经》五千余言。道行而知,觉而悟。《道德经》为后人打开了一扇进入大道之门,光垂千古,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云:“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道德经》所述大道之理为太极拳所遵循,是太极拳的理论渊源之一。拳以合道,是太极拳 追求的最高境界。

赵堡太极拳有歌曰:“太极之先,天地根源。老君设教,宓子真传。玉皇上帝,正坐当筵。帝君真武,列在两边。三界内外,亿万神仙。传与拳术,教成神仙。”将太极拳推为老子所创。华山无极门武学(传有先天拳、无极拳等功夫)创始人的记载也将老子、关尹子作为始祖(见李慎强、谢文剑《无极门武学揭秘》一文、而老子也确是传下了修真炼气之术。诸如“老子《道德经》所言‘魂魄抱一、专气致柔、涤除玄览、天门开合’十六字已尽泄修真之秘”(笔者《太极拳的三大理论渊源》),但言其传太极拳尚缺实证,但大道之理为太极拳之理论渊源则无疑义。(待续)

漫谈太极拳之源流(中)——林俊岸


(接上期)

三、贤侠剑道之余风,萌生了早期太极拳

“习文达理,怡性养情而为贤士 ;除暴安良,浪迹江湖而为侠客;文武同参,以剑通神而为剑仙;披执慧剑,向道成真而为合道之人,自此三界往来,通达无碍,古今万年千劫,亦如刹那。”(李兆生《太乙金编》)此贤侠剑道之谓也!“汉唐之际,随着社会文化与思想的并兴,当时,有学识有品德之贤者,随着正义感的浸染熏陶,以剑求道,剑道合一,从而发展塑造了具有侠肝义胆,同时伴有修真行持的人物。他们渐与道合一,从方法、观点、理想、思想、学识等方面,形成体系。也就是说,社会上的三教思潮、神仙学说,在武学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专一的独立体系,发展为脱胎于三教,以修真武学为生涯的学术之风——‘贤 侠剑道’之宗风”(李兆生《国术内涵浅释》)。贤侠剑道的生成,标志着中华武学的成熟。贤侠剑道后来以武林风姿的面貌出现,形成超离三教、教外别传的体系。汉唐之时,贤侠剑道之宗风,漫传于世,泛波于俗,以武演道、以武隐真之修真炼气之术泄入人间,诞生了先天拳、三十七式、小九天、后天法等早期太极拳流派。贤侠剑道之风至宋元时形成少林、武当等九大门派。在此期间,太极先贤以韩拱月、李道子、胡镜子等人为代表。关于早期太极拳之事迹,《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简称《宋谱》,本文所引用之文皆釆用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出版之《太极拳之研究——吴图南太极功》所录古谱)记之甚详,虽非十全十美,偶有个别错漏之处,但其内容基本属实,是非常珍贵的太极拳史、拳理资料。

小九天

相传,南北朝时,程灵洗得其太极功于韩拱月,后传至宋朝程铋,程铋将其太极功另加一名为“小九天”,共十四势。古人云,天有九重,“小九天是把人体比喻为大自然的再现,通过天人合一去练习,追求大自然中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在人体的表现。”(李正《浅说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宋谱》记载:“程灵洗,字元滁,江南徽州府休宁人。授业韩拱月太极之功大用矣。侯景之乱,惟歙州保全,皆灵洗力也。梁元帝授以本郡太守,卒谥忠壮。”《宋谱》并载有用功五志、四性归原歌、观经悟会法等拳论。程铋(1165-1242),为南宋大臣,学者,字怀古,以先世居洛州,因自号洺水遗民。休宁县汊口乡人。1193年中进士,历任秘书省著作郎、刑部尚书、礼部尚书、吏部尚书、福建安抚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并被封为新安郡侯。祕知识渊博,立朝以经济自任,其论备边、蠲税诸疏,则拳拳于国计民瘼,详明剀切,利病井然。程铋书法造诣也较高,齐云山上今天仍存有他手书“云岩”两字摹刻。主要著作有《洺水集》60卷、《内外制类稿》30卷、《洺水词》1卷。《宋史》有传。据吴图南先生介绍,宋刻本《洺水集》原有“小九天法”一卷,言小九天太极拳之理。至明刻本《洺水集》只余26卷,小九天一卷也在佚失之列。吴图南老先生原收藏有宋刻本《洺水集》一部,惜文革期间被红卫兵搜去,至今无踪,令人顿足叹息。小九天太极拳虽有资料记载,但由于未见流传,世人多以为早已失传,更被某些所谓专家恶意否定,明珠蒙尘。2001年,杨式太极府内派李正公开介绍杨氏秘传的十套拳,小九天就是其中的一套,并在《武当》发表了《小九天》一文,详细介绍了小九天的具体练法,其拳式与《宋谱》所载相同。小九天太极拳历经千余年未失,真是万幸。(可参阅笔者《早期太极拳之小九天》一文)

小九天虽为自然门功夫,未涉修真之道,但也尽显道家“天人合一”之内涵。

三世七

三十七式太极拳,又名三世七(可能是三十七谐音之误,日久成为别名),又名长拳。相传,系唐代许宣平所传,数百年后,传至明宋远桥,民国时宋书铭善该拳(可参阅笔者《早期太极拳之三十七式太极拳》一文)。《宋谱》记载:“自予而上溯,始得太极之功者。授业于唐于欢子、许宣平也,至予十四代也,有断者亦有续耳。许先师系江南徽州府,歙县人。隐城阳山,结庐南阳辟谷。身长七尺六,髯长至脐,发长至足,行及奔马。每负薪卖于市中,独吟曰:‘负薪朝出卖,沽酒日夕归;借问家何处,穿云入翠微。’李白访之不遇,题诗望仙桥而回。所传太极功拳名三十七,因三十七势而名之,又名长拳者。所云滔滔不绝无间也,总名太极拳。”许宣平见李白之题诗后,自题曰:“一池荷叶衣无尽,两亩黄精食有余。又被人来寻讨着,移庵不免更深居(明洪应明《仙佛奇踪》)。”尽显隐真风貌。关于许宣平传太极拳,手抄本《太极法说》也有记载。《太极法说•张三丰承留》有“神化性命功,七二及文武。授之至予来,字著宣平许”的论述。“宣平许”即许宣平也。可见,张三丰祖师也继承了许宣平之太极拳功。《宋谱》还记载了《八字歌》、《三十七心会论》、《三十七周身大用论》、《十六关要论》、《功用歌》等拳论。宋书铭功夫极高,“其时纪子修先师,及吴鉴泉、许禹生、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诸师,正倡导太极拳于京师,功行皆冠于时。闻宋氏名,相与访谒,与宋推手,皆随其所指而跌,奔腾其腕下,莫能自持。其最妙者,宋氏一举手,辄顺其腕与眉,掷至后方寻丈以外。于是纪、吴、许、刘诸师,皆叩首称弟子,从学于宋。”(王新午《太极拳阐宗》)当今流传之吴式太极拳即脱胎于宋书铭之拳式与杨式太极。除此之外,杨式府内派秘传之十套拳也有三十七式太极长拳,拳式与《宋谱》所载基本相同。还有张庆云所传三世七太极拳,称唐传三世七拳,据说也是许宣平传下来的,与《宋谱》所载并不相同。“此拳亦称为‘三七拳’,主要是三七步、三七动作,手足都是三七,讲究出手、迈步、发力都是‘进七留三’,非是拳法有37个式子,而是手法练习有37个单手。”(张庆云《三世七太极拳》)张鉴塘所传之“古太极拳”,据说也是许宣平三十七式太极拳发展而来(可参阅尚济《张氏古太极拳》一书)。

先天拳

《宋谱》记载:“俞家江南宁国府泾县人,太极功名曰‘先天拳’,亦曰‘长拳’,得唐李道子所传……方知先天拳亦如予(余字之误)之三十七式,太极之别名也……俞家代代相承之功,每岁往拜李道子庐,至宋时尚在也,越代不知李道子所往也。”《宋谱》还记载了宋远桥与俞莲舟于武当山遇夫子李,授俞莲舟先天拳之全体大用并《秘授歌》,自此俞莲舟功夫大进。宋远桥认为,此夫子李(不食火食,第啖麦麸,故人称麸子李。谱中尊师之故称夫子李)即为唐李道子。李道子至明时已数百年矣,故迹近玄幻。清汪锡龄所编之《张三丰全集•道派》记载:“李夫子者,名性之,楚人也。正德年间,入太和山遇三丰先生,传以丹法,遂得道。平时好端坐,澄静齐庄,人号为李夫子。喜辟谷,日啜麦面汤,人又号为麸子李。”可能宋远桥、俞莲舟所遇之夫子李即三丰祖师之弟子。且夫子李可能为李道子之后人,熟知俞莲舟之先祖,故宋远桥、俞莲舟误认为是唐之李道子。如此,则麸子李之先天拳及《秘授歌》可能为三丰祖师所传。然俞莲舟未遇麸子李之前,已有家传先天拳,且明确是唐李道子所传。张三丰祖师可能也得李道子之先天拳。

先天,天地之先,亦即太极之先,无极也。先天实与无极同义。先天拳也可称为无极拳。张三丰得华山陈抟老祖无极门功夫,也传有无极拳。武当玄真神剑门尚继承了陈抟老祖之无极拳(见李慎强、谢文剑《无极门武学揭秘》一文)。近年,在河南省博爱县唐村李氏家族整理编修家谱的过程中,发现了一通原来树立于唐村附近“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里的石碑拓片。千载寺是由释、道、儒三教寺庙组成的建筑群落,规模宏大,始建于东汉。碑文《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记载:大唐贞观,赐李氏,名儒子,字道武,号十力僧,游化号道子,河内人……文武医易博艺皆修。涅槃摄论,黄老经通,弘扬释道儒三教融易……创艺无极养生武功……武练月雪,感之三圣,梦中授艺,功惊武林”(该碑落款为:大清康熙丙申年二月二日千载寺古臧残碑译撰书普观题)。此为李道子的另一资料。此碑可能是千载寺僧道所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明代千载寺有无极拳、十三势、通背拳等功夫流传。至今博爱县部分村镇传承有据称源自千载寺之无极拳。至于说李仲、李岩兄弟二人和姑表兄陈沟陈奏廷三人创立太极拳乃为牵强之说,三人拜师千载寺太极宫学艺,所学之无极拳、十三势等功夫,本就是太极拳之两个流派,十三势更是张三丰所传太极拳之别名。所谓创艺“太极养生功”,不能认为就是创造“太极拳”,因所学就是太极拳,就算有所创新,也不能称为创“太极拳”。李家村之资料,也有不少自相矛盾和错漏之处,可供参考,但不能全信,需详细进行考证。

后天法

后天法,为宋胡镜子所传,多用肘法。“胡镜子,初年以磨镜为生涯,隐道藏身,行迹于武林”(《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一代英侠留鸿爪》,李兆生),后人尊其为玉镜祖师。胡镜子传宋仲殊。《宋谱》记载:“仲殊安州人,尝游姑苏台,柱上倒书一绝云:‘天长地久任悠悠,你既无心我亦休。浪迹天涯人不管,春风吹笛酒家楼。’”胡镜子所传后天法为早期太极拳之重要流派,其宗传三十六天罡肘有追魂夺命与丹脉真传之密,由道门秘传,武当太乙铁松派一脉尚继承玉镜祖师之三十六天罡肘。其泛传之世有后天法十五式,杨式太极府内派尚承其宗,其秘传之十套拳即有“后天法”,拳式与《宋谱》所载相同。(可参阅笔者《早期太极拳之后天法》一文)

六合八法拳

此拳相传为唐末五代时,陈抟老祖所创。陈抟,字图南,自号扶摇子,宋太祖赐号希夷先生,其睡功为修炼之一绝,曾刻“无极修真秘图”于华山石壁,并创无极门武学。陈抟老祖传火龙真人,火龙真人传张三丰。故张三丰祖师也得华山无极门之武学道法,张三丰袓师集太极拳之大成,应也吸收继承了陈抟老祖六合八法拳等绝艺。武当太乙神剑门(以已故的关亨九先生为代表),家承谱诀有“先有太和,后有武当。成于真武,传于三丰。六合神拳,谓之内家”(关亨九《武奋修真密笈•内家溯源》)之记载。据近代铁岭吴翼翚所言,其所传之六合八法拳即传自陈抟老祖,山西科技出版社出版有吴翼翚、陈亦人所著之《六合八法拳》。

九宫太极架

道家太极门有九宫太极架之修持,因其内涵变化,又称为“九宫太极手”、“九宫太极拳”。当代太极门传人陆锦川在《仿佛谈道录•道家太极学•九宫太极架》中有简略介绍。陆锦川拋弃门户之见,广传弟子,著书讲学,名重于世,堪称一代大师。(待续)


漫谈太极拳之源流(下)——林俊岸

四、张三丰集太极拳之大成,纳拳于丹道

张 三丰,姓张,名通,字君实,又名全一,三丰其号也,本张天师后裔。出生于南宋末年,南宋理宗、元定宗丁未年出生(公元1247年),生有异相,丰神奇异。 幼读三教之书,出口成诵,后习少林武技,拳艺绝伦,威震武林。曾充中山博陵令,不久弃官寻道,习道门武功,融佛门道门武功于一体,功臻化境,已成武林一代 宗师。然祖师深知,如不能结成如意金丹,孕育元胎,阳神显现,拳脚再好,只是自然门功夫,百年之后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于是焚香祷告上天,慕习金丹大道。 至六十余岁,在终南山得遇火龙真人,传以大道,火龙真人乃华山陈抟老祖之徒。后又在峨眉山遇吕洞宾真人传以飞剑之术。吕洞宾真人金丹、元 神、飞剑三大绝技震惊于世。三丰祖师悟通白云上人书诀,以书诀合丹道、武技,创龙形大草、武当字拳。又以书诀、丹道、飞剑熔于一炉,创天龙神剑。继承整理 先天拳、小九天等早期太极拳,纳拳于丹道,将太极拳作为入道之基,创太极丹道,以使资质一般之门人易于入道。三丰祖师将少林、华山武技融入武当功夫,融多 家之所长,得佛之广大,得道之精微,得儒之至极,将武当派发扬光大,传下神功无数,各成体系。武林中形成“北尊少林,南崇武当”之局面。三丰祖师将武当山 分为九门,即“上乘法第通玄于道,概演天真,时太乙、太清、太虚三门。中乘法第与道同真,虚灵为证,时清虚、玉虚、灵虚(天虚)三门。下乘法第以武演道, 与道全神,时太极、无极、至极(八极)三门。”(李兆生《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后衍变为八十一派。

武当,自古就有炼气士、道门大德在此修 炼,至唐宋之时,武当已是武林大派。“就在这个时期(唐代),武当隐修道人金晶子祖师将老子的清静无为之道,文始的内炼成丹的金丹之法,与武轮先袓元圣真 灵子(先秦时期人士)所遗留的武道修真密技相结合,集修真、武学大成于一身。最后,确定了以武入道、武道相合的修真方针,并以此为宗旨,创立了武当太乙金 门,俗称武当太乙门。”(梁英杰、唐新晖《武当太乙门内功文化脉系溯源》)因三丰真人将武当派发扬光大,继承、整理、创造无数神功绝技,故被后人尊为武当 派之祖师。从三丰祖师所留字迹,可见绵绵 不断之拳势,剑势纵横之剑气,正所谓“拳里有字,字内藏拳”,“写字舒剑气”是也。三丰祖师集太极拳之大成,创立太极丹功体系,赋予了太极拳新的生命,新 的内涵,将太极拳作为丹家外形有术之操修,也为入道者设一方便之法门,故被后人尊称为太极拳祖师。“从史学参真而言,太极拳尊张三丰为开祖,是指三丰祖师 将唐代传之先天太极拳纳合于丹道,融武学丹道于一物,故使太极与丹道全参之共性,归于参同周易。丹道以静潜动,太极为拳以动循‘易’之律,而经化乾阳。因 而武功参同修真,再造血肉神魂,使太极拳有了一个超越空前的崭新生命,使太极拳开一代先河,做为内家血统而传宗后世。”(李兆生《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民 族文化的萌芽》)除武当宗传之太极拳流派之外,泛传于俗之赵堡、杨式、武式、吴式、孙式等太极拳流派均尊张三丰为祖师。张三丰写有《太极拳论》等拳论与功 法传世,后代弟子将其编辑、整理成《太极拳经》、《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太极法说》等经典传世。

五、宗风隐遁,脱化出先天六脉太极体系

宋 元时期,武林中形成少林、武当、峨眉、昆仑、崆峒、华山、雪山、千山、天山等九大派系。明永乐年间,武林集会,有九派至尊和海上七星、塞外十三绝等参加盛 会。一举化解修真与武学之分歧,将修真与武学合一,完成大道一统,统一了中华之千古国术。各派将全部精华拿出交流、研讨、印证、提炼、圆融,留下了“一脉 真谕”。在龙虎堂,主持集成《武库遗真》与《九宗汇元》两部惊天动地、空前绝后大成之作。此即九脉合真之典故。“九脉而后,虽成一统,但又各自为真。一统 就是说各大门派的功夫都已圆融了,各自为真是说又各有各的体系和传承。”(李兆生《法镜交光六根成慧日》)九脉合真之后,先贤因预知天下将大乱,故作出了 “封真五百年”之决定,二百年后,大武林中又“封法三百年”。将道法与“由武入道”之内功宝藏封存石壁,九派脉传匿迹江湖,将“一脉真谕”慎重传世。此 后,宗风隐迹,匿藏而修,有身怀绝技者也要外敛形迹,武林进入了“九脉流真”时代。“外敛形迹使得武林绝技不能每日尽情操修,先贤老少皆掩其行藏。一方面 要复传武道,另一方面又要享尽天年,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则,武林终在学风的修为上脱化出六脉太极之体系。六脉太极,道演宗风,是应合‘封真’的需要,将神功 绝持,惊人的造作操持改良为之,名为先天太极六脉。其风范是纳武于道,以太极阴阳、刚柔、动静为体。内有循经而尽丹道之为,外敛形迹,复享天年之伦。” (李兆生《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六脉传真太极魂》)六脉太极为混元太极、龙虎太极、如意太极、乾元太极、浑天太极、先天太极。六脉太极各有专修,形成了完 整的修 练体系,此为太极拳发展之巅峰。先天六脉太极拳传人李兆生著有《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真乃传世之经典。李兆生曾介绍说:“避免阴阳不平衡,怎么办?用混 元太极。要是配合修真炼丹,有龙虎太极。要配合坎中真阳水中金,坎中真阳向上升腾,达到水撞金轮,继而水撞金轮继续向上升腾,金风吹脉,金气朝元,三花聚 顶,一气呈真,那有乾元太极。以站桩为基础的有如意太极。”(李兆生《中国传统丹经武学文集•第三集》)李兆生对世传二十四式太极拳以精准校正,创编循经 太极拳二十四式,使其能产生内操循经之作。(可参阅李兆生《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


鉴于中国的国情,有些内容不宜在论坛上公开谈论,应做到内外有别。多谈武学,少论修真;多谈实修,少论玄虚。特别是涉及到神、鬼等奇异的事情,容易被某些人所利用来攻击丹经武学,应该慎重!
修真即修心,太重名利之人,对修为是有影响的。
言之有物,有理有据,注意影响,应是论坛讨论的一个原则。讨论学术,交流经验,帮助后学应是论坛的主流。
《武当》杂志社从《太极拳经考》抽了拳论部分作为单独一篇文章《〈太极拳经〉校辑》发表,但在11期又收录了考证的部分内容,还有原来的序号已没删去,造成整篇文章不够协调。
已给《武当》杂志社写了电子邮件反映。
《太极拳经》校辑(下)
《武当》2011年第11期


•十三势行功心解•释说

(注:为区别于上篇,宜更名为《十三势行功心解•释说》。)
以心行气,务使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换虚实须留意也。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所谓气遍身躯不稍滞也。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所谓静中触动,动中犹静也。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所谓因敌变化示神奇也。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所谓势势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间也。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腹内松净气腾然也。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谓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也。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所谓屈伸开合听自由也。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腰为驱使,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

•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

以心行气,务使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心为身之枢纽,意为心之表形,气即心意发动之原料;故机枢一动,全部运行,所以心意之所至,气亦心随之而至,惟意至然后可以行气;意要沉着,其气方能收敛入骨;用功久纯,自可以气运身;但气之所到,不可使有阻滞,悟乎此,由往来变动,无不从心矣。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妙,所谓变动虚实也。

太极拳最重精神,故贯神于顶,气乃下沉于丹田,精神由此焕发,动作从心,自无迟滞之虞矣。与敌相黏,尤贵随机换意,不用拙力,乃得灵通,如是,则虚实变换,无不如意,所以有圆活之妙也。

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此言发劲时,心意手足,均须沉着;因无杂念则意净,无拙力则体松,而精神贯注,无论敌方如何袭击,皆能随意应付。顶头悬则身中正;气下沉则体安舒,故一片稳定,自可支撑八面。八面者,即“四正”“四隅”也。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

四肢百体,虽至细微处,若意有所注,气无不到,有似珠之圆滑,故力无不化。太极之运动,在表面观,似不着力,但劲自内发,最无穷尽,如百炼之钢,无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鹄,神似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

动作变换之形状,如凌空搏兔之鹄,盘旋莫定;凝神蓄势而待发,似伏地捕鼠之猫,相机便至。不动如山岳,喻其稳实不浮也;动若江河,喻其气动不断也。

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张弓如望(十五日)月,此言蓄劲之满;放箭若流星,是谓发劲之速。以柔化人之刚日曲,敌刚既化,我心乘机往攻,劲发而得直矣。沉肩贯气,力由脊发,而及指端;步法则随身转动,变换不定。

