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网站
  [Search] 搜索   [Recent Topics] 最新主题   [Hottest Topics] 热门主题   [Members]  会员列表   [Groups] 返回首页 
[Register] 会员注册 / 
[Login] 登入 
文章发表人是: 懿文德
论坛首页 » 个人资料 懿文德 » 文章发表人是 懿文德
发表人 内容
下来看了看, 一般般,不是什么好的功法,删了
若诸众生诵持大悲神咒,堕三恶道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若不生诸佛国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若不得无量三昧辩才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于现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为大悲心陀罗尼也。唯除不善及不至诚。
诵此陀罗尼者,当知是人:
   (1)即是佛身藏,九十九亿恒河沙数诸佛所爱惜故,(2)即是光明藏,一切如来光明照故,(3)是慈悲藏,恒以陀罗尼救众生故,(4)是妙法藏,普摄一切陀罗尼门故,(5)是禅定藏,百千三昧常现前故,(6)是虚空藏,常以空慧观众生故,(7)是无畏藏,龙天善神常护持故,(是妙语藏,口中陀罗尼音无断绝故,(9)是常住藏,三灾恶劫不能坏故,(10)是解脱藏,天魔外道不能稽留故,(11)是药王藏,常以陀罗尼医疗众生病故,(12)是神通藏,游诸佛土得自在故,可见此咒功德,赞不可尽。诵此陀罗尼者,现生能得十大利益:
   (1)能得安乐,(2)除一切病,(3)延年益寿,(4)常得富饶,(5)灭一切恶业重罪,(6)永离障难,(7)增长一切白法诸功德,(远离一切诸怖畏,(9)成就一切诸善根,(10)临命终时,任何佛土,随愿得生。
   诵此陀罗尼者,得十五种善生:
   (1)所生之处,常逢善王,(2)常生善国,(3)常值好时,(4)常逢善友,(5)身根常得具足,(6)道心纯熟,(7)不犯净戒,(所有眷属,恩义和顺,(9)资具财食,常得丰足,(10)恒得他人,恭敬护持,(l1)所有财宝,无他劫夺,(12〉意欲所求,皆悉称遂,(13)龙天善神,恒常护卫,〈14)所生之处,见佛闻法,(15)所闻正法,悟甚深义。
   诵此陀罗尼者,不受十五种恶死:
   (1)不为饥饿困苦死,(2)不为枷系杖击死,(3)不为冤家仇对死;(4)不为军阵相杀死,(5)不为虎狼恶兽残害死,(6)不为毒蛇蚖蝎所中死,(7)不为水火焚漂死,(不为毒药所中死,(9)不为蛊害死,(10)不为狂乱失念死,(11)不为山树崖岸坠落死。(12)不为恶人魔魅死,(13)不为邪神恶鬼得便死,(14)不为恶病缠身死,(15)不为非分自害死。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咒文

南无喝啰怛那哆罗夜耶。南无阿唎耶。婆卢羯帝烁钵啰耶。菩提萨埵婆耶。摩诃萨埵婆耶。摩诃迦卢尼迦耶。唵。萨皤啰罚曳。数怛那怛写。南无悉吉栗埵。伊蒙阿唎耶。婆卢吉帝。室佛啰愣驮婆。南无那啰谨墀。酰利摩诃皤哆沙咩。萨婆阿他豆输朋。阿逝孕。萨婆萨哆那摩婆萨哆那摩婆伽。摩罚特豆。怛侄他。唵阿婆卢酰。卢迦帝。迦罗帝。夷酰唎。摩诃菩提萨埵。萨婆萨婆。摩啰摩啰。摩酰摩酰唎驮孕。俱卢俱卢羯蒙。度卢度卢罚阇耶帝。摩诃罚阇耶帝。陀啰陀啰。地唎尼。室佛啰耶。遮啰遮啰。摩摩罚摩啰。穆帝隶。伊酰伊酰。室那室那。阿啰参佛啰舍利。罚沙罚参。佛啰舍耶。呼嚧呼嚧摩啰。呼嚧呼嚧酰利。娑啰娑啰。悉唎悉唎。苏嚧苏嚧。菩提夜菩提夜。菩驮夜菩驮夜。弥帝唎夜。那啰谨墀。地利瑟尼那。波夜摩那。娑婆诃。悉陀夜。娑婆诃。摩诃悉陀夜。娑婆诃。悉陀喻艺。室皤罗耶。娑婆诃。那啰谨墀。娑婆诃。摩啰那啰。娑婆诃。悉啰僧阿穆佉耶。娑婆诃。娑婆摩诃。阿悉陀夜。娑婆诃。者吉啰阿悉陀夜。娑婆诃。波陀摩羯悉陀夜。娑婆诃。那啰谨墀皤伽啰耶。娑婆诃。摩婆利胜羯啰夜。娑婆诃。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南无阿唎耶。婆嚧吉帝。烁皤啰夜。娑婆诃。唵。悉殿都。漫多啰。跋陀耶。娑婆诃。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

“诵持此陀罗尼者“:你要是单单记得<大悲咒>,单单学过<大悲咒>,而不诵不持,这是没有用的!你必须要会诵。诵,就是离开书本来诵念<大悲咒>。持,不是今天诵念,明天就不诵念,後天又诵念了。这个持,就是持续不断的意思。你今天念一百零八遍,明天也要念一百零八遍,後天也要念一百零八遍,天天这麽继续不间断的,这叫诵持。你要是间断,就谈不到诵持了!说:”我记得了,我是心里也记得,我不念它。“那是没有用的,必须要“朝於斯,夕於斯”,早晨就是这样修行,晚间也是这样修行。不间断的,丝毫都没有懈怠心,没有懒惰心,这才是诵持陀罗尼。这个陀罗尼,就是总持<大悲咒>。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也就是总持你的身、口、意三业不犯。你身不造杀、盗、婬,心不生贪、瞋、痴,口不起恶口、妄语、绮语、两舌。这啒身、口、意三业清净,这才是真正一个诵持陀罗尼者。

“若诸天人诵持此陀罗尼者”:一切的天人,念<大悲咒>的,若“其人若在江河大海中沐浴”:假设在江上,或者河里边,或者大海里边沐浴。“其中众生,得此人沐身之水”:所有江里、海里、河里,这一切的众生,得到你沐浴身体的水,“沾着其身”:沾到众生的身上,“一切恶业重罪,悉皆消灭”:你沐浴身体的这个水,沾到他身上,他的一切恶业也都消灭啦!“即得转生他方净土”:就可以转生到其他的净土里边去了。“莲华化生”:生到其他净土,从莲花生出来。“不受胎身湿卵之身”:不从胎里受生,也不从湿受生,也不从卵受生。“何况受持读诵者”:何况你这个受持读诵的人!

“若诵持者”:若能念<大悲咒>的人,“行於道路”:在路上念<大悲咒>。你所走的道路,“大风时来”:有一种的大风随时来吹。“吹此人身毛发衣服”:吹到受持<大悲咒>这个人的身体,或者毛发,或者衣服上。“余风下过”:这个风,从你身边过去,“诸类众生”:所有种种的众生,“得其人飘身风吹着衣服”:得到诵持<大悲咒>这个人身上吹过去的风,“一切重障恶业”:所有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这一切杀生害命的重障恶业,“并皆灭尽”:同时都灭尽,“更不受三恶道报”:永远不受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的苦报。“常生佛前”:常常生在佛的前边。“当知受持者”:那麽由受持<大悲咒>者,风吹过去,其他众生者都得到利益,灭除一切的重罪恶业来看。你应该知道“福德果报不可思议”:你今生受持<大悲咒>的人,所得到的福德,和受的果报,更是不可思议。你怎麽说,也没有法子可以知道的。

