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网站
  [Search] 搜索   [Recent Topics] 最新主题   [Hottest Topics] 热门主题   [Members]  会员列表   [Groups] 返回首页 
[Register] 会员注册 / 
[Login] 登入 
文章发表人是: 雪山飞龙
论坛首页 » 个人资料 雪山飞龙 » 文章发表人是 雪山飞龙
发表人 内容

来源: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吴若蕾):历史悠久的中国少林武术在海外声誉日重。泰国著名的中国文化园“淡浮院”特地塑造了“十九少林武僧”铜像,形态生动,造型逼真,引来众多游客前来合影,并模仿铜像的样子拍照,成为一大旅游景观。

  淡浮院位于泰国著名海滨旅游胜地帕塔亚附近,是由华侨捐资修建的大型中国文化园。




















(本贴转自:太极中国)

来源: 网易-天府早报

古乐空灵、众僧轻展八段锦,19日晚8时,成都娇子音乐厅,作为第三届玄奘国际学术研讨会重头戏的“玄奘之光”晚会,在琴箫合奏的“寒山僧踪”伴奏下的少林武术“八段锦”中启幕。别具一格的古曲与少林武术的首次结合演绎,让现场观众如痴如醉。

李小龙——有哲学思想的武学大师

  李小龙,一代武学大师。“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的禅宗哲理与中西方武术的结合,成就了无与伦比的中国功夫。李小龙的祖籍是民风强悍的顺德。是粤地强悍的民风使体弱多病的“小凤”脱胎换骨成为“小龙”,而小龙的冲天而起,又使粤人那略嫌矮小的身材带上了神秘光彩。

  李小龙家族在广东有两处房产,一处位于广州荔湾区恩宁路永庆一巷,而另外一处位于顺德均安镇上村,也就是目前李小龙纪念馆的所在地。

  体弱习武,真拳脚闯天下

  仗剑远游,行走江湖,是每个男子心中抹不去的武侠梦。千秋一梦,或是枉然,但是,李小龙功夫的存在,却使这种持久的梦想与情结,变得可以触摸,可以“膜拜”。

  李小龙耍的是实打实的拳脚功夫。早在李小龙留学期间,一个三段拳手的日本留学生山本向他挑战,三四个回合后,一记鞭拳,李小龙就将其打倒在地,山本站起反扑,被他虚晃两招,突然侧身飞踹,再次踢倒在地,山本只有认输。大学毕业后,李小龙在西雅图办起一个武术馆,许多日本空手道、韩国跆拳道和美国拳击好手找上门来,最后都是败北而去。

  不过,真正使李小龙名震纽约的,还是一次“英雄救美”。一日,他在唐人街见四个持刀歹徒正胁迫一名华人少女,便立即上前解围。赤手空拳,以一对四,将他们统统打倒在地,围观者不无拍手称奇,李小龙也因此武名远播,上门拜师者无数。

  健壮如铁、身手敏捷的李小龙,那搓衣板式的腹肌,是为人熟知的“招牌身段”,很多人以为他从小就那么壮,其实并非如此。

  李小龙幼年时体弱多病,挑饮拣食,7岁时跟父亲学习太极拳,为的是健身祛病,15岁才正式拜师习武。李小龙的小名叫做“细凤”,就是小凤的意思,这和小龙正好相配。据称起这个乳名是因为他从小多病,起个女孩的名来躲避小鬼们的纠缠。

  不过,对于李小龙习武之原由,顺德李小龙纪念馆馆长黄德超认为,武术在顺德的传统一直比较深厚,李小龙初学的咏春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宗师级人物就是顺德人。顺德的民风是一直比较强悍的,这个地方历来对武术的传统都很重视,佛山唯一的武状元朱可贞,就是顺德人。李小龙的父亲李海泉让其习武强身,可见也受到民风的影响。

  一般认为,李小龙生前没有回过尚武的顺德老家,不过曾经考据李小龙准确祖籍的黄德超,在对村中老人进行访问时,却得知,抗战胜利之后李小龙跟随父亲李海泉回顺德做过一次粤剧演出,当时还只有五六岁。

  黄德超介绍,李小龙家族在广东有两处房产,一处位于广州荔湾区恩宁路永庆一巷,而另外一处位于顺德均安镇上村,也就是目前李小龙纪念馆的所在。并且两地都开始对祖屋的修缮,对武术大师的旧迹进行留存和保护。

  中西并蓄,博取众长

  广州地区流行的南派拳种,除了有“洪、刘、蔡、李、莫”五大派外,还有蔡李佛拳、侠拳、龙形拳、咏春拳等数十个门派。其中,咏春拳就是李小龙学习最有系统、研究最深而且影响他一生的拳术。可以说实用的咏春拳,是李小龙武术的根基。

  移居美国后,李小龙广泛结交了武术界朋友,并从他们身上学习空手道、跆拳道、泰拳、西洋拳、西洋剑、柔术、菲律宾棍术等多种武术,以及运用先进而科学的体能训练方法。国内知名太极拳师、广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广东李小龙研究会副会长阮纪正认为,由于李小龙主修哲学,对中国的老庄哲学以及西方的尼采、萨特都极为推崇,这是李小龙能将中西武文化融合起来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李小龙中西并蓄,博取众长,融世界各派武术之精华于一炉,终于创出直接、快捷、实用、有效的截拳道。李小龙创立的截拳道从哲学角度来说,正是一种中西文化的融合。

  李小龙提出了“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的至理名言,达到了武人禅的化境而成为一代宗师。李小龙创立截拳道的原则是,吸收有用的技巧和理论,加上自己的专长,从而增强实战的能力,提高实际搏击的水平,向学以致用的路线发展。截拳道讲究的是简单、直接,绝不花哨,是一种在徒手搏击中力求花最少的力气击败强敌的打斗艺术。美国《黑带》杂志评论说:“对截拳道而言,这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美,好像在跳芭蕾舞。人们已经无法拒绝经由他们的步伐,去领悟到惊心动魄的打斗艺术了。”

  在练功与授课之余,李小龙埋头研究武术理论与训练方法。他一生留下了七大本学武笔记和数本著作手稿。不过,李小龙的功夫在传承上却出现了断裂,黄德超告诉记者,李小龙的儿子李国豪不幸英年早逝,女儿李香凝虽会武功,但是为人母后,却已很少习武,更谈不上开馆收徒了。


[ 本帖最后由 金轮火凤 于 2007-3-19 11:30 编辑 ]






(本贴转自:太极中国)

来源]:新华网
-----------------------------------------------------------------------------------------------------
少林寺是天下第一名刹,禅宗祖庭,少林武术的发源地因其座落在河南省登封市中岳嵩山的腹地,少室山下的茂密林中,所以取名少林寺。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少林武僧于唐初十三僧助唐王有功,唐王颁诏允许少林寺常备僧兵,以后各朝因之,形成少林寺僧兵制度,明代少林寺武僧规模最大,应诏抗诿,为国立功。少林功夫,禅武合一,博大精深,世称“武术禅”,是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正宗的中国功夫。创建于北魏,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的少林寺,香火延绵,禅武精神,惠泽万民,名扬天下。少林初祖开创的少林武功已不仅是修禅、强身护寺、护法,而已走入世间,保国安民,在不同历史时期,曾起到护我中华,壮我国威的作用。

  少林寺的出名很大程度上源于少林拳,加上前几年《少林寺》等几部少林武术题材的电影电视剧的公演,少林寺的名气就更大了。少林拳是少林功夫的基石,其内容最为广博,练习少林功夫必须拳术为先,练好了拳术,方可向少林功夫的深处迈进。

  武林中的泰山北斗少林武功源远流长,硬功、拳法、棍法均为武林一绝,七十二绝技名震天下。少林功夫按性质可分:内功、外功、硬功、轻功、气功。按技术法又分:拳术、棍术、枪术、刀术、剑术、技击散打、器械对练等共有一百多种。少林拳为武术之源,共有拳术四十余种,刚健有力,刚中有柔,朴实无华,演练起来绣如猫、抖如虎、行如龙、声如雷。少林武术不仅仅是一系列的动作、套路。少林武术的核心是功夫。中国功夫惊天下,天下功夫出少林。“静极生动,动极惊天,禅拳归一,是少林功夫的真谛。”千百年来,少林武僧遵照着这条玄奥的哲理创造并发展了少林武术,寺以禅显,拳以寺名,而称著于世。伴随着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世界范围内先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嵩山少林寺以其神秘玄奥、深不可测的超群技艺誉播四海,深受全世界不同语言,不同肤色各族人民的敬仰和热爱。

  “东风频送金鼓声,万马齐鸣壮士来”,少林功夫的大旗猎猎飘扬,在崭新的世纪,愿我们的民族更加富强,愿少林功夫更加发扬光大! 
























(本贴转自:太极中国)

近日,号称孔子第73代直系传人的“北京大醉侠” 孔庆东,因为“孔子闯江湖,靠的是一身好武艺”这句话闯下了弥天大祸,甚至连人品也遭到了怀疑。 
对孔庆东,人们自有公论,对孔子,千百年来的人们却形成了一种错误思想,总认为孔子是那个拱着手,垂着腰,疵着牙,和蔼可亲的糟老头子,是迂腐不可救药的,去年公布的所谓标准像,也是如此。

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在我心中,孔子的形象不应是拱手垂腰,而应该是昴首挺胸,目光炯炯,腰跨宝剑,手扶剑柄,正义凛然的。因为孔子的一生,一直为文化的复兴而努力奋斗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其倔强是不言而喻的。而那种卑恭屈膝的孔子形象,显然是人们被宋儒误导了的结果。

别的不用说,仅孔门六艺,就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和御就是讲武艺的,射不用说,御也不仅仅是相当于现在的车夫,古代的“御”是驾战车,本身就对身体素质要求很高。并且这在孔子是属于必修课,而不是选修课,如果连这点本事都没有,孔子怎么会教导三千弟子呢。

但是,孔教授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孔子有一身好武艺并不错,但闯江湖,并不是靠一身的好武艺。相反,孔子却并不尚武,《论语》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孔子一天哀叹道:“如果我的道不能行,能够跟着我隐居江湖的,也许只有子路吧?”因为夸子路武艺高超,子路听了闻之不禁。孔子知道后批评他说:“你呀,好勇过我,但是不知道取舍。”(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还有一次,孔子表扬自己的得意门生颜回,子路在一旁不愿意了,他说:“老师,您统率三军将和谁在一起?”孔子说:“赤手空拳打虎,蹚水过河,死都不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在一起的,我只和凡遇事谨慎,善于谋划而又能办成事的人在一起。”(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在这两个故事里,孔子对子路的尚勇,都是持批评态度的。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就是是鲁国有名的大力士,曾在战斗中,力举千钧的悬门,世人为之震惊。孔子应该继承了父亲的体格。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有人计算,孔子身高约2.1米还多,体格健壮,力大无比。《吕氏春秋·慎大》也说“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 

可见孔子虽像其父亲一样身材魁梧、膂力过人,但却无意以勇力成名。他认为“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勇要“发乎仁,适乎礼,止乎义”。子路曾问孔子:“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他还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由此,可见,孔子武艺高强是差不多的,这一点,孔教授是对的;但尚武却是不确切的,而其行走江湖,更不是凭其武艺超群,而是凭其大仁大义。


(转贴自搜狐国学纵横,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TBODY>
<TR vAlign=top>
<TD align=middle width=140></TD>
<TD width=220>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TBODY>
<TR>
<TD class=ta2><SPAN class=ca3>
<span><</span>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show_item(nickname_78637,nicknamelink_78637,"nick"); </SCRIPT>
后乐斋主人</SPAN></TD></TR></TBODY></TABLE></TD></TR></TBODY></TABLE>)

<span><</span>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document.write(body1_78637); </SCRIPT>

您过奖了,济公的"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和丘祖的酒肆花厂逗留都说明了练心于红尘,而金莲出于淤泥的道理,能于欲中不染而定心则是炼心成熟,可以称为金刚种性、真慧长于心中,佛性生于心中,愿我辈皆能以此为念,精进不已!
人生禀赋天地阴阳而气质独成,气质纯粹则聪慧,气质重浊则愚劣。而气质也是可以通过后天的修为来逐渐变换的。酒、色、财、气乃人之常欲,为后天滋养之物,古人云:“食色性也”,人所须臾不能离也。

人因酒而醉,既可以出狂逸之奇思,而成诗仙、或者斗酒过后执笔而成龙迹,也可以醉倒街头而成无赖酒徒,醉于不醉全在于一己也,并非未喝酒的人就一定是清醒的,也并非是喝了酒的人就一定是昏醉的,醉于不醉乃在于一心之广狭也;

至于所谓的“色”,乃是万事万物不能脱离之阴阳交感和运化的生杀机枢,万物生之于“色”也死之于“色”,全在于阴阳变化之差失矣,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从有情入手方能悟得世俗万事万物也无非大道之所运化,能以此为意则可知动植飞潜皆属有情,与我佛性本同无二,能识则可出脱有情而不为沉沦,因此,生杀之机系乎于“色”,乃在于一心如何转换耳;

而“财”为万物之所滋养,万事运化之根源,土地阳光为植物之财,食物衣服为人之财,无穷宇宙和不竭能量为万物之财,无财不能养,不能运化,则一切断无生机可言,因此财为天地之巡回滋养之物,俗人之财宝为金银,仙佛之财宝为真元,赖此而识得万物本原、生化之大道,可以生飞腾之魂,因此何取何舍贤愚立判;

至于“气”,乃是大道之本源,老子“紫气东来”而生中华之魂魄,武当先祖之魂刻刻护佑我辈宗风弟子,蠕动昆虫尚有一寸之魂,可以傲然生机,何物能脱离一气而存在?因此,气质冲扬,禀赋宇宙金玉之正气者,必浩浩然与万物同生机,而以俗念生扰扰之俗气者必然逐渐而失去纯真雪魄,背离大道而独自向隅也。

因此酒、色、财、气既是俗物,也是大道,如何转换截然不同,其生化变迁全赖人一心之运化也!

以上是我个人对于酒、色、财、气的的看法,管窥之见,贻笑大方。

杨 柳 青 年 画

中国北方流传于民间的木版年画。因在天津市西南杨柳青镇生产而得名。创始于明朝崇祯年间,盛于清朝雍正、乾隆至光绪初年。最早开业的有戴廉增、齐健隆两家,后又有惠隆、美丽、宪章等字号。其制作多沿用旧法,即在墨线版刷印出形象后,再由人工敷彩上色。人物脸面和衣饰多以铅粉、金色晕染。题材选用“麒麟送子”、“秋声图”、“三美图”、“回荆州”、“盗仙草”、“百花亭”、“醉太白”、“孟母断机”、“农家乐”、“纺织图”等(本贴转自中国文化网)
唐代山西永乐县有位书生,名叫吕邑,字洞宾。中进士时,年已六十四岁。这—年,闲游来到长安,在酒店中遇到神仙钟离权。钟离权一见吕喦,便知是可以造就的仙才,所以便想法点化他。吕洞宾一经点化,便大彻大悟愿跟钟离权学道,钟离权却推托道:“你仙骨没长全,志行未能坚定,想要超越俗世,还须重新投生再过几辈子。”说完飘然离去,吕洞宾却不气馁,辞官隐居学道。钟离权于
是十次考验吕洞宾,最后终于收他为徒。
  一天,吕洞宾外出归家,却见全家人突然病逝。吕洞宾早已看破尘世,所以也不悲悼,只是买来棺木准备收殓尸体,可病逝的家人却又一下活了过来。原来,这是钟离权对他的第一次考验。
  吕洞宾偶然弄些东西到市集上去卖。讲好了价钱,对方收下货物却突然反悔,只愿付给一半的货价。吕不加计较,干脆分文不取,将东西白送给对方,自己脸色平和地走了。这是第二次考验。
  大年正月初一,来个乞丐,靠在大门上讨钱,吕洞宾给了他。谁知,那乞丐贪心不足,讨了这件讨那件,给得慢一点,便破口大骂起来。吕洞宾不但不生气,反而一再作揖陪好话,那乞丐才笑着走了。这是第三次考验。
  第四次,吕在山中放羊,突然跑出一只大老虎,追逐着羊群。吕洞宾一见,心中不忍,忙挡在羊群前面,情愿自己饲虎,也要救羊,那虎却放过了他和羊群,自顾走了。
  第五次,吕洞宾独居在山中茅草棚中读书,突然—位女子敲门,年纪大约十七八岁,长得十分漂亮,她自称是回娘家去,错过了路头,要借宿一晚,洞宾便放她进屋休息。谁知这女子半夜里不安分起来,百般勾搭洞宾。洞宾心如止水,丝毫不为情欲所动。
  第六次,吕洞宾出外郊行,等到回家一看,家中遭了盗窃,细软财产被席卷一空,眼前的日常生活都无法维持。吕洞宾不气不恼,操持起药锄,采药度日。谁知一锄下去,挖出几十块金子。他急忙仍将土掩上,一无所取。
  第七次,这一日,吕到街买了几件铜器,拿回一看,却是金器,他急忙找到原来的店家,将金器退回。
  有位疯疯癫癫的道士在集市卖药,说道:“吃了我的药,立即会死去,但下一辈子却能得道。”这药,有谁敢买?所以十多天,没人去光顾。吕洞宾却深信不疑,买回药吃下去,幸而一切无恙。这是第八次考验。
  春天来临,春水涨起,吕洞宾摇一叶小舟在江上慢行。船到中流,突然刮起大风,一时波涛汹涌,险象环生。洞宾已勘破生死,哪里还惧怕风涛?仍是端坐船头,任它飘摇。一会儿风平浪静,没有丝毫损伤。这是第九次考验了。
  这一日,吕洞宾独坐家中,忽然见无数奇形怪状的鬼神跑来,有想抓他的,也有想杀他的,洞宾毫不畏惧。过了一会儿,只见几十个夜叉,押着个血肉淋漓的囚犯,那人口中大叫道:“我是被你上辈子杀害的,快点偿我命来!”吕洞宾答道:“杀人偿命,又有什么好推辞的?”便去拿出刀子、绳索,准备自杀抵偿命债。忽听空中大喝一声,鬼神囚徒一下不见,一人鼓掌而下,原来是钟离权。他对洞宾说道:“尘心难灭,仙才难得’,我寻求徒弟的迫切,更过于别人求我。现在十次考验你,都能经受得住,以后得道,是必定无疑了。只是你功德善行都没能完满,现在且传授你个点铁成金成银的黄白之术,你可以用它来救济世人,利益众生,待三千功德完满,八百善行圆备,我再来度你成仙。”洞宾问道:“用黄白之术做成的黄金、白银,以后还会有变异么?”答道:“三千年后,仍要还复本质。”洞宾道:
“这样看来,此物会贻误三千年后的人,我可不愿干。”钟离权呵呵 笑道:“就凭你这善心,‘三千’、‘八百’都已在里边了。”于是钟离权收洞宾为徒,洞宾经师父指点,勤勉修行,终于成高仙。
2月22日在山东济南五龙潭泉池中拍摄的“虎头”怪鱼。当日上午,一名游客在五龙潭泉池投喂时,发现一条鱼头酷似“虎头”的怪鱼,在场游客都啧啧称奇。
邓散木篆刻作品:


邓散木《篆刻学》

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出版了邓散木的《篆刻学》,并在随后至今的二十多年来多次再版发行,可谓篆刻论著之经典著作。
邓散木(1898~1963)
  原名菊初,又名钝铁,后更名铁,抗战胜利后更名散木,别号且渠子、芦中人、粪翁,1960年因动脉硬化,截去左腿,又自署一足、夔,斋馆名有厕简楼,三长两短斋(三长者:篆刻、诗、书;两短者:画、词,这是散木先生对自已艺术的评价)。
  实际上,邓散木长于诗文、书刻,也能作画。精于四体书,行草书集二王、张旭、怀素之长,旁参明末清初王觉斯、黄道周两家。隶书曾遍临汉碑。篆书初学《峄山碑》,继杂以钟鼎款识,上溯殷商甲骨文。篆刻初学浙派,后师秦汉玺印。早年得李肃之先生发蒙,壮年又得赵古泥、萧退庵两位先生亲授,艺事大进,又从封泥、古陶文、砖文中吸取营养,形成了自已章法多变,雄奇朴茂的风格。邓散木的篆刻之所以根深底厚,风格独特,在于他深刻领悟古玺封泥、秦权汉印及明、清两朝诸大家篆刻作品的艺术精髓。有书坛的“江南祭酒”、艺坛“北齐(白石)南邓”之誉。
  尝集自刻印成《粪翁治印》二册、《厕简楼印存》四册、《高士传印谱》四册、《三长两短斋印存》五卷。另有《散木印集》,遗著《篆刻学》等。
《篆刻学》出版说明
  印章是我国传统的一种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流传至今,有它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遵照毛主席关于“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教导,我们出版本书的目的,是为发扬光大这一传统艺术提供一些研究资料和技法知识,对于爱好篆刻艺术的读者,也可以作为入门的向导。
《篆刻学》是著名篆刻家和书法家邓散木(1898~1963)的遗著。他一生致力于篆刻书法艺术,本书就是他根据几十年实践总结出来的心得和经验。文中对于印章的源流,各家篆刻流派,章法、刀法作了论述和介绍,翔实扼要,特别对章法剖析,具有独到的见解。而且图例丰富,书法劲秀,既是有关篆刻理论和技法的专门论著,又可作为刻印和书法的临摹范本。
《篆刻学》初稿脱胎于作者三十年代在上海讲授金石篆刻的《课徒稿》,几经修改补充,遂成此稿,作者在世时本拟再作校订修改,但因病逝,没有来得及完成这个愿望。现将原稿影印出版。原稿个别地方有钢笔写的补充,部分章节旁边有钢笔小注,是作者拟作修改而末及完成。《炼刀法》一节,作者旁注“应全删”,为保持遗著原稿本来面目,均未作更动,以供读者参考,原稿标点漏点近三分之一,图例、文字亦偶有错漏,均请邓散木先生家属邓国治同志校勘补齐。
  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室
  一九七八年三月
旧网站地址为:
http://www.djwx.com/

旧论坛地址为:
http://www.djwx.com/bbs

还在正常运转,请前往观看。


机遇号向它的操作者传回的首批360度的全景彩色照片

“勇气”号拍摄的火星全景图

火卫一 [1102·1000 62K] [图片]
关键字: 九大行星 火星的卫星 太阳系  
内容提要:火卫一,又叫Phobos,是由海盗号拍摄的。它的表面有一个巨大的陨石撞击坑。

美国“勇气”/“机遇”号火星探测器结构图(中文) [图片]

“海盗”1号拍摄的火星表面景色 [图片]

“机遇”号9日传回火星岩石特写彩图 [图片]


"机遇”号登陆后于25日拍摄的第一张照片


本贴转自:http://space.lamost.org/searchsource.htm?%u706B%u661F%20%u56FE%u7247&and


茶里面含有氨基酸、茶多酚、维生素、脂肪酸、蛋白质等多种有益成分,其中茶多酚可以清除动脉血管壁上胆固醇的蓄积,同时抑制细胞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摄取,从而实现降低血脂,预防和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的目的。另外,它也有较强的抑制转换酶活性的作用,可以起到降低或保持血压稳定的作用;还可以调节人体的糖代谢障碍,降低血糖水平,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糖尿病。   

除了茶中含有的氟以外,茶多酚类化合物也可以有效防止龋齿的发生。它可以杀死在齿缝中存在的乳酸菌及其他龋齿细菌,使龋齿形成的过程中断。残留于齿缝中的蛋白质食物容易成为腐败细菌增殖的基质,茶多酚可以杀死此类细菌,因此还有清除口臭的作用。另外,经常饮茶,增加了口腔的水液流动量,有利于保持口腔卫生;茶叶中的糖类、果胶等,与唾液发生了化学反应,滋润了口腔,增强了口腔的自洁能力。这些也都与饮茶防龋有关。
  多喝茶有助于舒缓身心。绿茶中所含的咖啡碱跟咖啡中所含的咖啡碱同样具有提神的作用。除此之外,绿茶中特有的茶氨酸和咖啡碱堪称最佳拍档。两者共同存在时能产生一种奇妙的协同作用,能把人迅速带到一种安静、专注的心境,且同时保持放松的状态,“养神”之外,还能“养心”。
  人体中脂质过氧化过程是人体衰老的机制之一,茶叶中的儿茶素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可清除体内氧化自由基,对延缓人体衰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茶多酚还有助于脂肪的分解,因此,追求美丽的女性,可不要错过这种既经济又简单的瘦身美容方法。茶多酚具有优异的抗辐射功能,可吸收放射性物质,阻止其在人体内扩散。还能够阻挡紫外线和清除紫外线诱导的自由基,从而保护黑色素细胞的正常功能,抑制黑色素的形成,同时对脂质氧化产生抑制,减轻色素沉着。
  小提示
  1、临睡前服药后不宜饮茶。
  2、应选择有品牌的茶,检查包装上是否有注册商标、正规企业名称和生产日期。
  3、袋泡茶冲泡1次后就应将茶渣弃掉。因为这种茶叶在加工制造时通过切揉,充分破坏了叶细胞,形成颗粒状或形状细小的片状,茶叶中有效内容物冲泡时很容易被浸出来。
  4、尽量即泡即饮,喝新鲜的茶,不要喝隔夜茶。
敦煌,一个神圣的名字。
  敦煌是多种文化融汇与撞击的交叉点,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文化在这里相遇。
  敦煌是艺术的殿堂。那些公元4至11世纪的壁画与雕塑,带给人们极具震撼力的艺术感受。敦煌又是文献的宝库。在这数以万计的赤轴黄卷中,蕴藏着丰富的文献资源,汉文、古藏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粟 特文、梵文,文种繁多;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文学、民族、民俗、语言、历史、科技等广泛领域。
  1900年农历5月26日,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这个藏经洞,那些古代文献赫然堆满整个窟室。由此,产生了一门世界性的学科--"敦煌学"。
  1910年,敦煌藏经洞劫余文献运藏京师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前身)。而今,藏经洞发现已经整整一百年了,中国国家图书馆作为世界上收藏敦煌遗书最多的单位,以其丰富的馆藏,为敦煌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举办的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专题文献展览,旨在揭示敦煌遗书的流散历史,展示敦煌遗书的风采及内涵,介绍敦煌遗书的保护与研究现状。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推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敦煌学的研究;对于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敦煌文化遗产,带动我国西部地区文化事业发展,以及激发社会公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敦煌是全人类的敦煌。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

