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网站
  [Search] 搜索   [Recent Topics] 最新主题   [Hottest Topics] 热门主题   [Members]  会员列表   [Groups] 返回首页 
[Register] 会员注册 / 
[Login] 登入 
文章发表人是: 耒阳子龙
论坛首页 » 个人资料 耒阳子龙 » 文章发表人是 耒阳子龙
发表人 内容
近日观同道学友演练妃环杖,只见他:

摇杖如舟湖中晃
起步罗汉醉酒样
当头劈击神魔降
回身举杖护当阳
砸杖不疑紫电霜
滚转如轮气悠长

那神情:

疑是梵天怒金刚
分明当年楚霸王

其画面如:

万千龙蛇周身舞
满团银光把身护





悠悠妃环杖
六环响叮当
八法相鼓荡
勤练功自强
一杖握在手
万夫不可当
找一个甬道(坑道),大概1.2-1.5米宽度,通过一种外界的约束,可以使自己挥舞妃环杖的动作得到一种提高,使自己的心神更为集中,动作更为圆润。身姿的转换也会更为细腻。
妃环杖在重杖和轻杖相互转换的演练,不急不缓,做到举重若轻、举轻若重,轻重只在一念间。妃环杖、飞环杖。要让杖自己能飞,不是我用力去推它飞。
妃环杖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手拿妃环杖则妃环杖就是手的延伸,要把他当作是有生命力的,和自己血脉相连的有机体。妃环杖自己是能用力的。演练时,要感知妃环杖的重力和向心力,熟悉它,感应他,利用它。就如我们自己抬手、迈步时用力一样。这是我未来要努力的方向。
立冬日游同沙映翠湖


两池残荷悲冷风,
一行白鹭划长空;
最爱东莞秋与冬,
尽赏西岭翠和红。
[wmv]还是发不了
妃环杖的练习与画圆具有相似性,圆是否画的圆,主要靠圆心的固定,无论画多大的圆,圆心是不变得,他就定在那里,不离不弃,在圆的轨迹中无论哪个点到圆心的距离都是相同的。椭圆是平面内到两个固定点(两焦点)的距离之和是常数(2a>2c)的点的轨迹。在天体运行中,恒星是两个焦点中的一个。妃环杖的运转就如天体运行轨迹一样,有自转,有公转,自转时两端环则围绕杖中心点成圆的轨迹运行。同时杖又会围绕练习者的身体做公转,其轨迹像椭圆的的运行,做一个不是很准确的比喻:习杖时如“人为日,杖为地,环为月”三者的运行轨迹关系。。按照天地人三才之说,一般妃环杖的绕身公转,上过华颠,中绕膻中,下不过丹田。
平常练习,环的自转和杖的公转要一体协调,不要单调割裂。则如行走在奔驰的列车上,看似悠闲,实则一日千里,奔驰如电。
妃环杖与太极推手的相似之处。

太极推手有“粘、黏、连、随”之说。妃环杖演练一般都是走圆弧之道。妃环杖是单人可练,太极阴阳子母环也是有走圆弧。如果把妃环杖当作对方的手,则用自己的手连住杖,并跟随杖的轨迹去走。在这个运行的轨迹中去感知杖的阴阳变化,是的这个阴阳变化处在一个徐变过程。不丢不顶,使得妃环杖处在一个既定轨迹不断运行,处处圆通,则妃环杖的练习会感觉顺遂,并且不会感觉非常劳累。其实这个同推手练习中的感觉是一致的,老是加上自己的后天之力去推,会感觉非常累,如果用先天之力,反而不累。
祝天下老人家健康长寿!
先恭录李老师万字长联有关妃环杖的原话如下:

〈妃环杖〉,杖长六尺,中分为机,两端各佩飞环三枚,按三才为象。 环阔四寸,六爻为形。 飞举时阴阳各变,法可应敌,法可奏律,以声振金玉。 技以劈、砸、滚、抵、摇、击、振、带,八法相荡,互为神功。 金阙立目乃:〈玉虚妃环杖,金环六爻仪〉,纳字神勇为科,以“展、英、雷”三目为法传金械。 定力中以六爻之环飞天羽峙。 一杖纳在壬督,合为中脉。 六环显化,震动人天,大小弥宫。 大者可弥宇宙而奏六合之势,小者缩为芥子落入中宫黄野。 法轮为象乃一杖振六环,六环为锋为仪。 为锋者响荡,玉振金声而撼玄穹;为仪者摆布,阴差阳错,以示天象。 大则真天法象,小则武林神器,兹列洞天一品。

对于妃环杖,爱之者众,玩练者多,然观之多年,坚持专修者少。一者修炼场地限制较大;二者修炼此功法所耗体力大;三者所习主要靠自己在不断的练习中参悟,难以得到前辈的指点,故生畏难之心。今年难得见许老师演示妃环杖,又得一空旷地,三重困难去其二,故坚持练此功法有半月,从中有所小得,抛砖引玉,各位同修可给予指点。

妃环杖兹列洞天一品,合阴阳法相。一杖纳在壬督,合为中脉。六爻为行,阴阳各变,暗合人体手足三阴三阳之数。飞举时阴阳各变,阴阳互变,在变中演化阴阳,同时是动态的阴阳变化,时时阴阳平衡,故能混元一体,身杖合一。

演练时,妃环杖总能合阴阳平衡,身体身法亦须配合阴阳转换,以同杖合。人杖同演混元法相。劈、砸、滚、抵、摇、击、振、带,八法相荡,无需刻意去求其中一法,一式演多法,一法变多式。进用龙腾之姿,退取虎踞之势,蟠龙可做身法转换之用。

初演以身带杖,飞举人随杖走,不宜固步自封,乐得活步相随,臂力牵引,腰跨为轴,活步随杖,但求处处圆通,而无滞涩。

演练可以重杖轻杖交替使用,重可练力,轻可练身法。诸多杖法,在习重之后,可由轻杖中自然而得。反复习练,如洞天石扉,豁然中开。
甲午金秋,重上京华通县,见五湖兄弟,听金玉良言,学无上功法。然先天禀赋低下,难以理解太极精妙道理,窃谈三两言,以共指正。
人生百年,白驹过隙,物欲万千,难以满足,唯有静中得道妙。静以修心,静以养气,静中安神,静中得稳定。在茫茫的夜空,万籁俱寂,唯有皎洁的月光洗刷自身的心灵,将心放在银色的蟾光中沐浴,感觉身心的清凉,不去理会,不去贪求。放下,自在。
甲午马年,习拳三年有余,学文十年有多,然文不能捉笔,武不能缚鸡;勿说修身齐家,格物致知尚不能。然翻阅三年前自己记录的心路历程,感叹良多,感天地恩泽于自身,叹名利俗尘染其心,其间虽有小错,然无大过,自身仍保持自己一些做人的底线,也还在丹经武学的求知路上蹒跚前行。三年无大成,却也有小验,较之三年前,练功之时,牛喘吁吁,腰酸背痛,此时吐气徐缓,玉环桩能缓慢下来,能明显作为自己进步的证明是:脚底的胶鞋不是三年前那么容易磨损的了。三年来明白:功夫难练,心性更不易修。自己天性中存在的懒惰,得过且过,在生活当中对事物认知不全,待人心胸患得患失,信念不强,决心不大,愿力不足,执行不力,这些都是影响自己修炼的重大阻碍,愿心中的光明之火能照亮我内心的黑暗。今天小记,以备后察。
新年伊始,驱车同沙湖,感天地恩泽于自身,叹名利俗尘染吾心。操拳量步,汗透重衫,滴于青石路。其间有百鸟歌于侧,鱼龙舞于旁;林泉操琴,草虫鼓瑟;山中之凉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愿做渔樵赋,山水一般闲。

赋同沙湖练功

青山映翠湖,白鹭掠石渠;
空山响鹧鸪,翠林鸣泉流;
远山衣白雾,近水傍茅庐;
鱼龙戏丹珠,彤云映紫都;
岩上隐樵渔,天外云卷舒;
晨风抚我面,沙鸥共君舞;
昨日旧岁去,今朝新征途;
惟愿心音唱,亦求海潮呼。



盛夏月之夜

天挂白玉盘,草飞萤火虫;
三声蝉虫鸣,一曲心经诵;
清风抚翠竹,明月润心胸;
对坐两无语,遥思寄苍穹。
.
小暑时节感怀

万里云天碧如洗
云游浅底妆潭溪
他年农忙正当时
今日流燕语分飞
鸿蒙初判,万物皆禀阴阳而生化。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事物绝大多数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古语云:万物负阴抱阳。
我们生活的世界里,能看到的和能听到的是一个世界,把这个范围在扩大一点,眼耳鼻舌身意能感知的世界,我武断的称作现实世界,把眼耳鼻舌身意不能感知的世界称作虚空世界。这样现实世界和虚空世界作为两个相对的世界独立存在于我们的时空里。
可以肯定地说,我们常常能感知的现实世界比我们感知不到的虚空世界要小得多,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来说:现实世界相对于虚空世界犹如太阳系相对于外太阳系的宇宙。
我们一直都在追求生命的奥秘和生活的崇高理想。这一种探索就是在不断扩大认识原来不认识的虚空世界。丹经武学就是探知虚空世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法门。
纷繁的世界里,浮躁的心,浮夸的行为,让我们对一些本应感知的事物麻木,如《道德经》所言: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聋,五味使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从老子的话中可以看出:让人生活的简单点,去繁取简,则人心易定。同时,在修习丹经武学的过程中,去噪取静,亦是可以更多的探知到虚空世界。
雷霆之音,非聋则闻;然蚁蜢虫蟄之声,非静不能闻。唯有处静地,平心意,方能欣赏此天籁之声。红尘世界,五音不绝于耳,五色不绝于眼,五味不绝于口,人心难安,故难以在静定的世界里享受到那种处子之美。那一种美,犹如深山中的幽泉,穿越一道道石隙;又如深谷里的寒潭撒落一阵春雨;似春风和畅的掠过松林;若白雪轻柔的飘洒在梅瓣;霎那间,可以见到春天里的阳光像家乡满山坡的油菜花铺满大地,发出金子般柔和的光芒;也可以看到秋夜中月光像水银般泻满大地,闪耀白银般的光芒;如果白玉兰也恰好赶来助兴,馨香会沁入心脾,融入血液;嘴里如夏日里含着家里那口古井里的清泉;身体如微风吹动的白云般柔和,化在虚空,融入自然。一切的尘杂喧嚣都远离我,我就溶化在这美的虚空静谧之中。
这种美,都只在柔和的玉环桩和太极拳中出现,也只有当心和身都柔和起来时,才能进入到那一种恬静虚空世界。这是一种不求而达的世界,那个空灵的世界里,挂着一把本来从没有锁上的锁,以前尝试各种各样的钥匙,却从没有打开过那一扇门,反而把自己锁在了门外。不断地换钥匙去开,不断地锁上一道门,用的钥匙越多,锁上的门越多,现实世界里的空间就越来越小,但一道道的门都锁上以后,人就被限制在一个狭隘的空间里,身上背负的钥匙越来越多,重量就越来越大,以至于不堪重负。
最后,我盗用今年国庆王老师提到的一首诗来作一个结尾,算是我的学习体会。勉强名为:
《灵静的世界》
你见,还是不见我,
光明就在哪里,
不生不息;

你听到,还是听不到我,
乐就在哪里,
不落不起;

