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网站
  [Search] 搜索   [Recent Topics] 最新主题   [Hottest Topics] 热门主题   [Members]  会员列表   [Groups] 返回首页 
[Register] 会员注册 / 
[Login] 登入 
文章发表人是: dao1008
论坛首页 » 个人资料 dao1008 » 文章发表人是 dao1008
Error on line 64, column 41 in default/user_posts_show.htm topics.get(post.topicId) is undefined. It cannot be assigned to topic The problematic instruction: ---------- ==> assignment: topic=topics.get(post.topicId) [on line 64, column 41 in default/user_posts_show.htm] ---------- Java backtrace for programmers: ---------- freemarker.core.InvalidReferenceException: Error on line 64, column 41 in default/user_posts_show.htm topics.get(post.topicId) is undefined. It cannot be assigned to topic at freemarker.core.Assignment.accept(Assignment.java:111) at freemarker.core.Environment.visit(Environment.java:196) at freemarker.core.MixedContent.accept(MixedContent.java:92) at freemarker.core.Environment.visit(Environment.java:196) at freemarker.core.IteratorBlock$Context.runLoop(IteratorBlock.java:160) at freemarker.core.Environment.visit(Environment.java:351) at freemarker.core.IteratorBlock.accept(IteratorBlock.java:95) at freemarker.core.Environment.visit(Environment.java:196) at freemarker.core.MixedContent.accept(MixedContent.java:92) at freemarker.core.Environment.visit(Environment.java:196) at freemarker.core.Environment.process(Environment.java:176) at freemarker.template.Template.process(Template.java:232) at net.jforum.JForum.processCommand(JForum.java:233) at net.jforum.JForum.service(JForum.java:200) at javax.servlet.http.HttpServlet.service(HttpServlet.java:731) at org.apache.catalina.core.ApplicationFilterChain.internalDoFilter(ApplicationFilterChain.java:303) at org.apache.catalina.core.ApplicationFilterChain.doFilter(ApplicationFilterChain.java:208) at org.apache.tomcat.websocket.server.WsFilter.doFilter(WsFilter.java:52) at org.apache.catalina.core.ApplicationFilterChain.internalDoFilter(ApplicationFilterChain.java:241) at org.apache.catalina.core.ApplicationFilterChain.doFilter(ApplicationFilterChain.java:208) at net.jforum.util.legacy.clickstream.ClickstreamFilter.doFilter(ClickstreamFilter.java:59) at org.apache.catalina.core.ApplicationFilterChain.internalDoFilter(ApplicationFilterChain.java:241) at org.apache.catalina.core.ApplicationFilterChain.doFilter(ApplicationFilterChain.java:208) at org.apache.catalina.core.StandardWrapperValve.invoke(StandardWrapperValve.java:219) at org.apache.catalina.core.StandardContextValve.invoke(StandardContextValve.java:110) at org.apache.catalina.authenticator.AuthenticatorBase.invoke(AuthenticatorBase.java:494) at org.apache.catalina.core.StandardHostValve.invoke(StandardHostValve.java:169) at org.apache.catalina.valves.ErrorReportValve.invoke(ErrorReportValve.java:104) at org.apache.catalina.core.StandardEngineValve.invoke(StandardEngineValve.java:116) at org.apache.catalina.connector.CoyoteAdapter.service(CoyoteAdapter.java:445) at org.apache.coyote.http11.AbstractHttp11Processor.process(AbstractHttp11Processor.java:1137) at org.apache.coyote.AbstractProtocol$AbstractConnectionHandler.process(AbstractProtocol.java:637) at org.apache.tomcat.util.net.JIoEndpoint$SocketProcessor.run(JIoEndpoint.java:317) at java.util.concurrent.ThreadPoolExecutor.runWorker(ThreadPoolExecutor.java:1145) at java.util.concurrent.ThreadPoolExecutor$Worker.run(ThreadPoolExecutor.java:615) at org.apache.tomcat.util.threads.TaskThread$WrappingRunnable.run(TaskThread.java:61) at java.lang.Thread.run(Thread.java:745) 文章发表人是 dao1008
发表人 内容
道幽著 《西游记》与丹经武学之五

六龙之说中的“人天合一”

一、关于六龙之说
传统中颇有一些让人难以捉摸的理论和说法,比如六龙之说就是一例,六龙之说在传统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易•文言•乾》中言:“时乘六龙以御天。”《汉•郊祀歌》:“吾知我乐,独乐六龙,六龙之调,使我心若。”唐•孙逖《奉和登会昌山应制》:“乾行万物睹,日驭六龙迟。” 《广•文选》中也有:“将驭六龙舆,行从三鸟食。”当代人李兆生先生在《声律真诠•一万珍函》中有句:“六龙迴日,驾车奔回长翔驰”等等。
这些六龙之句,说的都是什么呢?
时乘六龙以御天——御天者,驾驭天地。怎样才能驾驭天地呢?乘上六龙之时,才有可能驾驭天地。
乾行万物睹,日驭六龙迟——乾者,天也。运行中的天,将天地宇宙间的万物观察得详详细细;太阳呢,则按部就班、一丝不苟地驾驭着六龙徐徐前进。
六龙迴日,驾车奔回长翔驰——六龙缠绕着太阳,长久不歇地飞驰于天上。
将驭六龙舆,行从三鸟食——三鸟者,有太阳中的三足乌,有西王母的三青鸟。此处应该与西王母有关,因为用鸟没用乌。此句之意为将驾驭六龙之车與,在三青鸟的引领之下前行(到达西王母处)。
这些六龙的句子,似乎都在描写天上的景色。
吾知我乐,独乐六龙,六龙之调,使我心若——怡然自得,自我陶醉的美妙之景跃然纸上,这一切都源于六龙之调。这一句似乎与人有些瓜葛。
《黄庭经》中也有六龙之句:“六龙散飞难分别”。人体有十二正经,分为六阳经和六阴经。龙者喻阳,六龙即指六部阳经。这句话是说:六条阳脉散流于浑身上下,难以测度端倪。(李兆生语)

二、六龙之说与天象
六龙本在天上,怎么又与人体扯上了关系?难道说人体六龙与天上的六龙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吗?这些六龙之说难免让人遐想万千。
要弄懂古人的这些说法,还是要到传统中寻求答案。
李兆生先生的太极挙著作中引用了《子午流注•灵龟飞腾八法大全》的一段论述:
它表示人体气血循行的日夜节律正好对应天球经线上下运动的大周期,即太阳的周日运动节律,而周日太阳视运动轨道便是黄道圈,这个黄道圈是大气即三阴三阳产生的基础,三阴三阳再分之为十二部分,在地恰好对应为十二时辰,在人则为手足三阴三阳,故人体经络各以手足三阴三阳命名。这就是太极运动与六气的关系,从而演化成阴阳、地支、经络的天地人相应关系。天地各有五运六气,人应之亦有五脏六腑。天有经纬,人亦有经络。古人以三阴三阳来说明天元之气的虚实变化,结合人体则六经作用于六气之化,六气又本于脏腑功能。二者的关系是经脉为标,脏腑为本。
这段话虽然不多,但是牵涉的内容却不少。我们先来看看这一句“人体气血循行的日夜节律”。
“人体气血循行的日夜节律”中,最典型的是十二经脉的子午流注。从这段话来看,十二经脉的循行似乎不仅与某些天体有关,更与天体的某些运动有着扯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
有关天体的天文知识,有些高难艰深。但是我们又必须要弄懂它,现在先从黄道圈来看看。
正好对应天球经线上下运动的大周期,即太阳的周日运动节律,而周日太阳视运动轨道便是黄道圈——天文学上的确切词语为黄道,黄道是指太阳在天球上的周年视运动轨迹,也就是地球公转轨道面在天球上的投影。
天文学的专业性太强了,我们试着简化一些,用简单一些的语言看能不能将之说清楚。
太阳有自转和公转,太阳的公转是绕银河系的中心旋转,其周期大约有2.7亿年,公转的速度为250公里/秒。太阳系中其它成员也都有自转和公转,不同的是,其它成员的公转是绕太阳而运行。
地球一年绕太阳运行一周,这形成了春夏秋冬等季节气候上的一系列变化。而地球绕太阳运行的结果,在地球上看起来就像是太阳在绕地球运行,因而把观测到的太阳行走的路线称为黄道。
黄道的概念产生于人们只能站在地球上观测太阳运行的时期。随着科学水平的发展,在太空中观测太阳系就比较直观和简便了。这样人们就明白了,太阳走的是直线,而是地球在绕太阳做圆形运动。地球绕太阳的运行轨迹大致可以看作是与黄道相合。在这里,我们暂时把黄道看作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行轨迹。
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同时,又要随太阳共同进行以2.7亿年为周期的公转运行。因为太阳一直向前走,这样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道是不可能闭合上的,而是象弹簧似的螺旋状的缠绕着太阳向前运行。一年走一个螺旋圈,运行多少年就形成多少个螺旋圈。而把这个螺旋圈形象地称为黄道圈。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太阳在中间以直线状向前奔行,地球则是螺旋状的缠绕着太阳旋转,并且还要跟随上太阳250公里/秒的速度一起向前奔跑。
地球与太阳组成的是这样的画面,那么太阳系的其它成员在随太阳公转时,又会形成怎样的画面呢?
对于太阳系的成员绕太阳的公转景象,这种图形比较常见,我们不是很陌生。但那通常是平面的、静止的图形,是将太阳率领整个太阳系公转运行时做的一个横截面的静态截图。而太阳系的动态的立体的公转运行景象,却要复杂的多。
太阳系中除太阳外,还有大行星、小行星、矮行星、卫星、彗星等诸多成员。其中五大行星加上地球由于距太阳较近、体积较大、并且比较简单直观,肉眼就可以观测到而与太阳共同成为太阳系的主要成员。这六大行星在跟随太阳公转时的画面,我们来设想一下。
六大行星分别以各自的公转轨道,即六个大小不同、速度各异并且有着不同的颜色的球体各自以螺旋状的公转轨迹缠绕着太阳运行的同时,还要随着太阳一同向前奔行。或者说,当太阳以250公里/秒的速度向前奔行的同时,周围还依次环绕着大小不一、远近不同、颜色各异的六个行星在急急忙忙的绕着太阳转圈的同时,还要跟上太阳的脚步,共同前行。
当我们第一次看到这个画面时,忍不住惊叫道:“哎呀!这可真是‘六龙迴日,驾车奔回长翔驰’啊!”这是多年以前“地球不绕太阳公转”的一则外文帖子展示的画面,不知道现在还能不能看到。
六大行星跟随太阳公转的共同运动,才是实际意义上的黄道圈,我们暂时先这样看。
六大行星是六龙吗?似乎古人所要表达的正是此意。
“乾行万物睹,日驭六龙迟”,这句话在说什么呢?乾者,天也。乾天在哪里呢?太阳系的公转轨道即黄道圈为乾天,因为“日历真乾”(《声律真诠•万字长联》语)。“乾行万物睹”,是说太阳及六大行星在运行时对万物万类都同样的给予照耀和滋养;“日驭六龙迟”,是说太阳同时驾驭着六大行星共同前行。
“时乘六龙以御天”,又在说什么呢?应该是说正在与六大行星一起随太阳公转而驾驭着乾天。
“将驭六龙舆,行从三鸟食”之意为将驾驭六大行星之车與,在三青鸟的引领之下前行(而到达西王母处)。
如果六大行星就是六龙,那么六大行星缠绕太阳的动态运行轨道,就与黄道圈几乎吻合了。而黄道圈与太阳合为乾天,即“六龙迴日”为乾天。
有了这些基本的概念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子午流注•灵龟飞腾八法大全》的论述:
它表示人体气血循行的日夜节律正好对应天球经线上下运动的大周期,即太阳的周日运动节律,而周日太阳视运动轨道便是黄道圈。
“人体气血循行的日夜节律”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它与黄道圈有着确切的关系。
地球上有白昼和黑夜,这是由于地球的向日和背日而形成的。同样其它五大行星也有向日背日之分,这样六大行星向日为阳,背日为阴。而六大行星任何时候都是六阴六阳之形式,而六阴六阳又构成了人体的十二条经脉。十二经脉又分为手足三阴脉三阳脉,因而也称之三阴三阳。《子午流注•灵龟飞腾八法大全》是这样说的:
这个黄道圈是大气即三阴三阳产生的基础,三阴三阳再分之为十二部分,在地恰好对应为十二时辰,在人则为手足三阴三阳,故人体经络各以手足三阴三阳命名。
三阴三阳为厥阴、太阴、少阴和少阳、阳明、太阳,手足各有三阴三阳,合为十二经脉。十二经脉是人类生命运动的基础,也是中医药学的主要内容。原来,黄道圈既是十二时辰的源头,也是人体十二经脉的源头。所谓大气流我即三阴三阳对人类及万物的哺育和滋养,也就是“乾行万物睹”。
如此,暂时定义的黄道圈概念还是于理可通的。

三、关于五行
《子午流注•灵龟飞腾八法大全》接着说:
天地各有五运六气,人应之亦有五脏六腑。
五运者,五大行星对地球及生灵的影响;六气者,则是六大行星对人体生命的影响,而人体之五脏六腑则与之相对应。
五运六气、五脏六腑都与五行有关。五行也是传统中的重要基础学识。
关于五行,《史记•天官书》言:“天有五星,地有五行”,郑玄注:“行者,言顺天行气也。”
按《史记》所言,五大行星为五行之源,是因为五大行星的存在而产生了五行。《史记》与《子午流注•灵龟飞腾八法大全》的说法是相通的。
五行在传统中也几乎是无处不在的,万物万事都可与五行相联络。而五行也是人天合一中的重要内容,五行与人体的具体关系,体现在五脏六腑等诸方面。
由五大行星而形成五行,并将万物万类都归类统之,这也是人天合一的具体内容。李兆生先生这样说:“五行伸变生物象”;(《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又说:“五行也,五类之综,集万类所呈形,操机震兑,持类所生”。(《声律真诠•万字长联》)
《阴符经》中说:“天有五贼,见之者昌。”这里把五行或五大行星比作五贼。《阴符经》又说:“食其时,百骸理;盗其机,万化安。”为什么称五行(五星)为五贼呢,因为五行(五星)是“盗天之气”的。有此“贼”与“盗”,才可“顺天行气”,才能有“万化安”,才有可能达到“天地位,万物育”,此“贼”与“盗”原来是这样的珍瑞难得。
为什么要用“贼”“盗”之词呢?因为“天心地轴隐金风”,因为“道隐无名”。逆则圣之修为是与那些“看不到、听不见、摸不着”之物打交道的,用“贼”“盗”之词,正说明修为的艰难与不易。还有“夺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机”也同于此;孙悟空大闹天宫是“偷蟠桃、盗御酒、窃灵丹”,太上老君说的明白:“偷丹的贼又来也”;(三十九回)还有“嫦娥奔月”之典故:
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姮(嫦)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 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归妹为六十四卦之一,含有女子出嫁之意;“不死药”即炼丹之法;西王母为仙师道祖。古之《龙鱼河图》言:天遣玄女,下援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黄帝出车诀曰:蚩尤无道,帝讨之,梦西王母遣人以符授之。
“奔月”喻为丹道有成。羿得到了炼丹之法,却因故没有炼成。而嫦娥却谨修密炼、依法修持而有成。归妹,乃六十四卦之一。归者,女子出嫁,妹者,少女也。嫦娥为羿之妻,不会再出嫁,也非少女。这是有别于顺则凡的回归,而是逆则圣之修为实质。修为中女性比男性要更难上一层,以少女喻其坚心,以返还先天为回归。蟾蜍者,月中精华,蟾光乃丹成之光。丹经中讲:西川岸上蟾光聚、一派蟾光蘸碧波 … …
这里的贼、盗、夺、侵、偷、窃等,都是逆则圣之难能可贵的修为描写。
《阴符经》还说: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穷,人得之轻命。
盗天之气这件事,也完全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但却是至贵至重的。君子明白了其中之理,会穷研其理,穷究之道,寻根溯源直至源头;普通人明白了这些道理,也会感知和认识到生命与之相比也是轻如鸿毛的。
不是先贤高哲们揭破此谜底,人们在千百万年之中也不可能将之参透。“无师不能成道”,真乃金玉良言。
朱熹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此处之天为上天、玄天;阴阳者,乾阳坤阴或乾天坤地;五行者五星。也就是上天或玄天以乾天坤地以及五大行星等化生了万物和人类,或者说万物群生是基于天象而产生。
关于乾天坤地,《易经•彖》中这样表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四、宗传太极拳与天象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子午流注•灵龟飞腾八法大全》中的这段话:
它表示人体气血循行的日夜节律正好对应天球经线上下运动的大周期,即太阳的周日运动节律,而周日太阳视运动轨道便是黄道圈,这个黄道圈是大气即三阴三阳产生的基础——由于古时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只能从地球的角度去解释天象,而有了这许多的佶牙拗口、高深难懂的天文概念和词语。
大气者即三阴三阳,黄道圈是其产生的基础。
地球是生养我们的母亲,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则地球是六大行星的特例。金星也很特殊,太阳系中除金星外,其他成员都是自传方向与公转方向一致,唯有金星的自传方向是逆着公转方向的。其结果是,如果我们生活在金星上,按地球的方位,在金星上看太阳是西升东落,就是说在金星上的太阳不仅是从西边升起的,而且永远是从西边升起。不知金星的这种逆行与“顺则凡、逆则圣”之间是否有联系。
月亮是地球的卫星,也有其特殊之处。月亮为太阴,为月魄寒精;它与太阳真火合为一太极,共同成为传统中的至贵至重者。
三阴三阳再分之为十二部分,在地恰好对应为十二时辰,在人则为手足三阴三阳,故人体经络各以手足三阴三阳命名——地球之十二时辰与人的十二经脉之间是不可分割的。人若离开了大气流我的外部环境,离开了地球,就是剥离了生命的根本,割断了生命线,其后果会如何呢?
张三丰祖师说:人由天地而育,亦由父母所生,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物玄微之理。人能体生身之道,顺而用之,则鼻祖儿孙,嗣续而成。逆而用之,则真仙上圣,接踵而出,同其理也。
这就是太极运动与六气的关系——这句话与太极拳有关,此太极运动乃宗传六脉太极。六气者,六大行星顺天行气也,也是手足三阴三阳气脉。宗传太极拳的内外缠经为三阴气脉和三阳气脉的内旋与外旋,对应于六大行星的向日与背日的运行。而“中含先天一脉”则对应于这一切天象的根本动力之源——太阳的公转。当然,目前这只是一种理论设定,还有待于在实践中验证。
现在再来看“吾知我乐,独乐六龙,六龙之调,使我心若”,说这话者应该是仙侠剑道的宗风脉传者,六龙之内外缠经已经规矩有素。
从而演化成阴阳、地支、经络的天地人相应关系——阴阳者六大行星的向日与背日,地支者十二时辰,经络者指气脉,纵为经,横为络。纵经横络应该是对应于六大行星的公转与自转吧。
天地各有五运六气,人应之亦有五脏六腑。天有经纬,人亦有经络——这是天人合一的具体内容。
古人以三阴三阳来说明天元之气的虚实变化,结合人体则六经作用于六气之化。六气又本于脏腑功能。二者的关系是经脉为标,脏腑为本——天元之气者,即黄道圈之大气也,三阴三阳者,人之十二经脉。这追踪到了传统中医药学的源头,同时也把宗传太极拳的循缠经的本质给交待清楚了。如果循缠经与黄道圈之天象确有如此具体的对应关系,那么黄道圈与人体之间的“人天合一”之关系也应该清晰明了。“人天合一”应该不是一种精神境界,而应该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存在。
李兆生先生这样阐释宗传太极拳:
人天同易则指人与宇宙是个共同的统一体,太极拳以人体为用,人体的气血经脉的流通交会形成了人的灵态。在长期地行功中,渐渐使体态优化,逐渐走向气血循环的日月经天,如天体在太空中沿着固定的轨迹运行,达到整体如环无端的循天… …太极拳运动作为代表中华民族文明命脉的公认客观成就,是太极拳的宗风传统一直存在并体现了古老的法乳哺育下繁荣之面貌。
“经脉为标,脏腑为本”,这也引出了中医药学的标本兼治的概念。人们常说:“中医治本,西医治标”。西医中没有经络概念,更不知经络与脏腑之间有何关系,也就是无标无本,何来治标或治本呢?这似乎完全是空穴来风啊。社会上对中医药学不仅是误会深深,并且是以讹传讹久矣、深矣。

五、六龙之说中的精神世界
传统中对于天地人的内在关系是如此的了如指掌,而在我们的理解上,现代科学也帮了大忙。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原本无法描述、难以理解的天文知识变得简单直观,这对于我们理解传统中的学识提供了莫大的方便。从这一点上说,现代科学是伟大的,功绩不凡。
但是,让人不解的是,在技术条件达不到,人们不可能在太空中观测太阳系的古代,传统中又是如何了解的这一切?传统中不仅对黄道圈了若指掌,而且对天地人三者内在的有机联系同样是明察秋毫。
传统中不知还有多少这样的谜题,等待着我们去解答。
李白在《蜀道难》中也这样说:“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从这一句看,李白也是贤侠剑道的传承者。从这一点来说,应该对李白重新评价和定位,关亨九先生也是“六龙回日逍遥兮”。
李兆生先生在《太乙金编•下》中关于《修真图》这样说:“元命真人”是指通过修炼后形成的真正的自我,是自己的真性。达到元命真人的阶段,就进入了超元世界,不受时间、空间约束,出现超时空观。而未经修炼的人是不健全的,只有修持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经过自然的统一净化,从而达到心理生理都处于最佳状态。
古人还说过:“地有四游”。(《尚书纬•考灵曜》)地球的自转、公转以及随太阳一起公转,这是三游,第四游是随银河系一起公转,因为银河系也有自己的自转和公转。
传统中是怎样了解的这一切,又是如何能够主动地去驾驭这一切?
在帮助我们理解传统文化方面,现代科学其功莫尚,但是现代科学能够成为通达传统的一条道路吗?这一点恐怕是行不通的。
现代科学与传统在认识事物的方法上是完全不同的。传统属于内求,是向内探求,而有内脉循经、内敛、内家拳、内功、内得、内景… …。内求是“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而达到“乾行万物睹”,即人天合一,所以说:“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
现代科学是外索,外索则是“喜怒哀乐发而不节”。虽然现代科学在外部观察上常有奇异之效,但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狩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道德经》)
《黄庭经》也言:五味外美邪魔腥,臭乱神明胎气零,哪从返老得还婴;还说:五味皆去正气还,因而外索的范围是很受限制的。
《西游记》中孙悟空是这样说唐僧的:
老师父,你忘了“无眼耳鼻舌身意”。我等出家人,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如此谓之祛褪六贼。你如今为求经,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舍身,要斋吃动舌,喜香甜嗅鼻,闻声音惊耳,睹事物凝眸,招来这六贼纷纷,怎生得西天见佛?
眼耳鼻舌身意分别系于肝肾肺心心包脾,归为六气,六贼为人天相连之六气的干扰与破坏者。此六贼与“盗天之贼”完全不同,彼贼是培根壮体强壮生命;此六贼是坏人根本戕人生命。祛褪六贼则是修性之重要内容。法镜交光六根成慧日,牟尼真境十地起禅云,这是乾隆皇帝撰书于雍和宫中天王殿上的楹联,“六根成慧日”是说六气之修为已达完臻之境地。从此联来看,乾隆皇帝的性功修为已十分了得。而性功修为是需要有命功修为基础的,也就是说,乾隆皇帝在性命双修方面已达非凡之层次。
社会上炒作乾隆皇帝的文学作品早已满天飞,可是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却丝毫未有涉及。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在这方面有所认知呢?
“天垂法度垂变化”,外索不知法度为何,往往以人的思维,人的需求、欲念、猎奇心理或偶然现象等为标尺而求索。虽然偶尔有触碰到事物的真相,但那只是零碎的、不连贯的、不完整的碎片式的知识。
内求则是“人承太乙垂致一”,由逆则圣溯源而上,盗天之气,在事物之根本处下功夫,直探事物之本源。不仅是洞若观火、明察秋毫,而且把握明确、收放有序、脉络清晰、条理顺达。
外索与内求是同一出发点却向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去延伸而发展,或者说是同一原点的背向而驰,很有些南辕北辙,难有交集。《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卷三中说:方家神化,是门外汉不可以语言叙,是入门者已知其妙,焉可以语之。这门内门外的两重天地迥然有别,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无法用语言进行描述沟通,如此而有“无字真经”传世。这也就是老子所说: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或者说: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李约瑟博士是世界著名学者,他对中国有特殊情感,热爱中国的传统,向往丹道并钻研丹道。他解释说“内丹是内分泌的凝聚物”。这种说法未免有点太滑稽可笑了,李约瑟不可能得到丹道真传,也不可能有真实的修为实践,一个门外汉怎能弄懂丹道呢?虽然李约瑟先生的钻研、努力、用心都十分难能可贵,但是可惜的是他与丹道没有缘分。
现代科学在某些点上证实了传统的一些知识,但是传统不是点科学,也不是面科学或立体科学。传统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系,是人天合一的整体生命结构,如果把它割裂开来,部分地去看待它,那就与传统相去甚远了。
屠呦呦的青蒿素项目,不啻是中草药学的一声霹雳,一千七百年前的文献仍能造福于今天的人民大众。而《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难经》等年代更为久远,却依旧光芒四射,仍然在照耀着人们前进的方向。现代医学中能够找寻的到可与之相媲美的吗?
又比如汉字,五千年的历史延续,不仅使汉字成为活的化石,而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汉字依然在展现着它的不可思议的灵动以及巨大的潜力蕴藏。
传统中讲:“五脏坚实人长寿”,五脏之根本在五大行星。五脏坚实必定是五脏与五大行星达到人天合一。若不能达到人天合一的完美无缺,或合之有缺欠,那五脏之坚实必定要打折扣,这样人就不能享尽天年,只有患病夭折了。
李兆生先生在《修真图箓》中关于“五行遁术”这样说道:五行者,身中脏源之气与天宫五星、地之五岳,聚敛神光,或以五斗星宿,注集真元,乃行之遁去。原来人之五脏与五大行星、地之五岳以及五斗星宿等恒星之间有着如此的紧密联系。五星、五岳、五脏分别属于天地人三者,它们之间却是这样的紧密相连。
庄子也说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易•系辞》也说: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现在我们明白,这些论述都是人天合一的确切不易的具体实指。
现代科学认为,生命的三大要素为空气、阳光、水分。如果按传统来看,首先要有天之才即“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太阳系的整体构造如太阳、地球、五大行星等以及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恰当位置(三垣、二十八星宿的影响等)是产生和维持生命的前提;还要有地之才即“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地球的特性,在太阳系的绝佳位置以及月亮的存在等,这一切又为生命的繁荣提供了恰如其分的条件。有此天才与地才,才是生命的天籁福音。第三才,乃人之才,指逆则圣之修为。
《太乙显真密笈》中,李兆生先生说:
天体在天空运行,有公转与自传,方呈轨迹,历经寰宇。人身之真元之气,亦然,亦有循经气化,运行如规,日夜不止。以期人天之校。
这让我们明白,所谓人天合一,是指人身之真元之气的循经之轨要与天体之运行校准一致,这才是人天合一的本质所在。李兆生先生又说:天体在太空中公转自转而形成轨迹,而人身中的气化亦是同宗源流。这种内载的生态,只有通过修真而有体验。
我们知道真元修真法是查验人与查验天的唯一方法,现在我们可以确信它是那样的真实不虚。
关于内求与外索,李兆生先生也有阐释:“日藏金乌,月藏玉兔”之语乃古之拟之法语,并非日出太古即金乌。反而观之,登月球寻找吴斧月桂之事,只是稚态,不知古人阴阳之立意也哉……出神入化乃古之传统良宗,叹今夷之举未可及之。夫修真当研古法,不可学今夷。今夷之势不是根据修真丹道而源者。
李约瑟先生乃科技奇人,为中国的传统在世界的传播方面贡献莫大。他太向往丹道了,非常渴望得到一颗内丹。但他却只有“内丹是内分泌的凝聚物”的认识。吕洞宾说:烹炼不是津和液,天地乾坤日月精。李兆生先生也说:反观内照自审音,八卦炉中久锻炼。这门里门外真是天壤之别而无法沟通,也难怪李约瑟先生会说出如此的外行之语。
我们再来看看这段话:
《真元宝笈》一书的问世,其深远意义在于让人们领略传统脉学的诸宗次第,让人们知道,人类正在探索的人体科学、生物物理学、人类进化超越茫茫宇宙… …,并非是今天科学要探讨的有关未来的新课题,而恰恰是五百年前人类已经于此有所作为,并且已经奠立过已达巅顶的里程碑。《真元宝笈•序语》
通达传统的方法及传统中所达到的境界是这样的:
理想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愿修真丹家的长生真慧,武林宗脉的神剑真锋,书家的龙泉秋水,结成人类的真如,通向摩天真境的未来,在大定的寂静中升华,超越茫茫的宇宙。《翰墨缘。

六、六龙之说与贤侠剑道
“六龙迴日”的修为内容也是贤侠剑道脱胎于三教而超离三教的具体标志。由“六龙”之迴日所展示的内外缠经是武学脉络的一个窗口,因为武学脉络都是一些比较特殊的脉络,并且贯穿于丹道的各层次。
中脉循行是太阳公转的轨迹,十二正经是六大行星的自转轨迹,“六龙迴日”则是六大行星的公转轨迹。儒释道三家早期是从修性进入修为的,也就是静功打坐。但是社会的发展已使人的心性体质有了很大的改变,“人心不古,真道亡矣!”,再以修性入手修为,很难行得通了。吕洞宾指出: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因而有修墙补屋之法,先要立命筑基,打好命功基础,才能进入性功修行。命功为金门,性功为玄门。命功以动式武法为主,性功以收心静坐为主。也就是说仙侠剑道更接地气,不仅是从金门入手修为,而且更以动式武法加以辅助与保障,既缩短修为过程,保证率又大大提高而演为宗风。
须菩提祖师说,莫把金丹作等闲,这是金门的修为,金门之前是自然门。自然门只练一些拳脚,一些形象而已,不能入道,练不出生命之光。从金门开始,要有师父给种种子,没有种子,什么也练不出来。张紫阳说: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也就是“无师不能成道”。
练到金门就有神通,有了神通要“慧而不用”。金门只是基础,只是初玄。只有进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才是进入了传统的殿堂,若随便乱用,功夫就要散失掉,基础也就不存在了。金门继续修炼至“金丹玄化”,才能进入玄门修为,取经就是具体的玄门修为,玄门之上还有真门,妙门等。
丹医者可以是金门,也可以是玄门或更高的层次。儒医者,有自然门,有金门。现今的中医,几乎都是自然门。
武当门派则是从金门起步开始修为的。李北生先生在讲课传法时是自然门、金门、玄门一起传,这叫随缘应迹、随迹应缘;又叫深浅同源、深浅同真。
这是如何做到的呢?
金锋抖肘是小炼形的第一式,谱文中有一句玄华内执玄英中。“玄华”、“玄英”已将其内密泄露,点明金锋抖肘中含有玄门之功夫。谱文中“中起真脉达天地,下注海底上金顶”,这是金门的中脉之循行;滚转小臂襄金风又与内外缠经不可分割,这是武学的脉络。道妙循环十二经,则是对经络等的调整,属自然门。
在修习金锋抖肘功法时,不论你原来是什么基础,都会给予提高。
除此之外,金锋抖肘中不仅有武学的内外缠经,还有很多武技演化,其中穿掌可炼成武林绝技圣人留下三点红。而手太阴肺经与足太阴脾经又可以形成循环交注的循行,此乃称为金气大周天,此时才进入了丹道之周天。
金锋抖肘是如此,小炼形中其它诸式也都含有如此丰富的不同内容。小炼形是初学丹经武学者首先接触到的功法。小炼形因其动作简单,易于掌握,并且可随手奏效,可迅速打开修为中的经穴脉道而称之为小。十个小炼形是修真的十个绝活,切不可以因其“小”而忽视之。
小炼形是如此非凡而不俗,但是在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中,它却被称为循经的准备动作。因为有些关窍穴位未打开,循经就无从谈起,所以要把小炼形的基础打好。另外宗传太极拳的修炼内容,却以含有玄门层次的小炼形作为“准备动作”,并以各种专修功作为推进循经的基础,这正是圣人教化群生的不语怪力乱神的鲜明特点。
再来看玉环桩,玉环桩之文说:
玉环桩适于年迈体衰,久病初愈,元气亏损之人习练,通过数十天的锻炼,身心自有改善之势,使之强健身心,用以疗疾,人人可习,是“易”中之简法。
玉环桩适于青少年锻炼,能促使智慧启迪,益于心肾,利于筋骨,使之有动中乐律,动中求静,增进各类文体艺术活动。
玉环桩更适于武技、内攻及内功医疗等专业人才学习,使之对古老的“气化内功”,“丹道医法”,“易理阴阳”,“纳甲卦象”等传统东方科学,通过切身感受,有深刻地认识,体会“天人合一”以及修真的概说内容。
综而言之,通过锻炼可以使人身心受益,使飞跃的生命构成超常人的体态,从而显示人类本身的智慧与功能。
这里依次讲到了治疗疾病、培元筑基、武法丹道、易理道法以及更高层次的内容。
玉环桩还是龙行大草的基础功法,有了玉环桩的基础,龙行大草才能与人体循经相统一,龙行大草又将玉环桩的动势给以规矩,使玉环桩的演化丰富多彩而不走火入魔。再继之的天龙神剑又将写字的脉络和练剑的脉络以及人体的脉络相统一,达到与天体运行一致即天人合一。
张三丰祖师以玄门之修为创六脉太极,李兆生先生至少是玄门,而改编创范了《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这就给社会树立了一个标杆,至少是玄门者才可创宗立派,金门都没有这种资格。孙悟空没有创宗,
通过《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的论述,让我们了解了太阳系和人体的对应关系。除此之外,人天合一中还有哪些具体的内容呢?这在《修真图》中有标示。《修真图》中有二十四节气,有朔望月,还有二十八星宿等内容,并且与人体都有确切的对应关系。
玄门的东西只有玄门者才能通晓,因为它是内观不识因无象,外合明知作有形的范畴。当今之社会能达到金丹一转者都寥寥无几,就是自然门尚且未弄明白,但却有不少大谈老庄易者,这种乱象应该止于晓理者。
李兆生先生说:自然门的功夫已经让世人感到惊奇了,如果进入到金门、玄门的修为,那又会是如何的景象呢?
抱歉!发了三次
抱歉1发了三次
可能文章有点长,发送后老不显示,又重复发,结果发了三次
道幽著 《西游记》与丹经武学之四

张三丰祖师与宗传六脉太极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中,张三丰祖师是一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人物。作为武当派的一代宗师,作为丹道与武学的传奇人物,作为太极拳的开山宗师,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张三丰祖师都留有浓重的一笔。
但是,对于三丰祖师与历史中的贤侠剑道的隐密修为之关系,社会上却几无所知。

第一章、关于贤侠剑道

第一节、贤侠剑道的概念
关于贤侠剑道,李兆生先生的《真元宝笈》中有系统介绍,《太乙全编》中又有一些讲解。现在我们先从文字上来作些了解。
贤者,儒家的色彩要浓一些,如贤卿良相、贤妻良母、仁兄贤弟,还有“一心只读圣贤书”,传统读物有《增广贤文》… …贤者乃圣贤与福佑的象征。
侠者,颇有武林风彩,如除暴安良,浪迹江湖等为侠士之风。
剑者,有些神仙味重,吕洞宾为剑仙,还有文殊菩萨执慧剑等。
道者,典型代表为道家,称黄老之道或老庄之道,另外还有中庸之道。

第二节、贤侠剑道的历史
贤侠剑道似乎与儒释道三家及武林之风都很有牵连。若要真正了解贤侠剑道,就要了解贤侠剑道的隐密修为历史。
关于贤侠剑道的历史,《真元宝笈》和《太乙全编》中都有详细介绍,下面根据书中内容简略概括一下。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各种史料不仅门类繁杂,并且丰富多彩,但是对于国术史实中的贤侠剑道的隐秘修为史却是鲜为人知的。关于这段历史,《国术史实,九脉合真》的篇章中有丰富而翔实的介绍。
首先,什么是国术呢?李兆生先生是这样阐释的:
国术是中华土地上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和文化行为,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下五千年的精华。其核心内容为修真与武学,包括丹道、修真、显密武学、器仪、数术、易、医、艺、军事… …等学术领域,与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几乎都有紧密的联系。贯穿传统文化各领域的主导当为易、老与三教哲理及修真大法,亦即民族之魂。
所谓国术,就是以道而成的诸种艺业的统称,它是五千年文明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一言以蔽之,国术就是中华民族的魂。
“人天合一”是国术的鲜明特色,古人在这方面曾经达到过很高的层次:
人类正在探索的人体科学、生物物理学、人类进化超越茫茫宇宙… …,并非是今天科学要探讨的有关未来的新课题,而恰恰是五百年前人类已经于此有所作为,并且已经奠立过已达颠顶的里程碑。
如此非凡的业绩以及这些历史的巅峰的创造者和统领者,就是贤侠剑道,贤侠剑道就是国术的代表者。
历史的脚步在行进,贤侠剑道的探索脚步更是大尺度的前行:
国术修真,几经岁月,历尽沧桑千百年,为人体科学的研究作出了光辉的业绩。留下多少古今概说供现代人体科学去论证,又留下多少新课题,如人身与世界存留多少元气、自然界中本体的动力是什么、生态的律化是什么、天下万物灵态为何等等这些宇宙的未知情况,有待今人去继续探索。
1、贤侠剑道的生成
贤侠剑道的修为史,最早可追溯到传说中的盘古开天辟地,由此宗风中至今留有“盘古棲天式”;燧人氏的“钻木取火”开辟了人类的用火史。因为有了火,而使人类与其它的动物有了本质的区别;伏羲氏画八卦而有了《易经》并成为万经之首;神农氏尝百草而后逐渐形成了传统中医药学;黄帝战蚩尤,九天玄女授之印、剑、令而打败蚩尤,则是最古老而原始的“贤侠剑道”之风了。
武王伐纣,浩浩荡荡,《封神演义》虽然是文学作品,但从中可以品味出贤者的忧民问政,武者的刀光剑影,战场上的惨烈厮杀… …
荆轲刺秦王,留下了“图穷匕见”的成语。匕首属中乘之剑。剑分三乘:上乘偃月神术,中乘匕首飞术,下乘长剑武术。兵器的种类和发展也标示出贤侠剑道的成长过程与层次评定。
2、九派的形成
东汉时期,儒释道三教并举、三教共演。三教者,以教化群生为己任,由此称为三教。后世发展形成宗教后,已经与之相去甚远了,而贤侠剑道中的武学发展与宗教更是风马牛不相及了。
贤侠剑道根植于三教,但又超越三教,也就是脱胎于三教又超离三教。
汉唐时期,在三教思潮、神仙学说以及武学的影响下,贤侠剑道渐成宗风,虽然超越脱胎于三教,但仍受训于三教思想,是建立在三教思想基础上的同一体。后来以武林风姿的面貌出现,才形成超离三教、教外别传的体系。当时的武当、少林、峨嵋、崆峒、天山、雪山、千山、华山、昆仑九大宗流已形成各自的风貌。
3、九脉雁阵
宋元时期,武当、少林、峨嵋、崆峒、天山、雪山、千山、华山、昆仑九大派系形成了修为史上的高峰而成九脉雁阵,以龙虎堂为九派盟主,掌管天下武林的增减变化以及层次标准的评判,从最高的武学到低下层次的,全部都有次序排列。
武学在此时达到鼎盛时期。李兆生先生是龙虎堂第23代掌门。
4、九脉合真
明朝时,龙虎堂召集了九大派系以及一些有高超技艺的小流派,进行了一次秘密的集会,完成了圆融三教、九脉合真、万法归宗的创举,九脉合真就是九宗合为一脉为一脉真谕。
圆融三教,就是儒释道三家已经统一同化,在学术上形成了统一的体系,九脉合为一脉,也就是天下的武学修真也统一为一体,即为万法归宗。
5、一脉真谕
九脉合真后的学术成就还没来得及公诸于世,时局已发生急剧更迭,为保留住这些珍贵成果,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起封真五百年;之后,又由于反清复明的武林征杀而封法三百年。一脉真谕转入地下,沉迹不现,只在宗脉嫡系中,口口相传,秘授承袭,延传于今世。
封真五百、封法三百的终止时刻是万轮甲子启超元的1984年甲子年之前刻。此时,李兆生先生才出山传法。
6、星野时期
由于封真封法,正宗难觅踪迹,但社会上对它的热度不减,这样,九脉之散流遂兴于世上。今天世人所熟悉的社会上的传统功法,均为当年星野时期遗留下来的产物。
《西游记》是宗风脉传之作,但是明清的注解者却无缘于宗风脉传,均为星野之产物,与宗风还是很有差距的。
7、正宗与散流
国术修真的学识,按传统划分有六或七个层次,即正宗、大家、名家、正源、旁流、散流、未入流。这是古人治学严谨的学术划分,不容混淆。
关于散流和未入流,《西游记》中有相关的描写。悟空被封为弼马温,不知官职大小,众人说:“不大不大,只唤作未入流。”东海龙王说:“大圣,你若不保唐僧,不尽勤劳,不受教诲,到底是个妖仙,休想得成正果。”福禄寿三星说:“你虽得了天仙,还是太乙散数,未入真流。”
《西游记》是小说,但它却是阐示传统学识的小说。虽然故事情节与实际生活不尽相同,但其中所述之理却真实不虚。
孙悟空大闹天宫那么大的本事却只是太乙散数、未入真流,贤侠剑道宗风脉传的严谨与苛刻可见一斑。同时,也让我们明白贤侠剑道的内容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
关于贤侠剑道,《黄帝内经》中关于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论述于此相对应,具体来看一下: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榆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这几乎就是贤侠剑道的翻版,只不过顺序要颠倒过来。
《太乙金编•雪山密籍》的法像与法具内容中,李兆生先生这样说:
武林中人练剑,文人练剑,密宗的护法不动明王,显愤怒相也手持剑,文殊菩萨行大智持慧剑,因此说剑能斩杀一切邪恶,斩断烦恼,故修为的人必须走一条贤、侠、剑、道之路。习文达理,怡性养情而为贤土;除暴安良,浪迹江湖而为侠客;文武同参,以剑通神而为剑仙;披执慧剑,向道成真而为合道之人,自此三界往来,通达无碍,古今万年千劫,亦如刹那。没有文的良好基础得不到剑学的真髓,古人以字练剑,融汇剑法于字态之中,故曰:“八法神剑入书身。”练字既久,化神为气,渐渐金气聚敛而成,无论所执何物几同乎剑矣。贤侠剑道是修真的实践,脱胎于三教,在很多地方也高于三教中人,他们或隐于寺院丛林,或散迹于江湖,演成武林宗风,或者“和其光,同其尘”与一般常人那样生活,“小隐于野,大隐于市”。贤侠剑道的宗风,提倡实修实证,而非宗教信仰。修法惟重走古人成就的实践,在文、武之基础上开始以剑求真的历修。