(本贴转自文化信息网)



枫桥寒山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清新雅致,隐淡谈忧怨的小诗,使姑苏城外的一荒村小寺,成为天下闻名的胜地;而其作者张继在唐代诗人中并非大诗人,以此一首小诗《枫桥夜泊》而名传千古。寺与诗相名,成为姑苏景色韵昧最浓处。

  寒山寺位于苏州阊门外三公里多的枫桥镇,始建于六世纪上叶梁天监年间,相传七世纪唐贞观年间高僧寒山和拾得由天台山来此住持,故此名为寒山寺。今寺东庑还有寒山、拾得的塑像。寺在明清两代迭遭火灾,屡经修复,现有殿堂为明末清初建筑。主要殿宇有大殿、藏经楼、碑廊等。寺外河流映带,石桥高耸;寺内曲槛回廊,绿树黄墙,深得佛禅二昧。寒山、拾得两位神僧给枫桥寒山寺更添禅意。

  有一天拾得正在扫地,寺主问他:“你叫拾得,是因为你是拾来的。你到底姓什么?”拾得放下扫帚,双手合掌而立。寺主又问,拾得立即捡起扫帚扫地而去。这时寒山路过,见此便捶胸顿足地喊道:“苍天,苍天!”拾得莫名其妙地问道:“这是干什么?”寒山回笞说:“没听说过东家的死了,西家的人助哀。”于是,二人作舞,哭笑而出国清寺。

  姓名本是外在符号,自悟本源心性,才是自家的本来面目。因此,拾得拒不回答寺主的问题,只是以双手合掌而立,捡得扫帚扫地而去,以此示禅旨大意。寺主固执地问:“姓什么?”哪能知晓不动道场。所以寒山子捶胸叫苍天感叹东家人死,西家人助哀了。

  寒山寺之引人向往,不在于殿堂佛像等有形之物;而在于形之“寒霜”、“乌啼”及种来之“钟声”。张继诗中的那口古钟早已失传,明代又重铸一口悬于钟楼,后流入曰本。一九六○年有日本人募铸青铜钟一对,一挂曰本馆山寺,一挂寒山寺,以示两国佛教交流联谊,这口钟现在仍悬于寒山寺大堆宝殿内。

  旧时诗人,每咏寒山寺,多提钟或钟声,但意境差张继远矣。寺内原有明书画大家文征明书《枫桥夜泊》诗碑,因文字漫漶不清,由晚清经学大师俞樾重写了一块,为中外人士所珍视,拓本流传甚广。曰本人来寒山寺,必带一张俞樾手迹拓片回去以作纪念。另外,一九三六年,苏州名画家吴湖帆与诗人张溥泉也写刻了一块《枫桥夜泊》诗碑,张溥泉大名叫张继。现代诗人张继写唐代诗人张继的诗,又为寒山寺添一段佳话。诗以寺名,寺传钟声。

(本贴转自恩威文化网)
迄今发现的最大的猛犸象的重量和个头是现在大象的2倍以上,宇宙是神奇的,造化是不可测度的,只有还没被认识的,没有不可能出现的新鲜事物,因此,千古丹道流传至今,竟然被某些人认为是神话和不可能的,就象那些还没有看到猛犸象的存在的人,认为比大象还大的大象的存在是子虚乌有一样的武断。


长毛象是一种在石器时代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动物,现在已经绝种了。可是,古生物学家却在西伯利亚等地,仍能发掘到保存得很完整的长毛象尸体。

长毛象的大小和现在的印度象差不多,头盖骨比较尖。长毛象最与众不同的,也就是与现代的象不同的地方是:它浑身长满了毛,毛的长度甚至可垂到地面;象身在颈部突起成峰,耳朵比较小,一层黄棕色的蓬乱长毛夹杂着黑色的长毛,遮住了长毛象的整个身体,甚至耳朵上都有毛;象牙的形状也很奇特,呈螺旋形向内卷,两牙的尖端相对。

长毛象是象类中唯一能在北极气候下生存的,这全要仰仗它的一身长毛了。长毛象在西伯利亚生存了相当长的时间。在冰河时期,英法和北美洲等到地区有长毛象,但英法地区气候转暖后,长毛象也随着消退的冰向北迁徙。这些地区的长毛象高可达4米,身体也异常重,所以会陷入冰冷的泥泞地里,泥土冻结时,象也就被冻在其中了。

地球在150万年前左右曾出现过几次冰河期。所谓冰河时期是地球上的气温急速下降,在地表高纬度的广大围,全年都被冰层所覆盖着。

若要举冰河时代而生存的动物为代表,可以以长毛象为例。长毛象是在冲积世中期,大约37万年出现,但在1万年前就绝种的动物。

全身长着褐色的长毛,且有着大而弯曲的牙齿。它的长毛和肥厚的皮下脂肪能保护身体,御防酷寒,而长大的牙能帮它挖起被冰雪所覆盖的草。

长毛象的化石在欧洲、西伯利亚、北美和北海道发现。从西伯利亚的永久的冻土层中发掘出骨、皮、肉、毛、完全保存着冷冻前形状的化石。

像这样冷冻的长毛象,被发现有2.5万头之多还原封不动的保存下来。
看着它紧闭的双眼和卷起的长鼻子,你可能将它误认为一个正在熟睡中的大象宝宝。但实际上,它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保存最为完好的猛犸(长毛象)干尸。这种令人惊异的动物最后一次跋涉于地球之上,已经是1万多年以前的事情了。

这个雌猛犸干尸的发现不仅提供了有关史前巨型动物——猛犸生活方式的最新线索,同时也为实现一种极为大胆的想法增加了可能性——利用它的DNA创造出一头克隆猛犸,让这种已经灭绝的庞然大物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

雌猛犸干尸是驯鹿牧人科胡迪在西伯利亚西北部的冻土中发现的,被发现时所处的位置可能就是最初的死亡地点。

这只猛犸身体非常完整,只是尾巴被咬掉了。它的高度大约有1.3米,重110磅,说明死亡时的年龄在6个月到1年之间。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线索能够证明这只雌猛犸的死亡原因,虽然有迹象显示它曾卷入一场“冲突”之中,对手可能是一只肉食动物或者另外一只猛犸。(杨凌)

《北京晚报》(2007年7月11日 第23版)
转自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7/12/content_6362281.htm
保存完好的猛犸(长毛象)干尸

李白,字太白,号清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东),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李白即出生于此。

虽然李白的书名为诗名所掩,但是在历代书史专著里仍然有着记载。宋黄山谷曾经评说:“李白在开元,天宝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清人周星莲《临池管见》也说太白书“新鲜秀活,呼吸清淑,摆脱尘凡,飘飘乎有仙气。”可见作为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书法作品中也充满着浪漫主义的写意情调。 



《上阳台帖》墨迹,李白书。行草书,5行,24字,有款,款署“太白”二字。帖前隔水上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七字。

《上阳台帖》为李白书自咏四言诗,也是其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上阳台帖》用笔纵放自如,快健流畅,于苍劲中见挺秀,意态万千。结体亦参差跌宕,顾盼有情,奇趣无穷。帖后有宋徽宗赵佶一跋,跋文为:“太白尝作行书 ' 乘兴踏月,西入酒家,可觉人物两望,身在世外 ' 一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

元代张晏跋曰:“谪仙(李白)尝云:欧、虞、褚、陆真奴书耳。自以流出于胸中,非若他人极习可到。观其飘飘然有凌云之态,高出尘寰得物外之妙。尝遍观晋,唐法帖,而忽展此书,不觉令人清爽。” 元代书法家欧阳玄在观赏了诗仙李白的此帖后,题诗云:

唐家公子锦袍仙 文采风流六百年

可见屋梁明月色 空余翰墨化云烟

在搜狗上搜到的关于《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2381个网页



找到 2,381 个网页(用时 0.166 秒)搜狗 >> 网页搜索 >> “循经二十四式太极拳”搜索结果:
跳至搜索结果

按相关性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访问通用网址 循经二十..
点此查看循经二十..在阿里巴巴
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
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 - 书籍详细信息...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 笔者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对原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进行剖析、升华,使之近于完善,重新赋予其循经内涵,与国家全民健身的时代精神组合...

www.dushu.com/book/10079670/ - 13k - 2000-01-01 - 网页快照 - 类似网页

www.dushu.com站内的其它相关信息

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 李生 中国 太极拳
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 介绍:...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 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 基本信息: 《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推荐』 作者:李生 版本:12/2002 包装: 开本: 库存:货源充足...

www.guoxue365.com/3622573/ - 15k - 2007-01-02 - 网页快照 - 类似网页

www.guoxue365.com站内的其它相关信息

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 - Books Searching搜书引擎
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 【内容简介】 笔者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对原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进行剖析、昇华,使之近於完善,重新赋予其循经内涵...【书摘】 泛谈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的操修原则 经络理论产生於传统的修真...

www.bookssearching.com/...100001/226209/ - 27k - 2000-01-01 - 网页快照

www.bookssearching.com站内的其它相关信息

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的参数信息 - 友买网
>> 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 参数信息 $22-23.80 > > 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 整体评分: 0 品质: 0 功能特色: 0 外观设计: 0 售后服务: 0 尚未有评论 参数信息 出版社 ...

www.uobuy.com/Item/581357/parma.html - 10k - 2002-12-01 - 网页快照

www.uobuy.com站内的其它相关信息

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 蓝岭香柏网络书店-网上书店
书名: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 作者:李兆生 出版社:体育大学 出版日期:1900-1-1 页数:0页 ISBN:78...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 简介:暂无内容! 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 目录:暂无内容! 本站发表读者评论...

www.llxb.net/...28/280385.html - 15k - 2006-11-29 - 网页快照 - 类似网页

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 李兆生著
所属分类: 首页 - 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 作 者: 李兆生著 出版社: ISBN : 750092323 原价: $25 图书目录: 图书简介: 相关最新图书...孙剑云·孙式太极拳诠真(中国当代太极拳名家名著丛书)...

www.china-tushu.com/...009617/ - 5k - 2006-12-31 - 网页快照 - 类似网页

www.china-tushu.com站内的其它相关信息

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
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 作者: 出版社: ISBN: 781051667 定价: 16.0元 折扣: 94 折扣价: 15.0元 内容提要: ... 图书目录: ... 所属分类 热门分类  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 ashchan.com

book.ashchan.com/255213.aspx - 9k - 2007-01-25 - 网页快照

book.ashchan.com站内的其它相关信息

..::先生著作《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
以及渊博的学识,对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进行了微妙动作的矫正...并将学术科研成果笔之于文,即为《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和《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两部著作,为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教材。

www.djwx.com/...npop.php?id=71 - 2k - 2006-09-27 - 网页快照 - 类似网页

www.djwx.com站内的其它相关信息

若水堂书店《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
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 【作者】李兆生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 【出版日期】2002.10 【价格】 16人民币 内容简介...太极拳之循经内练使人们体会身体中气血的运行、流速、脉道,从而体会太极之理、自然之情……...

www.waterlike.com.tw/...sp?NO=G85C06A008 - 30k - 2006-11-16 - 网页快照

www.waterlike.com.tw站内的其它相关信息

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
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 出版日期:2002-1-1 ...详细介绍了简化杨式太极拳概述、简化杨式太极拳动作规格、简化杨式太极拳(42式)和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85式)。为了让研究者和学练习者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传统杨式太极拳,悟其真义...

book.leyee.cn/c1202_3_97 - 83k - 2002-01-01 - 网页快照 - 类似网页

book.leyee.cn站内的其它相关信息

结果页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个人签名--------------------------------------------------------------------------------

这次的新论坛的容量实在令人赞叹,能发这么长的帖子!
白香詞譜 清‧舒夢蘭



《白香詞譜》是清朝嘉慶年間靖安人舒夢蘭編選。詞譜選
錄了由唐朝到清朝的詞作品共一百篇,凡一百調。這些調
式都是較為通用的,小令、中調、長調均有。為便於初學
者,每調還詳細列注平仄韻讀,成為真正的詞譜。

《白香詞譜》同時又是一本簡明詞選。所選的詞都是比較
著名的或者藝術性較高的,好些是歷久傳誦不衰的名作。
它兼收並蓄,不主一家,既收婉約,也收豪放,是一本不
可多得的好選本,也是一本較佳的詞學入門讀物。




目 次

一 菩薩蠻 李白
二 憶秦娥 李白
三 調笑令 王建
四 長相思 白居易
五 更漏子 溫庭筠
六 攤破浣溪沙 李璟 (南唐中主)
七 憶江南 李煜 (南唐後主)
八 搗練子 李煜 (南唐後主)
九 相見歡 李煜 (南唐後主)
十 浪淘沙 李煜 (南唐後主)
十一 虞美人 李煜 (南唐後主)
十二 一斛珠 李煜 (南唐後主)
十三 謁金門 馮延巳
十四 踏莎行 寇準
十五 賀聖朝 葉清臣
十六 御街行 範仲淹
十七 漁家傲 範仲淹
十八 蘇幕遮 範仲淹
十九 錦纏道 宋祈
二十 離亭燕 張升
二一 訴衷情 歐陽修
二二 阮郎歸 歐陽修
二三 南歌子 歐陽修
二四 臨江仙 歐陽修
二五 西江月 司馬光
二六 桂枝香 王安石
二七 天仙子 張先
二八 晝夜樂 柳永
二九 雨淋鈴 柳永
三十 卜算子 蘇軾
三一 洞仙歌 蘇軾
三二 蝶戀花 蘇軾
三三 水調歌頭 蘇軾
三四 清平樂 黃庭堅
三五 畫堂春 黃庭堅
三六 驀山溪 黃庭堅
三七 憶王孫 秦觀
三八 如夢令 秦觀
三九 桃源憶故人 秦觀
四十 鵲橋仙 秦觀
四一 河傳 秦觀
四二 滿庭芳 秦觀
四三 清玉案 賀鑄
四四 薄幸 賀鑄
四五 惜分飛 毛滂
四六 河滿子 孫洙
四七 燭影搖紅 王詵
四八 減字木蘭花 王安國
四九 千秋歲 謝逸
五十 瑣窗寒 周邦彥
五一 解語花 周邦彥
五二 過秦樓 周邦彥
五三 昭君怨 萬俟雅言
五四 感皇恩 趙企
五五 好事近 蔣子雲
五六 賀新郎 李玉
五七 瀟湘夜雨 趙長卿
五八 祝英台近 辛棄疾
五九 南浦 程垓
六十 齊天樂 姜夔
六一 沁園春 陸游
六二 醉太平 劉過
六三 喜遷鶯 吳禮之
六四 雙雙燕 史達祖
六五 換巢鸞鳳 史達祖
六六 瑞鶴仙 史達祖
六七 風入松 吳文英
六八 一翦梅 蔣捷
六九 永遇樂 蔣捷
七十 瑤台聚八仙 張炎
七一 水龍吟 張炎
七二 綺羅香 張炎
七三 疏影 張炎
七四 采桑子 朱藻
七五 荊州亭 吳城小龍女
七六 醉花陰 李清照
七七 鳳凰台上憶吹簫 李清照
七八 聲聲慢 李清照
七九 南鄉子 孫道絢
八十 生查子 朱淑真
八一 鷓鴣天 聶勝瓊
八二 人月圓 吳激
八三 望海潮 折元禮
八四 玉漏遲 元好問
八五 點絳唇 曾允元
八六 滿江紅 薩都拉
八七 念奴嬌 薩都拉
八八 陌上花 張翥
八九 東風第一枝 張翥
九十 摸魚兒 張翥
九一 多麗 張翥
九二 奪錦標 張埜
九三 眼兒媚 劉基
九四 誤佳期 汪懋麟
九五 柳梢青 朱彝尊
九六 解佩令 朱彝尊
九七 暗香 朱彝尊
九八 慶春澤 朱彝尊
九九 春風裊娜 朱彝尊
一百 翠樓吟 黃之雋




(○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一、菩薩蠻‧閨情 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
⊙○⊙●○○▲
寒山一帶傷心碧。
⊙○⊙●○○▲
暝色入高樓,
⊙●⊙○△
有人樓上愁。
⊙○○●△

玉階空佇立,
⊙○○●▲
宿鳥歸飛急。
⊙●⊙○▲
何處是歸程,
⊙●●○△
長亭更短亭。
⊙○⊙●△


二、憶秦娥‧思秋 李白

簫聲咽,
○⊙▲
秦娥夢斷秦樓月。
○○⊙●○○▲
秦樓月, (疊三字)
○○▲
年年柳色,
⊙○⊙●
灞陵傷別。
●○○▲

樂游原上清秋節,
⊙○⊙●○○▲
咸陽古道音塵絕。
⊙○⊙●○○▲
音塵絕, (疊三字)
○○▲
西風殘照,
⊙○⊙●
漢家陵闕。
●○○▲


三、調笑令‧宮詞 王建

團扇,
○▲
團扇, (疊句)
○▲
美人並來遮面。
●⊙⊙○○▲
玉顏憔悴三年, (換平韻)
⊙○⊙●○△
誰複商量管弦。
⊙●○○●△
弦管, (上句末二字顛倒,換仄韻)
○▲
弦管, (疊句)
○▲
春草昭陽路斷。
⊙●⊙○⊙▲


四、長相思‧別情 白居易

汴水流,
●⊙△
泗水流,
●⊙△
流到瓜州古渡頭,
⊙●○○⊙●△
吳山點點愁。
⊙○⊙●△

思悠悠,
●○△
恨悠悠,
●○△
恨到歸時方始休,
⊙●○○⊙●△
月明人倚樓。
●○○●△


五、更漏子‧本意 溫庭筠

柳絲長,
●○○
春雨細,
○●▲
花外漏聲迢遞。
⊙●⊙○⊙▲
驚塞雁,
○●●
起城烏, (換平韻)
●○△
畫屏金鷓鴣。
●○○●△

香霧薄, (換仄韻)
○⊙▲
透重幕,
⊙○▲
惆悵謝家池閣。
⊙●⊙○⊙▲
紅燭背,
○●●
繡簾垂, (換平韻)
●○△
夢君君不知。
●○○●△


六、攤破浣溪沙‧秋恨 李景 (南唐中主)

菡萏香銷翠葉殘,
⊙●○○●●△
西風愁起綠波間。
⊙○⊙●●○△
還與韶光共憔悴,
⊙●⊙○○●●
不堪看。
●○△

細雨夢回雞塞遠,
⊙●⊙○○●●
小樓吹徹玉笙寒。
⊙○⊙●●○△
多少淚珠何限恨,
⊙●⊙○○●●
倚闌干。
●○△


七、憶江南‧懷舊 李煜 (南唐後主)

多少恨,
○⊙●
昨夜夢魂中。
⊙●●○△
還似舊時游上苑,
⊙●⊙○○●●
車如流水馬如龍,
⊙○⊙●●○△
花月正春風。
⊙●●○△


八、搗練子‧秋閨 李煜 (南唐後主)

深院靜,
○●●
小庭空,
●○△
斷續寒砧斷續風。
⊙●○○⊙●△
無奈夜長人不寐,
⊙●⊙○○●●
數聲和月到簾櫳。
●○⊙●●○△


九、相見歡‧秋閨 李煜 (南唐後主)

無言獨上西樓,
⊙○⊙●○△
月如鉤,
●○△
寂寞梧桐、
⊙●⊙○
深院鎖清秋。
○●●○△

剪不斷, (換仄韻)
●⊙▲
理還亂,
⊙○▲
是離愁。 (換前平韻)
●○△
別是一番、
⊙●⊙○
滋味在心頭。
○●●○△


十、浪淘沙‧懷舊 李煜 (南唐後主)

簾外雨潺潺,
⊙●●○△
春意闌珊。
⊙●○△
羅衾不耐五更寒。
⊙○⊙●●○△
夢裡不知身是客,
⊙●⊙○○●●
一晌貪歡。
⊙●○△

獨自莫憑欄,
⊙●●○△
無限江山。
⊙●○△
別時容易見時難。
⊙○⊙●●○△
流水落花春去也,
⊙●⊙○○●●
天上人間。
⊙●○△
十一、虞美人‧感舊 李煜 (南唐後主)

春花秋月何時了,
⊙○⊙●○○▲
往事知多少。
⊙●○○▲
小樓昨夜又東風, (換平韻)
⊙○⊙●●○△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

雕欄玉砌應猶在, (換仄韻)
⊙○⊙●○○▲
只是朱顏改。
⊙●○○▲
問君能有幾多愁? (換平韻)
⊙○⊙●●○△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


十二、一斛珠‧香口 李煜 (南唐後主)

晚妝初過,
⊙○⊙▲
沉檀輕注些兒個。
⊙○⊙●○○▲
向人微露丁香顆,
⊙○⊙●○○▲
一曲清歌,
⊙●○○
暫引櫻桃破。
⊙●○○▲

羅袖□殘殷色可,
⊙●⊙○○●▲
杯深旋被香醪□。
⊙○⊙●○○▲
繡床斜憑嬌無那,
⊙○⊙●○○▲
爛嚼紅絨,
⊙●○○
笑向檀郎唾。
⊙●○○▲


十三、謁金門‧春閨 馮延巳

風乍起,
○⊙▲
吹皺一池春水。
⊙●⊙○○▲
閒引鴛鴦芳徑裡,
⊙●⊙○○●▲
手□紅杏蕊。
⊙○○●▲

斗鴨闌干獨倚,
⊙●⊙○⊙▲
碧玉搔頭斜墜。
⊙●⊙○○▲
終日望君君不至,
⊙●⊙○○●▲
舉頭聞鵲喜。
⊙○○●▲


十四、踏莎行‧春暮 寇準

春色將闌,
⊙●○○
鶯聲漸老,
⊙○●▲
紅英落盡青梅小。
⊙○⊙●○○▲
畫堂人靜雨蒙蒙,
⊙○⊙●●○○
屏山半掩余香裊。
⊙○⊙●○○▲

密約沉沉,
⊙●○○
離情杳杳,
⊙○●▲
菱花塵滿慵將照。
⊙○⊙●○○▲
倚樓無語欲銷魂,
⊙○⊙●●○○
長空黯淡連芳草。
⊙○⊙●○○▲


十五、賀聖朝‧留別 葉清臣

滿斟綠醑留君住,
⊙○⊙●○○▲
莫匆匆歸去。
●○○○▲
三分春色二分愁,
⊙○⊙●●○○
更一分風雨。
●⊙○○▲

花開花謝,
⊙○⊙●
都來幾許。
⊙○⊙▲
且高歌休訴。
●○○○●
不知來歲牡丹時,
⊙○⊙●●○○
再相逢何處。
●⊙○○▲


十六、御街行‧離懷 範仲淹

紛紛墜葉飄香砌,
⊙○⊙●○○▲
夜寂靜、
●●●
寒聲碎。
○○▲
真珠簾卷玉樓空,
⊙○⊙●●○○
天淡銀河垂地。
⊙●⊙○○▲
年年今夜,
⊙○⊙●
月華如練,
⊙○⊙●
長是人千裡。
⊙●○○▲

愁腸已斷無由醉,
⊙○⊙●○○▲
酒未到、
●●●
先成淚。
○○▲
殘燈明滅枕頭欹,
⊙○⊙●●○○
諳盡孤眠滋味。
⊙●⊙○○▲
都來此事,
⊙○⊙●
眉間心上,
⊙○⊙●
無計相回避。
⊙●○○▲


十七、漁家傲‧秋思 範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
●●⊙○○●▲
衡陽雁去無留意。
⊙○⊙●○○▲
四面邊聲連角起,
⊙●⊙○○●▲
千障裡,
○⊙▲
長煙落日孤城閉。
⊙○⊙●○○▲