你感觉到,还是感觉不到我,
美就在哪里,
不离不弃;

你爱,还是不爱我,
灵静就在哪里,
不休不止;

来我的怀里,
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守,
寂静,欢喜。
举个例子引用几段话:“家人有过,不宜暴怒,不宜轻弃。此事难言,借他事隐讽之;今日不悟,来日再警之。如春风解冻,如和气消冰,才是家庭典范”。 “一苦一乐相磨练,练极而成福者,其福始久;一疑一信相参勘,勘极而成知者,其知始真”“念头起处,才觉向欲路上去,便挽从理路上来。一起便觉,一觉便转,此是转祸为福,起死回生的关头,切莫轻易放过”。
说的太好了,这几句话是哪位哲人说的,我想找他的著作看看
:“家人有过,不宜暴怒,不宜轻弃。此事难言,借他事隐讽之;今日不悟,来日再警之。如春风解冻,如和气消冰,才是家庭典范”。 “一苦一乐相磨练,练极而成福者,其福始久;一疑一信相参勘,勘极而成知者,其知始真”“念头起处,才觉向欲路上去,便挽从理路上来。一起便觉,一觉便转,此是转祸为福,起死回生的关头,切莫轻易放过”。
上面的这段话是出自哪里,说的很好,很想找这本书学习一下。
向伟大的女性致敬!“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真是说的太好了。
痛总是伴随练功的过程中不断变化的,今天也许痛这里,明天不痛了,过几天也许又痛其它地方了,过几天又不痛了。不同的功法炼的筋络不同,痛的地方不同啊,换一种功法又是一次新的痛,同一种功法,加量以后又会出现痛。所以、现在比较少的去在意痛了。因为玉环桩,对于我这个初学者来说,是痛并快乐着!
推炼玉环桩大概有630天,很久没有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了,在这段时间,一直以为没有什么进步,总是感觉自己在修炼上没有进步,总是在原地踏步不动。其实静下心来,发觉自己还是有写进步。能够自己体会到的就是自己的呼吸更加的绵长,剧烈的运动以后,自己的心率明显的平和。今天写下自己的一些感受,与各位同修共同验证。
在推炼玉环桩的过程中,我缺少勇猛精进之心,但还是能坚持下来,虽然时间很少,但是没有间断,这一点,感谢我的妻子一直在鼓励我,感谢她一直用她自己的行动在感染我,让我在锻炼的过程中坚持下来了。感谢风雨路上,有她给我的帮助,感谢很多前辈同修在这条路上给我的帮助和指点,让我能慢慢的走下去。修炼的路上,同伴的榜样力量真是给力。
在玉环桩的的推炼过程中,用心去感知是我的进步的一个重要方法。我锻炼的一个地方,有一个湖,湖里有很多的鱼儿,在停下来休息的时候,我偶尔会观鱼,从鱼在水中的沉浮、进退中,能感觉到一种平和、自然、安闲、流畅的美。从这种美的享受中,去感受玉环桩的柔和之美。同时从鱼的动作之中感受玉环桩的悠闲之乐。让心能得到片刻的宁静、恬美之乐。
南方的天气总是多雨,雨后的天空有蓝天白云,那是一种洗涤过后的自然之美,是天公之作,美不胜收,风起云涌的时候,动静阴阳变化之美也是妙不可言。玉环桩的推炼,每一个动作,动作之间的连接,也是充满这种动静阴阳变换。万物负阴抱阳,都具有阴阳变化。玉环桩的每一动作也是如此(我只停留在动作的感受中)。在这种变化当中也就对“如环无端”加深了一点认识。玉环桩应该是灵动的,处处都是阴阳动静相辅相成。所以在玉环桩的推炼过程中,我把动作的推炼尽量做到行云流水的从容、如鱼得水的恬美。在那一刻我就更加得到我内心的那一份宁静与安闲。