收即是放,连而不断。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

收即黏化,放为击敌。故能化人者,方能击人。惟击人之时,其劲似断,但其意能复黏。折叠者,即内外变化之作用也。其往来之折叠,虚实不定,而有变化;步法须要变换,进退方得如意。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太极拳以柔为刚,演习之时,极柔缓者,其劲愈长,其气至刚,故天下之至柔者,能至刚也。呼吸即气之出纳。善养气者,必能直引而归于丹田,然后周于全体,意到气到,四肢灵活,而无神态呆滞之弊,所谓浩气常存,用之则行也。遇敌时,曲蓄其劲以待发,不发则已,一发而莫之能御也。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心为主帅,用以发号施令也;气为旗官,用以传达命令也;四肢之运用,以腰为中军,乃纛之所在,用以监督左右前后而攻敌也。凡练架子及推手,均要开展得法,各部动作,始能接应如意。所谓求紧凑者,即由大圈以归小圈,无圈则是藏于密也,惟功夫精纯者,乃可以言此,即能“收、放”之意而已。

又云: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净,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太极拳以心意为机枢,以身体为机件,故先心意而后身体。腹任自然则松,无杂念则净,其气自能收敛入骨,故神安体静,应变整暇而不慌乱。表里联成一气,所以有动则俱动,静则俱静之功效也。

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与人较技时,因往来角逐之牵动,易犯躔轻气浮之病,故须沉气贴背,敛于脊骨,则力由脊骨趋出,运行于各部,神固体逸,自能示人以镇静。步法取猎行之联络姿势;运动若抽丝之贯串不断。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太极拳专尚精神,不尚气力,彼尚气力者,必为浊气与拙力而已。故善养气者,当以腰为发劲之中枢,气为轮,若轴之贯轮旋转,运输以及全身,而无丝毫之阻滞。

七、《打手歌注释》是王宗岳对《打手歌》的注释,《擎引松放四字》、《走架打手行工要言》是王宗岳推手、技击的秘诀
《先天太极拳•太极拳经》录有《打手歌注释》、《擎引松放四字》、《走架打手行工要言》。《打手歌注释》未见他本有录,从其标题和内容可知《打手歌注释》是王宗岳对《打手歌》的注释,结尾有王宗岳编辑太极拳经的说明:“以上先师遗著,已将太极拳精微奥妙之处,阐发无遗,因欲求显浅,以便后之有专斯道者,故略加注释,以为入门之助云尔。”《擎引松放四字》、《走架打手行工要言》应是王宗岳推手、技击的秘诀。《擎引松放四字》、《走架打手行工要言》武式太极拳、赵堡太极拳也有所传,个别字词有异。如先天太极拳所传:“擎开彼劲借彼力”,武式太极拳所传为:“擎起彼身借彼力”。武式太极拳传人李亦畲在《太极拳小序》言道:“窃意其中,更有精巧,兹仅以所得笔之于后,名曰‘五字诀’,以识不忘所学云。”在《太极拳谱跋》又言:“此谱得于舞阳盐店,兼积诸家讲论,并参鄙见,有者甚属寥寥。”此可看出,李亦畲自己说写了《五字诀》,并没有说写《擎引松放四字》、《走架打手行工要言》,此两篇应也是得自舞阳盐店之谱(其实是得自陈清平处)。赵堡和氏(和兆元一系)所传《走架打手行工要言》抄本中有:“陈清平曰:走架是知已功夫……”之语,应是陈清平所传之意。
拳论歌诀全文如下:

•打手歌注释(按:打手即推手也)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

“掤捋挤按”四字,均按照师传之规矩,丝毫不能违识!练久功深,方能上下相随,一动无有不动,敌不能进攻,彼虽以巨力打来,略为牵动,则我之四两,自可拨彼千斤!当其用力时,方向必不能变,我即随彼之方向而引进,彼自落空矣。然必须粘、连、黏、随,不丢,不顶,乃克臻此也。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打手时,静待敌势,彼不动,我亦不动,彼如微动,必有方向,我意在彼先,随其方向而先动,则彼必跌出矣;故敌用力愈大,受跌亦愈重也。未动时,一种凝神蓄势之姿态,意似松而未松,劲将展而未展,遇机放劲;放时,劲似断而意仍不断也。

以上先师遗著,已将太极拳精微奥妙之处,阐发无遗,因欲求显浅,以便后之有专斯道者,故略加注释,以为入门之助云尔。(此为王宗岳编注拳经的说明)

•擎引松放四字

擎开彼劲借彼力(中有灵字)。引到身前劲始蓄(中有敛字)。
松开我劲勿使屈伸(中有静字)。放时腰脚认端的(中有整字)。

•走架打手行工要言

昔人云:能引进落空,便能四两拨千斤。不能引进落空,便不能四两拨千斤。语甚概括。初学未由领悟,予加数语以解之,俾有志斯技者,得所从入,庶日进有功矣。欲要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欲要舍己从人,先要得机得势。欲要得机得势,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有缺陷。欲要周身无有缺陷,先要神气鼓荡。欲要神气鼓荡,先要提起精神。欲要提起精神,先要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气收敛入骨。欲要神气收敛入骨,先要两股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劲起于脚根,变换在腿,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主宰在腰。上于两膊相击,下于两腿相随,劲由内换。收便是合,放即是开。静则俱静,静是合,合中寓开。动则俱动,动是开,开中寓合。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才能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平日走架是知己功夫。一动势先问自己周身合上数项否。少有不合,即速改换。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打手是知人功夫。动静固是知人,仍是问己。自己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入,接定彼劲,彼自跌出。如自己有不得力处,便是双重未化。要于阴阳开合求之。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

八、二十字诀为拳诀之缩写,传自武当
《乾隆抄本•王宗岳太极拳谱》、《太极正宗•王宗岳太极拳谱》收录有《二十字诀》和“骨节相对……拳打立根”的拳论。杨式太极拳传人杨班候所传《五字经诀》每句第一字就是《二十字诀》。而《五字经诀》是李派太极李瑞东所传《五字要言》之第139-158句。李派太极乃是传自武当甘凤池——甘淡然一脉,尊张三丰为祖,为金蟾一脉,原称金蟾太极拳。武当太乙神剑门传人关亨九老先生家藏有抄本《太极拳辑要》四卷,“几经沧桑,仅剩残篇断简,每每忆之,令人痛心,善本末传,愧对后人,因此按照所得要领,列目追写,以供同道”,关老先生写了《抄本太极拳内操功法》一文,收录在《武当修真密笈》一书。其中也收录有《武录修真二十字诀》,内容为“二十字诀”和以“二十字诀”冠顶之五字经(与班候所传《五字经诀》相同)。可见《五字要言》传自武当,《五字经诀》是其中一部分,著者何人尚待考证。
“骨节相对……拳打立根”的拳论,主要言推手、技击,然多有不解之处,应是多篇拳论的只言片语抄录在一起。究是何人所著,原貌如何,尚缺资料考证。
九、《太极拳经》逻辑严密,结构完整
《太极拳经》有着严密的逻辑结构,其内容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太极拳论》(歌诀及解说)、《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张三丰以太极阴阳之理对歌诀进行解说,后再从丹道之理阐述太极拳。第二部分是太极行功。因需“功拳并练……相辅而行,方足致用”,所以论拳之后就介绍太极行功功法。第三部分是《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歌》、张三丰对《十三势行功歌诀》的心解,以及王宗岳对张三丰《十三势行功歌诀》的注解、王宗岳对《打手歌》的注解和发挥。整篇拳经结构严密,逻辑性强。然与《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太极拳道论》等其他秘籍比较,内功、站桩、丹道等内容甚少,也没有拳势图解,是王宗岳没有将其编入拳经,或是拳经这部分内容失传,有待以后考古发现新资料再论。我自己猜测《太极拳经》可能有下篇,内容有丹道修持和其他内容。山中子提供之王宗岳《太极拳秘典》,其中有《太极拳姿势详述》,是否就是《太极拳经》所缺之拳势图解,尚有待考证。
十、结论:《太极拳经》为张三丰所著,王宗岳编注
当年,张三丰祖师圆融三教,得佛学之广大、道学之精微、儒学之至极,创天龙神剑、龙行大草诸多绝学,将武当派发扬光大,传下神功无数,被后人尊称为武当派祖师。张三丰祖师集太极拳之大成,纳拳于道,开创太极丹功体系,使太极拳成为“入道之基”,普通体质之人也可通过习拳打好基础,再入丹道之修持。张三丰祖师以太极拳导后天循经,有基础之后才入先天循经游桩之修习。此因普通人体质、心性不易直接进入先天循经,没基础容易发生经脉紊乱,张三丰为此开了一个方便之门,使入道成为坦途。即使不能以拳入道,也可令“天下豪杰延年益寿”。张三丰写了不少太极拳的论著,后其弟子(亲传或隔代弟子)对论著和功法进行整理记录,编成秘籍传世。张三丰第二代弟子云游道人刘古泉收王宗岳为徒,传太极拳法和张三丰祖师拳论。王宗岳对张三丰拳论歌诀进行整理,并对祖师拳论“略加注释”,编成秘籍《太极拳经》传世。王宗岳后传蒋发等人。随着太极拳的传播,《太极拳经》在道门和社会也广为流传,成为各太极拳流派共同尊奉的经典。但由于流传日久,渐失拳经原貌,各流派所得只为拳经的一部分,抄写格式不一,完整程度不同。
经数年研究,反复分析比较,详细考证,略有所得,整理成文,力求恢复《太极拳经》原貌,厘清拳经传承之源,虽非尽善,也是“正本清源”之意。
只有民族的,才是永恒的。
没有继承的创新,也只是空中楼阁。
作为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了解多少?越学习,越感到自己的无知,越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人文方面确非西方文化所比。
科技方面,我们要向西方国家学习,但不必妄自菲薄,在人文、哲理、灵性等方面,西方文化只能说还处于幼儿园阶段。
《太极拳经校辑》原是《太极拳经考》的一部分,《武当》杂志社将其作为单独的一篇发表,略有改动。
对一些太极拳史、拳论的问题,我也想和武友进行一些客观、有理有据的讨论。漫骂和无理指责任就不欢迎,那只是浪费时间。
学术讨论不是泼妇骂街!
其实,写自己喜欢、自己想写的文章也是一种快乐,完成之后心情很愉快。这与工作时需要写的一些官面文章感觉是不同的。
写这篇文章我是很认真的,前后准备了数年。动笔写了两个多月,自己感觉比较满意。
本来想等《武当》发表后再上传到论坛上,但前几天发现《武当》刘洪耀主编在2011年9月9日将该文放在《武当论坛》上。就上传到论坛请大家指正。
上传后发现原来的表格形式都不见了,文字下面的标线也不见了,可能会给大家的阅读造成困难,见谅!
太极拳经考
林俊岸

《太极拳经》是各太极拳流派共同尊奉的太极拳经典,也是解开太极拳源流传承的一把锁匙。《太极拳经》历经数百年辗转传抄、师传口授,多有缺失错漏,其残篇在各流派都有流传。从各流派所传之不同版本、来源,可分析出《太极拳经》的本来面目和流传情况。笔者在《〈太极拳经〉之研究》一文,对《太极拳经》作了初步分析,然行文太过简略,读者较难理解,现从拳谱本身进行研究分析,详细考证,探本索源,力求恢复拳经原貌。
一、张三丰、王宗岳太极拳论著的主要流传情况
张三丰创太极丹道体系之后,其弟子对其论著、功法进行整理,编成秘籍传世。王宗岳乃太极拳一代宗师,对祖师遗著进行整理、阐释,留下了光辉经典《太极拳经》。下面对张三丰、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著的主要流传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民国十八年,姜容樵出版了《太极拳讲义》,书中收录了姜容樵所得之清乾隆时王宗岳太极拳谱。姜容樵在书中说:“拳谱为清初王宗岳所著。惟递嬗至今,其中不无讹错,故市井所传之太极拳论,多有令人不解之语,余与姚君馥香得抄本于汤君士林,并得汤君详细解说,其原文较世所传者,多三分之一,皆太极之要诀。”又言“以上原文为王宗岳著,余与姚君馥香得乾隆时之抄本,复得光绪初年之木刻书,与近世所传者大同小异,其理与法则一耳。”姜容樵在拳谱中注道:“胃音束列等字皆存原文”。姜容樵明知此为错字,没有妄改,保持拳谱原貌,难能可贵。此为太极拳谱的重要资料。
吴志青是杨式太极拳传人杨澄甫之弟子。民国二十三年,吴志青出版了《太极正宗》,民国三十二年该书再版,并增加了初版时因纸张奇缺而没有收入的《太极正宗铨真》。《太极正宗》收录了王宗岳太极拳谱,该谱与姜容樵《太极拳讲义》所录大体相同。吴志青没有说明该拳谱的来历,可能是传自师门,也可能得自他处。
民国二十四年,赵堡太极拳传人杜元化出版了《太极拳正宗》第一册,此为赵堡太极的第一次公开出版,书中收录了陈清平所传之《太极拳总诀》。1997年,陕西铜川王震川先生将其祖上遗物《太极秘术》手抄本寄给《武当》杂志社,后经谭大江副主编整理后发表于《武当》1998年8、9期上。《太极秘术》为赵堡太极第四代传人王柏青于清雍正初年所编,资料珍贵,真实可靠,使赵堡太极的理论体系和承传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其内容有:《太极秘术》序(刘凤梧重新抄录其先祖刘山手录太极秘书时所作的序言)、《太极秘术》原序、残诀(势处,身便散乱……勿令丝毫间断耳)、太极拳道(邢喜怀著)、太极拳说(邢喜怀著)、太极拳秘传(张楚臣著)、太极丹功义诠(王柏青著)、太极丹功要术(王柏青著)。赵堡太极所传拳谱较为完整,有《王宗岳太极拳经》、《张三丰太极拳论》、《太极拳歌诀六首》、《十三势歌》,有相传王宗岳著的《十三势行功歌解》、《打手歌》,相传张三丰著的《行功十要》、《行功十忌》、《行功十八伤》,蒋发所传《太极拳功》,张彦所传《论太极拳道》,以及其他拳论。
杨禄禅初受学于陈家沟陈长兴。后又得道门高人传授,继承多家拳艺。太极拳在社会广泛流传,最初得功于杨氏三代。杨禄禅所传拳谱非常丰富,可能得自陈长兴及道门高人处。所传张三丰、王宗岳拳谱有《张三丰太极拳论》、《王宗岳太极拳论》,相传王宗岳所著之《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打手歌》等。尚有张三丰弟子所编的另一部太极拳秘籍《太极法说》,吴式太极拳传人吴公藻在香港出版之《吴家太极拳》(1935年出版之《太极拳讲义》的再版,增附手抄秘本《太极法说》)中将其手抄秘籍公开,并在题记中说:“此书乃先祖吴全佑府君拜门后由班候老师所授,是於端芳王府内抄本,在我家已一百多年,公藻在童年时即保存至今。吴公藻识。”北京图书馆典藏抄本《太极拳宗谱•张三丰先师十三势法说》,比手抄秘本《太极法说》多出《张三丰先师本传》一篇,本传云:“其(张三丰)所传张松溪、张翠山之拳,为十三式,亦太极拳之别名也”(李兆生《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卷一》第67、68页收录有该传记)。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已收录有《太极法说》其中16篇;1993年,杨振基在《杨澄甫式太极拳》公布了其家传手抄本影印件(手抄本没有题写书名,杨振基称之为《手抄本太极拳老拳谱32解》,内容与吴公藻《吴家太极拳•太极法说》相同)。杨班侯所传《太极拳九要诀》,内容精辟,为太极拳重要拳论。吴志青《太极正宗铨真》收录得自同宗吴孟侠之《十三字行功法》,以及《八字诀》、《虚实行功法》,此三诀皆为《太极拳九要诀》之内容。1958年,吴孟侠、吴兆峰所著《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公布了九诀内容。后吴孟侠弟子喻承镛摒弃陈规,又公布了《乱环诀》之《三环九转诀》和《五字诀》之《轻重分胜负五字诀》。杨式太极所传尚有《太极十三丹功法歌诀》、《太极散手三十式歌诀》等其它拳论。
武禹襄曾向杨禄禅学太极拳,又赴赵堡向陈清平处学习太极拳。因武禹襄通过其兄舞阳县令帮陈清平解除冤狱,故陈清平感其恩,悉心传授。武禹襄昼夜研习,尽窥精髓,“更将陈师所赠的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拳势概要图》、《拳论》一并绘摹而归。”(武式太极拳传人薛乃印《武式太极拳见闻浅录》)因陈清平私传拳谱,为免受村人责难,要求武禹襄对外称拳谱得自舞阳盐店。武式所传拳谱,因某些“考据家”的考证,将张三丰、王宗岳所传的拳论歌诀,说成是武禹襄、李亦畲所著,造成了太极拳研究之混乱。武氏所传张三丰、王宗岳拳谱与杨氏所传版本不尽相同,来自不同来源,并非是杨氏拳谱来自武禹襄。武禹襄所得王宗岳拳谱较杨氏所得完整。而杨氏王宗岳太极拳谱可能得自陈长兴处,陈长兴之太极拳与赵堡大有渊源。因而两家所得拳谱从源头可能相同,但经上百年传抄,文字已略有差异矣。
武当先天太极拳乃太极拳丹道之嫡传,承张三丰宗脉,武当正宗。先天太极拳传人李兆生在《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与《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公布了宗门所传之张三丰《太极拳论》、王宗岳《太极拳经》。考各流派所传拳谱,先天太极拳所传《太极拳经》内容最为完整,有不少内容为其他流派所无,文字错漏较少,可作校辑拳经之底本。当年王宗岳编注完拳经后,还艺于师门,或交其师云游道人审阅,或与同门交流,都属常理。因此,一直以来《太极拳经》在道门之内也有流传。
民国初年,道教研究学者萧天石为补《道藏》之缺,足迹踏遍名山洞府,参访佛道名师数十辈,于武当山得武当道总徐本善珍藏之《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20世纪70年代台湾自由出版社出版了《道藏精华》,全套17集,其中第二集就收录了《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在《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收录有:运用周身经脉诀、打坐浅训、打坐歌、积气冲关说、太极拳论、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太极行功说、太极行功歌、太极拳歌、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行功十要、行功十忌、行功十八伤、太极拳七十二路图谱以及太极修道等丰富内容,组成了比较完整的太极炼丹体系。
张祖意合太极拳传自张三丰——邱元靖一脉,传承关系清楚,为武当太极门一系,在道内古称“太极全”、“太极法”,拳法只是其中一方面。张祖意合太极拳以意为主、内外兼修,有三部练法(脱胎、易筋、洗髓),五种功法(坐、卧、站、行、动)。数百年来,一直只有道内流传,传人极少。当代传人张兴洲为弘传国学,公开其祖传秘籍《太极拳道论》,谭大江整理后刊登在《武当》2003年9、10期上;2008年出版的《道门秘传武当张祖太极拳》(张兴洲传授,杨春编著)也收录了此秘籍。《太极拳道论》为张三丰弟子整理编辑张三丰论著、功法的另一部秘籍。
清光绪末年,吴图南从一好友得其家藏太极拳抄本:《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民国初年曾抄送给许禹生、吴鉴泉、杨少候、刘彩臣、刘恩绶、纪子修每人一本。后吴图南拜访宋书铭时,知宋书铭有家传古谱也名《太极功》,经与对照,仅标题不同,宋书铭家传的是:《宋远桥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正文内容完全相同。古谱经多方鉴定,至少为清初之抄本。古谱记述了小九天、十三势、后天法等太极拳流派之源流与拳论,非常珍贵。吴图南弟子马有清所著之《太极拳之研究——吴图南太极功》,公开了《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手抄本影印件。有人指责该谱为伪造,并从其字词之用法进行考证,实乃笑谈。《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手抄本本身既是物证,又是书证。从手抄本的纸张、墨迹可鉴定其时代,此为考古学常识。手抄本本身是清初之古物,是为物证,其内容才是书证。该谱所录之拳论歌诀,非常精妙,也不是想伪造就能伪造得了的。《红楼梦》后半部缺失,“专家”们何不伪造一部达到或超过曹雪芹水平的《红楼梦》下半部,使其完璧。明、清之书能流传至今者,百不存一,所存者你读了多少,读懂多少。且不同地区、方言、不同职业所写之文又不相同,你了解多少。之前有某专家考证老子晚于孔子,并举孔子之时文章都为语录体,无私人著述,《道德经》不是语录体,还举《道德经》所用词句不见同时其他书籍,什么朝代之后才有此词句用法,言之凿凿。其后,楚简《道德经》与其他古籍出土,其论证方法与论断成为笑柄。
《武当》1998年9期、1999年11、12期刊登了山东泰安山中子提供之古本:王宗岳《太极拳秘典》。此为山中子宗门中珍藏之手抄本,拳论部分虽残缺不全,但其拳式名称与社会流行之太极拳大相径庭,练法更是风格迥异,重在内炼循经。内容有:太上遗训、点穴歌、太极拳用功秘诀(即张三丰太极拳论)、太极拳传述(又名太极拳经)、太行拳行功解节录(即太极拳行功心解)、太极拳十三势歌、太极拳姿势详述、张三丰祖师创太极拳之解义。
张三丰、王宗岳之太极拳论著,流传甚广,影响深远,不少武林名家受其影响!如清代苌乃周所著《苌氏武技书》,其拳论与太极拳理相通,有的与太极拳论相一致,如论打法:“彼不动,我不动,彼欲动,我先动”,论出手:“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可见艿乃周应该得到太极拳论的某些内容。
二、太极拳论是对太极拳歌诀六首的解说,拳论与歌诀为一严密整体
姜容樵《太极拳讲义》收录了乾隆时太极拳手抄本,拳论就是对六首歌诀的解说,虽有错漏,但内容相对完整。吴志青所著《太极正宗》收录之《太极拳谱(王宗岳先生著)》,也是以拳论解说歌诀。《乾隆抄本•王宗岳太极拳谱》与吴志青《太极正宗》所录《太极拳谱》,虽大体相同,也有不少差异,可见吴志青所得拳谱与《乾隆抄本•王宗岳太极拳谱》不同,来自不同版本,可相互印证。也可证姜容椎所言为实,并非唐豪之流指责姜容樵造假。《乾隆抄本•王宗岳太极拳谱》、《太极正宗•王宗岳太极拳谱》资料珍贵,研究太极拳谱不可不论,其文见下表,并将其文之异同,一一标明,以便读者一目了然。