濁酒一杯家萬裡,
●●⊙○○●▲
燕然未勒歸無計。
⊙○⊙●○○▲
羌管悠悠霜滿地,
⊙●⊙○○●▲
人不寐,
○⊙▲
將軍白發徵夫淚。
⊙○⊙●○○▲


十八、蘇幕遮‧懷舊 範仲淹

碧雲天,
●○○
黃葉地,
○●▲
秋色連波、
⊙●○○
波上寒煙翠。
⊙●○○▲
山映斜陽天接水,
⊙●○○○●▲
芳草無情、
⊙●○○
更在斜陽外。
⊙●○○▲

黯鄉魂,
●○○
追旅思,
○●▲
夜夜除非、
⊙●○○
好夢留人睡。
⊙●○○▲
明月樓高休獨倚,
⊙●○○○●▲
酒入愁腸、
⊙●○○
化作相思淚。
⊙●○○▲


十九、錦纏道‧春游 宋祈

燕子呢喃,
●●○○
景色乍長春晝。
⊙●●○○▲
睹園林、
●○○
萬花如繡,
⊙○○▲
海棠經雨胭脂透。
⊙○⊙●○○▲
柳展宮眉,
⊙●○○
翠拂行人首。
⊙●○○▲

向郊原踏青,
●○○●○
恣歌攜手。
⊙○○▲
醉醺醺、
●○○
尚尋芳酒。
⊙○○▲
問牧童、
●⊙○
遙指孤村道,
⊙●○○⊙
杏花深處,
●○○●
那裡人家有。
⊙●○○▲


二十、離亭燕‧懷古 張升

一帶江山如畫,
⊙●⊙○○▲
風物向秋瀟灑。
⊙●⊙○○▲
水浸碧天何處斷,
⊙●⊙○○●●
霽色冷光相射。
●●⊙○○▲
蓼嶼荻花洲,
⊙●●○○
掩映竹籬茅舍。
⊙●⊙○○▲

雲際客帆高掛,
⊙●⊙○○▲
煙外酒旗低亞。
⊙●⊙○○▲
多少六朝興廢事,
⊙●⊙○○●●
盡入漁樵閒話。
●●⊙○○▲
悵望倚層樓,
⊙●●○○
寒日無言西下。
⊙●⊙○○▲

二一、訴衷情‧眉意 歐陽修

清晨簾幕卷輕霜,
⊙○⊙●●○△
呵手試梅妝。
⊙●●○△
都緣自有離恨,
⊙○⊙●○⊙
故畫作、
⊙●●
遠山長。
●○△

思往事,
○●●
惜流光,
●○△
易成傷。
●○△
未歌先斂,
●○○●
欲笑還顰,
●●○○
最斷人腸。
⊙●○△


二二、阮郎歸‧踏青 歐陽修

南園春半踏青時,
⊙○⊙●●○△
風和聞馬嘶。
⊙○○●△
清梅如豆柳如眉,
⊙○⊙●●○△
日長蝴蝶飛。
●○○●△

花露重,
○●●
草煙低,
●○○
人家簾幕垂。
⊙○○●△
秋千慵困解羅衣,
⊙○⊙●●○△
畫堂雙燕歸。
●○○●△


二三、南歌子‧閨情 歐陽修

鳳髻金泥帶,
⊙●○○●
龍紋玉掌梳。
○○●●△
去來窗下笑相扶,
⊙○⊙●●○△
愛道畫眉深淺入時無。
⊙●⊙○⊙●●○△

弄筆偎人久,
⊙●○○●
描花試手初。
○○●●△
等閒妨了繡功夫,
⊙○⊙●●○△
笑問鴛鴦兩字怎生書。
⊙●⊙○⊙●●○△


二四、臨江仙‧妓席 歐陽修

柳外輕雷池上雨,
⊙●⊙○○●●
雨聲滴碎荷聲。
⊙○⊙●○△
小樓西角斷虹明。
⊙○⊙●●○△
闌干私倚處,
⊙○○●●
遙見月華生。
⊙●●○△

燕子飛來窺畫棟,
⊙●⊙○○●●
玉鉤垂下簾旌。
⊙○⊙●○△
涼波不動簟紋平。
⊙○⊙●●○△
水晶雙枕畔,
⊙○○●●
猶有墮釵橫。
⊙●●○△


二五、西江月‧佳人 司馬光

寶髻松松挽就,
⊙●⊙○⊙●
鉛華淡淡妝成。
⊙○⊙●○△
紅煙翠霧罩輕盈,
⊙○⊙●●○△
飛絮游絲無定。
⊙●⊙○⊙▲ (葉仄韻)

相見爭如不見,
⊙●⊙○⊙●
有情還似無情。
⊙○⊙●○△ (葉平韻)
笙歌散後酒微醒,
⊙○⊙●●○△
深院月明人靜。
⊙●⊙○⊙▲ (葉仄韻)


二六、桂枝香‧金陵懷古 王安石

登臨縱目,
○○●▲
正故國晚秋,
●●●⊙○
天氣初肅。
⊙⊙○▲
千裡澄江似練,
⊙●○○⊙●
翠峰如簇。
●○○▲
徵帆去棹殘陽裡,
⊙○⊙●○○●
背西風,
●○○
酒旗斜矗。
⊙○○▲
彩舟雲淡,
●○○○●
星河鷺起,
⊙○⊙●
畫圖難足。
●○○▲

念往昔豪華競逐,
●⊙●○○●▲
嘆門外樓頭,
●⊙●○○
悲恨相續。
⊙⊙○▲
千古憑高對此,
⊙●○○⊙●
漫嗟榮辱。
●○○▲
六朝舊事隨流水,
⊙○⊙●○○●
但寒煙、
●○○
衰草凝綠。
⊙⊙○▲
至今商女,
●○○●
時時猶唱,
⊙○⊙●
後庭遺曲。
●○○▲


二七、天仙子‧送春 張先

水調數聲持酒聽,
⊙●⊙○○●▲
午醉醒來愁未醒。
⊙●⊙○○●▲
送春春去幾時回,
⊙○⊙●●○○
臨晚鏡,
○⊙▲
傷流景,
○⊙▲
往事後期空記省。
⊙●⊙○○●▲

沙上並禽池上暝,
⊙●⊙○○●▲
雲破月來花弄影。
⊙●⊙○○●▲
重重簾幕密遮燈,
⊙○⊙●●○○
風不定,
○⊙▲
人初靜,
○⊙▲
明日落紅應滿徑。
⊙●⊙○○●▲


二八、晝夜樂‧憶別 柳永

洞房記得初相遇,
⊙○⊙●○○▲
便只合、
●⊙⊙
長相聚。
⊙○▲
何期小會幽歡,
○○●●○○
變作別離情緒。
●●⊙○⊙▲
況值闌珊春色暮,
⊙●○○○●▲
對滿目、
●⊙⊙
亂花狂絮。
●○○▲
直恐好風光,
⊙●●○○
盡隨伊歸去。
●○○○▲

一場寂寞憑誰訴,
⊙○⊙●○○▲
算前言、
●⊙⊙
總輕負。
⊙○▲
早知恁地難拼,
⊙○●●○○
悔不當初留住。
⊙●○○⊙▲
其奈風流端正外,
⊙●○○○●●
更別有、
●⊙⊙
系人心處。
●○○▲
一日不思量,
⊙●●○○
也攢眉千度。
●○○○▲


二九、雨淋鈴‧秋別 柳永

寒蟬淒切,
○○○▲
對長亭晚,
●○○●
驟雨初歇。
●⊙○▲
都門帳飲無緒,
○○●●○●
方留戀處,
○○●●
蘭舟催發。
○○○▲
執手相看,
●●○○
淚眼竟無語凝噎。
●●●○●○▲
念去去、
●●●
千裡煙波,
○●○○
暮靄沉沉楚天闊。
●●○○●○▲

多情自古傷離別,
○○●●○○▲
更那堪、
●○○
冷落清秋節。
●●○○▲
今宵酒醒何處,
○○●●○●
楊柳岸、
○●●
曉風殘月。
●○○▲
此去經年,
●●○○
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
便縱有、
●●●
千種風流,
○●○○
更與何人說。
●●○○▲


三十、卜算子‧別意 蘇軾

水是眼波橫,
⊙●●○○
山是眉峰聚。
⊙●○○▲
欲問行人去那邊,
⊙●○○●●○
眉眼盈盈處。
⊙●○○▲

才始送春歸,
⊙●●○○
又送君歸去。
⊙●○○▲
若到江南趕上春,
⊙●○○●●○
千萬和春住。
⊙●○○▲





三一、洞仙歌‧夏夜 蘇軾

冰肌玉骨,
⊙○⊙●
自清涼無汗。
●○○⊙▲
水殿風來暗香滿。
⊙●○○●○▲
繡簾開,
●○○
一點明月窺人,
●●⊙●○○
人未寢、
○●●
欹枕釵橫鬢亂。
⊙●⊙○⊙▲

起來攜素手,
⊙○○●●
庭戶無聲,
⊙●○○
時見疏星渡河漢。
⊙●○○●○▲
試問夜如何,
⊙●●○○
夜已三更,
⊙●○○
金波淡,
○⊙●
玉繩低轉。
⊙○⊙▲
但屈指、
●●●
西風幾時來,
○○●○○
又不道流年,
●⊙●○○
暗中偷換。
●○○▲


三二、蝶戀花‧春景 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
⊙●⊙○○●▲
燕子飛時,
⊙●○○
綠水人家繞。
⊙●○○▲
枝上柳綿吹又少,
⊙●⊙○○●▲
天涯何處無芳草。
⊙○⊙●○○▲

牆裡秋千牆外道,
⊙●⊙○○●▲
牆外行人,
⊙●○○
牆裡佳人笑。
⊙●○○▲
笑漸不聞聲漸悄,
⊙●⊙○○●▲
多情卻被無情惱。
⊙○⊙●○○▲


三三、水調歌頭‧中秋 蘇軾

明月幾時有,
⊙●●○●
把酒問青天。
⊙●●○△
不知天上宮闕,
⊙○⊙●○●
今夕是何年。
⊙●●○△
我欲乘風歸去,
⊙●○○⊙●
又恐瓊樓玉宇,
⊙●○○⊙●
高處不勝寒。
⊙●●○△
起舞弄清影,
⊙●●○●
何似在人間。
⊙●●○△

轉朱閣,
●⊙●
低綺戶,
⊙●●
照無眠。
●○△
不應有恨,
⊙○⊙●
何事偏向別時圓。
○●○●●○△
人有悲歡離合,
⊙●○○⊙●
月有陰晴圓缺,
⊙●○○⊙●
此事古難全。
⊙●●○△
但願人長久,
⊙●⊙○●
千裡共嬋娟。
⊙●●○△


三四、清平樂‧晚春 黃庭堅

春歸何處,
○○⊙▲
寂寞無行路。
⊙●○○▲
若有人知春去處,
⊙●⊙○○⊙▲
喚取歸來同住。
⊙●⊙○⊙▲

春無蹤跡誰知, (換平韻)
⊙○⊙●○△
除非問取黃鸝。
⊙○⊙●○△
百囀無人能解,
⊙●⊙○⊙●
因風飛過薔薇。
⊙○⊙●○△


三五、畫堂春‧本意 黃庭堅

東風吹柳日初長,
⊙○⊙●●○△
雨余芳草斜陽。
⊙○⊙●○△
杏花零落燕泥香,
⊙○⊙●●○△
睡損紅妝。
⊙●○△

寶篆煙銷龍鳳,
⊙●⊙○⊙●
畫屏雲鎖瀟湘。
⊙○⊙●○△
夜寒微透薄羅裳,
⊙○⊙●●○△
無限思量。
⊙●○△


三六、驀山溪‧別意 黃庭堅

鴛鴦翡翠,
⊙○⊙●
小小思珍偶。
⊙●○○▲
眉黛斂秋波,
⊙●●○○
盡湖南,
●⊙⊙
山明水秀。
○○⊙▲
娉娉裊裊,
⊙○⊙●
恰近十三余,
⊙●●○○
春未透,
○⊙▲
花枝瘦,
○⊙▲
正是愁時候。
⊙●○○▲

尋芳載酒,
⊙○⊙●
肯落他人後。
⊙●○○▲
只恐遠歸來,
⊙●●○○
綠成陰,
●⊙⊙
青梅如豆。
○○⊙▲
心期得處,
⊙○⊙●
每自不由人,
⊙●●○○
長亭柳,
○⊙▲
君知否,
○⊙▲
千裡猶回首。
⊙●○○▲


三七、憶王孫‧春閨 秦觀

萋萋芳草憶王孫,
⊙○⊙●●○△
柳外樓高空斷魂。
⊙●○○⊙●△
杜宇聲聲不忍聞。
⊙●○○⊙●△
欲黃昏,
●○△
雨打梨花深閉門。
⊙●○○⊙●△


三八、如夢令‧春景 秦觀

鶯嘴啄花紅溜,
⊙●⊙○⊙▲
燕尾剪波綠皺。
⊙●⊙○⊙▲
指冷玉笙寒,
⊙●●○○
吹徹小梅春透。
⊙●⊙○⊙▲
依舊,
○▲
依舊, (疊句)
○▲
人與綠楊俱瘦。
⊙●⊙○⊙▲


三九、桃源憶故人‧冬景 秦觀

玉樓深鎖多情種,
⊙○⊙●○○▲
清夜悠悠誰共。
⊙●⊙○○▲
羞見枕衾鴛鳳,
⊙●⊙○○▲
悶則和衣擁。
⊙●○○▲

無端畫角嚴城動,
⊙○⊙●○○▲
驚破一番新夢。
⊙●⊙○○▲
窗外月華霜重,
⊙●⊙○○▲
聽徹梅花弄。
⊙●○○▲


四十、鵲橋仙‧七夕 秦觀

纖雲弄巧,
⊙○⊙●
飛星傳恨,
⊙○⊙●
銀漢迢迢暗度。
⊙●⊙○⊙▲
金風玉露一相逢,
⊙○⊙●●○○
便勝卻、
●⊙●
人間無數。
○○⊙▲

柔情似水,
⊙○⊙●
佳期如夢,
⊙○⊙●
忍顧鵲橋歸路。
⊙●⊙○⊙▲
兩情若是久長時,
⊙○⊙●●○○
又豈在、
●⊙●
朝朝暮暮。
○○⊙▲

四一、河傳‧贈妓 秦觀

恨眉醉眼,
⊙○⊙▲
甚輕輕覷著、
●○○●▲
神魂迷亂。
⊙○⊙●
常記那回,
⊙●●●○
小曲欄干西畔。
⊙●⊙○○▲
鬢雲松、
●⊙○
羅襪【戔刀】。
○●▲

丁香笑吐嬌無限,
⊙○⊙●○○▲
語軟聲低、
⊙●○○
道我何曾慣。
⊙●○○▲
雲雨未諧,
⊙●●○
早被東風吹散。
⊙●⊙○○▲
瘦殺人、
●⊙○
天不管。
○●▲


四二、滿庭芳‧春游 秦觀

曉色雲開,
⊙●○○
春隨人意,
⊙○⊙●
驟雨才過還晴。
●⊙⊙●⊙△
古台芳榭,
⊙○○●
飛燕蹴紅英。
⊙●●○△
舞困榆錢自落,
⊙●⊙○⊙●
秋千外,
○⊙●
綠水橋平。
⊙●○△
東風裡、
○○●
朱門映柳,
○○○●
低按小秦箏。
⊙●●○△

多情。
○△
行樂處,
⊙●●
珠鈿翠蓋,
⊙○⊙●
玉轡紅纓。
⊙●○△
漸酒空金□,
●⊙○⊙●
花困蓬瀛。
⊙●○△
豆蔻梢頭舊恨,
⊙●⊙○⊙●
十年夢,
⊙⊙●
屈指堪驚。
⊙●○△
憑欄久,
⊙○●
疏煙淡日,
⊙○⊙●
寂寞下蕪城。
⊙●●○△


四三、清玉案‧春暮 賀鑄

凌波不過橫塘路,
⊙○⊙●○○▲
但目送芳塵去。
●⊙●○○▲
錦瑟年華誰與度,
⊙●⊙○○●▲
月樓花院,
●○○●
綺窗朱戶,
●○○▲
惟有春知處。
⊙●○○▲

碧雲冉冉蘅皋暮,
⊙○⊙●○○▲
彩筆空題斷腸句。
⊙●○○●○▲
試問閒愁知幾許,
⊙●⊙○○●▲
一川煙草,
●○○●
滿城風絮,
●○○▲
梅子黃時雨。
⊙●○○▲


四四、薄幸‧春情 賀鑄

淡妝多態,
⊙○○▲
更滴滴、
●⊙●
頻回盼睞。
○○●▲
便認得、
●⊙●
琴心先許,
○○○●
欲綰合歡雙帶。
⊙●⊙○○▲
記畫堂、
●⊙○
風月逢迎,
○●○○
輕顰淺笑嬌無奈。
○○●●○○▲
向睡鴨爐邊,
●●●○○
翔鴛屏裡,
⊙○⊙●
羞把香羅暗解。
⊙●○○⊙▲

自過了、
⊙●●
燒燈後,
○○●
都不見、
○●●
踏青挑菜。
●○⊙▲
幾回憑雙燕,
⊙○⊙⊙●
叮嚀深意,
○○⊙●
往來卻恨重簾礙。
⊙○⊙●○○▲
約何時再。
●○○▲
正春濃酒困,
●○○⊙●
人閒晝永無聊賴。
○○●●○○▲
懨懨睡起,
○○●●
猶有花梢日在。
⊙●○○⊙▲


四五、惜分飛‧本意 毛滂

淚濕欄干花著露,
⊙●⊙○○●▲
愁到眉峰碧聚。
⊙●○○●▲
此恨平分取,
⊙●○○▲
更無言語空相覷。
⊙○⊙●○○▲

斷雨殘雲無意絮,
⊙●⊙○○⊙▲
寂寞朝朝暮暮。
⊙●○○●▲
今夜山深處,
⊙●○○▲
斷魂分付潮回去。
⊙○⊙●○○▲


四六、河滿子‧秋怨 孫洙

悵望浮生急景,
⊙●⊙○⊙●
淒涼寶瑟余音。
⊙○⊙●○△
楚客多情偏怨別,
⊙●⊙○○●●
碧山遠水登臨。
⊙○⊙●○△
目送連天衰草,
⊙●⊙○⊙●
夜闌幾處疏砧。
⊙○⊙●○△

黃葉無風自落,
⊙●⊙○⊙●
秋雲不雨長陰。
⊙○⊙●○△
天若有情天亦老,
⊙●⊙○○●●
搖搖幽恨難禁。
⊙○⊙●○△
惆悵舊歡如夢,
⊙●⊙○⊙●
覺來無處追尋。
⊙○⊙●○△


四七、燭影搖紅‧惜春 王詵

香臉輕勻,
⊙●○○
黛眉巧畫宮妝淺。
⊙○⊙●○○▲
風流天付與精神,
⊙○⊙●●○○
全在嬌波轉。
⊙●○○▲
早是縈心可慣,
⊙●⊙○⊙▲
更那堪、
●○○
頻頻顧盼。
○○●▲
幾回得見,
⊙○⊙●
見了還休,
⊙●○○
爭如不見。
○○○▲

燭影搖紅,
⊙●○○
夜闌飲散春宵短。
⊙○⊙●○○▲
當時誰解唱陽關,
⊙○⊙●●○○
離恨天涯遠。
⊙●○○▲
無奈雲收雨散,
⊙●⊙○⊙▲
憑欄干、
●○○
東風淚眼。
○○●▲
海棠開後,
⊙○⊙●
燕子來時,
⊙●○○
黃昏庭院。
○○○▲


四八、減字木蘭花‧春情 王安國

畫橋流水,
⊙○⊙▲
雨濕落紅飛不起。
⊙●⊙○○●▲
月破黃昏,
⊙●○△ (換平韻)
簾裡余香馬上聞。
⊙●○○⊙●△

徘徊不語,
⊙○⊙▲ (換仄韻)
今夜夢魂何處去。
⊙●⊙○○●▲
不似垂楊,
⊙●○△ (換平韻)
猶解飛花入洞房。
⊙●○○⊙●△


四九、千秋歲‧夏景 謝逸

楝花飄砌。
⊙○⊙▲
蔌蔌清香細。
⊙●○○▲
梅雨過,
⊙●●
蘋風起。
○○▲
情隨湘水遠,
⊙○○●●
夢繞吳峰翠。
⊙●○○▲
琴書倦,
○⊙●
鷓鴣喚起南窗睡。
⊙○⊙●○○▲

密意無人寄。
⊙●○○▲
幽恨憑誰洗。
⊙●○○▲
修竹畔,
⊙●●
疏簾裡。
○○▲
歌余塵拂扇,
⊙○○●●
舞罷風掀袂。
⊙●○○▲
人散後,
○⊙●
一鉤新月天如水。
⊙○⊙●○○▲


五十、瑣窗寒‧寒食 周邦彥

暗柳啼鴉,
●●○○
單衣佇立,
○○●●
小簾朱戶。
●○○▲
桐花半畝,
○○●●
靜鎖一庭愁雨。
●●●⊙○○▲
灑空階、
●○○
更闌未休,
○⊙●⊙
故人翦燭西窗語。
⊙○⊙●○○▲
似楚江暝宿,
●⊙○⊙●
風燈零亂,
○○⊙●
少年羈旅。
●○○▲

遲暮。
○▲
嬉游處。
○○▲
正店舍無煙,
●●●○○
禁城百五。
●○⊙▲
旗亭喚酒,
○○●●
付與高陽儔侶。
●●⊙○○▲
想東園、
●○○
桃李自春,
⊙●●⊙○
小唇秀靨今在否。
⊙○●●○●▲
到歸時、
●○○
定有殘英,
⊙●○○
待客攜樽俎。
●●○○▲

五一、解語花‧元宵 周邦彥

風銷焰蠟,
○○●●
露□烘爐,
●●○○
花市光相射。
○●○○▲
桂華流瓦。
●○○▲
纖雲散,
○○●
耿耿素娥欲下。
⊙●⊙○⊙▲
衣裳淡雅。
○○⊙▲
看楚女、
⊙●●
纖腰一把。
⊙○⊙▲
簫鼓喧,
⊙●○
人影參差,
⊙●○○
滿路飄香麝。
⊙●○○▲

因念帝城放夜,
⊙●⊙○●▲
望千門如晝,
●○○○●
嬉笑游冶。
○●○▲
鈿車羅帕。
⊙○○▲
相逢處、
○○●
自有暗塵隨馬。
⊙●●○○▲
年光是也。
○○●▲
惟只見、
⊙●●
舊情衰謝。
⊙○⊙▲
清漏移,
⊙●○
飛蓋歸來,
⊙●○○
任舞休歌罷。
●●○○▲


五二、過秦樓‧秋夜 周邦彥

水浴清蟾,
●●○○
葉喧涼吹,
⊙○○●
巷陌馬聲初斷。
●●●○○▲
閒依露井,
○○●●
笑撲流螢,
⊙●○○
惹破畫羅輕扇。
●●●○○▲
人靜夜久憑欄,
○●●●○○
愁不歸眠,
○●○○
立殘更箭。
⊙○○▲
嘆年華一瞬,
●○○●●
人今千裡,
○○○●
夢沉書遠。
●○○●

空見說、
○●●
鬢怯瓊梳,
●●○○
容銷金鏡,
⊙○○●
漸懶趁時勻染。
●●●○○▲
梅風地溽,
○○●●
虹雨苔滋,
⊙●○○
一架舞紅都變。
●●●○○▲
誰信無聊,
○●○○
為伊才減江淹,
●○○●○○
情傷荀倩。
⊙○○▲
但明河影下,
●○○●●
還看疏星幾點。
⊙●○○●▲


五三、昭君怨‧春怨 萬俟雅言

春到南樓雪盡,
⊙●⊙○⊙▲
驚動燈期花信。
⊙●⊙○⊙▲
小雨一番寒,
⊙●●○△ (換平韻)
倚欄干。
⊙○△

莫把欄干頻倚,
⊙●⊙○⊙▲ (換仄韻)
一望幾重煙水。
⊙●⊙○⊙▲
何處是京華,
⊙●●○△ (換平韻)
暮雲遮。
⊙○△


五四、感皇恩‧入京 趙企

騎馬踏紅塵,
⊙●●○○
長安重到。
⊙○○▲
人面依然似花好。
⊙●○○●○▲
舊歡才展,
⊙○○●
又被新愁分了。
⊙●⊙○○▲
未成雲雨夢,
⊙○○●●
巫山曉。
○○▲

千裡斷腸,
⊙●●○
關山古道。
⊙○⊙▲
回首高城似天杳。
⊙●○○●○▲
滿懷離恨,
⊙○○●
付與落花啼鳥。
⊙●⊙○○▲
故人何處也,
⊙○○●●
青春老。
○○▲