......
都说天下名川僧居多,古时候,修道的僧人和道士为了更好的修行,都会挑选一些风水好,灵气足的名山大川来居住修行。我从这句话里面体会出来的就是,凡是有古庙的地方,只要没有遭到破坏,那么一定具有非常好的环境。
在我生活居住的城市,有一座山,一直保留下来,当地人称这座山是这个城市的龙脉所在。这个经济发展繁荣的城市,虽然给社会造成了很多的烦杂,但是城市的发展规划当中,却一直保留了这座山在大体上没有遭到破坏。这个上有一座古庙,据说庙里的菩萨非常的灵,香火非常旺盛,据说,每年很多人为了争上头一注香,都挤破了脑袋。每年春节,庙里面的鞭炮声整夜响个不停。
这座山,留下了很多的传说,我以前也常去爬山,但是,都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没有时间去领略和细细的享受这座山的灵气。这几天,自己突然非常想去这座山,想在这座山上的古庙前的广场上推上两个小时的玉环桩,想借助山的灵性,和菩萨的灵光让自己也能在玉环桩上得到一次小小的突破。
早上五点到了这座山的大门时,看到有不少人已经先我们而来,真是莫道君早行,更有早行人啊。当我们来到古庙前的广场上的时候,环卫人员已经打扫完毕了广场。我和同伴一起,立即开始了锻炼,我推玉环桩,同伴是砍少林玉环桩。同伴双锋斩时,踏步落地的声音非常铿铿有力,震地的声音在山谷中回响,如同敲响大山的古钟,悠远深长。远处山顶的登山者的私语也历历在耳。有一个年轻的小伙,抑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对着山在大喊,想用自己的声音喊醒睡梦中的大山,或是想用自己的呐喊来叫醒城市中熟睡的居民,但是大山把它的声音消逝的无影无踪。
处在山巅之上的那颗启明星大如斗,黎明的第一缕阳光来到的时候,只有它还闪烁着光芒。千百年来,它一直在夜里指引着夜行人。太阳还没有出来,天空出现的是一片的白光,类似夜晚柔和的月光,像流动的白银;又像氤氲的白雾;整个温润人的身心。露水就在那一霎那间洒落在人的身上,衣服上有薄薄的一层,白露如甘霖,滋润山林每一棵草木,在中秋以来,这个城市就没有雨,没有这些甘霖的滋润,草木早就枯萎了。山中的鸟在这一刻,全部醒来了,呼朋唤友的,相互在打招呼,又有像在举行一次大合唱,相互在协奏一曲乐章,忽然又变成一两只鸟在独唱。这一切都是在那霎那间发生的,第一缕阳光,白露的降临,鸟儿的大合唱和独唱,都是在那几分钟的时间发生。造物主把一切安排的那么整整有条。
也许的鸟儿的歌声太美妙了,吸引了这个城市的人们,让他们自动的来到这个地方来听他们的音乐会,三三两两的,一些阿姨,大爷,或拿着剑,或空着手,来到了这个古庙前的广场上,边享受音乐,边锻炼身体。
我的心也沉醉在这美妙的岭南的早晨。心与山林相通,身体的动作与鸟儿歌声的相协调,我就是那鸟儿美妙音乐的伴舞者,随着音乐在翩翩起舞,我好像不是在推玉环桩,而是在伴随鸟儿的歌声起舞。一切都是那么悠缓,一切都是那么恬美。同伴的少林玉环桩则像一位鼓师在敲打有节律的鼓点,与山林相合,与鸟儿的音律相和。这个时候,想什么都是多余的,整个心都沉醉在其中,不容有一丝杂念产生,也不想产生任何杂念。
太阳慢慢要升起了,由于天空中的云,它还无法露出自己羞涩的红脸。无云的那一片天空是湛蓝的。套用一句诗来形容就是:“半天瑟瑟半天红”。光线渐渐明朗了,在这岭南城市里面,这座山山里面的植被还是绿油油的。只有广场西侧的一片秋枫,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金黄的光芒,看到他才提醒自己现在已经是冬季了。有些鸟儿唱的累了,也下来广场边的草地上散步,三五两只一群的在相互的嬉闹,也有几只鸟在草地上找虫子。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看来,一天之计在于晨,不只是对人来讲,对鸟儿来讲也是一样的。
同伴的鼓点声也渐渐的小了,不知不觉之间,天已经大白,两个小时的时间就在这场音乐会中很快的过去了。当歌手累了的时候,舞者也该退场了。当我收功的时候,我自己还有些依依不舍,心灵在这美妙的早晨又得到了一次洗涤和升华。
当书上的知识在现实中得到验证以后,才成为自己的智慧。楼主的进步有目共睹。非常佩服
:-D楷书写的这么差劲
.....
...
存在我的相机里面的部分照片,因为一直不会上传照片,所以就一直保存着。
很多都是跟老师的合影,不想另发新帖,就此帖传上去,请各位学友见谅。
..
爷爷奶奶年纪大了我觉得炼炼九龙环最好。
mao学长,您好,我拜读过最近的一些帖子,您炼的非常好,跟您学习了。我觉得劝父母还是委婉一些,也不能过于强求。各有缘份,同时,只要你锻炼的效果好,父母自然会接受,我父母就是看到我们的变化,自然而言的就接受了。同时,你也可以先教你父母几个动作,他通过锻炼就知道其中的妙处了。但是我爱人的母亲就不一样了,她也知道这个好,但就是不练,估计缘分还未到。反正吧我觉得顺其自然最好。
你真幸福,有学长指导。
哇塞,75分钟了。
向你学习。愿共同精进,
小练形,玉环桩
今天是我无间断的练习丹经武学140天,但是却有两个月没有总结自己的心得和体会了。从北京回来以后,看到大家都对参加研讨班以后的修真体会做了认真的总结。而我虽然很想总结一下,当静下心来,反观内心的时候,发现自己却没有进步,没有进步就没有体会。自己的心性修为也没有进步。内心最近一直不平,各种各样的欲望,如同大小不一的石头,一颗接一颗的投入我心湖,在我的心里激起千重浪,久久不得平复。一位哲人说:“不是阳光不灿烂,而是内心太黑暗。”模仿这位哲人的话来描述自己的心:“不是波浪不平息,而是内心太狭隘。”《玄秘塔》有文:沧海无惊浪,赤子无愁声。如果自己的心宽大的话,那么石头有怎么能激起浪呢?
今天,一位学友兼最亲密的人,已经是不记得是第几次提醒我要写心得体会了。我对他说:我在北京的体会只有两句话。第一句话: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丹经武学和各位老师就如同一棵盛开鲜艳花朵的桃李树,自身散发沁人的芳香,这种让人如痴如醉的芬芳,吸引了我们这些后来的学子。这种芬芳如同醍醐灌顶,有如清泉洗澈肺腑。让人自然而然的得到身心的健康。第二句话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人在自然而言的发生气质的变化。丹经武学和各位老师如同和煦的春风,化作千丝万缕的春雨,洒向千万学子的心田,让传统文化种子在人的心里面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我沐浴在春风细雨中,内心有过几许宁静;我陶醉在桃李芬芳中,内心有过短暂的恬淡。但是当欲望来临的时候,内心有许多的躁动不安。母亲在很多的时候会表扬我童年时的乖巧。母亲说我小时候,在太阳落山以后,带着弟弟静静的坐在门槛上,等父母劳作归来。母亲说我们两兄弟坐的端端正正,两只小手还放在膝盖上,像大人一样。母亲说这些的时候,脸上是充满慈祥的笑容的,如刀的岁月割裂的脸突然之间也平滑了。妻子在旁边听到以后也笑笑。而我则感觉自己也在霎那间回到童真的岁月。世界上最广阔的是大海,比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母亲的胸怀。现在长大了,也就是在面对父母的时候,能静静的听父母的述说,听父母一遍又一遍的絮叨我童年的往事,这个时候,父母的内心是幸福的,我的心是宁静的,一家人的心都是至诚而无任何猜忌的。如如不动,静如处子,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境界啊。
检讨自己的内心,在自己的内心是多么的自私和狭隘。对待很多的人和事物,都很难保持哪一种至诚的心,在面对自己的妻子的时候,有时候都很难做到像母亲那样的一种广阔包容的心。自己经常很难保持一种平和的心,在和妻子偶尔的争执以后,自己也会泠静下来,想想自己的过错。
看到很多的学友功夫精进,而自己却无所进步,很多的时候都在想,同道好友都能在功夫修为和心性修为上不断的进步,而我非常的想在功夫和心性上有所突破,却总是不能突破。如同在放在炉子上的一壶水,温度总是50度,无法升高一度,不知道何时能烧开。心总是在沸腾,无法降温,更谈不上静如井水。
我也知道练功要发勇猛精进之心,但是每次练功都只是停留在一个小时,自己的内心在不断的提醒自己不要停下来,但是惰性总是占胜我的良知。总喜欢这个功夫练一下,那个功夫练一下,玉环桩、小练形、妃环杖,都来一两下。我知道自己如同那个摘玉米的猴子,出了菜地发现自己手上一无所得。
最后我想起父亲小时候经常批评我的一句话:“你这个半桶水”。父亲的这句话正点出了以前的我、现在的我内心的缺点。自己的心如桶,装了半桶水的时候,水在桶里面自己都跳动的厉害;自己的心如池,几许春风吹褶满池春水;而如果心如大海的话,即使千钧巨石投之以内,也无法激起小小浪花。
读完一遍,我在不知觉之间朗诵出声音来了。如听山涧清泉,赏明月徐风。读完以后正是顿时感到天高云淡,心中的烦恼一扫而空。就像晨钟暮鼓一样震动了我心,逝者已矣,来者可追。同感,同思,亦同精进。
2010年8月28日,我已经无间断的联系玉环桩50天了,我的感觉是越来越好。在自己的身上体会到了很多美妙的感觉,也通过自己验证了老师书上提到的一些内容。今天,我第一次出现了一种奇妙的感觉,有一位同道好友鼓励我写出来。我就把今天的这种奇妙的感觉写下来,作为自己练功路上一个脚印。
早上,练完玉环桩回来,洗衣吃饭以后,来到了办公室,打开电脑,准备上论坛看看。我那个握住鼠标的手掌的掌心是空心的,我感觉有一团蒸汽一样的热气在掌心和鼠标之间回旋。开机完成以后,我打开了论坛,双手放到键盘上准备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的时候,手臂也感觉有一股股热气围绕手臂表面。我以为是今天早上练了比较长时间的原因,就没有在意。
晚上,我练了很短时间的玉环桩,然后回来了,因为同同道好友有约,又打开电脑,这种感觉重复出现了。感觉是一层热气像蒸汽一样从毛孔蒸发出来,然后围绕在手臂的表面,感觉是薄薄的一层,当我感觉到的时候,这团蒸汽好像浮云一样飘逸,像烟雾一样轻柔。这种蒸汽一样的感觉,在手臂的阴经部位比较明显,手臂外侧(阳经部位)热感则强烈一些,但没有一种湿润感。
近日,夫妻小别重聚,相互探讨玉环桩。观妻练习玉环桩有三五年之久,动作虽已熟练,身心已得改善,然而仍未能脱“僵硬”之感,而得“柔和”之美。我练玉环桩不得其形,未领其神,因而相互探讨,相互指正,琢之磨之,望得“美玉”。两人清晨傍晚,相互交替,一人演练,一人摄像。然后共同翻阅李老师书籍,共同观赏玉环桩视频,相互比较,相析疑义,斗胆从初学者的角度,把自己初习玉环桩的个人体会拿出来晒一下,以待抛砖引玉,共证大道。
《易》为六经之首,儒道两家都视为经典。古代众多先贤穷其毕生精力演《易》。通《易》则知宇宙运行规律。李老师在讲玉环桩的时候,专门用《易》理解释玉环桩,可见玉环桩包含了至深的易理,仰之弥高,俯之弥深。每次读《易解玉环桩》都有些许收益,同时,结合练功体会,其感受真实不虚。
易者,从说文解字上看,为日月上下结构,以示阴阳;从字义上理解:易为变化之义。“以物易物|、”“几度易手”指的都是变换。故易字说明事无常形,理无定理,一切都是在不停的交替变换。观日月之行,察壶水之冰,都是常中有变。
阴阳者,相生相克,相辅相成。阴阳永现代哲学观点来看:是矛盾的两端,二者不可缺一。孤阴不生,孤阳不长。玉环桩的每个动作都含有此易理,都是阴阳对应,负阴抱阳负阳抱阴。例如:二仪呈象、水撞金轮、丽龙含珠、玉虚呈华、金风返真等动作的步法就有这种阴阳对应。初习玉环桩,要注意步法的虚实相生,注意重心在哪一条腿上。要严格遵照老师所教和书上所讲,该虚的就虚,该实得就实,不能混淆,造成动作变形。
《易解玉环桩》曰:玉环桩的行功过程要去感知阴阳的流变,体会开合、聚散、升降、有无、动静、内外……。文中有一词“流变”,不可忽视。“流变”一词有深微的含义。仰看浮云,俯察流水,此两种自然界的现象非常符合“流变”的含义。风起云涌,无论风多大,云卷云舒都是轻缓的,不是突变的,有一种自然的变换,体现一种悠闲自得的感觉;风吹水面,即使在海上,潮起潮落,不是无规律的,有一种天然的节律,演示一种进退自如的境界。玉环桩里面的步法主要有两种“龙腾”和“虎踞”。无论是龙腾换虎踞,还是虎踞换龙腾,都要有一种自然的流变,不是突变的,这种突变不是指速度快,而是说省略了中间的转换过程。推玉环桩不能像“变脸”艺术那样突变,突变则让人觉得动作僵硬,不柔和。同理,手的推、收也是如此,不能使用“爆发力”。重心在两腿之间的转换,都是从左到两腿之间,再过渡到右脚,或是从右到两腿之间,再过渡到左脚,两手的推出与收回,由抱球到往外推,都是由聚合一球,然后在推得过程中慢慢的分开,最后一分为二,收回则把两球慢慢的收拢,慢慢柔和,最后合二为一。这种重心的转换和球的分合,就是一种阴阳的转换,阴中含阳,阳中有阴的转换过程。
在推玉环桩的过程中,阴阳的变化要用心去感知,李老师说哦感而遂通是非常有道理的,这句话听到很多学员讲。其实每个人心灵感受的过程都是不同的,我在练习玉环桩的时候是这样的。推练玉环桩的过程应该是一种享受的过程,享受一种宁静的美,享受一种轻松恬美的境界。玉环桩有如一曲美妙的音乐,有如一种轻盈的舞蹈,我们在推玉环桩就是要去感受这种音乐的节律,从而听到自己的一种心音。就如在深山听山泉的叮咚之音,不紧不慢,不疾不徐;又如在山野听牧童的短笛之乐,悠然自得,如听清晨的鸟鸣、夜半的钟声,直入心扉,从而使自己的心同这种天籁之音共鸣。又如观蜻蜓掠过水面,燕子立上枝头,蝴蝶翩翩起舞,从而使自己的动作挥洒自如。每个人的节律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节律,快慢随心,勿执妄念,不要规定自己在一定的时间联系一定数量的动作。欣赏美的过程是轻松的,享受美的过程是平和的,不要让任何念头去打破这一种美的境界。正如洞天雪容讲的,要享受一种“云中漫步、湖中荡舟的美,推练玉环桩就如在欣赏沿途的美妙风景。”这就是在体验心中的宁静自然的胜境。
李老师在《易解玉环桩》讲“隐现虚灵”这个动作时说:“后移时,以身形、腰、胯为主宰,带动两肩,以肩带肘,以肘带腕,由手而指。周身务要协调一致。”我认为在玉虚呈华动作中也要:“ 以身形、腰、胯为主宰,带动两肩,以肩带肘,以肘带腕,由手而指。周身务要协调一致。”玉环桩的行功第一层次要求形体统一协调,当练习到一定熟练程度时,就不要做分解动作了。每一个动作都是全身运动,手、脚、腰、身都要协调起来,就如一个乐团一样,不能吹笛子的只管吹笛子,弹琴的只管弹琴,这样再好的乐章都要跑调了,周身要听从“心”的指挥,这样才能找到音律的美。玉环桩的八个动作,一左一右,周而复始,动作之间也要连贯协调,做到如环无端。
此次同人聊天,他说有学友指出他练习五年玉环桩,动作仍然僵硬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存有“法执”,而一些学友练习玉环桩1-2个月就动作柔和,可能是因为不存“法执”。“执”是佛家一种说法,应该是心的一种魔障。执着就是不变通,这不符合易理,阴阳无定势,日月有交替。偏执一念就容易产生排斥心理,从而影响到阴阳的流变。新学员、甚至一些老学员都容易犯“真言偶听”的毛病。“真言偶听”是练功的禁忌,周潜川先生有专文论述,李老师把该文收录在《太乙金编》里了。新学员都是从分解动作学起的,练到一定程度以后,哪些分解动作就成为了思维定势,无法摆脱。有时候,新学员也经常向老学员请教经验,听到的经验也生搬硬套到自己的身上,但是佛说:过去心不可得。一些其他学员的成功经验用到自己身上并不一定就有效,就合理。就如《小马过河》里的老牛、小松鼠的经验一样,不适合小马过河,只有自己实践了,才是真实不虚的。所以对待经验,哪怕是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也要用自己的心去感悟,用自己的行动去验证,不能一知半解、以偏概全的去全盘接受。
近日,夫妻小别重聚,相互探讨玉环桩。观妻练习玉环桩有三五年之久,动作虽已熟练,身心已得改善,然而仍未能脱“僵硬”之感,而得“柔和”之美。我练玉环桩不得其形,未领其神,因而相互探讨,相互指正,琢之磨之,望得“美玉”。两人清晨傍晚,相互交替,一人演练,一人摄像。然后共同翻阅李老师书籍,共同观赏玉环桩视频,相互比较,相析疑义,斗胆从初学者的角度,把自己初习玉环桩的个人体会拿出来晒一下,以待抛砖引玉,共证大道。
《易》为六经之首,儒道两家都视为经典。古代众多先贤穷其毕生精力演《易》。通《易》则知宇宙运行规律。李老师在讲玉环桩的时候,专门用《易》理解释玉环桩,可见玉环桩包含了至深的易理,仰之弥高,俯之弥深。每次读《易解玉环桩》都有些许收益,同时,结合练功体会,其感受真实不虚。
易者,从说文解字上看,为日月上下结构,以示阴阳;从字义上理解:易为变化之义。“以物易物|、”“几度易手”指的都是变换。故易字说明事无常形,理无定理,一切都是在不停的交替变换。观日月之行,察壶水之冰,都是常中有变。
阴阳者,相生相克,相辅相成。阴阳永现代哲学观点来看:是矛盾的两端,二者不可缺一。孤阴不生,孤阳不长。玉环桩的每个动作都含有此易理,都是阴阳对应,负阴抱阳负阳抱阴。例如:二仪呈象、水撞金轮、丽龙含珠、玉虚呈华、金风返真等动作的步法就有这种阴阳对应。初习玉环桩,要注意步法的虚实相生,注意重心在哪一条腿上。要严格遵照老师所教和书上所讲,该虚的就虚,该实得就实,不能混淆,造成动作变形。
《易解玉环桩》曰:玉环桩的行功过程要去感知阴阳的流变,体会开合、聚散、升降、有无、动静、内外……。文中有一词“流变”,不可忽视。“流变”一词有深微的含义。仰看浮云,俯察流水,此两种自然界的现象非常符合“流变”的含义。风起云涌,无论风多大,云卷云舒都是轻缓的,不是突变的,有一种自然的变换,体现一种悠闲自得的感觉;风吹水面,即使在海上,潮起潮落,不是无规律的,有一种天然的节律,演示一种进退自如的境界。玉环桩里面的步法主要有两种“龙腾”和“虎踞”。无论是龙腾换虎踞,还是虎踞换龙腾,都要有一种自然的流变,不是突变的,这种突变不是指速度快,而是说省略了中间的转换过程。推玉环桩不能像“变脸”艺术那样突变,突变则让人觉得动作僵硬,不柔和。同理,手的推、收也是如此,不能使用“爆发力”。重心在两腿之间的转换,都是从左到两腿之间,再过渡到右脚,或是从右到两腿之间,再过渡到左脚,两手的推出与收回,由抱球到往外推,都是由聚合一球,然后在推得过程中慢慢的分开,最后一分为二,收回则把两球慢慢的收拢,慢慢柔和,最后合二为一。这种重心的转换和球的分合,就是一种阴阳的转换,阴中含阳,阳中有阴的转换过程。
在推玉环桩的过程中,阴阳的变化要用心去感知,李老师说哦感而遂通是非常有道理的,这句话听到很多学员讲。其实每个人心灵感受的过程都是不同的,我在练习玉环桩的时候是这样的。推练玉环桩的过程应该是一种享受的过程,享受一种宁静的美,享受一种轻松恬美的境界。玉环桩有如一曲美妙的音乐,有如一种轻盈的舞蹈,我们在推玉环桩就是要去感受这种音乐的节律,从而听到自己的一种心音。就如在深山听山泉的叮咚之音,不紧不慢,不疾不徐;又如在山野听牧童的短笛之乐,悠然自得,如听清晨的鸟鸣、夜半的钟声,直入心扉,从而使自己的心同这种天籁之音共鸣。又如观蜻蜓掠过水面,燕子立上枝头,蝴蝶翩翩起舞,从而使自己的动作挥洒自如。每个人的节律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节律,快慢随心,勿执妄念,不要规定自己在一定的时间联系一定数量的动作。欣赏美的过程是轻松的,享受美的过程是平和的,不要让任何念头去打破这一种美的境界。正如洞天雪容讲的,要享受一种“云中漫步、湖中荡舟的美,推练玉环桩就如在欣赏沿途的美妙风景。”这就是在体验心中的宁静自然的胜境。
李老师在《易解玉环桩》讲“隐现虚灵”这个动作时说:“后移时,以身形、腰、胯为主宰,带动两肩,以肩带肘,以肘带腕,由手而指。周身务要协调一致。”我认为在玉虚呈华动作中也要:“ 以身形、腰、胯为主宰,带动两肩,以肩带肘,以肘带腕,由手而指。周身务要协调一致。”玉环桩的行功第一层次要求形体统一协调,当练习到一定熟练程度时,就不要做分解动作了。每一个动作都是全身运动,手、脚、腰、身都要协调起来,就如一个乐团一样,不能吹笛子的只管吹笛子,弹琴的只管弹琴,这样再好的乐章都要跑调了,周身要听从“心”的指挥,这样才能找到音律的美。玉环桩的八个动作,一左一右,周而复始,动作之间也要连贯协调,做到如环无端。
此次同人聊天,他说有学友指出他练习五年玉环桩,动作仍然僵硬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存有“法执”,而一些学友练习玉环桩1-2个月就动作柔和,可能是因为不存“法执”。“执”是佛家一种说法,应该是心的一种魔障。执着就是不变通,这不符合易理,阴阳无定势,日月有交替。偏执一念就容易产生排斥心理,从而影响到阴阳的流变。新学员、甚至一些老学员都容易犯“真言偶听”的毛病。“真言偶听”是练功的禁忌,周潜川先生有专文论述,李老师把该文收录在《太乙金编》里了。新学员都是从分解动作学起的,练到一定程度以后,哪些分解动作就成为了思维定势,无法摆脱。有时候,新学员也经常向老学员请教经验,听到的经验也生搬硬套到自己的身上,但是佛说:过去心不可得。一些其他学员的成功经验用到自己身上并不一定就有效,就合理。就如《小马过河》里的老牛、小松鼠的经验一样,不适合小马过河,只有自己实践了,才是真实不虚的。所以对待经验,哪怕是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也要用自己的心去感悟,用自己的行动去验证,不能一知半解、以偏概全的去全盘接受。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太有意思了,看到这个视频觉得心情特别轻松。
文熙先生讲的非常好,这三种练心的方法确实是能有很大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练心是最持续的,也是最难得,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能练心,我们随时随地都能练心,随时随地可以练心,也必须练心。通常因为这种日常生活太平凡了,人很容易就麻痹,就放松,要能在平中见伟大才是非常难的。生活中一切琐事,俗事,很容易让人觉得烦,每天的洗衣,做饭,打扫卫生这些常课,现代人不是很愿意去做;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例子:放开水龙头的时候把开关开到最大,把水溅出来了,吃饭的碗里总是留有一些饭粒,衣物、书籍等胡乱摆放等等,买很多的衣服,一年难得穿一次,结果闲置在家,电灯经常忘记关,出入室内外的时候,把门关的很响。这些我觉得都是心性修为没有到家。心性修为好的会做到爱护五谷,做到成物勿毁,做到置物有方等等。这些小事容易做,也容易忘,所以要在平凡中见真章。在看书中练心,中国的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经典,这些经典的书籍都是智者的智慧,这些智慧告诉我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太上感应篇》、《朱子家训》、《论语》、《孟子》、《菜根谭》、《孝经》等这些书里面就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当然中国的传统经典书籍不只是这么一些,还有很多,可以多看,多想,把自己的实际情况同书本联系起来,不断的三省吾身。练功练心的作用就比较明显了,在练功中体会轻松恬美、悠闲平静的心情更是练心。文先生提出的这三种练心的方法途径,三者都是练心的大道。我的心性也是非常差,我在生活当中也在不断的锻炼自己的心性。看到文熙的先生的文章,我心痒不已,故狗尾续貂的也写上几句,贻笑大方了。
小草 wrote:读楼主的文章,受益挺大。楼主对儒家文化颇有研究,在此多向您学习。
也有一些不甚认同楼主观点的地方,在此表达自己的看法,希望楼不介意。