“若能精诚用心”:若能,就是假设。精,专一谓之精。诚,就是至诚。专一不杂,只有这麽一心。做什麽呢?“身持斋戒”:身,就是身体。持,就是受持,斋 ,就是吃斋,不吃肉。戒,就是戒除一切的恶事,诸恶不作。“为一切众生忏悔先业之罪”:一切众生,就有一切的罪业,你能精持戒律,为一切众生忏悔先世的罪业。“亦自忏谢”:这不是为自己,但也是为自己,因为自己也就是众生之一,所以说给众生忏悔,就是给自己忏悔。“无量劫来种种恶业”:无量劫来,就是从无始劫到现在。无量劫以来,生生世世所造的种种恶业,是无量无边的。“口中馺馺诵此陀罗尼”:馺馺,是马走路的声音。言其你念<大悲咒>的声音,好像总也不停止的。这一句过去,那一句又来了,“南无喝罗怛那哆罗夜耶……。”总这麽念这个陀罗尼,就好像马跑路的声音似的。“声声不绝者”:不绝,就是不断的,念一声又一声。不是念念<大悲咒>,又打个妄想,就停止了。要专一其心,心念专一。

“四沙门果”:就是初果阿罗汉、二果阿罗汉、三果阿罗汉、四果阿罗汉。“此生即证”:在今生就可以证得阿罗汉果。但是你要诚心念。“其利根”:利根,就是聪明,“有慧观方便者”:有智慧来观察、明白种种的方便法门的人。这“十地果位,克获不难”:十地的位置,就是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这十地的果位,就是菩萨的果位。虽然说菩萨的果位是不容易得到的,但是你念<大悲咒>,也就不难得到。克,是能。克获,就是能得到。本来是很难得到十地的果位,现在你因为诵持<大悲咒>,这也就没有什麽困难了。“何况世间小小福报”:何况世间这小小的福报呢!什麽叫世间小小的福报?做国王、做总统,或者做最有钱的人。这都 是世间小小的福报,不算什麽不得了的。

“所有求愿”:所有我想要求的什麽,“无不果遂者也”:没有不道心满愿的。可是你们还记得吗?除一样。除何以呢?就要除怀疑心。你“若生少疑心者,必不得果遂也。”你要是有一点点、一根头发这麽多的怀疑心,也达不到你这种愿望。所以必须要真了。我常讲:

你舍不了疑,就生不了信。

你舍不了迷,就得不了悟。

你舍不了邪,就归不了正。

你舍不了假,就成不了真。

你舍不了死,就了不了生。

所以不能生怀疑心,生少疑心者,必不得果遂。这“必得果遂”,要没有怀疑心。有一点点怀疑心,就不成。
晕 还有这种功 真正的千手千眼的功夫 不是这种的。这种功夫根本不配佛家功,连道家功也不如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念诵法
 


香赞

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净口业真言

唵,修利,修利,摩诃修利,修修利,萨婆诃。

安土地真言

南无三满多,母驮喃,唵,度噜度噜,地尾,娑婆诃。

普供养真言

唵,誐誐曩,三婆嚩,袜日啰斛。

发愿文

稽首三界尊,皈命十方佛,我今发宏愿,持此药师经,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琉璃国。

亲觐大慈父,殷勤闻真谛,学习狮子吼,回返娑婆地,度众脱苦海,弘法利群迷。

奉请十二药叉大将

奉请:宫毗罗大将。奉请:伐折罗大将。

奉请:迷企罗大将。奉请:安底罗大将。

奉请:额你罗大将。奉请:珊底罗大将。

奉请:因达罗大将。奉请:波夷罗大将。

奉请:摩虎罗大将,奉请:真达罗大将。

奉请:招杜罗大将。奉请:毗羯罗大将。

奉请八菩萨

奉请:文殊师利菩萨。

奉请:观世音菩萨。

奉请:得大势菩萨。

奉请:无尽意菩萨。

奉请:宝檀华菩萨。

奉请:药王菩萨。

奉请:药上菩萨。

奉请:弥勒菩萨。

 

南无药师会上佛菩萨(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第一、法会缘起分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qié)梵(fàn)。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与大苾(bì)刍(chú)众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及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量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

第二、文殊师利启请分

尔时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从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着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白言。世尊。惟愿演说如是相类诸佛名号。

及本大愿殊胜功德。令诸闻者。业障销除。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尔时世尊。赞曼殊室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曼殊室利。汝以大悲。劝请我说诸佛名号。本愿功德。

为拔业障所缠有情。利益安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汝今谛听。极善思惟。当为汝说。曼殊室利言。唯然。愿说。我等乐闻。

第三、药师琉璃光如来分

佛告曼殊室利。东方去此过十殑(jìng)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净琉璃。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yù)丈夫。天人师。佛。薄伽梵。

第四、药师如来十二大愿分

曼殊室利。彼佛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令诸有情。所求皆得。

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自身光明炽(chì)然。照耀(yào)无量无数无边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形。庄严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xiá)秽(huì)。光明广大。功德巍(wēi)巍。身善安住。焰网庄严。过于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

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莫令众生有所乏少。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第五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无量无边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设有毁犯。闻我名已。还得清净不堕恶趣。

第六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其身下劣。诸根不具。丑陋顽愚。盲聋喑(yīn)哑。挛(luán)躄(bì)背偻(lóu)。白癞(lài)癫狂。种种病苦。闻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xiá)慧。诸根完具。无诸疾苦。

第七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我之名号。一经其耳。众病悉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第八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女人。为女百恶之所逼恼。极生厌离。愿舍女身。闻我名已。一切皆得转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第九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令诸有情。出魔罥(juàn)网。解脱一切外道缠缚(fù)。若堕种种恶见稠(chóu)林。皆当引摄置于正见。渐令修习诸菩萨行。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第十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王法所录。繩(shéng)缚鞭挞(tà)。系闭牢狱。或当刑戮(lù)。及余无量灾难凌辱。悲愁煎迫。身心受苦。若闻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脱一切忧苦。

第十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饥渴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得闻我名。专念受持。我当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第十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贫无衣服。蚊虻(méng)寒热。昼夜逼恼。若闻我名。专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种种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宝庄严具。华鬘(mán)涂香。鼓乐众伎(jì)。随心所玩。皆令满足。曼殊室利。是为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行菩萨道时。所发十二微妙上愿。

第五、净琉璃世界分

复次曼殊室利。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行菩萨道时。所发大愿。及彼佛土功德庄严。我若一劫。若一劫余。说不能尽。然彼佛土。一向清净。无有女人。亦无恶趣。及苦音声。

琉璃为地。金绳界道。城阙(quē)宫阁。轩窗罗网。皆七宝成。亦如西方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等无差别。于其国中。有二菩萨摩诃萨。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

是彼无量无数菩萨众之上首。次补佛处。悉能持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正法宝藏。是故曼殊室利。诸有信心善男子。善女人等。应当愿生彼佛世界。

第六、闻佛名恶趣得度分

尔时世尊。复告曼殊师利童子言。曼殊室利。有诸众生。不识善恶。唯怀贪吝(lìn)。不知布施。及施果报。愚痴无智。阙(quē)于信根。多聚财宝。勤加守护。见乞者来。其心不喜。

设不获已而行施时。如割身肉深生痛惜。复有无量悭(qiān)贪有情。积集资财。于其自身尚不受用。何况能与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来乞者。彼诸有情。从此命终。生饿鬼界。

或傍生趣。由昔人间曾得暂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故。今在恶趣。暂得忆念彼如来名。即于念时。从彼处没。还生人中。得宿命念。畏恶趣苦。不乐欲乐。好行惠施。赞叹施者。

一切所有。悉无贪惜。渐次尚能以头目手足。血肉身分。施来求者。况余财物。复次曼殊室利。若诸有情。虽于如来受诸学处。而破尸罗。有虽不破尸罗。而破轨则。

有于尸罗轨则虽得不坏。然毁正见。有虽不毁正见。而弃多闻。于佛所说契(qì)经深义。不能解了。有虽多闻。而增上慢。由增上慢覆蔽心故。自是非他。嫌(xián)谤正法。为魔伴党。