第三节、李约瑟难题的猜想
封真五百、封法三百,未免使我们联想到中国科技史中著名的李约瑟难题。李约瑟博士是世界著名学者,通晓中国传统史,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一生为中西文化的交流、通达、互证以及成果的界定等做出了非凡的努力。
他向往中国的丹道,追随老子而以老子之姓“李”作为自己的姓,并解释说:“内丹是内分泌的凝聚物”。李约瑟不可能得到宗风脉传,因而无缘于丹道修为,所以其所言只是门外汉的一种猜测。但是一个外国人对丹道的这种执着、向往和努力也太难能可贵了。
李约瑟先生早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就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古来一直领先世界科学技术水平的中国人,后来却停滞不前了,这个难题一直困扰了李约瑟先生的一生,并且至今仍然在困扰着全世界的研究学者。而封真五百、封法三百与此只是时间上、阶段上的巧合呢,还是有着割不断、理还乱的瓜葛牵连呢?
如果李约瑟难题与封真封法确有这种牵连,那么应该引起我们深入思考的东西还是不少的。

第四节、关于教外别传
“教外别传”起自禅宗。如来佛祖传达摩祖师时,即示之: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从初祖达摩至六祖惠能,传承信物为袈裟与钵孟即衣钵传承。五祖弘忍传惠能时嘱“衣止你耳”。袈裟后来交给了武则天派出来寻找惠能的朝廷使者。这样,禅宗没有七祖。教内没有七祖,但在教外即贤侠剑道中却继续传承,李兆生先生是少林老祖飞龙宗二十六代掌门,先生传授过数十种少林功法,在《情系中华魂》一书中有具体介绍,并有少林精绝谱文四篇载于诸著作中。
禅宗来自印度,传于中国,这是第一次教外别传,六祖惠能是第二次教外别传,而这一次是传于民间,隐于地下。
“教外别传”,可以理解为“只在教内传授,不向外传了”,但也可以理解为“教内不传,传于教外”。由于汉语的丰富内涵,也形成了历史上的特有面貌。
李兆生先生在太极挙专著中说过“少林挙不是以挙打天下,因为挙里有禅。”此挙禅不知如今还有几人修得?
李兆生先生初出山门之时,以武当太乙铁松派十三代掌门之身份公之天下,并以此讲述了贤侠剑道中的又一次“教外别传”,这一次的教外别传,与禅宗之风貌又有所不同。
谈起武当功法的渊流,历史使我们回顾到明清之际的两大异峰突起:
明末清初之际,岁月里掀起了一场浩劫。当时一些明朝的遗老纠集了爱国志士,武林高手,企图推翻清王朝,恢复明室,即为历史上“反清复明”运动。这场浩动洗涤了武林力量,一些内功精湛的大德先祖也难逃此厄运。面临这种绝境,道祖铁松子先师提出“跳出三界,不问尘事,专心事教,守吾真元”的精辟方针,于是在原武当功的基础上,引入“寒山内功”等法,开创了“铁松”别派,即为“武当分支”。当时南方文化繁荣,不宜修行,故而北上到人烟稀少的长白山麓。故使一些武林先辈、怀绝守技、隐居东北,孕育了东北的内功先华,融汇了数百年闯关东留下来的武学,犹为一代风格。

第五节、宗风与宗教
贤侠剑道是宗风的掌握和领导者,是传统的真实面貌,也是传统文化的源泉。修持中把握宗风不易,稍有疏忽就会有所偏离而堕入旁门左道。
禅宗宗风由惠能继承,但神秀不甘下风,明争暗斗多少年。尘是心头火,能烧功德林,以神秀之心态,早已滑落旁门,走火入魔了。但是,入旁门者,自己并不会察觉到。因为旁门虽然不能入道,但也有一些法力。这让进入者会以为自己仍在正宗之路途中,自我感觉与正宗无二,却不知此时的感觉已转为幻象幻觉,它与真景真象太过相似而无法分别。若不能得到明师的点拨与伽持,那幻象会一直伴随下去,会觉得自己修为有成而不能自拔。岂不知幻象只是空中楼阁,根基全无,最终只落得个鸡飞蛋打,追悔莫及。
“无师不能成道”,这是传统中的切切叮咛之语。因为只有过来者才能辨明真景与幻象,而伽持后来者步入宗风。
旁门有八万四千门且门门有法,试问若无明师指点,怎么可能将这诸多旁门去一一辨清,终其一生之精力,又能辨清几何呢,况且又并不知道辨别的标准是什么。所以神秀只能是前功尽弃,成果尽毁。
这样在少林寺中就产生了分化,寺中仍有潜心修为,心系法脉者。可是宗风不再,其修为成就不可能再有提高。倘若修为中把握稍有差迟,那就只有走下坡路了。虽然还保留有寺中的法事形式、外部面貌等,而其内在的本质不知已经产生了多少变化了,这样就难免要流为宗教了。
李兆生先生在《太乙金编》中关于“少林武式玉环桩”的内容中讲到:
少林武学属于宗风教育,因岁月风烟之故,有绝大多数拳种因缺少谱文而丧失传宗。虽然也流传过一些拳脚,但由于谱文失亡,导致没谱,拳种已是毫无意义的东西了,更谈不上宗传了。因而诸多方面之学习探索,还是保持当年熟读背诵谱文,不断加深理解,伴随操持年月加深之体验,这样得到的领会才是宗风之育化… …在当今时代,科学昌化,人类文明在不断地进步,少林禅宗武学泛化于俗,已经面貌皆非,转为少林武学,“禅宗”二字已经看不见几多了。
《西游记》中须菩提祖师说:旁门有三百六十门,那是指日夜跟随师父,随时可得到师父的耳提面命和点化指教者,还是难免有这么多的旁门干扰。
少林是如此,武当也是如此。铁松子祖师丰富、融通、提高了武当的层次,北上长白山之后,武当也“教外别传”了,武当山上不知还能找寻到几多宗风?
儒家古来就有大儒宗风之隐传。三教者本为教化群生之三家,却在历史的流传中,无声无息地流为三种宗教了。但儒释道的学识根脉却紧紧地把握在宗风之中。张三丰祖师是得儒之至极,道之精微,佛之广大而创武当学脉。这样宗风中的儒学、佛学、道学仍然在不断充实与提高。社会上对此基本上是一无所知。宗风中对那些成就者也可分别称之为儒家、佛家、道家。历史上的这些本来面貌,还需要人们去辨识清楚。
三教之泛学,宗风之泥沙耳,三教演真之操修,修真之基石也矣。(《太乙金遍》)
概言之,宗风是严谨、律化的学术专承,宗教只留下信仰的模式与表象。

第二章、关于张三丰祖师

封真五百,正是张三丰祖师所处之时代,张三丰祖师是出少林而翻武当。那时,祖师在少林已经达至顶功夫,但祖师还是感觉不满足。这样又到了武当,这就是出少林而翻武当。所以武当派都会少林功夫,而不会少林功夫者是不能称为武当门派的。
少林以刚著称,武当以柔显宗,三丰祖师既得到了少林的刚,又得到了武当的柔,就是少林武当的功夫都达到极致后,才刚柔相济运神功,而创太极学脉。
关于刚柔,武学中这样说:柔里有刚攻不破,刚中无柔不为坚。
《太极拳经》中言: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运劲似百炼钢,何坚不摧。
祖师创太极学脉大致有两大特点:
1、内丹有成;祖师在63岁得内丹,内丹是由金丹玄化而成。
2、刚柔相济通达神化后创太极学脉。
《太乙金编》中这样说:
念当年三丰祖师远袭纯阳,近承陈抟,心得太乙金华、太极内丹之法,艺传今昔。复施全真金莲宗脉,融武林旧技诸种杀法,精演合之,于宝鸡金台观阳神成就而游太合,开宗创武当派。祖师当年“论三教经典吐辞滚滚,登山如飞”。太合山三峰合于自然,留下同门八十一宗之系,诚不易也。
这是历史上一代宗师的真实面貌的初步揭示。
武当有八十一流派传承,归于三宗九门,又统一于历代祖师主持之下。清朝时,铁松子祖师“远上长白山”,是武当门派“教外别传”的开山宗师。

第一节、关于宗传六脉太极
封真而后,那些怀有各种神功绝学之士,不能每天操演那些惊天绝技,但又要延续法脉,将神功绝学传承下去,这样六脉太极就应运而生了。
1、六脉太极传真魂
李兆生先生的太极拳著作中有一篇章《六脉太极传真魂》,其中说:
六脉太极,是应合“封真”的需要,将神功绝技改良为之,名为先天太极六脉。其风格是纳武学于丹道,以太极阴阳、刚柔、动静为体。内有循经而尽丹道之为,外敛行迹复享天年之伦。形式上由二仪而生三才四象、五行八卦,操之而出。这种内外互含、各有行藏的太极修为渐成面貌。改良后的新生命,其内求则循经日月,尽丹道之为,外行则是收敛行藏,以图天年道永,即化险绝为平和,化刚强勇猛为柔缓。中含先天一脉,顺阴阳而升降,修四时而为真,演外形而重内操,精神气血神息为用,阴阳有象之形汇在乾坤坎离之中。时太极为体,混元为迹,这是当年六脉行真的先天太极拳之特点。此六脉乃混元太极、龙虎太极、如意太极、乾元太极、浑天太极、先天太极。
化险绝为平和,化刚强勇猛为柔缓这是武学上的不语怪力乱神。子不语怪力乱神起自孔子,在孔子之前,圣贤也以鬼神之语教化群生。“与鬼神合其吉凶”,说明鬼神与凶吉之事有关。自孔子起,大儒宗风以“礼乐刑政”教化群生,以细致规范的种种封建礼教来规避人们的行为意识等,以达到最完善的趋吉避凶的境界,这其中也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民风民俗。
武学也是如此,武学上的冷疾快脆、刚猛奇变的种种修为手段也转化为柔和缓慢而波澜不惊了。而六脉太极拳的产生,则是张三丰祖师在武学上用以教化群生、引导社会的高乘修为。这一文一武合为太极之象,即“一阴一阳之谓道”。“子不语怪力乱神”是儒家“习其道,不言其妙”的典型特例;这样,武学上也形成了“习其道,不言其妙”之面貌。
2、武当门派由密到显
先天六脉太极是张三丰祖师对人类的伟大贡献。那时,祖师的名气太大了,从洪武十七年起,明朝的三代皇帝多次派人入山求访祖师,都不得而归。永乐年中,朝廷督三十余万人众大修武当山,修成后赐名太合太岳山,太岳之意是为五岳之统领。
武当山原名太和山,寓意为天地生成之前的先天太合之气。那时求道者众,每天上山求道者络绎不绝。
封真已将道封存石壁,不向社会传授,这样祖师皆传以太极拳。由此,太极挙得以广传于天下。当时社会上并不承认太极挙为武学,因为柔软和缓的太极风貌太有别于以往的刚猛快脆的武林之风。这样也难免会引起修习者的迟虑疑慢,心理波动必然会影响修为成果。因为心主神明,心念一动,障门大开,即一念尘心起,百万障门开;另外,太极挙中以心行气,务气顺遂的特点尤为显著,因此由于心性上的差别而把修习者的层次也给拉开了。只有清正秉为、笃信不疑者才有可能修习至太极内脉有成。
太极内脉有成者,才有资格进入武当山门,继而接触到密法修习;太极内脉未成者,就不会知道武当山门的内外攸分。这就是以武来挡天下求道者,武者太极拳,就是以太极拳来挡天下求道者。由此将太和山更名为武当山,从此武当门派名扬天下。说张三丰祖师是武当一脉的开山鼻祖,一是说武当之名源于张三丰祖师;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张三丰祖师是将武当门派由密到显的一代宗师。那时,有资格进入武当山门者,大字桩至少要从寅时站到巳时,即从早三点到午十一点或更长时间。
3、传承层次的内外之别
佛家有显密二宗,显宗人们一般都比较熟悉,对于密宗却知之甚少。密宗因其本身的修持特点而决定其有着很严格的戒律,若触范戒律,必定会招致难以招架的偏差流弊。
不仅是密宗,宗脉传承中都有此隐密的形式和内容。修为中以返还先天为主旨,而先天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因而决定了修为的隐密性。须菩提祖师传法孙悟空,很重要的一个条件是此间更无六耳;五祖弘忍传法六祖惠能,躲开众门徒单传,惠能得法后即逃离下山,并在十五年间遁迹尘世,封真封法后更使传承层次有了天壤之别。
4、武当门派密法介绍
武当的法脉传承要更加严谨苛刻,武当门户谱文说:
先有武当后有天,灵根照见元空体。溯源远古分天地,至今流传盘古桩。
李兆生先生在《中国太极拳之成熟(脉流)在国学宗风中涉示时代概图》中将国学宗风脉传的历史一直追溯至三皇五帝时期。
但是社会上认识武当都是从太极拳开始的,因为在太极拳之前,武当一直都是密法修为而不为世人所知。得到太极拳传承而未进入山门者,不会得到密法传习。而得到密法传承修习者,在几百年间又绝口不谈,并合俗同尘,不露痕迹,有句话叫宁舍千斗金,不吐一口春。所以社会上一提到武当,只能谈谈太极拳,其它的则一概不知。
武当门派的密法是什么呢?就是1984年万轮甲子启超元之时起,李兆生先生出山后向社会陆续传授的内容。也就是到了今天,武当门派的密法也公开向社会传授了,《太乙金编》中介绍的武当密法多达几百种。
作为龙虎堂第二十三代掌门,李兆生先生传授的内容还有九脉合真中的其它一些内容。
5、张三丰祖师是道家吗
提到张三丰,人们通常会说,三丰祖师是道家。这样说法是对中国传统的一种割裂,也至少将历史倒退了千余年。汉唐之时,九派之势已形成;宋时的九脉雁阵推举“龙虎堂”为尊。再向前追溯,以盘古棲天式为根,其年代岁月已不可考了。而自帝始启玄风的黄帝战蚩尤的历史也已五千余年了。
中华民族的传统风貌,真是源远流长,武当派有“先有武当后有天”之门户传宗。张三丰祖师是得佛之广大、道之精微、儒之至极而创武当。若说张三丰祖师是道家,那不仅割裂历史,甚至会将传统舍掉了大半。
历史上,王重阳创全真教,曾在自家庭院四角各植海棠树一棵,寓意融四海之风于一堂;《西游记》中,悟空与虎力、鹿力、羊力大仙斗法后对车迟国王说:望你把三教归一,也教僧、也敬道、也养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圆融三教、万法归一,是圣哲高仙对人类的贡献,也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所在。这一点,当今之社会还是应当对之多加强认知的。

第三章、太极拳产生的背景与条件

第一节、贤侠剑道与儒释道三家的同与异
贤侠剑道是脱胎于三教又超越三教。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是都为丹道之持,不同之处是成就丹道的面貌已大不相同。儒释道三教仍停留在静功打坐上,而贤侠剑道已发展为“道可演武”,“武可入道”,将修真(即丹道修为)与武学融为一炉,从而形成了贤侠剑道的独有面貌。
1、贤侠剑道之武学
“道可演武”、“武可入道”是贤侠剑道超越并脱离三教的标志,也是教外别传的标志。道可演武,是说道为武之根;武可入道,则武也为入道之根源,道与武相互为根,即“一阴一阳之谓道”,道与武也组成太极之象。
道可演武,通俗的讲,就是以道成武,即修真(丹道修为)有成者同时也具有高深的武技,其理可以同于以道成医等诸种传统学识。
以道成医,即丹道有成后再作医生而为丹医。关于以道成医,李兆生先生有专文论述,周潜川和关亨九先生也有针对性的论述与讲解,《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等经典著述都为丹医之作。传统中的诸多学识,都是以道成之的。
2、 武学的非凡功绩
武可入道,通俗地讲,就是以武入道,通过武学的常年修为而步入丹道之层次。武学与修真,一如太极之阴阳,互为生化,相感而执,各成体系,各居次第。修真指引了武学,武学又促进了修真。
比如丹道修炼,不再是闭目静坐了,而是发展成为在走马对阵中就将丹道练成了;武学还成为检验丹道的一个标尺,武功练的好,丹道成就高;武功没练好,丹道也不可能成功。
以武入道使修为更简易、更便捷,不仅少出偏差,而且时间上也大大压缩了。比如小炼形,可以快速打开经穴脉道而成为修为的捷径;比如玉环桩,无论老幼强弱,都可在经年累月反反复复地操持之中收获到生命的升华。
3、武学的概念
李兆生先生在《太乙金编》中说:
武学的概念,从原始角斗的雏形,发展到后来的威仪。由拳脚器械之争杀,渐渐演化为强身健心的一种行持。漫长的岁月里,实践中的体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发现,哪些动作符合人身气血循环的规律,则能愈速增进功力,或在实践中发现哪些运动使人气血衰败,则是因有失于气血充盈的尺度。这一切则是武学不自主地走向自然发展中的术,而合于道。以至后来,形成发展为超出常人的专修境地。这则是武学进入贤、侠、剑、道的层次。
武术只是武学中的一小部分的内容。武学的内容包括:
(1)武术——挙脚招式。
(2)理法分析——理是气血经络;法则有:①切断四肢;②打伤五脏;③形神俱灭的不同层次。
(3)谱文唱颂——谱文是武学的灵魂和精髓,先要背熟,然后唱颂。
(4)技法详示——俗话叫做喂招,就象大鸟叼来虫子,训练小鸟的生存本领一样。
(5)了解发展历史。
4、武学的脉络
贤侠剑道的“道可演武”、“武可入道”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威力呢?或许我们可以从《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介绍的“先天太极拳三十六势”而窥一斑。
《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卷二在“先天太极拳循经内脉缠经图示简介”中说:
夫内炼法则分为循经、缠经两大专程。
循经者:是内循先天真脉,通彻天地,通达四极八渚而经泛人天以省自我。
缠经者:是外循经纬,由外而内,表里相循,以神气意血而生其身。
由内转向外,是谓内缠经,由外转向内,是为外缠经。
内循先天真脉者,即为中庸之道、也是丹道之脉络;内外缠经者,则为武学之脉络。
《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中对内外缠经有大量的图解介绍,既为修为者提供了参考依据,又在武学的细微转换处指明了方向。
儒释道三教修炼丹道是以静坐为主;而贤侠剑道的修习,是丹道与武学共修。既有丹道的中脉循行,又有武学的内外缠经,丹道与武学相辅相成。
中脉循行与内外缠经组成了一个含有太极本体的太极图。

第二节、贤侠剑道的修为特点
1、主要特点有:
(1)入手简便——以武入道,简便易行,无论老幼病弱皆可参与。
(2)过程迅捷——将丹道修炼的过程大大压缩,成效显著,并且可限期取证。
(3)少出或不出偏差——以武入道,禁忌较少,所以也少出偏差或不出偏差,只要不心存妄想,正心定性,就不易出偏差,其保证性大大提高。
这样,贤侠剑道已经与三教之修习有了很大差别而超越三教并脱离三教,形成教外别传之体系。
2、关于内家武学
关于武学之缠经,其中应该引起我们深思的内容也不少。
同样是习武健身,却有缠不缠经之别,有缠经者可发展成武学。没有缠经或缠经不完整者,那只剩下拳脚招术了,只有外在的表面形象而缺少内在的本质内容。
循缠经则是武学与丹道同参,融武学丹道为一物,如此才有道可演武、武可入道的本质,这也是丹经武学的真实面貌。
武学因为有了循缠经,才可称为内家内炼。只有内家内炼,才使武学分有不同的层次之别,也才有可能步入侠客剑仙乃至于合道之列。没有循缠经或不能形成完整的循缠经的轨迹的都不能称为内家,也就不能入道。除贤侠剑道之外,只有宗传六脉太极和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有此内涵而可称为内家拳。

第四章、宗传太极拳与贤侠剑道的脉承渊源

第一节、《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出版中的故事
1983年,日本的铃木大拙在联合国向全世界宣布:十年后,学太极拳到日本,这还真不是空穴来风。当时的中国,文革结束不久,刚刚打开国门,国际风尚蜂拥而来。我们的口号是“实现四个现代化”。但是怎样实现,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尚处于摸索探寻之中。
关于少林寺和少林功夫,电影《少林寺》在当时起到了普及的作用,“少林”这个概念走入了人们的心中,但对于其它,空白点还是不少的。
那时的国际上呢,日本少林拳法联盟遍及世界各地,注册会员有几百万众。当时有个笑话,有的外国人以为少林寺在日本而不可能在中国。而这一切都与日本的宗道臣先生有关。
宗道臣在十几岁时随日军来到中国,但他痴迷于武术、柔道等。后来机缘巧合,有缘接触到了一些少林武学。抗战期间,宗道臣秘密修炼少林武学并有机会在嵩山少林寺接受了正式的传法仪式。
抗战结束后,宗道臣被作为战俘遣送回国。回国后,宗道臣的生活很不如意,不得已使用武术护身,由此开始了武术的授徒和教学。他要求受学者先做人后习武。经过艰苦地努力和曲折的历程,终于成立了日本少林拳法联盟,之后发展壮大,在世界各地都有广泛的影响。
虽然宗道臣在少林武功招术上有所改良和发展,但宗道臣始终没有忘记少林拳法的根在中国。
1979年,宗道臣又来到中国,向中国政府提出要到少林寺朝山拜祖。这样1980年,宗道臣来到少林寺,并立下“日本少林寺拳法开祖宗道臣大和尚归山纪念碑”。之后,宗道臣要求少林拳法联盟的所有盟员,都要分期分批到嵩山少林寺归山探祖一次。实际上,联盟会员中人每年都要朝拜一次。宗道臣去世后,他的女儿宗有贵接任联盟盟长职位,继续发扬少林拳法。
少林拳法是如此,太极拳会不会也如此呢?1990年北京亚运会开幕式上的太极拳表演,日本来了八百人,我们中国勉强现凑了七百,形势真是很不乐观。
那么铃木大拙所说的十年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恰好十年后(西历1993年)我在日本,看到东瀛的太极拳气氛,我也受到感动,为此也欣然的应邀,讲述起有关太极拳的操修,可以说在东瀛的“鹤舞会”上留下了宗风太极学脉的种子。(日本人又把太极拳的锻炼美誉为鹤舞)并讲叙了武学之内脉,武当派与太极拳之间的关系,宗传太极拳与武当修真。从功谱文献上分析了宗传太极拳与武学参真、丹家修为、文韬武略、中国古文化的关系… …。我被日本朋友勤学苦练的精神感动了。我讲了许多,许久… …,乃至于《道源一气图》,《修真图》的丹成九转,羽化飞真等更深层次的内容,以及在我的故乡,甚至只可意会,不能讲的灵性,日本朋友们都深有体会。(《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卷三)
李兆生先生的努力,让日本朋友感受到了太极学识的博大精深,也体会到了太极拳生命的血缘脉流,承认并确认了太极拳的根仍然在中国,并且也明白了泛化于俗的太极拳的局限与不足。
经过努力,《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在1998年出版。这样,关于太极拳的一些争论和分歧有了衡定的标准,而太极拳的修为层次也可以分辨清晰了。

第二节、宗传太极拳招术中的隐含——以“先天太极拳三十六势”为例:
先天太极挙的三十六势中,大的套路分为三十六势,而各势之间的过渡动作还有很多,有名称者就有一百三十势之多,而这些套路和过渡动作都含有不少隐密。如:
白鹤亮翅和仙姿飞举这两势出于《白鹤真人飞鸣羽化全真神图》。《白鹤真人飞鸣羽化全真神图》有二十四势动功和十二式静功。二十四势动功中还隐含有二十四翅。如果按“先天太极拳三十六势”的套路修习,此两式泛泛而过,不易得《白鹤真人飞鸣羽化全真神图》之真髓;若将此二势拿出来专修,可初步踏上《白鹤真人飞鸣羽化全真神图》专修之途;而那些已得《白鹤真人飞鸣羽化全真神图》传承者,公开场合只能演练此两势,不为人知之时演练的就是全套的《白鹤真人飞鸣羽化全真神图》。
玉女穿梭又名《玄都玉女掌》,具击舞双并之风格,内执丹道、外显金锋,分九第玄功,并有第一洞天、第二洞天之别。
金锋穿掌和削金截铁中隐含有《金刀三十六劈》。
罡风玉掌和手掐太极出于《寒山七式》。
雷震金莲中含有武当门户掌中的《三十六天罡腿》。
… …

第三节、太极为宗传武式
太极挙如同一根钓杆上串起的浮标,每个浮标下面都有丰富而独立的内容。如果只看到漂在水面上的浮标,而不具备隐于水面之下的坚实基础,那是无法进入到太极挙的世界中去的。或者说,太极拳是丹经武学这颗参天大树上的一枝条而已,它与整棵大树血脉相连。由于大树的丰厚营养,太极拳也枝繁叶茂。若将枝条掐折,太极拳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也就失去了太极拳的风采。
太极为宗传武式,这是李兆生先生在《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中的一句谱文。这句谱文将三丰祖师当年传太极挙的实质作出了清楚的交待,如果我们不能将这句谱文参识透彻,那在太极挙的修习中会有障碍的。
如意太极拳的谱文于此有很清楚的揭示:
国术要属此最精,多少英才理未明。
返本还原现本源,阴阳气化任流行。
任凭君有千般艺,只待掌中印法成。

第四节、太极拳名称的寓意
拳者,握手为拳,太极拳中有握拳,但仅占少数,远远不及掌多,或者说太极拳主要是以掌为主,那为什么不称太极掌而称太极拳呢?
太极拳中握拳基本上都称锤,即握拳为锤。如搬拦锤、撇身锤、肘底沉锤、翻身横锤、进步载锤等,而锤者几乎都是出于武当的八法神锤。由此可知,太极拳的名称与掌或拳是没有关系的。
那么与什么有关呢?与混元球有关。混元球是武当密传的一种专修功法,其特点是团敛体内的真元之气,形成聚则成形的结晶颗粒即混元球,此结晶颗粒是太极真种,或称先天一粒真种子,因其形象而称为拳,这是太极拳名称之由来,也是“太极为体,混元为迹”之本质所在。所谓太极为体,混元为迹,是说外部演象于阴阳二气,内在却着眼于提炼混元一气的结晶成色,由此太极拳成为丹道的外功。
先天一粒真种子即混元一气或称先天一气。一者,道之始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此混元一气,就可再造人天、再造精神,也就是再造精、再造神而赋予新的生命,这是宗传太极拳再造精神的真实面貌。
先天一气又有几个别名,混元一气、太极真种和先天一粒真种子。
我们再来看《中国循经太极挙二十四式》的这一句谱文:上下掌心同一峙,两掌互唤抱球生。球者乃混元球,两掌心于混元球特点很突出。“同一峙”是说两掌的劳宫穴要遥遥相对;“互唤”是阴阳互生而成球。不明此理,则与太极无丝毫关系,又何以称作太极拳?
这样宗传太极拳的本质也昭然若揭了,修习太极拳之最高境界乃为由万物返三,回归先天一气。

第五节、活步太极拳
由于宗传太极拳与密传武功武学之间的密切联系,也形成了宗传太极拳的一个鲜明的特色——活步太极拳。就是可选取太极拳某一势做单一的训练,以求内操內练,练好一势再练下一势。因为宗传太极拳的每一势,不仅各有循环,同时又单独完成循环,这也如同写字,先写好一个字,再写下一字。
内家拳讲“拳打卧牛之地”,就是在一块牛卧之地就可修习太极拳,这必定是活步太极拳,单独练习某一势,有卧牛之地已足够了。
李兆生先生有更详细的解释:
有的学员练云手循经感受明显,有经脉循行的效果,练完后神清气爽。那就可以单独练云手,左进步、右进步、前进、后退都是云手,一个动作可以反复做,不必拘泥于套路;有的年轻学员血气方刚,就喜欢做循经太极拳的“太极四手”,即循经太极拳基础功“玉环桩”,那就可以成百上千次的练习。各人有各人的情况,各人有各人的喜好,三阴气脉迟速就应该多练习三阴气脉的式子,三阳气脉迟速就可以多练习三阳气脉的式子。……王宗岳在《十三势行功歌诀》中写的清楚:“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骨肉尚且为“臣”,何况套路?

第五章、 五百年后武当传人对社会的贡献

第一节 、关于中国循经太极挙二十四式
封真封法使传统文化出现了断代,社会上难觅宗风脉传。而从1840年起,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清朝闭关自守的大门,从那时起,西方科学就一路顺风顺水的漂进了中华这块古老的土地。到了今天,不要说我们与传统是渐行渐远,就是好多民风民俗也都悄悄地溜走了。
通常把生活在国外,只会说洋文,不会说汉语的华裔称作香蕉人。更广义的说,自1840年起,从社会环境、生活条件,生存模式等等方面,在中华大地上都有了潜移默化的改变,虽然我们仍然讲汉语,但难免或多或少都渗入了香蕉人的成分。
当人们重新燃起传统的热情,急切地想进入传统的世界时,又被诸多的社会乱象晃花了眼,撞破了头。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这颗参天大树太繁荗昌盛了,而社会上对它的所知又几乎为零,致使一些捕风捉影之徒大行于世。可以说,在现实与传统之间横亘着一道不可跨越的鸿沟。
唐朝以前,中国人是席地而坐,之后有了凳子、椅子之类,相应的人们的体质也急剧地下降了。《性命圭旨》讲:上古之人,有息无睡,为什么会无睡呢?因为神足不思眠。而神足的基础是精足不思欲,气足不思食。“有息无睡”可直接入道,即静功打坐修为在那个时代是可以行的通的。
社会向前发展了,人们的体质却距离“有息无睡”越来越远了,这样静功打坐的修为就不适应了,而开始产生出诸多偏差与弊病了。
此时,吕洞宾提出了“修墙补屋”之法,是说人们的体质犹如破损的房屋,要先把体质上的缺失修补完善后才可入道,这也就形成了“性命双修”的概念。性者是看不见听不着摸不到的先天之物为无;命者为后天的血肉之躯为有。修性修命即修心修身,“有息无睡”者可直接进入性功专修而静功打坐。达不到“有息无睡”,就是在后天命功上有缺欠,不圆满,若要强行进行静功修为,那只能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了。吕洞宾说:“只知性、不知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丹经武学中的武学动功修为就是要补足这方面的缺欠,先行“修墙补屋”,培元筑基,有了命功的坚实基础而由动入静进入性功专修。
这样贤侠剑道与三教在修为的方法上已大不相同,其本质也渐相分离,如此才能不堕入“万劫阴灵难入圣”的泥潭之中。
宋朝时,进入了末法时期,相应地,社会上也在动荡起伏、纷争不断中行进;明朝封真五百,清朝封法三百。这样传统文化就形成了断代,而断代文化或封真文化才是传统的原貌。
由于人们对这些内情毫不知晓,以至于道听途说充斥于世,偏差弊病反倒成为炫耀的资本。如此积重难返,已经与传统背道而驰、大相径庭,又何谈弘扬传统呢?
面对于此,李兆生先生在2002年向社会推出了“中国循经太极挙二十四式”。它是在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挙的基础上让其赋予了循经的内涵。这循经太极挙就是架设在传统与现实之间的一座桥梁,让人们能够跨越鸿沟去接触到传统。
循经是什么概念呢?人体最基本的循经是十二正经的循行,它是人的生存基础,隶属于中医药学的范畴。如果人体没有循经了,那人的生命也就停止了。人的身体的好与坏,直接取决于循经的好与坏。循经正常,人就健康安泰,循经有问题,人就要罹患各种疾病。循经也是治病救人的入手之处,循经调整好了,身体就没有问题了,循经达不到正常,疾病就不能根除。
《黄帝内经》这样说:经络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还说: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
时至今日,人们的身体健康已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中国循经太极挙二十四式”着眼于社会现实,从人体健康的最基本处入手,先有“修墙补屋”之效,之后才可言其他。
关于锻炼,李兆生先生解释说:锻者,指大块的煤在燃烧之后断裂成小块,直至成粉末状,是一分为二的过程;炼者,粉末状的煤继续燃烧又凝敛为一体,是合二而一的过程。这才是锻炼的含义。也就是说,锻炼者,也为太极之易理,有开有合,有顺有逆,是“一生二”和“二返一”的过程,即沿顺着“顺则凡,逆则圣”之哲理而成。
丹经武学中,“修墙补屋”的内容中有十二经脉的循行,有奇经八脉和各种络脉的循行,有武学的内外缠经,还有丹道的中脉循行等等。在这些修为的努力之中,自然而然地就由培元筑基进入丹道的修为之中了。
常识告诉我们,药不在名贵,而贵在对症,“中国循经太极挙二十四式”就是针对现今社会的对症之方。
对于太极挙而言,循经指出了它的根本所在,没有循经内容的太极挙,其生命也就停止了。
人们对内家挙,内家功夫很向往,它又是一种什么面貌呢?内家挙内家功夫的入手之处就是循经,从循经开始,才有可能一步步进入到内家挙和内家功夫之中。
古老的导引术、炼气士也与循经有不解之缘。导引者,就是加强和提高循经质量;炼气士炼的也就是气血在经脉中的循行。对这些基本的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那对学习传统有莫大的益处。
从“修墙补屋”到“宗传六脉太极”,再到“中国循经太极挙二十四式”,这是贤侠剑道之宗风为适应社会变化而造福社会所作出的努力,是宗风一脉传承之作为,这也就是五百年后武当传人对社会重新做出的贡献。