乾隆抄本•王宗岳太极拳谱 太极正宗•王宗岳太极拳谱
歌诀一
顺项贯顶两膀松,束烈下气把裆撑。
胃音开劲两捶争,五趾抓地上弯弓。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提顶调裆,心中力量。两背松,然后窒。开合按势怀中抱,七星势视如车轮,柔而不刚。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而己意已动。由脚而腿,由腿而身,练如一气。如转鹘之鸟,如猫擒鼠。发动如弓发矢,正其四体,步履要轻随,步步要滑齐。
歌诀一:
顺项贯顶两膀松,束烈下气把裆撑。
胃音开劲两捶争,五趾抓地上弯弓。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提顶调裆,心中力量。两背松,然后窒。开合按势怀中抱,七星视如车轮,柔而不刚。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而己意已动。由脚而腿,由腿而身,如练一气。如转鹘之鸟,如猫擒鼠。发动如弓发矢,正其四体,步履要轻随,步步要滑齐。
歌诀二
举动轻灵神内敛,莫教断续一气研。
左宜右有虚实处,意上寓下后天还。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於腰腿求之。
虚实要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在心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譬之将植物掀起,而加以挫折之力,其根自断,损坏之速乃无疑。
歌诀二:
举动轻灵神内敛,莫教断续一气研。
左宜右有虚实处,意上寓下后天还。

一举一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於腰,形於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於腰腿中求之。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譬之将植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损坏之速乃无疑。
虚实要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
歌诀三:
拿住丹田炼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
动分静合屈伸就,缓应急随理贯通。

拿住丹田之气,炼住元形,能打哼哈二气。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人背我顺谓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与性惟一贯。由着熟而渐至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歌诀三:
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
动分静合屈伸就,缓应急随理贯通。

拿住丹田之气,练住元形,能打哼哈二气。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人背我顺谓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与性惟一贯。由着熟而渐至懂劲,而阶级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歌诀四:
忽隐忽现进则长,一羽不加至道藏。
手慢手快皆非似,四两拨千运化良。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实则左虚,右重则右轻。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能知我,我独知人。雄豪所向无敌,盖皆由阶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强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枰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自为人所制者,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此论句句切要,并无一字陪衬。非有夙慧之人,未能悟也。先贤不肯忘传,非独择人,亦恐枉费工夫耳。
歌诀四:
忽隐忽现进则长,一羽不加至道藏。
手慢手快皆非似,四两拨千运化良。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实则右虚,右重则左轻。仰之弥高,俯之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能知我,我独知人。雄豪所向无敌,盖皆由阶而及也。
歌诀五:
掤捋挤按四方正,采挒肘靠斜角成。
乾坤震兑乃八卦,进退顾盼定五行。

长拳者,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也。 歌诀五:
掤捋挤按四方正,采挒肘靠斜角成。
乾坤震兑乃八卦,进退顾盼定五行。

长拳者,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也。
十三势
十三势者,掤捋挤按採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方也。进退顾盼定,即水火金木土也。
以上系三丰祖师所著,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十三势歌诀六: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偏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揆心须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工夫无息法自休。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卅字,字字真切义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贻叹息。

气贴背后,敛入脊骨。静动全身,意在蓄神,不在聚气,在气则滞。内三合与外三合。
歌诀六:

十三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偏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揆心须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
尾闾中正气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伸屈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工夫无息法自休。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卅字,字字真切意无遗;
若不在此中推求去,枉费工夫贻叹息。

气贴背后,敛入脊髓。静动全身,意在蓄神,不在聚气,在气则滞。内三合与外三合。
二十字诀
披闪担搓歉,黏随拘拿扳,软掤搂催掩,撮坠续挤摊。

骨节相对,开劲攀梢,为阳合,披坑窖相照,分阴阳之义,开合引进落空,分宽窄老嫩,入笋不入笋,有擎灵之意。
斤对斤,两对两,不丢不顶,五指紧聚。六节表正,七节要合,八节要扣,九节要长,十节要活,十一节要静,十二节抓地。
三尖相照,上照鼻尖,中照手尖,下照足尖。能顾元气,不跑不滞,妙令其熟,牢牢心记。
能以手望枪,不动如山,动如雷霆。数十年工夫,皆言无敌,果然信乎。高打高顾,低打低应,进打进乘,退打退跟,紧紧相随,升降未定,沾黏不脱,拳打立根。
二十字诀
按闪担搓歉,黏随拘拏扳,软掤搂催掩,撮坠续挤摊。

骨节自对开劲攀梢为阳,合披坑窖相照,分阴阳之意,开合引进落空,分宽老嫩,入笋不入笋,有擎灵之意。
斤对斤,两对两,不丢不顶,五指紧聚。六节表正,七节要合,八节要扣,九节要长,十节要活,十一节要静,十二节抓地。
三尖相照,上照鼻尖,中照手尖,下照足尖。能顾元气,不跑不滞,妙令其熟,牢牢心记。
能以手望枪,不动如山,动如雷霆。数十年工夫,皆言无敌,果然信乎。高打高顾,低打低应,进打进乘,退打退跟,紧紧相随,升降未定,沾黏不脱,拳打立根。

十三势行功心解


以心行气,务使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意气换得灵,乃有圆活之妙,所谓变转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撑支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抟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
十三势行功心解(吴志青所录心解排在歌诀七之后,即拳论之最后)

以心行气,务使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从心。精神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气换得灵,乃有圆活之妙,所谓变转虚实。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撑支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抟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

歌诀七
极柔即刚极虚灵,运若抽丝处处明。
开展紧凑乃缜密,待机而动如猫行。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净,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后,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似车轴。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藕断丝也连。
歌诀七
极柔即刚极虚灵,运若抽丝处处明。
开展紧凑乃缜密,待机而动如猫行。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于缜密。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净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藕断丝也连。


民国二十四年,赵堡太极拳传人杜元化(字育万)出版了《太极拳正宗》,该书收录了陈清平所传之太极拳总论,总论是逐句以拳论解说歌诀。杜育万在修订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时,将该总歌增补入《陈氏太极拳图说》,篇名为“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傅歌诀”。原文如下:
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傅歌诀

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

举动轻灵神内敛

举步周身要轻灵,犹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莫教断续一气研

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在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间求之。

左右宜有虚实处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意上寓下后天还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必其坏之速而无疑。总之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耳。

以上资料来源自不同流派,不同版本,且能相互印证,可见《太极拳经》的原貌是以拳论解说太极拳歌诀六首。从拳论的内容,行文语气也可以看出拳论是对歌诀的解说,拳论“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更是明证。而且校辑整理后拳论上下文连贯(见下文),内容有序严密,为一完整的整体,只要有一定文化素质的读者应该都能看出来。
拳论的不同篇节在各太极拳流派的名称略有不同,“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勿令丝毫间断耳”这段拳论,各流派大多署名为《张三丰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这段拳论,各流派称其为《王宗岳太极拳经(论)》,文字大体相同,略有小异。歌诀的顺序也有错误,我从其歌诀所述从浅到深对歌诀顺序作了调整,见下文。从拳论的流传情况看,我推测,拳论应有三种抄写方式,一是以一段拳论解说一首歌诀,《乾隆抄本•王宗岳太极拳谱》、《太极正宗•王宗岳太极拳谱》便是此例;二是以一段拳论解说一句歌诀,杜元化《太极拳正宗•太极拳总论》便是此例;三是先列出六首歌诀,再以整篇拳论解说歌诀,由于整篇拳论篇幅较长,分几次传授、抄写,久之,不同篇节便成为独立的一篇,并把篇名搞混了,《张三丰太极拳论》、《王宗岳太极拳经》便是此例。因拳论只是《太极拳经》的第一部分,我推测整篇拳论的名字就叫《太极拳论》,在传抄过程中,把一部分篇节的名称写成《太极拳经》。
究竟是哪一段拳论解说歌诀“极柔即刚极虚灵,运若抽丝处处明。开展紧凑乃缜密,待机而动如猫行”呢?《乾隆抄本•王宗岳太极拳谱》、《太极正宗•王宗岳太极拳谱》都以拳论“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藕断丝也连”解说歌诀。从文义来看,没有错。我反复比较,综合分析,发现有一矛盾所在。该段拳论还抄在《十三势行功心解》之中,原以为是误抄所致,但《先天太极拳•太极拳经》中王宗岳之《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对第一篇心解的注解),有对“极柔软,然后极刚坚……气如车轮,腰似车轴”的注解(见下文所录)。如该段拳论是解说“极柔即刚极虚灵”歌诀的话,王宗岳就不会在《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中进行注解。因此该段拳论应属于《十三势行功心解》。那么是哪一段拳论解说该首歌诀呢?经综合分析研究,我认为原抄在《先天太极拳•太极拳经》第二篇《十三势行功心解》之“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是亦知止能得矣”是为解说歌诀“极柔即刚极虚灵,运若抽丝处处明。开展紧凑乃缜密,待机而动如猫行”。从文意和行文结构上看,以该段拳论解说该首歌诀更为合适,且与其上下文也连贯、吻合。且解说歌诀“举动轻灵神内敛,莫教断续一气研。左右宜有虚实处,意上寓下后天还”之拳论也误抄在第二篇《十三势行功心解》之中。第二篇《十三势行功心解》是解释哪一句心解对应哪一句十三势行功歌诀,文中后面又出现了“又曰:身虽动,心贵静……是亦知止能得矣”和“又曰:每一动,惟手先着力……勿令丝毫间断耳”两段较长拳论,其格式与该篇上部分完全不同,尤显突兀。原来这两段拳论都是对歌诀六首其中二首的解说,后在口传心授,分段传抄中将其误抄至《十三势行功心解》之中。上百年来,大家对此虽有疑虑,但无深究,现终复其原貌,也可明拳经之流传。在此也纠正我在《〈太极拳经〉之研究》一文对此问题之误。
《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简称《宋谱》)录有张三丰传给弟子张翠山十三式的名目和拳论,其拳论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勿令丝毫间断耳”和十三式行功心法、十三势歌、打手歌。其文虽也有错漏,但在某些地方也可纠正其他版本之误,如“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一句,各版本用字虽略有不同,但总感觉不太顺,但《宋谱》该句为“左重则右必轻,右重则左必轻”,更合文意,言其不可犯“双重”之病。
现参考各流派所传拳论,各种版本,整理后之《太极拳经》第一部分如下,文字以先天太极拳所传拳论为底本,有缺漏者、明显错误者,参考其他版本:

•太极拳论

歌诀一:
掤捋挤按四方正,采挒肘靠斜角成。
乾坤震兑乃八卦,进退顾盼定五行。

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河(“大河”在《先天太极拳•太极拳经》为“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一着一势,均不外乎阴阳,故又名太极拳。(先天太极拳、武式太极拳所传拳谱该段拳论称为“太极拳释名”)

歌诀二:
顺项贯顶两膀松,束烈下气把裆撑。
胃音开劲两捶争,五趾抓地上弯弓。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提顶吊裆,心中力量。两膀松,然后空。开合按势怀中抱,七星势视如车轮,柔而不刚。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而己意先动。由脚而腿,由腿而身,如练一气。如转鹘之鸟,如猫擒鼠。发劲如弓发矢,正其四体,步履要轻随,步步要滑齐。

歌诀三:
举动轻灵神内敛,莫教断续一气研。
左右宜有虚实处,意上寓下后天还。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该句先天太极拳所传拳谱《张三丰太极拳论》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力。”在《太极拳经》又将该段拳论误抄至《十三势行功心解》,在心解该句为:“每一动,惟手先着力,随即松开,犹须贯串一气,不外起承转合,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毋使有凹凸处,毋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穿,勿令丝毫间断耳。

歌诀四:
极柔即刚极虚灵,运若抽丝处处明。
开展紧凑乃缜密,待机而动如猫行。

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后在身,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谓一气呵成,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也。须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动犹静,视静犹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以己粘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后不先。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粘依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往复须分阴阳,进退须有转合。机由己发,力从人借。发劲须上下相随,乃一往无敌;立身须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撑。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鹊,神似捕鼠之猫,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收即是放,连而不断。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能粘依,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渐至物来顺应,是亦知止能得矣。

歌诀五:
拿住丹田练内劲,哼哈二气妙无穷。
动分静合屈伸就,缓应急随理贯通。

拿住丹田之气,练住元形,能打哼哈二气。气贴背后,敛入脊骨。静动全身,意在蓄神,不在聚气。在气则滞。内三合,外三合。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人背我顺谓之粘,动急则急应谓之连,动缓则缓随谓之随(“谓之连”、“ 谓之随”据《宋谱》所加)。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歌诀六:
忽隐忽现进则长,一羽不加至道藏。
手慢手快皆非似,四两拨千运化良。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右必轻,右重则左必轻(据《宋谱》改)。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力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所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杨式、赵堡等各式太极拳谱,有“原注云:此系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之语。此为三丰祖师向社会广传太极拳之初衷。)
此论句句切要,并无一字陪衬。非有夙慧之人,未能悟也。先师不肯妄传,非独择人,亦恐枉费工夫耳。(此为王宗岳整理拳论时对拳论的评语。)

三、太极拳论是张三丰所著,歌诀六首是张三丰之前的先贤之作
先天太极拳、杨式、武式、赵堡等流派所传都有《张三丰太极拳论》一篇,此篇也收录在《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且各流派所传拳论大都有“此系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之语,可证该篇拳论确为张三丰所著。而据上文所证,此拳论也是解说歌诀的一部分,由此可推,整篇拳论应是张三丰所著。各流派所传,有署名为《王宗岳太极拳经(论)》的拳论一篇,《杨式太极•王宗岳太极拳论》(陈微明本)在拳论之中有:“此论句句切要,并无一字敷衍陪衬。非有夙慧,不能悟也。先师不肯妄传,非独择人,亦恐枉费工夫耳。”《乾隆抄本•王宗岳太极拳谱》在拳论之中也有此句,文字略有不同。这是王宗岳编注拳经时的说明,言明此论传自先师张三丰,为张三丰所著,自己只是编辑整理。《王宗岳太极拳经(论)》也是拳论解说拳经的一部分,由此也可证整篇拳论是张三丰所著。据张祖意合太极拳传人张兴洲所言:“据我师傅王剑鹏讲,王宗岳是张三丰第二代弟子云游道人刘古泉的传人。……(刘古泉)就传授他(王宗岳)太极拳功,每三五日见一面,除指点练功外,还将祖师张三丰的太极拳论和功法、拳诀传给了王,王加以记录和整理。”(张兴洲、李仲良、赵峰《太极图与张祖意合太极拳》)此又是拳论是张三丰所著的一大明证。《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录有张三丰传给弟子张翠山太极拳十三式的名目和拳论,也是拳论为张三丰所著的另一佐证。而且,自张翠山之时拳论可能就有多种抄写方式了。
拳论既是张三丰对歌诀的解说,从其行文语气可以辨识出拳论不是对自己著作的解说,而是对前辈先贤著作的解说,所以说歌诀是张三丰之前的先贤所作。具体何人所作,尚无明确证据。张三丰在《太极法说•张三丰承留》中云:“授之至予来,字著宣平许。”自承其太极拳来源自唐许宣平。当然不是许宣平直接传授给张三丰,是说张三丰继承了许宣平一脉所传之太极拳。张三丰是火龙真人的弟子,火龙真人是陈抟老祖的弟子,相传陈抟老祖所传有六合八法拳(太极拳一种)。有可能歌诀是陈抟传火龙真人,再传张三丰;也可能歌诀源自许宣平。当然,这只是我的推测。从张三丰太极拳论可知,其时,练太极拳之人已有不少,且有不少流派,但不少人练拳时多有“双重”之病,“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所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此也可旁证《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中所言张三丰之时有先天拳、三世七、后天拳、小九天法等太极拳流派基本属实。
四、《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是张三丰所著,是从修道的高度阐述太极拳之理
《张三丰太极练丹秘诀》之中收录有《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此是张三丰从“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的高度对太极拳作进一步的阐述,立论高,理法明。不少太极拳流派都无此论。于是一些持“不同我见者即为伪” 的所谓学者指责该论是伪造,说该论《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之外未见,肯定是伪造。但这些学者平时读书不广,且有“未读之书即不存在”之主见,不愧“专家”称号。吴图南在《国术概论•太极拳之原理》中收录有《太极拳敛聚神气论》一文,与《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所录大同小异,缺少“太极拳总势十有三……为入道之基”一段。吴图南先生在书中没有注明该论之来源,但可见该论早在社会有流传。该论之前因没有与太极炼丹的内容放在一起,大家都没注意,也没评论,待见到《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之后才议论纷纷。《先天太极拳•太极拳经》也收录有《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与《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所录除个别字词不同外,其他全部相同。张三丰弟子编辑张三丰拳论、功法的另一部秘籍《太极拳道论》之《太极道论》篇,中间一段为:“太极之先,本为无极鸿蒙一气……其位即定。氤氲化生。”与《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上半部分相同。据《张三丰太极练丹秘诀》、《太极拳道论》,可证《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为张三丰所著,王宗岳将其编在《太极拳经》之中。
该论全文如下:
•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

太极之先,本为无极鸿蒙一气,混然不分,故无极为太极之母,即万物先天之机也。二仪分,天地判,始成太极。二气为阴阳,阴静阳动,阴息阳生。天地分清浊,清浮浊沉,清高浊卑。阴阳相交,清浊相媾,氤氲化生,始育成物。人之生世,本有一无极,先天之机是也。迨入后天,即成太极,故万物莫不有无极,亦莫不有太极也。人之作用,有动必静,静极必动,动静相因,而阴阳分,浑然一太极也。人之生机,全恃神气。气清上浮,无异上天。神凝内敛,无异下地。神气相交,亦宛然一太极也。故传我太极拳法,即须先明太极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也。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动静循环,相连不断,则二仪即交,而太极之象成。内敛其神,外聚其气,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气亦到。意者,神之使也。神气即媾,而太极之位定。其象即成,其位即定。氤氲化生,而演为七十二之数。太极拳总势十有三。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步退步右顾左盼中定。按八卦五行之生克也。其虚灵、含拨、松腰、定虚实、沉坠、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此太极拳之十要。学者之不二法门也。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入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故习此拳,亦须如此。若心不能安,性即扰之。气不外聚,神必乱之。心性不相接,神气不相交,则全身之四体百脉,莫不尽死。虽依势作用,法无效也。欲求安心定性,敛神聚气,则打坐之举不可缺,而行功之法不可废矣。学者须于动静之中寻太极之益,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然后混七二之数,浑然成无极。心性神气,相随作用,则心安性定。神敛气聚,一身中之太极成,阴阳交,动静合,全身之四体百脉,周流通畅,不黏不滞,斯可以传吾法矣。

五、太极行功说、行功歌、十要、十忌、十八伤是张三丰所著,与练拳相辅相成,炼养结合
《先天太极拳•太极拳经》收录有《太极行功说》、《太极行功歌》、《行功十要》、《行功十忌》、《行功十八伤》,对行功的具体功法和日常养生需注意的问题作了概括,为日常养气炼体之功,“功在调和阴阳,交合神气”,与太极拳相辅而行。《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也录有《太极行功说》、《太极行功歌》、《行功十要》、《行功十忌》、《行功十八伤》等篇,赵堡太极拳有相传为张三丰所著之《行功十要》、《行功十忌》、《行功十八伤》三篇。《太极拳道论》之《太极修道养生论解》有一段为:“丰云:太极修炼功,功在调和阴阳……此鼻功也。”与《太极行功说》上部分相同。由此可证,《太极行功说》、《太极行功歌》、《行功十要》、《行功十忌》、《行功十八伤》是张三丰所著。张三丰在《太极行功说》中言道:“既得此行功奥窍,还须正心诚意,冥心绝欲,从头做去,始能逐步升登,证悟大道,长生不老之基,即胎于此。若才得太极拳法,不知行功之奥妙,挈置不顾,此无异炼丹不采药,采药不炼丹,莫道不能登长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决不能成就。必须功拳并练。”可见张三丰祖师纳拳于丹道,以武演道,将太极拳作为入道之基,并有一完整炼功体系,并非只是一套拳术而已。张祖意合太极拳即有十大练法(精、神、意、气、力,筋、骨、皮、毛、肌),五大法门(卧、坐、站、行、用)。此数篇可与《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中所言“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入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 印证互参。也可证太极行功是张三丰所传。赵堡太极拳有蒋发所传《太极拳诀》一文,为太极行功之要诀,来源可能是《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和《太极行功说》。现列表将《太极拳诀》与《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太极行功说》相应文字作一简要比较:

太极拳诀 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 太极行功说
师传曰:太极行功法,在调阴阳。合神气止,心于脐下,乃曰:凝神。敛神入气穴,使阴阳交感,浑然一气。

夫太极拳者,静而始动,动而至静,动静相因,连而不断。神形互依,意气相聚。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

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虚实分明,用意不用力。乃拳功之要,学者不二法门也。




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动静循环,相连不断,则二仪即交,而太极之象成。内敛其神,外聚其气,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气亦到。
其虚灵、含拨、松腰、定虚实、沉坠、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此太极拳之十要。学者之不二法门也。 太极行功,功在调和阴阳,交合神气。
则神敛气聚,其息自调。
使阴阳交感,浑然成为太极之象。

由上可见,蒋发所得太极行功之要诀,传自张三丰一脉。
数篇拳论歌诀全文如下:
•太极行功说

太极行功,功在调和阴阳,交合神气。打坐即为第一步下手功夫。行功之先,犹应治脏,使内脏清虚,不着渣滓。则神敛气聚,其息自调。进而吐纳,使阴阳交感,浑然成为太极之象。然后再行运各处功夫。冥心兀坐,息思虑,绝情欲,保守真元,此心功也。盘膝曲股,足跟紧抵命门,以固精气,此身功也。两手紧掩耳门,叠指背弹耳根骨,以被动风池邪气,此首功也。两手擦面,待其热,更用唾沫偏摩之,以治外侵,此面功也。两手按耳轮,一上一下摩擦之,以清其火,此耳功也。紧合其睫,睛珠内转,左右互行,以明神室,此目功也。大张其口,以舌搅口,以手鸣天鼓,以治其热,此口功也。舌抵上颚,津液自生,鼓漱咽之,以润其内,此舌功也。叩齿三十六,闭紧齿关,可集元神,此齿功也。两手大指,擦热揩鼻,左右三十六,以镇其中,此鼻功也。既得此行功奥窍,还须正心诚意,冥心绝欲,从头做去,始能逐步升登,证悟大道,长生不老之基,即胎于此。若才得太极拳法,不知行功之奥妙,挈置不顾,此无异炼丹不采药,采药不炼丹,莫道不能登长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决不能成就。必须功拳并练。盖功属柔而拳属刚,拳属动而功属静,刚柔互济,动静相因,始成为太极之象。相辅而行,方足致用,此练太极拳者,所以必先知行功之妙用。行功者,所以必先明太极之妙道也。

•太极行功歌

两气未分时,浑然一无极。
阴阳位即定,始有太极出。
人身要虚灵,行功主呼吸。
呵嘘呼呬吹,加嘻成六数。
六字意如何,治脏不二诀。
治肝宜用嘘,嘘时睁其目。
治肺宜用呬 ,呬时手双托。
心呵顶上叉,肾吹抱膝骨。
脾病一再呼,呼时把口嘬。
仰卧时时嘻,三焦热退郁。
持此行内功,阴阳调胎息。
大道在正心,诚意长自乐。
即此是长生,胸有不死药。

•行功十要

面要常擦,目要常揩,耳要常弹,齿要常叩,背要常暖,胸要常护,腹要常摩,足要常搓,津要常咽,腰要常揉。

•行功十忌

忌早起科头,忌阴室纳凉,忌湿地久坐,忌冷着汗衣,忌热着晒衣,忌汗出扇风,忌灯烛照睡,忌子时房事,忌凉水着肌,忌热火灼肤。

•行功十八伤

久视伤精,久听伤神,久卧伤气,久坐伤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暴怒伤肝,思虑伤脾,极忧伤心,过悲伤肺,至饱伤胃,多恐伤肾,多笑伤腰,多言伤液,多睡伤津,多汗伤阳,多泪伤血,多交伤髓。(先天太极拳所传为“多生伤腰”,从他本改为“多笑伤腰”。)

六、《十三势行功心解》是对《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歌》的解说,为张三丰所著
《先天太极拳•太极拳经》有《十三势行功歌诀(包括打手歌)》、《十三势行功心解》两篇,《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一篇。从标题与内容即可看出行功心解是对《十三势行功歌诀》的解说。《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中也收录有《太极拳歌》,即是各流派所传之《十三势歌、打手歌》,还附有《十三势行功心解》一篇。《十三势行功心解》是否为张三丰所著?尚需明确证据。《先天太极拳•太极拳经》中,王宗岳在写了《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打手歌注释》之后说:“以上先师遗著,已将太极拳精微奥妙之处,阐发无遗,因欲求显浅,以便后之有专斯道者,故略加注释,以为入门之助云尔。”可见《十三势行功心解》为张三丰所著,王宗岳为求显浅,略加注释。从十三势行功心解的文意、行文习惯与太极拳论基本一致,也可旁证《十三势行功心解》为张三丰所著。《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录有张三丰所传之十三式行功心法、十三势歌、打手歌。此也是《十三势行功心解》为张三丰所著之明证。
《十三势行功心解》从其语气可看出不是对自己著作的解释,而是对前辈先贤著作的注解。《十三势歌、打手歌》可能为张三丰之前的前辈先贤所作。
《先天太极拳•太极拳经》之《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为王宗岳对《十三势行功心解》的注解,并无疑义。第二篇《十三势行功心解》有部分内容是太极拳论误抄至此(见上文)。《十三势行功心解》各流派所传略有不同。杨式太极拳所传与《先天太极拳•太极拳经》第一篇《十三势行功心解》相同,武式太极拳所传则与《先天太极拳•太极拳经》两篇《十三势行功心解》基本相同。郝月如所藏《拳谱》(为李亦畲1881年写赠其门生郝月如的太极拳谱,封面题作《王宗岳太极拳论》)其拳论前都有“解曰”二字,此应是“十三势行功心解曰”之意。唐豪以郝月如所藏《拳谱》中“打手要言(将《太极拳解》、《十三势说略》、《太极拳论要解》、《太极拳解》四篇合为一篇)”篇末有“禹襄武式并识”六个字,就断定此四篇皆为武禹襄所著,甚为武断,该手抄本封面已有“王宗岳太极拳论”之标题,唐豪却视而不见。且武式太极拳其他拳谱手抄本都指明或暗示是王宗岳拳谱的一部分,可证唐豪之论错误。
第二篇《十三势行功心解》是解释那一句心解对应那一句十三势行功歌诀。第二篇是王宗岳对第一篇心解的解释,还是张三丰其他弟子的解释,或是张三丰对弟子的说明,没有其他佐证,存疑不论。
王宗岳《打手歌注释》除了对打手歌注释外,还对“彼不动,已不动;彼微动,已先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进行注释,《先天太极拳•太极拳经》第一篇心解无此句,杨式太极拳谱录有此句,可能漏抄,依杨式太极拳谱补上。整理后的歌诀、心解如下:
•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歌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

•十三势行功心解

以心行气,务使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鹄,神似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连而不断。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刚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净,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又曰:彼不动,已不动;彼微动,已先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十三势行功心解

(注:为区别于上篇,宜更名为《十三势行功心解•释说》。)
以心行气,务使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换虚实须留意也。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所谓气遍身躯不稍滞也。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所谓静中触动,动中犹静也。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所谓因敌变化示神奇也。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所谓势势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间也。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腹内松净气腾然也。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谓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也。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所谓屈伸开合听自由也。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腰为驱使,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

•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

以心行气,务使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心为身之枢纽,意为心之表形,气即心意发动之原料;故机枢一动,全部运行,所以心意之所至,气亦心随之而至,惟意至然后可以行气;意要沉着,其气方能收敛入骨;用功久纯,自可以气运身;但气之所到,不可使有阻滞,悟乎此,由往来变动,无不从心矣。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妙,所谓变动虚实也。

太极拳最重精神,故贯神于顶,气乃下沉于丹田,精神由此焕发,动作从心,自无迟滞之虞矣。与敌相黏,尤贵随机换意,不用拙力,乃得灵通,如是,则虚实变换,无不如意,所以有圆活之妙也。

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此言发劲时,心意手足,均须沉着;因无杂念则意净,无拙力则体松,而精神贯注,无论敌方如何袭击,皆能随意应付。顶头悬则身中正;气下沉则体安舒,故一片稳定,自可支撑八面。八面者,即“四正”“四隅”也。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

四肢百体,虽至细微处,若意有所注,气无不到,有似珠之圆滑,故力无不化。太极之运动,在表面观,似不着力,但劲自内发,最无穷尽,如百炼之钢,无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鹄,神似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

动作变换之形状,如凌空搏兔之鹄,盘旋莫定;凝神蓄势而待发,似伏地捕鼠之猫,相机便至。不动如山岳,喻其稳实不浮也;动若江河,喻其气动不断也。

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张弓如望(十五日)月,此言蓄劲之满;放箭若流星,是谓发劲之速。以柔化人之刚日曲,敌刚既化,我心乘机往攻,劲发而得直矣。沉肩贯气,力由脊发,而及指端;步法则随身转动,变换不定。

收即是放,连而不断。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

收即黏化,放为击敌。故能化人者,方能击人。惟击人之时,其劲似断,但其意能复黏。折叠者,即内外变化之作用也。其往来之折叠,虚实不定,而有变化;步法须要变换,进退方得如意。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太极拳以柔为刚,演习之时,极柔缓者,其劲愈长,其气至刚,故天下之至柔者,能至刚也。呼吸即气之出纳。善养气者,必能直引而归于丹田,然后周于全体,意到气到,四肢灵活,而无神态呆滞之弊,所谓浩气常存,用之则行也。遇敌时,曲蓄其劲以待发,不发则已,一发而莫之能御也。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心为主帅,用以发号施令也;气为旗官,用以传达命令也;四肢之运用,以腰为中军,乃纛之所在,用以监督左右前后而攻敌也。凡练架子及推手,均要开展得法,各部动作,始能接应如意。所谓求紧凑者,即由大圈以归小圈,无圈则是藏于密也,惟功夫精纯者,乃可以言此,即能“收、放”之意而已。

又云: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净,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太极拳以心意为机枢,以身体为机件,故先心意而后身体。腹任自然则松,无杂念则净,其气自能收敛入骨,故神安体静,应变整暇而不慌乱。表里联成一气,所以有动则俱动,静则俱静之功效也。

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与人较技时,因往来角逐之牵动,易犯躔轻气浮之病,故须沉气贴背,敛于脊骨,则力由脊骨趋出,运行于各部,神固体逸,自能示人以镇静。步法取猎行之联络姿势;运动若抽丝之贯串不断。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太极拳专尚精神,不尚气力,彼尚气力者,必为浊气与拙力而已。故善养气者,当以腰为发劲之中枢,气为轮,若轴之贯轮旋转,运输以及全身,而无丝毫之阻滞。

七、《打手歌注释》是王宗岳对《打手歌》的注释,《擎引松放四字》、《走架打手行工要言》是王宗岳推手、技击的秘诀
《先天太极拳•太极拳经》录有《打手歌注释》、《擎引松放四字》、《走架打手行工要言》。《打手歌注释》未见他本有录,从其标题和内容可知《打手歌注释》是王宗岳对《打手歌》的注释,结尾有王宗岳编辑太极拳经的说明:“以上先师遗著,已将太极拳精微奥妙之处,阐发无遗,因欲求显浅,以便后之有专斯道者,故略加注释,以为入门之助云尔。”《擎引松放四字》、《走架打手行工要言》应是王宗岳推手、技击的秘诀。《擎引松放四字》、《走架打手行工要言》武式太极拳、赵堡太极拳也有所传,个别字词有异。如先天太极拳所传:“擎开彼劲借彼力”,武式太极拳所传为:“擎起彼身借彼力”。武式太极拳传人李亦畲在《太极拳小序》言道:“窃意其中,更有精巧,兹仅以所得笔之于后,名曰‘五字诀’,以识不忘所学云。”在《太极拳谱跋》又言:“此谱得于舞阳盐店,兼积诸家讲论,并参鄙见,有者甚属寥寥。”此可看出,李亦畲自己说写了《五字诀》,并没有说写《擎引松放四字》、《走架打手行工要言》,此两篇应也是得自舞阳盐店之谱(其实是得自陈清平处)。赵堡和氏(和兆元一系)所传《走架打手行工要言》抄本中有:“陈清平曰:走架是知已功夫……”之语,应是陈清平所传之意。
拳论歌诀全文如下:

•打手歌注释(按:打手即推手也)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

“掤捋挤按”四字,均按照师传之规矩,丝毫不能违识!练久功深,方能上下相随,一动无有不动,敌不能进攻,彼虽以巨力打来,略为牵动,则我之四两,自可拨彼千斤!当其用力时,方向必不能变,我即随彼之方向而引进,彼自落空矣。然必须粘、连、黏、随,不丢,不顶,乃克臻此也。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打手时,静待敌势,彼不动,我亦不动,彼如微动,必有方向,我意在彼先,随其方向而先动,则彼必跌出矣;故敌用力愈大,受跌亦愈重也。未动时,一种凝神蓄势之姿态,意似松而未松,劲将展而未展,遇机放劲;放时,劲似断而意仍不断也。

以上先师遗著,已将太极拳精微奥妙之处,阐发无遗,因欲求显浅,以便后之有专斯道者,故略加注释,以为入门之助云尔。(此为王宗岳编注拳经的说明)

•擎引松放四字

擎开彼劲借彼力(中有灵字)。引到身前劲始蓄(中有敛字)。
松开我劲勿使屈伸(中有静字)。放时腰脚认端的(中有整字)。

•走架打手行工要言

昔人云:能引进落空,便能四两拨千斤。不能引进落空,便不能四两拨千斤。语甚概括。初学未由领悟,予加数语以解之,俾有志斯技者,得所从入,庶日进有功矣。欲要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欲要舍己从人,先要得机得势。欲要得机得势,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有缺陷。欲要周身无有缺陷,先要神气鼓荡。欲要神气鼓荡,先要提起精神。欲要提起精神,先要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气收敛入骨。欲要神气收敛入骨,先要两股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劲起于脚根,变换在腿,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主宰在腰。上于两膊相击,下于两腿相随,劲由内换。收便是合,放即是开。静则俱静,静是合,合中寓开。动则俱动,动是开,开中寓合。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才能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平日走架是知己功夫。一动势先问自己周身合上数项否。少有不合,即速改换。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打手是知人功夫。动静固是知人,仍是问己。自己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入,接定彼劲,彼自跌出。如自己有不得力处,便是双重未化。要于阴阳开合求之。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

八、二十字诀为拳诀之缩写,传自武当
《乾隆抄本•王宗岳太极拳谱》、《太极正宗•王宗岳太极拳谱》收录有《二十字诀》和“骨节相对……拳打立根”的拳论。杨式太极拳传人杨班候所传《五字经诀》每句第一字就是《二十字诀》。而《五字经诀》是李派太极李瑞东所传《五字要言》之第139-158句。李派太极乃是传自武当甘凤池——甘淡然一脉,尊张三丰为祖,为金蟾一脉,原称金蟾太极拳。武当太乙神剑门传人关亨九老先生家藏有抄本《太极拳辑要》四卷,“几经沧桑,仅剩残篇断简,每每忆之,令人痛心,善本末传,愧对后人,因此按照所得要领,列目追写,以供同道”,关老先生写了《抄本太极拳内操功法》一文,收录在《武当修真密笈》一书。其中也收录有《武录修真二十字诀》,内容为“二十字诀”和以“二十字诀”冠顶之五字经(与班候所传《五字经诀》相同)。可见《五字要言》传自武当,《五字经诀》是其中一部分,著者何人尚待考证。
“骨节相对……拳打立根”的拳论,主要言推手、技击,然多有不解之处,应是多篇拳论的只言片语抄录在一起。究是何人所著,原貌如何,尚缺资料考证。
九、《太极拳经》逻辑严密,结构完整
《太极拳经》有着严密的逻辑结构,其内容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太极拳论》(歌诀及解说)、《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张三丰以太极阴阳之理对歌诀进行解说,后再从丹道之理阐述太极拳。第二部分是太极行功。因需“功拳并练……相辅而行,方足致用”,所以论拳之后就介绍太极行功功法。第三部分是《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歌》、张三丰对《十三势行功歌诀》的心解,以及王宗岳对张三丰《十三势行功歌诀》的注解、王宗岳对《打手歌》的注解和发挥。整篇拳经结构严密,逻辑性强。然与《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太极拳道论》等其他秘籍比较,内功、站桩、丹道等内容甚少,也没有拳势图解,是王宗岳没有将其编入拳经,或是拳经这部分内容失传,有待以后考古发现新资料再论。我自己猜测《太极拳经》可能有下篇,内容有丹道修持和其他内容。山中子提供之王宗岳《太极拳秘典》,其中有《太极拳姿势详述》,是否就是《太极拳经》所缺之拳势图解,尚有待考证。
十、结论:《太极拳经》为张三丰所著,王宗岳编注
当年,张三丰祖师圆融三教,得佛学之广大、道学之精微、儒学之至极,创天龙神剑、龙行大草诸多绝学,将武当派发扬光大,传下神功无数,被后人尊称为武当派祖师。张三丰祖师集太极拳之大成,纳拳于道,开创太极丹功体系,使太极拳成为“入道之基”,普通体质之人也可通过习拳打好基础,再入丹道之修持。张三丰祖师以太极拳导后天循经,有基础之后才入先天循经游桩之修习。此因普通人体质、心性不易直接进入先天循经,没基础容易发生经脉紊乱,张三丰为此开了一个方便之门,使入道成为坦途。即使不能以拳入道,也可令“天下豪杰延年益寿”。张三丰写了不少太极拳的论著,后其弟子(亲传或隔代弟子)对论著和功法进行整理记录,编成秘籍传世。张三丰第二代弟子云游道人刘古泉收王宗岳为徒,传太极拳法和张三丰祖师拳论。王宗岳对张三丰拳论歌诀进行整理,并对祖师拳论“略加注释”,编成秘籍《太极拳经》传世。王宗岳后传蒋发等人。随着太极拳的传播,《太极拳经》在道门和社会也广为流传,成为各太极拳流派共同尊奉的经典。但由于流传日久,渐失拳经原貌,各流派所得只为拳经的一部分,抄写格式不一,完整程度不同。
经数年研究,反复分析比较,详细考证,略有所得,整理成文,力求恢复《太极拳经》原貌,厘清拳经传承之源,虽非尽善,也是“正本清源”之意。
本文篇幅较长,引用不少拳论歌诀原文,但能使读者一目了然,便于分析比较,免受某些“考证家”之误导,人云亦云,以讹传讹。



二〇〇九年七月二十四日
《太极拳经》校辑(中)
《武当》2011年第10期

•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

太极之先,本为无极鸿蒙一气,混然不分,故无极为太极之母,即万物先天之机也。二仪分,天地判,始成太极。二气为阴阳,阴静阳动,阴息阳生。天地分清浊,清浮浊沉,清高浊卑。阴阳相交,清浊相媾,氤氲化生,始育成物。人之生世,本有一无极,先天之机是也。迨入后天,即成太极,故万物莫不有无极,亦莫不有太极也。人之作用,有动必静,静极必动,动静相因,而阴阳分,浑然一太极也。人之生机,全恃神气。气清上浮,无异上天。神凝内敛,无异下地。神气相交,亦宛然一太极也。故传我太极拳法,即须先明太极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也。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动静循环,相连不断,则二仪即交,而太极之象成。内敛其神,外聚其气,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气亦到。意者,神之使也。神气即媾,而太极之位定。其象即成,其位即定。氤氲化生,而演为七十二之数。太极拳总势十有三。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步退步右顾左盼中定。按八卦五行之生克也。其虚灵、含拨、松腰、定虚实、沉坠、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此太极拳之十要。学者之不二法门也。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入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故习此拳,亦须如此。若心不能安,性即扰之。气不外聚,神必乱之。心性不相接,神气不相交,则全身之四体百脉,莫不尽死。虽依势作用,法无效也。欲求安心定性,敛神聚气,则打坐之举不可缺,而行功之法不可废矣。学者须于动静之中寻太极之益,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然后混七二之数,浑然成无极。心性神气,相随作用,则心安性定。神敛气聚,一身中之太极成,阴阳交,动静合,全身之四体百脉,周流通畅,不黏不滞,斯可以传吾法矣。

•太极行功说

太极行功,功在调和阴阳,交合神气。打坐即为第一步下手功夫。行功之先,犹应治脏,使内脏清虚,不着渣滓。则神敛气聚,其息自调。进而吐纳,使阴阳交感,浑然成为太极之象。然后再行运各处功夫。冥心兀坐,息思虑,绝情欲,保守真元,此心功也。盘膝曲股,足跟紧抵命门,以固精气,此身功也。两手紧掩耳门,叠指背弹耳根骨,以被动风池邪气,此首功也。两手擦面,待其热,更用唾沫偏摩之,以治外侵,此面功也。两手按耳轮,一上一下摩擦之,以清其火,此耳功也。紧合其睫,睛珠内转,左右互行,以明神室,此目功也。大张其口,以舌搅口,以手鸣天鼓,以治其热,此口功也。舌抵上颚,津液自生,鼓漱咽之,以润其内,此舌功也。叩齿三十六,闭紧齿关,可集元神,此齿功也。两手大指,擦热揩鼻,左右三十六,以镇其中,此鼻功也。既得此行功奥窍,还须正心诚意,冥心绝欲,从头做去,始能逐步升登,证悟大道,长生不老之基,即胎于此。若才得太极拳法,不知行功之奥妙,挈置不顾,此无异炼丹不采药,采药不炼丹,莫道不能登长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决不能成就。必须功拳并练。盖功属柔而拳属刚,拳属动而功属静,刚柔互济,动静相因,始成为太极之象。相辅而行,方足致用,此练太极拳者,所以必先知行功之妙用。行功者,所以必先明太极之妙道也。