如是愚人。自行邪见。复令无量俱胝(zhī)有情。堕大险坑。此诸有情。应于地狱傍生鬼趣。流转无穷。若得闻此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便舍恶行。修诸善法。不堕恶趣。

设有不能舍诸恶行。修行善法。堕恶趣者。以彼如来本愿威力。令其现前暂闻名号。从彼命终。还生人趣。得正见精进。善调意乐。便能舍家。趣于非家。如来法中。受持学处。

无有毁犯。正见多闻。解甚深义。离增上慢。不谤正法。不为魔伴。渐次修行诸菩萨行。速得圆满。复次曼殊室利。若诸有情。悭(qiān)贪嫉妒。自赞毁他。当堕三恶趣中。无量千岁。

受诸剧苦。受剧苦已。从彼命终。来生人间。作牛马驼驴。恒被鞭挞。饥渴逼恼。又常负重。随路而行。或得为人。生居下贱。作人奴婢。受他驱役。恒不自在。若昔人中。

曾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由此善因。今复忆念。至心归依。以佛神力。众苦解脱。诸根聪利。智慧多闻。恒求胜法。常遇善友。永断魔罥(juàn)。破无明壳(què)。竭(jié)烦恼河。

解脱一切生老病死忧愁苦恼。复次曼殊室利。若诸有情。好喜乖(guāi)离。更相斗讼。恼乱自他。以身语意。造作增长种种恶业。展转常为不饶益事。互相谋害。告召山林树冢(zhǒng)等神。

杀诸众生。取其血肉。祭祀药叉罗刹(chà)婆等。书怨人名。作其形像。以恶咒术而咒诅(zǔ)之。魇(yǎn)魅蛊(gǔ)道。咒起尸鬼。令断彼命。及坏其身。是诸有情。若得闻此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

彼诸恶事。悉不能害。一切展转皆起慈心。利益安乐。无损恼意。及嫌恨心。各各欢悦。于自所受。生于喜足。不相侵凌。互为饶益。

第七、四众善果分

复次曼殊室利。若有四众。苾(bì)刍(chú)。苾刍尼。邬(Wū)波索迦。邬波斯迦(jiā)。及余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有能受持八分斋戒。或经一年。或复三月。受持学处。以此善根。

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所。听闻正法。而未定者。若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临命终时。有八大菩萨。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无尽意菩萨。

宝坛华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弥勒菩萨。是八大菩萨。乘空而来。示其道路。即于彼界种种杂色众宝华中。自然化生。或有因此生于天上。虽生天上。而本善根亦未穷尽。

不复更生诸余恶趣。天上寿尽。还生人间。或为轮王。统摄四洲。威德自在。安立无量百千有情。于十善道。或生刹帝利。婆罗门。居士。大家。多饶财宝。仓库盈(yíng)溢(yì)。

形相端正。眷属具足。聪明智慧。勇健威猛。如大力士。若是女人。得闻世尊药师如来名号。至心受持。于后不复更受女身。

第八、光中说咒分

复次,文殊师利,彼药师琉璃光如来得菩提时,由本愿力,观诸有情,遇众病苦,瘦瘟干消,黄热等病,或被魇(yǎn)魅、蛊(gǔ)毒所中,或复短命,或时横(hèng)死,欲令是等病苦消除,所求愿满。

时彼世尊入三摩地,名曰:除灭一切众生苦恼。既入定已,于肉髻(jì)中出大光明,光中演说大陀罗尼曰:

na mo bo qie fa di bi sha she ju lu
南 无 薄 伽 伐 帝,鞞 杀 社,窶 噜,
bi liu li bo la po he ra she ye da tuo
薜 琉 璃,钵 喇 婆,喝 啰 阇 也,怛 他
jie duo ye a ra he di san miao san bu tuo ye
揭 多 耶,阿 啰诃 帝,三 藐 三 勃 陀 耶
ta zhi tuo an bi sha shi bi sha shi
怛 姪 他,唵,鞞 杀 逝,鞞 杀 逝,
bi sha she san mo jie di suo he
鞞 杀 社,三 没 揭 帝,莎诃。

而时,光中说此咒已,大地震动,放大光明,一切众生,病苦皆除,受安隐乐。

第九、持咒灭病分

文殊师利,若见男子、女人,有病苦者,应当一心为彼病人,常清净澡漱(shù),或食或药,或无虫水,咒一百八遍,与彼服食,所有病苦,悉皆消灭。若有所求,至心念诵,

皆得如是,无病延年。命终之后,生彼世界,得不退转,乃至菩提。是故文殊师利,若有男子、女人,于彼药师琉璃光如来,至心殷(yīn)重,恭敬供养者,常持此咒,勿令废忘。

第十、供佛遂愿四天守护分

复次,文殊师利,若有净信男子、女人,得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所有名号,闻已诵持。晨嚼(jiáo)齿木,澡漱清净,以诸香花,烧香涂香,作众伎乐,供养形象。

于此经典,若自书,若教人书,一心受持,听闻其义。于彼法师应修供养,一切所有资身之具,悉皆施与,勿令乏少。如是便蒙诸佛护念,所求愿满,乃至菩提。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白佛言:“世尊,我当誓于像法转时,以种种方便,令诸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得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乃至睡中,亦以佛名觉悟其耳。

世尊,若于此经受持读诵,或复为他演说开示,若自书,若教人书,恭敬尊重,以种种华香、涂香、末香、烧香、华鬘(mán)璎(yīng)珞(luò)、幡(fān)盖伎乐,而为供养。以五色彩,作囊(náng)盛之,

洒扫净处,敷(fū)设高座,而用安处。而时,四大天王与其眷属,及余无量百千天众,皆诣(yì)其所,供养守护。

世尊,若此经宝流行之处,有能受持,以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及闻名号,当知是处,无复横死,亦复不为诸恶鬼神夺其精气。设已夺者,还得如故,身心安乐。”

佛告文殊师利:“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文殊师利,若有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欲供养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者,应先造立彼佛形象,敷清净座,而安处之。散种种花,烧种种香,

以种种幢(chuáng) 幡,庄严其处。七日七夜,受八分斋戒,食清净食,澡浴香洁,著清净衣,应生无垢浊心,无怒害心。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慈悲、喜舍、平等之心,鼓乐歌赞,右绕佛像。

复应念彼如来本愿功德,读诵此经,思维其义,演说开示,随所乐求,一切皆遂。求长寿得长寿,求富饶得富饶,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

第十一、供佛解脱众怖分

若复有人,忽得恶梦,见诸恶相,或怪鸟来集,或于住处百怪出现。此人若以众妙资具,恭敬供养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者,恶梦恶相,诸不吉祥,皆悉隐没,不能为患。

或有水火,刀毒悬险恶象,狮子、虎狼、熊罴(pí)、毒蛇、恶蝎、蜈蚣、蚰(yóu)蜒(yán)、蚊虻(méng)等怖,若能至心忆念彼佛,恭敬供养,一切怖畏皆得解脱。

若他国侵扰,盗贼反乱,忆念恭敬彼如来者,亦得解脱。

复次,文殊师利,若有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乃至尽形不事余天,唯当一心归佛法僧,受持禁戒,若五戒、十戒、菩萨四百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

于所受中,或有毁犯,怖堕恶趣,若能专念彼佛名号,恭敬供养者,必定不受三恶趣生。

或有女人,临当产时,受于极苦,若能至心称名礼赞,恭敬供养彼如来者,众苦皆除,所生之子身分具足,形色端正,见者欢喜,利根聪明,安稳少病,无有非人夺其精气。”

第十二、诸佛甚深行处分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如我称扬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所有功德,此是诸佛甚深行处,难可解了,汝为信不?”