五五、好事近‧初夏 蔣子雲

葉暗乳鴉啼,
⊙●●○○
風定老紅猶落。
⊙●⊙○○▲
蝴蝶不隨春去,
⊙●⊙○○●
入燻風池閣。
●○○○▲

休歌金縷勸金卮,
⊙○⊙●●○○
酒病煞如昨。
⊙⊙●○▲
簾卷日長人靜,
⊙●⊙○○●
任楊花飄泊。
●○○○▲


五六、賀新郎‧春閨 李玉

篆縷銷金鼎,
⊙●○○▲
醉沉沉、
●○○
庭陰轉午,
⊙○●●
畫堂人靜。
⊙○○▲
芳草王孫知何處,
○●○○○⊙●
惟有楊花糝徑。
⊙●○○●▲
漸玉枕、
●⊙●
騰騰春醒。
⊙○○▲
簾外殘紅春已透,
⊙●⊙○○●●
鎮無聊,
●○○
□酒懨懨病。
⊙●○○▲
雲鬢亂,
○●●
未□整。
●○▲

江南舊事休重省。
○○●●○○▲
遍天涯,
●○○
尋消問息,
○○●●
斷鴻難倩。
●○○▲
月滿西樓憑欄久,
⊙●⊙○○⊙●
依舊歸期未定。
⊙●○○●▲
又只恐、
●⊙●
瓶沉金井。
○○○▲
嘶騎不來銀燭暗,
⊙●⊙○○⊙●
枉教人、
●○○
立盡梧桐影。
⊙●○○▲
誰伴我,
○●●
對鸞鏡。
●○▲


五七、瀟湘夜雨‧燈花 趙長卿

斜點銀缸,
⊙●○○
高擎蓮炬,
⊙○⊙●
夜寒不耐微風。
⊙○⊙●○△
重重簾幕掩堂中。
⊙○⊙●●○△
香漸遠,
○●●
長煙裊□,
○○●●
光不定,
○●●
寒影搖紅。
○●○△
偏奇處、
○○●
當庭月暗,
○○●●
吐焰如虹。
●●○△

紅裳呈艷,
⊙○⊙●
麗蛾一見,
⊙○⊙●
無奈狂蹤。
⊙●○△
試煩他纖手,
●⊙○○●
卷上紗籠。
⊙●○△
開正好,
○●●
銀花照夜,
○○●●
堆不盡,
○●●
金粟凝空。
○●○△
叮嚀語,
○○●
頻將好事,
○○●●
來報主人公。
⊙●●○△


五八、祝英台近‧春晚 辛棄疾

寶釵分,
●○○
桃葉渡,
○●▲
煙柳暗南浦。
⊙●●○▲
怕上層樓,
⊙●○○
十日九風雨。
⊙●●○▲
斷腸點點飛紅,
⊙○⊙●○○
都無人管,
⊙○○●
倩誰喚、
●⊙●
流鶯聲住。
⊙○○▲

鬢邊覷,
●○▲
試把花卜歸期,
⊙⊙⊙●○○
才簪又重數。
⊙○●●○▲
羅帳燈昏,
⊙●○○
哽咽夢中語。
⊙●●○▲
是他春帶愁來,
⊙○⊙●○○
春歸何處,
⊙○○▲
卻不解、
●⊙●
帶將愁去。
⊙○○▲


五九、南浦‧春暮 程垓

金鴨懶薰香,
⊙●●○○
向晚來,
●●○
春酲一枕無緒。
○○⊙●○▲
濃綠漲瑤窗,
⊙●●○○
東風外,
○○●
吹盡亂紅飛絮。
⊙●●○○▲
無言佇立,
○○●●
斷腸惟有流鶯語。
⊙○⊙●○○▲
碧雲欲暮,
●○●▲
空惆悵韶華,
○⊙●○○
一時虛度。
⊙○○▲

追思舊日心情,
○○●●○○
記題葉西樓,
●○●○○
吹花南浦。
⊙○○▲
老去覺歡疏,
⊙●●○○
傷春恨、
○○●
都付斷雲殘雨。
⊙●●○○▲
黃昏院落,
○○●●
問誰猶在憑欄處。
●○○●○○▲
可堪杜宇,
⊙○●▲
空只解聲聲,
⊙●●○○
催他春去。
⊙○○▲


六十、齊天樂‧蟋蟀 姜夔

庾郎先自吟愁賦,
●○⊙●○○▲
淒淒更聞私語。
○○●○○▲
露濕銅鋪,
●●○○
苔侵石井,
○○●●
都是曾聽伊處。
⊙●⊙○○▲
哀音似訴,
○○●▲
正思婦無眠,
●⊙●○○
起尋機杼。
●○○▲
曲曲屏山,
●●○○
夜涼獨自甚情緒。
●○⊙●●○▲

西窗又吹暗雨。
○○●○●▲
為誰頻斷續,
●○○●●
相和砧杵。
○●○▲
候館吟秋,
●●○○
離宮吊月,
○○●●
別有傷心無數。
⊙●○○○▲
豳詩漫與,
○○●▲
笑籬落呼燈,
●⊙●○○
世間兒女。
●○○▲
寫入琴絲,
●●○○
一聲聲更苦。
●○○●▲


六一、沁園春‧有感 陸游

孤鶴歸來,
⊙●○○
再過遼天,
●●○○
換盡舊人。
⊙●⊙△
念累累枯冢,
●⊙○⊙●
茫茫夢境,
⊙○⊙●
王侯螻蟻,
⊙○⊙●
畢竟成塵。
⊙●○△
載酒園林,
⊙●○○
尋花巷陌,
⊙○⊙●
當日何曾輕負春。
⊙●○○⊙●△
流年改,
○○●
嘆圍腰帶剩,
⊙○○●●
點鬢霜新。
●●○△

交親散落如雲。
○○●●○△
又豈料而今余此身。
●⊙●○○⊙●△
幸眼明身健,
●⊙○⊙●
茶甘飯軟,
⊙○⊙●
非惟我老,
⊙○⊙●
更有人貧。
⊙●○△
躲盡危機,
⊙●○○
消殘壯誌,
⊙○⊙●
短艇湖中閒采□。
⊙●○○⊙●△
吾何恨,
○○●
有漁翁共醉,
●○○●●
溪友為鄰。
⊙●○△


六二、醉太平‧閨情 劉過

情高意真,
○○●△
眉長鬢青。
○○●△
小樓明月調箏,
⊙○⊙●○△
寫春風數聲。
●○○●△

思君憶君,
○○●△
魂牽夢縈。
○○●△
翠銷香暖雲屏,
⊙○⊙●○△
更那堪酒醒。
●○○●△


六三、喜遷鶯‧閏元宵 吳禮之

銀蟾光彩,
⊙○○▲
喜稔歲閏正,
●⊙●⊙○
元宵還再。
○○○▲
樂事難並,
⊙●○○
佳時罕遇,
⊙○⊙●
依舊試燈何礙。
⊙●●○○▲
花市又移星漢,
⊙●●○○●
蓮炬重芳人海。
○●○○○▲
盡勾引,
●⊙●
遍嬉游寶馬,
●○○⊙●
香車喧隘。
⊙○○▲

晴快,
○▲
天意教、
○●○
人月更圓,
○●●○
償足風流債。
⊙●○○▲
媚柳煙濃,
⊙●○○
夭桃紅小,
⊙○⊙⊙
景物迥然堪愛。
⊙●●○○▲
巷陌笑聲不斷,
⊙●●○○●
襟袖余香仍在。
⊙●⊙○○▲
待歸也,
●○●
便相期明日,
●○○⊙●
踏青挑菜。
⊙○○▲


六四、雙雙燕‧本意 史達祖

過春社了,
⊙○●●
度簾幕中間,
●⊙●○○
去年塵冷。
●○○▲
差池欲住,
⊙○⊙●
試入舊巢相並。
⊙●●○○▲
還相雕梁藻井,
⊙●○○●▲
又軟語、
●⊙●
商量不定。
○○⊙▲
飄然快拂花梢,
○○●●○○
翠尾分開紅影。
●●○○○▲

芳徑,
○▲
芹泥雨潤。
○○●▲
愛貼地爭飛,
●⊙●○○
競夸輕俊。
●○○▲
紅樓歸晚,
⊙○○●
看足柳昏花暝。
●●●○○▲
應是棲香正穩,
⊙●○○●▲
便忘了、
●⊙●
天涯芳信。
○○⊙▲
愁損翠黛雙蛾,
○⊙●●○○
日日畫欄獨憑。
●●⊙○⊙▲


六五、換巢鸞鳳‧春情 史達祖

人若梅嬌,
⊙●○△
正愁橫斷塢,
●○○●●
夢繞溪橋。
⊙●○△
倚風融漢粉,
⊙○○●●
坐月怨秦簫。
●●●○△
相思因什到纖腰。
⊙○⊙●●○△
定知我今、
●○●○
無魂可銷。
○○●△
佳期晚,
○○●
謾幾度、
●⊙●
淚痕相照。
●○○▲ (換仄韻)

人悄,
○▲
天渺渺。
○●▲
花外語香,
○●⊙○
時透郎懷抱。
⊙●○○▲
暗握荑苗,
⊙●○○
乍嘗櫻顆,
⊙○○●
猶恨侵階芳草。
⊙●⊙○○▲
天念王昌忒多情,
○●○○●○○
換巢鸞鳳教偕老。
⊙○⊙●○○▲
溫柔鄉,
○○○
醉芙蓉、
●○○
一帳春曉。
⊙●○▲


六六、瑞鶴仙‧風懷 史達祖

杏煙嬌濕鬢,
⊙○○●▲
過杜若汀洲,
●⊙●○○
楚衣香潤。
⊙○○▲
回頭翠樓近,
○○●○▲
指鴛鴦沙上,
●○○○●
暗藏春恨。
⊙○○▲
歸鞭隱隱,
○○●▲
便不念、
●⊙●
芳痕未穩。
○○●▲
自簫聲、
●○○
吹落雲東,
⊙●○○
再數故園花信。
⊙●●○○▲

誰問,
○▲
聽歌窗罅,
⊙○○●
倚月鉤欄,
●●○○
舊家輕俊。
●○○▲
芳心一寸,
⊙○⊙▲
相思後,
○○●
總灰盡。
●○▲
奈春風多事,
●○○○●
吹花搖柳,
⊙○○●
也把幽情喚醒。
⊙●○○●▲
對南溪、
●○○
桃萼翻紅,
⊙●○○
又成瘦損。
●○●▲


六七、風入松‧春園 吳文英

聽風聽雨過清明,
⊙○⊙●●○△
愁草瘞花銘。
⊙●●○△
樓前綠暗分攜路,
⊙○●●○○●
一絲柳、
●○⊙
一寸柔情。
⊙●○△
料峭春寒中酒,
⊙●⊙○⊙●
迷離曉夢啼鶯。
⊙○⊙●○△

西園日日掃林亭,
⊙○⊙●●○△
依舊賞新晴。
⊙●●○△
黃蜂頻撲秋千索,
⊙○⊙●○○●
有當時、
●○⊙
纖手香凝。
⊙●○△
惆悵雙鴛不到,
⊙●⊙○⊙●
幽階一夜苔生。
⊙○⊙●○△


六八、一翦梅‧春思 蔣捷

一片春愁帶酒澆。
⊙●○○●●△
江上舟搖,
⊙●○△
樓上簾招,
⊙●○△
秋娘容與泰娘嬌。
⊙○⊙●●○△
風又飄飄,
⊙●○△
雨又瀟瀟。
⊙●○△

何日雲帆卸浦橋。
⊙●○○●●△
銀字箏調,
⊙●○△
心字香燒,
⊙●○△
流光容易把人拋。
⊙○⊙●●○△
紅了櫻桃,
⊙●○△
綠了芭蕉。
⊙●○△


六九、永遇樂‧綠陰 蔣捷

清逼池亭,
⊙●○○
潤侵山閣,
⊙⊙○⊙●
雲氣凝聚。
⊙●⊙▲
未有蟬前,
⊙●○○
已無蝶後,
⊙○⊙●
花事隨流水。
⊙●○○▲
西園支徑,
⊙○○●
今朝重到,
⊙○⊙●
半礙醉筇吟袂。
⊙●●○○▲
除非是、
⊙○●
鶯身瘦小,
○○●●
暗中引雛穿去。
⊙○●○○▲

梅檐滴溜,
⊙○⊙●
風來吹斷,
⊙○○●
放得斜陽一縷。
●●○○⊙▲
玉子敲枰,
⊙●○○
香綃落翦,
⊙○⊙●
聲度深幾許。
⊙●○⊙▲
層層離恨,
⊙○○●
淒迷如此,
⊙○⊙●
點破漫煩輕絮。
⊙●●○○▲
應難認、
⊙○●
爭春舊館,
○○●●
倚紅杏處。
⊙○●▲


七十、瑤台聚八仙‧寄興 張炎

秋月娟娟,
⊙●○△
人正遠、
○⊙●
魚雁待拂吟箋。
○●●●○△
也知游事,
●○○●
多在第二橋邊。
○●●●○△
花底鴛鴦深處睡,
⊙●○○○●●
柳陰淡隔裡湖船。
⊙○●●●○△
路綿綿。
●○△
夢吹舊曲,
●○●●
如此山川。
○●○△

平生幾兩謝屐,
○○⊙○●●
便放歌自得,
●⊙○●●
直上風煙。
●●○△
峭壁誰家,
●●○○
長嘯竟落松前。
○●●●○△
十年孤劍萬裡,
⊙○⊙●●●
又何似、
●⊙●
畦分抱甕泉。
○○⊙●△
中山酒、
○○●
且醉餐石髓,
●●○○●
白眼青天。
⊙●○△


七一、水龍吟‧白蓮 張炎

仙人掌上芙蓉,
○○⊙●○○
涓涓猶滴金盤露。
⊙○⊙●○○▲
輕妝照水,
⊙○●●
纖裳玉立,
⊙○●●
飄飄似舞。
⊙○●▲
幾度消凝,
⊙●○○
滿湖煙月,
⊙○○●
一汀鷗鷺。
⊙○○▲
記小舟夜悄,
●⊙○⊙●
波明香遠,
⊙○⊙●
渾不見、
⊙●●
花開處。
○○▲

應是浣紗人妒,
⊙●⊙○○▲
褪紅衣、
●○○
被誰輕誤。
⊙○○▲
閒情淡雅,
⊙○●●
冶姿清潤,
⊙○○●
憑嬌待語。
⊙○●▲
隔浦相逢,
⊙●○○
偶然傾蓋,
⊙○○●
似傳心素。
⊙○○▲
怕湘皋佩解,
●○○●●
綠雲十裡,
⊙○⊙●
卷西風去。
●○○▲


七二、綺羅香‧紅葉 張炎

萬裡飛霜,
●●○○
千山落木,
○○●●
寒艷不招春妒。
⊙●●○○▲
楓冷吳江,
⊙●○○
獨客又吟愁句。
⊙●●○○▲
正船艤、
●⊙⊙
流水孤村,
⊙●○○
似花繞、
●⊙●
斜陽芳樹。
⊙○○▲
甚荒溝、
●○○
一片淒涼,
●●○○
載情不去載愁去。
⊙○⊙●●○▲

長安誰問倦旅,
○○○●●▲
羞見衰顏借酒,
○●○○⊙●
飄零如許。
⊙○○▲
漫倚新妝,
⊙●○○
不入洛陽花譜。
⊙●●○○▲
為回風、
●⊙⊙
起舞樽前,
⊙●○○
盡化作、
●⊙●
斷霞千縷。
⊙○○▲
記陰陰、
●○○
綠遍江南,
●●○○
夜窗聽暗雨。
●○○●▲


七三、疏影‧梅影 張炎

黃昏片月,
○○●▲
似碎陰滿地,
●○○●●
還更清絕。
⊙●○▲
枝北枝南,
⊙●○○
疑有疑無,
⊙●○○
幾度背燈難折。
⊙⊙●⊙○▲
依稀倩女離魂處,
○○●●○○●
緩步出、
●●●
前村時節。
⊙○○▲
看夜深、
●●⊙
竹外橫斜,
●●○○
應妒過雲明滅。
⊙●●○○▲

窺鏡蛾眉淡掃,
⊙●○○●●
為容不在貌,
●○⊙●●
獨抱孤潔。
⊙●○▲
莫是花光,
⊙●○○
描取春痕,
⊙●○○
不怕麗譙吹徹。
⊙●●○○▲
還驚海上燃犀去,
○○●●○○●
照水底、
⊙●●
珊瑚疑活。
⊙○○▲
做弄得、
●●⊙
酒醒天寒,
⊙●○○
空對一庭香雪。
⊙●●○○▲


七四、采桑子‧春暮 朱藻

幛泥油壁人歸後,
⊙○⊙●○○●
滿院花陰,
⊙●○△
樓影沉沉,
⊙●○△
中有傷春一片心。
⊙●○○⊙●△

閒穿綠樹尋梅子,
⊙○⊙●○○●
斜日籠明,
⊙●○△
團扇風輕,
⊙●○△
一徑黃花不避人。
⊙●○○⊙●△


七五、荊州亭‧題柱 吳城小龍女

簾卷曲欄獨倚,
⊙●⊙○⊙▲
江展暮雲無際。
⊙●⊙○⊙▲
淚眼不曾晴,
⊙●●○○
家在吳頭楚尾。
⊙●⊙○⊙▲

數點雪花亂委,
⊙●⊙○⊙▲
撲漉沙鷗驚起。
⊙●⊙○⊙▲
詩句欲成時,
⊙●●○○
沒入蒼煙叢裡。
⊙●⊙○⊙▲
七六、醉花陰‧重九 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
⊙●⊙○○●▲
瑞腦銷金獸。
⊙●○○▲
佳節又重陽,
⊙●●○○
寶枕紗廚,
⊙●○○
昨夜涼初透。
⊙●○○▲

東籬把酒黃昏後,
⊙○⊙●○○▲
有暗香盈袖。
⊙●○○▲
莫道不銷魂,
⊙●●○○
簾卷西風,
⊙●○○
人比黃花瘦。
⊙●○○▲


七七、鳳凰台上憶吹簫‧別情 李清照

香冷金猊,
⊙●○○
被翻紅浪,
⊙○⊙●
起來慵自梳頭。
⊙○⊙●○△
任寶奩塵滿,
●●○○●
日上簾鉤。
⊙●○△
生怕離懷別苦,
⊙●⊙○⊙●
多少事、
○⊙●
欲說還休。
⊙●○△
新來瘦,
○○●
非干病酒,
○○●●
不是悲秋。
⊙●○△

休休。
○△
這回去也,
⊙○●●
千萬遍陽關,
⊙●●○○
也則難留。
⊙●○△
念武陵人遠,
●⊙○○●
煙鎖秦樓。
⊙●○△
惟有樓前流水,
⊙●⊙○⊙●
應念我、
○⊙●
終日凝眸。
⊙●○△
凝眸處,
○○●
從今又添,
○○●⊙
一段新愁。
⊙●○△


七八、聲聲慢‧秋情 李清照

尋尋覓覓,
○○●●
冷冷清清,
●●○○
淒淒慘慘戚戚。
○○●●○▲
乍暖乍寒時候,
⊙●⊙○⊙●
最難將息。
⊙○○▲
三杯兩盞淡酒,
○○●○⊙●
怎敵他、
●●○
晚來風急。
●○○▲
雁過也,
●●●
正傷心、
●○○
卻是舊時相識。
⊙●⊙○⊙▲

滿地黃花堆積。
⊙●⊙○⊙▲
憔悴損,
○●●
而今有誰堪摘。
⊙⊙●○⊙▲
守著窗兒,
●●○○
獨自怎生得黑。
⊙●⊙○⊙▲
梧桐更兼細雨,
○○●○⊙●
到黃昏、
●○○
點點滴滴。
●○○▲
這次第,
●●●
怎一個、
●●●
愁字了得。
○●●▲


七九、南鄉子‧春閨 孫道絢

曉日壓重檐,
⊙●●○△
斗帳春寒起未□。
⊙●○○●●△
天氣困人梳洗懶,
⊙●⊙○○●●
眉尖,
○△
淡畫春山不喜添。
⊙●○○●●△

閒把繡絲□,
⊙●●○△
認得金針又倒拈。
⊙●○○●●△
陌上游人歸也未,
⊙●⊙○○●●
懨懨,
○△
滿院楊花不卷簾。
⊙●○○●●△


八十、生查子‧元夕 朱淑真

去年元夜時,
⊙○○●○
花市燈如晝。
⊙●○○▲
月上柳梢頭,
⊙●●○○
人約黃昏後。
⊙●○○▲

今年元夜時,
⊙○○●○
月與燈依舊。
⊙●○○▲
不見去年人,
⊙●●○○
淚濕春衫袖。
⊙●○○▲

八一、鷓鴣天‧別情 聶勝瓊

玉慘花愁出鳳城,
⊙●○○●●△
蓮花樓下柳青青。
⊙○⊙●●○△
尊前一唱陽關曲,
⊙○⊙●○○●
別個人人第五程。
⊙●○○●●△

尋好夢,夢難成,
○●● ●○△
有誰知我此時情。
⊙○⊙●●○△
枕前淚共階前雨,
⊙○⊙●○○●
隔個窗兒滴到明。
⊙●○○●●△


八二、人月圓‧有感 吳激

南朝千古傷心事,
⊙○⊙●○○●
還唱後庭花。
⊙●●○△
舊時王謝,
⊙○⊙●
堂前燕子,
○○●●
飛向誰家。
⊙●○△

恍然一夢,
⊙○⊙●
天姿勝雪,
○○⊙●
宮鬢堆鴉。
⊙●○△
江州司馬,
⊙○⊙●
青衫淚濕,
○○●●
同是天涯。
⊙●○△


八三、望海潮‧凱旋舟次 折元禮

地雄河岳,
⊙○○●
疆分韓晉,
○○⊙●
潼關高壓秦頭。
⊙○⊙●○△
山倚斷霞,
⊙●●○
江吞絕壁,
○○●●
野煙縈帶滄洲。
⊙○⊙●○△
虎旆擁貔貅,
⊙●●○△
看陣雲截岸,
●⊙○⊙●
霜氣橫秋。
⊙●○△
千雉嚴城,
⊙●○○
五更殘角月如鉤。
●○○●●○△

西風曉入貂裘。
○○●●○△
恨儒冠誤我,
●○○⊙●
卻羨兜牟。
⊙●○△
六郡少年,
⊙●●○
三關老將,
○○●●
賀蘭烽火新收。
⊙○⊙●○△
天外岳蓮樓,
○●●○○
掛幾行雁字,
●⊙○⊙●
指引歸舟。
⊙●○△
正好黃金換酒,
⊙●○○●●
羯鼓醉涼州。
●●●○△


八四、玉漏遲‧詠懷 元好問

浙江歸路杳,
●○○●▲
西南卻羨,
○○●●
投林高鳥。
⊙○○▲
升斗微官,
⊙●○○
世累苦相縈繞。
●⊙●○○▲
不似麒麟殿裡,
⊙●○○⊙●
又不與、
●⊙●
巢由同調。
○○○▲
時自笑,
○●●
虛名負我,
⊙○●●
半生吟嘯。
●○○▲

擾擾馬足車塵,
⊙⊙●●○○
被歲月無情,
●⊙●○○
暗消年少。
⊙○○▲
鐘鼎山林,
⊙●○○
一事幾時曾了。
⊙●●○○▲
四壁秋蟲夜雨,
⊙●○○●●
更一點、
⊙●●
殘燈斜照。
○○○▲
清鏡曉,
○●●
白發又添多少。
⊙●●○○▲


八五、點絳唇‧閨情 曾允元

一夜東風,
●●○○
枕邊吹散愁多少。
⊙○⊙●○○▲
數聲啼鳥,
●○○▲
夢轉紗窗曉。
⊙●○○▲

來是春初,
⊙●○○
去是春將老。
⊙●○○▲
長亭道,
○○▲
一般芳草,
●○○▲
只有歸時好。
⊙●○○▲

八六、滿江紅‧金陵懷古 薩都拉

六代豪華,
⊙●○○
春去也、
⊙⊙●
更無消息。
⊙○⊙▲
空悵望,
⊙⊙●
山川形勝,
⊙○⊙●
已非疇昔。
●○○▲
王謝堂前雙燕子,
⊙●⊙○○●●
烏衣巷口曾相識。
⊙○⊙●○○▲
聽夜深寂寞打孤城,
●⊙○⊙●●○○
春潮急。
○○▲

思往事,
○⊙●
愁如織。
○○▲
懷故國,
○⊙●
空陳跡。
○○▲
但荒煙衰草,
●⊙○○●
亂鴉斜日。
●○○▲
玉樹歌殘秋露冷,
⊙●⊙○○●●
胭脂井壞寒□泣。
⊙○⊙●○○▲
到如今只有蔣山青,
●⊙○⊙●●○○
秦淮碧。
○○▲


八七、念奴嬌‧石頭城 薩都拉

石頭城上,
●○○●
望天低、
●○○
吳楚眼空無物。
⊙●●○○▲
指點六朝形勝地,
⊙●⊙○○●●
惟有青山如壁。
⊙●⊙○○▲
蔽日旌旗,
⊙●○○
連雲檣櫓,
○○⊙●
白骨紛如雪。
⊙●○○▲
一江南北,
⊙○○●
消磨多少豪杰。
⊙○⊙●○▲