•太极行功歌

两气未分时,浑然一无极。
阴阳位即定,始有太极出。
人身要虚灵,行功主呼吸。
呵嘘呼呬吹,加嘻成六数。
六字意如何,治脏不二诀。
治肝宜用嘘,嘘时睁其目。
治肺宜用呬 ,呬时手双托。
心呵顶上叉,肾吹抱膝骨。
脾病一再呼,呼时把口嘬。
仰卧时时嘻,三焦热退郁。
持此行内功,阴阳调胎息。
大道在正心,诚意长自乐。
即此是长生,胸有不死药。

•行功十要

面要常擦,目要常揩,耳要常弹,齿要常叩,背要常暖,胸要常护,腹要常摩,足要常搓,津要常咽,腰要常揉。

•行功十忌

忌早起科头,忌阴室纳凉,忌湿地久坐,忌冷着汗衣,忌热着晒衣,忌汗出扇风,忌灯烛照睡,忌子时房事,忌凉水着肌,忌热火灼肤。

•行功十八伤

久视伤精,久听伤神,久卧伤气,久坐伤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暴怒伤肝,思虑伤脾,极忧伤心,过悲伤肺,至饱伤胃,多恐伤肾,多笑伤腰,多言伤液,多睡伤津,多汗伤阳,多泪伤血,多交伤髓。

•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歌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

•十三势行功心解

以心行气,务使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鹄,神似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连而不断。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刚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净,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又曰:彼不动,已不动;彼微动,已先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待续)
9月5日,《武当》杂志社刘洪耀主编给我打来电话,表示因编幅较长,《太极拳经考》将于近期连载,所投其他稿件不错,将尽量安排刊发。再次邀请笔者向《武当》投稿。我与刘主编就弘扬武当文化也作了一些交流。
《〈太极拳经〉校辑》(下)将在《武当》2011年第10期发表。
《〈太极拳经〉校辑》是拙作《太极拳经考》的一部分。原以为此次《武当》杂志社会将《太极拳经考》刊发,想不到《武当》杂志社先将《太极拳经考》考证后编定的《太极拳经》单独拿出来先刊发。
可能是《太极拳经考》一文编幅过长的原故吧!《太极拳经考》只能迟些和读者见面了。
《太极拳经》校辑(上)
张三丰著 王宗岳编注 林俊岸校辑

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河(“大河”在《先天太极拳•太极拳经》为“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一着一势,均不外乎阴阳,故又名太极拳。


太极拳歌诀释义


顺项贯顶两膀松,束烈下气把裆撑。
胃音开劲两捶争,五趾抓地上弯弓。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提顶吊裆,心中力量。两膀松,然后空。开合按势怀中抱,七星势视如车轮,柔而不刚。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而己意先动。由脚而腿,由腿而身,如练一气。如转鹘之鸟,如猫擒鼠。发劲如弓发矢,正其四体,步履要轻随,步步要滑齐。


举动轻灵神内敛,莫教断续一气研。
左右宜有虚实处,意上寓下后天还。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该句先天太极拳所传拳谱《张三丰太极拳论》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力。”在《太极拳经》又将该段拳论误抄至《十三势行功心解》,在心解该句为:“每一动,惟手先着力,随即松开,犹须贯串一气,不外起承转合,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毋使有凹凸处,毋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穿,勿令丝毫间断耳。


掤捋挤按四方正,采挒肘靠斜角成。
乾坤震兑乃八卦,进退顾盼定五行。

长拳者,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




极柔即刚极虚灵,运若抽丝处处明。
开展紧凑乃缜密,待机而动如猫行。

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后在身,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谓一气呵成,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也。须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动犹静,视静犹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以己粘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后不先。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粘依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往复须分阴阳,进退须有转合。机由己发,力从人借。发劲须上下相随,乃一往无敌;立身须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撑。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鹊,神似捕鼠之猫,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收即是放,连而不断。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能粘依,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渐至物来顺应,是亦知止能得矣。


拿住丹田练内劲,哼哈二气妙无穷。
动分静合屈伸就,缓应急随理贯通。

拿住丹田之气,练住元形,能打哼哈二气。气贴背后,敛入脊骨。静动全身,意在蓄神,不在聚气。在气则滞。内三合,外三合。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人背我顺谓之粘,动急则急应谓之连,动缓则缓随谓之随(“谓之连”、“ 谓之随”据《宋谱》所加)。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忽隐忽现进则长,一羽不加至道藏。
手慢手快皆非似,四两拨千运化良。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右必轻,右重则左必轻(据《宋谱》改)。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力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所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杨式、赵堡等各式太极拳谱,有“原注云:此系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之语。此为三丰祖师向社会广传太极拳之初衷。)
此论句句切要,并无一字陪衬。非有夙慧之人,未能悟也。先师不肯妄传,非独择人,亦恐枉费工夫耳。(待续)
[img]
已收到样刊,根据样刊,改了几个字。
受文熙兄鼓励,我在09年6月至10年7月,1年时间作文10篇,投稿《武当》,现已发表3篇,其他文章将由《武当》杂志社安排陆续发表。
《武当》杂志社刘洪耀主编以及杂志社全体员工为文章的编辑发表做了大量工作,刘主编还多次打电话和发电子邮件表示支持。
在此,对各位前辈、师兄弟、武友以及《武当》杂志社的支持表示感谢!
此文作于2010年6月,是在之前所写9篇文章的基础上的研究成果。发表于《武当》2011年第7期。其他部分文章已有刊发计划,尚未发表。未收到2011年第7期样刊,先将初稿奉上,待收到样刊后再校正。

请各位先贤、师兄弟、武友指正!
真理不辨不明,只有大家理性思考,小心求证,才能追寻到事情真相。
宋谱略考
林俊岸

《宋谱》,全称为《宋远桥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或《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为太极拳史、拳理重要资料。自民国年间公开之后,被多数太极拳流派奉为经典,将其所载拳论作为练拳之指导。但某些所谓专家出于某种目的,对《宋谱》歪曲否定,认定为伪作,致使宝珠蒙尘。本文从《宋谱》的来源和手抄本内容进行简要论证,以明其真。
一、唐豪等人对《宋谱》的歪曲否定
徐震曰:“观许禹生书中,有宋书铭自云宋远桥后,又为袁世凯幕客,则其人必略识文墨,故附会古籍,造作师承,伪撰歌谱以自神其术也。……然则宋书铭之太极,仍为杨氏之传,特讳其所自来,而作伪以欺人耳。”(徐震《太极拳谱辨伪》51页)。唐豪又批判说:“宋书铭的‘造作师承,伪撰歌谱’必然在光宣之间学得杨澄甫大架以后。……宋书铭采用杨氏大架太极拳编的太极功,成为一种一势一势单练使人易学的类型,这是不可否定的。”(唐豪《太极少林考》,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之《唐豪文丛》有录)顾留馨批判说:“考宋书铭所练太极拳,实以杨式为基础,改成三十七个单练的势,任意错综连贯,确为‘颇有所发明’,托名传自唐许宣平,传之宋远桥,以自神其术。所传抄拳谱,绝不类唐人文辞,开合鼓荡,乃武禹襄、李亦畲拳论中语,疑为宋书铭自著,托始于唐人。”(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近年也有人指责该谱为伪造,并从其字词之用法进行考证。然笔者认为,徐震、唐豪、顾留馨等人对宋书铭毫无了解,且并非宗门弟子,不知三世七、小九天、后天法等拳法实有流传,又没有详细调查、论证,在毫无根据的情况下,妄下断语,随意否定,实属武断。至于从字词的用法进行考证,实属缘木求鱼,徒费精力而已。
宋书铭如果能伪造古谱,能偷学一下杨氏太极便能让许禹生、吴鉴泉等人服其技而以师事之,那可称之为一代宗师了。“(宋书铭)抱道自娱,积稿盈屋。许公禹生数敦其出,皆不起。继以重金求其稿,亦不许,仅承其口传心授一鳞半爪耳。”(王新午《太极拳阐宗》)从王新午的话中可见宋书铭高超的拳技,著作之丰,孤傲避世的性格,宋书铭如想出名,将其著作出版几本,就举世闻名了,何必去伪造古籍呢。
二、两种不同来源之《宋谱》
《宋谱》有两种不同来源之版本,一是吴图南老先生所得之抄本,标题为《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二是宋远铭家传之抄本,标题为《宋远桥太极功源流支派论》。
吴图南先生对得《宋谱》之经过有详细介绍:“在谈太极拳源流这个问题之前,我先谈关于《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这本书记载的事。那是在清朝光绪末年或宣统初年时(1908—1909),我的一位朋友跟我说:你不是练太极拳吗,我家里有本书说的是太极拳的事。我请他借给我抄抄。他说:不用抄,我没有用处,就送给你吧。过了几天他给我送来了,就是那本《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这本书看样子年代久远,纸不但黄了而且纸质也脆了。他说:你别弄碎了,最好把它糊上一层纸做衬就结实啦。我慢慢翻看,其中字迹还清楚。我抄了一本,把这本书当文献存起来了。”(吴图南讲授,马有清编《太极拳之研究》)其后,在民国初年,吴图南先生曾抄送给许禹生、吴鉴泉、杨少候、刘彩臣、刘恩绶、纪子修每人一本。因而,民国时出版之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姜容樵《太极拳讲义》、王新午《太极拳阐宗》、李先五《太极拳》(李先五为刘彩臣之弟子)等书中有关三十七式太极拳、先天拳、小九天、后天法等早期太极拳的论述及有关拳论都是出自吴图南所得之《宋谱》。后来,《宋谱》中有关早期太极拳的记载及拳论被各太极拳流派所认同、引用。
吴图南又介绍说:“袁世凯有一位机要秘书叫宋书铭,这位老先生到了北京,自称是宋远桥的后人。我们拿着书去拜访他,见到他之后,他说他家里也有这本东西,是他先人宋远桥写的。经过两边对照,就是开首题目有点不同。我们是:《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下面就提到正文。他的是:《宋远桥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下面正文的内容完全相符。说明这本书确乎是宋远桥在明朝时候和张三丰学太极拳时所记载的东西,是不错的。”(吴图南讲授,马有清编《太极拳之研究》)宋书铭先生藏有家传之《宋谱》,为大多太极拳前辈所知。王新午云:“宋(宋书铭)所传拳谱,名《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为宋远桥所手记者。其论太极拳种类原理,备极精详,并可信证太极十三式确为张三丰所传,为太极拳之一种。”(王新午《太极拳阐宗》)王新午为许禹生之弟子,其所得之《宋谱》应得自许禹生。但王新午抄自其师许禹生的《宋谱》全名为《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并非宋书铭家传之《宋远桥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此也可旁证许禹生诸人所得自《宋谱》确是抄自吴图南之手抄本《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而不是抄自宋书铭家传本《宋远桥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但宋书铭有家传之《宋远桥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为大家所共知。
三、吴图南所得之《宋谱》手抄本为清初抄本
《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手抄本本身既是物证,又是书证。从手抄本的纸张、墨迹可鉴定其时代,此为考古学常识。手抄本本身是清初之古物,是为物证,其内容才是书证。吴图南本身是考古学家,曾和齐白石、徐悲鸿等人一起任教于北平艺专,后又在故宫博物院和北京文物考古工作队中任职,曾著《中国陶瓷学》一书。古谱《宋谱》手抄本,经多方鉴定,至少为清初之抄本。对此,吴图南先生在1983年11月15日,曾对所藏的古籍《宋谱》写了一张本末说明:“文革时期斯书尚存,但已不能下指,於是由中国书店老技师刘君精心为之修复,还其本源,经鉴定该书为清初抄本,于是数百年前之旧物又能可以翻阅矣,快何如之!”(马有清《太极拳之研究——吴图南太极功》第63-64页有该说明及吴图南的亲笔影印件,李琏《杨少侯太极拳用架真诠》第3页也引用该本末说明的记述,本文只节录其中一小段)吴图南临终前将古谱传给弟子马有清,马有清在所著之《太极拳之研究—吴图南太极功》,公开了古籍《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手抄本影印件。
四、《宋谱》所载内容基本属实,可与其他证据相证
古谱记述了三十七式、小九天、十三式、后天法等太极拳流派之源流与拳论,非常珍贵。我在数年之前就想写一篇关于《宋谱》的文章,但因其涉及内容太多,一直不敢下笔。数年来,通过对后天法及《太极拳论》等太极拳流派及拳论的考证、研究,基本理清了有关太极拳源流的脉络,并写了一系列文章,陆续发表在《武当》杂志上。现在我之前研究的基础上,对《宋谱》所载之太极拳流派及拳论试作论证,从书证的角度进行证明,以明真相。(读者可参阅笔者《〈太极拳经〉之研究》、《早期太极拳之后天法》等文)
(一)三十七式太极拳
《宋谱》记载:“自予而上溯,始得太极之功者。授业于唐于欢子、许宣平也,至予十四代也,有断者亦有续耳。许先师系江南徽州府,歙县人。隐城阳山,结庐南阳辟谷。身长七尺六,髯长至脐,发长至足,行及奔马。每负薪卖于市中,独吟曰:‘负薪朝出卖,沽酒日夕归;借问家何处,穿云入翠微。’李白访之不遇,题诗望仙桥而回。所传太极功拳名三十七,因三十七势而名之,又名长拳者。所云滔滔不绝无间也,总名太极拳。”《宋谱》还记录了三十七式名目及三十七心会论、三十七周身大用论、十六关要论、功用歌等4篇拳论。拳论都为经典之作,非常精妙,对指导太极拳修练大有意义。谱中所言许宣平传太极拳之事,手抄本《太极法说》也有记载。《太极法说•张三丰承留》有“神化性命功,七二及文武。授之至予来,字著宣平许”的论述,“宣平许”即许宣平也。可见,张三丰祖师也继承了许宣平之太极拳功。除宋书铭有家传三十七式太极拳外,杨式府内派也秘传有三十七式太极拳的套路,其所传之十套拳即有该拳,其拳式名称与《宋谱》的记载基本一致。
唐于欢子,尚未发现其他资料有载。古时之书,留存至今者万不及一,何况于欢子乃修道之士,自隐无名,非史书所载,文人儒士也不会为其立传,现能存其名已属不易。
(二)先天拳
《宋谱》记载:“俞家江南宁国府泾县人,太极功名曰‘先天拳’,亦曰‘长拳’,得唐李道子所传……方知先天拳亦如予之三十七式,太极之别名也……俞家代代相承之功,每岁往拜李道子庐,至宋时尚在也,越代不知李道子所往也。”《宋谱》还记载了宋远桥与俞莲舟于武当山遇夫子李,夫子李授俞莲舟先天拳之全体大用并秘授歌,自此俞莲舟功夫大进。宋远桥认为此夫子李(不食火食,第啖麦麸,故人称曰麸子李。谱中尊师之故称夫子李)即为唐李道子,此可能是宋远桥自己误认。清汪锡龄所编之《张三丰全集•道派》有麸子李的记载,可能宋远桥、俞莲舟所遇之夫子李即三丰祖师之弟子麸子李。且夫子李可能为李道子之后人,熟知俞莲舟之先祖,故宋远桥、俞莲舟误认为是唐之李道子。如此,则麸子李之先天拳及秘授歌可能为三丰祖师所传。然俞莲舟未遇麸子李之前,已有家传先天拳,且明确是唐李道子所传。张三丰祖师可能也得李道子之先天拳。
观秘授歌,境界高妙,已涉丹道修炼,非一般练拳者所能达到。先天者,天地之先。以后天有形之拳术直入先天,实为不易,对练拳者的要求极高,也不是一般练拳者所能做到。故先天拳流传不广,不易入门。张三丰将先天拳等早期太极拳纳入丹道修持,创立太极丹道,以使资质一般之门人易于入道,先天拳之精髓自然也纳入太极丹道之中,在太极拳修炼达到一定境界之后,方可修习之太乙游桩(内华外显,势必翻腾),其功理与秘授歌是相通的。华玄子传授之先天太极拳,在功理中云:“先天太极拳来自先天无极大道……即不用任何识神巧智,不用意念导引动作,不用后天任何拙力、横力,无意守之部位,无论所练是否固定套路,全身都要放松,极慢极轻,无思无虑而行,手脚身体之所至,纯属自然,毫无勉强做作,故曰先天太极拳,又称无极拳。”(华玄子传授、任赵恩整理、武启明绘图《先天太极拳》,载《武当》2003年第8期)从其功理所载,确合先天之理。华玄子所得先天太极拳虽不一定就是李道子所传先天拳,但从其功理分析,应与李道子所传先天拳同源。
(三)太极十三式
《宋谱》记载:“此歌予七人皆知其句,后予七人同住五当山(武当山)拜夫子李先师不见。道经玉虚宫,在太和山元高之地见玉虚子张三丰也,此张松溪、张翠山师也。身长七尺有余,美髯如戟,寒暑惟一箬笠,日能行千里。远自洪武初年至太和山修练,予七人共拜之,耳提面命月余后归。自此不绝其往拜,玉虚子所传惟张松溪、张翠山拳名十三式,亦太极拳之别名也,又名长拳。”《宋谱》还记载了十三式的名目、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学者不可不详辨焉,一举动……勿令丝毫间断耳,二段拳论)、十三式行功心法、十三势歌(十三总式莫轻视……,长拳者如长江大海……,二段拳论)、打手歌。张三丰祖师当年得佛之广大、得道之精微、得儒之至极,继承整理先天拳、小九天等早期太极拳,纳拳于丹道,将太极拳作为入道之基,创太极丹道,以使资质一般之门人易于入道,故被后人尊称为太极拳祖师。武当脉传先天六脉太极拳传人李兆生先生曰:“从史学参真而言,太极拳尊张三丰为开祖,是指三丰祖师将唐代传之先天太极拳纳合于丹道,融武学丹道于一物,故使太极与丹道全参之共性,归于参同周易。丹道以静潜动,太极为拳以动循‘易’之律,而经化乾阳。因而武功参同修真,再造血肉神魂,使太极拳有了一个超越空前的崭新生命,使太极拳开一代先河,做为内家血统而传宗后世。”(李兆生《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民族文化的萌芽》)武当宗传金蟾太极拳(李派太极拳)、犹龙派太极拳都尊张三丰为祖师。武当张祖意合太极拳相传为张三丰祖师所创,历代都有清晰的传承。泛传社会的赵堡、杨式、吴式、武式、孙式等各流派太极拳也都尊张三丰为祖师。在众多太极拳经典中,张三丰创太极拳(集太极拳之大成)的记载比比皆是,王宗岳将三丰祖师太极拳论著编成《太极拳经》,有三丰祖师向社会广传太极拳之初衷:“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杨式、赵堡等各式太极拳谱,有“原注云:此系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之语。)山东泰安山中子提供之古本:王宗岳《太极拳秘典》有《张三丰祖师创太极拳之解义》专论。《太极法说》收录有《张三丰承留》,言祖师曾得许宣平之太极功。另一太极拳典籍《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收录了多篇张三丰祖师的太极拳论著及炼丹秘诀。《太极拳道论》收录有三丰祖师的太极拳论著及桩功。正如孙禄堂所言:“太极拳发明于张三丰祖师,尽人知之。”(见孙禄堂《详论形意八卦太极之原理》)
《宋谱》所录十三式的名目与《张三丰太极练丹秘诀》所录基本相同。《宋谱》所录太极拳论,原为张三丰所著《太极拳论》的一部分,并非全文,后被王宗岳编入《太极拳经》。先贤对此早有所觉,吴图南先生曾说:“这一段文章(指‘一举一动……勿令丝毫间断耳’),我看不像是一篇全论,很像是文章中的一段,一定还有前头和后头。可是参阅了很多张三丰先生的著作,也没有把遗失的地方补正过来,所以有待于后世”。(吴图南《太极拳历代名家之造诣》,李琏《太极拳练架真诠》收录有该文)其实,《宋谱》所录太极拳论、十三式行功心法、十三势歌、打手歌后都被王宗岳编入《太极拳经》。笔者经数年研究,详加考证,终复《太极拳经》原貌,请参阅笔者作所之《〈太极拳经〉之研究》、《太极拳经考》。
(四)小九天
《宋谱》记载:“程灵洗,字元滁,江南徽州府休宁人。授业韩拱月太极之功大用矣。候景之乱,惟歙州保全,皆灵洗力也。梁元帝授以本郡太守,卒谥忠壮。至程珌为绍兴中进士,授昌化主簿,累官至史部尚书、拜翰林学士。立朝刚正,风裁凛然,进封新安郡侯,以端明殿学士致仕,卒。珌居家,常平粜以济人,凡有利于众者必尽心焉,所著有洛水集(为《洺水集》之误),珌将太极功拳名立一名为小九天。虽珌之遗名小九天。书韩传者,不敢忘先师之所传也。”《宋谱》还记载有小九天法式、观经悟会法(篇名为后人所加)、用功五志、四性归元歌。程珌(1164—1242)字怀古,休宁(今属安徽)人,先世居洺水,因自号洺水遗民,《宋史》有传。著有《洺水集》、《洺水词》,《宋史》有传。《洺水集》本有六十卷,已佚,明嘉靖三十五年程元昞搜刻为二十六卷。宋刻本《洺水集》有“论小九天法”一章,言小九天之拳理,明刻本已无此章。吴图南先生介绍说:“明朝也有一个刻本,还叫《洺水集》,但是其中好些东西遗失了,恰巧小九天法也丢了。我有一部宋刻本的《洺水集》,十年动乱中被抄走,直到现在还没找回来。”(吴图南《太极拳历代名家之造诣》)杨式太极府内拳秘传之十套拳即有小九天,拳式名称与《宋谱》所载相同,应是同一脉系。
(五)后天法
《宋谱》记载:“胡镜子在扬州自称之名,不知姓氏,此是宋仲殊之师也。仲殊安州人,尝游姑苏台,柱上倒书一绝云:‘天长地久任悠悠,你既无心我亦休。浪迹天涯人不管,春风吹笛酒家楼。’仲殊所传殷利亨太极拳名曰‘后天法’,亦是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也。然而势法名目不同,其功用则一也,如一家人分居,各有所为也。然而根本非两事也。”《宋谱》并记有后天法名目,杨式太极府内派其秘传之十套拳即有“后天法”,拳式与《宋谱》所载相同。除泛传之世有后天法十五式外,尚有宗传三十六天罡肘,有追魂夺命与丹脉真传之密,由道门秘传,武当太乙铁松派一脉尚继承玉镜祖师之三十六天罡肘。
《宋谱》记载了宋远桥记述的缘由,是宋远桥“恐其久而差矣,故笔之书,以授后人玩索而有得矣”,于是将其所知的太极拳流派记录下来,“其余太极功再有别名别目者,吾不知之矣”。可见宋远桥记录时实事求是的态度,也可知当时社会上太极拳流派可能还不止这么多,张三丰在《太极拳论》云:“斯技旁门甚多”。《宋谱》还收录了十不传、四忌、三小忌,此与道教戒律及养生禁忌类似。
《宋谱》也有后人改动的痕迹,《宋谱》原是宋远桥自己记述,但在谱中有“予上祖宋远桥”之句,此应是宋远桥后人在抄录时所加,可能在流传抄录时也有个别字句被人改动,已非原文。但其主要内容应是宋远桥所记,大体属实。
综上所述,从《宋谱》的来源、手抄本年代及内容综合分析,可证《宋谱》之真实性确凿无疑,并非某些人诬说的是伪造之书。《宋谱》是一部珍贵的太极拳经典论著,对研究太极拳的源流及功理有重要的意义;所载拳论,在现实中被各家太极拳流派作为修习理论,在各种太极拳论著中争相引用。