可能是我感觉不对,您转述的这个故事可能容易引起人的误解。学生我也听老学员转述过这个故事,大概是说当年文化大革命,一位重病的妇女在求医的过程中,被所有的大小医院已经回信不能治疗了,只能是回去准备后事,家人在到处打听的情况找到了阎师爷,抱着试试看的情况抬着担架把这个妇女送到了阎老大夫这里来了,当时因为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不能说有修真这种事情,于是阎师爷只是告诉她回去锻炼身体。病人回去果真锻炼,因为过于病重,只能是一只手扶着墙壁,另一只手推,这样来回推,半年后能下地干活了。

您说的《当然,在当今世上,能有真正的智慧的人不多,能有那个病人那样好的机缘的也在少数,很多人可能求人不淑,反而害了自身的也有。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就不敢求人,不愿意求人,反而对社会存在一种戒心,这样不好;或者完全的放弃自己的努力,全身心的皈依于一个外在的“神”,虽然这样能得到自身内心的宁静和安详,但是相对于一种积极的性命双修来讲还是处于下游了。》。似乎容易让人引起误解。我想老学员讲述这个故事并不会叫病人不去吃药,只是希望以此来鼓励新学员好好努力,辛勤的耕耘会迎来收获的季节。末学个人认为丹经武学不是叫人不去看病。