第二节、中国循经太极挙二十四式的修炼层次
李兆生先生在《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中很明确的指出,循经太极拳的武修方面是宣化肝脾,增进饮食,强健身体,再造精神,这是循经太极拳修炼之根本。这“再造精神”,是将人的元精、元神充实、凝练、升华而赋予新生,可以使人的身心面貌为之焕然一新,无论是生命质量还是身体素质都会产生质的变化,也就可以再造人生。
“再造精神”是比较理想的修为成果,也是修为的阶段目标之一,同时它还是限期取证的具体体现。在“再造精神”的过程中,也包含有非常细致精微的内容和道理,也就是循经太极拳本身存在有很多不同的修为层次,应该将每一步每一环都弄清楚。
“再造精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有“逆则圣”的力量,能够使元气返还至混元太虚的阶段,而这种不同凡响的力量的获得,混元球、定元桩的修为功效是最显著的;元气能够返还,需要元气得到高质量的运化、宣合以及一丝不苟的循经流注,这是漫长的、多方面的修为过程。玉环桩、混元球、横运太极手、定元桩、武式玉环桩、九龙环和飞鸣图等各功法都是这阶段的修为内容,它们都是《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中循经太极拳推进循经的基础的内容。
要运化宣合气血就要有充足的元气,元气不足也就谈不上运化宣合,这需要有采气的专修,而太乙元明功的采气效果最明显。太乙元明功也是专修功,所谓元明即元阴元阳,而元阴元阳对于人的生命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元明功的层次是非常高的。李兆生先生曾说过:元明功没有15年以上的专修基础,是不能言其玄奥的。《太乙修真元明密持大法》一书是阐释元明功内涵的专著,足见其地位之重要。可是元明功又是年老体衰者“修墙补屋”的首选功法,往往被人看作不起眼而忽视,其实这正显示出元明功的“深浅同真”的高深层次。
元明功采气的效果很突出,可是采气又要求气脉通畅,若有阻滞,气不能进来。这需要有小练形的专修基础,十个小炼形是修真的十个绝活,可以迅速打开奇穴要道,并付以修为者以坚实的功底和扎实的基础。
修炼真的是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它要比现在的小学、中学、大学的课程进度安排严谨的多,若其中某一环脱节,就会影响修为的效果而拖后腿。能合其法度,则有事半功倍之效;如果修炼不得其法,则将会事倍而功半。
但是李兆生先生亲授或李兆生先生指定的教学安排为什么可以打乱次序呢?那是李兆生先生用自己的修为成果来帮助求学修为者。虽然次序可以打乱,但是求学者应该在一定的时间内将自己的修为缺欠的内容补充上,将曾经得到的帮助转化为自己的修为成果。若不能得到及时的修炼补充,那有可能曾经得到的帮助就会流失掉。只有自己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修炼成果才不会轻易丢失。
李兆生先生在授课时曾反复强调,在学习班上学习的功法只是给大家引个路子,先把这条路弄明白了,回去以后要变本加厉的将学到的功法勤加修炼、多下苦功,才能将学到的东西巩固住。
修炼可以速效,有些身体疾病,有些素质不足,通过修炼可限期取证,很快得到改善。但是修炼不能速成,每一环每一扣都需要有实实在在的修为努力,才有可能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第三节、中国循经太极拳廿四式的面貌
从六脉太极到现今社会流传的种种太极拳,已经面貌大变,传风有别,大有违于三丰祖师创太极拳欲天下英豪益寿延年,不徒作技击之末耳的本意了。
虽然《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已将太极拳的本质剖析明示,也给出了修炼标准和层次评定,但毕竟是隔世太久了,要求现代人理解和掌握,未免有些天方夜谭。
《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中说:
古之仁贤创太极之学,乃深悟先天之玄律,丹家大成之有为。非似时人草莽,不循规蹈矩,误己可悲,误人可叹。倒是像其他竞技、娱乐等运动,没有循经,运作不究阴阳相背之理。若是以内家内修内操而观之,则动作影响气机的脉行。初时没有相背阴阳,内循没有应息;久习气血分经流注,事非出之。动作脉序以周经而注流,久聚呈真,久为成象,纳甲周宫,动作运动转换如有一处不工,则真气外游,非但无益,贻害无穷。故内操运动,先问动作,阴阳转换,架势要真,开合要准,法不厌精。
为此,李兆生先生以简化24式太极拳为例,对社会流传太极拳诸多内容予以剖析和讲解,也希望简化24式更完美。可以说,对社会上所有练习太极拳者都敲响了警钟。
试举几个例子,初步探讨一下太极拳的本来面貌。
一、循经太极拳中的“凤点头”
在“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中,“凤点头”的动作约近20次。所谓凤点头,是一脚的大脚趾,即足尖点在另一脚的内侧,这隶属传统武学之内容。
凤点头的动作简单,但其中所包涵的内容都不少。《内脉循经谱文》讲:“凤点头气宗大趾,下逢二脉透脾肝。”大脚趾甲上方有隐白穴和大敦穴,是足太阴脾经和足厥阴肝经的起运端点。凤点头的动作调动了隐白穴和大敦穴,宣和了脾经和肝经的脉络,促进了肝脾两经的循行,有通透肝脾二经的特殊效果。
凤点头也是传统武学的一种专修功,称作“掩裆式”,可封住自己的下盘,不给进犯者以可乘之机;又称 “搜裆腿”,点地之脚若顺势轮扫,可照顾到前后左右;也可化“内裁脚”,“外裁脚”而进击;“凤点头”还可直接提膝上击,称为“膝打”,含有威势。武学中有“藏身斜卧横扁踹”、“湘子跨篮横云脚”和“铁拐跌衩卧云斜”等,都需要有“凤点头”的专修基础。
“凤点头”有定式即站桩,还有动势即走桩行功。在走桩行功中有向前、向后、横行、斜行等,无论怎么走,都应该是足尖先落地。这样不仅于肝脾两经有益,在循经中还有更重要的内容。
足三阴三阳经除肝脾两经外,还有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少阴肾经。除肾经循行足底涌泉穴外,其他各经脉都循行于各脚趾端。行功中,足尖先着地,足腕部被抻平,这样足六部经脉全部通畅无阻。若是足跟先着地,足尖就要翘起,足腕部形成折曲。折曲后足腕部通道全部被阻塞,如同水管被捏迭,流水阻断样。若是足跟着地,足尖翘起,腕部以下脉道全部不通,气脉受阻。不通则痛,脚腕以下尚有三十余个穴位,长此以往,会对人体有什么健康影响呢?
二、勾云拿月云盘手
曾听一位学友讲过,在公园中练功时,有一位七八十岁的老者,每天独自很认真地练习太极拳约两个小时,动作很缓慢松弛。一次早晨七八点钟,三伏天的毒太阳将人们都赶跑了,只剩下这位学友和老者了。老者正练习云手,掌心向下,五指无力状的顺势从面前划过,学友实在看不下去了,忍不住问道:
“老人家,太极拳练习多少年了?”
“十多年了。”
“为什么动作要那么慢呢?”
“越慢感觉越好。”
话说得太没味道了,学友又问:
“云手是勾手拿月云盘手,你这么练是能勾着云还是能拿着月啊?”
老者立时象被电着了似的,语气很重的说:“你不懂,云手不过眉。”
“为什么不过眉?”
老者语气更重:“你是哪个门派的,谁教你的?我们这个门派,云手就是不过眉。”
话说的不仅淡如白开水,甚至让人有水中毒的感觉,这位学友真是买不到后悔药,为什么要上前搭话呢?
听完学友的陈述,我们真是很感慨,社会与传统的鸿沟不仅遂深而且遥远,实在是无法弥合。
云手又称云盘手、云掌、云环掌、云封手、浑元云盘手、子午混元手等。云手出于武当嫡传真宗丹脉之武林旧隐,隶属太玄武功,又传于太乙神功,全称为云封三才金玄掌、云球九转太玄功,简称云掌。
先天太极拳三十六势谱文有吴带当风金蛟剪,勾云拿月见破军,三返回顾云盘手,一气通达环周循,这些谱文在说什么呢?前二句是说武法,后二句是指循经。“吴带当风”是传统书画中知识,云手却也与之瓜葛不浅。此处“吴带当风”是指云手行功时要大舒大展,即要勾着云又要拿着月。“金蛟剪”在《封神演义》中是截教的三仙岛三位女仙云霄、碧霄、琼霄的神奇兵器,赵公明借来与燃灯道人对阵。
公明祭起金蛟剪,此剪乃是两条蛟龙采天地灵气,受日月精华,起在空中,挺折上下,祥云护体,头交头如剪,尾交尾如股,不怕你得道神仙,一闸两断。那时起在空中,往下闸来。燃灯忙弃了梅花鹿,借木遁去了,把梅花鹿一闸两断。
金蛟剪不仅神奇且颇有威力。而此金蛟剪却与云手有如此关系。破军则是天象中的煞星,所向披靡,见到者难逃厄运。“三返”为往返三次,有通达周天之环脉的循经之效。
进在云手,退在转肱,云手是太极拳中颇具威势的杀法,含金蛟剪、破军之威力;又在循经中有着神功奇效。太极拳中云手的分解动作有:玉鉴中悬、遮云蔽日、铁门闭扇、踏阵执旗,子午封真,紫霞冲霄等。云手的内涵如此丰富,岂可等闲视之。把它练成松散无力之势,和云手还有关系吗?
云手还有不少化式,也确实有手掌在面前划过之动作。如在面前划过时,五指分开,指尖向上,目光从指缝处看过。这出于武当绝技——三才抹面掌,用于拨打刁翎,就是拨打对面射来之箭。
“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诸谱文抄录如下。
《操演谱文》:
横行跨走自轻灵,左行虎坐右足平。
进手轮生呈有象,三步三跟合行踪。
云手双环通玄迹,进身摇脊任纵横。
左穿右撞右坐虎,左撞右穿虎左逢。
勾云拿月云盘手,三阳化力复按攻。
《全体大用谱文》:
云手三环行三步,横虎横龙左右旋。
双掌云挥摇身脊,勾云拿月金蛟剪。
《内脉循经》谱文:
云手三循撑云环,横行龙虎势要圆。
子午云掌摇脊过,上下相随气需缠。
三阳化力挤崩肘,肩胯封敌夺身前。
三环进步得攻手,金蛟云月任往还。
《武学概谱》:
云手变化隐玄通,三进三合臂上攻。
勾云拿月云盘手,上下旋缠金肘横。
七星挂壁金蛟剪,左右用法一般同。
关于诸谱文的内容详解请参阅《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一书。
三、白鹤亮翅与抱球
白鹤亮翅又称白鹤晾翅,传统之名为羽化飞真。白鹤亮翅含三个分解动作:印盒掌、虎踞抚琴手,心经金气。虎踞抚琴手《操演谱文》有一句:左下切掌行心气,右扬托掌运金风。
印盒掌是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于胸前抱球,然后就是“左右横运抚琴手”之式。“左下切掌行心气”是说抱球时在上之左手化切掌下按至左胯外侧。切掌时,手小指在下先行,手小指属手少阴心经,切掌的动作促进了手少阴心经的循行即“行心气”。“右扬托掌运金风”则在下之右手化托掌上扬至头右上侧。托掌时掌心向上,虎口先行。虎口有大指和食指,大指是手太阴肺经,食指是手阳明大肠经,这两条经脉都属金,上扬托掌的动作促进了两条金脉的循行即“循金风”。
“行心气”与“运金风”是太极拳中“形于手指”的端倪初露。“虎踞抚琴手”又称为“虎踞”、“子午桩”、“吊马桩”或丁虚步之定式桩功等专修功法,又可化为武当抚琴功、抚琴手的化式。又因为手少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为表里循行,此式内含金生水之象,又对肾经和膀胱经的循行有促进作用。
若以两肩做一直线,则循经太极拳的抱球有90°角的胸前抱球,有左右45°角的斜向抱球,还有180°角的横向抱球,所抱之球为混元球。
混元球是武当功法之一,有八式桩功和十六势动功,是一种专修功法。混元球乃太极真种。有此真种才可称为太极拳,此真种是由“上下掌心同一峙,两掌互唤抱球生”而成的。
抱球的动作不同,则标准不同,内涵不同,其作用也不同。并且分别有抚琴手、游龙分封、滚球等的不同化式。这些内容在《操演谱文》、《内脉循经谱文》、《武学概谱》、《全体大勇篇》谱文中都有详细和明确的剖解,修习者不可等闲视之。
四、挤与“太渊六脉”
棚捋挤按之混元四相也称混元四手,由揽雀尾一式生成,又有太极四手的泛化之俗名。其中“挤”又称“函扣太渊”,是一只手的食、中、无名指点在另一手的“太渊六脉”处向前做“挤”掌。
“太渊”者,手太阴肺经之穴,在手腕桡侧动脉搏动之处。中医讲“脉会太渊”,即十二经脉在太渊处会集。因而太渊为切脉诊病部位,也就是“寸关尺”处。
为什么说“太渊六脉”呢?因为十二经脉分为三阴经和三阳经,合为六脉。而六脉又交会于太渊,这样于此处切脉对全身的气脉循行会了如指掌。“太渊”于中医的意义如此非凡,那么太极拳的“函扣太渊”与中医之间有关系吗?谱文中讲太渊六脉细心听,或者说挤它虚实现,这样说“函扣太渊”与中医切脉有同样的意义。这是传统中“武通于医”的一个典型的例证。
《西游记》中,孙悟空悬丝诊脉,很是神奇。这是如何做到的呢?宗传太极拳修习有素者,“函扣太渊”时,并不是点在太渊穴,而是悬于太渊穴,以听劲感之,这样与悬丝诊脉其理是相通的,也是“太渊六脉细心听”的升华层次。更有功夫高深者,不必诊脉,即可感知对方的体质证候以及病患所在,这是丹经中言之“无弦琴”或“无弦曲”之境界。
《封神演义》与此“太渊六脉”也有渊源。《子牙火烧琵琶精》一回中有这样的内容:
子牙一把将妖精的寸关尺脉门攥住,将丹田先天元气,运上火眼金睛,把妖精钉住了。子牙不言,只管看着。妇人曰:“先生不相不言,我乃女流,如何拿住我手?快放手!旁人看着,这是何说?”旁人且多不知奥妙,齐齐大呼:“姜子牙,你年纪老大,怎干这种事?你贪爱此女姿色,对众欺骗,此乃天子日月脚下,怎这等无知,实为可恶!”子牙曰:“列位,此女非人,乃是妖精!”众人大喝曰:“好胡说,明明一个女子,怎说是妖精?”外面围看的挤嚷不开。子牙暗思:“若放了女子,妖精一去,青白难分,我既在此,当除妖怪,显我姓名。” 子牙手中无物,止有一紫石砚台,用手抓起石砚照妖精顶上响一声,打得脑浆喷出,血染衣襟。子牙不放手,还攥住了脉门,使妖精不能变化。
因为十二经脉交会于此,所以也称脉门。攥住脉门为什么就不能变化了?五行遁术是借助五行逃遁,妖精变化未及遁逃,但也离不开五行。十二经脉为五脏六腑所系,其根也在五行,所以攥住脉门就不能变化了。
道幽著 《西游记》与丹经武学之四

张三丰祖师与宗传六脉太极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中,张三丰祖师是一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人物。作为武当派的一代宗师,作为丹道与武学的传奇人物,作为太极拳的开山宗师,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张三丰祖师都留有浓重的一笔。
但是,对于三丰祖师与历史中的贤侠剑道的隐密修为之关系,社会上却几无所知。

第一章、关于贤侠剑道

第一节、贤侠剑道的概念
关于贤侠剑道,李兆生先生的《真元宝笈》中有系统介绍,《太乙全编》中又有一些讲解。现在我们先从文字上来作些了解。
贤者,儒家的色彩要浓一些,如贤卿良相、贤妻良母、仁兄贤弟,还有“一心只读圣贤书”,传统读物有《增广贤文》… …贤者乃圣贤与福佑的象征。
侠者,颇有武林风彩,如除暴安良,浪迹江湖等为侠士之风。
剑者,有些神仙味重,吕洞宾为剑仙,还有文殊菩萨执慧剑等。
道者,典型代表为道家,称黄老之道或老庄之道,另外还有中庸之道。

第二节、贤侠剑道的历史
贤侠剑道似乎与儒释道三家及武林之风都很有牵连。若要真正了解贤侠剑道,就要了解贤侠剑道的隐密修为历史。
关于贤侠剑道的历史,《真元宝笈》和《太乙全编》中都有详细介绍,下面根据书中内容简略概括一下。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各种史料不仅门类繁杂,并且丰富多彩,但是对于国术史实中的贤侠剑道的隐秘修为史却是鲜为人知的。关于这段历史,《国术史实,九脉合真》的篇章中有丰富而翔实的介绍。
首先,什么是国术呢?李兆生先生是这样阐释的:
国术是中华土地上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和文化行为,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下五千年的精华。其核心内容为修真与武学,包括丹道、修真、显密武学、器仪、数术、易、医、艺、军事… …等学术领域,与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几乎都有紧密的联系。贯穿传统文化各领域的主导当为易、老与三教哲理及修真大法,亦即民族之魂。
所谓国术,就是以道而成的诸种艺业的统称,它是五千年文明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一言以蔽之,国术就是中华民族的魂。
“人天合一”是国术的鲜明特色,古人在这方面曾经达到过很高的层次:
人类正在探索的人体科学、生物物理学、人类进化超越茫茫宇宙… …,并非是今天科学要探讨的有关未来的新课题,而恰恰是五百年前人类已经于此有所作为,并且已经奠立过已达颠顶的里程碑。
如此非凡的业绩以及这些历史的巅峰的创造者和统领者,就是贤侠剑道,贤侠剑道就是国术的代表者。
历史的脚步在行进,贤侠剑道的探索脚步更是大尺度的前行:
国术修真,几经岁月,历尽沧桑千百年,为人体科学的研究作出了光辉的业绩。留下多少古今概说供现代人体科学去论证,又留下多少新课题,如人身与世界存留多少元气、自然界中本体的动力是什么、生态的律化是什么、天下万物灵态为何等等这些宇宙的未知情况,有待今人去继续探索。
1、贤侠剑道的生成
贤侠剑道的修为史,最早可追溯到传说中的盘古开天辟地,由此宗风中至今留有“盘古棲天式”;燧人氏的“钻木取火”开辟了人类的用火史。因为有了火,而使人类与其它的动物有了本质的区别;伏羲氏画八卦而有了《易经》并成为万经之首;神农氏尝百草而后逐渐形成了传统中医药学;黄帝战蚩尤,九天玄女授之印、剑、令而打败蚩尤,则是最古老而原始的“贤侠剑道”之风了。
武王伐纣,浩浩荡荡,《封神演义》虽然是文学作品,但从中可以品味出贤者的忧民问政,武者的刀光剑影,战场上的惨烈厮杀… …
荆轲刺秦王,留下了“图穷匕见”的成语。匕首属中乘之剑。剑分三乘:上乘偃月神术,中乘匕首飞术,下乘长剑武术。兵器的种类和发展也标示出贤侠剑道的成长过程与层次评定。
2、九派的形成
东汉时期,儒释道三教并举、三教共演。三教者,以教化群生为己任,由此称为三教。后世发展形成宗教后,已经与之相去甚远了,而贤侠剑道中的武学发展与宗教更是风马牛不相及了。
贤侠剑道根植于三教,但又超越三教,也就是脱胎于三教又超离三教。
汉唐时期,在三教思潮、神仙学说以及武学的影响下,贤侠剑道渐成宗风,虽然超越脱胎于三教,但仍受训于三教思想,是建立在三教思想基础上的同一体。后来以武林风姿的面貌出现,才形成超离三教、教外别传的体系。当时的武当、少林、峨嵋、崆峒、天山、雪山、千山、华山、昆仑九大宗流已形成各自的风貌。
3、九脉雁阵
宋元时期,武当、少林、峨嵋、崆峒、天山、雪山、千山、华山、昆仑九大派系形成了修为史上的高峰而成九脉雁阵,以龙虎堂为九派盟主,掌管天下武林的增减变化以及层次标准的评判,从最高的武学到低下层次的,全部都有次序排列。
武学在此时达到鼎盛时期。李兆生先生是龙虎堂第23代掌门。
4、九脉合真
明朝时,龙虎堂召集了九大派系以及一些有高超技艺的小流派,进行了一次秘密的集会,完成了圆融三教、九脉合真、万法归宗的创举,九脉合真就是九宗合为一脉为一脉真谕。
圆融三教,就是儒释道三家已经统一同化,在学术上形成了统一的体系,九脉合为一脉,也就是天下的武学修真也统一为一体,即为万法归宗。
5、一脉真谕
九脉合真后的学术成就还没来得及公诸于世,时局已发生急剧更迭,为保留住这些珍贵成果,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起封真五百年;之后,又由于反清复明的武林征杀而封法三百年。一脉真谕转入地下,沉迹不现,只在宗脉嫡系中,口口相传,秘授承袭,延传于今世。
封真五百、封法三百的终止时刻是万轮甲子启超元的1984年甲子年之前刻。此时,李兆生先生才出山传法。
6、星野时期
由于封真封法,正宗难觅踪迹,但社会上对它的热度不减,这样,九脉之散流遂兴于世上。今天世人所熟悉的社会上的传统功法,均为当年星野时期遗留下来的产物。
《西游记》是宗风脉传之作,但是明清的注解者却无缘于宗风脉传,均为星野之产物,与宗风还是很有差距的。
7、正宗与散流
国术修真的学识,按传统划分有六或七个层次,即正宗、大家、名家、正源、旁流、散流、未入流。这是古人治学严谨的学术划分,不容混淆。
关于散流和未入流,《西游记》中有相关的描写。悟空被封为弼马温,不知官职大小,众人说:“不大不大,只唤作未入流。”东海龙王说:“大圣,你若不保唐僧,不尽勤劳,不受教诲,到底是个妖仙,休想得成正果。”福禄寿三星说:“你虽得了天仙,还是太乙散数,未入真流。”
《西游记》是小说,但它却是阐示传统学识的小说。虽然故事情节与实际生活不尽相同,但其中所述之理却真实不虚。
孙悟空大闹天宫那么大的本事却只是太乙散数、未入真流,贤侠剑道宗风脉传的严谨与苛刻可见一斑。同时,也让我们明白贤侠剑道的内容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
关于贤侠剑道,《黄帝内经》中关于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论述于此相对应,具体来看一下: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榆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这几乎就是贤侠剑道的翻版,只不过顺序要颠倒过来。
《太乙金编•雪山密籍》的法像与法具内容中,李兆生先生这样说:
武林中人练剑,文人练剑,密宗的护法不动明王,显愤怒相也手持剑,文殊菩萨行大智持慧剑,因此说剑能斩杀一切邪恶,斩断烦恼,故修为的人必须走一条贤、侠、剑、道之路。习文达理,怡性养情而为贤土;除暴安良,浪迹江湖而为侠客;文武同参,以剑通神而为剑仙;披执慧剑,向道成真而为合道之人,自此三界往来,通达无碍,古今万年千劫,亦如刹那。没有文的良好基础得不到剑学的真髓,古人以字练剑,融汇剑法于字态之中,故曰:“八法神剑入书身。”练字既久,化神为气,渐渐金气聚敛而成,无论所执何物几同乎剑矣。贤侠剑道是修真的实践,脱胎于三教,在很多地方也高于三教中人,他们或隐于寺院丛林,或散迹于江湖,演成武林宗风,或者“和其光,同其尘”与一般常人那样生活,“小隐于野,大隐于市”。贤侠剑道的宗风,提倡实修实证,而非宗教信仰。修法惟重走古人成就的实践,在文、武之基础上开始以剑求真的历修。

第三节、李约瑟难题的猜想
封真五百、封法三百,未免使我们联想到中国科技史中著名的李约瑟难题。李约瑟博士是世界著名学者,通晓中国传统史,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一生为中西文化的交流、通达、互证以及成果的界定等做出了非凡的努力。
他向往中国的丹道,追随老子而以老子之姓“李”作为自己的姓,并解释说:“内丹是内分泌的凝聚物”。李约瑟不可能得到宗风脉传,因而无缘于丹道修为,所以其所言只是门外汉的一种猜测。但是一个外国人对丹道的这种执着、向往和努力也太难能可贵了。
李约瑟先生早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就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古来一直领先世界科学技术水平的中国人,后来却停滞不前了,这个难题一直困扰了李约瑟先生的一生,并且至今仍然在困扰着全世界的研究学者。而封真五百、封法三百与此只是时间上、阶段上的巧合呢,还是有着割不断、理还乱的瓜葛牵连呢?
如果李约瑟难题与封真封法确有这种牵连,那么应该引起我们深入思考的东西还是不少的。

第四节、关于教外别传
“教外别传”起自禅宗。如来佛祖传达摩祖师时,即示之: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从初祖达摩至六祖惠能,传承信物为袈裟与钵孟即衣钵传承。五祖弘忍传惠能时嘱“衣止你耳”。袈裟后来交给了武则天派出来寻找惠能的朝廷使者。这样,禅宗没有七祖。教内没有七祖,但在教外即贤侠剑道中却继续传承,李兆生先生是少林老祖飞龙宗二十六代掌门,先生传授过数十种少林功法,在《情系中华魂》一书中有具体介绍,并有少林精绝谱文四篇载于诸著作中。
禅宗来自印度,传于中国,这是第一次教外别传,六祖惠能是第二次教外别传,而这一次是传于民间,隐于地下。
“教外别传”,可以理解为“只在教内传授,不向外传了”,但也可以理解为“教内不传,传于教外”。由于汉语的丰富内涵,也形成了历史上的特有面貌。
李兆生先生在太极挙专著中说过“少林挙不是以挙打天下,因为挙里有禅。”此挙禅不知如今还有几人修得?
李兆生先生初出山门之时,以武当太乙铁松派十三代掌门之身份公之天下,并以此讲述了贤侠剑道中的又一次“教外别传”,这一次的教外别传,与禅宗之风貌又有所不同。
谈起武当功法的渊流,历史使我们回顾到明清之际的两大异峰突起:
明末清初之际,岁月里掀起了一场浩劫。当时一些明朝的遗老纠集了爱国志士,武林高手,企图推翻清王朝,恢复明室,即为历史上“反清复明”运动。这场浩动洗涤了武林力量,一些内功精湛的大德先祖也难逃此厄运。面临这种绝境,道祖铁松子先师提出“跳出三界,不问尘事,专心事教,守吾真元”的精辟方针,于是在原武当功的基础上,引入“寒山内功”等法,开创了“铁松”别派,即为“武当分支”。当时南方文化繁荣,不宜修行,故而北上到人烟稀少的长白山麓。故使一些武林先辈、怀绝守技、隐居东北,孕育了东北的内功先华,融汇了数百年闯关东留下来的武学,犹为一代风格。

第五节、宗风与宗教
贤侠剑道是宗风的掌握和领导者,是传统的真实面貌,也是传统文化的源泉。修持中把握宗风不易,稍有疏忽就会有所偏离而堕入旁门左道。
禅宗宗风由惠能继承,但神秀不甘下风,明争暗斗多少年。尘是心头火,能烧功德林,以神秀之心态,早已滑落旁门,走火入魔了。但是,入旁门者,自己并不会察觉到。因为旁门虽然不能入道,但也有一些法力。这让进入者会以为自己仍在正宗之路途中,自我感觉与正宗无二,却不知此时的感觉已转为幻象幻觉,它与真景真象太过相似而无法分别。若不能得到明师的点拨与伽持,那幻象会一直伴随下去,会觉得自己修为有成而不能自拔。岂不知幻象只是空中楼阁,根基全无,最终只落得个鸡飞蛋打,追悔莫及。
“无师不能成道”,这是传统中的切切叮咛之语。因为只有过来者才能辨明真景与幻象,而伽持后来者步入宗风。
旁门有八万四千门且门门有法,试问若无明师指点,怎么可能将这诸多旁门去一一辨清,终其一生之精力,又能辨清几何呢,况且又并不知道辨别的标准是什么。所以神秀只能是前功尽弃,成果尽毁。
这样在少林寺中就产生了分化,寺中仍有潜心修为,心系法脉者。可是宗风不再,其修为成就不可能再有提高。倘若修为中把握稍有差迟,那就只有走下坡路了。虽然还保留有寺中的法事形式、外部面貌等,而其内在的本质不知已经产生了多少变化了,这样就难免要流为宗教了。
李兆生先生在《太乙金编》中关于“少林武式玉环桩”的内容中讲到:
少林武学属于宗风教育,因岁月风烟之故,有绝大多数拳种因缺少谱文而丧失传宗。虽然也流传过一些拳脚,但由于谱文失亡,导致没谱,拳种已是毫无意义的东西了,更谈不上宗传了。因而诸多方面之学习探索,还是保持当年熟读背诵谱文,不断加深理解,伴随操持年月加深之体验,这样得到的领会才是宗风之育化… …在当今时代,科学昌化,人类文明在不断地进步,少林禅宗武学泛化于俗,已经面貌皆非,转为少林武学,“禅宗”二字已经看不见几多了。
《西游记》中须菩提祖师说:旁门有三百六十门,那是指日夜跟随师父,随时可得到师父的耳提面命和点化指教者,还是难免有这么多的旁门干扰。
少林是如此,武当也是如此。铁松子祖师丰富、融通、提高了武当的层次,北上长白山之后,武当也“教外别传”了,武当山上不知还能找寻到几多宗风?
儒家古来就有大儒宗风之隐传。三教者本为教化群生之三家,却在历史的流传中,无声无息地流为三种宗教了。但儒释道的学识根脉却紧紧地把握在宗风之中。张三丰祖师是得儒之至极,道之精微,佛之广大而创武当学脉。这样宗风中的儒学、佛学、道学仍然在不断充实与提高。社会上对此基本上是一无所知。宗风中对那些成就者也可分别称之为儒家、佛家、道家。历史上的这些本来面貌,还需要人们去辨识清楚。
三教之泛学,宗风之泥沙耳,三教演真之操修,修真之基石也矣。(《太乙金遍》)
概言之,宗风是严谨、律化的学术专承,宗教只留下信仰的模式与表象。

第二章、关于张三丰祖师

封真五百,正是张三丰祖师所处之时代,张三丰祖师是出少林而翻武当。那时,祖师在少林已经达至顶功夫,但祖师还是感觉不满足。这样又到了武当,这就是出少林而翻武当。所以武当派都会少林功夫,而不会少林功夫者是不能称为武当门派的。
少林以刚著称,武当以柔显宗,三丰祖师既得到了少林的刚,又得到了武当的柔,就是少林武当的功夫都达到极致后,才刚柔相济运神功,而创太极学脉。
关于刚柔,武学中这样说:柔里有刚攻不破,刚中无柔不为坚。
《太极拳经》中言: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运劲似百炼钢,何坚不摧。
祖师创太极学脉大致有两大特点:
1、内丹有成;祖师在63岁得内丹,内丹是由金丹玄化而成。
2、刚柔相济通达神化后创太极学脉。
《太乙金编》中这样说:
念当年三丰祖师远袭纯阳,近承陈抟,心得太乙金华、太极内丹之法,艺传今昔。复施全真金莲宗脉,融武林旧技诸种杀法,精演合之,于宝鸡金台观阳神成就而游太合,开宗创武当派。祖师当年“论三教经典吐辞滚滚,登山如飞”。太合山三峰合于自然,留下同门八十一宗之系,诚不易也。
这是历史上一代宗师的真实面貌的初步揭示。
武当有八十一流派传承,归于三宗九门,又统一于历代祖师主持之下。清朝时,铁松子祖师“远上长白山”,是武当门派“教外别传”的开山宗师。

第一节、关于宗传六脉太极
封真而后,那些怀有各种神功绝学之士,不能每天操演那些惊天绝技,但又要延续法脉,将神功绝学传承下去,这样六脉太极就应运而生了。
1、六脉太极传真魂
李兆生先生的太极拳著作中有一篇章《六脉太极传真魂》,其中说:
六脉太极,是应合“封真”的需要,将神功绝技改良为之,名为先天太极六脉。其风格是纳武学于丹道,以太极阴阳、刚柔、动静为体。内有循经而尽丹道之为,外敛行迹复享天年之伦。形式上由二仪而生三才四象、五行八卦,操之而出。这种内外互含、各有行藏的太极修为渐成面貌。改良后的新生命,其内求则循经日月,尽丹道之为,外行则是收敛行藏,以图天年道永,即化险绝为平和,化刚强勇猛为柔缓。中含先天一脉,顺阴阳而升降,修四时而为真,演外形而重内操,精神气血神息为用,阴阳有象之形汇在乾坤坎离之中。时太极为体,混元为迹,这是当年六脉行真的先天太极拳之特点。此六脉乃混元太极、龙虎太极、如意太极、乾元太极、浑天太极、先天太极。
化险绝为平和,化刚强勇猛为柔缓这是武学上的不语怪力乱神。子不语怪力乱神起自孔子,在孔子之前,圣贤也以鬼神之语教化群生。“与鬼神合其吉凶”,说明鬼神与凶吉之事有关。自孔子起,大儒宗风以“礼乐刑政”教化群生,以细致规范的种种封建礼教来规避人们的行为意识等,以达到最完善的趋吉避凶的境界,这其中也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民风民俗。
武学也是如此,武学上的冷疾快脆、刚猛奇变的种种修为手段也转化为柔和缓慢而波澜不惊了。而六脉太极拳的产生,则是张三丰祖师在武学上用以教化群生、引导社会的高乘修为。这一文一武合为太极之象,即“一阴一阳之谓道”。“子不语怪力乱神”是儒家“习其道,不言其妙”的典型特例;这样,武学上也形成了“习其道,不言其妙”之面貌。
2、武当门派由密到显
先天六脉太极是张三丰祖师对人类的伟大贡献。那时,祖师的名气太大了,从洪武十七年起,明朝的三代皇帝多次派人入山求访祖师,都不得而归。永乐年中,朝廷督三十余万人众大修武当山,修成后赐名太合太岳山,太岳之意是为五岳之统领。
武当山原名太和山,寓意为天地生成之前的先天太合之气。那时求道者众,每天上山求道者络绎不绝。
封真已将道封存石壁,不向社会传授,这样祖师皆传以太极拳。由此,太极挙得以广传于天下。当时社会上并不承认太极挙为武学,因为柔软和缓的太极风貌太有别于以往的刚猛快脆的武林之风。这样也难免会引起修习者的迟虑疑慢,心理波动必然会影响修为成果。因为心主神明,心念一动,障门大开,即一念尘心起,百万障门开;另外,太极挙中以心行气,务气顺遂的特点尤为显著,因此由于心性上的差别而把修习者的层次也给拉开了。只有清正秉为、笃信不疑者才有可能修习至太极内脉有成。
太极内脉有成者,才有资格进入武当山门,继而接触到密法修习;太极内脉未成者,就不会知道武当山门的内外攸分。这就是以武来挡天下求道者,武者太极拳,就是以太极拳来挡天下求道者。由此将太和山更名为武当山,从此武当门派名扬天下。说张三丰祖师是武当一脉的开山鼻祖,一是说武当之名源于张三丰祖师;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张三丰祖师是将武当门派由密到显的一代宗师。那时,有资格进入武当山门者,大字桩至少要从寅时站到巳时,即从早三点到午十一点或更长时间。
3、传承层次的内外之别
佛家有显密二宗,显宗人们一般都比较熟悉,对于密宗却知之甚少。密宗因其本身的修持特点而决定其有着很严格的戒律,若触范戒律,必定会招致难以招架的偏差流弊。
不仅是密宗,宗脉传承中都有此隐密的形式和内容。修为中以返还先天为主旨,而先天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因而决定了修为的隐密性。须菩提祖师传法孙悟空,很重要的一个条件是此间更无六耳;五祖弘忍传法六祖惠能,躲开众门徒单传,惠能得法后即逃离下山,并在十五年间遁迹尘世,封真封法后更使传承层次有了天壤之别。
4、武当门派密法介绍
武当的法脉传承要更加严谨苛刻,武当门户谱文说:
先有武当后有天,灵根照见元空体。溯源远古分天地,至今流传盘古桩。
李兆生先生在《中国太极拳之成熟(脉流)在国学宗风中涉示时代概图》中将国学宗风脉传的历史一直追溯至三皇五帝时期。
但是社会上认识武当都是从太极拳开始的,因为在太极拳之前,武当一直都是密法修为而不为世人所知。得到太极拳传承而未进入山门者,不会得到密法传习。而得到密法传承修习者,在几百年间又绝口不谈,并合俗同尘,不露痕迹,有句话叫宁舍千斗金,不吐一口春。所以社会上一提到武当,只能谈谈太极拳,其它的则一概不知。
武当门派的密法是什么呢?就是1984年万轮甲子启超元之时起,李兆生先生出山后向社会陆续传授的内容。也就是到了今天,武当门派的密法也公开向社会传授了,《太乙金编》中介绍的武当密法多达几百种。
作为龙虎堂第二十三代掌门,李兆生先生传授的内容还有九脉合真中的其它一些内容。
5、张三丰祖师是道家吗
提到张三丰,人们通常会说,三丰祖师是道家。这样说法是对中国传统的一种割裂,也至少将历史倒退了千余年。汉唐之时,九派之势已形成;宋时的九脉雁阵推举“龙虎堂”为尊。再向前追溯,以盘古棲天式为根,其年代岁月已不可考了。而自帝始启玄风的黄帝战蚩尤的历史也已五千余年了。
中华民族的传统风貌,真是源远流长,武当派有“先有武当后有天”之门户传宗。张三丰祖师是得佛之广大、道之精微、儒之至极而创武当。若说张三丰祖师是道家,那不仅割裂历史,甚至会将传统舍掉了大半。
历史上,王重阳创全真教,曾在自家庭院四角各植海棠树一棵,寓意融四海之风于一堂;《西游记》中,悟空与虎力、鹿力、羊力大仙斗法后对车迟国王说:望你把三教归一,也教僧、也敬道、也养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圆融三教、万法归一,是圣哲高仙对人类的贡献,也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所在。这一点,当今之社会还是应当对之多加强认知的。

第三章、太极拳产生的背景与条件

第一节、贤侠剑道与儒释道三家的同与异
贤侠剑道是脱胎于三教又超越三教。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是都为丹道之持,不同之处是成就丹道的面貌已大不相同。儒释道三教仍停留在静功打坐上,而贤侠剑道已发展为“道可演武”,“武可入道”,将修真(即丹道修为)与武学融为一炉,从而形成了贤侠剑道的独有面貌。
1、贤侠剑道之武学
“道可演武”、“武可入道”是贤侠剑道超越并脱离三教的标志,也是教外别传的标志。道可演武,是说道为武之根;武可入道,则武也为入道之根源,道与武相互为根,即“一阴一阳之谓道”,道与武也组成太极之象。
道可演武,通俗的讲,就是以道成武,即修真(丹道修为)有成者同时也具有高深的武技,其理可以同于以道成医等诸种传统学识。
以道成医,即丹道有成后再作医生而为丹医。关于以道成医,李兆生先生有专文论述,周潜川和关亨九先生也有针对性的论述与讲解,《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等经典著述都为丹医之作。传统中的诸多学识,都是以道成之的。
2、 武学的非凡功绩
武可入道,通俗地讲,就是以武入道,通过武学的常年修为而步入丹道之层次。武学与修真,一如太极之阴阳,互为生化,相感而执,各成体系,各居次第。修真指引了武学,武学又促进了修真。
比如丹道修炼,不再是闭目静坐了,而是发展成为在走马对阵中就将丹道练成了;武学还成为检验丹道的一个标尺,武功练的好,丹道成就高;武功没练好,丹道也不可能成功。
以武入道使修为更简易、更便捷,不仅少出偏差,而且时间上也大大压缩了。比如小炼形,可以快速打开经穴脉道而成为修为的捷径;比如玉环桩,无论老幼强弱,都可在经年累月反反复复地操持之中收获到生命的升华。
3、武学的概念
李兆生先生在《太乙金编》中说:
武学的概念,从原始角斗的雏形,发展到后来的威仪。由拳脚器械之争杀,渐渐演化为强身健心的一种行持。漫长的岁月里,实践中的体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发现,哪些动作符合人身气血循环的规律,则能愈速增进功力,或在实践中发现哪些运动使人气血衰败,则是因有失于气血充盈的尺度。这一切则是武学不自主地走向自然发展中的术,而合于道。以至后来,形成发展为超出常人的专修境地。这则是武学进入贤、侠、剑、道的层次。
武术只是武学中的一小部分的内容。武学的内容包括:
(1)武术——挙脚招式。
(2)理法分析——理是气血经络;法则有:①切断四肢;②打伤五脏;③形神俱灭的不同层次。
(3)谱文唱颂——谱文是武学的灵魂和精髓,先要背熟,然后唱颂。
(4)技法详示——俗话叫做喂招,就象大鸟叼来虫子,训练小鸟的生存本领一样。
(5)了解发展历史。
4、武学的脉络
贤侠剑道的“道可演武”、“武可入道”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威力呢?或许我们可以从《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介绍的“先天太极拳三十六势”而窥一斑。
《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卷二在“先天太极拳循经内脉缠经图示简介”中说:
夫内炼法则分为循经、缠经两大专程。
循经者:是内循先天真脉,通彻天地,通达四极八渚而经泛人天以省自我。
缠经者:是外循经纬,由外而内,表里相循,以神气意血而生其身。
由内转向外,是谓内缠经,由外转向内,是为外缠经。
内循先天真脉者,即为中庸之道、也是丹道之脉络;内外缠经者,则为武学之脉络。
《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中对内外缠经有大量的图解介绍,既为修为者提供了参考依据,又在武学的细微转换处指明了方向。
儒释道三教修炼丹道是以静坐为主;而贤侠剑道的修习,是丹道与武学共修。既有丹道的中脉循行,又有武学的内外缠经,丹道与武学相辅相成。
中脉循行与内外缠经组成了一个含有太极本体的太极图。

第二节、贤侠剑道的修为特点
1、主要特点有:
(1)入手简便——以武入道,简便易行,无论老幼病弱皆可参与。
(2)过程迅捷——将丹道修炼的过程大大压缩,成效显著,并且可限期取证。
(3)少出或不出偏差——以武入道,禁忌较少,所以也少出偏差或不出偏差,只要不心存妄想,正心定性,就不易出偏差,其保证性大大提高。
这样,贤侠剑道已经与三教之修习有了很大差别而超越三教并脱离三教,形成教外别传之体系。
2、关于内家武学
关于武学之缠经,其中应该引起我们深思的内容也不少。
同样是习武健身,却有缠不缠经之别,有缠经者可发展成武学。没有缠经或缠经不完整者,那只剩下拳脚招术了,只有外在的表面形象而缺少内在的本质内容。
循缠经则是武学与丹道同参,融武学丹道为一物,如此才有道可演武、武可入道的本质,这也是丹经武学的真实面貌。
武学因为有了循缠经,才可称为内家内炼。只有内家内炼,才使武学分有不同的层次之别,也才有可能步入侠客剑仙乃至于合道之列。没有循缠经或不能形成完整的循缠经的轨迹的都不能称为内家,也就不能入道。除贤侠剑道之外,只有宗传六脉太极和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有此内涵而可称为内家拳。

第四章、宗传太极拳与贤侠剑道的脉承渊源

第一节、《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出版中的故事
1983年,日本的铃木大拙在联合国向全世界宣布:十年后,学太极拳到日本,这还真不是空穴来风。当时的中国,文革结束不久,刚刚打开国门,国际风尚蜂拥而来。我们的口号是“实现四个现代化”。但是怎样实现,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尚处于摸索探寻之中。
关于少林寺和少林功夫,电影《少林寺》在当时起到了普及的作用,“少林”这个概念走入了人们的心中,但对于其它,空白点还是不少的。
那时的国际上呢,日本少林拳法联盟遍及世界各地,注册会员有几百万众。当时有个笑话,有的外国人以为少林寺在日本而不可能在中国。而这一切都与日本的宗道臣先生有关。
宗道臣在十几岁时随日军来到中国,但他痴迷于武术、柔道等。后来机缘巧合,有缘接触到了一些少林武学。抗战期间,宗道臣秘密修炼少林武学并有机会在嵩山少林寺接受了正式的传法仪式。
抗战结束后,宗道臣被作为战俘遣送回国。回国后,宗道臣的生活很不如意,不得已使用武术护身,由此开始了武术的授徒和教学。他要求受学者先做人后习武。经过艰苦地努力和曲折的历程,终于成立了日本少林拳法联盟,之后发展壮大,在世界各地都有广泛的影响。
虽然宗道臣在少林武功招术上有所改良和发展,但宗道臣始终没有忘记少林拳法的根在中国。
1979年,宗道臣又来到中国,向中国政府提出要到少林寺朝山拜祖。这样1980年,宗道臣来到少林寺,并立下“日本少林寺拳法开祖宗道臣大和尚归山纪念碑”。之后,宗道臣要求少林拳法联盟的所有盟员,都要分期分批到嵩山少林寺归山探祖一次。实际上,联盟会员中人每年都要朝拜一次。宗道臣去世后,他的女儿宗有贵接任联盟盟长职位,继续发扬少林拳法。
少林拳法是如此,太极拳会不会也如此呢?1990年北京亚运会开幕式上的太极拳表演,日本来了八百人,我们中国勉强现凑了七百,形势真是很不乐观。
那么铃木大拙所说的十年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恰好十年后(西历1993年)我在日本,看到东瀛的太极拳气氛,我也受到感动,为此也欣然的应邀,讲述起有关太极拳的操修,可以说在东瀛的“鹤舞会”上留下了宗风太极学脉的种子。(日本人又把太极拳的锻炼美誉为鹤舞)并讲叙了武学之内脉,武当派与太极拳之间的关系,宗传太极拳与武当修真。从功谱文献上分析了宗传太极拳与武学参真、丹家修为、文韬武略、中国古文化的关系… …。我被日本朋友勤学苦练的精神感动了。我讲了许多,许久… …,乃至于《道源一气图》,《修真图》的丹成九转,羽化飞真等更深层次的内容,以及在我的故乡,甚至只可意会,不能讲的灵性,日本朋友们都深有体会。(《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卷三)
李兆生先生的努力,让日本朋友感受到了太极学识的博大精深,也体会到了太极拳生命的血缘脉流,承认并确认了太极拳的根仍然在中国,并且也明白了泛化于俗的太极拳的局限与不足。
经过努力,《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在1998年出版。这样,关于太极拳的一些争论和分歧有了衡定的标准,而太极拳的修为层次也可以分辨清晰了。

第二节、宗传太极拳招术中的隐含——以“先天太极拳三十六势”为例:
先天太极挙的三十六势中,大的套路分为三十六势,而各势之间的过渡动作还有很多,有名称者就有一百三十势之多,而这些套路和过渡动作都含有不少隐密。如:
白鹤亮翅和仙姿飞举这两势出于《白鹤真人飞鸣羽化全真神图》。《白鹤真人飞鸣羽化全真神图》有二十四势动功和十二式静功。二十四势动功中还隐含有二十四翅。如果按“先天太极拳三十六势”的套路修习,此两式泛泛而过,不易得《白鹤真人飞鸣羽化全真神图》之真髓;若将此二势拿出来专修,可初步踏上《白鹤真人飞鸣羽化全真神图》专修之途;而那些已得《白鹤真人飞鸣羽化全真神图》传承者,公开场合只能演练此两势,不为人知之时演练的就是全套的《白鹤真人飞鸣羽化全真神图》。
玉女穿梭又名《玄都玉女掌》,具击舞双并之风格,内执丹道、外显金锋,分九第玄功,并有第一洞天、第二洞天之别。
金锋穿掌和削金截铁中隐含有《金刀三十六劈》。
罡风玉掌和手掐太极出于《寒山七式》。
雷震金莲中含有武当门户掌中的《三十六天罡腿》。
… …

第三节、太极为宗传武式
太极挙如同一根钓杆上串起的浮标,每个浮标下面都有丰富而独立的内容。如果只看到漂在水面上的浮标,而不具备隐于水面之下的坚实基础,那是无法进入到太极挙的世界中去的。或者说,太极拳是丹经武学这颗参天大树上的一枝条而已,它与整棵大树血脉相连。由于大树的丰厚营养,太极拳也枝繁叶茂。若将枝条掐折,太极拳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也就失去了太极拳的风采。
太极为宗传武式,这是李兆生先生在《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中的一句谱文。这句谱文将三丰祖师当年传太极挙的实质作出了清楚的交待,如果我们不能将这句谱文参识透彻,那在太极挙的修习中会有障碍的。
如意太极拳的谱文于此有很清楚的揭示:
国术要属此最精,多少英才理未明。
返本还原现本源,阴阳气化任流行。
任凭君有千般艺,只待掌中印法成。

第四节、太极拳名称的寓意
拳者,握手为拳,太极拳中有握拳,但仅占少数,远远不及掌多,或者说太极拳主要是以掌为主,那为什么不称太极掌而称太极拳呢?
太极拳中握拳基本上都称锤,即握拳为锤。如搬拦锤、撇身锤、肘底沉锤、翻身横锤、进步载锤等,而锤者几乎都是出于武当的八法神锤。由此可知,太极拳的名称与掌或拳是没有关系的。
那么与什么有关呢?与混元球有关。混元球是武当密传的一种专修功法,其特点是团敛体内的真元之气,形成聚则成形的结晶颗粒即混元球,此结晶颗粒是太极真种,或称先天一粒真种子,因其形象而称为拳,这是太极拳名称之由来,也是“太极为体,混元为迹”之本质所在。所谓太极为体,混元为迹,是说外部演象于阴阳二气,内在却着眼于提炼混元一气的结晶成色,由此太极拳成为丹道的外功。
先天一粒真种子即混元一气或称先天一气。一者,道之始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此混元一气,就可再造人天、再造精神,也就是再造精、再造神而赋予新的生命,这是宗传太极拳再造精神的真实面貌。
先天一气又有几个别名,混元一气、太极真种和先天一粒真种子。
我们再来看《中国循经太极挙二十四式》的这一句谱文:上下掌心同一峙,两掌互唤抱球生。球者乃混元球,两掌心于混元球特点很突出。“同一峙”是说两掌的劳宫穴要遥遥相对;“互唤”是阴阳互生而成球。不明此理,则与太极无丝毫关系,又何以称作太极拳?
这样宗传太极拳的本质也昭然若揭了,修习太极拳之最高境界乃为由万物返三,回归先天一气。

第五节、活步太极拳
由于宗传太极拳与密传武功武学之间的密切联系,也形成了宗传太极拳的一个鲜明的特色——活步太极拳。就是可选取太极拳某一势做单一的训练,以求内操內练,练好一势再练下一势。因为宗传太极拳的每一势,不仅各有循环,同时又单独完成循环,这也如同写字,先写好一个字,再写下一字。
内家拳讲“拳打卧牛之地”,就是在一块牛卧之地就可修习太极拳,这必定是活步太极拳,单独练习某一势,有卧牛之地已足够了。
李兆生先生有更详细的解释:
有的学员练云手循经感受明显,有经脉循行的效果,练完后神清气爽。那就可以单独练云手,左进步、右进步、前进、后退都是云手,一个动作可以反复做,不必拘泥于套路;有的年轻学员血气方刚,就喜欢做循经太极拳的“太极四手”,即循经太极拳基础功“玉环桩”,那就可以成百上千次的练习。各人有各人的情况,各人有各人的喜好,三阴气脉迟速就应该多练习三阴气脉的式子,三阳气脉迟速就可以多练习三阳气脉的式子。……王宗岳在《十三势行功歌诀》中写的清楚:“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骨肉尚且为“臣”,何况套路?