阿难白言:“大德世尊,我于如来所说契(qì)经,不生疑惑。所以者何?一切如来,身语意业,无不清净。世尊,此日月轮可令堕落,妙高山王可使倾动,诸佛所言,无有异也。

世尊,有诸众生,信根不具,闻说诸佛甚深行处,作是思惟:云何但念药师琉璃光如来一佛名号,便获尔所功德胜利,由此不信,返生诽谤,彼于长夜,失大利乐,

堕诸恶趣,流转无穷。”佛告阿难:“是诸有情,若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至心受持,不生疑惑,堕恶趣者无有是处。

阿难,此是诸佛甚深所行,难可信解,汝今能受,当知皆是如来威力。阿难,一切声闻、独觉、及未登地诸菩萨等,皆悉不能如实信解,唯除一生所系菩萨。

阿难,人身难得,于三宝中,信敬尊重,亦难可得。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复难于是。

阿难,彼药师琉璃光如来,无量菩萨行,无量善巧方便,无量广大愿,我若一劫,若一劫余,而广说者,劫可速尽,彼佛行愿善巧方便,无有尽也。”

第十三、供佛续命分

尔时,众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曰:救脱,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曲躬合掌,而白佛言:“大德世尊,像法转时,有诸众生,为种种患之所困厄(è),长病羸(léi)瘦,不能饮食,

喉唇干燥,见诸方暗,死相现前,父母亲属,朋友知识,涕泣(qì)围绕。然彼自身,卧于本处,见阎魔使,引其神识,至于阎魔法王之前。然诸有情,有俱生神,随其所作,若罪若福,

皆具书之,尽持授与阎魔法王。尔时,彼王推问其人,计算所作,随其罪福而处断之。时彼病人,亲属知识,若能为彼,皈依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请诸众僧,转读此经,

燃七层之灯,悬五色续命神旛。或有是处,彼识得还,如在梦中,明了自见。或经七日,或二十一日,或三十五日,或四十九日,彼识还时,如从梦觉,皆自忆知善不善业,所得果报。

由自证见业果报故,及至命难,亦不造作诸恶之业。是故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皆应受持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随力所能,恭敬供养。”

尔时,阿难问救脱菩萨曰:“善男子应云何恭敬供养,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续命旛灯,复云何造?”

救脱菩萨言:“大德,若有病人,欲脱病苦,当为其人,七日七夜受持八分斋戒。应以饮食,及余资具,随力所办,供养比丘僧,昼夜六时,礼拜行道。供养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

读诵此经四十九遍,燃四十九灯,造彼如来形象七躯,一一像前,各置七灯,一一灯量,大如车轮,乃至四十九日,光明不绝。造五色彩旛长四十九搩(zhé)手。

应放杂类众生至四十九。可得过度危厄之难,不为诸横恶鬼所持。

第十四、供佛解脱众难分

复次,阿难,若刹帝利、灌(guàn)顶王等,灾难起时,所谓人众疾疫难,他国侵逼难,自界叛逆难,星宿变怪难,日月薄蚀(shí)难,非时风雨难,过时不雨难。

彼刹帝利、灌顶王等,尔时应于一切有情,起慈悲心,赦(shè)诸系闭。依前所说供养之法,供养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由此善根及彼如来本愿力故,令其国界,即得安隐,风雨顺时,

谷稼成熟,一切有情,无病欢乐。于其国中,无有暴恶药叉等神,恼有情者,一切恶相,皆即隐没。而刹帝利、灌顶王等,寿命色力,无病自在,皆得增益。

阿难,若帝后妃主,储君王子,大臣辅相,中宫婇女,百官黎庶(shù),为病所苦,及余厄难,亦应造立五色神旛,燃灯续明,放诸生命,散杂色花,烧众名香,病得除愈,众难解脱。”

尔时,阿难问救脱菩萨言:“善男子,云何已尽之命,而可增益?”

救脱菩萨言:“大德,汝岂不闻如来说有九横死耶?是故劝造续命旛(fān)灯,修诸福德,以修福故,尽其寿命,不经苦患。”

阿难问言:“九横云何?”救脱菩萨言:“若诸有情,得病虽轻,然无医药,及看病者,设复遇医,授以非药,实不应死,而便横死。又信世间邪魔外道妖孽(niè)之师,妄说祸福,

便生恐动,心不自正,卜问觅(mì)祸,杀种种众生,解奏神明,呼诸魍(wǎng)魉(liǎng),请乞福佑,欲冀延年,终不能得。愚痴迷惑,信邪倒见,遂令横死,入于地狱,无有出期,是名初横。

二者、横被王法之所诛戮(lù)。三者、畋(tián)猎嬉戏,耽(dān)淫嗜(shì)酒,放逸无度,横为非人夺其精气。四者、横为火焚。五者、横为水溺(nì)。六者、横为种种野兽所噉(dàn)。七者、横堕山崖。

八者、横为毒药,厌祷(dǎo)咒诅(jǔ),起尸鬼等之所中害。九者、饥渴所困,不得饮食,而便横死。是为如来略说横死有此九种。其余复有无量诸横,难可具说。

复次,阿难,彼阎魔王主领世间名籍之记,若诸有情,不孝五逆,破辱三宝,坏君臣法,毁于性戒。阎魔法王随罪轻重,考而罚之。

是故我今劝诸有情,燃灯造旛,放生修福,令度苦厄,不遭众难。”

第十五、药叉大将护法分

尔时,众中有十二药叉大将,俱在会座。所谓:宫毗(pí)罗大将,伐折罗大将,迷企罗大将,安底罗大将,额你罗大将,珊底罗大将,因达罗大将,波夷罗大将,摩虎罗大将,真达罗大将,

招杜罗大将,毗羯(jié)罗大将。此十二药叉大将,一一各有七千药叉以为眷属,同时举声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蒙佛威力,得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不复更有恶趣之怖。

我等相率,皆同一心,乃至尽形,归佛法僧,誓当荷负一切有情,为作义利,饶益安乐。随于何等村城国邑,空闲林中,若有流布此经,或复受持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恭敬供养者,

我等眷属,卫护是人,皆使解脱一切苦难。诸有愿求,悉令满足。或有疾厄求度脱者,亦应读诵此经,以五色缕,结我名字,得如愿已,然后解结。”

尔时,世尊赞诸药叉大将言:“善哉,善哉,大药叉将,汝等念报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恩德者,常应如是利益安乐一切有情。”

第十六、奉持法门分

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法门,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阿难:“此法门名说: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亦名说:十二神将,饶益有情,结愿神咒;

亦名:拔除一切业障,应如是持。”时薄伽梵说是语已,诸菩萨摩诃萨,及大声闻、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药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

紧那罗、摩雎罗伽、人非人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药师灌顶真言

南无薄伽伐帝,鞞杀社窶噜,薜琉璃 ,钵喇婆,

喝啰阇也,怛他揭多耶,阿啰诃谛,三藐三勃陀耶,

怛姪他,唵,鞞杀逝,鞞杀逝,鞞杀社,三没揭谛,莎诃。

 

解冤咒

解结解结解冤结,解了多生冤和业,

洗心涤虑发虔诚,今对佛前求解结。

药师佛,药师佛,消灾延寿药师佛,随心满愿药师佛。


消解病咒

唵致哩哆。喧哩哆。晖咤唎。萨娑诃。

唵致哩哆。喧哩哆。晖咤唎。萨娑诃。

唵致哩哆。喧哩哆。晖咤唎。萨娑诃。



十二药叉大将。助佛宣扬。五色彩缕结其名。

随愿悉圆成。冤业冰清。福寿 永康宁。

药师教主。延寿能仁。日光普照月光临。

菩萨降福隆。药叉神明。拥护保安宁。

药师会上。炽盛光王。十二大愿妙难量。

苦海作舟航。 广大吉祥。 诸佛尽称扬。

药师会上。硫璃光王。八大菩萨降吉祥。

七佛护坛场。日月威光灭罪免灾殃。药师大愿。

功德无边。大千沙界尽包含。宝地布金莲。我佛宏宣。福寿广增延。



回向偈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第八、光中说咒分

复次,文殊师利,彼药师琉璃光如来得菩提时,由本愿力,观诸有情,遇众病苦,瘦瘟干消,黄热等病,或被魇(yǎn)魅、蛊(gǔ)毒所中,或复短命,或时横(hèng)死,欲令是等病苦消除,所求愿满。