寂寞避暑離宮,
⊙●⊙●○○
東風輦路,
○○⊙●
芳草年年發。
⊙●○○▲
落日無人松徑冷,
⊙●⊙○○●●
鬼火高低明滅。
⊙●⊙○○▲
歌舞尊前,
⊙●○○
繁華鏡裡,
⊙○⊙●
暗換青青發。
⊙●○○▲
傷心千古,
⊙○○●
秦淮一片明月。
⊙○○●○▲


八八、陌上花‧有懷 張翥

關山夢裡,
⊙○●●
歸來還又,
⊙○⊙●
歲華催晚。
⊙○○▲
馬影雞聲,
⊙●○○
諳盡倦郵荒館。
○●●○○▲
綠箋密記多情事,
⊙○⊙●○○●
一看一回腸斷。
⊙●●○○▲
待殷勤寄與,
●⊙○●●
舊游鶯燕,
⊙○○●
水流雲散。
●○○▲

滿羅衫是酒,
●○○●●
香痕凝處,
⊙○⊙●
唾碧啼紅相半。
⊙●⊙○○▲
只恐梅花,
⊙●○○
瘦倚夜寒誰暖。
⊙●●○○▲
不成便沒相逢日,
⊙○⊙●○○●
重整釵鸞箏雁。
○●⊙○○▲
但何郎縱有,
●⊙○●●
春風詞筆,
⊙○○●
病懷渾懶。
●○○▲


八九、東風第一枝‧憶梅 張翥

老樹渾苔,
●●○○
橫枝未葉,
○○●●
青春肯誤芳約。
○○●●○▲
背陰未返冰魂,
⊙○●●○○
陽梢已含紅萼。
⊙○●○⊙▲
佳人寒怯,
○○⊙●
誰驚起、
⊙⊙●
曉來梳掠。
⊙○○▲
是月斜、
●●⊙
花外麼禽,
⊙●○○
霜冷竹間幽鶴。
⊙●●○○▲

雲淡淡,
○●●
粉痕漸薄。
●○●▲
風細細,
○●●
凍香又落。
●○●▲
叩門喜伴金樽,
●○●●○○
倚欄怕聽畫角。
⊙○●○⊙▲
依稀夢裡,
○○⊙●
記半面、
⊙⊙●
淺窺珠箔。
⊙○○▲
恁時得、
●○⊙
重寫鸞箋,
⊙●○○
去訪舊游東閣。
⊙●●○○▲


九十、摸魚兒‧送春 張翥

漲西湖、
●○○
半篙新雨,
⊙○○●
 塵波外風軟。
⊙○○●○▲
蘭舟同上鴛鴦浦,
○○⊙●○○●
天氣嫩寒輕暖。
⊙●⊙○○▲
簾半卷,
○●▲
度一縷歌雲、
⊙●●○○
不礙桃花扇。
⊙●○○▲
鶯嬌燕婉,
○○●▲
任狂客無腸,
●⊙●○○
王孫有恨,
⊙○⊙●
莫放酒杯淺。
⊙●●○▲

垂楊岸,
○○●
何處紅亭翠館。
⊙●○○●▲
如今游興全懶。
⊙○○●○▲
山容水態依然好,
○○⊙●○○●
惟有綺羅雲散。
⊙●●○○▲
君不見,
○●▲
歌舞地、
⊙●●
青蕪滿目成秋苑。
○○⊙●○○▲
斜陽又晚,
○○●▲
正落絮飛花,
●⊙●○○
將春欲去,
⊙○⊙●
目送水天遠。
⊙●●○▲


九一、多麗‧西湖 張翥

晚山青,
●○△
一川雲樹冥冥。
●○⊙●○△
正參差、
●○○
煙凝紫翠,
⊙○⊙●
斜陽畫出南屏。
⊙○⊙●○△
館娃歸、
●○○
吳台游鹿,
⊙○⊙●
銅仙去、
⊙⊙●
漢苑飛螢。
⊙●○△
懷古情多,
⊙●○○
憑高望極,
⊙○⊙●
且將樽酒慰飄零。
⊙○⊙●●○△
自湖上、
●⊙●
愛梅仙遠,
⊙○⊙●
鶴夢幾時醒。
⊙●●○△
空留得、
○○●
六橋疏柳,
⊙○⊙●
孤嶼危亭。
⊙●○△

待蘇堤、
●○○
歌聲散盡,
⊙○⊙●
更須攜妓西泠。
⊙○⊙●○△
藕花深,
●○○
雨涼翡翠,
⊙○⊙●
菰蒲軟、
⊙⊙●
風弄蜻蜓。
⊙●○△
澄碧生秋,
⊙●○○
鬧紅駐景,
⊙○⊙●
采菱新唱最堪聽。
⊙○⊙●●○△
見一片,
●⊙●
水天無際,
⊙○⊙●
漁火兩三星。
⊙●●○△
多情月,
○○●
為人留照,
⊙○⊙●
未過前汀。
⊙●○△


九二、奪錦標‧七夕 張□

涼月橫舟,
⊙●○○
銀潢浸練,
○○●●
萬裡秋容如拭。
●●○○○▲
冉冉鸞驂鶴馭,
●●○○⊙●
橋倚高寒,
○●○○
鵲飛空碧。
●○○▲
問歡情幾許,
●○○●●
早收拾、
●○⊙
新愁重織。
○○○▲
恨人間、
●○○
會少離多,
●●○○
萬古千秋今夕。
●●○○○▲

誰念文園病客。
⊙●○○●▲
夜色沉沉,
●●○○
獨抱一天岑寂。
●●○○○▲
忍記穿針亭榭,
●●○○⊙●
金鴨香寒,
○●○○
玉徽塵積。
●○○▲
憑新涼半枕,
●○○●●
又依稀、
●○⊙
行雲消息。
○○○▲
聽窗前、
●○○
淚雨浪浪,
●●○○
夢裡檐聲猶滴。
●●○○○▲



九三、眼兒媚‧秋閨 劉基

萋萋煙草小樓西,
⊙○⊙●●○△
雲壓雁聲低。
⊙●●○△
兩行疏柳,
⊙○⊙●
一絲殘照,
⊙○⊙●
萬點鴉棲。
⊙●○△

春山碧樹秋重綠,
⊙○⊙●○○●
人在武陵溪。
⊙●●○△
無情明月,
⊙○⊙●
有情歸夢,
⊙○⊙●
同到幽閨。
⊙●○△


九四、誤佳期‧閨怨 汪懋麟

寒氣暗侵簾幕,
⊙●⊙○○▲
孤負芳春小約。
⊙●⊙○●▲
庭梅開遍不歸來,
⊙○⊙●●○○
直恁心情惡。
●●○○▲

獨抱影兒眠,
⊙●●○○
背看燈花落。
⊙●○○▲
待他重與畫眉時,
⊙○⊙●●○○
細數郎輕薄。
●●○○▲


九五、柳梢青‧紀游 朱彝尊

障羞羅扇,
●○○▲
花時猶記,
⊙○○●
這邊曾見。
⊙○○▲
曲錄欄干,
⊙●○○
玲瓏窗戶,
⊙○○●
也都尋遍。
⊙○○▲

兩峰依舊青青,
⊙○⊙●○○
但不比、
●⊙●
眉梢平遠。
⊙○○▲
第一難忘,
⊙●○○
重來崔護,
⊙○○●
去年人面。
⊙○○▲

九六、解佩令‧自題詞集 朱彝尊

十年磨劍,
⊙○⊙●
五陵結客,
⊙○⊙●
把平生、
●○○
涕淚都飄盡。
⊙●○○▲
老去填詞,
⊙●○○
一半是、
●⊙⊙
空中傳恨。
⊙○○▲
幾曾圍,
⊙○○
燕釵蟬鬢。
⊙○⊙▲

不師秦七,
⊙○⊙●
不師黃九,
⊙○⊙●
倚新聲、
●○○
玉田差近。
●○○▲
落拓江湖,
⊙●○○
且分付、
●⊙●
歌筵紅粉。
⊙○○▲
料封侯、
●○○
白頭無分。
●○⊙▲


九七、暗香‧詠紅豆 朱彝尊

凝珠吹黍,
⊙○○▲
似早梅乍萼,
●⊙○●●
新桐初乳。
⊙○○▲
莫是珊瑚,
●●⊙○
零亂敲殘石家樹。
○●○○●○▲
記得南中舊事,
⊙●○○●●
金齒屐、
⊙●●
小鬟蠻女。
⊙○○▲
向兩岸、
●●●
樹底盈盈,
⊙●○○
素手摘新雨。
⊙●●○▲

延佇。
○▲
碧雲暮。
●○▲
休逗入茜裙,
⊙●●⊙○
欲尋無處。
●○○▲
唱歌歸去,
●○⊙▲
先向綠窗飼鸚鵡。
○●⊙○●○▲
惆悵檀郎終遠,
⊙●○○⊙●
待寄與、
⊙●●
相思猶阻。
⊙○○▲
燭影下,
●●●
開玉合,
○●●
背人偷數。
●○○▲


九八、慶春澤‧紀恨 朱彝尊

橋影流虹,
⊙●○○
湖光映雪,
○○●●
翠簾不卷春深。
⊙○⊙●○△
一寸橫波,
⊙●○○
斷腸人在樓陰。
⊙○⊙●○△
游絲不系羊車住,
⊙○⊙●○○●
倩何人、
●○○
傳語青禽。
⊙●○△
最難禁,
●○△
倚遍雕欄,
⊙●○○
夢遍羅衾。
⊙●○△

重來已是朝雲散,
○○●●○○●
悵明珠佩冷,
●○○⊙●
紫玉煙沉。
⊙●○△
前度桃花,
⊙●○○
依然開滿江潯。
⊙○⊙●○△
鐘情怕到相思路,
⊙○⊙●○○●
盼長堤、
●○○
草盡紅心。
⊙●○△
動愁吟,
●○△
碧落黃泉,
⊙●○○
兩處誰尋。
⊙●○△


九九、春風裊娜‧游絲 朱彝尊

倩東君著力,
●○○⊙●
系住韶華。
●●○△
穿小徑,
○●●
漾晴沙。
●○△
正陰雲籠日,
●○○⊙●
難尋野馬,
⊙○⊙●
輕□染草,
○○●●
細綰秋蛇。
●●○△
燕蹴還低,
●●○○
鶯銜忽溜,
○○⊙●
惹卻黃須無數花。
●●○○○●△
縱許悠揚度朱戶,
●●○○●○●
終愁人影隔窗紗。
○○○●●○△

惆悵謝娘池閣,
⊙●⊙○⊙●
湘簾乍卷,
○○●●
凝斜盼、
⊙○●
近拂檐牙。
●●○△
疏籬□,
○○●
短垣遮。
●○△
微風別院,
○○●●
好景誰家。
⊙●○△
紅袖招時,
⊙●○○
偏隨羅扇,
⊙○⊙●
玉鞭墮處,
⊙○●●
又逐香車。
●●○△
休憎輕薄,
○○⊙●
笑多情似我,
●○○⊙●
春心不定,
○○●●
飛夢天涯。
⊙●○△


一百、翠樓吟‧魂 黃之雋

月魄荒唐,
●●○○
花靈仿佛,
○○●●
相攜最無人處。
○○●○○▲
欄干芳草外,
⊙○○●●
忽驚轉、
●○●
幾聲啼宇。
⊙○○▲
飄零何許,
○○⊙▲
似一縷游絲,
●●●○○
因風吹去。
○○⊙▲
渾無據,
○○▲
想應淒斷,
●○○●
路旁酸雨。
●○○▲

日暮,
●▲
渺渺愁予,
○●○○
覺黯然銷卻,
●●○○●
別情離緒。
●○○▲
春陰樓外遠,
⊙○○●●
入煙柳、
●○●
和鶯私語。
⊙○○▲
連江暝樹,
○○⊙▲
欲打點幽香,
●●●○○
隨郎黏住。
○○⊙▲
能留否,
○○▲
只愁輕絕,
●○○●
化為飛絮。
●○○▲


《白香詞譜》 完





【文学常识普及指定贴】[转贴]格律诗知识简介!

(本贴转自环球热迅社区论坛,作者:秦筝

http://bbs.hqhot.com/thread-67735-1-1.html)

学写诗的进来格律诗知识简介(请放大到20号字阅读)
一,格律诗的分类
格律诗分为律诗和绝句,按字数分,律诗主要有七言律和五言律(简称七律和五律)两种。另有“排律”(也叫“长律”),也分有五言排律和七言排律两种。绝句也叫“截句”,有人说是截律诗而成,诗界尚无定论。按字数分也有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简称七绝和五绝)。
(一)律句句式
五言律句的四个类型:|

A型:仄仄仄平平

a型:仄仄平平仄

A型和a型为同一大类;


B型:平平仄仄平
b型:平平平仄仄
七言律句不过是在五言律句前再加两个字,把仄起变成平起,把平起变成仄起罢了。也有四个类型:

A型:平平仄仄仄平平
a型:平平仄仄平平仄
A型和a型为同一大类;
B型:仄仄平平仄仄平

b型:仄仄平平平仄仄
B型和b型也为同一大类。

这些句式,是格律诗的基本句式。
(二)五言律诗的两类四种组合格式(加括号的为可平可仄)

第一类 仄起式(押韵的字加了【】)
所谓仄起式,就是指诗的第一句第一字是仄声字。自然如果第一句的第一字是平声字,那就是“平起式”了。
首句不入韵的: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范诗: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在这首诗里有一个字必须注意,就是最后一句的“胜”字,读平声,如“升”字。不是读去声的“胜利”的“胜”字。
首句入韵的: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范诗:王维《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第二类 平起式

首句不入韵的: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范诗: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孤城。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首句入韵的: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范诗:李商隐《晚晴》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注意,五言律诗是以首句不入韵为正轨的,而且以仄起式为常见。


(三)七言律诗的两类四种组合格式(加括号的为可平可仄

第一类 平起式

首句入韵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范诗:韩愈《左迁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计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首句不入韵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
范诗:杜甫《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酪。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第二类 仄起式
首句入韵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范诗: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狡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


首句不入韵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范诗:杜甫《咏怀古迹》(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这首诗里的第五句是一种“拗句”,这在后面会讲到的。
七言律诗以首句入韵为正轨,这一点与五言律诗正好相反。


(四)律诗的定格

律诗一共八句,两句为一联,共分四联。第一句和第二句为“首联”,第三句和第四句为“颔联”,第五句和第六句为“颈联”,最后两句为“尾联”。
在每一联中,前一句叫“出句”,后一句叫“对句”。一般来说,颔联两句和颈联两句要各成“对仗”。即第三句和第四句对仗,第五句和第六句对仗。
所谓对仗,就是对偶的意思。但古人作诗的对仗很有讲究,这在后面也会说到。

(五)律诗的“粘”和“对”

律诗中还有一个很有特色的地方,就是讲究“粘对”。
所谓“粘”,就是指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

如上联的对句是A型,那么下联的出句必须是a型。如果上联的对句是B型,那么下联的出句就必须是b型。请看一例(仄起首句不入韵的),有“‖”的上下两字平仄相同:

首联出句:仄仄平平平仄仄
首联对句:平平仄仄仄平平
颔联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颔联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
颈联出句:仄仄平平平仄仄

颈联对句:平平仄仄仄平平
尾联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尾联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所谓“对”,就是第一联中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句式类型。即a型对B型,b型对A型。
不符合粘的原则叫“失粘”,而不符合对的原则则叫“失对”。值得说明的是,在唐初,格律初成,粘的规则还没有确定,往往有失粘的现象。
粘对的作用是使平仄的安排多样化。因为如果不“对”,则上下句的平仄就相同了,而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相同了。这样就不能充分体现诗的音乐韵律。


(六)律诗的“犯孤平”和“拗救”
律诗还要避免“犯孤平”,讲究“拗救”。

孤平现象是专指B型句而言的。B型句七律的第三字,五律的第一字必须是平声。不然就叫“犯孤平”了。具体地说,仄仄平平仄仄平不能写作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不能写作仄平仄仄平。之所以说犯孤平,是因为在仄仄仄平仄仄平和仄平仄仄平中,除了韵脚(最后三个字)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而且这种现象可能发生的句型只在B型句中。如果是仄收的句子——a型和b型——中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

所谓拗句,就是指不依照一般平仄的句子。出现了拗句,就要“拗救”。具体地说,在一个句子中,该用平声字的地方却用了仄声字,就必须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字的改用平声字,以便在音律上得到补救。即前面“拗”了,后面就“救”回来。


常用的拗救有三种:

一是b型句的拗救:五律的平平平仄仄改为平平仄平仄;七律的仄仄平平平仄仄改为仄仄平平仄平仄。注意,这样的拗救,五言诗的第一个字、七言诗的第三个字必须是平声。
二是B型句的拗救:五律的平平仄仄平改为仄平平仄平;七律的仄仄平平仄仄平改为仄仄仄平平仄平。很显然,如果不作拗救,就犯孤平了。
三是a型句的拗救:五律的仄仄平平仄的第三字用了仄声,应在其对句的第三字用平声。七律的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第五字用了仄声,则其对句第五字改用平声。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这个句型的五律的第四字或七律的第六字用了仄声(有时是三四或五六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必须在对句中相救。
这里必须讲一讲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了。什么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呢?就是说每句的第一字、第三字、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而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的平仄是固定的。不过这是对七律而言的,对五律来说,则当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要注意。对于仄收的句型——a型和b型来说,是可以遵循这一原则的,但对平收句——A型和B型句来说就这行了。因为B型句五律的第一字、七律的第三字必须保证是平声,否则就是犯孤平;而A型句五律的第三字、七律的第五字必须是平声,否则最后三个字就会出现“连三平”的现象,而连三平或连三仄不是格律诗的规则,而是“古风”的专用形式了。可是,律诗必须而且只能是用律句来创作的。

(七)关于绝句

绝句也叫“律绝”,是由律诗的任何两联组合而成的(多数是由首联和尾构成)。其规则与律诗相同。所不同的是:绝句只有四句,而律诗是八句。不用说,绝句因为是格律诗的一种,当然只能用律句啦。
(八)关于对仗
说穿了,对仗是一个修辞手法。与“对偶”相近。但因为对偶不一定讲究平仄,而对仗是诗中的修辞方式,就非讲平仄不可,因此比起对偶来说要严格得多。平时写对联,就讲究平对仄的声调上的对偶。
律诗——不论是五律还是七律,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对仗。而首联和尾联则不一定要对仗(有时没法对仗),至于颔联不对仗而尾联倒对仗了,只能是一种特例。而且在唐初,格律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时候出现这种情况也是可以理解的。

排律的对仗也是这样,首联和尾联不一定用对仗,但自第二联起,就得一联一联地对下去。看过《红楼梦》的都知道,书中人物在一起联句——就是大家在一起作排律,起句并不对仗,收句也不对仗。

而绝句因为是任取律诗两联而成,而且多由首联和尾联构成,因此多不对仗,即使是首联-颔联组合、首联-颈联组合也不强调对仗。但也有例外,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则是用了颔联和颈联的组合,也就便于对仗了。还有他的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联联对仗,也是很少有的特例。

对仗包括句法结构的对仗(“平平仄仄平平仄”对“仄仄平平仄仄平”等),词类上的对仗(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


在同类词上,可分为十四类:天文、时令、地理、宫室、器物、衣饰、饮食、文具、文学、草木、鸟兽虫鱼、形体、人事、人伦。当然还的颜色对颜色、数目对数目、虚词对虚词:如有一副结婚对联:“《易》曰:乾坤定矣;《诗》云:钟鼓乐之。”这个例子虽然不是作诗,但对仗的原则是一样的。

对仗应极力避免同字对。

另外,还有两种特殊对仗形式:流水对和借对。
所谓“流水对”是说相对的两个句子的关系不是对立而是连贯相承的。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一般来说,流水收多用于可以对仗的尾联。

所谓错对,就是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时,可用其本义或说第一义的同时,还可用其引申义或说第二义、第三义来与别一个词相对。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中的“寻常”是“平常”的意思,但古代寻和常又都是长度单位:一寻为八尺,两寻为一常,所以就与“几度”这个数字(次数)概念相对了。


借对还可借声来对。即以其谐音来用于对仗。但多用于“颜色对”。如以“珠”谐“朱”(红色)、以“沧”谐“苍”(深青绿色)等。

一般来说对仗不如平仄严格,大体上能对就行了。当然,前面都是以“工对”即严格的对仗为例的。话说回来,即使再宽,也有个限度,比如词性同、平仄相拗、句式相等是基本条件,把这些也“宽”了,就不成其对仗了。


(九)节奏单元


在古代,诗与歌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现在不单说诗,只说诗歌,就是这个来由。既然如此,就必须有节奏。这里简单说一说。

五言诗是五个字一句,往往是2-2-1和2-1-2的节奏。七言诗则是2-2-2-1和2-2-1-2。要注意的是,对句的节奏必须与出句相同。不然就没有“韵律”可言了。还有一点必须说明,就是不管是五言还是七言,一句诗的最后三字是相对独立的,因此在上应保持其相对的独立性。

(十)诗句的精炼

因为一首格律诗的字数和句数是的定数的(“排律”的句数只要逢双,多少一般不限,但不转韵,韵完结句),精炼就很重要。主要手段是省略和倒装超人气的环球热点资讯!

先说省略。
在格律诗中(呵呵,其他诗体也当如是),主语、连词、介词往往省略。就是动词谓语有时也不免要省去。这里重点讲讲动词谓语的四种省略方式。


第一种是只用一个简单的名词性代替。如:“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没有动词谓语“下了”和“流出”。
第二种是把两个名词性词组排在一起让读者去想。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句是把“就如同”三个字给省了。
第三种是保留副词而省去动词。如:“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
第四种是用复合句。一个分句保留动词谓语,另一个就不保留了。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句中“历历”是动词“十分清楚地看到”,而“萋萋”只是形容词。茂密的样子。
再说倒装。所谓倒装就是把语序适当调整。如“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十一)关于平仄

什么是平仄?讲了半天 没有说什么是平仄。因为我想这对学过汉语拼音的人来说是应当理解的。这里简单说一下。

先来理解一下现代汉语的四声。举四个字:妈,麻、马、骂。妈字就是第一声的字,也叫阴平声;麻字是第二声的字,也叫阳平声;马字发音先往下走再往上回,叫上声。注意这个“上”字在这里不读去声或说第四声,而读第三声也就是上声,声音如同“嗓子”的“嗓”字;骂字就是去声字或说是第四声的字了。如果用现代字来归平仄类,那阴平声和阳平声(第一声和第二声)就属平声字,而上声和去声即第三声和第四声就归在仄声字里了
在唐时,汉语言已经出现四声,但不是阴阳上去,而是平上去入四声,而且平声字又包括上平声和下平声,但与现代的阴平和阳平又不能等同。因此古人把上平声和下平声归入平声字,而上去入三声归入仄声字。

在现代汉语中,除方言外,在普通话系列里没有入声字。但有“轻声”。所以还应把轻声字归入仄声字的范围。

在格律诗中讲究平仄,就能充分体现汉语言的音乐美和音乐韵律。


(十二)关于韵

格严诗和我国古代的所有汉族诗都是讲究用韵的。其实就我的观点来说,即便是现代诗,还是用韵的好。不然,虽然可能的诗的意境,但诗的味道却荡然无存了。因此我不喜欢无韵诗。
唐起,诗韵主要是依据“平水韵”。这是当时流行的一部十分广泛的韵书。现代人写格律诗,虽然究竟是用现代普通话的韵 好还是继续用平水韵好的争论还没有结果,但我是主张用现代普通话的韵的。因为语言也是“与时俱进”的。唐时没有“什么”一词。只有“甚”。但这个“甚”却有一个M的收唇音。到宋代,这个收唇音就发展成了“么”,于是就有一“甚么”一词。再到明代,“甚”字用在甚么时,因么字是阴平声,于是这个甚字就读成了“什”——上声的音了。这才有了“什么”一词。就举这一例吧。按语言学的规律来说,这叫“语音流变”。很多字的古代读音现在都没有了:“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字现在是ei的韵母,而古代是a为韵母的。不然,“首句入韵”它就不韵了。
格律诗的用韵已经在第二节的(二)、(三)里标明了,这里不再重复。

[ Last edited by 秦筝 on 2005-2-4 at 14:27 ]


【文学常识普及指定贴】[转贴]词的基本知识简介


(本贴转自环球热讯社区论坛,作者:秦筝http://bbs.hqhot.com/thread-67846-1-1.html)

一,什么是词?