第五章、 五百年后武当传人对社会的贡献

第一节 、关于中国循经太极挙二十四式
封真封法使传统文化出现了断代,社会上难觅宗风脉传。而从1840年起,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清朝闭关自守的大门,从那时起,西方科学就一路顺风顺水的漂进了中华这块古老的土地。到了今天,不要说我们与传统是渐行渐远,就是好多民风民俗也都悄悄地溜走了。
通常把生活在国外,只会说洋文,不会说汉语的华裔称作香蕉人。更广义的说,自1840年起,从社会环境、生活条件,生存模式等等方面,在中华大地上都有了潜移默化的改变,虽然我们仍然讲汉语,但难免或多或少都渗入了香蕉人的成分。
当人们重新燃起传统的热情,急切地想进入传统的世界时,又被诸多的社会乱象晃花了眼,撞破了头。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这颗参天大树太繁荗昌盛了,而社会上对它的所知又几乎为零,致使一些捕风捉影之徒大行于世。可以说,在现实与传统之间横亘着一道不可跨越的鸿沟。
唐朝以前,中国人是席地而坐,之后有了凳子、椅子之类,相应的人们的体质也急剧地下降了。《性命圭旨》讲:上古之人,有息无睡,为什么会无睡呢?因为神足不思眠。而神足的基础是精足不思欲,气足不思食。“有息无睡”可直接入道,即静功打坐修为在那个时代是可以行的通的。
社会向前发展了,人们的体质却距离“有息无睡”越来越远了,这样静功打坐的修为就不适应了,而开始产生出诸多偏差与弊病了。
此时,吕洞宾提出了“修墙补屋”之法,是说人们的体质犹如破损的房屋,要先把体质上的缺失修补完善后才可入道,这也就形成了“性命双修”的概念。性者是看不见听不着摸不到的先天之物为无;命者为后天的血肉之躯为有。修性修命即修心修身,“有息无睡”者可直接进入性功专修而静功打坐。达不到“有息无睡”,就是在后天命功上有缺欠,不圆满,若要强行进行静功修为,那只能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了。吕洞宾说:“只知性、不知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丹经武学中的武学动功修为就是要补足这方面的缺欠,先行“修墙补屋”,培元筑基,有了命功的坚实基础而由动入静进入性功专修。
这样贤侠剑道与三教在修为的方法上已大不相同,其本质也渐相分离,如此才能不堕入“万劫阴灵难入圣”的泥潭之中。
宋朝时,进入了末法时期,相应地,社会上也在动荡起伏、纷争不断中行进;明朝封真五百,清朝封法三百。这样传统文化就形成了断代,而断代文化或封真文化才是传统的原貌。
由于人们对这些内情毫不知晓,以至于道听途说充斥于世,偏差弊病反倒成为炫耀的资本。如此积重难返,已经与传统背道而驰、大相径庭,又何谈弘扬传统呢?
面对于此,李兆生先生在2002年向社会推出了“中国循经太极挙二十四式”。它是在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挙的基础上让其赋予了循经的内涵。这循经太极挙就是架设在传统与现实之间的一座桥梁,让人们能够跨越鸿沟去接触到传统。
循经是什么概念呢?人体最基本的循经是十二正经的循行,它是人的生存基础,隶属于中医药学的范畴。如果人体没有循经了,那人的生命也就停止了。人的身体的好与坏,直接取决于循经的好与坏。循经正常,人就健康安泰,循经有问题,人就要罹患各种疾病。循经也是治病救人的入手之处,循经调整好了,身体就没有问题了,循经达不到正常,疾病就不能根除。
《黄帝内经》这样说:经络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还说: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
时至今日,人们的身体健康已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中国循经太极挙二十四式”着眼于社会现实,从人体健康的最基本处入手,先有“修墙补屋”之效,之后才可言其他。
关于锻炼,李兆生先生解释说:锻者,指大块的煤在燃烧之后断裂成小块,直至成粉末状,是一分为二的过程;炼者,粉末状的煤继续燃烧又凝敛为一体,是合二而一的过程。这才是锻炼的含义。也就是说,锻炼者,也为太极之易理,有开有合,有顺有逆,是“一生二”和“二返一”的过程,即沿顺着“顺则凡,逆则圣”之哲理而成。
丹经武学中,“修墙补屋”的内容中有十二经脉的循行,有奇经八脉和各种络脉的循行,有武学的内外缠经,还有丹道的中脉循行等等。在这些修为的努力之中,自然而然地就由培元筑基进入丹道的修为之中了。
常识告诉我们,药不在名贵,而贵在对症,“中国循经太极挙二十四式”就是针对现今社会的对症之方。
对于太极挙而言,循经指出了它的根本所在,没有循经内容的太极挙,其生命也就停止了。
人们对内家挙,内家功夫很向往,它又是一种什么面貌呢?内家挙内家功夫的入手之处就是循经,从循经开始,才有可能一步步进入到内家挙和内家功夫之中。
古老的导引术、炼气士也与循经有不解之缘。导引者,就是加强和提高循经质量;炼气士炼的也就是气血在经脉中的循行。对这些基本的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那对学习传统有莫大的益处。
从“修墙补屋”到“宗传六脉太极”,再到“中国循经太极挙二十四式”,这是贤侠剑道之宗风为适应社会变化而造福社会所作出的努力,是宗风一脉传承之作为,这也就是五百年后武当传人对社会重新做出的贡献。

第二节、中国循经太极挙二十四式的修炼层次
李兆生先生在《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中很明确的指出,循经太极拳的武修方面是宣化肝脾,增进饮食,强健身体,再造精神,这是循经太极拳修炼之根本。这“再造精神”,是将人的元精、元神充实、凝练、升华而赋予新生,可以使人的身心面貌为之焕然一新,无论是生命质量还是身体素质都会产生质的变化,也就可以再造人生。
“再造精神”是比较理想的修为成果,也是修为的阶段目标之一,同时它还是限期取证的具体体现。在“再造精神”的过程中,也包含有非常细致精微的内容和道理,也就是循经太极拳本身存在有很多不同的修为层次,应该将每一步每一环都弄清楚。
“再造精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有“逆则圣”的力量,能够使元气返还至混元太虚的阶段,而这种不同凡响的力量的获得,混元球、定元桩的修为功效是最显著的;元气能够返还,需要元气得到高质量的运化、宣合以及一丝不苟的循经流注,这是漫长的、多方面的修为过程。玉环桩、混元球、横运太极手、定元桩、武式玉环桩、九龙环和飞鸣图等各功法都是这阶段的修为内容,它们都是《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中循经太极拳推进循经的基础的内容。
要运化宣合气血就要有充足的元气,元气不足也就谈不上运化宣合,这需要有采气的专修,而太乙元明功的采气效果最明显。太乙元明功也是专修功,所谓元明即元阴元阳,而元阴元阳对于人的生命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元明功的层次是非常高的。李兆生先生曾说过:元明功没有15年以上的专修基础,是不能言其玄奥的。《太乙修真元明密持大法》一书是阐释元明功内涵的专著,足见其地位之重要。可是元明功又是年老体衰者“修墙补屋”的首选功法,往往被人看作不起眼而忽视,其实这正显示出元明功的“深浅同真”的高深层次。
元明功采气的效果很突出,可是采气又要求气脉通畅,若有阻滞,气不能进来。这需要有小练形的专修基础,十个小炼形是修真的十个绝活,可以迅速打开奇穴要道,并付以修为者以坚实的功底和扎实的基础。
修炼真的是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它要比现在的小学、中学、大学的课程进度安排严谨的多,若其中某一环脱节,就会影响修为的效果而拖后腿。能合其法度,则有事半功倍之效;如果修炼不得其法,则将会事倍而功半。
但是李兆生先生亲授或李兆生先生指定的教学安排为什么可以打乱次序呢?那是李兆生先生用自己的修为成果来帮助求学修为者。虽然次序可以打乱,但是求学者应该在一定的时间内将自己的修为缺欠的内容补充上,将曾经得到的帮助转化为自己的修为成果。若不能得到及时的修炼补充,那有可能曾经得到的帮助就会流失掉。只有自己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修炼成果才不会轻易丢失。
李兆生先生在授课时曾反复强调,在学习班上学习的功法只是给大家引个路子,先把这条路弄明白了,回去以后要变本加厉的将学到的功法勤加修炼、多下苦功,才能将学到的东西巩固住。
修炼可以速效,有些身体疾病,有些素质不足,通过修炼可限期取证,很快得到改善。但是修炼不能速成,每一环每一扣都需要有实实在在的修为努力,才有可能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第三节、中国循经太极拳廿四式的面貌
从六脉太极到现今社会流传的种种太极拳,已经面貌大变,传风有别,大有违于三丰祖师创太极拳欲天下英豪益寿延年,不徒作技击之末耳的本意了。
虽然《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已将太极拳的本质剖析明示,也给出了修炼标准和层次评定,但毕竟是隔世太久了,要求现代人理解和掌握,未免有些天方夜谭。
《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中说:
古之仁贤创太极之学,乃深悟先天之玄律,丹家大成之有为。非似时人草莽,不循规蹈矩,误己可悲,误人可叹。倒是像其他竞技、娱乐等运动,没有循经,运作不究阴阳相背之理。若是以内家内修内操而观之,则动作影响气机的脉行。初时没有相背阴阳,内循没有应息;久习气血分经流注,事非出之。动作脉序以周经而注流,久聚呈真,久为成象,纳甲周宫,动作运动转换如有一处不工,则真气外游,非但无益,贻害无穷。故内操运动,先问动作,阴阳转换,架势要真,开合要准,法不厌精。
为此,李兆生先生以简化24式太极拳为例,对社会流传太极拳诸多内容予以剖析和讲解,也希望简化24式更完美。可以说,对社会上所有练习太极拳者都敲响了警钟。
试举几个例子,初步探讨一下太极拳的本来面貌。
一、循经太极拳中的“凤点头”
在“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中,“凤点头”的动作约近20次。所谓凤点头,是一脚的大脚趾,即足尖点在另一脚的内侧,这隶属传统武学之内容。
凤点头的动作简单,但其中所包涵的内容都不少。《内脉循经谱文》讲:“凤点头气宗大趾,下逢二脉透脾肝。”大脚趾甲上方有隐白穴和大敦穴,是足太阴脾经和足厥阴肝经的起运端点。凤点头的动作调动了隐白穴和大敦穴,宣和了脾经和肝经的脉络,促进了肝脾两经的循行,有通透肝脾二经的特殊效果。
凤点头也是传统武学的一种专修功,称作“掩裆式”,可封住自己的下盘,不给进犯者以可乘之机;又称 “搜裆腿”,点地之脚若顺势轮扫,可照顾到前后左右;也可化“内裁脚”,“外裁脚”而进击;“凤点头”还可直接提膝上击,称为“膝打”,含有威势。武学中有“藏身斜卧横扁踹”、“湘子跨篮横云脚”和“铁拐跌衩卧云斜”等,都需要有“凤点头”的专修基础。
“凤点头”有定式即站桩,还有动势即走桩行功。在走桩行功中有向前、向后、横行、斜行等,无论怎么走,都应该是足尖先落地。这样不仅于肝脾两经有益,在循经中还有更重要的内容。
足三阴三阳经除肝脾两经外,还有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少阴肾经。除肾经循行足底涌泉穴外,其他各经脉都循行于各脚趾端。行功中,足尖先着地,足腕部被抻平,这样足六部经脉全部通畅无阻。若是足跟先着地,足尖就要翘起,足腕部形成折曲。折曲后足腕部通道全部被阻塞,如同水管被捏迭,流水阻断样。若是足跟着地,足尖翘起,腕部以下脉道全部不通,气脉受阻。不通则痛,脚腕以下尚有三十余个穴位,长此以往,会对人体有什么健康影响呢?
二、勾云拿月云盘手
曾听一位学友讲过,在公园中练功时,有一位七八十岁的老者,每天独自很认真地练习太极拳约两个小时,动作很缓慢松弛。一次早晨七八点钟,三伏天的毒太阳将人们都赶跑了,只剩下这位学友和老者了。老者正练习云手,掌心向下,五指无力状的顺势从面前划过,学友实在看不下去了,忍不住问道:
“老人家,太极拳练习多少年了?”
“十多年了。”
“为什么动作要那么慢呢?”
“越慢感觉越好。”
话说得太没味道了,学友又问:
“云手是勾手拿月云盘手,你这么练是能勾着云还是能拿着月啊?”
老者立时象被电着了似的,语气很重的说:“你不懂,云手不过眉。”
“为什么不过眉?”
老者语气更重:“你是哪个门派的,谁教你的?我们这个门派,云手就是不过眉。”
话说的不仅淡如白开水,甚至让人有水中毒的感觉,这位学友真是买不到后悔药,为什么要上前搭话呢?
听完学友的陈述,我们真是很感慨,社会与传统的鸿沟不仅遂深而且遥远,实在是无法弥合。
云手又称云盘手、云掌、云环掌、云封手、浑元云盘手、子午混元手等。云手出于武当嫡传真宗丹脉之武林旧隐,隶属太玄武功,又传于太乙神功,全称为云封三才金玄掌、云球九转太玄功,简称云掌。
先天太极拳三十六势谱文有吴带当风金蛟剪,勾云拿月见破军,三返回顾云盘手,一气通达环周循,这些谱文在说什么呢?前二句是说武法,后二句是指循经。“吴带当风”是传统书画中知识,云手却也与之瓜葛不浅。此处“吴带当风”是指云手行功时要大舒大展,即要勾着云又要拿着月。“金蛟剪”在《封神演义》中是截教的三仙岛三位女仙云霄、碧霄、琼霄的神奇兵器,赵公明借来与燃灯道人对阵。
公明祭起金蛟剪,此剪乃是两条蛟龙采天地灵气,受日月精华,起在空中,挺折上下,祥云护体,头交头如剪,尾交尾如股,不怕你得道神仙,一闸两断。那时起在空中,往下闸来。燃灯忙弃了梅花鹿,借木遁去了,把梅花鹿一闸两断。
金蛟剪不仅神奇且颇有威力。而此金蛟剪却与云手有如此关系。破军则是天象中的煞星,所向披靡,见到者难逃厄运。“三返”为往返三次,有通达周天之环脉的循经之效。
进在云手,退在转肱,云手是太极拳中颇具威势的杀法,含金蛟剪、破军之威力;又在循经中有着神功奇效。太极拳中云手的分解动作有:玉鉴中悬、遮云蔽日、铁门闭扇、踏阵执旗,子午封真,紫霞冲霄等。云手的内涵如此丰富,岂可等闲视之。把它练成松散无力之势,和云手还有关系吗?
云手还有不少化式,也确实有手掌在面前划过之动作。如在面前划过时,五指分开,指尖向上,目光从指缝处看过。这出于武当绝技——三才抹面掌,用于拨打刁翎,就是拨打对面射来之箭。
“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诸谱文抄录如下。
《操演谱文》:
横行跨走自轻灵,左行虎坐右足平。
进手轮生呈有象,三步三跟合行踪。
云手双环通玄迹,进身摇脊任纵横。
左穿右撞右坐虎,左撞右穿虎左逢。
勾云拿月云盘手,三阳化力复按攻。
《全体大用谱文》:
云手三环行三步,横虎横龙左右旋。
双掌云挥摇身脊,勾云拿月金蛟剪。
《内脉循经》谱文:
云手三循撑云环,横行龙虎势要圆。
子午云掌摇脊过,上下相随气需缠。
三阳化力挤崩肘,肩胯封敌夺身前。
三环进步得攻手,金蛟云月任往还。
《武学概谱》:
云手变化隐玄通,三进三合臂上攻。
勾云拿月云盘手,上下旋缠金肘横。
七星挂壁金蛟剪,左右用法一般同。
关于诸谱文的内容详解请参阅《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一书。
三、白鹤亮翅与抱球
白鹤亮翅又称白鹤晾翅,传统之名为羽化飞真。白鹤亮翅含三个分解动作:印盒掌、虎踞抚琴手,心经金气。虎踞抚琴手《操演谱文》有一句:左下切掌行心气,右扬托掌运金风。
印盒掌是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于胸前抱球,然后就是“左右横运抚琴手”之式。“左下切掌行心气”是说抱球时在上之左手化切掌下按至左胯外侧。切掌时,手小指在下先行,手小指属手少阴心经,切掌的动作促进了手少阴心经的循行即“行心气”。“右扬托掌运金风”则在下之右手化托掌上扬至头右上侧。托掌时掌心向上,虎口先行。虎口有大指和食指,大指是手太阴肺经,食指是手阳明大肠经,这两条经脉都属金,上扬托掌的动作促进了两条金脉的循行即“循金风”。
“行心气”与“运金风”是太极拳中“形于手指”的端倪初露。“虎踞抚琴手”又称为“虎踞”、“子午桩”、“吊马桩”或丁虚步之定式桩功等专修功法,又可化为武当抚琴功、抚琴手的化式。又因为手少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为表里循行,此式内含金生水之象,又对肾经和膀胱经的循行有促进作用。
若以两肩做一直线,则循经太极拳的抱球有90°角的胸前抱球,有左右45°角的斜向抱球,还有180°角的横向抱球,所抱之球为混元球。
混元球是武当功法之一,有八式桩功和十六势动功,是一种专修功法。混元球乃太极真种。有此真种才可称为太极拳,此真种是由“上下掌心同一峙,两掌互唤抱球生”而成的。
抱球的动作不同,则标准不同,内涵不同,其作用也不同。并且分别有抚琴手、游龙分封、滚球等的不同化式。这些内容在《操演谱文》、《内脉循经谱文》、《武学概谱》、《全体大勇篇》谱文中都有详细和明确的剖解,修习者不可等闲视之。
四、挤与“太渊六脉”
棚捋挤按之混元四相也称混元四手,由揽雀尾一式生成,又有太极四手的泛化之俗名。其中“挤”又称“函扣太渊”,是一只手的食、中、无名指点在另一手的“太渊六脉”处向前做“挤”掌。
“太渊”者,手太阴肺经之穴,在手腕桡侧动脉搏动之处。中医讲“脉会太渊”,即十二经脉在太渊处会集。因而太渊为切脉诊病部位,也就是“寸关尺”处。
为什么说“太渊六脉”呢?因为十二经脉分为三阴经和三阳经,合为六脉。而六脉又交会于太渊,这样于此处切脉对全身的气脉循行会了如指掌。“太渊”于中医的意义如此非凡,那么太极拳的“函扣太渊”与中医之间有关系吗?谱文中讲太渊六脉细心听,或者说挤它虚实现,这样说“函扣太渊”与中医切脉有同样的意义。这是传统中“武通于医”的一个典型的例证。
《西游记》中,孙悟空悬丝诊脉,很是神奇。这是如何做到的呢?宗传太极拳修习有素者,“函扣太渊”时,并不是点在太渊穴,而是悬于太渊穴,以听劲感之,这样与悬丝诊脉其理是相通的,也是“太渊六脉细心听”的升华层次。更有功夫高深者,不必诊脉,即可感知对方的体质证候以及病患所在,这是丹经中言之“无弦琴”或“无弦曲”之境界。
《封神演义》与此“太渊六脉”也有渊源。《子牙火烧琵琶精》一回中有这样的内容:
子牙一把将妖精的寸关尺脉门攥住,将丹田先天元气,运上火眼金睛,把妖精钉住了。子牙不言,只管看着。妇人曰:“先生不相不言,我乃女流,如何拿住我手?快放手!旁人看着,这是何说?”旁人且多不知奥妙,齐齐大呼:“姜子牙,你年纪老大,怎干这种事?你贪爱此女姿色,对众欺骗,此乃天子日月脚下,怎这等无知,实为可恶!”子牙曰:“列位,此女非人,乃是妖精!”众人大喝曰:“好胡说,明明一个女子,怎说是妖精?”外面围看的挤嚷不开。子牙暗思:“若放了女子,妖精一去,青白难分,我既在此,当除妖怪,显我姓名。” 子牙手中无物,止有一紫石砚台,用手抓起石砚照妖精顶上响一声,打得脑浆喷出,血染衣襟。子牙不放手,还攥住了脉门,使妖精不能变化。
因为十二经脉交会于此,所以也称脉门。攥住脉门为什么就不能变化了?五行遁术是借助五行逃遁,妖精变化未及遁逃,但也离不开五行。十二经脉为五脏六腑所系,其根也在五行,所以攥住脉门就不能变化了。
道幽著 《西游记》与丹经武学之四

张三丰祖师与宗传六脉太极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中,张三丰祖师是一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人物。作为武当派的一代宗师,作为丹道与武学的传奇人物,作为太极拳的开山宗师,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张三丰祖师都留有浓重的一笔。
但是,对于三丰祖师与历史中的贤侠剑道的隐密修为之关系,社会上却几无所知。

第一章、关于贤侠剑道

第一节、贤侠剑道的概念
关于贤侠剑道,李兆生先生的《真元宝笈》中有系统介绍,《太乙全编》中又有一些讲解。现在我们先从文字上来作些了解。
贤者,儒家的色彩要浓一些,如贤卿良相、贤妻良母、仁兄贤弟,还有“一心只读圣贤书”,传统读物有《增广贤文》… …贤者乃圣贤与福佑的象征。
侠者,颇有武林风彩,如除暴安良,浪迹江湖等为侠士之风。
剑者,有些神仙味重,吕洞宾为剑仙,还有文殊菩萨执慧剑等。
道者,典型代表为道家,称黄老之道或老庄之道,另外还有中庸之道。

第二节、贤侠剑道的历史
贤侠剑道似乎与儒释道三家及武林之风都很有牵连。若要真正了解贤侠剑道,就要了解贤侠剑道的隐密修为历史。
关于贤侠剑道的历史,《真元宝笈》和《太乙全编》中都有详细介绍,下面根据书中内容简略概括一下。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各种史料不仅门类繁杂,并且丰富多彩,但是对于国术史实中的贤侠剑道的隐秘修为史却是鲜为人知的。关于这段历史,《国术史实,九脉合真》的篇章中有丰富而翔实的介绍。
首先,什么是国术呢?李兆生先生是这样阐释的:
国术是中华土地上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和文化行为,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下五千年的精华。其核心内容为修真与武学,包括丹道、修真、显密武学、器仪、数术、易、医、艺、军事… …等学术领域,与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几乎都有紧密的联系。贯穿传统文化各领域的主导当为易、老与三教哲理及修真大法,亦即民族之魂。
所谓国术,就是以道而成的诸种艺业的统称,它是五千年文明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一言以蔽之,国术就是中华民族的魂。
“人天合一”是国术的鲜明特色,古人在这方面曾经达到过很高的层次:
人类正在探索的人体科学、生物物理学、人类进化超越茫茫宇宙… …,并非是今天科学要探讨的有关未来的新课题,而恰恰是五百年前人类已经于此有所作为,并且已经奠立过已达颠顶的里程碑。
如此非凡的业绩以及这些历史的巅峰的创造者和统领者,就是贤侠剑道,贤侠剑道就是国术的代表者。
历史的脚步在行进,贤侠剑道的探索脚步更是大尺度的前行:
国术修真,几经岁月,历尽沧桑千百年,为人体科学的研究作出了光辉的业绩。留下多少古今概说供现代人体科学去论证,又留下多少新课题,如人身与世界存留多少元气、自然界中本体的动力是什么、生态的律化是什么、天下万物灵态为何等等这些宇宙的未知情况,有待今人去继续探索。
1、贤侠剑道的生成
贤侠剑道的修为史,最早可追溯到传说中的盘古开天辟地,由此宗风中至今留有“盘古棲天式”;燧人氏的“钻木取火”开辟了人类的用火史。因为有了火,而使人类与其它的动物有了本质的区别;伏羲氏画八卦而有了《易经》并成为万经之首;神农氏尝百草而后逐渐形成了传统中医药学;黄帝战蚩尤,九天玄女授之印、剑、令而打败蚩尤,则是最古老而原始的“贤侠剑道”之风了。
武王伐纣,浩浩荡荡,《封神演义》虽然是文学作品,但从中可以品味出贤者的忧民问政,武者的刀光剑影,战场上的惨烈厮杀… …
荆轲刺秦王,留下了“图穷匕见”的成语。匕首属中乘之剑。剑分三乘:上乘偃月神术,中乘匕首飞术,下乘长剑武术。兵器的种类和发展也标示出贤侠剑道的成长过程与层次评定。
2、九派的形成
东汉时期,儒释道三教并举、三教共演。三教者,以教化群生为己任,由此称为三教。后世发展形成宗教后,已经与之相去甚远了,而贤侠剑道中的武学发展与宗教更是风马牛不相及了。
贤侠剑道根植于三教,但又超越三教,也就是脱胎于三教又超离三教。
汉唐时期,在三教思潮、神仙学说以及武学的影响下,贤侠剑道渐成宗风,虽然超越脱胎于三教,但仍受训于三教思想,是建立在三教思想基础上的同一体。后来以武林风姿的面貌出现,才形成超离三教、教外别传的体系。当时的武当、少林、峨嵋、崆峒、天山、雪山、千山、华山、昆仑九大宗流已形成各自的风貌。
3、九脉雁阵
宋元时期,武当、少林、峨嵋、崆峒、天山、雪山、千山、华山、昆仑九大派系形成了修为史上的高峰而成九脉雁阵,以龙虎堂为九派盟主,掌管天下武林的增减变化以及层次标准的评判,从最高的武学到低下层次的,全部都有次序排列。
武学在此时达到鼎盛时期。李兆生先生是龙虎堂第23代掌门。
4、九脉合真
明朝时,龙虎堂召集了九大派系以及一些有高超技艺的小流派,进行了一次秘密的集会,完成了圆融三教、九脉合真、万法归宗的创举,九脉合真就是九宗合为一脉为一脉真谕。
圆融三教,就是儒释道三家已经统一同化,在学术上形成了统一的体系,九脉合为一脉,也就是天下的武学修真也统一为一体,即为万法归宗。
5、一脉真谕
九脉合真后的学术成就还没来得及公诸于世,时局已发生急剧更迭,为保留住这些珍贵成果,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起封真五百年;之后,又由于反清复明的武林征杀而封法三百年。一脉真谕转入地下,沉迹不现,只在宗脉嫡系中,口口相传,秘授承袭,延传于今世。
封真五百、封法三百的终止时刻是万轮甲子启超元的1984年甲子年之前刻。此时,李兆生先生才出山传法。
6、星野时期
由于封真封法,正宗难觅踪迹,但社会上对它的热度不减,这样,九脉之散流遂兴于世上。今天世人所熟悉的社会上的传统功法,均为当年星野时期遗留下来的产物。
《西游记》是宗风脉传之作,但是明清的注解者却无缘于宗风脉传,均为星野之产物,与宗风还是很有差距的。
7、正宗与散流
国术修真的学识,按传统划分有六或七个层次,即正宗、大家、名家、正源、旁流、散流、未入流。这是古人治学严谨的学术划分,不容混淆。
关于散流和未入流,《西游记》中有相关的描写。悟空被封为弼马温,不知官职大小,众人说:“不大不大,只唤作未入流。”东海龙王说:“大圣,你若不保唐僧,不尽勤劳,不受教诲,到底是个妖仙,休想得成正果。”福禄寿三星说:“你虽得了天仙,还是太乙散数,未入真流。”
《西游记》是小说,但它却是阐示传统学识的小说。虽然故事情节与实际生活不尽相同,但其中所述之理却真实不虚。
孙悟空大闹天宫那么大的本事却只是太乙散数、未入真流,贤侠剑道宗风脉传的严谨与苛刻可见一斑。同时,也让我们明白贤侠剑道的内容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
关于贤侠剑道,《黄帝内经》中关于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论述于此相对应,具体来看一下: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榆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这几乎就是贤侠剑道的翻版,只不过顺序要颠倒过来。
《太乙金编•雪山密籍》的法像与法具内容中,李兆生先生这样说:
武林中人练剑,文人练剑,密宗的护法不动明王,显愤怒相也手持剑,文殊菩萨行大智持慧剑,因此说剑能斩杀一切邪恶,斩断烦恼,故修为的人必须走一条贤、侠、剑、道之路。习文达理,怡性养情而为贤土;除暴安良,浪迹江湖而为侠客;文武同参,以剑通神而为剑仙;披执慧剑,向道成真而为合道之人,自此三界往来,通达无碍,古今万年千劫,亦如刹那。没有文的良好基础得不到剑学的真髓,古人以字练剑,融汇剑法于字态之中,故曰:“八法神剑入书身。”练字既久,化神为气,渐渐金气聚敛而成,无论所执何物几同乎剑矣。贤侠剑道是修真的实践,脱胎于三教,在很多地方也高于三教中人,他们或隐于寺院丛林,或散迹于江湖,演成武林宗风,或者“和其光,同其尘”与一般常人那样生活,“小隐于野,大隐于市”。贤侠剑道的宗风,提倡实修实证,而非宗教信仰。修法惟重走古人成就的实践,在文、武之基础上开始以剑求真的历修。

第三节、李约瑟难题的猜想
封真五百、封法三百,未免使我们联想到中国科技史中著名的李约瑟难题。李约瑟博士是世界著名学者,通晓中国传统史,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一生为中西文化的交流、通达、互证以及成果的界定等做出了非凡的努力。
他向往中国的丹道,追随老子而以老子之姓“李”作为自己的姓,并解释说:“内丹是内分泌的凝聚物”。李约瑟不可能得到宗风脉传,因而无缘于丹道修为,所以其所言只是门外汉的一种猜测。但是一个外国人对丹道的这种执着、向往和努力也太难能可贵了。
李约瑟先生早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就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古来一直领先世界科学技术水平的中国人,后来却停滞不前了,这个难题一直困扰了李约瑟先生的一生,并且至今仍然在困扰着全世界的研究学者。而封真五百、封法三百与此只是时间上、阶段上的巧合呢,还是有着割不断、理还乱的瓜葛牵连呢?
如果李约瑟难题与封真封法确有这种牵连,那么应该引起我们深入思考的东西还是不少的。

第四节、关于教外别传
“教外别传”起自禅宗。如来佛祖传达摩祖师时,即示之: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从初祖达摩至六祖惠能,传承信物为袈裟与钵孟即衣钵传承。五祖弘忍传惠能时嘱“衣止你耳”。袈裟后来交给了武则天派出来寻找惠能的朝廷使者。这样,禅宗没有七祖。教内没有七祖,但在教外即贤侠剑道中却继续传承,李兆生先生是少林老祖飞龙宗二十六代掌门,先生传授过数十种少林功法,在《情系中华魂》一书中有具体介绍,并有少林精绝谱文四篇载于诸著作中。
禅宗来自印度,传于中国,这是第一次教外别传,六祖惠能是第二次教外别传,而这一次是传于民间,隐于地下。
“教外别传”,可以理解为“只在教内传授,不向外传了”,但也可以理解为“教内不传,传于教外”。由于汉语的丰富内涵,也形成了历史上的特有面貌。
李兆生先生在太极挙专著中说过“少林挙不是以挙打天下,因为挙里有禅。”此挙禅不知如今还有几人修得?
李兆生先生初出山门之时,以武当太乙铁松派十三代掌门之身份公之天下,并以此讲述了贤侠剑道中的又一次“教外别传”,这一次的教外别传,与禅宗之风貌又有所不同。
谈起武当功法的渊流,历史使我们回顾到明清之际的两大异峰突起:
明末清初之际,岁月里掀起了一场浩劫。当时一些明朝的遗老纠集了爱国志士,武林高手,企图推翻清王朝,恢复明室,即为历史上“反清复明”运动。这场浩动洗涤了武林力量,一些内功精湛的大德先祖也难逃此厄运。面临这种绝境,道祖铁松子先师提出“跳出三界,不问尘事,专心事教,守吾真元”的精辟方针,于是在原武当功的基础上,引入“寒山内功”等法,开创了“铁松”别派,即为“武当分支”。当时南方文化繁荣,不宜修行,故而北上到人烟稀少的长白山麓。故使一些武林先辈、怀绝守技、隐居东北,孕育了东北的内功先华,融汇了数百年闯关东留下来的武学,犹为一代风格。

第五节、宗风与宗教
贤侠剑道是宗风的掌握和领导者,是传统的真实面貌,也是传统文化的源泉。修持中把握宗风不易,稍有疏忽就会有所偏离而堕入旁门左道。
禅宗宗风由惠能继承,但神秀不甘下风,明争暗斗多少年。尘是心头火,能烧功德林,以神秀之心态,早已滑落旁门,走火入魔了。但是,入旁门者,自己并不会察觉到。因为旁门虽然不能入道,但也有一些法力。这让进入者会以为自己仍在正宗之路途中,自我感觉与正宗无二,却不知此时的感觉已转为幻象幻觉,它与真景真象太过相似而无法分别。若不能得到明师的点拨与伽持,那幻象会一直伴随下去,会觉得自己修为有成而不能自拔。岂不知幻象只是空中楼阁,根基全无,最终只落得个鸡飞蛋打,追悔莫及。
“无师不能成道”,这是传统中的切切叮咛之语。因为只有过来者才能辨明真景与幻象,而伽持后来者步入宗风。
旁门有八万四千门且门门有法,试问若无明师指点,怎么可能将这诸多旁门去一一辨清,终其一生之精力,又能辨清几何呢,况且又并不知道辨别的标准是什么。所以神秀只能是前功尽弃,成果尽毁。
这样在少林寺中就产生了分化,寺中仍有潜心修为,心系法脉者。可是宗风不再,其修为成就不可能再有提高。倘若修为中把握稍有差迟,那就只有走下坡路了。虽然还保留有寺中的法事形式、外部面貌等,而其内在的本质不知已经产生了多少变化了,这样就难免要流为宗教了。
李兆生先生在《太乙金编》中关于“少林武式玉环桩”的内容中讲到:
少林武学属于宗风教育,因岁月风烟之故,有绝大多数拳种因缺少谱文而丧失传宗。虽然也流传过一些拳脚,但由于谱文失亡,导致没谱,拳种已是毫无意义的东西了,更谈不上宗传了。因而诸多方面之学习探索,还是保持当年熟读背诵谱文,不断加深理解,伴随操持年月加深之体验,这样得到的领会才是宗风之育化… …在当今时代,科学昌化,人类文明在不断地进步,少林禅宗武学泛化于俗,已经面貌皆非,转为少林武学,“禅宗”二字已经看不见几多了。
《西游记》中须菩提祖师说:旁门有三百六十门,那是指日夜跟随师父,随时可得到师父的耳提面命和点化指教者,还是难免有这么多的旁门干扰。
少林是如此,武当也是如此。铁松子祖师丰富、融通、提高了武当的层次,北上长白山之后,武当也“教外别传”了,武当山上不知还能找寻到几多宗风?
儒家古来就有大儒宗风之隐传。三教者本为教化群生之三家,却在历史的流传中,无声无息地流为三种宗教了。但儒释道的学识根脉却紧紧地把握在宗风之中。张三丰祖师是得儒之至极,道之精微,佛之广大而创武当学脉。这样宗风中的儒学、佛学、道学仍然在不断充实与提高。社会上对此基本上是一无所知。宗风中对那些成就者也可分别称之为儒家、佛家、道家。历史上的这些本来面貌,还需要人们去辨识清楚。
三教之泛学,宗风之泥沙耳,三教演真之操修,修真之基石也矣。(《太乙金遍》)
概言之,宗风是严谨、律化的学术专承,宗教只留下信仰的模式与表象。

第二章、关于张三丰祖师

封真五百,正是张三丰祖师所处之时代,张三丰祖师是出少林而翻武当。那时,祖师在少林已经达至顶功夫,但祖师还是感觉不满足。这样又到了武当,这就是出少林而翻武当。所以武当派都会少林功夫,而不会少林功夫者是不能称为武当门派的。
少林以刚著称,武当以柔显宗,三丰祖师既得到了少林的刚,又得到了武当的柔,就是少林武当的功夫都达到极致后,才刚柔相济运神功,而创太极学脉。
关于刚柔,武学中这样说:柔里有刚攻不破,刚中无柔不为坚。
《太极拳经》中言: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运劲似百炼钢,何坚不摧。
祖师创太极学脉大致有两大特点:
1、内丹有成;祖师在63岁得内丹,内丹是由金丹玄化而成。
2、刚柔相济通达神化后创太极学脉。
《太乙金编》中这样说:
念当年三丰祖师远袭纯阳,近承陈抟,心得太乙金华、太极内丹之法,艺传今昔。复施全真金莲宗脉,融武林旧技诸种杀法,精演合之,于宝鸡金台观阳神成就而游太合,开宗创武当派。祖师当年“论三教经典吐辞滚滚,登山如飞”。太合山三峰合于自然,留下同门八十一宗之系,诚不易也。
这是历史上一代宗师的真实面貌的初步揭示。
武当有八十一流派传承,归于三宗九门,又统一于历代祖师主持之下。清朝时,铁松子祖师“远上长白山”,是武当门派“教外别传”的开山宗师。