时彼世尊入三摩地,名曰:除灭一切众生苦恼。既入定已,于肉髻(jì)中出大光明,光中演说大陀罗尼曰:

na mo bo qie fa di bi sha she ju lu
南 无 薄 伽 伐 帝,鞞 杀 社,窶 噜,
bi liu li bo la po he ra she ye da tuo
薜 琉 璃,钵 喇 婆,喝 啰 阇 也,怛 他
jie duo ye a ra he di san miao san bu tuo ye
揭 多 耶,阿 啰诃 帝,三 藐 三 勃 陀 耶
ta zhi tuo an bi sha shi bi sha shi
怛 姪 他,唵,鞞 杀 逝,鞞 杀 逝,
bi sha she san mo jie di suo he
鞞 杀 社,三 没 揭 帝,莎诃。

而时,光中说此咒已,大地震动,放大光明,一切众生,病苦皆除,受安隐乐。

第九、持咒灭病分

文殊师利,若见男子、女人,有病苦者,应当一心为彼病人,常清净澡漱(shù),或食或药,或无虫水,咒一百八遍,与彼服食,所有病苦,悉皆消灭。若有所求,至心念诵,

皆得如是,无病延年。命终之后,生彼世界,得不退转,乃至菩提。是故文殊师利,若有男子、女人,于彼药师琉璃光如来,至心殷(yīn)重,恭敬供养者,常持此咒,勿令废忘。