如果从语法的概念上讲,那当然就是“语言中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意义单位”了。但是这不是我们要说的“词”。我们要说的词是什么呢?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体裁。
最初的词源于民间歌曲和民间配乐的歌词。因此又称曲子词。也有人称它为曲、曲子、曲词。更有叫它为“诗余”、“乐府”、“长短句”。名称乱透了。其实元代的“曲”是另一种古典诗歌体裁,而乐府则是古体诗(呵呵,格律诗又叫“近体诗”)的一种,当然它又有别于“古风”;而长短句又是乐府的一种。这些,以后再说吧。

是的词是长短句,但不同于知短句的古风或乐府。因为古风或乐府的长短句是随意的,而词的长短句是是由词调所特定的,古风或乐府中的长短句多不用律句,而词却偏偏要用律句。
因此我们可样看,所谓词,就是一种合乐的歌词。必须提醒注意的是。在我国古代,所有的诗都是能够合乐歌唱的。而其中有很多在民间很久的宗教、祭祀、庆典等的专用歌曲和音乐,到后来其中就有不少是全部或部分进入了文学创作。可以这样说,词,起先是音乐家们自己作曲谱写的和根据原有乐曲填写的歌词,到后来,其他懂得乐理的文人就根据音乐家们的乐曲或民间原有的乐曲来填写歌词,最后是不懂乐理的文人根据人家的名作中体现出来的平仄规律来填写文字,这就最终成了我们现所说的一种文学性质的诗歌体裁——词——了。

二, 什么是词调?

先讲点必须了解的有关音乐知识。为什么要先讲音乐呢?因为词的起源于歌词。而歌词就必须与乐谱有关。因此当然要了解一点的必要了。别的我们大概都可不必去理,了解了解我国古代的宫调名是必要的。


相信不少人看过乐谱,都在乐谱(简谱)上看到在歌曲名下的左则标有“1=F”之类的符号。其实这就是说首歌应该用的调值号或说调高。如“1=F”,就是说这首歌的“1”(do)应用F调来唱:F就是调号。一般这就是这首调的标准音高了。我国古代音乐不用英文字母——我国发明七声音阶是在商代,那时英国大概还没有出现吧?因此常用的乐调自然也是用中文来写的,主要的常用乐调有:|

宫七调里的黄钟宫(也叫正宫、正黄钟宫);
大吕宫(也叫高宫);
夹钟宫(也叫中吕宫);
中吕宫(也叫道宫);
林钟宫(也叫南吕宫);

夷则宫(也叫仙吕宫);

无射宫(也叫黄钟宫);
商七调中的无射商(也叫越调);
黄钟商(也叫大石调);
夹钟商(也叫双调);

中吕商(也叫小石调);

林钟商(歇指调);3L-y3Y!]/z7\7_
夷则商(也叫商调);

羽七调中的夹钟羽(也叫中吕调);

中吕羽(也叫正平调);

林钟羽(也叫高平调、南吕调);
夷则羽(也叫仙吕调);
无射羽(也叫羽调、黄钟羽);
黄钟羽(也叫般涉调)。

为什么要讲这些呢?因为不同的音乐所表现的情感是不一样的。古人认为:“正宫惆怅雄壮,小石旖旎妩媚,商调凄怆怨幕,角调呜咽悠扬,商角悲伤宛转,大石风流蕴籍。”而不同的词牌在演唱时有其特定的调式:“F调多用抒情、降B调多用雄壮或悲壮、G调多用激昂”等等。因此,什么情感的词用什么词牌(词牌往往与乐调相联)就很有讲究。这就是词调的问题。


所谓词调,就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调式。
另外,词中的调还有另一个概念,就是“乐章”的意思:一个段落就是一个“调”。因此,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而单调的往往也不叫单调,而叫“小令”。同时,也把段落称为“片”,也叫“阕”。如“蝶恋花”的词牌,就是双调,即有上下两片或说上下两阕的。
还有一个分法,就是按字数分:58字以内的叫小令,59字到90字的叫中调,91字以上的叫长调。

这些,我们未必一定都要记牢,但作一些了解则绝对必要。

再来了解一下现代歌曲的乐谱结构。
现代歌曲的乐谱分乐汇、乐句、乐段、乐章,看起来就像是一篇文章。在现代歌曲的乐谱中,第一个乐句被称作是“主题”。再按调式的要求谱出其他乐句(一般是四句)形成一个乐段。这样的歌曲叫一段式,如果再把主题乐句变化一下,又谱出第二个乐段,这样的歌曲就叫二段式,如果再加个主题的重复或延伸,变成第三段,这就叫三段式。三段式的歌曲是比较常见的。大型歌曲就分得更细了。这里得举个例子才行。但是因为WORD不好输入乐谱,那只好用歌词来代替了。请以歌剧《江姐》的最后一段唱腔《五洲人民齐欢笑》为例。开始是道白,江姐说:“同志们呐……”
这叫“叫板”。
于是音乐声起,开唱:“不要用哭声告别,不要把眼泪轻抛。”

这就是“引子”。
“青山到处埋忠骨,天涯何愁无芳草!黎明之前身死去,脸不变色心不跳,满天朝霞照着我,胸中万杆红旗飘。回首平生无憾事,只恨不能亲手把新社会来建造。”,

这段就叫“序”或“序曲”或“歌头”。

接下来就是他的主要唱段了:“到明天……到明天山城解放红日高照,请代我向党来汇报,就说我永远是党的女儿,我的心永远和母亲在一道。能把青春献给党,正是我无尚的荣耀。到明天家乡解放红日高照,请代我向同志们来问好,就说是在建设的大道上,我的心永远和同志们在一道,我祝同志们身体永康健,为祖国多多立功劳,到明天全国解放红日高照,请代我把孩子来照料,告诉他胜利得来不容易,别把这艰苦的岁月轻忘掉;告诉他当好革命的接班人,莫辜负人民的期望党的教导。”


这里三段歌词,就如同“词”中的三个段落,也叫“片”这在以后会讲到的。

“云水激卷怒涛,风雷震报春到。一人倒下万人起,燎原烈火照天烧,狂飚一曲,牛鬼蛇神全吓倒;红旗满天,五洲人民齐欢笑。”


这就是“尾”。


这首歌的结尾是合唱的《红梅赞》,从理论上不属于这首歌的有机部分而是歌剧的一种手法了。

讲这些的作用,在后面的内容时是要用到的。



这又不能直接说了,先得说说词的来源。
前面讲了词的起源是民间歌曲。这只是一种相当笼统的说法。因为词有来自民间歌曲的、有外来歌曲的、有宗教歌曲的,更有当时的音乐家们的创作歌曲。其中有些歌的乐曲本来就有名称,有的是某乐曲的一部分。把这样的乐曲拿来填词,这首词的词牌就是乐曲原来的名称。如“西江月”。有些则本来就是词的题目。如张志和的《渔歌子》,就是既是词牌,又是词的题目。有的则是有人取词中的意思或一词来命名。如李白的《忆秦娥》,就因为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而得名的。再如“水调歌头”就是取“水调”的歌头来填词的,“莺啼序”则是用一个名叫“莺啼”的乐曲的序曲来填词的。

因此,我们大体上可以把词牌当作是这首词的格律名称。


四,关于词谱。

上面讲的“词的格律”,其实是不精确的。因为词多用律句。其格律原则、基本上与格律诗是一致的。但是,因为词与相对已经成了纯文学特点的格律诗来说,它必须或能够合乐,如格律诗的“拗救”就一般用不上了,防止“犯孤平”也有特定的条件,而且在词中还大量存在着三连仄、三连平的现象,这又与古风颇为相似。因此,词一般不用格律这个概念,而是用“词谱”。
所谓词谱,就是词和乐谱。正如前面所述,因为到后来人们不管什么乐谱不乐谱了,只管按其平仄来填,因此,词谱的准确定义就是词的平仄形式。超人气的环球热点资讯!

因为每首歌是不一样的,乐谱自然也不一样。因而不同词牌的词谱也就不一样了。填词,对现代人来说,必须在手头有一本词谱来对着才好;而古人是不必的,因为他们都全唱。一九五七年中学取消了语文课,改上文学课,我的文学老师就是一位前清的举子,他就能唱。所以古人们十有八九是按乐谱来填词的,用不着死记硬背地记词谱了。


五,同调异名、同异调名、异调同形、一调数体等问题

在词谱中,同调异名、同异调名、异调同形、一调数体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是需要作以说明的。注意,这里说的调是指词牌及与之相关的平仄词谱,而不是音乐上的曲调。

(一)同调异名

所谓同调异名,就是同一词谱却有不同的名称。这是由于词牌名的来源不同引起的。如“忆秦娥”,李白本意是追忆秦娥的事情。但是,它又叫“秦楼月”、“双荷叶”、“蓬莱阁”、“碧云深”、“花深深”等。他们同一词谱,却有不同名称。这是因为李白的“忆秦娥”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一句。因此就取“秦楼月”三字为之命名;而其他的命名的原因也大同小异,不过不是李白的词了而是别的名家的词中的句子来命名的。


因为这样的现象很多,这里不作一一介绍,且到词谱里去看吧(我会把《白香词谱》作些解释后公布的,若然山人注:可参见本专区帖子《白香词谱》)。


(二)异调同名


大体上是因为一调多名即同调异名造成的。如“相见欢”又名“乌夜啼”,但是,另以一词牌也叫“乌夜啼”却跟“相见欢并不同一词谱。而这个以正名为“乌夜啼”的词牌又名叫“锦堂春”!同样,我们大家熟知的“菩萨蛮”又名“子夜歌”,可是另有一词牌的正名就是“子夜歌”!这就形成了异调同名的现象。因此,我们在一般情况下,主张用其正名。而在阅读、考证时,则要花点时间看看它的原来词谱才能最后确定了。


(三)异调同形超人气的环球热点资讯!

有一些词牌从表面上看好像都是一样的,但细究其词谱却又不一样,这就出现了异调同形的现象。如“竹枝词”、“杨柳枝”、“浪淘沙”、“八拍蛮”、“渭城曲”、“欸乃曲”和“采莲子”都是七言四句,如同七绝或七言古风,但它们不是同一词牌。词谱自然也不相同。为什么呢?以“竹枝词”为例,我们看到的竹枝词是: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情。”其实它省略了“和歌”部分。
如果加上“和歌”,那就是这样的了:“杨柳青青(竹枝)江水平(女儿),闻郎岸上(竹枝)踏歌声(女儿),东边日出(竹枝)西边雨(女儿),道是无情(竹枝)还有情(女儿)。”


呵呵,不一样了吧?

一九八四年我下乡采风,得了一支叫《拜姐年》的长篇爱情诗,也是七言四句为一段的:“正月初一拜姐年,双跪到姐跟前;十指尖尖把郎起,你我同年拜甚年?”
看起来像一首古风,但是把它的“和歌”加上去就成了:“正月初一(金锁)拜姐年(哪莲锁),双脚跪到(青锁连哪金莲锁)姐跟前(哪我的干哥);十指尖尖(金锁)把郎起(哪莲锁),你我同年(青锁连哪金莲锁)拜甚年(哪我的干哥)?”

产生这样的情况之一是因为民歌的来源不同,之二是原来标示的“和歌”被省略了。噢,对了,在现代歌曲中,这里的“和歌”就叫“衬字”。如《大生产运动》里:“解放区哪个嗬嗨,大生产哪么嗬嗨,边区的男男女女齐哩哩哩嚓啦啦啦嗦罗罗罗呔,齐动员哪么嗬嗨。”其中的“哪个嗬嗨”、“哪么嗬嗨”、“齐哩哩哩嚓啦啦啦嗦罗罗罗呔”等都没有实在的意义,只是一种情绪的衬托。上面所举竹枝词中的“竹枝”、“女儿”也不一定就这四个字,很有可能是完全无义的“拟声字”。但古代议文人很讲究形式美,可能这些衬字与“竹枝”、“女儿”很相近,这才用了“竹枝”、“女儿”的字样。


(四)一调数体


一是因为词人的调整,格式上有了明显变化和区别,也就是说词谱上已经不同的,但其产生的要子却在原词牌。如李白的“忆秦娥”(产生于盛唐)和冯延已的“忆秦娥”(产生于五代十国)就是这样。因此这是两种完全不同词谱的“忆秦娥”。


二是原来是一个段落即单调的,后来唱得不过瘾(?),改成双调了。如白居易的“忆江南”就是单调的,而后人则多写一段,上片和下片句数、每句的字数及其平仄完全一样。也有的加了一段后,新加上去的一段在谱上有所增减。即上片与上片不同。
但是,原词牌和新改造的词牌都没有改变名称。这就形成了一调多体的现象。而且原词牌(本体)与改进的新词牌虽然在调名上一样,但结构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这也是值得注意的。而我们现在却不能随意来产生新的变体:国为我们对该词牌的唱腔已经一无所知了,如何能在它的谱上作乐曲主题的扩展呢?


六,与音乐结构有关的事


(一)令、引、近、慢

如果说与字数有关,令多属“小令”范围,字数相对少,如“十六字令”。引、近、多属中调,九十字以内。而慢则是长调。柳永就是一个写长调的高手,宋朝是严禁官员进青楼嫖妓的,而柳永却专好给妓女歌伎们写词。人称“写慢词儿的柳三郎”。恼得皇帝老儿不给他“功名”,着他“填词去吧”。柳永只得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另外,姜夔也是一个慢词高手,而且喜欢自己作曲。对了,凡自己作的曲来填的词,都往往标明“自度曲”三个字。
_
从音乐结构上看,令是抒情小曲,引是一种歌体,往往在歌的前面;近是节拍中等速度的歌曲,而慢则是长篇舒展的大歌了。


(二)摊破、减字、促拍


摊破也叫“摊声”,“添字”,就是在原词格上加上一些字。当然这样加字是必须以符合原歌曲乐谱的节奏和符合乐谱的乐句情形为原则的,不是我们哪个想添就添得的。因此标有“摊破”、“摊声”或“添字”的词格,我们还是老老实实地对照摊了添了之后的词谱来填词吧。比如“摊破浣溪纱”,我们连“浣溪纱”怎么唱都不知道,怎么能够给它加字呢?有人说:“我会唱!”是现代人作的曲吧?如果是,那对不起,您还是摊不了也添不了的。必须是原乐谱。可惜基本失传了,不知道纳西古乐中有没有。

减字也叫“偷声”。就是在原调上减去一些字,成为一种全新的词谱。理由同上,我们现在也没有办法“偷声”。就是在填“偷声”的词时,也得老实跟着词谱去填,来不得一点小聪明。

_
促拍,也是在原调上加字,但情况与摊破不同。它是以在节拍中挤进字去的。


(三)转调和犯

每首词在原则上只有一个宫调。但可以换用调门。就像现在乐曲规定唱A调的,您唱不上,降一个音或升一个音再唱。但是词的平仄结构没有丝毫变化。只要不是行家来听,没有人会说您唱得不对。在古代也一样,有的词往往分属好几个调门(宫调),但词牌没变,平仄没变,结构和字数都没变。这就是一词多调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调,是指乐调即演唱用的音调。


词在转调时不改变其词谱格式。当然,也有稍有变化的。这种“稍有变化”的新词是原词的“又一体”。

正国为如此,就出现从此调转为彼调,还有再转回来的。这就叫“犯”。转一次就是“犯”一次。


这些,我们只须了解一下就行了。



七,词的句式


在词中,一句只有一个字或只有两个字的并不多。且在意义上往往不具独立性。三个字至七个字的,应当尽量符合律句的原则;或律句的一部分,当然,词谱中还有特例,如连三平或连三仄。八字以上的句子可视为七言以下的句子的联合。形成一七、二六、三五、四四等的结构。

(一)一字句。除个别词牌如十六字令等外,多与其它句子合在一起形成所谓“一字逗”。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中:望/长城内外“、“看/红妆素裹”、“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王汉武”、“数/风流人物”等。都是一字逗的句式。那个“逗”的一个字,只能是仄声字,而且往往是去声或入声,当然也可用上声。


(二)三字句。比较少见,常用平仄为声律。也有平平、仄仄的,并常常是入韵的。

(三)三字句。在词中三字句用得较多,其格式往截五律的最后三字,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和平仄仄,也有用五言拗句的后三字即三连仄,但很少有三连平的。

(四)四字句。这是词中用得最多的句式。往往是截七言律句的前四字。节奏以二二为常,偶有一三(多为一字逗了)和一二一节奏的。

(五)五字句和七字句。在词中很常见。且多用律句。节奏也与律句同。但五字句也有一四的格式,也往往属一字逗。七字句也有二五、三四的,而一六式则也往往是一字逗。

(六)六字句。常常是四字句后再加二字。如平脚收,则加平平,仄脚收则加仄仄。节奏是四二、三三。没有五一,但有一五。

(七)八字句。节奏常为上三下五,少有上一下七、二六四四;九字句 多为上三下六,十字句就很少了,一般是上三下七;十一字句也很少,同样,十一以上字数的句子更少,这里就不细述了。


八,词的对仗

(一)凡相连的两句字数相同时经常用对仗,在上下片开头处尤其是这样。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二)同一作家,同一词调在同一位置上不一定要同对仗而视内容需要。

(三)有些相邻的句子,如果上句用了一字逗或两字、三字转外,余下的部分如与下句字数同,往往用对仗。如: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四)对仗可用交错对或流水对。

(五)词的对仗,要求近于散文的对偶,可以不论字的平仄,也允许同字相对。


九,词的用韵


古代没有专门的词韵。基本上是用诗韵的。而诗韵又往往以平水韵为常,而且词的韵比诗韵更宽。现按平水韵排列如下

第一部:平声东冬;上声董肿;去声送宋。


第二部:平声江阳;上声讲养;去声绛漾。

第三部:平声支微齐,又灰半;上声纸尾荠,又贿半;去声置末霁,又泰半、队半。


第四部:平声鱼虞;上声语麌;去声御遇。


第五部:平声佳半,灰半;上声蟹,又贿半;去声泰半、卦半、队半。

第六部:平声真文,又元半;上声轸吻,又阮半;去声震问,又愿半。

第七部:平声寒删先,又元半;上声旱潸铣,又阮半;去声翰谏霰,又愿半。


第八部:平声肴膏豪;上声篠巧皓;去声啸效号。


第九部:平声歌;上声哿;去声箇。


第十部:平声麻,又佳半;上声马;去声禡,又卦半。


第十一部:平声庚青蒸;上声梗迥;去声敬径。

第十二部:平声尤;上声有;去声宥。


第十三部:平声侵;上声寝;去声烬。


第十四部:平声覃盐咸;上声感俭豏;去声勘艳陷。


(以上平上去声十四部)

第十五部:入声屋沃。

第十六部:入声觉药。

第十七部:入声质陌锡职缉。


第十八部:入声物月曷黠屑叶。


第十九部:入声合洽超人气的环球热点资讯!

(以上入声第五部)


十,现代歌词简介

现代歌词没有什么特定的规范,尤其是“流行”歌曲。其词有不少近于白话。“传统”歌曲虽要严格一些。但也没有什么“平仄”的讲究。只是注意如下几点就行了:


一是在一段歌词中,如果只有四句,那么尽量做到上下两句的字数基本相同,但节奏必须完全相同,不然就不好谱曲了;


二是两段以上歌词,不管作曲者将用乐曲的两段式或其他多段式,还是一个乐章分两次唱,都要做到每段歌词的结构相同(句数相同)和相同位置的句子结构相近。


这些,找一首或几首歌看一看就能明白。

如果您懂谱曲则最好,可以以自己想要的乐曲节奏来写。

好了,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人我同心,男女同心,大道如一,万物平等。理解和支持您的观点!
发表时间: 2006-6-11 10:14 作者: 附子 来源: 民间中医网 ngotcm.com

字体: 小 中 大 | 打印

天垂法象 道演宗风
-- 记一代宗风倡导者、武当太乙门铁松派十三代掌门李兆生

天垂法象,翰墨结缘,法境交宫,宣万轮之真谛,还不坏之本尊,证摩天真境。
道演宗风,金锋示本,真演大千,承千古之法乳,弘不易之妙道,倡千载雄风。


元真证吾,岁月流失。转眼的我,已在修持的漫漫长途上渡过了二十多个春秋。在修持了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中,修持改变了我的身心.也改变了我的人生旅途。是恩师启蒙授业于我,使我的人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师尊李兆生(道号真阳)先生乃武当太乙门铁松派十三代掌门人。每当回想起师尊座前受教的日日夜夜,总有一种难以忘怀的留恋,萦绕于心头而久久不去。回想起同师尊的相识,那真是一种人生难得的缘份,我十分庆幸自己得到了它,它改变了我的人生历程。

笔者幼年体弱多病,直至少年才有缘结识了师尊李真阳先生。那是一个初春的早晨,北国的初春还是很冷的,但松花江畔却有很多晨练的人们。早上起来,不知是什么力量驱使着我走向江畔,我漫无目的地走着,走着走着,突然有一种力量吸引着我走向一群人。我往里一看,只见一个衣着朴实的壮年汉子站在人群里,他口若悬河,神彩飞扬地连说带比划着什么。我仔细一听,什么阴阳、五行、八卦、九宫等等,我被他所讲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住而不断地向前跻,壮汉。抬头看到了我,发出会心地一笑,这一笑是那样地亲切而又那样地熟悉,好象我们相识了很久,很久一一。他的眼神在我的心灵深处激起了无数个浪花,使我进八了一种空灵遐想的状态之中。

一会儿,围观的人们陆续地散去,壮汉走到我身前摸摸我的头问道;“你看我练得好吗?”我发自内心地说。“真好l”一句真好表达了我的敬佩之情。他广博的知识,优美的造型,感人的谈吐,给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他听我说完,就问我:“你想学吗?”我脱口而出:“想学!”,壮汉满意地笑了,说你明天早点来吧!”第二天我特意比每天早起了一会儿,到江边一看,壮汉比我还早,正在那里练功,他看了我一眼,说了句:“跟着我练。”我就跟着他比划起来,练了几下,他说:“你就练这几式巴!”说完就练了起来。练了一阵子,他说道休息一下吧,我小心地问:“老师您看我练的行吗?”壮汉耐心地说:“你慢慢地练吧,只要你心中长想着我是怎么教你的,你就会把功夫练好。”几天下来我学会了几个式子。一天,壮汉对我说;“铁成,你先慢慢在这练着,我这一阵子有事,可能来不了。”我心里有一种莫明其妙地失落.我小心地问,“老师什么时候能再见到您?’壮汉说: “你慢慢地练吧,到时候我就来的。”说完就头也不回地走了.