第一节、关于宗传六脉太极
封真而后,那些怀有各种神功绝学之士,不能每天操演那些惊天绝技,但又要延续法脉,将神功绝学传承下去,这样六脉太极就应运而生了。
1、六脉太极传真魂
李兆生先生的太极拳著作中有一篇章《六脉太极传真魂》,其中说:
六脉太极,是应合“封真”的需要,将神功绝技改良为之,名为先天太极六脉。其风格是纳武学于丹道,以太极阴阳、刚柔、动静为体。内有循经而尽丹道之为,外敛行迹复享天年之伦。形式上由二仪而生三才四象、五行八卦,操之而出。这种内外互含、各有行藏的太极修为渐成面貌。改良后的新生命,其内求则循经日月,尽丹道之为,外行则是收敛行藏,以图天年道永,即化险绝为平和,化刚强勇猛为柔缓。中含先天一脉,顺阴阳而升降,修四时而为真,演外形而重内操,精神气血神息为用,阴阳有象之形汇在乾坤坎离之中。时太极为体,混元为迹,这是当年六脉行真的先天太极拳之特点。此六脉乃混元太极、龙虎太极、如意太极、乾元太极、浑天太极、先天太极。
化险绝为平和,化刚强勇猛为柔缓这是武学上的不语怪力乱神。子不语怪力乱神起自孔子,在孔子之前,圣贤也以鬼神之语教化群生。“与鬼神合其吉凶”,说明鬼神与凶吉之事有关。自孔子起,大儒宗风以“礼乐刑政”教化群生,以细致规范的种种封建礼教来规避人们的行为意识等,以达到最完善的趋吉避凶的境界,这其中也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民风民俗。
武学也是如此,武学上的冷疾快脆、刚猛奇变的种种修为手段也转化为柔和缓慢而波澜不惊了。而六脉太极拳的产生,则是张三丰祖师在武学上用以教化群生、引导社会的高乘修为。这一文一武合为太极之象,即“一阴一阳之谓道”。“子不语怪力乱神”是儒家“习其道,不言其妙”的典型特例;这样,武学上也形成了“习其道,不言其妙”之面貌。
2、武当门派由密到显
先天六脉太极是张三丰祖师对人类的伟大贡献。那时,祖师的名气太大了,从洪武十七年起,明朝的三代皇帝多次派人入山求访祖师,都不得而归。永乐年中,朝廷督三十余万人众大修武当山,修成后赐名太合太岳山,太岳之意是为五岳之统领。
武当山原名太和山,寓意为天地生成之前的先天太合之气。那时求道者众,每天上山求道者络绎不绝。
封真已将道封存石壁,不向社会传授,这样祖师皆传以太极拳。由此,太极挙得以广传于天下。当时社会上并不承认太极挙为武学,因为柔软和缓的太极风貌太有别于以往的刚猛快脆的武林之风。这样也难免会引起修习者的迟虑疑慢,心理波动必然会影响修为成果。因为心主神明,心念一动,障门大开,即一念尘心起,百万障门开;另外,太极挙中以心行气,务气顺遂的特点尤为显著,因此由于心性上的差别而把修习者的层次也给拉开了。只有清正秉为、笃信不疑者才有可能修习至太极内脉有成。
太极内脉有成者,才有资格进入武当山门,继而接触到密法修习;太极内脉未成者,就不会知道武当山门的内外攸分。这就是以武来挡天下求道者,武者太极拳,就是以太极拳来挡天下求道者。由此将太和山更名为武当山,从此武当门派名扬天下。说张三丰祖师是武当一脉的开山鼻祖,一是说武当之名源于张三丰祖师;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张三丰祖师是将武当门派由密到显的一代宗师。那时,有资格进入武当山门者,大字桩至少要从寅时站到巳时,即从早三点到午十一点或更长时间。
3、传承层次的内外之别
佛家有显密二宗,显宗人们一般都比较熟悉,对于密宗却知之甚少。密宗因其本身的修持特点而决定其有着很严格的戒律,若触范戒律,必定会招致难以招架的偏差流弊。
不仅是密宗,宗脉传承中都有此隐密的形式和内容。修为中以返还先天为主旨,而先天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因而决定了修为的隐密性。须菩提祖师传法孙悟空,很重要的一个条件是此间更无六耳;五祖弘忍传法六祖惠能,躲开众门徒单传,惠能得法后即逃离下山,并在十五年间遁迹尘世,封真封法后更使传承层次有了天壤之别。
4、武当门派密法介绍
武当的法脉传承要更加严谨苛刻,武当门户谱文说:
先有武当后有天,灵根照见元空体。溯源远古分天地,至今流传盘古桩。
李兆生先生在《中国太极拳之成熟(脉流)在国学宗风中涉示时代概图》中将国学宗风脉传的历史一直追溯至三皇五帝时期。
但是社会上认识武当都是从太极拳开始的,因为在太极拳之前,武当一直都是密法修为而不为世人所知。得到太极拳传承而未进入山门者,不会得到密法传习。而得到密法传承修习者,在几百年间又绝口不谈,并合俗同尘,不露痕迹,有句话叫宁舍千斗金,不吐一口春。所以社会上一提到武当,只能谈谈太极拳,其它的则一概不知。
武当门派的密法是什么呢?就是1984年万轮甲子启超元之时起,李兆生先生出山后向社会陆续传授的内容。也就是到了今天,武当门派的密法也公开向社会传授了,《太乙金编》中介绍的武当密法多达几百种。
作为龙虎堂第二十三代掌门,李兆生先生传授的内容还有九脉合真中的其它一些内容。
5、张三丰祖师是道家吗
提到张三丰,人们通常会说,三丰祖师是道家。这样说法是对中国传统的一种割裂,也至少将历史倒退了千余年。汉唐之时,九派之势已形成;宋时的九脉雁阵推举“龙虎堂”为尊。再向前追溯,以盘古棲天式为根,其年代岁月已不可考了。而自帝始启玄风的黄帝战蚩尤的历史也已五千余年了。
中华民族的传统风貌,真是源远流长,武当派有“先有武当后有天”之门户传宗。张三丰祖师是得佛之广大、道之精微、儒之至极而创武当。若说张三丰祖师是道家,那不仅割裂历史,甚至会将传统舍掉了大半。
历史上,王重阳创全真教,曾在自家庭院四角各植海棠树一棵,寓意融四海之风于一堂;《西游记》中,悟空与虎力、鹿力、羊力大仙斗法后对车迟国王说:望你把三教归一,也教僧、也敬道、也养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圆融三教、万法归一,是圣哲高仙对人类的贡献,也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所在。这一点,当今之社会还是应当对之多加强认知的。

第三章、太极拳产生的背景与条件

第一节、贤侠剑道与儒释道三家的同与异
贤侠剑道是脱胎于三教又超越三教。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是都为丹道之持,不同之处是成就丹道的面貌已大不相同。儒释道三教仍停留在静功打坐上,而贤侠剑道已发展为“道可演武”,“武可入道”,将修真(即丹道修为)与武学融为一炉,从而形成了贤侠剑道的独有面貌。
1、贤侠剑道之武学
“道可演武”、“武可入道”是贤侠剑道超越并脱离三教的标志,也是教外别传的标志。道可演武,是说道为武之根;武可入道,则武也为入道之根源,道与武相互为根,即“一阴一阳之谓道”,道与武也组成太极之象。
道可演武,通俗的讲,就是以道成武,即修真(丹道修为)有成者同时也具有高深的武技,其理可以同于以道成医等诸种传统学识。
以道成医,即丹道有成后再作医生而为丹医。关于以道成医,李兆生先生有专文论述,周潜川和关亨九先生也有针对性的论述与讲解,《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等经典著述都为丹医之作。传统中的诸多学识,都是以道成之的。
2、 武学的非凡功绩
武可入道,通俗地讲,就是以武入道,通过武学的常年修为而步入丹道之层次。武学与修真,一如太极之阴阳,互为生化,相感而执,各成体系,各居次第。修真指引了武学,武学又促进了修真。
比如丹道修炼,不再是闭目静坐了,而是发展成为在走马对阵中就将丹道练成了;武学还成为检验丹道的一个标尺,武功练的好,丹道成就高;武功没练好,丹道也不可能成功。
以武入道使修为更简易、更便捷,不仅少出偏差,而且时间上也大大压缩了。比如小炼形,可以快速打开经穴脉道而成为修为的捷径;比如玉环桩,无论老幼强弱,都可在经年累月反反复复地操持之中收获到生命的升华。
3、武学的概念
李兆生先生在《太乙金编》中说:
武学的概念,从原始角斗的雏形,发展到后来的威仪。由拳脚器械之争杀,渐渐演化为强身健心的一种行持。漫长的岁月里,实践中的体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发现,哪些动作符合人身气血循环的规律,则能愈速增进功力,或在实践中发现哪些运动使人气血衰败,则是因有失于气血充盈的尺度。这一切则是武学不自主地走向自然发展中的术,而合于道。以至后来,形成发展为超出常人的专修境地。这则是武学进入贤、侠、剑、道的层次。
武术只是武学中的一小部分的内容。武学的内容包括:
(1)武术——挙脚招式。
(2)理法分析——理是气血经络;法则有:①切断四肢;②打伤五脏;③形神俱灭的不同层次。
(3)谱文唱颂——谱文是武学的灵魂和精髓,先要背熟,然后唱颂。
(4)技法详示——俗话叫做喂招,就象大鸟叼来虫子,训练小鸟的生存本领一样。
(5)了解发展历史。
4、武学的脉络
贤侠剑道的“道可演武”、“武可入道”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威力呢?或许我们可以从《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介绍的“先天太极拳三十六势”而窥一斑。
《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卷二在“先天太极拳循经内脉缠经图示简介”中说:
夫内炼法则分为循经、缠经两大专程。
循经者:是内循先天真脉,通彻天地,通达四极八渚而经泛人天以省自我。
缠经者:是外循经纬,由外而内,表里相循,以神气意血而生其身。
由内转向外,是谓内缠经,由外转向内,是为外缠经。
内循先天真脉者,即为中庸之道、也是丹道之脉络;内外缠经者,则为武学之脉络。
《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中对内外缠经有大量的图解介绍,既为修为者提供了参考依据,又在武学的细微转换处指明了方向。
儒释道三教修炼丹道是以静坐为主;而贤侠剑道的修习,是丹道与武学共修。既有丹道的中脉循行,又有武学的内外缠经,丹道与武学相辅相成。
中脉循行与内外缠经组成了一个含有太极本体的太极图。

第二节、贤侠剑道的修为特点
1、主要特点有:
(1)入手简便——以武入道,简便易行,无论老幼病弱皆可参与。
(2)过程迅捷——将丹道修炼的过程大大压缩,成效显著,并且可限期取证。
(3)少出或不出偏差——以武入道,禁忌较少,所以也少出偏差或不出偏差,只要不心存妄想,正心定性,就不易出偏差,其保证性大大提高。
这样,贤侠剑道已经与三教之修习有了很大差别而超越三教并脱离三教,形成教外别传之体系。
2、关于内家武学
关于武学之缠经,其中应该引起我们深思的内容也不少。
同样是习武健身,却有缠不缠经之别,有缠经者可发展成武学。没有缠经或缠经不完整者,那只剩下拳脚招术了,只有外在的表面形象而缺少内在的本质内容。
循缠经则是武学与丹道同参,融武学丹道为一物,如此才有道可演武、武可入道的本质,这也是丹经武学的真实面貌。
武学因为有了循缠经,才可称为内家内炼。只有内家内炼,才使武学分有不同的层次之别,也才有可能步入侠客剑仙乃至于合道之列。没有循缠经或不能形成完整的循缠经的轨迹的都不能称为内家,也就不能入道。除贤侠剑道之外,只有宗传六脉太极和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有此内涵而可称为内家拳。

第四章、宗传太极拳与贤侠剑道的脉承渊源

第一节、《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出版中的故事
1983年,日本的铃木大拙在联合国向全世界宣布:十年后,学太极拳到日本,这还真不是空穴来风。当时的中国,文革结束不久,刚刚打开国门,国际风尚蜂拥而来。我们的口号是“实现四个现代化”。但是怎样实现,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尚处于摸索探寻之中。
关于少林寺和少林功夫,电影《少林寺》在当时起到了普及的作用,“少林”这个概念走入了人们的心中,但对于其它,空白点还是不少的。
那时的国际上呢,日本少林拳法联盟遍及世界各地,注册会员有几百万众。当时有个笑话,有的外国人以为少林寺在日本而不可能在中国。而这一切都与日本的宗道臣先生有关。
宗道臣在十几岁时随日军来到中国,但他痴迷于武术、柔道等。后来机缘巧合,有缘接触到了一些少林武学。抗战期间,宗道臣秘密修炼少林武学并有机会在嵩山少林寺接受了正式的传法仪式。
抗战结束后,宗道臣被作为战俘遣送回国。回国后,宗道臣的生活很不如意,不得已使用武术护身,由此开始了武术的授徒和教学。他要求受学者先做人后习武。经过艰苦地努力和曲折的历程,终于成立了日本少林拳法联盟,之后发展壮大,在世界各地都有广泛的影响。
虽然宗道臣在少林武功招术上有所改良和发展,但宗道臣始终没有忘记少林拳法的根在中国。
1979年,宗道臣又来到中国,向中国政府提出要到少林寺朝山拜祖。这样1980年,宗道臣来到少林寺,并立下“日本少林寺拳法开祖宗道臣大和尚归山纪念碑”。之后,宗道臣要求少林拳法联盟的所有盟员,都要分期分批到嵩山少林寺归山探祖一次。实际上,联盟会员中人每年都要朝拜一次。宗道臣去世后,他的女儿宗有贵接任联盟盟长职位,继续发扬少林拳法。
少林拳法是如此,太极拳会不会也如此呢?1990年北京亚运会开幕式上的太极拳表演,日本来了八百人,我们中国勉强现凑了七百,形势真是很不乐观。
那么铃木大拙所说的十年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恰好十年后(西历1993年)我在日本,看到东瀛的太极拳气氛,我也受到感动,为此也欣然的应邀,讲述起有关太极拳的操修,可以说在东瀛的“鹤舞会”上留下了宗风太极学脉的种子。(日本人又把太极拳的锻炼美誉为鹤舞)并讲叙了武学之内脉,武当派与太极拳之间的关系,宗传太极拳与武当修真。从功谱文献上分析了宗传太极拳与武学参真、丹家修为、文韬武略、中国古文化的关系… …。我被日本朋友勤学苦练的精神感动了。我讲了许多,许久… …,乃至于《道源一气图》,《修真图》的丹成九转,羽化飞真等更深层次的内容,以及在我的故乡,甚至只可意会,不能讲的灵性,日本朋友们都深有体会。(《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卷三)
李兆生先生的努力,让日本朋友感受到了太极学识的博大精深,也体会到了太极拳生命的血缘脉流,承认并确认了太极拳的根仍然在中国,并且也明白了泛化于俗的太极拳的局限与不足。
经过努力,《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在1998年出版。这样,关于太极拳的一些争论和分歧有了衡定的标准,而太极拳的修为层次也可以分辨清晰了。

第二节、宗传太极拳招术中的隐含——以“先天太极拳三十六势”为例:
先天太极挙的三十六势中,大的套路分为三十六势,而各势之间的过渡动作还有很多,有名称者就有一百三十势之多,而这些套路和过渡动作都含有不少隐密。如:
白鹤亮翅和仙姿飞举这两势出于《白鹤真人飞鸣羽化全真神图》。《白鹤真人飞鸣羽化全真神图》有二十四势动功和十二式静功。二十四势动功中还隐含有二十四翅。如果按“先天太极拳三十六势”的套路修习,此两式泛泛而过,不易得《白鹤真人飞鸣羽化全真神图》之真髓;若将此二势拿出来专修,可初步踏上《白鹤真人飞鸣羽化全真神图》专修之途;而那些已得《白鹤真人飞鸣羽化全真神图》传承者,公开场合只能演练此两势,不为人知之时演练的就是全套的《白鹤真人飞鸣羽化全真神图》。
玉女穿梭又名《玄都玉女掌》,具击舞双并之风格,内执丹道、外显金锋,分九第玄功,并有第一洞天、第二洞天之别。
金锋穿掌和削金截铁中隐含有《金刀三十六劈》。
罡风玉掌和手掐太极出于《寒山七式》。
雷震金莲中含有武当门户掌中的《三十六天罡腿》。
… …

第三节、太极为宗传武式
太极挙如同一根钓杆上串起的浮标,每个浮标下面都有丰富而独立的内容。如果只看到漂在水面上的浮标,而不具备隐于水面之下的坚实基础,那是无法进入到太极挙的世界中去的。或者说,太极拳是丹经武学这颗参天大树上的一枝条而已,它与整棵大树血脉相连。由于大树的丰厚营养,太极拳也枝繁叶茂。若将枝条掐折,太极拳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也就失去了太极拳的风采。
太极为宗传武式,这是李兆生先生在《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中的一句谱文。这句谱文将三丰祖师当年传太极挙的实质作出了清楚的交待,如果我们不能将这句谱文参识透彻,那在太极挙的修习中会有障碍的。
如意太极拳的谱文于此有很清楚的揭示:
国术要属此最精,多少英才理未明。
返本还原现本源,阴阳气化任流行。
任凭君有千般艺,只待掌中印法成。

第四节、太极拳名称的寓意
拳者,握手为拳,太极拳中有握拳,但仅占少数,远远不及掌多,或者说太极拳主要是以掌为主,那为什么不称太极掌而称太极拳呢?
太极拳中握拳基本上都称锤,即握拳为锤。如搬拦锤、撇身锤、肘底沉锤、翻身横锤、进步载锤等,而锤者几乎都是出于武当的八法神锤。由此可知,太极拳的名称与掌或拳是没有关系的。
那么与什么有关呢?与混元球有关。混元球是武当密传的一种专修功法,其特点是团敛体内的真元之气,形成聚则成形的结晶颗粒即混元球,此结晶颗粒是太极真种,或称先天一粒真种子,因其形象而称为拳,这是太极拳名称之由来,也是“太极为体,混元为迹”之本质所在。所谓太极为体,混元为迹,是说外部演象于阴阳二气,内在却着眼于提炼混元一气的结晶成色,由此太极拳成为丹道的外功。
先天一粒真种子即混元一气或称先天一气。一者,道之始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此混元一气,就可再造人天、再造精神,也就是再造精、再造神而赋予新的生命,这是宗传太极拳再造精神的真实面貌。
先天一气又有几个别名,混元一气、太极真种和先天一粒真种子。
我们再来看《中国循经太极挙二十四式》的这一句谱文:上下掌心同一峙,两掌互唤抱球生。球者乃混元球,两掌心于混元球特点很突出。“同一峙”是说两掌的劳宫穴要遥遥相对;“互唤”是阴阳互生而成球。不明此理,则与太极无丝毫关系,又何以称作太极拳?
这样宗传太极拳的本质也昭然若揭了,修习太极拳之最高境界乃为由万物返三,回归先天一气。

第五节、活步太极拳
由于宗传太极拳与密传武功武学之间的密切联系,也形成了宗传太极拳的一个鲜明的特色——活步太极拳。就是可选取太极拳某一势做单一的训练,以求内操內练,练好一势再练下一势。因为宗传太极拳的每一势,不仅各有循环,同时又单独完成循环,这也如同写字,先写好一个字,再写下一字。
内家拳讲“拳打卧牛之地”,就是在一块牛卧之地就可修习太极拳,这必定是活步太极拳,单独练习某一势,有卧牛之地已足够了。
李兆生先生有更详细的解释:
有的学员练云手循经感受明显,有经脉循行的效果,练完后神清气爽。那就可以单独练云手,左进步、右进步、前进、后退都是云手,一个动作可以反复做,不必拘泥于套路;有的年轻学员血气方刚,就喜欢做循经太极拳的“太极四手”,即循经太极拳基础功“玉环桩”,那就可以成百上千次的练习。各人有各人的情况,各人有各人的喜好,三阴气脉迟速就应该多练习三阴气脉的式子,三阳气脉迟速就可以多练习三阳气脉的式子。……王宗岳在《十三势行功歌诀》中写的清楚:“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骨肉尚且为“臣”,何况套路?

第五章、 五百年后武当传人对社会的贡献

第一节 、关于中国循经太极挙二十四式
封真封法使传统文化出现了断代,社会上难觅宗风脉传。而从1840年起,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清朝闭关自守的大门,从那时起,西方科学就一路顺风顺水的漂进了中华这块古老的土地。到了今天,不要说我们与传统是渐行渐远,就是好多民风民俗也都悄悄地溜走了。
通常把生活在国外,只会说洋文,不会说汉语的华裔称作香蕉人。更广义的说,自1840年起,从社会环境、生活条件,生存模式等等方面,在中华大地上都有了潜移默化的改变,虽然我们仍然讲汉语,但难免或多或少都渗入了香蕉人的成分。
当人们重新燃起传统的热情,急切地想进入传统的世界时,又被诸多的社会乱象晃花了眼,撞破了头。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这颗参天大树太繁荗昌盛了,而社会上对它的所知又几乎为零,致使一些捕风捉影之徒大行于世。可以说,在现实与传统之间横亘着一道不可跨越的鸿沟。
唐朝以前,中国人是席地而坐,之后有了凳子、椅子之类,相应的人们的体质也急剧地下降了。《性命圭旨》讲:上古之人,有息无睡,为什么会无睡呢?因为神足不思眠。而神足的基础是精足不思欲,气足不思食。“有息无睡”可直接入道,即静功打坐修为在那个时代是可以行的通的。
社会向前发展了,人们的体质却距离“有息无睡”越来越远了,这样静功打坐的修为就不适应了,而开始产生出诸多偏差与弊病了。
此时,吕洞宾提出了“修墙补屋”之法,是说人们的体质犹如破损的房屋,要先把体质上的缺失修补完善后才可入道,这也就形成了“性命双修”的概念。性者是看不见听不着摸不到的先天之物为无;命者为后天的血肉之躯为有。修性修命即修心修身,“有息无睡”者可直接进入性功专修而静功打坐。达不到“有息无睡”,就是在后天命功上有缺欠,不圆满,若要强行进行静功修为,那只能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了。吕洞宾说:“只知性、不知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丹经武学中的武学动功修为就是要补足这方面的缺欠,先行“修墙补屋”,培元筑基,有了命功的坚实基础而由动入静进入性功专修。
这样贤侠剑道与三教在修为的方法上已大不相同,其本质也渐相分离,如此才能不堕入“万劫阴灵难入圣”的泥潭之中。
宋朝时,进入了末法时期,相应地,社会上也在动荡起伏、纷争不断中行进;明朝封真五百,清朝封法三百。这样传统文化就形成了断代,而断代文化或封真文化才是传统的原貌。
由于人们对这些内情毫不知晓,以至于道听途说充斥于世,偏差弊病反倒成为炫耀的资本。如此积重难返,已经与传统背道而驰、大相径庭,又何谈弘扬传统呢?
面对于此,李兆生先生在2002年向社会推出了“中国循经太极挙二十四式”。它是在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挙的基础上让其赋予了循经的内涵。这循经太极挙就是架设在传统与现实之间的一座桥梁,让人们能够跨越鸿沟去接触到传统。
循经是什么概念呢?人体最基本的循经是十二正经的循行,它是人的生存基础,隶属于中医药学的范畴。如果人体没有循经了,那人的生命也就停止了。人的身体的好与坏,直接取决于循经的好与坏。循经正常,人就健康安泰,循经有问题,人就要罹患各种疾病。循经也是治病救人的入手之处,循经调整好了,身体就没有问题了,循经达不到正常,疾病就不能根除。
《黄帝内经》这样说:经络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还说: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
时至今日,人们的身体健康已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中国循经太极挙二十四式”着眼于社会现实,从人体健康的最基本处入手,先有“修墙补屋”之效,之后才可言其他。
关于锻炼,李兆生先生解释说:锻者,指大块的煤在燃烧之后断裂成小块,直至成粉末状,是一分为二的过程;炼者,粉末状的煤继续燃烧又凝敛为一体,是合二而一的过程。这才是锻炼的含义。也就是说,锻炼者,也为太极之易理,有开有合,有顺有逆,是“一生二”和“二返一”的过程,即沿顺着“顺则凡,逆则圣”之哲理而成。
丹经武学中,“修墙补屋”的内容中有十二经脉的循行,有奇经八脉和各种络脉的循行,有武学的内外缠经,还有丹道的中脉循行等等。在这些修为的努力之中,自然而然地就由培元筑基进入丹道的修为之中了。
常识告诉我们,药不在名贵,而贵在对症,“中国循经太极挙二十四式”就是针对现今社会的对症之方。
对于太极挙而言,循经指出了它的根本所在,没有循经内容的太极挙,其生命也就停止了。
人们对内家挙,内家功夫很向往,它又是一种什么面貌呢?内家挙内家功夫的入手之处就是循经,从循经开始,才有可能一步步进入到内家挙和内家功夫之中。
古老的导引术、炼气士也与循经有不解之缘。导引者,就是加强和提高循经质量;炼气士炼的也就是气血在经脉中的循行。对这些基本的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那对学习传统有莫大的益处。
从“修墙补屋”到“宗传六脉太极”,再到“中国循经太极挙二十四式”,这是贤侠剑道之宗风为适应社会变化而造福社会所作出的努力,是宗风一脉传承之作为,这也就是五百年后武当传人对社会重新做出的贡献。

第二节、中国循经太极挙二十四式的修炼层次
李兆生先生在《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中很明确的指出,循经太极拳的武修方面是宣化肝脾,增进饮食,强健身体,再造精神,这是循经太极拳修炼之根本。这“再造精神”,是将人的元精、元神充实、凝练、升华而赋予新生,可以使人的身心面貌为之焕然一新,无论是生命质量还是身体素质都会产生质的变化,也就可以再造人生。
“再造精神”是比较理想的修为成果,也是修为的阶段目标之一,同时它还是限期取证的具体体现。在“再造精神”的过程中,也包含有非常细致精微的内容和道理,也就是循经太极拳本身存在有很多不同的修为层次,应该将每一步每一环都弄清楚。
“再造精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有“逆则圣”的力量,能够使元气返还至混元太虚的阶段,而这种不同凡响的力量的获得,混元球、定元桩的修为功效是最显著的;元气能够返还,需要元气得到高质量的运化、宣合以及一丝不苟的循经流注,这是漫长的、多方面的修为过程。玉环桩、混元球、横运太极手、定元桩、武式玉环桩、九龙环和飞鸣图等各功法都是这阶段的修为内容,它们都是《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中循经太极拳推进循经的基础的内容。
要运化宣合气血就要有充足的元气,元气不足也就谈不上运化宣合,这需要有采气的专修,而太乙元明功的采气效果最明显。太乙元明功也是专修功,所谓元明即元阴元阳,而元阴元阳对于人的生命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元明功的层次是非常高的。李兆生先生曾说过:元明功没有15年以上的专修基础,是不能言其玄奥的。《太乙修真元明密持大法》一书是阐释元明功内涵的专著,足见其地位之重要。可是元明功又是年老体衰者“修墙补屋”的首选功法,往往被人看作不起眼而忽视,其实这正显示出元明功的“深浅同真”的高深层次。
元明功采气的效果很突出,可是采气又要求气脉通畅,若有阻滞,气不能进来。这需要有小练形的专修基础,十个小炼形是修真的十个绝活,可以迅速打开奇穴要道,并付以修为者以坚实的功底和扎实的基础。
修炼真的是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它要比现在的小学、中学、大学的课程进度安排严谨的多,若其中某一环脱节,就会影响修为的效果而拖后腿。能合其法度,则有事半功倍之效;如果修炼不得其法,则将会事倍而功半。
但是李兆生先生亲授或李兆生先生指定的教学安排为什么可以打乱次序呢?那是李兆生先生用自己的修为成果来帮助求学修为者。虽然次序可以打乱,但是求学者应该在一定的时间内将自己的修为缺欠的内容补充上,将曾经得到的帮助转化为自己的修为成果。若不能得到及时的修炼补充,那有可能曾经得到的帮助就会流失掉。只有自己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修炼成果才不会轻易丢失。
李兆生先生在授课时曾反复强调,在学习班上学习的功法只是给大家引个路子,先把这条路弄明白了,回去以后要变本加厉的将学到的功法勤加修炼、多下苦功,才能将学到的东西巩固住。
修炼可以速效,有些身体疾病,有些素质不足,通过修炼可限期取证,很快得到改善。但是修炼不能速成,每一环每一扣都需要有实实在在的修为努力,才有可能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第三节、中国循经太极拳廿四式的面貌
从六脉太极到现今社会流传的种种太极拳,已经面貌大变,传风有别,大有违于三丰祖师创太极拳欲天下英豪益寿延年,不徒作技击之末耳的本意了。
虽然《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已将太极拳的本质剖析明示,也给出了修炼标准和层次评定,但毕竟是隔世太久了,要求现代人理解和掌握,未免有些天方夜谭。
《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中说:
古之仁贤创太极之学,乃深悟先天之玄律,丹家大成之有为。非似时人草莽,不循规蹈矩,误己可悲,误人可叹。倒是像其他竞技、娱乐等运动,没有循经,运作不究阴阳相背之理。若是以内家内修内操而观之,则动作影响气机的脉行。初时没有相背阴阳,内循没有应息;久习气血分经流注,事非出之。动作脉序以周经而注流,久聚呈真,久为成象,纳甲周宫,动作运动转换如有一处不工,则真气外游,非但无益,贻害无穷。故内操运动,先问动作,阴阳转换,架势要真,开合要准,法不厌精。
为此,李兆生先生以简化24式太极拳为例,对社会流传太极拳诸多内容予以剖析和讲解,也希望简化24式更完美。可以说,对社会上所有练习太极拳者都敲响了警钟。
试举几个例子,初步探讨一下太极拳的本来面貌。
一、循经太极拳中的“凤点头”
在“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中,“凤点头”的动作约近20次。所谓凤点头,是一脚的大脚趾,即足尖点在另一脚的内侧,这隶属传统武学之内容。
凤点头的动作简单,但其中所包涵的内容都不少。《内脉循经谱文》讲:“凤点头气宗大趾,下逢二脉透脾肝。”大脚趾甲上方有隐白穴和大敦穴,是足太阴脾经和足厥阴肝经的起运端点。凤点头的动作调动了隐白穴和大敦穴,宣和了脾经和肝经的脉络,促进了肝脾两经的循行,有通透肝脾二经的特殊效果。
凤点头也是传统武学的一种专修功,称作“掩裆式”,可封住自己的下盘,不给进犯者以可乘之机;又称 “搜裆腿”,点地之脚若顺势轮扫,可照顾到前后左右;也可化“内裁脚”,“外裁脚”而进击;“凤点头”还可直接提膝上击,称为“膝打”,含有威势。武学中有“藏身斜卧横扁踹”、“湘子跨篮横云脚”和“铁拐跌衩卧云斜”等,都需要有“凤点头”的专修基础。
“凤点头”有定式即站桩,还有动势即走桩行功。在走桩行功中有向前、向后、横行、斜行等,无论怎么走,都应该是足尖先落地。这样不仅于肝脾两经有益,在循经中还有更重要的内容。
足三阴三阳经除肝脾两经外,还有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少阴肾经。除肾经循行足底涌泉穴外,其他各经脉都循行于各脚趾端。行功中,足尖先着地,足腕部被抻平,这样足六部经脉全部通畅无阻。若是足跟先着地,足尖就要翘起,足腕部形成折曲。折曲后足腕部通道全部被阻塞,如同水管被捏迭,流水阻断样。若是足跟着地,足尖翘起,腕部以下脉道全部不通,气脉受阻。不通则痛,脚腕以下尚有三十余个穴位,长此以往,会对人体有什么健康影响呢?
二、勾云拿月云盘手
曾听一位学友讲过,在公园中练功时,有一位七八十岁的老者,每天独自很认真地练习太极拳约两个小时,动作很缓慢松弛。一次早晨七八点钟,三伏天的毒太阳将人们都赶跑了,只剩下这位学友和老者了。老者正练习云手,掌心向下,五指无力状的顺势从面前划过,学友实在看不下去了,忍不住问道:
“老人家,太极拳练习多少年了?”
“十多年了。”
“为什么动作要那么慢呢?”
“越慢感觉越好。”
话说得太没味道了,学友又问:
“云手是勾手拿月云盘手,你这么练是能勾着云还是能拿着月啊?”
老者立时象被电着了似的,语气很重的说:“你不懂,云手不过眉。”
“为什么不过眉?”
老者语气更重:“你是哪个门派的,谁教你的?我们这个门派,云手就是不过眉。”
话说的不仅淡如白开水,甚至让人有水中毒的感觉,这位学友真是买不到后悔药,为什么要上前搭话呢?
听完学友的陈述,我们真是很感慨,社会与传统的鸿沟不仅遂深而且遥远,实在是无法弥合。
云手又称云盘手、云掌、云环掌、云封手、浑元云盘手、子午混元手等。云手出于武当嫡传真宗丹脉之武林旧隐,隶属太玄武功,又传于太乙神功,全称为云封三才金玄掌、云球九转太玄功,简称云掌。
先天太极拳三十六势谱文有吴带当风金蛟剪,勾云拿月见破军,三返回顾云盘手,一气通达环周循,这些谱文在说什么呢?前二句是说武法,后二句是指循经。“吴带当风”是传统书画中知识,云手却也与之瓜葛不浅。此处“吴带当风”是指云手行功时要大舒大展,即要勾着云又要拿着月。“金蛟剪”在《封神演义》中是截教的三仙岛三位女仙云霄、碧霄、琼霄的神奇兵器,赵公明借来与燃灯道人对阵。
公明祭起金蛟剪,此剪乃是两条蛟龙采天地灵气,受日月精华,起在空中,挺折上下,祥云护体,头交头如剪,尾交尾如股,不怕你得道神仙,一闸两断。那时起在空中,往下闸来。燃灯忙弃了梅花鹿,借木遁去了,把梅花鹿一闸两断。
金蛟剪不仅神奇且颇有威力。而此金蛟剪却与云手有如此关系。破军则是天象中的煞星,所向披靡,见到者难逃厄运。“三返”为往返三次,有通达周天之环脉的循经之效。
进在云手,退在转肱,云手是太极拳中颇具威势的杀法,含金蛟剪、破军之威力;又在循经中有着神功奇效。太极拳中云手的分解动作有:玉鉴中悬、遮云蔽日、铁门闭扇、踏阵执旗,子午封真,紫霞冲霄等。云手的内涵如此丰富,岂可等闲视之。把它练成松散无力之势,和云手还有关系吗?
云手还有不少化式,也确实有手掌在面前划过之动作。如在面前划过时,五指分开,指尖向上,目光从指缝处看过。这出于武当绝技——三才抹面掌,用于拨打刁翎,就是拨打对面射来之箭。
“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诸谱文抄录如下。
《操演谱文》:
横行跨走自轻灵,左行虎坐右足平。
进手轮生呈有象,三步三跟合行踪。
云手双环通玄迹,进身摇脊任纵横。
左穿右撞右坐虎,左撞右穿虎左逢。
勾云拿月云盘手,三阳化力复按攻。
《全体大用谱文》:
云手三环行三步,横虎横龙左右旋。
双掌云挥摇身脊,勾云拿月金蛟剪。
《内脉循经》谱文:
云手三循撑云环,横行龙虎势要圆。
子午云掌摇脊过,上下相随气需缠。
三阳化力挤崩肘,肩胯封敌夺身前。
三环进步得攻手,金蛟云月任往还。
《武学概谱》:
云手变化隐玄通,三进三合臂上攻。
勾云拿月云盘手,上下旋缠金肘横。
七星挂壁金蛟剪,左右用法一般同。
关于诸谱文的内容详解请参阅《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一书。
三、白鹤亮翅与抱球
白鹤亮翅又称白鹤晾翅,传统之名为羽化飞真。白鹤亮翅含三个分解动作:印盒掌、虎踞抚琴手,心经金气。虎踞抚琴手《操演谱文》有一句:左下切掌行心气,右扬托掌运金风。
印盒掌是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于胸前抱球,然后就是“左右横运抚琴手”之式。“左下切掌行心气”是说抱球时在上之左手化切掌下按至左胯外侧。切掌时,手小指在下先行,手小指属手少阴心经,切掌的动作促进了手少阴心经的循行即“行心气”。“右扬托掌运金风”则在下之右手化托掌上扬至头右上侧。托掌时掌心向上,虎口先行。虎口有大指和食指,大指是手太阴肺经,食指是手阳明大肠经,这两条经脉都属金,上扬托掌的动作促进了两条金脉的循行即“循金风”。
“行心气”与“运金风”是太极拳中“形于手指”的端倪初露。“虎踞抚琴手”又称为“虎踞”、“子午桩”、“吊马桩”或丁虚步之定式桩功等专修功法,又可化为武当抚琴功、抚琴手的化式。又因为手少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为表里循行,此式内含金生水之象,又对肾经和膀胱经的循行有促进作用。
若以两肩做一直线,则循经太极拳的抱球有90°角的胸前抱球,有左右45°角的斜向抱球,还有180°角的横向抱球,所抱之球为混元球。
混元球是武当功法之一,有八式桩功和十六势动功,是一种专修功法。混元球乃太极真种。有此真种才可称为太极拳,此真种是由“上下掌心同一峙,两掌互唤抱球生”而成的。
抱球的动作不同,则标准不同,内涵不同,其作用也不同。并且分别有抚琴手、游龙分封、滚球等的不同化式。这些内容在《操演谱文》、《内脉循经谱文》、《武学概谱》、《全体大勇篇》谱文中都有详细和明确的剖解,修习者不可等闲视之。
四、挤与“太渊六脉”
棚捋挤按之混元四相也称混元四手,由揽雀尾一式生成,又有太极四手的泛化之俗名。其中“挤”又称“函扣太渊”,是一只手的食、中、无名指点在另一手的“太渊六脉”处向前做“挤”掌。
“太渊”者,手太阴肺经之穴,在手腕桡侧动脉搏动之处。中医讲“脉会太渊”,即十二经脉在太渊处会集。因而太渊为切脉诊病部位,也就是“寸关尺”处。
为什么说“太渊六脉”呢?因为十二经脉分为三阴经和三阳经,合为六脉。而六脉又交会于太渊,这样于此处切脉对全身的气脉循行会了如指掌。“太渊”于中医的意义如此非凡,那么太极拳的“函扣太渊”与中医之间有关系吗?谱文中讲太渊六脉细心听,或者说挤它虚实现,这样说“函扣太渊”与中医切脉有同样的意义。这是传统中“武通于医”的一个典型的例证。
《西游记》中,孙悟空悬丝诊脉,很是神奇。这是如何做到的呢?宗传太极拳修习有素者,“函扣太渊”时,并不是点在太渊穴,而是悬于太渊穴,以听劲感之,这样与悬丝诊脉其理是相通的,也是“太渊六脉细心听”的升华层次。更有功夫高深者,不必诊脉,即可感知对方的体质证候以及病患所在,这是丹经中言之“无弦琴”或“无弦曲”之境界。
《封神演义》与此“太渊六脉”也有渊源。《子牙火烧琵琶精》一回中有这样的内容:
子牙一把将妖精的寸关尺脉门攥住,将丹田先天元气,运上火眼金睛,把妖精钉住了。子牙不言,只管看着。妇人曰:“先生不相不言,我乃女流,如何拿住我手?快放手!旁人看着,这是何说?”旁人且多不知奥妙,齐齐大呼:“姜子牙,你年纪老大,怎干这种事?你贪爱此女姿色,对众欺骗,此乃天子日月脚下,怎这等无知,实为可恶!”子牙曰:“列位,此女非人,乃是妖精!”众人大喝曰:“好胡说,明明一个女子,怎说是妖精?”外面围看的挤嚷不开。子牙暗思:“若放了女子,妖精一去,青白难分,我既在此,当除妖怪,显我姓名。” 子牙手中无物,止有一紫石砚台,用手抓起石砚照妖精顶上响一声,打得脑浆喷出,血染衣襟。子牙不放手,还攥住了脉门,使妖精不能变化。
因为十二经脉交会于此,所以也称脉门。攥住脉门为什么就不能变化了?五行遁术是借助五行逃遁,妖精变化未及遁逃,但也离不开五行。十二经脉为五脏六腑所系,其根也在五行,所以攥住脉门就不能变化了。
奇怪,所有图形都发不出来。我是没招了,抱歉!
道幽著 《西游记》与丹经武学之三

关于太极的知识与学问

太极学识,是中华民族的独有学识,在传统中占有主导地位。学习传统文化,太极学识是不可缺少的关键一环。
《易经》言:“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即易也,太极图又是易理之阐示,这样太极的学识就非同小可了。

一、 太极图
太极图本属于秘传,后来逐渐披露于世,盘古氏开天辟地的传说于此有关,我们先从静态太极图看起。
1、静态太极图(图一)

图一 图二

古老的神话传说讲:盘古氏开天辟地,轻阳上举,浊阴下降,天地始生成。天为阳在上,
地为阴在下,阴阳的分界线称为太一。此太一通常简称为一。如:道生一、抱元守一、天人一贯见道同,婴儿是一含真气… …
儒释道三家于此“一”也尤为看重。儒曰:吾道一以贯之;释曰:万法归一;道曰:得其一万事毕。
《道德经》中这样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关于静,《阴符经》中言:“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则此静态太极图在万物之生中占有重要地位。
2、基本图形——动态太极图(阴阳鱼之图形)(图二)
此太极图是比较常见的太极图,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太极图,它有几个特点:
(1)中心对称图形(这一点是各种太极图的共性)
如果只看图形,不分阴阳,太极图是中心对称图形。或者说太极图就是阴与阳关于圆心的中心对称图形,因而它具备中心对称图形的所有特性:
①阴阳两部分完全相等
②阴图或阳图中的任一点,都有对应的阳点或阴点,且对应点的连线被中心点平分。或者说,太极图中互相对应两点的连线一定过圆心且与圆心等距。
③阴图或阳图的任一线段都与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
(2)动态太极图
一天之中子时一阳生,午时一阴生;一年之中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此太极图中阐示了此自然规律,一阳生于图的最下端,一阴生于图的最上端,阴阳之间的分界线此时由太一变为太乙,即由直线变为曲线。太乙是生化之枢机,且太乙只与阴阳有关。《黄帝内经》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3)阐示天地生成
清阳上举为天,浊阴下降为地。动态太极图含有此天地生成之规律。《黄帝内经》言:“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升阴长,阳杀阴藏。”
(4)阐示阴阳之根
两个鱼眼分别为阴阳之根,即阳为阴根,阴为阳根。并且阐示了阳极生阴,阴极生阳之理。周敦颐《太极图说》中言“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阴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5)包含了阴阳之间的全部规律
阴阳之间的规律有:①阴阳对立互根;②阴阳相互消长;③阴阳相互转化;④阴阳相互升降。
3、其它太极图(图三、图四)

图三 图四
太极图还有其它一些图形,我们来看其中的两种。如图三图四所示,这两种图形是在图
的中心有一小圆,此小圆称为太极本体。
二、诸经典中与太极有关的论述
1、《易经》言:“一阴一阳之谓道”,如此太极为道。
2、《道德经》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皆与太极有关。
3、《黄帝内经》言:“阴平阳密,精神乃治;阴阳离诀,精气乃绝”。精神乃治,是说身心达到最佳状态,是“冲气以为和”之态;“精气乃绝”是说人的健康状态很糟糕,若得不到调整,就会导致“气绝身亡”。
4、《清•医宗金鉴》言:“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乘气动静生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未有天地气生形,已有天地形寓气。从形究气曰阴阳,即气观理曰太极。”中医药学与太极的渊源太深了。
5、清阳上举为天,浊阳下降为地——这是由盘古氏开天辟地而成。关于此,《西游记》这样说:“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这样盘古氏开天辟地与太极有关,也与《西游记》有关。