书印得很精美。能阅此书,也是多生累劫所积功德所致。
[img]
任逍遥 wrote:拙作是《武当》2006年第8期封面文章。
拙作是《武当》2006年封面文章。
文熙兄过奖了。
2006年我发表了2篇文章:《试论减少警察不必要伤亡的措施》(发表于《南粤警坛》)、《〈太极拳经〉之研究》(发表于《武当》)。当时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每年在正式刊物发表文章2篇。后来,虽有一些想法、一些心得,但一直没有整理成文。去年在文熙兄的鼓励下,用一年的业余时间,写了太极拳系列文章10篇,补上欠帐。现已在《武当》投稿9篇,刘主编也很重视,给我回了2个邮件,并亲自给我打电话,表示将拙作陆续刊发。可能《武当》稿件安排的问题,现只刊登了2篇篇幅较短的,我费力最多的几篇文章尚未刊登。第10篇文章是对之前系列文章的总结,我希望能将其写成经典之文,写好后几个月,又作了个别修改。文熙兄可否将电子邮箱从论坛短信发给我。我想请文熙兄帮我对第10篇文章提一些修改意见,以求完善。也请中心的老师帮助修改,多提意见,使该文能成为经典之文。
任逍遥 wrote:承武当杂志社刘洪耀主编的支持,将该文作为封面文章重点刊发。
承武当杂志社刘洪耀主编的支持,将该文作为封面文章重点刊发。
我觉得思羽之“羽”字,也可作“”羽士”解,凡人通过修真,脱茧化蝶,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成为一种更高的生命形式,是为“羽化”。通过羽化飞真而达真如之境之人,就称为“羽士”,是真正的人,也称“真人”。羽士应是超凡脱俗,体悟自然,与道合真,而具有大智慧、大神通的高层次的生命形式。
可参考《西游记全书气功破译》(团结出版社出版)一书,书中有清代两位学者从丹道的角度对《西游记》的解说。
感谢文熙兄的鼓励和支持。

此文作于2009年12月,发表于《武当》2010年第7期。



早期太极拳之后天法
林俊岸

后天法为早期太极拳流派之一,多用肘法,相传为宋胡镜子所传。由于流传不广,世人知之不多。更有一些所谓的理论家,不认真考证便予以否定,误导世人,造成太极拳史的混乱。现根据有关资料,略为述说,以证其真,以明太极拳之脉流。
清初抄本《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据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出版之《太极拳之研究——吴图南太极功》所录古谱)记载:“胡镜子在扬州自称之名,不知姓氏,此是宋仲殊之师也。仲殊安州人,尝游姑苏台,柱上倒书一绝云:‘天长地久任悠悠,你既无心我亦休。浪迹天涯人不管,春风吹笛酒家楼。’仲殊所传殷利亨太极拳名曰‘后天法’,亦是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也。然而势法名目不同,其功用则一也,如一家人分居,各有所为也。然而根本非两事也。后天法目:阳肘 阴肘 遮阴肘 肘里枪 肘开花 八方捶 阴五掌 单提肘 双鞭肘 卧虎肘 云飞肘 研磨肘 山通肘 两膝肘 一膝肘”。吴图南得《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知宋书铭有家传古谱也名《太极功》,经与对照,仅标题不同,宋书铭家传的是:《宋远桥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正文内容完全相同。吴图南民国初年曾将《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抄送给许禹生、吴鉴泉、杨少候、刘彩臣、刘恩绶、纪子修每人一本。民国时,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王新午《太极拳阐宗》、李先五《太极拳术》诸书关于早期太极拳之源流即根据《宋远桥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但许禹生、王新午等人也不清楚后天法是否还有流传,王新午曰:“殷利亨之后,其法尚在,而其传不详矣”。( 王新午《太极拳阐宗》) 其实,后天法并未失传,杨禄禅所传之府内派十套拳即有后天法,只因杨氏将其作为秘技密传,与杨式太极大有渊源之武式、吴式、孙式也无所传,武林中更无传闻。2001年以来,杨式太极府内派传人李正公开其秘传之十套拳,才为世人所知。李正介绍说:“后天法工于外形,多属肘法、膝法。以爆发力、抖弹力等明显发力见长,外形勇猛刚烈,表现了人的本能反应。后天法与先天拳(太极长拳)的练法形成鲜明对照。”(李正《浅说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杨氏所传之后天法拳谱如下:阴五掌,阳肘,反身肘,晾阴肘,遮阴肘,肘夺枪,肘开花,八方捶,单鞭肘,双鞭肘,卧虎肘,云飞肘,研磨肘,扇通肘,两膝肘,一膝肘,阳五掌。经对比,可知杨氏所传与《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记载之后天法拳势名称基本相同。
胡镜子所传后天法,武当道门也有流传,与杨氏所传不尽相同,为三十六式天罡肘,有追魂夺命与丹脉真传之密。武当先天六脉太极拳传人李兆生在《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一代英侠留鸿爪》一文介绍说:“胡镜子,初年以磨镜为生涯,隐道藏身,行迹于武林,传之后世之绝有三十六天罡肘,世人少问,因隐行藏,世人莫知其迹。三十六肘有追魂夺命与丹脉真传之密,后人追其传踪,誉为玉镜祖师,其内传有脉,修行曾留迹江南扬州一带。”玉镜祖师三十六天罡肘拳谱如下:玉镜鉴心(桩法、肘功),游行肘,顶封肘,双分肘、伏案肘,冲肘,降肘,切肘,春风破路肘,,挤行肘,山人捧图肘,行云带肘,枕肘望月,阴阳滚肘,迎风破浪肘,揖肘,起伏迎风肘,蟠龙肘,分水肘,童子学剑肘,龙虎栽肘,阴阳排肘,斗月焚香肘,绷肘,金鸡肘,伏羲肘,阴阳切挤肘,掳肘索褂,撞肘翻天,碾肘破挤,水中沉叶,肘下抛锤,就地滚翻肘,错打连环肘,龙龟蛇盘肘,执剑观纹肘。武当太乙铁松派一脉尚继承玉镜祖师之三十六天罡肘。
可见,胡镜子所传后天法为早期太极拳之重要流派,其宗传三十六天罡肘有追魂夺命与丹脉真传之密,由道门秘传;其泛传之世有后天法十五式,杨式太极府内派尚承其宗。
简化太极拳也有一定的健身作用,但无法进入炼气修脉的境界。练简化太极拳也不错,比田径运动或每天打麻将要强得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终需行”。前人的理论只是指导,能否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关键还是看自己实修实证。对太极拳如何修练、修练体会、对经典拳论的解释我是不敢班门弄斧。只是对一些拳史、拳论资料作一些考证,纠正一些缪误,提出一点自己的见解。
我是学侦查、预审专业的,也干过几年侦查、预审工作。看问题的角度有点受工作经历影响。对拳史的一些疑难问题,在我看来就如同一件复杂的刑事案件一样,如何从现有的线索,循线追查,找出事实真相;如何收集、核实、甄别、组织证据,形成完整的证据锁链证明事实。
写文章只是业余兴趣,与同道交流,大家付之一笑可也。
已收到《武当》样刊,根据样刊改了两三个字。
请文熙兄指正。
此文作于2009年7月,发表在《武当》2010年第四期。《武当》样刊尚未收到,先将原稿发上来,收到样刊后,如有改动的,再根据样刊修改。
略说太极拳史考证的两个认识误区
林俊岸

在太极拳史研究中,不少学者对两个问题陷入了认识误区,一是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中宋徽宗召见武当丹士张三峰的记载;二是王宗岳、蒋发之生活年代。
一、黄宗羲所言之“北宋张三峰”即“元明张三丰”,言北宋之“张三峰”乃黄宗羲不得已而作之隐笔
著名学者黄宗羲《南雷文定•王征南墓志铭》中说:“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博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三峰之术,百年以后流传于陕西,而王宗为最著。温州陈州同从王宗授之,以此教其乡人,由是流传与温州。嘉靖间张松溪最著……”墓志还叙述了张松溪—叶继美—单思南—王征南(1617-1669)等人的传承关系。
对黄宗羲的记载,完全相信不行,一概否定也不妥,要客观辩证的分析。武当山是明皇室道观,朝庭派有六品道正管理,明朝历代皇帝多有封赐。明宪宗成化二十二年封张三丰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诏封为“清虚元妙真君”,熹宗天启三年加封为“飞龙显化宏仁济世真君”。明朝之时,张三丰已成了家喻户晓的神仙人物,其丹道、武技冠绝于世。明末清初,清兵入关,掀起了血腥屠杀,当时武当不少高手都加入到抗击清兵,反清复明的斗争。李自成部队曾驻扎在武当山,后清兵围攻武当山,炮轰玉虚宫,武当高手伤亡惨重,铭刻在山壁上的张三丰祖师手书“神、佛、龙、虎”四字,和收藏功谱秘籍的金轮台和主殿玉虚宫俱毁于清兵炮火。其后,满清朝庭从未放松对明朝残余力量的清洗,大内收买之高手不断对参与反清复明的武林高手进行追杀。黄宗羲为明朝遗老,也处于清庭监视之下。在此形势下,黄宗羲自然不能公开说张三丰传内家拳,而将其改为宋徽宗时代之武当丹士张三峰,但黄宗羲又留下了一个小心眼,即言“三峰之术百年之后流传陕西,而王宗为著。温州陈州同从王宗授之,以此教其乡人,由是流传与温州。嘉靖间张松溪最著”。清初另一著名学者王士祯(清初顺治朝的刑部尚书,字渔洋)云:“拳勇之技,少林为外家,武当张三丰为内家。三丰之后,有关中人王宗,宗传温州陈州同,州同明嘉靖间人。故今两家之传,盛于浙东。顺治中,王来咸字征南,其最著者……”(后收入《张三丰全集》之“拳技派”)王渔洋记载之王宗传陈洲同,及其后之传承与黄宗羲所言基本相同。可见,王渔洋记载之王宗、陈洲同与黄宗羲所言为相同之人。陈洲同为明嘉靖间人(嘉靖在位时为公元1522至1565年),张松溪也为嘉靖间人,可互为印证。王宗为陈洲同之师,距宋徽宗(徽宗在位时为公元1101至1125年)已四百来年矣,岂是百年之后。王宗应比陈洲同大20至40岁,上推百年,即明洪武年间。以此隐笔来写元明之张三丰,黄宗羲也煞费苦心矣。黄宗羲所言宋徽宗召之,杀贼百余,梦真武大帝乃是虚写,可能有所影射。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掳徽、钦二帝,贼可能喻指金兵,杀贼则是宗羲之心愿也。满清乃金之后代,宗羲可能以此来一抒心中郁闷之气。后来,有的资料直接写成徽宗召之,张三峰杀金兵数百了。
综合以上史料,可证黄宗羲所言之“北宋张三峰”即“元明张三丰”,言北宋之“张三峰”乃黄宗羲不得已而作之隐笔。其后,宁波府志《张松溪传》关于武当丹士张三峰传内家拳之文字与黄宗羲所言完全相同,宁波府志该段文字应是抄自《王征南墓志铭》,因黄宗羲为大文学家、史学家,影响很大。
关于武当为内家、少林为外家之说。盖少林、武当之武技冠绝天下,武林称尊,影响极大,即使文人学子也有所闻。然文人学子并非宗门弟子,对少林、武当之技只是一些表面认识,多为听闻,不知其内密,以为少林功夫多为神勇功夫,诸如罗汉伏魔,便认为是外家;武当功夫多为以柔克刚,逍遥飘逸,便认为内家。内、外家之分,为外行者对少林、武当武技之分类,并不能真正概括少林、武当之内涵。流传日久,便成俗例。其实,少林也有象武当那样炼气修脉之功夫;武当也有象少林那样刚勇之拳术,诸如八极拳。观黄宗羲之子黄百家所著之《内家拳法》一书,黄百家只得武当功夫之皮毛,未得宗传。
二、太极拳宗师王宗岳、蒋发俱为明朝人,言其为清朝人乃是对传承关系理解之误
王宗岳是太极拳之一代宗师,并将师传的张三丰祖师拳论进行注解、整理,编成秘籍《太极拳经》传世,《太极拳经》后成为各太极拳流派共同尊奉之经典。王宗岳是明朝人,还是清朝人,还是有两个王宗岳,众说纷纭,各有各的说法,形成了太极拳研究的另一个认识误区。认为王宗岳是清朝人,乃是根据杨禄禅在谈到其所学太极拳之源流:张三丰传王宗岳、王宗岳传蒋发、蒋发传陈长兴、陈长兴传杨禄禅。因陈长兴、杨禄禅的生活年代大家都清楚,于是从陈长兴推出王宗岳的生活年代为清朝中叶。岂不知杨禄禅所言,为言祖不言师之意,传承关系一般也只列出关键人物。此为武林旧例,不少书籍之记载都是如此,但造成了后人之误解。王宗岳不一定是张三丰之亲传弟子,可能为隔代弟子,陈长兴也不是蒋发之亲代弟子,应为隔代弟子。不然,从张三丰至杨禄禅岂只几代而已。正如我们自己说是炎黄子孙,也不需要几百代一直列下来,才证明自己是炎黄子孙。董英杰(杨澄甫所著之《太极拳使用法》即为其执笔)所著之《太极拳释义》太极拳系统表:张三丰祖师、王宗岳、蒋发、陈家沟数代、陈长兴、杨禄禅。可见,杨氏相传之蒋发传陈长兴,并不是亲传,而是传陈家沟数代,才到陈长兴。杨澄甫所著《太极拳体用全书》收录之太极拳论名称为:《明王宗岳太极拳论》。可见杨澄甫也认为王宗岳为明朝人。赵堡太极世代相传之传承关系为:王宗岳传蒋发,蒋发传邢喜怀,邢喜怀传张楚臣,张楚臣传陈敬柏、王柏青,陈敬柏传张宗禹,张宗禹传张彦,张彦传陈清平、张应昌,陈清平传和兆元、武禹襄等人,而且清楚地记载蒋发出生于明万历二年。1997年发现的《太极秘术》为赵堡太极第四代传人王柏青所编,收录有邢喜怀、张楚臣、王柏青等人之太极拳秘诀。《太极秘术》有力的证明了赵堡太极其传承关系的真实性。某些人为了某种目的,别有用心地将赵堡太极说成是陈有本所创之陈式新架,否定历史上有邢喜怀、张楚臣等人,睁眼说瞎话,误人误已。张祖意合太极拳传人张兴洲1965年跟王剑鹏学太极,王剑鹏为王宗岳之后代,张兴洲言:“据我师傅王剑鹏(山西阳城小王庄人)讲,王宗岳是张三丰第二代弟子云游道人刘古泉的传人。王遵守师训对外从不言师,所以今人多误认为王宗岳的太极拳为自创。……王宗岳学成太极后弃教经商,往返于山西河南之间贩粮,这才有了赵堡镇收蒋发传太极的佳话。”(张兴洲、李仲良、赵峰《太极图与张祖意合太极拳》)综合各方史料,张兴洲所言较为真实,与赵堡太极有关资料也能相互印证。可见,王宗岳是明朝人无疑,所学太极拳传自武当张三丰一脉;蒋发是王宗岳弟子,也为明朝人。蒋发传陈兴是指陈长兴传自蒋发一脉,并不是亲传弟子,而是陈家沟数代之后才到陈长兴。
历史上只有一位太极拳宗师王宗岳,也只有一位太极拳宗师蒋发,两位宗师均为明朝人。言清朝中叶有太极拳宗师王宗岳、蒋发,是对太极拳传承关系理解之误,应予纠正。
唐豪、顾留馨根据一近代人所抄写,使用现代标点符号、错字百出之所谓“厂本”手抄本上,有以阴阳之理所写之《阴符枪谱》歌诀一首,其序言其作者为“山右王先生”,便将王宗岳定为该谱作者,因王宗岳也姓王。该谱序言所记作者为山右王先生,恐也是唐豪之篡改。王宗岳一代武林宗师,尚需请一参加乡试的无名考生为之作序,真是奇谈。但唐豪、顾留馨便据此将王宗岳定为清代乾隆年代之人,王宗岳之太极拳学自陈家沟。“王宗岳得陈家沟太极拳之传……惟王宗岳从何人习得太极拳,以及所传何人,今已不可考。”(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王宗岳之太极拳学自陈家沟,顾留馨自己都承认没有任何证据。如此考证,也可叫考证,还被称为什么“考证家”,真乃千古奇谈,完全有资格写入拍案惊奇了。

张三峰
一年来一鼓作气,作文8篇。深知著书之艰辛,更是佩服李老师,著那么多书,该花多少心血和时间。《武当》2010年第四期刚发表系列文章的第一篇《略说太极拳史考证的两个认识误区》。恳请各位前辈指正。
李兆生老师之学如渊似海,老师不辞辛苦,著书立说,整理文卷,不使中华国学之精粹失传。在《武当》杂志也常见老师之文,但少见老师学生之生。文颐兄此倡议,有积极意见。弘传武当武学,有事者弟子服其劳,不能只靠老师一人。
在文熙师兄的激励和支持下,我花费近半年的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资料,反复思考、比较、推论,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作文四篇。陆续将文章向《武当》杂志社投稿。今天早上,《武当》杂志社主编刘洪耀先生亲自打电话告知,我投稿的文章将从今年第四期起,分期刊登。因发表时可能有个别字句有修改,所以,待文章刊登后,再发上来请各位前辈、师兄、武友指正。
在此,感谢文熙师兄的鼓励!
已购买《太乙金编》二部,一部阅读,一部收藏。确实是好书,宝书,非金钱所能衡量。
文人六合:诗,书,画,印,文,拓.
中华文化的又一瑰宝.
关键是家庭教育不好,做父母的不少自己都做不好,更不懂得如何教育子女.其次是建国后,破四旧,文化大革命,将中华文化的根都破坏得差不得了.社会大部分人可以说都是无信仰,无畏惧.自杀和杀人自然多了.三是学校的教育没有用.只是教授一些知识,做如何做人,做好人,做有用的人,却没有教.
如此,便多买一些李老师之著作.
人总需要有一种兴趣,买书读书这种兴趣比泡酒吧赌博好.该花钱就花吧,看了满房子的书,还可自慰,书香门第啊.
因果自造,业力自积.
圣贤畏因,凡人畏果.
论坛上陆锦川所编的《养生修真证道弘典》尚缺,《人物著述门》、《运动导引门》、《功行修持门》三种,各位如有请将其补齐。
请问各位师兄可有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陈微明《太极拳术》、李先五《太极拳》等书,如有,可否发上来让大家学习。

据吴图南先生讲,宋朝程珌《洺水集》宋刻版原有“小九天法”一卷,此应为已发现的太极拳最早著作,明重版时已遗失此卷,吴图南先生原藏有宋刻本《洺水集》,后在文革中遗失。希望大家多注意,看是否能发现宋刻本《洺水集》。
看到论坛有这么多资料,非常高兴,希望这个版面能办成一个真正的国学数字小图书馆。
请问各位先生,可有吴图南的《国术概论》一书电子版,可否传上来,让大家学习参考。
王松龄老师是李兆生老师的师弟,不是师兄。
中国丹道武功起源谈/郑志鸿
来源: 作者:郑志鸿 点击: 发布时间:2008-10-31 双击鼠标滚 字体:[大 中 小]