楼上的小草学友,对于你提出的批评,我做一下说明:对于老学员转述的故事,你写的比我清楚。这是我在写文章时没有注意的,但是大意应该没有违背事实的真相。以后我会注意。
对于完全把自己的身心献给宗教的人有,这种人一生都在为神的事业服务,为苍生谋福,这种人也是非常值得人敬仰和学习的。这个世界上也存在一些邪教,叫人不要看病吃药,不要锻炼,就在哪里静坐,总想往生,这个邪教现在还在活动,我们不要直接指出来了。丹经武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大家都比较清楚,你不该产生疑问,我也不必回答了,答案已经存在于宇宙当中。
非常感谢您对我的文章提出了意见,欢迎批评指正
读了钱穆先生的《性与命》,一些原来没有明白的好像突然之间有一点点明白。虽然自己不甚明了,但是这些一点点收获,也应该随时写下来,不管是拾人牙慧,还是炒剩饭,都是自己通过思考和一时实践而得到的。故不管是贻笑大方也好,是自买奇丑也好,都是自己心路上的一个脚印。
我喜欢儒家的礼乐甚于宗教的制度、组织及仪式等,我相信自己的内心甚于超越于人类自身的神与圣。从小就听到求人不如求己,到大了的时候,更是发现命运最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能向别人求到总是有限的。我非常喜欢一个小故事:有一个人走投无路,到庙里求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当他正在祈祷的时候,旁边来了一个人,也跪下向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祈祷。他反身一看,这个人的相貌同观世音菩萨一模一样。他很好奇,就问此人:“姓何名谁?”不想此人正是观世音菩萨。他就更好奇了,说:“你自己就是万能的观世音菩萨,难道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怎么也到庙里来求菩萨?再说要求也应该去求如来佛啊!”此人说:“求佛不如求己。”当然,我不是说人生在世,一定就不需要求人,我只是想说的人生最大的主动性还是在于自身。我们从小就要求学,生病了要求医,困难时要求助,遇到天灾人祸了要求救,到了适当的年龄了要求婚。人生当中还是不能避免一个“求”字。在求学上,求知上,在修真上,我们要求师,“饶君聪慧赛颜闵,不遇真师莫强猜”。其实“求”字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自身的主动性,有些人连求都不“求”,则真是一种非常消极的人生态度了。也有一些是消极的“求”,例如有些人生病了,把自己完全交给一个自身之外的所谓的“神”,不吃药不问医,结果就走上了邪道。虽然命运的主动在自己手上,但是人生在世要求助外界,寻求一些帮助,一些指点,少走弯路。我们经常听一些老学员说当年有一个重病的妇人,看了很多医生都无效,后来求医于阎师爷,通过玉环桩的锻炼,改善了身体功能,恢复了身体健康。这里面一方面有阎师爷的真如智慧,一方面也同病人自己的主动分不开。当然,在当今世上,能有真正的智慧的人不多,能有那个病人那样好的机缘的也在少数,很多人可能求人不淑,反而害了自身的也有。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就不敢求人,不愿意求人,反而对社会存在一种戒心,这样不好;或者完全的放弃自己的努力,全身心的皈依于一个外在的“神”,虽然这样能得到自身内心的宁静和安详,但是相对于一种积极的性命双修来讲还是处于下游了。
钱穆先生在《性与命》一文说:“儒家并不在人类自心之外去另外找一个神,儒家只认人类自心本身内部有他的一种无限性,那既是儒家之所谓性。”钱穆先生还说:“一个超越于我心之外,较之只为我有而有限的心,自然也不免有一种降临与高压之感。此一种感觉,在儒家则谓之命。儒家最要功夫一面在知性,一面则在知命。”儒家是主张人性本善,《三字经》开篇就言:人之初,性本善。儒家的之谓“性”,就是“至善”,《三字经》紧接下来就说:苟不教,性乃迁。儒家主张人要在有限中不断的追求至善。但虽尧舜,犹有余憾,故李白诗云:有口莫食首阳蕨,有耳莫洗颍川水。那么对于普通人来讲,就更是离至善的距离很远了。修真的人常说:我命由我不由天。性与命本就都是“至善”,因为至善是一种无限接近而还永远没有到达的境界,哪一段远离至善的距离就在冥冥中制约着人,人离至善的距离越近,人心获得的自由就越大,当人达到至善,人就达到了神与圣德境界,就能得到无限的自由,永不寂没,生活轻松自如,无比恬美,而到达一种大自在大无畏的境界。故修真之人的命,随修真之人不断修为,不断向至善靠近,从而命也在不断的改变。丘真人前后两次见麻衣神像术士,所得到的命理答案不同就是这个道理了。写到这里,不免对自己的做一番反省,一直以来,我在父母眼里是一个孝顺的孩子,在普通大众眼里也还是孝顺人。然而,孝也是存在于无限当中,没有人能说自己在孝的方面可以得到满分,永远离满分差一分。常年求学与工作在外,不能承欢膝下,有心也没有尽到力啊。再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我的身体,我的家庭,我的一切,父母不都是在为我担忧吗?再还有的时候,我的言语里面难道就没有忤逆之词吗?可能因为是自己的孩子,父母不同我计较而已。记得《论语》里面有讲这样一个事,大意是这样:有人认为孝就是能养父母,夫子说:“禽兽都能养自己的父母,人如果只是能养自己的父母,同禽兽有什么区别?”夫子还回答一个人对于孝的提问说:“色难”。想想自己也就比禽兽好一点而已。
人就是应该在“至善”的规范下,领导下才能享受心灵的宁静,忠孝礼义,仁义礼智信就是用来规范人和领导人的心灵。我们推玉环桩,达不到内心的宁静,就推不出柔和的动作;我们做不到忠孝礼义,就达不到内心的宁静。儒家之知命安命,就是要求我们不断的受“至善”的领导,不断的去伪存真,。只有达到至善,或不断向至善靠近的的时候,把内心一切交与至善,自然能心态安和,精神平静,轻松恬美。我现在这种状况,就只能享受片刻的宁静,还远不能达到一种大自在大无畏的境界,用一句很通俗的话来讲:万里长征还刚刚起步。自己的执着,自己偏狂,自己的骄傲自满和无知,还有存在我内心的暴戾之气,让我胡乱的怪罪于他人,委过于旁人,推诿于外因。从而让我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家人,伤害了朋友,最终伤害了自己。孟子说:“尽心知性,尽性知天”,佛家说:明心见性。一切至善都是与生具足,滚滚的红尘蒙蔽了自己的心性,一时也就迷失了方向。但是“人能宏道,非道宏人”一切的一切都还是要自己去解决,修为就是自修自为,这个是旁人不可替代的。也就是俗话说的:真师领进门,修行看个人。
知命安命,知命践性。儒家要求我们的委心安命不是要我们去消极的接受命。而是要在人生的实践当中不断的去完善自我。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儒家的克己复礼,不亏暗室,都是要求自己不断的向至善的境界发展。颜回真君子,能做到不贰过,得到孔夫子的极力赞扬,夫子视颜回犹如亲子,颜回的去世,夫子有如丧子之痛,大声痛哭:“天丧予。”知命安命,知命践性,就是要人能舍弃,有舍就有得。舍弃恶就得到了善,舍弃小惠,成就大德。夫子见世风不古,以教化为己任;见纲常沦乱,乃述《春秋》;春秋即成,乱臣贼子惧。夫子的言传身教成就万世师表。
钱穆先生在《湖上闲思录》有一篇谈性与命的文章,读后很有感触,发在这里与大家共赏。
儒家思想超脱了宗教的信仰,同时也完成了宗教的功用。宗教从外面看,有他的制度、组织及仪式等,儒家把理想中的礼乐来代替。宗教从内面看,同时是宗教精神更重要之一面,为信仰者之内心情绪,及各人心上宗教的真实经验。在儒家思想里关于性与命的意义,与之极相接近。

  各种宗教的内心经验,最重要的,必有一个外在的神圣境界或神圣威力之存在。人能超越了小我有限的较低级的自心,而信仰一外在的无限的高级的神圣心,而与之相接触相感通相融合,这是各种宗教所共同祈求的一种境界,共同皈依的一种威力。就宗教论宗教,则宗教应该超越乎道德之上。道德只是人世间之事,人世间一切道德,至多只能把我们有限的自我沉没于其他一个或多个有限的自我之内,并不能使自我与无限合一。无论是忠,是孝,是爱,是一切其他牺牲,凡是道德对象,总之是属人间的,依然是偏而不全,是有限,免不了要消逝而不能长久地存在。因之一切人间道德总是偏的、相对的、有限的。只有神与圣完全而无限,永生而不灭。人只有与这神圣的无限生命相接触,才使人自已参加无限而得永生,但儒家理论并不如此。

  [color=red][color=darkred]儒家并不在人类自心之外去另找一个神,儒家只认人类自心本身内部自有它的一种无限性,那即是儒家之所谓性。人心是个别的,因而也是各偏的,不完全而有生灭的,相对而有限的。但人心亦有其共通的部分。这些共通部分,既不是个别的,又不是各偏的,而是完全惟一的,无起灭而绝对永存的。儒家之所谓性,即指此言。[/color][/color]因此儒家在自心之内求性的至善,正犹如一切宗教家在自心之外求神的至善一般。性属人,人性仍是有限。善亦属于人,则善亦有限。但专就人本位言,则人性至善,已然是一种无限了。宋儒转换言理,理则普遍于宇宙万物与人类,更属无限了。理之至善,正犹神之至善,故朱子说天即理也,这见即是上帝亦不能在理之外。又说性即理也,则此至善无限,却落到人的有限身上了。无限必是先人而在,因此人之禀赋此性,必是原先有了的。因此性之至善,与生俱足,更无余欠了。但虽尧舜,犹有余憾,因无限的可能,只在有限中发展,亦只在有限中完成。而有限则终与无限有别。西方宗教家只希望神降入我心来,这是无限超越在有限之外。中国儒家则主张尽心知性、明心见性,而发现我性内具之善。性与善既属无限,则无限即在有限之内。因此儒家论道德观,主张自尽我心,自践我性,其本身即已是一种无限与至善了。

  宗教家惟其认有一神超越于自己小我有限之上,则此有限内心如何与此至高无限之神相交接,其普通必有之手续即为祈祷。祈祷遂成为宗教之精髓与宗教之神魂。祈祷是宗教上之必有手续,与必有实践。儒家既认性之至善即在我心,故儒家教义不须有祈祷。但此至善之性,究竟也是我心内较高较深的部分,虽在我心之内,而贯通于心与心之间,则又若超越于我心之外,因此我心有限,而我心之性则无限。一个超越我外而无限的性,较之只为我有而有限的心,自然也不免有一种降临与高压之感。此一种感觉,在儒家则谓之命。儒家最要工夫一面在知性,一面则在知命。性与命虽是一个东西,而不妨有两种感觉。一是感其在我之内,为我所有,一是感其在我之外,不尽为我所有。既是在我之外而不尽为我所有,则对我自有一种强制或高压,规范或领导之力。若就人心全体言,乃是有了心,始见有性。若就一个个的心而言,则性早在心之前而又在心之后。未有我心,便有性,我心既灭,性尚在。换言之,心个别而有限,性共通而无限。心有生灭,性则无生灭。而此无生灭的即生长在有生灭的之内,但同时又包宏恢张于有生灭的之外,而为之规范为之领导。性就其在我之内而为我有者言,命则指其不尽在我之内又不尽为我有者言。如何将我此个别之心,完全交付于此共通之心,而受其规范,听其领导,这须有一种委心的状态。宗教上的委心是皈依,儒家的委心便是安命。安命始可践性,委心安命便要你有所舍却。舍却了此一部分,获得了那一部分,这种以舍弃为获得的心理状态,正犹如宗教家之祈祷。祈祷心态之最重要者,首为完全舍弃。舍弃你之一切而听命于神,信赖神,祈求神。儒家之知命安命,亦同样有此境界,平息自心一切活动,只听命的支配。命是在我外面的。命又有消极与积极之分。积极的命是一种领导,消极的命是一种规范,一种抑制。人心必得有此两种作用,一面规范抑制着你,不许你如此,不许你如彼,一面领导着你,该如此,该如彼。宋儒说性即理,此一理字亦便是命。宋儒常说天理,正犹先秦儒之言天命。惟理虽在外,亦在内,因我既在理之内,理亦宜为我所有。故陆王又要说心即理,理就主宰一切。故陆王又要说良知即是你的主宰,此即是说主宰亦在我之内,而不在我之外。儒家理论之最要处,正在认得此不为我有者其实即为我所有。而此种境界却不以祈祷得之。此为儒家与宗教不同之又一关键。

  庄子书中,有一番推翻上帝和神之存在之观念的最透辟的理论。但庄子书中,同样有一番委心任运知命安命的最深妙的理趣。你能体会到庄子的这一面,你自然能心态安和,精神平静,一切放下,轻松恬美,而到达一种大自在大无畏的境界。也正犹宗教精神在祈祷时之所到达。惟庄子书中所言之命,则只是消极地叫你舍弃,而非积极地叫你奋发,这是庄子知命而不知性之过。魏晋时代的清谈学家们,都重视庄子,但他们却不言安命而言任性。郭象注庄便是其一例。如此则只知任性,不知安命,在消极方面既没有了抑制,在积极方面又没有了领导。性是一个必然的,而清谈家之任性,则一任自然而不认有必然,此是清谈家知性而不知命之过。只有儒家可说是性命双修。

  儒家思想有与一切宗教最不同之一点,一切宗教全像是个人主义的,而儒家则最不喜为个人自己着想。一切宗教莫不有一个超越于个人以上之神,一切个人莫不向此神祈求,所祈求的对象虽是共通的,而此祈求之主则是个人的。因此祈求所得之恩赐也属于个人。儒家思想中超越于个人以上者是命,命在领导着各个人,同时规范着各个人,因此命是个别的,而知命安命便是率性,性却是共通的、大群的。因此所领导所规范者是个人,而领导之规范之之主者,则一切从大众出发,也一切归宿到大众。