三、关于太极本体(图五)

图五
太极图中都有太极本体,只不过有些图中将之省略而没有画出。
太极本体是什么?似乎很少有人涉及。李兆生先生在传授丹经武学时,对此作出了明确的交待,太极本体为真元。
“真元”又是什么?这还真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李兆生先生自1984年出山起,在讲课传法、授徒教功等诸多活动、以及李兆生先生公开发表的几十多种著作、涉及到的文人三绝诗书画、武夫三绝金丹元神飞剑、禅诗禅画印谱、内功神兵器械、以及太极拳统真、修真图阐密… …内容,均围绕真元而展开。其中《故国全波驰神剑,肝胆与君印真元》之文是详细和集中阐述真元之作,有兴趣者可查阅。此文中讲述了很多现代修为者的神奇的小故事,不仅可使人大开眼界,而且对传统中的诸多方面会有一个飞跃式的理解和进步,相信阅读此文者会领略到一片崭新的天地。

四、《太极拳经》和太极拳
太极拳与太极图,这一文一武的两种形式,其中必然有内在的联系,从《太极拳经》中可窥见一斑。
《太极拳论》和《太极拳经》是太极拳修炼的经典之作,是修习太极拳的原则与标准。修习太极拳者若背离了这些经典,则太极拳就失去了修炼的根本而流为太极体操了。
可是太极拳风行社会几十年,却难以看到《太极拳论》和《太极拳经》,这是为什么呢?
李兆生先生说:太极拳论的书卷气很强,后来练太极拳的人文化太低,领会不了里面的精神。由于这种种的原因,《太极拳论》和《太极拳经》就很难看的到了。
作为先天太极拳十八代掌门人,李兆生先生不仅有《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三卷本面世,并且将《太极拳论》和《太极拳经》重新公之于世,并对其中一些内容作了详细的讲解,以还太极拳的历史本来面貌。
《太极拳论》是张三丰祖师所作,《太极拳经》是王宗岳之作。《太极拳论》内容不多,但有些深奥,不容易理解。《太极拳经》内容要多一些,比较切合实际,于太极拳修炼的方方面面都有所涉及。
王宗岳是得自张三丰祖师亲传之太极拳。《太极拳经》中有这样几句话: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其中与太极图有明显联系者,我们来详细看看。
“活似车轮”,一昼夜24小时是由地球的自转形成的。一年当中,岁月穿梭,四季交替,是由地球的公转形成的。无论是自转还是公转,俱是自然灵动,合于动态太极图,所以说活似车轮。这也昭示了太极拳的行功不论是聚散开合,进击防守,都要依此规矩行之。
“立如平准”,太极图是平面的,太极拳是在立体空间行功。立体空间可看作是无数个平面组成。太极图是中心对称图形,若把太极图平放,则圆心也是重心。也就是若在圆心处作一支点将图平放,则太极图也一定是水平的;这是由中心对称图形的特性所决定的。如此太极拳行功时,阴阳两大气脉也必须合于此中心对称之特点。或者说,修习太极拳时,时时处处都在调整这阴阳两大气脉,以使之平衡相合。
李兆生先生在讲授先天太极拳三十六势和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时,曾强调说:就是把阴阳二气放到天平上,也要分毫不差。这其中的哲理应引起我们的深思。
“阴平阳密,精神乃治”,这种理想的状态,也只有在阴阳完全相等的前提下才能达到,继而可继续升华。
“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孤阳不生,独阴不长,只有“一阴一阳”方才可以称之为道。如果阴阳相离,就是“阴阳离诀,精气乃绝”,人的身体就会很糟糕,甚至会影响到生死存亡。
“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有一句谱文“上下掌心同一峙,两掌互唤抱球生”。抱球时,一手在下为托掌,一手在上为按掌,这样上下两掌形成阴掌阳掌。此阴阳掌的动作有具体的要求标准,且必须掌心相对,形成互相召唤之势,才会生成太极之球而合于修炼之则。
“两掌互唤”既体现了“阴阳互根”的太极之特点,又与“一阴一阳之谓道”之理相合。同时也会有“阴阳相济,方为懂劲”之效,而达到阴平阳密。
太极拳与太极图之理是相合的,这一点,现今社会上似乎还缺少认识。如果对照《太极拳经》来检验太极拳运动,会是什么结果呢?
张三丰祖师传有六脉太极,乃先天太极、浑天太极、龙虎太极、如意太极、混元太极、乾元太极。李兆生先生在《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中专门解释和讲授了先天太极拳三十六势,后来又传授了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和如意太极拳。使世人有缘一睹太极拳的本来面貌,并且真正受益于太极拳。
我们可以从《先天太极拳三十六势》来简单了解一下先天太极六脉的面貌和特点。
《先天太极拳三十六势》的三十六个势子可以根据其太极易理而组成十八对阴阳相对
之组合,这属于太极拳“详参易概”的内容。具体如下:





















再者,三十六势又是四九之数,这样《先天太极拳三十六势》也大有讲究。
一九初萌真元始,如封似闭混元封。二九行纳天罡气,云盘三手脉道行。三九纯阳始
见真,玄都玉女穿梭声。四九周天合内脉,三十六宫白云封。
四个九势是四个层次分明的不同阶段,这与《易经》也有相似处。《易经》中也分别
有二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等的不同层次。
太极本易也,则太极拳与易理也是不可分割的,而宗传太极拳也是参识易理的修持行
动, 如果太极拳中没有这些内容,那就只能流为太极体操了。

五、太极文体——声律
太极文体就是太极形式的文学体裁,这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体。
太极文体的典型代表就是对联,也称声律、对韵、楹联、四六句、对子、对语、骈文、对偶、对仗、楹贴、桃符、仙木、春联等。
春联是春节专用对联,对联是现在通用名称,其它名称或阐示内在蕴含、带有时代特色或带有生活色彩等,我们分别来看看。
仙木、桃符:这是春联的早期形式,用桃本板书写春联,可以镇宅避邪,以求吉祥,因而称为桃符。又由于它与道家的天符地节颇有渊源,因而也称为仙木。
骈文、对偶、对仗:骈是两马并驾,偶是二人相对,对联也称骈偶。如同古时卫队的行仗,两两相对,所以也叫对仗。骈偶对仗,就是指上下相对的两句话,要求句法结构对称,词语相配,类别对等等要求。
楹联、楹贴:楹联是文人书面语言,楹贴指使用形式。
声律:声是发音,属语言文字学;律本为音乐的声律合奏,后来形成诗歌语言的声律之学,最典型的就是格律诗。这样音律合谐,平仄相对也是对联的基本要求。
对韵:韵者韵母,对联也要合辙押韵。
除此之外,对联中还要讲究用典,就是用已知的典故来说明要说的事。典故用的越多,表明才学越高深。历史上众多的饱学鸿儒、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佳作。声律对韵实在是高雅文才的集中体现,因而古语讲:善古诗者,必属雅才。
但同时,声律对韵又是童蒙启愚的蒙学教育。从至极的学识域地到启蒙教育的入手之处,声律对韵在传统中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实在是非同凡响,这也是太极文化生命力的体现。
不仅是童蒙启愚,那些劳作役夫、士兵武夫也常有对偶唱和,因而留下对子、对语之口语名称。而“四六句”则是早期的四字相对、六字相对的形式之名称。
关于童蒙启愚,传统中有《幼学琼林》之读本很有代表性。还有《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声律发蒙》等读本。
李兆生先生著有《声律真诠》之书,作为《统元楼藏真丛典》的第三本专著,李兆生先生在书中向人们展示的是一幅幅壮丽的传统画卷。其书分为上、下卷,上卷中的真阳对韵既可作为声律启蒙之教材,又是丹经武学中的专有修为;下卷中的一万珍函,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古今之最,又称万字长联,计有14782字。此书也是当代之文人以儒家至极之学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汉语和汉字都可入对联,这说明汉语和汉字都合于太极之律。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应该重新认识汉语和汉字。
传统中有一种习俗,有汉字的纸张等类不能坐到屁股底下。因为汉字是圣人所造,与天地鬼神相通。既不能对圣人做大不敬之事,又要对天地鬼神心存敬畏。
再者“一阴一阳之谓道”,太极即道,则汉语和汉字也出于道。古人如此敬重汉字,不无道理。

六、《统元楼藏真丛典》与太极
《统元楼藏真丛典》是由李兆生先生的著作集合而成。其首本为《翰墨缘》,以丹力入书为主旨;第二本为《真元宝笈》,以丹力入剑为主旨。此一文一武两本书组成太极之式。
《翰墨缘》中又以毛笔书法与刀笔篆刻这一软一硬的书写形式组成太极之式。
《真元宝笈》中各功法又分别以招式和谱文这一武一文的内容组成太极之式。
《声律真诠》和《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又组成文武太极之式,这是《统元楼藏真丛典》的第三本和第四本著作。
《声律真诠》中的《万象长联》又分别以文理和剑学这一文一武而畅言太极所蕴之质。其中有言:剑斯垂玄,先天有象;文亦容真,太一存形。
《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中又以拳法招式和太极拳的史理法等太极学识之文武组成太极之式。
《统元楼藏真丛典》中更以张三丰祖师所传之天龙神剑和龙形大草之一文一武太极之式而居于统领之则。
很奇怪,所有图形都不能发出来,我真没招了,抱歉!
道幽著 《西游记》与丹经武学之三

关于太极的知识与学问

太极学识,是中华民族的独有学识,在传统中占有主导地位。学习传统文化,太极学识是不可缺少的关键一环。
《易经》言:“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即易也,太极图又是易理之阐示,这样太极的学识就非同小可了。

一、 太极图
太极图本属于秘传,后来逐渐披露于世,盘古氏开天辟地的传说于此有关,我们先从静态太极图看起。
1、静态太极图(图一)

图一 图二

古老的神话传说讲:盘古氏开天辟地,轻阳上举,浊阴下降,天地始生成。天为阳在上,
地为阴在下,阴阳的分界线称为太一。此太一通常简称为一。如:道生一、抱元守一、天人一贯见道同,婴儿是一含真气… …
儒释道三家于此“一”也尤为看重。儒曰:吾道一以贯之;释曰:万法归一;道曰:得其一万事毕。
《道德经》中这样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关于静,《阴符经》中言:“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则此静态太极图在万物之生中占有重要地位。
2、基本图形——动态太极图(阴阳鱼之图形)(图二)
此太极图是比较常见的太极图,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太极图,它有几个特点:
(1)中心对称图形(这一点是各种太极图的共性)
如果只看图形,不分阴阳,太极图是中心对称图形。或者说太极图就是阴与阳关于圆心的中心对称图形,因而它具备中心对称图形的所有特性:
①阴阳两部分完全相等
②阴图或阳图中的任一点,都有对应的阳点或阴点,且对应点的连线被中心点平分。或者说,太极图中互相对应两点的连线一定过圆心且与圆心等距。
③阴图或阳图的任一线段都与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
(2)动态太极图
一天之中子时一阳生,午时一阴生;一年之中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此太极图中阐示了此自然规律,一阳生于图的最下端,一阴生于图的最上端,阴阳之间的分界线此时由太一变为太乙,即由直线变为曲线。太乙是生化之枢机,且太乙只与阴阳有关。《黄帝内经》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3)阐示天地生成
清阳上举为天,浊阴下降为地。动态太极图含有此天地生成之规律。《黄帝内经》言:“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升阴长,阳杀阴藏。”
(4)阐示阴阳之根
两个鱼眼分别为阴阳之根,即阳为阴根,阴为阳根。并且阐示了阳极生阴,阴极生阳之理。周敦颐《太极图说》中言“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阴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5)包含了阴阳之间的全部规律
阴阳之间的规律有:①阴阳对立互根;②阴阳相互消长;③阴阳相互转化;④阴阳相互升降。
3、其它太极图(图三、图四)

图三 图四
太极图还有其它一些图形,我们来看其中的两种。如图三图四所示,这两种图形是在图
的中心有一小圆,此小圆称为太极本体。
二、诸经典中与太极有关的论述
1、《易经》言:“一阴一阳之谓道”,如此太极为道。
2、《道德经》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皆与太极有关。
3、《黄帝内经》言:“阴平阳密,精神乃治;阴阳离诀,精气乃绝”。精神乃治,是说身心达到最佳状态,是“冲气以为和”之态;“精气乃绝”是说人的健康状态很糟糕,若得不到调整,就会导致“气绝身亡”。
4、《清•医宗金鉴》言:“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乘气动静生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未有天地气生形,已有天地形寓气。从形究气曰阴阳,即气观理曰太极。”中医药学与太极的渊源太深了。
5、清阳上举为天,浊阳下降为地——这是由盘古氏开天辟地而成。关于此,《西游记》这样说:“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这样盘古氏开天辟地与太极有关,也与《西游记》有关。

三、关于太极本体(图五)

图五
太极图中都有太极本体,只不过有些图中将之省略而没有画出。
太极本体是什么?似乎很少有人涉及。李兆生先生在传授丹经武学时,对此作出了明确的交待,太极本体为真元。
“真元”又是什么?这还真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李兆生先生自1984年出山起,在讲课传法、授徒教功等诸多活动、以及李兆生先生公开发表的几十多种著作、涉及到的文人三绝诗书画、武夫三绝金丹元神飞剑、禅诗禅画印谱、内功神兵器械、以及太极拳统真、修真图阐密… …内容,均围绕真元而展开。其中《故国全波驰神剑,肝胆与君印真元》之文是详细和集中阐述真元之作,有兴趣者可查阅。此文中讲述了很多现代修为者的神奇的小故事,不仅可使人大开眼界,而且对传统中的诸多方面会有一个飞跃式的理解和进步,相信阅读此文者会领略到一片崭新的天地。

四、《太极拳经》和太极拳
太极拳与太极图,这一文一武的两种形式,其中必然有内在的联系,从《太极拳经》中可窥见一斑。
《太极拳论》和《太极拳经》是太极拳修炼的经典之作,是修习太极拳的原则与标准。修习太极拳者若背离了这些经典,则太极拳就失去了修炼的根本而流为太极体操了。
可是太极拳风行社会几十年,却难以看到《太极拳论》和《太极拳经》,这是为什么呢?
李兆生先生说:太极拳论的书卷气很强,后来练太极拳的人文化太低,领会不了里面的精神。由于这种种的原因,《太极拳论》和《太极拳经》就很难看的到了。
作为先天太极拳十八代掌门人,李兆生先生不仅有《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三卷本面世,并且将《太极拳论》和《太极拳经》重新公之于世,并对其中一些内容作了详细的讲解,以还太极拳的历史本来面貌。
《太极拳论》是张三丰祖师所作,《太极拳经》是王宗岳之作。《太极拳论》内容不多,但有些深奥,不容易理解。《太极拳经》内容要多一些,比较切合实际,于太极拳修炼的方方面面都有所涉及。
王宗岳是得自张三丰祖师亲传之太极拳。《太极拳经》中有这样几句话: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其中与太极图有明显联系者,我们来详细看看。
“活似车轮”,一昼夜24小时是由地球的自转形成的。一年当中,岁月穿梭,四季交替,是由地球的公转形成的。无论是自转还是公转,俱是自然灵动,合于动态太极图,所以说活似车轮。这也昭示了太极拳的行功不论是聚散开合,进击防守,都要依此规矩行之。
“立如平准”,太极图是平面的,太极拳是在立体空间行功。立体空间可看作是无数个平面组成。太极图是中心对称图形,若把太极图平放,则圆心也是重心。也就是若在圆心处作一支点将图平放,则太极图也一定是水平的;这是由中心对称图形的特性所决定的。如此太极拳行功时,阴阳两大气脉也必须合于此中心对称之特点。或者说,修习太极拳时,时时处处都在调整这阴阳两大气脉,以使之平衡相合。
李兆生先生在讲授先天太极拳三十六势和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时,曾强调说:就是把阴阳二气放到天平上,也要分毫不差。这其中的哲理应引起我们的深思。
“阴平阳密,精神乃治”,这种理想的状态,也只有在阴阳完全相等的前提下才能达到,继而可继续升华。
“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孤阳不生,独阴不长,只有“一阴一阳”方才可以称之为道。如果阴阳相离,就是“阴阳离诀,精气乃绝”,人的身体就会很糟糕,甚至会影响到生死存亡。
“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有一句谱文“上下掌心同一峙,两掌互唤抱球生”。抱球时,一手在下为托掌,一手在上为按掌,这样上下两掌形成阴掌阳掌。此阴阳掌的动作有具体的要求标准,且必须掌心相对,形成互相召唤之势,才会生成太极之球而合于修炼之则。
“两掌互唤”既体现了“阴阳互根”的太极之特点,又与“一阴一阳之谓道”之理相合。同时也会有“阴阳相济,方为懂劲”之效,而达到阴平阳密。
太极拳与太极图之理是相合的,这一点,现今社会上似乎还缺少认识。如果对照《太极拳经》来检验太极拳运动,会是什么结果呢?
张三丰祖师传有六脉太极,乃先天太极、浑天太极、龙虎太极、如意太极、混元太极、乾元太极。李兆生先生在《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中专门解释和讲授了先天太极拳三十六势,后来又传授了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和如意太极拳。使世人有缘一睹太极拳的本来面貌,并且真正受益于太极拳。
我们可以从《先天太极拳三十六势》来简单了解一下先天太极六脉的面貌和特点。
《先天太极拳三十六势》的三十六个势子可以根据其太极易理而组成十八对阴阳相对
之组合,这属于太极拳“详参易概”的内容。具体如下:





















再者,三十六势又是四九之数,这样《先天太极拳三十六势》也大有讲究。
一九初萌真元始,如封似闭混元封。二九行纳天罡气,云盘三手脉道行。三九纯阳始
见真,玄都玉女穿梭声。四九周天合内脉,三十六宫白云封。
四个九势是四个层次分明的不同阶段,这与《易经》也有相似处。《易经》中也分别
有二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等的不同层次。
太极本易也,则太极拳与易理也是不可分割的,而宗传太极拳也是参识易理的修持行
动, 如果太极拳中没有这些内容,那就只能流为太极体操了。

五、太极文体——声律
太极文体就是太极形式的文学体裁,这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体。
太极文体的典型代表就是对联,也称声律、对韵、楹联、四六句、对子、对语、骈文、对偶、对仗、楹贴、桃符、仙木、春联等。
春联是春节专用对联,对联是现在通用名称,其它名称或阐示内在蕴含、带有时代特色或带有生活色彩等,我们分别来看看。
仙木、桃符:这是春联的早期形式,用桃本板书写春联,可以镇宅避邪,以求吉祥,因而称为桃符。又由于它与道家的天符地节颇有渊源,因而也称为仙木。
骈文、对偶、对仗:骈是两马并驾,偶是二人相对,对联也称骈偶。如同古时卫队的行仗,两两相对,所以也叫对仗。骈偶对仗,就是指上下相对的两句话,要求句法结构对称,词语相配,类别对等等要求。
楹联、楹贴:楹联是文人书面语言,楹贴指使用形式。
声律:声是发音,属语言文字学;律本为音乐的声律合奏,后来形成诗歌语言的声律之学,最典型的就是格律诗。这样音律合谐,平仄相对也是对联的基本要求。
对韵:韵者韵母,对联也要合辙押韵。
除此之外,对联中还要讲究用典,就是用已知的典故来说明要说的事。典故用的越多,表明才学越高深。历史上众多的饱学鸿儒、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佳作。声律对韵实在是高雅文才的集中体现,因而古语讲:善古诗者,必属雅才。
但同时,声律对韵又是童蒙启愚的蒙学教育。从至极的学识域地到启蒙教育的入手之处,声律对韵在传统中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实在是非同凡响,这也是太极文化生命力的体现。
不仅是童蒙启愚,那些劳作役夫、士兵武夫也常有对偶唱和,因而留下对子、对语之口语名称。而“四六句”则是早期的四字相对、六字相对的形式之名称。
关于童蒙启愚,传统中有《幼学琼林》之读本很有代表性。还有《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声律发蒙》等读本。
李兆生先生著有《声律真诠》之书,作为《统元楼藏真丛典》的第三本专著,李兆生先生在书中向人们展示的是一幅幅壮丽的传统画卷。其书分为上、下卷,上卷中的真阳对韵既可作为声律启蒙之教材,又是丹经武学中的专有修为;下卷中的一万珍函,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古今之最,又称万字长联,计有14782字。此书也是当代之文人以儒家至极之学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汉语和汉字都可入对联,这说明汉语和汉字都合于太极之律。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应该重新认识汉语和汉字。
传统中有一种习俗,有汉字的纸张等类不能坐到屁股底下。因为汉字是圣人所造,与天地鬼神相通。既不能对圣人做大不敬之事,又要对天地鬼神心存敬畏。
再者“一阴一阳之谓道”,太极即道,则汉语和汉字也出于道。古人如此敬重汉字,不无道理。

六、《统元楼藏真丛典》与太极
《统元楼藏真丛典》是由李兆生先生的著作集合而成。其首本为《翰墨缘》,以丹力入书为主旨;第二本为《真元宝笈》,以丹力入剑为主旨。此一文一武两本书组成太极之式。
《翰墨缘》中又以毛笔书法与刀笔篆刻这一软一硬的书写形式组成太极之式。
《真元宝笈》中各功法又分别以招式和谱文这一武一文的内容组成太极之式。
《声律真诠》和《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又组成文武太极之式,这是《统元楼藏真丛典》的第三本和第四本著作。
《声律真诠》中的《万象长联》又分别以文理和剑学这一文一武而畅言太极所蕴之质。其中有言:剑斯垂玄,先天有象;文亦容真,太一存形。
《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中又以拳法招式和太极拳的史理法等太极学识之文武组成太极之式。
《统元楼藏真丛典》中更以张三丰祖师所传之天龙神剑和龙形大草之一文一武太极之式而居于统领之则。
道幽著 《西游记》与丹经武学之二

《西游记》的解析与欣赏

一、《西游记》的写作本质
《西游记》是神话小说,也是古典文学的代表之作。除此之外,《西游记》还有没有其他的意义呢?
明清时期,有不少关于《西游记》的著述,这些著述与我们今天的看法和观点似乎相去甚远。从这些著述中,我们能够领略到不同的风情画卷,也让我们产生很多的联想和思考。
如《西游证道书》,是说西游是为了证道的;《西游原旨》,说明小说故事中阐释的是一些特定的宗旨;《通易西游正旨》,不仅表明西游与《易经》之间有联系,而且《西游记》与《易经》的宗旨方向是一致的;还有《西游真诠》、《西游记记》、《西游阐微》等,都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揭示了《西游记》的不同风貌。
《西游记》真的蕴含有这么多的内涵吗?如果我们仔细读读原著,就会发现我们确实遗漏了不少内容。比如紧箍咒,观音菩萨这样说:“我那里还有一篇咒儿,唤做定心真言,又名做紧箍儿咒。”定心真言是其本质,紧箍咒是其作用的表现。这“定心真言”显然属于佛经真言之类,但为什么会让悟空那样的痛苦不堪呢?
又比如说悟空,第一回中有这样一首诗:
三阳交泰产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
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
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
历代人人皆属此,称王称圣任纵横。
其中的这一句“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已经说的非常明白,由石卵化为猴王阐释的是大道之理;悟空的名和姓,都是丹道之名色,是为阐释金丹大道之理而配就的,也就是石卵、猴王以及悟空的名姓都与金丹大道有关。
姓只有孙姓一个,而名字却有很多,有石猴、美猴王、悟空、齐天大圣、行者,弼马温等。除此之外,书中间或也以心猿、心主、金公、心君等来称呼悟空。这些名字和称呼,以及孙姓又是如何配丹成的呢?
《西游记》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积淀。参照明清之时的著述,方知《西游记》丰富底蕴的根本所在,反衬出我们对《西游记》的本质所知真是少得可怜。这也不足为怪,因为《西游记》所包含的传统内容太博大精深了,而且它的学术性、专业性也太强了。
《西游记》以取经为主线,向人们展示出了一副波澜壮阔的传统中的瑰丽画卷,我们若能游历其中,就可以体会到传统中的精髓与神魂,可以领略到传统中的智慧与哲理,同时也可以吸吮到源源不断的传统乳汁,滋养我们的身心、改善我们的生活和环境、提升自身的素质、在社会上有一个良好的效应。

二、《西游记》与丹道的不解之缘
《西游记》与丹道修炼有联系吗?这个问题,原著中有很明白的揭示,只要我们稍微留心一下,这个问题是很容易解答的。
孙悟空在三更时分单独拜见须菩提祖师,祖师说:“难!难!难!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闲。不遇至人传妙诀,空言口困舌头干。”“莫把金丹作等闲”一句,已明白说出须菩提祖师传授的乃是金丹大道。还说:“得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赏明月。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丹台赏明月是得丹以后之事,更是直接点明了孙悟空之于丹道的关系。
孙悟空与丹道的关系比较好理解,那么唐僧取经也与丹道有关系吗?
二十三回的开头是这样说的:这回书,盖言取经之道,不离了一身务本之道也。
“道不须臾离,可离非道也”,这是《中庸》之语句,“不离了一身务本之道”显然是《中庸》之句的翻版。《西游记》与丹道有关系,难道也与中庸之道有关系?丹道与中庸之道之间又是如何的关系?书中的这些描写,不由不使我们作此联想。
三十一回开头说:
经乃修行之总径,佛配自己之元神。兄和弟会成三契,妖与魔色应五行。这段内容我们来详细看一下。
经乃修行之总径——取经之描写是修行之事的提纲挈领之内容。
佛配自己之元神——元神是丹道的专业术语,佛是佛家用语,难道佛与丹道也为一物吗?或许西天见佛就是见自己的元神。丹道中的这些深遂之理,实在有些太难理解。
兄和弟会成三契——唐僧的三个徒弟,应该是丹道中三个重要角色或条件,也应该是丹道专有之物。
妖与魔色应五行——取经中遇到的一切魔怪,原来都与金木水火土这五行有关系。不论我们理不理解,懂或不懂,这段话表达的的确是这样的内容。
在取经的过程中,书中也不断地点明丹道这个主题。
第四十六回悟空与虎力、鹿力、羊力大仙斗法后书中说:“人身难得果然难,不遇真传莫炼丹。空有驱神咒水术,却无延寿保生丸。”
第四十八回末,书中云:“误踏层冰伤本性,大丹脱漏怎周全?”
五十六回末:“心有凶狂丹不熟,神无定位道难成。”“心有凶狂丹不熟”,无独有偶,老子也说“驰骋狩猎,令人心发狂”,心狂的后果是丹道要大受挫折。
五十七回中间云:“身在神飞不守舍,有炉无火怎烧丹。”
五十八回末:“神归心舍禅方定,六识祛降丹自成。”“六识祛降”即“祛褪六贼”,或者说是六根清净。
五十九回开头:“收来安放丹炉内,炼得金乌一样红。”
六十一回近尾:“火煎五漏丹难熟,火燎三关道不清。”“五漏”通常指五脏脏气亏失。
八十三回题目:“心猿识得丹头,姹女还归本性。”
九十一回开头:“若教自在神丹漏,才放从容玉性枯”。
九十二回中间:“大丹自古宜长守,一失原来到底亏。”
九十三回近尾:“大丹不漏要三全,苦行难成恨恶缘。”
九十九回中:“古来妙合参同契,毫发差殊不结丹。”《周易参同契》是东汉魏伯阳所作,被誉为“万古丹经王”。自古以来的丹道修炼都与参同契所述之理通达妙合,若有一丝一毫之差殊,丹道就不可能成功。
到九十九回,取经已经成功,西天见到佛祖,所以书中还说:“秉证三乘随出入,丹成九转任周旋”、“丹成识得本来面,体健如如拜主人”。
孙悟空、唐僧、《西游记》原来都与丹道这样难解难分;并且,儒释道三家也是这样的难解难分。

三、《西游记》是小说还是丹经
《西游记》是小说,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但同时《西游记》又是一部丹经。这样说,人们恐怕不容易接受。
《西游记》从第一回即点明丹道之主题,直至结尾又以丹道而结束全书,《西游记》与丹道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 经乃修行之总径”等句子已点明此丹经之旨。
但是《西游记》又确实是一部故事合理的、情节完整的、顺序系统的、形象典型的小说体裁。这一点儿也不稀奇,用文学手法来阐述丹道之理,是传统中的一贯特色,也是丹道的独有特点,只是我们对此接触的还比较少。
说到丹经,未免有些让人为难、令人望而却步。比如《老》、《庄》、《易》称为三玄,是因其古奥玄深而有此称谓。又如《周易参同契》、《悟真篇》等丹经几乎都是如同天书一般,人们找不到一条路径去通达其中。这是因为丹道是一门独特的学识,与普通的生活知识大不相同。古人说:“饶君聪慧过颜闵,不遇真师莫强猜”、“契论经歌讲至真,不将火候著于文。要知口诀通玄处,须共神仙仔细论” … …
丹道是如此玄妙而高深,同时丹道又是奇妙无比的。得丹者不仅有超人的智慧与功能,并且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奇功神效:“发白更胜黑,齿落出旧所,老翁复丁壮,耆妪成姹女。改形免世厄,号之曰真人。”甚至可以“伏食三载,轻举远游。跨火不焦,入水不濡。能存能亡,长乐无忧。”(《周易参同契》)
丹道的神奇太令人向往了,世界著名学者李约瑟先生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例子。李约瑟先生作梦都想得到一颗丹,他崇尚老子而改姓李。但是李约瑟先生不可能得到真传,因而也无缘于丹道。
丹道是如此难能可贵,丹经又是如此艰涩高深。如何才能让更多的修为者认清方向,少走弯路;又给那些还在迷茫中寻觅者破迷解惑,指出一条可行之路;同时也能让那些社会大众有所警悟,不要脱离传统本质,于是有了一部《西游记》。
《西游记》以貼近生活的故事情节,以合于情感规律的形象刻划,将艰深难懂的丹道之理深入浅出的演绎出来,以不同故事的区别刻划将丹道修为的不同层次细致地描述与揭示,同时又可以使人在津津乐道于小说情节中,逐渐领悟其中的深遂道理,而对生活实际有所指导。从这一点来说,《西游记》是成就最高的丹经。
《西游记》是小说,但同时《西游记》也是一部丹经,是小说体裁形式的丹经,同时《西游记》也成为了丹道修为成果的一种层次标致。

四、取经为什么向西游
历史上玄奘西行,那是佛教史及中国和印度历史上的一段辉煌。而唐僧西天取经,却是小说的塑造。小说借这段历史真实而塑造的取经故事有没有什么深意呢?
书中三十一回说“经乃修行之总径”,是说取经的过程就是丹道的修炼过程。丹道又称为金丹大道,即丹是金气凝炼而成,离开了金气是无法言丹的。而金在《河图》中的位置为西,因而形象地将丹道修炼比喻成西游,就是只有围绕金气才能谈修行。由此,而有此一部《西游记》。
“九九数完魔刬尽,三三行满道归根”。取经是丹成九转的九九归真之数,所有要历经八十一难,取经成功即丹道有成。此西字与丹道有如此之渊源,也难怪丹经中对此西字是如此偏爱。
如《悟真篇》中有:金公本是东家子,送上西邻寄体生,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得姹女作亲情。
还有:青龙白虎各西东,四象交加戊己中,复始自知能应用,金丹谁道不成功。
又:西山白虎正猖狂,东海青龙不可挡,两手捉来令死斗,化作一块紫金霜。
《性命圭旨》中有:西川岸上抬头望,一派蟾光蘸碧波。
《元明密注演灵篇》中有:山川往来多少路,西川岸上蟾光聚。
还有:东家女,西家郎,黄婆为媒效鸳鸯,朱雀玄武同称美,分娩婴儿胜孟姜。
… …
《修真图》中说:
一名东海青龙,甲方木,液为泪,在卦属震,在方属东,在五行属木,在道为魂性也,属火神之母,在脏腑属肝,在天为日,实我魂室之所也。
一曰西山白虎,庚位金精,在卦属兑,在方属西,在五行属金,在道为魄情也,属水精之母,在脏腑为肺,在天为月,实我魄室之所也。
东海青龙是猪八戒,西山白虎是孙悟空。取经路上,悟空、八戒时有不睦或摩擦,是缘于“令死斗”,不经此不能成其丹道。
书中还有一些描写,也点明白此西游之旨。
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后,悟空被唐僧赶走时,对沙僧说:“倘一时有妖精拿住师父,你就说老孙是他大徒弟,西方魔怪,闻我的手段,不敢伤我师父。”
二十九回,宝象国国王说唐僧:“你既不会降妖,怎么敢上西天拜佛?”三十四回,平顶山莲花洞的魔怪宝贝“紫金红葫芦”和“羊脂玉净瓶”被悟空骗走后,二魔头说:“我若没本事来拿他,永不在西方路上为怪!”

五、三个徒弟与五行
五行金木水火土与唐僧的三个徒弟会有关系吗?这一点,书中有明确交待。
六十一回是“猪八戒助力败魔王,孙行者三调芭蕉扇”。因为火焰山过不去,要借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因而有几场恶战。
悟空八戒和土地佬大战牛魔王时,八戒说了这样几句话:
木生在亥配为猪,牵转牛儿归土类。申下生金本是猴,无刑无克多和气。
“木生在亥配为猪”是说五行与十二地支关系中,木生于亥,亥的属相是猪;这句话是说八戒为木而拟化为猪的形象。“申下生金本是猴”则是说金生申下,申为申猴,所以悟空为金必是猴身。
关于金木,我们再来看十九回的描写:“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悟空收伏了八戒,揪着八戒的耳朵来拜见唐僧。书中说;金性刚强能克木,心猿降得木龙归。金从木顺皆为一,木恋金仁总发挥。
“金性刚强能克木”,五行关系中,金克木,则悟空之金必定能克制八戒之木,心猿为悟空,木龙指八戒。木居东,又称东海青龙,所以称八戒为木龙。“金从木顺皆为一,木恋金仁总发挥”,这是《悟真篇》中“木性爱金顺义,金情恋木慈仁”的翻版和延伸。
沙僧为土。二十二回,八戒与沙僧大战流沙河时,书中说:“宝杖轮,钉钯筑,言语不通非眷属。只因木母克刀圭,致令两下相战触。”
“木母克刀圭”,木母是八戒,“刀圭者,先贤喻为二土相垒”(《修真图箓》),即指《河图》中的戊土己土,圭为两个土字,即此二土;五行中木克土,所以说“木母克刀圭”。
四十回讲“婴儿戏化禅心乱,猿马刀圭木母空”。
八十九回是“黄狮精虚设钉钯宴,金木土计闹豹头山”。取经行至天竺国玉华县,三个小王子拜三徒为师,分别按金箍棒、九齿钉耙、降妖宝杖三兵器依样打造。黄狮精偷去三兵器,三个徒弟设计,分别扮作刁钻古怪、古怪刁钻和贩猪羊的客人,进入黄狮精的老窝豹头山,夺回他们自己的兵器。

六、《悟真篇》之论
《悟真篇》中说:三五一都三个字,古今明者实然稀。东三南二同成五,北一西方四共之,戊己本居生数五,三家相见结婴儿。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它主要是依据《河图》而来。
《河图》中,天以三生木居东,木即“东三”;地以二生火居南,火即“南二”;三与二相加得五,这就是“东三南二同成五”之意。木又能生火,则木与火同宫;三与二合成一五,这“一五”在丹经中有专门所指。“东三南二同成五”在丹经中被称作“木火一家”或曰“木火为侣”,此一家为猪八戒。
“北一西方四共之”是说“水”数一居北,“金”数四居西,一与四又合成一五,而金又能生水,金与水同宫;“北一西方四共之”在丹经中称“金水一家”或曰“金水合处”,此一家是孙悟空。
“戊己本居生数五”是说天以五生土,“土”本身生数就是五,是又一个五,戊土己土都居于中宫,土自成一家,此一家是沙僧。
说到这里我们才明白,“兄和弟会成三契”,原来是说三个徒弟是丹道中的三家,虽是三家,实共五行。
“三家相见结婴儿”,三家是五行之全,此三家相见也称为攒簇五行,这是丹道中的重要内容。须菩提祖师说“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攒族五行几乎是贯穿于丹道始终的,而成为丹道中的重要内容。三家相见所结之婴儿乃丹道之婴儿,而非凡胎之婴儿。虽然都称婴儿,本质上却大相径庭。
“婴儿是一含真气”,此一非《河图》生水之天数一,而是指先天一气之一。丹道之婴儿为先天之一气,又称为真性婴儿。
“十月胎圆入圣基”,凡胎之婴儿要结过十个月的温养后才能脱胎成为孩童。同样,丹道之婴儿也要经过温养,这个温养不一定是十个月,而是丹道特色的温养,才能脱胎而成圣。
那么“三五一都三个字”是什么意思呢?这三五一都与《河图》无关。三者指三家;五者指三家之数都为五,且与五行有关;一乃先天一气。这三个字是丹道中特指的三个字,所以说“古今明者实然稀”。

七、唐僧与婴儿
三五一这三个字弄明白了,三家相见结婴儿的意思也弄懂了,我们再来看看这婴儿。
真性之婴儿是丹道中尤所重者,《道德经》中对婴儿就有很多论述。如:“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我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还有:“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这“谁之子”和“赤子”也是婴儿之意。
经菩提祖师为悟空取姓氏时说:“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也说明了婴儿乃丹道之本。
丹道中如此看重此婴儿,此婴儿在《西游记》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唐僧就是婴儿形象的具体描写。
这个说法不大容易接受,但是我们可以从原著中来印证。
二十三回开头说:“木母金公原自合,黄婆赤子本无差”。二十二回收伏了沙僧,取经的角色已全,“经乃修行之总径”,此时交待了四个人在取经中即在丹道中的角色。木母金公分别是八戒、悟空;黄婆是沙僧,沙僧为坤土,阴性色黄,所以称黄婆;赤子即婴儿,只能是唐僧了。
四十回末尾“未炼婴儿邪火胜,心猿木母共扶持。”四十九回中间“禅法参修归一体,还丹炮炼伏三家。土是母,发金芽,金生神水产婴娃。”五十三回近尾“婴儿枉结成胎象,土母施功不费难。”五十八回近尾“禅门需学无心诀,静养婴儿结圣胎。”这诸多的婴儿俱与唐僧有关。
丹经中讲:“东家女,西家郎,黄婆为媒效鸳鸯,朱雀玄武同称美,分娩婴儿胜孟姜。”东家女是木母;西家郎是金公;黄婆为中宫之土、色黄阴性即沙僧;朱雀为火,同木为一家;玄武为水,与金为一家;婴儿就是唐僧了。
唐僧这个婴儿是什么时候结胎的呢?是“三家相见”时所结之圣胎,又是什么时候脱胎的呢?九十八回过凌云仙渡时,唐僧的尸体从“上溜头泱下”。书中说:“脱却胞胎骨肉身,相亲相爱是元神”。唐僧这个婴儿至此才脱胎成圣,而后才能封为旃擅功德佛。这样整个取经的过程就是温养婴儿的过程,脱胎即元神成就。
二十二回中,当惠岸与悟空拿了观音的红葫芦去收服沙僧时,书中说:
五行匹配合天真,认得从前旧主人。炼己立基为妙用,辨明邪正见原因。金来归性还同类,木去求情共复沦。二土全功成寂寞,调和水火没纤尘。
“金来归性”指悟空,“木去求情”是八戒,“二土全功”是沙僧。虽然是三个徒儿,却是“五行匹配合天真”。
“调和水火没纤尘”,沙僧为中宫黄婆,俗说“水火不相容”。丹道中却要“水火既济”,全赖中央黄婆从中作调停。
唐僧也是元神,“相亲相爱是元神”之句已明白交待清楚。
关于旧主人,这也是丹道中独有的内容。丹经中有很多图形,《性命圭旨》和《伍柳仙踪》都有《婴儿图》。《性命圭旨》中于此有这样的对话:“借问你是谁家子?”“我是你的主人翁”。婴儿即丹道修炼之主人翁,也称旧主人。
《黄庭经》中也这样说:“瞻望童子坐盘桓,问谁家子在我身,此人何去入泥丸?”
泥丸宫在头顶百会穴,是元神飞升之处。《西游记》九十八回从玉真观金顶大仙到凌云仙渡接引佛祖的一段是泥丸宫的描写,入泥丸者乃婴儿也。
唐僧是真性婴儿,在《西游记》成书之时,这一点是明说直指的。只不过是由于时代变迁,使得我们在今天看起来却要费这么多的周折。
《黄庭经》还说:“五行相推返归一,三五合气九九节。”这与《西游记》的情节内容完全相符。“五行相推”即攒簇五行或三家相见,“返归一”即结出婴儿之先天一气的圣胎;“三五”即三徒,“气”为唐僧,“三五合气”就是师徒四人同心合意西天取经,“九九节”即八十一难。

八、《西游记》一书的意义
《西游记》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又与丹道是这样的难解难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丹道是其中的主线和灵魂,传统中的诸多面貌,都是缘于丹道而生成。吸收和掌握传统的精髓与灵魂,《西游记》不失为一条便捷之道。
但是,若要真正读懂《西游记》,我们还是要下点功夫并作出一定努力的。因此,要先对一些基础的知识和内容作一些基本的了解,使我们对传统能够融会贯通,以利于我们更简便、更快捷地进入传统的殿堂。
《西游记》八十七回说:“大道幽深,如何消息,说破鬼神惊骇!”关于此“道幽”,对于多年追随李兆生先生修习丹经武学的学人弟子,并常年受到宗风法脉滋养与哺育的法脉传承者,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也是使命所在。
“说破鬼神惊骇”,似乎与古言“天雨粟,鬼夜哭”有相通之处,至少也是“惊天地,泣鬼神”之举。古人的境界今人无法企及,“道幽”者自知才学浅薄,但却愿意加倍努力向此方向靠近。若能给爱好传统的大众和后学者有所启发和帮助,也是很令人欣慰的。
《西游原旨》中关于如何读《西游记》,列出了四五十条的必备条件。其中涉及到禅机、仙学、天道、易经、参同契、悟真篇、中庸、丹道之火候次序、鼎炉药物、修性修命、旁门正道… …
明清时期,社会上传统氛围依然浓厚,传统意识占主导,尚且是如此难以读懂《西游记》。1840年以后,西方文化开始渗入中华大地。时至今日,我们的生活、社会、意识等无不为西方思潮所左右。可以说,现今的中国人或多或少都有香蕉人之嫌。如此再谈读懂《西游记》,那又比明清时期不知要难上多少倍。
这样,对必要的学识先打下个基础,使我们能够尽快的进入《西游记》的境界,继而能够畅游或翱翔于传统的殿堂之中,则成为首先要做之事。