药师灌顶真言

na mo bo qie fa di bi sha she ju lu
南 无 薄 伽 伐 帝,鞞 杀 社,窶 噜,
bi liu li bo la po he ra she ye da tuo
薜 琉 璃,钵 喇 婆,喝 啰 阇 也,怛 他
jie duo ye a ra he di san miao san bu tuo ye
揭 多 耶,阿 啰诃 帝,三 藐 三 勃 陀 耶
ta zhi tuo an bi sha shi bi sha shi
怛 姪 他,唵,鞞 杀 逝,鞞 杀 逝,
bi sha she san mo jie di suo he
鞞 杀 社,三 没 揭 帝,莎诃。
我们知道很多,但是因为我们的心力不集中,我们的心不听指挥,所以我们做不到。
如果我们的手只能伸不能缩,我们的脚只能跨出去而不能收回来,那么这四肢可以说是残废了。我们对于自己的心,没办法自作主:不想生气,偏偏要生气;不想后悔,偏偏要后悔;不想紧张,偏偏要紧张。难道我们不感觉到这样的心已经残废了吗?
除了面对生活、工作、婚姻、感情……不得不处理、思考的事情以外,切莫无端发射脑波──应使自己经常‘心空如洗,一念不生’,没有心事、没有思考地生活着。
要及时行善,不要‘想’行善;要修定,不要‘想’修定;要解决问题,不要‘想’解决问题;要体谅别人,不要‘想’体谅别人。修定之人,最怕的是--想像,如果不想很难受的话,那么就静下来好好想一想,想过之后,就不要再想了!
心中有想做的事,却硬压着去打坐,将会生起更多的杂念。
平常不要压抑,应培养开放的心灵,打坐的时候,则应摒息诸缘,系念数息一、二、三──如此才是有效的训练。不过,正因‘打坐’须得聚精会神,所以每次打坐时间应以三十分钟为限(一日可多次)。
静中锻炼禅定的要领只是:闭起眼睛来,不要让心往外跑。如此而已。
静坐时得力或不得力不要太在意,学禅就是学习随遇而安的心。面对一切的遭遇倘都能笑纳之,学禅也就成功了。
只能打坐五分钟,就不要勉强打坐六分钟;只能打坐三十分钟,就不要勉强打坐三十一分钟。打坐要以舒适为度,切莫勉强。
打坐的时候,永远打坐一秒钟,虽然坐三分钟、五分钟、或是一小时,可是对你而言,永远打坐一秒钟,永远只入定一秒钟。这种气势,这种打坐方法的要领,倘能把握住的话,就能在日常生活中,在行住坐卧里面,在炒菜、洗衣服、带小孩子、上班、应事接物里面,累积禅定力。这一种修定的方法,不需要花费你一分一秒的时间,定力就可以与日俱增。
信心就是定力,信心产生心力,所以固执的人定力很强。心力、愿力、信力、固执,就是定力。
无漏定与有漏定的明显差别,在入定之前和出定之后:无漏的禅定,入定之前已洞悉缘起无我,出定之后,也不会复生颠倒梦想;一般的禅定则在入定之前未得知见清净,出定之后也不明五蕴无我。至于两者正在定中的差别,唯在前者没有前置的目标,而且于定之当体不爱、不取、不执、不住而已。
静坐的意义在于方便摄心、易于入定,以及清晰稳定地进行高度抽象的思考。如果没有静坐的良好习惯,不仅很难具备定力,思考也不易集中专注,在‘禅定波罗蜜’和‘般若波罗蜜’的修习上,均会产生力不从心之叹。
一个矢志修习禅定的人,除了安排时间,独一静处专心修定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漫漫日常中务必摄心,使自己养成清醒、明朗的神智,因为这将会延续到静中的心念来。
动中的摄心是克服静中散乱的主行,但是细心修定的人,必然会发现,动中的摄心也不容易,因为动中的散乱,乃肇因于个性的缺乏稳重、果断使然。为了对治动中的散乱,行者务必先使自己养成理性的思考习惯和包容体谅的民主胸襟,并且凡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必得履行之,使自己扪心无愧、安然处之。
没有愧欠别人者、负起责任者、不伤害他人者,由于他们心安理得、问心无愧,所以易得定。
学习禅定的现代人,还有更基础的条件需要培养,这当中包括要建立理性的信仰态度、学习科学的观察精神、民主平权的性格以及开放心灵疏导情欲等等。为什么这些涵养可以做为修定的基础呢?我们不如反过来说,没有散乱就是禅定,减少散乱也等于在修定。
一个人的心之所以浮躁、散乱,难得片刻平静,除了是心志本身未经训练之外,往往也因为导致浮躁、散乱的因素太多,譬如迷信、主观、成见、专断、自大、记恨、虚伪、撒谎、爱面子、好谈是非、生活圈狭隘、缺乏正当娱乐、过度压抑情绪,以及不规律的生活和过多的欲望、不切实际的理想等等,都会使人的心志更怯弱、更散乱。倘能先充实理性、人道的现代思想,并落实在生活中;对于未知的真理谨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客观诚实态度;对于不同见解、信仰的人,抱着尊重、包容的民主胸襟;对社会保持适度的关心和热情;已有的情欲(包括嗜好和兴趣)只要没有违背法律、没有伤害别人,尽量发挥,无论是看电视、下棋、品茗或聊天,都应给予适当满足,凡此等等都将成为道心不退的保障,和修习禅定良好的基础。
人之所以散乱、念想纷飞,与其说是欠缺定力,倒不如更根本的说是因为渴爱,是因为内心深处存有对精神或物质的染爱,而至心猿意马奔驰不停。
一个真正想克服散乱,达到拥有禅定力的修行人,在实际的打坐之前所要具备的条件是非常多的,它远远超过一般人的想像;严格而言,即使是悟道的圣者,对于散乱也没有永断令其不生的证德和断德,对他而言,散乱有因有时仍然会生起的。据此,可知一般修定的人,的确太低估了克服散乱所需付出的心力!
心的宁静与散乱是有惯性的,静是动的延续,动是静的启端,动静相互影响。
我们不需要制造一个安静的心灵,只要把干扰的东西撇开,心自然清净。
数息只是修止修定的基础,就像诵读思惟般若经只是修观修慧的基础;现代禅主要修行法门是止观双运和本地风光两门禅法。而在修习禅定的单方面,现代禅比较重视的是‘随息’和日常生活的‘念念分明’。
数息是打坐的基础,若不下死工夫去练,再过三、五年一样无所成。
习定之人能否很快地入定,或每坐必入定,可说端赖未到地定的熟娴。一个非常熟娴于未到地定的人,对他而言‘入定’只有‘要不要’,而没有‘能不能’的问题。
禅定要训练的是‘收发自如’,而不是环境的取舍。
禅定的锻炼是生活化的,而修行的得力则表现在有人的地方。
打坐时观察‘丹田之起伏’与观察‘念头之起处’,两种方法应交替运用修习,前者为后者的基础,后者为悟空要门。所谓‘念头’,非指偶尔在心中一闪而过的影像,而是指我们业已肯定它是青、黄、绿、白、是、非、善、恶、有、无、正、邪、生、佛、迷、悟的那一念,到底它是从什么地方现起的呢?到底它是从什么地方生出来的呢?这点我们一定要看清楚,切莫迷迷糊糊、若隐若现的。我们可以说:一旦你观‘一念不生’之景致,到了如见掌上纹路一般地清晰,如见天上明月一般地明朗,则可选择此后的行门修‘只管打坐’。
一念不生有三种。一种是指用意志力去压抑,用意志力使念头生不起来。这是指一般世间的禅定。第二种一念不生的‘念’,它的定义是指‘实在感’。 一个悟道的人,由于彻见诸法无‘我’──实在性,所以对思想的实在感生不起来,对见解的实在感生不起来,各种东西的实在感都生不起来。
第三层次的一念不生是当一个人各种实在感已经很久很久都起不来了,于是,自然而然起伏不定的念头也消息瓦解了,这个时候我们给它一个名称叫做‘道共定’,它对散乱、妄念的止息,正如同古代禅师所说的:‘不是我不烦恼,只因无物可思量’。他的到达,首先是由于断除我见──实在感,继之,将如梦如幻的般若空观融入潜意识,促使散乱的因素彻底瓦解所导致的一念不生。
一般的禅定透过作意、修炼而达到的心理状态,它是刻意制造出来的产品;而道共定是令散乱的原因──分别我见与俱生我见──瓦解而已,一切生起散乱的因素彻底或部分瓦解了,所自然到达的心理状况,那就叫‘道共定’。古代禅师说:‘不是我不烦恼,而是无物可思量。’这类话就是在透露道共定的意味。
‘道共定’就是透过智慧化解散乱的原因到达的禅定状态。而更简单的说,‘道共定’只是没有散乱而已,而没有再去另修一个禅定。
以修习禅定来说,行住坐卧即是禅定,禅定即是行住坐卧,这才是正统的修定方法;如果只是在静坐中练禅定,那么一般人每天顶多只能有一两个小时的时间用来静坐,那么试问其余的二十二个小时在做什么呢?就好比煮一大桶开水,加火一两分钟,熄火二、三十分钟,之后再加火一两分钟,接着又熄火二、三十分钟,如此则很难把水烧开。