  《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只轻轻安上一天字,并非认真看重有一上帝存在,重要则在命字与性字上,命与性都已在人的身份之内了。孟子说:“尽心知性,尽性知天。”此处也可说尽性知命,天只是命之代名词,也并非认真看重有一上帝存在,故又曰:“莫之为而为者,天也。”故尽性知天,仍只重在人的身份上。道字由性命而来,则显是大群的,决非小我的。孔子又说:“人能宏道,非道宏人。”此亦并不定谓必然先有了道才有人。总之立言的分量,依然重在人。西方宗教家必信仰有一上帝和神在人之前,又必然把人的地位低压于上帝和神之下,此等信仰和理论,在中国儒家思想里,似乎已冲淡了。但宗教家一切鼓舞人向上的情绪,激励人扩大内心的功用,儒家则并未忽视,而且能完全把握到,此是儒家高明处。亦是儒家与一切宗教精神之相通处。
今天雷雨过后,我又来到练功的地方,练完以后,忽然想起来,我已经坚持了一个月没有间断的推玉环桩了。同时又想到自己又有一段时间没有把自己练功的一些变化记录下来,所以练完功以后,虽然比较累,但是还是坐下来,写一下自己这些天一些收获。
在论坛看到一些学友说通过练功,很多骨折留下的伤痛都好了。我也得到很多人的鼓励,说我十五年前的扭伤的脚通过锻炼也能练好。由于当年伤的比较重,加上自己又没有用药,还每天走五六里路去上学,所以就留下后遗症,一到阴雨天就痛。坚持一个月,没有什么新的体会,就记录一下自己的这只腿的变化。
最初开始坚持的时候,踝关节的部位痛的不能支撑我自身,在十天过后,虽然很痛,但是一般还是能支撑身体。二十天以后痛的部位发生一些变化,从内部的痛向外转移。从前两天开始,痛的部位又发生的变化,从小脚趾旁的那个脚趾头沿着一条线到踝关节向上到膝关节,再往上倒髋关节的整个一条线都有隐隐的同感。我忽然有一个信心,我的腿应该能练好。坚持,相信事实能证明我的感觉。
受教了。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有一位印度的诗人说:小鸟系上黄金时,它就再也飞不起来了。
谁都梦想飞翔,谁都梦想自由,但是当心有太多的负重,原本能飞的都有心无力。
给自己减压,给心灵减重,心就一天天自由了。我暂时还做不了雄鹰,先向麻雀学习,当能翱翔天空时,再向雄鹰学习。愿普天下的心灵都能自由的飞翔。
这段时间,反复读《易解玉环桩》写了《易解玉环桩》结合练功的体会与疑惑
http://www.djwx.com/forums/posts/list/6096.page
《易解玉环桩》开篇讲易:“易字为日月之上下结构,以示阴阳。玉环桩行功过程中要去感知阴阳的流变,体会开合、聚散、升降、有无、动静、内外.......里面气机的运行或若游丝之隐现,或若滔滔江水,或轻如浮云,或凝若泰山,虚实相生,阴阳变化,变化无穷,这些要感而遂通。”
此段文字是《易解玉环桩》的总纲提要,说出玉环桩练习的灵魂。作为推练玉环桩,到高的层次,肯定是推运气机的运行,不是简单的肢体运动。这是“玉环桩”和“玉环操”的区别。但是作为我这样的初学者,现在肯定还是处在“玉环操”的阶段,离“玉环桩”还有很大的一定距离。正因为这样,为了使自己避免南辕北辙的笑话,我还是想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惑写出来,请大家帮助我。
天地为阴阳两端,那么天地万物都是有阴有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阳主动、阴主静;刚为阳、柔为阴;乾道外展其阳,内含有阴;坤道外显其阴,内含有阳。聚阳生阴,聚阴生阳;阴升阳降,阳降阴升。滔滔江水,包容成其大,大则无坚而不摧。千丈瀑布之下必有深潭,万里湖面也有水平如镜。练武之时,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推练玉环桩,静指内心一波不起,动指身体行云流水;做站桩时,身体凝若泰山,推练时动作轻若浮云。这种感觉有时在同一个动作里面,也体现了这种阴阳之分。二仪呈象时,重心移于右腿有若泰山之凝重,左腿向上提,向前迈出则有若浮云之轻盈。玉虚呈华,双手推出时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身体如万里湖泊,波浪不起。
“隐现虚灵”这个动作是李老师在《易解玉环桩》里强调可以站桩的,虽然很多人说玉环桩的每个动作都可以作为站桩来练,但是李老师在《易解玉环桩》里面只提到“隐现虚灵”这个动作,文中讲:此势可以作为站桩,它能调整人的肾脏,在易象则为天一生水。
“隐现虚灵”这个动作,我同大多数人一样,在练习过程中,曾经以为只有推“玉环桩”第一遍时,在具体的动作里有,它如同“二仪呈象”一样,只是开始的时候有那么一个动作,自己觉得疑惑,怎么八个动作,练着练着就只有六个动作。这次去北京中心,听人讲:“二仪呈象”和“隐现虚灵”这两个动作隐含在其它动作之中,玉环桩的推练,是推动气机的运行,当你们循经时就能体会到了。”当时一听,疑惑顿时消失。回来练了半个月,又翻《易解玉环桩》这篇文章反复看,对于“二仪呈象”,我个人认为二仪乃阴阳,玉环桩的每一个动作都体现阴阳之变。但是对于“隐现虚灵”,我的理解是这样的:“虚灵”指的是先天的一团元气,“灵”则灵气也,“虚”则肉眼看不见也。有人说“隐现虚灵”隐含到其它动作,应该只是从气的方面来说。先天元气行于每个动作之中。《易解玉环桩》有这样一段文字:“当两手往回拉之际,两手掌心相对,包含了太乙混元球的运化,此时两手之间有球形的实物感,形象感,正是混元球隐于其间。“元阴元阳育此体,太乙显化产真行”,这种球形的实物感要日久行真,以使身中阴阳交感而凝结为"真行之象"。”我理解他所说"混元球"就是指"虚灵"。我在练功的时候,时而有球感,在转球动作时,如果转动次数很多,球感越强,而且手掌发热,双手感到十指有气直往指尖冲涌,有外冒感。这个问题请教中心以后,中心建议我转球动作少转。这种感觉正符合"隐现"二字的含义。而"金风返真"在动作上体现反而是一瞬间的。《易解玉环桩》有云:“接上势。气机外注后,身形收敛,重心向后移动,手臂趁势拉回,气机内敛。故谓"金风返真"。此势"金风返真"紧接"隐现虚灵",一左一右,周而复反。” 所以,我认为:“呈华"掌心微向前凸"吐"转而到"金风返真"掌心往内凹"纳"。则在动作上完成"金风返真".”我还在这个基础上再妄自揣测一下:“"金风返真"高层次应该是在凹"纳"这一瞬,气沿着手臂往回返到"壇中穴",温养肺,故为"金风"。可惜,我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没有在实践中体会到这种微妙,只能算是妄自揣测。”
关于如意收桩,《易解玉环桩》是这样讲的:“收功时紧接玉虚呈华势,后腿前移,双手抱球,自然下落。”而我收功时紧接金顶沉锋势,后腿前移,双手抱球,自然下落,双手重叠,放于丹田小腹处,微闭双眼。我也看到其它的学员也是这样做的,一时也不知道如何调整。
我也是这样,很多时候感觉很难,不去推,给自己找理由。其实,难就难在下决心去推。当工作累得不想动的时候,就象小马看到河流时的害怕心理,不敢、不想去推,一旦换好衣服推练起来,就是越推越轻松,以至于收功时还有点意欲未尽的感觉,而一旦不愿意坚持的时候,就是那种小松鼠的心理。怕和缺乏自信是初学者的最大的敌人障碍。克服这个障碍靠“信愿行”。坚持就是胜利!
首先感谢文熙先生的鼓励。
这些天,看了很多学友的练功日记和修习体会,觉得自己还是懒在骨子里,在8月4日早上想:”自己也加点量,不要老是这么懒。”于是,从原来的早晚一个小时加到早晚一个半小时。本来以为突然增加50%的运动量,身体会有些吃不消,结果发现,90分钟同60分钟在身体感觉上并没有出现太大的负担,以前的担心都是多余的。忽然我想起了我们小学二年级的一篇课文《小马过河》,文章的全文是这样的:马棚里住着一匹老马和一匹小马。有一天,老马对小马说:“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事吗?”小马连蹦带跳地说:“怎么不能?我很愿意帮您做事。”老马高兴地说:“那好啊,你把这半口袋麦子驮到磨坊去吧。”小马驮起口袋,飞快地往磨坊跑去。跑着跑着,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河水哗哗地流着。小马为难了,心想:我能不能过去呢?如果妈妈在身边,问问她该怎么办,那多好啊!可是离家很远了。小马向四周望望,看见一头老牛在河边吃草,小马“嗒嗒嗒”跑过去,问道:“牛伯伯,请您告诉我,这条河,我能趟过去吗?”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趟过去。” 小马听了老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准备过去。突然,从树上跳下一只松鼠,拦住他大叫:“小马!别过河,别过河,你会淹死的!”小马吃惊地问:“水很深吗?”松鼠认真地说:“深的很哩!昨天,我的一个伙伴就是掉在这条河里淹死的!”小马连忙收住脚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叹了口气说:“唉!还是回家问问妈妈吧!”小马甩甩尾巴,跑回家去。妈妈问他:“怎么回来啦?”小马难为情地说:“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我……我过不去。”妈妈说:“那条河不是很浅吗?”小马说:“是呀!牛伯伯也这么说。可是松鼠说河水很深,还淹死过他的伙伴呢!”妈妈说:“那么河水到底是深还是浅呢?你仔细想过他们的话吗?”小马低下了头,说:“没……没想过。”妈妈亲切地对小马说:“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小马跑到河边,刚刚抬起前蹄,松鼠又大叫起来:“怎么?你不要命啦!?”小马说:“让我试试吧!”他下了河,小心地趟到了对岸。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是啊,同一条河流,老牛觉得它是没不过膝盖的小溪,松鼠觉得它是深不可测的天险,而小马却觉得它不深不浅刚刚好。玉环桩和丹经武学里面的每一种功法,都是一条河流,每个学习丹经武学的人面对的都是同一条河流,悟性高,身体好觉得推玉环桩很快就能循经,而很多人练习很久都没有循经;身体好的人每天练习8-10个小时都不觉得累,而身体差的人练8-10分钟就会体力不支;
《小马过河》 的故事里面,我发现我就是那只小马,中心的老师和丹经武学论坛以及各位前辈就是那匹老马,我总是在面对河流的时候会发生一些迷茫,而在这个时候,老师和一些前辈就会鼓励我自己去尝试。每个练习丹经武学的人在迷茫的时候,问老师,而老师的答案通常都会这样回答:“好好练,去练吧,只要练就好!”
这两天的锻炼和《小马过河》的故事告诉我:练功不像有些人说的那么轻松,也不像有些人说的那么难,难与易都是要自己感觉。世上的事情本来也没有难易,为之,则难者为易,不为则易者为难矣!正如我这些天一直都在考虑:练功速度是应该快还是慢,练高架还是练低架,时间练多长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都是自己给自己想出来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做出决定的,本身就不是问题,只是自己缺乏自信而已。一切都可以在练中得到体会,在练习中体会微妙和美妙,只要练的心情舒畅,达到书中提到的标准,就是对的,就是符合自己的。而老牛和松鼠的话只能作为自己的参考,做为一种参照放到练功的实践中去验证。
昨天晚上,暴风雨过境,但是雨停以后,我觉得空气非常好,就出来练功,但是天上的闪电把夜空照得有如白昼,雷声响的有如巨鼓在耳,自己有像那只小马一样产生怀疑:雷雨闪电的情况能不能练功呢?关键在那时没有人可以咨询,所以我避开了露天的场地,在小区的一楼架空层找到了一方地方,开始了我的锻炼。在我练功的时候,忽然有一个熟人,在我的背后突然猛拍了一下巴掌,吓了我一跳,搞的我的气机有些混乱。不知道有没有同道遇到这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呢?
8月2日的体会
今天早上,如往常一样,比较准时的起床,来到练功的地点,也如往常一样,半个小时的高架和半个小时的低架。本来无事,一切如常,可是在临近收工,最后几个玉环桩的时候,突然,一件未完成的俗事跳到我的脑海中,整个人的感觉身体的气机变得很混乱和急促,只能看着几步之遥也无法到达,草草的收功。
然后,上午突然感到极端的困,上床大睡一觉,一睡就睡到十一点半,还是表弟打电话叫我下去吃饭才把我从睡眠中唤醒,吃完中饭,看了一会电脑,结果看到两点,睡意又上来了,这时天气也发生变化,本来晴朗的天气一下乌云密布,雷声隆隆,在雷声中我还是顺利的进入梦乡。醒来的时候快四点了。但是整个人浑身没有力气,懵懵懂懂。无法看书,找到了一张《观世音》的碟,看到表弟叫我吃晚饭。吃完饭,老婆从北京打来电话,嘱咐我要好好休息,注意练养结合。接完电话我,我换衣服下去进行晚练。怎么练都觉得自己浑身没有力气,没有精神,觉得半个小时都变得比平常一个小时还要长,后背胀胀的,浑身想打瞌睡。在完成高架的动作以后,觉得无法继续了,所以,先收工,停下了,喝口水,身上的汗水黏在身上浑身不舒服。和完水以后,一想,不能这样就回去吧,干脆把衣服脱了,重新开始推,这次推低架,一会汗水顺着身体往下淌,再后来感觉后背脊椎骨两侧的两条里脊开始发烫,如火烫,慢慢的蔓延到两条手臂,但是手摸着后背时,感到后背和腿的皮肤表面还是凉凉,并不是热的。不知道是不是平常穿衣服推的时候由于汗水湿透衣服,使得不能感觉后背发烫,还是什么其它原因,不知道其它学友是否有同样的感受?也不知道光着上身练功是否合适?
练完工回来,感觉自己没有平时那么精神饱满,后背还是胀胀的,就是那种酸胀,这种酸胀在不停的暗示你,上床去睡觉吧。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呢?
这些天,南方每天都有暴雨,今天天空放晴,早上练功完毕,坐在石凳上,有机会仰望苍穹,只见万里晴空,蔚蓝如洗,几朵白云在蓝天里想蓝舞女的裙边,又像大海里跳动的几朵浪花。
微风轻拂,身心具泰,一时间梦回到童年。
总以为在这个工业化非常发达的城市,只有黑烟和俗气的利益追求。这个城市被外界批为血汗城市,被批为文化的沙漠。有人说:在这个城市,身体是自己的,灵魂是别人的。我也在这个城市中一度迷茫、沉沦。在这个城市很少去仰望苍穹,总以为天就像报纸讲的一样,是灰色的,是雾霭重重,黑烟蔽日。曾经一度听到儿童写作文的时候写到:我的故乡,天是灰色的,云是黑色的。一度儿童不知道天是蓝的,云是白的。久而久之,自己也就不去看天了,自己也被同化了,自己也忘记了童年时候的蓝天和白云,忘记晚上漫天闪闪的星星。
刚刚来这个城市的时候,一贫如洗,多年来读书只为功名,以前读书只为货与帝王家,现在可以货入帝王,更多的是货与老板。为五斗米奋斗,买房以后,夫妻争吵,上班有气,争吵夫妻,双方曾经为了谁做饭也争吵,家庭也是乌云密布。太太告诉我,他们的同事也是这样,谁也不愿意做饭,洗衣,也是争吵。最后解决的办法是努力挣钱,饭谁也不做,到餐馆去吃。拖地就抓阄、猜拳。社会的气氛就如此。后来读到李白的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发现人人都为了挣钱,人人都生活的很忧愁。同学聊天,大家也是怀念大学那种穷开心的日子。
这次从北京中心回来,受到几位修为很好的前辈的感染,心态有很大的震动。从中见识到君子的温文尔雅,儒者的虚怀若谷,智者的怀而勿用;发现了自己的懒惰无知,浮躁不安,狂妄自大。在中心听到了大家在都声律的时候读到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最后李白的愁让我联想到自己的愁。难道浮云真的能蔽日?
回来的半个多月,虽然练功不是很刻苦,但是最后还是每天都在坚持,就连这些天一直暴雨不停的时候,也在坚持没有间断,在这段时间,自己体会到了平常没有体会的一些微妙和美。暴风雨的来临,涤污荡垢,风雨过后,天空重现本色。莫道浮云能蔽日,暴雨过后尽开颜。
我知道,这种蓝天白云不能在这个现代的城市久存,过几天又会出现灰色的天空。那么我呢?
我现在具备阳光般的心情,是因为刚从北京中心洗礼回来,尘世中的乌云是否还会污染我的心。
一位哲人说过:不是阳光不灿烂,而是你的心灵太黑暗。丹经武学的光已经照进我心,尘世的灰尘也会侵入我的心。只要我的心扉不关闭,那么丹经武学的阳光就能照进我的心,尘世的灰尘能一时遮盖我的心,但是抵挡不了阳光的照耀。我达不到六祖“本来无一物”的境界,那么自己还是从“时时常擦拭”做起,虽然不能擦拭的一尘不染,但是总是能少一些灰,多一些光。
每一个人的心都有很多朵花,其中玉环桩是长在心里的一朵珍贵的花种,这颗花种在心里,不停的在积蓄力量,有些已经发芽,有些已经发芽,还有些放弃的人花正在凋谢枯萎。当我们学习玉环桩以后,我们就得到一颗珍贵的花种,这颗花种必须有适合的条件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玉环如花
心性如水
推运如光
静性如肥
珍贵的种子,得到水的滋润,阳光的照耀,肥料的滋养,没有不开花。但是知易行难,我今日也得到这颗珍贵的花种,也还没有发芽开花,我愿同心花学友及所有共勉,用水、光、肥催化种子发芽开发,并且时时拔出心中的杂草,消除心中的魔障。希望在丹经武学的这个大花园里,有一天看到百花齐放,百花争艳。
享受心灵的片刻宁静,推出身体柔和的运动
记得很久以前看到这样一则小文:两人在辩论运动与长寿的关系,一人说运动使人健康,一人说静养使人长寿。两人都有各自的理由,争论不休,而我在茫茫的几十年的人生当中,一直也没有验证出来谁对谁错。
最近,我做飞机回家,有缘坐在一个窗边的位,在飞行的途中,我从小睡中睁开迷蒙的双眼,看到了窗外的白云,一时间不知道是白云在飘还是飞机在飞。刹那间,飞机在没有云的蓝天中飞行,旁边没有云,只有万里无垠的蓝天,一时间不是飞机的轰鸣,我感觉我就是坐在陆地上仰望蓝天一样,没有觉得飞机正在以高速飞行。静止和运动在一刹那间突然失去了界限。
这次去了北京中心,收获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我见识到了君子的温文尔雅,欣赏到了儒者的虚怀若谷,领悟到了智者的怀而勿用;我也见识到痴者的持而不化,观察到了燥者的烦躁不安,领悟到了愚者固步自封。同时我也反观到自己——懒者的自欺欺人。
石老师在中心给我开了一剂药,药方里面只有三个字——“信愿行”。
依据药方,我开始给自己煲了一剂分量较轻的药,早晚一个小时的锻炼,现在已经连续吃了半个月。在这个吃药的过程中间,我发现自己也是一个燥者,在吃药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奇思乱想,总幻想出现一些奇妙的感受,自己的心有如沸水一样跳动不安。
感谢痛苦,当我在推出玉环的时候,开始出现身体的庝痛,当庝痛来临的时候,曾经有那么一股气促使我退出更低的架子,让我的庝痛更为明显,当一阵庝痛过后,开始会变得麻木,麻木以后出现的一阵清爽,在哪一阵清爽的过程出现时,我忘记数数,我听不到小区正在播放的背景音乐,整个的心在感受身体的那一团气。这个时候有时会出现一点点的奇妙的感受,我真恨自己没有出息,在哪奇妙的感受出现的时候,我的心又出现的杂念。一切又回到现实。享受痛苦与享受快乐原来转换的那么快,如电光泡影一般。在痛的时候,用心去享受,感觉到了心灵宁静的美妙,当用心去享受这美妙宁静的时候,感觉到现实的躁动不安。
有一天,玉环桩推动是在的没有感觉了,找不到感觉,只是觉得身体僵硬的不行。突然想有很久没有练少林玉环桩了,当我狠狠的砍了下去的时候,原来的我的速度比以前要快,要疾,心跳的速度也没有那么急促了。但是少林玉环桩确实需要的气力要大,在练习20分钟以后,我改回玉环桩,觉得身体一下子也柔和很多了。我把动作慢慢的放到最慢的速度,缓缓的推出,缓缓的收回,在哪一霎间,心情也放缓下来,没有想自己今天要练到什么时候,没有想自己要练多少个,就想去感受这一种舒缓动作,如自己处在一叶扁舟,身体随州扁舟在平静的湖面悠闲的晃动,有如一片落叶在流动的溪水里面起伏。心是静的,眼光是虚的,身体是舒展悠闲的。但是这种感觉太短暂了,短暂的我觉得只有闪电的一瞬间。在闪电过后我又会回到现实中来,心又如沸水,杂念重启。那一刻宁静是短暂的,更是美妙的。
有一天我转动硬币的时候,想起了儿童时候玩的陀螺,高速旋转的陀螺靠速度维持了平衡,陀螺的中心是静止的还是运转的比陀螺的边缘更快呢?是白云在飘还是飞机在飞?是在享受庝痛的时候得到美妙还是在享受美妙的时候得到庝痛?这让我又想起了六祖说的: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我觉得自己还是不要去主动的教别人,但是不能排斥别人模仿你,最好能简单介绍一下玉环桩的好处就可以了。
在练习“金风抖肘”的时候,我现在的做法同文熙先生所讲不一样,我一般会100个快,100个稍慢,100个用力向后撞这样反复循环的做。但是非常赞同文熙先生讲的要让自己感到舒适协调。
我是一个比较懒的人,虽然学习了小练形,但是很少练习,很少有体会。小练形我最喜欢练习金风抖肘,也曾经达到3600个记录,有一段时间练习金风抖肘,腰背肌肉非常痛,但是最痛的还是尾椎。今天同一个学友谈到这个问题,她也是最近达到3600个金风抖肘,也出现我那样的情况。
针对我曾经出现的情况,我谈一下我的一小点体会:做金风抖肘的时候,由于向后撞肘,腰背一般不能保持垂直,总是有些向后仰,人的整个身子就像一个左括弧一样,所以加大了脊椎的负重,特别是尾椎的负担,我一次在无意当中,微微收腹,通过收腹拉直脊椎,尽量使身子保持垂直,结果感觉脊椎,特别是尾椎的压力减轻很多。
我查看了教材,教材没有说这样是否可行,我也不知道是否可行,今天把自己的体会发上来,希望抛砖引玉,得到高人指点。先谢谢。
虫二 wrote:大家真的了解宋朝的历史吗?不要被中学课本上的宋朝给迷惑了.知道清明上河图吗?看过清明上河图吗?