《西游记》与丹经武学


目录

一、 新冠疫情的深度警示——元气足则诸邪俱退
二、 《西游记》的解析与欣赏
三、 关于太极的知识与学问
四、 张三丰祖师与宗传六脉太极
五、 六龙之说中的人天合一
六、 中庸、中庸之道与丹经武学
七、 《道德经》中“三”何以生万物
八、 周潜川——当代“以道成医”者
九、 善言天者——《西游记》之卷首诗
十、 关于天心
十一、 关于天地人三才
十二、 关于花果山
十三、 石猴与“人始生,先成精”
十四、 关于“坎中真阳水中金”
十五、 原著中对石猴的描写
十六、 有谁信也,壶中别有日月天——关于水帘洞、灵台方寸山与天宫的描写
十七、 孙悟空为什么会有七十二变
十八、 金箍棒之赏析
十九、 如何理解“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二十、 天上一日,地上一年
二十一、 关于二郎神杨戬
二十二、 “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之辨析
二十三、 琴心三叠舞胎仙
二十四、 关于“明心见性”
二十五、 关于唐僧之出生
二十六、 伏羲女娲与丹道之夫妻
二十七、 有分有缘休俗愿
二十八、 关于“双叉岭、两界山”
二十九、 “心猿归正,六贼无踪”与“以心行气,务令顺遂”
三十、 金气长彻太乙道——行者之名的由来
三十一、 金公与东胜神州
三十二、 天垂法度臻变化——天命之谓性
三十三、 先天为体,后天为用
三十四、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三十五、 再谈“率性之谓道”——人承太乙重至一
三十六、 通明万邦固千古福颂——修道之谓教
三十七、 从唐僧的“姓名也不知,父母也不识”说开去
三十八、 礼法基础——亲属关系中的知识与学问
三十九、 与四时合其序——面朝黄土背朝天不简单
四十、 关于中国饮食
四十一、 关于民风民俗——从宋庆龄的发型谈起
四十二、 丹经武学是一切传统文化之根
四十三、 发明万物皆成善——试解答李约瑟难题
四十四、 真正的文化都是阴阳两元的统一——试谈谈量子纠缠
四十五、 白龙马之喻义
四十六、 丹经武学中的龙与虎
四十七、 “一点灵光自透”与“太子射穿九重铁鼓”
四十八、 上聚六阳集金顶,下沉海底去藏身
四十九、 真阴真阳中的人天合一
五十、 关于卷帘大将沙僧
五十一、 从“四圣试禅心”谈起
五十二、 关于五庄观之灵根
五十三、 关于镇元子
五十四、 悟空断送草还丹
五十五、 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五十六、 空中有物有灵为真空
五十七、 昔日圣祖谙金镛——关于声律及格律诗
五十八、 天垂宝象说根由,此脉精绝盖金虹——关于书法
五十九、 许君亲见伏羲来——关于中国画
六十、 视之不见名曰夷——大象无形乃丹经武学之内景
六十一、 听之不闻名曰希——大音希声在传统中的面貌
六十二、 搏之不得名曰微——道隐无名与心性修为
六十三、 尸魔三戏唐三藏
六十四、 无情不能做神仙


《西游记》与丹经武学之一


新冠疫情的深度警示——元气足则诸邪俱退

近几日,大连和沈阳的新冠疫情形势有点严峻,英国的病毒变异引起的连锁反应也很大。冬日是疫情高发期,不同纬度的温度差异也很大,这诸多因素都应该引起重视。
沈阳是因为由韩国返沈的一位女性的游走范围受影响的。大连则是主动在冷链外包装上检测出病毒的。大连负担了全国40%的进口冷链运输,是全国最大的冷链库群。据2018年的一个数据,大连冷库数量是37.3万吨,青岛排第二是22.3万吨,天津港约为大连的1/2,上海港是大连的1/3.又由于季节和地理位置,大连必然成为全国疫情最高风险地区,没有之一。大连现在境外货物冷库已由2000余个压缩到27个,冷链人员一律封闭管控。毕竟大连人的素质还是比较高的,自律性也比较强。
英国的病毒变异应该是意料之中吧,西方国家这一年来的形势和行为,走到这一步,似乎不奇怪。
这一年来,新冠疫情重创了民众,重创了社会,对全世界都是一次大洗礼和大洗牌。伴随其中的还有不少声音,如地球变暖、冰川融化会释放出多少万种病毒;地球将遭遇极热,所有物种难逃一劫;地球也会变为极寒,生物都将毁灭;还有天体会撞击地球,引起爆炸,地球不复存在,等等不一而足。这难免不令人忧心,于是在宇宙中寻找适合生物生存的类地行星也被摆上了日程。
地球与人类真的已走到尽头,要遭受灭顶之灾吗?如果我们还有记忆,2000年的九星联珠之前,地球要毁灭之风也炒得满天飞,甚至翻出历史上的预言家,也预言的惟妙惟肖。但是,如今已是2020年了,地球和人类仍在前行着,虽然其中各种各样的插曲不少。
那么,如今的这些猜测与担忧会不会也是无稽之谈,不过是杞人忧天呢?
我们还是来回顾回顾历史吧,中国最典型的预测学作品是推背图和烧饼歌,其中未涉及这些内容,传统中似乎也从未有过此类担忧。
先来看流行疾疫,历史上几次重创世界的大瘟疫,在中国都被很好地控制了,这不能不说是传统的伟大与辉煌。
再看地球与人类的命运。推背图出在唐朝,烧饼歌出在明朝,宋朝有冬灵草,元朝有丘处机雪天应聘图,这些预测都没有此类内容,还有说有的又向前预测了三千六百多年。预测学是如此,而“太极之生化,无有穷期”,(《老子三清大法》)也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会继续生存和发展。
李兆生先生是1984年出山。1984年是甲子年,这个甲子年是万轮甲子启超元之甲子年,是说60万年一个轮回的启始之年,不会是刚启始的轮回就匆匆结束了吧?启超元应为开启超越元初之意,是说要超过前一个60万年。这本是很令人期待之事,会让人们的期待落空吗,会让所有人失望吗?这事还真的是得两说着呢。
传统中能够从容应对流行疾疫,这次新冠疫情也只有中国取得了阶段性的绝对胜利,这不能不说是传统的护佑和延续。但要想取得最后的胜利,还知会有多少考验在等待着我们。
在重大的流行疾疫面前,相对于古人的“不治己病治未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虽有贼邪,弗能害也”、“元气足则诸邪俱退”,我们还是有些差距的。
“通明万邦固千古福颂”,我们的祖先在传统中赋予的智慧与能量,今人能否与之相通达?我们又如何继承传统,向古人的境界靠近?新冠疫情还在肆疟,我们能否取得最后的胜利?假若再有疫情来袭,我们能否像古人一样从容应对,这是当下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韩淑香是我们的一位师兄弟,曾在2009年第八期《武当》杂志上发表《丹经武学与健身》之文。当时正值禽流感盛行,此文也是当时警示社会,晓喻世人之作,但在今天看来仍不失其警喻之用。征得师兄同意,将此文全文录下,希望能对社会与大众有所助益与参考。

《丹经武学与健身》
韩淑香

“经络论”和“气化论”是传统中医药学的两大基础理论,这两论是认识人体机制和治病疗疾的指导学识。由此可归结出人生病的三种原因。
一、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气脉在经络中循行通畅,人就健康安泰;如果出现阻滞就要产生病痛,也就是“不通则痛”。
“不通则痛”分轻、中、重三种情况。如果只是轻微的阻滞,或者疾病还没有形成,这时人还没有明显的感觉。如果在此时,将这些异常加以调整,使之达到气脉正常循行,从根本上把生病的根源祛除,疾病就不会产生,即所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如果阻滞加重,疾病也就会形成;如果更甚,就会成为痼疾而难以治疗,甚至危及生命。各种现代医学检验仪器等可能查出疾病,但要做到标本兼治,与传统方法相比那是相去甚远的。
丹经武学中有很多针对性的功法,可以迅速的打通气脉,祛疾强身。如小炼形、玉环桩、太乙元明功、循经太极拳等。
二、阴阳失调
人体经络主要分为阴阳两大部分,细分为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等……
《黄帝内经》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阳气脉平衡,则健康安泰;阴阳不能平衡,就要产生种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周潜川先生曾在《气功药饵疗法及救治偏差手术》中说过这样一段话:“现今流行的太极拳,存在门派纷歧,本质自然也因之而有些差别,至于内里气脉的运行,各家更是众说纷纭,都因架子繁复,反而把全身的‘经络’‘气脉’搞得纠结不清。例如:三阴的气脉每每过迟,三阳的气脉经常领先,太嫌过速,二者不能紧密地配合。据我所知,我所接触过的一部分练太极功的人,大约三四成犯了上述偏差,他们表面容光焕发,体格健壮,而细察其内脏经络,多患消渴症(即糖尿病),虚阳上逆症(血压高的病因之一),左半边身体发麻症 (阴分受病的现象),后来多因高血压中风而偏瘫”。
周潜川先生是峨嵋临济宗十二代掌门,精通丹法、医事、内功、武学,于一九七一年辞世。生前曾任职于山西省中医研究所,著有《峨嵋十二桩释密》、《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和《峨嵋天罡指穴法》,并有多卷手本《丹医语录》等,是当代唯一的一位丹医。
他已很明确地点明了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半身不遂、中风的那些人是因为“三阴的气脉每每过迟,三阳的气脉经常领先,太嫌过速,二者不能紧密地配合。”这些病因被中医统称为“阴阳失调”。
丹经武学中调节阴阳失调的功法是很多的,如小炼形,玉环桩、混元球、横运太极手、九龙环、飞鸣图……不论是什么原因的失调,也不论失调的程度如何,这些功法都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元气亏损和不足
“元气足则诸邪俱退”,元气不足则百病上身。
《封神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冬日雪天,老者渡水,不甚惧冷,行步且快。少年渡水,惧冷行缓,有惊怯之状。纣王不解,认为是“反其事了”。妲已说:“老者不甚怕冷,乃是少年父母精血正旺之时交媾成孕,所秉甚厚,故精血充满,骨髓皆盈,虽至末,遇寒气犹不甚畏怯也。少年怕冷,乃是末年父母血气已衰,偶尔媾精成孕,所秉甚薄,精血即亏,髓皆不满,虽是少年,形同老迈,故遇寒冷而先畏怯也。”纣王与妲已的所为虽令人发指,但此段文字其中所论还是有耐人寻味之处的。
老者“所秉甚厚”,是指在父母精血正旺,即元气充足之时得到生命;少年“所秉甚薄”是说父母血气已衰,即元气已有所亏失之时得到生命。这里提出的元气的盈足与亏损,也是影响人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到了老年为什么眼花耳聋,发堕齿槁,那是因为元气的缺失已不能够满足正常生理的需要了;为什么年轻人精力充沛、面容姣好呢,这是因为年轻人不仅元气充足,而且还有源源不断的补充,所以才会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的感觉。
“不通则痛”,经脉中有了阻滞,阻挡了元气的通行。而元气达不到的地方,就形成了病痛。
元气亏损或不足,不能周流、营运和滋养全身,则元气不畅的地方同样也形成了病痛,这叫“不荣(营)也痛”。“不通则痛”是实症;“不荣(营)也痛”属虚症。
如果元气亏损严重,则身体必定虚弱多病,传统中称为“五漏”之躯,要行“修墙补屋”之法。这也是丹经武学中的专有内容。这一方面的功法有太乙元明功、九龙环、小炼形、玉环桩等。
丹经武学可以应对各种流行疾疫,古人早有明论。可是现代人却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譬如在理论上人们都明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局限性,但是到了具体实践中,还是要犯糊涂。在气功潮中就曾经衍生出“排病气”一词。我们知道,经络中运行的是元气,没有什么病气,排出来的也只能是元气,这样只会加重病情或产生新的疾病。
周潜川先生曾经这样说过:“人得了肠炎,拉肚子,西医说是大肠杆菌在作怪。他说的细菌,我不承认,为什么?我拿金针一扎就好了,我的针也没扎死一个细菌。”针灸与大肠杆菌有什么关系呢?按现代医学理论是无法解释的,而在传统医学中却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针灸能够治好肠炎,是因为补足了元气,“元气足则诸邪俱退”,所以并未杀死细菌而肠炎却好了。治病的过程也是“修墙补屋”的过程。元气缺失要补足元气;要将阻挡元气通行的阻滞打通,使元气流通顺畅;阴阳失调要平抑过盛,补充不足。通过这样的修补,以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修习丹经武学,可以使身体中的任何缺失与不足都得到快速地调整,也可以较快地补充气血,增强体质;丹经武学还能迅速打通阻滞,疏通经络,达到“经络疏通,百病不生”。它还能调整任何阴阳不调,使之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也就是生病的三个原因可以同时得以调整,不仅能够治病疗疾,也可以提高身体素质,抵御各种疾病的侵袭。
丹经武学修习有度者,则可以达到“元气足则诸邪俱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虽有贼邪,弗能害也”。那么,任何流行疾患也就不能危害了。
“元气足则诸邪俱退”出自明时医学家傅青主《青囊秘诀》,“不治己病治未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虽有贼邪,弗能害也”出自《黄帝内经》。

转录之文中牵扯到的相关的道理和更详尽的剖解,请参考李兆生先生《中国循经太相拳二十四教程》中《〈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之文。其中内容有一、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二、一团元气育人生;三、天人合一保健康;四、医家的尽享尽天年;五、起居有时,顺应自然;六、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七、药膳与养生;八、日月经天循乾体;九、脏象五行理论。
“养生”已是现代社会的普遍概念,各种各样的养生理论及方法充斥于世。种种养生配方,甚至秘方等层出不穷、铺天盖地。什么是养生,养生的纲要及论点又是什么?对照李兆生先生之文,世人似乎根本还未接触到,凡有志于此或想真正达到养生之效者,都应该读一读李先生的文章。
dao1008 wrote: 周潜川——当代“以道成医”者
中国传统中医药学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曾经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同中华民族的其它传统文化一样,中医药学也是古奥玄深之内容。西方医学兴起后,几百年来逐渐占据了上风,而中医药学却距离我们越来越遥远,让我们越来越感到陌生了,以致在今天出现许多质疑中医药学的声音,甚至出现网上万人签名“取消中医”之举。
虽然如此,中医药学几千年的灿烂光辉是抹杀不掉的,中医药学的精深哲理和独到的治疗效果仍然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使人们向往和折服。
中医药学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放射出如此光芒,又为什么直到今天仍然有如此的魅力,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中医药学,当今之时,中医药学的症结又在何处?这些问题在今天尤其显得尖锐和突出。
一、周潜川先生对传统中医药学的描述
周潜川先生在《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绪言中讲过这样一段话:
因此古人对“静”的作用,首先在呼吸上发现了所谓“众妙之门”、“天地之根”的道理,体会出一呼一吸,一升一降,上会眩中,下沉丹田,气脉运行,周遍全身的“景象”。更精细地体验和观察,统计呼吸与循环作用,“一呼一吸,脉行六寸”,“一昼一夜,呼吸一万三千五百通,脉行八百一拾丈。”……因练气而影响全身的循环作用,这叫做“修脉”……统计全身共有“二十部奇正相因”的脉道。每一条脉道又有转折曲屈和大会小交的地方,这些地方叫“穴道”……这样的脉道在人体内遂产生了“阴阳水火相推”,“如环无端,莫知其纪”,“周天运行”的作用……古人又发现了“气脉”在“阴阳十二时中”,运行流转,各有旺时,互相传递承授,自寅时由肺经起运,到丑时肝经终止,叫做“子午流注”……古人摸清了活着的人在清静休息中,从呼吸一直到脏腑的气脉运行情况,从而掌握了它的规律,于是创造出了光耀古今的“气化论”,“经络论”。研究这种学问古人叫做“内景”,用“练气修脉”的方法,主动地支配人体气脉的平衡,叫做“内景功夫”……这也是祖国医学理论出发点的基础。
周潜川先生是峨嵋临济宗十二代掌门,精通丹法、医事、内功、武学,于一九七一年辞世。生前任职于山西省中医研究所,著有《峨嵋十二桩释密》、《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和《峨嵋天罡指穴法》,并有多卷手本《丹医语录》等。
周潜川先生的这段话讲的是什么内容呢?主要是讲的丹道与医学的关系。周先生此论有什么依据吗?其实,周先生讲的中医药学的本质所在,也是几千年中医药学的本来面貌,是与历史上的中医经典一脉相承的。只不过由于现代医学的繁荣和发展,而使今天的人们对这些问题有些陌生罢了。要弄懂周先生的这段话,还是要多下点功夫,费些周折的。
1、中医药学的基本知识
经络论、气化论——经络论、气化论是中医药学的两大基础理论。所谓经络论,是说人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还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这些脉络各有功能和特点,于人体的健康方面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并且这些脉络将人体的脏腑和体表以及整个人身全部勾连和流通,无所不达;所谓气化论,是说人是靠元气生存的,元气通过脉络在内脏和体表中输布流注,通达全身而使人具备了无限的活力,元气在运行中有升降开合等各种变化和规律。
现代医学将人体分成各种系统,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这些系统于人体健康各有影响,但真正决定人体健康的是经络。《黄帝内经》中说:“经脉(即经络)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从小处讲,人的各种疾病都是经络出了问题,从大处讲,经络是决定人的生或死的关键所在。所以说,经络论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对人类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人的生存需要空气、水分和各种养分等,但真正决定人的生命质量的是元气。同样,气化论也是给予人类的非凡的贡献。经络论与气化论共同诠释了人体百态、人与人之间的素质差别以及种种面貌和作用等。
“一呼一吸,脉行六寸”,“一昼一夜,呼吸一万三千五百通,脉行八百一拾丈”——这是气化论的细致内容,主要讲元气在体内的运行规律,在中医的经典之中都有详细论述。
“二十部奇正相因”的脉道——主要指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十二经脉和八脉总数是二十。
穴道——即通常讲的穴位以及所属的经脉。
子午流注——十二经脉的循行有其严格的规律,各经脉之间有“运行流转,各有旺时,互相传递承授”的运行规律,一昼夜在体内运行一周,称为“子午流注”。十二经脉依次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是:从寅时开始由手太阴肺经起运,卯时运行至手阳明大肠经,辰时行至足阳明胃经,巳时至足太阴脾经,午时手少阴心经……子时行至足少阳胆经,丑时至足厥阴肝经,寅时又运行至手太阴肺经,周而复始。这种运行规律称为“子午流注”。
阴阳十二时——一昼夜二十四小时,分为十二时辰,以地支纪之,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若按时辰论,前六时辰为阳,后六时辰为阴;十二经脉分为六阳经和六阴经,若按经脉的“子午流注”论,则子、卯、辰、未、申、亥六时辰运行阳经,其余的时辰运行阴经。
阴阳水火相推——肾为坎水,心为离火,心肾相交,人才健康祥和;心肾不交,人将大毁。元气的运转阴极生阳,阳极生阴,并且阴阳交注,推动元气运转的动力是先天肾水。
如环无端,莫知其纪——“如环无端”,指气脉的运行周而复始、转运不息;“莫知其纪”,是说诸气脉各司其职、没有轻重缓急之分,并且分不清哪是开始,哪是结尾。这与老子说的“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的意思是一样的。
2、与丹道修炼相关联的知识
众妙之门——此语出自《道德经》:“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众妙之门”包括两玄,即“无”与“有”。一是天地之始名为“无”,一是万物之母名为“有”,“无”与“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同出而异名);弄懂其中一玄还要弄明白另一玄(玄之又玄),才能进得众妙之门。
这众妙之门也离不开宇宙之演化,“无”是天地生成之前,通常称作先天、无极、太虚呈象、混沌、鸿蒙……“有”为万物之母,一般称作后天、太素生形、有极、太极、太极阐化……(关于此“无”与“有”的内容,李兆生先生著作中有详尽地阐述,在《真元宝笈》中的《太素炼形法》的原序及又序,《老子三清大法》中《三清漫笔》之附文中讲得尤为详细而透彻)
古人为什么要将宇宙演化规律分辨得如此清晰而明确呢,是为了弄明白玄学之内容;弄懂了玄学,就可进入“众妙之门”;也就进入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之境界,那么一切玄妙、神奇将通通不在话下了。
天地之根——也出于《道德经》:“谷神不死,是为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谷神”即道,道有生生不已之用——因为道生万物,又“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并且“有无相生”(《道德经》),所以说“谷神不死”;“天地之根”同于“天地之始”为“无”,所以“玄牝”和“玄牝之门”都属“无”,仍然与宇宙演化有关。(关于宇宙演化的内容,请参阅《孙悟空做医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一文)
内景——语出自《太上黄庭内景经》即《黄庭经》,由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传世。千余年来,《黄庭经》对中华民族的诸多领域的影响是很广泛和全面的。内景是丹道家之专持,传统中的许多学识都是内景学识。如果有了内景学识,就会对传统文化中的诸多学说理论有一个崭新而直接的认识。
内景是一种专有景象,通常的方法是不可能见到的。老子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这“视之不见名曰夷”即是内景。把这些东西放到眼前,常人也不可能看到,丹道家把它称为“夷”或“内景”。
关于“内景”先谈到这里,再来看看“听之不闻名曰希”。
吕洞宾曾作有《内丹百字吟》,后人将之勒之石上,又叫《百字碑》,中言“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张紫阳的《石桥歌》中也说:“景堪羡,吾暗喜,自斟自酌醺醺醉。醉弹一曲无弦琴,琴里声声教仔细。”这“无弦曲”和“无弦琴”也都是丹道家之专持,只有丹道修炼有成者才有可能听到“无弦曲”或“无弦琴”,常人是不可能听到的,丹道家把它称为“希”。陈抟老祖又号“希夷先生”,说明陈抟老祖在“内景”和“无弦曲”“无弦琴”方面的修为是不同凡响的。
另外,“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与庄子的《逍遥游》有没有相通之处呢?这其中还是大有深意的,值得深入探讨。
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这三者我们现在可以一一对上号了。大音希声是无弦曲或无弦琴,大象无形是内景,道隐无名是对“道心惟微”(参阅《孙悟空做医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一文)的一种解释,但它还有另外一层意思。
《道德经》中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并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天地母为先天,则“道”与“大”都是指先天,即为“无”。这里要注意,老子讲的“大”是与“道”相同的,都为“无”,而非“有”。“大音”、“大象”是如此,还有“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这些都是讲的“无”。郑板桥说“难得糊涂”,就是“大智若愚”之意。
“道隐无名”告诉我们的究竟是什么呢,道是无处不在的(道生万物),却又可用可不用(寂兮寥兮);可是若离开了道,又会处处碰壁、牵绊羁留、难以顺畅(人心惟危);这道又似乎是须臾不能暂离的。道是什么,真是难描难画,难以用语言说的清楚。而“道心”呢,又微微渺渺,捉不住摸不着,难留而易逝。如何能达到朱熹说的“微者著”和“道心为一身之主”,如何能进得“众妙之门”呢?所以说“道隐无名”。也才有“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也。”
我们再来看看《道德经》中这段话:“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狩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华丽的色彩可以令人赏心悦目,但它却使人看不到内景;华美的乐章可以令人心旷神怡,但它却使人听不到“无弦曲”和“无弦琴”;美味佳肴是人人都喜爱的,但它却使人饮不到长生酒;竞技拼力之类可以令人兴奋激动,但它却使人迷失心智;奇珍异宝、极具价值之物品可以震撼社会,但它却常常使人陷入无边的灾殃之中。五色、五音、五味……都是人心为用,而致道心无立足之地,所以既不能看到大象,也不会听到大音,更不会有“自斟自酌醺醺醉”……的“逍遥”之状态,距离“无”之“大”会越来越远。
佛家也有此类内容,《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讲“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和色声香味触法都属“人心惟危”,又称为六贼。祛褪六贼就是“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也就是“道心惟微”。《西游记》中是乌巢禅师授予唐僧《心经》的。在这之前的《心猿归正,六贼无踪》一回中,描写六贼是“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而在四十三回,悟空就很明白地对唐僧说到:“老师父,你忘了‘无眼耳鼻舌身意’。我等出家人,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如此谓之祛褪六贼。你如今为求经,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舍身,要斋吃动舌,喜香甜嗅鼻,闻声音惊耳,睹事物凝眸,招来这六贼纷纷,怎生得西天见佛?”
乾隆皇帝在雍和宫有一幅题联“法镜交光六根呈慧日,摩尼真境十地起祥云”,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呈慧日”是佛家的大乘高渺之境界,由此联而知乾隆皇帝的修为层次是非同凡响的。
祛褪六贼是丹道修炼,则西天见佛取经也是丹道修炼了。这牵涉到《西游记》的写作本旨,应当作为专门议题单独加以讨论。
佛家的《心经》和道家的《道德经》讲的都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则佛道两家的宗旨是一致的。
由周潜川先生提到的“内景”,牵涉到这许多的内容。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还是需要下大功夫去识其“庐山真面目”的。
内景功夫——指内景专修功夫。是在有了传统武学的筑基功、必修功的基础以后而专门修习的一种传统功法。
李兆生先生的著作中关于内景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尤其在《真元宝笈》中就专门谈到《浅谈内景观法》、《内景揭秘诗十二首》、《内景剖析》以及《气功中的内景与幻觉》等,于内景修炼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很广泛全面的剖析。
内景功夫与气功潮流中的“开天门、开天目”……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内景功夫是由“搏之不得名曰微”入手达到“至道在微”、“至微玄”而进入“众妙之门”的真实景象;而“开天门、开天目”……却是古人批评的“梦得千金、火燃空釜、昙花一现”……种种幻觉幻象,是要戕害人的生命、致人早夭的。周先生说得很明白,中医药学的基础知识——经络论、气化论、子午流注、经脉穴道……都是内景功夫的成果。
周天运行——很显然,这与天体的运行有关。《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说人的气脉运行能与天体的运行相合,人就可以不仅健康长寿,而且还能够享尽天年、无疾而终,这是“人天合一”的具体内容。天体运行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日月经天”,李兆生先生在《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中有《〈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之篇,内中谈到“日月经天循丹体”,文中言:
人的经络如何与日月经天相共振呢?宇宙天体按照其固有轨道运行,有公转与自转。人的元气循经,也有纵为经,横为络,如环无端的循环。老子提出道法自然,人的气血循经如何与宇宙日月经天相共振,如何合于天行健的轨道,在宗风脉传当中把握着这种合于人天的途径。“大气流我”,是实现了通过修持人的真元之气达到气化循经。宇宙的生成由远古一团元气,一片虚无的物象,“太虚呈象”经过震动而进入“太素生形”,从而有一气分阴阳,阴阳交感而产生了万物。日月成为宇宙的阴阳,地上的阴阳为水火。人的阴阳为任督二脉。宗风的修习,是首先让人在后天当中启动先天的本能,放下尘念,神光寂然观照自我,思想意识上回到先天阴阳未判太虚境界。继而有诸种炼气修脉的专修,实现元气的公转与自转。在内功丹法术语中称为“太乙循经”。太乙是宇宙中最大与最小的阴阳流变,意指人体里诸多的气血循环,以达到阴阳交注,使生命臻于完善。
日月、水火、任督二脉都是具体的阴阳,那些叫喊“阴阳五行论”连伪科学都算不上的人,是不是认为这些具体的阴阳也是连伪科学都算不上呢?天阳地阴,天地也是阴阳;人得到生命是由父精母血孕育而成,父精为阳,母血为阴(哪咤是“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还了父精母血”而死去);不会有人连天地父母都不承认吧?若是如此又将自身置于何处?不会连自身的存在也一并否认吧?
由日月经天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繁衍了大千世界。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天体,如五大行星木火土金水,二十八星宿……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类的生命和生存环境。这是“人天合一”的具体内容,这些内容在《修真图》中都有清晰明确地揭示,李兆生先生传授的《修真图》是诸多版本中内容最丰富、学识最全面、层次最高深的。
修脉、炼气修脉——都是传统武学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丹道武学,更精确的说是丹经武学的具体内容。炼气修脉是离不开经络论、气化论的基本知识的,武学与医学也是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李兆生先生在《武通于医》之文中于此方面有深刻翔实的揭示。
由于历史的原因,有些人未得宗传,只学了些外表形象的拳脚动作;或者是虽然得到过传承,但缺少功夫的磨炼,疏于内得修为,因而不能领略武学之要领,流于表面形式,因而有内家拳外家拳之说。时至今日,虽然有些人仍然强调自己是内家拳,却对气脉运行毫无知识,或者不能形成“如环无端”的“周天运行”的循经轨迹,则内家拳一词也流于形式了。
内家拳或内功之“内”,主要是指以武学手段来改善、提高以及升华气脉的循行质量。炼气修脉是武学真谛,李兆生先生出山二十余年来,传课授业,都是致力于此。并于1998年出版了《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三卷本,明示了宗传之“先天太极拳三十六势”,还太极拳的历史原貌,并将其内涵深隐“循经内脉之缠经”以图示明示于人。《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之文洋洋洒洒,尽泄丹道武学之真谛,直示丹经武学之内涵,无论是文还是武,两方面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经典。
为了使更多的人受益于太极拳,尽快地掌握气脉循经之要领,尽快踏上宗传脉学之轨道,2002年李兆生先生又相继出版了《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和《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等系列教材,展示了传统武学的多彩形象,为求学修为者洞开了方便之门。
二、以道成医
李兆生先生著有《以道成医篇》,刊载于《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和《〈武当修真密笈〉秘录注本诠编》中。“以道成医”才是中国传统中医药学的本来面目。
在《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和《〈武当修真密笈〉秘录注本诠编》中都收录了周潜川先生的《动功的好处》一文。文中说:“丹道家练功的宗旨,原来包括两个目的,所谓‘自利’与‘利他’,自利用练功方法,以‘祛病延年,长生久视’为宗;利他用医药方法,以‘救济病苦,广度有情’为宗。”这已经说得很清楚,做医生是丹道家的宗旨之一。所谓丹道家是丹道修为有成者,丹道修炼成功后才“用医药方法,以‘救济病苦,广度有情’为宗”而作医生的。这一点,当今的人们已经无从认知了。
《以道成医篇》中说:“历代医家名贤大哲,莫不是修真的贤者。学识之为,以神气为上。学书通于学仙,而学医亦是通于学仙,医之所为多是习其道而不言其妙。”
由于中国的古人“习其道,不言其妙”,虽然传统学识传承延绵几千年,但关于此“丹道家练功的宗旨”却成为今人难以窥知的隐情。“学书通于学仙”,这是书法中的隐情,“而学医亦是通于学仙”的隐情就是“以道成医”。“分析过去的悠悠岁月,修真事仙是自身的自持自修。为医弘恻隐慈悲善念,是修真学仙中‘利他’原则下产生的行动,这种行动古人曾喻之为‘三千功德’。所以济世渡人,弘传医术,广积阴德,是天下修真者之仰敬的风范。这种修真的理法在修真的队伍中延传,仁慈的医学方剂则广泛传之于世。在无以数计的大德高真精研之下,医之学识逐渐趋向完臻,无论是理论上的系统成熟,以及临床实际的技术上皆尽善美。各宗师承所传,使医之风范别列华彩,形成诸家流派(《以道成医篇》)。”
李时珍著有《本草纲目》等专著,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李时珍也是“修真的贤者”,这一点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说:“内景隧道,惟返观者可照察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内景”中观察到的经络脉道,只有具备了能够“返观照察”的“内景功夫”者才能明辨清楚。李时珍没有像周潜川先生说的那么详细,但是他们所表达的内容却是惊人的一致。由此可推而知之,中医的经典之作都是丹道家的智慧结晶,是以道成医的辉煌成果。
“‘《丹经》祖述黄帝,原与《内经》相表里。’……丹家修为以水火相推、坎离交媾,运化气血以周荣身心,其法则与医家的心肾相交、水火相调、周荣十二经、十五络、冲流奇经八脉、通彻周身之规律相对照,两者同筏人身之经纬,同审人身之阴阳。丹家修脉以自修来完善自我,医家调脉以活人之术来拯治众生。丹家自视人身阴阳,在操修中警化人生,医家以医术普济社会。本来两者不分,是时人不悟其中真谛,丹家以丹医而济真救苦,医家以天真之道理,悟真省化,循自然之道,以道成医。”这是李兆生先生在太极拳文集中的《太极拳生命中的玄奥》里所讲的内容,丹医就是以道成医者。
周先生说的更简单直观:“总结练动功的好处,除了祛病延年、治疗、保健的效用之外,对学习祖国医学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尤其是针灸疗法的操作,整骨折伤的接逗技术,按跷导引的调整气脉,非精习动功真能达到高深的造诣境界,技术水平,根本上就无法提高了(《动功的好处》)。”医学的水平与技术是与武功修为相关联的,武学层次没有达到要求,技术水平也不可能提高。这同悟空说的“医门理法至微玄,大要心中有转旋”的意思是完全一致的(参阅《孙悟空做医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一文)。




——~~
试解释皮影戏中的词语(三)

四、无头魂
樊梨花杀死杨凡之前,丫鬟曾劝樊梨花改嫁杨凡,樊梨花唱道:“断不另把琵琶报,死后做个无头魂”。另抱琵琶是改嫁,女人改嫁后会成为无头之魂,这是旧时的一种说法。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曾为此而惴惴不安,后来到庙里捐了一块门板,门板可代替一个头,这样死后在两个丈夫处都是有头之魂了。
五、娥皇、女英
在一请樊梨花时,姜须唱:“寒江去请女娥皇”。娥皇、女英是上古传说中人物,并且两人同时出现,几乎是同行同止。
娥皇、女英是尧之二女,舜之二妻。尧、舜乃三皇五帝中人物、万古称颂之圣德明君,成语中就有“尧天舜日”。
舜父瞽叟,目盲娶后妻生象。瞽叟、后妻与象三人几次欲杀舜,都是娥皇、女英出奇谋,以神力助舜脱险。娥皇、女英乃古史中女性之贤德之士、智谋之才。
屈原的《九歌》中有“湘君”、“湘夫人”二篇,据说就是写的娥皇、女英。
斑竹又称湘妃竹,也与娥皇、女英有关。舜死葬九疑山,娥皇、女英奔丧至,洒泪竹上成斑名为斑竹,又称湘妃竹。
试解释皮影戏中的词语(二)

三、单丝、股线
《五锋会》中,张全忠死,宋神宗避险在团角寺内,暴虎出现。宋神宗反复唱道:“切莫出去,单丝不线”、“只怕单丝不成线”;《高俊招亲》中,高俊单枪匹马,无法与王宽争斗,也唱道:“单丝股线难成功”。
单丝、股线是纺织业学识。纺织品的初始原料通常称为纱,如棉纱、纺纱等,纱是单股的。丝绸也是纺织品中的一大类。丝绸的初始原料是蚕结茧所吐之丝,称为单丝。纱或单丝只是原料,不能直接用于生产。
将两股或多股单纱、单丝加捻、合并后则称为线或股线,如双股线、三股线等。
线可直接使用,如棉线、麻线、缝纫线、刺绣线等。也可以再加工,如棉布、丝绸、缆绳等,
为什么单丝股线难成功,因为单丝只是原料,很脆弱,难以直接使用。线或股线经过加工,其性能已大为改观,无论是韧性、耐磨、耐用度都很胜任,与单丝已有本质上的差别了。
三、单丝、股线
《五锋会》中,张全忠死,宋神宗避险在团角寺内,暴虎出现。宋神宗反复唱道:“切莫出去,单丝不线”、“只怕单丝不成线”;《高俊招亲》中,高俊单枪匹马,无法与王宽争斗,也唱道:“单丝股线难成功”。
单丝、股线是纺织业学识。纺织品的初始原料通常称为纱,如棉纱、纺纱等,纱是单股的。丝绸也是纺织品中的一大类。丝绸的初始原料是蚕结茧所吐之丝,称为单丝。纱或单丝只是原料,不能直接用于生产。
将两股或多股单纱、单丝加捻、合并后则称为线或股线,如双股线、三股线等。
线可直接使用,如棉线、麻线、缝纫线、刺绣线等。也可以再加工,如棉布、丝绸、缆绳等,
为什么单丝股线难成功,因为单丝只是原料,很脆弱,难以直接使用。线或股线经过加工,其性能已大为改观,无论是韧性、耐磨、耐用度都很胜任,与单丝已有本质上的差别了。
吴越恨与秦晋之交是什么意思?
——试解释皮影戏中词语
《五锋会》中曹珍得中状元荣归祭祖,不得已带着沈冰洁同行。曹珍唱道:“与她父结下了吴越恨,如何作得秦晋交”;《三请樊梨花》中樊梨花与薛顶山第一次见面时唱道:“不如丢开吴越恨,结为秦晋并头花”。
这里提到的吴越恨和秦晋之交都是有历史典故。
一、吴越恨
春秋之时在今江浙一带有相邻的两个诸侯国——吴与越,吴王阖闾为春秋五霸之一,显赫一时,但是他却死于越王勾践之手。阖闾之子夫差立志誓报此仇。两年后,吴王夫差攻打越国,越国无能招架,向吴国求和,后勾践到吴国作奴仆,服侍勾践,受尽屈辱。过了两年,勾践被放回,睡卧薪草,食前尝但,立志复仇,后灭吴杀夫差,成就霸业,也为五霸之一。
所谓吴越恨即此灭国覆家之恨,其间还留下了卧薪尝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东施效颦等成语。
二、秦晋之交
也是春秋时期,秦晋也为相邻两国。秦穆公将自己的女儿怀嬴嫁给晋公子重耳,并助重耳登上五位为晋文公,后又助晋文公平定内乱。十年后,晋大将先轸精心谋划,动用重兵,在崤山同秦军一场大战,大败秦军,俘获秦三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文嬴(即怀嬴)礼请秦三帅,并劝晋襄公(文嬴之子)释放了三帅,使必死之三帅得以保全性命。
后来就用秦晋之好、秦晋之交来指两姓之间的联姻、婚配。
关亨九老先生是武当太乙神剑门的唯一传人,此内容当慎之。
北京中心有光盘,可购买。
两条路,一是刻苦修为,二是努力学习。
天垂法度臻变化,人承太乙重致一
——古人对宇宙演化的阐述
儒家讲“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继而生四象、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但是儒家也讲:“无极生有极,有极生太极”。
《黄帝内经》序文说:“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因为黄帝问此太素、而有《素问》。而太易、太初、太始、太素描述的是太极生成之前的状态。
《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说的比较简单,只有道、一、二、三、万物。
道家有三清即太清、上清、玉清。在《老子三清太法》中,李兆生先生详细讲解了三清的具体内容,即太虚呈象、太素生形、太极阐化。传统中又以神化喻义称此三清为道德天尊、元始天尊、灵宝天尊三真或称三天。
古人将宇宙演化分辨得是如此精微至极。
易、无极、道、太易(太初)、太虚呈象、太清、道德天尊是同一状态的不同描述。
有极、(太始)太素、上清、太素生形、元始天尊是又一状态的不同描述。
太极、一(道生之一为太极,先天一炁之一为无极)、玉清、太极阐化、灵宝天尊也是同一状态的不同描述。
太极之后就是有形、有象、有质的阶段了。
清时,朝廷编有医书《医宗金鉴》,是衡定天下行医者之准绳。内言:“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乘气动静生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未有天地气生形,已有天地形寓气。从形究气曰阴阳,即气观理曰太极。”这是对无极、太极、阴阳的动态的描述。其中谈到的“理”,让我们联想到历史上的程朱理学。所谓理,通于一,既有先天一炁,又有太极。通常说要讲“道理”,道理者,道在先,理在后,是先有道而后有理,道乃先天即无极,理则与一气相连,乃后天之始,这样也可以说理是由后天返还先天的一条途径。《易•文言》讲:“君子黄中通理”,是说中脉通天彻地,乃返还先天之路途。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中这样说道:“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阴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这也是一种动态描述。下面接着说到:“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太极之后生成五行,五行已具万物之形质。关于五行,《医宗金鉴》中这样说:“天地阴阳生五行,各一其质各一气。质具于地气行天,五行顺布四时序。木火土金水相生,木土水火金克制。亢害承制制生化,生生化化万物立。”
关于五行的生成,《河图》中示为:“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
《西游记》中开篇诗说:“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这段话几乎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翻版。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这是道、易、无极、或太虚呈象。李兆生先生在《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P18、19有相关的论述:“太极之先,本为无极鸿蒙一气,混然不分。故无极为太极之母。”
“自从盘古破鸿蒙”,这是“道生一”或太极。
“开辟从兹清浊辨”,这是“一生二”或“太极生两仪”。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这是“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由道、无极、太虚呈象到生成万物包含有如此深邃之理。人居万物之一,却又是万物之灵,只有丹经中之婴儿出生了,才真正步入了通灵之路。李兆生先生曾讲过:“道就是人天合一的自然规律”。传统中关于宇宙演化的这些论述指明了天人合一之理。
“九”之数在传统中也是举足轻重的,如九五之尊、九州分野、丹成九转、黄帝铸九鼎……“九”之数源于《洛书》,《洛书》之九宫与五行、四象八卦等都有密不可分之联系。
《清•周易浅述》言:“(《河图》)天地之大,不外乎阴阳,阴奇阳偶分之,自各有所属也。五行皆生于天地。乃或天生而地成之,或地生而天成之何也?万物皆阴阳合而有生,而所以又各自有阴阳,皆由得气之初,阴阳或先或后。水先天阳而后天阴,故体阳而用阴。火先天阴而后天阳,故体阴而用阳。木由滋润而后焦枯,先天同水而后天同火也。金由锻炼而后融液,先天同火而后天同水也……(《洛书》)四正已备乎四隅,四隅不外乎四正。四正四隅皆本于中宫,两仪四象则根于太极……言乎理则一,言乎气则二,言乎象则四,言乎行则五。”
“子时开天,丑时辟地,寅时生人”也是传统中的一贯学识,天地人又称为三才,“纵贯三才为之王”,而伏羲氏是“王天下”者,说明伏羲氏乃纵贯三才者。
“至道在微,无穷变化,孰知其原!?”古人不仅是洞悉其原,并且将其脉络条理梳理的是如此精细确切,真如掌上观纹、洞若观火。“天垂法度臻变化”,只有对此“臻”了若指掌,才有“人承太乙垂致一”而达人天合一。
谈谈隐语