一般人修禅定,经常注重打坐的禅定;其实禅定的修习,更应该利用上班时、炒菜时、陪小孩玩时、在履行责任和义务时加以锻炼。为什么?一个人如果一天只打坐一小时,剩下的二十三小时都不修禅定,那就好比烧一壸开水,烧一分钟,剩下的二十三分钟都在休息,这样水不容易烧开。反之,如果在日常生活行住坐卧当中修禅定,那就像烧开水烧了二十三分钟,即使没有打坐──少烧一分钟,水也容易煮开。如果进而再透过打坐加强修习禅定,那么就等于二六时中都在修定,这样很快就可以锻炼起禅定,于未到地定或于初禅得自在。这种境界的达成,花费几个星期就能达成,所以极精进的修定要在日常生活中锻炼。
禅宗的禅定,乃是行、住、坐、卧都禅定,不是特指打坐,打坐只是修定的一个形式而已。禅定不仅是行、住、坐、卧,乃至于讲话、喝茶、上班、炒菜、陪小孩子游戏,随时都可以修的。一切时地无论进行的是什么样的事,恒常地‘倾宇宙之力活在眼前一瞬’就是修禅定。
一个人要修初禅定,必须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达到未到地定。必须要在日常生活中先培养稳定、一心的个性,这个,我通常称之为‘禅定的个性’。不管到什么地方,永远都是一。一个武士如果要跟人家决斗的时候,才提醒自己要进入‘太极无心境’已经来不及了。他须要平常就相当一心,平常就具有生死一如的气势,这样在临决斗的时候,他才有办法心住太极。同样地,修禅的人不能说打坐的时候才想随息、才想入定,他平常就要培养一心的个性了。
修定的人,不是睡着就是清醒,不是清醒就是睡着,没有既躺在床上却又胡思乱想的,或者既醒着却又昏昏沉沉的情形。
所谓‘未到地定’,依我个人经验及给予的定义是:在静坐时,自己的心念纯跟着呼吸的起伏而动着──呼时知道呼,吸时知道吸,全部的心念都安稳地集中在呼吸上(屏气停息时亦然)学人真正做到心息一如之境──不过这时学人会有心随着息而走很累的感觉生起,于是他进而舍弃随息游动的心念,使心念止于一处。
关于禅定要怎么锻炼,我们有很多种说明的方法。从‘念念分明’,从‘勇敢一点’,从‘活在眼前’,从‘如死人之心’,从‘莫发射脑波’,到‘不用修定、但莫受干扰’……等等,我们有多种方法来描述禅定。但是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倾宇宙之力活在眼前一瞬──这是现代禅修习者的一句座右铭。
真正的禅定应称为‘定根’──定已成‘根’。定已成根即形成‘业力’──形成定的串习力、定的惯性力。你要他散乱要他前瞻后顾都没办法。定根成就的人,会有磅礴气势的人格特质,不管到什么地方,都如入无人之境一样──处众无畏,泰山崩于前而心不惊,有永远活在当下的气势。
如果对于花木而言,阳光和水分是最重要的话;那么对于脑力经常透支的现代人,以及志求初禅定以上的习定者而言,‘未到地定’最好特别重视才好。其理由是:未到地定就好比距离都市不远的‘山庄’,向前它是通往森林──四禅必经之路,向后它是烦嚣都市生活的一个避暑胜地。习惯于思考、多事又多虑的现代人,倘能偶尔进入‘山庄’,彻底松弛一番,将心念洗上一洗,不但可使疲惫颓丧的身心,立刻从‘零’再度出发,并且也有助于思考的冷静和细密。对于重视效率、冲劲、创新、突破的都市人,这是多么值得向他们郑重推荐的啊!特别是它的修习并不需要另外花费时间,只要经常提醒自己从‘零’出发,在任何工作中,保持‘清醒’和‘一心’即可。
当学人住于初禅定的时候,心理状态的特征是:清醒又不动,不动又清醒。举例来说,正在初禅定的人,如果旁边有人走动,他会立即感应察觉,但他的念头并没有‘去而复返’的现象。一般,我们在察觉外境时,心念难免都有去而复返——也就是闪动的现象,但在初禅定的人,他的心念是不动的,他对外界事物的察觉,有如明镜映像一般。另外,再举一例,譬如我们闭目静坐,正观想一尊佛像——这时我们所观想的佛的影像,必然会有忽隐忽现或模糊不清的情形;而倘是正在初禅定的人,他所观想的影像,则会很清楚且没有闪烁不定的情形。
行者能否深观到烦恼的根源,爆破根深蒂固的自性见,可说完全决定在有没有具备‘活在眼前一瞬’的禅定个性,一个尚没有于未到地定得自在的人,无论他花费多少年月,多少精力,随时去观察烦恼妄念,随时去反省身口意业,断然不可能顿断疑惑与邪见之根。定力未成就的散心观察,所能反省到的不安和矛盾,永远停在一种肤浅的层次;就算偶尔分析得详细深刻些,也不离他人的暗示和一半的推论,非但不是如实的照见,并且也欠缺‘知非即离’的力量。这种散心的观察,并非不好,而是要明白它的限度;就如一把小刀片,拿来削苹果尚可,却不可用之于杀牛。
‘散乱’是指念头纷飞,不仅杂乱无章且不听指挥。散乱的人表现在心内的是东想西想无法自已;表现在行为上的则是静不下来非得东走西走、东看西看或者找人聊天不可。
所谓昏沈,不是只有‘失神’才是,只要忘失自己正在做什么,就是昏沉了。
精进的时候,就修只管打坐,锻炼禅定的个性;懈怠的时候,就不要再修定了,这时要改修乐心,无拘无束地扩大生活、经验、感觉的领域。如此不但不会退失道心,并且可为禅定筑下良好坚固的基础。
一个有智慧的人,他会去追求一个不需要依赖任何事物也能够使他安心自在的东西。我觉得‘静坐入定’的快乐,是值得向世人推荐的。
打坐是一种愉悦的生活方式,它不但使人的心念不断地刷洗,更清新、充满着活力,使人对物体百看不厌,觉得月儿更美丽、溪水更清澈,身旁的人事更可爱、更有趣;并且也让人有‘拥抱寒风冰雪’的风骨,对于人生无可避免的痛苦,不仅有勇气迎接它,还能在里头品味出另一种人生哩!
对于习惯以思考代替感受、以头脑代替心灵的现代人来说,禅定应该如同清爽的空气一样的重要,可惜关于此点,截至目前一般文明人似乎仍然没有察觉;而心理学对此虽然在实验上是肯定的,但也还没有重视到认为这是‘刻不容缓’的事。
艺术极品跟一般的艺术创作相差有限,好的作品只是作者多那么一点敏锐的心,使他得以捕捉那隐晦的神韵,并无碍地运用他熟练的技巧。为了使艺术家的创作力经常处于最佳状态,禅定的功夫是值得向他们推荐的。
如果世间只能选择一项娱乐的话,我必然选‘盘腿打坐’,其次才是读书。打坐是为了自娱,读书是为了济苦。没有打坐的生活,简直如同荒漠的世界,一点点乐趣都没有。
修定的人,沉浸在简单的生活中,享受单纯的满足。修定使人从容、含蓄、优雅。
从世俗立场来看,禅定的锻练是具实用性且使人宁静快乐的有效方法。
在修定的过程中,行人的性格会明显地趋于稳定、安祥,心志会愈发地警觉、灵敏、专注、集中,这时行者便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察觉到自己前所未见的傲慢与偏见。这对于修行人而言是多么可贵的收获啊!
一般现代人,若能具备禅定的修养,不但得以在十分忙碌、紧张、散乱时,令心念瞬间进入‘心空如洗’之境,使涣散的一颗心,可以从‘零’再度出发;并且也能够充分驾驭自己的脾气和情绪,练就一副强健的体魄和坚韧的意志力,而个性也将大大地稳重、沉静下来。
忍耐是十八般武艺的基础,禅定是一切智慧的基础。
一切时地摄心不散,勿使心念全投于境
禅定锻炼百句
禅定的锻炼,总纲领的一句话就是,一切行事作务(包括打坐)念念分明。
静坐只是锻炼禅定的方式之一,并非唯一的;日常生活随时保持念念分明、摄心不放逸,才是重要的修定口诀。
把心关在当下眼前,人在哪里心就在哪里,久了,就成为禅定。
一个人真正的定力,其基础必须建立在日常生活行住坐卧、历缘对境当中。如果个性很清醒、个性很沉着、思想很冷静,永远保持在一心一境的个性上,这样的人,他的定性才能够成就。
当一个人彻底没有座标──是非真假已忘却,仍要永无止境地锻炼意志力。人生在世苦难免,只要一懈怠,痛苦就源源而来。
定力深,对苦的抗拒力会较强──越苦越坚靠禅定(定力强则扭转力亦强)。
人生在世注定有苦,一般人侧重改变痛苦的环境,有智者则倾力修习禅定,以增强对苦的抗拒力和忍受力。
古人说‘致病方知健是仙’,而在精神方面却刚好相反——意志坚定,心念寂静才能感受到心无杂念方为人世间的小神仙,进而乃至能体察宇宙人生的真相,超然物外自在解脱。
经常让自己心无杂念,久了意志就会坚强。
欲修禅定,先求无愧于心。于心有愧者,即使功夫成片,也不外是邪定。
修习禅定,首先要清楚‘我修禅定的动机是什么?’如果自省纯粹是为了增长人生智慧或趣向悟道解脱则可;如果内心深处掺杂有其他动机,例如拥有超能力、与‘佛菩萨’沟通、感觉灵敏可以炫耀他人、身体会充满磁场、引发气功……等等,如果掺杂这些的话,则易走入‘美丽险厄的歧途’,不值得鼓励。
禅定的锻炼很困难,人需要锲而不舍地尝试扭转昏沈和散乱的习性。今天少有证果者,是因为少有人长期深入禅定。
任何法门修到一个瓶颈、一个上乘法的时候都要牵涉到心境的问题。练书法、练钢琴、练中国功夫,最后都必须借重‘定心’,以便使他的技艺更上一层楼。
在打坐时,无论你是观察念头之起处,或者采取念念分明的方法,重要的是,要有献身的勇气和决心。就如佛陀坐于菩提树下一般,即使利刃割解肢体,亦绝不动一念。打坐而能有这般庄严肃穆具足威仪的坚固誓愿,就算是半个小时、十分钟、三分钟,必然亦可经验到前所未有的定心;纵或未能脱胎换骨,顿见本来面目,但是在强烈定心的体验之下,各自的意志力当可趋坚韧清和。