一、丹法起源于数万年前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字是第一个发明。那是由于祖先们在原始生命科学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一种微妙光源,因而创造了“○”字。此记载于《河图洛书》中,在甲骨文时代的《大道经》中也有记载。
  在远古时期的天文学中,“○”代表星星。古人记录星宿位置时,把“○”连接起来,“零星点点”构成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勾陈星宿,谓之五星。天河运转,璇机玉衡,因而产生河图洛书的四正四隅布局。《河图洛书》密藏大道养生之理,内涵五行哲学、上乘养生丹法及数学。它是上古时期中华民族先哲的智慧结晶。
  在仙道的上乘丹法中,“○”代表先天一炁,称为阳气。此气与生俱来,构成宗炁之根。“一”代表后天之气,称为阴气,乃五谷精气、卫气与营气的代称。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的自然结合,形成生命的原动力。因此,修炼之道的本质,是如何能够炼后天而返先天,从而汲取“天之道”以养精气神,达到延命益寿之目的。惟遵循自然法则改造生命,乃健康长寿之本。
  仙道的“无为”,即“复命归根”,本指古代丹法而言。神话中的“盘古开天”,即指丹法修炼程序由“○”而出,由“一”而起。后天之气与先天之气一旦相结合,令人视野开阔,能洞察天地之奥妙,“提挈天地,把握阴阳”。这才是古代生命科学研究的伟大之处。而在汉代儒学与后来的佛学中,“○”代表性,“一”代表命,修心炼性可令人精神升华。
  “○”字的意义在古代一直被秘密传承着,鲜为人知,而“一”字却得到广泛应用。在中国古典哲学中,“○”代表道,称为“无极”。为便于理解,有时用“一”代表“○”。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以“一”代表“○”。
  “一”是宇宙核心,天地、自然、人类、万物,皆有“一”的属性。分而论之,称为金木水火土五行,合而论之,称为太一、太乙、太素、无极、太极。在甲骨文的《大道经》中写作“~”,老子曰:“视之不见日夷,听之不闻日希,搏之不得日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现代化学、物理研究能够观测到原子核内的质子、中质,以及微质子的运动状态。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二百多种元素划分为五大类,属于内五行范畴。还有很多元素尚未认识,有些出现在非可见光下,现代最新的光学仪器也无法观测到;有些出现在太和态下,即“○”光状态才能观察到。那是一个神秘的世界,佛教称净土、莲花国、极乐世界,道教称仙界,俗称西方乐土。
  “一”,就是道。那么,道是什么呢?道没有确切的定义,却包括了现代科学的一切内容。尽管现代科学有很多发明,但是都无法与古代“大道”科学论相比。如果说现代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发明是块金砖,那么“大道”则是这些金砖垒成的金字塔。
  道是人类最高级的科学发现,道是宇宙、生命中最微妙的东西,是生命宇宙运动的本质,是“无中之有,有中之无,一阴一阳,合二归一”。此乃史前文化,也称为边缘科学,只有得道、得法、开悟、明心见性,才能领悟宇宙与生命的奥妙,并可知道物质“夷”“微”“希”之妙。此奧妙在甲骨文时代,大德之士通过“神”虚”“定”“止”“守关”,“秘密抽添”而“现”“西”“庚”“来”“心”“田”。
  “道”是有特定意义的,自古以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道”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甲骨文的《大道经》与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涵义相同。而现代学术界把“道”解释成规律、道理等,牵强附会,背道而驰。
  “大道”一词,见诸于甲骨文中。例如,《大道经》记载,“大道日知”、“大道日窥密、止印、庚○○○”、“大道日藏密止密印丁、秘止密、出鼎○○○”,言简意赅。此即金丹之真秘全诀,天机尽泄无遗。可惜知者易悟,昧者难明,所以需要有明师指点。
  古时人烟稀少,老子描写为“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社会形成如《桃花源记》描述那样。那时。人们从事农牧业,一派田园景象,养生之法极为自然。即便如此,上乘丹法也是保密的。现在发现保存完整的甲骨文与残片,皆是仙道文化的经典记录。
  从甲骨文《大道经》中可知,上乘丹法在远古时期所传极秘,仙道为了保密,借用军事术语中的“守关”一词,代表“打坐”“坐禅”“修身”,故在甲骨文中总是出现“守关”二字。
  甲骨文出土一百多年,《大道经》中的养生丹法秘诀却被误解为“卜辞”,珍珠视为顽石。这样一来,中华民族祖先创造的伟大科学文化被当成占卜术,以讹传讹,传遍于世界各国。中国人的祖先真的那么愚昧吗?他们凡事都须问卜、占卦吗?这种历史自虐不是毁辱中华祖先吗?不是诋毁中华民族的形象吗?
  殷商时期的“博物馆藏”甲骨文,乃是上万年前的仙道修炼秘典,被有识之士收集在一起汇聚而成。由于大战即将来临,为了使其免于战火或落入异邦,就将其秘密埋藏于地下,有的知情者甚至被一道殉葬。这个殷商“博物馆”原址就坐落于今河南安阳郊外。
  总之,“道”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发现。甲骨文的《大道经》证明,上乘丹法早在上古时期就有了,广成子、三皇五帝及春秋时期的老子、孔子、墨子、庄子、孟子、管子,以及后来的吕洞宾等等,均是道的受益者,皆是“大道”传人,他们皆是伟大的传播者,而不是开山鼻祖。有人认为,丹法起源于黄老学说,或者统分为南派北派等等,翻开甲骨文《大道经》可知,大道起源于数万年前,黄老学说也不过是对古仙道丹法的承传而已。
  
  二、内家拳法源于上古时期
  
  武功与丹法一动一静,互为补充,乃长寿之灵丹妙药。二者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分化,上乘丹功在道教、佛教、儒教及民间少数人中密传,上乘武功也隐于民间。
  古时候,由于一些野生动物威胁人类,偶然还有山贼或强盗来袭,人们为保护自己而习练武术、军事等,产生很多实战武功。在中国传统武术中,“○”代表虚,与实相对。上乘武功以静制动,后发先制,其形无定势,如云似水,内含阴阳变化之妙。从三星堆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大道经》可知,太极拳、八卦掌历史悠久,源头可追溯至一万年前。
  在甲骨文的《大道经》中,关于八卦掌的记载更为生动形象,“艮”字为下盘功夫,即下垂掌,“脚打屁股”;中盘功夫,手掌变化有秘传八法,脚掌平起平落;“巨”字为上盘功夫,两掌如抱月,以尾骨与脊椎垂直为度。转掌时,气至丹田,“丁”循谷道,“子午卯酉”,神气贯顶。清末,董海川将八卦掌贡献于世,始为人知。董海川称其艺为“仙传”,源流为古之仙道。真正的八卦掌一直在民间秘密承传。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中,越国女剑客论道:“其道甚微而易,其义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一人当十,百人当千,王欲试之乃其验即见。”
  “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即上乘丹法;“一人当百,百人当千,”即指仙道武功,诸如太极拳、八卦掌一类。
  北魏时期的达摩,乃印度禅宗二十八代,来中国秘授佛法,对中国的佛教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与武术毫无关系。有人甚至将内家拳的心法也归于达摩所传之禅法,或假借达摩之名。如果作为娱乐尚可,但是却混淆了是非,欺世害听。有人把民俗中入门拜佛仪式当做源流研究,显然是缘木求鱼。这里不妨举两例:
  例一,世人皆知日本少林寺拳法本源于中国河南少林,现在日本公开出版的一些书籍却将其归根于印度达摩。而日本的空手道源于中国福建南拳,经冲绳传到日本,旧称“唐手”。后来,有人别有用心将“唐”字改成“空”字,一下子更道改辙,移花接木。
  例二,玄奘法师的心法《般若心经》被很多人误为印度佛经直译,在日本甚至有印度原文经典对照,令人涕笑皆非。
  以上之事不可不引以为训,武术与丹法不是宗教与政治的产物,但却容易被其利用。
  仙道丹法、武术、太极拳、八卦掌、少林拳及数字“○”,都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这些文化与中国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并非宗教派生,也非异文化衍变。如果以一个人或一种宗教来代表某种拳,则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河图洛书》、甲骨文《大道经》、三星堆青铜器,这些数千年乃至数万年前的文化遗产,无可辩驳地证明,仙道丹法与武功起源于中国,在数万年前就已经有了定性。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数万年,君子以天下为己任,志于道者,邃其理,弘其法,造福子孙万代,惟源流清晰,道理明确,方能上不冤枉古人,下不愚弄来者。大道源于中华民族,必将造福中华民族。
  丹功歌曰:“雪花漫舞见南山,浮云不动有奇观。仙鹤飞落松枝头,神龟潜底城池宽。”
  武功歌曰:“混元一气走天涯,八卦真理是我家。去来来去无二字,站住即成落地花。”


各位道友、武友、朋友:
近在《武当》杂志看到一篇文章谈到甲骨文《大道经》,该经是从殷商的甲骨文整理出来的,文中有“大道曰知”等词句,可证大道文化之源远流长。不知谁知道此经的资料,如有,可否将《大道经》上传给我们学习学习。我觉得此经的意见非常重大,是非常珍贵的资料。
谢谢!
天地不仁,视万物如刍狗。如你所说,蚊子咬你也不愿打死,认为蚊子也是生灵。那我们不用吃东西了,吃肉肯定不行,吃素呢?佛门以不杀生而吃素,但草木也是生灵,有科学家做好实验,砍一排树,未砍到的树都有反应(用仪器测),你能说草木就不是生灵吗,更不说众多树精花妖芝人的传说了。但和尚也要吃东西,所以六道轮回就没有草木了。其实,天地有好杀之德,如在大海,大鱼吃小鱼,才能保障大海的干净,生态平衡。所以,对人类来说,慈内残外是生存的原则,这是天地设定的。
修道关键在心志坚定,不主动去残害生灵也就是了。从另一方面说,斩妖除魔也是功德。三丰祖师不是说:“内执丹道,外显金锋。”金锋者,斩除外邪也。
天天想着一只蚊子也不能打死,这就是执着了。
姜容樵《太极拳讲义》收录了乾隆时太极拳手抄本不收录有《二十字诀》等内容,是否王宗岳所著,尚无其他证据证明,暂不录入《太极拳经》。
《二十字诀》杨式太极杨班候所传《五字经诀》每句第一字就是《二十字诀》。而《五字经诀》是李派太极李瑞东所传《五字要言》的第139-158句。武录太乙神剑门关亨九老先生所著《武录修真密笈》也收录有《二十字诀》,传自武当。可见《五字要言》传自武当,《五字经诀》是其中一部分,著者何人尚待考证。
论点八:《打手歌注释》是王宗岳对《打手歌》的注释、《擎引松放四字》、《走架打手行工要言》是王宗岳对推手、技击的秘诀。
证据如下:
据先天太极拳所传《太极拳经》所录内容,从其内容可知《打手歌注释》是王宗岳对《打手歌》的注释、《擎引松放四字》、《走架打手行工要言》是王宗岳对推手、技击的秘诀。
论点七:《十三势歌、打手歌》是张三丰之前的先贤所著。
证据如下:
张三丰著有《十三势行功心解》解说《十三势歌、打手歌》,从其语气可看出不是对自己著作的解释,而是对前辈先贤著作的注解。
论点六:《十三势行功心解》是对《十三势歌、打手歌》的解说,是张三丰所著。
证据如下:
从标题和内容就可看出《十三势行功心解》是对《十三势歌、打手歌》的解说。《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以及其他太极拳流派也收录有此心解。《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认为此心解是张三丰所著。先天太极拳所传《太极拳经》还有两篇《十三势行功心解》,从内容看应是王宗岳对张三丰《十三势行功心解》的注解。
论点五:太极行功说、行功歌、十要、十忌、十八伤是张三丰所著。
证据如下:
《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都录有太极行功说、行功歌、十要、十忌、十八伤,赵堡太极所传也有十要、十忌、十八伤三篇,署名张三丰著。太极行功说、行功歌、十要、十忌、十八伤,先天太极拳所传《太极拳经》也有著录。
论点四:《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是张三丰所著,是从修道的高度阐述太极拳之理。
证据如下:
《张三丰太极练丹秘诀》、李兆生老师所传拳谱都有收录《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张三丰太极练丹秘诀》注明此论是张三丰所著。此是张丰三从“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的高度对太极拳作进一步的阐述,立论高,理法明。杨、陈、武、吴各太极拳流派都无此论。
论点三:歌诀是张三丰之前的先贤所著。
证据如下:
拳论是张三丰对歌诀的解说,从其行文语气不是对自己著作的解说,而是对前辈先贤著作的解说,所以说歌诀是张三丰之前的先贤所著。具体何人所著,尚无明确证据。张三丰是火龙真人的弟子,火龙真人是陈抟老祖的弟子,相传陈抟老祖所传有六合八法拳(太极拳一种),有可能歌诀是陈抟传火龙真人,再传张三丰,当然,这只是我的推测。
论点二:拳论是张三丰所著。
证据如下:
1、《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以及先天太极拳、杨、武、赵堡等流派所传都有《张三丰太极拳论》一篇,而据论据一所证,此拳论也是解说歌诀的一部分。由此可推,整篇拳论应是张三丰所著。
2、杨式、赵堡等各式太极拳谱,虽然署名是王宗岳,但都有“此系张三丰祖师遗论,欲令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之语。可证此一部分也是张三丰所著,王宗岳编辑整理。
3、先天六脉太极拳传人李兆生老师所传拳谱最为完整,并在拳论之后有:“此论句句切要,并无一字陪衬。非有夙慧之人,未能悟也。先师不肯妄传,非独择人,亦恐枉费工夫耳。”之句,这是王宗岳编注拳经时的说明,也证明拳论是张三丰所著。
对太极拳经,我是这样论证的:
论点一:“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等拳论是对太极拳歌诀六首的解说。
证据如下:
1、从内容可以看出拳论是对歌诀的解说。可看我校辑后的拳论,有一定文化素质应该看得出来。
2、从行文语气上也可证明。拳论“察‘四两拨千斤’”句更是明证。
3、姜容樵《太极拳讲义》收录了乾隆时太极拳手抄本,拳论就是对六首歌诀的解说,虽有错漏,但内容相对完整,可证太极拳经的原貌就是拳论解说歌诀。
4、杜元化《太极拳正宗》收录了太极拳总歌,是逐句以拳论解说歌诀。杜育万在修订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时,将该总歌增补入《陈氏太极拳图说》,篇名为“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傅歌”。
多谢各位师兄弟支持,近日正在构思一篇文章,写好后再请大家指教。
讨论太极拳经,要先详细阅读以下资料:《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姜容樵《太极拳讲义》、李兆生《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杜元化《太极拳正宗》、王新午《太极拳阐宗》、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赵堡太极所传《太极秘术》及其他拳论、《太极法说》、《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及《宋谱》、吴图南、孙禄堂有关文集及杨、吴、武等各式太极所传拳谱拳论。
是编注《太极拳经》。王宗岳是张三丰的传人(亲传或隔代传人),对先辈的著作进行整理编注,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我也是从现有发现的资料进行推论分析,得出的一个可能的事实。
2006年写《太极拳经之研究》一文时,对《太极拳经》作了校缉,作为该文的最后一部分,后来在武当杂志发表时该部分被删节。可能是还不完善的原因。近翻到以前的文稿,就将其传上来,请各位前辈贤士提出修改意见,互相探讨,以求完善。
太极拳经
张三丰著 王宗岳编注

按:《太极拳经》是明王宗岳对张三丰祖师的太极拳论著进行编辑,并结合周易之理及自己练功心得对张三丰祖师太极拳论著进行注释、阐发而形成的一部太极拳经典著作。本篇以姜容樵所得乾隆抄本(简称《乾隆本》)、先天太极拳传人李兆生所传《太极拳经》(简称《先天本》)为主要根据,并参考《张三丰太极练丹秘诀》及其他太极拳谱进行校缉。虽不尽善,也是正本清源之意也。



校辑后拳经全文:

•太极拳经歌诀六首[1]
(张三丰传)
歌诀一:
顺项贯顶两膀松,束胁下气把裆撑[2]。
谓因开劲两捶争[3],五趾抓地上弯弓。
歌诀二:
举动轻灵神内敛,莫教断续一气研。
左右宜有虚实处[4],意上寓下后天还。
歌诀三:
扌朋 扌履 挤按四方正,采扌列 肘靠斜角成。
乾坤震兑乃八卦,进退顾盼定五行。
歌诀四:
极柔即刚极虚灵,运若抽丝处处明。
开展紧凑乃缜密,待机而动如猫行。
歌诀五:
拿住丹田练内劲,哼哈二气妙无穷。
动分静合屈伸就,缓应急随理贯通。
歌诀六:
忽隐忽现进则长,一羽不加至道藏。
手慢手快皆非似,四两拨千运化良。

•太极拳释名[5]
(张三丰著)
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扌朋 扌履 挤按采扌列 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一着一势,均不外乎阴阳,故又名太极拳。

•太极拳释义[6]
(张三丰著)
歌诀一:
顺项贯顶两膀松,束胁下气把裆撑。
谓因开劲两捶争,五趾抓地上弯弓。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提顶吊裆,心中力量。两膀松,然后空。开合按势怀中抱,七星势视如车轮,柔而不刚。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而己意先动。由脚而腿,由腿而身,如练一气。如转鹘之鸟,如猫擒鼠。发劲如弓发矢,正其四体,步履要轻随,步步要滑齐。
歌诀二:
举动轻灵神内敛,莫教断续一气研。
左右宜有虚实处,意上寓下后天还。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力。每一动,惟手先着力,随即松开,犹须贯串一气,不外起承转合,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7]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毋使有凹凸处,毋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穿,无令丝毫间断耳。
歌诀三:
扌朋 扌履 挤按四方正,采扌列 肘靠斜角成。
乾坤震兑乃八卦,进退顾盼定五行。
长拳者,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扌朋 、扌履 、挤、按、采、扌列 、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扌朋 、扌履 、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方正也。采、扌列 、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歌诀四:
极柔即刚极虚灵,运若抽丝处处明。
开展紧凑乃缜密,待机而动如猫行。
极柔软,然后极刚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似车轴。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藕断丝亦连。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净,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歌诀五:
拿住丹田练内劲,哼哈二气妙无穷。
动分静合屈伸就,缓应急随理贯通。
拿住丹田之气,练住元形,能打哼哈二气。气贴背后,敛入脊骨。静动全身,意在蓄神,不在聚气。在气则滞。内三合,外三合。[8]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人背我顺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与性惟一贯。由招熟而渐至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歌诀六:
忽隐忽现进则长,一羽不加至道藏。
手慢手快皆非似,四两拨千运化良。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力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所制[9],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欲令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10]
此论句句切要,并无一字陪衬。非有夙慧之人,未能悟也。先师不肯妄传,非独择人,亦恐枉费工夫耳。[11]

•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12]
(张三丰著)
太极之先,本为无极鸿蒙一气,混然不分,故无极为太极之母,即万物先天之机也。二仪分,天地判,始成太极。二气为阴阳,阴静阳动,阴息阳生。天地分清浊,清浮浊沉,清高浊卑。阴阳相交,清浊相媾,氤氲化生,始育成物。人之生世,本有一无极,先天之机是也。迨入后天,即成太极,故万物莫不有无极,亦莫不有太极也。人之作用,有动必静,静极必动,动静相因,而阴阳分,浑然一太极也。人之生机,全恃神气。气清上浮,无异上天。神凝内敛,无异下地。神气相交,亦宛然一太极也。故传我太极拳法,即须先明太极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也。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动静循环,相连不断,则二仪即交,而太极之象成。内敛其神,外聚其气,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气亦到。意者,神之使也。神气即媾,而太极之位定。其象即成,其位即定。氤氲化生,而演为七十二之数。太极拳总势十有三。扌朋 扌履 挤按采扌列 肘靠,进步退步右顾左盼中定。按八卦五行之生克也。其虚灵、含拨、松腰、定虚实、沉坠、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此太极拳之十要。学者之不二法门也。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入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故习此拳,亦须如此。若心不能安,性即扰之。气不外聚,神必乱之。心性不相接,神气不相交,则全身之四体百脉,莫不尽死。虽依势作用,法无效也。欲求安心定性,敛神聚气,则打坐之举不可缺,而行功之法不可废矣。学者须于动静之中寻太极之益,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然后混七二之数,浑然成无极。心性神气,相随作用,则心安性定。神敛气聚,一身中之太极成,阴阳交,动静合,全身之四体百脉,周流通畅,不黏不滞,斯可以传吾法矣。
•太极行功说[13]
太极行功,功在调和阴阳[14],交合神气。打坐即为第一步下手功夫。行功之先,犹应治脏,使内脏清虚,不着渣滓。则神敛气聚,其息自调。进而吐纳,使阴阳交感,浑然成为太极之象。然后再行运各处功夫。冥心兀坐,息思虑,绝情欲,保守真元,此心功也。盘膝曲股,足跟紧抵命门,以固精气,此身功也。两手紧掩耳门,叠指背弹耳根骨,以被动风池邪气,此首功也。两手擦面,待其热,更用唾沫偏摩之,以治外侵,此面功也。两手按耳轮,一上一下摩擦之,以清其火,此耳功也。紧合其睫,睛珠内转,左右互行,以明神室,此目功也。大张其口,以舌搅口,以手鸣天鼓,以治其热,此口功也。舌抵上颚,津液自生,鼓漱咽之,以润其内,此舌功也。叩齿三十六,闭紧齿关,可集元神,此齿功也。两手大指,擦热揩鼻,左右三十六,以镇其中,此鼻功也。既得此行功奥窍,还须正心诚意,冥心绝欲,从头做去,始能逐步升登,证悟大道,长生不老之基,即胎于此。若才得太极拳法,不知行功之奥妙,挈置不顾,此无异炼丹不采药,采药不炼丹,莫道不能登长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决不能成就。必须功拳并练。盖功属柔而拳属刚,拳属动而功属静,刚柔互济,动静相因,始成为太极之象。相辅而行,方足致用,此练太极拳者,所以必先知行功之妙用。行功者,所以必先明太极之妙道也。