隐语是我们熟知的,其特征是很明显的。
一、常见隐语
1.灯谜
灯谜是用隐语作谜面,描述出事或物的某些特征,让人猜出谜底。
2.对联
对联又称楹联、声律、对子、骈文等。对联讲究阴阳对仗、平仄对偶。写好对联不易,既要有广博的学识,又要有深厚的文学功底。
对联还要讲究用典,是借典故来隐指所述之事,这更要求作者既要熟知典故又要用的恰到好处,这诸多条件使对联成为儒雅文人的一个印证。由此,历史上曾大兴骈文之风,事无巨细,具用骈文,以致于“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有驴字。”
3.红楼梦
曹雪芹很明白地讲,《红楼梦》是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敷衍成文。但就是这“假语村言”已让人迷恋不已,那么所隐去的真事呢?由此,红学家们锲而不舍、前仆后继;就是有些老外们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红楼梦》之隐的影响真是非同小可,确是当之无愧的隐语集大成者。
4.特殊例子
有些隐语,并不是当初人们的意愿,而是多种原因形成的。
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说过:“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也。“三代”是指夏、商、周三个朝代,“三代以上”是指夏、商、周以及更遥远的上古时期,“火”、“三星”、“毕”、“尾”都是二十八星宿中的星名宿名,顾炎武的这段话是说,夏商周之时,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天文学知识对今人来说简直如同天书了。
《西游记》二十二回开篇讲唐僧师徒过了八百黄风岭,“历夏经秋,见了些寒蝉鸣败柳,大火向西流”。此“大火向西流”同“七月流火”所说的意思是一样的。是说二十八宿中的“心宿二”这颗恒星叫做“火”或“大火”。农历六月的时候它在天空的南方,方向最正,位置最高。到了七月,就偏西向下(流)了,时令上也进入秋季了。“七月流火”或“大火向西流”翻译成白话就是:秋凉天气来到了。
又比如,天文、地理是高校的专属学科,而古人讲的天文、地理却与今人有别。
汉•刘安《淮南子•天文训》:“文者,象也。天先垂文,象日月五星及慧孛。”《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朱熹注《论语•子罕》:“道之显者谓之文,盖礼乐制度谓。”《庄子•应帝王》:壶子曰:“乡吾示之以地文。”解释文说:“文,犹理也。”
古人这些论述,文意幽深,简要地说就是天垂之象称为天文,而天垂之象是与自然万物以及人生相关联的。
关于地理,《易•文言》:“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土色黄,居中宫,黄中即坤土之地;“理”乃“无极太虚气中理”之理,《庄子》称之“地文”。程朱理学是专门辨明此理的。《文言》的这句话可这样理解:“君子者通天彻地,真性婴儿居中脉,既得命功之扶持、又得性功之温养,性功命功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黄帝铸九鼎”是与“九州分野”分不开的。中国古称赤县神州,分为九大区域,即“九州分野”,一个州铸一鼎,九个州共铸九鼎。黄帝通过敲击鼎之鸣音来审听九州之情。《真阳对韵》中有一句“昔日圣祖谙金镛”,即是指此。圣祖者黄帝,金镛者所铸之鼎,谙者即审听。
《黄庭经》中释语说:“黄者二仪之正色,庭者四方之中庭;近取诸身则脾为主,远取诸象而会天理”,这与《文言》中的“君子黄中通理”真是异曲而同工。
地文也好,地理也罢,在古人眼里,通天彻地乃天经地义,毋庸置疑。
时至今日,无论是天文、还是地理,名则相同,其义却已生歧。
二、丹经武学与隐语
社会上的隐语已泛波无限,但是少有人知道,隐语的源头出自丹经武学。《西游记》中有好多丹经术语,属于比较简单、容易理解的。
十七回中:讲的是立鼎安炉,抟砂炼汞,白雪黄芽,旁门外道。
十九回八戒自述中:婴儿姹女配阴阳,铅汞相投分日月。离龙坎虎用调和,灵龟吸尽金乌血。
二十三回开头:木母金公原自合,黄婆赤子本无差。
二十六回福禄寿三星说:养精、存神、练气,调和龙虎,捉坎填离… …
四十回末尾:未炼婴儿邪火胜,心猿木母共扶持。
五十三回近尾:真铅若炼须真水,真水调和真汞干。真汞真铅无母气,灵砂灵药是仙丹。婴儿枉结成胎象,土母施功不费难。推倒旁门宗正教,心君得意笑容还。
八十回题目:姹女育阳求配偶,心猿护主识妖邪。
九十四回沙僧自述中:常得衣钵随身,每炼心神在舍,因此虔诚,得逢仙侣。养就孩儿,配缘姹女,工满三千,合和四相。
其中坎虎、金公、真铅、心君、心猿都以悟空为喻。离龙、木母、真汞都以八戒为喻。土母、黄婆都以沙僧为喻。赤子、婴儿、孩儿都以唐僧为喻。
《悟真篇》说:“不知玄中颠倒颠,争如火里好种莲。”这“玄中颠倒颠”是逆则圣的专有学识。
《西游记》中的金公、木母乃孙悟空、猪八戒之称谓。金公木母表明金阳木阴,方位上是金西木东。
王母娘娘又称西王母,与之对应的还有东王公。东王公西王母之称谓则是金阴木阳,这与金公木母之义完全相悖,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丹道中之金木皆为逆运五行而得。金从水生,木由火出。二物总因儿产母,一物兼具阴阳二性。水中金外阴而内阳,火里木外阳而内阴。若就其外而论,则金阴木阳,可称西王母东王公;若就其内而论,则金阳木阴,应称金公木母。
在传统中,这种内在的微妙关系是非常普遍的,若不能很好的把握,就必定会晕头转向。《西游记》四十七回中悟空变陈关保,八戒变一秤金演示的是金公木母之义;十八回中,悟空变高太公之女翠兰与八戒“夫妻”相叙问答一段演示之义则是西王母东王公。
阴阳鱼的太极图对阴阳对立互根之律标示的确切无疑。
《西游记》九十三回谈到心经:
行者道:“师父只是念得,不曾求那师父解得。”三藏说:“猴头!怎又说我不曾解得!你解得么?”行者道:“我解得,我解得。”自此,三藏、行者再不做声。八戒沙僧取笑行者不晓得讲经,三藏道:“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
“无言语文字的真解”就是“无字真经”。这“无字真经”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得其传者又是怎样的境界,其它人是无从知晓的。李兆生先生在《真元宝笈》中有“抢救国术中不立文字的遗真”,真是发人深省。
“学书通于学仙”,古人早有明论,如果不是李兆生先生又将这些内容向社会开示,恐怕今人早已遗忘干净。
“声律通于内景”,由于李兆生先生的传授和指点,才使我们重新感受到儒家的用声音震动自身,震动宇宙的切实修为。
“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和“先天太极拳三十六式”中的循经与缠经内容,一扫社会上的“太极操”庸俗之风,而赋予太极拳以灵动的神魂。
《天轮地煞图》中,李兆生先生这样说:
在《督阳玉照图》中,上轮又有“灵台”、“肩井”三穴。“灵台神室”之属是元神必操之地(过去庙中所见之神像佛像,亦是在背后灵台之处装藏封金)。“肩井”之隐是“剑啸”二穴,属炼真炼剑之枢,宗风岂可不知,但恐泄密于世间,移在井穴,井中养剑,以应“水中真金”之语。
李兆生先生在《真元宝笈》还这样说:“国术修真,几经岁月,历尽沧桑千百年,为人体科学的研究作出了光辉的业绩。留下多少古今概说供现代人体科学去论证,又留下多少新课题,如人身与世界存留多少元气、自然界中本体的动力是什么、生态的律化是什么、天下万物灵态为何等等这些宇宙的未知情况,有待今人去继续探索。”
三、李兆生先生解释丹经武学
李兆生先生的讲座、出书、传功、授课等等,无一不是在向世人揭示丹经武学之隐。由于李兆生先生近三十年的不懈努力,才使得我们有了这样的机遇,得以一层层地撩开传统文化的面纱,一步步地看到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
李兆生先生已洞开此门,能否进得此门,要看每个人是否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是否能恒久不辍的付出努力。
李兆生先生手中的接力棒终有一天要向下传递,试问我辈能够担起几分此重担;传统文化的这根大梁,我辈又能挑起多少呢?
爻卦振动合自然——古人对天人合一的论述
天人合一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概念呢?
首先看看这天,李兆生先生说:“古人认为宇宙和人都有一种力量主宰着,称为‘天’。”这是传统中的认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敬天为主旨,“不能伤天理”也为民间所恪守。
至于人,人们都很熟知,生老病死、喜怒哀乐……这是自然之人。除此之外,还有丹经中人。《性命圭旨》中“借问你是谁家子?我是你的主人翁”;《黄庭经》中“瞻望童子坐盘桓,问谁家子在我身,此人何去入泥丸?”《西游记》也说:“五行匹配合天真,认得从前旧主人”。丹经中这些反反复复所说之人都是有别于自然之人的,是丹道修炼中重新生出之人,或者说是丹经武学再造之人。《修真图》中很明确的标明有元命真人。天人合一确是一个过程,是由自然人到丹经中人的一个修为过程。
合者与分对立,合二为一对立于一分为二。太极生两仪、生四象、生八卦皆是一分为二。而合者由八卦合为四象、合为两仪、合为太极,却是逆而运之,是合二为一。
一者乃道生之一,也是先天一炁之一。道生一者为太极为后天,先天一炁乃太素生形为先天,这“一”中之学问也是很深的。佛家是“万法归一”,道家是“得其一万事毕”,儒家是“天人一贯见道同”,这“一”可真是非同小可。
《道德经》中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此一也是修为层次的一个标志。
天人合一有如此深邃的内涵,古人又有哪些论述呢?
《易•文言》:“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做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毛泽东先生有一词句“不周山下红旗乱”,由其释语我们知道了《淮南子•天文训》和《史记•三皇本纪》中记叙的“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真元宝笈•序语》中,李兆生先生引用了这部分内容作为对“封真故物”的一个佐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这样说:“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西游记》65回说:“自古‘天不满西北’。昆仑山在西北乾位上,故有顶天塞空之意,遂名天柱。”
《黄庭经》中释语说:“黄者二仪之正色,庭者四方之中庭;近取诸身则脾为主,远取诸象而会天理。”
《真元宝笈》P31还有这样一段:“《战国策》中记叙:‘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李兆生先生在《太极拳易诗》中说:“爻卦振动合自然”,传统之面貌大有玄妙处,曲径通幽,只有契而不舍的攀登者才能领略到此中之一二。
是凤点头虎坐站桩
人天泰合浑如一——《桂林赋》之句联想
李兆生先生的《桂林赋》中有一句:“人天泰合浑如一”,人天合一或天人合一也成为当今人们的常谈话题。但是谈论者颇众,究其本质者却鲜见。什么是天人合一、为什么要天人合一、天人合一都有哪些层次、怎样才能达到天人合一……则很少有人问津。
其实这些问题都未出丹经武学的范畴,或者说天人合一是丹经武学的宗旨和目标。
一、什么是天人合一?
《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P267说:“人来自宇宙,有着与宇宙一样的共同属性。宇宙天体的运转,无不震动着人的生命。”并且“人和宇宙中的万类万物是同步的”。
这段话让我们明白,天地犹如大人身,而人身则是小乾坤。所谓天体的运转主要是有二十八星宿、五大行星以及日月经天等。
《修真图箓》P147引用《类经图翼•医易》:“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这与张三丰祖师说的“人由天地而育,亦由父母所生,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物玄微之理”真是如出一辙。
《太乙显真密籍•序》说:“天地万物生于阴阳,可见阴阳乃众妙之源。”
这阴阳二气是如此之妙,是值得我们下狠功夫的。
《修真图箓》P148还说:“中国独特的古老文化是阴阳、五行、八卦、九宫,古人为说明自身和宇宙的关系创立了天人合一论……”
原来天人合一讲的是人体与宇宙的关系。而这其中是离不开阴阳、五行、八卦、九宫……这些古老的学识的。
《修真图箓》P100说:“古人认为宇宙和人都有一种力量主宰着,称为‘天’。” “《修真图》中正脊的二十四节气,以及环绕周身的‘月象’,都表示“天人合一”过程中,元气的循注。时间、历法、天文等方面,都在一定条件下,影响着人的生态。”
天原来是一种力量、主宰着宇宙和人,而天人合一是一个过程,这其中与人体的循经密不可分,这也正是循经太极拳的魅力所在。而天人合一中的不同层次,是需要参透《修真图》中的内容的。
《老子三清大法》P35也这样说:“天人合一,人与宇宙都是由先天一炁开始的,运化之中,隐含其真。”
二、为什么要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就是顺应自然,违背自然则非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必然顺遂安康,违背自然难免乖戾凶煞。比如“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一贯努力。
《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中以“天人合一保健康”作一标题,专门讲述了“天行健、寿而康”的具体内容。顺应自然以达天人合一,最显而易见的标志就是使人健康祥和,并且可以“在健康的基础上,进一步使人长寿,返璞归真,而享尽天年。”
三、如何才能达到天人合一?
《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中P257“宇宙是由先天一炁开始的”,而“阴阳二气”又滋养了人身百骸。所以要达到天人合一,唯有溯源而上,真达源头,也就是“逆则圣”。
《修真图箓》P100说:“人惟有修特性命者,始知天地阴阳之妙用也。”要达到天人合一,决不是一件轻松简单的事,是要付出辛苦与努力的,并且要有坚持不懈的努力。丹经武学既是一条捷径,又是惟一的一条路径。《金锋抖肘》谱文说:“金气长彻太乙道”,《太极拳与易》中诗曰:“天垂法度臻变化,人承太乙重致一”,都是说的丹经武学是达到天人合一的最简便直捷的路径且是惟一的。
四、天人合一有哪些层级
“天行健,寿而康”以及“返璞归真、享尽天年”等都是天人合一中的不同层次,最高的层次是什么呢?那就是与《修真图》相合。比如二十四节气、月象、五大行星,还有“以自身合于天体,以天宫二十八星宿罗列布住,喻以自身之脏元气络。”《修真图箓》P74
有人达到过《修真图》的层次吗?应该是有的,不然我们不会看到此《修真图》。《修真图箓》P146引用了唐•李贺的诗句:“二十八宿罗心胸,元精耿耿贯当中”,并且有详尽的解释;P148还有郑板桥的“二三星斗胸前落,十万峰峦脚底青”的词句。通过李兆生的解述,方使我们才有可能逐渐领会到古人的深邃高远的意境。
《西游记》中也是类似的描写,在长安城里卖卦的袁守诚是“六爻熟谙,八卦精通。能知天地理,善晓鬼神情。一盘子午安排定,满腹星辰布列清。”袁守诚也与《修真图》相合。《西游记》虽然是小说,却是依据天人合一之理而形成脉络,或者说《西游记》是天人合一的典型之作。
“人天泰合浑如一”,泰为64卦之一,即地天泰卦,泰是难得的祥和、吉顺的卦象。如天地清泰、吉祥安泰、三阳开泰、国泰民安、否极泰来……否则是天地否卦,意为壅塞迟滞。而“浑如一”则是高深的修为层次,传统中体用如一,万法归一,得其一万事毕,天人一贯见道同……都是此“浑如一”的含意。“人天泰合浑如一”即是祥善的理想又是美好的祝愿。
重读《西游记》有感
一、 李世民与《西游记》
李世民在《西游记》中也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人物。历史上,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死于服用丹药。李世民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殒命丹药的皇帝,但是作为贞观之治的统领者,这样一个开明、有为的皇帝也落此俗套,难脱此厄,未免太令人惋惜。这丹道究竟为何物,怎样才能合于正宗大道呢?
《西游记》正是缘此而作,既要将丹道的道理白于天下,将丹道的真面目示于世人,又要将死于服用丹药者的原因诊断明白,并开列出完善的救治之方,给予修持者一个明确的尺度和规范,让后来者得到警喻和引导。所以书中开篇诗即说:“欲知造化会元功,经看西游释厄传。”释者既有解释之意,还有消除、化释之解。释厄者,即转危为安、趋吉避凶也。
李世民的死因是什么呢?十殿阎王说:“我处颇有东瓜、西瓜,只少南瓜。”这里说出的是东西南三个方位。东方震木,西方兑金,东西是金木交并。东西又为龙虎、魂魄、性情,丹道中龙虎大丹、龙争虎斗、龙吟虎啸、魂魄报一、龙虎交媾……俱在东西方位,而这些又与丹道中药物千牵万挂;南方为离为火为心,南者也指心性修持以及如何掌握火候;又因为火候是“全凭心意炼功夫”,所以火候也未出心性修炼之范畴。十阎王已明确点明了李世民是服用丹药太过而心性修持不及。
西方路上的妖魔每每说:“唐僧是金蝉长老转世,十世修行的元体真阳,吃他一块肉,可以长生不死……”俱是那些希图服用丹药长生不死者的真实写照,同样是东西有余而南方不足。所以第一回即明确说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但是如果反过来,执心太过而疏于龙虎大药,同样也要陷性命于倾危之中。书中之八十一难是逐一解说修为中之偏差并开列出救治之法。
书中诸回中往往有画龙点睛之笔点明此主题。如:
十九回:意马心头休放荡,心猿乖劣莫教嚎。
二十三回:乖猿牢锁绳休解,劣马勤兜鞭莫加。
二十四回:清虚人事少,寂静道心生。
二十六回:识破源流精气神,主人认得无虚错。
五十回:本体常清静,方可论元初。
五十八回:禅门需学无心诀,静养婴儿结圣胎。
六十七回:六欲尘情皆剪绝,平安无阻拜莲台。
七十七回:明示开天生物理,细言辟地化身文。
九十二回:紧闭牢拴休放荡,须臾懈怠见参差。
九十三回:起念断然有爱,留情必定生灾。
丹道修为至高至贵,但是丹道的道理却是至繁至难。《西游记》说:“大道幽深,如何消息,说破鬼神惊骇。”
《悟真篇》说:“此法真中妙更真,都缘我独异于人。自知颠倒由坎离,谁识浮沉定主宾?”
《周易参同契》说:“不得其理,难以妄言,竭殚家产,妻子饥贫。自古及今,好者亿人。讫不谐遇,希有能成。广求名药,与道乘殊。如审遭逢,睹其端绪。以类相况,揆物始终。”
《修真图箓》P49有文:“修真一道于千古之间,夫人以道注身心,故有真元至数术,赖以修身,以成正法。”
《道德经》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要想讲清丹道的道理,描画出丹道的真实面目,谈何容易?!这本属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而《西游记》的作者以自己的至极无暇的高深修为,以救苦救难的菩提婆心,将此“不可言传”的内容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将此中之精微不二的高深内容表述的如此淋漓尽致,而有此一部《西游记》。
二、 孙悟空与“人由天地而育”
《张三丰全集》中有这样一段话:“人由天地而育,亦由父母所生,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物玄微之理。人能体生身之道,顺而用之,则鼻祖儿孙,嗣续而成。逆而用之,则真仙上圣,接踵而出,同其理也。”(引自《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P42)
“人由天地而育”,这就很玄奥了;而“由父母所生”,则是我们熟知的自然现象。《修真图》中讲:“顺则凡、逆则圣”;“顺则凡”也属自然规律,而“逆则圣”则是丹道修为。虽然这顺逆之间的道理有相通之处,但其面貌却是大有异殊的。“人由天地而育”则是丹道修为中必要弄明白的道理。
孙悟空的出生过程就是具体的“人由天地而育”的道理和面貌。
第一回题目:“灵根育孕源流出”,实质就是“由天地而育”者乃人之灵根,先有此灵根,而后才有人身。“人为万物之灵”就是由此灵根而来。
悟空由石卵化为石猴,真与“人由天地而育”有此关系吗?关于这一点,请参见《孙悟空为什么是猴子》(一)、(二)、(三)。
关于悟空是“由天地而育”,这一点书中有很多表述。
金星李长庚说:“猴乃天地育成之体,日月孕就之身。”(三回)
悟空说:“混沌初分,天地开辟,花果山生了我。”(三十三回)还说:“生身父母是天地,日月精华结圣胎。仙石怀抱无岁数,灵根孕育甚奇哉。当年产我三阳泰,今日归真万会谐。”(七十一回)
唐僧:“那雷公嘴的有些闯祸,不是人生父母养的。”(八十回)
东海龙王说:“混元一气上方太乙金仙美猴王齐天大圣。”(四十九回)
经典中也有相关的论述:
《悟真篇》说:“劝君穷取生身处,返本还原是药王。”
《修真图箓》P61:“内肾者,两仪也,中间有连环,内藏是我真精,内藏赤白二气,在母腹中未有此身,先有此穴,因有此穴,始生此身……中穴实我后天之性诲,又为真铅,……顺则生人,逆则成仙。……先贤曾言此地为先天命象之根,大道修身之本源,即先天真华,藏真命蒂所以生者。如若修真,须先下手此地,培元固本,大道乃生初形。或云金沙现于海底,波澜鼓荡,游离于先天后天,身心皆于此地而鉴矣。”
《太极拳统真大典》卷三P148说:“先天一气号虚无,剖产阴阳二仪出,坎离周宫融水火,乾坤容会产真如。”
三丰祖师、张紫阳、《修真图》以及太极拳理论的这些相关论述,使我们明白了石卵化为石猴中的“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物玄微之理”的玄妙学识。
《西游记》中也说:“逢君只说受生因,便作如来会上人。”
三、 关于唐僧
唐僧是“由父母所生”,但唐僧是真性婴儿,不是顺则凡的自然生命。这一点,请参见《西天取经中人物与<悟真篇>》。
关于真性婴儿,书中的描述有:
二十三回,唐僧说:“老来坠落臭皮囊。”(指真性婴儿不得飞升。)
二十七回,“那长老自服了草还丹,真似脱胎换骨,神爽体健。”
五十回,悟空说:“不损了你的元神。”(真性婴儿即元神)
六十五回,“真性温柔怎奈魔”,取经路上,唐僧哭哭啼啼,唯唯诺诺皆缘于此。
七十七回说唐僧“未超三界之外,具在五行中,一身都是父母浊骨,所以不得升驾。”(元神没有成就,真性婴儿还在臭皮囊中。)
九十八回,“脱却胞胎骨肉身,相亲相爱是元神。”元神成就,羽化飞升。
三十八回题目“婴儿问母知邪正”也是“穷取生身处”之意。三十九回中有一句“婴儿长恨杌樗身”,杌者,倾危不安;樗者,臭椿树,喻无用之材。真性婴儿寄体于臭皮囊中,随时有夭折之险;若半途而废,元神不得飞升,如李世民一般只能到地府报到,诚为无用之材了。
《性命圭旨》中说:“借问你是谁家子,我是你的主人翁。”《黄庭经》说:“瞻望童子坐盘桓,问谁家子在我身,此人何去入泥丸?”以及《太极拳》谱文中“乾坤容会产真如”之真如都是对真性婴儿的描述。
四、 丹经武学与《西游记》
《金锋抖肘》谱文中:“天心地轴隐金锋”,这是唐僧的写照。唐僧又号金蝉子,也为金,但却是中脉之金,隐潜于中脉之中。所以,取经中唐僧没有什么降魔除怪的具体作为,这是由其“隐”而致。
谱文中还有:“金气长彻太乙道”,这是悟空的写照,悟空为金,是“坎中真阳水中金”,是肺金,“太乙道”乃返本还源之道,悟空既识得此道,又能查明偏差出在何处,并且具有拨乱返正的非凡功能。
书中也有相关的描写:
乌巢禅师说:“你问那相识,他知西去路。”
悟空自己也说:“西方毛怪,闻我的手段,不敢伤我师父。” (二十七回)
三十二回:“但有老孙,就是塌下天来,可保无事。”
三十六回,“师父休要胡思乱想,只要定性存神,自然无事。”
六十七回,“不是老孙海口,只这条棒子,揝在手里,就是塌下天来,也撑的住。”
沙僧也反复说:“只管跟着大哥走,只把功夫挨他,终须有个到之之日。”
李兆生先生强调“每天早晨三点到五点一定要起来练功”,就是要修炼金气。三到五点是寅时,寅时肺经起运,肺属金,此时练功是练肺金之气而“长彻太乙道”。
“无情不能做神仙”也指孙悟空。悟空是肺金。而肺金为情,取经中离不开悟空。若离开,唐僧立刻就陷入危难之中,同时取经也就进行不下去了,也就是丹道修炼要陷入夭折之险。《西游记》中也这样说“那长老得性命全亏孙大圣,取真经只靠美猴王。”(四十三回)
《悟真篇》说:“东海青龙正猖狂,西山白虎不可挡,两者捉来令死斗,化作一块紫金霜。”猪八戒是东海青龙,孙悟空是西山白虎。取经路上八戒总与悟空磨磨擦擦,撺掇唐僧念紧箍咒,是缘于此。这也是丹经中“龙吟虎啸,龙争虎斗,虎踞龙腾、龙虎交媾还有情性相合、金木交并……的具体写照。
沙僧是戊己土为脾,脾藏意。《修真图》说:“意不动,神自灵”。《修真图箓》P49:“夫人行功炼道,当以意会,不可失意而动,故古人喻之为‘意不动,神自灵’。意不可动,喻其守一之恒也。” “神自灵实乃坎水腾升润泽大千之故尔。诸阳聚汇结在华颠,上注玄穹,泥丸中元真自居,神即清彻通灵。”
《西游记》二十二回中:“二土全功成寂寞”,四十回:“黄婆无语自忧焦”,皆是此意。三十九回还有一句;“丹母空怀懞懂梦”。丹母者,黄婆也,也是对沙僧的具体写照。
《修真图》中的几句诗,可以说映照了《西游记》全书。P21“大道修成身外身,惟有真华产真尊。龙吟虎啸腾丹野,日新月异见灵根。蟾光久照西川地,玄珠自起坎宫门。一气冲霄飞白雪,三花射宇映紫云。”

搏之不得名曰微——解读《道德经》之三
“搏之不得名曰微”,这到底在说什么呢,实在让人费解,我们试着从其它方面入手来看看。
传统中有“十六字心传”,乃“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已经讲的很直白了。“道心惟微”讲的很直白,可是理解起来却不能那么直白。什么是“道心”,什么是“微”,仍然让人摸不着头脑。
关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历史上朱熹是这样解释的:“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则危者安,微者著”。“危者安”之义应为“解除存在的危险才能居于安全之地“;“微者著”之义则是“将那摸不着、捉不住的微微渺渺之物固定住并安居下来”。那么这“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就应该是“人心是危险的,道心则是微微渺渺的”。
因为这微微渺渺的道心飘忽不定,难以捉摸,所以说“搏之不得名曰微”。原来这“搏之不得名曰微”与心性修持有扯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黄帝内经》中也提到此“微”,《灵兰秘典论篇》中说:“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这段话的意思是:“道的最精粹之理只在于微,能够搏得了微才能明了道,由道生成万物(《道得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经过了错综复杂和千变万化的演化,而此微始终贯穿其中,谁能将此中变幻莫测、繁乱复杂的关系梳理清楚,并且能够明察秋毫,紧紧把握住万事万物的根本所在呢?!”在这段话里,此“微”又是一条道路,是从道至万物的路径。
“道心惟微”和“至道在微”之间不是产生矛盾了吗?虽然两者的表述方式不同,但是它们的共同点还是很明显的。这两者都与“道”密不可分,并且都是“搏之不得”的。 “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这句话如果这样来理解:“能够让道心安定地居住下来,更理想的是扎下根来,就能够将由道生成万物中的变化莫测、繁乱复杂的关系梳理清楚,而紧紧把握住由道至万物间的那条途径!”也是符合道理的。
或者说,这道心才是通向至道的唯一道路,也就是“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古人的语言太精炼了,这“至道在微”的内容仍然没有离开心性修炼。
关于心性修炼的内容,《西游记》中有比较具体地描写。唐僧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这是说的人心。因为人心生而种种妖魔生,所以说“人心惟危”;而“心猿归正,六贼无踪”则是“微者著,危者安”。
因为“五行山下定心猿”也就是“微者著”,所以此心猿乃道心。而“心猿归正”,则是在变幻莫测、烦乱复杂之中紧紧把握住了道生万物的途径,行返还之修为,由此而达到“危者安”即“六贼无踪”。
四十三回中,悟空就很明白地对唐僧说到:“老师父,你忘了‘无眼耳鼻舌身意’。我等出家人,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如此谓之祛褪六贼。你如今为求经,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舍身,要斋吃动舌,喜香甜嗅鼻,闻声音惊耳,睹事物凝眸,招来这六贼纷纷,怎生得西天见佛?”
“六贼纷纷”是“人心惟危”,“无眼耳鼻舌身意”是“道心惟微”。
《道德经》中还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狩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五色、五音、五味等只是在事物的外在表象上用功夫,是“人心惟危“;与“为求经,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舍身,要斋吃动舌,喜香甜嗅鼻,闻声音惊耳,睹事物凝眸,招来这六贼纷纷,怎生得西天见佛?”是同样的道理,而传统文化中的种种则是在内在根本上下功夫。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这也是《道德经》中的话,老子不是在故弄玄虚,而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存在。大象者,内景功夫;大音者,炼气修脉;道隐者,心性修炼。由此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外在的表象在传统中到底是应该怎样对待的,到底居于何种地位?继而应该弄明白,外在表象下面深深隐藏着的内在本质才是属于传统文化中的内容。


听之不闻名曰希——解读《道德经》之二
吕洞宾曾作有《内丹百字吟》,后人将之勒之石上,又叫《百字碑》。其中言“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这“坐听无弦曲”与“听之不闻”真是如出一辙。张紫阳的《石桥歌》中也说:“景堪羡,吾暗喜,自斟自酌醺醺醉。醉弹一曲无弦琴,琴里声声教仔细。”“无弦曲”和“无弦琴”也都是丹经武学中的专有景象,而常人却是“听之不闻”的。
丹道家们的这些异曲同工的不同表述到底说的是什么呢?这一点,李兆生先生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有《全体大用篇》谱文,其中说到“手挥琵琶动金弦”。“琵琶”是一种弦乐器,“手挥琵琶”可理解为手在拨动琴弦。可是太极拳中“手挥琵琶”这一式如何拨动琴弦呢?
原来这“动金弦”,拨动的是肺脉之弦。这里的拨动是说宣发和通透(参见《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中谱文注释)。五脏中,肺属金,而以金弦来比喻肺脉。现在我们明白“手挥琵琶动金弦”讲的是丹经武学中的“用炼气修脉的方法主动地支配气脉的循行”的,具体的是修炼肺脉的。而这肺脉在传统中是举足轻重的,因为肺朝百脉,肺脉调节好了,百脉也就随之调节好了。
原来“听之不闻名曰希”讲的是周潜川先生所说的“炼气修脉”的内容。而“炼气修脉”正是“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的显著特点。
关于“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中的“炼气修脉”的内容,在“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的诸多谱文中都有展现。如:
《内脉循经谱文》中“左右开真舒肝脾,上调离火奏金弦”、“上齐腮耳金锋动,转用心经五指前”、“托掌棚起金钟响,心肺肝脾五行全”、“托掌外翻运心脉,按掌前推奏金弦”、“上扬翻手金催火,龙形推掌撞金团”等。
《操演谱文》中“托掌斜行金风响,按掌降气掩胯封”、“左下切掌行心气,右扬托掌运金锋”、“左棚右挤驰复前,太渊六脉细心听”、“龙姿进步换金锤,双风贯耳着法灵”、“左掌上翻横肘降,右掌遂按穿梭声”等。
《武学概谱》中“进步后追龙雷掌,云封直透响朱陵”、“横肘切掌削金铁,挺身独立金鸡鸣”等。
《全体大用篇》谱文中还有“穿掌化按金钟响,转身横肘又同前”、“左掌直撞金锋脉,手足同威顾三前”、“如风似闭云环持,化作撞掌动金玄”等。
对“听之不闻名曰希”和“炼气修脉”有所了解之后,再回头来看看“坐所无弦曲”这句话,现在就比较好理解了,那是在自我审听气脉的循行情况;“醉弹一曲无弦琴”,“醉”者乃非正常状态,或者说是常人无法理解的一种状态;“弹”者,即“炼气修脉”;而“琴里声声教仔细”则是对气脉的循行了如指掌。
“太渊六脉细心听”,《操演谱文》中的这一句,现在看起来,也可以深入地理会了。这是讲的“揽雀尾”中的“挤”式。“太渊”者,即手腕部中医诊脉时的“寸、关、尺”处;“细心听”者,是说“挤”这一式可在“太渊”处将六脉的循行情况审查清楚。
陈抟老祖又号“希夷先生”,此“希夷”即“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之“希夷”。陈抟老祖以睡功著称,号称“睡神仙”,是以躺卧这种非正常状态来行内景功夫和炼气修脉的。
要在内景功夫和炼气修脉方面有所作为,只有丹经武学一条路。
“听之不闻名曰希”还有一种境况。
在武当山的系列学习班上,讲课前几乎都要在范读的引领之下诵念《真阳对韵》。武学修为有了一定的基础,再按照规范的方法去诵读,立时会有神通妙有之感受。对韵由“一冬”起始,冬韵是振动颅腔的。当学员们以特定的方法一齐诵读时,先是颅腔内嗡嗡作响,继而身心也随之振动,甚至会感到整个课堂都似闷雷滚过之后的回响与振动,真有一种身心化于宇宙的神奇感受。

那是寿眉,长寿之眉。
修习丹经武学还是应该依照《修真图箓》中p82“三阴牢锁镇北极”之释语约束自己。以及p59,p71的有关论述。
返老还童乃大道之实证也,比起那些神通功能不知要高出多少倍。所谓神通异能都是旁门左道,是送命之道。得大道不易,一定要珍惜。
视之不见名曰夷——解读《道德经》之一
《道德经》是传统中的经典之作,但是《道德经》到底讲的是什么,却是不容易弄明白的。修习丹经武学近20年,才逐渐理解了《道德经》中的一些道理。
“视之不见名曰夷”,这句话讲的是修为中的一种特有的景象或功夫,称之为内景。
关于内景,周潜川先生说,古人是在内景中“摸清了活着的人在清静休息中,从呼吸一直到脏腑的气脉运行情况,从而掌握了它的规律,于是创造出了光耀古今的‘气化论’,‘经络论’”。
李兆生先生在《真元宝笈》中有《内景剖析》之文,说到:“道家修真次第中,待真阳出现即有内景,眼前现种种光,大药后有日月光华现出等。”还说,“内景是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的路径,是探索人身的窥视镜”,“是观察地我人天的有效途径”。
周潜川先生是当代丹道家,气化论和经络论是丹道家们的内景学识。
内景确是获得真知的一条途径,如果有了内景学识,就会对传统中的种种有一个崭新而直接的重新认识,就会对传统文化的本质有一目了然的认知。
说到这里,联想到前些年在气功潮中也曾有过的开天目,开天门等等的一些特异功能。这些特异功能者没有修习丹经武学,怎么也会产生一些奇特而异常的景象呢?这是由于传统学识的缺失而形成的一种糊涂认识。
内景固然是修为中的奇珍贵得,但同时难免也会有幻觉出现。幻觉与内景如同一对孪生姐妹,让人难以分别,无所适从。
修为是一件异常艰难之事,内景和内景功夫更加不易。某种程度上内景是修为中某个层次的反映,但内景不是修为的目的。如果丹道有成,则内景是真知所现。可是自古以来就是“闻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当代丹道有成者,只有周潜川和关亨九两位老先生,还有李兆生先生及其诸师尊法祖。而丹道未成者,自己不能分辨内景与幻觉,必须要有名师的指导和引领,方能不出偏差而步入正途,这也就是传统中讲的“无师不成道”,因而修炼“内景功夫”更加不易和艰难。
幻觉的产生有多种原因。经脉穴道通行不顺畅时,有可能产生幻觉;人的七情六欲干扰神意时也会产生幻觉;修为中尺度把握不当时,也会产生幻觉。虽然有些幻觉似乎很有道理,但都不外乎古人所批评的“梦得千金”、“昙花一现”、“黄粱美梦”。如果迷恋于此,将会大毁,将已有的修为成果化为乌有。
有的幻觉,当其产生的原因得到纠正后,可以由幻入真而进入修为的正确道路;同样有些内景若把握不当,也会由真化幻,不知不觉步入歧途,而修为者本身却无知无识。
修为中不论是幻觉还是内景,都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予理睬,置若罔闻,坚持练功,如此才能不坠入旁门歧途,使内景功夫步入正途。
关于内景功夫,李兆生先生著作中多有论述,给修习者指明了道路。
“视之不见名曰夷”是内景,是“内景功夫”的所得。是把握地我人天有效途径,是认识自然,探索人身的真知内得的唯一道路。
宗脉传承分为正宗、大家、名家、正源、旁流、散流、未入流等六、七个层次;太极拳有宗传与世传之分,《真元宝笈》及太极拳的系列丛书中有详细讲解。若能将散流归为正宗,也是功德一件。
这一系列的痴人说梦般的言论都应删掉,影响太坏!
“心像烧过的香灰”——这是性功。道心、元神、道情、正念……都修炼至极才能有此境界。




今天才看到原文漏了一句话,补上。
一、人心与道心
人心惟危,道心微微。
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这是人心。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这是道心。
“灭人心,生道心”是修为的基础内容。
二、先、后天精气神
生殖精、呼吸气、思虑神是后天之神;元精元气元神乃先天之神。
修为若以后天为用,必堕入旁门左道;围绕先天精气神的修为才是正宗大道。
三、识神与元神
识神为后天,元神为先天。关闭识神,修炼元神就是修为。
关亨九先生说:“何为真知?即不知之知也。对于一切事物我本不知,但偶然自知,既不是所学而知,也不是读书所知,然而与所学书本上相吻合,这才是真知,这乃先天之知。至于学而知之,乃后天之学也。人以未学为失,我以未学为得。失之于俗学,不可惜。失于真知,则可悲。”
李兆生先生在《易解玉环桩》中也这样讲:“人们所感知、所学习的知识分作两个方面,一种是先天的,一种是后天的……先天的称为智慧,后天的才叫知识。知识和智慧两者要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完美的世界。
“知识是人出生以后,通过对周围各种事物的接触,通过进学校学习,学会了原来不懂的东西,这些通过学习而得来的学问就是知识。
“在人类本体,还有另外一种就是智慧。智慧也叫做真知……知识是学来的,是后天学而知之。而真知则是人体体内的自我,是灵性。现在科学所说的灵性学,就是人体真如智慧在闪光,也就是丹道学里说的‘先天一粒真种子’在闪光。闪光的智慧不是学而知之,而是偶然而知。”
经典上说“炼神要炼不神神”。
四、俗情(人情)与道情
远俗才能近道,远道必定近俗。
道意坚时情趣少,俗缘断处法缘生。
五、正念与邪念
正念成仙成佛,邪念妖魔横生。
《西游记》中说:“妖精菩萨,本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这句话说的比较形象;“也能善,也能恶,眼前善恶凭他做。善时成仙与成佛,恶处披毛并带角。”
孙悟空还说过这样几段话:“你自小时走到老,老了再小,老小千番也还难;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心静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差错些儿成惰懈,千年万载不成功。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眼下。似你这般恐惧惊惶。神思不安,大道远矣,雷音亦远矣。”
“老师父,你忘了无眼耳鼻舌身意。我等出家人,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如此谓之祛褪六贼。你如今为求经,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舍身,要斋吃动舌,喜香甜嗅鼻,闻声音惊耳,睹事物凝眸,招来这六贼纷纷,怎生得西天见佛?”
六、无情不能做神仙——这基本上是命功的内容。
魄为情,魂为性;肺藏魄,肝藏魂;肺属金,肝属木;肺神白虎,肝神青龙。
龙虎大丹、金木交并、魂魄抱一这些修为中的重要内容是离不开肝肺两脏的,所以说“无情不能做神仙”。
[Logo] 丹经武学--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网站
  [Search] 搜索   [Recent Topics] 最新主题   [Hottest Topics] 热门主题   [Members]  会员列表   [Groups] 返回首页 
[Register] 会员注册 / 
[Login] 登入 

系统信息
 

An error has occurred.

For detailed error information, please see the HTML source code, and contact the forum Administrator.

Error on line 64, column 41 in default/user_posts_show.htm
topics.get(post.topicId) is undefined.
It cannot be assigned to topic
 
论坛首页
Powered by JForum 2.1.8 © JForum Team