人不觉察世间真相,过颠倒梦想的生活已久,加上人的心思散乱念想喧动,不仅内省观照力微弱,不足以觉察瞬间生起的妄念群,更遑论对当中个别的妄念加以克制,同时又因为今人的生活型态忙碌紧张,且过度依赖物质所供给的愉悦快意,正如古人所说,‘嗜欲深者天机浅’,耽于五欲之乐,使人神明混浊意志薄弱,也就无法鼓起勇气再接再厉向偏见情执、无知业习挑战。
学习不执着的人,从不贪吃贪睡开始。一个人如果很在意感官的享乐,就不会想去修禅定,没有禅定就没办法学得不执着的禅心。
要反省观照到苦痛的根源──‘无明渴爱’的话,倘若缺乏清醒寂静的心志──‘禅定’,是无法成办的!其主要的理由是:无明之自性见、盲目之渴爱甚深甚微细。常人那种闪烁不定、散乱不安的心绪,尚且不足以察觉日常心态及浅显的意识盲点,更何况是甚深极甚深的无明渴爱呢?为了要观照‘缘起’,行人必须修定。
学现代禅而无法持续深入,绝大多数是因为不重视打坐所致,如果有人能好好打坐、早晚打坐,将一向不听话的心猿意马定于一境(或数息、或一句佛号、或一念不起只是打坐……),那么他将不断开显心灵的潜力,发现无数的佛法奥秘。
就解脱道而言,禅定的极致,是连生起一念都已经算是破坏金刚体了。那偶发的一念是微细无明的开始,将继而形成我执。真修定的人,抬头不见天、低头不见地,一切时地沉默内观。
不是绝不能前瞻后顾,而是要以钢铁之身前瞻后顾。‘起心动念不离金刚体’就是叫人要以钢铁般的意志跃入红尘。
欲界众生的业习与禅定是反向的,一个卓越的修行人必然曾在禅定上遭遇千百次的挫折。
身念住的具体方法是──动时了了分明知道身体之每一个巨细的动作;静时了了分明知道丹田之起伏(知道入息出息亦可)。一般说来,在短期间想要把握到‘身念住’的诀窍并不容易;可是一旦您摸到它的窍门之后,你会惊叹:这真是一种不需另外花费一分一秒的深定法门!
我们打坐时,突然想到别的地方去,并不会障碍修定;什么最障碍禅定?是‘悔箭入心’,也就是对于已逝去的种种产生追悔心。追悔不只是起一个念头,而是心态上有焦虑,悔箭入心才会障碍禅定。
由于智慧不足,所以人会不自觉地逃避禅定、漠视禅定。
从禅定所引发的坚韧意志力和安祥宁静的心境,不但可以促使吾人去洞察世间‘苦’的真相,并且对于无可避免的生理性的苦和社会带给我们的苦,都可以有效地克服及减轻;此外在加深吾人自我反省力及事物的分析判断上,都会有极大的助益。
禅定使人的心平静如水。一般来讲,企画的人思路要很绵密,思考要很冷静;一个脾气暴躁、鲁鲁莽莽的人,没办法作深细的观察跟思考。同样的道理,一个人欠缺禅定,是没办法作深观的,没办法观察潜意识里面那些蠢蠢欲动的东西,到底从何而来?古人说︰‘水清鱼自现,心静思自明’,多少可为此做注脚。我们可以说︰没有禅定就没有佛教缘起的智慧,虽然缘起的智慧并不等于禅定,禅定的结果也不保证一定会获得缘起的智慧,但是缘起智慧的体现必须透过禅定。 
人只有对自己没有武装,没有防卫,才有办法看清并净化自己的意识。而无明则是更深极甚深,我们真正的动机和企图,尚且不易察觉,何况是根深蒂固、与生俱来的时空实在感?
人类的执着、恐惧、不安……,到底从哪里来呢?除非自己的心经常处在禅定的状态──‘如密室里的烛光,明亮、清晰、稳定、不摇、不动’,不然就无法观察到。日常生活,为了想清楚一件小事,尚得让自己先静下来,何况是观照宇宙人生的道理呢!
涅槃智慧,是经由反覆地修正身心行为、淬炼身心行为才完成的。如果缺少禅定,根本无力去执行透过内省、观察而确认某些劣根恶习必须立即加以扬弃的这件工作。
真正的智慧,必须建立在禅定的基础上。定、观两者,我较重定功,它能强化离苦的力量及增加反省的深度;若定力不强,很难知道念头未起前的冲动。
如果一个人很单纯、只有一个心,那么当他听到缘起空义、心生欢喜与皈信的时候,则当下立证法眼净!
这样说,目的在说明:禅定 (静虑) 虽不是佛法的特胜,但借助禅定以了解自己种种的人性,并统合表层和潜伏意识,使之形成洁净稳重的人格,乃解脱道所必需!
学禅的人除非增加自己的禅定力,使其制心一处,不然则不可能成就道业。禅定是执行的力量,经典说︰‘五度如盲,般若如眼;般若如眼,禅定如手足。’没有手脚,没办法成办世间事,没有禅定力,则无法证得涅槃解脱。
对一个修行人而言,摄心这件事,就好比花草树木之于阳光、空气、水份,又好比婴儿之于母亲的奶水,那是道业成长所必需的!世上岂有修行人不摄心的呢!修行人的威仪、威德,并非电视剧里包青天的‘威──武──’。修行人的威仪、威德乃因心地洁净,专一无杂的缘故。
今天的人懂得很多,但什么都感受不到,是因为他们没有禅定和冥想的经验。没有透过禅定和冥想来消化过多的知识,将使人类的人格分裂、思想矛盾、心灵空虚,甚至变成精神病。
一般人惯以头脑代替心灵,以思考代替经验,时常打坐可治疗此种劣习。
在学禅的初阶,反覆推敲、冷静思惟是不可缺少的,但使人得以提升精神境界现证解脱,最后所凭借的却是坚强的意志力。
‘意’的锻炼通称为‘定学’──禅定经验的学问。它的目的在使人心能够寂静、坚定,且迅捷有力、收发自如。通常未经训练的心志有二失:一是精神容易涣散,念想纷飞心灵难得平静;二是耐力不够,意志力不强,怕苦、怕难、怕麻烦。前者使人忙碌时容易疲劳浮躁,闲暇时却又感到无聊、心神不宁;后者使人无法贯彻意志,固守理性的抉择──对应做应为的步步坚持到底,对应断应舍的绝无丝毫犹豫恋栈。
定力就是心力,也可说是意志力。一个人如果定力不强的话,就没办法坚守理智的立场,往往是知道而做不到,其实这也正是学佛人的通病──明知道该怎么做,偏偏做不来;明知道要守口如瓶,但总是说了之后才后悔;明知道生气不好,但时常是脾气发了才责备自己太冲动。这些都显示心的执行力不强。由于心力不强,才无法坚持理性的立场,使得所了解的许多道理,只成为屯积在大脑的知识,对人格的提升和生命智慧的获得,助益十分有限。
定力无基者(一般乃因意志不坚、怕死、怕苦、怕难、怕家、怕累、 怕无名、怕被看不起,对前途、事业、家庭子女、声望等心怀耽忧,不能坚实地活在眼前,勇敢地面对人生一切可能的逆境,缺乏‘船到桥头自然直’的气魄),则始终在犹豫不决,推敲卜度中度日,纵有偶发的悟境,通常也是善知识鞭策之功,并且不过是电光石火忽尔一瞥而已!若没有加强定力的修习,不但不知如何长养悟境,并且很快就会变成一次愉快的‘回忆’而已。
今天你的犹豫不决、前瞻后顾、东想西想、心念涣散,除了让你更感疲劳,更加重怯懦的习性以外,于事何补呢?
人的痛苦跟欠缺定力有关,人不断活在前瞻后顾的世界里面,对自己的意志力也无法作主。明明知道自己没做亏心事,不用怕鬼,但是莫名其妙地会紧张起来、会恐惧;白天的时候说没有鬼,晚上的时候就害怕了。明明知道生气不好,希望不生气,可是又没办法去控制自己的意志力;也知道明天的痛苦让明天的我去承当,今天不需要为了明天的痛苦而烦恼,但偏偏做不到。因此我认为现代人倘要学佛、修行的话,最重要的是培养定力,而不是阅读更多的佛书。
禅定的锻炼,其实并不难,勇敢一点就好了。天上的鸟儿,它明天的食物在哪里呢?它还不是一样快乐地飞翔着。也许你明天确有困难的事,然而,明天的困难就让明天的你去承担吧!今天你的犹豫不决、前瞻后顾、东想西想、心念涣散,除了让你更感疲劳,更加重怯懦的习性之外,于事又有何补呢?
今天的人不是不懂道理,而是没有力量去实践道理。我们没办法实践,不是我们不愿意,而是因为业力强大,它拉住我们,让我们心有余力不足,想做却做不来,我们就是这样被业力牵引着。所以要顿见涅槃,一定要有禅定的训练。古代祖师都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定力强的人,反省力、意志力、忍耐力、愿力都强,只有具备强大的心力、愿力和定力才能扭转业的方向。
禅定的另一功能就是‘扭转力’、‘决断力’。今天很多事情我们明明知道要怎么做,但却做不来,其实不是我们不做,谁不想成佛呢?谁不想‘一子成道,九玄七祖尽超生’呢?大家都喜欢这样,大家也希望究竟苦边,到达无忧无怖的境界啊!但是,我们非不为也,是不能也!我们力量不够,经常‘分明眼界无分别,无奈此心不肯歇’,对自己的心没有主宰的力量。我曾讲,如果人的手能伸而不能屈,那么这只手就残废了,而如果心不能听自己操控,不能援引心的力量(定力就是心力)去执行我们想做的工作,我们这颗心,也是残废的。所以定力的第二大功能就是‘执行力’,使我们能够行所应行,受所应受。
 
论坛首页 » 个人资料 懿文德 » 文章发表人是 懿文德
前往:   
Powered by JForum 2.1.8 © JForum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