一转眼,又是一个春天来到了.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的心理和身体素质发生了明显地变化,在这一年里:我动摇过。徘徊过,但有一种无形的力量鞭策着我,自身的变化鼓励着我,使我终于坚持下来,坚持到了这一个春天。一天,壮年汉子又来了,我一看见他,就象孩子见到了亲人似地扑了上去,紧紧抓住壮汉灼手激动地说:.“老师你可来了,”壮汉会心地笑了。他就是我的启蒙老师李真阳先生。由此我走上了修持之路.师尊领我步入了这个玄妙而又充满神奇的境界之中。

师尊乃世间百年难遇之奇人,日本友人称他为“达人” (日本人通常将对传统学术 各方面造诣精深之人,称之为这人)。对祖国传统文化造诣极深,尤其对传统的修真文化(即:灵性文化)的修持独具心得,深谙其中之三昧,并运用于诸艺之中。师尊善书画,精武学,文武菲修,性命同证。尤对传统的古鉴典籍,金石铭篆,诗文楹联,品饰民俗,服食药饵,易理数术,旗幡剑令,武械金锋等诸方面,造诣精深,有惊天之绝学。师尊常说:“艺者,道之形也。”诸艺皆为“道”的一种表现形乖,师尊对诸种艺业的追求是精益求精的,所以师尊对所修诸艺担绝,这与他少年时的特殊机遇有关。师尊当年曾先后承十数位前辈隐真的点化,为其传功授业,他从幼年就随先范学字,后随诸师习练诸艺及内外功夫,至今已数十年,技艺精良,修持有成。

特别是武当功法,讲的是“文武同宗,以武演道,以文鉴道”.师尊得武当宗传脉承,所以在文武二途上,都有很高深地造诣,为学艺,尽心尽力。当年为学传统的翻板跳壕,走线机关,他特意从师学三年木匠,为修习武学中的长重兵器,他特意去烧了三年锅炉,为学制造兵器,他又学了三年冶炼专科学校。所以他在武学一道上技艺精湛,在传统的诗文楹语上更是独具一格。尤以丹力人书画(即传统的以丹力入剑)使其书作炉火纯肯,尤其是双手吊腕,双管齐下所书的“犬虎”二字堪称宇内一绝。师尊的丹青之作,人物古朴,意境高渺,常观之使人身心受益,尤其是对书画爱好者。内孕意想不到的韵味。师尊自幼从师,得诸师之真传,秉诸宗之脉承,精研诸家理法,所学所修均系圆融三教之上品,理法精遣,独具一格。师尊深得其中三昧,築谙艺于一身,为一代宗风脉传的继承者,为弘扬传统的脉传宗风,师尊于1084年,即万轮甲子第一年应数入世.弘法渡人。正所谓:

法 封 三 百 载 ,盛 世 复 出 度 有 缘 。
功 行 大 干 界 ,千 古 宗 风 示 此 宗 。

封真五百载,封法三百年,乃武林之旧说。起于明永乐年间的“九脉合真”的典故。国学渊源.宗溯太古,万宗演象于太古,黄帝蚩尤逐鹿于中原,持图腾以化众波及商周,启诸艺于天然,复有先秦诸子之说,演至盛唐乃成三教之势,诸种风流雅士兴贤侠剑道之风,脱胎于三教,行之于天下,以武学风姿,开九脉之燕阵.驰骋于神州大地,此九脉开后来一代之宗风。自宋、元而后,武学与修真合一,即道与术台,各派的武学与修真形成广定的体系,为九脉一统奠定了基础,自明朝永乐年间,终于形成了.“九脉合真”这一伟大的壮举。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月圆则亏,历史更是一面镜子,让人们反思回味。

九脉合真以后,武林的前辈隐真们看到了历史的发展变化,传统的修真文化在以后的一段年代里,将受到限制而发展困难,所以先辈们提出了“封真五百年”的盟约,封闭了修真文化(即灵性文化)在社会上的传播。二百年后。清兵入主中原,反清复明运动兴起,使很多武林门派参于其中,这场运动洗涤了武林的有生力量,给武林造成很大的损失,也就在这种特殊的条件下,前辈隐真才在原“封真五百载”的基础士又加上。封法三百年”。这就是武林中“封真五百载,封法三百年”之旧说的来历。

师尊也就是在这个前提下,应运而步入社会。笔者有缘追随师尊之左右,履迹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随师传功弘法,治病度人,在侍师之左右的日子里,深感受教良多,耳闻目睹师之言行,探感师尊的愿力弘大.任重道远,愿吾辈同门为完成师尊之弘愿而努力。

师尊生活简朴、待人热情,以他那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使同他接触约人都如沐春风。为学者答疑解难于谈笑之间,师尊曾二次东渡扶桑,传法东瀛,为中日传统文化之交流作出了积极地贡献。最后愿吾师之弘愿早日实现。谨赋诗一首略表弟子之心:


法 界 三 传 地 人 天 ,吾 师 法 船 度 有 缘 。
师 入 大 千 为 弘 法 ,吾 辈 得 法 理 当 先 。
愿 师 法 侍 三 个 界 ,功 伏 龙 虎 德 配 天 。
今 日 大 干 传 法 相 ,异 日 随 师 证 本 源 。

刘铁成 1994年于滨城 证真草堂

www.tdt111.com
丹经武学的修真理论--李兆生


光耀古今的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代表,已经泛波海内外,形成一种时尚一种文化而普及开来,塑造着人文精神,象征和平美好的生活。但至今研究其内在隐涵的较为玄深古奥的学识内容,还是要再三仔细审视察诠,才能洞察其真识。并不是像时人将其看作如何如何简明单纯。其中蕴涵着中华五千年之文明,囊括了中国道家至朴的天人合一观及祖国医学传统系列养生哲理,通过自我行拳来积极地认识自然,健全自我,乃至健康文明,“天行健,寿而康”。

概言之,循经太极拳已成为人们研习丹经武学的阶梯。对于丹经武学而言,并不是以武克敌。因为丹经武学是“与道合真”的宝贵经验和珍贵的文明遗产,通过习文演武能管窥天地自然界的规律,去除人生的疾苦,颐养天年。太极拳是祖国养生家和丹道家经过千百岁月操拳演武,行血推脉,养气柔体,总结得到的宝贵经验。循经太极拳的循经谱文所说的“气脉宣通十二经,养真泛武翻作拳”,意在太极拳的锻炼过程中,每一个动作都在影响着人身十二经的流注循环。十二经是概括人身气脉的代词,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毛络孙络等周身循缠有度的气脉行经,标志着人的气血盈亏的过程,循经是太极拳的生命。而哺育循经太极拳生命的则是传统的修真思想。即如何修持自我,净化身心的完整理论。

修真的思想与理论基础是建立在传统的“天人合一”观点之上的。古人认为,在遥远的太古岁月之前,宇宙是一个旷然无物的混沌世界。这个世界没有上下的区别,没有物象,什么都不存在,只是一片虚无。古人把这个时期的运化称为“太虚呈象”,也被称作“混沌未开”。经过若干年的运化,世界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了雾状空间,古人喻为“太素生形”。又过了若干年,世界上了现了一种振动,即传说中的盘古开天。盘古氏挥动巨斧,劈开了浑蒙世界,使清气上腾凝为天,浊气下降结为地。盘古氏的精气形成了日月星辰的天体运化,血脉化为江河湖海,骨肉变作山脉,毛发化为林木。这个古老的传说是古人对宇宙拟人化的描述。古人用《易经》这部古朴的哲学史书,来认识自然界中的万物生长变化之规律。太极生二仪,二仪曰阴阳,二气交感,产生万物。古人指出,天地产生之前的宇宙已充满了“太合元气”,亦称“混元之气”。天地生成之后,这宇宙的元气则寓化在天地之中了,这时的先天之气是阴阳未分的混元状态。直至天下万物成形,“太极生万物”,元气也有了“阴阳显化”的运行,交注往返,这时的元气就不再是混元之气,而是孕育万物的真元太和之气。此一气而分清浊,清者是灵光,浊者是精质,清者而成象,浊者而结形。

宇宙产生阴阳的变化,天上地下形成乾坤之象,二仪歧分之形。经过若干年月,又出现新的变化。地气升腾,天气下注,形成阴阳交感,呈于卦象为地天交泰。产生了生命,即古人所言的“三阳交泰产群生”。天地之气未形成气机交注之前,卦象为“天地否”态。祖国医学认为,人博天地宇宙阴阳二气而剖产性命,入乾道为男,入坤道为女。阴阳感而复生,无有穷尽。人类生成性命之后,全靠真元之气推动肾水周流,润泽周身,靠元气推动血液,循经导脉。人的生命又是由先天后天两大部分组成。先天的元精、元气、元神是生命的前提,它孕育了后天的精气神。气功的修持,是以后天滋养先天。万物水中生,是指先天肾水元气以成人;万物土中生,是指后天生身的水谷之养,即后天的饮食之养。

传统的修真认为,人生大略分为三个阶段。人自结胎到出生,来到这个自然界中,这个生命从成长到成熟,是童心未泯人事未涉的阶段。人事未尽阶段是步入成年后的岁月,为生活而忙碌,人的生命、身心、衰老、病苦,多来源于兹。人事的完结,即是人生的最后阶段。这是常人所说的风烛残年,人事已尽的晚年。

“顺则凡,逆则圣”,是传统修真积极看待人生的思想。传统的修真理论认为,体内三宝——精气神能聚而不散,人即可长生久视。祖国医学指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用后天的办法补充先天不足或后天耗散的真气,以驱除因元气亏损而导致的诸种疾患,使身体由五漏状态转为近似元真的状态。这个过程,古人称为“修墙补屋”。“修墙补屋”一词是由唐代纯阳真人吕洞宾提出来的。这样,循经太极拳和丹经武学才能使人颐养天年。

自然界中的江河湖泽提醒了人们。由内外循缠的经脉,而得知“正经犹夫沟渠,奇经犹夫湖泽,相互调济溢满……”。又得知人在动时有缠循之度,在静时也行经子午,身中阳气“起于子而终于亥”,并按时循环,“每日寅时起肺经”。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一昼夜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这就是“修脉”的过程。太极内炼是动中“修脉”和知脉的过程。到了这个层次,养生武学的修为便从“动以练形,静以养气”的形气合一,努力达到“形神俱妙”,“内以养生,外以却恶”的观念由此产生。“元气充实,外邪不侵”,这又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从此由道分出侠与医。泛武却恶者为侠,救命治病者为医,两者共存共荣,同时救人水火,保卫生命,始有“卫生”之词出现。

这种有经纬有起始的血脉气机,随着功夫的演化,智者得知其真气归藏在小腹丹田里面,古人将这个归处称作“黄庭”。“积久呈真”,每当真气饱满之后,会产生超常的脉道,或从腹而上升,或经背脊而上行,前后循环,或中起一线,随日月阴阳而产生升降。这则是丹家的“丹脉”现象。体验修脉的研究学者把这种常识称为“内景功夫”。早在晋代,王羲之当年书写《黄庭经》换鹅的故事就是指此(《黄庭经》全称《太上黄庭内景经》)。

当人们得知这团“元气”能起到“生死”的关键作用时,“培育元气”的手段即应运而生。然而,生命中的这团元气如何才能“久固呈真”而产生质变不再耗散,乃至于在颅腔形成“结晶”?这则是藏传内密的“一指樱红”。研究这门学问的人在常识上则形成了专业体系,谓之“丹经武学”。一旦元气凝成结晶之际,颅腔内会出现耀眼的光芒。这一景象在历史上被称之“慧光”的专习。因光芒如同金子闪光般地灿烂,故人们又名之为“炼金术”,在体内形成生理与心理的变化,此谓之“内脉丹学”。以金石草木用鼎炉烧炼升华而成的物体被誉为“外丹大药”。医家的丸散膏汤丹剂就是这样形成的。这也是历史上炼丹炼汞、金砂白雪的学识,它一直影响了封建帝制多少朝代,数百年岁月(参见《真元宝笈·[武库遗真]之引言》)。

在动静修为过程中又分为文武两大脉源,文以明其哲,武以演其身。交综而后,文感“易”而参宗玄慧称儒宗;武练“形”乃悟彻天象言道学,追求“顺天道,合人道”的理智教育。一则因形循理,“读书修福,安分养神”;二则寓理于形,造福社会,立于人事。提出“文章行世大神仙”,“玩易以知吉凶”,以文人三绝诗书画来体现,由传统文人与大自然相合鸣的行动,乃至“智明达化”、“理邃三玄”。泛武者,观文以省心性,操演以壮气魄。与道合真而后,则是“内执丹道”以明修自我,“外显金锋”以善拯其涣(患、灾、争、杀)。归隐而后,观天地以拟自身,观日在天照彻自我,自然天地是由智慧般的太阳照耀。拯世大儒而为良臣扶社稷,济苍生以医哲弘真。

羲之官拜右将军乃武夫习文;李白少爱纵横乃文武侠道于一身;陆游乃文人习武,学剑四十载;苏东坡诚为儒释合一;韩退之实儒道合一;杜甫一生只在儒家境内;伍冲虚、柳华阳为仙佛合宗;赵佶以艺为道文笔绝响;唐太宗文武泛真,参贤释教;孙登隐石窟而食石髓延生;嵇康操琴曾师鬼魂而得广陵散传世;介子推孝五伦绵山被火;张三丰得白云诀,书剑纳为丹道,擅龙形大草,以武传世;吕纯阳警喻世人,“是道仍是儒,称师亦称祖”;张仲景身居太守而著《伤寒论》乃儒行医道;孙思邈伏龙虎,济苍生,以丹医入道,千古尊称“药王”;董永典身葬亲,妻配天仙而得一子,取名仲舒,是为感仙济儒;纵贯岁月,真是“神州瑞气五千年”所呈之者,“五彩云英仗文华”,“海潮送心音”。

史卷经传,演伦岁纳。诸种行操,概言之为完善自我,亦是古人所言之“修真”。或可说通过修整,而产生完臻之自我。让人类从疾苦中走出来,像旭日升天照亮大地一样,给万物以光辉。

本贴转自:http://www.wushu2008.cn/viewthread.php?tid=13429
您好,刚看到您的留言,欢迎探讨,不敢被您称为前辈。我觉得所谓的“真言偶听”,就是指于真知稍有触摸,就自认已经管窥全豹,实际上仍属盲人摸象,也就是对于知识的一种浅尝辄止的态度,李老师曾在《真元宝笈》中指出:对于国学真知稍有疏忽即不能达到知识的彼岸,就是教育学人要以谦虚认真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而不能稍有所得,即自认为已经悟得大道或者自认为已经可以成为人师。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理解,不知是否准确,请您指教!
您写的真是太好了,解说的非常深刻!您辛苦了,非常感谢!
“杏林”一词要从三国时期的闽籍名医董奉说起。

董奉,字君异,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有很高的医技,与当时的华伦、张仲景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据《三国志·士燮传》注引,交州刺史士燮得恶疾昏死已三日之久,仙人董奉用自制药丸一粒塞入刺吏口中并灌入少许水,捧其头摇消之,食顷,昏死的刺吏便神奇般地张开眼睛,手脚也能动弹,"颜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遂复常"。类似的记载详见于《神仙传》中,由此可见董奉医术的高明。

在诸多有关董奉传奇般的事迹中,最有影响的乃是他在庐山行医济世的故事。据《神仙传》卷十记载 :"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 株,郁然成林……"董奉曾长期隐居在江西庐山南麓,热忱为山民诊病疗疾。他在行医时从不索取酬金, 每当治好一个重病患者时,就让病家在山坡上栽五颗杏树;看好一个轻病,只须栽一颗杏树。所以四乡 闻讯前来求治的病人云集,而董奉均以栽杏作为医酬。几年之后,庐山一带的杏林多达十万株之多。杏子成熟后,董奉又将杏子变卖成粮食用来贩济庐山贫苦百姓和南来北往的饥民,一年之中救助的百姓多达二万余人。正是由于董奉行医济世的高尚品德,赢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庐山一带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后,便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这位仁慈的道医。后来人们又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以纪念董奉。如此一来,杏林一词便渐渐成为医家的专用名词,人们喜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这类的话语来赞美象童奉一样具有高尚医风的苍生大医。

"杏林"-词是中医界常用的词汇,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然而"杏林"一词典出汉末 三国闽籍道医董奉。
董奉,字君异,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有很高的医技,与当时的华伦、张仲景齐名,号称"建安三神 医"。据《三国志·士燮传》注引,交州刺史士燮得恶疾昏死已三日之久,仙人董奉用自制药丸一粒塞入 刺吏口中并灌入少许水,捧其头摇消之,食顷,昏死的刺吏便神奇般地张开眼睛,手脚也能动弹,"颜 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遂复常"。类似的记载详见于《神仙传》中,由此可见董奉医术的高 明。

在诸多有关董奉传奇般的事迹中,最有影响的乃是他在庐山行医济世的故事。据《神仙传》卷十记载 :"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 株,郁然成林……"董奉曾长期隐居在江西庐山南麓,热忱为山民诊病疗疾。他在行医时从不索取酬金, 每当治好一个重病患者时,就让病家在山坡上栽五颗杏树;看好一个轻病,只须栽一颗杏树。所以四乡 闻讯前来求治的病人云集,而董奉均以栽杏作为医酬。几年之后,庐山一带的杏林多达十万株之多。杏 子成熟后,董奉又将杏子变卖成粮食用来贩济庐山贫苦百姓和南来北往的饥民,一年之中救助的百姓多 达二万余人。正是由于董奉行医济世的高尚品德,赢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庐山一带的百姓在董奉羽化 后,便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这位仁慈的道医。后来人们又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以 纪念董奉。如此一来,杏林一词便渐渐成为医家的专用名词,人们喜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这类的 话语来赞美象童奉一样具有高尚医风的苍生大医。

《左传》昭公十二年载,楚王赞扬左史倚说:
是良史也。于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什么是三坟五典,后世争论不休。东汉贾逵说,三坟即三王之书。马融说:三坟就是三气;阴阳始生天、地,人三气。张衡说:三坟就是三礼。礼为“大防”,坟也是“大防”。大防,就是今天说的根本原则、主要界限。马融的学生郑玄据《周礼》上说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认为三坟五典就是三皇五帝之书。但三皇是谁?又众说纷纭。郑玄说是伏牺、女娲、神农,有人说是伏牺、燧人、神农,有人说是伏牺、祝融、神农,有人说是天皇,地皇,人皇。但天皇地皇人皇又是谁,也说不清楚。
“临源”至“云梯”为第二组画面。按一般写法,“未若托蓬莱”之后,应该进入隐境或仙境的重笔描写,方可尽意,但这首诗却作了另一安排。隐境仅用“临源挹清波,陵冈掇丹荑”十字精警地托出。“陵”,经过、登上之意,与“临”相对。“丹荑”,灵芝中赤幢的动苗,比普通的灵芝更显得色泽鲜美,更为贵重,更带“仙”气。“掇丹荑”三字,不只用得具体鲜明,而且暗合深隐意味,易于激起缕缕遐思。

第三组画面的特征是由现实飞向历史。前两句用了庄周拒绝楚王重金招陋和老莱子随妻逃入深山两个典敌,后两句进一步用比喻说明追求隐逸之应有进有退,坚定不移,因而使诗意在似乎行将结束中又荡起新的波澜,层层推进,达成了对世俗中黑暗政治的否定,诗思也就自然落到对“高蹈风尘外,长揖谢齐夷”的赞美上了。

“京华游侠窟”与郭璞的其他诗一样,由于坎 咏怀而感慨遥深,因为诗思奇特、辞章艳丽而清美挺拔(感慨遥深中可以映照出阮籍《咏怀诗》的影子,清美挺拔中又可瞥见曹植游仙诗的风貌),正是这两方面独特的有机的结合,终于造成了郭璞游仙诗在晋代诗坛上独树一帜的艺术光彩。

此种艺术形式是何等的巧妙!

情、景、事、理的深融也是这时期游仙诗的又一特殊的艺术形式。这时期的游仙诗在写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的时候更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内心境界。写法好似平淡朴素,但是我们细细的品味起来,才发现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这一点也打破了枯燥说理的艺术形式,可谓是平中见奇!“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轼《与苏辙书》)。

四、游仙诗对后世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的游仙诗不足是作家们被药、酒麻醉之后的消遣之作,特定的时代和特定的政治环境更使它意义深远。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游仙诗是在乱世之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它便成了我们看魏晋南北朝社会背景的一面镜子,从中我们能够看到人民的精神世界,感受到当时文学的氛围,领略当时文人的心声。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游仙诗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现象,但是它的出现并不脱俗,从《楚辞》中的《离骚》、《远游》到《京华游侠窟》,游仙诗不断发展成熟,尤其是在艺术形式上沿袭先秦的比兴手法,更使我们从中感受到先秦文学的风貌。

诗史上赋体为主的诗歌,往往容易写得浮浅平淡,一泻无余,或芜杂散乱。锺嵘说:“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诗品》)。可以说游仙诗在艺术形式上弥补了赋体诗的这一敝病,游仙诗凝注了浓厚的社会生活内容和强烈的爱憎之情,诗中采取峰回路转、层层推进之法使赋体诗平中见奇。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游仙诗在艺术形式上对诗歌的改进可谓功不可灭。

游仙诗大多属于浪漫主义诗歌这一范畴,以幻想的仙境来寄托作者的情思,因此它对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游仙诗给浪漫主义诗歌体系注入新的活力,在后来浪漫主义诗歌发展中贡献也是巨大的。

唐代的李白一生都为理想而漫游,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作的浪漫情怀,在此我虽然不肯定李白这种人生境界完全来自于游仙诗影响,但是游仙诗对其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李白只是其一,后世崛起的效法游仙诗的何其之多,唐代文人直接用“游仙”为题写诗的人虽然不多,只有王绩、窦巩、刘夏等人,但是写作相关题材的人就不少,其中曹唐数量最多,最具有代表性、相传他有《大游仙诗》五十首,又有七绝《小游仙诗》九十八首。这些都是爱游仙诗的影响。

由此可见,游仙诗不只是在魏晋南北朝兴盛一时,而且余味无穷,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附录:参考资料

1、龚鹏程《游的精神文化史论》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年11月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7月

3、刘勰《文心雕龙》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5月

4、锤嵘《诗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4月

5、《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7月


首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般文人的游仙之作和单纯的表现神仙幻想或宣扬神仙的信仰的思想,政治寄托相区别。

无论是稽康、阮籍、还是郭璞,他们的游仙之作在内容上都把士大夫阶层的隐逸观念、他们的行为同神仙追求及其幻想相结合,抒发自己的感慨,表达自己的心声,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融入他们的游仙作品之中。如:“京华游,山林隐遁栖。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临源挹清波,陵冈掇丹荑。灵溪可潜盘,安事登云梯?漆园有傲妻。进则保龙见,退为融藩羝。高蹈风尘外,长揖谢夷齐。”(郭璞《游仙诗》第一首)。从郭璞的这首诗中字里行问处处浮现出作者的心声,诗写仕宦之求不如高蹈隐逸,山林之乐有何乐能及?隐居高蹈,可以保持自己品德完好和自身的自由;退回尘世,涉足于幻想的仙境,从中也抒发了自己退加尘世,则地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的内心感慨!

其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游仙之作在内容上集中体现了中国思想史和宗教史上影响深远的神的观念的新发展。

这时期的游仙诗具有鲜明的特色,发挥独特的“仙隐”主题,从新的角度,新的侧面生动地展现出当时知识阶层精神世界的矛盾和追求。难怪刘勰说:“江左篇制,溺乎去风,嗤笑徇务之志,崇盛之机之谈,哀孙已下,虽各有雕采,而 趣一揆,莫与争雄。所以景纯仙篇挺拔而为人俊矣。”(刘勰《文心雕龙注释》周振甫。

再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游仙诗在内容上反映人民疾苦,表现爱国思想感情,揭露门阀制度的游仙佳作也频频出现。

唯有经历了社会现实中的大苦恼,才可能在艺术上大飞腾,也许言过于夸张,但是事实确实如此。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政治环境极不稳定,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流离失所的现象多如牛毛,门阀制度更是无理变成有理,作家们对现实的灾难感受至深,所以,一腔愤慨都倾注到了诗的字里行间。

如:“顾瞻中字,一朝分崩。天纲既紊,浮鲵横腾。”又说:“运首北眷,邈哉华恒。虽欲凌翥,矫融摩登。……庶唏河清,混焉未澄。”(郭璞《答贾九州愁诗》)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天崩地裂的乱世,为图挽救国家危之而不可能的愤懑心境。

虽然魏晋南北朝的游仙诗在内容上都比较隐晦,但是我们也不难从中领会到它的真意,所以,魏晋南北朝的游仙诗在内容上不但丰满而且也丰富当时文化。

三、游仙诗的艺术形式

魏晋南北朝的游仙诗不但在内容上是独特的,而且在艺术形式的表现也是独特的。

西晋后期至东晋初年,诗道不振,当然除游仙诗以外,很多作家的诗玄理渐多,平淡寡味,比如孙楚、潘尼、曹 、枣腆诸人的诗都是如此,故锤嵘说其“理过其辞,淡乎寡味”。(《诗品序》)。然而在诗道沉沦的时候,这时期的游仙诗却似一颗灿烂的明珠,以它的文采富丽见称于时,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脱颖而出。

这时期的游仙诗坎 咏怀。清美挺拔,并继承了《诗》、《骚》的比兴寄托传统,文藻粲丽,无论是写隐逸还是写神仙,都无枯燥的说理,而是以华美的文字,将隐士境界,神仙境界及山川风物一切都写得十分美好,具有形象性,这在这一时期是高出侪辈、独领风骚的,故此,刘勰说“足冠中兴”。

例如:郭璞的《京华游侠窟》他的这首诗是兼用此、兴手法的赋体诗。

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遁栖,朱门何足荣,示若托蓬莱。

临源挹清坡,陵冈掇丹荑。灵 可潜盘,安事登云梯?