我没有机会看到清明上河图的真迹,所看到的是一些非常劣质的仿造品。对于宋朝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我认为还是非常繁荣的。在以上的回帖中,我只是针对宋朝的政治谈了一些在《王金榜哭山》中观后感,以我的所学,对于宋史,我肯定谈不上了解,所学的的只来自于教科书和一些通俗读物,一知半解的知道一点皮毛,如果有错误的请大家指正。与此同时,如果因为我的观点存在误导人的地方,只能请大家原谅了。因为这篇文章,我真的感到心里很不安,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不安。但是我不是楼主,好像不能删除我的回帖,请丢丢帮忙删除好不?文熙先生帮忙删除也可。文熙先生对我的溢美之词我是不敢当,感谢文先生对于我的鼓励。谢谢了,
耒阳子龙 wrote:看到丢丢学友的帖子,联系丢丢学友这两年的辛苦的锻炼,我非常佩服她的毅力,相对于她来讲,我是一个非常懒惰的人,知易行难,我很多的时候是在说,但是我做的不好,真是汗颜。
很多的道理我们能明白,但是我却不能做到,更不用说做好。想想自己前面的回帖,我是想删除,但是说出去的话,不能收回,就让它留在那里,作为我自己的幼稚的见证。
看到丢丢学友的帖子,联系丢丢学友这两年的辛苦的锻炼,我非常佩服她的毅力,相对于她来讲,我是一个非常懒惰的人,知易行难,我很多的时候是在说,但是我做的不好,真是汗颜。
很多的道理我们能明白,但是我却不能做到,更不用说做好。想想自己前面的回帖,我是想删除,但是说出去的话,不能收回,就让它留在那里,作为我自己的幼稚的见证。