•太极行功歌[15]
两气未分时,浑然一无极。[16]
阴阳位即定,始有太极出。
人身要虚灵,行功主呼吸。
呵嘘呼口四 吹,加嘻成六数。[17]
六字意如何,治脏不二诀。
治肝宜用嘘,嘘时睁其目。
治肺宜用口四 ,口四 时手双托。
心呵顶上叉。肾吹抱膝骨。
脾病一再呼,呼时把口嘬。
仰卧时时嘻,三焦热退郁。
持此行内功,阴阳调胎息。
大道在正心,诚意长自乐。
即此是长生,胸有不死药。

•行功十要[18]
面要常擦,目要常揩,耳要常弹,齿要常叩,背要常暖,胸要常护,腹要常摩,足要常搓,津要常咽,腰要常揉。

•行功十忌
忌早起科头,忌阴室纳凉,忌湿地久坐,忌冷着汗衣,忌热着晒衣[19],忌汗出扇风,忌灯烛照睡,忌子时房事,忌凉水着肌,忌热火灼肤。

•行功十八伤
久视伤精,久听伤神,久卧伤气,久坐伤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暴怒伤肝,思虑伤脾,极忧伤心,过悲伤肺,至饱伤胃,多恐伤肾,多笑伤腰[20],多言伤液,多睡伤津,多汗伤阳,多泪伤血,多交伤髓。

•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歌[21]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扌朋 扌履 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

•十三势行功心解[22]
(张三丰著)
以心行气,务使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远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鹄,神似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连而不断。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净,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23]
又曰: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后在身,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谓一气呵成,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也。须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动犹静,视静犹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以己粘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后不先。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粘依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往复须分阴阳,进退须有转合。机由己发,力从人借。发劲须上下相随,乃一往无敌;立身须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撑。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鹊,神似捕鼠之猫,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收即是放,连而不断。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能粘依,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渐至物来顺应,是亦知止能得矣。[24]

•十三势行功心解[25]
(注:可能是王宗岳对张三丰《十三势行功心解》的解说,为区别于上篇,宜更名为《十三势行功心解•释说》。)
以心行气,务使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换虚实须留意也。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所谓气遍身躯不稍滞也。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所谓静中触动,动中犹静也。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所谓因敌变化示神奇也。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所谓势势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间也。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腹内松净气腾然也。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谓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也。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所谓屈伸开合听自由也。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腰为驱使,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

•十三势行功心解[26]
(注:此应是王宗岳对张三丰《十三势行功心解》的注释,为区别于上两篇,宜更名为《十三势行功心解•注》。)
以心行气,务使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心为身之枢纽,意为心之表形,气即心意发动之原料;故机枢一动,全部运行,所以心意之所至,气亦心随之而至,惟意至然后可以行气;意要沉着,其气方能收敛入骨;用功久纯,自可以气运身;但气之所到,不可使有阻滞,悟乎此,由往来变动,无不从心矣。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妙,所谓变动虚实也。
太极拳最重精神,故贯神于顶,气乃下沉于丹田,精神由此焕发,动作从心,自无迟滞之虞矣。与敌相黏,尤贵随机换意,不用拙力,乃得灵通,如是,则虚实变换,无不如意,所以有圆活之妙也。

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此言发劲时,心意手足,均须沉着;因无杂念则意净,无拙力则体松,而精神贯注,无论敌方如何袭击,皆能随意应付。顶头悬则身中正;气下沉则体安舒,故一片稳定,自可支撑八面。八面者,即“四正”“四隅”也。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
四肢百体,虽至细微处,若意有所注,气无不到,有似珠之圆滑,故力无不化。太极之运动,在表面观,似不着力,但劲自内发,最无穷尽,如百炼之钢,无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鹄,神似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
动作变换之形状,如凌空搏兔之鹄,盘旋莫定;凝神蓄势而待发,似伏地捕鼠之猫,相机便至。不动如山岳,喻其稳实不浮也;动若江河,喻其气动不断也。

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张弓如望(十五日)月,此言蓄劲之满;放箭若流星,是谓发劲之速。以柔化人之刚日曲,敌刚既化,我心乘机往攻,劲发而得直矣。沉肩贯气,力由脊发,而及指端;步法则随身转动,变换不定。

收即是放,连而不断。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
收即黏化,放为击敌。故能化人者,方能击人。惟击人之时,其劲似断,但其意能复黏。折叠者,即内外变化之作用也。其往来之折叠,虚实不定,而有变化;步法须要变换,进退方得如意。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太极拳以柔为刚,演习之时,极柔缓者,其劲愈长,其气至刚,故天下之至柔者,能至刚也。呼吸即气之出纳。善养气者,必能直引而归于丹田,然后周于全体,意到气到,四肢灵活,而无神态呆滞之弊,所谓浩气常存,用之则行也。遇敌时,曲蓄其劲以待发,不发则已,一发而莫之能御也。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心为主帅,用以发号施令也;气为旗官,用以传达命令也;四肢之运用,以腰为中军,乃纛之所在,用以监督左右前后而攻敌也。凡练架子及推手,均要开展得法,各部动作,始能接应如意。所谓求紧凑者,即由大圈以归小圈,无圈则是藏于密也,惟功夫精纯者,乃可
以言此,即能“收、放”之意而已。

又云: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净,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太极拳以心意为机枢,以身体为机件,故先心意而后身体。腹任自然则松,无杂念则净,其气自能收敛入骨,故神安体静,应变整暇而不慌乱。表里联成一气,所以有动则俱动,静则俱静之功效也。

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与人较技时,因往来角逐之牵动,易犯躔轻气浮之病,故须沉气贴背,敛于脊骨,则力由脊骨趋出,运行于各部,神固体逸,自能示人以镇静。步法取猎行之联络姿势;运动若抽丝之贯串不断。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太极拳专尚精神,不尚气力,彼尚气力者,必为浊气与拙力而已。故善养气者,当以腰为发劲之中枢,气为轮,若轴之贯轮旋转,运输以及全身,而无丝毫之阻滞。

•打手歌注释(按:打手即推手也)[27]
(王宗岳对打手歌的注释)
扌朋 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
“扌朋 捋挤按”四字,均按照师传之规矩,丝毫不能违识!练久功深,方能上下相随,一动无有不动,敌不能进攻,彼虽以巨力打来,略为牵动,则我之四两,自可拨彼千斤!当其用力时,方向必不能变,我即随彼之方向而引进,彼自落空矣。然必须粘、连、黏、随,不丢,不顶,乃克臻此也。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打手时,静待敌势,彼不动,我亦不动,彼如微动,必有方向,我意在彼先,随其方向而先动,则彼必跌出矣;故敌用力愈大,受跌亦愈重也。未动时,一种凝神蓄势之姿态,意似松而未松,劲将展而未展,遇机放劲;放时,劲似断而意仍不断也。
以上先师遗著,已将太极拳精微奥妙之处,阐发无遗,因欲求显浅,以便后之有专斯道者,故略加注释,以为入门之助云尔。

•擎引松放四字[28]
(可能为王宗岳著)
擎开彼劲借彼力(中有灵字)。引到身前劲始蓄(中有敛字)。
松开我劲勿使屈伸(中有静字)。放时腰脚认端的(中有整字)。

•走架打手行工要言[29]
(可能为王宗岳著)
昔人云:能引进落空,便能四两拨千斤。不能引进落空,便不能四两扬长避短拨千斤。语甚概括。初学未由领悟,予加数语以解之,俾有志斯技者,得所从入,庶日进有功矣。欲要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欲要舍己从人,先要得机得势。欲要得机得势,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有缺陷。欲要周身无有缺陷,先要神气鼓荡。欲要神气鼓荡,先要提起精神。欲要提起精神,先要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气收敛入骨。欲要神气收敛入骨,先要两股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劲起于脚根,变换在腿,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主宰在腰。上于两膊相击,下于两腿相随,劲由内换。收便是合,放即是开。静则俱静,静是合,合中寓开。动则俱动,动是开,开中寓合。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才能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平日走架是知己功夫。一动势先问自己周身合上数项否。少有不合,即速改换。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打手是知人功夫。动静固是知人,仍是问己。自己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入,接定彼劲,彼自跌出。如自己有不得力处,便是双重未化。要于阴阳开合求之。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


(全文完)


校注:
[1]《太极拳经歌诀六首》见《乾隆本》及赵堡等太极拳流派拳谱,应是拳经第一篇,其后之内容为张三丰对拳经歌诀的解说。根据歌诀功夫层次高低(从基本要领到“一羽不能加”的高级境界),对歌诀的顺序作了调整。
[2]“束胁”,有的拳论误为“束列”,义不可解,应为传抄之误。改为:束胁下气把裆撑。
[3]“谓因开劲两捶争”一句,乾本作“威音开劲两捶争”,义不可解,应为传抄之误,改为:“谓因开劲两捶争”。
[4] 《乾隆本》作“左宜右有虚实处”,应是抄写所误,据陈炎林《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中所载歌诀改为:“左右宜有虚实处”。
[5]据《先天本》,与下文《太极拳释义》为一整体,先释其名,再详其论,所以应也是张三丰所作。
[6] 张三丰著,《张三丰太极练丹秘决》有收录部分内容,是对歌诀六首的解说,根据《乾隆本》和《先天本》校辑。在歌诀的解说中,根据其内容结构,对部分文字顺序作了调整。
[7]《先天本》在《十三势行功心解》有“又曰:每一动,惟手先着力,随即松开,犹须贯串一气,不外起承转合,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耳。”此是对歌诀“举动轻灵神内敛,莫教断续一气研。左右宜有虚实处,意上寓下后天还。”的解说,《先天本》应是在流传过程中将其误抄至《十三势行功心解》。此文 “每一动,惟手先着力,随即松开,犹须贯串一气,不外起承转合,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与别本“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力。”一句,文义相近。故将其两句合在一起。
[8] 《乾隆本》“气贴背后,敛入脊骨。静动全身,意在蓄神,不在聚气。在气则滞。内三合,外三合。”此句原在《十三势歌》之后,只有这一句,应是误抄,其内容是讲述运气之法,故将其移到“能打哼哈二气”之后。
[9] 《先天本》为“率皆自为人制”,无“所”字,据《乾隆本》改为“率皆自为人所制”。
[10] 杨式、赵堡等各式太极拳谱,有“此系张三丰祖师遗论,欲令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之语。
[11] 此应是王宗岳对张三丰遗论的评语。
[12] 《张三丰太极练丹秘诀》、《先天本》都有收录《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此是张丰三从“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的高度对太极拳作进一步的阐述,立论高,理法明。杨、陈、武、吴各太极拳流派都无此论。据《先天本》。
[13] 《张三丰太极练丹秘诀》、《先天本》都有收录《太极行功说》。张三丰强调说“此炼太极拳者,所以必先知行功之妙用”。所以太极拳术须与行功“相辅而成,方足致用”。据《先天本》。
[14] 《先天本》作“太极行功,功在调整和阴阳”,据《张三丰太极练丹秘诀》改为“太极行功,功在调和阴阳”。
[15] 《先天本》、《张三丰太极练丹秘诀》收录有《太极行功歌》,是以歌诀形式阐明行功之法。据《先天本》。
[16] 先天本缺“浑然一无极”的“一”字,据《张三丰太极练丹秘诀》改。
[17]先天本缺“加嘻成六数”的“数”字,据《张三丰太极练丹秘诀》改。
[18] 《行功十要》、《行功十忌》、《行功十八伤》三篇,《先天本》、《张三丰太极长生诀》都有收录,赵堡太极拳也传有此三篇,署名为张三丰所作。
[19] 《先天本》作“忌热着哂衣”,据《张三丰太极练丹秘诀》改为“忌热着晒衣”。
[20] 《先天本》作“多生伤腰”,据《张三丰太极练丹秘诀》改为“多笑伤腰”。
[21] 《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歌》,杨式、吴式、赵堡等各太极拳流派都有流传,《张三丰太极练丹秘诀》、《先天本》、《乾隆本》都有收录此歌诀。应为张三丰所传。
[22] 《张三丰太极练丹秘诀》、《先天本》都有收录《十三势行功心解》,各太极拳流派也都有传。此应是张三丰所作。《先天本》共有《十三势行功心解》三篇。
[23] 此心解有部分文字与对拳经歌诀“极柔即刚极虚灵,运若抽丝处处明。开展紧凑乃缜密,待机而动如猫行。”的解说拳论相同。可能因其论与《十三势行功歌诀》相同,所以将其作为论摘抄来解说《十三势行功歌诀》。
[24] 《先天本》中该段拳论(“又曰: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原在《十三势行功心解》第二篇,审其词义,观《十三势行功心解》之行文结构,将其移为《十三势行功心解》第一篇较为合适,该论极可能也是张三丰所著。武禹襄所传拳谱《太极拳论要解》(“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净……”该段拳论)、《太极拳解》(“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该段拳论)与此相同。郝月如所藏《拳谱》(为李亦畲1881年写赠其门生郝月如的太极拳谱,封面题作《王宗岳太极拳论》)其拳论前都有“解曰”二字,此应是“十三势行功心解曰”之意。《太极拳论要解》、《太极拳解》应是武禹襄得自武阳县盐店拳谱的一部分内容。唐豪以郝月如所藏《拳谱》中“打手要言(将《太极拳解》、《十三势说略》、《太极拳论要解》、《太极拳解》四篇合为一篇)”篇末有“禹襄武式并识”六个字,就断定此四篇皆为武禹襄所著,甚为武断,该手抄本封面已有“王宗岳太极拳论”之标题。且武式太极拳其他拳谱手抄本都指明或暗示是王宗岳拳谱的一部分,可证唐豪之论错误。
[25] 此论可能是王宗岳对张三丰《十三势行功心解》的解说。《先天本》本还有“又曰: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又曰:每一动,惟手先着力,随即松开,犹须贯串一气,不外起承转合,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气宜鼓荡,神宜内敛……”二段文字,第一段移到上一篇《十三势行功心解》中,第二段为歌诀“举动轻灵神内敛,莫教断续一气研。左右宜有虚实处,意上寓下后天还。”的解说,移到《太极拳释说》。
[26] 此应是王宗岳对张三丰《十三势行功心解》的注释。据《先天本》。
[27] 此应是王宗岳对《打手歌》的注释。据《先天本》。
[28] 此应是王宗岳对推手、技击的秘诀。据《先天本》。武式太极拳谱有传,有可能是武禹襄得自武阳县盐店拳谱的一部分内容。
[29] 此应是王宗岳对推手、技击的详细论述。据《先天本》。武式太极拳谱有传,有可能是武禹襄得自武阳县盐店拳谱的一部分内容。

用现代科学外求,永远也不能了解整个宇宙的奥秘。而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用内求之法,当你真正了解了整个人体之秘,也就体悟了大道,找到了宇宙的本源,就能了解整个物质世界之秘。通达无碍。《黄庭经》当是能达到内视时才能初悟其密,身体各部位的神灵之名及形象应该都有特殊的意义。
虽然现在不少书都制成了电子书,可以用电脑阅读,但我还是喜欢读实体书,阅读时眼睛也不容易疲劳。有时从网上读电子书时,如果觉得是经典,值得收藏,我就再到书店购买实体书。每年购书的开支也是一大笔开支,可能都要五六千元以上。数年过去,家里的五个书柜装满了四个,书籍成了家里最值钱的东西。最好的书,我喜欢购买两套,一套阅读,一套珍藏。李老师的书我基本都购买了两套,用一个书柜来存放。希望李老师的书都能出版,使中华绝学都流传下来,我们也能有幸收藏此瑰宝。
真正有价值的书,实在太少了。李老师的每一本书,都是国学中的精品,中化传统文化的瑰宝。然曲高和寡,凡愚不识也。
有价值的书,千金也不贵,没有价值的书,只是浪费国家的木材资源。
已购买《统元楼印谱》一本,印刷非常精美。李老师之书,大部分我都购买两套,一套平时阅读学习,一套珍藏起来以作传家之宝。因怕以后有钱也买不到,有备无患。
《西游记》有一回目中有“心猿意马”一词,隐指孙悟空和白龙马,以多动的猴子作为孙悟空的形象,以此来喻指修真中的“心猿”一词。心性确实如同猴子一般,变动不定。我认为这应该就是作者将孙悟空写成猴子形象的原因。“悟空”也有特殊的意义,能真正悟到空了,已不简单。比悟能高了一个层次,悟能又比悟净高了一个层次。从清净、神通、空,也隐喻修真的三个层次。

明代以前,中国的修真文化是非常丰富的,并达到颠峰,其余波及于江湖,深入人心。这可从众多小说、戏剧、诗词等各种文学作品中所涉及的修真内容得到证明。《西游记》、《封神榜》之中都有不少情节、诗词、隐语是阐述修真之理的。有的专家考证认为《封神榜》是许仲淋所著,我觉得应该不是,许仲淋一介儒生,对修真是不会理解得那么深的,如说是陆西星所著应该更有可能。《西游记》是否吴承恩所著,我觉得应继续考证。吴承恩如不是修真之士,是写不出这样的书。要真正看懂《西游记》、《封神榜》还不容易。清代以后,修真文化式微,解放后,传统文化更是受得史无前例之浩劫,我们这些后代,对很多古书已是看不懂了,对修真都认为是天方夜谭,是神话。呜呼,不是古籍太深,是你太浅。
李兆生老师为百年难得一遇之盖世奇才,真正的国学大宗师。言文,诗书画文印拓之文人六合无不精通,并有惊人成就。言武,李老师全面继承了武当太乙铁松派、少林老祖飞龙宗、雪山飞龙派、先天太极拳、龙行大草天龙神剑等诸家绝技,功达化境。言修为,李老师体悟大道,已达身外化身之玄门境界。李老师胸襟如大海之广阔,心怀众生,身体力行,弘传宗风,使我中华国粹不致失传,并得以发扬光大。以武当派的发展而言,李老师实为武当宗风中兴之主,三丰祖师以来最为优秀的代表之一。

李兆生老师对皮影艺术非常推崇,认为里面藏了很多传统的真正武术。要了解古代的武功和战争,必须看皮影,因为皮影自汉唐就已有之,且历代相传,改动较少,还有不少原汁原味的东西。可惜,自建国以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空前的摧毁,现在,作为一个中国人,都不知中国有什么文化,真是可悲可叹!希望皮影这一国粹在新时代能得到发扬光大。

当今武林令人真假难分,怪事多多,叹为观止。不识诗句,作顺口溜表达自己所感。
《蟾月神光真图》简介

《蟾月神光真图》,简称《蟾月图》,系武林内修之法,传于武当真宗丹脉。为了便于记忆,古人以一首诗来传承《蟾月图》:“月魄寒辉凝太空,蟾蝉何故碍蜻蜓。绿波孕育藏真体,分洪谁晓潜阳升。 元撑妙谛存大法,九五龙腾显元功。 七七密意纯阳体,尽在朦胧寂静中。”

《蟾月神光真图》是一个完整的专修蟾光的内功。在传统修真之中,已然超越了周天搬运与坎离交宫的层次,直接将真气转化为光,其功果仅次于烈火金刚的化形分身。如此,对于初学及训练有素者都可以通过《蟾月图》的修炼达到提高内功、内景、慧力的目的。相传古人曾练出这一团黄橙橙的蟾光,印证了“蟾光久照西川地”的修真境地。

《蟾月神光真图》,古人曾经以一张画的形式传于后世,藏于《统元楼》,画面中有一老者端坐云天,以悠然的逸态俯视着各种姿仪的青蛙,旁边站立一位仙女,手持拂尘,仿佛要抹去尘世的浮华,让众灵众生回归于自然的云水之中。在画的下端有八只表现不同动作的青蛙,有一种动感,给人展示了一种飘然欲仙的神境。如此看图,观者其实应以另外一种心态去理解,不必拘泥于画面的动物,而应着重于画外之意,身外之形,去体会蟾月人生的空明寂静。

《蟾月神光真图》给人们留下的是无限的遐思,蟾在哪里,月在哪里,神在哪里,光在哪里,自己在哪里……。

2006年3月,忽然觉得心血来潮,于是用了一周的时间写了此文。但当时只看过《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以及其他一些太极拳书籍,未能找到《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对武当宗风缺乏了解,因而文章不够深入。后来该文发表在武当杂志上,武当杂志社给我寄了样本,我才知道武当杂志有李兆生先生的书卖(之前在我市的书报亭买不到武当杂志,也未上过互联网,武当杂志的地址还是叫一同事帮我找的),大喜过望,从武当杂志社购买了李兆生先生的大部分著作和可以购买到的武当杂志。潜心研读,方觉宗风之浩瀚,自己学识之浅陋。吾生也何幸,生逢太平,得识宗风。

已汇款购买蟾月神光图一幅。李老师之书画皆为珍品,非有缘者不能得之。建议北京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将李老师的代表作品复制(拓印、印刷)一些,以供广大学人学习收藏,也有利于抑制社会不法分子的非法盗印。

 
论坛首页 » 个人资料 任逍遥 » 文章发表人是 任逍遥
前往:   
Powered by JForum 2.1.8 © JForum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