漆园有傲吏,莱氏有逸妻。进则保龙见,退为角藩羝。

高蹈风尘外,长揖谢齐夷。

在这首诗中郭璞运用了惜墨如金,精警凝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艺术手法,并以多种对比发人深恩,以用典,喻来扩大意境,因而使全诗显得精警俊拔,感慨遥深,有效地表达了作品用理想来否定世俗的深刻主题。

“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遁栖。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为第一层次。“京华”与“山林”本是不带感情色彩的普通名词,以“游侠窟”、“隐遁栖”来限是与补充其内容,揭示其特征,立即构成了两幅对立的情趣迥异的生活图画。“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遁栖”,画面何等精警凝炼!而置于诗的开头,又恰似两峰对出,山迎人面,给人以起势不凡之感。这里,既是赋体诗的直书其事,寓言写物,又是两种生活道路的形象概括与对举。

摘 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游仙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亮点,它产生的社会背景特殊,内容上构成宏大的游仙系列,艺术形成独特,对后世影响深远。
关键词:游 游仙诗 漂泊者

作 者:任雪林


游仙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种特殊现象。游仙诗这种诗体虽然在诗歌这一大范畴之中比重较小,但是它却是中国诗歌诗史上的亮点,意义深远,从屈原的《离骚》算起,两千多年来,借描述仙境以寄托作者情思的游仙诗,一直绵延不绝、代有所见的。

魏晋时期,游仙诗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广泛盛行,游仙主题变得更加浓厚。如曹操的《气出唱》、《精列》;曹植的《游仙》以及《仙人篇》;张华的《游仙诗》,何劭的《游仙诗》等,已构成了一个游仙系列。特别是郭璞的多首《游仙诗》,使游仙主题成为魏晋南北朝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主题了。

一、游仙诗产生的社会背景

人,从古至今,有漂泊者和固守者两种类型,漂泊者即游民,居无定所,不安居乐业,周游天下,无固定身份,游走社会各阶层,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追求自由、不受拘束、于是乎就从这一类人中形成了“游”这种风气。从先秦到汉魏,社会不安,战乱频繁,人民居无定所,过着流离逃亡的生活,那些有识之士便游走诸侯、帝王之间献计献策,施展自己的抱负。如:《左传·襄公二十一年》中说:“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到了唐代,游发展成为了漫游,而且已经成为一种风尚,特别体现在游士、文人阶层。他们有开阔的胸襟,恢宏的气度,积极进取的精神,游大山大川,游通都大邑,游边塞便成了他们人生的向往。“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这是李白《初下荆门》中向往大自然和亲近大自然的诗句。唐代以后,有明朝的徐宏祖,他游历祖国各地,以《徐霞客游记》见称于世。

纵观各朝各代,“游”都有特殊的形式存在。

文化的发展是紧跟政治发展之步伐的,一个时期的文化总能反映当时的政治面貌,不同的社会政治背景所产生的文化内容是不同的。

汉末的战乱,三国纷争,西晋统一不久发生的“八王之乱”,西晋的灭亡与晋室的东迁,接着北方十六国的混战,南方东晋王敦,桓玄等人的作乱,北方北齐、北魏、北周等朝代的一次次更替带来的斗争,南方宋、齐、梁、陈几个朝代的更迭带来的斗争,以及梁末的侯景之乱,加上东晋、南朝的北伐,北朝的南攻,在三百多年来,几乎没有安宁的时候。战乱和分裂成为这个时期的特征。战争使很多人丧生,伴随着战乱而来的饥馑、瘟疫以及人口大规模迁徙,更是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从曹操的这首《蒿里行》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时期荒凉景象,人口的锐减。“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陶渊明《归园田居》)。这首诗更写出了当时社会政治的乱之下的惨状,人烟灭绝。

文化是政治的喉舌,动乱的政治背景也只给文学添上悲剧性的基调。魏晋南北朝的乱世的社会政治背影注定了这时期的文学性质,即乱世文学。作家们既要适应战机,又要适应朝代的更迭在当时,一个人同时经历两个甚至三个朝代的情况比比皆是,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了一些共同的主题,这就是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在这些主题中,游仙主题便成了游仙诗的表现对象,作家们面对乱世,于是想象神仙的世界,以此来表达自己对那个世界的向往以及企求长生的愿望。“逸翮思拂霄,远足羡远游。清源无增澜,安得运吞舟? 璋虽特达,明月难暗投。潜颖怨青阳,陵苕哀素秋。悲来恻丹心,零泪缘缨流。”(郭璞《游仙诗》第五首)。

二、游仙诗的内容倾向

早在先秦时期,《楚辞》中的《离骚》、《远游》已开了游仙主题的先河,虽然是以游仙为主题;但是它的内容都比较单一,不过是一种怀才不遇的呐喊,即是一种政治寄托。“悲时俗之迫陀兮,愿轻举而远游。”(屈原《楚辞·远游》)就是“驾言出游,以泄我忧”的模式。内容都是比较单一的。然而在魏晋以后,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之中,游仙诗的游仙主题成了生死主题的补充,企求长生的意思也随之变得更加浓厚。以曹操、曹植、张华、何劭、郭璞等人游仙之作构成了这一时期的一个游仙系列,已经不是那么的单一,内容上比先秦时期更丰满。


失眠的预防


◎科学睡眠四要素
如果以每天睡眠八小时计算,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的好坏,与人的心理和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睡眠有四要素,对睡眠的质量影响很大。

1. 睡眠的用具
无论是南方的床,还是北方的炕,在安放或修造时,都应南北顺向,人睡时头北脚南,使机体不受地磁的干扰。铺的硬度宜适中,过硬的铺会使人因受其刺激而不得不时常翻身,难以安睡,睡后周身酸痛;枕高一般以睡者的一肩(约10厘米)为宜,过低易造成颈椎生理骨刺。在夏季,枕头要经常翻晒,免让病菌进入口鼻,肺系疾病增多。

2.睡眠的姿势
有心脏疾患的人,最好多右侧卧,以免造成心脏受压而增加发病机率;脑部因血压高而疼痛者,应适当垫高枕位;肺系病人除垫高枕外,还要经常改换睡侧,以利痰涎排出,胃见胀满和肝胆系疾病者,以右侧位睡眠为宜;四肢有疼痛处者,应力避压迫痛处而卧。总之,选择舒适、有利于病情的睡位,有助于安睡。

3.睡眠的时间
睡眠时间一般应维持7至8小时,但不一定强求,应视个体差异而定。入睡快而睡眠深、一般无梦或少梦者,睡上6小时即可完全恢复精力;入睡慢而浅睡眼多、常多梦恶梦者,即使睡上10小时,仍难精神清爽,应通过各种治疗,以获得有效睡眠,只是延长睡眠时间对身体有害。由于每个人有不同的生理节奏,在睡眠早晚的安排上要因人而异!事实上,不同生理节奏使睡眠出现两种情况,即“夜猫子”和“百灵鸟”。顺应这种生理节奏,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反之,则对健康不利。

4.睡眠的环境
睡眠的好坏,与睡眠环境关系密切。在15至24度的温度中,可获得安睡。冬季关门闭窗后吸烟留下的烟雾,以及逸漏的燃烧不全的煤气,也会使人不能安睡。在发射高频电离电磁辐射源附近居住、长期睡眠不好而非自身疾病所致者,最好迁徙远处居住。综上所述,人们若能掌握科学睡眠的四要素,则能有效地提高睡眠质量,以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工作。科学睡眠,是现代生活对人们提出的新更求。

◎如何提高睡眠质量
许多事情都会影响睡眠质量。德国格罗斯汉斯多夫睡眠障碍治疗医院院长霍尔格.海因博士为提高睡眠质量提出了六个好建议。
1. 足部保暖:研究结果表明,双脚凉的妇女的睡眠质量比足部舒适暖和的妇女要差,海因博士建议,穿着厚袜子睡觉。
2.不开窗:引起人们过敏的物质和影响睡觉的噪音通过开着的窗户进入卧室。海因建议:关上窗户睡觉。
3.晚上不打扫卫生:清扫房间使用的喷雾剂和化学清洁剂都可能刺激呼吸道,从而影响睡眠,海因建议:只在早晨打扫卧室。
4.卧室里只能摆放郁金香:卧室里不能有花卉,因为它们能引起人们的过敏反应。海因建议:卧室里只允许摆放郁金香,郁金香不会有引起过敏反应的危险。
5.擦掉化妆品:带着化妆品睡觉会导致皮肤发炎,夜间抹香水的人,应该考虑到引发哮喘的可能性。
6.每天多睡15分钟:海因博士提到了一个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妇女每天所需要的睡眠时间比男子多15分钟。


调节饮食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有少数人在晚上大量食用咖啡、巧克力、可乐、茶等食品或饮料之后主观上没有睡眠不良的感觉,但是实验证实,他们的深度睡眠会受到不良的影响。所以睡觉之前,不要食用这些东西。

为了获得一个良好的睡眠效果,睡前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忌讳:

忌饱食
晚餐七八成饱即可。睡前不要吃东西 ,以免加生胃肠负担。

忌饮浓茶与咖啡
晚上不要饮用浓茶、咖啡等食品,以免因精神兴奋或尿频影响正常的睡眠。

忌喝酒
研究证明,喝酒好像可以帮助人入睡,但是实际上是不正确的。酒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会释放一种天然的兴奋剂,破坏我们下半夜睡眠。

* 噪音
不少青少年朋友因为经常处在某种噪声中,习惯成自然,适应了这种不良的环境。这对我们的睡眠是不利的,会减少我们浓度睡眠的时间。所以睡觉的环境应该尽量避免噪音干扰。

另外,对于容易失眠的人来说,应在有睡意的时候才上床,早早上床的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只会加重心理压力。有人曾经进行过这样的试验,在某些情况下,晚睡早起,减少睡眠时间,而有利于提高睡眠质量。


顺应生物钟
如果我们每天准时起床,定时去迎接每天早晨的阳光,那么你的生物钟就会准时运转。研究表明,这是提高睡眠质量的关键要素之一。

影响生物钟的运行的因素之一是体温。研究证明,人的体温波动对生物钟的节律有很大的影响。人的体温下降就容易引起睡意,这是利用体温调节生物钟的有效方法。如果体温调节失控,就会引起睡眠生物钟发生紊乱。控制体温的方法很多,例如睡前洗澡,或睡前做20分钟的有氧运动等,睡觉的时候体温就会有所下降。

总之,形成习惯之后,人就会按时入睡。青少年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这是最重要的。生物钟是不能轻易破坏的,千万不要在星期六、星期天晚上不睡,白天不起,破坏了自己的生物钟。
睡觉的环境
要想晚间得良好的睡眠,注意睡前三宜三忌非常重要。

三宜是:

睡前散步。
《紫岩隐书•养书》说:“入睡时行,绕室千步,始就枕……盖则神劳,劳则思息,动极而求静。”
睡觉应该有一个合适的环境,主要是一个清静的卧室和舒适的卧具。
通风是卧室的一个重要条件,因为新鲜的空气比什么都重要。无论室外的温度高低,睡觉之前都应该开窗换气。选择一张舒适的床,一般以软硬适中的棕绷床或软木板的褥子为宜。枕头软硬要适中,尽量做到冬暖夏凉。
要有正确的睡眠姿势。

一般主张向右侧卧,微曲双腿,癸身自然放松,一手屈肘放枕前,一手自然放在大腿上。
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无论是每晚的睡眠还是白天的小睡都要尽量保持在同一个时间上床和起床,节假日也不例外。要进行有规律的适度的行动。
我们知道,睡眠对于大脑健康是极为重要的。人一般需要有8个小时以上的睡眠时间,并且必须保证高质量。如果睡眠的时间不足或质量不高,那么对大脑就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大脑的疲劳就难以恢复,严重的可能影响大脑的功能。如果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就应适当增加睡眠的时间,比如夏天午睡片刻,并且要设法改善睡眠状况等。

按照一般的观点,睡眠是消除大脑疲劳的主要方式。如果长期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太差,就会严重影响大脑的机能,本来是很聪明的人也会变得糊涂起来。很多人患上了神经衰弱等疾病,很多时候就是因为严重睡眠不足引发的。

总之,一个人的一中,有三分之一多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政党的良好睡眠,可调节生理机能,维持神经系统的平衡,是生命中重要的一环。睡眠不良、不足,第二天就会头错脑胀、全身无力。睡眠与健康工作和学习的关系甚为密切。
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提高睡眠质量:

* 睡眠要适量
1、我们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觉不可少睡。在很多书上都说,成年人一般每天睡7-8个小时就差不多了。可是最近美国心理学教授詹姆斯•马斯博士指出:一个人晚上睡眠6-7个小时是不够的。他对睡眠研究的结果表明,只有8个小时睡眠才能够使人体功能达到高峰。所以什么是“适量”,主要是“以精神和体力的恢复”作为标准。

人的睡眠分为慢动眼睡眠和快动眼睡眠两个时向。浓度的快动眼睡眠在记忆储存、维持组织、信息整理及新的学习、表现等都发生在快动眼睡眠的最后阶段,而快动眼睡眠通常发生在8小时睡眠期的后部,并可以持续90分钟左右。虽然我们可能并没有觉察到,但是,我们当中大部分人的睡眠其实都是不够的,这不仅降低了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疾病。

为了弥补这种普遍的睡眠不足,马斯博士提倡“小睡”。这种小睡是指每天正式睡眠醒来后再小睡20分钟,其效果比晚上早睡要好得多。

我们特别强调的是,现在中小学生虽然说“减负”了,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考试压力,他们并不轻松,很多人睡眠的时间明显不足。与过去相比,实际上是明松暗紧。这实际上无论对社会还是对家庭都是得不偿失的。我们认为,只有睡好觉,才能学习好。睡好觉并不会妨碍前程:睡眠时间必须保证!





先天太极拳是指按照天垂之象而由古人在长期的实践和摸索中创造的太极拳,张三丰是集大成者,因此被尊为太极拳鼻祖.由于合于先天易象,能够使人体进入循经的状态,又称为循经太极拳.因此先天太极拳也可以称做循经太极拳,当然循经太极拳都是秉持先天法度,合于人天循环易象的,能够使人再造精神,改换气质,开发先天智慧.先天(循经)太极拳也有多种,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学习,例如如意太极拳、三十六式先天太极拳、还有李老师纠正动作使之具有循经效果的二十四式循经太极拳等等.

瑜伽、网球、游泳;杠铃器、跑步机、划水机……汗流浃背的你,还在为挤时间上健身房而烦恼吗?其实“健身”也可以用“喝”来完成,而我们需要的器材仅仅是带盖的杯子一个,绿茶一小撮,开水一壶。将适量茶叶投放于杯中,冲入沸水,静置约3分钟即可得到你所需要的一切。健康问题不能随便对待,但获得健康却可以简便方法行之。

  茶里面含有氨基酸、茶多酚、维生素、脂肪酸、蛋白质等多种有益成分,其中茶多酚可以清除动脉血管壁上胆固醇的蓄积,同时抑制细胞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摄取,从而实现降低血脂,预防和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的目的。另外,它也有较强的抑制转换酶活性的作用,可以起到降低或保持血压稳定的作用;还可以调节人体的糖代谢障碍,降低血糖水平,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糖尿病。   

除了茶中含有的氟以外,茶多酚类化合物也可以有效防止龋齿的发生。它可以杀死在齿缝中存在的乳酸菌及其他龋齿细菌,使龋齿形成的过程中断。残留于齿缝中的蛋白质食物容易成为腐败细菌增殖的基质,茶多酚可以杀死此类细菌,因此还有清除口臭的作用。另外,经常饮茶,增加了口腔的水液流动量,有利于保持口腔卫生;茶叶中的糖类、果胶等,与唾液发生了化学反应,滋润了口腔,增强了口腔的自洁能力。这些也都与饮茶防龋有关。
  多喝茶有助于舒缓身心。绿茶中所含的咖啡碱跟咖啡中所含的咖啡碱同样具有提神的作用。除此之外,绿茶中特有的茶氨酸和咖啡碱堪称最佳拍档。两者共同存在时能产生一种奇妙的协同作用,能把人迅速带到一种安静、专注的心境,且同时保持放松的状态,“养神”之外,还能“养心”。
  人体中脂质过氧化过程是人体衰老的机制之一,茶叶中的儿茶素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可清除体内氧化自由基,对延缓人体衰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茶多酚还有助于脂肪的分解,因此,追求美丽的女性,可不要错过这种既经济又简单的瘦身美容方法。茶多酚具有优异的抗辐射功能,可吸收放射性物质,阻止其在人体内扩散。还能够阻挡紫外线和清除紫外线诱导的自由基,从而保护黑色素细胞的正常功能,抑制黑色素的形成,同时对脂质氧化产生抑制,减轻色素沉着。
  小提示
  1、临睡前服药后不宜饮茶。
  2、应选择有品牌的茶,检查包装上是否有注册商标、正规企业名称和生产日期。
  3、袋泡茶冲泡1次后就应将茶渣弃掉。因为这种茶叶在加工制造时通过切揉,充分破坏了叶细胞,形成颗粒状或形状细小的片状,茶叶中有效内容物冲泡时很容易被浸出来。
  4、尽量即泡即饮,喝新鲜的茶,不要喝隔夜茶。
英国科学家表示,每天喝4杯茶比喝8杯白开水更有益于身体健康。茶不仅可以补充水分,还可以预防心脏病和癌症。

  该项研究表明,茶可以补充体内水分,坚持每天喝茶还能够使患心脏病的风险降低11%,茶中的咖啡因可以集中注意力。研究人员指出,关键在于茶存在大量的抗氧化剂“类黄酮”,从而能够防止细胞损害。

  茶是类黄酮的天然来源,仅仅3杯茶中所含的类黄酮就是一个苹果含量的8倍。

  科学家表示,喝茶对身体有诸多好处,每天喝4杯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但不宜多饮。
茶叶中富含茶酚、磷儿茶素、维生素E、黄酮类等物质,经常喝茶有益健康。
  (1)软化血管:茶水可使血管中血清胆固醇和纤维蛋白含量降低,从而降低血脂,软化血管。
  (2)消炎:茶水有收敛、消炎等作用,能预防肠道传染病。
  (3)茶水可分解烟草中的某些毒素,尤其能抑制尼古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4)抗菌、抗病毒:茶水有抗菌、抗病毒、消毒等作用。对清洗小伤口、止血、止痛等作用相当明显。
  (5)防龋齿:茶水漱口可防止龋齿生成,有利于口腔卫生。
  (6)煮沸的茶水冷却后,涂在嘴唇疱疹处,4 5天后嘴唇疱疹即可逐渐消失。
  (7)茶叶有抑制细胞突变与癌变的作用,而且有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作用,长期饮茶能降低食管癌、胃癌、肠癌等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
  (8)茶水可提神醒脑、清热解毒,具有明目、消滞、减肥之功效。
  但是,注意:茶叶蛋不是健康食品!
  茶叶蛋是我国的传统食物之一,可以做餐点,闲暇时又可当零食,实用和情趣都兼而有之。然而,这却是不恰当的食用方法,有悖于健康,也谈不上营养。
  [关键词]
  茶:茶中含有咖啡因,可提神醒脑,消除疲劳;含有单宁酸,能有效地预防中风;所含氟化物,能够预防牙齿疾病;红茶能有效防治皮肤癌,是美容养颜佳品;绿茶所富含的茶多酚,更是人们所熟悉的优秀抗氧化剂,可防癌抗癌、抗衰老、消炎杀菌等。适度饮茶有益身心。
  鸡蛋:鸡蛋的好处无须多言,蒸、煮、煎、炸,吃法多样,其中含丰富的氨基酸,蛋白质和微量元素等,每天1~2个,人体可以充分吸收它的营养。
  [营养分析]
  茶叶煮鸡蛋会影响健康。专家的解释是,茶叶中含有生物酸碱成分,在烧煮时会渗透到鸡蛋里,与鸡蛋中的铁元素结合;这种结合体,对胃有很强的刺激性,久而久之,会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不利于人体健康。
  [正确搭配]
  茶叶做饭则是不错的选择。茶水烧饭、煮粥,不仅可使米饭色、香、味俱佳,而且营养物质不会损失,经常食用还有去腻、洁口、化食和防治疾病等益处。其方法也很简单,茶叶少许,先泡开,滤渣取水煮饭即可。
  至于鸡蛋,西红柿炒鸡蛋、鸡蛋羹、芙蓉蛋等不但是传统佳肴,也很符合现代营养学,可以经常食用,简单而可口。
  小贴士
  以下人群不适宜饮茶:孕妇、胃溃疡病患、失眠多梦者、感冒发热病人等。
  打鸡蛋时,可以在蛋液中掺水和少量淀粉搅拌,炒鸡蛋时可让鸡蛋松软嫩黄,美观可口。
  家中老人体虚咳嗽时,不妨试试壮医疗方:将鸡蛋液、蜂蜜和中度白酒(或三花酒)充分混合搅匀,密闭储藏。摇匀饮用,2次/天,约莫一两一次,六天为有一个疗程;早餐后,就寝前服用。但高血压、结核病、肝肾病患者不可服用。





李老师因材施教、因物利导,因缘授教、有教无类,学员因缘而得修真诸艺,惟独于武技谨慎传授,但并非没有传授。武技者武之技术也,属于杀伐的技巧,在火器时代和法制社会里,武技的作用已经不是十分明显了,如果因武而失大道则是南辕北辙。况乎今人治学不精,多喜武技以炫耀人前,虽有武勇,却无文质,易失衡阴阳而练成狂人。因此,武当宗风强调文武兼修,但是不提倡追求杀伐之武技,而是延循祖训,以武技为内家导引外功,通过形体的运动来开经展脉、洗骨伐髓,修真证道。

因此历代祖师都强调涵养道德,以大道综括统领武技等诸艺。实因宗风以大道为本,修真悟性、转换气质、开启真如方能理彻先天。武当之武术原本为导引形体而设立,由内脉循经运化金风、罡风分化真力而形成内家武法,实际上是一种修真健身的导引术,以形体碾转而动荡金风、飞经夺脉、洗刷身心、改换气质、证真悟道,而达到延年益寿、开发真如智慧的效果。

什么是密宗?
转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6258.htm
密宗
【密宗】
中国佛教宗派。亦称密教、秘密教、瑜伽密教、金刚乘、真言乘等。因该宗依理事观行,修习三密瑜伽(相应)而获得悉地(成就),故名。

渊源
印度最后一个时期的佛教中密教盛行,其教典总称为怛多罗。密教在教理上以大乘中观派和瑜伽行派的思想为其理论前提,在实践上则以高度组织化了的咒术、礼仪、本尊信仰崇拜等为其特征。宣传口诵真言咒语(“语密”)、手结契印(手式或身体姿势,“身密”)和心作观想(“意密”),三密相应可以即身成佛。另外,在其修法之际,建筑坛场(曼荼罗,意为“轮圆具足”),配置诸佛菩萨。密教成为独立的思想体系和派别,一般认为在7世纪中叶《大日经》和《金刚顶经》成立以后。最初流传于西南印度、德干高原,后来再向南印度和东北印度传播,以超戒寺为中心,获得波罗王朝的支持而迅速发展。《大日经》主要讲述密教的基本教义、各种仪轨和行法、供养的方式方法。《金刚顶经》以大日如来为受用身,宣传“五佛显五智说”,所谓“五佛显五智”是中央大日如来佛的法界体性智,东方的阿閦如来的大圆镜智,南方的宝生如来的平等性智,西方的无量寿如来的妙观察智,北方的不空成就如来的成所作智。其中最重要的是法界体性智,除了法界体性智外,其余四智都是唯识所转,采纳了瑜伽行派的“转识成智”的思想。《金刚顶经》出现以后,密教被称为金刚乘。其后从金刚乘中又分出一支称俱生乘或易行乘。这派经典多用孟加拉等地方语言写作,其中很多是导师所传的歌诀,主张佛身四身说(法身、报身、应身和俱生身),宣传自我是“与生俱有”(本性)的性质并是实现的目的,在实践上重视导师的作用和秘密的仪式。在11世纪西亚突厥系的伊斯兰军队侵入南亚次大陆以后,在密教中又出现了时轮教,有些学者认为时轮教即是俱生乘。他们宣传现实存在象时间的车轮一样,倏忽即逝。“般若与方便二而不二”,只有信仰宇宙的绝对者本初佛才能从迷妄的世间中解脱出来。另外,宣传佛教的理想国香巴拉的思想。在时轮教出现以后不久,中印的佛教寺院受到入侵军队的彻底摧毁,佛教在印度也就消失了。

汉地密宗
印度密教的思想和实践传入中国,始于三国时代。自2世纪中至8世纪中的600年间,汉译佛经中约有100多部陀罗尼经和咒经,其中东晋帛尸梨蜜多罗译的《大灌顶经》12卷,初唐阿地瞿多译的《陀罗尼集经》12卷,属于陀罗尼和真言的汇编性质。在此期间,印度、西域来华的译师和高僧也多精于咒术和密仪。据佛书记载,西晋永嘉四年(310)来洛阳的佛图澄“善诵神咒,能役使鬼物”约于北凉玄始十年(421)至姑臧的昙无谶“明解咒术,所向皆验,西域号为大神咒师”。北魏永平初来洛阳的菩提流支也“兼工咒术”,“莫测其神”。中国高僧玄奘、义净等也都传译过密法。以上后世称为“杂密”。但在中国弘传纯粹密教(“纯密”)并正式形成宗派的,实始于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

唐开元四年(716),印度密宗高僧善无畏携带梵本经西域来到长安,深受玄宗礼遇,被尊为“国师”。开元五年起,先后于长安、洛阳两处译出密教经典多部。其中最重要的是于洛阳大福先寺由其弟子一行协助译出的《大日经》7卷,后成为密宗的“宗经”。一行亲承讲传,又撰《大日经疏》20卷、《摄调伏藏》等。他们传授以胎藏界(理)为主的密法,是为中国密教正式传授之始。善无畏著名弟子除一行外,尚有温古、智俨、义林和新罗的元超等。 唐开元八年(720,一说七年),南印度密教高僧金刚智经南海、广州抵洛阳,大弘密法。金刚智于开元十一年至十八年,先后在长安资圣寺、大荐福寺译出《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法》等经轨4部,7卷。其弟子不空曾奉师命赴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学习密法,回中国后先后在长安、洛阳、武威等地译出《金刚顶经》、《金刚顶五秘密修行念诵仪轨》等11部,143卷。《金刚顶经》后亦为密宗所依的主要经典。他们的传授以金刚界密法(智)为主。不空著名弟子有金阁寺含光,新罗慧超,青龙寺惠果,崇福寺慧朗,保寿寺元皎、觉超,世称“六哲”。而以惠果承其法系。惠果曾任代宗、德宗、顺宗三代“国师”。其弟子有爪哇僧辩弘、日僧空海等。



 
论坛首页 » 个人资料 雪山飞龙 » 文章发表人是 雪山飞龙
前往:   
Powered by JForum 2.1.8 © JForum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