戏文有讲:“但只见经史子集分四部,辞赋文章架上装,碑官野史般般有,以外还有刻板文章,”可见王金榜是诸子百家,无所不读。他不是那种纯粹八股先生,只读一家之言,而是经史子集、辞赋文章、碑官野史、刻板文章,样样都读。这个同孔夫子的精神是一样的。夫子向老子问礼,向师襄学琴。夫子也是六艺精通,从来不鄙视其它杂家。学习要虚怀若谷,接纳万物。
以上是我的一家猜测之言,作为自己的一些感想,因为没有做太多的考证,而且有欠考虑,特别是学识有限,仅作为饭后茶余的一些谈资,贻笑大方了。

《中庸》:曰“唯天下至圣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王金榜对妻子的一片至诚之心应该是可以感天动地。再说王金榜一身背负中国儒家的三种精神:忠,孝,义。如此高的一种道德精神,必然是有很大的功德。所以他哭山肯定能感到须弥山移动的。这里我又想起中国另外一个感人的故事《白蛇传》。故事中的许仕宁一片孝心感动的西湖水干,雷锋塔倒,救母出苦海。还有《宝莲灯》,也就是我母亲小时候经常看的一出戏《沉香救母》,而我又在小时候经常听母亲讲这个故事,小小的沉香力劈华山,救母出生天。都是一片至诚之心。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前面我谈到忠,孝,,但是《王金榜哭山》的重中之重体现的是儒家思想的夫妇顺。
王父王母的夫妻之义,戏文中只有聊聊数语,但是却高度的体现了儒家思想所要求的夫妻之间道义精神。
“母亲也随父亲病亡,”就是这一句话就体现了他们夫妻之间的恩情有多么深。王母是什么时候死的,是王父死了以后不久就死的。中间的一个“随”字就体现了王母肯定是在王父死后不久死的,因为跟随是表现一个很短的时间。王母是怎么死的呢?是“病亡”,因为王父死后,王母忧郁成病,以至一病不起,她害怕她的丈夫在黄泉路上孤单,所以很快的追随她的丈夫去了。
再看王玉荣,她跟随王金榜以后,王金榜一贫如洗,而作为女人又不能抛头露面,家里过的肯定很困难,所以她利用了她的法术,把一些不义之财取来自己用。她作为一个修行的人肯定知道这样是不对的,她也知道她的丈夫不会饮盗泉之水,所以她自己独自一个人承担了这个罪名,除开其它,她对她的丈夫的这种恩情是值得人佩服的。
再看王金榜,金榜题名,荣归故里,他那个时候应该是可以妻妾成群,而且应该不乏王公贵族的女儿争相想嫁给他,但是他不忘发妻。这同汉代宋弘:“糟粕之妻不下堂”是一模一样的。再看戏里面,胡玉容在给王金榜端饭的时候,都是要把饭端至头顶,并且还微微低下头,不就是宋代版的梁鸿孟光吗?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 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 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王金榜从他读书考取功名的这件事情来讲是体现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孝的精神的。王父忧郁不得志,但是他还是不忘忠君,希望儿子能完成他的未完成的事业。王金榜虽然有:“虎要发威羊必伤,苦读诗书有何用,休想做官伴君郎,”的担忧,但是还是坚持读书,备考功名,其中肯定是同他父亲的影响分不开的。记得小的时候,我父亲经常以自己没有读书(他没有读很多的书是当时的环境造成的),一生以自己没有继承我们家诗书世家的传统为撼,我小的时候经常听他讲:“你们两兄弟一定要考学出去,至少要一个”。这应该也是这个道理吧。王金榜一家是忠孝之家,《易经》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所以王金榜一家有祥云绕。
再看胡玉荣,“在洞中爹爹去信常劝我,他劝我紧尊师命苦用功,奴家我不听爹爹劝一走也无妨,仗着自己有神通,因为此父女之情不和睦,多年未到太行山中,就是那我一生惦记着生身母,见面告诉以往情,又怕是爹爹知道不容人,比说我私自出离出洞中,因此才把心一横丢开手,养育之恩报不能,无可奈何落了多少伤心泪,母女天性怎不痛,”胡玉荣此乃不孝之举。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后来她因为生活困难还自作主张的偷盗了银两。这些事情也应了她自己所说一句话:“奴家我虽然未得成正果”。要成正果必须是忠臣孝子。也因为这些她最终还是要受到被镇山下的劫难。当然她能修的人身也多年的功德。

戏文有词:“先父曾在宋主驾下称臣,为官正直无私,被贬归家,终日忧思不良,终至身亡”,这同宋朝范文正公“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乐而乐,后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是对应的。
纵观宋朝历史,除了太祖太宗以外,就只有神宗还可,其它的皇帝基本上都是可以用昏庸来评价。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最弱的一个朝代。对外割让燕云十六州,每年还要对外进贡,最为可笑的宋徽宗和宋钦宗两父子被俘虏,双双客死他乡。而我们经常能熟悉的忠诚有杨家满门忠烈,几代人受到排挤,最后出现十二寡妇出征的悲壮局面,最后才对宋主失去信心,举家隐藏在终南山。岳飞精忠报国,就在岳飞要直捣黄龙的时候,最后十二道金牌追回岳飞,就是要谗害忠良。像寇准,范仲淹都是因为文死谏,而韩世忠,文天祥等都是因为武死战,最可怜的岳飞连武死战的机会都没有,还是死在自己人的手里。有一句话说:君庸臣忠,就是君主昏庸才出现很多的忠臣。一个朝代出现太多的忠臣是君主的悲哀啊。
王金榜相对于其父亲的思想来讲,忠君思想不是那么坚定。体现了一个常人的思维。他在戏文是这么表白自己的心思:金榜题名真富贵,万人敬仰何等荣光,金堂玉马皇家客,其不负昔日辛苦十载寒窗,腰横玉带身穿紫,陪君伴驾站在朝廷,想到此间精神长,不觉得心中喜悦乐洋洋,又想着先父为何回家乡,本是应文做的好,才能够五凤楼前伴君王,转眼之间又罢职,大志未遂转恨而亡,看起来伴君如同羊伴虎,虎要发威羊必伤,苦读诗书有何用,休想做官伴君郎,想到此间无精打采。相对于其父亲和范文正公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讲是要境界低些。不过要达到范文正公的境界也是需要很高的修为的,最后王金榜是不是也达到了这个境界,戏文没有说,所以这里我只是就事论事,不一定对。
看《王金榜哭山》有感一——王父忠君第一
《王金榜哭山》里面忠君思想体现只有寥寥数语,“先父曾在宋主驾下称臣,为官正直无私,被贬归家,终日忧思不良,终至身亡,”王金榜父亲应该是忠君忧民,因为正值的人在宋朝往往都是比较受到排挤。范文正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就是宋代忠臣的写照。纵观宋朝历史,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弱的一个时代,对外割让燕云十六州,而且还是每年对外进贡,没有天朝大国的气象。宋代皇帝除了太祖太宗,其它的皇帝很少有所作为。像寇准、范仲淹,杨继业一家几代,岳飞,韩世忠等忠臣受到排挤,出现秦桧,贾似道,蔡京等有名的奸臣。宋朝最让人可悲的是:宋徽宗和钦宗父子二人被俘虏,最后客死他乡。有一句话说:一个朝代出现忠臣是君主悲哀。就是说君主昏庸,才有文死谏,武死战。王金榜的父亲为官正直无私,最后忧国忧民而死。相比较其父来看王金榜,忠君思想不是太坚定。戏文有词:“苦读诗书有何用,休想做官伴君郎,想到此间无精打采。”他想的多的是:“金榜题名真富贵,万人敬仰何等荣光,金堂玉马皇家客,其不负昔日辛苦十载寒窗,腰横玉带身穿紫,陪君伴驾站在朝廷,想到此间精神长,不觉得心中喜悦乐洋洋,”他关注更多的是自己的荣辱和身家性命。相对于其父来讲,境界要低些。
先支持下,写的非常好
妻子去中心学习了,我重新读了《朱子家训》、《大学》和《中庸》。从这几本书里面吸取了一些道理,特别是《朱子家训》对我有很大的启发。从中有两句话对我这一个月有很大帮助。今天立字记述、曲意阿世,作为各位茶余饭后的一点话题,希望能得到五湖四海的先行者的指点。
《朱子家训》里面的有一句话:“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在妻子离开的日子里面,我很难做到黎明即起,只能做到7点半起床,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也不能全部做到,但是能做到扫地拖地,保持家庭清洁,做饭以后,清理厨房,不留积水和菜叶,及时洗碗,不留到第二天。这些小事情能做到的尽量做到,不再像妻子在家的时候总想偷懒。而且老是曲意理解孔夫子的“君子远庖厨”,用它来作为自己的借口。
《朱子家训》里面有一句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再想。”想想当初两个人在家总是为了一些小事发生争吵。妻子强调她身体差,需要时间练功,我则强调男人主外不主内。平心再想:过多地强调自己其实就是心态不正。须想家中一切俗事都是需要人来做的,把每一件事情都自己做好,而且是非常愉悦的做好。即是在与人为善,与世结缘。借用《道德经》的一句话来讲:夫唯不争,故无尤。
在看完这几本书以后,我坚持洒扫庭除,保持内外整洁,做一些小事,俗事不得过且过,尽量保持愉悦的心情去做家庭卫生、两个星期以后,我突然发现我做灵芝桩能坚持做到15分钟,以前最多3分钟;而金风抖肘在三个星期以后我发现我突然能做到3600个了。以前总是在做到1500的时候就脚板后跟痛得坚持不下去了。

:) :) :) :-) :-) :-) :-)
就是有些错别字,不过我能看懂.诚意正心需要先格物致知.修行在于细微之处.
 
论坛首页 » 个人资料 耒阳子龙 » 文章发表人是 耒阳子龙
前往:   
Powered by JForum 2.1.8 © JForum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